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民生档案论文精选(九篇)

民生档案论文

第1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1.民生档案为人民拓宽信息来源、维护个人权益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各级部门尤其是档案部门对档案社会化服务认识的加深,人民群众查阅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越来越成为可能,其中,民生档案是人民查阅最多的档案资源,且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人民群众利用文件、档案信息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房屋产权、就业就学等相关政策的查询与证明等方面。民生档案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为人民群众拓宽信息来源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和渠道。民生档案也是人民群众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出台惠及百姓利益的政策,但人们享受这些政策,需要出具工龄、相关家庭收入、生活条件等证明。民生档案为出具这些证明提供了支撑。就长沙市而言,档案工作渗透性不断增强,全市13家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1405个,448万卷(盒),116万件,资料8.5万册,比1991年馆藏量增长12倍多。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和林权确认、企业养老保险业务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市档案馆民生档案馆藏量新增29万卷。查阅利用服务明显提升,市档案馆目前可向公众提供7686条政府信息和编研资料电子目录查阅,年均接待一万人次以上,成为集档案保管保护、政府信息公开和现行文件查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公共档案馆。

2.民生档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原始资料

民生档案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成为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有力工具。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街道是有名的“破产企业一条街”,破产企业人员上访一度占到同期案件的82%。街道办事处以低保救助和就业这两个百姓关注的焦点作为突破口,建立起涉及扶贫济困、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低保救助等方面的民生档案。他们通过“爱心档案”制订具体帮扶方案,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通过“就业档案”了解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再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通过“居民健康档案”掌握辖区特困人员的健康状况,依托辖区医疗资源,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各级档案部门要增强档案服务的敏锐性和主动性,提高信息开发的层次,抓住热点,贴近中心,利用馆藏档案资源,编辑整理相关专题的档案材料,为决策层提供高水平的参考资料。

3.民生档案是化解当前人民群众权益纠纷的重要凭据

长沙市出台了《关于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规范了民生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利用,成立市民生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民生档案工作指导,取得了较好成效。比如,浏阳市社港镇创造性设立民情档案,16个村(社区)13742户居民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全部入档,为社区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各级档案部门提供的民生档案为解决纠纷提供了依据,达到化解矛盾、排除纠纷、平息上访的效果,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二、发挥民生档案作用的有效途径

第2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

最近,收到上海师范大学张会超博士惠赠大作《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12月出版),拜读后颇有感想。

张会超是我的大学同窗。他自大学本科、硕士直到博士,专攻历史档案学,对历史档案编研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宋朝架阁库、少数民族文书档案、简牍档案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张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档案学系副教授,兼任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研究》一书是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研究成果,也是历史档案学研究方面的力作。著作通过史料的挖掘与梳理,还原了明清档案抢救、保护和整理这一复杂过程,展现了具体翔实的细节,对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禹贡学会等机构及其人士先后参与明清档案的保管和整理作了细致的探讨和阐述;并在史实构建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意义阐释,剖析了整理方法的运用与变化,揭示了档案思想的积淀和升华,阐明了档案整理的经验与教训。明清档案整理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而其作用也日益突出,并成为中国档案学形成的推进因素和重要内容。纵观全书,主要特点体现如下:

1 构建历史事实,史论相佑

为还原当时明清档案整理的真相,不至于使过去的景象埋没于历史的烟尘中,作者构建史实廓清了当时整理明清档案的状况。从“八千麻袋”事件入手,详述故宫内的明清档案厄运和悲惨状态,展示了当时众多人员在历史档案方面表演的一幕情景剧。以重笔叙述了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禹贡学会等机构及其人士先后参与明清档案抢救、保护和整理这一复杂过程。

著作在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理论与史料的结合。在论述明清档案整理实践过程时,多引用当事人的记述、往来信件、文书资料等印证当时的档案流转、档案整理过程。在论述档案整理理论凝结时,遵循“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的原则,从史实中引出理论,用史实说明理论,用理论分析历史事实。如,在论述档案分类、档案编目等问题时,多节录当时的相关规定,由规定得出各个整理单位的档案分类、编目思想,再引用当时人记述的史实印证理论。在论述明清档案整理意义时,作者说:“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论述这“光辉灿烂”的成就,文章引用了大量史实,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作者也说:“对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这一事实作一还原,‘论从史出’,从获取的史料中得出结论。”

2 提炼理论方法,辩证论述

档案整理的实际需要,推动了档案工作研究。作者在档案整理的大量史实中提炼出档案整理一些理论和方法。在整理档案的原则上,作者指出:不同的机构和人士在对档案进行整理时,各有原则。北京大学视如珍宝,妥善保管,并及时整理;故宫博物院设置机构保管档案,由专职人员来整理,按系统保管,尊重档案的形成规律;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集中精力,按重要程度、紧急程度进行分工协作,尊重原有的整理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未雨绸缪,整理之前即制定规则,整理过程中注重联合,携手文献馆一起编制出目录,并且,整理与刊布并重;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禹贡学会珍视明清档案,积极参与抢救和整理档案。同时指出:各个机构整理档案的原则不完全一样,但对档案的重视是一样的;不同的原则恰恰是各个机构基于不同情况而作出的选择,既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结果,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

在档案分类上,作者指出:民国时期对明清档案的整理采取了相对科学的分类方法。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对档案的整理重在形式整理,最初,将档案分为题本、誊黄、贺表、报销和杂件五种,后来,对整理方法作了修改和完善,但分类方法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仍是按照档案的文种和名称进行分类。故宫博物院对档案的整理初期是先分大类,多采用形式和文种的分类方法,而后,再进行具体的类别。1934年以后,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确立了普遍整理的原则,同时,尊重来源,按照机关、程式、来源、名称、时间、地域和人物的类别进行档案整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禹贡学会的整理档案根据档案的具体情况采取了机关、事由和文种等不同的方法。同时,作者还指出:无论哪个进行历史档案分类工作的文化学术单位,都特别强调档案分类法的实用性,都把实施验证作为评价和修正档案分类法的重要依据。

在档案编目上,作者指出:除了分类方法不断革新外,档案的编目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着。从《北京大学整理清代内阁档案报告》上可以见到编目的雏形,为规范学生的整理行为,又制定出了统一的编目格式。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对编目作了详细的规定,从编缮卡片到编制索引都有明确的说明。清华大学历史系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对编目进行了试验。作者认为:这一时期明清档案分类和编目虽然因时宜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也借鉴国内外的图书和档案分类法,而采用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3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档案史;研究;感悟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共分五章四大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专题,即《历史档案史研究》,对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历史档案以及现在的历史档案进行专题研究。第三章为第二专题,即《名人与明清档案》,我们对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对明清档案所做出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第四章为第三专题,即《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从商到清,分朝代、按专题论述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制度;第五章为第四专题,即《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史》,这一部分与《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遥相呼应,互为一体,他们都是中国档案史的主体内容。下面重点谈谈书中对历史档案研究的几点看法。

1.“六经”皆档案,见解独到。一直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因为不论是《诗》、《书》、《礼》、《易》,还是《乐》、《春秋》,都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状况,所以被称为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但“六经”皆档案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是这样的:第一,“六经”源于档案,这自然不用怀疑,因为图书一开始就源于档案,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性记录;第二,从内容上“六经”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档案;第三,一些著名的档案学也曾提出此类想法,如潘玉民的《档案编纂学》就曾认为“六经”是档案汇编。六经皆档案之说观点是独到的,是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

2.满文档案研究,为研究民族历史打开一扇窗。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批改奏章都用满文,这对研究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对研究满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满文源于蒙古文,一些在蒙古族史书上找不到的一些史事,却能在满文档案中找到,由此可见,满文档案对于蒙古史的研究、也意义非凡。还有,清政府对西藏地区颁诏,通常是满蒙藏合璧,而且满文居多,这对研究西藏的历史也很重要。

3.清代玉牒研究,了解清代皇族的传承。玉牒即为皇家的族谱,清代的玉牒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玉牒,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族谱的编纂与修护,对皇室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卒年、所担任的官职、嫁娶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与此同时,也对皇族的成员有一些森严的等级划分。这对于研究清代皇族人口的变迁,皇族内部的纷争,皇位的继承要求很有意义。

4.民国档案研究,让复杂的民国历史格外清晰。民国的历史在我们看来,有时挺模糊的。这是因为民国档案的破旧缺损与冗长。解放初期,民国档案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当时为保护档案的完整,并没有对档案进行适当的整理与销毁,这对以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在研究之前还要判断档案的时效性,对档案的保护也需要人、设施,这确实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民国档案,我们也要秉承对于其他档案的原则,对于一些可以销毁的档案,我们也无须保留,对于重要的档案,我们也要多方面保护。

5.唐代管理制度研究,一个繁荣帝国的成功之举。唐王朝是历史上少数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极度繁荣的国家。它在文件、档案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的制度。如文件时期的四禁制度、避讳和平缺制度、执论制度、贴黄制度等,档案时期的归档制度、保密与安全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这与现今的文档管理制度不谋而合,我们也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经验,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的档案事业。

6.金代档案工作研究,一个少数民族不一般的管理才能。金代在借鉴辽宋的文档工作基础上,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档工作系统。虽然其水平不如宋,但却高于辽。金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编纂,金代利用档案修史,其中,它以实录的修撰为核心,兼修辽史。但由于种种原因,金所修辽史最终却未能得以流传,但这也不能抹杀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具有的卓越才能。 转贴于

一部好的档案史应包括的档案种类、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机构、档案法制、历史档案学的介绍,《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都有涉及,全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对中国档案的历史和档案管理工作及其延伸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论述。

第4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在当前日趋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导向下,档案文化建设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同度不高。

从理论上来说,发展档案文化作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不可少的抓手,应该受到重视,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人们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家学者对于档案文化认同度不高,在档案文化理论研究层面上持不同观点。学者们率先提出构建档案文化,并对档案文化的定义、内涵、功能和价值层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但是,学者们对于档案文化的相关内涵与定义也未能形成统一共识,当然,也就很难认定他们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是符合实际和能够指导实践发展的。其二,整个社会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未能形成关于档案文化核心价值的统一共识。一般而言,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仅要体现国家利益,更要符合百姓需要。但是我国档案文化建设较为滞后,且在工具理性的引导下,档案往往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往往被忽视。因而,档案工作在缺少价值理性指导下,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难以形成,更谈不上在全社会形成核心价值共识。

(二)机构不协调。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当系统内部结构合理优化时,系统功能往往能够得到最大发挥。那么,如果将档案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其自身结构不太合理就显而易见。这种结构不合理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机构不协调。鉴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惯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档案部门更多是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存在,行使其行政职能,而不是作为一个文化部门存在,履行文化职能。无论是在政府单位,还是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应有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均未发挥出来。另外,从综合评估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档案文化建设还未能抓住关键点而能有效发力。档案文化建设仍仅限于管理机构内部事务,对于机构外的民众利益诉求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服务体系。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来看,档案机构的不协调,易造成资源管理和利用相脱节,导致档案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法律规范缺乏。

档案文化作为信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相应的部门对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目前,指导档案文化建设的法律,仍然是先前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可以说,这部法律在宏观上对档案文化建设做出了大致规定。但是,因为这部法律对档案管理只是做出一些粗线条的规定,而且这部法律因为历时近二十年,中间某些规定已不合目前发展需要,故而在档案文化建设具体实践中这部法律很难发挥有效指导作用。另外,从信息文明的视角来看,我国档案管理中已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对于电子文件管理,我国未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制度保障缺失。

制度既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合理的制度既能反映一定的文化,也能指导文化建设,还能保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但是,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中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缺失。纵观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不难发现,仍是采用粗线条式、模糊式的管理方式,与当前国家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存在较大差距。制定的制度要么是不切实际缺乏科学依据,要么是制度规定本身涉及层面过窄,对于价值层面、道德伦理和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考虑甚少。因此,制度本身因缺乏合理的依据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而显得对于整个档案管理实践支撑无力。

二、我国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通过分析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促进档案文化建设。

(一)注重档案文化理论研究与宣传。

档案文化理论研究是基础,决定了档案文化的生命力。深化档案理论研究,一方面应该注重从现实的问题入手,深度剖析档案文化建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抽象思维,对产生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从理论的高度寻求解决档案文化建设中所产生问题的支点,对未来档案文化建设做出预判。另一方面也应从理论源头进行探索,深入探讨档案学理论。通过吸收本国传统档案学理论的优秀成分,以及借鉴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先进成果,进一步深化对档案文化的定义、内涵、功能、价值、特征等方面的探讨,为培育档案文化、形成档案文化核心价值共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加强档案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首先,国家应制定出档案文化发展规划,设计出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步骤,形成统一的档案文化发展理念、思路和共识,为全社会提供一个清晰的档案文化建设框架,这也将会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认同度。其次,在先定职能、后定机构,再定人员的机构设置原则指导下,国家的顶层设计应该要注重实现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再次,国家顶层设计不能忽视对基层试点工作的宏观把握。虽然说,档案文化建设也要求基层档案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实现地区档案管理创新。但是,若是缺乏宏观设计,这种创新也只能局限于区域,就会缺少经验总结与推广的动力与方向。最后,国家对于档案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也不能忽视对档案领域原有的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也就是说,国家从宏观上对档案管理法律和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

(三)完善档案文化建设法律。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执行人民意志和保障人民权利。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国家和人民意志的体现,理应在法律中予以体现。再者,法律本身亦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通过法律也能够让文化得到升华。如此,完善和建立档案文化建设法律,也能够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提升档案文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这部法律应当保证当公民个人档案信息丢失时,必须对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处罚并要求其赔偿。另外,在目前电子信息社会中,《档案文化法》也应该体现电子文件的获取、传递、储存等方面的规定,实现信息文明社会中的档案文化建设有法可依。

(四)健全档案文化建设制度。

第5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关键词】档案;文化;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记忆宝库,也是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见证过去,更引领未来,档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档案具有文化价值

档案是文化之母,文化之魂。在讨论档案的文化价值之前,有必要对“文化”和“档案”这两个概念进行分别探讨。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指膜拜、崇敬、礼仪的意思。“文化”一词在中国也早已有之。“文”的本义是指各种错宗复杂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指易改、生化、造成。“文”与“化”联在一起,意指与不可更改的自然相对,与粗犷、野蛮之风相悖的一种“以文教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古往今来,无数专家、学者也试图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概括,但事实证明,要给它一个严格而精确的定义并非易事,以至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不管人们如何定义,人类对文化的概括大至可分为两类: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也称为大文化,它着重于与大自然的本质相别,是人类卓尔不群于自然的高贵的创造。它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又称为小文化,它是指人类意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财富文明,包括思想、宗教、艺术、科学技术、道德情操等领域。它摒弃了大文化中物质文明成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成果和精神道德。并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推进,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精神和狭义。概括地说,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积淀,它的主体是人,由人的需求产生,并处在不断的创造、积累和传承的进程中。

(二)档案的内涵

档案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并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不仅共存于同一个空间,人们也在档案中延续时间的相继。从远古时代走来,档案从简单的记事演变成一门科学的研究。古往今来,人们对档案概念的把握从未停止。在我国古代,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今统一称作“档案”,它是指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而在《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档案被定义成“机关、个人、家族在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总和。”美国现代著名档案学者谢伦伯格也在其名著《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指出:“档案是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的供查考和研究之用,业已藏入或者选出准备藏入某一档案机构的任何公私机构的文件。”有趣的是,尽管人们对档案概念的阐述各有不同,但对档案本质的把握却缺乏纷争,即档案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和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三)档案的文化价值

档案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而原始记录的前提是文字的产生。在国家和阶级产生后,国家就有了记录本国生产、生活经验的需求。随着文字的产生,这种需求变成可能,而这种可能即是档案。因此,从档案的缘起,我们可知,文字的产生是档案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文字既成为一种记录社会生活的载体,且本身构成一种文化。档案与文化紧紧相连,档案用于记录的符号是文化价值体现的外在形式,而档案中蕴涵的知识信息则决定着档案文化价值的内容。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

档案是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档案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加之“文化”的内涵十分宽泛,因此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有人把档案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人们对真善美的需求中,因此把档案的文化价值界定为真的价值,善的价值和美的价值。也有人认为档案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具有储存文化的价值;(2)档案是文化的积淀,具有传承文化的价值;(3)档案是一种媒介文化,具有传播文化的价值;(4)档案反映文化变迁,具有发展文化的价值。更有人把档案的文化价值具体细分为:民族文化价值、文化创造价值、学术文化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文艺创作价值和文化鉴赏价值等六个方面。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自己独到的概括。但笔者认为,其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内容上来说:档案是文化沉淀的累积

档案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真实的原始记录,它记载着人们真实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变迁,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实的历史进程。那里是一个民族的根,人类精神的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足迹都可以在他们民族或国家的档案中得到追述,任何人类思想的灵魂都可以在本民族的档案中得到唤醒。面对现实,日本政府猖狂肆意,对我虎视眈眈。面对这样一个顽劣的民族,反观历史,档案是“未掺过水的史料”。我国的《使琉球录》、《使琉球杂录》、《中山传信录》、《琉球国志略》等各种档案中明确记载了我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国(现领域)派出册封使的详实历史,明确记录了属于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铁证如山!面对历史,日本政府依然信口雌黄,为自己和国际社会所不耻。

档案是历史的凭证,也是历史的累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个人,其都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中成长。没有档案积累的文化财富,现代文明也就缺乏了坚实的根基。我们在春秋的孔子中学会了道德仁爱,在战国的庄子那学会了顺其自然。在秦始皇那品尝暴政的恶果,也在韩非子那习得了秩序的井然。我们在四大发明里承载现代科技,也在西方文明中开启民主期待。古往今来,档案承载着文化的基础,播种着文化的源泉。

(二)从形式上来说:档案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档案不仅是文化的累积和基础,也是文化流传的媒介和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在不同的媒介更迭中传载着自身的贮藏和积淀,也真实反映着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变迁。在最早的甲骨档案中,人们了解了商周时代人们祭祀、农耕、军事、风雨、成年等许多的事迹,启迪着世人的智慧,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原始之光。在金石档案中,人们见证了青铜时代的辉煌;在简牍档案中,人们认识了“汗青”的力量;也在缣帛档案中,人们了解了中国古代丝绸的绵长。而在同时代的国外,石刻档案还在流传着汉谟拉比大法典的故事,纸草档案也在诉说着古代埃及的荣光。

但无论中外,无论是甲骨档案、金石档案还是后来主流的纸质档案和新新发展的电子档案,它们都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史料和依据。

三、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

档案具有无比的文化价值,但档案的价值并不会自然发生作用,而是需要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而作为主体的人即是档案价值产生的中介。离开这个中介,档案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而档案的利用正是需要人的参与。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作为贮藏文化宝库的档案部门,档案的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所谓社会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的程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的整体档案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档案处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它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导致其不被社会各界所关注;(2)人们对档案的认识还处在停滞阶段,认为档案只是保存历史的材料,并不知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这些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宣传,提升全民的社会档案意识。如:我们可以加大档案馆(室)的开放力度,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档案;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办展览、纪念活动等方式来吸引人们对档案的关注;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如档案网站、档案专业期刊等来进行宣传,全面提全民的社会档案意识,促进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

(二)加强管理,实现档案资源有效利用

加强管理,是实现档案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加强档案资源的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管理档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着手:(1)加大档案收集的力度,扩大档案的来源,增加馆藏;(2)做好整理和鉴定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重要的档案资源优先保存;(3)做好档案的编目和检索工作,提高档案的利用率;(4)创新档案文化价值,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升值更新,比如可以探索一些档案使用的新途径,如,日前,正在展出和出售的文化创意产品,既让人们了解了档案的文化内涵,又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 周琼凤.论档案的文化价值[M].云南档案局,2006.

[3] 刘东斌.试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M].档案与建设,1999.

第6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2007年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在蓉召开吴志忠(5)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新闻会在蓉举行吴志忠(5)

叠溪大地震双流受灾备忘录熊德成(6)

强化政府职能推进依法治档——学习《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几点思考何永斌(9)

欣喜和责任——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几点感受赵德喜(13)

提升四川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标尺——感悟《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陈丽(14)

档案工作应当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李卫坤(16)

档案信息的生产力属性及功能研究郭建平(18)

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特点陈愚(20)

驳“论文件中心取代不了机关档案室”曾向前(22)

不辱使命开拓创新强力推进乐山档案事业发展周鸿雁(24)

着眼社会需求创新服务机制——对成都市档案馆利用工作的分析与启示李默(26)

川灾救济会与抗战前夕的四川旱灾救济杜俊华吴仁明(28)

《文心雕龙》对文书学的贡献倪道善(30)

谈谈文献影像技术冯宁(32)

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存贮格式管见陈培(34)

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刍议赵政一谢昌炜(36)

解决诚信档案争端的司法救济模式李缨庹继光(38)

关于人事档案保密制度的探证江河张国强(40)

试论加强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四川档案 杨大玉(42)

分段转导法解决数据实体分类类目有变的问题陈波徐辉(43)

高校档案学会工作可持续发展刍议陈艳欢(44)

县级综合档案馆全宗设置与档号编制之我见杨汉明(46)

城乡变化,就在我们身边曾涛(48)

谎言被戳穿归功于档案张平(48)

档案替政府分忧,为百姓息“怒”向党全(49)

档海披沙拣金彰显档案职能刘华杰(49)

档案帮她提前退休谭静(50)

众志成城战旱魔心系群众解危难——达州市档案局扶贫抗旱记王云肖文武(50)

会理档案事业新跨越刘安友晏文金(51)

一位中学教师的档案情怀——记四川省巴中中学档案员李孟庚苟芙蓉(52)

闲来无事拣破瓷何虹江(53)

母亲邱轶平(54)

档案人敖心诚(54)

信息短波(55)

甲居藏寨——康巴风情名片(F0004)

学习《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几点体会马小彬(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曹智荣(5)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与发展定位张锐(8)

完善法制建设,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和谐发展袁卫平张利萍(10)

我国档案行政处罚的基本程序解读廖成(12)

浅谈档案行政执法管辖及争议解决邱鹏飞(14)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抢救工作力度林杉(16)

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孙明张永红(18)

加入WTO对档案人员素质的再思考赵艳华(20)

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座谈会在泸州召开胡金玉同志作重要讲话吴志忠(21)

胡金玉同志到新津、宜宾、自贡等地档案局(馆)调研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吴志忠(22)

四川省档案局举办档案行政执法员培训班张晓芳(24)

乐山市档案馆顺利搬迁异地办公孙乐风(24)

省级机关档案协作组组长会在蓉召开林红吴志忠(25)

会理县档案局喜迎新车进“家”门晏文金(26)

凉山州作家艺术家向州档案馆捐赠档案资料王卫阿牛史日(26)

扎根兰台无悔奉献建功立业巾帼风采:档案工作三十二年抒怀薛蓉(28)

我的智慧和辛劳与案卷同在李庆(29)

档案在我心中王明秀(29)

“三八”节感言王硕(30)

石刻-档案-丰碑之感夏潍(30)

我与档案工作菅闽惠(31)

伏案兰台有感郑世英(31)

工作中我收获了快乐张薇(32)

四川档案 有付出必有回报张仁英(33)

勤耕不辍勤学善思实现自身价值甘春芝(33)

我的兰台情怀吴晓英(34)

档案工作是我孜孜以求的事业胡佳玲(34)

我为兰台人骄傲梅碧华(35)

档案情缘支撑着我单妙玲(35)

守护历史平淡是真卢本惠(36)

从事档案工作我无怨无悔陈莉(36)

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林秀钦(37)

做好新校区基建档案管理的四项措施秦书凰(38)

从档案看清代前期典史衙门设置左平孔令帆(40)

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彝族辛亥革命志士余健光颜林(42)

基于数字水印的电子文件信息安全技术朱道勇(44)

从SWOT分析法谈网络环境下档案工作发展对策陈霞(46)

复合档案馆的兴起及其建设构想刘必全(48)

浅论设备工程监理档案的管理四川档案 陈祥伟(50)

谈建立教学评估材料与档案合二为一的高校二级教学单位档案管理体系孔华(52)

以规范为基点以服务为核心——天全县移民档案规范化管理探索侯苏珂(54)

信息短波(55)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杜青林同志在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1)

胡金玉同志在省档案局(馆)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2007年5月29日)胡金玉(6)

蒋巨峰同志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月16日)蒋巨峰(5)

刘海锦同志在全省经科档案工作协作组组长会议上的报告(2007年4月24日)刘海锦(8)

宝剑锋从磨砺出——宣汉县档案局贯彻落实《档案法》纪实向明均(11)

加强档案安全与保密工作的思考——读《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有感廖维庆(12)

档案文化传播渠道比较研究宋琦(14)

析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伦理冲突与协调区佩玲(16)

切实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张新(18)

万源社区档案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杨成荣(20)

关于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档案岗位培训模式的思考袁光(21)

由“率”和“益”引发的几点思考孙小亮(23)

加强档案工作为学校发展积累更多宝贵资源刘铁鹰朱晋蜀(25)

四川档案 全国档案学会秘书长工作座谈会在蓉召开吴志忠(27)

加大协作力度共建和谐档案——四川省经济科技档案工作协作组组长会议在蓉召开吴志忠(27)

童年的像章胡剑(28)

川南苗族踩山节初探王正中(31)

抗战时期四川的度量衡标准化工作杜俊华(32)

会馆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兼论清代巴县的八省会馆新技术应用史玉华(34)

数字档案馆的多种用户服务模式构建李永红(36)

基于数字音频视频技术的档案利用--以电视专题片《桃李育成满园春》的制作为例马坚丽(39)

简论公安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李文金(41)

媒体广告合同档案管理小议曹纹(43)

浅析人事制下的人事档案管理汪水英(44)

城建档案信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魏虹(46)

化工基建工程档案资料质量控制的探讨姜红(48)

政府“调待”暖人心档案印证添喜悦张国钢陈彰兰(50)

清贫部门的“实干家”——绵阳市档案馆刘卫东同志二三事陈波(52)

省档案局、省林业厅联合调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53)

成都体育学院在全省高校系统率先达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一级水平(53)

蜀酒飘香耀青刘言(54)HtTp://

信息短波(55)

布拖彝族民居风光无限苏嘎此色苏嘎此聪(F0004)

王刚同志就卞峰煜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1)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关于开展向卞峰煜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的通知档发[2007]7号(1)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魏宏同志视察省档案局(馆)希望档案工作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川档宣(5)

学习贯彻省九届二次全会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省档案局(馆)学习贯彻省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川档宣(6)

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搞好服务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工作胡金玉(7)

彰显档案文化功能服务文化强省建设袁卫平曾泽兰王健(9)

信息公开惠及民众马骏(11)

找准切入点落实三项富民惠民举措(11)

“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四川档案 关键在“实”(12)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构建“和谐达州”服务张宗贵牟德洪(12)

以档案工作谱写惠民新乐章任建(13)

充分发挥档案职能大力搞好富民惠民卢太惠(13)

解读《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修改的新亮点曹智荣(14)

深入学习《实施办法》大力加强行政作为邹吉辉(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我国数字档案馆对国外数字档案馆、图书馆的借鉴李小冰(18)

当案工作要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罗义堂(20)

试论档案利用者实证研究马玉杰秦树广(22)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馆藏的思索连萍刘兴国(24)

必须坚持兼职档案员立卷归档工作杨文(25)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主要对策潘辛芃(26)

做好水电建设项目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李晓莉(28)

从档案利用看医院档案部门的公关工作张华(30)

落实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会议精神——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会在蓉召开吴志忠(31)

抓机遇抢机遇全力抢救国家重点档案——全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暨培训会在宜宾召开林红吴志忠(31)

档案文书副本制度探究曹玉兰(33)

刘光第先生手稿及捐赠始末刘华杰(35)

正视不足加快步伐扎实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38)

创新举措强力抢救(40)

建立高校学生数字化档案的思考刘慧(42)

浅谈乡镇计划生育档案的管理蒋顺萍(44)

建立健全名人档案之管见王莉(45)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规范管理村级干部廉政档案闫瑞芝(46)

民国档案修裱要分清“玉、石”刘国科(48)

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姜成相(49)

江油:1055枚古印教育后人梁柱生郭光桂(50)

方寸印章探索历史变迁郭光桂(50)

四川档案 在内网和外网上建立档案业务网站的区别刘应兵(51)

四川省档案系统奋力抗洪抢险确保档案安全川档宣(52)

一种简便快速的“件号”调整法敬昌斌(53)

齐心协力谋发展档案事业展新姿——阿坝州档案局(馆)工作纪实川档宣(5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工作川档宣(55)

情系档案爱献兰台——记凉山州档案局(馆)长查素文川档宣(56)

寂寞档案彩色人生——记达县档案局(馆)长姜成相川档宣(57)

第7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档案馆档案文化传播效果

档案馆是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之一,其发展必然要顺应文化大潮流的发展方向。文化体制改革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档案文化传播活动的实施,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其是改善自身工作状况、实现公民民利和文化权利的重大举措。

一、公共档案馆档案文化传播最佳效果的人文定位

档案文化传播受众是档案需求者及社会大众,传播效果要强调受众对传播行为的反应程度,故要想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要努力使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都具有人类喜好或热衷于的性质,如人本主义,人们都相对喜欢可以融入内心的东西,无论是实体建筑、物品还是虚拟的文化信息等。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的人本化,首先是档案机构的人本化,这与当今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注重不谋而合,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是获得最佳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的人文定位。其所强调的民主开放渠道的提供、公民利用档案信息的平等化民主化、档案信息公众化亲民化,正是为更好的进行档案文化传播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尽管并不是刻意而为,但却恰巧为档案文化传播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公共档案馆除了满足最基本的人文定位之外,其他各方面建设也是比较满足档案文化传播需求的,如拥有大量的档案信息“元”资源,档案馆加大了馆藏资源建设的力度,扩大接收范围,收集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收集反映本地区民俗、自然风貌、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的档案,同时加强档案文献的编研,能够拥有更多更好可以传播的资源;此外我国政府鼓励公共档案馆建设,任何重大建设项目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后盾力量,尤其是像类似于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之类:再有公共档案馆有很好的传播渠道和大量的专业档案人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二、公共档案馆文化传播效果的衡量标准

一种行为的付诸实施,必定有它的必要性和价值,一定是想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实施者有这样的动机才会有实施该行为的冲动。同样,传播行为的付诸实施,并不只是单单为了传播而已,又是出于检验传播效果并改善传播途径的考虑。因而说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是原有封闭色彩档案工作的进步,其考评结论可以使档案管理者真正地注重档案文化传播工作环节,且为之探讨和发掘更加有利于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传播途径。故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虽然是档案文化传播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却是至关重要、承上启下的环节,足以影响整个档案文化传播过程。

公共档案馆文化传播效果,是指公共档案馆的一切档案文化传播活动对于受众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档案文化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其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既然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可以划分为这样的三个层次,而且这三个层次是逐渐递进的,那么传播效果的评价就应该根据这三个层次进行考量,这三个层次便是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的衡量标准。对公共档案馆文化传播效果进行评价时要遵循一定的原理:首先,效果评价应设立评价基点和范围,即文化传播可能在哪些具体方面产生影响,并根据传播动机的不同有所侧重:其次,先根据假设实事求是地提出本该有的预期结果,再将实际结果与其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权衡实际的传播效果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1.认知效果层面的指标

关于这个层面效果的指标有“知晓度”和“理解度”:其中“知晓度”主要是指在对档案文化被接受状态的最基本了解,要解决的是最直接的表层认知现象描述,而描述知晓度程度的指标主要有“查阅率”(被几成的人群查阅)、“发行量”(档案文化产品比如说档案文献的发行量)、“收视率”(比如说档案文化类节目的观众数量比率)、“收听率”(比如说档案馆微博的关注度)、“点击率”(档案网站的定期访问量的大小)等。而“理解度”则更进一步,受众在对于档案文化比较多的知晓的情况下,有更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档案文化的意识和主动性,理解度便是衡量受众对于档案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档案对于受众是不是易于理解和接受。

2.情感效果层面的指标

喜好方面的考衡大家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指标有“接受度”、“认同度”等,受众是否喜欢这一信息?是否产生共鸣或其他的情感波动?信息内容是否被认为有虚假和讨厌的成分而使受众产生抗拒情绪?一般而言,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并不存在着影响人们喜好的因素,但是就档案信息而言,或者是这里所指的档案文化而言,这些内容带有一定的性质:是关于哪一领域的?是有益于哪一群体的?是正面肯定的还是负面否定的?这些方面都会引起受众心理上一定的变化,会多少影响受众情感上的起伏,如果是受众比较熟悉和感兴趣领域文化的话相信一定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受众也必然会喜欢这样的档案文化。

3.行为效果层面的指标

从认知到情感态度的转变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的过程,引起情感些许变化之后,通常会导致受众的行为与之呼应。就像刚刚涉猎档案专业的学生,首先必然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对档案学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和知识的消化过程中,一定对于该专业的印象有一个喜欢或者是厌烦的情绪,再然后由这些情绪便会导致相应的行为,喜欢这个专业的学生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学习,比如说去图书馆阅读档案文献、去各个档案馆等部门实习等;相反假如厌烦这个专业的话,必然会产生相反的行为,这样的学生一定是恨不得对于档案学有关的一切事物敬而远之。关于行为效果层面的指标有“支持度”、“信奉度”等,能够反映档案文化传播对受众意志、动机及行为产生影响的种种表现。档案相关文化载体的被复制率、被引用和转载率、被下载率、档案文化产品的销售量、经济效益等均可作为考量档案文化传播行为层面效果的考察指标。

三、公共档案馆文化传播效果的改善途径

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进行档案文化传播以及公共档案馆建设,不同层次的考量指标衡量档案文化的传播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若达到便可以考虑进一步拓展传播尺度,若没有达到如期效果,便应反省查看哪~传播环节出现了问题,哪些因素未配合完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就可以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改善措施。

从公共档案馆文化传播的几个因素来着眼,笔者认为在传播效果考评后应着手进行改善:首先,笔者认为档

案文化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应属档案信息源,即要传播给受众哪些档案文化或档案信息,要考察是否有足够馆藏档案文化来供传播行为的开展,是否这些文化与受众可以接受的程度或是立场,有较小差距,是否是受众切身关注的信息,是否其经过了必要的选择和组织;其次,关注传播者,即档案文化传播活动的发起者,文中所指公共档案馆,要考察其在受众心中是否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否拥有足以展开传播活动的各种技巧,是否拥有进行传播活动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各项设施是否完备等等;再次,就是介于档案文化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档案信息的传播(下转第20页)(上接第14页)媒介,如档案展览会、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可以完善并采用更多更合理的传播媒介,而且传播形式既可以采用大众传播形式,也可以考虑公共组织形式、人际传播形式传播,又可以兼用;最后,便是档案文化传播活动的受众,笔者在前文中指出,受众应该包括档案需求者和社会大众。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所以说要考察公共档案馆是不是照顾了大部分受众,是否按照受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信息素养等进行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的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徐韬.论档案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J].兰台世界,2006(9):4-5.

2.潘玉民.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责任[J].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1期:12-17.

3.王京生.努力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9):45-50.

4.闫哲,传播学在当代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18-19.

5.李灵风.公民文化权利与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J].山西档案,2010(2):19-21.

6.董文君.档案馆传播效果刍议[J].黑龙江档案:18-19.

7.卫奕.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5(5):44-46.

8.王华.试论图书馆的信息传播效果[J].晋图学刊,2004(4):20-22.

9.周鸿铎.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J].现代传播,2004(3):12-18.

10.何振.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形成[J].陕西档案,1999(2):17-19.

第8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国际档案刊物概述

就国际档案界而言,档案刊物的类型主要包括:

(一)国际档案理事会(InternationalCouncil on Archives,以下简称ICA)主办的档案刊物

《档案》(Archivum)。国际档案理事会会刊。经时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与法国档案局局长查尔斯・布莱邦(Charles Braibant)的努力,《档案》于1951年创刊,年刊,刊名拉丁文“Archivum”。它使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5种文字出版。刊址:法国巴黎。它的发行对象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所有成员。其主要任务是刊载历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或文件[例如:它出版的“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rchives(Beijirfg,2-7 September 1996)”,全文刊载了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四次全体会议4篇主报告、17篇辅助报告和大会自由发言,以及有关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国际信息。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出版与发行。法国、比利时档案学者米歇尔・迪香(Michel Duchein)和安德烈・凡里(Andre Vanrie)曾任该刊主编。

《护门神》(Janus)。国际档案理事会以古罗马神话中具有双面头像的护门神(Janus)为会标(此外,还有用作国际档案周标记的另一说),其寓意是一面注视过去,一面展望未来,象征万物之灵的开端。《护门神》是由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专业协会处、城市档案工作小组和专业培训与教育委员会于1982年联合创办的刊物,使用英文、法文2种文字,每年3期。刊址:荷兰塞尔托享博斯。国际档案理事会原秘书长J.V.阿尔巴达(Joan Van Albada)曾任该刊主编。与《档案》相比,《护门神》的特点是:它能够及时而迅速地传播国际档案动态,较快地反映各国档案工作、档案学发展的情况。例如:1991年第2期《护门神》就及时、迅速地刊载了同年9月由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教育培训处在中国召开“亚太地区档案教育培训研讨会”的南京、北京、沈阳分组研讨会上中国王德俊、赵国俊和王景高所作的主题发言。

《国际档案理事会通讯》(I CA Bulletin)。它是1973年创刊的国际档案理事会内部交流刊物,半年刊。其主要任务是向国际档案理事会所有会员传达各项通告以及预报各种会议和组织的各类活动。同时它也发表涉及会员感兴趣的有关国际档案理事会专业活动的文件和信息。

从2001年起,国际档案理事会将上述《档案》和《护门神》两个刊物合并,更名为《逗号》(Comma)。它使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阿拉伯文7种文字出版。中国杜梅(2001-2008年)、聂曼影(2008年至今)先后任该刊编委。该刊2001年第1~2期“前言(Foreword)”指出:“档案工作者及档案期刊的编辑必须承认,连续的过程与不断的变化是强大的力量。在这本国际档案期刊――《逗号》的创刊号中,我们展示了这两者的力量。当期刊的身份已经极大地改变之时,它所继承的期刊――《档案》和《护门神》的所有使命和任务却没有改变。它们依然如故。”

应当补述的是,国际档案理事会还出版过以下2种档案刊物:一是《国际档案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lyes),1980年创刊,它是另一种在国际档案界交流档案专业方面的经验和意见,刊载有关档案工作各个领域的文章和报告的档案刊物,半年刊,使用英文、法文2种文字,由于经费困难,仅出版2期即告停刊;二是《记录》,它是国际档案圆桌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Round Table on Archives)的档案刊物。

(二)国际档案理事会常设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会刊

主要包括:一是档案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Archival Development)出版的《档案发展委员会通报》;二是缩微照相委员会(Committee on Image Technology)出版的《缩微照相委员会通报》;三是自动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A rchival Automation)出版的《档案与自动化通报》;四是保护与修复委员会(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Committee)出版的《新闻通报》;五是工商档案委员会(Committe eBusiness on Archives)出版的《通报》等“”;六是档案材料保管委员会(Committee on Preservation 0fArchival Material)出版的《档案保管通讯》

(三)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地区分会会刊

主要包括:一是东南亚地区分会(SARBIcA)会刊《东南亚档案》(1968年创刊);二是东非和南非地区分会(ESARBICA)会刊《东非和南非地区分会期刊》(70年代初创刊);三是加勒比地区分会(CARBICA)会刊《加勒比档案》(1973年创刊);四是阿拉伯地区分会(ARBICA)会刊《阿拉伯档案》(1975年创刊);五是拉丁美洲档案协会(ALA)会刊《拉丁美洲通报》;六是西南亚地区分会(SWARBICA)会刊《西南亚地区分会杂志》(1978年创刊);七是西非地区分会(WARBICA)会刊《西非地区分会杂志――西非档案工作者》;八是东亚地区分会(EAR BICA)会刊《东亚档案》(1994年创刊);九是中非地区分会(cENARBICA)会刊《中非地区分会期刊》。

(四)地区级国际性档案刊物

主要包括:一是《修复员》(Restaurator-International Journalfor the Preservation 0f Library andArchival Material),它是关于图书与档案保护、修复工作的国际性档案刊物,1969年创刊。使用英文,1986年起附有法文、德文提要。它主要刊载关于纸张、羊皮纸和音像材料保护与修复问题的研究性论文。刊址:丹麦哥本哈根。该刊主编是丹麦人,副主编是美国人。参与该刊编辑工作的有丹麦、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以色列、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意大利、

波兰、捷克、匈牙利、加拿大和比利时等国的档案保护专家、学者;二是《北方档案》(Northern Archives,源于丹麦文Nordisk Arkivnyt),1956年创刊,季刊,使用丹麦文、挪威文出版。它是由丹麦国家档案馆与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国国家档案馆共同编辑出版的北欧地区档案刊物(16)I三是《泛美档案年刊》,是泛美档案发展中心主办的档案刊物“”。

此外,就非国际档案界而言,其档案刊物主要包括: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管理学杂志》(UNESCO Journal of InformationScience,Librarianship and Archives Administration),原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报》,1979年改现名。使用英文和俄文2种文字。原为双月刊,现为季刊(1811二是国际录音档案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0f Sound Archives)主办的《录音通报》(Phonographic Bulletin)。

各国档案刊物概述

关于各国档案刊物,黄坤坊编著《欧美档案概要》一书对美国《美国档案工作者》,原联邦德国《档案员》、《档案杂志》,原民主德国《档案通报》,法国《档案报》,以及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会刊》、《档案》等作了简要评介(20)1档案学编辑委员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对美国《美国档案工作者》、原苏联《苏联档案》作了简要评介;吴宝康、冯子直主编《档案学词典》对德国《档案杂志》、《档案员》,原民主德国《档案通报》,捷克《档案杂志》,波兰《档案》,美国《美国档案工作者》,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会刊》、《档案》,原苏联《苏联档案》,印度《印度档案》和澳大利亚《档案和手稿》等均专列条目作了释义。在此,笔者就以下4个方面档案刊物作一简要评介。

1 《美国档案工作者》,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1938年创刊,季刊。刊址:芝加哥。它设有“论坛”、“简讯”、“新技术”、“国际档案界”、“书刊评介”和“协会消息”等栏目。其内容主要涉及档案工作的历史,档案整理、编目、鉴定、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档案馆的建筑、档案教育,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它比较重视现代档案和新型档案的管理问题,经常刊载有关档案工作自动化方面的论文。该刊对实行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的美国档案工作起到了相互沟通思想、交流经验,以及促进档案学研究发展的较大作用。在此有必要强调以下两点:一是《美国档案工作者》对当代国际档案界著名档案专家、学者多有评介。韩玉梅、黄霄羽主编《外国档案管理》一书,就曾根据《美国档案工作者》的有关评介材料,对英国迈克尔・库克、法国米歇尔・迪香、荷兰埃里克・凯特拉、德国艾克瓦特・弗朗兹、西班牙阿尔弗雷德・里蒙、美国戴维・比尔曼、加拿大休-泰勒、阿根廷路易斯・费尔南多・比阿萨利,以及国际档案理事会查尔斯・凯思凯姆蒂等著名档案专家、学者的学术背景、成就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评介。二是1992、1994年,《美国档案工作者》针对国际档案界所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先后两次组织开展题为“变动时期的欧洲档案工作”、“2020年远景展望”的国际性档案专题大讨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成果,较充分地反映Tic世纪90年代国际档案界“跨世纪延伸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 《苏联档案》,原苏联部长会议档案管理总局主办的全苏性档案刊物,1966年创办,双月刊。刊址:莫斯科。它的前身依次是《档案工作》(Archival Work)(1923-1941年)、《情况简报》(Situation Bulletin)(1956-1958年)、《档案学问题》(The Problems of Archivology)(1959-1965年)。设有“论文与报道”、“档案文件评述”、“经验交流”、“档案查找与发现”、“外国档案工作”、“书刊评论”和“简讯与大事记”等栏目。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档案工作业务指导和理论研究,刊载有关档案学和相关历史学科(如文献学、史料学等)方面的文章。例如:1935-1941年的《档案工作》曾刊载有关探讨文件保管期限表问题的文章,而1956-1958年的《情况通报》和1959-1965年的《档案学问题》也曾刊载探讨有关档案馆接收和补充档案文件,以及科技革命对档案工作影响问题的文章。此外,该刊还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公布档案史料。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该刊于1992年停刊,并更名为《祖国档案》,作为俄罗斯档案事务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出版、发行。

3 《印度档案》,印度国家档案馆主办的档案刊物,1947年创刊,半年刊,使用英文和印地文两种文字出版。刊址:新德里。该刊由国家档案馆馆长、副馆长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其办刊宗旨是宣传档案学研究和档案保护技术方面的知识。内容包括“文件管理”、“查找工具编制”、“文件汇编”、“新闻短讯”、“书评”、“文件保管与修复”、“缩微复制”等方面的报道与论述。该刊除了刊载有关档案管理实践和档案学理论的文章外,还报道一些亚洲国家的档案工作活动,以及热带、亚热带国家的档案保护问题。

4 其他。(1)《档案员》,德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会刊,1947年创刊,德文。刊址:杜塞尔多夫。该刊主要登载该协会年会上的报告和论文,以及有关德国档案工作经验介绍、消息报道和书刊评介等。(2)《档案杂志》,德国拜恩州档案局机关刊物,1876年创刊,德文,年刊。刊址:慕尼黑。主要刊载档案学论文和介绍档案材料。(3)《档案通报》,原民主德国内务部档案管理局机关刊物,1951年创刊,德文,双月刊。刊址:波茨坦。设有“档案学论文”、“消息报道”和“书刊评介”等栏目。(4)《历史档案》,原苏联科学院与苏联档案管理总局联合主办的档案刊物。1955年创刊,双月刊,1962年停刊。该刊主要公布档案文件,也刊载有关档案工作的文章。(5)《档案和手稿》,澳大利亚档案工作者协会会刊,1955年创刊,英文,半年刊,每年5、11月出版。它是报道澳大利亚档案工作全面情况的综合性刊物,主要设有“编者论坛”、“专业论文”、“书评”、“新闻短讯”、“国际栏目”和“出版消息”等栏目。

国内档案刊物概述

(一)建国前准级档案刊物概述

我国虽然建国前没有专门档案刊物,但是刊载有关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文章的准级档案刊物却不少。总的来说,这些准级档案刊物主要包括:

1 从主办单位上划分,主要包括:(1)校刊,如:《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季刊》第

1卷第7期刊载毛坤《档案序说》;(2)馆刊,如:《文献丛编》(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刊)第26年第6辑刊载张德泽《端方档案之分析》;(3)所刊,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季刊》第3本第4分刊载徐中舒《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4)其他,如:《行政效率》第2卷第9、10期合刊刊载滕固《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

2 从刊期上划分,主要包括:(1)年刊,如:《故宫博物院年刊》(创刊号)刊载方生《整理档案方法的初步研究》;(2)季刊,如:《国学季刊》第2卷第2期刊载朱希祖《清内阁所收明天启崇祯档案清折跋》;(3)月刊,如:《建国月刊》第12卷第2、3期刊载高良佐等《北平文化机关明清档案考察记》;(4)半月刊,如:《北新半月刊》第2卷第1期刊载蒋彝潜《论档案的售出》;(5)旬刊,如:《新西南旬刊》第1卷第14期刊载向辰《怎样改革县政府的档案管理》;(6)周刊,如:《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0卷第116期刊载赵肯甫《本所整理档案之过去及将来》。

3 从出版时间上划分,主要包括:(1)20年代,如:《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年刊》第2期(1929年11月)刊载张逢辰《清档琐记》;(2)30年代,如:《禹贡》第12卷第2、3期(1935年2-3月)刊载赵泉澄《禹贡学会最近得到之清季档案》;(3)40年代,如:《新四川》第1卷第10、11期(1940年3月)刊载殷钟麒《川康档案改革问题》。

(二)建国后档案刊物概述

1 全国性档案刊物

(1)部级档案刊物

《中国档案》(China Archives),国家档案局主办的综合性档案刊物,月刊,国内外发行。刊址:北京。其前身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于1951年创办的《材料工作通讯》(内部编印、交流,裴桐曾任主编),1953年7月改名为《档案工作》,195593月改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从1957年第1期起,该刊成为对全国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的综合性双月刊。1965年12月后曾一度停办。1979年7月筹备复刊,10月编印试刊一期。1980年正式复刊,双月刊。1985年第1期起改为月刊。1994年改名为《中国档案》。冯子直曾任该刊杂志社社长,王希曾任总编辑。其主要栏目有:“档案事业管理”、“机关档案工作”、“企业档案工作”、“专业档案工作”、“档案学研究”、“档案工作标准化”、“现代管理技术应用”、“在平凡的岗位上”、“国际档案界”、“档案史话”、“档案与社会”等。近年来,它设有“卷首语”、 “时讯”、“局馆长谈发展”、“关注”、“事业”、“论坛”、“百家言”、“业务”、“风采”和“文化”等版块。2010年,该刊做了十余个专题,如:“学习刘义权”、“档案资政”、“档案安全保障”、“职工档案管理”、“聚焦世博会”、“广东:全方位资源共享”、“军档侧影”、“浙江:档案登记备份”、“对外交往”、“活力江苏”等。该刊是国家档案局对全国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实行宏观管理,进行指导、监督的喉舌,是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学习园地。其主要任务是:宣传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交流档案业务工作经验以及介绍档案界先进人物的事迹;传播档案专业知识,开展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报道国内外档案工作的动态等。

《档案学研究》(Archival Science Study),中国档案学会会刊,1987年创办,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刊址:北京。裴桐曾任主编。该刊设有“档案学术研究论文”、“档案科技试验成果”、“档案工作专题调查报告”、“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学术研究工作评论”、“档案学术动态”、“外国档案学研究与国际档案学术交流”、“档案学会工作动态与经验交流”等栏目。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对档案学术问题的探讨,发表具有较高质量的档案学术研究论文,介绍、评述档案学研究新成果,报道国内外以及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研究动态,以推动档案学术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

(2)准部级档案刊物

《档案学通讯》(Archives Science Bull etin),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1978年5月创刊,原名《档案通讯》,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主办,内部发行。1979年7月改名为《档案学通讯》(由曾三题写刊名)。1981年改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与中国档案学会联合主办。1987年10月改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主办。双月刊。刊址:北京。吴宝康、陈兆曾先后任总编辑。该刊设有“档案学理论与历史”、“文书学”、“档案现代化管理”、“企业档案与科技档案”、“档案编研”、“档案保护和缩微技术”、“档案专业教育与学习”、“国际交流与外国档案工作”等栏目。它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和促进对档案学、文书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探索和研究有关档案工作、文书工作以及档案教育工作的新问题、新动态、新领域,介绍、评述国内外有关新成果、新经验。该刊是档案教育工作者、档案学研究工作者交流档案教学、学术研究经验、见解与心得的重要园地。此外,《档案学参考》于1983年1月创刊,它是《档案学通讯》编辑部编辑的反映档案学研究情况的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

《历史档案》(Historical Archives),1981年创刊,季刊,国内外发行。刊址:北京。开始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联合主办,1985年第3期起改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刊。它是建国以来最早创刊的以公布档案史料为主的档案刊物。该刊设有“档案公布”、“读档随笔”,“档案与档案馆介绍”、“档案与地方志”、“典章制度”、“国外中国问题档案”等栏目。它的主要任务是公布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科学技术、中外关系等方面的明清档案史料,向包括学术界、史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公布和提供第一手明清档案史料,刊载依据档案史料而撰写的历史研究材料、史事考释,以及方志学、谱牒学等方面的论文。

《民国档案》(Archives of Chinese Republic),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刊,1985年创刊,季刊,国内外发行。刊址:南京。该刊设有“读档随笔”、“民国档案知识”、“机构简介”、“人物志”、“档案资料信息”、“民国档案”和“民国史研究信息”等栏目。它的主要任务是公布各级各类档案馆、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的民国档案资料,刊载有关利用民国档案资料研究中华民国历史的学术论文。

2 部门档案刊物

《档案》,1987年12月创刊。原由总参办公厅档案处和中国人民档案馆联合主办,现由总参办公

厅保密档案局主办,其前身是《档案业务》。《档案》刊名由时任国防部部长迟浩田题写。它是集业务指导、经验交流、学术研究和公布历史档案于一身的全军综合性档案刊物。

《机电兵船档案》,是中国机电兵船工业档案学会与机械工业档案馆联合主办的档案刊物。其前身是1985年机械工业档案学会创办的《机械工业档案》,内部发行。1989年改由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档案学会联合主办,改名为《机械电子档案》,季刊。该刊设有“工作研究”、“学习园地”、“学会工作”、“专题讨论”、“档案史话”、“计算机应用和缩微技术”等栏目。1996年改名为《机电兵船档案》,双月刊,设有“企业档案工作聚焦”、“论坛”、“档案事业管理”、“业务研究”、“信息化建设”、“相关学科”、“兰台纵横”、“兰台精英”和“动态和信息”等栏目。

3 地方档案刊物

(1)从主办单位上划分,可分为五类:一是省级档案局、档案学会联合主办,包括:《黑龙江档案》、《档案》(甘肃)、《浙江档案》、《贵州档案》、《四川档案》、《山东档案》、《安徽档案》、《山西档案》、《档案管理》(河南)、《北京档案》、《天津档案》、《档案与社会》(内蒙古)、《陕西档案》、《档案与建设》(江苏)、《江西档案》、《兰台世界》(辽宁)、《兰台内外》(吉林)、《湖北档案》、《湖南档案》等。二是省级档案局主办,如:《山西革命根据地》。三是省级档案馆主办,包括:《北京档案史料》、《档案与历史》、《贵州档案史料》。四是副省级市档案局、档案学会联合主办,包括:《广州档案》、《济南档案》、《西安档案》。五是地市级档案刊物,如:《泰安档案》。此外,还有其他类,如:《艺术档案工作》,由内蒙古艺术档案馆主办。

(2)从刊期上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是季刊,包括:《北京档案史料》、《档案与历史》、《贵州档案史料》、《广州档案》等。二是双月刊,包括:《天津档案》、《黑龙江档案》、《兰台内外》、《档案》、《贵州档案》、《四川档案》、《山东档案》、《山西档案》、《陕西档案》、《湖北档案》、《湖南档案》等。三是月刊,包括:《浙江档案》、《北京档案》、《兰台世界》、《档案与建设》等。

4 档案部门和其他部门联合主办的刊物

例如:《党的文献》,由中央档案馆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主办。其前身是《中央档案馆丛刊》和《文献与研究》,1988年合并,改名为《党的文献》。《中央档案馆丛刊》,1986年1月试刊,1987年1月正式出版。它是以公布档案史料,同时刊载有关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研究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的内部期刊。

5 海峡两岸的档案刊物

中国大陆的档案刊物,主要包括:《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历史档案》和《民国档案》等;台湾的档案刊物,如:《档案与微缩》(FILE AND MICROGRAPHIC MAGAZINE),由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理事长杨正宽)主办,季刊。刊址:台北。

第9篇: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今年是同志诞辰120周年,由昌平区档案局提供的《与十三陵水库》一文,深刻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光荣传统,激励全国人民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继续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本期视点”中《2013年北京市档案工作大事》从八个方面展示了本年度全市档案工作的主要亮点。

十二月的北京正值隆冬,新年的脚步即将临近,紧张忙碌的现代人不妨忙里偷闲游览北京西山的冬日景色。本期“原声讲堂”把这座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山与北京名人之间的渊源,为您娓娓道来。

社会记忆理论自引入档案领域,为认识和研究档案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期“理论探讨”中《社会记忆视角下的声像档案保护研究》一文探讨了声像档案对于社会记忆构建的重要价值;电子邮件在工作中的广泛使用,使其归档问题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本栏的《我国电子邮件归档问题研究》提出了改善国内电子邮件归档管理的新思路。

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是目前业界讨论的热点,本期“业务研究”中《区县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思考》、《从变革到启示:数字时代的档案编研》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与档案数字化相关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医院档案管理研究”、“区县如何做好档案业务指导”、“区县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刍议”、“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探讨”针对不同读者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域外采风”中《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绩效管理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一文介绍了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绩效管理的三项主要内容及分析得出的三个特点,并提出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三条措施,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潮头风采”推出的《家庭建档:给我的生活带来新收获》一文,报道了在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在我身边”征文活动中一等奖获得者荣景甡老人与档案之间的不解之缘……

“点击馆藏”本期推出了《清华双子星座——朱自清与闻一多》,为您讲述这一对民国时期的民主斗士之间的友谊与他们生前的点点滴滴。

“档案文化”栏下的《岁末前往樱桃沟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百年欧美同学会》、《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铁路管理学校》、《近代北京的免费医疗》、《曾经的金融街——西交民巷》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老北京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