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慕课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慕课教学论文

第1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2+3”五年一贯制 中等教育阶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慕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11-03

“2+3”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项目,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可以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进行两年中职、三年高职的一贯制培养,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由于生源特点、高校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特点,加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本身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等,思修课在“2+3”五年一贯制的中职阶段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2+3”五年一贯制学生中等教育阶段思修课学习现状

(一)生源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2+3”五年一贯制主要招生应往届初中毕业生,这个生源具有以下特点:

1.年龄偏小。与高考过后考入高职院校同学相比,年龄要小3岁左右,在人生阅历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相比更加不成熟,部分从未离开过父母的“2+3”五年一贯制学生甚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2.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性差。报考“2+3”五年一贯制的同学往往在初中阶段成绩不够理想,或是家庭贫困,无力支付长期的教育投资,而父母往往缺少指导与管教子女的能力,从而使得报读“2+3”五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具有懒散、纪律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特点。

3.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教学模式的认知偏差。很多学生与家长误认为在高职院校主要学的是实践技术,只期望学一门“手艺”,对类似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因而学生对课堂教学与传统考试产生抗拒心理,不愿遵守纪律,课堂频发的违纪事件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氛围造成严重影响。

(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导致教学效果差。近年来实行的“2+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部分生源紧缺的难题,更得到广西教育机构的认可,认为是减少辍学率、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据了解,“2+3”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在很多院校并不成规模,这就导致很多教学问题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1.笼统运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导致“2+3”五年一贯制学生前两年学习生活不适应。高等教育特点,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而“2+3”五年一贯制同学前两年与高职生相比,年龄小,心理素质不够好,阅历少,在涉及竞争、竞赛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参与率低。

2.过于宽松的自由支配时间,以及欠缺的计划能力,使得“2+3”五年一贯制学生在与高职学生同样的课业要求情况下,在业余生活方面显得无所适从。

3.“2+3”五年一贯制学生,入学之初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来自老师、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照,而到了“2+3”五年一贯制模式下,基本运用的是高校管理模式,不再有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照,而是辅导员粗放型的管理和引导,生活上没有了父母的呵护,而是自食其力,自己料理生活。遇到困难、困惑往往难以解决,或是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解决。以上原因,导致“2+3”五年一贯制模式下,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思修课本身的课程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思修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政治课、品德课中已经学过,缺乏新鲜感。由此,很多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已经学过的课程上面。还有同学认为某些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学了也无用武之地。当前,思修课欠缺教学主体意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学生机械式学习方式等,导致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学习状态差,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常常出现睡觉、玩手机甚至厌倦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手段往往采取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文字过多,缺少新意,导致学生产生应付式、懒散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目标是考试及格,没有达到消化吸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综上,“2+3”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学生本身的原因、高校的原因,以及思修课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原因,都导致“2+3”五年一贯制下前两年的中职阶段的思修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部分群体学生的思修课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近年来,慕课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尝试不断取得新进展,给“2+3”五年一贯制的思修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是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这些课程的范围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授课形式是网络授课,学生在线研讨和考试。所谓慕课模式,是指综合利用镜头语言、技术手段和教学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将传统的课程内容重新分解、整合、再造,编排成一个个内容丰富、有机组合的学习模块,而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其进行学习体验、互动等进而汲取知识的教学模式。

(一)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传统课堂是封闭式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师资力量不同,思修课作为必修课,面临学生众多、资源分配不均、师资配备不足的现状,学生只能享用与之相应的教育资源,往往无缘名校名师名讲堂。与传统教学相比,慕课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受教育者不受时空、地域限制,只要有电脑或手机网络就可以免费或花少量的钱享受名家名师名校的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也促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最有效的利用。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教学成本。传统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对着电脑念课件,学生对着屏幕看课件,师生、生生间很少有互动和交流,再加上学生对课程缺少兴趣,常常出现缺课或上课玩手机、睡觉、溜号等现象。慕课课程教学质量高,互动多,教学设计更加以学生为主体,选材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情况,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从引进慕课高校来说,由于借助网络平台即可外聘名校名师、获得众多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学校师资、教室、设备的浪费,进而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

3.有利于缓解师资压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思修课作为必修课,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上课的任务繁重,而重复性的教学加重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慕课教学使教师从繁重的知识性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扮演激励者、启发者的角色,从而缓解了师资压力。同时,学校教师团队也可以借慕课引进之机,当作一种师资培训,借鉴名师学识和教法,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从而提高学校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

4.慕课可以发挥团队优势,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和互动等环节;还可以后期制作,随时纠错改错,做到优中取优,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而传统课堂是单人作战,并且是现场直播,如果出现失误或错误,便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以及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劣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慕课的考核结果很难确保公正、客观。慕课的教学特点是线上进行,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与节奏进行线上学习,整个过程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有严格的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监督制度,而是完全靠学生的自觉自律。一旦学生缺乏自律精神,就会出现线上缺课、替代上课、偷懒、投机、作弊等行为,这些很难得到监控。因此,考核过程和结果也很难确保公正和客观。

2.受设备和网络限制,部分学生和高校也很难开展慕课教学。大规模网络课程需要有网络和设备支持,对于落后地区的学校,很难满足这些条件,从而限制了慕课教学的开展。

3.慕课资源的名师专家效应,并不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同一门课,教授和学习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教法和学法可能因此不同,如重点大学的本科生主要在基础科研方面有所建树,而二本、三本、高职院校往往在实践技术层面略高一筹。

4.慕课更适合“授业”而不是“传道”,不利于商谈式教学,不易动之以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2+3”五年一贯制中等教育阶段思修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改进意见

(一)开发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思修课慕课。“2+3”五年一贯制,教育方式与内容更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与地方经济发展更为紧密。同一行业、发展状况相似的地方,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操守方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因此,可以尝试团队开发,分工负责,按照本行业、本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开发适合校情、学情的特色慕课。

(二)坚持线上慕课教学为辅、线下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原则。“2+3”五年一贯制的生源特点,决定了这部分学生年龄小,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多的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2+3”五年一贯制下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从而获得师生情、同学谊。线下翻转课堂可以弥补线上难以实现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充分回答学生的提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还可以及时更新知识,拓展新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可以点拨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要分清主次,二者地位不能等同和颠倒,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教学过程的重心,确保课程顺利进行。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当前,“2+3”五年一贯制学生往往具有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性差的特点。而慕课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因此,慕课的教学内容应努力增强教学的情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例如,通过创设叙事情景、活动情景和虚拟情景等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教学中身临其境,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情景,融情于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同时,还应加强班级学习委员的引导和培训,使之督促班级同学及时完成线上课程学习和课上作业,及时收集学生问题并反馈给任课教师。诚然,如果慕课技术能够发明出如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的功能,那么慕课教学模式在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方面将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夏永英.浅谈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学生现状与教育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272)

[2]胡立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原则[J].统计与管理,2015(12)

[3]余丽云.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探索[J].教育观察,2015(25)

[4]张丽.2012—2014国内MOOCs文献研究综述[J].青年学报,2014(4)

[5]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第2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慕课”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2-01

一、“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1“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慕课”在在线教育形式的一种,能够体现出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和开放性。在高职教学改革中,“慕课”以更为开放的平台载体,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中没有门槛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时间安排等进行自学,能够在线提交作业,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帮助和指导。“慕课”进一步优化了高职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1.2“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优势

“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化、趣味化、交互化三个方面。第一,规模化。“慕课”平台注册没有人数限制,对学生性别、专业、学历等没有门槛设定,只需注册即可进入学习平台,在学习规模上占有优势。第二,趣味化。“慕课”视频多为10分钟作用,更能够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当中会有趣味性的辅助资源,也可以在线竞答获得积分,趣味性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交互化。“慕课”具有论坛讨论资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在论坛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就某一观点、某一问题做专项讨论,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点、关注点结成讨论小组,有利于形成更活跃的交流互动氛围,进一步推进高职教学改革。

1.3“慕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属于系统性的庞大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重构、教学模式方面有所转变,树立鲜明的改革理念。从当前慕课应用实践来看,还有一些问题存在:

首先体现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与时展需要脱节,负面影响逐渐突出。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无论的教学模式、目标设定、教材使用、教法选择,都有着传统教学的典型特点,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协调合作、拓展教学等方面关注较少。陈旧教育方式造成学生毕业之后需要花费更大的时间精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在学习当中难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慕课环境下,学习科学为教学方式、教学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学习机制的研究逐渐转向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当中。但是由于收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程度较低,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这些都为慕课的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依托“慕课”优化高职教学改革的路径

2.1构建多元化教学与学习方式

当前,高职学校主要以讲师授课制度为主,大班额环境下师生互动不足。通过“慕课”资源的引入,能够深度发掘大数据优势,对教育资源的应用进行记录分析,并将其植入教学过程当中,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成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机制。针对“慕课”数据提炼与分析,教师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有利于在教学当中体现因材施教特色。“慕课”当中的“翻转课堂”具有较高的尝试价值,在“慕课”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慕课”资源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利用微视频、在线竞答、测试等完成知识学习。从“慕课”资源过渡到实际课堂中,师生可以根据学习当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讨论,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2.2提高教师的“慕课”应用能力

“慕课”的出现为高职教师带来了更多挑战,需要教师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信息驾驭能力。“慕课”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需要教师有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调整。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需要制定出与“慕课”相关的评价模式与评价标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在“慕课”教学改革中需要突出灵感性和自主性,在课程选择上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在教材资源优化中进一步整合,实现“慕课”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与融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设定更为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慕课”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对“慕课”资源具备良好的统筹和选择能力,在学习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2.3利用“慕课”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存在,因此在“慕课”学习中也会存在一定的效果差异。基于此,高职学校需要进一步引入优秀“慕课”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设定更加明确的知识探究目标,帮助学生更科学有效的选择“慕课”课程。在学生进入“慕课”平台后,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其支持和帮助。同时可以利用“慕课”的在线竞答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自学竞赛,设定趣味性的竞答问题,以及激励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还可以利用在线评价资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主动的调整自学方向,实现“慕课”资源效益最大化。

2.4强化“慕课”课程建设与教学评价机制

在“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教材需要进一步改进,从而适应院校生源差异,体现出个性化学习优势。在课程要素的完善当中主要包括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检验、学习评价、学分设计等多个环节。在“慕课”环境下构建更具开放性的教学平台,与其他院校形成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掘“慕课”资源能效,学生能够在这一平台上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资源质量也会有所保证。

在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需要构建起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起更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鼓励高职教师科学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两者并重发展。在教学当中要积极引入“慕课”资源,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积极迎接“慕课”这一开放式课堂为高职教学带来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最大限度的为慕课资源的应用创造良好条件,联合其他高校建立起网络课程资源库,从而使“慕课”资源成为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助力。

结语

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高职教育正在进入全面改革期,但是无论高职教育改革形式如何变化,其“育人”本质是始终不变的。依托“慕课”资源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同时更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同步优化,以此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第3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97-02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扩大优势资源的重要手段和阶段性目标,也是适应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趋势的必然要求[1]。教育部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这一重要指导文件。文件指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1]。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慕课”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一、“慕课”时代

“慕课”(MOOCs)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联合创造了MOOC一词。2011年秋,“慕课”在美国迅速崛起,并对当前高教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了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为此,美国《纽约时报》发文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许多著名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课”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极大关注。2013年,中国知名大学纷纷加入国际“慕课”平台。5月,edX公司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而7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宣布加盟Coursera,向Coursera免费提供中文或英文教学的在线课程。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在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据光明日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中文“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现状与“慕课”优势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2006年“05方案”新课程颁布以来,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探索主要围绕两种教学模式展开: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4]。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却涉猎较少,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作用,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学习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多样,如何在传统课堂授课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具有针对性、高效率的课堂及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慕课”的兴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慕课”极大扩展了课程的活动范围,提高了参与学习的人数,并能使更多学生感受体验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发挥“慕课”的优势,将传统课堂与“慕课”进行有效的融合。与传统“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相比,“慕课”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够在多个国家及地区迅速吸引众多的学习者,主要原因在于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进行设计和运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量。

第二,突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慕课”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使更多学生汲取到更多更前沿的知识与研究成果,并能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体验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在线共享。

第三,实现了多元的融合。“慕课”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慕课”除了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包括讲授、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外,在教学中对于“微课程”的设计还更加灵活多样,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慕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并不是完全照搬“慕课”,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积极引入和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形成一种既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可以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新教学模式。本文拟从学生、师资、授课形式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设想。

1.增强学生主体感,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路非常突出,让教师教得更有效、让学生学得更快乐。为师生构建一个“教”与“学”相互融合、师生彼此互动的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5]。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习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流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慕课”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利用“微课程”的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先行完成“听课”,课堂内则深入探讨、交流、分享、解决问题。大多数高校都有开放网络,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将小容量的“微课程”下载到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完成课下学习。即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又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同时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6]。

2.发掘优质资源,注重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

目前,高校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但一些学科门类比较单一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往往不受重视,因此严重影响到教师专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可以发挥“慕课”的资源共享优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培训的一种方式。“慕课”的课程都是顶级院校的著名教师授课,而且还配有各种考核手段检测教师的培训效果,完全可以成为培训教师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学习教学的最新技术和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和其他高校甚至是世界知名的教师、学者交流,起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3.优化教学过程,颠覆传统教学结构

第一,合理利用“微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逻辑和学生教育心理规律,发挥好“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效性。通过“梳理知识点――整理教材知识结构――编制视频拍摄计划――按拍摄点设计――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的流程,可以形成不同的专题课程,将整个“微课程”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整本教材的知识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选择回看、暂停、反复播放,夯实关键知识点,最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第二,课程嵌入“小测验”。“慕课”在进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小问题,答对视频才能继续进行。我们可以利用“慕课”的嵌入式“小测验”发挥其优势,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集中。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问题,设立测验题目,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第三,实现“实时解答”。“实时解答”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授课,为保证正常教学进度,无法在课堂上间断性地、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实时解答”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利用“慕课”平台,完全可以实现学生有问题即时提问,教师及其他学习伙伴即时解答的模式,真正形成了师生的互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这个过程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倾向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6]。

“慕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将面临发展中的困惑、争议以及挑战。但是,它在我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发掘优质资源、优化教学流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地.Mooc在西方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21-23.

[2]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116-117

[3]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10-16.

[4]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5-66.

第4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慕课;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1-0080-02

慕课的特征与类型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国内译为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Siemens等研究者对慕课概念进行了解析――“大规模”指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众多,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成百上千;“在线”指学习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学习活动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开放”指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没有限制。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慕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组成成分来看,慕课可分为“基于社交网络的慕课”“基于任务的慕课”和“基于内容的慕课”。另外,根据依托理论的不同,又有研究者把慕课分为三类:基于内容的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获取和掌握课程内容,侧重于知识传播和复制的xMOOCs;基于网络的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自治和社会网络学习,侧重于知识的创造与生成的cMOOCs;基于任务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注重学习者对知识深度加工的 tMOOCs。

慕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汇聚或混合学习资源

汇聚或混合学习资源旨在为分布于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学习资源提供一个集合点,并将这些学习资源或信息通过网页等形式提供给课程的学习者,形成结构化的或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2.促进社会化互动

社会化互动是慕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主要差异之一。xMOOCs中的在线讨论区就是用来供学习者进行在线的深度交流和分享的区域。

3.提供自主学习支持

慕课中的自主学习根据理论基础不同可以分为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和以关联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存在于xMOOCs)的自主学习,可以依据程序教学法的“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反馈”“自定步调”原则进行设计,如将每个知识点以简短的视频方式呈现,同时视频中穿插各种测验和习题,并进行及时反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存在于tMOOCs)的自主学习则应着重于情境或任务的设置,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基于关联主义(存在于cMOOCs)的自主学习需要提供给学习者相应的讨论主题、推送辅助学习材料和知识人际网络,以供其更好地为进行社会化交互做好准备。

4.设置多元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维度多为成绩本身,而慕课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和学习者时空分离的网络环境中,因此,学习评价应更加灵活和多元。例如,增加参与度、满意度、情感体验度等指标,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持续使用慕课进而享受到慕课带来的益处。

慕课的教学策略设计

常见的慕课学习模式有自主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两种。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展开学习活动,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进而自主地完成针对性的系统练习,积极地参与课程论坛中的互动讨论,完成课程学习。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程教学视频的观看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安排时间进行,课堂上则是教师解答疑难、困惑,同伴交流讨论的过程。除了上述的两种模式,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具有发展潜力的慕课内核教学模式。

慕课的教学评价设计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慕课教育,教学评价都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由于慕课的大规模性、开放性等特征,教师无法保证因材施教。因此,慕课的教学评价环节应具备三个特征:

①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多元,评价方式多元,价值取向多元,也就是说慕课教学里学习者、教师、教学资源、平台服务都是评估的对象。

②开放性:相对于传统课堂“以课程考核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而言,慕课在评价理念与评价过程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③人性化:评价标准人性化,评价反馈人性化。

总之,从不同的侧重点来看,慕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是不同的。从移动智能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总结为汇聚、混合、转用、推动分享等设计原则;从网络学习的角度来看,慕课有“基于社交W媒的互动式学习”“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学习通道的建立”“学习者高度自主”“学习具有自发性”五个特征的“关联主义”理论与原则;从学习科学等视角来看,它具有人本化学习、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程序教学和有认知目标的学习五个教学设计原则。在慕课教学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其教学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两种,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下,其教学评价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人性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慕课: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2]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3]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20+133.

[4]钱玲,王霞,赵明媚. MOOC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分析――以哈佛大学ChinaX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5(8):23-29.

[5]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6]Downes S. Places to go: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J].Innovate Online,2008,5(1).

[7]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8]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刊,2013(3):191-193.

[9]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10]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第5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1慕课与内科学教学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建立在理论教学的教室和临床见习的病房基础之上,而慕课作为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的概念决定了其是建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二者的结合,是临床教学和网络虚拟教学的有机融合。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医学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还涉及到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培养和提高;很多教学过程需要医学生去亲身经历、观察和体会,这也是内科学临床见习必不可少的原因[6]。在内科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由于内科疾病涉及到的知识点特别多,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教师授课进度会很快,对一些疑难点的讲解可能不够细致和深入,而课下仅仅靠医学生看课本和查阅资料自学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没有方向感;这个时候可以针对医学生的这类需求,由教师提前录制重点知识点和疑难知识点微课,一系列的知识点微课加上课后练习和考核组成内科学慕课课程,形成内科学理论课堂教学和网络上内科学慕课课程并行的局面。二者齐头并进,互相促进,从而更好地提高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2内科学慕课课程知识点的选择

慕课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内科学慕课知识点微课的选择和制作上[7]。因为医学生在附属医院进行教学和实习阶段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床旁实习,利用网络进行慕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因此知识点的选择应以重点知识、疑难点和罕见病例为主。常见病例涵盖的知识如为临床实习中会经常遇到和实践的内容,应用于慕课教学,不易引起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显得枯燥无味,丧失挑战性。在罕见病例的慕课选择上,应该涵盖基础性病例的一般特点,遵循由简入繁的原则,应由一般症状和体格检查特点中发现异常情况,由特殊的异常检查引入到罕见病例中去,体现层层递进的特点[8]。同时内科学慕课知识的选取也要体现趣味性和易讨论的特点,慕课视频的引入,在讨论环节可以诱导更多的医学生参与共同讨论和分析,培养医学生发散性的临床思维,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最终形成诊断的共识。同时慕课讨论区带教老师的引导也很关键,应在医学生讨论陷入困惑或方向不对时及时进行引导。

3内科学考核体系的调整

对比传统的内科学的教学模式,植入慕课的内科学教学新模式对内科学的考核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内科学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一般占40%权重。引入慕课应用于内科学教学后,在理论考核部分新增加慕课课程成绩的权重,初期实践时慕课成绩占理论考核权重的10%,后期准备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适当增减慕课成绩权重比例,但总的比例不应过高。慕课课程成绩不应设置过高的原因主要是慕课成绩的评判比较困难,初期设计包含章节知识点测试、章节知识点讨论区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及期末考核三方面,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带教老师需要投入的精力巨大,对医学生的测评公正性有所欠缺,比如有时无法判断网络终端慕课账号学习者的真实身份等[9]。综上所述,将慕课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是一种逐渐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内科学慕课知识点的设计与选取、视频的录制与处理、章节知识点的练习及慕课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尚需进一步完善,但慕课在内科学教学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广阔。目前,高校大学生笔记本、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较多,利用新型移动学习的需求增加,在相对琐碎的时间内进行学习的模式已经成熟,移动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10],对内科学慕课课程的建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内科学慕课课程的设置使医学生有选择性的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束缚,可以相对自由的开展自主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所以无论从时展还是传统临床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来看,设计和开发优质的慕课课程并应用于课程改革,都势在必行。但慕课教学的虚拟性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不足、小组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不足和慕课课程知识点的不完整。内科学慕课课程的教学学时远少于内科学课堂教学学时,医学生在利用慕课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连贯性无法保证,慕课知识点在选择时存在选题不当和知识点切分过细的双重问题,一般仅仅是针对重点知识点的讲授。如何更好地把慕课融入内科学教学,提高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是下一步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郑转珍,董春霞,马艳萍,等.内科学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2):117-120.

[2]李蕾,李剑,庄静丽,等.以LBL联合CBL为基础的八年制内科学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10):57-68.

[3]袁颖,蔡映云,陶振钢,等.内科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与“横向”教学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8(6):96-97.

[4]张向荣,李尤,孟绚,等.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经验总结[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3):384-386.

[5]姚惠云,黄海,谢宗江.面对慕课医科课程资源构建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7(21):62-64.

[6]金国玺,高涌,毕娅欣,等.内科学教学中CBL和PBL教学法的联合运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672-675.

[7]王永利.临床案例在超声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17-18.

[8]王蔚琛,夏永富,石磊,等.微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5):394-396.

[9]李德恒,李文娟,李超彦,等.慕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1-2.

第6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慕课;颠覆性革新;工具性学习;知识商品化;开放性崇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1―0010―07

两年来,慕课海啸向高等教育界袭来。对此,既有大量支持者,也有不少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慕课的魅力何在?人们为什么害怕和抗拒慕课?其革命性影响体现在哪里?慕课产生的背景和思想基础是什么?慕课的未来走向如何?大学应该怎样应对?本文根据最近西方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这些问题做初步的分析,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和反思。

一、“慕课热”降温――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果说2012年是意气风发的“慕课年”,那么,2013年则成为慕课频频遭遇失败和质疑的一年。2013年8月,凯斯・德尔文在《赫芬顿邮报》上提到一个失败的案例:慕课提供商Udacity创始人之一塞巴斯蒂安・特伦去年曾与加州州长杰瑞・布朗签署合作协议,该公司支持圣何塞州立大学三位教授开发和讲授的慕课,每门课150美元/生,比通常的课便宜很多。如今三门课程的通过率分别只有29%,44%和5 1%,远低于预期。双方已经宣布暂停该项目,研究问题出在何处。

而就在两个月前,《波士顿评论》上有篇文章提到,同一所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们发表了一封致哈佛大学明星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信,解释他们为什么拒绝支持使用他备受推崇的慕课课程“正义论”,该课程由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立的在线课程平台edX提供。信中说,“我们系没有正义论能解决的教学问题。”他们不仅反对桑德尔的课,而且反对各种慕课,因为慕课“将取代教授、颠覆院系,为公立大学的学生提供蹩脚的教育”。其反对理由如下:第一,慕课不能为学生提供比传统课程更好的学习体验。第二,即便不谈慕课的质量,风险投资企业(coursera和Udacity)或名牌私立大学创立的非营利机构(如edX)将把高等教育私有化,加剧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本来就已经悬殊的贫富差距。第三,他们担忧,慕课将加速教授空心化的过程,有利于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采取缩减开支的措施,令兼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沦为慕课明星教授的助手。

另外一个例子是大牌教授突然改变对慕课的热情,转而采取观望态度。9月3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刊文指出,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米切尔・邓奈尔已经决定不再开设他在Coursera上的“社会学引论”慕课,该课程从2012年夏天开设以来已经有来自113个国家的4万名学生学习。而一年前,他曾在《高等教育纪事》上宣扬其慕课经验,《纽约时报》为其做过头版特写。Coursera创始人之一――达芙妮・科勒还在TED讲座中宣传过他的课程。邓奈尔教授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他担忧州立法机构以这些课程为借口削减对州立大学的资金支持,最终将破坏大学的经济状况。该公司询问是否可以为他的课发许可证,让其他大学以在线和面对面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课程内容,这样可以为大学节省一些经费。他觉得公司不该以此牟利,同时担忧这种使用方法的教学效果。

作为常青藤学院之一,著名的文理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的教授们则以70:36的投票结果决定拒绝与edX在线课程平台合作,拒绝卷入“慕课热”。在多数院校争先恐后投入“慕课热”的情况下,该学院的决定确实令人吃惊,表现出对慕课的谨慎态度。在edX上开设慕课决非便宜之事。学院可以选择免费,但是如果需要公司的帮助,该公司每门课收费250,000美元,每次额外时间收费50,000美元,而且还要从课程收益中抽成。加上人力成本,教授们通常要在慕课上花费100小时来开发,运行之后每周还要花费10小时。慕课能否产生收益还是未知数,所以大学在做出投资决定时往往很谨慎。不过,对拥有16.4亿美元捐款的阿姆赫斯特学院来说,钱并不是决策时的主要考虑因素。主要原因在于,慕课与其“通过亲密谈话来学习”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慕课可能带来一种新的竞争,导致美国高等教育的集中化,令大学本科学位贬值。不过,该学院也并非完全排斥在线课程,而是要在慕课这一主流群体之外探索自己的在线教育技术,其新型教学方法可能包括“啪嗒跳出的”课堂和在线视频等。

从前是狂热战胜了现实。人们曾对慕课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期待它是一场“让天下所有人免费上课”的革命。但当人们发现慕课的结业率只有5%,对学生的要求又很高,教学方法也没有多少新奇之处等问题之后,失望情绪自然难免。上述几个例子都说明,慕课的“蜜月期”已经结束,人们或许不再有非理性的狂热,更多地会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个新事物。这对慕课的长远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二、人们对慕课的误解

那么,慕课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慕课是英语缩略语“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音译,意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不过,如果深入细节,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的含义很模糊,会引起很多争议。比如,“大规模”是多大?一万人还是十万人?是指报名者还是指积极学习者,抑或最终结业者?“开放”是指学习资源可以完全免费地、不受任何限制地进入吗?“在线”的含义应该不那么模糊,但是有些慕课课程创造的是在线和离线环境的结合体。而且对于“课程”的界定也是有问题的。如果一百万人下载了苹果公司的媒体播放软件iTunes的系列讲座,它是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的,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我们必须根据对课程的定义方式才能区分参加该讲座与通过慕课平台Coursera或edX参加同一话题的慕课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教授讲的课)。或许我们无需这么较真,只消说名牌大学通过Udacity、Coursera和edX等平台提供的开放课程就是慕课即可。不过,问题依然存在。就像“大规模”一样,“名牌大学”的门槛是什么?谁来决定哪些学校是名牌,哪些又不是名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继续教育部主任加里・马金曾列举了五个“不”:(1)慕课不是在线课程,它之所以被有些学生当作在线课程,是因为它有可能成为本科阶段拿学分的课程;(2)慕课不会取代教学,慕课是老师制作的,但不是让老师教而是像学生自己读书一样使用的东西;(3)慕课不是开放的,并非可随意下载;(4)慕课也不是永远“大规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从通用的本科教育转向针对特定群体的专门用途的课程;(5)慕课不会彻底颠覆高等教育,但可能对现状造成威胁,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

慕课出现之后一直争议不断,人们对慕课的态度基本上分为三种――反对、支持或怀疑。反对者对在线课程的扩张感到恐惧,担心教授们的饭碗将被电脑夺去。在反对者看来,慕课是被过分吹捧起来的泡沫,是对教育核心价值的破坏,是高等教育被政客劫持并与商业机会主义沆瀣一气的最糟糕结果,是造成社会不公正和经济剥削的工具。支持者则认为,慕课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在未来十年为高等教育的组织和运行带来根本变化,是一种“颠覆性的革新”,是一种民主力量。怀疑论者虽然承认慕课的作用,也承认传统高等教育存在问题,但仍然认为在线和离线混合型的教学比慕课更好。

普林斯顿大学教育学教授拉里・库班曾谈及人们对慕课的误解。他特别强调传输讲授的工具与教学方法的差异,认为慕课只是把课程交给学生,还有待老师讲授。学生学到什么部分取决于老师如何教。在线讲授既不是教学,也不等于学生学习。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在线讲授都是传输讲授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提问、举例、讲座、背诵、讨论、训练、合作学习、指导、模拟、项目学习等。将慕课与教学方法合并起来,这会误导师生和公众关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东西。1968年曾设想出笔记本电脑原型的阿伦・凯说,“你可以在每个教室里放一架钢琴,但它不会带给你现成的音乐文化,因为音乐文化体现在人身上。”重要的是音乐而不是钢琴,知识和教诲并不在电脑上。在线讲授也是如此。人们将传输讲授的工具与教学方法混为一谈,这是对慕课的最大误解。

作为慕课的支持者之一,韦恩州立大学在线课程项目部主任詹姆斯・马诺将慕课反对者的声音总结为五大神话,并逐一进行驳斥。(1)开设慕课纯粹是为了钱。慕课不是教育革新,而是企业牟利的行为,是高等教育“沃尔玛化”的急先锋。一只看不见的资本之手在暗中操纵。但这种“每项教育技术背后都藏着阴谋”的说法是没有证据的。批评者没有看到,对现状的真正威胁不是“大学的商业化”,而是有利于学生的、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免费的或低成本的教育选择对学生是有利的。(2)以慕课为基础的教育将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能够负担得起传统教育的少数有钱人接受“真正的”教育,而大部分人将只能接受廉价的职业培训。但这种说法是基于两个错误的假设:现有的高等教育是平等的;技术提供的新学习形式一定比校园教育低劣。2011年的皮尤调查显示,5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高等教育没有为学生提供与其花费相称的价值。大学学位现在还有价值,但未来的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将来押在获得大学学位上面了。(3)慕课天生质量低劣。真正的学习依靠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拥有以技术为媒介的学习所不具有的优势。慕课缺乏真正学习所需要的关键因素――人际互动。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有些慕课没有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指导,有些慕课效果不好的真正原因是教学设计有待提高。这些方面是可以逐步完善的,并非内在问题。个人化的学习与面对面的互动并不是一回事,对于有效学习非常关键的个人化的辅导并不是面对面互动所独有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慕课的质量会进一步改善。(4)慕课是机械性的。慕课的使用将把讲授贬低为机械的信息传递过程,从而威胁到教育的核心价值。这个神话支持第三个神话,因为慕课是标准化的、非个人的,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无法适应人的创造性和思想的多样性。其实,如果进行适当的设计,也可以实现个人化的学习方式。(5)这种把戏已经领教过了。慕课是一系列破裂的时髦技术泡沫中最新的一个。过高的希望之后肯定是幻想破灭。慕课与其他教育技术革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可能实现个人化学习。有关慕课的神话掩盖了批评家讨厌慕课的真正原因。他们反对慕课并不是反对慕课本身,而是反对慕课所代表的教育模式:更依赖学习的科学性而不是个别辅导;从地点到过程的转变;将输出验证和输人生产拆分开来;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权力从学院转向学生等。反对该模式的人应该提供基于教育研究的理性论证,而不是指责慕课成为教育帝国主义的帮凶,宣扬想象中的危险。这些神话扭曲了慕课挑战传统教育的合法性,忽略了它作为教学革新催化剂的潜力。慕课通过质疑教育正统思想的必然性而挑战了我们的假设和想象的可能性。

这种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恰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慕课的了解,修正自己对它的一些错误认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彼得・斯塔克对慕课的总结或许更全面些:它能让课程像电视一样免费让人观看,让教授和大学比历史频道更好地提供有关历史和其他话题的知识,能产生真正的教学革新,能挑战50分钟的课堂讲授观念。但是,慕课不能改造高等教育,不能彻底消灭课堂讲授,不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将知识民主化。慕课或许能增长智慧,或许能增强同情心,有助于理解别人的感受,或许能让人变得更聪明,或许能让教学成为自我定义的更重要的部分,或许能强化中学生对名牌大学的狂热追求。

三、慕课的革命性影响

慕课之所以令人害怕和抗拒,其原因恰恰就在于其革命性的影响。本文接下来从人际关系、大学和潜在社会后果三个方面论述慕课的颠覆性影响。

(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弗吉尼亚州瑞金大学副教授玛丽・曼吉坎谈及慕课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慕课的反对者将其比喻为魔鬼,恰恰是因为魔鬼具有捉摸不定的本性。它模糊范畴界限,颠覆自然秩序,从而引起混乱。慕课恰恰就是一种混合体,它让人难以归类,威胁到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清晰标准,从而颠覆社会秩序、引起混乱。人们对大学经验的基本理解有两层含义:它出现在固定的时间段以及被称为校园的固定地点。这些已经是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它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很少注意到它,更别说去质疑它。受过大学教育不仅是指上大学的事实,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认同影响着人们对于结婚对象的选择和社交圈子的建立。慕课这种新型教育威胁到社会等级体系的存在。教育与具体地点越来越脱离关系,不再要求固定地点的校园与特殊社会群体的联系。高等教育将逐渐成为可以获得的商品,而不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高等教育不再是18-22岁年龄段群体的学习过程而成为终身学习的过程,你还怎么区分谁上过大学、谁又没有上过大学呢?当人们开始通过非传统途径获得教育后,社会等级模式会如何改变?等级差别界限模糊将为更加平等的社会创造存在空间。

(二)对大学的影响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廉价的在线课程会大幅度降低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将许多传统大学逼到墙角。慕课对学界的颠覆性影响在于,某些政策制定者把慕课作为增加生产量的手段来推广。通过慕课平台交付教育服务的私有化被许多政客看作解决成本、开放性、竞争和生产率等高等教育危机的办法。正如多伦多约克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理查德・卫伦所说,“可携带的、可重复使用的教育资源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鼓励学术自由职业者的技术和政策将可能扩大高等教育任课教师的规模,从而挑战学界管理的传统做法。”技术催生的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分离可能给高等教育带来结构上的变化。该教授将慕课与开放性的在线学术期刊(如PLoS One和Scientific Reports)相提并论,认为大学精英和研究者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否认学术期刊守门人的功能,他们担忧开放性可能威胁学术自由和机构自主性,更愿意延缓其发展过程。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德尔班科认为,慕课是人们使用技术将教育变得更普及的系列努力的最新一次尝试。在线教育可能刺破高等教育泡沫。消费者已经意识到他们花钱太多而收获太少。一旦他们开始逃离市场,在大学之外找到学习的新方法,大学通过提供毕业证书给学生以证明他们学到了知识的垄断权自然土崩瓦解,慕课就真正成为“颠覆性的革新”。哈佛大学因其品牌价值远没有到担忧生存的地步,但在线课程非常适合学生生活的新节奏,这足以令大学感到担忧。在传统校园,许多学生已经认为不上网的时间是一种令人感到孤独的限制。教室已经成为教授竭力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和笔记本上拉回来的战场。大学老师中最脆弱的部分(尤其是文科教授)已经感受到威胁。文科院系萎缩,课程遭到删减,教授岗位减少,研究和奖学金面临干涸困境。慕课加剧了人们对明星教授的追求。慕课制造了一些超级明星,如飞往世界各地讲学的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教授,而不那么有名的教授可能沦为高级教学助手这一陪衬角色,面临低工资、低福利、无就业安全感甚至下岗的威胁。

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是慕课平台之――Udacity的创始人。他野心勃勃地想要创建“21世纪的大学”,认为传统大学学位已经是过时的东西,要提供更适合现代劳动市场的终身教育的新形式。另一个慕课平台Coursera则采取与名牌大学合作的方式,在平台上推出这些学校的课程。这些慕课平台的领袖认为,虚拟教室和真实教室的结合将推动大学前进。慕课与以往在线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投入”。慕课与视频公开课不同,虽然也有教授解释概念和在黑板上板书的视频,但其讲课被分成5-15分钟的片段,中间插有练习和测验。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投入,而提供的强化练习则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的作用。云计算设施能够使得大量数据以非常低的成本储存和传输,课程和测验可以通过Youtube等社交媒体自由传输。Facebook等社交网络提供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答与交流的数字校园。传统上由教授和教学助手进行的批改试卷、辅导、讨论等劳动密集型工作都可以由电脑完成。高级分析软件用来研究学生的课堂行为,编程人员通过使用算法辨认出数据中的模式,以便了解学习风格和教学策略,这些可以用来进一步改善慕课质量。总之,慕课将把高等教育从工业化时代带到数字时代。慕课的完善还需要从改作文到授予证书等很多领域的“更先进的发明”,若更深入地进入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文科领域,则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无论如何,慕课将迫使大学管理者和教授们重新思考自己关于教学的意义和形式的许多观念。

(三)潜在的社会后果

慕课可能被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拿来作为削减对公立大学的资金支持的手段,使得本来就已经陷入资金缺乏困境的大学雪上加霜。慕课还可能被学校当局用作裁员的武器。此外,慕课还会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担忧,未来“有钱人的孩子由教授来教,穷人家的孩子由电脑来教”(见德尔班科一文)。除了这些影响外,法国英士国际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吉昂皮耶洛・佩提格利里还特别列举了慕课最糟糕的后果,即慕课的存在可能成为放弃改革的方便的借口,因为传统教育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仍然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长期的经济优势。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技术民主化其实掩盖了它的贵族化本质。慕课不是进入大教室的数字钥匙,而是那些教室里的信息广告片,甚至变成进入封闭小区的数字明信片。为此,慕课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殖民主义:考虑到制作和推崇慕课的人员和资源,我们很难认为它是外来者对既得利益者的颠覆,反而更可能类似于一种殖民主义,即权力将控制向更弱势的人和地区扩张的政策和做法,与此同时增加其文化的影响力和对资源的控制。所有教育机构都有双重社会功能――个人发展和文化发展。发展有时候涉及确认,有时候涉及质疑和改革。所有教育都意味着培训和社会化过程。与让学生不仅变成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而且成为知识的所有者、批评者和生产者的自由教育不同,殖民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它教育民众接受和认可来自遥远中心的“高贵的”、强势的文化,并把本地权威变成译者。

这种文化帝国主义观点得到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阿特巴赫的呼应。他在《作为新殖民主义的慕课:谁控制知识?》一文中指出,看看支持慕课的内容和技术源于哪里,就会明白控制知识的是谁。慕课基本上是以美国为主导推动的,现有的大部分课程都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慕课提供商也都来自技术发达国家,大部分慕课是由美国教授制作和讲授的,慕课的内容都是基于美国学界的经验和教学理念,指定的阅读教材也是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编写的,大部分课程用英语讲授,即便讲座和材料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原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都是西方的。但我们都知道,无论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不是中立的。学术民族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慕课通过将技术置于现有知识框架体系内来强化西方的高等教育霸权,而世界其他地区只能搭便车,但很可能使用别人开发的技术、教学观点和内容。这一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必须认真考虑的严峻课题,而且慕课的方便和便宜使得其影响力延伸到发展中国家的非精英群体,慕课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学界对全世界的影响力。

四、慕课产生的背景和思想基础

慕课产生的背景和思想基础是什么?简单地说,它是外部社会压力和学校自身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技术进步为其提供了物质支撑。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私立大学所得捐款减少,公立大学的政府拨款也大幅度削减。与此同时,由于大学越来越明显的公司化倾向,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大学学费不断增加。学生辛辛苦苦念完大学却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自然会去质疑上大学的价值。大学热衷于追求在排行榜中的好名次,对大学的社会使命和学术自由的承诺显著减弱,加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机一代的新要求和新问题,这些都构成了慕课出现的大环境。而所有这些环境变化其实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教育工具化、知识商品化以及有关大学角色和功能及开放性的新认识。

正如圣母大学教授帕特里克・迪恩所言,慕课远非激进的革新,而不过是几十年来处于现代大学核心的一些趋势的自然延伸而已。几十年来,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背离了创立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宗教性的学院也越来越世俗化了。高等教育变得越来越缺乏多样性。教授们热衷于狭隘领域的科研,学生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大学逐渐都推崇同样的政策:在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期刊和全球公认的学科杂志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协会,强调自然科学研究,要求文科按自然科学的模式创造知识。而这种标准化的转变部分是认证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量化考核造成的。创造新知识的要求迫使大学越来越同质化。在不同学校的课程、教师和学生越来越没有多大差别的情况下,慕课自然就成为在经济困难时期整合资源的最便宜方法。

美国大学的堕落由来已久,大学对学术自由和民主原则的承诺已经大幅减弱。正如德克萨斯公共政策基金会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托马斯・林赛所说,当今大学教授们“不仅忽略而且抗拒大学层次的美国民主原则学习”。不仅如此,大学已经放弃了培养自由思想的努力。大学曾经被认为是思想最自由的地方,那里没有未经审视的假设,也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而当今道德相对主义支配下的人文科学则否认思想自由的可能性。更糟糕的是,自由教育的非自由翻新已经制度化,联邦政府推动全国性的公民教育大纲,其原则与有限政府和位于“美国例外主义”核心的个人自由格格不入。在当今的大学,数百名学生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多数人面前放着笔记本,即使有机会与老师交流,却发现他是研究生助教,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核心课程自然成为慕课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西蒙・库伯博士认为,慕课不过是早已经发生的思想变化的自然延伸而已。当今大学体制对于知识、教育、大学角色和功能以及开放性的一整套假设成为慕课的思想基础。㈣

首先,知识商品化。人们完全从市场的角度看待知识的价值。卡森和施密特教授所说的“让天下所有人免费上课”的乌托邦梦想是建立在具体的知识类别上的。特定背景下工具性的、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才受到特别重视。作为全球产品,知识已经变得具体化、同质化和标准化,而且被视为单向的信息传输。知识被当成商品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学生被视为消费者,老师变成了商人,大学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与市场关系不密切的学科衰落,等等。高速无线技术、高速网络、智能手机、云计算电脑等技术进步让在这些技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越来越习惯于自如地通过在线平台学习以及与老师互动。正如迪肯大学副校长简・赫兰德所说,“学生期待像银行和商场提供的服务那样的用户友好型的、自助型的、24小时营业的学习体验。”在这里,学生被视为消费者,知识成了纵的外在的东西而不是纳入到身份意识中或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解释的内容。

其次,教育工具化。旨在确保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造成教学方法的标准化,任何非正统的或激进的内容或教学方法都被边缘化。学生期待教育的高效和实用,而让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的数字技术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消费者的需要。这正体现了芝加哥大学教授马萨・诺斯鲍姆所说的“令人悲哀的教学转向,即从推动质疑和个人责任转变成为了取得好成绩而灌输”。在工具化的学习中,作弊已经成为“提高效率”的方式,没有了道德约束力。而全球大学排行榜成为扩大大学影响力的营销手段,用基于市场原则的标准将大学禁锢起来导致了大学科研的商品化,大学教授争先恐后地与企业合作搞科研,学者以科研成果高低论英雄。这导致了科研和教学的割裂,教学遭到贬低,越来越商业化的科研更多地用来满足私有企业的需要。教学活动被贬低,被外包,被随意糊弄,被虚拟化。教育成为物美价廉的商品的观点正是慕课得到称赞的背后原因之一。新技术能够降低昂贵的劳动成本(教学、批改作业等)。慕课的成功恰恰在于剔除了教学中人的因素。

第三,大学角色与功能的转变。过去几十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大学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大学数量都在戏剧性增长。因为政府支持的力度赶不上大学扩张的速度,大学自身的定位也发生转变,其培养能够参与自由的公共空间的公民的使命遭到削弱,大学更多地被视为企业而不是公共机构,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高等教育变得越来越商业化、私有化和碎片化,传统大学的教学、考核、认证等活动被分割开来或打包后交给私营机构。慕课不过是私有公司将传统学习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上来开辟新市场而已。将课程远距离传输给数万学生等同于教育的观念或大学被数字技术取代的观念只能发生在大学理念已经被极端贬低的情况下。将慕课视为全球化的最新成果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口号――“我们是99%”可谓异曲同工。

第四,人们对开放性的崇拜。到了21世纪,人们似乎对政治、地理、文化、信息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开放性”都持赞赏甚至公然崇拜的态度。大学更多地被视为把持知识大门的精英,是获取知识道路上的障碍。教育被纯粹理解为市场,慕课就是要颠覆从前的教育形式,推动从前被限制的教育结构和资源对全球渴望获得大学教育的消费者开放。开放的教育平台能够克服现有大学模式的局限性,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把大学贬低为知识提供者,完全忽略了支配教学的复杂关系和大学的文化塑造功能。像数字文化中的很多开放性一样,慕课能够以“解放”内容流动的新形式,即使其与最初创造它的形式和结构脱离关系来扩展商品化过程和剥削。

总之,学习被视为消费的观念,学术民工的去技能化和无产阶级化,知识作为具体化的全球产品的同质化和标准化;高等教育被切分成互不相干的服务;大学作为社会和文化机构的功能遭到削弱。但这些现象都不始于慕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慕课虽然有明显的缺陷仍然可以激发广泛兴趣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慕课只是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放大了而已。

五、慕课的未来走向――大学该如何应对?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多米尼克・卢克斯教授指出:展望未来,慕课不大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救星,也不大可能造成传统大学的解体。最有可能的未来是开放新的访问平台,供人了解更多内容。慕课因为与传统大学合作可能变得更传统一些;但像所有“革命”一样,它也会让大学变得与从前完全不同。㈣

慕课的术语和格式都变得多样化。比如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变种――SPOCS(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s),它是哈佛在edX平台上开设的供人缴费拿学分的限制性的小型在线课程。

至于每所大学的应对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许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笼统原则。最近刚刚加入英国慕课平台Future Learn的华威大学副校长尼格尔・斯瑞福特在谈及加入慕课行列的原因时说,该校参与慕课不是因为担忧未来大学会消失,也不是害怕与他人竞争,更不是想抓住机会大赚一笔,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扩大能见度和影响的好方法,同时为那些没有机会读大学的学生提供一种实现大学教育利益的机会。对大部分名牌大学来说,未来主要可能是在研究生教育上面。面对慕课的冲击,多数大学的反应可能是更谨慎地思考在线和离线形式本科教育的扩张。

第7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一、慕课教学模式概述

(一)慕课教学的特点

“慕课”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和在线开放。大规模主要是教学受众规模庞大,远远超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几十人规模,可达到几万甚至几百万。在线开放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的网络化和公开化。学习者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有网络上网就可以参与课程学习。慕课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主要有两大特点。1.慕课教学模式使学习者更具有自主性。从具体授课方式上,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慕课更能突出双向互通的教学方式,教师主体的地位有所削弱。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不是被动的被迫学习。2.慕课教学模式使学习空间更加多样化。传统教学往往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授课空间比较固定。慕课通过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而不需要受限于特定的时空,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更加灵活自主。

(二)慕课教学的优点

慕课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Massive)。慕课对授课对象来说只要你想学习就可以参加,不论你有没有相应的学历,不论你是什么职业,它也没有人数的限制,所以同时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学习都是有可能的。二是开放(Open)。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无法重复,教学资源也无法对外传递,学生很难多次重复听取。慕课课程刚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它的各种资源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反复学习。三是在线(Online)。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时空局限性,学生不能随意选择学习。慕课这一教学方式没有这些问题,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学习。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以安徽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我国旅游学科发展历史较短,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也日趋科学完善,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案例陈旧老套,理论性较强等问题。

(一)思想认识狭隘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专业教师教学思维固化,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乏创新意识,对于互联网给教育教学的冲击缺乏敏锐的嗅觉。部分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教师由于教学思维固化、接触新事物比较滞后,他们对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一些教学方式缺乏了解和热情,对一些新型教学方式例如慕课、微课等甚至排斥和不以为然。通过对安徽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17名专业教师的调查发现:82%的教师对慕课教学方式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仅有16%的教师了解慕课教学方式,但对其了解程度不深,仅仅知道有这样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何操作不了解,

(二)教学手段传统

部分教师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和落后,课件大多数还是传统的PPT课件,至于录制课程视频、虚拟学习的平台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掌握不多。安徽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多数教师都是采用的PPT+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部分教师仍采用课堂板书的形式在授课。当然,目前我们学院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也是导致教学手段陈旧,难以创新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资源有限

目前在国内MOOC主流网站中,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非常少。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于接受新型教学方式的速度较慢,教学方式创新力度不够。通过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搜索“旅游管理”相关课程,仅搜到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3门,包括旅游美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导游实务。另外,笔者也从MOOC中国官网上检索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仅有中国饮食文化课程。

三、慕课对旅游管理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教师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慕课毕竟是一种新型事物,人们在接受它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时候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高校教师可以借助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慕课课程的方式,以实际体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指引学生们加入慕课学习行列,培养学生借助慕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部分慕课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或学科特点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慕课课程。

(二)利用“慕课”优势,探索旅游管理教学新模式

慕课涵盖多领域多学科内容的教学特点能够极大的帮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拓展学科内涵。此外,慕课的在线开放特征可以让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尝试通过互联网创新教学方式。如通过个人网站、微博等建立微型旅游网络课程等。这些不仅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方式,也能够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思维创新和业务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借助慕课教学资源,延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空

鉴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和慕课教学的优势,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适时上线自己所任教学课程的慕课课程,或者是与自己日常教学同进度的专业课程,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中国旅游业近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业大国的实现了转变,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象。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慕课课程较少,还需要更多的优秀专业教师主动参与旅游管理慕课课程建设。此外,我国高校还可以尝试搭建旅游管理中文慕课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慕课平台从无到有的问题后,还要进一步保证质量。借助慕课课程开放共享的特征,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更加容易实现,也非常符合当前提出的“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协同创新”的理念。

四、结语

第8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慕课;翻转课程;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056-05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 景

慕课(MOOCs),也就是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的英文缩写,是近两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随着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的迅速普及,慕课的受众非常广泛。更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以及已经参加工作者的学习者通过慕课等在线资源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1]。

在慕课的课程中计算机类课程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Java语言是应用最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可用于桌面应用开发、企业应用开发、手机应用开发,具有跨平台的特点,有其广阔的实用性。据IEEE的统计,2014年最热的程序设计语言就是Java,开设Java程序设计的慕课显得很迫切。2015年上半年,在北京大学慕课组的支持和组长李晓明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在Coursera上开设了Java程序程序课程。

2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使用Java语言进行应用程序设计的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有:①掌握Java语言的语法,较为深入地理解Java语言机制,掌握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特点;②掌握Java中基本的API,掌握在集合、线程、输入输出、图形用户界面、网络等方面的应用;③能够编写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程序,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会使用重构、设计模式、单元测试、日志、质量管理工具提高代码质量。学过计算机基础、计算概论或C语言是选修该课程的前提条件。

基于该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Java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慕课教学的进度及短视频的需要,将课程内容分布到12周当中,每一周约有10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

教学的进度安排如下:

第1周 Java语言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第2周 简单的Java程序;

第3周 数据运算、流控制和数组;

第4周 类、包和接口;

第5周 深入理解Java语言;

第6周 异常处理;

第7周 工具类及常用算法;

第8周 Java的多线程;

第9周 流、文件及基于文本的应用;

第10周 图形用户界面;

第11周 网络、多媒体和数据库编程;

第12周 如何提高代码质量。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软件开发实践中的重构、设计模式、合作编程引入该课程。

3 慕课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因素

慕课的建设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包括教师、助教、视频制作人员、课程支持人员、平台维护人员等。这里主要介绍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如视频短片、案例材料、测验、作业、讨论区、考试等。

1)视频短片。

视频短片是慕课最重要的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视频的方式有很多,如课堂录像式、外景录制式、纸笔书写式、录屏式等[2]。本课程由于PPT教学内容的讲解、编程软件的操作、程序的设计与执行过程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采用录屏式。具体制作过程使用Camtasia等软件进行录屏,后期使用Camtasia的绘图和标注工具进行标注,最后使用Premiere等软件进行视频的编辑处理。

视频短片的长度在6~15分钟之间。从教育心理学上讲,一般人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一般认为20分钟是学习者保持注意力的上限。本课程通过划分知识点,最终录制了120段视频短片,短片的长度在6~15分钟之间。

视频短片按教学进度进行录制并上传到Coursera慕课平台,考虑到不同地区学习者的需要,制作视频时为视频添加了字幕。

2)案例材料。

与一般的课程不同,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是基于案例驱动的。课程所用的案例不仅是讲解过程的示例,还可供学习者用于练习。学习者可以在示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还可以编写自己的程序。因此,案例材料在课程O计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课程中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难度适中、繁简适度,能很好地表明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要生动有趣,尽量与现实应用关联。例如,在讲解文件和输入输出流的知识时,会讲解一个实际的应用示例“背单词”。在这个示例中,用到了文件读写、字符串处理、线程与界面显示,难度不大又很有趣,学习者容易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展。

与每一个教学视频相关的案例和视频一起打包到慕课平台,以方便学习者下载,相关的PPT内容、补充材料也作为视频的附件放到慕课平台上。

3)测验与作业。

慕课是一种在线学习过程,测验与作业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学习过程的全程管理是慕课与视频公开课的一个重要区别。测验与作业主要有视频内小测验(In-Video Quiz)、课后测验、互评作业等方式。

视频内测验是在视频过程中的小测验。在把课程视频切成小段之后,就可以在短片之间编入一些快速测验。这些小测验题目一般和前面视频相关联。这样的题目相对简单,其作用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二个是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视频短片的理解和记忆。一般在10分钟视频短片中插入1~2条视频内测验,测验数目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视频观看的体验。

课后测验用于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每周布置一个测验,测验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编程题等,由机器自动判分。每次作业都设定最后期限,要求学习者按时完成。

还有一种重要的作业形式是互评作业。由于慕课人数众多,对于主观性题目,只能采用作业互评方式给出分数。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实际编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编程能力。笔者在课程中布置了4次互评作业,这些作业是综合性较强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例如,关于输入输出流,教师布置了一个互评作业,做一个简单的网络爬虫程序,综合了流、网络流、正则表达式等综合知识。学习者在互评过程中,不仅给别人打分数,还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4)讨论区。

讨论区(论坛)也是慕课的重要环节。在论坛中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帮助,但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维护讨论的气氛。课程设计了有关章节内容的讨论,例如,在讲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时,让学习者在论坛中讨论如何设计、现实各种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学系统等)中的对象及其属性、方法。此外,还设计了一些有助于讨论氛围的话题,如自我介绍、经验交流、互帮互助、作品秀场等。

5)考试。

在本课程中设置了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与平时的测验、作业不同,课程考试题量较大、内容较完整,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考试一般要求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一次性完成。考试会判定学成绩,决定学习者能否获得课程证书,影响课程优秀的评价,因此这个过程十分重要。

4 慕课实施效果及其思考

4.1 课程参与者的地区与语言

这里列举2016年春季学期开设的慕课实施情况。课程注册人数达到22 000多人,其中看过课程材料的人数约18 000人,看过至少一次视频的人数为14 000人,至少提交过一次测验的人数是4 778人,浏览过论坛的人数是3 688人,见图1。

图2为课程参与者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本课程注册人数中,大陆地区占61%,美国占16%,台湾地区占7%,还有印度、加拿大、香港、新加坡等地区。

本课程是汉语授课,考虑到学习者的分布情况和语言因素,笔者采用了以下几个措施:①给视频短片增加字幕,方便各地学习者;②针对PPT、案例中的汉字关键字,添加了英文对应词;③增加了一些英文资料;④增加了台湾地区专业术语与大陆专业术语的对照表;⑤在论坛成立了语言互助讨论区,学习者之间可以互相答疑。

4.2 学习者的基础情况

由于慕课的开放性,学习者的基础情况差别很大,学生与非学生各占一半左右。在学习者的学历中,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人员各占三分之一,见图3。

鉴于学习者情况的差别,笔者参考了国内外其他慕课的情况[3],在设计课程、布置测验及作业时,采取了适中的难度和课程强度(每周4~6小时的学习时间),在北京大学内部开设翻转课堂时则会适当补充。另外,学习者中较大一部分人不是学生,所以在制订课程进度、确定课件的时间、规定作业的提交期限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富余量,这样能让该课程被更多的学习者接受。

4.3 学习者的流失

慕课的学习是一个自愿学习的过程,随着课程的进展,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出现逐渐流失的情况。到学期末,只有大约1/3~1/2的人能够坚持下来,提交作业的人数也随着时间而下降,这也是所有慕课的普遍规律,见图4。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采取以下几个方法:①第3周是学习者流失比较严重的时间,这时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应有太大的跨越,让用户能够平滑地过渡到后面的学习;②保持每周的进度提醒和邮件通知,对那些工作较忙的学习者是一个促进;③加强在论坛的引导,及时回复学习者的有关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树立信心。

4.4 成绩与认证

现阶段,虽然慕课的成绩及学分没有得到所有学校的承认,但科学合理地设计MOOC 的认证机制,保证运行、管理的质量与认证的有效性,是所有关心和推动MOOC 的人需要探索的[4]。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设计好课程的分数分配,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本课程设计的最终分数计算方法如下:

(1)平时测验(Quizzes)192 道题, 占40% ;

(2)互评作业(Peer Assessments)4道大题, 占30%;

(3)期中考试(Midterm)50 道题,占10%;

(4)期末考试(Final Exam)100 道题,占20%。

其中,平时成绩占较大的比重,这是由于慕课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慕课考试由于没有现场监考,以此作为评价工具不是很科学,所以考试分数只占了较小的比重。另外,为了鼓励学习者参与讨论区,针对讨论区的活跃者,在总分计算时会给予额外的加分奖励。

5 结 语

2013年起北京大学宣布加盟慕课,在edX平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上开放4门MOOCs课程注册,之后又与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免费在线大学课程平台)合作,在Coursera平台上新3门课程。从那以后,相继有更多的课程开设出来。本文的Java程序设计慕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5年起开设的,至今已开设了4个学期,现在已设为每月滚动开课。2017年起课程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开设。

对教师而言,开设慕课是一项既辛苦又收获颇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的梳理,对教学案例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对教学活动进行仔细的设计,都是对教师教学的提升。另一方面,开设慕课,可以让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学习与交流,教师、助教、校内学生、校外学习者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碰撞出很多思想火花,这是开设慕课以前没有体验到的。

在北京大学本校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也使用这些慕课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也是一大提升。慕课对高校教学方式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使用慕课资源可以解决学生基础不同的问题,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讨论、编程实践,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33-42.

[2] 魏莹.MOOCs时代传统高等教育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7):35-37.

第9篇:慕课教学论文范文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扩大优势资源的重要手段和阶段性目标,也是适应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趋势的必然要求[1]。教育部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这一重要指导文件。文件指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1]。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慕课”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一、“慕课”时代

“慕课”(MOOCs)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联合创造了MOOC一词。2011年秋,“慕课”在美国迅速崛起,并对当前高教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了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为此,美国《纽约时报》发文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许多著名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课”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极大关注。2013年,中国知名大学纷纷加入国际“慕课”平台。5月,edX公司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而7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宣布加盟Coursera,向Coursera免费提供中文或英文教学的在线课程。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在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据光明日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中文“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现状与“慕课”优势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2006年“05方案”新课程颁布以来,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探索主要围绕两种教学模式展开: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4]。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却涉猎较少,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作用,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学习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多样,如何在传统课堂授课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具有针对性、高效率的课堂及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慕课”的兴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慕课”极大扩展了课程的活动范围,提高了参与学习的人数,并能使更多学生感受体验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发挥“慕课”的优势,将传统课堂与“慕课”进行有效的融合。与传统“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相比,“慕课”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够在多个国家及地区迅速吸引众多的学习者,主要原因在于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进行设计和运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量。

第二,突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慕课”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使更多学生汲取到更多更前沿的知识与研究成果,并能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体验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在线共享。

第三,实现了多元的融合。“慕课”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慕课”除了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包括讲授、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外,在教学中对于“微课程”的设计还更加灵活多样,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慕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并不是完全照搬“慕课”,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积极引入和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形成一种既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可以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新教学模式。本文拟从学生、师资、授课形式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设想。

1.增强学生主体感,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路非常突出,让教师教得更有效、让学生学得更快乐。为师生构建一个“教”与“学”相互融合、师生彼此互动的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5]。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习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流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慕课”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利用“微课程”的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先行完成“听课”,课堂内则深入探讨、交流、分享、解决问题。大多数高校都有开放网络,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将小容量的“微课程”下载到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完成课下学习。即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又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同时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6]。

2.发掘优质资源,注重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

目前,高校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但一些学科门类比较单一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往往不受重视,因此严重影响到教师专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可以发挥“慕课”的资源共享优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培训的一种方式。“慕课”的课程都是顶级院校的著名教师授课,而且还配有各种考核手段检测教师的培训效果,完全可以成为培训教师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学习教学的最新技术和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和其他高校甚至是世界知名的教师、学者交流,起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3.优化教学过程,颠覆传统教学结构

第一,合理利用“微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逻辑和学生教育心理规律,发挥好“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效性。通过“梳理知识点――整理教材知识结构――编制视频拍摄计划――按拍摄点设计――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的流程,可以形成不同的专题课程,将整个“微课程”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整本教材的知识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选择回看、暂停、反复播放,夯实关键知识点,最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第二,课程嵌入“小测验”。“慕课”在进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小问题,答对视频才能继续进行。我们可以利用“慕课”的嵌入式“小测验”发挥其优势,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集中。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问题,设立测验题目,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