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第1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基层医护人员; 心肺复苏; 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55-02

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不够,专业人员的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医疗从业人员实施的CPR仍不尽如人意,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2];心脏猝死患者不良预后与复苏过程中实施了质量差的CPR有很大的关系。培训效果的体现就是CPR的质量如何,其指标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频率、按压放松周期、通气频率与通气量等。基层医护人员在社区服务的第一线,第一时间接触患者,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救护意识、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3],国内许多专家采取了不同的培训方法,现综述如下。

1 基层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普及的现状

本市急救中心依托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除完成玉林市城区和周边院前患者的急救工作外,有相当部分的工作量是对乡镇卫生院危重患者的抢救与转运工作,对乡镇医院急救技能水平比较了解,所以从2009年将培训的重点工作放在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培训上,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

目前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普遍较差,杜丽鹏等[4]经过调查认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合格率低仅为8.33%和12.50%;徐俊[5]调查只有41.6%的乡镇医师了解心肺复苏知识;高玉凤等[6]和李国明[7]认为乡镇医院护士对心肺复苏新理论掌握普遍较差;笔者通过对本市7家乡镇医院45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掌握心肺复苏术操作只有36%,与国内专家调查结果相符,因此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急救技能的培训极其需要。

2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CPR考核错误原因分析

2.1 颈动脉判断错误原因

考核基层医院医护人员450名,劲动脉单项合格279名,合格率62%,与文献[8-10]的研究相符。判断错误主要原因是:判断时间不够或超时;触摸位置不准确;手指不规范等。正确的操作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一指节的指腹触及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凸肌前缘凹处,触压颈动脉,手指放于与颈动脉垂直方向,判断时间5~10 s为精准。

2.2 胸外心脏按压错误原因

胸外心脏按压主要问题是按压过浅和手法错误,在接受考核的450名医务人员中,有274名该项目被扣分,占61%,与黄素芳等[9]的研究相符。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相关要素包括按压定位、按压者姿势、胸外心脏按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不少于5 cm,即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按压深度提示绿灯闪亮,考核中单因素错误率不高,如定位错误主要是按压部位移位;按压者姿势错误为两肘关节松动、按压冲击或用腕部力量;按压频率140次;另一影响按压品质的重要因素“每次按压放松时胸壁要求充分回弹”,按压没节奏。

2.3 有效开放气道错误原因分析

在考核中,开放气道不正确占81%,与应菊素等[11]的研究相符。主要原因是: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右手或第二指关节压迫下颌部软组织或气管正中部位,这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平时操作少有关。开放气道利用仰头抬颏法或在检查义齿时,应把左手小鱼际肌放在患者前额稍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处,向上抬颏,使鼻尖、耳垂与地面成一垂直线,切忌下压下颌骨掰开口腔。

2.4 有效人工呼吸错误分析

在450名人员考核总结中,口对口人工呼吸错误原因主要是:吹气量不足、不捏鼻子、漏气、使胸廓不起伏,尤其在第一和第五循环更明显,这与齐卫国等[12]的研究的记录相同,造成失败的原因在第一循环主要是气道开放不完全,第五循环主要是施救者疲劳,不能达到人工呼吸持续吹气1 s以上和有效气体量使患者胸廓起伏。在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的错误,主要是:CE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先扣面罩再打开气道致使气道不完全打开和面罩不扣紧漏气等。

3 影响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因素

3.1 急救意识

学员学习的动机及态度决定了其培训效果的好坏[2,6,13],基层医护人员经常认为,抢救是大医院的事情,危重患者入院马上转院,或认为心肺复苏简单,使用率不高,在培训时不积极练习,认为流程熟练就行,结果是“一说就会,一做便错的窘境”[14]。

3.2 工作环境与接受培训

江淑聘等[8]和蒲晓煜等[15]认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要高于其他科人员,这与他们在急诊科的工作环境,经常经历抢救,接受CPR培训,应急能力较强有关系。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因抢救危重患者机会不多,实际操作机会较少;设备不足、缺乏心肺复苏模拟人;接受培训机会较少等。

3.3 培训间隔时间对CPR测试成绩的影响

齐卫东等认为[12]和蒲晓煜等[15],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后6~12个月,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实施。因此培训间隔时间对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有影响。

3.4 培训方式

国内许多专家研究认为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有影响[16-18]。本院急救中心从2009年起,将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每年有计划对一些对口支援卫生院进行培训,但从每次危重患者转运了解,急救技能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从2011年开始,使用PDCA管理的办法进行培训,首选进行30~60 min的多媒体理论讲解,再进行动作分解,注意点说明,然后是整个流程连贯性的示范,再让学员提问后,练习2个学时后考核,同时相隔4~10个月后再进行复查和第二循环的培训,结果学员的心肺复苏掌握在86%以上,较以前的培训效果更好。

3.5 施救者疲劳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

在450名医务人员考核成绩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被扣分的项目,是按压深度不够、位置移动和吹气漏气、潮气量不足,主要在三、四、五循环操作中,第五个循环更明显。这与Ochoa等[19]和Ashton等[20]的报道相符。Ochoa等[19]还报道连续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第1分钟为79.7%,第2分钟为24.9%,第3分钟为18%,第4分钟成功率为17.7%,因此疲劳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掌握不高,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培训不足、急救意识缺失、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培训教材、缺乏CPR技能评价与长期培训效果评价机制较为突出,而CPR的培训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规范CPR培训与复训,只有连续的复训才能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才能使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意识及急救技能得到提高,因此在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培训的同时,探索使用PDCA的管理方法,对每次培训结果进行确认,对不适宜的培训方法进行改善,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基层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CPR技术。

参考文献

[1]赵玉兰,孟凡山,戴冬梅.我国心肺复苏术培训的现状及展望[J].护理杂志,2009,26(6B):25-26.

[2]杨正飞,黄子通.如何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2):1139-1143.

[3]王长远,孙长怡,秦俭.基层医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研究[J].医学综述,2011,17(25):2378-2379.

[4]杜丽鹏,张海燕,王建林,等.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调查与培训效果保持[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62-263.

[5]徐俊.乡镇医师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8-19.

[6]高玉凤,杨磊.乡镇医院护士心肺复苏知识更新情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65-66.

[7]李国明.医务人员CPR操作现状的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17-2420.

[8]江淑聘,全小明,邓少娟.护师心肺复苏考核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8): 2053-2056.

[9]黄素芳,郑丹莉,全薇,等.低年资护士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精准性评价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8):2292-2293.

[10]黄素芳,王芳,胡友珍.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培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27-29.

[11]应菊素,郑小伟.43名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精准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62-63.

[1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8(10):20-23.

[13]罗丽云,王彦.影响临床护士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新知识,2009,19(3):191-193.

[14]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668-1669.

[15]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14):35-37.

[16]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上海市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1093-1096.

[17] Heidenreich J W,Berg R A, Higdon T A,et al.Rescuer fatigue:standard versus continuous chest-compression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20-1026.

[18] Steen P A,Kramer-Johansen J.improving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GuaIity to ensure survivaI[J].Curr Opin Crit Care,2008,14(3):299-304.

[19] Ochoa F J,Ramalle-GOmara E,Lisa V,et al.The effect ofrescuer fatigue on the quality ofehest compressions[J].Resuscitation,1998,37(3):149-152.

第2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26-03

心搏骤停(猝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全球每年每10万人中有36~128人发生心搏骤停[1-2];我国心搏骤停发生率为41.8/10万,每年导致约544 000人死亡[3]。心肺复苏作为抢救心搏骤停的最重要手段,其施行的时间与质量是关系心搏骤停者能否恢复自主循环的重要因素。心搏骤停事件有1/3发生在医院内[4],护士经常是院内心搏骤停危急情况的首先目击者,因此,护士对心肺复苏理论及实践操作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面对心搏骤停时的急救反应速度极大影响该类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然而,有研究表明,相当数量未经过正规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护士不能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即便经历过正规心肺复苏培训的护士,也往往随着培训时间的推移而遗忘业已掌握的复苏技能,加之美国心脏协会推出的心肺复苏指南每5年有一次重要更新,故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然而,复苏培训如果过于频繁,不但大大增加了人力与经济成本,而且可能影响到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因此本研究拟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最新标准,对本院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技能中基础生命支持部分(CPR-BLS)的培训及考核,对培训的最佳周期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急诊科、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科、普外科、脑外科、心胸外科共8个科室中随即抽取80名护士纳入研究范围,每个科室10名,既往均未接受过依据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的正规培训。其中,男性3名,女性77名。年龄:19~41岁(中位年龄29岁)。学历:中专18名,大专37名,本科及以上25名。工作5年以内低年资护士32名,工作等于或超过5年的高年资护士48名。

1.2 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2月期间,根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复苏指南标准对受试者进行理论与技能培训,培训采用先集中授课,然后分组示教与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及培训后12个月对受试者进行相关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参照2010复苏指南制定,考核小组由固定的高年资护师组成,总分各为10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组随时间变化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在心肺复苏培训前理论与操作测试成绩最低,培训后即刻成绩迅速升高,此后随时间推移成绩逐渐下降,至培训后6个月时操作成绩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理论成绩虽有降低趋势,但与培训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仍然高于培训前水平。至培训后12个月时,理论及操作成绩均进一步下降,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将考试成绩分科室比较后发现,急诊科护士在培训前、培训后6个月的理论与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培训后6个月的成绩与培训后即刻相比无明显下降,而至培训后12个月时尽管其理论与操作成绩仍较其他科室为高,但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水平,操作成绩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在培训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高于本科以下学历者,而在培训后各个阶段,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之间理论与操作成绩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低年资与高年资护士之间理论与操作成绩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对心搏骤停患者及时施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其生命的重要手段。鉴于心搏停止4~6 min脑组织即出现不可逆缺血缺氧性损伤,早期开始复苏并采用正确的复苏方法是提高复苏成功率、减轻脑缺血损伤的关键。在医院内,护士通常是最密切接触患者、首先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此,在发生院内心搏骤停时,护士的迅速反应及采取有效复苏至关重要。护士必须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然而有研究表明,护士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知晓率及掌握率较低,即便经过培训掌握了复苏技能,其技能的保持也并非易事。Nagashima K等[5]的研究发现,未进行复苏培训护士的复苏实践技能得分只有17%。本文研究亦发现尽管在中专、大专、本科等不同学历教育阶段,受试者均不同程度参加过心肺复苏相关教学课程,但在本次培训前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分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心肺复苏理论与技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并非经常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已学习的知识点忘却;二是相关知识未能及时更新,对2010年10月最新的2010版复苏指南不了解,有些受试者的复苏相关知识仍局限于2005版甚至2000版指南,例如相关胸外心脏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以及按压/通气比率,一些受试者仍按照旧版指南答题与操作。因此,有必要在新指南之际,对全体护士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的培训。

本文研究表明除急诊科外,其余科室护士在培训后6个月时的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测试得分均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尽管理论成绩但仍显著高于培训前,但操作成绩已降至培训前水平;在培训后12个月的测试成绩则进一步下降,与培训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在培训后随时间的推移,相关知识有不同程度的遗忘,且操作技能的保持相对理论能力的保持更为困难。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国外已有很多研究表明CPR技能的保持能力较弱,而CPR操作技能的保持更弱于理论知识的保持[6-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反复强化是加强记忆的关键[8]。因此,笔者认为在培训后3~6个月之间,有必要对培训者进行至少一次加强培训,以巩固培训者对复苏知识的掌握。

复苏强化培训时针对不同的科室应有所区别。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测试成绩在培训后6个月及12个月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在培训后12个月的技能操作测试成绩才明显下降至培训前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急诊科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更常接触到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得以强化。故针对急诊科的复苏培训周期可适当延长至首次培训后6~12个月。

本研究中,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在培训前的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历在本科及其以上者成绩显著高于学历为中专及大专者,其原因可能与前者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更加系统的复苏教学课程有关。而在培训后各时间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理论与操作测试成绩均无明显差异,进一步证明新指南简化后的复苏流程具有更佳的可操作性,更易于向更广泛的人群推广。

2010心肺复苏指南重申了CPR-BLS时高质量复苏及定期再培训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初次培训后3~6个月是再培训的较佳时间,对急诊科护士而言,该时间可适当延长至初次培训后6~12个月。临床护士通过培训-再培训获得并保持CPR-BLS技能是提高院内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Katz E,Metzger JT,Sierro C,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epidemiology and modern therapy[J]. Rev Med Suisse,2007,3(96):302-307.

[2] Guilbert JJ.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promoting healthy life[J]. Educ Health (Abingdon),2003,16(2):230.

[3] Zhang 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9,32(9):1159-1162.

[4] Herlitz J,Bang A,Ekstrom LA,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patients suffering in-hospital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erms of treatment and outcome[J]. J Intern Med,2000,248(1):53-60.

[5] Nagashima K,Takahata O,Fujimoto K. Investigation on nurses' knowledge of and experience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on nurses' knowledge of the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established in 2000-results of a survey at Asahikawa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second report)[J]. Masui,2003,52(4):427-30.

[6] Timsit JF,Paquin S,Pease S,et al. Evaluation of a continuous training program at Bichat hospital fo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J]. Ann Fr Anesth Reanim,2006,25(2):135-143.

[7] Palese A,Trenti G,Sbrojavacca R,et al. Effectiveness of retraining after bas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ourses:a literature review[J]. Assist Inferm Ric,2003;22(2):68-75.

第3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护士长;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操作训练; 考试; 干预措施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就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用的最初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护士常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需要急救,如能早期判断病情,及时进行规范、有效的复苏措施,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近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医院医护人员CPR技术水平测试结果令人失望[1]。长期以来,心肺复苏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专业医疗护理的实践中,许多医务人员认为CPR内容简单而不重视重复训练,操作步骤和手法逐渐有所淡忘,以致碰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时仓促上阵,不能为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复苏措施。心肺复苏术作为护理人员必需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应是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的重点,而护士长作为护理单元的学科带头人,掌握规范的心肺复苏术,更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我院护士长CPR复苏水平,推动全院护理急救成功率的提高,2010年1月,我们利用3 d时间,对全院85名正、副护士长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操作及相关理论考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考试对象 我院85名正、副职护士长;其中37个临床科室护士长80名,年龄28~45岁,平均35岁;门诊医技护士长5名;年龄46~48岁,平均47岁。

1.2 考试方法 考核标准:护理技术操作小组根据《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CPR操作流程制定考核标准;100分制,逐个过关,成绩85分以上为及格;单人成人心肺复苏,器材为上海产KAR/CPR400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81人成绩及格,合格率95%。

2.2 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确定环境安全方面:未评估急救“危险现场与障碍”的有8人,占9.4%;②评估患者意识方面:颈动脉定位部位不准确8人,占9.4%;触摸颈动脉时间≤3 s或≥10 s 20人,占23.5%;③人工呼吸方面:清理呼吸道不彻底,只擦嘴角,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10人,占11.8%;开通气道手法不正确、头后仰不够8人,占9.4%;检查呼吸时头距离患者口鼻过远,未用眼看、耳听、面感综合判断,或判断时间仅为2~3 s或超过10 s的18人,占21.2%;吹气不足20人,占23.5%;吹气时保持气道畅通手法不正确(未用右手食、中、环指抬起下颌,拇指向下按压下颌骨性部分)25人,占29.4%;胸廓未见起伏8人,占9.4%;吹气后未立即放松鼻孔9人,占10.5%;④人工循环方面:按压部位定位手法不正确19人,占22.4%;按压部位不正确12人,占14.1%;按压姿势不正确,未用掌根、手指未互握上翘或肘关节不直16人,占18.8%;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16人,占18.8%;按压幅度过深或过浅18人,占21.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差2人,占2.3%。

3 干预措施

3.1 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护理技术操作小组成员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与《2000版的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旧指南)进行比较,找出并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我院原有的成人单人法CPR-BLS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新评分标准,同时,针对护士长的特点改进并制订了新的CPR-BLS培训考核模式,集中对护士长进行培训,并一对一指导,遇到疑难之处护士长与操作小组成员沟通交流,指导答疑。最后操作小组汇集所有培训人员提出的问题,最后组织1次集中培训,就一些共性的问题以及要点、难点进行讲解,最后集中考核,考试过程中,监考者对存在的细节问题、操作手法不到位等现象,也给予现场指导,增强了培训效果。

3.2 理论培训与操作训练相结合。改变以往操作只培训操作步骤的方法,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掌握每个操作步骤的目的、意义,加深理解,对实际操作起到指导作用。如吹气时平静吸气而不是深吸气的理论依据、心脏按压时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何是1:1、按压时用掌根的理由、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对复苏效果的影响等,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祥细的讲解,改变了过去护理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用理论指导操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细节手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心肺复苏的操作,在真人身上练习不合适,造成了护士操作时表演的心理,比如在颈动脉定位时理论掌握好,但操作时位置却不正确,触摸时间过短;在判断呼吸时,对于“耳听、面感、眼看”不能真正体会,只是按步骤操作;甚至在吹气时右手没有起到开通患者气道的作用,只是扶住患者下颌处;按压部位的定位,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理解不同,不能真正理解“剑突上两横指”的意思,有19人定位手法不正确,致使按压部位错误,我们理解,在定位时,右手中指、食指并拢,用中指尺侧指腹顺肋弓向上到双侧肋弓交界处后,手掌向下翻转,右手中指、食指正好定位于剑突上两横指,此时,左手掌根置于右手食指以上胸骨处;考试过程中还发现,有16人按压手法不正确,未用掌根按压,左手掌贴近患者胸壁,压力不均,影响复苏效果;尤其是按压幅度,如果不使用模拟人练习,很难掌握幅度。考试中发现,4个成绩不及格的护士长,都是在练习时,未使用模拟人,只使用枕头替代或凭空想象操作步骤;模拟人是按照2005国际复苏指南进行设计的标准的人工呼吸的潮气量和心脏按压的频率及深度。比如:在模拟人上进行人工呼吸和凭空练习时的肺活量大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脏按压和凭空练习时的按压力度也是很不同的。只有达到了标准的潮气量和心脏按压的频率及深度,模拟人才会给予语音及绿灯提示有效;心肺复苏是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在培训和练习时一定要注重操作手法,结合临床实用性,才能真正达到规范培训的目的。

3.4 更新知识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我国职业医护人员虽然大多数已接受过CPR知识的教育,但对参加CPR的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医学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及定期考核的机制,使许多医务人员淡忘了心脏复苏技术。沈洪[2]建议,对CPR应保持重复培训,间隔为3~6个月,这样可以延缓遗忘,且可在培训后的一年内不会出现技能的遗忘。我们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是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在每年的第一~四季度过关考核,并在每次考核前集中培训,保证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本次培训重点讲解了新指南的5个主要改变:①提供高素质CPR;②将胸外心脏按压与吹气的比例调整为30∶2;③人工吹气时要确保胸部升起并维持1 s;④除颤每次只做1次,除颤后应立即施行CPR 2 min再检查脉搏;⑤儿童可使用半自动除颤机(AED)[3]。而BLS仍是新指南中最关注的重点[3]。

3.5 提高护士长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目击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几率往往超过其他医务人员[1],复苏的时效性,4 min内抢救成功率为50%,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会降低10%~20%。所以护理人员更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要求判断果断、部位准确、动作敏捷,真正做到争分夺秒,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质量[4]。故应认真对待护理人员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注意操作细节,以正确灵活地运用于患者的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长作为护理单元带头人,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认真去指导、督促护士进行训练。只有护士长熟练掌握CPR这一基本技术,在发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时,才能带领护士更好地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规范的心肺复苏,为抢救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参考文献

[1] 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9,15(10):20-22.

[2] 沈洪.解读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修订原则.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3):136.

第4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情景的设置为目标,依据制定的教学纲要和内容,采取直观、形象和互动的表达方法,让参与者能够根据设定的特定情景,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加强对实践操作的直观理解,根据情景下的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了依托情景来教学的方法。心肺复苏(CPR)指的是人工对病患给予连续性的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即通过心脏按压过程中,让胸壁压力促使心脏可输送全身血液,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为了向病患输入充足的氧气,通过两种方式的相互结合,以代替心脏、呼吸系统工作,短暂维持病患的身体主要脏器血液供应,防止脏器发生缺氧性坏死。有效控制意外伤害和死亡的措施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来实现。实践证明,在常温环境下心脏猝死患者CPR的有效时间只有4 min。因此说心脏猝死患者的第一目击者能否参与CPR救治相当关键。近年研究结果显示CPR情景教学在提高学生心肺复苏技术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社区进行CPR基础培训,使普通居民了解和掌握CPR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和互救,意义重大。现将我院对居民CPR普及情况的调查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6月辖区内4个社区的532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社区居民CPR知识和技能评价表对其进行CPR知识和技能掌握状况的基线调查,之后从532例被调查居民中选择愿意接受继续试验的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15~78岁,平均(46.8±1.2)岁;其中69例自愿参加CPR情景教学者设为试验组,其余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的57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大体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居民的一般资料、CPR知识掌握与需求情况、CPR态度等情况。试验组应用CPR情景教学法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通过情境设计、情景带入、情景运用等手段让大家学习掌握知识。①情景设计:由社居委提供场地,现场播放CPR知识技能光盘,设计某位居民突然昏倒且心跳呼吸骤停的情景;②情景带入:培训者按CPR规范程序分布进行演示,再由其他成员模拟进行CPR操作;③情景运用:模拟演练结束后培训者向学院讲解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发生的错误,并由大家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对照组主要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发放宣传手册自行学习。培训1周后应用模拟人进行技能考核,根据技能完成情况进行评分(生命体征评估、意识评估、呼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再次以问卷形式调查其CPR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问卷总内容包括4个方面:(1)CPR需求情况:居民CPR态度调查包括7条,完全没有需求计0分,一般没有需求计1分,有需求计2分,非常需要计3分,满分为21分;(2)CPR理论知识:共20题,总分40分,CPR操作规范流程包括19条重点。总分越高者说明居民CPR知识掌握水平越好;(3)CPR知识掌握主要来源,包括电视、医护人员讲解等;(4)对紧急情况处理情况:统计居民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肺复苏普及现状

对532位居民进行紧急情况处理方法调查,其中115位(23.0%)居民能有效处理,117位(21.9%)居民知道实施心脏按压,300位(60.0%)居民选择拨打120。CPR需求情况平均得分为(18.5±2.1)分。532位居民中CPR知晓例数148位(27.8%),接受CPR培训人数69位(13.0%)。了解CPR的居民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来源方式为:电视媒体80位(54.1%)、网络28位(18.9%)、医护人员讲解25位(16.9%)、亲戚朋友15位(10.1%),其中以媒体宣传影响居高。

2.2两组居民培训后心肺复苏知识原理掌握程度

培训后试验组CPR考核问卷总得分、技能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两组居民培训后不同学历CPR知识掌握综合评分状况

CPR问卷及技能掌握程度综合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高中以下学历CPR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本科以上学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场急救技术的推广和要求都更高,该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重视现场急救技术的推广也必然成为社会管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CPR普及的有关因素比较复杂,包括:①居民自身因素: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②社会因素:政府机关缺乏重视,社区医疗保健建设不到位、缺乏宣传力度、缺乏专业性培训组织、知识传播途径有限等。在对我国社区居民CPR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中,李雅琴等调查结果表明能够掌握CPR知识的仅占33%(3708/11200),知晓但不会实施占比54.51%(6105/11200),不知晓的占比12.38%(1387/11200);温汉春等调查发现培训前CPR普及率低至0.82%,但经过短时间培训后,居民CPR操作正确率达95.9%。我国公众性急救培训的基础比较差,而且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如仅特殊行业才有培训的要求,如交警、电力系统职工、导游等行业,而普通居民一般很少接触急救培训机制,因此整个系统并不完善。我国CPR在居民中的普及现状表现为公众急救意识不足、急救知识体系匮乏、认识程度很低、接受急救知识的渠道不足和不专业等特点。王玉等调查发现17.1%的居民不知道CPR,38.2%的居民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是电视及报刊。大部分人认定医务人员才是CPR学习者,居民自身无需学习。有研究表明,从掌握CPR知识必要性来看,97%的居民认为是必要的。本组调查发现居民CPR知晓率仅为29.6%,而接受CPR培训比例仅为13.0%,仅有23.0%居民能有效处理紧急情况,60.0%居民选择拨打120。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高学历人群对CPR宣传的学习效果高于低学历人群,且试验组情景模式的CPR宣传结果与常规培训模式相比,低学历人群学习CPR的效率显著升高,说明CPR情景模式宣传方法可有效提高人们对CPR的学习 ,尤其是低学历人群。

社区居民通常是第一目击者,其能否参与CPR救治相当关键,因此对社区居民进行CPR知识培训,使普通居民均了解和掌握CPR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和互救,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CPR情景教学既增强了CPR宣传对群众的吸引力,又激发了其操作练习的兴趣,加深了对CPR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改变了以往仅仅是宣传知识手册的弊端,经过大家的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急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遇见此类情况时能够临危不惧,冷静处理。社区CPR情景教学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广泛的人力物力,操作训练CPR 不能得到广泛普及。我国居民中CPR普及现状非常不理想,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让居民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居民紧急状况处理能力,降低伤残率。

张宇,萧红. 院前心肺复苏100例临床分析. 中国现代医药,2009,11(4):105.

李文涛,安力彬,殷欣,等. 老年人心肺复苏认知现状的调查.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553-3554.

孙菁,孟凡山,计达,等.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4):1610-1612.

覃小菊,陈红涛,李剑,等. 情景教学在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5):2094-2095.

吴妙桓,郭剑虹,许实燕.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3):580-581.

李亚敏,张宏亮,贺志飚,等. 心肺复苏中基础及进一步生命支持阶段优化实施的探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7):1883.

刘延锦,王静,李福琴. 社区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护理学杂志,2012,27(5):81-83.

冯玉刚.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36-138.

李雅琴,叶艳巧,张桂兰,等. 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城乡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11):779-780.

娄平,庄小静,王武军. 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分析.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381-1383.

温汉春,朱继金. 广西南宁市343例院前猝死病例发病特点与院前复苏效果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23(5):243-245.

Nishiyama C,Iwami T,Kawamura T,et al.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continuous CPR:Comparison between chest compression-only CPR and conventional CPR. Resuscitation, 2010,81(9):1152.

巩玉刚.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7):136-138.

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 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 护理学杂志,2007,(11):69-70.

肖雪,汪松,马懿,等. 呼吸心脏骤停心肺复苏48例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836.

第5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心脏骤停

作者单位:473000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的意识昏迷并伴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本文章主要讨论心肺复苏新标准中初期复苏的改变。

1 心肺复苏术的渊源

1958年萨法尔(Safar)提出口对口人工呼吸,1960年Kouwenhoven提出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closed chest cardiac massage)。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AHA)首个心肺复苏指南,提出早识别、早呼救、早心肺复苏、早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由此心肺复苏术开始席卷全球并挽救众多生命。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患者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心肺复苏已成为抢救心脏骤停的基本急救技术之一。

2 心肺复苏指南修改背景

《2005心肺复苏指南》(即《2005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自以来,仍存在较多问题。表现为:①胸外按压质量有待提高。②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差异较大。③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较少进行过现场心肺复苏。 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10月了《2010 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简称《2010 心肺复苏指南》),目的旨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3 心肺复苏新标准中初期复苏的改变

初期复苏中新旧标准的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生存链改变 由四早生存链更改为五个链环。《2005心肺复苏指南》提出四早生存链即早呼救、早心肺复苏、早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2010心肺复苏指南》修改为五个链环,包括:①立即识别启动急救系统。②尽早复苏着重胸外按压(未经培训的目击者,可在电话指导下仅进行胸外按压)。③快速除颤。④高级生命支持(ALS)。⑤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对比二者发现,《2010 心肺复苏指南》新增两大部分,即“心脏骤停后治疗”及“培训目击者”。其中,2010新标准中初级复苏更侧重于训练目击者进行胸外按压。

3.2 优先次序改变 ABC 变成CAB。《2005 心肺复苏指南》强调ABC 抢救程序,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2010 心肺复苏指南》强调CAB抢救程序,将C(胸外按压)放在第一位。原因如下:①A打开气道,难度较大,施救者不易掌握。②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1]。所以,将C胸外按压放在首位,能鼓励更多施救者实施心肺复苏,且基础生命支持更加有效。

3.3 淡化口对口人工呼吸 研究显示,对于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对比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的复苏方式,二者存活率相近[2]。因开放气道相对非专业目击者难度较大,且口对口人工呼吸在复苏抢救中,异性之间不愿主动进行。

3.4 取消心肺骤停的诊断 《2005心肺复苏指南》强调“看、听和触”来判断神智、呼吸、循环。《2010心肺复苏指南》降低专业要求,面向大众普及,删除繁琐而无效的急救行为,以节省时间抢救生命。要求:怀疑心脏停止,目击者立即胸外按压,要求力度用力、时间和频率不间断持续。 对比2005和2010,可以看出,新标准强调的抢救关键是行动,而不是评估。

3.5 对胸外按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3.5.1 速度 按压的次数:《2005指南》要求100次/min,《2010指南》要求大于 100 次/min。胸外按压次数对恢复自主循环和保证存活后良好神经系统功能异常重要。研究表明,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反之降低存活率。

3.5.2 深度 《2005指南》成人4 cm,婴儿和儿童2~3 cm,侧重于防止肋骨骨折。《2010指南》成人至少为5 cm,婴儿和儿童至少为胸部前后径1/3(婴儿约4 cm,儿童约5 cm)。研究表明,按压至少5 cm比按压4 cm更为有效。

3.5.3 时间 持续胸外按压,尽可能减少中断。

3.5.4 保证胸廓回弹 放松时双手不离开胸壁,使胸廓自行恢复原位,拍击式按压难奏效。

3.5.5 取消环状软骨加压法 环状软骨加压可以防止胃胀气,但同时妨碍通气。目击者正确使用此法难度很大,所以不建议常规使用。

3.5.6 强调团队协作 《2005指南》注重单人施救的操作顺序。实际情况中,多数急救系统需要团队参与。《2010指南》强调心肺复苏初期培训不仅针对个人,更应面向大众,普及培训。

心肺复苏的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避免其在缺氧状态下坏死(超过4 min开始造成脑损伤,超过10 min则造成脑部不可逆伤害),因此施救时机越快越好。美国心脏协会制订的心肺复苏指南一直以来都是全球“金标准”,引航世界心肺复苏的急救准则。《2010 心肺复苏指南》带给我们全新的理念,将使我们拥有更多机会挽救生命,护卫健康。

参 考 文 献

第6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普通病房临床护士共248人,均为女性。护理部在5个片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各抽取14名护士,按参加工作时间顺序,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人,内、外、妇、儿、骨科片区各7人,年龄19~38岁,平均28岁;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20人;本科学历22人,大专10人,中专3人。观察组35人,内、外、妇、儿、骨科片区各7人,年龄20~40岁,平均27岁;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23人;本科学历23人,大专8人,中专4人。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职称构成较均衡。

1.2方法

1.2.1培训准备2011年底对全院248名病房护士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经统计普通病房护士对急救技能的需求排在所有培训需求的第1位,占85.3%。我们依据《2011年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危重症护理学》制定培训考核标准。

1.2.2培训方法2012年1季度,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即科室操作示范员在护理示教室统一学习培训后,护士长和操作示范员按心肺复苏考核标准组织护士在护理示教室练习。观察组引入情景模拟培训:① 医院操作示范核心组骨干和护士长分专科片区组织护士一起制定急救情景模拟案例,均穿插心肺复苏环节,报护理部统一考核标准和流程。模拟案例内科片区为上消化道出血救护、外科片区为复合伤抢救、妇产科片区为产后大出血救护、儿科片区为小儿窒息急救、骨科片区为颈髓损伤救护,特殊科室另列。各片区由科护士长和操作示范核心组骨干一起组成训练小组。② 片区科护士长按护理部下达的演练计划,组织本片区护士讨论、分工,对涉及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抢救技能、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等由示范员示教,通过仿真训练后,进行模拟疾病抢救训练,由护士分别扮演患者、医生和护士、家属,定期角色互换,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护理急救综合护理能力。③ 片区演练均在医院大会议室进行并组织观摩讨论。

1.2.3评价方法在病房实地用模拟人突击考核心肺复苏,满分为100分,护理部组织院级操作核心组成员统一考核并及时记录,结束后回护士站进行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各片区护士的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3讨论

2011年邵雪晴等[1]的研究显示,骨干护士认为最需要接受的急救操作培训是简易人工呼吸器的使用及心肺复苏术。而基层医院普通病房现在除了骨干护士外,更多的是低年资护士,故更需提高普通病房护士的急救水平。本文结果显示,通过急救情景模拟演练,观察组急救应急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我们创新培训考核方法后,将更多的应急状态展示在护士的实际工作场所,营造紧张气氛[2],锻炼护士实际作战能力,其急需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在模拟急救流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普通病房临床实际工作中,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等需急救的情况相对不多,个别护士可能从未碰到过实际病例,但突况却又往往无法预料,所以,要求护士除具有良好的急救能力外,还需要有镇定沉着的心理素质。演练实地考核,有时也可在夜间考核,有效培养锻炼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保证其抢救患者时护理技能稳定发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对模拟流程进行病房现场急救考核,没有简单机械执行操作规程,而是在急救操作中,护士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和如何寻求帮助,科学分工配合,提高临床实际综合急救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定期演练和不定期病房实地考核,普通病房护士可快速识别、应变、抢救处理,在医师到抢救现场前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等护士可以独立完成的急救操作,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1]邵雪晴,李丽,付立,等.临床骨干护士ICU轮转培训需求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1,28(1B):18-20.

第7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急诊; ICU护士;气管插管;技能考核

作者单位:450007郑州市中医院护理部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它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急诊、ICU护士对气管插管掌握程度已成为护理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本文对45名急诊、ICU护士在气管插管技能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对2010年10月急诊、ICU护士随机抽取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40岁,平均(23.5±8.9)岁。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15名,护士25名。

1.2方法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产LF03699u型急救气管插管头部模型进行情景模拟考核,根据气管插管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评分。

1.3评价指标根据《郑州市院前急救系统急救技能大赛项目操作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表的内容包括成人气管插管(经口)的物品准备、操作步骤、开放气道、复苏有效指征等知识要点。监考人员为取得了急救上岗证的护士长,考核前集中学习评分标准,同时考核采用4人评分制,取平均分为考核成绩。

2结果

2.1考核的成绩参加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操作考核的45名护士总平均分为73分,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为37分,总合格率为57%。

2.2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见表1。45名护士对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操作流程基本掌握,在操作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开放气道手法不正确、操作喉镜时以门牙为支持点、插管时喉头声门未充分暴露、插管后未检查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等。

表145名护士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操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步骤存在问题例数百分率%1.物品准备物品准备不齐全511.02.摆放摆放方法不正确817.0无观察口腔有无异物36.03.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手法不正确511.04.球囊加压给氧次数不够24.0潮气量不足613.0胸廓无起伏613.05.操作流程操作喉镜时以门牙为支持点1124.0插管时喉头声门未充分暴露1015.8插管过深48.0未给导管气囊充气36.0未判断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36.0固定导管时未放牙垫24.06.拔管未充分吸净存留在口鼻、咽喉部613.0及气管内分泌物7.终末质量操作动作不够轻柔,准确1015.8未关心体贴患者511.0未在规定时间2分半钟完成715.63讨论

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以保证通气是首要任务,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因此重视护士对急救技能部分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本次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技术的考核,发现护士对气管插管操作流程基本全部掌握,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摆放方法不正确;开放气道手法不对;操作喉镜时以门牙为支持点;插管时喉头声门未充分暴露;未充分吸净存留在口鼻、咽喉部及气管内分泌物;操作动作不够轻柔,准确等。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部分护理人员虽然掌握了气管插管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参加抢救的机会少,临床操作的经验缺乏,灵活性不够,体现在操作过程中应急反应能力弱,思维不清晰,出现操作失误不知如何补救。②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医院要求医生、麻醉师掌握此项技术,极少要求护士掌握,这往往导致护士操作实践机会少,即降低对气管插管的重视程度。③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只局限于气管插管技术,而没有讲授如何建立人工气道的理念。④培训间隔太长,保留时间遗忘:有研究表明,临床上不经常运用气管插管术的护士,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熟练程度减退,对操作的记忆存在保留时间遗忘,另外若培训时间间隔过长也会导致保留时间遗忘。

心搏、呼吸骤停是患者出现的最危急临床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及时、有效、正确的实施心肺复苏,而开放气道则是心肺复苏的首要环节,故掌握开放气道的快速有效方法-气管插管至关重要,可为抢救的成功赢得最宝贵的时间。为此,根据本次考核所发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气管插管的培训:①缩短培训的时间间隔,强化急救的时间观念,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气管插管的重要性的观念。②理论课讲授细致而深入。例如:在介绍“托下颌”开放上呼吸道时,不仅仅培训正确的托下颌手法,还需详细讲解通过颏舌肌、颏舌骨肌再托下颌时可以把舌根和舌体抬离咽后壁以开放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让护理人员通过解剖知识的学习并灵活运用,最终把正确手法掌握并牢记[1-2]。③重视个体差异。 由于护理人员存在年龄、学历、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同一项操作的掌握有快、慢及优、劣之分。所以,在培训中我们要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的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④注重模拟训练,用模拟人可进行各种急救技能操作的训练,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等,使护士在对患者无伤害的环境中反复进行练习,直至急救技能熟能生巧[3]。

总之,应加强急诊、ICU护士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培训,建立重复培训与定期考核的制度,提高护士的急救技能,才能真正有效地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06.

第8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重地,急诊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急诊患者病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如心脏骤停、心肌梗塞、急性呼吸衰竭、脑疝等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急诊科护士还承担院前急救任务。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具备较高的素质,应急能力强、敏捷的思维、健康的体魄和过硬操作技能。低年资护士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心里素质差,导致在工作中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误,不能与患者有效沟通,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时,显得不自信,心理紧张,无从下手,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加强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培训对象

急诊科5年以下的注册护士。

2 培训方式

2.1成立培训小组 由急诊科护士长任组长,下设1名专业组长任副组长,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拟定培训方案,由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主管护师、高年资护师5名和急诊主治医师1名担任培训老师,培训小组负责培训前后考核,培训期间督促检查培训计划落实情况。

2.2培训方法 利用晨会、交接班、业务查房、业务学习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提高理论知识,将急救技能融合于业务学习、查房和考核中,培训护士的应急能力,提高护士急救技能灵活应用[1]。

3 培训内容

3.1理论培训 包括集中讲座培训和临床工作中的培训。内容包括每周定时学习,内容包括心肺脑复苏、急救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急救护理记录、洗胃法、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学习《急救护理学》[2]和《急危重症护理学》[3]抢救预案和程序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情景模拟、提问式学习等;每次学习低年资护士必须参加,不得缺席,让低年资护士带着问题学习,仔细查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急救护理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

3.2.1心理素质培养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复杂、危重,这要求护士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还具有强韧的耐受力和较好的自控力,不能把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哪怕患者辱骂自己都应忍让、宽容和理解患者,不与患者争吵,可采取冷处理[4]。

3.2.2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思维 护士要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从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等情况,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致死性与非致死性,从重到轻的判断思维过程;判断的技巧:"急"当先,看、闻、问、摸、测同步到位。在个体护理中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识别,作出合理判断,为患者抢救获得宝贵时间,避免意外发生[1]。

3.2.3 抢救器材和抢救药品的应用与管理 要求低年资护士参与急诊科"抢救车"管理,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师进行传、帮、带。抢救药品、器材做到"五定"(定数量和品种、定位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班班交接、清点,增强急救意识,要求低年资护士掌握每一种急救药品的位置、剂量、作用与副作用以及各种抢救设备、器材的使用、保养、消毒与登记记录,护理部不定时抽查,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达100%[5]。

3.2.4病情观察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绝大部分由护士完成,但病情观察不应限于对生命体征或相关体征的观察,应将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睡眠情况、思维特点甚至家庭背景以及用药后的疗效观察等,都包括在观察范围内。然而对病情观察尤其是对病情发展有一定预见的思考后的病情观察,的确是整个抢救治疗过程能否顺利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生活护理思维的含义。

3.2.5加强急救护理记录,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急救记录要及时、准确,护士长和专业组长要定时抽查各种护理记录并进行指导。

3.3急救技能培训 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可根据教学计划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由高年资护师示范抢救技能,再有低年资护士操作,由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纠正分析,然后低年资护士自己训练,相互纠正,再考核;第2阶段由护士与急诊科主治医师进行抢救模拟演练,小组分工,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实施抢救,护士根据自己的角色执行自己的抢救项目[6]。急救技能的培训项目有: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囊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呼吸道的阶梯化管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医护的有机配合等。

4 考核

4.1综合能力考核 按照《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及《2010心肺复苏指南概要》[7]制定考核标准,培训小组考核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急救理论知识、综合抢救技能。即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囊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医护的有机配合以及遵医嘱应用抢救药物及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

4.2问卷调查 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发放对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的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医生、高年资护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满意率达95%以上。

5 效果

5.1培训前后考核平均成绩比较表(表1)[6]

通过对表1的分析,表明低年资护士从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护理记录书写方面以及综合能力在培训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5.2培训前后工作平均效率值比较表(表2)[6]

通过对表2中的综合技能抢救时间、医生满意度、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这表明低年资护士在培训前后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学习,提高急救技能,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秋菊.探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个人急救能力培训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1,8(4):171.

[2]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3]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洪珍香,林玉珍,等.急诊科新护士培训[J].医学信息,2011,24(6):377.

[5]邓辉,李晓霞,等.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的探讨[J].中外医疗杂志,2011,23:93.

第9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157-02

心跳呼吸骤停是由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及创伤引发的一个危重的心脏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心肺复苏(CRP)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心肺复苏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如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以提高救治效果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为此,我院急诊科在以往抢救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20~59岁,平均(43.6±6.2)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4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心血管68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6~6.4 min;实验组男77例,女73例,年龄19~61岁,平均(42.8±5.9)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1例,呼吸系统疾病30例,心血管69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5~6.3 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4],具体内容包括:①专人管理负责复苏的药品与仪器:抢救所需的药品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去除过期药品并添加最新的药品;②将使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编制成册放于仪器附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③建立规范合理易执行的心肺复苏流程,鼓励医护人员形成抢救时的合作意识;④遵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抢救流程,定期让医护人员学习,依照2010年AHA编制的新版复苏指南建议将患者进行分类,按成人、儿童、婴儿三类进行针对性救治;⑤定期让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注意事项培训;⑥建立考核机制,将患者满意度纳入考核标准,激励医护人员积极主动改良救治方案。

1.3 观察指标

复苏成功率: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占所有被抢救的患者的百分率。实施心肺复苏时间:从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到开始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实施除颤时间:从发现室颤到开展电除颤的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从准备插管到成功插管的时间。心肺复苏成功标准[5]:①患者面部、皮肤以及口唇色泽变红润;②患者能够进行自主呼吸;③肱动脉收缩压≥60 mm Hg;④瞳孔由散大恢复正常;⑤能够触及大动脉搏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指血流不能自主地进入和流出心脏,呼吸骤停就是指心脏和肺部停止活动[4]。呼吸心跳骤停一旦发生,患者停止呼吸,心脏无法搏动[6]。呼吸心跳骤停能够复苏成功在于是否采取迅速的评估判断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7]。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可以优化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每位患者在享受最为及时有效的救治的同时,还能少承受救治过程的痛苦,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组资料显示,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复苏成功率(51.33%)明显高于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前(28.67%)(P < 0.01),这是因为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大大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锻炼了其面对突况的判断和处置能力,技术操作的实施也更为合理,抢救过程中的一系列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我们定期进行培训及检验评估,使得护士更加熟悉了解整个抢救流程,因此,医生在作下一步抢救时,护理人员早已准备好所需的抢救物品,医护配合完美,省去了备物时间,在实施每项抢救措施的衔接时,均能做到及时准确到位。

心肺复苏实际抢救效果好坏关系复苏抢救质量的提高与否。本研究在规范抢救流程后,医护人员衔接配合更为默契,救治操作更为流畅,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得以减轻,配合意愿大大提高,因此开展规范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和除颤所需时间极显著少于实施心肺复苏、除颤前(P均 < 0.01)。由此可见,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营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实施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促进了心肺复苏各项操作流程衔接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有针对性地锻炼了医护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规范化后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实践中提高呼吸心跳骤停的效果显著,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同时,缩短了抢救时间,使患者免于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是一个理想的救治流程。

[参考文献]

[1] 郭涛, 芮庆林. 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变化与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2-115.

[2] 刘春峰, 宋国维. 关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09-111.

[3] 张悦怡, 陈香萍,施剑斌,等. 2010心脏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3-6.

[4] 莫凤珍. 心跳呼吸骤停68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护理的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37-2038.

[5] 葛小敏, 孙建华,孙艳萍, 等.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2,33(28):6716-6719.

[6] 朱子银. 浅谈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1): 1054-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