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成技术范文

集成技术精选(九篇)

集成技术

第1篇:集成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集成,异构,半结构化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124-01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异构的Web数据信息被分散在网路上的各个节点中,在这些数据之间往往又是相互独立的。为了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使这些相互独立的数据更好的集成起来,从而满足更好实现信息的资源与共享,迫切需要为这些数据信息建立一个公共的集成系统,用户通过这个系统能够透明地访问这些数据源。在信息集成研究范畴中,所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分布在不同位置上的各种异构信息源的数据信息进行合并起来,形成统一数据视图。在集成过程中,要求屏蔽各种不同数据源信息的差异性。用户通过建立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端口,可以透明的访问这些分散的异构数据。

2、信息集成的方法

从目前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来,对于信息集成系统的开发采用的方法用很对种,这些方法之间虽然不尽相同,但统一来看,信息集成的方法主要有两类构成,分别是:采用物化方法(又称数据仓库法)和虚拟方法(又称中间件法)。

(1)物化方法:这种系统开发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在数据源端和客户端中间建立一个数据仓库层,该层用于存放待集成的各种数据源。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这个数据层的查询操作。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的系统集成系统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用于信息集成,而且还可以对用户提供决策支持查询的功能。这是一种通过中间件的数据访问方式,因此这种方法,由于在数据源和用户之间增加了数据仓库层,因此容易导致数据更新不及时和容易导致数据的重复存储,这是物化方法的缺点。

(2)虚拟方法:这种方法的处理思路与物化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在该方法操作中,允许各种异构的数据源仍然存放在本地,系统通过建立一个虚拟的集成视图来实现对数据查询的操作机制。该方法开发的信息集成系统会自动将用户查询的请求申请转入到对各个数据源的访问查询。对于用户来说,在查询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查询的转换过程。在这个对数据源的查询过程中,主要有两类软件组件:包装器(wrappers)和中间件(mediators),提供帮助和实现功能。包装器实现对数据源的包装,负责把各个不同数据源进行封装转换成统一的数据模型。在该方法中,由于不需要存储大量重复的数据信息,在数据更新操作上也很及时,因此这种集成方式比较适合数量多的数据源的集成操作。

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物化方法中,需要建立一个中间层用来备份全局模式中的数据,系因此统需要多维护一个与信息源中数据一致的视图副本,这样系统在访问过程中更新操作所需要的代价比较高。总的来说物化方法是比较适合于数据仓库这类实时胜要求不高的应用。在虚拟方法中,中间层不需要备份任何数据实例,这个中间层只是作为一个访问接口之用。但由于在处理用户查询需求时,由于需要访问分散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的信息源,这样会导致响应查询不及时,使得查询代价比较高。

3、信息集成中的查询处理

在信息集成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数据的查询功能。查询操作时连接用户和信息集成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桥梁纽带。用户在集成系统上建立的查询时基于视图的查询,从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在进行这一系列查询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的操作0]:

(1)查询分析:在这一过程,首先由中间件对全局的查询进行语法和语义的检测和验证,从而确保查询语法和语义的正确性;

(2)查询规划:经过上一过程的验证以后,由中间件对合法的查询选择信息源,然后对该信息源进行分解操作;

(3)局部子查询:中间件分解处理,将数据源分成若干个子查询后,进行统一分派到指定的包装器中;

(4)返回结果:中间件将汇集各个子查询的结果的同时,还要处理剩余的工作,将得到的查询结果反馈给查询信息的用户。

其实,在信息集成中的查询处理过程涉及的理论和方法众多。这些理论和方法问题(如查询规划、查询优化、查询应答和查询重写等等)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目前有很多的许多有关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作介绍,读者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或资料。

4、半结构化数据与Web信息集成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网络上产生了大量和海量的Web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是以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以此有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的集成研究就成了当前一个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目前在与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集成系统中,都是采用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模式。XML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数据交换的标准。它不仅可以表示关系型数据,而且还可以很好的表示树型结构和图型结构的其它数据。目前大量的异构集成系统集成过程中都采用了XML作为数据交换的标准和桥梁。

在对于半结构化数据模式的描述中,目前主要有两种常见的模型:第一种是XML标签有向图模型,即XML文档可表示成一个带标签的有向图,OEM模型为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第二种是XML标签有向树模型来表示。在集成系统中的数据抽取较常使用的是Wrapper技术。当前,网络上的数据信息一般是用HTML表示的,因此数据抽取的前提是基于HTML文档格式的。这里有两种表示方式来对数据的描述:(1)把半结构化文档看作字符流,利用分界符作为界限进行划分和信息抽取。(2)把半结构化文档看成树型结构,按照树的特点抽取树的路径,利用HTML标签的特点把文档分析成树型结构,通过树的路径搜索相应的结点,最终查询所需要的数据。

第2篇:集成技术范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梁亚声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客户/服务器开发工具PowerBuilder和桌面地图信息系统MapInfo集成开发的基本方法。重点讨论了集成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PowerBuilder,MapInfo,MapBasic,系统集成,OLE自动化,回调

0 引言

PowerBuilder 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用于构造基于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它通过ODBC可同时支持Sysbase、Oracle、Informix、SQL Server等多种关系数据库,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尤其是它提供的如数据窗口(Data Window)等工具,使其能够更加方便有效地访问与操纵数据库。

MapInfo是由美国MapInfo公司推出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其核心包括MapInfo Professional和MapBasic两个部件。通过MapInfo平台,能把大量信息直观地与地理图形有机联系起来,使枯燥的表格数据可视化,从而极大地方便了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

利用PowerBuilder强大的数据访问与操纵能力和MapInfo的地图信息管理功能,结合Integrated Mapping技术、OLE自动化技术等,将MapInfo地图集成到PowerBuilder的应用中,可以迅速地开发出具有强大地图处理能力的应用程序,使数据库中繁杂抽象的数据快速、准确、灵活地显示于电子地图之上,将数据可视化,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机结合。

1 开发框架

使用PowerBuilder和MapInfo集成开发技术所开发的应用程序,称为集成的地图应用程序(Integrated Mapping Application)。在集成的地图应用程序中,以客户/服务器的开发模式,使用PowerBuilder开发的应用程序称为客户程序。客户程序运行在前台,通过OLE调用在后台运行的作为OLE自动化服务器的Mapinfo。

在集成的地图应用程序中,根据MapInfo提供的Integrated Mapping接口,在PowerBuilder客户程序中使用Outbound OLE Automation(输出OLE自动化)技术,将MapInfo的地图窗口集成到客户程序中,从而使客户程序具备地图处理能力。客户程序使用MapInfo OLE自动化对象、MapBasic OLE自动化对象的有关属性和方法,通过MapInfo OLE自动化服务器对集成的地图窗口进行控制。图1给出了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间的关系。

图1 PowerBuilder客户程序和MapInfo服务器的关系

2.建立PowerBuilder客户程序和MapInfo OLE服务器的连接

建立PowerBuilder客户程序和MapInfo OLE服务器的连接在原理上是:在PowerBuilder开发的客户程序中,通过使用Outbound OLE Automation技术实现客户程序和MapInfo服务器的连接,借助OLE调用MapInfo服务器。具体实现上是:在包含地图窗口的框架窗口的Open事件中添加代码,创建一个新的OLEObject,而将MapInfo作为这个新的OLEObject的OLE服务器。要调用MapInfo服务,则需调用ConnectToNewObject()函数并传递OLE Programmable Object的程序标识,即“MapInfo.Application”:

//OLEObject对象的实例

OLEObject MapInfo

//接收错误代码

Integer ErrCode

//创建一个与MapInfo进行通信的OLE自动化对象

MapInfo = Create OLEObject

//连接OLE自动化对象到MapInfo服务器

ErrCode = MapInfo.ConnectToNewObject("MapInfo.Application")

If ErrCode <> 0 Then

MessageBox("Fatal Error", "Error connecting to the map server. Exiting...")

Ruturn

End If

在退出应用程序时,要调用DisConnectToObject()函数断开OLE自动化对象和MapInfo OLE自动化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并撤消OLE自动化对象,以释放其占用的系统资源。为此,可在上述框架窗口的Close事件中添加代码实现:

//断开与OLE自动化对象与MapInfo服务器的连接

MapInfo.DisConnectToObject()

//释放OLE自动化对象

Destroy MapInfo

3.将地图窗口集成到PowerBuilder应用程序中

要将MapInfo的地图窗口集成到PowerBuilder开发的客户程序中,必须在客户程序中为MapInfo中的应用窗口重新指定父窗口,并指定一个Picture控件作为集成的地图窗口的父窗口。可以使用OLE自动化对象的Do方法实现上述功能:

//重新指定MapInfo中的应用窗口的父窗口为应用程序窗口

//其中w_map为一个窗口

MapInfo.Application.Do ("Set Application Window " + String(Handle(w_map)))

//指定一个Picture控件棗p_map为地图窗口的父窗口,将地图窗口集成到客户程序中

MapInfo.Do ("Set Next Document Parent " + string(Handle(p_map)) + " Style 1")

图2 回调技术的实现

4.实现回调

在PowerBuilder的客户程序中,是通过OLE自动化对象对集成的地图窗口进行控制,如图2所示。当客户程序在地图窗口进行有关的操作后(例如使用某个自定义工具在地图窗口上单击某个地图对象时),对应的事件只传递给MapInfo服务器,而不直接传递给客户程序,为了在客户程序中对事件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回调技术。由于在PowerBuilder中不能定义公共的回调类,因此必须编写一个在MapInfo服务器中运行的MapBasic应用程序,用来将回调信息反馈给PowerBuilder客户程序。其实现过程为:

首先,在包含集成地图窗口的PowerBuilder应用窗口创建一个用户自定义事件ue_SelectionMade,事件ID为pbm_Custom01(= 1024)。

然后,编写一个在MapInfo服务器中运行的MapBasic应用程序,在此应用程序中添加对地图窗口事件进行处理的子程序。当对客户程序中的集成地图窗口进行操作时,MapBasic程序中对应的事件处理程序被触发。在事件处理程序中,可以将要传递给客户程序的信息保存到MapBasic中定义的一个全局变量中,然后使用Win32 API函数PostMessage(),以PowerBuilder应用窗口的句柄和该窗口的用户自定义事件的ID为参数,向PowerBuilder客户程序发送消息,这样PowerBuilder客户程序就可以在该窗口的用户自定义事件中处理地图窗口事件了,并且还可以使用MBApplications对象的方法,获取MapBasic全局变量中保存的事件信息。如下代码展示了MapBasic应用程序在接收到地图对象选择事件时的处理的过程:

' 预定义PowerBuilder应用窗口的用户自定义事件的唯一数值标识符

DEFINE SELECTION_MADE 1024

'响应地图对象选择事件

Sub SelChangedHandler()

'如果选中一个地图对象

If CommandInfo(CMD_INFO_SELTYPE) = 1 Then

'保存地图对象所在的表的名称

g_seltabname = SelectionInfo(SEL_INFO_TABLENAME)

'向PowerBuilder客户程序发送消息

iRc = PostMessage(g_pbhwnd_bg,SELECTION_MADE,0,0)

End If

End Sub

下面的程序段中给出了实现回调时PowerBuilder客户程序的处理过程。该处理过程使用了MapBasic编写的mbserver.mbx程序。在MapBasic程序中保存事件信息的变量为g_SelTabName,而g_PbHWnd是MapBasic程序中用来接收PowerBuilder客户程序窗口句柄的全局变量。

//在MapInfo服务器中运行MapBasic应用程序

MapInfo.Do("Run Application ~"" + gs_AppDir + "DataFusion.mbx~"")

//创建对MapBasic应用程序进行控制的OLE自动化对象

MBAppOleObject = Create OleObject

MBAppOleObject = MapInfo.MBApplications.Item(1)

//传递PowerBuilder客户程序中的窗口句柄给MapBasic应用程序

//以便MapBasic应用程序将返回给PowerBuilder客户程序

MBAppOleObject.MBGlobals.Item("g_pbhwnd_bg").Value = String(Handle(this))

由下面代码所示的PowerBuilder客户程序就可以在窗口w_map的用户自定义事件ue_SelectionMade中处理地图窗口事件:

//在PowerBuilder客户程序的用户自定义事件中使用MBAppOleObject对象获取回调信息

ls_MI_CommandInfo = MBAppOleObject.MBGlobals.Item("g_CommandInfoString").Value

5.充分利用MapBasic应用程序

MapBasic是MapInfo提供的用户系统开发工具,它具有对地图对象的管理、对含有地图对象的MapInfo表的管理等方面的强大功能。

在将MapInfo地图集成到PowerBuilder的开发应用中,MapBasic不仅仅能用来实现回调,还可实现其它诸多功能。例如,在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保存地图对象类型的中间结果的问题,而在PowerBuilder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数据类型,又难以通过MapInfo OLE自动化对象的方法和属性实现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若利用MapBasic应用程序以及使用它的OLE自动化对象MBApplications的方法和属性来解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与MapInfo OLE自动化对象相似,MapBasic的OLE自动化对象MBApplications也有自己的Do方法和Eval方法。每当PowerBuilder客户程序调用它们时,MapInfo就会自动调用MapBasic的保留过程RemoteMsgHandler()或RemoteQueryHandler()过程,并可以在过程中通过CommandInfo(CMD_INFO_MSG)得到调用Do方法或Eval方法的参数。

以下代码运用MBApplications的Do方法,实现改变当前选中地图对象的颜色:

//要求将当前选中地图对象的颜色改为兰色

MBAppOleObject.Do("Blue")

MapInfo将自动调用RemoteMsgHandler()过程:

Sub RemoteMsgHandler()

Dim MyObject As Object

'获取并分析Do方法的参数

CmdInfoStr = CommandInfo(CMD_INFO_MSG)

'改变地图对象的颜色

If CmdStr= "Blue" then

MyObject = Selection.obj

Alter Object MyObject Info 2, MakeCustomSymbol ("Towe1-32.bmp", RGB(0,0,255), 18, 2)

Update Selection set obj = MyObject Where RowID = 1

End If

End Sub

MBApplications的Eval方法的调用与Do方法的类似,只不过MapInfo将自动调用RemoteQueryHandler()过程,并要求返回一个结果。

6 结束语

目前,关于MapInfo地图的集成应用大都是利用VB、VC++开发的,利用PowerBuilder开发的实际应用却很少,以至很多人认为难以利用PowerBuilder实现对MapInfo的集成开发,就算实现了也难以很好地完成对地图窗口的控制。本文介绍了如何将MapInfo地图集成到PowerBuilder的开发应用中的基本方法,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运用此方法开发应用程序,可以充分发挥PowerBuilder强大的数据访问与操纵能力和MapInfo的地图信息管理功能,迅速地、灵活地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客户/服务器的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William B.Heys著,王艺,徐利平,范维等译PowerBuilder 6 开发指南,1998

第3篇:集成技术范文

关键词:集成;系统;技术构成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utring 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AM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

(1)并行工程(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虚拟制造(VM Virtual 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使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敏捷制造(AM Agi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的,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4)绿色制造(GM Green 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的提出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国际制造业的实践表明,通过改进整个制造工艺来减少废弃物,要比处理工厂处理已经排放的废弃物大大节省开支。绿色制造的实现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目的,即它是虚拟制造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看,绿色制造是必然选择,它将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是相互关联、彼此交叉的,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它的核心,并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虎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与863/CIMS主题的实施策略.CIMS,1998,(10).

第4篇:集成技术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集成;创新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 群在广东、江浙等地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区域产 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 的经济组织形式。因此,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技术进 步和其他共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进一 步地研究和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战略和产业政 策,以提高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增强集群竞争优 势已是当前政府、理论界和企业界的紧迫任务和重 要课题。本文以广东小城镇产业集群为实证案例,重 点探讨产业集群发展中技术集成创新体系的建设与 发展问题。

1 产业集群技术集成形成的因素与特征分析

1.1 技术集成创新形成的因素

1.1.1 建立产业集群技术集成创新体系是现实产业 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跨国企业和产业集群已成 为两大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产业组织形式。前者以 其占据世界80%以上的研发能力形成了强大的科 技和经济竞争力;而与之相比,产业集群则包罗着数 量庞大的、在技术、生产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分散的中 小型企业。因此,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技术链和价 值链的联系整合并集成企业技术供给链和产业链是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1.1.2 技术集成创新是产业集群在应对国际产业转 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挑战的要求

产业集群的演进和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的 进步,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的动力。在 国际市场和技术竞争中,广东产业集群发展存在明 显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供给体系缺位的差距。但 是,这种差距却造就了广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技 术转移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也要求广东对引进技术 具有集成能力。

1.1.3 技术集成创新时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约 束的要求

国家优惠政策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土 地、资本等要素供给不足,均成为广东产业集群进一 步发展的瓶颈;其次,环境治理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 小城镇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再次,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尽管有利于广东劳动密集型的产 业集群比较优势的发挥,但却抑制了技术和资本密 集型产业集群的进步。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 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组织和管理机构, 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合作和创新,以产业技术 联系加强企业的协作,培育企业间的区域创新文化 和人文关系网络,使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 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源。

1.1.4 国际贸易中克服技术壁垒的需求因素

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成为我国 ,企业出口的主要问题,技术标准越来越成为非关税 壁垒的主要形式。广东产业集群由于受产业转移和 技术引进的影响和制约,产业技术水平低,缺乏具有 知识产权的技术基础,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欠创新、 少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局面。因此,加强产业 集群的技术创新,提高对知识产权和反技术壁垒的 技术支持能力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项紧迫和长期的 战略性任务。

1.2 广东小城镇化产业集群的特征

广东小城镇产业集群具有三项基本特征,其一是 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体,产品市场范围大,技术简单易 模仿;其二是以专业市场为引导,形成产业分工;其三 是以区位和地缘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1.2.1, 广东产业集群的载体主要是小城镇,以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主体

广东省已成型的产业集群,根据形成机制可将 其归为主要两类,一类是由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产业 转移形成;一类是由本土民营企业聚集发展起来的。 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专业镇产业集群已形成以下 特点,其一是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二以信息网 络为基础形成较完整的生产组织,其三是一批专业 镇以已经主动进入产业升级和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 的阶段。

1.2.2 广东小城镇产业集群以企业规模效应和专业 化分工形成加工业产业链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集成体系和创新 制度的逐步完善,广东小城镇经济实现了产业升级,一 批专业镇建立了产业集群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形成 了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的组织。由于技术集成的推动,专 业化程度提高,形成高新技术集聚和集群效应。

1.2.3 以低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的竞 争优势

广东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实施产业聚 集,在大多数产业集群内,集聚表现为生产加工型的 集聚,企业的生产和产品的趋同性强,集群内企业间 缺少技术与产业的联系与协作,在某种意义上,这种 “产业集聚”仅仅是产业链单个环节的集聚或者是同 质中小企业的生产集聚。当然,低成本和区位集聚优 势也正是广东大部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2.4 “外生”产业集群和“根生”产业集群

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珠三角地区以“三 来一补”方式主动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从而形成 了一批出口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但其核 心技术仍在外资企业,产业集群呈现加工业企业集 聚现象。因此,当关键企业发生区位转移时,可能会 导致产业集群的大规模转移。

同时,广东也存在一批具有地域产业传统和人 文环境背景的产业集群,其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企业 良好的反应能力和企业激励机制。这种企业集群内 相互交流和学习是频繁的,比较适宜于在企业间推 广新的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技术极易扩散和模仿。

1.2.5 以专业化市场为引导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初步 分工与合作

由于广东产业集群的技术、产品均易于模仿,产 业链比较单一,产业基本没有纵向分工的技术和经 济意义,所以,企业和产业的效益主要产生于其集聚 的规模。而由于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体,从而带 来市场的集中,进一步地,促进了专业化服务产业的 成长、分工和相关企业的发展。

2 基于技术集成理论的技术集成与产业集 群的关联分析

2.1 技术集成的相关理论概念

Lansiti的技术集成理论认为,关于产品的知识 可以分为领域知识和系统知识,而技术集成则是多 个领域知识集成为新产品的系统知识。而将此概念 应用于广东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将技 术集成表述成如下一种过程:产业集群首先选择和 提炼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而将这些技术集成 为合理的产品设计方案与制造流程的系统化方法, 并在技术与市场需求间寻求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 有效配置。技术集成所解决的重点问题不是技术供 给本身,而是日益丰富、复杂的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 之间的脱节,通过把握需求环节、梳理和整合技术资 源供给与人力资源供给、形成市场需求和产业集群 合理分工发展需求相关联的产业技术集成与开发能 力,以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2 以产业集群技术链与产业集群价值链定位技 术集成创新系统与作用

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升 级的实践验证了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进步和 发展的新途径:一是如何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 新工艺技术系统注入传统产业;二是应用信息技术 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经过上述技术 的改造,广东产业集群在技术进步,管理水平和市场 能力等方面都较引进之初的传统港台产业有了质的 变化:集群以专业化市场整合并带动价值链形成以 实现产业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专业镇技术创 新计划带动产业的集聚,以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体 系的建设整合和集成产业技术链和技术体系。

2.3技术集成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广东产业集群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 结论,一是技术集成以产业技术链整合和集成产业 集群的技术资源;二是技术集成可以有效促进产业 集群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以及产业网络的形成与发 展,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产业技术集成 是组织企业技术和战略联盟的基本条件和关键要 素,技术集成是企业网络的技术联系和价值联系规 律的总结;四是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集成规律促进 技术集成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五是产业集群技 术集成创新中心提供的技术创新是属于行业公共技 术和关键技术,同时技术集成系统对技术转移和科 技成果的推广具有经济和技术的扩散作用。

3 广东产业集群技术集成创新模式的选择

3.1 选择技术关键企业,作为技术集成创新系统中 主体

在产业集群中关键企业的迁移,可能引导整个 产业集群网络整体的转移。因此,对于由地方型加工 产业网络构成的根植性差的广东产业集群来说,通 过培育技术关键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创新主体,通过 建立技术集成创新组织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 集群发展的重要选择:一是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技术关键企业,优先输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 二是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主动承接国内外高新技术 产业和企业转移。

3.2 推动产业集群企业有效互动的公共机制的建立

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本土化,主要的因素是企业 集群内企业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因此,应形成 明确和稳定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以技术集成规 律和产业价值规律推动企业有效互动的公共机制的 建立。而这种公共机制在广东则主要表现为行业技 术创新中心和专业技术信息化网络。但是,这种公共 机制还应包括依托政府科技中介组织建立的知识产 权保护机构和制度,能够吸引国内外大企业落户的 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其他一些辅助公共服务机构。

3.3 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的结合

为加强参与和应对国内外产业竞争的要求,广 东省实施了专业镇计划和专业镇创新平台建设,有 效地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广东建立了由 政府投入和引导为主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以专业镇 为依托的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在产业集群内建 立企业与研究机构的互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管 理制度,以及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流动制度。

3.4 以镇级行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产品质量保 证体系和生产技术监督体系

针对外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多采用标准化的技 术,并将核心技术的研发留在母国的情况,近年来, 广东各级政府特别注重引导在广东产业集群技术体 系中建立与完善产业质量技术管理体系与公共质量 技术监督体系,通过对原材料、生产工序和生产工艺 进行标准控制和管理,提升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信 誉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3.5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 理人才

结合小城镇化建设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 实现技术管理人才本地化。一是借助与国内大学和 科研单位共建的行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产 学研机构,通过“干中学”来培养人才;二是与国内外 大企业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和有计划外派骨干到省外 和海外企业研修;三是鼓励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 企业;四是组织科技协会、工程师协会等为科技人员 提供学习和交流环境;五是发挥公共文化资源作用, 改进镇级图书馆为职业教育和技术文化交流基地。

4 结论

第5篇:集成技术范文

关键词:微电子科学技术;集成电路;小型化电路模式;方案设计

从目前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来说,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和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加上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发展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优化,能够进一步为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一、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特点

(一)集成电路特点

集成电路技术又被稱为微电路系统、微芯片系统以及芯片系统等,并且在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将电路结构,比如:半导体装置等小型设备化装置,所以该电子元件一般应用和制造在半导体元件的表面结构上。电路集成板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其半导体芯片表面结构上的电路模式又被称为薄膜集成电路。而另外结构板的厚膜将混合成为集成电路结构,进而由相对独立的半导体结构设备以及被动生产元件共同构成,最终集合成小型化电路模式。其中集成电路设备和系统自身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相关优势,除此之外,由于集成电路自身经济支出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大面积生产,所以其设备不仅在工业生产、民用电子设备等,比如:收录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相关设备的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技术操作。

(二)微电子技术特点

与传统电子生产技术相比较,微电子技术自身具有显著特点,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微电子技术主要利用自身设备固态结构体内部的微电子设备运作,进而实现信息处理和系统加工。其中信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能够在绩效尺寸内开展一系列设备生产[1]。第二,微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将子系统以及电子零部件集成为统一芯片内部结构中,所以其设备普遍具备较高的集成性和功能性特点。

二、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究和发展,我国电子科学技术行业已经从初级自主创业环节转变为系统化、规模化的环境建设。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我国在集成电路生产行业中始终保持优质的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从销售经济角度来看,自动进入90年代后,集成化电路生产产业的始终保证在经济前端,其中集成电路生产产业的基础集中程度同样的到了有效提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得到了不断提升,企业在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同样无法有效满足市场的基础要求,逐渐出现了产业与经济无法平衡现状。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营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始终重视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经营发展,因此在国家的大力发展和支持条件下,我国在集成电路研究和探索领域中开始培养和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许多高校同样开设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技术培训,进而为我国微电子以及集成电力培养大量人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和经济差距。

第一,我国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行业起步相对较晚,最终导致市场技术拓展能力较差,致使整体行业出现了记性问题[2]。除此之外,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以及微电子科学技术方面上,极少能够进入世界范围内的平台中,因此大多数电子产品属于自产自销,严重缺少国际方面的竞争能力,第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集成电路在研究过程中普遍属于初级阶段,但是由于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明显缺少基础技术,最终造成集成电路产业明显缺少核心竞争能力,致使研究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和进步,最终无法构成一定良性循环。

三、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优化途径

(一)优化产品方案设计

在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方案设计,进而将高经济收益、高生产效率作为产品发展和生产的主要方向目标。而在产品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以芯片设计方案作为重点内容,进而有效符合经济生产的核心需求。加上现阶段集成化产品芯片在方案设计上,还需要具备较大得技术创新空间,并且在其他产品的投入上,由于产品芯片自身属于高收入、低投入的产品,所以从产品生产市场的总体需求量方面来看,集成芯片在行业应用过程中的基础需求不断增加,进而成为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主要优势和机遇。所以在产品方案设计上,还需要不断进行产业优化,进而成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优势。近几年,我国产品在方案设计方面上,其发展力度和趋势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生产方案的预期水平,甚至部分公司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实力。但是及时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在行业内部工作核心效率以及质量水平仍然达到标准要求,致使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巨大的压力。

(二)完善集成产业发展重点

在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在实际发展和运转过程中,其外部环境因素同样成为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构建出优质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才能有利于我国集成电力产业的核心发展和技术进步[3]。

1.优惠政策

在我国集成产业以及微电子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行业的全面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集成电路行业以及微电流技术发展文件,进而保证集成电路生产行业水平,其中政府在行业政策的优惠和支持对于整体产业发展来说,起到了激励作用和现实意义,从根本上强化了集成生产和制造企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在生产以及应用方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优惠。比如:政府在行业发展政策中,对于税收方向的规定中,企业实际产生的税收一旦超过百分之六,就可以有效实现了即征即退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芯片生产和制造厂家来说,企业实际产生的增值税最高已经达到6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增值税收,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效果无法达到标准要求。

2.审批流程

近几年,由于我国大型集成电力再生产过程中,审批和操作手续相对比较复杂,致使无论是外部独资,还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在审批和操作过程中过于繁琐和复杂,难以快速通过正常的系统审批。为了进一步有效解决政府审批问题,政府应该在审批流程上,最大限度减少流程限制,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6篇:集成技术范文

关键词:城市地理信息; 集成应用技术; 城市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的提高我国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发展除了对于国家的进步有很大的作用之外,也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像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发展,并且地理信息的系统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现在的有车一族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出行的地图以及汽车的自动导航等功能备受关注,这也是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一个缩影。现在人们对于这个动态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我们对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和发展,保证这个技术的多样化和功能的增加,并且有一个良好的呈现形式,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功能要求。目前,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的发展过程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因此我们应该对于这项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保证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发展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对于生活要求的提升,人们的生活从以前的单调变为了现在的数字多源化,通过网络等技术将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来方便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有关部门对城市的管理。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其目标就是冲扽的利用我们现在空间之中的一些数据和资源,加强之间的联系,以便实现最终的信息共享,方便人们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发展比较复杂,不仅结构比以前相比要相对复杂一些,同时其功能也不断的增加,地理信息集成技术的应用也是我们现在构建数字城市甚至数字地球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对社会发展的动态进行监测、以及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难题等。

城市的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和一般的信息化处理系统有一些不同点,这就是这项技术不仅仅要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还会将各个系统之间的动态进行分析,比如对大气的监测系统等功能。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发展还不是非常完善,还存在一些信息上的空白区域,不能更好的发挥其各项系统之间的协作功能,而我们加大对于这项技术应用的研究,就是促进各项技术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促进这项技术更好的发展。

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

3.1 城市地理信息集成技术的应用

为了发展数字城市以及数字化的地球,我们应该对于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发展提高重视的程度,针对现在其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地理信息集成技术的应用包括了信息的集成以及空间数据的集成和存储等方面,以下我们会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希望对于我国现在这个技术的发展能有一定的帮助。

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同时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如果我们在开始设计这个技术的时候没有一定的预见性,就会使得这个应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出现过时及落后等问题。我们应该将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保证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能够真正的为人民群众来服务。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的规范化是一个衡量国家综合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在保证这一点的前提上,才能使得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能够顺利进行。我国现在的很多城市大多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根据城市之中的相关需求,将各级城市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之后,由上级的部门进行整合,进行比较分析,完善城市的地理信息集成体系,这样就可以避免各级系统之间的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城市建设的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得最终集成应用系统的确立能够反映各方面的观点和意志,满足大家的要求,促进这个技术的顺利执行。国家的相关部门可以将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总结,针对需要制定整体的标准和规范,也有利于以后保证全国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技术联网。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些比较先进的城市或者是国家的经验,从中抽取精华,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和策略,保证这项技术的应用符合自身城市的规范和发展前景,这样更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资源优化。

3.2 空间数据的集成和存储

一般来讲,空间的数据集成和存储是有一定的复杂性的,而针对这个数据的管理方法来看,怎么处理文件的存储以及数据库之间的应用及管理是实现这项技术的关键性因素。文件的存储及应用的模式比较复杂,就导致了其关键性和完整性很难保证,尤其是数据毁坏之后的数据恢复,和这项功能比起来就有一定的差距了。我们在实现城市地理信息集成技术的完善过程中,应该保持数据库方面的高处理效率。

不过从我国现在的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实现城市地理信息集成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不地方,比如说我们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的系统。城市的地理信息集成技术的系统建立关系到了很多的行业和部门,这些有一部分是需要政府来进行调解才可以,当然也是需要各方面进行合理的协调才能使得实行的过程较为顺利。

城市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技术中的人为因素

根据现在的城市地理信息集成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技术方面我们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其中所涉及到的人为的影响因素。很多的情况之下,都是由于这些对系统的实践运行或者是管理的水平重视不够的人为因素,才会使得这个系统的运行不顺畅或者是发展出现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此的研究力度。只有使得人为的因素和这个管理的技术进行一个完整的契合,才能够保证集成系统的顺利进行。

首先来讲,就是领导层面上对于这个技术的重视程度的问题,领导对于这个城市的发展重视程度,在一定的层面上是影响了城市地理信息集成技术实施的关键。这个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整体的系统建设工程的耗时比较长,成本相对较高,其中参加这个技术实施的部门很多,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领导层面的作用,加强对这个技术实际应用的组织,保证最终的城市地理信息集成系统顺利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根据这个技术实际的发展情况来成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小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代表政府和各个方面进行沟通。很多的城市本身都是设有这个小组的,但是其组织的方式比较松散,也没有一个固定的领导者来对其进行规范化,因而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要对这个组织重新进行计划和编制,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划,及时的解决地理信息集成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协调这个技术和其他的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可以共同进步和发展。

最后来说,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只有保证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达到标准,才能真正的保证一个实施和解决这个技术问题的队伍的质量有保证。一个城市的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要想得到发展,则必须应该有一个属于自身的人才和技术队伍,并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才能真正的保证城市地理集成技术的顺利应用。城市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前景,对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从各方面都进行合理改革,才能真正的使这项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5.结语

我国的城市地理信息集成技术在投入使用的初期,应该对这项技术的各项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考虑,在总体上保证其顺利实施,减少实际应用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以及低水平的城市建设。城市地理信息集成系统的确立包括了规范化以及标准化,这个数据是我们应该进行充分考虑的因素之一,只有综合技术方面的因素以及人为的因素的影响,才能真正的促进城市地理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单元内容解读[J]. 地理教育. 2010(11)

[2] 张晓明,杨弘军.基于实践的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详细设计思路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02)

[3] 肖剑平,肖建华,王厚之,罗名海.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架构[J]. 地理空间信息. 2011(01)

[4] 李宝.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内容及设计思路研究[J]. 科技资讯. 2011(06)

第7篇:集成技术范文

关键词:技术能力 技术集成创新 人才战略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技术复杂程度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简单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技术变化和市场要求,集成创新得到了广泛重视。技术集成创新是指通过选择和整合已有的技术存量与新领域知识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技术能力是确立企业技术集成创新模式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的技术集成能力,其关键是拥有大量创新型人才。鉴于此,本文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过程以及三种不同的研究开发战略进行了对比,确定了企业技术集成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培育策略,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

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过程

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能力成长的观点较多,其中Salomon,Sagati和Sachs Jeantet提出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三阶段模型:基本能力、中等能力、高级能力。他们认为阶段越高,企业创新程度越强。本文将从建构技术能力、技术选择能力以及产品(工艺)开发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过程的特点。

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技术能力

在这一阶段,企业不能形成自主的产品概念构建,市场的技术需求与日益增加的技术资源不能有效的匹配,技术能力的成长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引进。企业技术选择的渠道以购买引进为主,产品开发能力十分有限,核心技术或元件全部依赖外部进口。即使某些企业能够提出产品设计的主导方案,但是由于不能研发出单元核心技术,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利润水平也很低。

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第二阶段――中等技术能力

企业的技术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根据技术关联环境的变化调配已有的技术存量,企业立足于产品开发的系统层次学习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建构能力。这一阶段,企业可采用购买引进或通过一些特殊方式进行技术选择。同时,企业虽然不能完成产品的全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需要外部技术资源的补充,但已经掌握

了部分研发的主动权,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显著提高。

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第三阶段――高级技术能力

企业建构技术能力强,能够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吸引元件和设备供应商。这类企业大都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技术选择的渠道除了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以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而且由于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强,因此在技术集成的关键要素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占据主动权。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技术能力的高低在技术集成创新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见表1)。

企业研发战略特点分析

企业研发战略是以研发为核心的企业职能战略,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企业选择研发战略时受到技术能力以及组织结构、人才素质的制约。基于集成创新的特点,参考桑赓陶教授关于产品开发战略的论述,本文将企业研究开发战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拷版战略

拷版战略是指:一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技术、设计和零部件完全依赖外界供给,该企业只是依样进行组装而已。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只具备基本技术能力,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没有要求,具体表现为对人才数量需求较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高,人员只需熟练掌握产品组装的相关技能,

模仿战略

模仿战略是指企业从不同渠道获得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在模仿产品的行业主导设计的基础上对产品的设计和零部件做出改进或一定程度的创新,使自己的产品更适合某些特定市场的需要。这种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由注重数量转为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初步需求,要对本行业的产品有相应的熟悉与了解,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造与微小的创新。

领先战略

企业技术能力处于高级阶段,能够比其他的竞争者更早获得或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并将其率先推向市场,为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实施这种战略对企业的研发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明显,人才总量要求不多,但需要人才有特殊的创造力,并能带动部分人员进行创新性的工作。

基于技术集成创新的人才培育策略及其选择

技术集成创新模式的类型

模式Ⅰ:企业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企业研发以拷版战略为主,通过集成产品核心元件或技术进行组装生产。集成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壁垒和进入壁垒都很低。生产规模对于企业竞争起决定性作用。

模式Ⅱ:企业具备中等技术能力,企业研发采用模仿战略,在集成已有技术基础上所构建的新产品功能或创新性突出,产品投放市场后有一定的技术壁垒,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市场竞争力,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跟进。

模式Ⅲ:企业具备高级技术能力,一般采用领先型研发战略,在自主研发产品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集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资源,完成新产品及其衍生系列的开发。集成产品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都较高,竞争者很难模仿和跟随,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给企业带来垄断利润。

人才培育与流动策略

策略Ⅰ:企业采用“拷版战略”时,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对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学习能力要求较低,对人员的数量需求较多。人员的引进以大规模的招聘为主,主要考虑到员工的熟练程度。人员的流动也比较频繁,此时企业应引用或制定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人员培训以内部培训为主,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为依据对现有员工进行强化性的培育,使员工达到熟练化、规范化的效果,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策略Ⅱ:企业采用“模仿战略”时,企业重点需求具备创造力即创新型人才。对人员素质上的要求较“拷版战略”高,而数量相对减少。人员引进方面,首先应加大对企业内部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在工作中及时发现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注重他们的创新需求与创新成果,加大对这些人员专业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其次,人员招聘以吸引竞争对手中的科研人员为主。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可以减少企业培训的时间,同时将来自不同企业之间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整合,扬长避短,形成竞争优势。

策略Ⅲ:企业采用“领先战略”时,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明显。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最高,而需求的数量最少。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创新型人才进行有效的扶持,给他们以大力的支持与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另一方面应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力度,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试验的经费与场所,形成产学研互动的良性开发与创新的机制。

企业人才培育与流动策略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匹配过程

当前,企业面临技术变化日益迅速、技术资源高度流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等特点。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战略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特别是在模仿战略和领先战略之间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另一方面,企业技术能力也处于变化过程之中。因此,在现实中企业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结构特点实施不同的研究开发战略,因此技术集成创新模式选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和转换。同时,不同的战略方式对人才培育与流动策略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应该根据战略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见图2)。

当企业采用拷版战略选择第一种模式时,由于不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弱,集成渠道范围狭窄,集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销往低端消费市场,因此企业的利润空间受限。当企业技术能力水平较高,采用模仿或者领先战略时,技术集成偏向选择模式Ⅱ和模式Ⅲ――企业由于具有创新型人才,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而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当企业创新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时会获得一段时期内高额的垄断利润。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基础。企业只有通过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育与吸引,才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只有保证了企业研发活动所需的人才,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桑赓陶.把握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动态匹配――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产品开发战略演变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 (12)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焦晗,女,河北秦皇岛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第8篇:集成技术范文

 

数控关键技术的运用能够提升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实现数控机床的自动化、智能化作业,从而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提升生产质量。

 

在数控机床中,智能集成数控关键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零部件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升零部件生产工艺的水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数控机床技术已经难以适应生产的需要,智能集成计算机数控关键技术成为发展的趋势,并逐步运用在实际的数控机床的零部件加工和生产中。

 

1 新型数控关键技术中的智能要素

 

在新型数控系统中,现有的数控关键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数控技术的弊端和不足之处,增加了很多智能化的要素,进一步提升了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优化了数控机床的生产工艺。例如特征技术,图形用户接口以及高级的语言概念和数据库结构都应该包含于此。

 

1.1 任务规划的智能化

 

任务智能化是指数控机床将接受的任务,变为数控机床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目标任务。这样一来在数控机床加工零部件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相关性能而随时做出改变,以有效地提升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减少不合格率,综合提升其生产性能。

 

1.2 自适应的人机界面

 

在数控机床中,利用智能集成化的数控关键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其自动性和自主性,从而优化其管理模式及生产模式,提升数控机床的运作效率,提升数控机床的运作水平,不断提升其运作能力。

 

特别是在智能化的主导因素下,利用数控关键技术能够提升机床作业的人机互动性,便于数控机床可以自动化识别不同的人员,根据不同人员的使用习惯及方法来进行一定的自我适应,提升数控机床运作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1.3 加工环节的智能控制

 

提升了数控机床的智能化运转,最明显的体现在于,在数控机床的运转过程中,利用智能化的因素能够有效地提升数控机床加工环节中的质量和效率。在数控机床中,加工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非常核心的区域,提升加工环节的质量,能够有效地提升数控机床的运转效率,提升加工环节的质量,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再生产能力。

 

在加工环节中,智能化数控关键技术,能够使得数控机床的加工自动化和智能化。数控机床可以自主地识别程序交代的任务,然后根据目标进行深加工,在保障加工质量的前提下,智能化数控关键技术还植入了一定的自检程序,及时检测出数控机床生产中的不符合质量或不达标准的零部件。

 

此外,在数控机床的加工环节,智能化数控关键技术还可以对所生产的零部件进行一定的检测与分析,以此来获取这些零部件中存在的影响质量的因素,及时采用关键的措施来纠正这些不良因素。

 

1.4 故障自动诊断功能

 

提升数控机床的故障检测能力,能够不断优化数控机床的故障检测水平,以此来提升数控机床的运作效率和运作质量。当数控机床在运转的过程中,智能集成化数控关键技术能够及时找出故障的原因,及时分析出故障发生的具体位置,根据数控机床中的故障及相关特征来查明其主要诱发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来提升数控机床的整体运作能力。

 

在数控机床中,通过智能集成化系统自动检测出来的故障,数控关键技术会根据故障的特点和原因,自动或指导排除故障。

 

2 智能集成数控特点与关键技术

 

在数控机床中,智能集成数控关键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数控机床的运作能力,能够极大地提升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确保数控机床的生产质量,保障数控机床的整体运作水平,从而提升数控机床生产零部件的质量,减少零部件的不合格率。在数控机床中,智能集成数控关键技术无论是在技术标准还是在集成智能等方面都采用了新的方法,其技术标准越来越高,智能集成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与传统方法相比,智能集成数控关键技术消除了传统方法的后置处理器。

 

2.1智能识别产品的特征并进行生产

 

在数控机床的生产过程中,根据零部件的特征来进行自动化的生产与制造。一般而言,在数控机床中,零部件的生产模型是固定的,是通过技术考核,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智能集成数控关键技术能够使得零部件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自动化地根据模型的特点和特征来进行零部件的生产,自动剔除零部件材料中不符合形状和特点的多余材料,从而提升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从而不断改良数控机床的生产工艺。

 

在数控机床中,智能识别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后,为了提升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还需要对零部件的设计模型或者零部件的初始模型通过相关的技术标准,通过智能识别零部件的一些特征,如孔洞、卡槽等来生成符合STEP的标准文件,以此来作为初始文件进行批量的零部件生产,以此来综合性地提升生产效率。此外,这种标准化的文件也是数控机床后续加工工艺的初始点和设计参考标准。

 

此外,在数控机床中,智能集成数控关键技术能够极大地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提升生产标准的科学性,智能识别数控机床零部件的特征,特别是一些精细的特征,在复制信息的基础上,对零部件的相关特征进行复制和临摹,并依据智能集成所遵循的标准来形成一定的标准文件,作为后续工艺流程设计的基础。

 

2.2 CAD和CAM的智能集成接口

 

优化CAD和CAM的集成接口,提升接口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依据一定的标准来优化接口的质量,确保数控机床的智能化集成。在数控机床中,通过对加工零部件的信息复制,从而生成了一定标准的加工零部件标准文件。这个标准文件的形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两个接口的连接质量,通过连接来实现智能化集成计算机的智能化集成水平。

 

在数控机床的智能化集成中,加工环节是核心部位,加工环节是关键程序,通过对加工环节零部件的科学生产,特别是对待加工零部件的精准复制相关信息,来制定科学标准的零部件生产文件,这些生产文件是数控机床生产的前提,也是数控机床生产加工的依据。通过这种标准文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CAD/CAM接口的质量,从而将二者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在数控机床中,两者连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数控机床数控关键技术的集成质量。

 

2.3 新的解释器的集成

 

在数控机床中,智能集成数控关键技术的运用很难在第一时间,全面覆盖到数控机床的整体系统中。因此,在这个中间往往需要一定的过渡环节,从而优化新老标准之间的连接,提升智能集成的数控关键技术水准。

 

因此在其解释器的集成过程中,必须要兼顾新旧不同的标准文件,既要对STEP AP238文件进行科学的解释,并依据解释结果构建一定的模型,同时也应该对传统的标准文件进行科学的解释。这种兼顾性的集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数控关键技术的智能集成水平,使智能集成达到了一定的水准,避免出现不符合质量标准或者不符合相关工艺的问题。

 

还能够扩展智能集成的方法,提升智能集成的整体效率。这种兼具新旧不同标准的智能集成方法除了对新的标准文件进行一定的解释外,还可以依据解释而对新的标准文件进行一定的修改,从而确保标准文件符合智能集成的需要。

 

此外,由于这种标准文件的信息量非常大,不仅具有一定的基础信息,同时还具备其他的零部件的相关信息。正因为标准文件的信息量较大,要求数控关键技术的智能集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高标准性。

 

2.4 全过程闭环控制系统

 

在数控机床中,智能化数控关键技术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它的整体系统必须是完整的,必须是紧密连接的,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发挥智能集成的整体作用。在数控机床中,智能集成数控关键技术的运用,其作用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依据一定的闭环系统,通过闭环结构来实现不同功能的无缝对接,通过完整的系统结构来实现智能集成的整体功用。

 

3 结语

 

在数控机床中,智能集成的数控关键技术的运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数控机床的生产工艺,能够有效地提升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确保数控机床的生产质量。数控关键技术的主要智能因素包括明确任务,对任务进行科学细分,还包括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特征进行不同的接口设计,同时还包括故障诊断与分析等。

 

在数控机床中,智能化数控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识别产品特征,复制零部件的信息,产生标准文件,作为数控机床生产的主要标准,同时还包括不同接口的智能集成及过渡环节的解释器集成等。

第9篇:集成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集成;方法;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不过,在信息系统发展早期没有考虑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各系统使用的技术体制、开发语言、接口标准等自成体系,导致后续的集成建设非常困难。然而,已有系统和数据是宝贵信息资源,不可能全部推倒重建,因此,运用合适的系统集成方法和技术,最大限度对已有异构系统和数据进行集成,便成为当前系统集成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1 信息系统集成方法

现代编程方式经历了大约四个阶段:面向过程编程、面向对象编程、面向构件编程、面向服务编程。随着编程方式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也越发成熟可靠。目前,主流的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主要有基于软件构件的方法和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方法。

1.1 基于软件构件的集成方法

基于软件构件的集成方法,就是将不同功能的软件按照统一的标准接口预制成构件,存放到构件库里,需要时以“搭积木”的方式来组装应用系统,从而实现系统的集成[1]。

基于软件构件的方法主要有三点优势:(1)可复用性强。构件是标准的可复用模块,将现有应用系统改造为构件,可增强其复用性,有助于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降低开发难度,节约经费;(2)开发效率高。构件开发可以多人、多部门并行进行,其测试与调试既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3)具有动态集成能力。构件是按照标准规范封装的功能单元,通过构件组装,能按需求定制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系统功能,实现柔性部署要求。

虽然基于软件构件的方法有其自身优势,但也存在三点不足之处:(1)缺乏统一标准支持。由于没有统一标准规范,大大限制了平台无关性,降低了构件的通用性以及可移植性;(2)互操作性较差。两个采用不同技术体制的系统必须创建一个翻译层才可以进行信息交换,这导致基于软件构件的集成大多是紧耦合模式,不利于业务流程调整和重组;(3)体系结构的可扩展性较差。由于基于软件构件集成的系统自适应性、通用性比较差,应用的每次更新都必须完成众多复杂接口的升级,需要大量的后期工作。

1.2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集成方法

面向服务架构简称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种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中立标准定义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从而使得构建在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使用统一、标准的方式进行通信,达到集成目的。

SOA的优势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具有良好的松耦合性。服务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只要服务接口保持一致,改动调整服务的内部功能或结构对其他部分没有影响;(2)可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服务的粒度可按需自由定义大小,服务之间的关系也可按需编排,能够适应各业务系统不同情况下的服务需求;(3)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将原有系统资源进行服务化,能够增加系统资源的重用性、共享性,还能避免相同功能组件的重复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种集成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构件和服务均是独立的功能单元;都通过接口与外界通信;都可复用以降低集成实施成本等等。但构件的应用往往会受到特定技术的制约,因此主要用于面向内联网和部门内部集成的应用。而SOA由于优越的平台无关性,即使开发语言、平台迥异,也可以很好进行交互,因此更适合于跨部门、跨业务的信息系统集成。虽然SOA存在诸如占用大量带宽、开放协议安全性低、实施难度大等不足,但并不妨碍其成为未来信息系统研制开发和集成建设的新趋势。

2 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实现信息系统集成的技术有很多种,但都可以归到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表示集成三个层次当中,下面对各个层次中的主要技术进行介绍:

2.1 数据集成技术

(1)数据仓库系统。数据仓库系统是一种物化集成技术,它需要先建立一个存储海量数据的数据库,然后将所要集成的数据源中的数据定期通过数据抽取工具进行过滤、提取和转换,并装载到海量数据库中。所有查询都通过数据仓库根据其保存的信息来进行。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快速高效的查询,但查询的数据缺乏时效性[2]。

(2)数据库访问中间件。数据库访问中间件能够访问文件或数据库中的分布式数据,它在数据级上集成,通过网络查询或转移数据。上层应用对中间件进行查询,中间件再将查询转换为基于各局部数据源的模式查询,各数据源的包装器将结果抽取出来,最后由中间件将结果集成并返回给用户。中间件系统并不将各数据源的数据集中存放,数据仍存储在局部数据源中。

(3)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标准。XML是一种标准的数据存储语言。它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来结构化地描述数据,可以标记任何一种事物。基于XML的方法要先将交互共享的数据转换为XML标准文档,以实现数据在结构上的统一,然后再对XML标准文档进行集成。目前,以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或NXD为存储手段,以XML为交换载体的数据管理是一种趋势。

2.2 应用集成技术

(1)分布式对象技术。分布式对象技术采用面向对象概念组织、管理网络计算。它能给原有或新的应用软件提供面向对象接口,从而实现互相访问。通过分布式对象技术,应用软件能够不用关心对象的具置而发出调用,这样就能转移、替换、复制软件组件而不影响其他任何组件。分布式对象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复杂性,因为它需要应用软件之间有更高的耦合度。

(2)面向消息的中间件。面向消息的中间件是中间件的一种类型,它使用普通通信信道在应用之间传送消息数据来实现集成。通常情况下,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使用异步通信模式,这大大降低了应用之间的耦合度。除了传递消息,该中间件还包括其它服务,如数据转换、安全性、故障恢复、成本路由以及一些大量的调试工具。由于简单,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得到了广泛应用。

(3)Web Service技术。该技术是为了解决在互联网环境下,松耦合的Web服务之间进行互相调用、互相集成而设计的技术框架。它使得应用程序间可以基于互联网标准进行协作,而无需人的直接干预。利用Web Service技术,Web服务能跨网络将应用程序功能交付给任何类型的客户,交付到任何平台[3]。

2.3 表示集成技术

(1)Portal技术。该技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Web的应用系统表示层集成技术,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可插入新功能或者扩展的框架,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重视流程及整体工作效能,通过与应用无关的图形化界面来映射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流,提供单点集成界面,实现信息的集中化访问,达成低成本的系统集成目标。

(2)组合界面应用程序块[2]。微软的“组合界面应用程序块”实现了可扩展的智能客户端用户界面,即将一些相对简单的子系统的用户界面组合起来,创建一个综合的界面集成解决方案,但同时允许各子系统的在后立地进行测试、部署、运行、升级和更新。“组合界面应用程序块”集成框架通过实现一个后台的集成层,利用旧的子系统为这个集成层提供服务,集成系统的界面使用集成层的接口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从而实现了表示层的集成。

参考文献:

[1]李建芳.构件技术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构想[J].陆军学术,2006,(6):21-22.

[2]汪昭,刘欣.信息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10):61-64.

[3]王慧斌,王建颖.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