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汶川地震感人事迹精选(九篇)

汶川地震感人事迹

第1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的旗帜》读后感,让我感动的一件事,诵读经典,感悟成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海

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海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大纪元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人物,世园会征文,守护甜心之

第2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我和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这样问自己,也在默默地用行动为自己寻找着答案。灾难发生的第一天,电视台的每一名员工都向自己所在的栏目组或者办公室捐款,最终以中央电视台的名义捐给相应的机构;一天晚饭后,我和友人到超市购买了数箱奶粉和婴儿用尿不湿送到了北京青年报社的捐赠点,而在我们前面是排队等候的前来捐赠的车辆;5月19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正在医院看病的我和医院所有医护人员以及来就诊的病人们一起静静地站在走廊中,向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人们默哀,也在心中为那些幸存的人们祈福,希望他们能渡过难关;远在成都的表哥带着水和面包,开车三百多公里,沿途把吃的分发给路边的灾民……太多太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微薄的力量在为帮助灾难中的人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而努力着。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些人,是他们帮助我们录制完成了一期精彩的节目,是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和我们一起为灾区人民献出了一片爱心,他们就是参加《购物街》现场录制的选手们!我想大声地说:谢谢!谢谢你们的无私和奉献!

这一次参加我们节目录制的选手大多在三月份之前就报了名,等待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终于如愿以偿,而其中有一半选手是来自厦门的,他们远道而来,心里揣着莫大的企盼和希望。然而就在节目录制前夕,地震发生了,于是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临时决定将两期节目改为公益节目,选手在节目中的所得将折合成相应的现金捐赠给灾区,而作为选手可以自愿参加,不参加的资格保留。对于选手来说,能够被选中真的非常难得,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成千上万的报名卡片,而有幸被抽中的选手还要经过面试,所以往往等待成了观众成为选手的必修课。特别是外地的选手,要参加节目的录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放弃这次机会,下一次不知何时才能再来。

让我和同事感到意外也无比感动的是,几乎所有的选手都回答:我愿意。于是,以爱心为主题的《购物街》在空前的团结一致中开始了录制。那一刻的录制现场带给我太多地感动!现场的观众席中飘满了红色的心形气球,一眼望去就是一片红色的爱的海洋;每一位选手都在全力以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多为灾区人民捐款,哪怕只是一分钱;台上台下,从主持人到导演,到每一位观众,都在竭尽全力的帮助游戏中的选手找到正确答案,没有了所谓你我之分,因为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多捐点钱;那天,没有一个观众提前离开,放下了自己的得失利益,本来素不相识的人们成为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我们的带领下,全场的人发自肺腑的喊出了爱的宣言:你在,我在,我们同在!你在,我在,爱心同在!

第3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在地震灾难面前汶川人选择了“坚强”。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汶川”人民在废墟里站立起来,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后加入搜救大军之中。痛失亲人的干部、民警、工人、农民擦干了眼泪,又站在救灾最前沿,他们与前来救援的子弟兵并肩战斗。灾难吞食了他们亲人的生命,震塌了他们温馨的见,但震不垮的是汶川人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

在“坚持”中,汶川人创造了许多的生命奇迹。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14天,无论是废墟中走出的幸存者、还是刚被抢救出来的重伤员;无论是前去救援的子弟兵,还是天真烂漫的儿童;他们几乎都经受过生命或体力的极限的考验,但是他们都以极大的毅力坚持下来。此时,“坚持”是一条通往希望的绿色通道,带来的是更多的生命奇迹。

“感动”,在灾难面汶川送给我们的是许多的感动。无论是留下短信的母亲,还是用身体保护学生的教师;无论是前来救援的子弟兵,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同学的学生;无论是积极投入救助的干部,还是坚持在废墟下等待获救的人;无论是灾难的幸存者,还是遇难的同胞!他们的事迹里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是催人泪下、令人感动!

汶川人是最懂得“感恩”的人。充满爱心的中国人,是一个最知道“感恩”的民族。地震发生以来,发自灾区民众内心深处的“感谢”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他们感谢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感谢人民子弟兵救助,感谢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亲情和牵挂,感谢海外华人万里之外的关爱,感谢来自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援助!因为他们懂得“感恩”,所以他们也是充满爱心的人!

我国第一个“全国哀悼日”为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而设立,五星红旗第一次为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普通百姓而降半!实践将证明“全国哀悼日”会与汶川一起载入中国的历史。灾难面前,中国政府用这样的方式诠释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5月19日14点31分,为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之后“中国,加油!”的呼声响彻了天安门广场,响遍了中国大地!这是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崩发出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是空前的团结和坚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已经传到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这个曾经广泛用于赛场的词汇,已变成“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信念和支柱。

第4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到了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惨剧发生了!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个地震来得快,走得却很慢。两三分钟过后,汶川县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地震仍在继续,地震过后的余震连累了汶川周边的县城、省市。受灾较严重的汶川县、都江堰市、青川县、绵竹县、什邡市、江油市、彭州市、北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小金县和甘肃省的陇南市、河南省西部、云南省的昭通市、重庆市、湖北西部、陕西的汉中市等十几个省市地区,已经造成数万人死亡、无家可归。直到今天十八号,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攀升到三万二千四百七十七人,二十二万零一百零九人受伤,三百一十二点八万间房屋倒塌,这是一些多么惊人的数字呀!但因为这次灾难,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爱。

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就震惊中外,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感到无比地痛心,纷纷加入到捐款的活动中来。许多国家也来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已经家喻户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消防战士十分英勇,每次都冲在最前方,救出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当他们听到别人那无助的声音时,当他们看到那凄凉的手时,便以最快的速度去拯救别人。正是有了这些英雄,让人间有了爱,让华夏大地留下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让炎黄子孙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通过收看新闻,我了解到,在受灾严重的什邡市,有一名消防官兵发现了一名小学生,正当他背着那名学生出来时,一个东西从空中掉了下来,砸到这名消防官兵,但他没有松动,继续背着那名学生。走不到六米,他就跌倒了。他的同伴就把他和那名学生送到了医疗区。但他却跪了下来,对同伴说:“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那情景是何等地神圣!我感动得留下了眼泪。

除了消防战士之外,被埋在废墟中的人,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创造生命的奇迹,都是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强者。

有一位叫李克诚的老师,学生在睡午觉时,突然发生了地震。由于当时李老师在门的旁边开风扇,所以地震发生时,门压住了他,门也帮他挡住了许多庞然大物。但食物却没有。正当他着急的时候,他偶然地摸到了一个矿泉水瓶,他便用这个水瓶来接出自己拉出的尿,他又摸到一些没有批改的本子。为了生存,他就连尿带纸吃进了肚子里。这个动作他日复一日地做。直到地震发生后一百零八个小时,他才被人发现。人们询问他为什么活得那么久时,他就说出了原因,所有人都惊呆了!

第5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灾况未知,灾民无数,家园告急,民生告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众志成城,奋力抗灾,一曲“众志成城抗震灾,竭尽全力保民生”的战歌响彻云霄,回荡天地。灾魔还在肆虐,救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对中国人来说,那一个个刻骨铭心、豪情挥洒的镜头,那一幕幕感天动地、关心民瘼的场面,在电波中、在电视里,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令人激动,感佩不已,永恒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

汶川震灾一线,中华民族精神高扬!成片的废墟,崩塌的山坡,数以万计的灾民,每一个中国人深刻记住一个个抗战震灾、为民奋力,为民忘我的救灾壮举……08年五月这场少见的地震灾害中,汶川抗灾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与震灾搏击,高扬了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谱写了不朽的民族史诗。

狂风啸,灾情急。全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空前团结,用赤热的忠诚来抗震救灾,用无边的热情来温暖灾区。国家领导人如焚心系,纵深在一线靠前指挥救灾。广大武警官兵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在严酷的灾区环境里,他们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前,连续奋战,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有的写下遗书赴灾区,有的舍身跪求军令抢救灾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扬。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灾区群众的安危;他们用普通的双手,撑起了灾区的天空。

越是困难,越见高贵的民族精神;越在危难的时刻,越能显示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越是灾难深重,越能挺起不屈的脊梁;这样的国家,是英雄倍出的国家。2008年5月的这场震灾,又一次折射出中华儿女永远传承的民族精神,98抗洪精神、03抗击非典精神和08抗冰雪精神之后,我们见到汶川抗震灾精神;看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又一次弘扬和升华。中华儿女知道什么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美德和灵魂,什么是支撑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知道什么精神在中国的骨子里不屈地支撑民族,知道什么精神在心里该永远铭记和弘扬。

扑面一股立马横刀的英雄气,沧海横流,尽显中华儿女精神。在大灾面前,汶川抗灾人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抗灾一线涌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事迹。“抗震灾、保人民”的呼声在灾区响彻云霄。一种万众一心、奋力昂扬的抗灾救灾英雄壮气高扬在四川上空,尽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抗震灾、保民生”的过程,汶川抗灾人深知民众在危难之中,抗灾人员不畏艰险、将胆识与策略融入行动的过程。在这场生与死的考验中,他们忠于使命,勇挑重担,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拥有攻必克、战必胜的信心,在关键时刻彰显一往无前、不怕牺牲、赤诚奉献的勇敢,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磅礴之气。

汶川抗灾人,他们只是一些平凡的人,是日常生活里普通的人。在抗击地震灾害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行为选择是相同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才使他们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成为人们难忘的英雄。在自我和国家的取舍上,只要是人民需要,他们一定会选择挺身跃出,选择舍弃小我,忘掉个人得失,赤诚奉献一切。这是人生价值的选择,这种选择意味着:在危难时刻,在情况紧急不允许犹豫,必须在瞬间做出决定的险难关头,中华民族精神依靠他放射光芒。抗灾人不图回报、不讲条件,坚持如一,和灾区人民在一起。他们将责任和使命执着接力,奋斗不息,硬是在灾区大地、在危情时刻给成千上万群众送去了温暖和希望。汶川抗灾人的事迹,是史诗,是壮歌,扣人心弦。

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络绎不绝,汶川抗灾人自觉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普世惠民的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在做一项影响深远的伟大事业,其中蕴含着高尚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不灭,薪火相传,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燃烧。汶川抗灾人以自己的行动雄辩地证明,无论灾情艰难,还是个人面临生命危险,为人民的人生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赤诚奉献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精神的薪火在相传。中华民族精神难在坚持,重在务实,贵在艰苦奋斗,躬行实践。汶川抗灾人能够做到灾情面前不屈,根本原因是他们从思想到行动,从方法到作风,都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守了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几天以来,汶川抗灾人经历了风霜雪雨,经受了种种考验,从来没有退缩和放弃。正是靠着对神圣使命和人生价值的赤胆忠诚,才有了人民的赞誉和全中国的感动。这是充满深情的民族精神之火的相传,“同胞的安危是我们的使命”,千万双手紧握在一起,无数力量汇聚起来,中华大地感受到了汶川抗灾人对灾区人民的无限深情和真诚挚爱!

第6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然袭来的大地痉挛,撼动着汶川,撼动着地球。一时间,数万条生命瞬间陨灭,数十万条生命亟待拯救……

一年过去了,再回首仍旧撕心裂肺。然而,对逝去之人最好的祭奠和怀念,便是好好地活下去。一年了,废墟上绽放了鲜艳的花朵,青山中矗立起崭新的房屋,面庞上重现灿烂的笑容。灾区人民的生活正在慢慢地恢复。这正是我们所有人期盼的。

灾区的父老乡亲们在坚强着,温馨着,希望着……未来会如何?村民周长兵说“日子会越来越好”。相信,这也是所有人的共同祈祷和期盼!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在流血,中国在流泪。这是一场天难,举国哀悼!

伤痛未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随即开展了一次世纪大救援。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重要的!一切,都为了抢救生命。有人,就有希望,有人,就有一切,有人,就有未来。

山崩地裂,让亿万中国人结成了一个血脉相通、牢不可破的生命体, 空前的灾情牵动中南海。党和国家领导人急赴一线,靠前指挥。共和国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音震撼山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情怀温暖人心!

灾情就是命令,抢险救援十万火急。灾区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灾区群众奋起自救,各方救援力量全速挺进。高扬的党旗下,各级党组织勇敢担当、抢险救人,成为引领群众的坚强堡垒;13万子弟兵千里跃进,用血肉之躯筑起救民于危难的钢铁长城;白衣天使与时间赛跑、与死亡竞速,点燃绝地逢生的希望之光。来自大江南北的志愿者,自发救人的“的哥”,义务献血的长队,捐献拾荒收入的老人,汇成战胜特大灾难的滚滚洪流,彰显出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伟大力量。83988名群众从废墟中抢救生还,36万多名重伤病员得到及时收治,死亡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

千难万险不放弃,硬仗一场接一场。决战唐家山堰塞湖,部队官兵日夜奋战,悬在绵阳人民“头顶”的威胁被安全排除。鏖战都汶路,筑路“铁军”仅用3个月,就穿越塌方山体,奇迹般地打通了连接汶川、理县、茂县的“生命线”。在最短时间内,灾区的通信、供水、供电得以抢通,104座堰塞湖、1996座震损水库化险为夷。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实现了大灾之后无疫情,我们的人民安全度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最快速度抢救被困群众,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我们依稀的记得,瓦砾上伤痕累累的握笔小手、废墟下艰难求生的“夹缝男孩”、黑暗中相互鼓励的患难伙伴……让人心碎的镜头,把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一同定格在亿万人的脑海中,铭刻在历史纪念册上。

大勇无前,大爱无疆,汶川百姓,十万官兵,万千志愿者,在废墟上传递伤者的身影,那些丧妻失子仍在抢救生命的人们,还有那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幸存者告诉我们什么是坚强。

武警某师参谋长率部队冒死抵达震中,四面八方源源不断送往灾区的物资,特殊党费、企业、个人倾其所有的捐款,献血长龙中凝重焦急的面庞,天安门广场挥动的国旗和拳头、那十三亿中华儿女迸发出的“中国不哭、汶川挺住”的吼声……令人感叹的事迹,传颂着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品质,告诉世界什么叫“中国力量”!

生与死的抉择,泪与汗的交融,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力量令人惊叹,中国精神感动世界。

灾难,让一个民族坚强;抗争,让一个国家奋进。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悲痛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年是短暂的,但抗震救灾的这一年,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镌刻下永恒的一页!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兄弟省区市大力支援,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收拾破碎山河,重建美好家园。

草枯了又荣,花谢了又开,灯火灭了再亮,家园毁了重建,废墟之上彰显重生的力量。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实践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越是灾难深重,中华民族越能自强。

心若在梦就在

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一年。怆然回首,在苍茫大地上,震后重生的四川留下一串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足迹。这一年,我们穿越灾难、崛起危难,书写了坚强与奋起!

我们欣慰地看到,历经旷世之灾,四川没有垮,四川的经济没有垮,四川的精神没有垮,四川人民挺直脊梁从废墟上站立了起来。

曾经的山崩地裂,曾经的流离失所,曾经的满目疮痍,如今都已平息。我们倾听到了她的忧伤,也倾听到了她的坚强和希望。

我们依稀的记得地震过后,北川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死亡之城”,在这座城里,有15645人死亡,4402人失踪,26916人不同程度地受伤。亲人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北川城只剩一片废墟。

如今,当我们再次置身在这片土地上时,道路两旁的迎春花格外醒目,掩埋死难群众的地方如今已经栽上了长青的松柏。在坍塌的楼房下,在堆积的瓦砾边,惨烈的瞬间已被凝固了将近一年。而草木葱郁,百花争艳,它们默默地生长,顽强地开放,好似为逝者生,为生者歌。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当所有关心灾区人民的同胞们,踏上这片土地,不经意间发现,希望已经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老县城的望乡台,修建了一座“5•12”祭奠处,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也将在这里举行。记者随处可见群众祭奠时摆放的鲜花、水果等祭品。正在执勤的哨兵唐磊说,清明节时,来这里祭奠、缅怀的群众多达五六千人。

这座旧城消失了,未来的它将永远定格为部级地震遗址博物馆。然而这片历经千年风雨的土地,还在焕发新的生命。远处一排排蓝色的板房炊烟袅袅,田野笼罩在轻纱似的雾霭里,显示出春天的安详和宁静。公路边堆满了重建农房用的赭红色火砖,肩扛手提的人们来来往往,精气神健旺。

如今,“再造一个秀美北川”已不是梦。擂鼓镇的一位村支书邝志文告诉记者,政府很快将为他们建一个新家。按规划,北川县城将实施整体异地重建。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位于安昌镇东南2公里处,处于永安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老县城23公里。新县城地质条件好,离地震断裂带较远,可利用建设用地也更充足。2009年5月12日,新北川县城将举行奠基典礼。新北川中学也将在这一天破土开工,占地200余亩,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一所完全中学,预计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将成为北川新县城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北川灾区蜿蜒山路旁的树枝上,系着一条条火焰似的红布条,这是历经沧桑的羌族人祈福用的羌红,它们就像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熊熊燃烧在高原凛冽的山风中,灾区四处可见的条幅“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抓住时机,重建家园”、“建设和谐新北川”、“感谢共产党,感谢子弟兵,感谢祖国”无一不彰显着稳步重建的迹象和不远处汶川、都江堰、绵竹、什邡……在改造重建中的依然美丽。

我们坚信,无论是汶川、北川,还是青川,都将化作锦绣山川,展现在世人面前。

坚强重生多难兴邦

该怎样讲述这一天,该怎样讲述这一年!365个日升日落,我们又一次回到这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让亲历者和见证者痛彻心扉,虽然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会渐行渐远,但在博大浩瀚的人类发展史上,它必将留下一个沉重的印记。

思绪追逐着再也无法挽回的地震波方向,我们看到了灾难在这片土地和人民身上留下的复杂背影,悲伤与坚强孪生,毁灭与希望同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人类都在与灾难的不断抗争中奋起和进步。回首一年来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之路,走过重新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灾区土地,我们又一次看到,中华民族不灭的梦想在顽强生长,英雄的中国人民向着希望昂首进发。

震后这一年,是艰难而非凡的一年。面对这场世纪劫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英雄的13亿人民直面灾难,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中国勇气、中国力量、中国智慧震动也感动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一个“摧不垮的民族”坚强重生。

中国人,以钢铁意志和坚挺脊梁,以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坦荡坚定自信开放,展示出清晰真实的国家形象。

“原来中国是这样!”面对中国万众一心抗击天灾的史诗般壮举,美国《时代》周刊如是惊叹。

中国就是这样!一年来,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震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全球炎黄子孙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人,为我们自己,举行了一次“成人礼”。

这一年,我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死神抢夺生命;这一年,我们力尽绵薄,对“汶川人”进行着持久的守望关爱;这一年,我们以“我们都是汶川人”的誓言和行动,对中华民族进行了集体身份确认;这一年,我们以“第一位是生命,第二位是生命,第三位还是生命”的行动纲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这一年,我们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姿态,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在这场世纪大救援中,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赛跑中,在重建家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我们在世界人民面前,在人类历史上扬起了一面大旗,那就是:“中国精神”,是更坚强、更奋进、更自信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总是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无论中央高层的决定,还是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指令,以及方方面面的自觉行动、英勇牺牲,无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把救人作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辉,验证了公民精神的新高度。有美国媒体感叹:“千百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鲜血、食品和衣物”,“13亿人都在贡献所能和爱心。”灾难面前,每个中国人都是志愿者。志愿者的井喷式发展,代表着一种现代公民意识的日趋成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有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饱经风霜的共和国经得起任何考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第7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5月7日下午,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的代表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

在映秀,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出了一段饱含深情的感言:“这里确实充满了希望,一座新城正在崛起,我相信我们的群众住进来一定会是很安心的,他们也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如果要说什么是奇迹的话,这就是奇迹!”

是的,这就是奇迹,一个按照“民生至上”理念缔造的奇迹。阿坝,正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迅速崛起:灾区群众也在重建中享受着劫后重生、走向幸福的愉悦和兴奋。

民生重如泰山安居才能乐业

“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阿坝州大量城乡居民住房倒塌。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阿坝州委、州政府根据省委提出的“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的目标,在对口支援省(市)的鼎力帮助下,迅速展开了城乡居民住房的重建工作。

“最关心、最重要、最优先”,三个“最”充分体现了农村和城镇永久性住房建设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的突出地位,而所有的建设项目都直接关乎一个中心词――民生。“我们的所有重建工作,都要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标杆。”汶川县县长张通荣说。

两年过后,阿坝灾区重建的速度和变化,令人惊叹,出人意料。

短短13个月,汶川三江乡,这个曾经偏居汶川一隅、遍地废墟的地震极重灾区,就从断壁残垣破茧成蝶,蜕变为功能齐全、风景优美的旅游水乡藏寨、风情家园,场镇面积扩大了近3倍,并一举成为第一个灾后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的乡镇。

在茂县牟托村农房重建中,保留了羌族“依山居址、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格调,同时,融入风貌贴石、实木门窗、墙体彩绘、特色灯笼等羌文化元素,使该村民居体现出浓郁的羌族文化特色。牟托村三组村民李成忠笑呵呵地说:“这房子修得好啊,外面看是石头和木材,其实里面是钢混结构的!我们这儿的居住环境比城里还好!”

2009年9月30日,阿坝州需维修加固的28831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完成:2009年底,全面完成农房重建59531户:截至2010年5月11日,全州需重建的8947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竣工。安居,在阿坝以奇迹般的速度得以实现。

住上了崭新漂亮的新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汶川一中、茂县中学、水磨中学、理县中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阿坝师专、威州师校也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通过重组,每个村镇都有了中心校,1.2万名异地寄读中小学生返回崭新的永久性校园学习。

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截至4月29日,全州162个医院卫生院已全部开工建设,竣工146个,竣工率90.12%。

平均海拔2860米的黑水县红岩乡布多村,居住着638位村民,自去年9月30日起,当地的群众去黑水县城,再也不会早上8点出发晚上9点才回来了。因为,由吉林援建的全长108公里的“天路”修到了家门口,他们只用一个多小时便能到达县城。

这是阿坝两年来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9年,全州基本完成农村公路790条6505公里,实现了通乡、通村公路硬化和黑化。为了改变“自古阿坝一条道”的窘景,22条1600公里灾后恢复重建干线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三至五年后,各县与外界联系至少有两条以上的生命通道,将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州交通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民生重如泰山,安居才能乐业。现在,走进阿坝州灾区,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民生设施成了当地标志性建筑。可以看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在重建中,民生项目的进展最快,‘民生至上’的理念始终贯穿在阿坝整个的重建工作中。”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如是说。

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

改善民生与发展产业统筹推进,让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阿坝州明确提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全力推动产业恢复重建,为阿坝州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一直是阿坝州的主导产业,随着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阿坝旅游全面复苏,态势喜人。2009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较2008年同期分别增长157%和135%。

汶川县水磨镇,在震前是一个工业集镇,这个仅有18个行政村的小镇,由于发展模式粗放,震前已成为阿坝州唯一的高耗能工业区,境内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援建的佛山市在阿坝州支持下,迁走了水磨63家企业中的58家,并引进阿坝师专,打造旅游景区,实现腾笼换鸟,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呈现在世人面前。

“焕然一新的,不仅仅是房子,这里的群众也借此搞起了旅游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水磨镇镇长罗继华说。

山多地少,是理县的一个“短腿”,想靠种地致富很难。而被誉为“岩石上的羌寨”的木卡村寨,就是这条“短腿”中的典型。恢复重建时,政府敏锐地发现木卡村具有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潜在优势。于是全力保护古羌民居建筑,挖掘古羌文化亮点。目前,该村116户已经全部建成了统一的具有羌族风格的建筑,并在房前屋后推广种植李子、樱桃、葡萄等水果。高速路预计10月1日开通,政府正在努力练“内功”――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培训。

“虽然进理县的高速路没修通,但是已经有很多游客留下了名片。”村民杨贵清站在自家修的新房前,对发展旅游业显得信心满满。

在汶川县三江乡,2009年底创建国家4A级景区成功,带动了全乡干部群众“全民就业”。“我们全乡1075户居民,已有320户搞起了农家乐,比震前多了6倍;乡民人均年收入三年后有望达5000元,是地震前的两倍。”三江乡党委书记陈建斌乐观地说。

“自从有了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每月我不出门,制作的羌绣就能卖1000多元。制作羌绣,既让我们的羌族文化得以传承,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真是一举两得。”来自汶川县绵质镇绵锋村的绣娘郭建秀谈起羌绣帮扶的好处总有说不完的话。像郭建秀一样,汶川县、理县、茂县的8000绣娘们都因阿坝州“羌绣帮扶计划”而得益,她们绣出了一条传承文化的风景线。

短短两年时间,“三百”示范工程、“四改两建”、灾后美好新农村建设……一项项事关民生改善重大举措的成功推进,让全州各族群众的生活彻底变了样。2009年,阿坝州群众增收超过18%,充分享受到了重建和发展的成果。

第8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目前,救援工作刚刚进入尾声,但汶川震灾事件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灾区重建,是一个漫长且异常艰巨的浩大工程。家园的重建或许只需数年,这一点从政府的三年重建都江堰就可以看到希望;然而,物质重建易,精神恢复难。要让汶川灾区人民精神状态恢复到震前的安静与平和,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关爱。可以说,从地震那一刻到现在灾区人民并不缺乏关爱,也不缺乏物质,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全球各国人民源源不断的精神关爱与物资援助将很快解决目前暂时性的物质与精神短缺问题。然而,更艰巨的任务其实是在后面,当热点退却之后,当传媒和公众的视野开始远离汶川灾区之后,当社会援助的物质与精神被输送到新的需要的地方的时候,汶川怎么办?很明显,没有传媒的热点传播,汶川将不可避免的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毕竟中国这么大,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事件需要人民和传媒的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家园重建和心灵复原的漫长岁月里,有没有其它什么力量可以长期如一日的透出挖掘汶川震灾背后的感人故事,通过情感传播来触动社会公众对汶川灾区源源不断的爱心与援助?答案是肯定的,这股力量,就是公益广告……。

只有身处汶川灾区的人,才能感受到灾区人民的艰辛与困难。社会公众毕竟不是身处其中,既没有因此而受到伤痛,更没有因此而失去至亲至爱,对于灾区,对于震灾背后那些感人的故事和悲惨的境况,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情感上的感知,只是由于传媒的广泛、深入报道而逐渐积累并形成具体的认知,虽然大灾当前几乎所有人都献出了关爱,伸出了援助之手,但受到感知的限制,这种行为背后的情感触动并不是永远不变的——起也快、落也快,很容易这种情感触动就会随着新的热点而转移,进而逐渐冷却。

公益广告,因其商业广告属性与公益属性的同时并存,将以其自身的特性长期、持续性的存在于社会公众的视野之内。企业、媒体如果能够透过汶川地震的公益广告开展传播活动,既可以通过挖掘汶川灾区抗震救灾背后的感人故事和悲剧遭遇来激发社会公众的同情心、公益心,成功的将这股灾区信息传播的潮流长期的保持下去,直到灾后物质与精神重建基本恢复;又可以很好的实现公益广告组织的商业(或非商业)目的,可以说是最好也是最现实的兼顾了公益与商业两方面的需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公益广告才可能在未来汶川漫长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发挥长久、可持续的作用,成为灾区重建的主流力量之一。通过公益广告这种源源不断的传媒力量,汶川灾区将长期存在于社会公众的视野范畴之内,震灾背后的那些感人事迹与艰巨生活,也将有效的聚集更多的社会爱心与资源,帮助汶川灾区人民渡过数年甚至十数年漫长的灾后重建生涯。这是公益广告的巨大作用,也是长期、可持续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我们欣喜的看到,各类社会组织、媒体、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中国银行的公益广告《我们在一起》、盼盼食品的公益广告《与爱同行》、《中国期盼》,篮球巨星姚明的个人公益广告纷纷推出,这些公益广告透过艺术化的挖掘抗震救灾背后的故事,深深的感染了所有具有公益心的社会公众,成为抗震救灾一股强大的力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9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文

前不久,当我听说本村有位年仅23岁的小学女教师投河而死时,不胜惊诧。随后,又听说本村一位20岁女孩喝农药而亡,震惊之余又百思不解。究其原因,前者是情感受挫,后者据说是不小心碰坏了教室玻璃,加上经济拮据,父亲不肯出资照价赔偿,因而辍学在家,无所事事,又逢邻居一名同龄女孩在外地打工归来挣了不少钱将高楼盖起,相比之下,一向成绩斐然却又无法念书的自己仿佛百无一用,生活压力过重,致使其自寻短见。

花样般的年华还未真正品味到人生的意义,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令人哀叹不已!

本村女孩将生命视如鸿毛,与遭受震灾重创的求生者相形见绌。

“据日本媒体报道,截至8月28日,3.11日本地震(含余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新统计为15741人,仍有4467人在警方登记下落不明。”其时,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不想好好活着。假若他们还能活着,定会与震灾抗争到底。还有数以万计被废墟掩埋的求生者正待救援。

由此让我禁不住想起了三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当时,创造生命奇迹的也不乏其人。例如,四川彭州的一位61岁老妪被废墟掩埋长达196小时,靠食烂菜叶来维持生命,终被获救。又有一名女生,腿被压断,皮骨仅有一丝相连,为了逃生,她狠下心,举起石块遂将皮骨砸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他们都创造了生命奇迹,奇迹之所以会发生,皆因他们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

他们的顽强求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活着真好,生者就该好好地活着。

那么,怎样活着,生命才富有意义呢?

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请问,你有悲悯之心吗?

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日本人民和企业政府向中国汶川灾区捐款超过12亿日元,合人民币7719.6万余元。日本还派了救援队赶赴汶川灾区进行救援。

而当“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也不甘示弱,用各种方式施以援手。首先是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致电日本首相进行慰问,紧接着派遣救援队,提供各种援助,并兑现承诺亲赴灾区去看望日本人民,还向名取市市长佐佐木赠送了四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制作的千纸鹤,代表中国人民为日本灾区祈福。还说:“此次来日本前,中国红十字会委托我转告日方,他们为灾区募集了6000多万元人民币,约合7.6亿日元。”3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也亲赴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大地震遇难者。

正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悲悯情怀,才使“中日两国在患难之中结下了珍贵的友谊!”

再请问,你有感恩之心吗?

中日两国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中国不会忘记日本曾经对我们的帮助,于是在“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救援队是第一个到达灾区的;3月20日,包括5。12汶川地震灾区在内的四川省多个地区的民众,也自发前往红十字会援助日本地震灾区捐款现场捐款,向日本民众表达慰问和感恩之情。面对中国的友好援助,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中国报纸上刊登广告,感谢中国援助赈灾。菅直人首相说:“把对朋友们的衷心感谢化作希望,再次道一声谢谢!”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众所周知,当由日本大地震所导致的海啸袭来的时候,日本佐藤水产株式会社专务佐藤充首先把20名中国女研修生带到了安全地带,而自己却不幸失踪了。佐藤充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也激发着在日中国人报恩的情怀。当得知重建佐藤水产公司面临诸多困难时,日本徽商协会王强林会长与陈建中、吴晓乐副会长等一起将一笔饱含在日华侨华人感激之情的善款交到了佐藤充的哥哥佐藤仁的手中。这既表明在日华侨华人不会忘记舍己救人的佐藤充,同时也表明在日华侨华人的感恩之情。

不容置疑,感恩是维系和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纽带!

我还想问,你有爱心和善举吗?

“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继对日捐助3千万后又紧急调拨柴油、汽油各1万吨,约合人民币1.5亿元;3月29日,中国红十字会决定第三次向日本地震灾区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用于支持日本红十字会开展的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这是继3月12日和3月15日两次向日本红十字会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和500万元的紧急援助款后的第三次捐款。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还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日本捐赠灾区急需的泵车一台(该台型号为SY5520THB62的泵车,价值约60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