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民生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民生工作思路

第1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与其他地区高校不同的特殊性质,其学生来源的民族构成特色明显,多数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以新疆地区高校为例,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68%以上,且大多数学生属于新疆本地区生源,据调查这些学生的就业区域也是以新疆地区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疆民族地区高校已成为向本地区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民族地区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和任务,因而民族地区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并且把其作为学校党委的重要工作来抓。本文就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1.学生党员队伍的党性建设亟待加强

学生党员队伍是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如果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落实到位,那么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积极性就发挥得好,学生党支部核心凝聚力就强。但就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教育上还有所欠缺,这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党建工作的进行。高校大学生对党性的认识不足,从根源上说,是由于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生源的总体素质偏低而造成的。据调查,新疆地区多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其整体性的思想政治修养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普遍不明显,不能体现出一名党员应有的素质和修养。

2.学生党建工作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性

对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的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认识不到大学生党建工作对高校教育和地区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没能形成对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宏观认识。即便是经常在学生党支部中开展一些活动,形式表现也比较单一,多数党支部活动都以学习文件和报告简单敷衍了事,而对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则较少,对于整个党员队伍的素质教育和实践管理落实不到位,缺乏对学生党建工作管理的创新方法和思路。并且多数党支部活动是用来解决新党员的发展,具有目标性的增强党员素质修养活动少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党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参与,而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党支部活动的这真正作用。

3.高校党建工作队伍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是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承担着发展新党员和党员教育的任务,由于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新时期,受新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个性和品质特征较为突出,对社会或个人成长都具有独立的思维模式,这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颇有难度。再加上近年来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不断增长,但在学校党建队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得学生党建队伍的工作量剧增,难免在党务管理上出现疏漏和不足。据调查,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工作是由辅导员来承担,并且相当多的辅导老师的党龄和从事党务工作时间较短,缺乏学生党务管理工作经验,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党员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二、探索新疆地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路

1.建立高校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民族地区高校既承担着向学生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有肩负着为本地区培养优质人才和传承区域精神文明和的重任,因而重视新疆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向边疆地区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应将其教育功能与学生党建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以确保学生党员队伍的作用发挥。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因而为了保持党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完善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工作,为保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从政治高度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思想工作当作地区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并通过党建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把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追求与社会发展目标和民族建设相符合,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民族责任和历史使命。

2.突出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内容偏于理论阐述,很少使党性教育工作与社会现实以及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教育与实践工作脱离,体会不到党建教育成果在现实社会运用的实际效能,从而降低了高校党建工作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而新形势下应从实际出发,增强高校党建教育工作内容的针对性,使其突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和优势,为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其实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生源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占有较大比例,那么高校作为一个多民族汇聚地,意味着多种文化需要进行长时期的集中和融合,这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鉴于此,高校党建工作应发挥其作用,如积极发展新党员、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学生党支部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来感染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突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3.开创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处边远的缘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且基础教育水平低,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实际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变化,并由此激发出积极入党的动机,这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学校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开创大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素养水平的关键环节。强化高校党组织的教育功能,使当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腐朽思想的发生。高校党建教育能使大学生理性对待社会敏感问题,理性的表达爱国热情,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际学习或就业中,为民族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做好准备。

4.构建高素质的高校党建工作队伍

实践证明,如果想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务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觉悟的思想政治队伍,队伍成员应选择具有丰富党务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者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从校外选聘党务管理人员,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使党建工作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在党务管理工作中,党员干部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并将入党作为终身奋斗的起点,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对学生党员进行知识教育时,教育内容应体现出时代特征,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发展状况,或者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来进行教育,这会更能体现出党建队伍的高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定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顺洪,张华主编,高校党建科学化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晓红,顾南宁,当前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剖析及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第2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1 思想政治工作简介及其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新时期,随着时展,受到西方各种不良思潮不断的涌入,一些党员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价值观扭曲、人生观狭隘、信仰模糊等问题,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总是“高高在上”,将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凌驾在人民群众工作之上的事情。实际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之间从来都是休戚相关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使党群关系更紧密,使党的各项工作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经济发展[1]。实际上,曾反复强调,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各级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在新时期,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更好的符合群众路线的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能更好的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为导向,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立足点、着力点和方式方法,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2 群众路线要求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分析

2.1 把充分依靠和相信群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

唐代魏征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与领导阶层的关系。当然,如今的社会已经与过去不同,现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但是,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件事上,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民群众是全社会的根基,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的群众工作都是一个小群体制定的,然后由另外一个小群体去说教,让人民群众接受,那么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脱离人民群众的,也不会让人民群众满意[2]。其实,群众需要的也是我们需要的,只有充分的将群众所思所想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中来,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各项工作的制定中来,充分让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为群众所接纳,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我党的群众路线。当然,这就需要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更多的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愿意参与,而且愿意落实,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看成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 把以情感人和尊重群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思路

古人曾经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任何工作开展的要想深刻,就必须要达到倾注真情。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也不例外,而且,思想政治工作这种与人打交道的事情更是要倾注感情。而实际上,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上级对下级的说教,没有真正考虑群众的感受,那么效果显然不会理想[3]。因此,在新时期,要想真正沿着群众路线走下去,将思想工作做好,就必须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用心熟悉基本情况,留心观察细微变化,潜心探索内在规律,真正把握思想脉搏,坚持不懈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具体来说,群众路线要求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从感情上与群众靠近,从心理上与群众接触,用心去体贴和帮助群众,将心比心地想着对方,开诚布公地引导对方,真正从感情上唤起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感觉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自己是“一家人”,是老百姓真正的知心人,他们才愿意说真话,讲真事,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到人民群众中间去。

2.3 把以人为本和贴近实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密切尊重,端正人民群众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进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工作。但实际上,在现阶段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实际中,并没有充分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实际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或者说联系的不够紧密。比如,很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盲目的讲排场、重形式,要么就是传达一下上级指令,开大会做一下思想动员,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有的放矢的结合了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结合了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都不再考虑范围之内。党和群众从来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是党在群众路线开展中的一贯导向。群众路线要求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中楼阁,不是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其必须联系实际,落到实处,为生产经营等中心工作服务[4]。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表象上是解决思想问题,但深层次问题依然是要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贴近实际,推进各单位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并结合实际情况群众凝聚力的提升,推进思想工作、党建工作、经济工作协调发展。

2.4 把为民谋利和为民造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宗旨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党各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多人也都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究竟思想政治工作要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开展的目的为了什么,确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认识。实际上,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社会要不断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复杂局面。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尤为凸显的一点就是,群众内部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利益表达和维护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现实情况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在群众路线指引下,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坚持,而且要贯穿始终的,那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把为民谋利和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宗旨。具体来说,凡是不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凡是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利益,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就要坚决抵制,决不能办。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的一个根本尺度。只有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群众路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真理尽人皆知。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时刻刻的以群众路线为指引,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不断的调整工作思路,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能贴近实际,更能与党的群众路线相吻合,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赵申祥. 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08(12).

[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做好新时期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途径[EB/OL].

第3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当代价值

引言: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是关于群众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发展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性,进而发展出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进行当代价值分析,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促进党的发展进步,指导党的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党建工作中对其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的运用,也充分的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对群众的理解既体现了量的标准也体现了质的标准,在量上坚持群众的大多数原则,即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主要从事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活动中的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在质的标准上坚持人们群众对历史的推动进步性原则,这里的群众指的就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人们,其包括了一切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成员,阶级和阶层。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历史情况下,人民群众的主体都是从事物质生产资料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

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从生产资料的实践进行考虑,正视和肯定了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否定了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中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忽视群众力量的错误观点,这就现实性的承认和赋予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精神文明,保留了精神财富。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在区别人与动物的同时,经营着多种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社会矛盾的产生必然会引发社会变革,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变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想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理论,实现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就应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在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实践活动中的智慧,结合到思想政治建设中去,实现对党建路线和目标的正确引导,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同时由于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了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对人民群众负责就是对党负责,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此,必须准确认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另外,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权利是属于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利也是由人民所赋予的。人民赋予党权力,是为了能更好的实现为人民服务,是为多数人谋利的,因此,当必须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摆正主人与公仆之间的关系,在完成为人民服务的同时自觉的接受人民的监督。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根本观点,也是党所坚持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理论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群众的重要作用,同时准确的确认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方法、立场和作风,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的。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经过与中国国情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创新发展出了新的群众理论内容,同时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基础,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的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是党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理论的思想基础。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创新性的运用于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的指导路线和工作方法,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因此,这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理论的精神动力和理论基础。它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社会斗争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因此可以总结性的说,牢牢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理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为指导群众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在开展群众工作前,通过当的先进性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扎根与当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使其准确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为广大人民群群众谋取利益就是进行群众工作的目的,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同时深入人民群众内部,真实感受群众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群众工作。因此,坚持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在为更好的开展群众工作提供基础的同时,也为开展群众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现实价值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是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衡量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够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在不断践行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在于人民,其发展的动力也在于人民群众,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始终保持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在群众路线理论指导下的群众工作落实到实处。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为指导群众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充分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作用,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因此,在合理制定各种社会制度时,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推动群众工作的顺利进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可以有效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建设活动中的热情,在推动政治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为做好群众工作,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

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拉近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党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当前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和树立群众路线,并在实际的群众工作中运用,这样的方式使得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并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此,建立起良好的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起到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体现党建工作的先进性的作用。

三、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但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所将具有的当代价值,尤其是群众工作的指导上的作用。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内,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理论。■

参考文献

[1]白延亮.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D].延安大学,2014.

第4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期通过这次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斗堡垒,使党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模范。

政工干部是党在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者、宣传者、鼓动者、先行者。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政工干部的作用不可取代,至关重要。要克服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跟不上职工的多元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跟不上当前职工思想变化的步伐;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薄弱等不足,充分发挥政工干部的职能作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建功立业。笔者认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政工干部要突出三个带头,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要带头提高自身素质。政工干部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工程师”。要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靠以理服人,二靠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工作。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感应力,以真理说服人,以行为引导人,以人格力量感染人。

要提高政治素质。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基,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要打好政策法纪根基。牢牢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要打好群众路线根基。密切联系群众,是政工队伍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要提高道德素质。政工队伍应是最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优秀和思想作风正派的群体。政工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每日三省吾身”。首先,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要提高文化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传授给人们的东西,不能停留在原则性、政策性的表面,更要具体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中去。政工干部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基本原则“物化”,才能真正以理服人。

要提高业务素质。政工干部应具备“三熟悉六会”的技能。“三熟悉”就是: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明确具体规定及要求;熟悉本职岗位职责。“自己干什么、规定要求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熟悉单位具体实际情况。“六会”就是:会搞调查研究;会写材料;会组织实施教育;会讲党课;会协调关系;会做思想工作。在新形势下,政工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政治工作就能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二是要带头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工作始终。“”问题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政工干部身处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线,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既十分迫切,又非常必要,必须深刻把握内涵,突出重点,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于工作始终,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化于情、固化于制。

衡量政工干部“”问题是否清楚,根本在于实践、行动和效果。要把群众的意见当晴雨表,把群众的需求当风向标。群众反映的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要在政工干部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学习教育,促使广大政治工作者夯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在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时念念不忘、认真对待群众工作,切实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政工干部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带头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根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政工干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紧紧抓住群众工作这个根本点,践行群众路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着力推动党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要以“群众需要不需要”作为党务工作的出发点。广大政工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将“问计于民”常态化,每年定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知民情、问民意,把那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上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从而确保工作思路明确、有的放矢。

第5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公路桥梁企业;思政工作;和谐社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桥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提供的养分,而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离不开国有企业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企业发展,并使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

一、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国有企业发展的关系

公路桥梁企业是个经济组织,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大体上讲,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公路桥梁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方面。生产经营工作是每个国有企业的头等大事和主要任务,这也是企业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既需要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充裕的原辅材料等物质条件,更需要公路桥梁企业干部职工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观念认识。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公路桥梁企业干部职工的素质、经验、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工作的有效程度。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调整企业职工的心理状态,激发企业全体职工的生产主动性,使得大家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通过公路桥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引导广大职工明白自己努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为实现集体和国家利益,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职工对工作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第二,在公路桥梁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要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实效,就需要公路桥梁企业内部沟通顺畅,职工认可企业经营理念。只有企业内部认识一致、目标一致,企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职工才有积极。在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将职工的需求、建议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使管理层能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基层职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企业目标、决策决策和管理实施的时候,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及时地向职工做好宣传,把公路桥梁企业制定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意图传递给全体职工,使得职工能了解企业的远景目标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这样就能实现职工与企业协调发展。

二、新时期公路桥梁企业思政工作的新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为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进一步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动和利用切积极因素,才能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一)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素养。公路桥梁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发展。当前国有企业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的重任。为此,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坚持对职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加强职工的爱国教育,帮助职工树立社会主义主义荣辱观,坚定职工的爱国主义的立场,激发职工对国家的热爱并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在公路桥梁企业里,引导企业职工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文化和新思想相互交融,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为此,我们必须在企业内部树立社会主义的主导观念,积极广泛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增强职工的社会主义意识。

在公路桥梁企业内部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有利于使职工认识到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能够有利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发展与公路桥梁企业发展的关系。集体主义教育是产生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公路桥梁企业只有坚持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增强公路桥梁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从而引导职工把工作的热情倾注在推动公路桥梁企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企业的建设上。

(二)提高诚信与职业道德素养。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公路桥梁企业讲诚信,公路桥梁企业对职工才有安全感、归属感。管理者讲诚信,全体上下才能讲制度、讲规定。职工之间讲诚信,大家才能在工作中紧密合作、携手共进。在一定程度上,公路桥梁企业内部的诚信是形成公路桥梁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公路桥梁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诚信对公路桥梁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面对合作伙伴时要对合作伙伴讲诚信,在面对竞争时要对竞争对手讲诚信,面对公路桥梁企业职工时要对广大职工讲诚信。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经常性地开展诚信教育,使诚信之气在企业蔚然成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规范,公路桥梁企业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要求公路桥梁企业领导者和职工具有高素质的职业道德。从宏观来看,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除了借助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公路桥梁企业严加要求外,必然要借助于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教育的手段。一方面对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和公路桥梁企业职工普及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讲职业道德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追求社会和谐、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公路桥梁企业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民主与法制素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必然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健全的过程。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公路桥梁企业积极开展民主与法制教育也应是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公路桥梁企业内部实施民主教育,有利于公路桥梁企业上下沟通的实现和企业内部和谐氛围的形成,有利于调动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使广大职工团结在公路桥梁企业的周围,以形成公路桥梁企业发展的核心凝聚力。而法制教育的广泛开展则能提高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能保障企业内部政令通畅,使生产经营井然有序,同时也能使得广大职工依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如:职工代表大会、工会、职工管理委员会等参与到公路桥梁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发挥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主体推动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同时通过发扬民主,深入了解职工需求,鼓励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

三、构建适宜公路桥梁企业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凝聚人心,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研究在和谐社会下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所需的环境。

(一)形成职工积极参与的环境。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职工思想的工作,需要创造一种职工普遍参与的氛围。通过使职工了解公路桥梁企业的近期和长期的工作规划、公路桥梁企业面临的形式和职工关心的福利情况等企业具体内容,引导职工将自己的得失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形成上下同心协力的局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公正民主的和谐工作氛围,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精神,调动职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在创造职工参与环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现在公路桥梁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比较高,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多,思维非常活跃,对公路桥梁企业和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的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当他们对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失去信心时,也就不会关心企业的经营发展。二是公路桥梁企业在处理问题时是否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公路桥梁企业在处理问题时尤其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时,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这样才会赢得职工的信赖和拥护。

(二)形成激励上进的环境。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公路桥梁企业党组织的工作,而是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种工作技能。单纯的行政命令会使职工有逆反心理。单一的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职工会感到缺乏实际。而只有将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命令、激励手段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预期目的。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物质激励手段奖励那些责任大、贡献大的职工,对工作表现不积极的职工要进行必要的惩罚措施。还要做好精神激励,表彰先进事迹和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弘扬企业正气,激励职工创新争优和为公路桥梁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只有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相互配合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办法共同创造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氛围,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生机、有活力。

(三)构建公平公正的环境。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企业要谋发展,讲效益,就需要促进企业内部的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形成公平公正的公路桥梁企业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公路桥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公平公正出发,通过妥善协调职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职工与社会、职工与企业、职工与家庭、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和实现职工的各种利益。二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工处在相对弱势地位,这就要求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保证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利润,确保公路桥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要监督企业的管理者不要侵害职工的合法利益,在做出各项决定特别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的权益,维护公平与正义。

在新时期,从和谐社会的视角下研究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关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理论问题,也是关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社会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预华.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与创新的思考.求实,2010(1).

[2]朱耀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的科学含义.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王怀文.刍议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知识经济,2009(8).

第6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群众路线;生命线;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64-0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这四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两句阐述的是党的群众观点,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后两句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这表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法宝。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前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其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和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使党的事业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再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经验表明,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胜利,靠的就是群众路线,靠的就是我们善于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优势。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了一条走群众路线的方针。党的早期骨干虽然是知识分子,但党一成立他们就深入到群众里头做工作,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党才可能在其他各个方面逐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经验时,特别强调,“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的根本区别”,“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人民的路线,就是群众路线。这说明,我们党取得成功,不光是因为有理想,有主义,有奋斗牺牲的崇高精神,还在于我们党通过走群众路线,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正是一切依靠人民,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形势和任务变化很大,但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却是一脉相承的。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邓小平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做决策的主要依据。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都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果。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一条根本原则,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同志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他反复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要求,并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所有这些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上任伊始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切实加强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这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个执政党,其执政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这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所谓党的宗旨,就是我们党干事业的根本目的,解决立党为谁,执政为谁的问题。我们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要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开展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坚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就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和办实事上。倾听群众意见、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切实做到亲民爱民为民;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第二,必须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种不良风气。这关系到党的形象,这关乎党的生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表面上是作风问题,实质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这四种风气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不除,党群干群关系就不可能根本好转。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中央“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磨炼和自我提高,明明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树立良好的领导干部形象,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扫除。

第三,努力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既要提高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要运用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方法,在解决群众的问题和矛盾中,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利益矛盾的能力。要注重顺应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呼声,入心入脑地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另外,还要不断提高防范和处置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运用社会化手段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等等。

第四,健全和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为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根本的保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拓宽群众的监督渠道,强化群众的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减少或防止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我们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从建立和规范制度入手,切实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用制度明确职责,用制度约束行动,用制度监督过程,用制度评判效果。

第7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无论什么情况下,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是我党工作的重点,对于党的建设和和执政地位稳固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建设也伴随着我党不断丰富和发展,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在思想形成中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思想同群众路线以及实践观念是不断联系在一起的,具备着广泛思想内涵。

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是我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坚持和发展基本原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建设中应用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特色和基本点,通过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推动我国革命事业发展。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具体结合我国群众路线特点,能够回答关于我国革命道路和革命建设事业中存在难题,有效指导革命顺利开展和推进。

2.广泛发扬民主,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民主是我党的生命,体现了权力为广大人民所有要求;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可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体现了我党“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要求,是发挥人民群众关键作用的体现。不管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群众路线都是我党攻克一个个难关,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这也是我国革命先烈用鲜血带给我们的经验。老一辈革命家在推进思想政治建设中,不断提出思想政治应该坚持群众方向,杜绝思想建设中“只要少数人知道”的错误倾向,严格批判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错误观点,强调一切工作都要考虑人民的利益,时刻以“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自己。在党的方针政策实施中,以人民群众的角度着手,利用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契机,实现思想政治建设目标。

3.要采用科学、合理措施,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与人民实际问题相结合。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都积极推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把人民利益和人民实际解决紧密结合,形成了优良传统。在思想政治建设中我党时刻坚持群众路线,无论是在井冈山时期,还是陕西等地区,我党都能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原则,切实的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紧密团结群众,这也是我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关键所在。

4.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党在成长和壮大期间形成的重要经验,即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思想政治建设也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干,向前冲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发挥切实可行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带头抗日,不畏牺牲,和人民群众共进退,并时刻以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为重,为了人民群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时期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保障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仍然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适应新时展要求才能够更好推进群众工作建设新局面。当然在具体过程中群众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特点。首先是主体表现出多元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改革过程中各种机制和体制还不健全,导致各个经济主体利益出现多元化追求。各个群体在经济活动中各自表现出不同行为,因为利益产生冲突也不断加大,导致了党在如何界定群众和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其次是目标体系复杂。过去经济成分单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能够一条心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主体多元化,各个阶层都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各个方面利益交杂到一起,形成了比较复杂局面,如何调整就成为更难解决的话题;再次就是党群关系隔阂加深。改革开放前,党群之间关系融洽,能够一条心,不会发生偏差现象,新时期经济发展各个主体利益追求不一,各种价值观念和体系复杂,再加上党内部腐败问题,给人民群众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具体工作中一些政府与人民争夺利益,导致了各方之间矛盾加深;接着是相关规范失效。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配套法律和规范未能够健全,未能够及时消除社会中不良风气以及国外腐化观念的影响,社会中容易出现非理维护自身利益诉求,导致社会管理秩序受到较大影响。最后分歧处理过于简单。党群工作处理是一门深入学问,也是党在不断发展和建设中的法宝。新时期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用比较原始和简单办法来处理,导致冲突不断加深。所以,新时期党群工作异常复杂,思想政治建设中必须确立群众路线,通过手段调整,保障党群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象,这可能对于我国建设事业产生严重后果。我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也要求我党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群众路线,以群众根本点和出发点。者和一些不了解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官员,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了广大人民基本诉求,赋予其神圣使命和责任,形成了小团体。中集团勾结成为小团体,忽略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要求,把国家工具为自身利益谋福利,造成了国家动乱,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停滞,我国整体实力十年停滞不前。现实中存在着一些腐败官员结成同盟,通过非法手段谋求自身利益,使得党的方针政策受到了误解,群众对于党的负面认识思想加深,也威胁了党的长远发展。脱离群众也会导致夸大现实,致使决策失误,50年代我国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很多事件和报道严重脱离夸大,造成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和社会都遭受到严重损失。还存在很多脱离实际事实,都造成严重损失,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思路

第8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一、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度认识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时刻不忘告诫全党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站在这一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党的群众工作,对于我们把握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切入点

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觉者,它承担着唤起、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普遍觉悟的天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代领导人提出并形成的伟大理论是引发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思想先导。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但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波折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和推动作用常常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于是“有些群众往往容易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2]因此,要唤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觉悟,共产党人就必须开展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并将群众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切入点,把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启发觉悟、开启心智、武装头脑列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和率领人民群众投身掌握自身命运的事业之中,创造未来的历史。

2.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执政的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需要党员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献身精神,通过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去团结人民群众,从而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感受党员的亲和力,首先是从党员的道德品质和献身精神上开始的;人民群众与党产生离心力,也首先是从党员的道德败坏开始的。衡量党员是否合格或素质高低,人民群众的口碑最准确。我们党只有把团结人民群众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在群众工作中团结群众,在团结群众中开展群众工作,让群众体验到党员的奉献精神,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根本利益。

  3.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归宿

党的事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幸福需要党带领人民群众一起为之奋斗,这个过程离不开做群众工作,这是现实的必然性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着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2]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通过群众工作得到群众支持,是党获得战斗力的唯一途径,唯有此,党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领导力量,带领人民群众谋利益,求幸福。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建设只有以此为归宿,才能保持党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4.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凝集到共同的事业上。然而,“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故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的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2]因而,部分人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集体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共产党员对于落后的人们的态度,不是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说服他们,鼓励他们前进。”[2]党的建设就是要增强党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吸引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领导人民群众为共同事业、共同理想而齐心努力。

5.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如果人民群众的利益被其他人其他组织所取代,群众工作被其他人其他组织的怀柔手段所代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必要。因此,代表人民利益,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许多组织都在声称自己代表人民利益,有许多人许多组织都在争夺人心,党的群众工作一旦出现失误或偏差,不但各种敌对势力会加紧分化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党也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苏共被人民所抛弃的悲剧值得我们党永远借鉴。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同样也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灵魂。面对我国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给人们思想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在新的历史高度认识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必将使党的群众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新的升华。

1.正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的关系

第一,群众路线是群众工作的理论,群

众工作是群众路线的实践。理论是一个政党的旗帜和灵魂,一个党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不仅关系着党的性质,而且决定着它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前途和命运。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建党理论,群众工作则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要克服群众工作的盲目性,就必须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南,把握群众工作方向,实现群众工作目标。 第二,群众路线是群众工作的基础,群众工作是群众路线的发展。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是党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群众工作则是要根据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有创造力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群众路线是群众工作的前提,群众工作是对群众路线的检验。没有党的群众路线就不会有党的群众工作。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保持群众工作的自觉性。而党的群众路线是否正确,是否完善,则需要群众工作来检验。现实生活是多样的、复杂的、变化的,党的群众路线则是一元的、实在的、稳定的,群众工作既要把党的群众路线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要在这种结合中通过具体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2.正确把握党的群众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第一,群众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立场,思想政治工作是对群众工作的扞卫。群众工作是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说服群众、协调各界群众投身到党的事业之中,而这一切往往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做先导,通过在群众中作宣传灌输、教育说服、解释反馈,扞卫群众工作。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就做得不深不透,没有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便失去了立场,丧失了根基。思想政治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扞卫群众工作的重要手段。

第二,群众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思想政治工作是群众工作的升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实践和运用这一法宝的过程中,形成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以此为基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面向全体群众开展教育,又面向个体进行说服;既为党的每一项工作营造氛围,又为一时达不到的目标做出说明;既对群众动真情,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反映群众心声,又把日常工作上升到理性层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4]

第三,群众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干,思想政治工作是群众工作的枝叶。我们党所走过的革命和建设历程,始终伴随着党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为我们党完成每一个时期的历史任务提供了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则使群众得到思想武装,让群众拥有理想和信念,并与党一起去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实现。因此,群众工作犹如大树的主干,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大树的枝叶,相生相伴,相辅相成。

3.正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关系

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群众路线是理论先导,群众工作是具体实践,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具体实践,又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假如群众路线是指挥员,则群众工作是战斗员,思想政治工作则既是战斗员、冲锋队员,又是联络员、通信员。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体。

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开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在日益多样化,“群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大的包容性,群众既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着民族复兴的历史,开创着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同时群众也在具体而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困难、新矛盾、新问题,一些人心有疑虑,胸有怒气,加之国内外形形错误思潮的影响,甚至是各种敌对势力进行的蛊惑、诱惑、迷惑,使相当多的群众头脑是非难分,信仰飘忽不定,思想观念混乱。因此,为完成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宏伟目标,做好群众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复杂和重要。

1.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就是因为我们党最了解中华民族的愿望和追求。中国的近代史证明,除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把民族的愿望和追求一步步变为现实之外,没有任何政党和组织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同样,历史还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愿望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实现这一心愿,需要的是现实的努力和奋斗。由于群众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层次地位不同、生产状况不同,他们局部的、眼前的、个体的要求和愿望也会不同。因此,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应该具体全面了解处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群众心愿,弄清哪些是物质要求,哪些是精神需求;哪些是正当愿望,哪些是不正当愿望;哪些是合理要求,哪些是不合理要求;哪些是可以达到的要求,哪些是不可能达到的要求;哪些是短期要求,哪些是长期要求;哪些是正常要求,哪些是不正常要求,及其它各种愿望和要求,“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要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采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方法、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平等讨论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要注意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特点,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4]把群众切身的、具体的愿望和需要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协调衔接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2.主动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困难

同志告诫全党要“深怀爱民之心”,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一往深情。同志提醒全党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再次敲响了防止党员和党员干部脱离人民群众的警钟。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国情有许多方面将长期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一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涉及利益调整的方面将会增多;二是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减员、下岗、失业的频率将会增加;三是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会突出;四是全国大量群众脱贫水平不高,城镇和乡村仍有大量群众返贫,同时还有几千万群众尚未脱贫,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将超过以往;五是天灾人祸造成的疾苦会随时降临一些群众身上。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弱势群体问题、“三农”问题、医疗保障问题,以及其它意料之中或难以意料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党全力解决。因此,群众在衣食住行、孤老病残、婚丧嫁娶、子女上学、求职办事等方面遇到问题和困难,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主动上门关心,多做物质解困、精神安慰、细听倾诉、促膝谈心、排忧解难工作,争取群众的谅解与理解,支持与参与,与党同心同德,不断战胜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3.开创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第一,在坚持“两个务必”中

体现人民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开创着世界上最艰巨的事业,历史把民族的希望和世界的未来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出了科学的回答,然而,要把这一回答落实到党的建设之中,我们党面临着建设成就越大,坚持戒骄戒躁的难度也越大,物质财富越多,坚持艰苦奋斗的自觉性也越难的客观现实。因而,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自觉坚持“两个务必”的品质就越显得可贵,这种品质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保证,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需要的是公仆,是孺子牛,而处在执政地位的党最困难的恰恰是当好公仆,当好孺子牛,只有始终坚持“两个务必”,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服,保持人民公仆、人民孺子牛的本色。

第二,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落实党的群众工作

国家的上层建筑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体的上层建筑,如议会、政府、军队、监狱等,另一部分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如思想、道德、宗教、文化等。实体的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观念的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我们党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在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因此,党开展群众工作并不是包揽一切,而是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职能建设中去,通过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在发挥各自职能中开展群众工作,“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既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又是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开展群众工作的主阵地,所以,只有建设好政治文明,才能够把党的群众工作做硬、做实。

第9篇:民生工作思路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但这并不是说,适合中国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就由此产生了。从这时起,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并试图从理论上阐发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  

中国革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工人运动,兴起了1922-1923年的中国工人运动高潮。这场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力量,并且同国民党左派一度掌握了统一战线的主导权。然而,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懂得抓领导权,也不懂得抓军权,而是一味地埋头发动民众,结果在强大的右派势力举起杀人屠刀的时候,无力挽回大革命的失败。这个血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刻骨铭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遇到的又一个问题。首先提出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打的是国民党的旗子。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响亮地提出要打共产党的旗子[1],并在攻打浏阳失利后,开创了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道路。从此,毛泽东始终站在了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  

到农村实行武装割据,是一种临时的退却行为,还是一条新的革命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到底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毛泽东开辟的道路,一开始并没有被中央所承认,他还为此受到过处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探索中国革命特殊规律,就不能照搬书本,而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然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对中国革命危害很大。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纠正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他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写出来的”。[2]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含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思想,成为后来被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雏形。  

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主力军和同盟者是农民阶级,这就提出一个的课题:如何在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里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毛泽东尤其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党员不但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他还强调保证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绝对不允许枪指挥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  

土地革命后期,中国的社会矛盾面临一场大变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迫切要求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再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课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式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但有了坚持统一战线内部的独立自主和领导权的总方针,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主要是通过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来实现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随后,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阐明持久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科学地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军事路线的解决和政治路线的确立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篇文章,和土地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起,成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熟。  

这样,在土地革命后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前期,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成熟,解决了这三个基本问题,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从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第一次从理论上对这三大法宝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是毛泽东作于1939年10月的《〈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左”、右倾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过程。在从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这两篇重要著作,奠定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毛泽东又接连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演讲,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达到整顿作风、提高领导水平的目的。通过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深入人心。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至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第一个理论成果。  

二、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究竟有没有发展?有。不仅有发展,而且有重大发展。  

建国以后,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引导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传统的道路是苏联式的,就是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开创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道路。不是一举过渡,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单一国有制,而是形成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1956年起,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苏联的道路暴露出不少弊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讲话的核心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前几年的初步经验,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普遍性的问题中概括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它为科学制定八大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社会,但大量的已经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当时党内许多人还不懂得这个道理,习惯用战争年代对付敌我矛盾的办法来处理社会矛盾,结果造成矛盾的激化。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突出地提了出来。这一新学说,从理论上提出和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对中共八大路线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新发展。此外,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在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方面,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等,也有一些新的建树。  

毛泽东思想在建国以后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这条新道路是:通过以国家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走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逐步过渡的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类似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与此同时,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任务。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调动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始终把农民和农业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民主集中制和人民民主的法制,克服官僚主义;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科学文化建设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各民主党派结成统一战线,吸收他们参加人民民主政权。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坚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的同时,鼓励和帮助他们过好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关,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又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就是又红又专。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建设,要面向现实,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的长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第五,关于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中心内容。毛泽东告诫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严惩贪污腐败分子。同时,要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自我批评等三大作风。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具有长远的和普遍的意义。  

第六,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毛泽东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根据对国际局势的观察,先后提出关于“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他认为,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争夺,是战后国际局势的基本格局,真正决定世界发展方向的是亚非拉广大不发达国家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这是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力量。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不在任何地方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