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车辆技术管理论文

第1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降低运输成本,是当今道路运输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及时的运输力,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确保车辆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道路运输的发展空间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运输企业只注重车辆的更新,轻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营运收入,轻视运输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车辆的使用,轻视车辆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这些传统的运输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否则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1 车辆技术管理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在道路运输企业运输成本中,运行材料(燃油、润滑材料、轮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实行了费税改革后,汽车运行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约占25%~30%,润滑材料的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1%~3%,轮胎消耗约占10%~15%。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润料、轮胎等运输材料费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1)汽车的性能和汽车的使用是影响燃料消耗的两大因素。汽车的技术状况是节油的技术基础,只有在良好的技术状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因此,在使用中应特别重视汽车技术状况的检查与调整,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节约燃油的根本。无论是节能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节油技术、设备的改进和节油方法的落实,最终都要通过驾驶和改善管理工作来实现。 

(2)合理使用润滑材料,不仅可以降低润滑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件的润滑条件,减少摩擦和磨损,从而减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3)轮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轮胎,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对降低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持轮胎良好的技术状况对确保行车安全,降低行驶阻力,减少油耗也有较大的影响。运输企业应配备专门的轮胎管理技术人员,负责轮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轮胎技术记录卡片,考核轮胎实际行驶里程和使用情况。 

 

2 汽车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交通部所颁布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中规定“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及“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 

所谓“视情修理”就是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结果,视情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为此,运输企业应积极创造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条件。 

在车辆维护和修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维修标准,把好检验质量关,提高汽车的维修质量;同时,要不断地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维修质量好,车辆的技术状况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还可以减少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时间,减少维修费用。 

3 落实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是道路运输企业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要严格而规范,实行一车一档的定额管理标准台帐,驾驶员行驶里程与用油指标挂钩,燃油实行百公里油耗定额管理,轮胎按规定的里程使用,节超奖罚分明,公开透明。车辆定期维护保养,人为造成的机械事故按规定处罚。 

二是健全各种台帐,加强成本核算。车辆技术管理是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择优选配,适时更新和报废必须建立在基础资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规做好车辆技术档案一车一档,另外还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车辆技术状况台帐,及时反映各车及总成的维修情况、维护频率,便于分析各车型、总成的使用寿命,合理编排车辆的各级维护计划,做到既不提前维护而造成工时材料浪费,又不延误维护使车辆带病行驶,反而造成维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视车辆的一级维护。目前汽运企业对车辆的一级维护可有可无,对车辆的二级维护则普遍比较重视,这是因为运管部门抓得较紧。孰不知,一级维护是二级维护的补充,车辆在一个二级维护周期内运行,各机构连接件不可能不磨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会松脱,润滑部位出现缺油和漏油,影响汽车的操纵安全,所以说,定期进行一级维护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检不放松。车辆的例检也是车辆各级维护的补充,是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车辆的各级维护之间的时间间隔里,车辆各安全部件的连接,像横直拉杆球头、传动轴连接螺丝等会产生松动,如不及时进行检查调整,将会引发交通事故。由此,整个安全例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车辆进站及回场的检查上,让例检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汽车的方向、制动、传动、悬架、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件进行仔细检查,这不但减轻例检人员对车辆出站检查的压力,一旦发现会影响出车的问题,还可提前作好准备,及时调整车辆。 

五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控制。加强对节油的管理,收集和记录汽车燃料消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油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把好维修配件品质关,建立完善的维修配件进出渠道和台帐管理制度;对报修的车辆要求车辆检验员故障诊断准确,维修技术人员准确确定配件是否更换,汽车维修工准确排除故障,减少返工,节约维修过程用料等成本,将维修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人和车辆。 

六是培养车辆技术人才。一种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者;另一种是维修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对现代汽车结构和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维修实践经验。这些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加强培养、选拔,人尽其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时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维修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 

七是提高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开展各种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推广节油经验,每个驾驶员都要养成正确使用和驾驶车辆的习惯,缓启动、不踩急刹车,练就过硬的“脚下功夫”。做到“中速运行、减速提前、避免刹车、停车熄火”,每天都认真保养车辆,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确保车辆处在最佳的节能运行状态。 

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才是道路运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第2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成本降低

中图分类号:U48 文献标识码:A

市场开放为运输业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所以很多运输企业在对其运输规模的扩大上往往只重视片面的设备更新,即车辆的更新,而忽视了技术性管理工作。这种传统的组织及管理模式也许短期内还不会显现出弊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就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了。因此对于轻视在技术层面的管理工作的企业需要改变,对于只重视眼前营运而忽视核算成本的观念需要改变;对于轻视培养维修人员或者对其技术提高的做法也应当改变,如若不然,被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淘汰只是早晚的事情。

1 技术管理对降低道路运输成本的作用

首先在材料的管理上可以通过技术性管理降低运输成本,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消耗占了整个运行成本的很大比重,尤其是在税费改革之后,材料消耗占到了运输总成本四成左右,这些消耗主要包括了燃料的消耗、材料的消耗以及轮胎的消耗,其中,燃料主要消耗量大约是在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之间;油约占了一到三个百分比;而轮胎则站到了百分之十到十五。而技术性管理则会在这些消耗上大大减少,由此降低运输成本,作用显著。(1)使用及性能影响着汽车燃料使用量。首先节油的前提必须是汽车的性能保持良好,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技术支持。汽车的性能好对于燃料的消耗也会经济些,所以,使用中对于汽车的技术性调整及检测保证其最佳的状态是其能够节油的前提。而在这方面则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才是根本。因为,无论是在方针政策的制定及贯彻实施,还是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改进及节油方式的执行上,都要由驾驶员及管理人员来实现,而这些人员的管理则需要通过企业的管理来实现。(2)材料的合理使用。材料的使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部件之间的摩擦,而部件的摩擦会增加能耗,所以,可以通过对机件的减少能耗。同时适当合理的也会减少机件的磨损,不但会令功率消耗减小同时还会延长车的寿命。(3)轮胎的管理。轮胎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汽车能否正常运行,所以运输企业的技术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轮胎管理。合理的使用方法能提高轮胎寿命,轮胎作为运输成本中比重占有较大的内容,其管理的有效合理对于成本的降低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轮胎技术确保能够使得行车更安全,同时对于行驶的阻力也能够有效的降低,所以也会间接的影响到油耗问题。

2 维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有关车辆运输业的行业规定中有着有关车辆维护修理的专门性规定,主要有两方面原则,首先,预防为主,强制维护原则。其次,视情况修理原则。后者主要就是在车辆进行诊断以及鉴定的时候,根据作业的深度以及范围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修理。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由于修理的不及时使得车况更加的恶劣,又避免了由于修理太勤造成呢个的一些资源浪费,增加成本,所以,运输企业对于车辆的监测和诊断的条件应当积极的创造。维修是车辆维护中的重要过程,而在维护以及维修过程呢过中,对于维修的标准要严格的把握,检验是维修的前提,所以检验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维修的质量,因此,对于检测维修人员在技术上的水平提高也是关键。维修质量好,车辆的技术状况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还可以减少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时间,减少维修费用。

3 落实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要严格而规范,实行一车一档的定额管理标准台帐,驾驶员行驶里程与用油指标挂钩,燃油实行百公里油耗定额管理,轮胎按规定的里程使用,节超奖罚分明,公开透明。车辆定期维护保养,人为造成的机械事故按规定处罚。二是健全各种台帐,加强成本核算。车辆技术管理是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三是要重视车辆的一级维护。定期进行一级维护是必做的工作。四是安全例检不放松。车辆的例检也是车辆各级维护的补充,是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车辆的各级维护之间的时间间隔里,车辆各安全部件的连接,像横直拉杆球头、传动轴连接螺丝等会产生松动,如不及时进行检查调整,将会引发交通事故。五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控制。加强对节油的管理,收集和记录汽车燃料消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油制度,并组织实施;对报修的车辆要求车辆检验员故障诊断准确,维修技术人员准确确定配件是否更换,汽车维修工准确排除故障,减少返工,节约维修过程用料等成本,将维修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人和车辆。六是培养车辆技术人才。一种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者;另一种是维修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对现代汽车结构和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维修实践经验。七是提高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开展各种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推广节油经验,每个驾驶员都要养成正确使用和驾驶车辆的习惯,缓启动、不踩急刹车,练就过硬的“脚下功夫”。做到“中速运行、减速提前、避免刹车、停车熄火”,每天都认真保养车辆,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确保车辆处在最佳的节能运行状态。

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才是道路运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安利娟.论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11.

第3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智能车辆 管理系统 技术应用

一、物联网技术简介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人口数目有了很大范围的增加,汽车数量也在持续增多,交通堵塞、拥挤的现象愈加严重,因此而引发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能源消耗等也成为各工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作为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交通阻塞问题,使得交通拥挤问题得以解决,这一措施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领域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技术内涵,同时,在管理理念及相关技术手段上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

顾名思义,物联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一般认为,物联网指的是通过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及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提前约定的协议,把某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便进行信息通讯及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及管理的一种网络。从1999年物联网概念的提出直至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年度互联网报告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对物联网的相关讨论,再到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及范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覆盖范围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仅仅是基于RFID技术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化车辆管理,使得交通事件从“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预判”这一模式,是智能交通领域内一次较为深刻的变革。

二、智能车辆管理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智能车辆管理中对车辆出入的一种管理,比如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对于人员出入车辆的管理需要,会给员工车辆发放一张远距离识别卡,将卡片固定在车的某一部位(如:前挡风玻璃),在道闸前段部位地面下安装远距感应器,当携有RFID卡的车辆到达此区域时,远距离读卡器将读到的RFID卡号传递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对所读卡号进行合法判断,在卡片合法的情况下,控制器上继电器工作,从而使得与之相连接的智能道闸打开,反之,卡片不合法时,继电器则不会工作,道闸不打开,同时传递给计算机一个引发警报的信息。这种利用远距离自动控制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共同开发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人员车辆进出速度快、更便捷的目的。它不仅可以使人员车辆出入的批准步骤得以简化,而且可以实现人性化的自动识别人员车辆的身份,使得人员车辆的管理更加简单、精准,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形象。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具有感应距离远、多重识别、读信息速度快等优点,这种技术拥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车一卡,资料存档,防伪性极高,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避免了人为控制带来的诸多不便,车辆出入资料更便于工作人员监督。

(2)车辆定位技术。车辆定位技术使用包括通讯器和定位器两部分的RFID硬件设备,以电子标签作为标识码,驾驶员使用人员标签,车辆使用车辆标签,具备了数据可靠、有效通讯距离长、不宜破损等特点,电子标签的基本原理则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与传输特性实现的对移动或静止的待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利用电子标签并结合车辆内所具有的视频监控设备,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车辆定位跟踪管理系统。车辆定位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受控目标经过受控区域的时间及地点信息,并可以实现对受控目标的统计及安全管理的自动化;具有成熟可靠的网络通信系统,对信息可以进行实时采集,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参与;具有完备的信息查询与数据统计软件,为高层人员管理与查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该技术具备较强的安全、可靠、稳定性,对于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并有报警呼叫系统的高级配置。

(3)车牌识别技术。车牌识别技术是智能车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智能车辆管理时所关注的内容。如今,车辆管理工作越来越注重追求车辆管理的高质量、高效率及高精确度,由此,车辆管理自动化程度和管理精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智能车辆管理的主要关注对象。车辆的识别较为冗杂,首先需要在动态的运行车辆中抓取快照,通过对照片的预先处理获取较为清晰的照片,接着通过计算机对车牌信息进一步自动识别车牌数字信息,根据自动定位技术采集的车辆位置信号与车辆进行对应,并进行位置定位,由此完成车牌的识别。车牌对于整辆车来说较小,而且车牌处于整辆车下部较为隐蔽的位置,这也就增加了车牌的检测难度。然而车牌识别在车辆管理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检测到的车牌确定各车主,并且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和模式识别等功能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

(4)底盘扫描技术。对车辆进行底盘的识别有利于保障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对于车辆正常行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底盘检测相对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肉眼观察以及人工安置反光镜为较为传统的检测方法,受管理人员能力与经验的影响,这种方法检测效率不高、精确度较低,同时也不利于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智能化的车辆管理系统在克服低效率、低精确度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检测数据化存储与分析处理,满足了更多车辆管理的需求。智能的底盘扫描系统则是利用现代化的传感器装备来检测底盘的形状、运行特性参数及零部件位置等,通过将检测信息与标准信息对比,在一定时间内对其进行预测,当预测的检测结果超过了所设定的阈值时便可对底盘故障进行判断,并发出故障预警。此外由于底盘的检测环境有所不同,底盘检测技术要对于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灵活调试及转变,以便适应较为复杂的车辆状况。

三、结语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车辆管理系统需要遵循一定的管理机制,随着车辆智能化管理的实现,根据所需管理车辆的规模对终端监测节点和上位机监控界面进行合理设计,在解决交通阻塞、交通拥挤问题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前提下,车辆的管理效率也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于较大规模的车辆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进行层层下分,以便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第4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增长中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结构——信息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个比较系统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充分体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怎样使用现代信息资源,将影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在计算机被用在管理数据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的停车场系统管理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三、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现状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经济效益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聚集。人口、车辆数量不断的增长,但是有限的可用土地以及经济要素的制约却使得城市道路扩建增容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当今世界各地的大中城市无不存在着交通问题的困扰。交通拥堵使得人们每天将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路上、车中,同时也导致商业车辆在交通运输中延误,增加了运输成本。交通事故率也不断上升,每年都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有机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是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的,通过系统集成将道路、驾驶员和车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于系统的智能技术将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及道路状况进行登记、收集、分析,并通过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人们,以增强行车安全,减少行车时间,并指导行车路线。

四、智能交通管理的应用方案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1.电子不停车收费(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简称ETC)是一种用于公路、大桥和隧道的电子自动收费系统。它应用RFID技术,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电子标签之间的专用短程通讯,在不需要司机停车和其他收费人员采取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不停车收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又是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使用中收费卡的用量又很大,因此各个国家都优先投入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且积极推广,目前在欧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普遍,我国也已经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高速公路上投入应用。通过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提高通过效率,防止收费站交通“瓶颈”的发生,同时通过RFID技术实现无人为干预的收费,有效地遏制了偷逃过路费,收费人员、循私作弊等行为,同时降低收费站的管理成本,更快地收回基础设施的投资。

2.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采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收集道路交通的动态、静态信息,并进行实时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出行时间,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加强车辆的管理。

应用RFID技术作为交通调度系统信息采集的有效手段。比如利用将RFID应用于公交车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公交车进出站,信息自动、准确、远距离、不停车采集,使公交调度系统准确掌握公交停车场公交车进出的实时动态信息。通过实施该系统可有效提高公交车的管理水平,对采集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掌握车辆运用规律,杜绝车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同时采用RFID作为技术手段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相比具有安装方便、适应性强、成本低,车辆无需改造等特点。同时一些地区和城市也开始将RFID应用于垃圾运输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等特殊服务车辆的调度和管理。通过在车上安放电子标签,在特定路段的监控点放置识读设备来 监控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在有泄漏等情况出现时及时发现事故车辆。

3.电子注册管理(EVR)

车辆的注册登记以及牌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黑车、假牌照等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根除。但是新技术也许会变得简单,采用RFID技术实现车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车辆注册登记后加载RFID电子车牌,由于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UID,UID是在制作芯片时放在ROM中的,无法修改,所以可以实现防伪功能。同时标签可以被远距离识别,无需停车及人为干预就可以监查,因此可以规范车辆管理手段,加强对车辆的监查力度,实现车辆年检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非法车辆的打击力度。现在该系统已经在军车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黎德扬.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第5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车辆强制维护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自《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以下简称“13号部令”)颁布以来,道路运输车辆实行车辆强制维护的管理方针已经建立20年了,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落实的不好,甚至引起道路运输经营者反感和抵触。问题到底是出在制度设计本身?还是运行机制没有很好地确立?在此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和推理,论述这两项制度在13号部令的再修订过程中否还要保留进行讨论,期望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广泛讨论。

1 道路运输车辆强制维护制度利弊分析

强制维护是保证降低运输消耗、确保车辆可靠、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其他行业对设备实施监管的成功经验。13号部令对车辆强制维护做了明确的规定,强调:“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保持车容整洁,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车辆早期损坏。”还对车辆维护做了等级划分,明确“车辆维护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同时还细化了各类维护作业的中心内容,规定:“日常维护是日常性作业.由驾驶员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是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一级维护由专业维修工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除日常维护作业以外,以清洁、润滑、紧固为主,并检查有关制动、操纵等安全部件”,“车辆二级维护作业由维修工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除一级维护作业外,以检测、调整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显而易见,13号部令强调的强制维护应该包括各类维护作业,并对执行作业的责任主体也做了明确规定。www.133229.cOM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大家都严重忽略了车辆日常维护和一级维护的强制执行和监管,而将精力全放二级维护作业的监管上,致使强制维护走了不少弯路,引发了许多矛盾,以致在治理“公路三乱”的呼声中不但取消了《道路运输证》中的车辆二级维护记录,还取消了车辆二级维护的路检路查,严重弱化了强制维护的监管。

车辆强制维护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对日常维护和一级维护没有强制行政手段和处罚的规定,而二级维护有对应的处罚规定,直接控制车辆相对容易,对驾驶员罚款了事。然而,二级维护的作业主体和执行却恰恰不是驾驶员,而是维修企业或运输企业的维修工,只有日常维护是由驾驶员负责的,这样就形成了管理和执法对象错位。同时由于二级维护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设置的检测维护项目过细过繁,车辆维护周期(尤其是维护时间间隔)缺少统一规定,加之车辆维护服务意识差,促成服务与收费失衡,缺项、漏项时常发生,最终导致广大驾驶员普遍对车辆强制维护产生抵触心理。

二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本身对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不重视,配备车辆技术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低,许多具体执法人员并不掌握gb/t18344《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加之管理手段落后,只能用一般性检查来实施监管,缺乏全过程有效的监管,只对二级维护管得紧,而对日常维护和一级维护基本不过问,其动力因素就在于上路罚款创收。

三是车辆强制维护行为主体作用被忽略,监管责任错位。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只抓住了车辆管理这个关键点,但忽略了企业法人的作用,?昆淆或淡化了企业法人在车辆技术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越俎代庖,替代企业法人的车辆技术管理责任和义务,导致企业法人产生错位感觉——车辆技术管理和车辆强制维护只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事,与企业无关。责任主体错位,致使该承担处罚的受不到应有的处罚,驾驶员反倒成了替死鬼,形成管理上的本末倒置,致使管理失衡,引发广大驾驶员不满意和抵触。

四是监督检查频率和力度不够,监管方式不科学、不到位,执法受控对象发生错位,影响强制维护制度的落实。由于在路上检查车辆比较容易,不行就扣车,方法简单且直观有效。从而形成只对运输车辆驾驶员个体进行检查和处罚,而对企业法人和机动车维修企业执行车辆强制维护制度的总体情况缺少应有的监督检查。在路上受到的处罚是要驾驶员自行消化的,对以全额承包或挂靠经营的企业法人没有如何促动和影响,长期以往形成了负面惯性,促形管理主体错位和处罚对象错位,致使个别车辆维护企业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地利用强制维护制度巧取豪夺,只收钱不维护,出卖维修竣工合格证,由此引发社会反感。

五是由于宣传和培训不到位,致使一些企业法人认为只有车坏了才需要修,不了解车辆维护的目的及维护作业的分类和各类维护作业的具体内容与技术标准,为了省钱省事主动要求维修企业减少维护项目。在车辆实际使用过程中不维护、不修理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以修理替代维护的事情大量发生,使机动车维修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大量的浪费,车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都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降低运输效率、增大运输成本。但所有这些并没有被企业法人所认知,导致强制维护制度贯彻受阻,并产生负面影响。

六是个别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受利益驱动,搞定点维护,更有甚者个别管理者借管理之由发小团体或个人的“洋财”,导致企业法人和驾驶员错误地认为搞车辆强制维护就是为了管理机构创收,并逐渐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致使车辆强制维护不到位。

2 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内除积弊,外销积怨。内除积弊就是要在制度设计上彻底切断运输车辆二级维护中的利益链条,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上和运行监管机制、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消除内部积弊,还车辆二级维护本来目的和面貌;外销积怨就是要放权给运输企业和车主,给他们更多一点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认真做好宣传、培训工作,用科学道理和自然规律证明强制维护的必要性,用正确的利益机制有效引导强制维护的实施,让车主从中确实得到实在的利益、看到好处,只有消除外部积怨才能落实好强制维护制度。

自古就有这样一个道理——智者不逆天、不逆时、不逆势、不逆人,得天时地利人和者得天下。运输企业,特别是普通货物运输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都不高,单车个体经营、挂靠经营相当普遍,管理粗放,重效益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倾向十分严重,把维护和检测看成负担,缺乏开展车辆技术管理的主动性,缺少对所属车辆应有的约束,普遍放松对驾驶人员的日常维护教育,以修理代维护的矛盾非常突出。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主体地位的混淆或淡化,加大了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量及压力,政府付出的高额行政成本却导致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严重滑坡,以包代管成了普遍现象,为重大事故埋下隐患。强化企业法人治理,将权责归一,实现权责对应,从根本上促使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快速完成,促使运输企业从根本上改善车辆技术管理现状,同时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权利与责任,多管齐下,一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车辆技术管理的运行轨迹,实现道路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的整体进步。

第6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车辆维修;新技术;发展;管理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各型号车辆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高铁车及地铁车的广泛应用,不但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如人们出行的时间缩短了,生产制造业借助更快速的汽车运输能够有效地缩短时间,同时增加了人们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我们享受其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前车辆的增多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诸如城市交通拥挤、车辆事故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与车辆维修行业或多或少有一些关联。但是,当前我国车辆维修行业的发展跟不上汽车制造业技术的更新,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知道车辆的使用与其维修是相辅相成的,车辆的使用寿命离不开良好的维修技术。经济技术的提升加速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今天的汽车无论在速度、外形、性能等各方面较以往的车辆相比都有较大提升,这也使得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国产汽车在市场上的销量也是不断上升。汽车行业的发展对其维修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当前我国车辆维修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 车辆维修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1 维修人员技术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

由于车辆维修行业在最初发展阶段招收的是大量技术工,在早期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很多技工是跟着师傅学习汽车维修技术的,大多是一个师傅带多个徒弟的形式学习车辆维修技术,而没有进入学校经受专业的训练或培训。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理论基础这一块相对薄弱,且大部分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学习能力与经过学校训练的人相比相对较弱。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前的技术人员有的已成为管理人员,有的继续在维修方面担任指导师傅的位置,但是他们在维修及指导思想上仍依照自己以往的经验,这显然跟不上如今汽车行业的高科技发展步伐。

1.2 维修手段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

当前我国车辆维修行业的工作模式仍以手工作坊为主。但是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已经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很多家庭已经拥有了私家车,而汽车数量的剧增无疑给这种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工作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使得维修过程较以往更为复杂。除此以外,需要处理的问题及信息量都大大增多,仅靠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是难以解决的,以人工为主要维修的模式不但阻碍了维修过程中的进度,而且易导致各行业在接受新技术这方面较为落后,使得新技术的传播及推广受到了影响。而且,行业技术的落后使得顾客对车辆维修技术产生怀疑,难以与客户之间相互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客户的来源,反过来又制约了该行业自身的发展。

1.3 车辆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车辆维修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首先,大量的维修企业或部门对于车辆的保养技术及知识掌握不够,很多技术人员对于新技术的学习仍通过书籍、他人传授的方式,而对诸如网络、互联网、GPS等新技术了解不够全面,且自身学习能力较弱,不能及时的根据汽车制造业技术的更新,利用计算机等传播媒介学习新的维修技术,无法很好的将新技术应用到车辆维修中来。其次,针对车辆维修行业,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条例规定,对该行业无论是管理还是人力、物力的投入及新技术的引入上都没有足够的重视。无论哪一行业的发展,离开了政府的资金及政策有效支撑,都难以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且效益较为低下,这又进一步限制了车辆维修行业的发展。

2 改进车辆维修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的措施

2.1 维修设备应向高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既然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即使是车辆维修这个技术行业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依旧不能脱离了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应将信息管理手段引入车辆维修行业,给该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车辆的维修离不开良好的工具,没有适应新型车辆的维修工具,很多维修工作难度都将增大。因此,车辆维修企业或部门应投入大量资金引入高科技化、智能化的设备,诸如在车辆轮胎的损坏位置进行检测的工具,当前普遍的做法是将轮胎放入水中进行检测,这种方法既需耗费大量时间,还浪费了一定的水资源,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引入一种较为精确的设备,诸如车胎检测听筒,将该设备放在车胎上便能检测到有问题的地方。又如车辆喷漆技术,这种情况尤以私家车为主,由于当前我国交通状况较为拥挤,出现了很多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很多私家车被划花,一小块的油漆磨损,送到维修店维修,车主就需要支付一定的金额,究其原因在于小块地方的油漆修补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可是当前尚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针对这种在车辆维修中常见的问题,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应引起重视,应提高我国汽车维修技术,推动维修技术向智能化发展,为车辆维修人员或车主减少负担。

2.2 加强维修管理系统的完善

车辆维修管理系统的完善在维修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管理系统的完善有助于行业效益的提升。首先,维修行业自身应引入先进的管理设备,如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及客户管理系统。这样不但能够将车辆维修中常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有助于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增加了维修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其次,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车辆维修行业的管理力度,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保护车辆维修行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挥环境,也可以帮助维修部门引入先进技术人员或对其实施优惠政策,政府的一系列措施都是车辆维修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3 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

再先进的设备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操作,没有人的操作车辆维修技术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所以,维修人员的培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维修人员技术提升方面,应加强对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如汽车新技术知识的普及,常见问题解决的训练及新技术的学习。在此以零部件的清洗为例说明提高维修人员技术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汽车的零部件需要经常清洗,清洗的方法正确与否与汽车的使用寿命是紧密相关的,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清洗主要采用人工借助清洗剂的方式,有些维修人员由于维修知识的缺乏,认为只要将其表面的残留物清洗干净便可,但是这种方式其实尚未将零部件的污垢清洗干净,只会导致汽车零部件使用寿命缩短,及早的出现问题。由此可见,维修人员的技术好坏直接关系到汽车道路行驶安全及其使用寿命。

结语

在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汽车的使用人员还是维修人员都应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及汽车维修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维修技术。同时,政府也应对汽车维修行业投入更多的物力、人力并颁布相应的政策,维护汽车维修行业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必定能在新时代更快的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提供更好、高端的服务,推动我国汽车行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福鹰.汽车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研发,2012(4).

[2]张旭颖.浅析车辆维修的技术创新[J].设备管理与改造,2011(12).

第7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理顺和健全车辆技术管理机构。市和各县、区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都要理顺归口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基本上固定在这个岗位上,并加强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工作。建立健全车辆技术档案。这是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车辆技术状况的源头管理。在建档工作中,要始终贯彻“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针。对车辆的技术参数、维护和检测记录以及变更情况等技术资料要准确填写,全部入档,防止流于形式,为车辆的技术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做好充分准备。

强化汽车二级维护制度和质量监督管理。搞好车辆强制维护,是车辆技术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为保证此项工作不流于形式,必须做到向社会公告具有资格签发“二级维护出厂合格证”的企业名单,以增加透明度;取得二级维护资格的维修企业,应同时将作业项目、出厂竣工技术条件、维护工艺规范及工时定额公布上墙,接受用户和社会的监督;督促帮助企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三检”制度,坚持检验员持证上岗,严格“二级维护出厂合格证”的签发,对不按规范填写二级维护出厂合格证或缺项、漏项及不维护就签证的,随时取消其二级维护资格;运用车辆维护技术档案作为车辆管理的手段,对维修质量好、制度健全的企业鼓励扶持;加强对车辆的综合性能检测,利用年度审验和维修卡的换发,监督、检查维修量。

加快车辆质量检侧网络的建立。目前,部分维修企业投人资金,引进了检测设备,但部分企业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况,且质量意识淡薄,不愿搞技术投资,检测工作单凭检验人员的经验,修理后的车辆得不到科学仪器的测定。管理部门要加强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工作,为此,要通过专业培训考核质检员,要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投人,逐步配齐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及故障诊断设备,这是提高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要对质量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加快质量网络的建立,特别是加强县、市、区一级的管理和有组织的运输企业的技术管理。

二、建立车辆技术培训机构

车辆技术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但由于运输市场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车主的配合。车辆的自身维护是技术管理的重要一环,但当前即使是交通运输车队,由于实行了单车承包,也不像以前那样坚持正常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个体车辆更难保证。因此,必须建立车辆技术培训机构。尤其是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等级评定等新措施、新规定的出台,更有必要在车辆投人营运前或购置前组织培训工作,并建立专职机构,加以正确引导,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车辆技术管理培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组织学习当前运输政策法规和车辆技术管理知识;增强车主对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认识,促进车主对车况的重视;根据不同车辆的适用范围和运输市场结构,综合分析车辆配置结构,引导车主正确选购和使用车辆。

三、抓好维修市场管理工作

对维修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汽车维修业初步形成了各行各业都办修理企业、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类维修级别齐全的汽车维修市场,基本适应了道路运输业的需要。根据车辆发展状况,对汽车维修企业应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和各县区都要制订发展规划,保护正当竞争,禁止非法经营,促进车辆维修行业协调发展。

第8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地铁车辆段 地铁停车场 关键技术 施工管理 网路计划技术

地铁车辆段施工,依托众多专业工程的施工技术,围绕车辆段建设工期、安全、质量等目标进行施工管理,旨在确保车辆段建设顺利实施,工程按期投入使用。

1 车辆段施工建设特、难点

地铁车辆段工程具有专业多的特点,包含了土木建筑诸多专业,包括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调、低压配电照明房屋建筑工程专业,路基、轨道,通信、信号、电力、接触网等专业工程,专业接口复杂。车辆段接口协调管理要求高,专业交叉施工,相互干扰,需要进行内部协调,统一策划、指挥,并加强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的工作配合,对各种接口严格控制。车辆段对施工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工程组成部分的质量,工程整体系统质量将直接决定工程建成后能否顺利投入使用运营。要求承建单位必须具有丰富的施工组织管理经验和高度的组织协调能力。

2 车辆段关键施工技术

下文对车辆段施工中涉及的几项施工技术进行简述。

2.1 施工测量技术

车辆段施工测量工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复测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第二步,利用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进行施工平面控制网导线测量,并加密施工高程控制点;第三步,建、构筑物坐标、高程计算,依据建、构筑物与轨道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坐标计算,依据设计图纸计算建、构筑物相关工程部位高程;第四步,测设,利用加密的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点,对事先计算好的建、构筑物的坐标、高程进行测设。

2.2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

路基是支撑轨道和传递列车荷载的土工构筑物,地铁车辆段施工,必须提前安排路基施工,以保证地铁线路行车前足够的沉降时间。路基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机械化施工,这是经典的路基土方填筑施工工艺。

2.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车辆段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关键技术在于控制混凝土因温度差值、收缩变形引起的有害裂缝,特别防止贯通裂缝。关键技术措施:优化配合比,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拌制混凝土,并适当使用缓凝减水剂,减小大体积混凝土体积收缩的影响,以降低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混凝土中掺磨细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如降低拌合水温度、骨料用水冲洗降温,避免暴晒等;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表面收水,二次抹压,以减少表面收缩裂缝;及时对混凝土覆盖保温、保湿材料,进行养护;预埋冷却水管人工导热,通过循环水将混凝土内部热量带出;加强测温,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小于25℃,总温升小于50℃,温降小于2℃/d,表面与空气温差小于20℃。

2.4 钢网架屋盖结构施工技术

地铁车库建筑结构多采用现浇排架柱支撑钢网架屋盖结构。钢网架安装方法,根据网架受力和结构构造特点,在满足质量、安全、进度和经济的要求下,现场施工技术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网架安装方法有高空散装法,分条(分块)安装法,高空滑移法,整体吊装法,整体提升法,整体顶升法。根据车辆段大库实际情况,通常采用高空散装法施工,该方法适用于螺栓连接球节点网架。在此推广利用网架杆件制作的滑移脚手架作为作业平台,在滑移脚手架平台上进行高空网架散件拼装的施工方法。

2.5 整体道床轨道施工技术

车辆段库内整体道床轨道施工技术的关键是控制轨道几何形位,采用“架轨法”控制,所谓 “架轨法”,指利用钢轨“支撑架”作为临时轨道支撑固定体系,作为控制轨道几何形位技术措施,进行施工的方法,能将轨道几何形位控制在规范允许的偏差范围内,提高轨道施工精度。支撑架做为“架轨法”施工的工具架,用以支撑固定轨道,是保证轨道线路几何形位的可调节支撑系统,要求轨道支撑架及其支撑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具有可调整性,对支撑架支座地基变形量严格控制。

3 地铁车辆段施工管理

科学合理的车辆段工程施工管理体现在:确保施工进度得到控制,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建设安全,下文从进度、质量、安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1 进度管理

以保证业主建设期、运营期的总体进度安排为原则,特别是保证业主的首列车进度节点工期,对涉及地铁列车行车的施工项目重点安排,保证合同工期、首列车接车计划、试车计划的节点工期,确保工程按期交付。

工期安排需要就整个车辆段工程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运用现代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进行施工进度管理,网络计划技术是较为科学的施工进度控制方法,其运用统筹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的原理,适合在车辆段复杂的工程条件下对进度进行控制,工程实践中采用Microsoft PROJECT软件、梦龙软件为工具。

3.2 质量管理

质量是车辆段施工管理的重要目标,车辆段工程组成部分的工序、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专业)工程质量,各单项(专业)工程组成的整体车辆段工程系统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建成后能付顺利投入使用运营。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防水工程、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机电工程的质量重点控制。路基工程质量控制,将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基床表层、边坡防护及路基排水等作为系统工程,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及质量检测工作。轨道工程质量控制核心是控制轨道几何形位。提高对"四电"系统集成工程质量控制的认识,统筹考虑通信、信号、电力和接触网等专业工程之间的技术、施工衔接,统筹考虑“四电”与其他工程的衔接;控制设备、器材质量和软件质量,加强设备安装质量管理,按规范进行调试、试验和检验。

3.3 安全管理

车辆段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制度,完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检查体系,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人。

制定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施工现场布置分区明确,考虑安全、消防等要求;重点控制 “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安全风险。

车辆段涉及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包括深基坑支护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脚手架工程、建筑幕墙工程、网架安装工程等,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组织专家方案论证。

4 结束语

未来的车辆段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应用“信息化平台”与参建各方即时共享工程信息,促进管理提升。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BIM技术,必将在未来的车辆段建设中得到普遍应用,为车辆段的建设和使用产生增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2003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

[2] 肖航飞.地铁车辆段库内整体道床轨道几何形位控制.山西建筑.2010年10月36期,第28卷

第9篇:车辆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越来越多的人都是自己驾车出行,这样导致公路上的交通流量不断增加,如何保障交通的顺畅性和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出现,为交通安全性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本文主要对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 视觉技术 智能交通 系统 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这是一种新型的交通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结合了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用来对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进行管理,可以实现人、车、路的全面监控和管理。计算机视觉艺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同时还能够筛选道路交通的各种信息,进一步增强了智能交通系统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1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概述

计算机视觉也被称为图像分析和图解理解,其包括的理论主要有摄影几何学、概率论、图像处理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理论等部分。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是用二维投影图像实现三维物体重构。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应用于二维图像识别方面,同时还用于三维物体的识别和重建上面。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获取专业化的三维信息,对三维信息的获取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是直接获取法,还有一种是间接获取法。直接获取法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效果来确定三维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参数,这一过程对摄像机运动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间接获取的方式就是将单幅图像和摄像机焦距相结合,来判断被测量位置视觉上的信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关键就是实现特别匹配,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利用不同的摄像C同时收集运动信息,从而提高相关控制的精确度。

2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实现道路交通的监控,同时还能够实现自动收费、智能导航等功能,主要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交通监控中对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交通监控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对车辆和行人进行跟踪和分割,其次是对车流量进行分析和计算,并且计算车辆的平均速度和道路上车辆的队列长度,最后根据道路的交通状况来规划形式线路,从而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方便人们减少出行时间。车辆和行人作为道路中运动的主要目标,在监控场合下,需要对运动时间进行有效分割,常用到的分割方式包括光流法和帧差法两种,其中前一种分割方式主要是依据图像中不同的运动用映射参数正确的表达,这样可以将具有同样映射参数的光流量进行分配,从而完成参数分割。计算机视觉在交通监控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车辆速度、车辆数目、车辆分类进行检测。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监控系统具有较强的实时工作性,能够快速的适应高度公路以及城市道路交通的监控。

2.2 车辆导航中对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

实现车辆的智能导航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中应用的典型案例。这种技术主要为驾驶人员提供道路信息和车辆运行状况两大信息。通过车辆智能导航系统的运行能够对道路两边的界限进行有效的识别,将车辆引向规定的行驶车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该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车辆与前方其他车辆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醒驾驶人员保持车辆的安全距离,最终实现安全导航驾驶。通过该系统的摄像机运动能够识别其他车辆的行驶状况,并且通过计算检测点的方式计算车辆的模拟匹配点。车俩智能导航系统中就使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计算车辆行驶的安全距离和速度。

2.3 计算机视觉技术用于车辆辅助驾驶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车辆辅助驾驶中的应用主要是帮助驾驶人员对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具体表现为车辆在市内行驶时,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能够识别周边道路的标记,并且对交通标志、其他车辆和行人进行识别,然后筛选相关信息进行计算,让驾驶人清楚外界的具体状况,从而避开其他的车辆和行人,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增强车辆的安全运行。辅助驾驶的形式转变为人机交互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驾驶人员对信息的需求。

2.4 计算机视觉技术用于车辆智能收费

车辆收费是车辆在公共交通位置行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车辆收费系统逐渐向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向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各地区交通发展中的应用是现代化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很多地区的智能化收费都是通过识别车牌的方式来实现收费,我国在车牌识别这方面仅仅限制于单目车牌和双目车牌的识别,其中单目车牌识别的核心就是将车牌照位置作为核心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将单目系统作为核心部分来使用。采用双目系统对车牌进行识别,也可以对车辆的型号进行识别,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双目系统进行车牌识别的实用性较强。但是这种识别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获取难度大、车牌照定位难度大等多种问题,尤其是车辆在高速路上行驶时,对于车牌信息的获取更为困难,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研究和实践。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能够解决多方面的问题。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车辆的实时监控,同时还能够实现车辆导航以及车辆收费,帮助驾驶人员识别车辆行驶中存在的障碍物,这样一来,可以增强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但是该技术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未来发展中需要降低视觉系统的价格,减少系统的尺寸,从而增强系统对车辆信息的处理速度,最终实现对道路交通的全面监测。

参考文献

[1]王春波,张卫东,许晓鸣.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测控技术,2000(05):22-24.

[2]郁梅,蒋刚毅,郁伯康.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0):101-103+121.

[3]顾晶.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

[4]谢萍萍,黄传春.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8(10):7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