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精选(九篇)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第1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五月十二日到了,第一届“5.12”纪念日到了。

在这个非同一般的节日里,我看了报纸,有一页上登着“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了纪念在我国汶川五月十二日发生的八级特大地震设立了一年一度的5.12纪念日。”我收起报纸对妈妈说:“妈妈!第一届“5.12”纪念日到了,要不我们也出去纪念纪念?”“哎呀!还纪念什么呀,你还要上学呢!”妈妈生气地说。“这个节日里,学校放假一天。”我得意地说。“那去哪儿啊?”“就去5.12体验馆吧!”“好啊我们走吧!”妈妈立刻由阴转晴了。然后,我们出发了。

我们进入大厅,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大段由大型液晶屏播放的汶川地震时温家宝总理舍身前往灾区救助灾区人民的录像。往右边的入口走去有一些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再往里走,有一间大房子,我想:这间大房子是干什么的?能是展览用的吗?不像呀!那还能是什么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进入这间红房子。没想到房子四周墙壁上的景色是一个小村庄,感觉到自己身临其境,人们过得其乐融融,守望相助,然而后来,我感觉到地面忽然剧烈地震动起来,再后来,我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地震”终于停止了,我们继续走,忽然墙壁上显示出这几个大灰字:“汶川地震的再现!”原来刚才的小村庄是汶川,刚才的“地震”原来是汶川大地震的再现,在这个深红色的小屋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怀着好奇心来到另一个展厅,那里人声鼎沸,但是停留在那儿的大多数是家长和孩子,我拉着妈妈去看,原来一位老师正在教大家制作漂流蜡烛。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做成了一个漂亮的漂流蜡烛,然后放到老师身边的小池子里……

虽然这个节日是我心中的节日,但是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节日一定会诞生的。

第2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民众质疑事出有因

与其他一般地方的旅游规划不同,将地震遗址建设成景区是一个相对敏感的问题,在规划建设中会面临这样那样的争议。

很多网友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以舒适、休憩为导向的景区星级评定,与灾难的人文关怀如何衔接?更有民众直白地说,难道要人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5A级坟墓参观?将灾区群众的悲痛再次展示在游客面前是否合适?更有人质疑,这是地方政府的一种“政绩”冲动,是当地政府借着灾难来为政绩“添光加彩”。

再者,要建设软硬件都要求甚严的5A级风景区需要巨大的投入,对于一个刚刚从地震的阴影中恢复建立起来的县域经济来说,又有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2009年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方案被披露后,造价2000万元的高空缆车、1800万元的高级宾馆和1500万元的商业旅游服务中心等都曾引起激烈争议。此次汶川有关部门力图将地震遗址与旅游景区联系起来,难免再次引起民众质疑。

当地政府声称无奈

“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媒体重返映秀,面对当地已具雏形的旅游“新经济”,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说,映秀是地震遗址,但不是景区,希望能多一分理解,尊重那些逝去的人们。如今,映秀要争创5A级景区了,当初政府又有了一番新的解释。

汶川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汶川发展旅游业是“不得已而为之”。经过三四年的重建,汶川已经逐步恢复了正常生活和生产。但“当地老百姓,他们没有了土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都被迁走,县里只能发展旅游业,逐步恢复汶川经济”,而且“发展旅游业,是增加灾区群众收入来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更进一步说,附近的九寨沟、都江堰、峨眉山等知名景点每年都有不少客源或许可以分流到此。加上2011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的成功经验,再打出地震纪念地这一“招牌”,旅游优势资源不可谓不足。

如何打造百姓做主

有消息称,地震遗址申报A级景区的不仅有汶川,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也在拟申报国家4A级景区。对此,旅游专家认为,如果从当地经济、民众生活等层面来考虑,发展旅游是方式之一,但是当地部门还应通盘考虑,做具体研究。

第3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特大地震突袭汶川。霎时,山河移位,疮痍满目,生死别离。在这次汶川地震中,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据悉,汶川当地经过3年多的重建,已经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但是,当地老百姓没有了土地,而以往存在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都被迁走。考虑到当地此前就是以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而著称,当地政府决定发展旅游业,逐步恢复汶川经济。目前汶川已创建了4个国家4A旅游景区。

汶川此举,并非首创。同是地震灾区的丽江,就是在1996年的一场地震中一“震”成名,而加快开发力度,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同样是4A景区的还有广元市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此外,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也拟申报国家4A景区。

但2012年2月,“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准备争创国家5A景区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来了无数的争议。有人认为当地申报5A景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有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映秀申报5A景区无疑是让人们遗忘过去。甚至在人们的伤口上抹盐。

那么,地震遗址能申报部级景区吗?在这场争论中,你是支持地震遗址变成景区还是反对地震遗址变成景区呢?抑或你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请将你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你说我说

建5A景区不是遗忘过去

映秀在旅游功能上并不是单一形态的,它在国际、国内专家的支持下已被打造成一个旅游风情小镇。游客在这里不光能感受地震文化、抗震救灾精神、重建成果,还能感受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映秀创建5A景区并不意味着揭疮疤或者遗忘过去。这只是一个评价体系,是旅游主管部门对当地交通、安全、卫生、邮电等方面评估后进行分级的依据。据悉,映秀景区并不会收门票,但游客的吃、住是要收费的。映秀创5A景区的目的,是要让当地老百姓更多地参与到景区服务中来,以谋取收入,但这种服务必须规范,必须按照5A景区的标准进行。

——节选自《时代周报》

专身眼要作出完整详尽的规划

中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要在地震遗址上申报A级景区,必须从整个地区的角度作出完整、详尽的规划,要兼顾当地产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来源,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国家5A级景区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品格的标志,它给当地居民精神层面带来的意义远远超过经济意义。同时,A级景区也能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业等。这样的景区具有教育科普意义,可以培养这一地区民众的感情和爱心。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冯东明认为,网友之所以质疑映秀申报5A景区,主要是因为“景区”这一词用在地震遗址上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果用‘遗址公园’大家可能会容易接受,可以借鉴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做法,认真规划、设计,使公众能够很好地参观、凭吊。”

——节选自“中国广播网”

别扭曲灾难纪念的本意

类似“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这样的遗址和纪念场馆,当然需要特别对待和保护,打造成国人心中的“圣地”,但绝不能以“旅游景区”之名。“××级旅游景区”这套评价管理系统和灾难、伤痛等价值符号明显格格不入,它是对遇难同胞在天之灵的一种不尊重。灾难遗址是国人心灵的伤口,寄托着我们对无数亡魂的哀思,它应当是严肃的、纯粹的,不容任何经济利益的沾染。铭记、纪念、感受,这才是灾难纪念的本意。

——节选自“新华网”

话语权应交回灾民

意见的分歧,在于不同的逻辑基点。一方面,永久封存当是对死者和幸存者最大的尊重;另一方面,“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眼泪也不一定是悼念逝者的最佳方式。从现实角度看,在失去耕地、工业外迁之后,旅游业客观上已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出路。但是,从对灾区民众情感的尊重出发,无论是政府、专家、公众,无论是理性分析或者外界舆论,都不应越俎代庖,话语权需要交给灾区民众自身。毕竟他们才是受害者,而且“是他们要在那儿生活一辈子”。

——节选自《京华时报》

地震遗址不适合建成风景区

众所周知,“旅游景区”是“旅游风景区”的简称。然而,大家也明白,去地震遗址参观,绝不是一种旅游行为。更不是去看风景的行为。地下埋着那么多亡灵呢!那应该是一种带有凭吊和科普色彩的活动——凭吊亡灵。同时也增加对地震的科学知识!所以,将地震遗址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

国家不妨增加一个“国家纪念地”的项目,把战争遗址、地震遗址、八国联军糟蹋过的地方等等,都定为“国家纪念地”,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汶川地震遗址、圆明园遗址等。

每年,在清明节或者那个遗址的特定日子,组织部级的凭吊。平时,则作为一般凭吊、参观或者科普的场所。这样,既能记住历史,又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节选自“天涯社区”

地震灾区映秀申报建设5A景区,带来了“地震遗址能否变景区”之争。支持者认为,灾区变景区,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建设景区,也可以纪念过去。而反对者则痛心疾首,他们认为地震遗址申报5A景区是在消费灾难,是道德金钱化。是人性扭曲。也许和景区比起来,映秀应该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对灾难遗址的态度和做法,既照顾灾难地人们和社会大众的感受。又采用合理的商业形式让灾难地得以重生并发展。

辩·方阵

地震遗址申报5A景区,何乐而不为?

■刘阳

汶川一震,带来四海同悲,九州共情,几多情愫凝结于心。然而,日前一则关于“汶川映秀申报5A级景区”的消息,狠狠地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地震遗址怎么可以成为景区?

是啊,按照我们已有的景区游览经验,确实很难想象当你站在废墟之端入眼的却是电线杆上小广告随风飘舞,很难想象当你心怀悲情步入汶川映秀地震遗址却遭遇到导游热情的商品推销……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片面之谈,源自我们对事实本身的误解。而这些误解,完全可以消除。这些令人难受的场景,也完全可以避免。

为什么呢?不妨先来揣摩一下反对者的心思吧。反对映秀申报5A景区的人大都认为,金钱容易玷污情感的纯度,商业容易降低道德的高度。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暂且不讨论情感的纯洁、道德的高度是不是个人的事情,如若情感达到足够纯真的程度、道德达到足够崇高的高度,金钱与商业的外壳又怎能破坏它们呢?即便能破坏,恐怕也是源于人们的情感本有杂质,道德本不那么高尚吧。所谓苍蝇不叮无缝之蛋,即此意也。

金钱与商业本无对错,合理、合法利用才是真道理。试想,假设不申报5A景区,不发展旅游业,映秀就失去资金注入,失去发展平台,那么,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所需的费用,当地政府修路、建桥、建校等所需的费用,以及修建地震纪念馆、维护管理地震遗址的费用,谁来承担?光靠国家拨款、红十字会扶植、人

们的善心捐款,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根本之计。贫穷与落后,更不是广大道德高尚者所期望看到的。为了一些人口中所谓的道义纯洁而拒绝申报机会,放弃发展之路,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金钱与商业本无罪,甚至可以立功。相信反对者也好,支持者也罢,都是希望汶川“雄起”,百姓自立自强,弥合心灵上的创伤,幸福生活。但对于处于大山深处的映秀灾区来说,谈何容易?农业不行,工业不强,而唯独旅游业可以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的生活。首先,映秀当地有秀丽的风景,这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如不加有效开发,难道不是暴殄天物?其次,在这场灾难中所传递出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更使得映秀有其独特的文化性。只要尊重这两点,景区一定会获得成功。旅游业必将成为灾后映秀乃至汶川重新站立起来的重要力量。而且将抗震救灾文化融于自然景色之中,可以处处有风景,处处响心曲。在自然之间,人的卑微与伟大自然生动呈现,这将是多么有感染力的课堂呀!从另一层面来说,在这样一个景区,游客们的消费不再是全部流入景区开发者的钱包,景区收益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投入到灾后重建、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等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行为中去。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山深处的灾区可以靠旅游走出自强之路来,何乐而不为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通过开发“9·11”遗址,纽约的旅游业迅速回暖,有关部门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建设纪念馆等项目中,既纪念了逝者,又更好地保护了遗址。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深山中的映秀在经历过大灾后。需要的不是虚无缥缈的道义,而是应该重新振作,在尊重地方特色,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合理规划,甩掉“灾区”这顶帽子,成为顽强不息的新映秀,为灾区的重建和发展提供一个典范!

点评 本文针对映秀申报5A景区而引发争议的现象,通过客观分析,批驳了潜在反对者的可能观点,并发表了积极支持的言论。作者否定了“商业一定降低道德高度和情感纯度”。相反,作者认为,只要合理利用,商业也可以为地震灾区提供新的发展舞台,帮助灾区解决民生和发展问题,还有助于为我国的灾区重建事业树立一个典范、健康的模式。全文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语言亦极富感染力。

地震遗址岂能变景区?

■范程佳

对于近日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四川映秀地震遗址申报5A景区一事,我认为地震遗址不该申报景区,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譬如纪念地。

旅游景区,通俗的理解即为供游览的风景区:而纪念地,顾名思义则是纪念重大事件或任务的场所。如此看来,两者的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到纪念地是为了缅怀故人往事,而不是冲着风景观光而来。但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具有对人的“吸引力”。

现在,两者的关系越发亲密。越来越多的人涌向纪念地,并非完全为了缅怀。可能更多是为了了解历史与民风民俗。印度的泰姬陵便是一例,一个来到泰姬陵的游客,对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的倾慕之情恐怕远大于对王妃的缅怀之情。同样,许多风景旖旎之处,也有许多的历史典故或故人往事。

在国内,似乎我们习惯于将两者混为一谈。甚至在一些专家的眼中,只有风景区的评级,没有“纪念地”一说。但很多地方,景区兼具纪念地功能,纪念地也可能有景区的特征。

而汶川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灾难发生的时间太近,灾难的程度太惨烈,死伤数目之大,情感冲击力度之强,在国民的心中,那里就是一个纪念地,一个纪念亡灵、缅怀英雄的纪念地。在汶川,在映秀,这里并不适合“景区与纪念地”功能共生的规则了。

因此,对于现在的汶川,用“纪念地”的提法,采取“纪念地”的机制。引导大众区分纪念地和景区的差异,这样更为合理。

实际上,A级景区的评定是一套具有规范性标准的质量等级评定,包括了交通、安全、购物等多方面的评定,而5A又是其中居于榜首的。作为一个受到重创的地方,过多考虑购物、舒适等功能,去争创高级别的风景区,实在没有必要,也不是时候。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争创纪念地呢?纪念地,则更多的强调其本身蕴涵的精神,不刻意追求外在配套的美化。在目前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好地震的遗址、抗震救灾的痕迹,从保留的角度努力发掘汶川独有的文化,这才是最为核心的环节。

建设新家园固然很重要,这是灾区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保留地震遗址也同等重要,因为那是人们情结所寄之所,相信也是映秀人民根系所在之处。映秀之所以是映秀,固然离不开山清水秀,但更多的独特之处是来自地震带来的文化沉淀。在这样的前提下,仅仅一个5A风景区的称号,又怎能承载呢?

推动灾区的商业化进程固然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活水平,但也可以在策略上作出考虑。或许美国对“9·11”遗址的开发可以给我们启示:尊重全世界人民的需求,开发“9·11”遗址,建成了世贸纪念地、美联航93号航班纪念园和五角大楼国家纪念地,在正式名称上,这三处地点都是“国家纪念地”,而非风景区。在收费问题上,也不避讳,毕竟需要保证这些地点日常的维护。因为顺其自然,是多方权力平衡的结果,倒也合乎各方的利益。

第4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汶川,这个响亮的词语震撼过无数的中国人,因为在10年前的5月12日,曾经13亿颗心随着汶川震动,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汶川。“512”8。0级汶川大地震在汶川人心中早已成为历史,成为过去,眼前的是拥有信念的汶川人重建的美好家园,那一幢幢房子里凝聚着汶川人重建家园的信心和汗水。

接下来,我们走进汶川,走进羌族,羌族姑娘们依旧穿着那美丽的民族服饰热情的迎接客人,唱着动听的羌族民歌,跳着优美的羌族舞蹈。走进羌族,怎能不看那羌山美景和古文化遗址?的确,历史最能证明羌族这个古老而又自强不息的民族。再来看看那精美绝伦的刺绣和手工艺术品,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排队购买旅游纪念品……走进羌族,怎能不看看那憨厚可爱的国宝大熊猫呢?我们来到了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给他们拍了许多照片。总之,我们是游山玩水,尽情领略和了解了羌族的民俗文化。

最后,临近旁晚,我们到了一位羌族老大爷家里,准备晚上在他家里借宿。晚饭后我们与他聊天时才得知,他今年55岁,10年前,可怕的地震夺去了他所有家人的生命,由于他在街上办事,才逃过一劫,躲过了这场灾难。这10年,他亲眼见证了汶川人自强不息的奋斗,重建家园。

第5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推荐探访地:映秀 萝卜寨 布瓦寨 龙溪羌人谷

气候:

汶川――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多,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然而,去年的一场大地震,给这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也使这里迅速地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知晓。地震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汶川正在逐步地恢复、重建。来这里旅行吧,你的到来,就是对灾区重建最好的支持!

地震主题旅行

映秀作为去年5・12大地震的震中,目前已经建立了巨型石块的纪念碑。从成都至映秀的途中,地震造成的严重扭曲的公路,在不影响正常交通的情况下,作为地震遗迹进行了部分保留,人们在驱车前往映秀的途中,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大自然的威力。而映秀的巨石纪念碑,成为人们为地震死难者进行纪念的地方,如果探访山坡上的公墓,也请带上一束鲜花,放缓你的脚步吧。成都往返映秀,一日即可,也可到汶川县城住宿一晚,第二天探访周围地震壁画等其他景观。

古羌寨文化旅行

萝卜寨曾是最古老的黄泥古羌寨,位于汶川县雁门乡岷江南岸的半山台地上,距汶川县城约十公里。萝卜寨历史悠久,地势独特,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这里是古老羌族遗留下来的一支部落,承载着羌民族古老的文化。虽然地震毁坏了大部分古老的黄泥房屋,但是,在这里还是能够看到古羌族的建筑特色,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层层叠叠。寨子里还有人们出售的羌绣鞋垫、小鞋等手工艺品,孩子们对旅行者都非常友好。布瓦寨也是距县城不到十公里的古羌寨,这里的三座黄泥古碉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地震对其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依然屹立不倒,当地政府也在对古碉进行维护。这两个羌寨,一天时间即可。

羌人谷

生态民俗旅行

第6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到了升旗台前集合好了,也没有发现发生意外情况啊!后来我一看会标,噢,原来是我们学校今天要举行纪念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活动,刚才就是其中一项啊!

汶川发生大地震之后,我们学校的崔锴老师去支援了接近一年时间。今天,他给我们作了当时去支教时的报告!我听了崔老师的报告心里很感动,写了一首诗:

大地震,心震撼,热泪流满心间;

献爱心,去支援,共担汶川苦难。

总书记,赴前线,心系人间大难;

心连心,团结紧,汶川又是好家园!

第7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5.12汶川不相信眼泪》观后感

荆州实验小学

谢一文

星期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去荆州人民剧院看了《5.12汶川不相信眼泪》这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电影。

影片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一所学校里的感人故事。2008年5月12日下午,漂亮的娥曼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一刹那间大地似乎承载不起所有的重量开始摇摆,猛然间,同学们才反应过来:地震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外跑,几秒钟后,楼梯也塌了,大家只好纷纷往回跑。只有不到二十秒的时间,教学楼彻底倒了,成了一片废墟……

看到这儿,我的泪水不知不觉间打湿了眼眶,真不忍看那凄惨可怕的镜头,不忍看那泪水纵横绝望之极的面孔。 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师生们不屈不挠,他们唱歌、聊天,彼此鼓励,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强与团结。

在整个救人与自救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勇气、爱心、毅力、乐观、坚强等高贵品质。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作为学生,我们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这部影片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第8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我还没经受过一场地震。我很幸运。可我没有体会过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我只能祈祷你们坚强。

记性一直不好。 我只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我只记得地震中一个个坚强活下去的人们。我只记得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我记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 我记得国际上的无私援助。当日、美第一时间派遣救援队来的时候,我的确是震撼了。我想起来温家宝在摇晃中前行;十五名战士写下遗书五千米跳伞;几十岁的老人捐出大半积蓄;三天之内血库爆满…….我从未见过,甚至未曾想过中国人会如此团结.我记住了"爱的奉献"晚会上将三千万捐款追加七千万的天津老板;记住了晚会上向所有人讲述遭遇的汶川女孩;记住了将四名学生掩在身下,自己献出生命的中学教师;也记住了坚决不收解放军菜钱的四川百姓……因为我为他们哭过.很久没有哭过了,而这一次是痛哭,那种感觉真的像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我感觉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沉甸甸的责任,没有人选择逃避,而是主动的替国家分担。我自然也记得范跑跑。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心情、出于什么动机。

这样看起来我还记得的东西不少,可这远远不够,远远不够……有太多太多的英雄和感动值得历史铭记。我想起来温总理去灾区视察,胡锦涛去灾区,我想起来中国每一个城市的对口援助,我想起来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我深深的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向地震中伟大的人们致以最真挚、最崇高的敬意!

我想起来去年时候城市的烛光信念。 我想起来天安门前的集会。我想起来小荷、新浪以及很多很多网站的那三天的灰色,想起来那红遍好友名单的红色头像。我想起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家对于自己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随着感情的深入,有一些泪水慢慢堆积,我能想起的也越来越多。我知道我还能想起更多,因为,让我动情的,有太多的感动和记忆……

穿越地震带,穿越“5.12”,穿越记忆的沉重。一周年了,汶川。汶川,北川,青川,都不是忘川。让我们轻轻地伸出手,触摸这一周年,触摸那一片震动世界的大地。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一起悼念、寄托哀思、收获希望。

自然,我看到了汶川人的坚强,看到了四川人的坚强,看到了中国人的坚强! 我看到了那头坚强的猪,在自然面前众生平等,我们要为它的生存意志致敬。 我看到了四川重建的座座建筑,我看到了四川人重建的信心,我看到了他们脸上久违的笑容。

地震后的第一个春天,央视一句广告语是倾听灾区生长的声音。立夏了,万物蓬勃葱茏了。我想灾区也会比从前更美好。我坚信。我也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能从这场里氏8.0级的地震中学到些什么。

那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那一刻,我们都是中国人。

第9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2.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作文:让我们为所有死难者默哀

5月13日上午,笔者在课堂上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为四川地震中的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并祈愿天佑我中华。下课后,有名同学告诉笔者说:他开始听到地震的消息时,只是感到震惊,而这次起立默哀,则使他感到了悲痛,甚至都要流泪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起立默哀。

《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面对死难者,内心的同情和哀悼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通过一些礼仪形式表达出来,以便给那些灾难中的人们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励。此外,哀悼礼仪不仅可以提升悲伤的氛围,而且还可以感染民众,并净化自己的心灵。此外,它还告诉活着的人们:我们仅仅是灾难的幸存者,而在此后不可预知的天灾人祸中,我们也有可能无法幸免于难!

毫无疑问,灾难发生后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抢险救灾。但直接参与抢险救灾的人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默哀和纪念以及捐助活动可能是最好的参与方式。面对四川地震灾难,到目前为止,与网络上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和社会上如火如荼的捐助活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似乎还没有看到或听说什么像样的哀悼活动和纪念仪式。这与中国素有的文明大国和礼仪之邦的美誉有些不符。在这里,其他一些国家面对灾难时的做法,或许对我们会有些启迪。

重大灾难远远超出地区政府及其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所以国家必然成为人们的主心骨和救护神。此时,国旗往往成为联系民众和国家的情感纽带。“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几乎家家挂起国旗、人人紧握国旗。与此同时,全美不但接连几天降半旗为死难者致哀,而且此后每年的9月11日,也会降半旗以示纪念。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全美同样是降半旗哀悼。形式虽然简单,但“我与美国同在,美国与我同在”的精神蕴含却不容小觑。

事实上,举国降半旗哀悼重大灾难中的死难者已经成为国际惯例。比如,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下令全俄,为别斯兰市劫持人质事件和车臣飞机失事中的遇难者降半旗致哀;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中,东南亚各国几乎无不为死难者降半旗。值得注意的是,为其他国家重大灾难中的死难者降半旗,还有可能演化为一种国际交往礼仪。比如,在东南亚海啸灾难时,美国以及不少欧洲国家,就曾为死难者降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