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精选(九篇)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

第1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供应链;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作者简介:康耀江(1965-),男,河北邯郸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房地产及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69-04 收稿日期:2007-02-07

一、商业房地产供应链分类

根据供应链的集合程度,商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应链组合可以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地产开发型、房产开发型、物业持有型、金融投资型和综合开发型。在这5种类型中,作为一级土地开发商的纯粹地产开发型随着国家土地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全面实施,企业的主导权逐渐丧失,政府主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这类房地产开发商已经越来越少;综合运作型是综合了地产开发型和房产开发型两种供应链模式,由于地产开发部分少了,所以该种模式已经逐渐变成了房产开发型。所以,目前商业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组合方式主要就是房产开发型、物业持有型和金融投资型3种(丁烈云、毛鹤琴,2004),其模式分别如下图所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商业房地产开发型供应链,主要原因在于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在整个过程中深度参与每个关键环节,全面地把握商业房地产产品“制造”的流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商业房地产发展的方向。

二、商业房地产开发流程

在国内的一般性教科书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将房地产开发分为可行性研究、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营销和服务等4个阶段(赵世强,2003),如下图所示:

按照国际上传统的经典房地产著作,一般将房地产开发分为以下8个阶段:

三、商业房地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型

依照上述两个房地产开发模型并基于对其的分析,结合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如下图所示商业房地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型:

(一)模型基本说明

该模型不是直线供应链,而是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络供应链模型,决策、计划和营销不仅是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或流程,而且这个流程对其他3个流程始终产生影响。4个流程在职能内容上是紧密相关的,不仅互为补充,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互相渗透的。所以,4个流程虽处在供应链上的不同位置,但是他们之间互相“牵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管理创造系统,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有价值的商业房地产产品。

(二)模型的四个基本流程

模型包括4个基本流程模块:土地和资金的获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这3个流程通过决策、计划和营销这个流程进行协调和统一。

决策、计划和营销:指的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整体决策和营销管理活动,包含开发方式的决策;产品创意;开发流程与合作伙伴的确定;销售策略的制定等。其中也包含支持性运作管理,如:确定商业房地产房型结构,布置方式和数量;具体开发计划进度;销售方式等。

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指的是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方式。土地的获取主要是根据土地出让方的要求来决定;资金的融通更加复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采用何种方式获取资金是房地产企业急待研究的问题。土地和资金可以看作是房地产产品的“原材料”,如何“采购”至为关键。

工程建设管理:指的是项目的勘查、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勘查包括地形测量、工程地质和水文勘查;规划设计包括项目的整体布局,造型选择,与周边配套设施的结合,施工图设计等;施工: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选择,质量、进度和资金的控制,竣工验收和移交等。相对来说这个流程技术性最强,也是比较容易控制。

运营管理:可以用四个统一来概括,就是统一招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监督和统一物业管理。这个流程处于整个流程的末端,但远不意味着结束。商业房地产开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房地产产品的制造上,而且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项目的管理经营上,所以运营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三)四个基本流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1.从时间上看

从时间上看4个流程具有很明显的时间顺序,这就要求在进行商业房地产开发的时候,开发公司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盲目。比如在决策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不能逾越这个阶段开展工程建设。房地产行业是失败不起的行业,商业房地产更是如此,严格执行投资建设程序,环环相扣,才能确保项目实施的稳定性、可控性,才能实现投资效益。但是实际的开发过程并不是沿直线一步一步地向前进行的,因此模型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循环网络型;开发是一门艺术,它是非常复杂且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开发中的有些做法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此,不能完全依赖于抽象的模型。在每一个阶段,不能仅仅考虑下一个阶段,要始终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

2.从内容上看

(1)决策、计划和营销

这个流程内的管理活动贯穿整个供应链,“管理就是决策”,因此决策和计划在任何管理中都是贯穿始终的活动,而且是最总要的管理活动。

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已经把营销管理活动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占有统领性的地位。中国房地产行业前期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营销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将营销管理视作贯穿始终的管理活动,并作为衡量其他管理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可以将商业房地产开发的产品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大大降低开发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

(2)土地和资金

这个流程是4个环节中技术含量最多的,也是相对最易于控制的管理环节,属于产品“制造”阶段,执行的特色最明

显,但是并不是说这个管理环节就容易、简单和不重要。房地产产品和一般性产品不同,具有一次性,而且要经得住长时间的检验(至少20年以上)。规划、设计和建造不仅要满足现代需要,而且要符合未来时展的要求。

土地和资金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原材料”,是影响商业房地产开发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房产依附在土地之上,资金是项目开发的血液,两者与其他环节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3)工程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是决策的结果,依赖于土地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对后期的运营管理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便于后期的运营管理,在这个阶段就应该安排运营管理阶段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进来参与决策。所以工程建设管理与其他管理模块的交叉管理也是最多的。

(4)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是商业房地产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对商业房地产项目本身来说则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运营管理是在前面3个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处在最为被动的位置。在这个流程管理阶段,除了要完成前面3个环节中没有完成的一些工作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商业开发实现项目最终的价值。

运营管理是否能够成功根本取决于前面3个阶段的成果,取决于整个战略和策略是否正确,运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弥补前面阶段的缺陷,但是对于一个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决不能将成功押在最后的运营管理环节上。

3.从组织结构上看

商业房地产开发,在组织结构上属于典型的网络型组织结构。从图中不难看出,商业房地产开发商的关键职能基本上都是由外部的专业机构来完成的。房地产开发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信息整合,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建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将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的复杂职能纳入到自己的管理系统内部,不仅确立了自己的中心地位,而且有效推动了整个系统的有机运转。

四、商业房地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型分析

(一)商业房地产业集成化供应链中企业的角色与相互关系

商业房地产业供应链是种网络结构,开发商是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实施者,是项目的总负责人,承担项目开发成败的经济责任,是供应链的组建者,对供应链的运作起主导作用。所以,开发商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集成化供应链的管理者。由开发商提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供应链分工措施,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由开发商对战略性问题和支持性运作问题做出决策,在项目实施前完成市场分析、费用测算、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估的过程,做出开发计划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计划进行调整。

(二)商业房地产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方式

首先,开发商要从传统的局部性思维转换到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在观念上,开发商要充分尊重链中的供应商,一流的供应商造就一流的企业,抛弃以往哪些“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极力压价”的竞争式的方式,努力营造相互合作的双赢或多赢的新局面,从竞争走向竞合,努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绩效,为链中企业创造更好的绩效水平。

其次,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也不仅仅是合作伙伴的选择,开发商要建立相应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采购体系、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价值观共享及风险共担体系、链中企业的激励制度等支持系统,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以此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高效运作。

第三,链中企业建立互信关系是进行有效合作的纽带与保证。开发商要与合作企业共担责任、风险与成本,同时共享成果与收益,这是企业间建立长久信任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节点企业间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开发商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商业房地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博弈分析

对于商业房地产开发商来讲,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进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而是应在争取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链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分配。供应链的竞争,首先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次才是链中企业之间的分配竞争,它们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下面以开发商和建筑商为例,对他们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开发商和建筑商都是独立的企业。

1.博弈分析

假设建筑商的单位产品价格为p,产量为q,成本函数为TC1,则利润为

π1=pq-TC1(q)

开发商的产品价格为P2,产量为Q2,除去中间产品(建筑商)的成本函数为TC2,则利润为

π2=P2Q2-TC2(Q2)-pq

总利润为

π=π1+π2=2Q2-(TC2(Q2)+TC1(q))

在只有一家建筑商的情况下,则q=Q2。并且,对于商业房地产的需求曲线满足于

P=f(Q)

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博弈双方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博弈为G(δl,δ2),建筑商和开发商获得利润的贴现因子分别为δl和δ2,N={1,2}代表博弈双方,P为中间产品的集合,X∈R+为中间产品的产量空间,T={0,1,2……}为所有的时间集合。双方博弈的规则为:当一方给出中间产品的一个价格,另一方要么接受这个价格,要么拒绝这个价格,若接受这个价格,则根据这个价格选择一个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的产量,博弈结束;若拒绝这个价格,博弈进入下一轮,由拒绝方出价,另一方要接受并选择一个其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的产量,要么拒绝,博弈继续下去,直到一方接受对方的出价,达成一致。

在建筑商和开发商都不能决定中间产品的价格的情况下,建筑商选择产量来决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开发商根据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供求函数来决定利润最大化产量,当双方同时博弈时,建筑商选择产量q使其自身利润最大化化π1则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P=MC1(q)

开发商根据需求函数决定利润最大化,并且q=Q2时,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P=f(q)+qf’(q)-MC2(q)

上两式联立可得博弈均衡解p*,满足

P*=MC1(q*)

P*=f(q*)+q*f’(q*)-MC2(q*)

满足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产量q*

f(q*)+f’(q*)q*-MC1(q*)-MC2(q*)=0

这个均衡过程的形成过程与双方的成本函数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传统的合作方式中不可能达到完全信息的条件。建筑商和开发商只有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对供应链实行集成化管理,双方充分的互相信任,博弈过程是合作博弈,才能达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优的水平。

2.合作博弈的帕累托改进

第2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 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ERP、CRM与SCM作为关键的信息系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是链条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充分利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实现SCM、CRM和ERP的有机整合,满足市场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是各个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集成化供应链中的ERP、CRM与SCM

目前,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个体问题的解决办法,较少从整个链条的角度集成化的考虑供应链的管理问题,而这恰好是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有的学者对此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施步骤模型。他们认为企业间只有建立集成化供应链联盟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该模型主要包括:基础建设、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五大阶段。

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我们认为在信息的集成建设中,为了更好的发挥供应链的集成效应,应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统一SCM系统,即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心,统一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和配置。在此基础上,各个企业发展自己的ERP、CRM、基于个体的SCM。如图1所示,在集成供应链的基础上,各个企业内部进行ERP、CRM与企业个体SCM的整合,企业中各自的SCM系统向管理中心提供相关信息,由供应链上的SCM中心从整体价值最大化出发,调集分散的信息和资源,将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控制,从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到最终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实现将供应商、制造产、商、生产企业、最终客户连成利益的共同链条。

三者集成的组织管理途径

一般来说,供应链中的企业个体应该有一个整体信息建设规划,从内部的信息化开始,先实施ERP系统,在ERP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SCM和CRM,使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通过供应链紧密结合,在客户的驱动下实现物料的有效流动。在此前提下,整个供应链致力于逐步实现基于集成化供应链的三大信息系统的整合。

三者集成的整合设计

ERP与CRM重叠部分的整合优化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现在ERP在销售方面提供的功能有限,而正迅速发展的CRM软件集传统的销售和服务自动化、电子商务、营销自动化、分析性的应用程序和电话授权为一体,可实现销售、营销等流程的自动化。从功能上讲ERP与CRM的整合部分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下列的交叉与重叠处,交叉的功能模块则应根据业务流程需要进行梳理、融合,以提高整体功能。下面给出了重叠处分工的建议:

ERP负责:产品管理,工作流管理,工作人员管理,订单管理,产品基本信息。

CRM负责:客户管理,营销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决策支持。

共同负责:信息交流。

ERP与个体SCM重叠部分的整合优化

这里所指的SCM是企业个体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包括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管理、物流管理、订货管理、存货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顾客服务等。对于企业个体而言,面对ERP无力承担企业间的协调与集成,SCM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二者存在重叠。由于在这些方面SCM提供的功能要优于ERP,在整合过程中,可以将后者相应的部分合并到个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

企业需求计划 SCM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和协同引擎等在内的通讯技术可帮助生成企业间的最新和实时的协作预测,提供了精确的预测结果,ERP尽管也提供了需求预测功能,但较前者逊色,应归入供应链管理系统。

第3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集成;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源的整合,是借助供应链内企业的合力来提高自己的经营绩效。供应链管理能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又能避免自己投资带来的建设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使产品在成本、质量、市场响应等方面获得优势,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市场占有率。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在总量不增的情况下利益在各企业间进行分配,而是能增加社会的经济总量,所以它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目前为止,人们对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理解还存在这较大的分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里,笔者结合前人的定义及自己的理解,为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做一个自己的界定,所谓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为了寻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为用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它的成功实施能为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节点企业都能成功的实施供应链管理呢?答案是否定的,各节点企业要想真正结成供应链联盟,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否则是不可能成行的,而以下三点就是笔者认为进行供应链管理时所必备的条件。

一、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

本文定义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假设条件,即企业已经完成了其自身内部的供应链集成,这样的企业才有资格加入到文中定义的那样的供应链体系中来。林勇等人(1998)提出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五个步骤:基础阶段、职能集成管理、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集成化供应链联盟,根据这个理论,也就是企业需要完成前三步集成。

基础建设阶段是在原有企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阻力和有利之处,同时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做出分析和评价,最后相应地完善企业的供应链。

职能集成阶段集中于处理企业内部的物流,企业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对组织实行业务流程重构,实现职能部门的优化集成,通常可以建立交叉职能小组,参与计划和执行项目,以提高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克服这一阶段可能存在的不能很好满足用户订单的问题。

内部供应链集成要实现企业直接控制的领域的集成,要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内部集成化供应链。集成的输出是集成化的计划和控制系统。

二、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在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巨大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协作的管理战略,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更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跨越了企业的围墙,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高,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据统计,合作性预测可以使预测的准确性提高15%;合作性计划可以使库存减少15%,使运输成本节约3%~5%。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是短期的,不是战术性的,而是长期的,是战略性的。这种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不是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契约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双方的相互信任,而且涉及到双方企业的所有人员,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到一般员工,都要树立长期合作的思想。尤其是在遇到内外威胁的时候,双方合作关系的维持对整个供应链的存亡至关重要。比如,当其他的供应商用极低的价格来争取客户,或者其他供应商比现有供应商拥有更大的技术优势,这些外在的威胁都对现有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产生威胁;当企业遇到这些外在的威胁时,可以通过共同讨论和一起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使双方关系破裂。因此,供应链的维护和健康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

三、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的企业,其信息流动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情况,但单个企业的信息流动和信息化水平是决定和影响供应链信息流动和信息化的基础。供应链的信息基础是企业信息,企业信息的基础是企业中各工作组的信息,而工作组信息的基础是个人信息。这四个层次的信息组成了一个信息结构,见图1。

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要通过组织间的信息系统来实现,组织间的信息系统具有而且应该发挥三个层次的作用,即通讯、协调和合作。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是很难实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信息技术以外的原因,如,企业获利、生存所依靠信息的不对称,并不是所有参与信息共享的成员企业都能得到等同的利益等。其解决之道就是实现利益共享即“双赢”,经济利益上的紧密关系使供应链关系企业在信息共享上有了共同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供应链关系企业主动将信息在供应链内与其他企业共享。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8-86.

[2]陈兵兵.SCM 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9-123.

第4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竞争又有了新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协同的方式,将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本文首先分析讨论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然后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概念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如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第二种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第三种概念采用增值链的方法,是一种范围更广的观点,如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通过分析供应链的定义,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送达客户;(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

同样供应链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在这里我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以6R为目标对从供应商到顾客整个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应将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该集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初始阶段、职能集成阶段、内部集成阶段、外部集成阶段。在完成以上四个阶段的集成以后,已经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企业结构,从而实现对企业内外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

2. 敏捷供应链。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强调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开放、共享和集成。敏捷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都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借助敏捷制造战略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成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3. 绿色供应链。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由于公众、法规及环境标准的压力,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面对这种压力,企业必须重新调整供应链流程,把环境问题融于整个供应链过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为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把绿色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同时在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中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供应链的设计。设计和运行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必须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即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不同的产品类型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有效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低边际利润、有稳定需求的功能型产品(Functional Products);反应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边际利润高、需求不稳定的革新型产品(Innovative Products)。

5. 供应链伙伴选择。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合作和能力的协同,来有效地实现各种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供应链的伙伴选择涉及到诸多因素:如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提前期、加工能力、运输距离、企业信誉、批量柔性、技术实力、资金状况等。大多数关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定性的或实证的,考虑经济上的重要性,定量分析就非常适用。目前,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主要分成三类:线性加权方法、数学规划方法、统计/概率方法。

6. 供应链库存技术。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VMI是以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该方法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JMI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强调供需双方同时参与,相互协调,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可消除供应链上的需求变异和放大现象。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能同时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其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

7. 供应链信息技术。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EDI、基于Internet、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工作中的人为错误,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8. 供应链建模技术。研究供应链建模技术,建立相应的供应链模型对于供应链管理中的各项分析和决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供应链建模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设计法、近似方法、基于仿真的方法。网络设计方法一般使用整数规划或混合整数规划来描述和求解问题模型,建立的模型可以覆盖供应链管理中的所有决策领域,但对于规模较大的模型存在着求解困难的问题,另外模型考虑随机因素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近似方法主要用于供应链多级库存问题,研究在考虑多级库存情况下建立库存控制策略及确定控制参数,该方法在降低库存、提高用户服务水平等方面都相当重要,但它忽略了非平稳随机因素的存在、忽视了生产和运输问题等。基于仿真的方法可用于分析全面的供应链模型,由于不存在数学求解上的问题,因此建立的模型可以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包括结构上的和参数上的随机性,比较适于评价现有策略。

三、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就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来看,供应链管理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总结近几年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5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传统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出发,探讨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新特性,最后对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传统的供应链进行了比较。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就是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供应链结构向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集中精力管理核心业务。“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物流的集成思想、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思想等的出现,供应链机构出现“网络化”的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三、企业生产敏捷化、柔性化

上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形成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而柔性化是指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调整生产的能力,该能力越大企业活力就越大。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管理带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不同:

1.物流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下,物流是对不同地理位置的顾客进行基于传统形式的批量式空间移动,货物的运送通过集装箱、托盘或其他包装单元来进行,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可见性是有限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得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

2.物流的目的地不同。传统供应链由于不能及时掌握商品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出现信息不及时等情况使得物流只能实现集中批量化运输和无差异性,从而使得物流的目的向集中运输方向发展。而电子商务供应链完全是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提高服务,其目的地是分散的。

3.顾客的类型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既定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能够明确掌握顾客的类型及其所要求的服务和产品。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要求快捷、高速、划分细致的物流和商流方式,顾客是未知实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季节需求、价格以及便利性,进行产品订购。

4.供应链运作的模式不同。传统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推式经营,制造商为了克服商品转移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利用物流将商品送达到市场或顾客,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商品生产、分销以及仓储、配送等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的订单进行,商流、物流、资金流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物流为商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供应链是拉式的。

5.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一致。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物流过程的稳定、一致,否则物流活动就会出现混乱,任何物流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和变异都有可能造成上下游企业的巨大损失。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却不同,由于其物流需求本身就是差异化的,物流是建立在高度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增值活动,因此,物流必定会出现高度的季节性和不连续性,要求企业在管理物流活动中必须按照及时应对、高质服务以及总体成本最优的原则来进行,体现“个性化、专业化”。

6.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采集、传输、汇总,信息具有单向性,供求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系统,至多是一个局限于内部网络的局域网络系统。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信息的采集可以由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采集,信息具有双向性和对称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对供求双方开放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系统,信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资金结算方式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结算大都是通过现金、支票或转账方式进行;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因交易都是在线进行,以在线电子支付为主要结算方式。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同时他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6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集成化;物流管理;新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经营集团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物流的延伸。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作业直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包含于一体化物流,又超越了物流本身,它向着物流、商流、信息流、媒介流的方向同时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体系。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实物资源在组织内部最优化的流动,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组织内部的合作是不够的。

对于供应链的概念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观点,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执行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及成品生产、成品销售进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有几种常见的体系结构模型:

链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供应链体系结构的简单化模式,它研究以一个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的链状关系,链状模型是一维结构模型,能较为明了地表现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关系。

网状模型。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处于不同的几条供应链上,且其不至一个供应商或分销商,使供应链不再仅表现为一个简单的链状结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1、集成和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成是供应链从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资源、信息集中的过程,它强调供应链的整合性和一体化物流特征。分解是供应链从全局到局部、由上到下的过程,它强调在全局性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将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分解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具体实践供应链的目标。集成和分散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精炼化原则。柔性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和优势所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满足供应链柔性的要求,就必须坚持精炼化原则,通过删除不能带来增值的环节,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分销商,设计适宜的供应链节点数,使供应链既功能完备又灵活高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集优化原则。供应链的形成是通过核心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而形成的,基于业务外包基础上的供应链保证了各节点企业在所从事行业中都是最优秀的,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4、协作性原则。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协作性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

5、动态性原则。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供应链必须设计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从而使供应链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工具。

6、创新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的设计同样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也是供应链设计集成化、动态性的要求。这种创新性体现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敢于突破陈规、大胆质疑现有管理方法,采用新的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创造性地创新设计。

7、战略性原则。供应链虽然是由不同企业合作形成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毁俱毁、一荣俱荣”的“双赢”关系,因此只有坚持战略性原则,才能实现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长远利益,保证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相一致。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现代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市场全球化促使包括材料获得、加工、装配和分销在内的制造活动分布在整个世界进行。随着持续发展的制造全球化趋势,企业与供应商、转包生产伙伴和顾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先前的管理模型侧重于调节内部业务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增加市场价值。相反,供应链管理使公司寻求集成外部环境(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表明经营重点从公司内优化转移到一个战略联盟全面的优化。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1、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和目标。

(1)库存管理。要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时间,加速库存周转,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高速运转。

(2)订购过程管理。订购过程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它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给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EDI的采用,使订购过程管理更加高效。

(3)配销管理。当货物进入分销中心,配销管理便指的是规划、协调和控制货物的物理流,包括四个过程:配销需求计划、实物库存管理、运输和车队管理、劳力管理。

(4)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仓库管理的操作劳动强度很大,但条码技术、扫描仪、EDI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对物流管理的电子化,达到对贸易过程实时跟踪的基本要求。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1)信息传递纵横交错。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其信息传递在企业之间逐级进行,供应商不能得到最新的需求信息。供应链管理中,节点企业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的特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是共享的。

(2)整体性增强。在传统观念中,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业关系主要是“买-卖”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以生产为中心的,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和合作,更谈不上战略联盟和协作。供应链企业是一种战略协作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强调企业间长期的、直接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问题,是一种动态的联盟。

(3)现代化信息技术表现出强大的支撑作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随时需要各种信息来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储、提货以及包装。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和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用到越来越多的现代物流技术。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作用。

(4)物流服务方式灵活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的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货代公司(运输企业)、仓代企业(仓储企业)和流通加工企业等;出现了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物流服务更加高效快捷,适应了企业、社会对物流不断增长的要求。

参考资料: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彼德·德鲁克:《管理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4]丁立言、张铎:《物流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金若男、张文杰:《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年版。

[7]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理论与方法”,《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第8期。

[8]代小春、牟小俐、江积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框架”,《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9]曾祥云:“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经济管理》,2001年第22期。

[10]刘丽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一——物料采购管理策略”,《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第9期。

第7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战争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战争取代了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同时战争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在这种高消耗的战争中,后勤保障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走势,因此研究实施信息化的军事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策略,对于优化军队后勤保障组织结构和提升军事供应链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概述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是指,为了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实现信息流在军事供应链各节点间的搜集、处理、存储、传递和共享,而建立一个军事供应链信息职能系统,来满足部队用户、军队后勤系统、军品供应商、军品零配件或原材料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其他军事供应链节点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成本的信息化管理。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包括各实体内部的信息化和实体间通信的信息化,其中涵盖了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信息化、军地联合保障的信息化,以及部队后勤指挥系统信息化等。其中,后勤指挥系统信息化是军事供应链信息化的核心,对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起到了决定作用,是对军事后勤保障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后勤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整个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必须围绕后勤信息化指挥系统而展开,参与军品研制、生产以及为军队提供服务的企业必须保证其信息系统与后勤信息化指挥系统的兼容性,以便于后勤信息化指挥系统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获取需求信息,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 实施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的必要性

2.1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是军事供应链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供应链必须对部队需求和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特别是战时部队需求成爆炸式增长,要求军事供应链能以最快速度,在最大范围内,寻找所有可合作企业和可获取资源,再从中择优选择合作伙伴。正是部队对军事供应链的这种特殊需求,要求军事供应链必须实行信息化运作,即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时准确的获取保障中的各环节数字化信息,从而为控制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的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在成本管理领域的运用,它能够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最大化节约保障经费,最优化设计武器装备的生产供应。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促进军事供应链的信息化集成管理,是军事供应链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是军事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

军事供应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活动系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其中信息流更是具有来源点多、分布广泛、信息量大、动态性强、信息的价值衰减速度快、及时性要求高等特征。这意味着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不仅种类繁杂,而且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要及时、快速、准确。传统的后勤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成化军事供应链模式的出现。除此之外,军事供应链内部各个环节具有不同种类的信息,要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上下游节点之间密切相关,必须实现这些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共享,因而必须进行成本管理战略的信息化建设。

2.3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是提高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水平的关键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物资装备保障及时、准确、高效、军事经济效益好的军事供应链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军事供应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存储、汇总、传送、反馈,可以减少物资保障层次,降低费用消耗,提高保障水平。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各类信息技术在军事供应链中的广泛应用,军事供应链信息以网络形式将不同企业、不同部门、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作战部队之间的物资装备保障、流通及使用信息连接在一起,实现各节点之间数据的高度共享,从而在缩短物资装备保障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军事供应链的经济效益。

3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的内容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装备物资的采购、生产、物流、储备、供应、维护等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的采集、交换、存储、传输和处理,实现保障物资在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供应及储备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无缝链接,构造出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军事供应链。信息化是实施军事供应链高效成本管理战略的基础,是建立集约化后勤保障体系的关键,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证。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息处理自动化

在数字数据环境下,利用各种管理系统实现物资的储存、调配与供应等业务的管理与决策;利用电子商务、物资快速采办、敏捷制造等系统,实现物资的快速采购和精确保障;利用自动识别技术,进行物资管理信息的收集与存储,实现信息的快速采集与汇总。

3.2 管理系统集成化

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理论,它既把构成军事供应链的各种实体视为一个系统整体,同时又把军事供应链中的各个业务环节看作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通过信息集成、系统集成的过程,优化配置各种后勤资源,整合军队后勤与社会后勤的保障力量,最终实现军事、经济“双效合一”的后勤保障体系。

3.3 指挥决策信息化

在各种数字化的网络终端指挥、控制和监控系统中,通过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情景模拟,为及时的指挥决策提供帮助。如:通过库存管理系统,运用网络数据库实现在储物资的严格管控;通过物流信息技术实现物资装备的输送管理;通过作战指挥系统获得一线部队的实时需求等。

3.4 物流组织数字化

立足现代物流软硬技术、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网络,综合运用电子数据交换,IC卡、条码等技术,及时、准确获取物资资源、保障需求、保障过程等数字化信息,并通过物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决策,实现物资的及时有效供应,实现军事物资资源的全程可视。

4 提高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的措施

4.1 建立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

实现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必须依托现有信息资源,在做好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数据标准,遵循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原则,在供应链的不同节点分层次、分步骤组织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实施。

从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内外作用可知,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军队后勤体系的信息化,其重点是完成后勤指挥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其二是企业领域内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不仅应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等途径向后勤指挥信息化系统提供军品的生产信息,同时应完成军品技术信息的电子化并通过承包商技术信息集成服务等方式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后勤指挥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它是借助以电了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设备实施后勤指挥与控制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通过战场数字化网络获取一线部队作战或训练的实时需求;通过嵌入于武器装备的传感器随时监控武器装备的状态并对故障做出反应;通过全资产可视系统和在运物资可视系统随时监控多级库存体系及运输途中的军用物资的位置、状态、数量等各种信息;根据部队的作战或训练计划,通过人机交互仿真等手段预测部队未来某个时间段内的需求;自动生成军用物资的订购、调拨、供应、维修和运输计划;与军品生产商进行技术信息和商务信息的交流,制定和调整军品生产计划,监控军品的生产情况,等等。

4.2 重视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

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具有数据采集和识别、定位和实时跟踪、信息传递、数据挖掘、决策支持、实时控制等功能。要让这个复杂而庞大的信息系统高效而可靠地运转,就必须以完善的标准体系规范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使有用的信息在系统中能够被及时地采集、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资源共享是军事供应链各节点协同工作的前提,信息资源共享要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而系统集成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标准化。可见信息标准化是信息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的重要前提,关系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就是要在整个军事供应链范围内,为确保军事供应链信息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行得以成功实施,在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分析、软件选型、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系统管理、系统使用,以及系统维护和升级等全过程建立和采用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范。军事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到军用和民用的各种标准,其核心是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的总称。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信息表达技术的标准化、信息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和信息应用技术的标准化。

4.3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

军事供应链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应鼓励和支持与军事供应链各功能环节相关的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一是在我军的院校及科研单位中加大对军事供应链相关运作及成本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进一步深化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二是鼓励和扶持各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成本管理和运作手段,加强创新型技术的应用力度;三是扶持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之间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此外,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我国军事供应链领域应用的示范和引导,加快信息技术在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

4.4 努力培养高素质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化人才

信息技术在军事供应链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给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相关业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需要相关院校和部队培训机构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求,高素质的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业务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的军事供应链专业知识、坚实的军事理论知识,以及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等。因此,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军事供应链相关职能部门与军地高等院校开展多种专业、多种层次的人才培训工作。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应经常开展以网上实验、软件模拟和虚拟仿真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活动,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的演练,提高官兵在运作过程中对军事供应链系统性的适应程度,培养一批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高素质军事供应链成本管理战略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丰,华刚,高晓东. 新军事革命与军事物流信息化[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4(6):26-29.

[2] 张博龙. 浅谈军事物流信息化[J]. 科技文汇,2007(6):132.

第8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 李丽萍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2] 杨敏才,凌超,王槐林.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系统[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44-48.

第9篇: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供应链中主要库存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讲述了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 简称JMI)的基本思想、实施JMI的必要前提和应采取的步骤,为企业采用JMI管理供应链库存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JMI

从传统的ABC库存管理办法到JIT的“零库存管理”,库存总是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从强调大而全的纵向管理模式转向强调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横向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集成性、群体性和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在供应链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给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

供应链库存管理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获得用户服务与利润的优化,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及节点企业双赢的目的。上世纪90年代初,管理者把供应链库存管理重点放在控制方法和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其中以AFR(Aggregate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合计预测与补给)供应链管理库存模式最具代表性。AFR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主导其分销中心及库存的管理,是商业贸易伙伴交互作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用于预测的核心数据主要来自于销售历史数据,AFR缺乏集成的供应链计划,可能会导致高库存或低定单满足率,容易形成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从而导致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快速响应时间,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解决AFR的上述缺点,有学者提出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模式,VMI是以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性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对减缓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的出现有着积极作用,但VMI有以下缺点:

VMI是单向流程,供应商并未将促销、多存货来源和季节性因素列入考量,在存货方面仍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发生。VMI中的框架协议虽然是双方协定,但供应商处于主导地位,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商,难免造成失误,供应商可能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将企业成本转嫁给其他合作伙伴,供应链缺乏有效的双赢机制,由此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将会恶化同其合作伙伴的外部供应链关系,进而导致整体供应链竞争力的削弱。

JMI的基本思想

针对AFR和VMI的不足,有学者又提出了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JMI是基于物流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能有效改善供应链系统中出现的牛鞭效应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进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JMI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库存管理计划,各节点企业在共同的协议框架下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如图1所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合作沟通,并通过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对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管理。

实施JMI的必要前提

JMI的实施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合作,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信任是JMI成功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是JMI成功的保证。为了保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良好沟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协商建立JMI框架协议,从而保障供应链上信息流的有效沟通,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在预测、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的共同设计和控制。

此外,实现JMI的关键是用户库存状态的透明化,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对库存进行随时跟踪调查,从而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信息,对企业的供应能力作出快速调整。因此,JMI的实施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施JMI的具体步骤

建立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

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沟通并制定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供应商和分销商要充分沟通,将合作概念化并拟定框架协议。要理解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点和冲突,通过协商的办法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集成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流通,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是JMI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物质保障,而对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之间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是共享信息的技术基础。传统的信息集成方案是基于传统EDI的数据集成方法,但这种方案的成本高昂,不适合中小企业的应用。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人们先后提出了基于传统HTML技术的集成方案、基于分布式技术的集成方案和基于XML技术的集成方案,这些信息集成方案对建立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畅通机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信息系统集成时要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系统等企业系统集成起来,从而在供应链中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为实施JMI提供了物流保障,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的整体性也因此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事实证明,JMI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策略。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企业在竞争中日益壮大,供应链管理思想将日益深得企业界的青睐,而在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下的JMI管理技术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我国商业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