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师法学范文

教师法学全文(5篇)

教师法学

第1篇:教师法学范文

关键词:法律素养;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途径

一、学前教育师范生法律素养现状

1.法律课程单一化

当前高校对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素养提升课程中使用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它是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大学生统一使用教材。教材内容包括大学生适应期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涉及知识点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来说,都是比较浅显的。学生们只能从中了解一点和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实用性不是很强。除此之外,高校没有对师范生再开设其他的法律相关课程,也没有提供辅助教材。学生对教师法和儿童法都缺少了解的途径,而这些和他们未来的职业是息息相关的。

2.理论教学形式化

目前我国高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上课普遍是大班额面授,上课教室同时容纳不同班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同,人数众多。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们讲解知识点,对全体同学采用同一种方法。教师只管授课,在规定课时讲完大纲规定的内容,一味讲授,课堂枯燥无味,拘泥于形式,不问成效,也不关心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学生们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教学形式化倾向明显。

3.教育成效低质化

现在我国高校大学在校生都是“90后”,他们思想自由,自主性强,面对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缺少相关的法律素养,会使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而不自知。高校的任课教师只管授课,不问成效,不注重增强他们的法律技能,很多同学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新闻中时有报道,高校学生参与“校园贷”,导致巨债压身,被威胁,甚至恐吓,将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还有一些大学生轻信他人,误入歧途,被带入传销组织无法逃离。还有学生陷入网络诈骗的、替代他人参加考试的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说明很多大学生对身边的违法乱纪事情缺少判别能力,不懂得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也不会通过法律渠道捍卫自己的权利。更有甚者,经常看到教师体罚或侵犯学生的报道,有些教师知法犯法,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意识,这些事件让观者义愤填膺,其中显示出来的法律素养缺失问题是我们高校教育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师范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定位不准确

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学前教育师范生法律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教育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他们更加关注学生在校期间是否通过学习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否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学校提交一份较好的就业答卷。此外,学校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是否能够获得成就和奖项,为学校争得荣誉。在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方面关注太少,只是安排教职人员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材教学任务,没有从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和辅助资料。并且普遍把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纳入品德教育之中,法律教育的独特地位在高校教育中难以凸显。

2.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教育体系中极少有法律专业的教师任教,很多高校甚至没有,所涉及的课程也都是由德育教师统一担任,教师们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自身法律知识欠缺,专业性不强,在教学中难免避重就轻,难以给学生提供系统的、扎实的法律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都是一如既往的讲授理论知识,教师单一的讲,学生单一的听,教学形式单一,课堂略显枯燥。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只有浅显的认识,更不能谈及理解和应用了。

3.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学缺少成效

在学校现有的法律课程中,教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授,加之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任课教师法律背景欠缺,故而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便能够在教学中举例说明,也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相差甚远。这样的教学缺少成效,并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反而使学生厌烦课堂。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较高的法律素养可以帮助个体成为更好的社会人,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更加明确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在关键时刻能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也为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为成为一个遵法守纪的社会工作者打好基础。所以,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法律素养是一项重大的任务。

1.掌握法律知识,助其法律素养提升

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律素养的前提,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行动中有正确的引领。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教学主管部门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特别关注。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法律素养培养课程要进行增设,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与他们自身和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了解作为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未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儿童权利公约》等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应该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这类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加强法律能力培养,促其法律素养提升

法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中发生的与本专业学生相关的违法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2]在校园中开设法制宣传栏,定期更新相关法律知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开展法律主题的文娱活动,利用小品、相声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的参演和观摩中切身体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可以开展校园法制文化节,成立学生普法宣传队,将法律知识普及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还可以走出校门,走上街头,向来往的行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既服务了社会,又加强了自身的知识掌握。另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与法律相关的部门进行参观和学习,比如律师事务所、看守所、监狱等机构,可以让学生身临其中,切身感受违法乱纪的后果,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3.坚定法律信仰,推其法律素养提升

我们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传媒环境,给学生一些正向的、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了解违法事件事实的同时,能够关注到对事件的处理,从中感受到法律的效力。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法律素养意义重大,是建设我国法治社会的目标之一。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职责。但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仅只是高校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职责,只有学校、社会通力合作,这一任务才能早日完成,依法治国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许平.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周儒.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4(09),78~80

第2篇:教师法学范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法;课程;社会适应性

一、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社会适应性的内涵

(一)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标,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中,要不断提高法学学者和法学教学资源,以及对于法学教师学习水平,从而提高法学学习者良好的互动交流的教学体系建设。(二)远程教育法教学中的社会适应性,主要指的就是法学教师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和教学手段传递信息的教学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互动学习和有选择性的学习模式。

二、我国的远程教育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一)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不合理情况,需要重视重新审核,我国的远程教育法学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需要合理设置好课程过程中对于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科学性,学生要花费大量实践经历去应付学科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学术的问题研究,不能轻视学生经验积累,重视教学中理论同时,也要提高方法司法认识水平,重视教育法专业基础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法学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法学专业的学生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兴趣培养,保证课程教育水平提高,保证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培养。(二)针对部分教材陈旧问题,要提高专业性教学教材编写能力,远程教育法学教育发展中,必须要提高针对远程教育法专业使用,不能使用旧的教材,在教科书的教学中要提高远程教育学生的基本教学学习资源,优化针对远程教育的学生教学内容学习、提升应用能力和参考工作借鉴能力提高。在远程教育法学方面部分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能使用陈旧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优化学生自己对于教材的改革水平,提高教学中编制新的教材能力。(三)教学模式比较呆板守旧,有待提高更新改革,当前远程教育法学教育中,存在很多缺陷性问题,要不断提高现行远程教育方式,通常教育法学教学模式主要都是以传统的传承是教育模式为主要,远程教育法学教学中主要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都需要提高培养的远程教育法重视。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优化对于法律规范理解能力,不能独立社会之外规范体系,要不断优化针对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学习水平,让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法学教学思想培养,做好适当的理论创新工作、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析工作和远程教学教育理论主动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优化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三、远程教育法学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一)对于远程教育法学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针对远程教育理念创新水平、教学设施上管理水平和多数基层远程教育法学习资源获取,在城市县级远程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大多数多媒体教室应用、模拟法庭教学和法学实习基地设施工作。在远程教育法学图书馆的法学资料数量上要提高内容设置,去除旧的内容,针对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的片面性、单一性和不权威性问题及时解决,教师提高学生理论创新工作,优化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二)在很多远程教育中学生要不断提高本身文化底蕴,通常远程教育都比较注重教授的法学教学工作质量,会造成一定远程教学教育学生事业比较狭窄问题,需要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学生法学期刊的法学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学生要应对社会实际在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处理实际个案能力和法庭辩论技巧能力,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法学学生要不断提高毕业后面对复杂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远程教育法学教师的个人培养能力。(三)实践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价值观念中,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司法实践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法学理论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给学生更多职业训练平台,提升学生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在远程教育法学专业中要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优化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教育法学专业学习,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学习,模拟法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对于社会热点法律问题关注和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意识,保障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能力培养。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深化教育思想改革创新,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理论能力创新和实践教学能力,保障良好远程开放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俊.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初探[J].科技视界,2013(24).

第3篇:教师法学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声乐教学;实践应用

教育作为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诸多的教育者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致力于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成效。但是,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声乐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则必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音乐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步。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等诸多因素,采用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以此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通过种种方法,促使或者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巧妙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的综合性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声乐教学相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而言,其内容往往更加抽象,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生硬、死板的特点,能够用更加切合学生思维模式的途径,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往往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吸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增加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容易提起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此外,启发式教学也着重于强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激发学生对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也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跟着教师走,容易形成固化的定势思维。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相关知识、技法等的正确理解,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以更加多样化的思维面对学习的内容。这才是真正地“授之以渔”。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善用形象的语言

声乐本身就是要用声音去表达自身的情趣、对生活的理解,并感染他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声乐功底,还应当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生硬、专业化的语言转化为更加切合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兴趣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气息等的专项训练,其内容都比较枯燥,如果教师采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因为学习受挫而打消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更加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诙谐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利于形成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例如,在训练学生将声音靠前唱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语言中的枯燥性,转而使用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画圈,然后再抛向前方”。简单的转化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训练的捷径,还能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二)创造合理的情境

声乐是艺术的一种,往往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而教师也可以将声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与之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的氛围中受到引导和启发,并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情境的创造也有利于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拓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具体。情境的创造不一定需要借助过多的道具,往往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其能够产生教师预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创造的情境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气息下沉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造,将刻板的练习方法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训练的成效。为了避免学生用错误的方法将气吸到胸上,教师可以创造闻鲜花芳香气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动作,继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气息练习。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表达,是声乐的一项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想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效果,激发情感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受到相应情感的感染,学生在声乐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会具有更大的魅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情感的激发往往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甚至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激发情感的方式应当是多变的,或直接,或婉转,或激烈。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才能使其情感的表达更加符合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曲目意境。例如,曲目《大海啊故乡》是一个质朴深情、平易亲切的曲目,在进行该曲目的训练时,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母亲、祖国、家乡、大海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母亲的影片等形式,以“母亲”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逐渐上升到对于家乡、祖国的情感,最终形成完整的情感层次,促使学生表达出浓厚的感情。

(四)组织多样的活动

声乐的学习并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仅属于个人空间的,应当严禁类似“闭门造车”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来自于实践的启发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形式。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声乐练习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的举行,带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启发。尽管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课时等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但是,教师仍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活动,如竞赛、表演等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经验,还能使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演唱大赛,使同班甚至同校的学生能够同台切磋技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促使学生从他人的长处受到启发,并对自身的声乐技能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四、总结

声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应当更加认识到让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方式。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或者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2015,(01).

[2]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3]周劲飚.开启声乐艺术大门的钥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22):160.

[4]杜慧,段维.启发式教学法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3,(09):178.

[5]俞子正.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第4篇:教师法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发散式教学;情境;求异思维

引言

发散式教学是从学生个人学习需求出发,以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对各门学科教学、学生长远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巧妙融入发散式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长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发散式教学的经验,造成了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本文在肯定发散式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结合情境,分析事件背景

高中历史知识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影响发散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将发散式教学巧妙融入其中,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尤其是在历史事件分析讲授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述事件发生的过程、意义,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生动的故事、形象的语言等不同途径来创设更为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融入当时的历史背景,综合思考历史事件。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为例,教材已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爆发的原因及其过程,并将革命运动的崛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的首次合作等重大历史事件、基本史实囊括其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叙述,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无效重复,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笔者以历史漫画的形式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创设了幽默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切换视角,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真实背景,认识到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入手对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具体的原因、详细的过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在情境的支持下,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知,笔者再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组织学生分析中国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1]。

二、鼓励求异,打开不同维度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不同的问题也有着全方位的思考与认知。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习惯将一些已有的知识点、思想内容灌输给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应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思考,这样才能将发散式教学融入历史课堂中。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问题展开专题讨论,组织学生以求异精神为支柱,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给予肯定与鼓励,提升学生自信心[2]。例如,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权力结构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作为不同的代表团,在参与讨论的基础上,体会美国政治家的智慧与魅力。在这次活动中,每个代表团都有各自的议题,主要包括:如何防止专制,保证民主;如何正确处理美国南北方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各州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探讨与辩论的过程中,代表团不仅需要做好口头叙述工作,还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草案,提出自己的论点与论据,从而赢得他组的支持,并且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形成最终的议案。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大胆表述了自己的想法,实现了发散思维的成长与发展。

三、拓展范畴,深化思维能力

当前,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但是在历史事件的呈现上依然有所局限,因此教师必须要在现有教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教学范畴,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面,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权,使其能动地收集整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的历史活动,通过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等途径学习、感受不同的历史,达到深化思维能力的目的[3]。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较为详尽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先进与“保守”,让高中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书本上展现的内容只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在正式教学之前,笔者让学生于课前开展调查,利用互联网、实践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取得的成绩,并书写相应的调查报告,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在这种调动之下,有的学生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为专题,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了专题内容,并且结合当前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进行了思考,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的学生则列举了中国古代知名的水利灌溉工程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这些拓展性的知识不仅构建了发散性的历史课堂,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四、放飞想象,激活创新意识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历史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想象力与情感认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图片、文字来创设真实的历史场景,带动学生想象历史发生的详细过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当时的历史人物,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而在发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将想象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思维迁移,利用以前的知识联想新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在“儒家文化”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扮演孔子及其弟子,通过模仿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感受儒家思想。在演绎的同时,学生需要对孔子的出身、穿着等进行研究分析,还需熟读孔子的名言名句,深入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与中庸思想,充分融入自己的想象与认知。在学生演绎后,笔者又播放了《孔子》这部电影中的片段,在学生认知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还能诱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散他们的思维。

结语

高中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展开知识点的传授,否则只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学习,限制教学的开放性、发散性。对此,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努力为每个学生营造开拓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突破思维的局限,接受丰富历史知识的熏陶,在发散式教学的支持下得到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缪建明.发散式教学,培养历史学习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8(02):72-73.

[2]叶尤良.应用发散式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J].考试周刊,2017(85):138.

第5篇:教师法学范文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师琴法课的授课形式可以分为快、中、慢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授课内容及要求不尽相同,难易各异;对待差生要耐心指导做好示范,对待领会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多多给予鼓励,让他们主动去练习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以老带新、以快带慢的方法,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我领会,这样,就可以逐步转化差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重现全面培养,进行多角度训练

幼师琴法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歌曲即兴伴奏能力。幼师生学琴并非要技艺多么精湛高超,而是为适应工作的需要,演奏一般乐曲,特别是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即兴伴奏的学习,是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平时所弹奏的音乐作品从调式、曲式、风格、和弦编配、伴奏音型等方面进行书面分析和听觉分析,丰富其伴奏手段。此外,要加强视奏、移调的练习,要进行多声部听觉与合唱训练,还要有边弹边唱的能力。通过即兴伴奏的学习,不但能促进学生将所学到的琴法、和声、乐理、唱歌等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践,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各种实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找准难点,克服训练障碍

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学生在学琴时会经常遇到许多难题,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力争做到有难题必解。学琴要眼看多行谱,手弹多行曲,耳正音。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对初学琴的幼师生来说,困难是相当大的,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解决:

(1)让学生分手弹好旋律和伴奏音乐;

(2)两个学生相互配合,即一人弹旋律,一人弹伴奏,嘴哼唱旋律,要求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3)双手配合,要先慢后快,先零后整,由句到段一气呵成弹完全曲。

四、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在学校文艺晚会上,尽可能给学生展示琴法才艺的机会,演奏形式可以是独奏、伴奏、重奏或合奏。同时,请学生家长和亲朋好友前来观看,并给予鼓励、赞扬,使学生受到鼓舞,以增强学生学琴的兴趣和调动学琴的积极性。学校每年举行的文化艺术节都有弹琴比赛,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准确地给学生的演奏水平定位,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