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慕课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慕课建设论文

第1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日语 应用文写作 慕课

一、建设目标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是通过网络资源将教学资源广泛化,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点。慕课的服务对象是一切想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群。因此,本门课程的服务对象是一切想要学习和掌握日语应用文写作的人群。基于此,本门课程的建设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慕课课程建设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同时,我们将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到本专业担任兼职教师。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研能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比重均衡、业务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内容目标

1.在本课程建设中,需要有一个内容涵盖广、充实详尽的资源库,资源库中的例文要与慕课课程内容同步,使学习者在慕课学习的同时能够充分运用各种不同句型,因时因地写出不同的应用文,应对各种场合。

2.慕课的公开性决定了慕课课程内容的多元性,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教师授课时长、课程节数不多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慕课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给使用者最实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不受行业、不受职业的限制。

3.对接职业能力要求,形成一套“普通+个性”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

(三)功能目标

建成具有搜索、下载、上传、收集、在线学习、实训、测试、记录等功能的慕课体系。建成能够体现交互性、趣味性、动态性和共享性的慕课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具体建设内容

(1)课程介绍:包括以知识点为体系的课程设计大纲,各知识点的时间进度安排,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等。(2)视频:包括1-2分钟的课程介绍视频以及课程视频。课程视频是慕课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视频的长度以8-12分钟为宜。(3)视频里的测验:最好每个视频里都有测验。问题尽量短小、简单,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保持注意力。(4)作业或考核:阶段性的授课后,根据本单元的授课内容安排授课作业(或考核),每次作业(或考核)有截止时间,超过截止时间,作业(或考核)将无法提交,也就无法获得相应分数。(5)讨论论坛:学习者可以在论坛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在论坛帮助其他学习者答疑解惑。

(二)O计要点

课程长度:在慕课平台学习的学生没有压力和负担,又缺乏教师面对面的督促,因此在设计慕课课程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动机。如果在线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成效可能就会有所下降,所以课程设计最好为一周45分钟,分为3-4个视频课程。

(1)教学视频的制作:多项研究表明,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其专注力只能维持10-20分钟。因此,教学视频在制作时,必须抓住短而精的特点,每一章的内容必须将最精华的部分讲解清楚透彻。(2)作业与测验:因为慕课是开放式在线教学,修课人数可能多达数千或数万人,因此最理想的作业或测评方法是利用计算机自动批改或同伴互评。(3)讨论区:从许多慕课平台讨论区的观察发现,经由讨论过程产生正确答案的学习课程,往往就是学习者们消化吸收和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效果好于教师直接提供答案。

三、具体措施

(一)准备阶段

确定慕课大纲,分配好每一个单元的负责人,收集资料库所需要的资料,制订拍摄计划。

(二)资料库建设

由于资料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求涵盖课程所有的内容以及课下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应对办法,因此,资料库的建设尤为重要,也可与视频拍摄同时进行。计划用5-6个月的时间。

(三)视频拍摄

(1)准备工作:视频拍摄前期,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联系好指定参与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以5-10名为宜),在拍摄前与摄像师、灯光师等商讨好拍摄角度。(2)拍摄过程:拍摄慕课视频时间计划为3-4个月左右,每位老师拍摄4-5个视频。从目前来看,MOOC课程视频主要有如下几类:出镜讲解、手写讲解、实景授课、动画演示等。在MOOC课程中,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是一个模块,包括视频与非视频模块。把二者做精做细,才能使学习者即使远在课堂之外,依然可以身临其境。(3)后期剪辑:拍摄时往往要拍成20分钟左右的视频,然后通过后期剪辑确定最后留下的8-10分钟的视频。这个时间计划为一个月左右。

参考文献:

[1]王珍,张艳娣.MOOCS背景下的学习自由[J].成人教育,2014(05).

[2]袁松鹤,马若龙.MOOCs:开放、争论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06).

[4]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第2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慕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1-03

在大数据时代下,为满足“数字原住民”对私有化空间的青睐,对碎片化学习的推崇,对人机互动式体验的诉求,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以颠覆性革新的姿态在技术驱动型教学模式中崭露头角。“2012慕课元年”见证了西方学界以美国为主导创建的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平台系统。自2013年起,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陆续加入该建设大军,先后启动了“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中文平台。

与这股“慕课热”形成反差的是,国外学界率先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在教学质量上,面对基数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群体,因交互模块功能有限导致高辍学率,Allen和Seaman(2014)针对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术负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5%的受访者认为包括慕课在内的在线教育在学习效果上比不上面对面教学;在学术严谨上,学分认证和同伴评审法饱受诟病;在教师处境上,慕课的品牌效应影响部分教师的生存空间,甚至“加速教授空心化的过程”;在大学发展上,慕课若过多占用学术智力资源将影响大学的科研进步。

在本土化进程中,慕课亦不乏质疑声。从适用对象看,受众“缺乏利用优质课程资源能力、课程完成率低”;从学习成效看,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承继与创新”值得深思;从课程建设看,由于“实际上线的课程数量与我国健全的学科门类与专业课程体系不相适应”,课程内容目前尚无法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从运营情况看,我国高校慕课平台尚未形成完备的经费保障体制和运营模式。更有学者犀利地指出慕课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新形式,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新载体。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关乎慕课在本土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依托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本文考察慕课行动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试图揭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走向。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慕课

布鲁诺・拉图尔、米歇尔・卡龙和约翰・劳为代表的巴黎学派社会学家基于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批判,构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

1.三大核心主张

在认识论上,ANT将社会科学诠释为“展开一稳定一合成”这三个任务的实现,即通过追踪世界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来展开社会世界,追随行动者去解决由不确定性引发的争论,进而将社会重组为一个共同世界。在此,巴黎学派秉承广义的对称性原则,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赋予非人类因素以行动者地位。换句话说,此行动者(agency/actant)不仅指人类行动者,亦包括T如观念、技术等非人类行动者。正如拉图尔在《行动中的科学》一书指出的,在信念形成的解释框架中,“我们必须对称地考虑人与非人的资源”。

在本体论上,实践本体论是ANT所倡导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预设也不可能知道在实际行动之前是否有这样一个一般性先驱的存在架构,告诉(规定)我们世界有什么、是什么……总是必须经过实现具体相关知识与事物的过程而被稳定下来,而世界是在此实现过程中被具体化的”。这一本体论思想贯穿于“网络”的内涵界定中。在ANT中,网络是一系列的行动,工作、行动、流动、改变是探求异质行动者网络的关键所在。

在方法论上,ANT诉诸于常人方法论,即行动者知道要做什么,而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不仅学习他们做了什么,也要知道他们怎样以及为什么做了那些事情。为此行动者组成的网络需借助转译(translation)的5个环节联合发挥作用,即问题呈现(problematization)、利益赋予(interestment)、征召(enrolment)、动员(mobilization)和异议(dissi-dence)。其中各主体之间需要有共同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简称OPP)。

一言概之,ANT以行动者、网络和转译为三大核心主张,在消解传统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以“转译”构筑主客体间的异质型网络联结(如图1)。

2.基于ANT的慕课研究架构

慕课从2008年的cMOOC发展至2012年的xMOOC,不同行动者在维系其纵深发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政府制定政策、出台规则;平台运营商提供网络常态化运行的技术条件;高校协助慕课团队的创建,设立教师的激励机制,优化证书的学籍管理;教师负责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习者进入慕课学习,反馈学习体验;课程资源既有显在的学科框架下的知识库,也有隐形的在学生学习进程中催生的海量数据。由此可见,慕课平台在基于免费教育资源的多方互动体验中充当了联系技术支持、教学交互、市场运营的强制通行点。在进入通行点时,各行动者面临着各自要克服的障碍,即“问题呈现”阶段(如图2)。

二、ANT对慕课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目前,慕课已嵌入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并触及如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利与安全权利等法规。对此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但较之国外“名校+名师+名课”的建构模式,国内慕课在社会乃至国际的辐射效应仍有巨大的可为空间。

作为核心行动者,政府在规约其他行动者的同时,宜采取国际的办学视野,站在本国文化价值观和软实力建设的高度上,加强顶层设计,以利益赋予使各行动者被征召为联盟成员:以利好的政策制度导向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为慕课注入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以优化人机双向互动机制,活化在线学习的场景,开创“企业一消费者”(B2C)的运作模式;为满足高校对接实际的迫切需求,推进慕课校内与校际的学分认可与学历认证,发挥校企合作的创新协同性,推动其向行业、企业、职业的方向发展;为协助教师在应用型转向下向“双师型”目标靠拢,积极引导教师理性平衡虚拟学堂和实体课堂的时间分配,启动线上学习和课程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专业藩篱,从个人作坊式向团队合作式发展,在智慧教学中从主导者扩展为引导者,从独白者扩展为对话者,从教学者拓展为研究者;为帮助学习者适应未来的学习型社会,激励他们成为学习体验的能动者,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学习发展的关注者,学习动力的促进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最终在宏观调控上指导行动者们开发与创生具有本国特色的慕课双语模式。

在ANT的关照下,尚未被重视的非人行动者――慕课资源得到关注。利益联盟驱动下所积聚的资源库,蕴藏着对慕课成效的监管作用,可用于研究学习者的学习模式,预测学习者的学习进展;潜藏着人才发展资源的原始数据,可用于建立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数据资源库;珍藏着对异质行动者网络的反拨效应,在多维动力与阻力的张力中留存异议的力量,以发挥慕课的续航力。

第3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2-02

“慕课”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已经引起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在高校教育中,我国高校学生的其中一项必修课程,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是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要渠道。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慕课的出现实现了其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切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将“慕课”引入其中,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中,笔者将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这一话题,展开详细的研究和讨论。

一、“慕课”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施行“慕课”教学的时候,没有实际意义的班级编制,只需要通过网络注册过后,便可以接受到开放式的大规模网络课程;接着网络的普遍性优势,一门课程在进行时,在线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有数万人或数十万人。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独角戏式的教课最明显的优势有以下两点:

1.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慕课”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喜欢和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主体进行设计和运行的。从而使得学生不再是单向获取课程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再是固定的角色了,可以实现互为师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针对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来制定考试内容;课程的信息量较为精简,以知识点为章节进行学习,利于复习。在“慕课”教学模式中对启发式教学理念较为重视,教师扮演者导师的角色,以小组讨论替代大班授课,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地位能够平等。

2.对学习的时空界限实现了突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校园、课堂、学生和老师甚至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而“慕课”则不一样,其利用互联网将学习的大环境做了新的拓展。因为“慕课”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与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慕课”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交流问题等方面都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且更加具有开放性。

二、“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

众所周知,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重要部分,其本意是希望建设一种集专业师资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示范性课程。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而“慕课”相比较于精品课程,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1.微观角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是在精品课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技术含量还是创新程度“慕课”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慕课”教学模式绝不仅仅是优秀课程资源的共享,它还包括互联网与教学技术的融合创新。“慕课”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将视频教学,分化为若干微课程,并且在为课程中设置学习问题,类似于闯关游戏,只有完成问题,才可以继续下个微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过程中走神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或是疑惑,可以实现在线提问并可以及时得到在线解答,从技术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教学相比较于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精细更加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2.宏观角度。精品课程从宏观角度来看,其本质就是静态的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的提供和建设者不会进行教学组织,只是将各种课程资源展示出来。而“慕课”则不仅仅是将课程资源进行制作和展示,更是通过网络使得教学过程实现全程参与。在“慕课”的平台上,学生的学习、作业、学习进度评估、考试甚至是证书获得等都包括在内,所以“慕课”实现了完整的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简而言之,精品课程仅仅是利用网络将教师的教学视频展现出来,而“慕课”则不仅仅如此,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精品课程仅仅是一项教学视频的展示,而“慕课”则是以适合学生学习为原则,以个性化学习、互动化学习以及在线反馈等方式,最终使得课程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参与和互动,这便是较之于精品课程来说,“慕课”更加为学生欢迎的因素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慕课”的运用方案

在上文中,重点分析了“慕课”教学模式相比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这其中不难看出相比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和精品课程“慕课”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也就是说,“慕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和运用可以很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提出了以下几项方案。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实现“慕课”的实际运用,是非常复杂且宏大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是高校所有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齐心协力。高校中的各部门领导也需要对“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运用工程引起高度重视,将这项宏大工程的航向把好,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思想坚持下来,并对其课程进行设计、规划和实施,以及对工作全过程进行管控,为开展“慕课”运用工作开辟前进道路并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需要将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不能墨守成规,努力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基础实力在于教师坚定的教学理念、厚实的教学功底、国际化的开阔视野以及娴熟的网络技术,加上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方法等因素的集合,与此同时,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打造优秀师资队伍的必要条件。应该努力将好的形式和好的方法进行探索并实现“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这本课程对学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将高校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统筹规划,对其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利用多种不同方式对教师进行培养,实现将思想政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的教师团队打造出来,进一步实现“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运用。

最后,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言,需要实现“慕课”本土化,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的终生受益的难忘课程。具体而言,第一点,高校相关教师需要对政治理论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并进行高效提炼,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脉络进行精准把握,将慕课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明确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慕课的运用范围和适用程度,将重点突出全面覆盖的慕课构建出来,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更加广泛的理论课教学。第二点,实现“慕课”与理论课课堂的融合,实现更为高效、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慕课视频、小组讨论、测验考试等手段实现多元化课堂,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课堂的乐趣,并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激发。第三点,高校的相关教师需要将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慕课平台搭建起来,并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疑惑向老师进行提问,教师对此进行实时解答,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利用该平台提出该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由相关教师对此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并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进行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慕课”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是具有很大优势的,与精品课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好地将“慕课”的优势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笔者在本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运用方案,另外笔者也希望本文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实践与反思这题话题的研究中起到些许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04):70-73.

[2]胡雨.“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创新[J].宜宾学院学报,2015,(08):120-125.

[3]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A]//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C].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7.

第4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慕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38-04

一、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与困境

无须讳言,慕课的兴起,以及自2012年“慕课元年”以来全球各大知名高校的积极响应和慕课建设的高歌猛进,确实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产生了“海啸”般的冲击,甚至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1]。这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教学创举,也由此被认为将酝酿一场颠覆性的教育革命。但此言不免过于夸大了慕课的影响,也是对慕课缺乏充分认识、理性反思的又一次过于狂热的情绪化表现。

目前来看,对于知识介绍性的课程而言,慕课

(MOOCs)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似乎并不太适用于需要深入讨论和展开分析的课程(鉴于网络在线的自主学习情境与特点,即便开展在线讨论和答疑,补充翻转课堂教学,恐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面对大规模的在线互动需求,一方面教师团队的身份限制使得难以实现真正的教师共享,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因分身乏术而难免流于形式),而这类讨论式课程恰恰是视频公开课本应建设的侧重点和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对视频公开课存在的既有认识误区,加以网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慕课热的兴起,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发展难免会滋生出四面楚歌、美人迟暮之感。

(一)固有问题

从2011年11月9日我国高校首批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以来,截至2015年7月,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课程已达898 门。从已上线的视频来看,绝大部分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或者211和985大学所申报且经过层层遴选才脱颖而出的,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知名度都非常高。但从网上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门可罗雀的课程不乏其数;而很多课程虽然点击浏览或选课的人很多,但真正看的人很少,而能坚持“学习”完课程全部内容的则更是寥寥无几[2-3]。从学习效果来看,李孔文基于西部高校的一项调查也发现,认为效果较好的学生合计只有40.9%,而认为效果一般的占49.5%,认为效果不好或者没有效果的占9.6%[4]。

究其原因,正如很多研究者所指出的,譬如录制质量太差、技术应用不当、PPT喧宾夺主或过于粗糙、课程内容设计欠妥、授课形式过于僵化等等[5-6]。概而言之,最为突出的就是课程建设的精品意识不强,甚至不乏一些支离破碎、滥竽充数的课程[7]。很多课程由多名教师主讲(譬如,西南交通大学的“走进时代的列车”课程多达8名主讲教师,吉林大学的“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科技发展”课程主讲教师也达7人),讲授风格迥异、讲授水平相差甚远,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以及整体质量很难保证,有挂羊头(打着某个名师的招牌)卖狗肉之嫌。

但笔者认为,更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在于:一则,强调名师授课,却忽视了名师课堂的真正价值所在;二则,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知识含量,却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性,

尤其是交互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三则,缺乏对网络学习特点的辩证认识,过于强调学习的自由、自主和便捷,却忽视了受环境影响的学习自觉、自律问题,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此外,还存在课程的建设目的不明,对受众对象界定不清,以及核心价值、附带价值和辐射价值混淆等课程建设定位上的诸多问题。

总体上,就目前情况来看,视频公开课似乎更多地成为了学校和教师用来提高知名度的攀比或评奖的工具,而实际的网络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也少有人关注和过问。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教学的改进,本无可厚非。但是,和多媒体课件的建设与评奖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同,视频公开课并不是实体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而仅仅是针对网络教学的一种资源共享――如果不能确保真正的精品化,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起不到相应的教学实效或示范效果[8],那么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而其在教师精力和经费等资源上的耗费就有务虚、浪费之嫌。

(二)慕课的冲击与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慕课之所以如此强烈地挑动着各国、各高校的教育神经,如临大敌,根源在于潜藏的话语权危机,以及教育机构的引领地位。正如诸多研究者、观察者所指出的那样,慕课教育的落伍,将面临着话语权争夺的失败,以及能否在开放教育趋势下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幸存[9]。诚哉此言,但也不能泛而论之,更不该一切向慕课看齐地唯慕课化!所幸已有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辨析,从侧重实际教学成效和因地制宜、因需施教来看待与借鉴慕课的革新性价值,提出了侧重发展本地化慕课的建议。譬如香港大学MOOCs执行主席郭予光教授在接受《开放教育研究》的一次采访中就指出,从教学内容上,MOOCs和SPOCs(私慕,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侧重不同,MOOCs更趋向国际化,偏向知识的普及,而SPOCs则更注重结合具体教学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10]。

其次,如果就教育而论,那么应该让“教学成效”作为衡量教学优劣的唯一标准,或者终极标准!而不是迷失于各种技术的新颖夺目,理念的缤纷时尚。教育,是百年大计,容不得忽悠!教育,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切忌盲目攀比与翻筋斗。而且,“教学成效”应该是教与学的相得益彰:如果单方面地强调学的成效,则教难以为继;如果过于追求教的受益,则本末倒置。就此而言,当前,无论是视频公开课,还是慕课(包括SPOCs),都有所偏废,需要引以为戒。事实上,虽然近几年国内外慕课快速发展,然而学习中断现象严重。虽然一门慕课的注册人数动辄几千,甚至上万,但真正完成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的人数非常少[11]。而这种现象与视频公开课网络学习现况,如出一辙[12] 。

毋庸置疑,慕课的“易及性、优廉性、灵活性、交互性”不仅对传统的实体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也确确实实地让原先因缺乏充分论证而一哄而上的视频公开课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倒逼着我们不得不开始正视起来和直面以对,重新回到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目的、价值和方法的讨论上来。但慕课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亦不容忽视。因此,如何相互借鉴,扬长补短,有机结合并借鉴慕课理念与技术,辩证看待实体课堂、视频公开课与慕课的关系,厘清各自的价值、特点和相应问题,是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好视频公开课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二、加强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策略

(一)慕课对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启示

面对慕课的冲击,很多研究者指出,慕课的颠覆性在于其“大规模”、“公开”、“易及”和“普及”[13-15]。但在笔者看来,这与视频公开课其实并无多少本质上的差异。究其根本,其实并不在于教育理念(公开、廉价、便捷)上的区别,而在于具体的教学理念和支持理念。

对于视频公开课与慕课的差异和优劣,既有的一些流行认识过于表面。不少人认为,视频公开课,只是课堂搬家,将课堂通过录像搬到了网络上,受众看到的是名师给他的学生上课;而慕课,则是课程搬家,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网络教学课程,受众是在听名师给自己讲课。一是看课,一是听课;一是给他的学生讲,一个给自己讲。似乎优劣高下顿现,毋庸置疑。实则不尽然。

这种认识混淆了两种课的目的,想当然地相提并论了。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本应是基于分享的共享,当然要以他的学生为主体导向,目的是课堂分享;而慕课本来就是为了网络学习而建设的网络课程,其目的是教师的共享(并不是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课程共享)。这也是曾经的慕课倡导者和先行者的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米切尔・邓奈尔(Mitchell Duneier),在其“社会学引论”慕课课程风靡网络(仅仅一年时间,选课学生遍布113个国家,多达4万人),风头正劲之际,毅然宣布退出慕课的根本原因――教师不能共享。想必米切尔敏锐地意识到了,教师共享而不断演化的一个最终结果,必然是教育机构的塌陷和知识的单一化或标准化。事实上,这也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们联名给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写公开信拒绝其“正义论”慕课的根本原因与忧虑所在[16]。而一旦失去校园和校园文化的根基,以及知识的差异化和创造性,“教育”最终也就无从谈起。人们最后所能得到的“教育”,也就只有沦为市场化了的标准化知识商品的购买与消费了。

这对于我们反思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不应该过于强调名师讲授的知识,而应该突出名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有效介入与促进。就此而言,慕课的知识传授特性决定了其受众针对的主要是学生;而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受众则兼顾了学生和进修教师,甚至可以完全以教师为主。对网络学习的学生受众而言,这种次生教学方式,不仅更为生动具有吸引力;而且其精心组织的师生互动、深入讨论,一方面能有助于受众在听课过程中不断培养思考意识,另一方面也能让相对深奥、枯燥的内容经由师生讨论的呈现而变得易于理解和吸收。对于进修教师受众而言,这样的视频公开课,则不仅是备课时的资料参考、教学参考,更是综合教学能力学习提升的最佳途径(且不局限于各自的专业课程,因为教学能力具有相应的普适性)。

也因此,听名师给他的学生讲课,不但不是视频公开课的缺陷,反而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视频公开课的核心竞争力(价值)恰恰不是“视频”,不是“公开”,甚至也不是所谓的“名师”效应,而当是“师生共同授课” 的次生教学方式――基于实体课堂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讨论,而更深入、充分展开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受众而言)和授课示范(对进修教师受众而言)。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要素在视频公开课中的价值,而不是把它当成“摆设”。这恰恰是目前视频公开课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中最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

(二)更新视频公开课建设理念

“视频公开课是课堂搬家,慕课是课程搬家”的认识虽然强调了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习的情境性。听名师给自己上慕课,相比看视频公开课中的名师给他的学生讲课,确实更有主体感,但未必就能由此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而提升教学效果。实体课堂上的学生岂不是更有主体在场感,现实情况怎样呢?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在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中有机结合慕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课程设计技巧,来充分调动实体课堂的活跃性和增强网络视频课堂的吸引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至于“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应该注意对教师的包装,培养教师的镜头感和表现力,以增强视频课堂的吸引力”等类似的建议[17]。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同样是由于对视频公开课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所在缺乏深刻理解的想当然,南辕北辙。

能否具有足够吸引力,一方面在于内容,一方面在于教师;但更重要的则还在于教师与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也即具体教学过程的展开。如果不能形成这种良性互动关系,那么不论是传统实体课堂、网络视频公开课,还是慕课以及私慕(SPOCs),都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于此,实体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情境性优势,教师和学生可以即时地面对面交流和深入讨论(是否这么做则是另一回事),而这恰恰是慕课即便通过在线讨论技术也无法弥补的致命缺陷。因此,对于视频公开课而言,真正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实体课堂教学中借鉴慕课的设计理念,加强优化这种师生互动的组织和设计,使得受众在视频公开课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入戏的状态,能通过模拟他的学生的角色而一定程度地“身临其境”。

结合前述,视频公开课课堂上的学生这个要素就需要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了,而这恰恰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的关键。因此,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讲授,而应该更多侧重于基于知识讲授而展开的师生互动和研讨式教学。同样,名师或者名校的师生课堂的真正吸引力,也不在于其知识的含金量和教师的身份,而在于其传播知识的方法、基于知识的思考和相应的师生交流、研讨碰撞出的火花。对于教学而言,知识是客体化的,知识的讲解才是主体化的。客体化的知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是非常便捷就可以获得的,不足为贵;主体化的讲解才是独一无二的,弥足珍贵的。

(三)厘清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目的与价值

进一步建设视频公开课需要在反思目前已暴露出的问题基础上,重新审视课程建设的目的和价值,明确自身的定位。在笔者看来,视频公开课应该扬长避短,突出课堂分享与资源共享目的;而不是与慕课盲目竞逐,提供网络课程,拓展网络教学。这既是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目的所在,也是其所能发挥的价值所限。就视频公开课的课堂分享与资源共享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价值、附带价值和辐射价值。对其不同层次的价值也必须有相应的正确认识,不可混为一谈,并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机协调,力求相得益彰。

视频公开课的核心价值主要是与实体课堂的教学分享相对应的。在核心价值方面,从学生受众角度而言,一是感受名师风采,二是重点内容的学习和难点的释疑解惑,三是实体课堂的互动、讨论的引导与启发、示范效应。因此,相比一般的实体课堂教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应该更注重在实体课堂教学中对各个知识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既要确保结构完整,又要力求清晰突出,以便于学生按图索骥,择其所需。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对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精心设计;而对可能存在的疑惑之处,则可以通过实体课堂的互动和研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思考,同时还能由此拓展细节性的分析,增强讲解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师生互动、研讨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也能激发受众的参与感,增强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使受众真正体会到名师课堂的价值。从教师受众角度而言,希望通过视频公开课学习借鉴的主要是名师的授课风格、内容的组织方式和互动设计等等,也因此其核心价值在于经验传承、教学示范和榜样作用。

与资源共享相对应的则主要是视频公开课的附带价值。一门设计、制作精良的视频公开课不仅能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分享,还应该具备优质的资源共享功能。从学生角度而言,这种资源共享,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课堂,有效补充其由于所在学校相似课程教学的不足而导致的知识缺失。从教师受众而言,则可以作为其备课的最直接相关又便捷的资料来源和方法借鉴。

此外,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过程本身还具有一种辐射价值,即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的录制来了解自己的上课情况,通过对授课具体细节的自我审视、反思,而发现问题与不足,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技巧。有鉴于此,即使不以建设视频公开课为目的,也应该多鼓励教师参与实体课堂的教学视频录制,甚至可以将其作为一种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制度性、常规性要求。教学视频的录制,不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帮助其积累视频课的录制经验,从而有利于更多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脱颖而出。就此而言,这也是为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精品化做好了基础性的储备。而且,与慕课建设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经费不同,常规教学视频录制的花费极为有限。

当然,在明确视频公开课建设目的与价值的基础上,还必须具体结合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完善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时

时贯彻精品化建设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好一门优秀的视频公开课。归根结底,要确保在质量上达到视频公开课的“精品化”,真正建设出目的明确、定位准确、设计合理、效果明显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这不但需要认真总结和分析,审时度势;更需要辩证看待实体课堂、慕课与视频公开课的关系,厘清各自的价值、特点和相应问题。同时,由此也能激发对于视频公开课和慕课热的冷静思考,辩证地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深入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身教而不是言传(客体化的知识传输),理解教学的核心在于教与学的主体性和情境性的互动。这无论是对于视频公开课建设、慕课建设,还是实体课堂的教学都能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 育报,2013-07-19.

[2]刘广,郑重.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现状、特点与发 展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3]范建丽.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现状与发展探究[J].现代 教育技术,2014,(2).

[4][5][8]李孔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现状的调查研 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7).

[6]张凯,陈艳华.大学视频公开课示范效应分析与思考 [J].中国远程教育,2013,(1).

[7]宋建功,冯文全,张冀中.基于i理念视频公开课制作的 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2,(6).

[9]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 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 2014,(1).

[10]王娟,蓝敏.MOOCs建设的实践与未来――访香港大学 MOOCs执行主席郭予光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5,(3).

[11]方旭.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 究,2015,(3).

[12]李小刚,马德俊.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及 其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2,(7).

[13]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 2014,(1).

[14]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15]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 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第5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慕课;教学改革;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04-04

一、慕课的概念

MOOC(音译“慕课”),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中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

清华大学程建刚教授对慕课的定义是:大规模在线课程,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慕课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名校名师的教学以小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授。慕课有一整套标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1]McAuley认为,“MOOC是以大规模互动参与、借助互联网获取资源为目标的在线课程,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先备知识的驱使下组织起来”。[2]

斯坦福大学校长将慕课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曾表示,慕课拆掉了大学的“围墙”,在线教育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

二、慕课的不足

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网络公开课程不同,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创新推动下催生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因具备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性特征而受到普遍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程约束性差

由于慕课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使得课程的学习者不必与教师面对面的接触,学习者缺少了现场的监督和约束,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内心需要和满足感的体验,这导致学习过程很容易放任自流,最终虎头蛇尾。[3]

(二)学分证书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在我国,远程教育学习者通过在某校远程教育网站上学习相关课程,便可以获得社会认可的学分及自学文凭。不过,学习者虽然通过慕课获得了国内外名校的优秀教学资源,高校也逐步接受在慕课上获得的课程学分,但能否转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学分,慕课提供的证书是否能得到大范围的认可,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4]

(三)成本与效益分配不明确

慕课课程资源是完全开放和免费的,但高校、教师和运营商还是希望在物质上获得回报,这就存在着三方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慕课面临着资金运作、盈利模式等事关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目前大多数慕课课程平台尚未找到合适的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能否平衡收益甚至得到高额回报,直接影响着慕课平台的可持续发展。[5]

(四)评价与测试难度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测试与评估的方式有课堂讨论、课外辅导、小测验、考试等多种形式,而慕课难以做到这一点。如何有效地避免慕课测试中的作弊行为是与学习效果评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没有制度约束和技术监管的情况下,复制-粘贴、互传答案等作弊手段很难杜绝,这极有可能造成学习效果评价的不公正。[6]

(五)课程体系不完整

与传统课程不同,幕课课程是将上课场景录制下来,碎片化后放到网上供学习者自主学习。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是经过严密规划的,前后课程之间具有很好的传承关系。而慕课平台提供的是名校的优势课程,优势课程之间可能会缺少必要的衔接。如何在慕课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是学习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7]

(六)难以覆盖所有学科

不是所有的科学专业都适用于慕课这种网络授课形式,计算机、化学、物理等学科较为适用,但生命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就略有不同。因为这些学科在很多时候需要用多维度的观点进行讲解和论证。另外,诸如一些需要手工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程,学生必须在实体课堂上操作和感受,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8]

三、对待慕课的态度

围绕慕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国内外的教育界态度差异很大。

(一)慕课能翻转课堂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慕课教育拆掉了大学之间的“围墙”,教学工作者只有处理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9]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慕课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思考。通过慕课平台,高等学校可以把自己的优质课程向其他学校输送,在增强学校影响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慕课平台,不能让中国的学生都到Coursera,edX上去学习。[9]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威廉・G.・鲍恩在《数字时代的大学》中指出:慕课给全球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那些低层次的大学及其教师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现实无情地淘汰。慕课的运作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这场学习的革命,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敏将慕课看作是班级授课制的终结者;大连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庞国彬称,慕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二)部分认可,谨慎实施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王珠珠认为,在我国全面推广慕课教育的时机还不成熟,缺乏高速网络、教资和充足的资金等条件。虽然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但合理整合资源的难度很大,建议从国情出发,不要跟风和盲从。[10]

上海交通大学黄庆桥指出:基于网络技术的慕课,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适度发展精品慕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对现实教育教学既是有益的补充,也是一种促进;但如果把慕课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无限扩大,将其描绘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甚至于取代现实教育教学,是相当危险的事。[11]

吉林工商学院崔宏伟等人看到,慕课的出现与发展,是重大的教育革新,应把握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的结合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和教育改革。但是在慕课热的同时要冷静、理性地思考,不要让慕课成为部分学校、教师及学习者盲目追求的时尚。[12]

道格・格思里指出,“慕课不是解决21世纪高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尽管它的拥护者们声称能够做到。在格思里看来,“慕课在付出高昂的经费之后,仅仅在教学领域取得了局部的成就”,“慕课只是巨大的在线演讲厅,但在教学设计领域没有人认为,演讲厅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生的方式”。 [13]

(三)反对或部分反对

2013年4月,美国阿默斯特学院以60%的反对票否决了该校加入“教育在线”的提议。4月25日,美国名校杜克大学的艺术与科学委员会以微弱多数的票数反对杜克大学的本科生从网络课程中获得学分。5月2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刊登了一封公开信,其内容是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哲学系的全体教师声明反对慕课教学模式成为未来的教学标准。[14]

2014年9月3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刊文指出,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米切尔・邓奈尔决定不再开设他在Coursera上的社会学引论慕课。但在一年前,他曾在《高等教育纪事》上宣扬其慕课经验,《纽约时报》为其做过头版特写。[15]也就是说,随着慕课的发展,人们对其持有的态度也可能发生转变。

四、慕课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改革

慕课要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健康长久地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办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慕课。

(一)教育管理部门

1.制订发展规划

慕课包括网络教学传输与交互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以及根据网络整合起来的与教学相关的教师、学生、技术支持服务人员等要素。[16]要使我国的慕课持续发展,必须在国家层面制订慕课发展规划,对慕课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举措做出具体规定,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2.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

在中国,要使慕课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扫除慕课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慕课平稳发展。

(1)制定学分规则。接受慕课学分,允许学生在学校指导下学习慕课课程,在慕课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对应课程教学大纲相接近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用慕课学习的学分来充抵培养计划中对应课程的学分。

(2)提供证书。高校在开设慕课课程时,应当同时考虑其他高校对慕课的认可程度。学生按照课程的相关规定完成慕课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之后,开设该慕课课程的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证书。

(3)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慕课市场。慕课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需要企业的资金注入,应该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同时发挥企业的宣传作用。

(4)明确利益分配。慕课收费问题不可避免,企业的加入要求利益分配必须明确。如何平衡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作为依据。

3.建立教育评估系统

教育评估是提高教育决策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加强和改善教育管理、实现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作为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慕课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必须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估系统,检查并发现慕课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慕课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简政放权

在既定政策制度的框架之下,慕课建设应该拥有一定的自,如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课程跟踪、课程评价等。让高校在授课模式、辅导形式、实践方案、参考资料等方面展开团队讨论,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一切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促进慕课快速发展。

5.开展科学研究

当前,慕课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有必要进行慕课发展动态方面的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的不同观点,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分析,为下一步制定政策和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促进慕课科学发展。

(二)高校教学单位

1.完善教育技术服务

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积极创建教师服务体系,建立教师支持中心、慕课研究与学习中心、慕课教学促进中心等,让教师把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灵活应用到教学环节之中,提高自身的授课质量,并在教育技术服务体系下开展慕课研究。

学生对慕课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组建教育技术支持团队,做好对慕课学习者的服务、支持工作,为学生提供平台操作、选课、学习安排、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

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教学资源的调控者和开发者,与慕课教学的成败关系密切。高校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肯定教师在慕课建设中的辛苦劳动,增加开设慕课教师团队的使命感,还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设慕课的积极环境,让教师与教学管理层和慕课平台相互合作,共同开发慕课课程。

3.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取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慕课教学环境下,应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知识的属性特征,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增加高校课堂教学的活力。如果采样慕课教学方式,而教学评价的评价标准未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教学效果。

4.加强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集中场所。慕课环境下,图书馆必须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起到信息的收集、分类和传播的作用,成为慕课教学的重要支持者。

(1)在慕课环境下,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素养教育,传授信息素养技能,为学习慕课课程做好服务准备。

(2)在慕课环境下,图书馆要进一步深化教学参考体系的建设,为读者提供内容充实、主题突出、层次多样的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3)图书馆员应介入慕课,解决教学资源的最大化使用和信息资源的版权归属之间的问题。积极提倡、扩大资源的开放获取和信息共享是帮助师生获取所需资源的有效途径。

5.加强合作

优质慕课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同类高校之间的合作,要联合更多高校参与到本校的慕课建设中来,通过实现学分互认、颁布证书等方式,证明学习者已完成相关课程,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社会资源的深度合作,不断改善和提高慕课平台的可利用性。

(三)教师

教师是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执行者,应主动面对慕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教学水平。

1.转变教学理念

实施慕课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加强团队学习、重视个性学习”的教学理念。这与以往传统教育形成的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很大差异。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树立个性化学习理念,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先要考虑学生怎么学,然后才考虑怎么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效果,给学生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在进行慕课开发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任务的繁重与复杂性,努力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慕课课程质量和内容更新效率。

2.转换教师角色

在慕课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辅导人,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支持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还必须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和评价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3.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是慕课实现教学的基础。在课程开发和后期的维护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慕课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具备综合教学能力,深入研究并及时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翻转课堂的各种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慕课课程开发技巧,掌握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促进人才培养,探索慕课环境下学习效果的评估体系。

4.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在慕课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自主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目的明确的开展。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绝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一旦转换到慕课环境下,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就十分重要,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支持的内容包括突显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平台选择、课程资源查询、时间进度安排,形成性考核评价等。教师可以在宽松、好学、求知的环境中通过电子邮件、QQ、飞信、微信、论坛等途径,接受学生的留言、提问,并及时给予解答。

(四)学生

1.要改变学习方式

慕课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我安排学习进度。学生除了要学习教学微视频传授的知识以外,还需要查阅和学量的相关内容,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学习过程中“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的学习习惯,将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

2.降低学习的盲目性

慕课教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时过多的信息会使学生产生无助感,不利于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完成学习,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降低学习的盲目性。

五、结束语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不过,作为新生事物的慕课还不够完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其持批判的态度。笔者认为,慕课肯定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出路,但至少可以作为现有教学模式的辅助,过于乐观或消极抵制都是不可取的。即便如此,尚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慕课的积极部分吸收消化,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

[ 参 考 文 献 ]

[1] 李丽萍.“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新视角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252-253.

[2] 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5-11.

[3] 车亚军.让慕课为成人高校教学增添活力[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4):4-6.

[4] 刘艳,欧阳中万.浅议慕课及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4(2):16-18.

[5] 高地,吴桐.美国“慕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若干前沿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4):49-54.

[6] 刘伯鸿.慕课与高等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20-21.

[7] 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9)(下半月):52-54.

[8] 庞国彬,许小桐.“慕课”来袭:我国高校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3-25.

[9] 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1):4-15.

[10] 张冬连,叶宜生.新媒体视角下的“慕课”发展与评判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36):108-110.

[11] 黄庆桥.理性看待“慕课”的时代意义与局限[J].科技导报,2014(11):88.

[12] 崔宏伟,程淑佳.对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106-107.

[13] Larry Johnson, Samantha Adams Becker(文),白晓晶,李胜波(译).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8-23.

[14] 郭英剑.“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4):41-48.

第6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 MOOC;军队工科院校;装备任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71-02

1 前言

随着任职教育的主体地位在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的确立,很多军队工科院校持续进行着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2011年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确立了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基本目标。如何突出装备教学特色?如何针对任职岗位需求进行培训?如何实现全程培养、联合培养、精确培养?等等,无疑是军队工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近几年在国内外各著名高校出现的,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的慕课(MOOC)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其特点和优势无疑可以为军队工科院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提供借鉴。目前很多军队工科院校也展开了军队MOOCs建设。本文以陆军防空导弹装备任职教育慕课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慕课教育理念及其对军队任职教育影响的分析,探讨开展军队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各项相应机制,以期能够对军队院校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2 慕课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影响

慕课的教育理念及其理论基础 诞生于2008年的MOOC具有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交互性、自组织、社会性等特点。MOOC的教育理念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使人们转变知识获取的途径,从而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同时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满足了更多人对教育的各种需求,从而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从思想渊源角度追溯,其教育理念深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它的产生是人们对实现教育公平梦想不断追求的产物,是远程学习和远程教育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又一次飞跃。MOOC集合了终身教育、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资源(OER)的优点和思想,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慕课教育理念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以下两点。

1)开放教育资源和关联主义。OER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向相关对象提供的非商业性的可被自由查阅、参考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一般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关联主义(也称为学习连接主义)是一种关于动态学习的教育理论,其核心是代表工作经验、学习和知识之间关系的“连通性”。可以用由节点(可能是各种组织、信息源、数据、图形、情感等)和节点连接构成的网络模型描述关联主义理论,它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创造连接并扩展网络复杂性的过程,当然所有连接可能具有不同的力量。因此,关联主义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学习的本质和过程的学习理念,强调“在关系中学习”,具有自主性、多样性、连接性和互动性等特征。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刺激的强化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一理论更多被理解为学习的过程不能变成学习者被动地获得知识,学习者要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源,利用资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自由平等、积极主动地建构属于个体的新知识。

慕课教育理念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影响 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和现象,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最新需求。它的产生必然对现有高等教育产生冲击和影响,使现有高等教育从理念到运行过程都产生变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工科院校,也必然同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受到慕课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慕课对军队任职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对现有任职教育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理念基本内容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慕课因其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使其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得到空前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对象的数量和范围,并逐步满足了社会对终身教育服务的需求。军队院校教育理念具体表达为教学、科研和部队服务。特别是对于任职教育,其部队服务的功能更为突出。随着任职教育类慕课的出现,必然促使人们从理念的高度重新思考任职教育概念的内涵,重新思考并制定任职教育各类相关政策、制度、管理方法等。

2)对现有任职教育相关机制的影响。机制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是系统设计思想的直接产物。随着装备类慕课引入任职教育,需要根据慕课特点对原有任职教育机制进行调整,在现有机制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建立健全能够适应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建设、运行的各种机制。

3)对现有任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教学模式这一概念目前尚无定论,现引用袁顶国等人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或原理的指导下,教学系统内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指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的,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有机整体。随着慕课对任职教育理念、机制的影响,随着它们的变化与调整,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相关内容的变化。

4)对现有任职教育的不力影响。虽然慕课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多种优势,但同时也有不少缺憾。目前慕课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主要包括:课堂中传统的面对面师生互动少,很高的课程注册率和相对较低的课程通过率,不能得到承认的正式学分,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诚信问题,等等。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除了会产生上述共性问题,可以预见的还可能存在课程内容如何保密、装备操作训练考核如何进行等具体问题。

3 开发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需要建立的机制

就教育理念、教育机制、教学模式三者之间关系而言,教育理念属于人的主观抽象意识,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映射或体现,教育机制则是联系上述两者的纽带。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应建立以下一些机制。

院校与基层部队教学需求交流与协作机制 传统的任职教育因具有浓厚的计划教育和学历教育特点,存在基层部队教育需求与院校教育供应脱节,受训单位与院校不能就教学活动进行及时协作、调整的弊端。随着基层部队网络条件不断优化以及慕课这种新型课程形式的出现,已经具备了自适应调整基层部队教学需求与院校教学供应的技术条件。目前只需要确定由任职教育哪个层次的哪个主管部门负责院校与受训单位间教学需求交流与协作,并且由该部门、执行权威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

跟踪学员个体岗位情况机制 借助慕课已经能够实现对某个学员毕业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情况的持续、精确跟踪,继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毕业学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情况和需求,一方面可以持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岗位工作需求,实现对毕业学员的终身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院校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确调整,借助慕课实现院校对在校学员的翻转培养。

任职教育学员管理机制 慕课的大规模特点决定了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学员来源复杂,从业人员不仅有从某装备专业毕业的学员,还有大量由其他专业调整到现在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或者单纯只是对课程内容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员。因此,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存在如何实现对课程学员进行身份识别、认证的问题,存在由学员所在基层部队和院校哪些部门管理的问题,存在不同主管部门之间如何协作的问题,等等。

课程认证机制 当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由慕课颁发的学分或结课证书并不为多数院校和用人单位所认可。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因此,需要任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权威的规章制度,明确第三方评估者,由经过审核的第三方评估者实现对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认证,以提高此类慕课的学分或结课证书认可度。

考核机制 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与地方高校慕课主要区别之一是,不仅需要进行笔试或在线测试,还需进行故障排除、维护保养等操作考核。但由于部队训练时间与院校教学时间经常存在的冲突,因此需要建立部队与院校间考核协调机制,可以采用一年提供多次到院校进行装备操作考核的方法,解决上述矛盾。

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教育质量评估对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如课程认证、教学团队激励、课程内容调整等。应建立对课程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机制,并由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者、实施者、受训者和第三方评估者)共同承担。如可以由任职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规定,综合实施者同行评议、受训者评议以及第三方评估意见,得出某门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教育质量评估结论。

4 结束语

慕课的出现,无疑为军队院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提供了可行的选择。本文首先总结慕课的教育理念及其理论基础,分析其对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可能影响。在此基础上,以陆军防空导弹装备任职教育慕课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建设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应建立健全的6种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24-36.

[2]董晶.慕课(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2-41.

[3]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53-56.

第7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慕课平台;财务类课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73

1引言

“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性和传播力迅速渗入各行各业。立足于学科前沿、以职业培养和技术培养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此类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于2012年成为全球流行的教学资源分享模式。如王宁(2014)所述,依赖于信息技术继续发展及个体个性化学习需求,慕课对于高等教育传统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并带来彰显多知识管理的机遇和挑战。随着2013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启动,国内高校为推动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纷纷自建或联合组建慕课平台,以分享国外在线开放资源并鼓励推动本土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国际化趋势密不可分的商科传统课程必然受到这波互联网革命洗礼。与之前已有研究略有不同,本文专注于慕课平台已开发的财务类课程,梳理其特点,就本土该类课程慕课化适用性进行探讨。

2慕课平台财务类课程开展现状

国内慕课平台有多家,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好大学在线、慕课中国、慕课学院等,既涉及课程开发,也有对国内外已开发课程的互联网分享。考虑到财务类课程操作性较强、与实务联系紧密、内容往往与专业资格证书教育相关等特点,以“会计”和“财务”为关键词,在前述平台搜索开发方为高校或行业专业组织的课程。截止至2017年3月底,上述平台共推出70门财务类课程,整体看有以下特点。

2.1有效课程较少,线上线下发展不同步

作为传统专业,财务线下课程体系建设较为完善,专业强校特色也极为明显。相较而言,已有慕课虽涉及财务会计等专业核心,但总量较少。尤其是由本土高校推出的仅19门,未形成线上体系。这与线下现状不符。另外由于在线课程实际开放时间有差异,且不少课程仅提供超链接需另行注册,有效性难以判定,导致同一时段内数量不足。

2.2授课语种多样化,中文课程占四分之一

70门慕课中,中文授课18门,其他俄、法、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外语授课7门;英语授课占总数一半,极少数视频标中文字幕;北外推出1门英文课程。慕课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将国外课程“引进来”,也实现本土资源“走出去”。很显然,作为商业语言的财务类课程,线上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呈现不对等状态。

2.3课程提供方较为集中

中文n程集中由哈工大、清华及台湾地区大学推出。非中文课程推出高校有伊利诺伊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麦考瑞大学、墨尔本大学、巴黎高等商学院及英国专业组织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

2.4内容立足于传统又结合现实

大部分慕课内容与线下一致,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等。但也有围绕单一主题深入挖掘,如项目成本管理、会计史等。还有涉及专门行业,如餐旅会计学、法务会计、并购会计等;及作为专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的如ACCA预备课程。这些在线下向特殊对象讲授的课程通过线上方式让更多学习者获取资源,利于推动“财务+行业”发展,并为跨领域需求提供知识储备。

2.5课程开展和管理方式变化不大,但具有互联网特征

以本土开发的19门为例,学习时间一般安排为8周-16周,周安排为2-5课时,与线下安排相似。根据披露的教学安排,主要涉及专业知识讲解和分析,仍采用常见讲授式,将内容以课件、文本及视频方式进行展示。课件与线下无区别,但考虑在线学习特点,文本通常简明扼要,视频通常每段不超过20分钟。考核方式也由平时、期中及期末构成,同样包括以客观题为主的作业。通过平台可开展在线讨论、答疑、资料分享,实现对课程时间精确掌控和量化考评“无纸化”操作,便于界定成绩级别。学习者也可随时了解进度完成目标获取学分和取得课程完结证书。

2.6教学与技术“集成创新”,实现资源大规模分享

李晓明(2016)认为慕课是由主讲教师负责,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以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及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慕课集合传统教学环节及在线互动支持,如通过讨论版及时答疑、通过外部链接资源分享;从教学过程管理还可实现“大数据”收集及资源大规模分享。慕课由于不受地域时间限制而受益者众多。根据平台显示,清华大学的财务管理听课者超过12万,北外会计学原理、哈工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中会及福州大学财务报表编制等课程参与者破万,其余课程也有千人规模,这是线下无法比拟的。数据不仅能反映课程市场需求和有用性,也可为教学效果提供信息。课程组通过问卷设计获取反馈。事实上,大部分在线课堂都设置反馈环节,“大数据”为传统教学活动提供飞跃助力。

3慕课平台财务类课程开展评价

结合前述现状及国内就该主题的相关探讨,认为财务类慕课在互联网发展与教育实践交叉背景下的改革需考虑以下几方面。

3.1建设目标不明确

慕课定位于线下“替代”还是“补充”,使用者定位于本专业还是普众,这些未在课程说明中予以解释。对于高校来说,现行课程不一定是依使用者需求而建,更可能依赖于建设难易程度,这导致多方开发者利用同一资源提供重复内容,未能达到资源最优化。本土19门中会计学基础5门,中文授课的4门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能要通过对开课学校选择及试听来作出听课决策。相较而言,ACCA课程因其与专业证书直接挂钩的明确目的,使得开发者学习者一目了然。

3.2建设框架或展示框架缺失

财务类课程学习应存有循序渐进过程。在线模式给予非专业者接触财务知识机会。但在线体系框架缺失给学习者带来“信息超载”下选择性困难,使之不能迅速获取资源。而且非专业者甚至是专业初学者对于“财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一些名称类同但内容不同课程无法区分,更不用提按循序渐进方式学习。框架缺失也会引发资源开发利用同质性,虽平台可对课程标签,但统一框架缺失使得这种分类存在随意性、缺少科学性。

3.3课程制作成本考量

当期已开发课程,其形式似于将线下课程翻录编辑为在线视频,将线下问答转变为在线题库和讨论版,即使是形式上的“替代”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和资金。此外如彭凤麟(2014)所述惰性学生边缘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线课程需增强吸引力。这样的课程建设需团队支持,成员不仅包含专业教师还要有技术人员。这也使得课程在前期备课、视频拍摄、后期效果制作等投入上远超传统。这也是当前的一大阻碍因素。此外,后期更新维护及开课期间与听课者的在线沟通与交流也都需极大投入。

3.4开展效果难以通过平台全面实现

财务类注重于实践操作,此类指导较难通过线上实现。开放式课程由于不限人数的规模及不指定时间点的方式使得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存在问题,影响效果。Ebner(2016)指出,互动是在线学习最重要三要素之一。本土19门全为理论课,会计信息系统还特别强调课程关注的是软件研发而非应用。此外,开放式平台允许学习者自由注册会导致同一学习者同时有多个账号并加入同一课程,影响课程完成率计算。开放式还易产生作业抄袭,影响效果。对此类的顾虑也阻碍慕课的推进。

4展望

慕课通过免费教学资源共享使所有人有机会获取最好教育,助于职业生涯、知识拓展和人际关系发展。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教学资源的地域界限、时间界限、校际界限被打破,流动性得到增强;更为广泛的沟通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和效果。这也正是承担全球商业语言传播的财务类课程所需的平台,课程慕课化发展势在必行。

但是,前述问题及高地(2014)提及的慕课完成率不高、教学模式限于传统、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体验缺失、效果难评估及结果缺乏认证等总结,说明慕课推进需要统筹安排。

首先,明确慕课建设目标,建立统一框架。从开发角度,应将线上定位为线下“互补”,适当纳入高校学分体系及资格证书认证阶段。两者建设进程保持一致,受统一指导。这不仅应体现于专业发展方向上,也应体现于课程从易到难设置上;明确专业学习者各阶段课程顺序,并与其他学习者建议修读区分。从平台角度,实现技术对体系框架的支持。

其次,整合优化资源,减少同质,提高效益。互联网作用在于信息迅速传播,这有利于无形智力资源整合,减少课程同质性。如前提及,当前慕课较为集中,但有些课在线版缺失。有必要在统一框架下对资源划分模块,再深入开发。开发者也可集中资源更好推进目标建设。

第三,慕课开发应基于“产学研”工作,凸显“财务+行业”特色。将在线体系划分为理论基础、实践案例、行业指导三个横向模块及在此基础上的纵向分层,即分别从专业、研究、实务角度切入。理论基础类适用于学习者结合学分获取,实践案例与线下讨论结合,行业指导可以创业企业、浙商企业、制造业等为主题展开。专业模块与线下本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研究模块适用于高层次层面共享,实务模块立足于专业资格证书、后续教育及实务经验分享。模块应注明课程适用性和开发者特色,便于选择。也使得财务特色专业高校研究成果得到普及共享。

财务类慕课发展虽势在必行,但并非亟不可待。解决现存问题并达成共识,才能有效最优化教学资源,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宁.MOOC:多中心知识治理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46(6):6467.

[2]李晓明.慕课问道[EB/OL].中国大学MOOC,2016.

[3]彭凤麟.高校会计教学MOOC模式及其发展建议[J].财会月刊,2014,(7):117119.

第8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1慕课与内科学教学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建立在理论教学的教室和临床见习的病房基础之上,而慕课作为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的概念决定了其是建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二者的结合,是临床教学和网络虚拟教学的有机融合。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医学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还涉及到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培养和提高;很多教学过程需要医学生去亲身经历、观察和体会,这也是内科学临床见习必不可少的原因[6]。在内科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由于内科疾病涉及到的知识点特别多,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教师授课进度会很快,对一些疑难点的讲解可能不够细致和深入,而课下仅仅靠医学生看课本和查阅资料自学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没有方向感;这个时候可以针对医学生的这类需求,由教师提前录制重点知识点和疑难知识点微课,一系列的知识点微课加上课后练习和考核组成内科学慕课课程,形成内科学理论课堂教学和网络上内科学慕课课程并行的局面。二者齐头并进,互相促进,从而更好地提高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2内科学慕课课程知识点的选择

慕课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内科学慕课知识点微课的选择和制作上[7]。因为医学生在附属医院进行教学和实习阶段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床旁实习,利用网络进行慕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因此知识点的选择应以重点知识、疑难点和罕见病例为主。常见病例涵盖的知识如为临床实习中会经常遇到和实践的内容,应用于慕课教学,不易引起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显得枯燥无味,丧失挑战性。在罕见病例的慕课选择上,应该涵盖基础性病例的一般特点,遵循由简入繁的原则,应由一般症状和体格检查特点中发现异常情况,由特殊的异常检查引入到罕见病例中去,体现层层递进的特点[8]。同时内科学慕课知识的选取也要体现趣味性和易讨论的特点,慕课视频的引入,在讨论环节可以诱导更多的医学生参与共同讨论和分析,培养医学生发散性的临床思维,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最终形成诊断的共识。同时慕课讨论区带教老师的引导也很关键,应在医学生讨论陷入困惑或方向不对时及时进行引导。

3内科学考核体系的调整

对比传统的内科学的教学模式,植入慕课的内科学教学新模式对内科学的考核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内科学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一般占40%权重。引入慕课应用于内科学教学后,在理论考核部分新增加慕课课程成绩的权重,初期实践时慕课成绩占理论考核权重的10%,后期准备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适当增减慕课成绩权重比例,但总的比例不应过高。慕课课程成绩不应设置过高的原因主要是慕课成绩的评判比较困难,初期设计包含章节知识点测试、章节知识点讨论区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及期末考核三方面,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带教老师需要投入的精力巨大,对医学生的测评公正性有所欠缺,比如有时无法判断网络终端慕课账号学习者的真实身份等[9]。综上所述,将慕课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是一种逐渐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内科学慕课知识点的设计与选取、视频的录制与处理、章节知识点的练习及慕课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尚需进一步完善,但慕课在内科学教学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广阔。目前,高校大学生笔记本、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较多,利用新型移动学习的需求增加,在相对琐碎的时间内进行学习的模式已经成熟,移动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10],对内科学慕课课程的建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内科学慕课课程的设置使医学生有选择性的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束缚,可以相对自由的开展自主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所以无论从时展还是传统临床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来看,设计和开发优质的慕课课程并应用于课程改革,都势在必行。但慕课教学的虚拟性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不足、小组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不足和慕课课程知识点的不完整。内科学慕课课程的教学学时远少于内科学课堂教学学时,医学生在利用慕课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连贯性无法保证,慕课知识点在选择时存在选题不当和知识点切分过细的双重问题,一般仅仅是针对重点知识点的讲授。如何更好地把慕课融入内科学教学,提高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是下一步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郑转珍,董春霞,马艳萍,等.内科学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2):117-120.

[2]李蕾,李剑,庄静丽,等.以LBL联合CBL为基础的八年制内科学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10):57-68.

[3]袁颖,蔡映云,陶振钢,等.内科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与“横向”教学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8(6):96-97.

[4]张向荣,李尤,孟绚,等.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经验总结[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3):384-386.

[5]姚惠云,黄海,谢宗江.面对慕课医科课程资源构建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7(21):62-64.

[6]金国玺,高涌,毕娅欣,等.内科学教学中CBL和PBL教学法的联合运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672-675.

[7]王永利.临床案例在超声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17-18.

[8]王蔚琛,夏永富,石磊,等.微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5):394-396.

[9]李德恒,李文娟,李超彦,等.慕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1-2.

第9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慕课;分析与药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149 -03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促进教育公平及加速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校的《分析与药分》教学现状,对慕课背景下这门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慕课简介

(一)慕课的定义和发展

慕课的英文简称是MOOC,第一英文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不同,慕课甚至可以容纳多达十几万人同时上课。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不分国籍和地区,凡想学习的,注册后都可以参加。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通过网络完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合起来看MOOC的含义就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虽然开放课程早前就存在,但慕课是使用网络技术来实现知识的大规模和快速传播,是开放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演化产物。在慕课模式下,学校的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体验及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

慕课的概念是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提出的,随后,慕课便迅速风靡全球。在慕课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开始的联通主义教育学的cMOOCs。课程模式侧重知识建构与创造,强调创造、自治和社会网络学习。cMOOCs的课程结构以学习内容为起点,学生通过资源共享与交互扩展学习。教学内容以分布式、开放性的内容安排为主。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共享、创作知识。它用分布式、多种社交媒体支持课外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估学习成果。cMOOCs这个阶段相对来说较为短暂。第二阶段是2011年出现的认知行为主义的xMOOCs,它是MOOC的一种新型发展形式,其课程结构为传统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流程。教学内容以常规的学习内容结构安排为主。学习目标是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基于课程的集中式论坛,线下见面会等方式进行课外讨论。利用软件的测试,自我评判,学习者互评完成测试与评估。与cMOOCs相比,xMOOCs更接近于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侧重知识传播和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

我国在MOOC出现之前对于在线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2013年5月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就陆续加盟COURSERA和edX,推出多门面向全球的慕课课程。同年10月,清华大学推出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好大学在线”也正式对外,并支持西南片高校的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同年,深圳大学牵头组建UOOC联盟,以联盟形式推动MOOC建设,并与企业合作构建MOOC平台。在高校之外,2012年组建的“上海课程中心”,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等,也汇聚了许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

(二)慕课的优势和冲击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为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教学效益。首先,慕课应用小视频的教学方式,每个课时15分钟左右,且多以周为单位授课,打破了学习者学习时间的限制,让学习者以兴趣为导向,在可支配的任意时间学习相关内容。另外,传统大学的授课对象是通过高考或者SAT筛选出来的优胜者,而慕课的授课对象则对应所有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既有在校学生,也有在职工作人员,哪怕在偏僻的山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就可以聆听国内甚至是国际一流大师的课程。在以前,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享有的,也不是每个人一直可以拥有的,只有少部分人暂时地享有。慕课的学习时间空间和授课对象的开放性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慕课的出现真正能让每个人长久地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资源不均的局面。

其次,慕课的学习不要缴纳学费,只需要在慕课教学平台注册即可,是真正免费的学习。现行的大学都是根据学年或者学分收费的,这点无疑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更具有吸引力。真正做到了教育公平。

第三,传统大学的教材受制于印刷、审定等原因往往更新较慢,而在慕课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术前沿和学科的最新发展随时录制或者更新现有的慕课课程,使得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

最后,慕课促进了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发展。慕课的平台设计以人为本,注重人机互动,学习步骤明确,最大限度地模拟课堂但又不拘泥于课堂,在慕课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进度学习,需要主动思考学习目的、计划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及反馈评价学习结果,培养了学习者隐性学习、远程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完成的。

以上这些慕课的优点都对传统的大W造成了猛烈的冲击。长此以往,将会出现教育资源的洗牌,一些劣质的教育资源将会被淘汰,优质的教育资源经过洗涤沉淀将更加优质。面对慕课的冲击,我们不能置若罔闻,不能讳疾忌医,要认真研究学习慕课的相关理论并且大力建设慕课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把慕课建设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分析与药分》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

《分析与药分》是研究药物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它以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为主线,以药物分析为对象,把基础化学和专业药物分析的内容整合起来,是我校商学院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基本掌握在药学领域中常用的容量、仪器分析理论及技术。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道德素质、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成熟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从事分析化学和相交叉的药学学科研究的专门人才。

(二)教学现状

《分析与药分》课程涉及知识点范围广且相对零散,在分析化学部分重点介绍了各类滴定分析法,阐述各方法的基本理论、反应条件、结果计算等。仪器分析部分主要对电位法和永停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时本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药典,精选一些典型的药物介绍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药物分析部分包括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科学管理、药物杂质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制剂分析及药物的质量标准的制定等内容。本课程主线不明显,且每一部分有每部分的特点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难以全面掌握,而且大量简单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就更加困难。此外,目前《分析与药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时代气息,不能完全满足时代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学习者个体需求为目的的内容不多,学习者个体的发展诉求难以得到较好的满足。

在教学方式上,目前我校的教学大多以单班授课、讲授教学为主,部分教师虽然也会尝试探寻一些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试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不是根本变化,收效甚微。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差,课堂缺乏活跃性,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进而也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课程的考核评价上,我校还是以单一的考试形式为主,考试的内容也侧重记忆能力,理论课的考试逐渐流于形式,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贯通、反思很难做到细致全面。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对理论课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分析与药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使其呈现多样化、信息化的特点,是当前教学人员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引入慕课教学法应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慕课在《分析与药分》中的应用策略

慕课不仅是一个教学视频,它也包括在线答疑、同学讨论互动、在线考试等内容,给了受教育者一个相对真实的教学环境。慕课的整个环节包括教师的课程规划、视频拍摄、制作慕课、每周课程内容视频、布置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需自主安排学习、完成随堂练习、进行线上讨论、提交作业,学生根据评价规则完成作业、测试,最终获得结业证书。针对我校《分析与药分》课程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该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将慕课引入《分析与药分》教学中,对该课程的慕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整合教学内容,拆解知识点

慕课是由一个个10-15分钟的“微课程”组成,每个小课程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方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为了能将传统45分钟的课程合理地拆解为知识点,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进行系统的慕课知识和理念的培训。作为自然科学中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分析与药分》主要内容是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药物分析三部分。了解课程中的难点与学生的需求,结合知识性、实用性、新颖性等方面对理论课程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更新,从而实现对《分析与药分》课程内容的再创造过程。比如课程中平面色谱这一章,被拆分成了平面色谱法分离机理、平面色谱的主要技术参数、薄层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薄层色谱操作方法和纸色谱这5个知识点。通过拆分,每一个慕课课程的内容更加精炼,并有效突出重点,以利于学生强化记忆。

(二)完成PPT制作

在慕课中,PPT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PPT知识点的糅合要条理清晰,要有完整的知识脉络,要求老师有很高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慕课视频中PPT的展现形式,我们设计了简洁大方的模板,PPT每页的主题尽量较少,背景颜色不能太过花哨,字体一般大于等于40号,从而使学习者能清晰地理解讲授内容,防止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

(三)完成动画制作

对于《分析与药分》课程中各种抽象的原理或者复杂的实验操作,我们通过视频动画或者图片来展示,把抽象的文字生动形象化,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也更有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之前讲授薄层色谱的相关知识时,如果在实验课之前先讲授相关的理论课,那么学习者由于很难凭想象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过程,从而使得薄层色谱的相关术语和分离原理变得较难理解。反之,如果先讲授实验课,那么学习者又会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深入分析和解决。但是在慕课中,我们则可以通过将实验过程中薄层板的铺制、活化、点样、饱和、展开、显色及定性定量的操作过程制作成动画,使学习者能非常形象和清楚地了解掌握理论知识中比移值、分离度等薄层色谱的基本概念。

(四)撰写脚本

在对课程内容规划、PPT、动画制作完成后,我们和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制定拍摄提纲,撰写脚本。脚本的编写针对学习者的特点,既不全是老师在讲课,也不都播放影片,而是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五)拍z视频

传统慕课的视频拍摄可采用摄像机录制模式、自动录播式录制、可汗学院式录制、录屏式录制模式等进行。摄像机录制需配置演播室、高清摄像机、灯光及相应道具。录制模式视频花费高、耗时,且需要多方人员互相合作。但若这些问题合理解决,传统摄录模式效果也是相对最好的,更适合做精品慕课。我们课程的慕课制作以此种模式为主,录制时应注意背景为教师以及教师制作的PPT、动画视频,不要出现其他杂物。授课者在屏幕的一侧,声音大小合理,讲解速度适中,否则学习者很难跟上节奏,也容易错过学习内容。PPT讲解时间可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如果时间太长,会让学习者产生疲劳,一般每页PPT讲解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另外当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和难理解时,如本课程中质谱仪的原理、操作等内容,可选择在实验室进行视频录制。视频录制以后,由专业人员对视频进行剪辑,进行素材的插入、特效制作、片头片尾制作、字幕制作等包装。

(六)在线作业、互动讨论

慕n除了授课视频,还有课后作业、论坛、视频会议等。安排一些作业让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通过作业的完成,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消化吸收,加强学习和思维的深度。论坛是授课者与学习者及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在论坛里大家可以进行和课程相关的讨论或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反馈。除了每周的课程之外,我们在课后还组织学习者与授课者进行实时视频会议,向学习者提供一系列指导性活动,提供学科相关的读物和资料。

(七)建立基于慕课的考核方式

慕课这种教学方式,同样要设计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案,以评价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科种类和课程性质,我们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自动评分式的课后作业、单元测试、期末测试和学习者之间互相评分形式来完成,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以全面掌握学习效果。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当今教育的改革,通过慕课的方式,传统教学往往能取得比原来更好的效果。在慕课背景下的《分析与药分》的教学模式改革,体现了多学科理论知识、授课者、学习者、学习时间、学习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多重要素的结合,强调在合理的时间与空间运用中将知识的学习效果最大化,也对从事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授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白金刚. MOOC慕课研究的文献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7:274-275.

[2] 路丽娜. 慕课之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机遇[J]. 集美大学学报, 2016,(17):68-71.

[3] 封玮, 黄新荣. 慕课的发展对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影响[J]. 图书情报导刊, 2016,(01):144-148.

[4] 王利丽. 海外大学慕课的现状与本土化策略[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34):190-193.

[5] 黄小花. 慕课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讨[J]. 教学研究, 2016,(01):171-172.

[6] 谢贵兰. 慕课“三大”“四小”“五开放”的特征与优势[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6,(20):24-26.

[7] 李晓晨. 慕课浪潮下慕课建设探析[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23):91-94.

[8] 陈吉荣. 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16,(48):118-127.

[9] 夏颖, 张慧, 董明晶. 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探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35):44-45.

[10] 唐静平. 健康教育下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1):141-142.

[11] 张晶. 基于慕课的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辽宁师专学报, 2015,(17):63-65.

[12] 王芳. 慕课在《医学基础》中的应用[J]. 科技世界, 2016,(08):157-158.

[13] 马解良. 如何量身定制录制慕课[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6,(06):27-28.

作者简介:

贾沪宁,女,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

季一兵,女,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