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心肺复苏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心肺复苏教学总结

第1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肺复苏;医学模拟人;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46-02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也是急诊医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章节。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并能最大程度保护脏器功能,降低病死率。传统的心肺复苏教学由于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点而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并且也不允许学生在病例上直接进行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心肺复苏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棘手。本课题将中心2010年新引进的两台ECS(Emergency Care Simulator,ECS)高端医学模拟人系统用于本校全科医学本科班学生心肺复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3年3月―2013年4月,我院2011级全科医学班学生56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模拟人组(28例),2组学生性别、年龄、基础知识、教材、授课内容及课时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均由硕士具有讲师职称以上教师授课。

2.研究方法。心肺复苏的讲解以《外科学》(第七版)及《2010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教学时数均为8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用理论课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讲解以及示范;模拟人组采用高端医学模拟人进行教学与实践操作:28名同学分为7个小组,每组4名同学,分别充当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出心脏骤停情景病例并提出问题,各组同学在SimMan4000综合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和练习,操作熟练后同学之间进行轮换。

3.测试评分。课程结束,2组学生均给予相同难度的理论测试,并且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进行操作考核,电脑评分。考试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评价培训效果。

4.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二、结果

1.考核成绩:对照组和模拟人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91.3±16.2)和(91.6±20.5)分,无统计学意义。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后,授课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75.2±18.8)分和(93.7±19.5)分(P0.01)。

2.问卷调查反馈:调查问卷有96.8%的学生对于应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满意,97.3%认为应用高端模拟人培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5.9%认为应用模拟人培训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三、讨论

当今医疗工作者面临着迅速的技术更新、患者维权意识提高的大环境下,相当多数的操作项目难以直接在病人身上实施教学,因此模仿并重现临床操作环境的模拟系统成为了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模拟人通过充分模仿人的正常结构与机能、疾病的表现与演变以及对患者的诊疗过程,将情景、操作融为一体以实现更为科学化、人性化培养医学生实践的目的,无风险,高可信度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应用于临床技能训练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操作安全,可重复:操作者能够将模拟人视为真实的患者,允许出错,并且可以多次操作直到掌握为止。(2)记录和回放:可以通过储存的影像资料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讨论和评价。(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在高端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减少重复,避免遗漏,这与《2010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患者心肺复苏的总体思想是高度一致的。(4)医学培训和考核的标准化:医学模拟教学运用程序语言为教学设置了“黄金标准”,因此用模拟人系统作为考核工具科学而客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高端模拟系统进行考核是决定医学生能否进入临床的一项权威指标。

本研究采用高端模拟人心肺复苏操作量化评分标准,对学生操作进行考评,所有学生对模拟人考试方法的满意度高达90%。本研究表明,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后,其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得到显著提高,其培训前后成绩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冯悦.我国将建设全科医生制度[J].现代养生,2011,(16):8.

[2]张孝钦,王兴祥,丁晨彦等.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828-829.

[3]李艳,詹华奎,张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2-13.

[4]滕倩倩,郭星君.我国急诊医学亟待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J].海军医学杂志,2005,26(2):177-178.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实验教学与建设专项)项目(2011SYL00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231)

第2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山东青岛 266041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措施在提高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120急救中心按综合措施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184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规出诊进行心肺复苏的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比较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18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复苏成功19例,成功率为10.33%;对照组175例患者中复苏成功8例,成功率为4.57%。结论 采用综合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关键词 综合措施;心肺复苏(CPR);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079-02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n the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Role of the Old City of Pre Hospital

YU Zengzhi MA Zhaolin TIAN Xuelian HAN Yanche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dao, Emergency Dept,Qingdao 266041,China

[Abstract] Obi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on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 i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old city. Methods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84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mprehensive measure (observation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2 and October 2013, at the same time,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75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nventional measure (control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0 and October 2011,compar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18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19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10.33%, the control group of 1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8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4.57%.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measu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ld city.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rdiac arrest;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作者简介]于增智(1965-),男,山东青岛人,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急诊临床工作。

心跳骤停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十年来全世界医学界不遗余力地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抢救技术,复苏的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成效仍不容乐观[1]。该院所处的老城区,居民楼无电梯、高龄患者多,复苏成功率更低。社区居民、包括社区诊所的医务人员对正规的心肺复苏方法知之不多,使120车到达前实施心肺复苏的比率及成功率很低。该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兼顾了院前复苏的各个环节,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120中心按综合措施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184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男98例,女86例,年龄23~87岁、平均71.86岁;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规出诊进行心肺复苏的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对照组),男95例,女80例,年龄13~89岁,平均70.3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除外接诊时已死亡的病历。

1.2 心脏骤停诊断标准

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搏、无脉心电活动[2]。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2010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复苏。观察组除按2010心肺复苏指南外,有以下措施。

①建立120分中心下属的社区急救网络:把出诊区内的部分社区门诊作为小的急救单元,在120车到达之前,由诊所医务人员进行初步心肺复苏。

②初步心肺复苏培训:对社区居民、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心脑血管患者家属、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由他们对病人进行初步心肺复苏。

③120司机熟悉出诊区域的详细路线,争取快速到位,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④对易发生猝死的高危患者发放急救卡,卡上写明诊断、住址、电话,让病人随身携带。

⑤对出诊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心肺复苏培训。

⑥增加及更新部分院前急救设备。

1.4 CPR成功标准

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房性(房颤、房扑)或交界性心律;瞳孔变化: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射恢复;按压时可扪及大动脉搏动(颈动脉、股动脉);收缩压达60 mmHg左右;发绀的面色、口唇、指甲转为红润;脑功能好转:肌张力增高、自主呼吸、吞咽动作、昏迷变浅及开始挣扎[2]。

1.5 复苏无效判断标准

经心肺复苏已历时30 min以上者,仍无意识,瞳孔仍散大或固定,心跳和呼吸仍未恢复,心电图显示心电静止[2]。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观察组复苏例数184例,成功例数19例、成功率10.33%,对照组复苏例数175例,成功例数8例、成功率4.57%,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2 =5.46,P=0.02),见表1。

②观察组总复苏例数184例,社区医生及非医务人员现场复苏8例、占总复苏病人的4.35%;对照组总复苏例数175例,社区医生及非医务人员现场复苏3例、占总复苏病人的1.71%,社区医生及社区居民现场实行心肺复苏比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2 =4.48,P=0.04),见表2。

③观察组120急救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1.655,P=0.03),发病到开始复苏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1.655,P=0.02),见表3。

4 讨论

心跳骤停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较高病死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近年来,国内外都在探索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心肺复苏成功率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从病人心脏骤停到得到有效复苏的时间太长。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是否能成功,是由心跳骤停到开始复苏之间的时间差决定的[3]。从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室颤或心室停搏,如在头4~6 min内未给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头8 min内未给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4]。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研究证明全身各重要脏器对缺血的耐受极限不尽相同。其中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大脑对缺氧极度敏感,耐受极限为4~5 min,为复苏能否成功的临界点。如能在这段时间内开始复苏,并在8 min以内采用了除颤技术,可获得40%的存活率。超过10 min患者将可能植物生存[5]。本研究中,通过建立社区急救网络,使每一个120急救单元有了分布在社区的分单元,社区医师在120车到达之前可以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先行心肺复苏,将院前急救前移至社区,缩短了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时间及急救反应时间。

在院前急救中,心跳骤停患者的第一目击者多是患者家属及过路群众等非急救医务人员,多不能进行有效CPR。若现场目击者即刻实施CPR抢救,这将大大缩短CPR开始时间,极大提高CPR抢救成功率。因此,要大力普及和加强CPR标准化训练,既要提高急救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更要加快普及公共场所人员CPR知识。文献显示,第一目击者参与CPR 能显著减少从发病到CPR 的时间,提高存活率[6]。在发病地点没有及时复苏的患者在急诊室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心脏骤停的患者在现场和转运时是否施行生命支持的复苏术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CPRP技术已经在全球普遍开展培训教育,尤其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社区及家庭。中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方兴未艾。所以,CPRP培训教育成为全球关注问题,是20世纪医学在全社会普及得最为广泛、成功的一项救命技术,是“最为成功的公共健康的开端” [1]。在本研究中,通过下社区对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病人家属进行初步心肺复苏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了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本研究观察组的184例病人共有8例在120车到达之前由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或社区居民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占总复苏病人的4.35%;对照组的175例病人共有3例在120车到达之前由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或社区居民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占总复苏病人的1.71%。观察组的社区医生及社区居民现场复苏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前急救中目击者参与CPR 的比例很低,与国内报道相当[7]。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医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仅有4%[8],该研究观察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10.33%,较对照组4.57%明显提高,也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平均水平。该研究针对老城区对院前急救带来的不利影响,兼顾了院前心肺复苏的各个环节,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最终结果显示,综合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春盛.急诊医学 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02.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S639-S870.

[3] 陈文元,汤琪.220 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 1) : 137-138.

[4]陈灏珠,林果为,王古耀.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22—1423.

[5]吴太虎,王运斗,何忠杰.现代院前急救与急救装备[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14.

[6]Herlitz J,Bang A,Gunnarsson J,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sed alive after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hange in outcome over 20 years in the community of Goteborg,Sweden[J].Heart,2003,89: 25-30.

[7]郭荣峰,翟永梅,周振,等.2001-2005 年上海市区院前-院内心肺复苏状况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 1049-1050.

第3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跳骤停 心肺脑复苏 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2-0038-01

我就急诊科45例心跳骤停患者的救治流程及病情最后的转归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文所示45例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7~55岁,平均(30±13)岁。其中淹溺患者18例,冠心患者3例,腹压骤减5例,创伤后休克4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过敏性休克10例,其中18例在发病后现场即时给予有效心肺脑复苏,及后期紧急治疗。另27例患者由非急救车或急救车送入医院,且现场未做心肺脑复苏。所有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平均时间为15min。

1.2 救治方法 其中18例心跳骤停患者由非急救人员给予徒手心肺脑复苏并及时呼叫120急救系统,入院后给予紧急专科治疗。另27例意识丧失,心跳骤停患者未及时现场心肺脑复苏,将患者自送或急救车接入急诊科给予急救A.B.C.D.E.F.G.H.I步骤抢救。

2 结果

现场第一时间及时给予心肺脑复苏及紧急救治的18名患者中有17例成功获救,经过门诊留观好转出院,一名因心衰而死亡。 另27例未现场及时给予心肺脑复苏,成活15例,其中一人出现智能记忆严重下降,2例出现肾功不全,1例肢体功能障碍。死亡12例。

3 体会

对意识丧失,心跳骤停患者应现场第一时间给予心肺脑复苏。机体在任何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心脏不能有效的泵出血液,各重要脏器:心、肺、脑、肾等出现供血不足,特别是大脑对缺血缺氧敏感:心搏停止3S患者头晕,10~20S发生晕厥,30~40S瞳孔散大,60S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min脑细胞不可逆死亡,10Min后脑组织基本死亡。4min内心肺脑复苏有50%以上救活,4~6min有10%救活,10min后患者救活希望渺茫[1]。因此恢复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是心肺脑复苏的重中之重。能否第一时间心肺脑复苏改变血流动力学是决定了患者抢救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一般意外事故及各系统疾病所致心跳骤停后通常现场无专业的急救人员,当遇到突发事件及生命危重患者时不知所措。全民的急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知识都很淡漠,宝贵时间的错过使患者失去了生命,对家庭、社会、国家造成伤痛及巨大的损失。时间就是生命,现场急救非常重要,分秒必争,复苏的成功取决于抢救开始的时间。而未及时有效心肺脑复苏患者,其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现场心肺脑复苏患者的生存率。复苏是一种义务,我们不能仅仅满足救活患者,而是去救一个重新进入社会的人,一个劳动者。笔者认为心肺脑复苏应由医院走向社会,要向全民普及必要的急救知识[2],现场救治已定型,而后是救治向专科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情景的设置为目标,依据制定的教学纲要和内容,采取直观、形象和互动的表达方法,让参与者能够根据设定的特定情景,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加强对实践操作的直观理解,根据情景下的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了依托情景来教学的方法。心肺复苏(CPR)指的是人工对病患给予连续性的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即通过心脏按压过程中,让胸壁压力促使心脏可输送全身血液,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为了向病患输入充足的氧气,通过两种方式的相互结合,以代替心脏、呼吸系统工作,短暂维持病患的身体主要脏器血液供应,防止脏器发生缺氧性坏死。有效控制意外伤害和死亡的措施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来实现。实践证明,在常温环境下心脏猝死患者CPR的有效时间只有4 min。因此说心脏猝死患者的第一目击者能否参与CPR救治相当关键。近年研究结果显示CPR情景教学在提高学生心肺复苏技术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社区进行CPR基础培训,使普通居民了解和掌握CPR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和互救,意义重大。现将我院对居民CPR普及情况的调查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6月辖区内4个社区的532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社区居民CPR知识和技能评价表对其进行CPR知识和技能掌握状况的基线调查,之后从532例被调查居民中选择愿意接受继续试验的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15~78岁,平均(46.8±1.2)岁;其中69例自愿参加CPR情景教学者设为试验组,其余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的57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大体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居民的一般资料、CPR知识掌握与需求情况、CPR态度等情况。试验组应用CPR情景教学法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通过情境设计、情景带入、情景运用等手段让大家学习掌握知识。①情景设计:由社居委提供场地,现场播放CPR知识技能光盘,设计某位居民突然昏倒且心跳呼吸骤停的情景;②情景带入:培训者按CPR规范程序分布进行演示,再由其他成员模拟进行CPR操作;③情景运用:模拟演练结束后培训者向学院讲解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发生的错误,并由大家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对照组主要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发放宣传手册自行学习。培训1周后应用模拟人进行技能考核,根据技能完成情况进行评分(生命体征评估、意识评估、呼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再次以问卷形式调查其CPR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问卷总内容包括4个方面:(1)CPR需求情况:居民CPR态度调查包括7条,完全没有需求计0分,一般没有需求计1分,有需求计2分,非常需要计3分,满分为21分;(2)CPR理论知识:共20题,总分40分,CPR操作规范流程包括19条重点。总分越高者说明居民CPR知识掌握水平越好;(3)CPR知识掌握主要来源,包括电视、医护人员讲解等;(4)对紧急情况处理情况:统计居民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肺复苏普及现状

对532位居民进行紧急情况处理方法调查,其中115位(23.0%)居民能有效处理,117位(21.9%)居民知道实施心脏按压,300位(60.0%)居民选择拨打120。CPR需求情况平均得分为(18.5±2.1)分。532位居民中CPR知晓例数148位(27.8%),接受CPR培训人数69位(13.0%)。了解CPR的居民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来源方式为:电视媒体80位(54.1%)、网络28位(18.9%)、医护人员讲解25位(16.9%)、亲戚朋友15位(10.1%),其中以媒体宣传影响居高。

2.2两组居民培训后心肺复苏知识原理掌握程度

培训后试验组CPR考核问卷总得分、技能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两组居民培训后不同学历CPR知识掌握综合评分状况

CPR问卷及技能掌握程度综合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高中以下学历CPR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本科以上学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场急救技术的推广和要求都更高,该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重视现场急救技术的推广也必然成为社会管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CPR普及的有关因素比较复杂,包括:①居民自身因素: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②社会因素:政府机关缺乏重视,社区医疗保健建设不到位、缺乏宣传力度、缺乏专业性培训组织、知识传播途径有限等。在对我国社区居民CPR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中,李雅琴等调查结果表明能够掌握CPR知识的仅占33%(3708/11200),知晓但不会实施占比54.51%(6105/11200),不知晓的占比12.38%(1387/11200);温汉春等调查发现培训前CPR普及率低至0.82%,但经过短时间培训后,居民CPR操作正确率达95.9%。我国公众性急救培训的基础比较差,而且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如仅特殊行业才有培训的要求,如交警、电力系统职工、导游等行业,而普通居民一般很少接触急救培训机制,因此整个系统并不完善。我国CPR在居民中的普及现状表现为公众急救意识不足、急救知识体系匮乏、认识程度很低、接受急救知识的渠道不足和不专业等特点。王玉等调查发现17.1%的居民不知道CPR,38.2%的居民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是电视及报刊。大部分人认定医务人员才是CPR学习者,居民自身无需学习。有研究表明,从掌握CPR知识必要性来看,97%的居民认为是必要的。本组调查发现居民CPR知晓率仅为29.6%,而接受CPR培训比例仅为13.0%,仅有23.0%居民能有效处理紧急情况,60.0%居民选择拨打120。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高学历人群对CPR宣传的学习效果高于低学历人群,且试验组情景模式的CPR宣传结果与常规培训模式相比,低学历人群学习CPR的效率显著升高,说明CPR情景模式宣传方法可有效提高人们对CPR的学习 ,尤其是低学历人群。

社区居民通常是第一目击者,其能否参与CPR救治相当关键,因此对社区居民进行CPR知识培训,使普通居民均了解和掌握CPR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和互救,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CPR情景教学既增强了CPR宣传对群众的吸引力,又激发了其操作练习的兴趣,加深了对CPR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改变了以往仅仅是宣传知识手册的弊端,经过大家的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急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遇见此类情况时能够临危不惧,冷静处理。社区CPR情景教学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广泛的人力物力,操作训练CPR 不能得到广泛普及。我国居民中CPR普及现状非常不理想,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让居民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居民紧急状况处理能力,降低伤残率。

张宇,萧红. 院前心肺复苏100例临床分析. 中国现代医药,2009,11(4):105.

李文涛,安力彬,殷欣,等. 老年人心肺复苏认知现状的调查.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553-3554.

孙菁,孟凡山,计达,等.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4):1610-1612.

覃小菊,陈红涛,李剑,等. 情景教学在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5):2094-2095.

吴妙桓,郭剑虹,许实燕.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3):580-581.

李亚敏,张宏亮,贺志飚,等. 心肺复苏中基础及进一步生命支持阶段优化实施的探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7):1883.

刘延锦,王静,李福琴. 社区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护理学杂志,2012,27(5):81-83.

冯玉刚.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36-138.

李雅琴,叶艳巧,张桂兰,等. 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城乡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11):779-780.

娄平,庄小静,王武军. 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分析.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381-1383.

温汉春,朱继金. 广西南宁市343例院前猝死病例发病特点与院前复苏效果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23(5):243-245.

Nishiyama C,Iwami T,Kawamura T,et al.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continuous CPR:Comparison between chest compression-only CPR and conventional CPR. Resuscitation, 2010,81(9):1152.

巩玉刚.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7):136-138.

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 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 护理学杂志,2007,(11):69-70.

肖雪,汪松,马懿,等. 呼吸心脏骤停心肺复苏48例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836.

第5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据研究报道,在1小时内猝死的80%一90%为心源性猝死,其中85%为冠心病所致【1】,而很多情况下,患者家属是第一目击者,如果现场了解其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情况,能进行及时、正确的救治,可以使一部分生命得到挽救。因此,在健康宣教时应加强对家属的急救措施宣教。

1 对家属进行急救措施宣教的必要性及现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还不够完善,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家庭是患者疾病康复的主要场所,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也是健康宣教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2】,因此,在进行健康宣教的时候,患者家属就成为重要主体。

文献报道在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60万人,60%一65%死于医院外【3】。40%死于发病后l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l5分钟至2小时【4】。在心脏骤停l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术长期存活率可在40%~60%【5】,另有研究表明,在心跳停止4min内开始复苏者约50%被救活,4-6min内开始复苏者约为10%被救活,lO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极少存活【6】。发生地点87.80%为家庭【7】,很多情况下,家属是第一目击者,因此家属掌握必要的急救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而据调查表明,掌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现场急救措施的人为12.50%,掌握冠心病安全意识的人为9.82%【8】。由此可见,冠心病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普遍差,而冠心病患者在日常常生活中突然发病或遇到意外的可能性始终存在,掌握一定的现场紧急自救和互救知识十分重要,它可为抢救生命和减少后遗症赢得宝贵的时间。

我国现在的宣教模式,大多是停留在病区内的医护人员当面教育,或者是家属通过媒体媒介获得相关知识,研究表明,家属对于急救只是的获取方式依次为:医护人员告知(38.40%),电视广播(27.32%),网络(11.68%),社区宣传(9.20%),报刊杂志书籍(8.10%)【8】。由于我国在社区医疗这一块的不完善,导致我们失去了社区宣传这一块很好的媒介。病人在出院后无法通过离自己最近、最便捷的医疗机构获得相关知识及帮助。

2 国外对家属急救宣教的普及度。

虽然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很不乐观,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低下,但在一些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8】。在瑞士有3O%~45%的成人受过心肺复苏训练【15】。而在美国,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就已经开始提倡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11、12】。迄今为止,美国已经有5000多万人接受过此项培训,既每4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13】。这5000多万人次遍布了学生、老人、各种职业的人们,其实是缺少目的性的。

Richman等【14】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心肺复苏能力的评估,调查小组选择了51名年龄大于54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8%的老年人都接受过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培训,但只有29%的老年人能进行有效心脏按压。尽管大多数老年人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但他们常常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而且往往忘记关键步骤。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下降、思想观念保守等有关。

所以,虽然国外有十分全面的体系及组织,使得大多数民众接受了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的培训,但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效果的,在紧急情况下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急救目的。

3 小结

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无论由什么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病人,生命都处于最危急状态,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但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还待进一步完善。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社区建设起步晚,医务人员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了我国无法很好的开展急救健康宣教这一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宣教方式。而作为病人家属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他们认为接受急救技术培训既可以学习知识,又能够救助最亲的人【18】。因此,如何具有目的性的去进行有效的急救宣教,毕竟家属是个广泛的群体,遍布于任何一个职业,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和人力去进行有效的急救宣教,是仍需要继续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之,利用有效的环境和人力资源,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复苏训练,在家属掌握急救措施及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对救护技术与心肺复苏技术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还要探索更高效率的培训方式,加大全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广度,是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崔惠春,徐绍春.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5.

[2] 李凤. 冠心病疗养员家属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4年1O月第13卷第5期

[3] 宁宗,邹春燕,胡绮萍,等.就诊者及陪诊者的急救常识和服务状况调查【J】.广西医学,2005,3(27):336~339.

[4] 王一镗.心肺脑复苏 【M】.实用急诊医学,1993.56.

[5] 将健.复苏研究若 生展【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4.

[6] 罗宝权.心肺复苏失败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1):60

[7] 郭树彬.普及急诊急救技能以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3(2):580.

[8] 李丽君,吴敏,钟小蓉. 冠心病患者家属急救知识调查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8年第2期.

[9] Kereiakes DJ,Weaver WD,Anderson JL,et a1.Time delay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seardial infaretien :a tale of eight cities.Report from the prehospital study group and the cincinnati heart project[J].Am Heart J,1990。120 :773―780.

[10] Stratten DT,Niemann JT.Outcome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nonventricular arrhythmia:Contribution of successful resuseitation to overall survivorship suppor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initiating to out― of―hospital ACLS[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Oct,1998,32,448―453.

[11] 桂莉,周彬,霍正禄,等.美英日德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综观[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l3(6):325―326.

[12] 王咏春,尹丽荣,孙唯民.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展望[J].急诊医学,1998,7(4):268―270.

[13] Clements R,Mackenzie petence in prehospital care:Evolving concepts[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5,22(7):516―519.

[14] Richman PB,Bobrow BJ,Clark I ,et a1.Ability of citizens in a senior living community to perform lifesaving cardiac skills and appropriately utilize AEDs [J].Journal of Emergency Mexlicine.2007,33(4):395―399.

[15]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l a1.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foreign and unemployed are not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J].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16] 陈靖.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I3):72―73

[17] 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1):69―70.

第6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157-02

心跳呼吸骤停是由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及创伤引发的一个危重的心脏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心肺复苏(CRP)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心肺复苏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如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以提高救治效果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为此,我院急诊科在以往抢救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20~59岁,平均(43.6±6.2)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4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心血管68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6~6.4 min;实验组男77例,女73例,年龄19~61岁,平均(42.8±5.9)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1例,呼吸系统疾病30例,心血管69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5~6.3 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4],具体内容包括:①专人管理负责复苏的药品与仪器:抢救所需的药品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去除过期药品并添加最新的药品;②将使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编制成册放于仪器附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③建立规范合理易执行的心肺复苏流程,鼓励医护人员形成抢救时的合作意识;④遵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抢救流程,定期让医护人员学习,依照2010年AHA编制的新版复苏指南建议将患者进行分类,按成人、儿童、婴儿三类进行针对性救治;⑤定期让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注意事项培训;⑥建立考核机制,将患者满意度纳入考核标准,激励医护人员积极主动改良救治方案。

1.3 观察指标

复苏成功率: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占所有被抢救的患者的百分率。实施心肺复苏时间:从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到开始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实施除颤时间:从发现室颤到开展电除颤的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从准备插管到成功插管的时间。心肺复苏成功标准[5]:①患者面部、皮肤以及口唇色泽变红润;②患者能够进行自主呼吸;③肱动脉收缩压≥60 mm Hg;④瞳孔由散大恢复正常;⑤能够触及大动脉搏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指血流不能自主地进入和流出心脏,呼吸骤停就是指心脏和肺部停止活动[4]。呼吸心跳骤停一旦发生,患者停止呼吸,心脏无法搏动[6]。呼吸心跳骤停能够复苏成功在于是否采取迅速的评估判断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7]。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可以优化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每位患者在享受最为及时有效的救治的同时,还能少承受救治过程的痛苦,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组资料显示,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复苏成功率(51.33%)明显高于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前(28.67%)(P < 0.01),这是因为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大大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锻炼了其面对突况的判断和处置能力,技术操作的实施也更为合理,抢救过程中的一系列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我们定期进行培训及检验评估,使得护士更加熟悉了解整个抢救流程,因此,医生在作下一步抢救时,护理人员早已准备好所需的抢救物品,医护配合完美,省去了备物时间,在实施每项抢救措施的衔接时,均能做到及时准确到位。

心肺复苏实际抢救效果好坏关系复苏抢救质量的提高与否。本研究在规范抢救流程后,医护人员衔接配合更为默契,救治操作更为流畅,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得以减轻,配合意愿大大提高,因此开展规范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和除颤所需时间极显著少于实施心肺复苏、除颤前(P均 < 0.01)。由此可见,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营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实施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促进了心肺复苏各项操作流程衔接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有针对性地锻炼了医护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规范化后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实践中提高呼吸心跳骤停的效果显著,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同时,缩短了抢救时间,使患者免于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是一个理想的救治流程。

[参考文献]

[1] 郭涛, 芮庆林. 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变化与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2-115.

[2] 刘春峰, 宋国维. 关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09-111.

[3] 张悦怡, 陈香萍,施剑斌,等. 2010心脏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3-6.

[4] 莫凤珍. 心跳呼吸骤停68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护理的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37-2038.

[5] 葛小敏, 孙建华,孙艳萍, 等.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2,33(28):6716-6719.

[6] 朱子银. 浅谈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1): 1054-1055.

第7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呼吸心跳骤停;心肺脑复苏术;临床分析;急救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171-02

呼吸心跳停止是急救中的常见病例,院外抢救成功率很低,约为4%,院内也仅为12%~24%[1]。本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对院内104例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参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ty resuscitation, CPR)指南操作流程,进行院内心肺脑复苏术。现将救治过程中体会总结如下,旨在探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4例患者,男61例,女43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为(58±14)岁,急诊科患者34例,内科住院患者31例,外科住院患者15例,ICU病房11例,手术室7例,导管室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其中,室颤37例,心脏停搏39例,电机械分离28例。

1.2 心脏骤停诊断标准

所有救治对象全部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即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表现。

1.3 复苏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2005年中华医学会推荐心肺复苏指南方法进行抢救,立即进行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口对口、面罩人工辅助呼吸、气管插管、喉罩辅助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最早时间内判断心电图类型,若是室颤,立即进行电除颤,能量选择双相波为200 J,单相波为360 J。若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在尽快识别病因和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药。尽快行起搏治疗,本组体外起搏11例,临时起搏13例,复苏成功安置永久起搏器3例。口对口呼吸27例,面罩人工呼吸91例,气管插管79例,喉罩辅助呼吸13例。心跳恢复患者立即进行血生化检查,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胺碘酮、利多卡因、美托洛尔、碳酸氢钠、纳洛酮等药,并且应用低温、脱水药、糖皮质激素、神经代谢剂、高压氧疗,本组有7例患者行高压氧疗。本组3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19例患者予溶栓治疗,5例患者行急诊PCI术,9例为肺梗死,4例行溶栓治疗。

1.4判断标准

进行以上复苏后心跳停止30 min以上,宣布死亡。停止复苏后,心跳恢复,收缩压维持90mmHg以上,病情稳定12 h以上,判断为复苏成功,继续复苏后的处理及长期的治疗。

2 结果

24例(23%)患者复苏成功,80例(77%)死亡,植物状态5例,3例患者遗留程度不同后遗症。存活出院7例(6.73%)。

3 讨论

3.1 及时抢救

早呼救、早CPR、早除颤、早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心脏骤停后将在4~6 min时间内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随即经过数分钟过度到生物学死亡。因此,在这4~6 min时间内越早实施CPR和除颤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所有呼吸心跳停止中,心脏性猝死最多见,80%左右。心脏性猝死患者中所证实最常见的初始心律是室颤,而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因此,越早除颤,越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组患者2例在导管室发生室颤,除颤时间均未超过10 s,取得抢救成功。9例在CCU发生室颤,除颤时间未越过20 s,能量选择单相波360 J,双向波200 J。如无条件行除颤应按初级生命支持程序: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D(除颤)进行,迅速将患者平卧于坚实平面,一般采用举颏压额法,开放气道,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人工呼吸,无条件先行口对口呼吸;有条件行面罩辅助通气及气管插管。进行胸外按压,位置:胸骨中下1/3交界处,频率:100~110/min,深度:4~5 cm。若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经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及病因治疗,无效,尽快进行体外或临时起搏,必要时安置永久起搏器[2]。

3.2 合理用药

①心肺复苏过程中最重要的药物即为肾上腺素,近年来研究发现,首剂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不能改善长期生存率,因此,不主张大剂量应用,即首次剂量1 mg静注,每3~5分钟重复1次。本组全部按此法用药。②胺碘酮对于室速患者以及除颤不成功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可提高除颤成功率,同时,对于室颤除颤成功患者应用胺碘酮可预防复发。③纳洛酮的应用,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有很好作用,特别是对于吗啡类药物中毒,以及安眠类药物中毒者疗效更佳。④合理应用碱性药不主张早期及大剂量应用[3-4]。

3.3广泛普及初级CPR知识和技能

本院在全院职工中广泛开展全员培训,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均要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并通过电视教学、模拟训练及每月进行考核等措施,广泛普及CPR知识和技能,随着CPR知识和技能在医务人员中的提高和在普通市民中的推广以及急救绿色通道的进一步完善,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一堂.心肺脑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聂振明,孟昭全.实用危重病监护与急救[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嘉嘉.心肺复苏及复苏后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4):249.

第8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基层医护人员; 心肺复苏; 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55-02

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不够,专业人员的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医疗从业人员实施的CPR仍不尽如人意,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2];心脏猝死患者不良预后与复苏过程中实施了质量差的CPR有很大的关系。培训效果的体现就是CPR的质量如何,其指标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频率、按压放松周期、通气频率与通气量等。基层医护人员在社区服务的第一线,第一时间接触患者,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救护意识、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3],国内许多专家采取了不同的培训方法,现综述如下。

1 基层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普及的现状

本市急救中心依托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除完成玉林市城区和周边院前患者的急救工作外,有相当部分的工作量是对乡镇卫生院危重患者的抢救与转运工作,对乡镇医院急救技能水平比较了解,所以从2009年将培训的重点工作放在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培训上,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

目前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普遍较差,杜丽鹏等[4]经过调查认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合格率低仅为8.33%和12.50%;徐俊[5]调查只有41.6%的乡镇医师了解心肺复苏知识;高玉凤等[6]和李国明[7]认为乡镇医院护士对心肺复苏新理论掌握普遍较差;笔者通过对本市7家乡镇医院45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掌握心肺复苏术操作只有36%,与国内专家调查结果相符,因此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急救技能的培训极其需要。

2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CPR考核错误原因分析

2.1 颈动脉判断错误原因

考核基层医院医护人员450名,劲动脉单项合格279名,合格率62%,与文献[8-10]的研究相符。判断错误主要原因是:判断时间不够或超时;触摸位置不准确;手指不规范等。正确的操作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一指节的指腹触及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凸肌前缘凹处,触压颈动脉,手指放于与颈动脉垂直方向,判断时间5~10 s为精准。

2.2 胸外心脏按压错误原因

胸外心脏按压主要问题是按压过浅和手法错误,在接受考核的450名医务人员中,有274名该项目被扣分,占61%,与黄素芳等[9]的研究相符。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相关要素包括按压定位、按压者姿势、胸外心脏按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不少于5 cm,即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按压深度提示绿灯闪亮,考核中单因素错误率不高,如定位错误主要是按压部位移位;按压者姿势错误为两肘关节松动、按压冲击或用腕部力量;按压频率140次;另一影响按压品质的重要因素“每次按压放松时胸壁要求充分回弹”,按压没节奏。

2.3 有效开放气道错误原因分析

在考核中,开放气道不正确占81%,与应菊素等[11]的研究相符。主要原因是: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右手或第二指关节压迫下颌部软组织或气管正中部位,这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平时操作少有关。开放气道利用仰头抬颏法或在检查义齿时,应把左手小鱼际肌放在患者前额稍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处,向上抬颏,使鼻尖、耳垂与地面成一垂直线,切忌下压下颌骨掰开口腔。

2.4 有效人工呼吸错误分析

在450名人员考核总结中,口对口人工呼吸错误原因主要是:吹气量不足、不捏鼻子、漏气、使胸廓不起伏,尤其在第一和第五循环更明显,这与齐卫国等[12]的研究的记录相同,造成失败的原因在第一循环主要是气道开放不完全,第五循环主要是施救者疲劳,不能达到人工呼吸持续吹气1 s以上和有效气体量使患者胸廓起伏。在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的错误,主要是:CE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先扣面罩再打开气道致使气道不完全打开和面罩不扣紧漏气等。

3 影响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因素

3.1 急救意识

学员学习的动机及态度决定了其培训效果的好坏[2,6,13],基层医护人员经常认为,抢救是大医院的事情,危重患者入院马上转院,或认为心肺复苏简单,使用率不高,在培训时不积极练习,认为流程熟练就行,结果是“一说就会,一做便错的窘境”[14]。

3.2 工作环境与接受培训

江淑聘等[8]和蒲晓煜等[15]认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要高于其他科人员,这与他们在急诊科的工作环境,经常经历抢救,接受CPR培训,应急能力较强有关系。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因抢救危重患者机会不多,实际操作机会较少;设备不足、缺乏心肺复苏模拟人;接受培训机会较少等。

3.3 培训间隔时间对CPR测试成绩的影响

齐卫东等认为[12]和蒲晓煜等[15],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后6~12个月,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实施。因此培训间隔时间对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有影响。

3.4 培训方式

国内许多专家研究认为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有影响[16-18]。本院急救中心从2009年起,将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每年有计划对一些对口支援卫生院进行培训,但从每次危重患者转运了解,急救技能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从2011年开始,使用PDCA管理的办法进行培训,首选进行30~60 min的多媒体理论讲解,再进行动作分解,注意点说明,然后是整个流程连贯性的示范,再让学员提问后,练习2个学时后考核,同时相隔4~10个月后再进行复查和第二循环的培训,结果学员的心肺复苏掌握在86%以上,较以前的培训效果更好。

3.5 施救者疲劳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

在450名医务人员考核成绩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被扣分的项目,是按压深度不够、位置移动和吹气漏气、潮气量不足,主要在三、四、五循环操作中,第五个循环更明显。这与Ochoa等[19]和Ashton等[20]的报道相符。Ochoa等[19]还报道连续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第1分钟为79.7%,第2分钟为24.9%,第3分钟为18%,第4分钟成功率为17.7%,因此疲劳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掌握不高,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培训不足、急救意识缺失、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培训教材、缺乏CPR技能评价与长期培训效果评价机制较为突出,而CPR的培训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规范CPR培训与复训,只有连续的复训才能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才能使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意识及急救技能得到提高,因此在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培训的同时,探索使用PDCA的管理方法,对每次培训结果进行确认,对不适宜的培训方法进行改善,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基层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CPR技术。

参考文献

[1]赵玉兰,孟凡山,戴冬梅.我国心肺复苏术培训的现状及展望[J].护理杂志,2009,26(6B):25-26.

[2]杨正飞,黄子通.如何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2):1139-1143.

[3]王长远,孙长怡,秦俭.基层医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研究[J].医学综述,2011,17(25):2378-2379.

[4]杜丽鹏,张海燕,王建林,等.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调查与培训效果保持[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62-263.

[5]徐俊.乡镇医师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8-19.

[6]高玉凤,杨磊.乡镇医院护士心肺复苏知识更新情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65-66.

[7]李国明.医务人员CPR操作现状的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17-2420.

[8]江淑聘,全小明,邓少娟.护师心肺复苏考核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8): 2053-2056.

[9]黄素芳,郑丹莉,全薇,等.低年资护士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精准性评价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8):2292-2293.

[10]黄素芳,王芳,胡友珍.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培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27-29.

[11]应菊素,郑小伟.43名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精准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62-63.

[1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8(10):20-23.

[13]罗丽云,王彦.影响临床护士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新知识,2009,19(3):191-193.

[14]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668-1669.

[15]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14):35-37.

[16]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上海市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1093-1096.

[17] Heidenreich J W,Berg R A, Higdon T A,et al.Rescuer fatigue:standard versus continuous chest-compression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20-1026.

[18] Steen P A,Kramer-Johansen J.improving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GuaIity to ensure survivaI[J].Curr Opin Crit Care,2008,14(3):299-304.

[19] Ochoa F J,Ramalle-GOmara E,Lisa V,et al.The effect ofrescuer fatigue on the quality ofehest compressions[J].Resuscitation,1998,37(3):149-152.

第9篇:心肺复苏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康复效果;血气指标;不良反应

心肺复苏为急诊患者常用操作,其可预防患者发生脑细胞坏死、缺氧,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具有较优抢救效果[1]。心肺复苏应用的时机,复苏效果等与患者的生命安全、预后康复等具有紧密联系,保障心肺复苏的效率是急诊护理所关注的重要问题[2]。为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提升患者心肺复苏后的预后,本文就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应用心肺复苏的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展开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以2017年3月-2018年3月110例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将患者分别归入研究组、对照组均55例。研究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24~70岁,平均(48.63±5.42)岁;发病原因:20例心肌梗死,14例一氧化碳中毒,12例脑出血,9例溺水。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19~71岁,平均(49.35±5.77)岁;发病原因:22例心肌梗死,15例一氧化碳中毒,7例脑出血,6例溺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接受心肺复苏且治疗成功;②患者已明确研究有关内容,自愿加入本项研究;③研究取得伦理委员会认可;④依从性较好,自觉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①仅辅助通气或采取复苏药物但为接受心脏按压者;②合并严重性感染者;③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④合并精神障碍或无法沟通、交流者;⑤中途退出本项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案,护士加强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观察,遵照医嘱展开用药护理,提醒患者正常作息,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遵医嘱应用给氧护理。研究组采取急诊护理干预:①加强急诊护士的技能培训,尤其是病情评估能力,要求其做好血气指标、心电情况记录,准确评估患者情况,若发现有并发症征兆或异常反应,应当迅速予以对症处理。同时,要求护士坚持无菌操作,强调院感工作的重要性,避免护士因工作繁忙而忽视、省略灭菌步骤,降低感染可能。②强化心肺复苏患者的监护,尤其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监护,及时、准确识别患者的异常症状,并予以针对性处理。护理巡视频次应当加强,同时,与家属进行沟通,传授家属异常症状相关健康知识,指导家属共同监护,确保能够及时得知患者发生的异常。患者接受心肺复苏后,应当将湿毛巾敷于患者颈部、头部,并维护室内环境的温湿度,改善其脑部氧气代谢,降低脑部再灌注伤害。③气道护理:护士在开展气道护理过程中,应当注重管道护理,避免发生管道移动、滑脱、被咬扁等情况,通常应用胶带将插管近端固定,并注意胶带使用情况,定期更换。予以患者吸痰护理前,应当先予以3min纯氧护理,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容、瞳孔变化,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④心理护理:应用心肺复苏患者往往起病较紧急,患者对病情存在担忧心理,内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护士应当予以患者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文化程度等展开心理疏导,并予以适当健康教育,为患者分析病情,鼓励患者勇敢面对。若患者文化程度较低,护士语言宜简单、明了,确保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可通过为患者讲解成功康复案例,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并通过交谈、音乐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减少其内心悲观情绪。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血气指标,包括PaO2、PaCO2等,所用仪器为血气分析仪(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型号:i15),桡动脉穿刺部位采血,采血量为2mL,应用护理前后各采集一次,并记录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以SPPSS18.0统计软件分析,n(%)表示计数资料,sx±表示计量资料,各以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各项血气指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PaO2均明显提升,PaCO2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总数为10.91%,对照组为27.27%,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