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教师节诗歌大全精选(九篇)

教师节诗歌大全

第1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将进酒

一、技工院校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困境分析

但是技工院校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常常存在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热情不高、意境审美把握不当,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等问题。(一)存在畏难心态,学习热情不高。技工院校学生因文言文理论知识普遍薄弱,鉴赏古典诗歌水平低,读不懂古典诗歌内容,品味不出古典诗歌的魅力。加上古典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语言直白易懂,感到古典诗歌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热情。理解古典诗歌难度大,导致在古典诗歌鉴赏课上,部分学生总是心猿意马,注意力不集中,更不用提在课外还会花时间去欣赏古典诗歌了,他们学习古典诗歌就变成了是应付考试被动接受的,古典诗歌学习氛围不浓。(二)诵读效果不佳,意境审美不到。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古典诗歌艺术境界对古典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古典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这一审美概念比较抽象,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限制,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时只能浅显地理解字面意思,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无法理解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技工院校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在文学教育中,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局限在教科书内容的教学中,觉得只要教授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词意思,掌握艺术表现手法,能够归纳总结诗人写作的思想感情,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往往无法理解古诗蕴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用说能够准确地掌握古诗的赏析技巧,无法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了对语言和知识的掌握,而疏忽了对思维和情感的培养,让古典诗歌教学变得死板,缺少情感培养目标。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一)走近诗人生平,了解创作背景。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情感氛围中内心的抒发,古典诗歌本身就带有作者的性格特点,阅历经验,甚至是政治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古典诗歌前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领悟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等。以苏轼的《赤壁怀古》为例,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去了解词人的生平历史,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闲职,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故此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赤壁怀古》。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历史和创作背景,学生在学习《赤壁怀古》一词时,对词人的人物形象、词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就能够深入理解感悟了。古典诗歌《将进酒》“走近诗人”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走近诗人。教师活动:一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近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二是指导学生品读名家评李白,思考李白与酒的关系。学生活动:自主搜集李白与《将进酒》诗的有关资源。品读杜甫《饮中八仙歌》、明人徐增评《将进酒》、余光中《寻李白》,了解李白的人物形象,思考李白的酒与《将进酒》是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意图:通过名家评李白与《将进酒》,让学生对诗人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学生主动想走近诗人,走近古诗去了解古诗与酒的融合。(二)把握朗读节奏,感受诗韵意境。朗读是学习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古典诗歌都是讲究押韵的,富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非常容易诵读。古典诗歌语言虽简洁,却意义深刻,反反复复有感情的朗读,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所以,教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去大声朗读,认真咀嚼、品味古典诗歌。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读出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雄豪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名家的朗诵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平仄、断句、韵律等,通过音律、节奏的高低变化来感受诗歌的气象不凡以及作者那种极致的情感,之后再模仿朗读。古典诗歌《将进酒》“诵读品味”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诵读品味。教师活动:一是教师范读,学生正音。二是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徐涛朗诵,乐队现场伴奏),初步感知全诗的韵律和气势。三是知韵律:指导学生分组诵读,画出韵脚,把握节奏,感受韵律;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学生活动:对古诗进行停顿与重读(加粗字)的划分,找出韵脚,感受韵律。认真聆听教师范读指导与徐涛朗读视频,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和名家朗诵视频的范读,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划分停顿与重度,找出韵脚,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对诗歌感彩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三)抓住诗歌意象,领悟审美意蕴。古典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在于它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精悍。诗人不是直接抒发感情,也不是直接灌输思想,而是常常借助某些事物表达思想(即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某些景色抒发感情(即借景抒情),这些比较含蓄的方式抒发感情。这里借助的事物和描绘的景色,就是诗人建构的“意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意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读古典诗词,在形象分析、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入诗人所构建的艺术领域,真正与诗人产生“共鸣”,领略诗歌所蕴涵的审美意蕴。(四)描绘画面意境,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在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可以展示给学生一组画面,并提问学生: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哪些人物,景色有什么特点等。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思考图片后,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并用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们将他们的描述与诗歌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从意象中理解古典诗歌,注重人物、景色,再到意象,从而提升到情感。(五)引入音乐元素,开展吟唱活动。在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诗经》大都有乐。相比较古典诗歌,学生更容易接受流行歌曲。故此,教师可以将音乐元素引入古典诗歌教学的课堂,开展古典诗歌吟诵演唱活动,通过比较现代流行音乐和古典诗歌的差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音乐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激发学生吟诵古典诗歌的兴趣。如在讲授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中,引入周杰伦的《台》歌曲,让歌曲与诗词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逝去的爱情充满哀伤的情感。若某些古典诗歌比较晦涩难懂,可以在吟诵古典诗歌时穿插背景音乐。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配乐演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为了演唱好《水调歌头》,便会在课前自主学习该诗歌,了解古典诗歌的大意和思想感情,达到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在吟诵时也会对作品与词风有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古典诗歌《将进酒》“赏阅知诗”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赏阅知诗。教师活动:播放凤凰传奇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歌曲《将进酒》,并放映歌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知全诗。学生活动:观看歌曲视频,根据歌词内容(歌词与古诗内容一致),初步感知古诗。设计意图:古诗以流行音乐唱法的方式呈现在“00后”学生的面前,突破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的困境。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情感共鸣。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华诗词大会》中设置的“飞花令”让观众赞不绝口,“飞花令”用于选手间的对抗赛,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含有约定关键字的诗句,且诗句不可重复,挑战选手说不出或答错即淘汰,直至站在最后的一方获胜。笔者在《将进酒》古诗鉴赏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也引入了“飞花令”竞赛游戏,让学生积累与“酒”有关的古诗词,展开一场“诗”与“酒”的较量,品味诗酒文化,实现情感共鸣,感受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魅力。古典诗歌《将进酒》“飞花令比拼”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飞花令比拼。教师活动:教师介绍“飞花令”比赛游戏规则,并进行活动过程指导。游戏规则:1.参赛队伍分为五支队伍,每支队伍选派一名选手参赛,按队伍顺序轮流作答。2.每支队伍作答要求必须在1分钟内完整说出一联含有“酒”字的诗词。3.每支队伍说出含“酒”字的诗词不能重复,重复则需在规定的1分钟剩下的时间内另外说出一联,说不出或说错即为失败,淘汰出局,由剩下的团队继续PK。直到最后两支队伍,有一方说不出或说错,则另一方获胜。学生活动:一是参与“飞花令”竞赛游戏,积累与“酒”有关的古诗词,感受诗酒文化,进而加深对《将进酒》诗词的理解。二是学生组建比赛队伍并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配:主持人:全班推选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选手:学生进行比赛队伍组建,总共分为五支队伍,支队伍选派两名选手参赛;评委:每支队伍选派一名学生担任评委,评委需对选手说出的诗词进行评判是否过关,是否重复。记录员:全班推选选派两名学生担任记录员,记录每组共说出了多少句诗词,并将诗词记录下来,供后续同学们巩固学习的资料。设计意图:运用竞赛式游戏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与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取思政元素:汲取古诗词精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诗词中诗酒文化的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七)“三步曲”阅读法,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初读感知—诵读品味—研读探究”的三步曲阅读法,让学生进行学习。采用三步曲阅读法,让学生在初读的时候解决字音、生词,对本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感知。通过教师和名家朗诵视频的范读,让学生在诵读环节把握诗歌节奏,划分停顿与重度,找出韵脚,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对诗歌感彩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研读探究环节是本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深入把握全诗情感发展的脉络。古典诗歌《将进酒》“三步曲”阅读法教学设计。初读感知:利用蓝墨云平成字词测试,快速浏览任务书上的诗歌译文,完成“内容连线”。诵读品味: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学生画出停顿与重读,找出韵脚,感受韵律,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研读探究: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层次,从每一层次中分别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完成任务卡,分别赏析“悲、乐、愤、狂、愁”情感。设计意图:采用三步曲阅读法,在初读环节,让学生解决字音、生词,对本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在诵读环节,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感彩;在研读环节,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深入把握全诗情感发展的脉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思维、想象和审美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典诗词教学本身的特点,联系作者的情感,注重阐释和情感理解,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才能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欣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超.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才智,2016(7).

[2]张锐.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2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诵读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久的学习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诵读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并需认真实施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学生更容易入情朗诵。为了探究阅读教学中现代诗歌朗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笔者在所教班级讲授了一堂现代诗歌朗诵课,现将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总结如下: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现代诗歌。

2.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和建筑美。

3.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

【活动要求】

1.朗诵范围:《现代文诵读(下)》附录25首现代诗、学生原创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由组合,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主持人。

3.自备音乐,鼓励多种形式朗诵。

【评价环节】

各小组点评,教师总结c评,评出优秀朗诵小组。

【课堂实录】

组别:一组,个人朗诵。

所选诗歌:原创《我多想》

教师评价:你如高贵的花朵,一枝独放却芳香满园。

组别:二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徐志摩《再别康桥》和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穿插朗诵;个人朗诵:叶芝《当你老了》。

教师评价:两首诗,两个人,却有着难忘的情;一个男人发出的深沉的呼唤。

组别:三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教师评价:四个飘在天空中的音符,真美啊!

组别:四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戴望舒《雨巷》。

教师评价:四个丁香般的姑娘,美妙的声音在雨巷里回荡。

组别:五组,个人朗诵。

所选诗歌:原创《未知》、原创《不知何时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师评价:青春如梦,你正青春,你正美丽绽放;青春就是经历,青春,我们有梦。

组别:六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郑愁予《错误》。

教师评价:你们都是哒哒的马蹄声,在我生命中走过。

组别:七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师评价:祖国,我们的归宿,深情的朗诵献给我们深爱的祖国。

组别:八组,小组合作。

所选诗歌:戴望舒《雨巷》。教师评价:希望你们也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以上是这次课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本次朗诵会旨在鼓励学生欣赏现代诗歌,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下发出自己的感慨。当然,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一节课时间过短,学生虽按组别逐个朗诵,但仍有大部分学生的原创作品未能得以展示。其次,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设置小组评价。第三,没有小组间的相互借鉴环节,往往出现很多学生情有余而技巧不足的现象。有鉴于此,今后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现代诗歌朗诵教学。

一、整体感悟内容,体味诗歌意蕴

朗读不能只作为初步感知课文的工具,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很有帮助。

二、感情需完全投入,渐入佳境

诗歌朗诵本就是一个感情充分投入的过程,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在诗歌朗诵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时代隔阂。

三、注重节奏,感受诗歌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韵律。抑扬顿挫的朗诵不但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朗诵的节奏大致有语调轻重、语音高低、节奏快慢、气息强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音高低和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诗歌朗诵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反复地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感悟。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即使当时没有足够的能力鉴赏,但只要坚持诵读,阅读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总有一天会心领神会。

第3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一)学生项目:

1.“与诗歌同行 与黎明共舞”诗朗诵、诗歌仿编、创作(以现代诗为主)

活动对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各班级语文老师研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现代诗歌(各学段自定主题),利用晨诵时间进行诵读、仿编、创编等,每班选择优秀诗作、优秀诗朗诵提交学段参加评选。

每学段推选2个主题诗朗诵节目参加学校展示,创编诗、名家诗均可,个人集体均可;编辑一本学生诗集(创编)。

比赛时间:各学段于4月20日前完成评选活动, 4月23日上午举行校级展示比赛。

2. 主题作文

参与对象:各文学社团成员

主题:畅想中国梦·经典伴我行(征文题目自拟)。

组织形式:各文学社组织评选,每个文学社推选10篇习作参加学校评选。

时间安排:各文学社4月7日上报学校, 4月10日上报市教育局。

(二)教师项目:

1.《我与书的故事》读书征文

所有教师全员参与,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本书,写写自己的读书故事,谈谈“全民阅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各教研组按照人数的20%择优推荐,4月15日上报学校,学校择优推荐,4月17日参加市级比赛。

2.“与诗歌同行 与黎明共舞”诗朗诵大赛。

教师人人参与,语文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学校的文化、变化、自身生活体验等,创编诗歌并朗诵;其他学科教师诗朗诵。

各学段组织诗歌朗诵素养大赛,4月20日前按总人数的10%推选优秀。优秀选手在4月21日书香星期二“教师诗歌朗诵会”展示。

(三)亲子项目:

“书香润我家”故事讲述或诗朗诵

给家长发放“与诗歌同行

与黎明共舞——全民阅读”书香家庭建设倡议书,倡导亲子阅读,举行“书香润我家”故事讲述比赛,每班推选一个书香家庭参加学段比赛,讲述“书香润我家”的读书经历或亲子诗朗诵等,每学段推选一个家庭参加学校展评。

学校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

1、书香班级占班级数的二分之一,颁发“书香班级奖杯”;

2、书香少年、书香家庭各评选班中人数的5%,颁发奖牌。

编辑20__“与诗歌同行 与黎明共舞”读书节系列丛书

1.《“与诗歌同行 与黎明共舞”诵读诗歌选编》(学生篇) (1-6年级)

2.《“与诗歌同行 与黎明共舞”师生诗歌创编》

3.《畅想中国梦·经典伴我行

主题作文选编》(各文学社)

4.《“我与书的故事”教师征文选编》

5.《“与诗歌同行 与黎明共舞”教师诗朗诵选编》

第4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关键词】诗歌语言;同课异构;情景设置;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二十几节课异彩纷呈,让我对各学校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叹服不已。其中,来自外国语高中的陈晓翠老师和来自新亚中学的高志军老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使我有了较深的感想。

一、情境设置,同样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古代诗歌已是阳春白雪,再加上抽象的“诗歌语言”,真要让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按部就班地由诗歌演变过程过渡到诗歌内容,再引出承载诗歌主旨的语言,虽流畅但又显得普通、枯燥,并且耗时,难免使学生在刚开课时就会呵欠连天;如果要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课堂内容是紧凑集中了,但又显得单调、生硬、无趣。如何上出一堂学生投入、有趣高效的古诗文课,真让人颇费思量啊。两位老师匠心独运,开场精彩,情境设置巧妙。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爱学,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了陈晓翠老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陈晓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首歌曲,并将歌词展示在多媒体投影上。优美的旋律、典雅的歌词使师生们共同沉浸其中。上课后,陈老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初步印象。除了曲调抒情唯美,歌词大量化用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成了学生的共识,这样,整节课的重点“诗歌的语言”就被凸显出来。然后,陈老师揭示谜底,这首歌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曲《海上升明月》。今曲古词,让现代人立即穿越回古代,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设置情境法不露痕迹,巧妙自然。

与陈晓翠老师不同,高志军老师刚一上课便和学生围绕“高三生活苦与乐”这个话题互动起来。高老师平易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表情和接地气的话题很快就使学生们摆脱了陌生感与束缚感,在一阵阵笑声中畅所欲言,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高老师由学生们的“苦”引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的三个爱好之一――“善于调整心态”,并引导学生,心态良好的人生会充满诗意的快乐,然后回溯到古人的诗意人生,由此,高老师水到渠成地串出了整堂课的“苦――乐――诗意――诗歌――语言”这条主线,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节奏让人叹服。

二、不同内容,异样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本事倾囊相授,于是,面面俱到依然是新课改课堂的常貌。这些教师是否深思过,当自己对下课铃声置若罔闻一厢情愿地传道授业解惑时,当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时,为什么换来的是学生的怨气和与期望、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个知识点细细讲来都可以讲成专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知识体系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大胆取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使学生的精力用在“刃”上,并借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领悟的学习能力。

高志军老师和陈晓翠老师,正好是这两类教师的突出代表。我们都知道,“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专题内涵丰富,而高考考点也遍布了这些内容,要想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全面掌握,绝非易事。高老师整堂课对读诗的步骤、如何炼字、如何炼句、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一一列举,内容不可谓不全,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人蝶穿花丛的感觉。由于课时限制,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时间,整堂课几乎变成了“一言堂”。

而陈老师在给出歌曲名字《海上升明月》后,有深意地将“升”改为“生”,让学生自己品评二字的区别;这个练习引出了诗歌语言的一个考点――炼字,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感知了古代诗歌中语言推敲的重要性。然后陈老师紧扣“炼字”,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全面地复习讲解,帮学生明内容,给学生讲方法,让学生练答法,一节40分钟的课省时高效,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一特点。有了“如何炼字”做示范,学生对于其他考点自然也是触类旁通。

第5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关键词:英语;诗歌;情感;认知力

英语诗歌短小精悍、节奏感强、充满韵味、富含情感。对英语诗歌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及跨文化意识。当然,诗歌本身所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诗歌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常达不到教师所预期的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认知,对情感理解浮于表面,缺少深度和力度。因此,笔者对英语诗歌教学中学生情感认知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下面以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作品“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我的心啊在高原)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力的培养。

一、作品呈现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a-chasing the deer;

Chasing the wild-deer, and following the ro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

Farewell to the Highlands, farewell to the North,

The birth-place of Valour, the country of Worth;

Wherever I wander, wherever I rove,

The hills of the Highlands for ever I love.

Farewell to the mountains, high-cover’d with snow,

Farewell to the straths and green vallies below;

Farewell to the forests and wild-hanging woods,

Farewell to the torrents and loud-pouring floods.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a-chasing the deer;

Chasing the wild-deer, and following the ro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

二、作品分析与介绍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是一首根据苏格兰民歌重新填词的抒情小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故土的深切之思。全诗共四节,第一节用简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同时“追逐野鹿”这一动态形象的出现又给诗文带来了活泼欢快的色彩;第二节点明诗人热爱高原的原因;第三节描绘了一幅苏格兰高原的美丽画卷,意向鲜明,破纸欲出;第四节重复第一节。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这一主题句在全诗十六个诗行中重复了六次,这种反复的浅吟低唱,节奏感强,音韵回荡,萦绕在读者的心扉。

三、培养学生情感认知力的英语诗歌教学

(一)读前――触情

根据图式理论自上而下的观点,学生大脑中储存的先前知识对新知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相关情境,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所以,在英语诗歌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与英语诗歌题材相近的中文诗歌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图式。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笔者选择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意境优美,风调悠扬,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诗中的“山”“水”“草”“桥”“月”“箫”与本课诗歌中的highlands, deer, roe, hills, mountains, snow, straths, vallies, forests, woods, torrents, floods皆通过景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①What images can you see in the Chinese poem? ②What kind of feeling is behind this poem? ③How do you feel?

通过对中文诗歌的赏析来触感共鸣,为下文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英语诗歌中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悟情

1.辅以相应图片 引出意象之情

图片直观、形象、逼真,在教学中适当借助图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于是在学生欣赏本课文本录音时笔者呈现了与文本相匹配的景物图片,引出意象之情。通过教师发问“What can you see in each picture?”“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ese pictures?”让学生体会“Images contain feelings”(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当然,不同的学生对图片及录音中的情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认知深度也可能不一样。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产物,它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在诗歌教学中借助图片能让学生正确把握和理解景物,更好地解读英语诗歌中的意象,更深地体会诗歌的审美价值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2.渗透背景知识 参悟情感之源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将学生带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去,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碰撞,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1]。同时为了避免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笔者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作者。课上笔者让学生汇报自己对作者的了解。然后基于本课内容笔者通过PPT简要呈现作者的背景,再通过简短的语言对PPT中的内容稍作拓展。在欣赏英语诗歌时,为了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中文进行教学。

在学习诗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作者的那个年代,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参悟情感之源,这样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才真切、准确,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作者在本课诗歌中表现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3.丰富诵读形式 感悟文本之情

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同时通过用适当的语调、语气进行诵读,展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理解。在诗歌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可以采取范读、跟读、默读、朗读、个读、齐读、互读等手法,让学生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感悟,进而更加细腻地体会诗歌的含义和情感,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2]。

首先让学生默读,浏览诗歌文字,了解整首诗的信息,初步感知作者蕴含于诗中的情感,同时对诗的结构、韵律进行认知。

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后,分小节对整首诗歌进行处理。

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读(个读),再模仿录音跟读。让学生体会个读与录音中饱含情感的差异。接着让学生重新个读,激发学生读出轻快、热情的感情,充分感受作者“追逐野鹿”的活泼与欢快。读完后教师提问:①How does the poet feel while chasing the deer?(答案:Free and happy) ②What do the Highlands stand for? (答案:A symbol of a free life)最终学生感悟出诗人因贫病交迫而渴望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即:The poet hopes to live a free life.

第二小节:读前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if you are far away from your hometown forever?唤起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与依恋。接着让学生带着深情朗读本小节。读完后教师再提问:①Why does the poet love the Highlands?(答案:The birth-place of Valour, the country of Worth)②If you were a Scot(苏格兰人), how would you feel? (答案:Proud)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自豪感齐读。

第三小节:让学生互读该小节,接着教师提问:①What images can you find in this stanza?(答案:mountains, snow, straths, vallies, forests, woods, torrents, floods) ②What qualities(品格) do these images stand for?(答案:National spirit of Scotland)然后再让学生互读,看谁更能读出民族自豪感。最后,部分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带领大家再次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即:A deep love for the natural beauty and a deep love for great Scotland。

第四小节:本小节重复第一小节内容,与第一小节首尾呼应。让学生齐读本小节,读出诗人对家乡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

最后,让学生带着深情、激情放声齐读全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体会出的,绝非教师用自己的语言直白地告知学生的。通过诵读形式的变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维不断处于活跃状态,不断引出感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诗歌的格律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鼓励学生反复吟诵诗歌,品味其中的节奏美,以声带情,从而获得审美愉悦[3]。

(三)读后――输情

情感是深藏于内心的,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输出,却可以让情感得以分享。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本首诗的情感理解状况及收获,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①Write out what you see and what you feel according to the poem either in Chinese or in English.于是有学生写下了下面的感受:“我非常喜欢第三节内容,因为我看到了诗人家乡高山的不可征服,白雪的纯洁无瑕,碧绿山谷的生机勃勃,林中树木的团结向上,激流的奋勇向前。”②将内化于心的情感进行再创作。为了降低学生创作的难度,笔者模仿本课诗歌的特点创作了一首诗,供学生填空,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理解,补全横线上所缺内容。

My Heart’s in Yangzhou

My heart’s in Yangzhou, my heart is always here,

My heart’s in Yangzhou, a-rowing on the river;

Rowing on the river, and telling friends a joke,

My heart’s in Yangzhou, wherever I go.

Hello, Yangzhou; Hello, a/an place,

The birth-place of , the city of ;

Wherever I wander, wherever I rove,

The of Yangzhou for ever I love.

Farewell to Slender West Lake and Twenty-four Bridge,

Farewell to ;

Farewell to April showers and softly-blowing winds,

Farewell to .

My heart’s in Yangzhou, my heart is always here,

My heart’s in Yangzhou, a-rowing on the river;

Rowing on the river, and telling friends a joke,

My heart’s in Yangzhou, wherever I go.

不同的学生基于自身情感的深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享彼此的情感,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或班内进行朗诵、交流。这种同伴输出的过程也是听者再次进行情感碰撞、升华的过程。

情感蕴含于诗歌的字里行间,读优美的诗歌就是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及情感素养。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引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加深其对诗歌的理解。诗歌的文字语言,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读者发挥想象,抓住其中的情境、意象,并衍生出新的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挖掘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诗歌所赋予的深刻情感。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根据教材话题有机地链接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诗歌,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开展诗歌教学导读,教给学生欣赏、感悟诗歌情感的方法,课后鼓励学生进行诗歌自读,这种课内外互动的诗歌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力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良彦.浅析英语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02.

第6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关键词:浅谈 现代诗歌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75-01

1 以诵读之法感受诗歌音韵节奏的美

在诗歌的教学中,诵读是基础,特别是新诗,与古诗词比较,新诗的音韵更为和缓,更为自由,节奏也不同于古诗词,但同样能给人以美感,唯有反复诵读方能体会到。如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再别康桥》中,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而且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戴望舒的《雨巷》,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优美的旋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做一些示范性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

诵读的方法不求统一,要倡导多样化,如可以集体朗诵、个别吟诵等;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根据学生诵读的不同程度分别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有感情的诵读等;还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总之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诗歌的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2 以创设情境解读意象之美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意象是新诗内容的载体,是新诗的灵魂,也是“诗味”最浓的闪光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体会蕴涵于其中的情感。在分析意象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真正去品味诗中的意象之美。

如教《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欣赏。为了理解诗歌,我们运用创意联想:先用全景拍夕阳西下,天边绚丽的晚霞。将镜头拉近,使人们能看到康桥的全景,然后在河畔,再将镜头定格在诗人的身上,他慢慢地走,走到康河的桥上,蓦然回首,曾经康河所有的一切……最后将诗人的视线再慢慢地移向西天的云彩,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

《致橡树》可以用激趣导入,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唤起学生美感,激发学生兴趣。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为一组意象,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重点描绘“橡树、木棉”的形象,喻意是什么?让学生理解这些并非单纯的事物,理解这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作者要否定旧有的依附或无偿奉献的爱情观。

诗中的世界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彩,诗人通过想象创造诗的形象,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

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3 以多元解读之法体味情感之美

现代主义诗歌把心灵放在首位,以诗言志向诗言我、诗言诗的位移,契合真正的诗皆“出于内在的本质”,导引诗歌进入了性灵的音乐和情感的海洋境域。

对现代诗歌的情感把握可以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个人体验得出对主旨不同的理解,只要不背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歌文本内容,都用不着全盘否定。在教学中教师不宜先入为主,并暗示或左右学生自己的判断,扼杀学生情感,诗歌学习注重主体感悟,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多元化处理。

《雨巷》一诗中,意象朦胧,雨意朦胧的江南小巷本属常景,但在《雨巷》中,却被戴望舒赋予朦胧化的象征内涵,诗中出现的“撑着油纸伞”的“我”和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也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这一切意象在烟波朦胧的江南,在细雨微茫的小巷,变得清晰又朦胧,在学生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结合诗文透过“表象”来解读“深情”。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纯朴的生活的向往。他在个人生活上希望“面朝大海”,与俗世保持距离,然而诗人并不因为自己的生活取向而否定俗世的生活方式,这反映了价值多元化的当代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质疑:“除了美好的诗情,幸福的体验,你对最后的诗节有疑问吗?”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诗人对他所向往的幸福并无把握,他把“幸福”比喻为辉煌而短暂的“闪电”;诗中两次出现“从明天起”这个短语,这似乎暗示他梦想的“幸福”生活并不现实―― 只有“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个“明天”是哪一天呢?这又暗示诗人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并不幸福,他还在尘世里艰难地挣扎。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他们以自己的独特体验体味了诗文的情味美。

任何诗歌都带有诗人的审美情感倾向,教师要随机启发学生,通过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根据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赏析诗歌有的意象,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从诗人再现的意象中发现美,赏析美,感知美。

第7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重朗读形式,轻吟诵感情。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现代诗歌教学形式明显多样化,现代诗歌朗诵包含以下几种形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分组朗读和跟着录音朗读等。然而,这些朗读只是一种形式化朗读,只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所熟悉,缺乏情感、缺乏思考,并非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不断琢磨其中诗歌的意思,自然会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了解。初中课堂上诗歌教学以老师引领为主,首先,教师应该对诗歌有正确认识,教师要清楚简单的朗读和带有情感的吟诵所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吟诵,逐句琢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高初中生在审美层面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2.填鸭式教学,学生难以进入诗境。

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的讲解,往往过于注重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而忽视艺术本身的魅力,为了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但是没有带领学生深切体会现代诗歌的特有魅力。有时受到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讲解现代诗歌时,只走一个简单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朗诵,然后为学生讲解中心思想,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现代诗歌,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现代诗歌的学习,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体会现代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仍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教师将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全部倾倒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需要将这些信息全部记住,而不是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文学特征,破坏了现代诗歌的特有魅力。

二、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1.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读出诗中情感。

反复诵读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诗歌的诵读并不能按照统一的朗诵模式进行朗诵。每首现代诗歌都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所展现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有的积极奋进,有的表达身处逆境的无助,所以在读不同的现代诗歌时,要掌握不同方法。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该依据每首诗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在诵读前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有思考地诵读课文。首先,诵读诗歌时要注意语音,只有正确读出每个字的读音,才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美。再者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诗歌时,要通过语调展现丰富的情感。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何其芳的《秋天》时,教给学生要用较为舒缓的节奏,让学生边诵读边思考,读完一句,在脑海中想象这句诗歌中所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美,在学生诵读结束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整体意境,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整体画面,反复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意境美,通过联想的方法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意境想象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大胆想象才有可能感受到诗人在现代诗歌中所寄托的感情,现代诗歌往往是由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将独特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美的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现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不是直接的,作者或将情感寄托在诗歌中的某一意向上,或者是隐藏在某句诗歌之中。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冰心先生的《纸船――寄母亲》时,要让学生感受感受诗歌中的这种意境美,作者叠一只小船,实则是将自己比作那只小船,小船在风雨中飘摇,历经艰辛万苦终于抵达母亲的梦乡,作者用一只小船表达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如果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向,则学生自然可以体会到作者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和内心情感。

3.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打破程式化教学。

每首诗都有包含独特的思想感情和特色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注重每首诗的教学细节,针对每首诗歌的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打破现代诗歌的程式化教学。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体会每首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和思想感情之外,还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诗人的写作特点,从多个角度体会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意向的灵活运用,这首诗里的意向是复杂的,甚至有些意向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用图片形式让学生看到这些意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方向。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歌中意向所带有的情感特色之后,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诗歌中意向的画面,更容易进入诗中场景,很容易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沉淀学生的情感。

第8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关键词:古代诗歌;读议讲练;鉴赏能力;语文素养

古代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会初中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很有必要。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才能帮助初中生学好古代诗歌?笔者认为,“读”最重要,只有抓住“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意义,读出语感,读出诗歌的意境,品出诗歌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情感。

一、读,指朗读诗歌,并对诗歌质疑、思考、解疑

这个过程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自由读、默读等。笔者建议教师一定要首先范读。因为教师的范读,既可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节奏,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次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动,初步领悟诗文的情感,也会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也许,有些同行不认同这个建议,因为多媒体的普及,完全可以代劳我们教师的一些工作,比如这个范读,网络上随便可以下载几个不同风格的诗朗诵,但学生在听教师的范读和下载的录音感受肯定不同。对教师的崇拜没有了,学生的表现会是怎样?我想“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我们都会懂得。在范读时,笔者一般要求学生跟着小声读,初步把字音读正确,读准节奏,能力高的学生可以在感情上做做功课。让学生自由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搞清楚诗歌的重点字词、诗句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疑问要做个标记,为下面的质疑作准备。接着让学生把理解的诗句加以解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对于大家都不会或解释不好的地方教师要做一点补充说明。

例如,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教师范读一遍,学生即可读准字音、节奏,再次自由读文时让学生搞清楚诗词意思。重点在“次、客路、海日、残夜、乡书、归雁”上,尤其是“次”的意思要重点记住,“雁”的意象要记住,它是“鸿雁”,而不是春天的燕子。这个意象和“信件、思乡”关系密切。在这个环节,学生有疑问教师要记在黑板上,以备下一个环节自主讨论。

二、议,主要是讨论、自主探究,生生、师生互动

在这个环节,教师把初读时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加以整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一些,师生把它们放在一起分组讨论。要注意的是,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没有独立思考就马上分组讨论,这不符合自主讨论的原则。因为没有自己深刻思考的东西,直接就参加讨论,势必使讨论的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大家凑在一起,不是人云亦云,就是闲着无聊做起其他事来。时间长了,这对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有害而无一利,尤其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成了“陪太子(优生)读书”了。我们不能让自主讨论全部变为优生的“T台”,这对全体学生不公平。在学生深思后,再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教师不能无事可做,要走到学生中间,看看学生讨论的结果如何。看看学生有没有困难,讨论有没有跑偏,有没有学生开小差的等等。

例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首先出示问题:①概括每联的意思,并说说“春行”的游踪。②诗人写了哪些意象?概括景物的特点?并说说是哪个季节?③为何是“几处”“谁家”,能换成“处处”和“家家”吗?为什么?④尾联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五至十分钟,然后再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并指导。最后由学生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三、讲,就是讲授、讲解、讲析

“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讨论探究为主,少讲多练,精讲多练。但少讲并不代表不讲,学生会的问题要坚决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要讲,要讲就讲学生似懂非懂、但又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加以指点的。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学生讨论不得要领,但又急需知道的知识,教师要通过讲解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学习杜甫的《望岳》一诗,这首诗的重难点在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这两句话既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富有哲理。所以仅仅靠字面上的理解,学生很难把握它的深意,这就要靠教师把作者的写作背景具体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地领悟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以及个人雄伟的气概。由此启发学生来思考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学生会想到与“欲穷千里目”两句和“世上无难事”两句蕴含着相似的哲理,同样也可以结合诗人的背景看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壮志。

四、练,主要是学生练习、课堂延伸训练

这个过程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诗歌一般都短小精悍,在课堂上就很有必要做一下拓展延伸训练。检查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一下鉴赏同类型诗歌的方法,举一反三,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例如,学习杜甫的《望岳》一诗,这是一首登高诗。在拓展部分可以用一首登高诗来考察学生对此类诗歌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一下此类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以期学生学会登高诗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水平以及对登高诗的感受能力。

当然,这个训练也可以是对诗歌中某些意象意义的总结,增加学生对意象的积累,提高对诗歌的领悟能力。如学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其中“杨花”“子规”“明月”这三个意象的涵义丰富,非常重要,要好好梳理记住。像“杨花”,它有“暮春、轻薄风流、情操高洁、闲愁、漂泊、随波逐流”的含义;“子规”是“杜鹃、杜宇、布谷鸟”的别称,它有“凄凉哀伤、思念家乡、环境凄凉荒僻、比喻忠贞、忧国忧民”的含义;“明月”有“思乡、孤寂、离愁别绪、情操高洁、象征美人、爱情”的含义。类似这样的意象平时上课就要让学生好好积累。

古代诗歌朗朗上口,对它的学习要靠吟诵,只有在朗诵中才能领会诗歌的意境、意蕴,只有朗诵才能在心灵上和诗人达到共鸣。所以以“读”为主的“读议讲练”四步学诗法重点要做好“读”的工作,以“读”为依托,以“议”为手段,辅以“讲”“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师节诗歌大全范文

关键词:古代诗歌;普通高中;读懂

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和谐精练的语言,高度而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鉴赏古代诗歌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笔者从教于农村普通高中,在诗歌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不会读、读不懂的情况,以致一到诗歌鉴赏就成了学生的心病,得分上的一大拦路虎,进而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针对学生阅读面小、阅读量少的现状,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讨。

一、注重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然而笔者认为在不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是不切合实际的,那么,在高中的诗歌教学中如何体现读的重要性呢?笔者在教学时做了如此尝试:“五读”:一读释生字词,二读说体悟,三读悟情感,四读总体会,五读并背诵。例如,在教学柳永的《甘草子》时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四读:(1)读一读,利用工具书解决其中的生字词。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在读通顺上的难题。(2)再读一读,说说你读到了什么。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人体悟,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有效方式。(3)自由朗读词,选择你觉得写得最好的一句反复品读并说说你的感悟。此读放在对诗歌内容的大体把握之后的精读。目的在于把握诗歌的情感、手法。(4)诵读全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此读放在诗歌全部解读完毕,对诗歌的手法,诗歌的情感等各方面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关注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愈发深入,启发式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科学的课堂问题引导往往成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同样在《甘草子》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2)这首词你觉得写得最动人的句子甚至是词是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第一个问题在于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则是注重于诗歌写法及情感的分析。笔者认为一首诗歌的讲解不应该是教师的理解的灌输,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在学情的把握上再来谈诗歌的理解,而不管是学生的理解还是教师的讲解,它们之间的桥梁便是问题的设置。

三、借助其他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增添了活力,因其文、图、声并茂的直观性,使得各种教育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适度、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诗歌教学,对于农村高中来说作用尤为突出。

四、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为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发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学生满堂讲,教师满堂点头称是。这不仅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反而会加强学生的错误认知。笔者认为,教学古代诗歌的前提是教师对诗歌的把握,并能在课堂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朗读的解读:抑扬顿挫

诗而歌之,诗词都具有强烈的节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犹如琵琶演奏一般,体会其节奏、韵律感,是深入体会诗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2.作者的解读:知人论世

“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代诗歌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宋朝姜夔的《扬州慢》就通过扬州战前和战后的强烈对比,间接评价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反映了诗人厌战的思想。可见,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常常是理解诗词思想内容的捷径。

3.诗歌的解读:意象意境

古代诗歌多侧重于写景,往往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言志,以小见大。我们只要细心揣摸,把握意象的特点,就不难领悟作者的感情,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借梅言情,托物言志,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4.写法的解读:手法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