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精选(九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第1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一、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特征

(一)研究问题的日常实践性

理查德・普林格曾讲过,“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研究问题的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最为重要和明显的特征。

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即他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从教师研究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研究选题多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和教学实践,研究较多的问题包括:(1)学生问题。如“低段学生数学读写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等研究问题。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2)教材问题。如“教材主题图处理方式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场地、大班额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使用的教材中发现的研究问题;(3)课堂教学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策略研究”“高段英语课游戏实效性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仿写训练教学策略的研究”“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这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目的。(4)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问题。如“新接班级中教师与家长的磨合研究”“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就是教师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寻找的研究课题。

从以上研究选题可以看到,一线教师的研究问题就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紧贴自己所教的学科,紧贴课堂教学。教师的研究其实是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的结果。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全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学科教学的文章大约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在所有的文章中,有将近62.9%的文章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这再一次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

其次,一线教师的研究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是以教学为业的,他们的研究是“为了实践而研究实践”。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既着眼于实践又着手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的过程就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他们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总之,教师研究是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进行的研究。研究更多的体现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态度。

例如,“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她就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边研究边教学,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搭建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教学―研究之路,最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情景教学”理论。

综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并不是在实践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并在教学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研究不是独立于教师教学之外的任务,而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表达的叙事性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草根性”特点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首先,从事研究的是来自最基层的从事具体、琐碎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次,教师们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课堂现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最后,与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小学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直接进行研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思考解决策略。

此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很难进入那些描述和界定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语言体系,他们往往是能承受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话语的界定。而叙事性则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所以,教师研究的“草根性”、自下而上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话语体系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

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课例、课题论文等。不论教师研究最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课堂故事、教学案例等。通过叙事,教师呈现出了真实具体的教学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表达方式,教师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教育世界,也呈现出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长的轨迹,表达出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如“小学语文低段练习改革与创新作业设计研究”以《好作业就这样多起来》的研究故事来呈现。通过讲述研究故事,这位教师呈现了语文教学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作业设计问题,向读者展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作业布置合理性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胆尝试。同时,也生动表现了作者(也就是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及其思考。这也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教师们的研究信心,拉近研究与实践的距离,破除教师中的“研究神秘论”和“研究无用论”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进行推广。因为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其中有很多他们熟悉的,甚至就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故事,因此更能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思考和共鸣。

二、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思想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研究不需要理论思想的指导,也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可以停留在单纯叙述案例、故事或经验的层面上。相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和引导,必须是思想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才能使教师的研究生命长青。

教师通过叙事倾吐他们在课堂中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教师的经验。教师的经验往往是独特的和个人化的,正是这些课堂经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潜在的意义。教育中“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实践本身,教师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和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定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的目标。”

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仅仅局限于叙述故事的层面,那么经验就仅是简单的积累而已,不能实现经验的重构,也就不能起到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思维,不再被重视了。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还得形成思想化的成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思想化呢?

曾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教育经验是狭隘的教育经验。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有限的,教师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同样,这种经验也只局限于经验提出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到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教育经验的重构和提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嫁接、融合,从而产生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例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她能够从自己50年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就对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进行反思、加工和提炼。通过写教后记,她“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论,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通过撰写文章和专著,她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同行,为更多人的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再如李吉林老师,她也同样从自身的日常教学出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和反思,并加以梳理、归类和总结,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情景课程三部曲。

我们期望能够有更多的像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型教师。但是,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呢?就是要善于对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只有像于漪、李吉林两位老师这样不断对感觉或经验进行反思、沉淀、澄清,才能增加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最终构建出更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理论。

培根说,科学认知论者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集来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酿造成蜜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也应该成为这样的“蜜蜂”,不仅要广采博取各种“花粉”,还应该自我“生成”丰富而新鲜的“花粉”,再酿之为蜜。这个“消化和加工”的过程就是艰难跋涉又充满乐趣的思想旅程!

第2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化学教学》创刊了。三十年来,《化学教学》在探索化学教学改革的征途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国广大化学教师的良师益友,多次被评为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先后被多个期刊网、数据库收录。《化学教学》在基础化学教育这块“沃土”上,正在茁壮成长。

上世纪80年代初,《化学教学》就注意引导教师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在1981年第3期发表了福建省普通中学三十年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等。以后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探索化学创新教育问题。进入21世纪后,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机遇,研究化学教学革问题,带领广大化学教师和教研员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关注“热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设置“课程改革”栏目,宣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方案和要求,刊登化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学改革的反思文章;报道教材改革的动态,介绍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特点及试教情况;在“教学设计”栏目中,选登了很多优秀的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设计,供教师教学时参考;在习题与解题思路方面,给教师以指导;通过“问题解答与讨论”和“读者信箱”,与广大教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回答化学教学问题;在“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栏目中,除介绍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制作经验外,特别关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经验。

为了提高教师的探究能力,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又不断增设新的栏目,如“教改实践与探索”“研究性学习探索”“双语教学探索”“科学教育研究”“考试研究”等,还开设了“教师论坛”,使教师有发表自己教学观点和意见的平台,以便通过相互切磋和“争鸣”,达到提高自己教研水平和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还推出“国内外化学教育动态”栏目。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设置了“知识介绍”拦目,除介绍生活、生产有关化学的知识外,还经常请专家、教授介绍一些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诺贝化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使教师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的前沿。此外,还开辟“专论”,请大师、学者撰写专论,2009年的“专论”,分别发表了我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闵恩泽院士报告:“石化技术自主创新之路的探寻”,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奖者林励吾院士报告:“应用催化━从实验室到工业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原理事长宋心琦的专论:“化学家想知道什么━━什么是化学学科的大问题”等,这些专论对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剑南教授还在新开辟的“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之窗”栏目,有针对性的、以问题形式(如晶胞与晶格是一个概念吗?)连续撰文,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化学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学习内容,《化学教学》开辟“化学史”专拦,刊有关文章,最近为纪念道尔顿原子理论发表200周年,又专门发表“原子理论的发展”一文。另外还设置“化学竞赛”“好题赏析”“教研员札记”“教育动态快递”“教育文摘辑要”等栏目,供化学教师或教研员参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我们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进行研究的永恒课题。《化学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创新,开设了“实验与创新思维” 栏目,发表了大量有关实验教学的文章,强调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注意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关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与推广,研究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测评体系等问题。特别发表了很多教师通过实践提出的化学实验改进意见,有不少是很有创意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化学教学》编辑部与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化学教学》不仅经常刊学会活动的动态及推荐的优秀论文,而且编辑部还与我们联合在上海、广东顺德分别举办了“积极推进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讨会”和“全国化学教学过程的技术分析研修班”,合作开展“化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化学教学》出版增刊:《化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选编》,以飨广大读者。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学术年会上,许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奖者,还得到了编辑部赠寄一年《化学教学》期刊的奖励。更值得钦佩的是,《化学教学》编辑部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化学教育西部行”,赴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义务讲学活动时,积极捐赠了大量有关化学教学参考书刊,帮助和促进西部地区化学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纪念《化学教学》创刊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祝愿《化学教学》越办越好,为我国基础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张健如贺

第3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一、过程理论视域下:教师素养的内涵

换个角度看问题,都会给问题以新的解决思路。同样,在教育学视域中,教育学者认为教师素养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总和,包括教育理念、知识与能力等[1]。而在过程理论视域中,教师素养又具有怎样的内涵呢?在过程主义者看来,“过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世界的本质就是过程的存在,离开了过程,事物既不可能存在,也无法变化和发展”[2];过程主义者怀特海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指构成事物的相关因素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客观地、鲜活地变化发展的历程,是实现变化与发展的必经之路[3]。因此,教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与教师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就有相应的教师素养,经验的知性、理性、感性和实践性决定了教师素养的品质。诚如怀特海所说:“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4]。教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就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经验、转变经验的历程,是教师构建意义、经验与实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据此,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就是指教师在学校共同体中进行的修习涵养活动。即教师在学校政策、制度和文化氛围的现实条件中,围绕学习、工作、研究课题中遭遇的困难,与同事、学生、专家展开交流、主动建构,不断丰富知识经验、提高学识修养的过程。使教师由新手转变为能手、再到专家的成长历程。教师构建的经验内容和品质的不同,教师素养的结构内容和发展水平也因人而异。

因之,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在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过程中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具体而言,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重在表述“以何”和“如何”促进教师素养的形成,强调教师个体在学校共同体中围绕日常教育教学任务,主动建构经验、完善经验,继而实现质的飞跃过程。而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师素养重在表征公众对教师的要求或期望,强调教师素养的结构内容和发展水平,重在规范教师的行为标准和努力方向。二者在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中互为条件地融为一体、螺旋上升,促进着教师素养的更新与发展。其中,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师素养为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提出了培养目标,是过程视域下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的重要依据;教师素养是在修习涵养中积累和形成的,过程视域下的教师素养为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

二、过程理论视域下:教师素养形成路径的特征

教师素养和教师发展过程受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政策、制度、文化氛围和教师个体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与教师素养的形成过程有何本质联系,如何制约并促进教师素养的形成过程。对此,本文试图从过程理论视域下揭示教师素养形成路径的特征。

1.同化和顺应

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教师不断与外界环境相互交流、主动建构,获得交流经验及不断重组和改组经验的过程。教师面对新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或正在变化和发展的环境,如各学校组织文化在空间范围内的差异性、学校政策和学校制度在时间范围内的变化和发展特性、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及其落实对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等,客观上要求教师重组或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适应新学校的要求或学校的新要求。那么,教师是如何适应这些新要求的呢?

布鲁克菲尔德提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观念,你不应该试图从理智上说服他们,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引入一定的情境,使其必须依赖新观念行动,而不要争辩这些新观念”[5]。皮亚杰认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性是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动力,“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促成了建构”[4],“同化”和“顺应”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所谓“同化”就是主体将外界环境的刺激经过过滤、筛选,使其融入已有的认知框架中;“顺应”则是指主体调节或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以适应外界环境。可以说,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身处于某种环境之中、与环境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及学校教育政策的变革、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教研模式的变化等,都会给教师不同的成长机会和发展条件,使教师以自己的方式、途径和时间对学校的要求作出反应,重新组织或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可见,同化和顺应是教师素养过程属性的首要特征。

同化和顺应什么?概括地说,就是教师把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的各种条例、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习惯、纪律、学校的阶段性发展任务、职业情绪和精神面貌等纳入自己的认知领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认识、行为和态度等。

2.情境性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教师对环境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始终是由主体的能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情境性决定的,理解教师素养的过程属性,需要把握情境性和主体经验的关系特征。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其职责决定了教师的成长环境是由一系列鲜活的、具体的、复杂的课堂教学事件组成的。当教师亲历课堂教学,遭遇课堂教学事件并与之交流和对话的时候,都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教育问题或教育困境,激励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去解决。每一次思考、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经验和体验,产生新的感悟和思想。也就是说,当知识和思想与实践相结合时必然遭遇困境,在困境中思考、磨练使人获得了经验,一种变革性的经验;而困境则可能成为教师个体发生变化和成长的契机及教师个体间产生差异的动因。

可以说,情境是教师获得成长及赖以变化和发展的环境。当然,情境是教师活动的具有发展意义的情境,情境是教师之间活动的情境,情境是师生之间活动的情境,情境也是教师的研究题材。离开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及活动中产生的研究题材,情境也就不具有教师变化和成长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养的过程属性就是教师与情境之间相互游戏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把握情境与经验的关系就是把握情境的丰富性程度与教师获得成长性经验的关系。

3.再构和转变

有目的的学习和交流是教师扩展知识经验,重组和改组原有知识经验,提升个体素养的根源。当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学困难、科研困境等,都会激励教师关注客观世界、他人、自我,有目的地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展开交流、学习和思考,创生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因此,寻求问题解决的现实需要与教育探索欲望之间产生的张力,能够激发教师重新安排富有想象力的事实游戏,获得新的经验和体悟,推动个体的经验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

经验是我们存在于其中的实在,是形成观点的前奏曲;将观点投入尽可能多的组合,这种投入,意义、经验与实在被创造出来了;实在是始终变化不断进行的过程,形成和毁灭的过程[6]。可以说,教育问题解决的现实需要是教师个体形成某种观点的前奏曲;教师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对话交流、主动建构,是获得新观点和转变性经验的必要途径;外在经验与主体实践的紧密结合是个体外在性的模仿转变为内在性成熟的关键。可见,按学校要求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产生探求的课题和欲望,再进行交流及再实践,是教师个体再构与转变知识经验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要求和教师个体的探求欲望,就会有相应的教师发展需求及个体对经验的再构和转变路径。

三、过程理论视域下:教师素养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者和管理者过分强调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他们不仅预设教师素养的结构框架,而且预设教师素养的形成过程。认为教师素养的结构内容先在于、外在于教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似乎教师素养的形成过程与形成路径是一致的。在处理同化和顺应、情境与经验、再构与转变的关系时,极易陷入机械论。过程视域下的教师素养注重成长环境对教师行为的规约、关注教师在教学事件中形成的经验及教师与世界的对话生成关系。理解过程视域下的教师素养,依据教师素养形成路径的特征培养教师,对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1.过程视域下的教师素养要求确立新的教育规范

教师素养形成过程的同化和顺应特征遵循环境对个体的熏陶和习染作用,要求教师教育者采用新时期的教育规范(包括教育价值规范、教育技术规范)对教师进行训练,强调采用新的教育规范对教师的价值理念和学习方式进行引导和规约。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新的教育价值规范和技术规范。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者和管理者变革传统的教育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以新的教育规范要求教师教育者,给师范生或广大中小学教师以行为示范,并以此规范反复要求教师、训练教师,使教师按新时期的价值规范和技术规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习惯化。所以,教师素养的过程属性反对自上而下预设的教师素养结构框架,否认外在于教师学习活动的结果属性。忽视教师教育的教育规范和教养活动,无论预设的教师素养多么完美、多么高大,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

2.过程视域下的教师素养要求丰富教育实践经验

过程视域下的教师素养崇尚教师在行动中获得情境性的经验,认为教师素养的提高是教师参与实践、研究实践、获得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主张教育理论只有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才能丰富教师教育经验,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而反对直白式的、宣讲理论的教师教育。为此,教师教育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培养教师“备课”、“说课”、“观察课堂”等专题训练,学校可以采用系统的理论学习、案例教学模式、临床诊断模式等。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观摩优秀案例——分析和研究——模仿,从中获得经验,提高实践性学识。唯如此,教师才能释放潜能确立新的追求目标,迫于压力而努力提高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会遭遇困难或产生新的研究兴趣或学习动力,为建构新的学习经验提供契机或生长点。

3.过程视域下的教师素养要求建立学习的共同体[7]

教师素养形成过程的再构与转变特征反对“话语霸权”和“文化独裁”霸权对教师的行为干预,强调教师的学习权利、交流权利、研究权利、按照需要和个性特征发展优势潜能的权利等,主张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与经验,达成理解,内化并生成意义,以再造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智慧,提高教师的人格品质和个性魅力。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为教师的成长营建宽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习氛围——学习共同体,让教师能够就个人问题与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建构。

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是实现教育学视域下教师教育的桥梁和途径。理解过程视域下教师素养的内涵,依据过程视域下教师素养形成路径的特征进行教师教育,可以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对进一步丰富教育学视域中教师素养的结构内涵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顾明远主编.汉语大辞典(卷八).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4.

[3] 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教育研究,2005(9).

[4]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4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一、奠基和准备

个人理论的形成一般会受教师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它不是天生便寄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的产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个人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必然经过一定的奠基和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过渡,逐步适应教学,并习得相应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能够自主地把握基本教学实践能力。随着教学工作独立意识的出现,教师个人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这一阶段与个人理论的产生无任何关联,但初始状态是一种沉淀劳动,是一种潜在的资本和生产力。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最初阶段虽只能积累教学经验,而这一阶段的经验积累却是个人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甚至这一时期会蕴含着个人理论的雏形,只不过它还只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已。

这一阶段对以后个人理论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种精神可以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为以后教师思考研究教学并形成个人理论奠定基础。邱学华老师在谈到自己早期在农村当代课老师的经历时说:“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我尝试人生的起点,它确定了我一生的追求,它使我同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奠定了我搞教育理论研究实践的基础。”窦桂梅老师曾经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当了将近5年的代课教师,她先后带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课,对于一次次的换岗经历,她分外珍爱,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二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岁月,她存留在心中的更多的是感激,这段经历丰富了她从教的内容,使她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这5年的经历使她变得更深刻。就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奠基和准备时期而言,这一时期是不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对于有着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的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熟悉教学的过渡阶段,而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他们可能会借助奠基阶段积累的教学经验来应付余后的教学人生,永远陷入早期教学经验的窠臼无法自拔,今后的专业成长难以取得突破和进展。

二、注意和觉醒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摆脱对前人做法、他人经验、教参资料和固有方式的依赖,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自身优势的理解与认识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的特点和定位,规划自我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对过去习惯不焉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如果兴趣不是满足于只是浮光掠影地取得知识,而是指向知觉印象的铭记在心的话,那么在对那些特点作了最初摆明的浏览之后,兴趣就会再生的从那些特点的总体中把那些具有特征的特点突出出来,并首先把目光对准它们。”随着教师对自身教学兴趣和关注点的产生,其个人理论开始萌芽,教师开始有意识的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活动。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自我意识产生,开始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形成对教学的初步认识,并主动地对教学开展研究。对个人而言,知识除了认识论水平上的“知”(把握逻辑的东西),还必须有本体论水平上的“悟”(理解、领会)。在研究的过程中,真理开始从教师内心主动地上升到清醒的觉悟,并且与清醒的觉悟相协调,理智出现了飞跃。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的发生是一个从自身与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向,由较初级的结构逐步转化为较复杂的结构的过程。个人理论的萌芽、觉醒与教师个人的思考和研究是分不开的。韩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技术化”和“伪圣化”现象,忽视对学生真实、个性、自由精神的培育和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关注,他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师个人理论的觉醒除了教师主观的思考努力外,还有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如关键事件的推动。李吉林老师在面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单调、呆板、低效”等弊端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幸运地遇到了英语教师蒋兆一先生,并从蒋先生那里了解到了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和功能教学法,从而触动李吉林老师开始思考把外语情境教学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三、实践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个人对教学的观点和看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升。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规则、理论的意义。诚如一位思想家所说:“理解探戈的最佳方法就是跳,而不是分析!”实践和认识、知和行不能割裂开来,思想劳作和观察劳作必须同时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种初级形态的个人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和对象发生内在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中和对象发生外在的关系。而只有在认识上和对象发生外在关系,观念如实地反映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变革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就自己的观念、想法进行教学实验,并在实验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将这些认识用于实践,循环往复,逐步递升,最终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独到的思考和认识。

李吉林老师在分析了英语和语文有着语言教学的共性之后,认为情境教学法也适用于语文教学。于是她就开始了局部的尝试。第一次她用在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上,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描述中运用提示语。她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情境的创设,语言活动进行得很热烈,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她把实验继续下去,同时不断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意识到情境不仅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而且在情境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她开始了怎样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思考。她通过10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理念也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教育理想主义的长期探索历程。邱学华老师在对尝试教学长达40多年的实验研究中,形成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在尝试中

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根据这个理念,他在实践中逐步建构了尝试教学理论。可见,在实践中探索并检验自己的个人理论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经历的时间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一个人洞察力和智慧”。教师的个人理论根植于教学实践,在反思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意识到通过实践可以使生成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同时理论又必须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邱学华老师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反思自己而成为一位教育家的。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新方法、新思考,都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教师的个人理论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教师进行长期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不断反思、提升的结果。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与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教师不仅把握了教学事实的现象,而且把握了教学事实的本质,对教学实践的认识不但具有感性的表象,更具有理性的抽象。这种理性认识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使感性认识条理化、规律性。经过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认识进入了“以道观之”的层次,即教师看到的教学实践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现象,而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贯穿起来相互联系的整体。

四、组织和升华

在实践的基础上,生动的直观上升为抽象的概念,事实之间的联系为思维所把握,这就是从实践到理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教师必然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观念,但需要把这些观念和认识进行抽象,以一个明确的概念将这些观念和认识贯穿起来。“人能够通过一个观念的思维王国来构筑他的知觉世界;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个方法人才能给栖居于他身上的精神源源不断地输送现在被排挤开的本能的力量。这等于说:人能够把他的才能中的能量升华为精神的行动。”要表现一个事物,仅仅能够为了实际的用途而以正确的方法操纵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这个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并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以便发现它与其他对象的各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感官获得的材料进行抽象,否则,只会迷失于经验之中。在进行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总会把自己从实验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总结、提炼,将自己在教学中获得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组织、归纳,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虽然这种理论体系因个人的能力、兴趣、禀赋在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存有差异,但它的确反映了教师个人对于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教师的能力和关注的兴趣点的不同,教师对自身个人理论的组织大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将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法。如,靳家彦老师的以“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训练得法”为主要内涵的“导读法”,宁洪彬老师的“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设计教学法”,张思中老师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外语教学法,张思明老师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法。二是在教学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学认识、教学理想的观念体系。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魏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等。三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这两位老师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地传播和应用,已经变成了一种公共理论,达到了个人理论发展的最高境界。

第5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教育理论课程,由于它的貌似简易实际复杂,理论追求与实践取向并存的特点,往往使教学工作者左右为难。长期以来,教育理论课程在师范院校和大学教育系,一直处于既不能充分向学生提供实践的智慧,又不能成功地用理性征服学生的境地,令人苦恼之余不免叹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材编写质量问题,有学生兴趣不足问题等等,但最主要的应该是人的因素和方法的因素。教育理论教学工作者虽然越来越关心教学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无理想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问题,必先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笔者从事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多年,在实践中,发现了教学方法上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理论教学的策略。

一教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论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无法获得超越教材的成果

许多教师不自觉地认为,教学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交待清楚,奉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老精神。因而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认识状况,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追求学生明了。实际上,编写质量较高的教材,学生完全可以自求自得。教材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间没有障碍,社会科学一般来讲又不会告诉人们不知道的东西,这样,如果教师仅是传授、解惑,教学,便无多少价值。教师这种职业的出现是要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并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智慧和品性,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过是做了一个传声筒。有人觉得,照本宣科,自然而然,学生不悦,是学习素质不良,这种观点在大学教育中,在理论教学中是站不住脚的。大学教育是与普及相对应的提高教育,其目的不单是要普及某科知识,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境界。相应地,理论教学工作者主要不是追求知识量的增长,重在追求认识的质的变化。照本宣科,很显然很难甚至无法完成大学教育和理论教学的任务。

2.知识分析浮光掠影,使学生无法感到理性的力量

作为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实践的,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图解,若是那样,理论就会落后于实践,就会低于实践,无法对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从根源上讲,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理论是由明确的概念、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以及严密的逻辑证明所组成的逻辑体系。理论不是实践的模写,而是对实践的解释和设计。既然如此,浮光掠影的“讲述举例”式是庸俗低效的,它无法让学生体验到理性对人的征服。

3.教师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追求,使教学陷入走不出去的怪圈,最终使学生无法获得教育的智慧

传统认为,大学教学是无所谓教学法的,大学教师只需学问渊博就足能为人之师了,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可喜的是,多年来,我们已在对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进行大学教学论教育。我国哲学教育不足使许多大学教师缺乏哲学素养,给理论教学制造了极大的障碍。没有哲学素养,导致了教师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无力驾驭理论教材,只好做了教材的奴仆,照本宣科。这本是由教师自身的素质不良带来的,有的教师却不愿承认或意识不到,反倒认为理论本身或教材出了什么问题,令人啼笑皆非。更有甚者,觉得理论教学只能如何,不可能有什么新招术。在教育理论教学工作者中还流行一种“教育学贫困”的观点,这实际上是教师个人的贫困,并非什么理论的贫困。此外,缺乏艺术追求,少有审美理想的理论课教师,不断制造枯燥、乏味、乏理的教学,使学生除了在知识上有所收益外,根本无法获得教育智慧。

4.知识分析缺乏历史意识,使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理论发展状况

许多教育理论课教师讲概念只讲定义、特征,讲原理,只讲判断,让学生觉得历来就是如此,未来仍是这样,体会不出理论的运动过程。理论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史哲合一的,其中有语言分析、历史分析和哲学分析,只有这样的理论教学才是完满的。

二教育理论教学策略

1.对知识的语言学理解

语言是解开自己文化遗产的密码。一种语言的词汇反映前代人将其经验、梦想和才智加以总结和解释并进行编码的基本概况。语言中的词汇、习语和句法帮助我们如何思维、感觉和判断;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接触其文化中所包含的环境的基本定义。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的。从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科学概念的角度讲,理论教学工作者完全有必要把理论问题还原为语言学问题,通过对语词基本含义的把握,自然形成科学概念。

在教育理论教学中,把理论概念还原为语词理解,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还能促发一些新的观点,之所以如此,是我们在理论中所使用的语词均与它的基本意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目的”的解释:“目”是眼睛,“的”是靶子,当眼睛和靶子发生接触,人用“目”有意识地关注“的”时,目的现象就出现了。因此,目的是种关系,反映教育主体和教育期望之间的关系。

“指导”,通过手指而导。

“引导”,通过目标或教师示范而导。

“熏陶”,重烤、冶炼。

“感觉”,由感而知。

“知觉”,由知而知。

语词分析的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问题,同时能分清感觉层次的把握和思维层次的把握。一般专业术语的语词,在使用上已远离了它原初的含义,但语词是人类从远祖传递到后代的一种最基本的内存信息系统,因而,它的含义可以追溯到原初意义中去。譬如“解释”,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分析说明,这一释义可以从原初意义中寻找。对术语语词作追根溯源的说明,实际上相当于把人对术语的把握转换到感觉层次中去,在感觉的基础上重新提高,使人获得较高层次的认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从性质上讲,汉字属于意音文字,不同于字母表音文字。关于汉字的结构,我国有传统的六书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用六书理论,分析了九千多汉字结构,写成了《说文解字》。清人戴震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象形是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形声字是由意符(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总的讲,汉字造字是感觉的,一字、一词,往往可以用感觉做源初的说明。汉字的这一特点,就为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语词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念,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教育理论教学中,对理论概念的定义做句法分析,把定义转化为一个简明的语言结构,可以突出本质,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对教育定义的分析,南京师大《教育学》把狭义的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按句法分析,产生如下递进情形:

教育是活动/是受教育者发生变化的活动/变化是预期的/是教育者预期的/为了实现预期变化,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影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一个完整定义往往内含数个简单的判断,当教师把每一个简单判断分析说明之后,定义自然就形成了。

通过对概念术语词的语源分析和对定义的句法结构分析,一个理论概念的形象就在学生大脑中彻底确立了,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帮助了学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起到训练作用。例如对“目的”的分析,采取语词分析法,把“目的”解析为“目”(扩展为主体)和“的”(扩展为客体)的关系,既使学生具体理解了“目的”,又得出了具有哲学意义的”目的是关系“的结论。可见,语言分析的方法具有教学意义,值得人们重视。

对知识的语言学理解,自然依赖于教师的语言学修养。语言文字既是思维过程的工具,又是思维结果的载体。这种作用决定了语言文字在知识及其传播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通过语言文字间接学习思想的,传播者是通过语言文字间接传递思想的。正因此,语言文字成为传播的媒介。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一种武器,它首先是传递的工具和武器。但如果我们不只是知道语词的浅义,而是能历史地深刻地领会,那语言文字就成为我们彻底把握文化知识的工具和武器。教育理论教师,应拥有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只有这样,理论教学才能具体、深刻,且能散溢出文化韵味。

2.对知识的历史学理解

“史”与“论”是在理论教学中是以一定的方式统一的,“史”是理论的史,“论”是某一历史阶段的理论。教育理论,从孔夫子到陶行知,这期间的任一教育理论家,莫不继承前代优秀教育理论,总结当时教育经验。否则,他们就不会成为继往开来的人物。过去的教育思想中的优秀成分,犹如金子,以历史遗传的方式,积淀在今天的教育理论中,所以,无论在哪个时代,教育理论背后都潜藏着个体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不掌握历史,就不易理解今天。这一法则要求我们把隐匿在概念、原理背后的过程呈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跨入教育知识的大门。为数不少的教育系本科生,对教育学一知半解,无系统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的论不及史,史不涉论造成的。因而,我们才强调教师应有历史意识,对知识做历史学的理解。

对知识做历史学的理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考察古今人物对某一问题考察的历程,帮助人们理解现行理论概念、原理产生的必然性;二是通过考察现行理论提出者个体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继承与创造。

(1)历史经历了一段时期以后,在教育实践中就出现了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的。由此,现行理论结论并非从来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进步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递进的,也可能是斗争式的。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把上述过程的性质揭示出来,把过程的阶段划分出来,以使学生能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理论。当他们领会了“并非从来如此”时,也就确立了“不会永远如此”的观点,从而努力探索、发展理论。

对理论做宏观的历史理解时,关键是对首尾进行把握。换言之,在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的历史时,主要得考察概念、原理的提出状态和现行状态。这样,我们容易看到首尾的方向差异和距离,利于推断理论历史的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首尾之间的发展情形。以“教”的概念为例:《说文》解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此即所谓首。那么,这个时期人们所理解的教的过程是“施”和“效”双边的。依此推出,这个时期的“教”是指“施——效”这种结构行为。今天教学论中的教又指什么呢?除“传授”之外,又有“引导”义,故有教的过程是导的过程之说,这是所谓尾。分析首尾“教”义之不同,可以看出,教,由“施——效”,到“教——学”,到“导——学”的历程。这样的分析,就使人透过理论看到了历史。

(2)每一种理论都出自个人,理论的产生既是理论历史的必然,又是理论家个体思维的必然。理论教学应挖掘理论家制造理论的“历史”。一个新的概念或原理,一般都是理论家个体千思百虑的结果,为一结论奋斗终生者不在少数。理论历史的必然是通过个体思维实现的,理论不具有主体性,只有人才能继承和发展理论。考察理论历史时,我们既应理解使理论产生成为可能的背景,又应理解使理论产生成为必然的条件,这就是对知识进行历史学理解的完整含义。

听到学生们说某教师渊博、丰富,多指教师能呈示出知识的历史过程。能呈示出知识由个体创造的过程,易使学生感到课有韵味。对知识进行历史学理解是一种功夫,是一种能力。它首先需要相关史料的积累,要求教师把某一知识在每个时代的存在状态加以确定;其次需要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对积累的史料进行科学分析,寻找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教育理论课教师往往有功夫、能力不能兼备的现象。有些教师有史料的积累,缺乏理性思维能力,只是记问之学;有些人有理性思维的良好天赋和训练,却又缺乏史料之积累,教学易走入玄奥,不具体、不形象,没有历史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对知识进行历史学理解,因而,教育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历史资料,为所授知识提供一个背景,另一方面要通过哲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理性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兼有史的功夫和理论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史论统一。

对于一般教育理论教师来说,他们更关心从史料中寻找理论发展线索的具体方法,笔者愿谈些个人感受。在对知识作历史理解时,第一步是把有关这种知识的尽可能多的论述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第二步是提取“共同成份”,罗列种种不同成份;第三步是探究“共同成份”存在的原因和不同成份存在的原因;最后是对最终的理论结果作出历史判断。

关于知识的个人创造过程分析,是一个难题,难在知识文本不直接反映个人思考过程。人们了解知识的创造过程多从科学家轶事或研究札记(笔记、日记)着手,不失为好办法,理论课教学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每一个概念和原理的创造过程作出分析。但是,分析的策略是要明确的。策略的关键是理解,理解知识创造者本人的思想基础、研究轨迹,理解知识创造者所处的时代。

3.对知识的经验理解

所谓社会科学不会告诉人们不知道的东西,应指社会科学的理论一般都能还原为经验问题。在教育理论教学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由此想及布鲁纳的著名论断: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试想,如果理论知识不能还原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经验结构,又如何实现这一论断呢?实质上,理论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理论,总有经验事实与它相对应。科学哲学认为,任何事实都从一定层次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本来面貌。经验事实和理论事实都是对客观实在的真实描述,都具有客观真理性,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对客观实在反映的深浅程度上。

在讲授行为科学时,笔者把行为理论还原为“毛驴拉磨”的经验问题,指出人驱使驴的三种策略:打、蒙、诱,并进一步指出人所利用的是驴子的经验和本能。在讲授予教育学中的启发时,笔者把启发还原为外科医生手术、护士注射,简单明了。有些理论的构思就来源于经验,便能很自然地化为经验问题。

对知识作经验地理解,相当于用通俗的语言说明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明显的教学意义。如果能考虑到理论向经验还原的层次性,还能向学生展示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客观过程。

以下是向学生呈示智力的不同层次:

——智力开发是一般或总体的认识能力或者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和潜能。(艾森克)

——智力是个人的抽象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盖奇)

——智力是聪明程度。(经验观点)

我们可以看到智力由认识能力到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聪明程度,给人的智力概念,层层具体,逐渐接近经验。我们再把这个呈示逆推过去则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一般的过程。

对知识作经验的处理也是由大学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前人已经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通常表现为书本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知识经验。社会要不断向发展,人不能事事都去直接实践。因此,教学必须借助于直接经验,否则,学生就无法掌握间接经验。陶行知曾有“接知如接枝”的比喻。他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似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的经验。”来源于经验的理论,要理解它仍然需回到经验层次,然后再作上升。学生难以理解理论,其教学的深层原因就是未能把概念原理还原到适于学生经验的层次。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学习问题上特别强调结构同化机制。同化失败意味着主体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知识结构不适应。所谓不适应,指主体认知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要使二者统一起来,需要作双向努力,一是引导学生认识走向更高层次,二是把教材知识还原为较低层次。

那么,对知识的经验处理会不会导致理论的庸俗化呢?否。理论的雅,在于术语。术语的内容是经验的。人之所以要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是为了扩大、增强认识成果的适应性,使之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并无化俗为雅的企图。庸俗者,简单化、机械化,是违背辩证法的。我们所讲的把知识还原为经验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把理论原理依附于某种经验现象。若是那样,正是我们所批判的。无论把理论还原到哪个认识层次,认识成果的结构是恒定的。比如,x+3=5是方程、代数式,但幼儿启蒙读物有+3=5,这里的结构无改变,自然也无由指责相对于x的庸俗。实际上,理论教学中,我们并无必要将理论纯粹还原为经验,否则,学生的认识毫无负担,不利于发展,也无高效率的掌握。

对知识的经验理解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理论的概括与抽象,使得理论教学必须考虑理论所反映的实际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考虑第一种实际,可以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给理论教学注入活水。考虑第二种实际,为了使理论教学落到实处。笔者以为这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完整含义。还需指出,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手段,不可处处教条式地附会。实际是有层次的。因学生积累或素质的不同,联系实际的层次也不相同,这其中的机制就是把理论还原为不同层次的经验。必须把对知识的经验理解与“讲述——举例”区别开来。前者是寻求理论的新表达方式,后者则是一对一的说明。举例的技能较于对知识作经验理解的技能,要简易得多,它主要借助恰当与否、适时与否衡量其质量,“还原”式理解则是在寻找适合某一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表达方式。

对知识的经验理解,要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修养和认知心理学修养。教师首先要把知识本身理解透彻,然后就是运用认知心理学技术,寻找不同年龄阶段能负载知识信息的代码。找到了代码,知识就可以进行转换,转换为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

4.关于“爆炸式分析”

爆炸式分析是由知识点而引起的纵横、全方位分析。与此有关的信念是:读一句话可以成为专家,读一本书可以成为学者。要实现这一信念,读书的方法要变革,要变普通的读为爆炸式的读。讲课也是这样,有流水式的普通的讲授,也有爆炸式的讲授。

示例如下: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是智育任务之一。一般教师讲授多无丰富内容,一掠而过,似乎这段话没有再深入的必要。但是,使用爆炸式分析法就别有洞天。操作如下:

(1)确定关键词:知识、科学、系统;

(2)挖掘问题:——知识是什么?知识的来源如何?知识如何分类?知识论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如何?——科学意味着什么?科学与真理的关系如何?——系统论是什么?

(3)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式解决,激发学生各抒己见,形成多种观点,教师加以引导,得出恰当结论。

第6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重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素质的保证。下面就小学教师研究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有关的探索和研究。

一、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关键

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小学教育也是民族的奠基工程。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它对包括小学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水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然而,现状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还比较欠缺。我曾就“农村小学教师素质问题“对我市“东三乡镇”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三个乡镇的村小教师不具备教育研究能力者高达49.7%。湖南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就“小学一级教师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小学一级教师中,城镇教师欠缺教育研究能力者占37.5%,农村教师占45.16%。这种情况,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构成

对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这一能力在结构上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般教研能力。如:运用教育理论改进班主任工作的能力;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的能力;规划和组织教研活动的能力;归纳总结教研成果的能力等。

第二层次:较深的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力。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能力;创造性地选用某种教学模式的能力;有效地移植教科研成果的能力;将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并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性结论的能力;推介自己优秀经验的能力等。

第三层次: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并提出课题的能力;拟定个案研究、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等研究方案的能力;分析、评价、处理教育研究材料及得出正确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措施或建议的能力;撰写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的能力。

这三个层次的能力是逐步发展并培养起来的。只有具备一般的教研能力,才能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最后达到专题研究的高度。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可根据教师职级而定,如对小学二、三级教师主要应增强教研意识,培养一般的教研能力;对小学一级教师,应着重提高总结推广经验和成果的能力;对小学高级教师,应培养和提高他们课题研究能力。各层级的教师,应根据各层次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师训部门也可分层次、分目标地进行培训,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具体实践中,个层级教师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一个层次、两个层次或全部层次,作为提高自己研究的发展目标,教研部门和师训中心也应从实际出发,提出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培训方案。

三、怎样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机构和教师自身都应进一步树立教研意识,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从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来说,要让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打好基础。教育研究能力是动脑和动手两种能力的结合,表现为:在动脑的前提下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脑和动手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首先,师范学校应开设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育学科的各门课程是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必设的基础课程。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应在开好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设现代教育理论。重点选讲中外著名教育思想、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小学教学动态以及现代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使小学教师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国内外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懂得并发现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教育研究中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验证明四个阶段的构成程序;熟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如:选题——查阅文献——初步调查——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撰写报告(论文)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方法。

其次,在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教育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在教学中,应多运用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活动教学等方法,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员直接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不应古板的让学员简单地回答书本知识,而应着重突出知识运用、问题分析、专题研究、综合创新等特点,采取评课、班队工作方案设计、教研方案拟定以及撰写报告、论文等方式,让小学教师在考试过程中训练其研究能力,还可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让教师根据所学理论听课评课、上研究课、开展教育调查、参加某些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研究的实际操作,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

第7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撰写意义 如何撰写 经验总结 案例型

一、论文撰写的目的及意义

从教师来讲是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需要。教育科研能加速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要实现好这一转化就必须走教育科研这条充满挑战和智慧的道路。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如果你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从学校来讲:这是增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的需要。教育科研能造就名师,可以创造名校。

从学生来讲: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我们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

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方法

(一)经验总结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是中小学教师和领导最常写的一种教育论文,它将在教育(包括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

(二)案例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1.案例型教育论文的类型

案例型专业论文,其关键词是案例,主要包括:课题实践案例、教育叙事案例、说课案例、课例评析案例、教育教学片断反思、课题活动心得体会、教改感悟、问题探讨、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等。

2.案例型专业论文的格式与写法

案例型专业论文的表现形式体现为多样性,写作格式也很灵活,经过罗列、归纳、整合,我们分类来看:

(1)课题实践案例的写作格式:可以参照调查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

进行。

(2)教育叙事案例=背景+事件叙述+反思评述。

(3)课例评析案例=课例+评析。

(4)教育教学片断反思=片断+反思(归入3)。

(5)课题活动体会=活动+体会(举例:《换一种方式来教育》)。

(6)教改感悟=一两个鲜活的小故事+一段感悟总结。

(7)问题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教育现象引发较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有普遍意义,反映本质问题的话题。

第8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是基于目前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二是基于这类院校中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养日趋弱化的现状。据了解,除“师范学院”外,大凡设置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师专升格的。由于学校升格、更名所带来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的变化,这类院校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不论是从教育管理层面(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类专业招生计划限制等),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层面(如有的学校将教育实习时间缩短等),教师教育类专业已经逐渐被边缘化——这类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已经被“XX专业师范方向”所取代。

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养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弱化。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老师、学生均认为,师范方向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当老师,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专业思想教育,更没有过去那种“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认识和准备,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下降。二是教学内容弱化。教育类课程教学时间被压缩,由过去每门课程5472学时,一律压缩至每门课程32学时。教学时间少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深度就难以保证。三是教学基本功弱化。这主要体现在缺少课堂教学技能实践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欠缺甚至基本没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如何突出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师范性”,确保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质量,使师范专业学生学有所获呢?笔者认为,在加强专业基础、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科教学素养培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学科教学素养结构分析

对学科教学素养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科”与“教学”的素养,即“学科素养”与“教学素养”的结合;一种是“学科教学的素养”,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各类学科教学的素养,其实就是教师教育各专业的教学素养。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解释。“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拥有的知识与思维模式;教学素养是指学科教师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学科素养往往表现为学科知识的多少与学科思维的成熟程度,可以通过对学科知识的阅读与掌握,通过对学科经典实验的验证式体验来充实和提高。学科素养一般在大学专业学习中获得,而教学素养,“不管是数量上的多与少,还是获得过程的困难程度,都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话题。教学素养的习得比学科素养更为困难。”论者同时指出,教学素养一定要通过实践,尤其是教学实践体验与教学研究,才有可能得到最终提升,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为教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J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在这里讨论的其实是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阎苹和张正君论述了“教师基本素质”的基本结构,包括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具体包括专业知识即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文化科技知识等)、现代教育观和教育能力等。

参照这种结构,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思想和学科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理论主要是指各学科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这些都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问题,也是各学科教学要首先学习和理解的基本原理。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学科课程与教学现象,理解与掌握学科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学科课程与教学实践。学科教学思想是指对学科教学规律的认识、基本观点和系统看法。它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认识,既有对学科教学的感性认识(经验,主要来自于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堂学习经验),也有对学科教学的理性认识(理论,主要借助前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学习形成)。第二个层次是学科教学观念,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看法或见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认识。因为融人了个体的感彩、观念,实际上已转化为教育者自己的心理品质,它具有制约行为的功能。第三个层次是教学理念,教育理念也称为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信仰、教育信条等。

可以说,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化、信仰化了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主要解决价值取向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有效地进行教学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技能的习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二是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教学实践和科学训练,才能真正习得技能。学科教学基本技能包括学科教学设计技能、说课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和听课评课技能等。其中,课堂教学技能又有导课技能、结课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训练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还有组织与反馈技能、多媒体教学技能等等。’在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中,学科教学理论是基础,学科教学思想是灵魂,学科教学技能是关键,且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融合的。

三、探索

教师教育类学生职前培养中,围绕学生学科教学基础素养的形成,笔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开设好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和语文教学技能。对这三门课程的目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分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其目的和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限于学时(一般是32学时),这门课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就语文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分专题予以探讨,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具备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素养。可开设的专题有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专题、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专题、阅读教学专题、写作教学专题、口语交际教学专题、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和语文课程评价专题等。因每个专题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这就确保了专题教学内容的相对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如阅读教学专题,其主要内容包括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分类、阅读与语文阅读活动、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这里面既有新颖的理论认识,也有实践操作的知识,方便学生直接把握本专题的前沿理论,并运用于教学实践。(2)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它主要介绍当代中国中学优秀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学优秀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老一辈的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等,新生代的如李镇西、韩军、程红兵、赵谦翔等,都是极具教学艺术特色和独特教学思想的中学优秀语文特级教师,他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魅力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值得研究和借鉴。教学思想的形成,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是靠体验和反思。同志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有限,但是,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或教学视频,获得丰富的间接经验,辅之以教师的点拨,获得一定的教学反思。这样,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感觉和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就可以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一定的语文教学思想。(3)语文教学技能。除了必修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已讲授的“教学设计技能”外,可根据学生实际和各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的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说课技能,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结课、讲授、提问、板书和教学评价技能等。尤其是说课技能,它在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时,是一项重要内容,占的分值也比较大,应该作为重中之重进行训练。多媒体教学技fi~fJ在选修课“现代教育技术”中进行讲授和训练。

2.把握好三个关键词:精讲、案例、善练。

(1)理论教学要精讲。语文教学理论就是要解答“语文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教什么”、“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等这些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问题。把一些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讲清楚,使学生理解了就行,因为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毕竟只侧重学科教学理论的“应用”而非“研究”。

第9篇: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共2页,当前第1页1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

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