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

第1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法律援助;法律诊所;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35-02

1992 年5 月,武汉大学设立我国高校第一个法律援助机构“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可谓中国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之滥觞。在2000 年9月北京大学等高校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引进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之后,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有了自己的师资、经费乃至制度支持,开始走进民众的视野。目前开设以“法律诊所”方式对外提供法律援助的学校已达50余所,几乎覆盖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院校,并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和内容。其中发展较早也成果较好的有西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浙江大学法律诊所、北京大学法律诊所、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人民大学法律诊所、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中华女子学院法律诊所等。总体来说,高校法律援助机构锻炼了学生的法务实践能力,加深其对于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可谓有利无害。但在对外提供法律援助方面,高校法律援助却遭遇了一定的困阻与尴尬,限制其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一、当前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原因

(一)部分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影响力不足,案源稀少

除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等较为知名的高校法律援助机构,许多高校法援机构宣传渠道有限,往往名声不显,仅依赖过去接待当事人的口耳相传或是机构指导老师的推荐。以笔者所在法律诊所为例,学员所接案源多半来自诊所老师转交业务,即作为律师的指导老师有部分不方便接的案子转交给学员处理;另一部分案源来自于诊所学员每星期在海口区美兰区法院接待点的值班,而当事人直接求助于本学院法律诊所而产生的案源反而寥寥无几。即便是有上述非法律诊所渠道的案源,还是会出现部分学员一整个学期接不到案子的情况。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法律援助需求缺口很大,遭遇法律纠纷的贫弱群体面临着无力负担高额律师费的问题,但在需求的另一端,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大部分高校法援机构又面临着门可罗雀的尴尬,既无法实现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价值,亦使锻炼法科学生法务实践能力的初衷落空。

(二)参与法律援助的学生专业知识、实务经验均有不足

在具体开展法律援助时,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存在学生专业知识、实务经验都有不同程度不足的情况。不同于已经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律师,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成员多半是所在高校法律院系大二、大三的学生志愿者,连基本法律、法规都尚未学全,更毋庸说各地方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学生志愿者几乎是以“边学边用”的方式在开展法律援助,使得法律援助的效率与当事人的信任度降低。另外,在实务经验方面,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学生志愿者的实务经验几乎为零,在有案源下情况下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积累一定的实务经验,而没有案源的同学的所谓实务经验则完全来自于诊所老师的讲授。学生志愿者实务经验不足,理论与实际脱节,导致真正接受当事人委托往往捉襟见肘。

(三)优质学员定期流失,机构内部缺少学员间的经验传承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通常与法律诊所教育结合开展工作。现行法律诊所教育的是以定期学员制为一般模式,以海南大学“法律诊所”为例,其经过一年或者半年的培养期所培养的学员由于毕业或者读研等原因离开本校,因此每年的开学阶段上门求助的当事人都几乎是新的一期实务经验非常薄弱的学员。普遍的情况是,学员们空有一腔热情想要帮助当事人,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往往仅仅依据法条与教科书的理论参与法律事务,多有磕巴甚至是帮了倒忙。在这种情形下,与其说学员为当事人提供了法律援助,不如说当事人为学员锤炼了法务经验,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多一些。当然,国内目前有个别高校通过招纳研究生进入本校法律援助机构,使得学员在学习期完后还在法援机构有一定的留驻周期,一定程度上为当事人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援助资源,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总的来说,学员制使得高校法援机构的教学价值远远大于其社会价值。

二、现阶段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对外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情况

鉴于高校法援机构存在上述不足,一些高校在开展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时做出了一些探索,其中不乏卓有成效者,笔者以母校海南大学所设“法律诊所”近些年所做的探索为例,略谈当前高校法律援助机构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情况。

(一)组织参与学员法律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员实践渠道

海南大学诊所与法学院法律志愿服务协会合作,开设了多项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一是万福社区摆点法务咨询,该项目旨在为附近社区提供定期、定点的免费法律服务,拉近了学员与当地居民的距离,同时拓宽了案源。二是琼庄小学法律课堂,该项目旨在通过给小学生讲授基本法律常识实现“从娃娃抓法律启蒙”的理念,同时也使一部分实务经验不足而法学基础扎实的学员得以发挥所长。三是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提供志愿速录服务。另外,诊所还多次在妇女节、劳动节组织学员开展维权普法宣传活动。上述形式的活动既帮助学员更多地接触群众,提高了其社会实践能力,了解了基层的法治状况,也帮助案源渠道单一的法律诊所拓宽了案源,增强影响力。

(二)积极与有关单位、机关合作,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高校法援机构应积极探索自身在现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角色定位。就法律援助这一角色定位来讲,海南大学法律诊所与海口市美兰区法院签订了合作协会,在其立案大厅提供咨询、法律文书、接受委托等服务;就志愿服务这一角色定位来讲,海南大学法律诊所与本市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海口市司法局海南省立法常委会议都建立了良好的志愿服务合作关系,使得诊所能最大程度融入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

(三) 加强诊所的经验传承与总结

通过诊所学员换届时的经验交流,组织学员撰写法律援助纪实等方式,诊所帮助学员最快速度了解法务特殊性、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开展工作的技巧、经验,因此近些年新入班学员反映因缺乏经验而使工作受阻的情况大大减少。

三、未来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增强其公共服务职能之展望

(一)高校法律援助与专业科研结合

法律援助本身能够较多地了解基层法治状况,而高校法律院系又负担着就社会民生热点开展法治调研的工作,而开展法治调研为有关部门建言立法抑是建设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必要环节。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法援机构应充分将本机构法律援助、其他法律相关志愿服务与所在高校法律院系的专业科研结合,改变其仅仅通过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社会的思路。

(二)积极寻求与有关部门的合作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而法科大学生在其中无疑担当着异常重要的角色。原因在于相比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领域,公民并没有所有“法律援助辩护”的待遇,只能依据生活常识与十分有限甚至是一片空白的法律认知参与诉讼,往往出现不知道、不遵守诉讼程序,甚至是在法庭质疑法律正当性的情况,既严重浪费了司法资源、影响了诉讼效率,也使本人的合法权益无从保障。这种情形下,所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受制于人员、财政等原因,依赖法院、司法局等机关建立上述体系还不现实,反而法科大学生普遍有参与法务实践的需求,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空白。

各机构可以积极与所在县市法制局、法援中心等部门开展合作,联系与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妇联等建立对口合作点,与当地基层法院合作在立案大厅开设法律咨询、与当地消费者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等,拓宽案源,增强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认可度。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管理体制

针对我国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引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政府和高校共管模式。但双方必须在范围和管理权限上合理地进行分工。法制局、司法厅等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对机构的设立、工作范围、人员资格等方面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而高校所在法律院系应当安排专人专项负责法援机构的日常工作、内部人事制度、具体操作程序。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作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创新思维、锐意进取,充分发挥本机构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科学管理,拓宽案源渠道,拓展服务形式,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飞.高校法律援助组织的“诊所道路”[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6):55-56.

[2]苏翔.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的机构设置和成员配备研究――以苏南和上海地区高校的法律援助实践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17):251-252.

[3]虞浔.我国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发展前景探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6-18.

第2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摘要]学校管理是影响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市初中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诊断研究”(以下简称“初中校诊断”)课题组专家进入20所实验学校,通过文本分析、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对学校管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第三方诊断,发现了初中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诸多问题。课题组指导实验学校基于诊断结果,设计与实施校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改进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学校改进;学校管理;第三方诊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23-04

当前,学校改进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改进研究多从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改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入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为了对学校管理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与重构,从2007年秋季开始,“初中校诊断”课题组先后进入20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第三方诊断,并指导学校基于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进行动。

一、第三方诊断的方法

课题组牵头组织了若干名既熟悉相关业务又有研究专长的大学专家、校长、教研员,形成一个评估小组,以笫三方的身份进入学校现场进行诊断性评价。相对于学校自我诊断而言,第三方诊断帮助学校有效克服了“当局者迷”的尴尬,突破了自我认识的局限性,能客观、深入地剖析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相对于教育督导部门所进行的学校评估,这种第三方诊断有效地打消了学校的戒备心理,使学校能将真实的面貌展示出来,使第三方能收集到真实、有用的信息,从而确保了诊断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在课题实施中,每所实验学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在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大范围之内选择了更为具体的评价焦点。也就是说,每所学校的诊断主题和研究目的不尽相同,有的学校集中关注教师考核,有的学校则聚焦于教师培养。因此,尽管本研究在各所学校都综合使用文本分析、观察、访谈以及问卷等多种方法收集多来源、多视角的信息,但实际上每种方法在各校的应用范围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如下:

1、文本分析法

研究者在进入现场之前就开始收集学校发展规划、最近三年的相关工作计划与总结、有关制度或实施细则等文本资料。研究者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既可以发现原有管理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观察焦点、访谈提纲和问卷题项,又可以为学校管理制度和文化重构奠定基础,使新制度与旧制度前后衔接,以便学校在改进阶段能平稳过渡。

2、观察法

研究者进入学校现场之后,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人际互动、组织内沟通或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自然观察。在观察中,研究者一方面以“学校成员”的身份体验教师所处的情境,以便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教师的感受和行为;另一方面还以“外部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这个情境,思考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3、访谈法

结合诊断需要,研究者对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管理干部、教研组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不同利益相关群体进行访谈。在方式上以个别访谈为主,结合使用集体访谈。访谈对象的选取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访谈围绕有关管理制度的形成、演变、影响及改进等内容展开。访谈提纲多为半结构性,为研究者进行深度访谈和追问提供了自由空间。在很多学校,研究者还有意识地使用了非正式访谈技术,访谈对象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存接受访谈,所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4、问卷法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和文化的认识,研究者采用自编的问卷,对全体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因各校的诊断主题不同而有所不同。除了针对基本事实(如每天用于往返学校的在途时间)的调查以外,多数题目采用里克特式量表,由研究者提供一些有关管理制度和文化的陈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另外,研究者在问卷后面通常提供一道开放式题目,要求教师按照“STAR”(Situation、Target、Action、 Result)模式,报告有关管理制度的关键事件,包括一件最满意的事与一件最不满意的事。问卷回收后,研究者对教师的回答进行编码和频数分析,从而丰富和深化研究者对学校管理的认识。

二、第三方诊断的主要发现

在每一所实验学校,我们都对管理制度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制度内容、制度实施及其影响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经过持续三个月左右的入校诊断,我们发现每所初中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若干问题。综合各校的整体情况,第三方诊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师对管理制度不熟悉,缺乏认同感

在现场诊断过程中,多数学校都能提供出一套相对比较完整、详细的制度文本。但当我们询问教师甚至管理者一些具体的规定或要求时,很多人(从30%到90%不等)表示不熟悉,能说出来的通常只是几条刚性要求。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校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并没有深入教师内心,成为教师工作的指南或反思的依据。这与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缺乏民主性有关。很多学校的管理制度通常由正校长与主管副校长制订,或由部门主任起草,校长批准后实施。教师参与不足,使得出台的制度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

2、管理者缺乏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充分体现

管理者更多地是自上而下地思考问题,试图用各种管理制度约束教师,对教师的发展需求及心声尚未给以足够的重视。比如:有一所山区学校规定,教师每天早晨七点之前必须到校,但绝大多数教师都住在县城,乘校车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所以每天早晨五点半左右就得起床,不到六点就要出门,每天晚上大约六点半左右才能回到家里。这种作息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身心负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家庭生活。有教师明确表示,只要有可能,就会调离这所学校。

3、管理制度管得过细,统得过死,教师疲于应付

多数学校的管理制度都比较细

致,但不少教师在调研中反映学校制度管得过细,统得过死,教师缺乏自。比如:许多教师反映,学校检查过多,教案、教学后反思、读书笔记、学习笔记与心得、听课记录、教学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等很多文本,都要接受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教师要完成大量意义不大的文字性工作,疲于应付,以致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

4、学校过分依赖经济奖惩,教师工作士气偏低

许多学校都建立了结构工资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激励员工不断增加工作投入,提高工作质量。但实际上,制度的实施结果却是让教师斤斤计较,整体士气低迷。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通常关心回报是否公平,当员工发现自己处于不公平地位时就会想办法恢复公平,而恢复公平的办法多数是破坏性的,最典型的办法就是减少工作投入。在调研中,几乎每所学校都有教师反映结构工资分配不公的问题。甚至有教师声称:“我们校长真没劲,老拿那点破钱说事儿”(某被访教师原话)。学校有必要对结构工资发放办法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励与认可教师。

5、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所有实验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不仅安排教师参与区县组织的各种教研和培训活动,还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但不少教师反映,各级培训在内容和方式上缺乏针对性,活动的质量亟待提高。有教师声称:“学校领导说‘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可我们却觉得‘培训是一个负担’”(某被访教师原话)。培训活动不仅实效性差,更重要的是耽误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诊断之后的学校改进

每所学校在收到课题组的诊断报告后,都组织校内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讨论,并通过积极的行动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大致而言,改进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诊断

绝大多数实验学校对课题组细致的诊断意见与建议表示接受,但为了进一步确认问题存在的程度及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解决策略,有些学校又进行了自我诊断。北京昌平区北七家中学为了让教师们畅所欲言,表达真实意见,一改传统的意见征询方式,精心设计了一份网络版问卷,向教师们征求关于教学管理制度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教师匿名填答完毕后直接发送到指定的公共电子邮箱中。这种自我诊断和意见征询的方法能有效保护教师隐私,让教师感到安全,消除了教师们的防御心理,所收集的信息使管理者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最后形成的改进方案也更能顺应民意。

2、校本研究

针对前期诊断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课题组面向所有实验学校提供了校本研究课题申报指南,建议学校基于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结合自我诊断中发现的问题,在对重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排序的基础上,选择学校面临的最重要同时又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选题。课题申请书中不仅要说明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方法,还要说明如何评估研究的实效,找出评估研究实效的关键指标和标准。有19所实验学校填写并提交了校本研究课题申请书。以校本研究为驱动,学校很快就启动了诊断后的改进行动,边研究,边总结,推动问题的逐步解决。

3、专家指导

在校本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专家通过参与式研讨、现场咨询、课题简报、标杆经验分享、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学校提供高水平、建设性的指导,引领学校将研究聚焦于学校管理,“小题大做”,“做大做实”。比如:在北京昌平区长陵中学,服务于学校在小班化情境下开展参与式教学的需要,大学专家指导学校构建了新的教师教学指导意见,并对教学表现评估标准、教学研讨制度、听评课制度等相关制度进行了修订,有力地推动了参与式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课题实施的成效及反思

“初中校诊断”行动前后经历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实验学校在参与课题研究及推进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益的、可以推而广之的经验。比如:北京昌平区南邵中学改变了过去根据教师贡献发放教师节津贴的做法,按照员工岗位平均发放,有效地淡化了奖惩,促进了和谐与团结。又如:在听评课方面,北京昌平区北七家中学减轻教师负担,将教师学期听课任务由30节减至15节,并要求教师听课后填写格式化的即时反馈简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学校管理者观念与行为发生变化。很多管理者逐渐克服了“归罪于外”的心态,增强了问题意识,并且主动寻求课题组专家的引领,通过校本研究切实改变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之所以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有以下三个因素十分重要。

1、第三方诊断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

第三方诊断不同于教育督导部门所进行的学校综合督导或专项督导,它不具备任何行政色彩,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诊断、服务和发展。而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诊断的这些发展,诊断的专业化程度及水平至关重要。在本课题中,为了保证第三方诊断的质量,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包括:

(1)选取不同领域的资深专家及经过专业培训的评价者组成评估团队。团队中既有熟悉相关业务的大学专家、校长和教研员,又有教育评价专家及经过专业培训的评价者,成员之间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2)在每所学校确定不同的诊断焦点。我们指导学校通过重要性排序,选取当前学校管理实践中最亟待关注的某个小领域作为诊断焦点,予以深入诊断和分析。

(3)基于有关理论进行研究设计。在不同类型的学校,针对不同的诊断焦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理论作为研究设计的基础。无论是教育评估、影响力评估或政策评估理论(如斯里克芬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如亚当斯的薪酬公平理论),都可以为第三方诊断的研究设计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

(4)评估者在现场收集数据的时间投入多。有的学校投入了20以上人天的现场工作。这使得评估者有机会深入教师所处的情境,参与教师活动,体验教师的感受和认识,克服可能的偏见。

(5)采用三角互证技术。评估者从多种来源渠道收集信息,并将不同时间形成的文本、从不同利益相关群体收集的资料,或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叉对比,相互印证,使评价结论和解释更加深入和准确。

(6)诊断报告翔实、具体而深入。在课题组提供给学校的诊断报告中,既有诊断结论,又列举出相关的证据作为支持;既提出问题,又为学校提供可供选择的改进策略,这些改进策略都十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学校管理者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

管理者是学校管理改进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意识是制约学校改进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如果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管理者不愿意承认和改变,或者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么管理改进以及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在本课题的实施初期我们发现,存在类似问题的学校管理者不在少数。特别是有些管理者存在“归罪于外”的心态,他们不讳言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但通常将其归咎于各种外部因素,如社会大环境、区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校长办学自、教师素质、学生来源等等。当接到第三方的诊断报告及改进建议之后,他们通常也会找出一些理由拒绝进行改革尝试,从而使得学校管理改进遭遇很大困难。

令人备受鼓舞的是,随着课题实施的深入,经过课题动员、管理者培训以及入校提供专业支持,学校管理者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已逐渐增强。北京密云县的一位校长在参与有关研讨后反思道,在过去,“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校长没有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明确化和具体化”,“有时即使看到问题,也认为责任不在自己”,“应对措施肯定不会有的放矢,仅是流于形式”。而现在,校长们经常用批判性眼光审视学校管理实践,能敏感地捕捉到亟待关注的问题,并通过综合分析校内外影响因素,寻找自身的责任和原因。更为可贵的是,校长们在勇于承认问题的同时,还积极尝试通过校本行动研究去解决问题。比如:某中学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增加与教师的非正式交流,倾听教师的心声,拉近了管理者与教师的距离,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

3、多方合作模式的探索

已往的学校改进研究既有教育行政部门起主导作用的传统模式,也有第三方提供专业支持的第三方模式。而在本课题中,我们接受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教育学会的双重委托,通过市教育学会、大学专家、区县教委及初中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探索出在学校改进领域开展行动研究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结合了传统行政模式和第三方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启动和验收阶段,市教委及区县教委领导出席有关会议和研讨活动,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对课题的高度重视,有效地激发了实验学校的参与热情。

(2)市教育学会及大学专家所提供的专业支持细致深入,使学校体验到理论的价值和行动研究的实践意义,从而愿意接受第三方的现场诊断和入校指导。

(3)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支持农村学校采取奖励式在家办公制度),希望学校通过探索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学校管理策略。

第3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一、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第12周年。按照省、市卫生计生委的要求,紧紧围绕“防治职业病、职业要健康”的宣传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咨询活动:一是利用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高峰时间宣传。我局主动联系市安监局积极争取市政府办下达了《关于在春节期间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的通知》,与市安监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活动,专门制作了职业病防治宣传公益广告、展板和宣传画报,在市电视台和火车站、汽车站、广场大屏幕进行滚动播出,并集中两天时间分别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进出站口进行现场咨询,分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二是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扎实开展送法下企业活动。4月29日,市卫生监督局、市安监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和市职防院来到郧县神河集团,开展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接受咨询200余人次,发放《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单3000余份。三是利用新闻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每次宣传活动,我局都邀请市内各新闻媒体参加,电视台、晚报社、日报社及各县有关主流媒体共播发新闻及专访报道8期次,各部门还在网站上进行宣传,扩大了宣传范围和影响,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健康权益,极大的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全市职业病防治培训工作

结合2014年省职业病防治培训项目,一是在5月19日至22日举办了全市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班,来自各县市区卫生监督局(所)的40余名卫生监督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省卫生监督局放射防护处房晓光主任等省市有关专家、首席卫生监督员授课,本次培训是在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期调研,各县市区提出要求加强卫生监督培训建议的基础上举办的。二是10月13日至16日,再次举办了全市职业健康检查与监督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11个县市区的职业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60余人参加了培训,并经严格考试合格后颁发了学分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三是认真配合其他部门做好职业病防治培训工作。4月24日,我局与市安监局联合举办了全市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培训班,来自60余家企业的70余人参加了培训;6月13日,经济开发区文教卫局与开发区安监局在白浪举办了职业病防治和工伤急救知识培训班,我局受开发区邀请,派专人讲授了《职业病防治法》和常见职业病防治知识。8月份,又为东风公司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班开展防护知识培训讲座2次,培训人员近200人。通过培训与交流,大大提高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和卫生监督水平,为今后的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规范化管理

为加快我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规范化管理工作进程,提高放射安全防护水平,确保放射诊疗安全,我局于2月28日召开城区放射诊疗单位放射防护规范化管理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4年市城区放射诊疗单位放射防护规范化管理工作,各放射单位的分管领导、放射防护管理人员、放射科长近60人参加会议。3月至6月,分别对城区放射诊疗单位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37家(次),均制作了《放射诊疗卫生监督管理现场检查表》,责令9家放射工作单位限期整改。6月下旬,按照《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规范化管理终期评估验收检查的通知》,组织两个检查组按照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规范化管理标准,对全市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终期评估验收督导检查,客观公正地对各县市区整体工作情况进行评价。10月16日至20日,省卫生计生委检查组,对我市5个县市64个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了终期评估验收检查,平均分数达到94分,得到了省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四、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工作

一是按照《省卫生计生委重点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计划》要求,组织开展了职业健康体检、诊断机构和放射诊疗机构的重点监督检查,共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8家,职业病诊断机构1家,放射诊疗单位34家,通过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我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和放射诊疗单位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依法执业意识和水平。二是按照《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关于加强全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再次对职业健康体检和诊断机构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还对存在问题较重的竹溪疾控中心责令竹溪县卫生监督局进行了处罚。三是按照省卫生监督局《关于开展省管发证单位放射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东风公司总医院、丹江口市第一医院和汉江集团医院计5家省管发证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将检查情况如实汇报至省卫生监督局。四是对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按规定开展个人剂量监测违法事实进行了处罚,案件执行到位。

五、建设项目卫生审查及体检机构资质评审工作

对郧县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丹江口市第一医院、向氏骨科医院、东风公司总医院5个放射诊疗单位开展了建设项目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活动。督促城区张中勇诊所、李金梅诊所、车颖慧诊所、张鹏诊所、刘辉武诊所和毛治军诊所等7家口腔诊所开展了牙科X射线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设备性能检测,极大地规范了个体放射诊疗单位放射防护工作,在全省都起到了带头作用。组织开展了丹江口市疾控中心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评审工作。对汉江集团医院积极联系市职业病防治院专家进行指导,以确保其申报国家职业健康体检资质工作顺利达标。

六、《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与年度校验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对放射诊疗单位的许可管理,于9月份下发《市卫生监督局关于2014年城区放射单位《放射诊疗许可证》年度校验的通知》,对校验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启用自行设计的《放射诊疗许可证校验申请表》,极大地规范了许可校验工作。全年共办理放射诊疗许可变更事项10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件19件。

七、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第4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院校 地方 合作培养人才 模式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蕴藏着深厚的智慧与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省委、省政府于06年在全国率先吹响建设中医中药强省的号角。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地方政府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已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经过53年建设,我校积累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邓铁涛、欧明、王建华等中医药界德高望重的名老专家,汇集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珠江学者、学术学科带头人等医疗骨干。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办学、人才和资源优势,培养更多中医药的铁杆优秀人才,用实际行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于2005年,2009年分别与广州市卫生局、中山市卫生局签署“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合作协议”,由广州市、中山市卫生局委托我校为两市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工作者,使之尽快成长为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08年,“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已圆满结束,其模式探讨如下:

1 实施的培养措施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主要参照国家中管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培养方式而制定。培养周期为3年,研修内容主要包括:

1.1 理论学习

重点学习中医古典医籍,要求在专家指导下精读四大经典,并每年至少钻研2部与本专科相关的医籍,同时我们每年开办2次短期研习班和相关讲座。此外,还开办“中医名家”系列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阐述本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和自己的临床经验。

1.2 医疗实践

在日常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跟师学习,通过每周跟师门诊1个半天,跟师查房1次,系统总结和继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另外对研修对象在继续教育、科研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1.3 考核管理

为了激发研修对象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每个研修年度都开展考核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包括进修学习、研读医药古籍、临床实践、跟师学习等方面。成绩在70分以上者进入下一年度学习,60-69分者限期补齐未完成的学习内容,不足60分者予以淘汰。三年期满进行结业考试,考核合格者,由我校与广州市卫生局(或中山市卫生局)联合颁发结业证书。

2 取得的成果

2008年,我校与广州市卫生局合作培养的2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已顺利结业,现将该项目研修对象取得的成绩归纳如下:

2.1 理论学习方面

所有研修对象均完成了中医四大经典学习计划,且分别提交6篇以上读书心得;15名研修对象完成了6部与本专科相关的古典医籍的学习,其中6人完成了10部以上古典医籍的学习(1人完成了24部古典医籍学习);17名研修对象完成了参加部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90学时以上),13名研修对象主讲国家或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6学时以上。

2.2 临床实践方面

所有研修对象均完成了跟师学习计划,16人提交了6篇以上质量较高的跟师心得,其中2人撰写跟师心得达10篇以上;所有研修对象均完成了50份跟师临床病案;18名研修对象完成了在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进修90天的进修计划。

2.3 科研方面

19名研修对象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共58篇,其中16人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5人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19名研修对象获得了共31项科研项目立项,其中市级科研立项16项,省级科研立项15项,其中1人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2.4 医疗方面

所有研修对象的平均日门诊量都有增长,其中14人的平均日门诊量增长率超过10%,2人平均日门诊量增长率达到40%;所有研修对象的区域外患者就诊率均有增加,其中16人的区域外患者就诊率增加超过10%,8人的区域外患者就诊率增加超过30%。

此外,至研修项目结束时,20名培养对象中,有2人入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2人入选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对象。

3 主要体会

3.1 领导重视,单位支持

我校领导和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多次要求我们经办人员要站在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医药强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创新高校与地方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高度,本着共同发展,服务社会的理念,周密准备、精心操作、全力以赴做好研修项目。研修对象所在的单位对研修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签于研修对象大部分是单位医疗骨干,单位特意调整研修对象的医疗日程,并优先安排研修对象外出进修学习。

3.2 组织有力,措施到位

为确保“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取得圆满成功,我们与卫生局经办部门通力合作,制订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大纲、实施方案、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方案;在广州市和中山市卫生系统内通过笔试、专家面试的方式遴选研修对象;在专业对口,双方意愿的基础上,邀请学术思想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专家担任指导老师;隆重召开拜师大会,市府、省中医药局及我校领导到会讲话并作重要指示;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学习班,邀请本专业最知名的专家讲座。

3.3 注重环节,管理得力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为加强研修项目的管理,我们统一设计了跟师门诊病历和医案,并为每位学员建立一套跟师档案材料;年度考核总结会议,召集指导老师和研修对象开座谈会,征集他们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认真审理后反馈到以后的管理中;对学业优秀的研修对象及时给予表扬,对学业松懈的研修对象及时给予警示,使研修对象受到鼓励与鞭策。

4 不足之处

首先,少数师生对此项工作的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考核中发现,少部分师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后期就出现了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其次,研修对象由于出差、工作调动等原因,即使经过努力调整,仍存在跟师时间不够等问题。

第5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但是指一个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强调人类健康应是生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提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规划中[1]。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心理卫生作为健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2]。

1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全世界范围内,5-16岁的儿童约有12亿[3],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4]。据1976年WHO报导,3-35岁的儿童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约为5%-15%[5]。美国报道,14-16岁儿童,约有18.7%患有精神障碍[6]。1993年我国22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7]。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高年级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18.79%,提示年龄越大,心理卫生问题越突出[8]。 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9]。再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看[10],儿童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此阶段是儿童心理偏异最易形成和纠正的时期。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 心理卫生评价工具有研究现状

2.1心理卫生问题的诊断和评估 心理学家认为,在诊断和评价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发展年龄[11]、社会文化背景[12]、问题的情境定位[13]及其严重程度[14],还要考虑到这次诊断对其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和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14]。在诊断工具有使用方面,还应考虑测量主体[15]对测验的理解及态度的差异。Akiskal(1986)提出,一项较完善的评估程度应包括:家庭评估、与教师和家长的语谈、行为的观察和评定、标准化测验以及发展史的检查[16]。

2.2心理卫生问题诊断和评估工具

2.2.1心理测量工具的种类 目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类[17,18]:①症状量表,如Achenbach’s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PS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Zung’s抑郁及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1)等;②人格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个性量表(16PF)等;③智力及发展量表,如韦克斯勒智测量表(儿童版)、瑞文推理测验、中国比奈测试手册(SB)、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④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MAA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Rutter儿童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等。

2.2.2心理测验工具有评价原则 心理测验表的评价应依据[18,19]:①心理测验工具的功效,即能反映要评定的内容特征的能力;②心理测验工具的敏感性,即能测出受评者某种特质或行为上有意义的变化的能力;③心理测验工具的简便性;④心理测验工具的可分析性,即有无常模或描述性标准;⑤信度,即衡量测验工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信度系数越大,测量结果越可靠。常的信度的指标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总之,选择心理测验工具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使用广泛、操作简便、省时,而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3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

3.1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3.1.1研究对象较广泛包括一般儿童、超常儿童、独生子女、单新儿童、聋哑儿童、弱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失足儿童等。

3.1.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20]、队列研究[21,22]、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已被应用于心理健康调查的领域中。

3.1.3 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多样化调查多采用敏感、高信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而且其使用开始趋向多样化,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3.2.1学习困难 国外,有3%-28%的学龄儿童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23]。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的检出率为17.4%[2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25]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养不当等;其内部因素[26]有:儿童在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多动症等。

3.2.2个性障碍 在美国,自杀排第3位死因,15岁以下儿童少年自杀身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4%[27]。我国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8]:有自杀意念者占9.69%,主要原因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不良性心理等。

3.2.3情绪障碍 瑞典Knorring报告10-14岁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率[29],男生有3.55%。女生3.4%。国内儿童的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30]。病种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31]。国内为0.51%[30],国外抑郁症发生率为1%-8.0%[31],国内为0.56%[30]。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表现等[32,33]。

3.2.4行为障碍 ①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30,34],国外[35]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2%-9.9%,我国为6.04%[30]。②国内资料显示[36],随着年龄的增设和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吸烟率有上升的趋势,普通学校吸烟率高于重点学校。③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鸡为4%-10%[31]。我国发生率为1.55%,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3]。

3.2.5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有研究表明[37],聋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普通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38,39]。

4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影响问题

4.1有关儿童行为障碍形成的理论 精神动力学的认为[40],儿童行为障碍起因于对儿童本能的过分限制或过分满足;心理教育学者[31]认为行为障碍源于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的现实要求间存在的潜在冲突;生态学和社会心理学者[412]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是在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理论者[43]认为不良行为是不恰当的学习反应;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凡被奖赏的都会维持下去,不管行为好坏。总之,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同伴关系、与成人的交流都会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

4.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其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围产期以生物学危险因素为主;在婴儿期以后,社会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来愈大。总之,生物学因素决定行为儿童的素质,社会心理因素是行为问题的诱因和调节因素[20]。

4.2.1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和父母教养不当、社会经济文化阶层低、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及个性特征、寄养或全托、儿童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等因素均能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危险性[20,44-46]。

4.2.2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地理位置、教学质量、教盲目标、教师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来源等[10]。

4.2.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价值取向、传统道德、新闻传播媒介、同伴关系、社区氛围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0]。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社会各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经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其心理素质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感和目的主体,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三育”的特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47]。

5.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48]:①运用各种评估与诊断技术发现问题;②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存在的条件;③对潜在的行为变化、学习过程或由问题解决带来的条件变化作出描述;④确定干预的标准或目标;⑤在学校心理服务能力范围内选定最有效的干预方法;⑥对照确立的目标评估干预带来的变化;⑦使干预的结果保持稳定。总之,了解学生是基础,诊断是关键,教育干预是达到辅导目标的手段。

5.3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课堂教学、活动课、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其主要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依靠团体动力来改变集体中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因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教师以平等角色参加到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扰。

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救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一般有以下方法[49,50]:生拟技术、积极动机内涵技术、积极功能内涵技术、病症规定技术、轰击后门技术、注意例外技术等。对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及必要的心理治疗。

5.4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材的编写 各地辅导教材基本涉及以下内容[51]:①关于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的指导;②学习心理指导,涉及学习规划、智力、创造力培养、应试心理调适策略等;③情感生活教育,培养良好情感品质、指导情绪调适策略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同学间、师生、亲子交往的指导等;⑤挫折应对指导,培养与训练耐受挫折力、指导应地技能等;⑥健全人格的培养;⑦自我心理修养与生活规划指导;⑧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特殊心理障碍问题及其防治。

教材内容应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使其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形式倾向于‘模块化’,即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和咨询篇四部分,适合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这样有利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6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效果的个体评价应依据[52]: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症状;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③人际行为的适应;④个性、意志力;⑤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看法及排队心理困扰的能力等方面改善的情况来判断。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受教育者的团体评价。因此,应采用较客观、可量化的方法,从心理症状、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及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观察其心理水平的好转或动态变化情况。

第6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效果;讨论

质量控制是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改善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临床免疫检验程序中的决定因素。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对检测各项操作中的错误进行总结改正和控制,避免检测结果缺乏真实性。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指标的一致性的保证和临床医生在诊断中的准确性紧密相连,对于降低误诊率,提高人民群众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了研究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的临床实施效果,为以后的临床检验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参照依据。对来我院就诊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临床免疫检验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7.51±3.47)岁;本组患者的血型为A型、B型、AB型以及O型常见性血型。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6~53岁,平均年龄(35.91±2.97)岁;本组患者的血型为A型、B型、AB型以及O型常见性血型。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观察组患者优化质量监控的措施,对患者的检验标本进行采集、仪器校准、标本送检和妥善保存等质量监控的优化措施。对比并观察两组检验标本的检验情况和准确情况。具体质量控制的操作步骤:首先,患者标本的准备工作以及医务人员的采集样本的工作,要对患者的基本心理状态和身体基本指标进行了解,充分观察患者的精神活动,饮食排泄情况以及最近的体育锻炼和服用的药物,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排除,一定要保证患者在进行血样的采集之前保持空腹,没有进食。下一环节就是,样本的收集工作。根据检测种类的不同,以及标本性质的差别,对收集患者的身体样本的具体时间、采血的姿势、止血设备是否应用、收集标本的容器、收集的标本剂量,收集标本的先后次序、标本是否混合均匀以及标本溶血进行充分分析和设定观察;最后就是患者的标本的送检和保存工作。收集结束之后的标本的合理送检时间,送检使用的方式,样本的保存方法和容器,标本的是否准确分离及检测进行质量方面的要求;检测时的仪器的设定要准确无误。在临床免疫检验之前要进行严密的校对和修改,对仪器的配套试剂的各个层面的性能、保质期以及保存基本环境进行确认。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检验情况进行对比显示,对照组总检出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总检出率95.00%,观察组患者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免疫检验是临床实验操作和诊断的关键应用技术之一,它的临床检验具体结果的检出率和准确性直接和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患者的治疗期间的疗效相关联,所以要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加以重视和管理。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涉及到了临床检验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相关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要对检验的各个环节加以重视,分别是在患者的检验标本进行采集、仪器校准、标本送检和妥善保存等质量监控的优化措施。首先要明白标本的收集环节作为标本质量保证的基础步骤,直接关系到以后步骤的是否顺利进行。临床检验的检验前环节是临床医院的实验室科室进行检验全部环节下中较为关键性的第一措施,确保检验标本的可接受性是判断检验前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关键指标。检验操作中质量控制的影响方面包括检验手段的选择,标准物质及室内质量控制物品的使用,检测仪器的校对以及配套试剂的辅助诊断。之后的质量控制的影响方面包括检测标本之后的工作,主要是为了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可以为临床诊断疾病的性质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改正方法,主要进行的步骤是数据处理,检验结果反复核对,检验报告单的送达,还有对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问题进行解答等。优化临床标本的可接受性的特点,帮助实验室的检验前质量不断优化,从而使得患者健康水平正常正常检测得到基本保障的基本目的。两组患者检验情况进行对比显示,对照组总检出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总检出率95.00%,观察组患者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于是可以得出以下实验结论,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可以对样本的检测起到良好的完善作用,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在实验室的临床免疫检测方面要对质量的控制严加要求,保障临床应用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红丽 李明蔚 单位:河北省磁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阙肖冬.规范血液标本采集确保临床检验质量[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9.

第7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一、集中培训研修,明晰诊断理念内涵

1.现实迷惘

许多教师一直认为,教育科研只能游离于教学实践之外,纵有迷人的教育理念,却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实际,成不了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因此,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了有效的科研支撑,执教多年却“涛声依旧”,每天都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2.理念搭桥

近几年,我校极力倡导的“课堂诊断”让教育科研走下了“神坛”,走进了教学第一线,给教学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具体的指导。赋予原本的“听课评课”以“教育科研”的意义,它以理论学习为根基,以现实情境为场域,以细节把握为切入,以多向思维为引领,以智慧增长为目的,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契机。同时,也为一线教师在提升课堂质效和走向专业发展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3.校本研修

学校邀请了多位专家专题介绍课堂诊断的内涵价值、操作要义及成果表达。专家们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指导、方向性的引领和理论方面的支持,以及校内多次组织的课堂行为专题研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和听课情况集体点评等,让我校教师对课堂诊断有了重新认识:“诊断病源”是为了得到“治病良方”——课堂诊断评价绝不是甄别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途径,进行多层次的实践,引领一线教师对同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出反思与总结。通过学习,教师放下了心结,诊断课堂不是一味地找茬,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扬长避短,真正为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服务。

二、磨练科研内功,提升行政会诊水平

1.领导先行

我校的“随堂听课”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学校领导每周都必须深入课堂。领导可以对每一堂课“推门”听课,同样,教师也可以“推门”听取校长、副校长以及主任们的随堂课。管理层将随堂课作为行政“会诊”的重要载体,每周议课,每月发一次教学情况通报或进行集体点评。医生的诊断水平在于不断“充电”,领导的“话语权”来自于“悟学”“悟教”。为了能让自己对课堂的“诊断”正确,“处方”有效,管理人员自觉捧起了教育理论书籍,办公桌上多出了教育杂志。课堂诊断行动让领头羊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2.系统思考

“随堂听课”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对学校课堂教学行为起到了良好的调控作用。但被听课的教师总有被检查、监督之“芥蒂”,加上如果领导的点评稍有疏忽,很容易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学校利用行政会组织班子成员学习“课堂诊断”的相关理论和操作要义,并结合所听公开课例共同诊断,寻找最佳诊断切入点。我们特别强调诊断前的交流,犹如“望闻问切”中的“问”,只有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行为有了全面了解、系统思考,才能“诊”得明白,“断”得准确,进而让被诊断者心悦诚服,并有所收获。

3.激励评价

我校要求每位听课的领导坚持发展性诊断原则,课堂诊断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善用“糖衣苦药”。在对所听课例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善于发现和点评课堂中不符合教学规律、不切合学科特点、甚至不自觉地违背课程改革精神的问题,更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准确点评教师的精湛教学艺术、新颖生动的教学特色、丰富鲜活的教学经验,切忌就事论事、简单说教。

三、践行模式课堂,倡导同伴互诊共研

1.多途并重

我校在推进课堂诊断行动过程中,实行课堂诊断与课堂观察、课堂观摩多途径并重,让教师觉得课堂评价更像是一种“体检”,不只是“诊病”,更不是“找茬”,而是互诊共研。课堂评价指向教学中的扬长避短,真正为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服务;指向对学生负责,诊断“病因”,给出策略,提升课堂质效。教师放下了心结,互诊共研既分享了策略经验,又增进了同事友谊,实现共同进步。

2.多课并举

通过组织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比武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获奖教师展示课、教研组内研究课、备课组内优质课、协作区学校会课、日常随堂听课等,提供了课堂教学诊断的一个个案例,领导、教师全面参与诊断,犹如一场“全民健身运动”,逐步促使全体教师参与“教学健身”,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诊断的习惯,从而进入一种人人追求优质课堂质效、“清洗”问题课堂行为的理想境界。

3.模式引领

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是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效。我校基于事实上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质效不佳的情况,着力打造“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先学后教、悟道明法、合作探究、和谐发展”的“悟学课堂”。帮助教师确立“学生主体”和“提升效率”两个意识,鼓励教师先求“入格”,后求“出格”,逐步实现有效教学、优质课堂。

四、着眼持续发展,推动诊后行为跟进

1.课堂复诊

“课堂诊断”之后必然要有被诊断者的行为跟进,即根据诊断出来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会诊”的相关对策,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落实,以求进一步改善或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更好地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目的。我们对在课堂诊断中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教师,都要组织二轮、甚至三轮的专题“复诊”,了解“整改”情况和效果。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自觉运用“课堂诊断”理念和操作方法,纠正偏差、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提炼特色、扬长避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结对共进

“课堂诊断”之后的学校措施跟进是结对帮扶。为了走实“青蓝工程”的每一步,学校改变了以往学期初签仪式、学期中查笔记、学期末交总结的重形式、轻效益的做法,引领师徒依据“课堂诊断”平台进行课例研究。学校确定相关对象结成课堂互诊对子,相互进入对方课堂,一方示范,一方模仿;一方上课,一方诊治;以师带徒,以徒促师,携手发展。

3.区域协作

我们在与协作区兄弟学校的交流活动中,有同课异构、合作研讨、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但似乎还不够丰富和深刻。我们设想,以后还可以在课堂诊断的区域协作方面多做一点文章,扩张诊断区域,拓展诊断思路,寻求共同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与兄弟学校以更加宽广的胸怀精诚合作、有效研讨,才能形成地区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五、结束语

第8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一、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集体本课

今年年初以联校为单位成立了教研组,分年级分科目启动了集体备课,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规定了备课要求,做到备教材、备内容、备学情、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方法、备资源、备教具、备程序、补反思。确立了四环节教学模式,即:呈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应用提高;激励评价。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意识。课堂上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积极互动,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教学成绩有所上升。

2、教学会诊

县教研室在本年度开展了教学会诊活动,我联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选派工作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参加县上的一级会诊,把好的教法、好的经验、好的教案、好的课件带回来,二级会诊,增大了教科研力度。这项活动我联校高英、李俊平同志受到了县局领导的好评。

3、教学能手评选

联校、中心校高度重视评选活动,分别成立评选领导组,评委组,制定了评选方案,认真严密组织,坚持“全员参与,层层赛讲,好中选优,重在过程,推动课改”的原则。本次活动充分发挥评选的积极导向作用,把评选、观摩、研讨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研、教改热潮,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真正选拔出了本单位教学工作中师生公认的骨干教师,从而推动了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我联校李俊平、李文红老师本推向县级,参加县级评选。

3、课平活动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先导,以改革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中小学课堂评价活动,以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 根据我县中小学课堂评价活动总体设计思路,第二周期是第一周期的深入和延续。在具体操作上做到六个坚持,调动校长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今年我联校获创新课指导校长一名,创新课教师两名,优质课教师五名。

4、常规工作

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量大,头绪多,弹性大。我主动与联校其它领导积极配合 ,协调各校的工作,圆满完成了学校常规管理任务。两次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实施、评卷、分析,工作井然有序,四次的登分、评估表、统计表,自己亲自完成 。每年两次的常规检查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制定了常规管理工作评估方案,把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布置、总结的收集,都记入了考核内容,加大了常规管理工作的力度。

二、基教工作

1、合理安排各校各村教师准确统计当年出生人口数,高质量的填写好一年一度的报表,规范了学籍管理。

2、各校严格执行教育方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坚持两操一课活动,学会了新一套广播操,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3、六月五日召开了常规管理现场会,受到县局领导的好评。

三、文体工作

1、组织体测、准时上报

根据国家要求和县教育局的安排,联校成立了体测工作领导机构,抽调对工作负责,责任心强,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成立了测试组,逐校逐年级严格准确测试,高标准圆满完成了体测工作,并按要求准时上报,受到局领导的好评。

2、活动丰富、成效显著

各校按要求积极的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高年级开展了阳光伙伴体育锻炼活动,联校进行了流动验收并摄了像,在联校校长会上进行了放影评比总结。

(2)、开展了低年级跳皮筋活动,联校也进行了流动验收评比。

(3)、五、六年级开展了乒乓球比赛活动,评比产生了各年级的冠亚军,全面评估了各校这项活动开展情况。

(4)、开展了校歌、课本歌曲、自选歌曲三数歌曲比赛,目的是让各校巩固校歌,上好音乐课,丰富校园生活。

(5)、中小学严格严肃开展了冬季长跑活动,于4月份各校选出优秀学生,在中学操场进行了团体冬季长跑活动总结比赛。

(6)、各校成立了合唱队,并积极创办特色学校。

第9篇:诊所年度校验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启示

一、法学诊所式教学简介

诊所式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是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而产生的一种法律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的临床诊断教学,在法学院中开设一系列教授学生实务技能的课程,通过一种涉及复杂多变的当事人、事实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把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法律诊所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法律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教会学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真正掌握法律技能。2000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诊所式教学被引进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10所高校的法学院,并在其他高校蓬勃发展。

二、法学诊所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诊所式教学方法的引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在法学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良好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传统和具体国情与美国多有差别,因此,我国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诊所式教学的理念匮乏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由于受“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大陆法系国家重理论教育的影响,过分偏重于理论教学,将法律教育视为法律知识的传授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而诊所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领导课堂讨论的能力,许多教师有畏难情绪。他们既担心难以适应诊所式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不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担心学生不能适应诊所式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因而对诊所式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更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学生的知识储备普遍不足

诊所式教学要求在校大学生直接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但只有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的高年级法学学生才有可能拥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根据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大一、大二上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大四下学期实习写毕业论文,真正学专业课的只有大三和大四上学期的时间。有的学校在大二开展诊所式教学课程,这对于低年级的法学初学者来说,无疑存在定位错误。法学本科生就业面窄、就业率低、考研率高,多数大三学生忙于考研、司法考试,大四学生忙于撰写论文和找工作,现实的生存压力使学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法律诊所工作中来。况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长期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熏陶的大学生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普遍适应能力不足,对诊所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在诊所讨论中常表现出法学知识欠缺,思维能力欠佳的问题。

(三)诊所案例质量不高

案源是诊所式教学存在的基础。即使法律诊所的硬件已经相当完备,如果没有充足而稳定的案源,其存在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然而,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法律诊所的案源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我国法律制度和司法传统和美国截然不同:首先,当事人会以学生没有经验为理由而拒绝被;其次,学生不是律师,刑事案件无法,到相关部门调查取证也受到严重歧视。这导致许多法律诊所不得不大量使用国外案例,或拼凑各个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中的案例。对于从国外直接引进的案例,在教学应用时,很难真正起效果,因为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与法律制度的差别;对于各校编写的以电视台法制节目为蓝本的案例,这种案例比较简单,背景介绍得不清楚,许多已经过时了,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对法学诊所式教学的启示

工商管理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诱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管理活动的各种矛盾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案例教学对我国高校管理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起了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

一代教育大师杜威曾说过,大学应该更注重思考,而非知识。案例教学方法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针对绝大多数高校诊所案源根本无法保证的现状,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建议在诊所式法学教育中引进、吸纳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准备环节

诊所案例教学需要精心的准备。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教学的目的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精心准备引导的方法和设置不断深入的问题。学生个人的准备包括:初步浏览案例;详细阅读案例;记录关键的问题与重要的事实进行分析;列出全部可能的选择方案,评估各种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定结论。

(二)在教学进行环节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个阶段。小组分组讨论的过程包括:组成学习小组、决定分组讨论时间、提供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进行巡视、检查分组讨论情况。全班案例讨论的过程包括:开始讨论阶段、综合讨论阶段、归纳结论阶段。案例讨论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一个主题或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增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问题或材料的了解;提高批评性、分析性、推理性技能;促进学生决策能力的培养;促使参与者相互吸取经验;提高参与者的实践技能。

(三)在教学总结环节

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用5分钟到10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这个总结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如果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已经提到了案例的主要问题,并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师们就可以利用总结的机会,把学生讨论的重点重申一下,以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二是如果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虽然点到了案例中的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深刻,教师就需要再把这些问题重新讲解一下。三是如果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案例的主要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总结的机会,把大家遗漏的重点指出来,并结合案例中的人物、环境、事件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教师在案例讨论后所做的总结,关键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当然,在总结时,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1、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法律出版社,2002.

2、张丽华,余凯成.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4、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