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精选(九篇)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

第1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刘东:带领民警救出130多人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汶川县公安局副局长刘东正走出办公大楼,他本能地抱住路边一棵小树,使自己不要摔倒。同时,他发现大街上有位5岁左右的小女孩呆立在街中央哭喊。

此时,街道两边建筑物的砖块因剧烈摇晃不断掉落下来,眼看这名小女孩就要被砸中。刘东冲上去,将这名小孩揽在怀里,共同抱住那棵小树。

2分钟后,大地暂时停止了摇晃,铺天盖地的灰尘从四面八方袭来,叫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10多秒钟后,才逐渐看清眼前的一切,刘东迅速把小女孩交给她的亲人,立即在县公安局前组织在场的民警展开救援。

与县公安局比邻的桑坪中学此时传出阵阵哭喊声,刘东马上意识到县城的2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中专、1所大专院校师生的安全。他立即对身边聚集的10多名民警进行简单分工,在频繁发生的余震中以最快速度分别赶赴这几个学校,开展救援工作,同时,他自己迅速地赶到学生最为密集的威州中学。

通过1个多小时的冒死营救,刘东带领民警共救出遇险学生和群众130余人,并成功将1200多名师生和避险群众转移到姜维城避险。

雷震宇:组织学生安全转移

5月12日14时10分左右,正在值班的汶川县威州镇派出所副所长雷震宇接到新桥村一位农民报案:家中被盗现金1000余元。他立即和同事钟成驾车出警,到达现场正准备进行勘查时,地震发生了。

报案者家背面靠山,地震将山体震得大面积滑坡,大量飞石滚落下来,他们立即将报案者及家人转移到了公路中间的安全地带。

地震还在继续,阿坝师专对面的山体不断产生大面积滑坡,顷刻间天黑了下来,伸手不见五指,大量的灰尘扑来,使人不能前行。等天稍亮后,雷震宇发现前面有200多名学生惊慌失措地从已倒塌的学校围墙处跑到公路上,雷震宇和钟成大喊:“有没有学生会的干部,快站出来!”

这时,有几名学生干部站了出来。他就和他们一道组织学生在公路中间蹲下,并叮嘱他们待在原地,不要乱跑。他和钟成安顿好学生后又跑向郭竹铺村,组织逃生的青壮年一起把村民转移到田地较为安全的地方。

张勍:连续奋战在救援一线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县城威州到映秀的道路全部中断,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民警张勍,连忙通过,对讲机呼唤本中队民警:“地震了,请大家疏散群众,迅速到学校。”紧接着,上级指示也通过对讲机传了过来,“立即到学校!”张勍和战友们迅速跑到威州中学,此时这里哭声一片,幸好当时学校正在操场开全校师生大会,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张勍见此情况又马上奔向幼儿园,途中遇到了他二姨,二姨对他说:“你外婆在菜市场门口被人撞倒了,快点去救!”与此同时,旁边又有人在喊:“我们的老人被困在屋里了,求求你帮忙营救吧!”

张勍二话没说就同呼救的人一道跑向居民楼,从3楼救出1位70多岁的老人。救出老人后,对面建行营业厅有个营业员在呼救,他又跑进营业前厅。营业室的门口被垮塌的山体堵死了,而前厅窗口则是厚厚的防弹玻璃,被困者无法逃生。张勍见状,便抱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去砸,全然不顾手被石头划破,最终砸开了玻璃窗口,将4名营业员一个个地救了出来。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张勍听有人喊:“建行背后山上房子里还有3个被困老人。”在1名男子的带领下,张勍跑步来到山上的房子门前,由于门打不开,他便和这名男子搭起人梯进入2楼救出了3位老人……

5月14日晚,汶川县公安局决定成立5人突击小分队徒步到重灾区映秀镇,张勍主动请战。5月15日清晨,他和范昌都、明宏卫等5人组成的突击小分队出发了。

威州镇距离映秀镇58公里,按照要求,他们三天之内必须到达映秀镇。为节省时间,他们沿着滑坡最严重的危险河谷地段前进。在行进途中,遇到了许多从重灾区逃生出来,多天没有喝水吃饭的受灾群众,他们将自己所备的饮水和干粮全部送给了受灾群众,而自己则忍着饥饿口渴向重灾区映秀进发。

15日中午,他们在途经草坡至银杏乡滑坡严重的路段时,发现有位妇女被一大石头卡在公路护栏上,此时飞石还在乱滚,这位妇女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冒着被飞石砸到的危险,他们用木棒撬,用手刨,用脚蹬,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救出了这位妇女。

第2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学会生存”?荒谬!荒谬透顶!可笑!可笑之极!“生存”是什么?不就是活着、活下去吗?这谁不会呀?既然是大家都会的事,你却要人家去“学会”,若这还不荒谬、可笑,那还有什么才能算荒谬、算可笑呢?

就说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被压在废墟下的人吧,救援的人迟迟未到,但自己总还是要活下去的,而活着就需要赖以生存的粮食。但废墟下的他们莫说粮食,连一滴水都没有啊。于是,很自然地,在废墟中挣扎的人们嚼土充饥,饮尿解渴,不仅大人如此,连学校里的小学生也这样做了,但这本领可是老师没有教过的啊!试想,哪个老师会教小孩子喝自己的尿的呢?由此可见,生存还真是不需要学习的。

但静下心来往深处想,隐隐约约地又觉得生存还真是需要学习学习的。还是说汶川地震中的例子吧。那些被压在废墟之下的灾民,并不是每个人都依靠嚼土、饮尿得以存活下来了。排除人的身体素质有强弱之分的因素在外,能否存活下来,关键还要看面对困难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应对的——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有不少人惊慌失措,慌不择路地当即从三、四层甚至更高的楼房中往下跳,后果可想而知!地震没能夺取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的生命早在那一跳之后就已经消失了,他们也因此丧失了创造生命的奇迹的机会了。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不定在何时会遇上那么几次天灾人祸,小病小灾的也就罢了,如果碰上的是灭顶之灾,普通人一次就够了!但是,也总有那么一些强者,面对生活的一次又一次考验均能全身而退,就像《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咆哮的海潮不能吞噬他的健壮身躯;食物的匮乏没有消磨他的求生欲望;就连二十多年只身一人呆在孤岛上的那份孤独的折磨也无法销蚀他不屈的灵魂。当面对困境、灾难之时,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强者,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第3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英雄原型 家的原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地震,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都纷纷给予报道。地震等自然灾害是突发性事件的一部分,而突发性事件是动态新闻的主要题材,因此也是任何国家的新闻媒体所重点关注和报道的对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从第二天开始聚焦这次地震。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统计了从2008年5月13日到5月26日两个星期(除了5月18和5月25两个周日)的时间跨度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对这次地震的所有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以及文艺版的诗歌共555篇。

一般说来,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拥有三个可资报道的面: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和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本文主要从后两类报道中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报道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一、英雄形象的塑造

英雄一词的通常含义,是指做出业绩的杰出人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在部落或民族的战争中打败对手,另一种是征服自然界中的某种自然现象。但是,英雄形象在继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真善美标准的变化而转换变形。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呈现出很典型的英雄色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领袖人物承担起英雄的责任,同时也突出领导集体的作用。

在两个星期的时间跨度中,除了两个星期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8天的报道主题是“或在抗震救灾第一线”,11天的报道主题中有“中央政治局或中央领导的其他成员在指挥抗震救灾”。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走向救灾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孤立行动,而是在一个领导群体的协助下共同完成救灾任务。

2、救援行动中,淡化个体的英雄事迹,突出了职业群体的作用。

对于参与救援行动的英雄,《人民日报》主要是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报道和赞扬,个体英雄的地位和作用则相对淡化。如:

①地震引发病人恐慌 医生护士镇定安抚(5月14日第二版)

②汶川地震 举国支援

军队武警冲在第一线 通信电力企业力保畅通 全力抢修受损交通路线卫生医疗人员紧急施救(5月14日第四版)

③保孩子 教师舍身挡住水泥板

救伤者 私人诊所用尽库存药

④成都近千“的哥”驰援都江堰(5月15日第二版)

⑤十万铁军筑起灾区生命通道(5月26日第五版)

对这些救援英雄的报道淡化了个体的作用,主要区分了职业(医生、教师、军人、“的哥”、个体户等),而军人又区分了各个兵种(侦察兵、装甲兵、空军、炮兵、武警官兵、消防战士、陆航飞行员、特种兵、海军陆战队)。

3、个体英雄遵循同一个模式,并有从权力精英向普通群众转化的趋势。

在对救援英雄个体的塑造过程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几乎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即英雄个体不顾个人安危,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继续投入战斗,挽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

①儿子呼救未能救 三十个娃娃获新生

教师保护全班学生脱险 目睹爱女遗体放声大哭(5月16日第二版)

②10位亲人确认遇难 忍着悲痛奋战一线

女警蒋敏晕倒救灾现场

幼儿教师不畏险境 独自救出52个孩子(5月20日第二版)

③局长:痛失儿子等15位亲人救灾让他没时间伤心

村支书:老父没顾上搜救 跪在遗体前哭求谅解(5月23日第二版)

同时,对个体英雄的塑造从精英转向普通群众――隐喻了普通人也有成就英雄事业的潜力和途径。

①初三学生救同学 手刃刨挖4小时(5月16日第二版)

②农妇卖羊 捐款赈灾(5月17日第二版)

③灾区乡民援救外地游客(5月22日第七版)

4、英雄人物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在这次地震灾难中的救援英雄更多的是关注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尊重普通人的生命。

①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5月26日第一版)

②吃上了名厨做的饭菜(5月26日第四版)

5、受众群众成为塑造英雄的一个来源。

在统计的555篇报道中,对灾难事件中受害者的报道只有32篇,其主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表现受灾群众的恐惧和对救援的期待;②突出受灾群众的坚强、勇敢,创造了生命奇迹;③确保受灾群众的安全;④礼赞灾难中爱的伟大。这些主题不仅把受灾群众置于需要被救助的弱势群体的位置,同时也把他们作为创造生命奇迹和爱的英雄来塑造。

①孕妇被埋50小时 成功获救母子平安(5月16日第二版)

②40小时生死救援――广东边防官兵营救绵竹女学生杨柳纪实(5月17日第四版)

③老人被埋164小时获救(5月20日第二版)

二、浓厚的家的氛围

1904年,陈独秀在谈到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时说:“中国人最重的是家,每家有家谱,有族长,有户尊,有房长,有祠堂。”①天下之本在国家,国家之本在家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国”近乎是“家”的倍增和延伸。

在震惊世界的灾难面前,灾区群众或者经历家园的丧失,亲人的伤亡,或者自身遭到伤害,幸存者往往很悲伤、无助、担心乃至恐惧,而轻灾区和无灾区的很多人则处于巨大悲悯之中。这两种狂热的感情很快转化成强烈的爱国热情,表现为“同是中国人”、“乐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人民日报》海外版营造出浓厚的家的氛围,使世界华人很容易找到一种同根同种的认同感。

1、《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仪式传播强化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族作出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是享有的共同体②。正如休・赛顿・华生所说:“当一个共同体内部为数众多的一群人认为他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民族,或者表现得仿佛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时候,一个民族就存在了。”③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对地震的报道中,多次重复“同胞、血浓于水、真情永在、同胞爱骨肉情、华夏儿女、同根生、同文同种、血脉浓厚、手足之情、爱国之举”等关键词,消除了“家――国”的空间距离,在情感上拉近了全球华人的距离,真实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

詹姆斯・W・凯瑞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④。传播的“传递观”追求的是空间的速率与效率,其精神含义是以控制为目的在地域范围内拓展信息;传播的“仪式观”则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以及共享信息的表征。

在很大程度上说,《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一种仪式化的传播。它成为个人与国家意识对话的一个语境,一个中介。在这一语境中,国家、民族是中心,《人民日报》则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通过评论、通讯、消息、图片新闻、报告文学、诗歌等载体将国家、民族的概念具体化。《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掌握着党和国家的政治资源,在专栏“望海楼”发表评论:《危难之时 “国”就是 “家”》《同胞 同根 两岸情》《大灾有大爱 国难见国魂》《祖国 我为你自豪》《国旗彰显生命的尊严》《世界华人血脉相连》等,营造浓厚的家的氛围(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共同抗灾,使受众实现心灵的回归,一种消除了地理空间距离的回归,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全球华人对国家、民族这一想像共同体的回归,一种游子对家的回归。

2、体现了“世界大同”的思想和融入世界的渴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对外国政府、组织对我国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的慰问、援助,对遇难者的吊唁等行为的报道,以及摘录众多国外媒体对我们抗震救灾的盛赞,体现了“世界大同”的思想。在灾难面前,世界与我们同在。同时,也表现出我们从以往的在灾难中封锁消息、拒绝接受国外援助的行为开始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三、结语

可以说,汶川地震报道是我国新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报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实现了媒体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跨越。《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是海外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沟通海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和桥梁”,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从多个侧面发出了相同的声音。《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55篇报道中(只有两篇负面报道),通过直接报道,或者摘录外国媒体的声音的方式,证明中国抗震救灾的团结一心,信息公开及时,彰显政府的领导才能。

2、突出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海外版在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更加突出领导集体的智慧、救援团体舍己救人的精神,个体则退居次要地位。

3、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趋势。在这次报道中,不管是以对灾难事件的救援还是受害者为主题,都突出了生命的重要性,他们共同完成了生命奇迹的创造。

4、在当前的政治框架之内,重复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尤其是台海一家的观念。《人民日报》通过海外版这个平台,营造了浓烈的“家”的氛围,消除了全球华人的空间距离,将他们在感情和血缘上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5、体现了积极融入世界的渴望。“灾难面前,世界与我们同在”,这是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全球化语境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不仅将华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在寻找更大的回归――世界。■

参考文献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53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③[美]休・赛顿・华生,民族与国家,转引[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第4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虽然他走了,但是,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永远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远隽刻在了四个学生的脑海里,隽刻在世人的心中,成为一座可歌可泣的英雄教师雕像,成为激励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英雄事迹,永远传颂下去。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英勇无畏的双臂。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精神最伟大、力量最强大的双臂。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第5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2008年5月12日,灾难,突如其来!大地颤栗,山川扭动。一座座建筑,摇晃着轰然倒塌。从天而降的巨石,无情地砸向大地,漫天而起的尘土,遮蔽了烈日和长空。恐慌的人群,朝各千方向涌出。揪心的哀号和裂肺的呼唤,让天地变色、草木悲怜……

汶川、北川、青川……碧水青山、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顷刻间满目疮痍、废墟片片。

绵竹市汉旺镇那座标志性的钟楼上,时间被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

……

强大的地震波,震动四川,震动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国务院总理在第一时间乘飞机赶赴四川指导抗震救灾。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面负责抗震救灾工作。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等领导同志也纷纷来到救灾一线,对抗震救灾作出具体部署。中共中央领导人先后深入灾区,展开抗震救灾的“爱心接力”……

关爱生命、抢救生命、为了生命――抗震救灾中的一切工作都以生命为中心。

这是规模空前的紧急集结。数日之间,13万官兵云集灾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子弟兵,在灾难面前再一次大规模出击……

危难之中,党旗更红。“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党员服务队”……抗震救灾的第一现场,到处闪现着共产党人的身影。

生命至上,爱心无价。医护人员、农民、工人、教师、公务员、企业家……危难面前,亿万普通人伸出温暖的手。

救灾的日子里,一个个、一批批、一群群自发自愿的救援者,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他们与同行,与救援人员并肩,只为托起每个生命的希望。几万、十几万……人们至今仍无法说出“志愿者”这一群体的准确数字,但他们那动人的身影留在了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从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防疫队,从国内近400支专业救援队伍,到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300多名境外救援人员……汇集于生命集合号下的,是一支创造生命奇迹的“铁军”。

血浓于水,手足情深。成都、北京、石家庄、上海、重庆……人们排起长队,捐款、捐物、献血,汇聚成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截至6月22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67.43亿元。7300多万名共产党员更以67亿多元的“特殊党费”,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真情牵挂。

截止6月21日24时,累计解救和转移1465922人。

截止6月22日12时,共投入救灾资金543.12亿元,中央财政投入496.01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7.11亿元;

截止6月21日,过度安置房已安装280700套,正安装37600套,待安装71100套,已发运29000套,待发运73800套。

截止6月22日12时,调运帐篷157.94万顶,被子486.69万床,衣物1410.13万件,燃油131.1万吨,煤炭280.2万吨。

截止5月17日,四川地震灾区累计向全国20个省区市的340多家医院转送地震伤员100l5人,为此出动了21次专列、99架包机以及万余次救护车和5000余名医务人员。这场全国范围的地震伤员大转运、大护送、大救治,同样成为抗震救灾中引人注目的一大壮举。

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重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在灾后重建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地震发生后,卫生部立即作出决定,医疗队中必须包括防疫人员,并调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卫生防疫队先期进入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制订了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遗体处理方式和卫生防疫等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门紧急应对,宣布受灾严重的市县区延期举行高考,对考上大学的孤残考生将免收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对没能考上大学的孤残学生将实行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农业部全力防控灾区动物疫情,加紧组织调拨消毒药品、器械、疫苗等防疫物资,紧急编制《地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宣传挂图》等宣传资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实地协调四川救灾急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等问题……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部署。“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江苏、绵竹、浙江、青川……

灾后重建,规划要先行。汶川、北川、青川,城镇、乡村、山谷……来自地震、土木、水电、环境、气候等22个专业学科的专家队伍,顶风冒雨进行现场调研,评估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对重建项目进行科学选址。

再建家园,法制是保障。6月9日,国务院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为灾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等不同阶段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由、中组部、总政治部等联合主办的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于6月1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报告。报告会上,7位抗震救灾英模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报告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大家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主办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教育部也对中小学抗震救灾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继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中小学生深入学习抗震救灾优秀学生和学生群体的感人事迹,特别是要学习他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用他们的感人事迹引导和激励全国广大少年儿童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伤痕累累的大地上,又见袅袅炊烟,集中安置点附近,商铺重新开张,帐篷学校前,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古老的中国,经受无数历史沧桑,屹立不倒;灾区的人民,从地震废墟中站起,更加坚强。

擦干眼泪,继续前行。这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写照。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是在废墟上不断响起的生命壮歌。

第6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还记得吗?抗震救灾官兵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救援壮举,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一颗颗誓要重建美好家园的心灵......

然而今天,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让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忍和团结。“缅怀逝者,关爱生者,继续前行”将成为永恒的主题,灾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擦去泪水、按捺悲伤,把无尽的伤痛化为无穷的力量,在废墟上一砖一瓦建起新的家园,一起抒写美好的明天!

全国各地,在这一天一起默哀着,感动着:

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心连心大型文艺慰问演出在绵竹市二号立交桥板房区开演。据悉,设在北川擂鼓镇和德阳东汽的分会场节目已于5月9日录制完毕。慰问演出由2009年央视春晚原班人马打造,规模超过历届春晚。成龙、赵本山、宋祖英、鲍国安、濮存昕、唐国强等300位明星带来《慰问·感谢》《重建·心声》和《信心·希望》三个篇章的演出。今晚,这场演出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许许多多的感人场面,许许多多无私爱心的奉献,许许多多无声的祝福。类似“512条短信祝福汶川”的活动开展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汶川,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的心碎了,当你用坚强无比的决心和灾难抗战时,我们很欣慰.汶川,你要坚强,你应坚强.华夏儿女是不畏的!”

“加油汶川,困难是暂时的,明天是美好的,相信经过创伤的汶川还会辉煌.祝福汶川!!!

历经生死,历经苦难的汶川人民是你们展现我华夏儿女的拼搏向上,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你们让世界看到汶川在雄起!中国在雄起!”

“虽然我们的同胞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不过这是天灾,希望幸存的朋友们坚强起来,我们中国人是最坚强、最牛的,加油!”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曾经经历过的痛苦阴影也不会轻易抹去。我想会有很多人把他深埋在心底,活着的人要勇敢地活着!”

第7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卫生部各直属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党政领导和党员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向汶川地震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张德成同志宣读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关于对中央国家机关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通报表彰的决定》。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卫生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前方综合协调组临时党支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赴四川地震灾区临时党支部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张宗久同志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剑君,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北京第七批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王云亭,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综合协调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张宗久,卫生部北京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乔江春,卫生部卫生监督局副局长苏志,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卫生部应急办公室副主任梁东明等7位同志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他们的报告饱含真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真实画面。报告不时被听众热烈的掌声打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在总结讲话中饱含深情地讲到,地震发生后四个半小时,他陪温总理到达四川,奔赴汶川、徒步去北川、借水路去青川,曾三次入川参加国务院抗震救灾水利组、灾后重建组等一线抗震救灾工作。从中央、各兄弟部门及灾区人民群众的反映中,陈啸宏副部长深切地感受到广大卫生工作者为夺取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我们的队伍是经得住考验的、过硬的队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在这场灾难中,为了挽救灾区群众的生命、为了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为了灾区卫生系统的重建,无数个白衣战士,发扬了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即将到来的党的生日,奉上了一颗颗赤诚的忠心和爱心。

在党的87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卫生部直属机关代表全国医药卫生战线,向党旗报告了这场大地震中白衣战士们所体现出来的可撼天地的天使风采!

第8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国难之际,一部4年前的电视剧居然也被盗版商重新加急赶制出来:《唐山大地震》在地摊碟贩和地下碟店已成了重点推介的产品。而盗版商在该片的外包装上煞有介事地印着:“谨以此片勉励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站起来的人们,缅怀唐山太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重温历史,感动生命,军民团结抗震灾!我们不用泪水来洗刷灾难,我们要用坚强去支撑明天的希望!”

尽管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盗版,但情感上,我们似乎也愿意把这样的盗版碟买回家里观看,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影像纪录和反思实在太少――而灾后终于又破茧成蝶的唐山市应该可以给汶川一个榜样。但遗憾的是,我们关于自身的灾难,居然只有这样的影视作品可以观看。

5・12汶川特大震灾远未过去,此时把目光投向灾难电影和电视剧领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些阿友甚至对中国电影人目下赶集一样制作关于汶川的影片表示不解: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三五年内都不可能完全抚慰,现在把钱财、精力和热情用于抗震救灾岂不是更好,拍电影,急什么呢?

重要的是灾难意识

1976年7月28日凌晨,持续时间仅仅几十秒的唐山大地震却造成24万多^失去生命。3年后,一部名为《蓝光闪过之后》的影片得以制作完成,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重大地震灾难的故事片。

此后29年间,中国电影人制作的关于唐山太地震的影片,有3部。一部是震后不久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英雄战震灾》,表现了我党我军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英雄形象;一部是2002年制作的纪录电影《唐山大地震》,收录了大量官方拍摄的真实场景。以及对当年幸存者的访问,介绍了一些防震、抗震知识;一部是2006 年香港导演朱家宏的故事片《但愿人长久》,这部影片以唐山大地震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母亲和三个孩子的故事,重点在灾难后幸存者如何生存下去,也表现了唐山市历经30年重新崛起的发展历程。但是后两部影片都鲜为人知,观者寥寥。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视剧有两部,一部是上文提到的《唐山大地震》(后因某种可以理解的原因,此剧被更名为《唐山绝恋》播出,使得一部本来有可能成为灾难反思的作品,变成了一部爱情剧),较为客观地展现了那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当然,主要还是讴歌灾后人民不屈的自强精神;一部是《唐山孤儿》,从名字也可看出,这是当年幸存下来的孤儿们的奋斗史。还有一部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制作的电视纪录片集《唐山大地震》,除采访120名当年亲历地震的幸存者之外,该片还运用一些情景再现和三维动画镜头,宏观上表现了这场灾难的悲惨。

上述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视电影。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或许。它们只是官方意识形态一直以来宣导的主流思想的反映:人定胜天、固定胜天。虽然在官方的系统里。一直有着这样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紧接其后的,往往是这样的逻辑,“但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方面这是人定胜天思想的具体体现,另―方面潜藏的语境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隐晦表达。

29年前,《蓝光闪过之后》一片中,市委书记唐晖所在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墙上,就贴着这么一条标语:抗震救灾,人定胜天!灾难仿佛只是用来考验人们生存意志和斗争意志的试金石,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灾难时的惊慌失措和萎靡不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确对抗震救灾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灾难意识也就在这样宏伟的战天斗地的伟大场面中消弭了。

为什么没有灾难片

唐山大地震32年了,为什么中国诞生不了一部有意义的灾难片?

电视剧《唐山大地震》的编剧关仁山曾说,本来这都电视剧应该是一部电影。创作人员在1998年受到美国灾难大片《泰坦尼克号》的震撼与启发,想要创作一部国内同类型题材的电影。只是后来发现要拍好这样的电影没有上亿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预算不足才改成了电视剧。

钱究竟是不是制约中国拍不出灾难片的瓶颈?近几年国内接二连三投资数亿人民币的大制作古装影片,钱并非根本问题。虽然电影特技的基础薄弱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背景是,没有灾难意识,缺乏忧患意识。是制约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社会的―大严重问题。

1990年的美国经典灾难影片《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个场景令人难忘。身为人母的地震学专家克莱尔博士在预测近期洛杉矶将有大震的可能性后,让女儿重复演练一些紧急事件发生后的自救措施,虽然女儿极不情愿,还是认真地把必备的自救包所需的物品一一备好,对母亲教的措施也一―重复――当然,这些最后在影片中都派上了用场。观众可以在观看此处时不经意间学到关于防震的最简单有效的知识。这种知识的传授不是填鸭式的说教。而是编导者不露痕迹的精心设计。在此前提到的几部中国关于地震的影视剧里。看不到任何类似的镜头。这虽然是一个细节问题,却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对待灾难,或者说即便是娱乐的方式对待灾难,我们似乎也缺少了很多东西。

同是对真实灾难的影像再现,《洛杉矶大地震》和《蓝光闪过以后》的处理方式也完全不同。《洛杉矶大地震》一片讲到了很多地震的知识,讲述了科学家对政府以及各种势力的抗衡,最后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主人公救出自己女儿时,影片就此结束,而此时,洛杉矶的真正大救援才刚刚启动。看不到―点人类对灾难取得的胜利。

片中的主人公在面临灾难时,第一想到的是家人而非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蓝光闪过以后》,整部片子的重点都在描述地震后党和政府如何拯救灾民对一群地震孤儿无微不至的照顾,观众只能获得情感上的触动,却得不到关于灾难的有力认知。正如我国的战争片,从来只是宏大叙事下的大人物的指挥若定,鲜见普通士兵的残酷战斗。虽然该片也有对地震场面的表现,但更像是一部官方宣传故事片。 《蓝光闪过以后》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和当时落后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但是如果中影将来最终拍出的汶川震灾影片,依然是如此的主旋律影片,只见党、国不见人民,只见英雄不见人性,只见斗志昂扬不见惨烈伤痛,当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

灾难片的意义

没有灾难意识,影片制作再精良,也不过是技术上的胜利。美国的灾难片是垒球最发达的,他们似乎从不避讳自己的城市被虚拟毁灭。象征美国精神的自由女神像就经常在各类灾难片中被各种灾难毁坏,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假如某部影片胆敢虚拟毁坏天安门城楼,不说别的,单单是政府的政治压力和民间的舆论压力就足以使制作者难以担

当。

美国片中的灾难发生地也经常是大城市,甚至波及整个国家。当然。美国的灾难片是否真的为大众普及了灾难意识,我们不得而知。至少,美国人对灾难片是有免疫力的,在虚拟的娱乐世界里,某种程度上,观众获得的是一种应对灾难的技术普及和心理指导。

遭灾后自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是那个最幸运的被第一时间救助的人。在这样的时刻,人们能做到的就是尽一切可能自救。《洛杉矶大地震》中,没有英勇顽强的人民子弟兵在震灾发生后数小时内赶至现场救援。影片大量的篇幅也并没有展现美国消防队如何救人,而将重点放在如何自救上。事实上,此次汶川地震的事实也表明,如果有足够有效的自救措施,很多人不会那么快丧失生命。而当一个个生命奇迹发生时,也并非真的有什么奇迹,无非是幸存者找到了能够维持自己生命的措施。

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正是缺乏忧患意识的明证。唐山抗震中留下来的纪实资料里甚少看见灾民的影像:“唐山大地震在影像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片颓垣败瓦,可是人都上哪儿去了呢?我们可以看到急忙奔走的志愿人士,斗志昂扬不畏艰苦的,还有一些正在拯救伤患的医护。至于那些未获救治的伤者,甚至倒卧在瓦砾中的死者,却几乎全部失踪,没有鲜血,没有残肢,只有空洞的街和极度萧条的市区鸟瞰图。”死亡消失了,只剩人对灾难的对抗,只剩人定胜天的崇高主题。温总理日前说,当下的紧迫任务,还是救人。我们或许只能相信,人定胜天。是救出更多幸存者,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不二法宝。

正常的灾难意识,其实正是生命意识,而生命意识的本质则是敬畏。相信没有人希望汶川大地震被记住的方法和唐山大地震一样:在历尽艰险得以重建家园之后,这场惨痛记忆最后被高度概括成一座高耸入云的“抗震纪念碑”。

第9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范文

“我祝愿,爷爷奶奶健健康康,永远不老;我祝愿……爱我的人,我爱的人一切都好!”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首歌吧!稚嫩的童音在耳边回荡,让我想起了灾区的那些孩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多么令人羡慕的天真,多么可爱的孩子,这本属于他们美好童年的时光!然而,“地震”一个无情的名字将他们的童年打碎了!美好的梦,美好的人,还有美好的明天!今天又来临了……

地震已成为过去,地震的来临正是体现我们中华名族精神的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五月十二日,护士节,本该是白衣天使的节日,但地震发生后她们有又全力以赴为灾民疗伤!地震发生后,多少“橄榄绿”在灾区为人民服务!地震发生后,多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在灾区忙忙碌碌!这次地震,多少人因为爱而去爱,多少人因为爱而被爱!爱,是灾区人民生存下来的信念——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活着,爸爸为自己的妻儿活着,老人为自己的老伴活着,孩子为自己的父母活着…… 在地震中又发生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因为中国人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天塌下来我们也能顶着!

地震过去了,在汶川也丝毫找不到一丝留下的痕迹。我们能找到的都是如花般的喜悦,如孩子般的人们 ,在汶川生活着!还记得地震急需物资时,是我国的海陆空三军,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变成大家的力量,运往汶川!无数的直升飞机飞往汶川,在路途中,又有人因救灾而牺牲了!在汶川急需救灾基金时,是我国各大企业几百万几千万捐给汶川!是他们 让汶川变美丽,是他们让高楼大厦耸起,同样是他们,让汶川的人民脸上堆满了笑容 ,还是他们,又让小朋友们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 在地震后,谁在灾区最可爱?当然是白衣天使,,志愿者,还有我们敬爱的温总理!网友说:在灾区人们总能看见这个花白老人忙碌的身影……是的,在人民遇难时,能给予他们最大的爱的人不是亲人就是国家领袖!面对这么多帮助他们的人,如果是我,我感到荣幸,因为有这么多的人爱我。

其实,在救灾的人中,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们的叔叔和志愿者们!他们身着橄榄绿衣,不停的在灾区忙前忙后一会儿在这里救出幸存者,一会儿在那里救出幸存者。在灾区里,最美丽的风景线就是在不停忙碌的“橄榄绿”他们始终做着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他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奉献的一份力量给祖国!志愿者们也做着一些“杂活”,协助叔叔们。一个个志愿者稍大的才接近三十,小的才十几岁啊!他们真的是把自己的青春给祖国!叔叔,志愿者们,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