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精选(九篇)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第1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同奥运于北京,世博于上海,亚运于广州,是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得益于此次百年大典的举办,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的建设得到了省市甚至于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有关首义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建与扩建,同时为纪念辛亥百年也新建了一批纪念建筑,可以说打造出若干条长效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舆论环境,而实际上在此次百年大典前,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因为各种原因保护状态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打造出若干条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并将其长效化,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革命遗址,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功效。

    一.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现状

    1、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概况

    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汉市区内有为数众多的首义革命遗址和遗迹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为举好此次百年大典,整建、新建与首义相关的革命历史遗址有30处之多,遍布三镇,如广为人知的鄂军都督府-俗称红楼(下称为红楼)、“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孙中山辛亥铜像、黎元洪墓等。在这30处遗址遗迹中,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红楼;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即辛亥革命发难处——工程营旧址、起义门、楚望台军械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汉口孙中山铜像。同时,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还斥巨资修建了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中山舰博物馆、楚望台遗址公园等辛亥革命纪念性景观工程。这样一些遗址、遗迹、纪念建筑都是武汉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优势所在。这一个个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百年前辛亥革命那段峥嵘岁月展现在游人眼前。

    2.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特点

    辛亥革命遗址遗迹虽然在武汉三镇都有分布,但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武昌。其中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保护单位,是红楼,其次是工程营旧址、起义门、楚望台军械库等遗址遗迹,这些地方要么是当年辛亥革命的指挥中心,要么是起义的阵地,要么埋葬着烈士遗骨。同时为纪念辛亥首义百年所新建的景观建筑也都在武昌,相对比较集中,而且武汉政府还重点打造了以首义广场为核心的首义文化区,这些客观条件为依托武昌古城为平台,以辛亥革命为主线,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出若干条凸显“首义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操作性。

    二.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初探

    为保证首义旅游线路能广为各地游客熟悉,进而提高首义旅游线路的美誉度,成为精品旅游线路,因此在线路的设计上,应着眼于实际可操作性和游客的便利性,着重将武昌区内辛亥首义旅游资源“捆绑”起来,形成各类主题式的辛亥首义特色旅游线路,并和旅游区内户部巷美食街、胭脂风情街、昙华林民俗街等资源串联起来,在强调主题的情况下尽力将线路的设置做横向性的扩张,一方面既丰富了“辛亥首义旅游线路”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让游客从更多侧面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年代的世井百情。这样做的好处也能夯实辛亥首义旅游线路的深度,为该条线路的精品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短线、中线、长线等立体多元的首义文化旅游线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以武汉旅游业为主联合与当年辛亥革命有关系的一些城市共同打造出若干条辛亥首义历史场景之旅。当然作为扩展我市旅游资源深度,发展我市旅游经济,我们目前的重点还是放在打造出若干条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

    1.辛亥首义革命之旅

    本条旅游线路以展现当年革命风云为主,力图通过将当年首义革命重要的场所对游客做一全景式展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本旅游线路务必包含红楼、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起义门、楚望台遗址公园、辛亥首义烈士祠等旅游景点,同时在这些展览场馆中还应多陈列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革命文物、烈士的遗物等实物,在讲解上则力图于还原真实的首义革命事件,而结合声、光、电等现代手段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场景,在加上配合实物的讲解方式更能让游客领略到当年革命风云的变幻和革命成功的艰辛。此线路以教育和感怀为主要目的,需要游客集中精神配合导游人员的讲解,因此线路不宜用时太长,以一日游短线为好。

    2.辛亥首义楚风文化之旅

    为体现出  首义文化特色,本线路在设计上应与黄鹤楼公园联姻,除上述景点外还包含黄鹤楼公园各景点,同时讲解的重点侧重于介绍当年楚地民情,进而烘托出辛亥首义爆发的社会背景,为游客分析首义革命产生的缘由提供材料支撑。此线路既可打造成短线也可根据需要打造成二日游中线。此线路在第二天就可进入休闲之旅,游客可放松心情去感受“昔人已乘黄

    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南第一名楼的诗情画意,还可以登楼去领略“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迈气慨,

    3.辛亥首义风情之旅

    本线路重点在于展示出清末民初武昌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因此本线路应包含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户部巷、胭脂风情街、昙华林街区等旅游景点。通过导游讲解让游客不仅了解辛亥首义革命,同时通过户部巷、胭脂风情街的游览也能让游客体味出百年前武昌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和饮食风味;而游客游览昙华林街区可了解当年一些革命志士真实的生活场景。因此此线路的打造应以二日游的中线和三日游的长线为主,让游客在多日的游览后慢慢去感悟当年革命的血与火、生与死与普通民众生活的关系。

    以上三条线路是当前最具可操作性同时也是最具旅游推广性的精品线路,值得武汉旅游业花大力气去打造。

    三.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关键

    针对以上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客观实际分析,为确保旅游线路可操作发展,对其旅游线路的整合打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整合管理体制

    对打造辛亥首义旅游线路来说,制约其形成精品旅游线路的最大障碍将是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分散的管理体制。因此,应加强各行政部门、各景区景点的协调,把辛亥首义旅游资源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成立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管理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按照行政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为线路的打造提供强有利的管理机构。

    2.整合打造旅游资源

    辛亥首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各有侧重。为突出线路特色,便于对旅游线路进行主题定位,进而串联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应重新规划昙华林、户部巷、胭脂路,将昙华林定位于反映清末民初文化街区,户部巷定位于展现清末民初特色小吃街区,胭脂路则定位于反映清末民初市民生活风情街区,在此基础上以辛亥首义革命为链接点,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进而推向客源市场,为线路的组合提供更多的选择。

    3.整合打通交通瓶颈

    一些核心旅游资源周边交通状况不容乐观,进入景区存在交通瓶颈,一旦游客众多就会造成拥堵,从而使辛亥首义各旅游线路间的可进入性较差、时间成本高。因此应确保辛亥首义旅游线路周边交通顺畅,停车便利,以利人员的快进快出,避免由于交通拥堵带来的一系列的后继麻烦,为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创造良好的外部交通环境。

    4.发挥政府先导作用,提升线路的可操作性

    政府在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先导推手作用,在线路初创阶段做扶马人,为旅行社的介入创造有利条件,既要在政策上给予旅行社优惠条件,在线路的宣传上也要不遗余力,可利用辛亥首义的深远影响、号召力和吸引向性,激发海内外华人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拓展武汉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为线路的打造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

    四.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长效化

    辛亥首义旅游线路要实现长效化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必须以多种手段在更高的层面上塑造出辛亥首义旅游线路新形象。

    1.应将辛亥首义遗迹、遗址、标志性建筑群打包集体申报国内五A景区,为下一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先机条件。

    2.建立首义之区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培养一批职业素质良好、水准高的服务和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使旅游集散中心成为整合散客旅游资源、规范团队旅游市场以及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3.应成立首义大学,采取创新手法打造首义文化,依托校内研究力量设立辛亥首义研究所并建立网络辛亥史学论坛,加强学术研究以促进学术交流,确保武汉成为辛亥首义文化研究的权威之地和制高点。

    4. 将湖北剧场更名为首义剧院,开发辛亥首义相关文艺作品,并在剧院内永久性滚动播出有关辛亥首义的纪录片、电影;运用声光电画等现代化手法再现辛亥革命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段历史。

    5.设立辛亥首义纪念日, 将此纪念日制度化,政府在纪念日当天应举行全市公祭大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全国甚至于海内外实况转播,以此扩大影响力,教育后人。

    五、结语

    为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必须将首义旅游资源及其临近各类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做通盘考虑,惟如此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其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也有利于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的长效发展。而在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旅游资产整合,克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弊端,为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保驾护航。

第2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只要历史不断地发展,社会不断地变革,每一代人对前人的历史都要做出自己的诠释,都要说出自己对历史的再认识。人类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上前进的!

要有自己的历史观

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实和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价值?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研究,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厚的经验,少走弯路,少付代价。研究历史,重读自己的历史,是为了我们明天的路走得更好。

世界上没有历史的国家有没有?没有。没有历史的民族站得住吗?站不住。历史是自己的根,自己的精神家园。历史虽然是先人的足迹,是先祖做过的事,但它属于人类实践。先人的实践,也可以看成我们自己的实践。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人类自身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历史是研究人类的知识体系,是我们人类智慧的轨迹。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政治家,无一不是读史者和史学的爱好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本教科书。历史是人类的思想史、智慧学。历史是必读之书。每一个人都要从孩提时代走向成人,从家庭走向社会。要成长,读史、明史是必由之路。史之重要,百科之首,百书之要。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研究我们的未来。我们经常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历史的尊重、爱护和保存。没有历史,何谈爱国主义?爱史即是爱国、爱民族。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这是一个被历史佐证的真理。欲侵其国,必先乱其心智。先伐交,乱其国,而后伐兵。要搞乱一个民族思想,先搞乱它的历史。历史不乱,我们读的历史书不乱,我们的心智就会明亮。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生存,一个国家的兴亡,必须有一部信史!“己不乱,人岂乱之?”心乱是己乱之首。心乱了,己就乱了!欲乱其身,必先乱其史。历史是一种写在时空中、写在大地上的特殊存在,是记录在天地之间人类的实践。没有一部真实信史,一个国家难避乱国亡国之难。

对历史是不能“假如”的、“若是”的,也是不能随意诠释的。历史不能荒诞地戏说,更不能任意地涂鸦、篡改、编造。欲亡我之人,必先忘我史。但自乱己史,则会成为民族千古之罪人。

史书就是一位先生、一位前辈和先哲。历史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可揣摩,更不可编造、杜撰。历史是镌刻在人们心灵中永远的印记,是严肃的科学。我们读史应该带着崇敬先人的过去、尊重自己的文明来读。向先人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人类的实践学习。在学习中,实现自我知识的升华。重大的历史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影响着后人,影响着未来。

这就是我认为的读史之必要,读史之必须。读史是人生的必修课,永远不能或缺。史是我们民族、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三次大变革中第一次之发端。辛亥革命这部历史之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开篇,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的营养。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明了这段历史。

所谓“告别历史”、“告别革命”的说法是乱心之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是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是我们自己光辉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自豪、称颂和铭记。

保存历史、保存记忆,就是保存我们的文明,保存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泉,保护我们的力量和智慧。谁最重视中国的历史呢?中国人。谁最爱中国的历史呢?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要篡改我们的历史、祸乱我们的心智的大有人在。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觉醒的人,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民强大富裕的人,都不希望中国有一部真实信史。各种各样的编造、诬蔑,竭尽之能事,目的就是为了搞乱中国人的心智。

世界上,有谁对自己的历史搞“大揭秘、大暴露、大丑化”?贩卖黑奴的历史、贩卖鸦片的历史、殖民地的历史,始作俑者搞大揭秘了吗?我们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别人任意诬陷你的父母,你能容忍吗?任意涂改你家族的历史,咒骂你的祖先,你能接受吗?捍卫我们自己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天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捍卫中华之文明。一部真史、信史是大事,是命运,是前途!

在中华民族觉醒、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也好、“大揭秘”也好,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认真应对,中国不怕压,不怕捧杀,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警惕那些捧杀、忽悠、吹捧的论调!

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作为一个大事变、一座里程碑,已经镌刻和矗立在历史上了,不能重新演绎!事实是不能改变的。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帝王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历史。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武昌首义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时候,孙中山先生不在武昌而在美国。但我们还是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因为孙中山先生为启迪中国人民的思想,组织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政党,奔走呼号数十年。他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先行者。他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实践,代表着当时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潮流。

民主革命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是人类政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采取新的国家治理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民主共和国,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与必然。作为政治文明,它是科学,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对民主共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也是人类进步的智慧,文明发展的成果。

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封建帝王专制制度。而封建主义,建立现代中国,则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够完成。封建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制度等方面,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可能要求辛亥革命这一场革命,就能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从而终结封建主义。

辛亥革命的第二大功绩就是开启了近代中国历史进步的大门。“近代中国”有两个重要历史阶段,一是1840年到辛亥革命的晚清史,一个是辛亥革命到1949年的民国史。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中国人民继承和发展了辛亥革命的事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精神”。

谈到“精神”,最重要、最能涵盖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百年中国近代史和百年来形成的“伟大的中国精神”。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事业中,在中国历史进步和发展中所凝聚的“中国精神”。我认为,中国影响世界、奉献给世界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精神”,自强自信,依靠自己,走自己路的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昭示的伟大精神,不仅鼓舞着中国人,也是对世界人民的最大贡献。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高高举起她崇高和神圣的旗帜。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说革命不用再谈了,革命本身不是必须,说这样的话,等于说我们的祖先、父母也不是必须一样,缺乏我们必须拥有的历史感。

1840年到辛亥革命的70年间,是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过程,是被帝国主义宰割、欺压、侮辱的70年,是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70年。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人生灵涂炭,积贫积弱,无以生存,已经忍无可忍。重读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都是来自于帝国主义的欺压、掠夺,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这些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矛盾与问题。

这段时间里,平均每十年中国就要遭受一次大规模的外敌侵略蹂躪。所谓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英国第一次贸易侵华战争;所谓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第二次贸易侵华战争;所谓列强就是一伙帝国主义强盗;所谓战争就是侵略中国之战。为什么我们那时把帝国主义叫列强呢?因为100多年前,当帝国主义的炮舰开到中国沿海侵略中国的时候,我们还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只能说是强盗来了,诸位强盗、列位强盗。

关于鸦片战争,我认为应该用第一次贸易侵华战、第二次贸易侵华战的称呼。“鸦片战争”这个名词,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和事实。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还历史以原貌,这是贸易,是侵略战争。“侵略”这个词,是国际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公认说法。什么叫“贸易战”?这些沉沦我社会、毒害我人民的,明明是帝国主义者走私、偷运、强运到中国的。交易在中国从来没有成为合法的交易,中国人民对此深恶痛绝。偷运不是贸易,是杀人之毒鸩,是最恶毒而不齿于人类的恶行!

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抢夺了中国大片土地,掠夺走中国的巨额财富,中国文化遭到野蛮践踏。帝国主义强逼清政府拿出巨额资金,以“赔款”之名,行疯狂抢掠之实。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恶,侵略军不仅疯狂抢掠、焚烧了世界奇珍之园“圆明园”,还残害中国的百姓,剥夺他们的生命。日本侵华的“甲午战争”,日本人在旅顺屠城4天,开展杀人比赛,屠杀了2万多中国百姓。这些都是完全违背和破坏他们口口相称的“人权”精神的。

从贸易战到辛亥革命,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几十个抢占我土地、勒索我巨额白银的侵略条款、强盗“条约”,我把它称作强盗条约。“条约”是资本主义的法权,是以所谓“法”的形式,使其掠夺、侵占具有“合法”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在国际上进行强取豪夺的惯用手法,今天依然如此,强盗都穿着绅士之装,“文明棍”中藏匿着毒剑。“法”已变成剑了!

帝国主义强盗通过条约,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今天法国的三倍。还抢夺了我们的香港、台湾、澎湖列岛,等等。清政府丧权辱国,被迫承认这些抢掠,拿出中国的民脂民膏进行所谓的“赔款”。帝国主义从中国掠夺的巨额白银,抽尽了中国人民的脂膏,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中国人民陷入有如殖民地般的境地。

帝国主义还借侵华战争,大肆掠夺中国的各种。他们以各种方式,通过清政府这个帝国主义的代表和工具,把中国的攥到自己的手心。无论是铁路、关税、贸易,都成为帝国主义抽取中国民脂民膏的吸血管。

在清末民国之初,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我们之所以是“病夫之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压迫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1794年英国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进行输入,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数量巨大的被输入中国。这些残害了人民、腐蚀了政权、毁坏了文化、推毁了精神,使中国沦为“病夫之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最恶毒的,假贸易之手、行杀人灭国之罪恶。当时的中国,像—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腐朽、衰落了。当时的中国人中的先觉者痛心疾首,“中国亡矣”,再不奋起救国,将“民之不民,国之不国”。

首先起来进行抗争的是中国广大的民众。近代中国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灾难深重。于是,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这是两件在19世纪下半叶影响了中国、震惊了世界的大事件,促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其后,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间,中国人民又发动了许多次为了救亡、图存、变革的社会抗争。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历史、人物、思想,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由一个时代的文明进步所摧生。思想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只能是天马行空。只要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思想也就在进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和反抗,是对封建主义、对清王朝统治、对帝国主义势力的沉重打击。正是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抗争,使中国人民一步步觉醒,以燎原之大火,焚烧了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历史发展的步伐,摧生了洋务运动,催生了。推行君主立宪,想通过保留君主制的方式,实行政治变法。有它的历史根源,必然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改良也是一种社会变革,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种觉醒。但是,无论是农民起义、百姓的抗争、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都不为帝国主义所容忍,也不为封建主义所接受,最后都被绞杀了,但留给历史的,是人民不断的觉醒。

辛亥革命的先驱者逐渐意识到,清王朝,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改朝换代,而应该封建帝王的制度,实行民主革命,走共和之路。中国人民在这70年中,逐渐从最初的启蒙认识,走到民主革命的实践。一个伟大的革命,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的拥护、参与、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的觉醒,她是人民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必然结果,不是什么偶然。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革命,爱国首先是针对外来的侵略与压迫而说的,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爱和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恨。

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昌,也有其缘由。洋务运动时期,在湖北办了一些兵工厂,发展了近代的工商业、文化、教育等。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武汉地区、长江中部,民主革命的思想,在几十年中浸染了这块土地。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后来会产生那么多革命的先行者,为什么共产党人首先在这个地方建立革命的组织。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湖北人就有5个,李达、李汉俊、董必武是当时中共一大重要的组织者。

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爆发,与武昌当时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思想条件、文化条件,以及人才的准备,有着直接的联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燃起的革命之火,随即燃遍了全国,烧红了神州,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的人民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和支持,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最终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统治,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是伟大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把自己作为辛亥革命忠实的继承者。纪念辛亥革命,解读辛亥革命,继承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准确、全面地说明和解读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领导中国人民汲取辛亥革命精神,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心中。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思想的一次大解放。辛亥革命的爆发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的思想,传播了近代世界的文明。不仅把皇帝拉下马,而且抛弃了帝王制度。无论是辛亥革命之前的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还是辛亥革命本身,都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这是中国一个新历史的开始。尔后清帝退位,结束了封建帝王专制制度。曾经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转变为新三民主义。

我们应该永远纪念、崇敬、称颂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辛亥革命志士仁人,他们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的缩影,是近代中国革命精神的缩影。参加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许多都成为共产党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包括陈独秀、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人在内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辛亥革命把许多封建主义的东西,扫进了历史博物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等,这些束缚中国人民的制度性的、思想性的、意识性的东西,逐渐地成为历史的遗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属于国民全体”,这些现在看来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当时中国,是非常伟大的革命思想。

二、辛亥革命是一次人民的大解放。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参与,它的主张符合人民的利益,它的实践就是让人民得到解放。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大革命。否定旧制度,当然就要让在旧制度枷锁禁锢中的人民获得解放,在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得到自主的发展。当时,实行了现代普通教育制度,学校的制度改为校长制,还实行了男女同校制。代表新闻舆论的报纸发展到数百种,推动了中国人言路大开、思想演进。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后,立即宣布中国纪元采用公历,并推动了制服、朝堂等民俗的改变。

孙中山先生还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连续命令,禁止种植鸦片和吸食鸦片,这是继林则徐之后第二次大禁毒,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禁毒公告。

辛亥革命之后,限期剪除发辫。人们自己剪除自己的辫子,相互间一呼百应,剪除的是封建主义的束缚,剪除的是屈辱的历史,要做新的国民。连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都说自己是革命党。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剪辫子就是革命,剪了辫子就是革命党,剪了辫子就是一种宣誓,“我拥护革命”。

辛亥革命之后,“禁止,禁止缠足”,“禁止蓄娼,禁止迎神迷信活动”。缠足是对中国妇女最深重的压迫,是摧残中国女性的极端的社会文化习俗。解放妇女的脚,就是解放妇女,解放社会。男子剪辫,女子解足,这是人民的解放。实行男女平等,不单单在受教育上,在政治上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妇女的一次大解放。妇女的解放是衡量人民解放的尺度,是社会解放的标志。

孙中山先生还宣布“要保护人民权利”、“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国人民享有国家社会的一切权利,考试、选举、被选举、财产、人身等等权利,这是中国第一部人权宣言,唯皇帝圣旨是从的臣民,不仅拥有了做自然人的权利,而且被赋予了做主人的权利,有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种权利。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的解放。

三、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爱国历来是针对外国异族的侵略而言的,是针对我们国家民族的独立而言的,爱国主义首先是反帝、反殖民主义、反侵略的,这是中华民族在痛苦中的响彻云霄的呐喊!爱国就是要民族独立,维护我们国家的。

爱国主义是中国的优势,是中国人民的传承,是中国社会文化中最优秀的品格和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精华所在。中国共产党一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举起了抗日的旗帜,救亡图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世界上最爱中国的就是中国人自己。没有这种爱国主义,民族何存、国家何在?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拯救中国危亡的一次吶喊。革命者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倡五族共和,提倡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这个称谓开始确立,使得神州大地的各个民族,从自在的共同体转变成一个自觉的共同体。这是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个觉醒从政治、文化、历史的角度看,是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一次觉醒。民族平等,爱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在人民心中,广泛传播、蔓延,形成了中华民族同进奋斗的力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成为炎黄子孙的共识和共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固磐石。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是神州大地上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和文明。

中国人民既爱自己的祖国,也同样对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待,这个观点就是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对世界各个平等待我之国家和民族,我们都要视之为我们的朋友,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

国家是民族的载体、政治实体。中华民族要和世界民族友好相处,中国就要和世界各个国家平等相待。捍卫国家的,捍卫民族的团结,也要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世界和平。中国要成为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伙伴,中国人民要成为世界人民喜欢的朋友。

早在1913年,列宁就把中国、土耳其、波斯的民主革命,称为亚洲的觉醒。他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所开创的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20世纪历史的进程,证明了这个预测的科学性。辛亥革命6年之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过了两年,中国爆发了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的。再过两年,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尽管中国的资产阶级是软弱的,辛亥革命有着种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辛亥革命作为一座历史的丰碑永垂史册。同志鲜明地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和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把它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思想为己任,始终坚定不渝地走在这条振兴之路上,为中国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竭尽心力。

辛亥革命爆发10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包括中国共产党本身,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百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历史。孙中山先生曾这样描绘革命的前景:“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活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今天,我们还在做着这件事,而且要继续地、长期地把这件事情做下去。所有的炎黄子孙,所有的中华儿女,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把孙中山先生作为自己的先行者,都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统一、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从这段历史中深刻认识中国近展的道路和经验,认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任务,认识这段历史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辛亥革命是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历史,是镌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印记。这段历史告诉中华民族:只有团结统一、自强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这段历史告诉中国人民: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靠自己、走自己的路,任何损害统一团结的行为都会伤害中华民族之本,断折中华振兴之翼。百年历史告诉我们:痛苦屈辱的历史绝不能再演,中国必将统一、团结、奋斗,这是史鉴,是国之命运。

历史是曲折的、复杂的,云翳诡谲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百年历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靠自己,走自己的路,中华之神舟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孙中山先生临终告诫我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至理名言。今天我们要努力,明天、后天我们仍然要努力。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很长,且艰难曲折,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同时也要十分谨慎,探索前行。

第3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一对于那场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辛亥革命,基于不同的视角,学术界一直有两种诠释,即:狭义与广义。将辛亥革命视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此为狭义;将19世纪末开始的,包括清朝专制主义统治在内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均作为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则为广义。那么,清亡以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否仍应视为辛亥革命时期呢?对此,始终未有学者予以定位,而这10年恰恰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关键时期。在上述一段时间里,中国政坛风云变幻,不唯政治、军事斗争尖锐到令人窒息的程度,经济与文化领域也充满着向何处去的变数。

众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辛亥革命史的学术大家,虽在相关研究成果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段无法逾越时期的史事,但要么将其作为已经结束的辛亥革命的余波来讨论,要么当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来进行研究。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的视角来观察,严格说来,这样的处置是欠当的。

辛亥革命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面对西方列强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产物。但是,以武昌起义为高潮的辛亥革命作为一场革命的定位,却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解读,显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深入的。

正如一些文章所指出,民国初年虽有辛亥革命一词的出现使用并不广泛,而且所指的多为当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一时期的史事。即便当时的《申报》、《大公报》等报纸,包括《政府公报》,常用的也多为“武昌首义”、“辛亥之役”等一类提法。事实上,就连孙中山本人就任临时大总统之际,公文中亦常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等说。如1917年他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时,便曾直言说: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辛亥革命”一词之见于记载,较早出自1912年6月出版的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该书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是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由于“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1]”即便如此,那段时间“辛亥革命”仍未成为一个定义清晰的历史名词,报刊、书籍乃至民间援用的都很少。直到1919年爆发后的7月,《湘江评论》上连载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后,“辛亥革命”一词才逐渐流行开来。但在那篇长文中,所指的辛亥革命,仍然是那场发生于辛亥年,清王朝统治的武装斗争。他指出:“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纵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吶,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2]

无容质疑,1911年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了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这场革命建立起来的政权,却相继落入了一群代表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势力的军绅人物之手。从这个角度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丝毫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正如林伯渠回忆中所言: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历中,发现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可缺少这样的人物。”[3]事实上,如林伯渠同样思考的并非他一人,董必武就说过“这样看来,从前的一套革命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4]将辛亥革命从狭义扩展至广义,并从原本较为清晰的定义变得泛泛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央于1930年7月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自那时起,辛亥革命渐成约定俗成的固定历史词汇。当然,无论出于史学研究的讨论亦或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辛亥革命这一事关中国历史进程与转折问题的探讨,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是,从对历史负责及给子孙后代一个明确的概念出发,笔者认为,有必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辛亥革命及其后续影响进行带有某种更新含意的研究。

从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通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窃据临时大总统,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经历了近10年,正是这10年让中国各族大众,从一种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接踵不断的政治旋风中产生了对新的民主革命的渴望,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只有在一个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影响下,一心一意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个崭新的政党,一个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政党应运而生。诚如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5]1956年11月,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也曾撰文指出,“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6]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按照辛亥革命发生时期人们对这场革命的认识,自清王朝的专制主义统治被,代表资产阶级的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历史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后辛亥革命时期。

二对于一个历史时期的确认,是需要一定的必备条件的。它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更需具备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时期的特征。那么,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情况怎样呢?

古今中外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定虽无统一标准,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并不在于其所包含时间的长短,而主要着眼于该时段是否发生了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否独具特征。笔者其所以认为应将1912-1921这一时段,由辛亥革命中分离出来,脱离学术界长期约定俗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提法,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一是由于这10年,包含了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向民主共和转型的过程;二是因为这一历史时段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缘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领域上的影响,与那场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追求民主共和,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伟大革命运动,有着不可剥离的承继关系。这是我们提出“后辛亥革命时期”这一历史概念的前提。

“后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1912-1921年期间,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以后,政治上动荡最为剧烈,民众思想真正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

许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将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爆发前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但因为以后的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7]”胡绳先生的这一看法,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对传统学术观点是一种校正。事实上,只须认真清理一下1840-1949百余年间的历史,便可清楚地发现,除了清王朝当政时的三次革命高潮,真正开始导致中国各族群众思想突变,从封闭守旧到融入世界潮流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辛亥革命发生以后的这10年。此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好,义和团运动与维新变法也好,包括辛亥革武昌起义,都只是在不同程度上触动了各族大众的思维,所谓变革与革命的呐喊大都仍停留在少数精英层面。只有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大变动,从专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从民主共和———专制死灰复燃———军绅政权各自为政———民主科学与卖国媚敌的搏击以后,广大民众的思想才真正开始醒悟,也才会有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其二,后辛亥革命时期,是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始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时代最长的国度,这种超长导致了封建制度顽强的生命力。以至当西欧诸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跨入近代社会门坎时,中央王朝的统治者们依然沉醉在天朝中心的梦幻中。而这正是除了外敌入侵之外,中国近代化进程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尽管如魏源这样的思想家,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经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8]”但魏源的思想却因封建专制政治的扼控,对国人的影响十分有限。直到孙中山先生提出:“发展中国工业”乃是“无论如何必须进行的大事”,因为“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此”。[9]借助于辛亥革命后新的社会思潮的推力,举国上下才掀起了由小农经济向近代工业迈步的热潮。尽管在后辛亥革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政治上中国处于南北军阀割据的局面,但历史的车轮既然已经滚动到了一定的坐标,便非任何个人的力量所能阻遏。

客观地说,当年南北军阀的统治与混战,的确给各族群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经历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1912年以后的中国已跨入了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中国必须开始近代化,这股巨大的历史潮流,却是任何人都难以无视的,逆向而动只能自取灭亡。正由于此,民初的军绅政权大都在地方建设上有一些建树。他们的努力,客观上在辛亥革命基础上,为地区引入了诸多近代因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这样的事例,在南北各省中都可以找出许多。

其三,辛亥革命以后的10年间,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诚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10]当年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一种新的时代思潮的诞生。这种新的时代思潮,因清朝封建统治的被,民国的建立而深入民众,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发生在1912~1921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围绕对这一潮流的追逐展开。只有到了这一时期,民主共和、反帝反封建才真正从少数政治精英的理念转化为全民族的共同呼声。从这一意义上说,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政治思想观念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的革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从那时起,中国革命因为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胜利发展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所有这一切,正是经过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淘冶与历炼而获得的。正如所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11]这种将中国革命划分为两步走的理念,正是经历了后辛亥革命时期后形成的。

三重视对后辛亥革命时期的研究,由传统军阀混战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学术视野中走出来,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发生于后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历史事件,在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上影响都极其重大,直接决定了其后30年间“中国向何处去?”辛亥革命完成帝制后,中国的社会性质虽然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但由于这场革命的胜利,将唯我独尊、高居万民之上的帝王掀翻在地,使中国真正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并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加入到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中,只要深入研究,就不可能不感受到后辛亥革命时期国家与民族新陈代谢的加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继后制定6路北伐计划,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这一刻,革命的浪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当袁世凯使尽心机拒绝南下,于3月10在北京宣告就任临时大总统,确立起北洋军阀统治以后,作为一场革命,辛亥革命的高潮便已经过去,历史也随之进入了后辛亥革命时期。从那时开始,所有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无不围绕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反帝爱国与卖国求荣的主题展开。斗争的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广大民众独立自强、振兴中华的梦想能否实现。

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所有的政治较量都不是孤立的,是那一时期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两种势力的殊死搏击。

从最初的粉碎袁世凯个人的皇帝梦,到以维护临时约法为目标的两大政治势力的战斗,最后发展到以“民主科学”相号召,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席卷全国的,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种快节奏的政治演变。我们常说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更“是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关节点,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起点。”[12]

第4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1911年10月,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其年为旧历干支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历经了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到最后革命的失败。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让中国***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辛亥革命**了清王朝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成立扫除了最初的障碍;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国家领导人和万千人民都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诞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总书记曾说,中国***80多年所建立的伟大业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历史功绩的继承、发展和光大。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它为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封建殖民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意识到没有革命的理论、政党、暴力手段,就没有革命运动的真理,也就不可能让中国人民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

第5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关键词】辛亥梦;中国梦;教学设计

在现代的历史教学之中,应该对于课程进行良好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之中,更应该推陈出新,将教学设计进行全新的设计过程。尤其伴随着现代的人文理念越来越重,更应该让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精神进行了解,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精神有所了解,从这种精神上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中国梦,也只有这样,教学的根本意义才会出现。

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在辛亥革命之中,孙中山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可以说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之中,便是需要对于孙中山先生的“辛亥梦”有着充分认识,通过对于辛亥梦的认识,也同样可以充分的帮助现代学生更加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同样《辛亥革命》在现代之中属于历史教学课程,所以需要合理的教学设计,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1)以教学主题为根本进行教学材料的组织。应该明确教学主题,也就是以《辛亥革命》为主要内容,然后进行相关教学材料的整理;(2)对于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在课堂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毕竟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国家历史内容。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都应该略微了解,这便需要教师应该充分的启发性教学。(3)将学生进行分组,建立课堂讨论模式。这种良好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发的讨论模式,更为良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历史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场革命历程,如何对于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如何评价孙中山先生的辛亥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辛亥革命属于中国民主政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

②突破方法: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联系现实与学生感兴趣且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梯度式探讨。

难点:理解和认识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教训与功绩。

教学过程

阅读:通过阅读《辛亥革命》课文内容及教师提供的史料,了解辛亥革命发生背景。

设问:在20世纪,为什么以孙中山作为代表的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想要掀起这场辛亥革命,清政府统治,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疑问与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动进入学习场景,通过合作方式探究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革命兴起的条件、革命的目的和完成辛亥梦的大势所趋。

建立师生问答:

师:为了推行反清革命,革命党人组建了多个革命团体,那么革命团体都包括哪些?请阅读教材与资料。

思考:各个团体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什么?是否对革命事业有利?

学生回答:众多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互之间不统一,而且所处地域分散,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辛亥梦的完成。

总结:辛亥梦的百年革命存在的意义。

二、辛亥梦和中国梦

伴随着人文精神在现代越来越为普及,中国梦成为了一个热点词汇,当梦想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个人念头,实际进行了中国梦的提出,在现代学生也应该充分对于这个词汇有所认识,并且进行充分领悟。在中国梦的大前提下,我们应该明确辛亥梦便是那个年代的中国梦。在教学过程之中,将百年辛亥梦和中国梦进行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了自我提升,更加帮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

在历史课堂之中,进行新颖的教学设计,为《辛亥革命》传统历史课程赋予了新时期的生命,同样在中国梦概念提出后,可以将概念进行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百年之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所思所想,本文希望靠相关的分析,帮助历史教学得到自我的提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探究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探究中国梦的伟大构想。

难点:有机将百年辛亥梦与提出的中国梦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探讨中国梦的新形势。

教学过程

联想:教师引导学生从辛亥梦的精神与意义,联想到提出的中国梦,探究中国梦的伟大意义。

设问:辛亥梦能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族精神,与如今的中国梦存在着怎样的相似?

设计意图: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蕴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着重大的意义。结合中国梦,探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分析辛亥梦与中国梦的相似性。着重探讨中国未来发展走向问题。

建立师生问答:

师:如何把握提出的中国梦含义?中国梦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思考:辛亥梦是否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梦?

学生回答:虽然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当时的辛亥梦也同样是民族精神的变革,是时代的产物,与中国梦存在的相似的联系,可以说,辛亥梦与中国梦都是探索中国革命的未来发展。

总结:百年辛亥梦―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颜先辉.百年辛亥梦――中国梦――《辛亥革命》教学设计[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第7期:93-94

第6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关 键 词】辛亥革命 历史变迁 历史影响

随着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队伍在武昌打响了革命第一枪,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清政府所统治的22个行省已成功独立了14个之多,此时间,各省代表纷纷推举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代总统。而在1912年元旦当日,具有民主共和理念的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了,同时孙中山也成了亚洲大陆众多国家中第一位民主共和国总统。此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临时组成的参议院出台了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民主革命的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是由于之后南京临时政府中所存留的旧思想意识政要在权利上的互相争夺,以及民主革命人士的妥协,促使中华民国政府权利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该事件也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终结。

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最终的革命胜利,但从她的影响特别是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它的影响是非凡、深远的。一方面,它催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同走向,这就为共产党后来武装夺取政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在当时尚不能完全统一的中国现状,给日本对中国实施大规模的侵入提供了某种可能。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辛亥革命影响下的中国历史转折点

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成绩我们可知,以孙中山为主要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没有取得革命成功,是因为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已给出了一个公正、客观的回答,并不是主观意志的断定。但辛亥革命的发生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的标志——

从历史上看,是学生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其爆发的原因便是中国外交的失败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干涉。五四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其运动的主题和实质究竟是什么,虽然有不少学界人士认为,此次的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运动,但从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来看,远不止这么简单,这仍需史学界研深入的研究。这个主题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中国的国歌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革命的决心——北伐战争

1926年的5月,叶挺领导的革命军开始北伐,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战争初始,由于孙中山制定了符合时代潮流和民心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该政策不仅鼓舞了革命战士的士气,同时也深得老百姓的喜欢,在北伐革命上给予了诸多的支持。然而就当革命出现节节胜利的时候,统治者却开始排除异己,借此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这就使得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北伐也就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今天的不少研究者认为,这也正是必然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所在。之后的历史事实再次证明,叛变革命以后,中国再次陷入了新的军阀混战之中,给中国人民又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三)抗日救亡——全民抗战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全面抗战,历史并没有抹杀军队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但却有少数极端分子,片面夸大在抗战中的功绩,极力回避和抹杀在抗战期间的积极和消极抗日的事实,这种歪曲事实,掩盖中国历史真相的做法终究将为历史所批评。所以,抗日战争中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对于的正面战场的抗战来说,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抗日战争中,在国共合作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内部本身分化,各自纷争不断、内部斗争不断,没有一个统一的抗日核心和目标。所以在民心上军队就得了零分。

第三,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敌后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不是所说的保存实力,而是共产党在敌后推行政策和民主政权建设,这些都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维护和实现了他们的切实利益,同时坚持全民抗战的积极方针,所以共产党能够做到发动和组织群众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真正打了一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人民战争。

(四)复兴大业——解放战争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和平作为国际国内的大趋势,老百姓认为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但反动派仍旧依仗着美国的支持,无视国内人民渴望和平建国的愿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人民的内战,从共产党的立场来看,这场带着自卫反击的大规模战争赢取了众多人的支持,在战争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虽然在军备装备和军队数量上大大优于我方,但失去了民心的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历史在后来的分析中得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某种方面来说,统一了人民的思想,这也就为革命最终取得的胜利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其实也证实了的话,中国的解放战争靠的就是6000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先前的胜利才有可能颓废蒋家王朝的可能。

因此,通过对以上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革命阶段历史形成的原因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四分五裂的军阀统治以及后来日本的侵入,中华民族面临着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就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辛亥革命影响下的政治及民主思想的变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一百多年来,这次革命的伟大精神依旧在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们,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无私奉献,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一)辛亥革命开启民主思想先河

辛亥革命之前,封建君主专制让民主的观念无法产生。孙中山正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早期改良派思想影响下,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并意识到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清王朝,实现民主共和。于是他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正是一种划时代的要求,到后来逐渐发展为众所周知的划时代的口号: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该主义更体现了民主的思想。尽管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所提出的民主思想并没实现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数千年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之后的十多年里,所谓的民主也只是在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中有一定深入,但对于广大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来说,依旧是一无所知,所以民主也不过是个口号,在短暂的时间内无法深入人心,也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但辛亥革命的产生对后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换言之,就是当年辛亥革命的启蒙作用,才有了今天中国社会的民主。

(二)辛亥革命赋予当代政治制度以新解

虽然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但是革命的最终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然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所以辛亥革命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共和,社会依旧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人们悲惨的生活也并没有改变。

我们可以从辛亥革命看出,革命党人的做法的确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主要源自于他们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不够深刻,过分急切结束帝制,建立共和,却不考虑今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事实上,他们确实也没考虑完整的方案来治理国家,大多都是仿照美国,设立总统,成立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就在袁世凯窃取果实当上总统之后,为了约束袁世凯,以维护民主共和体制,孙中山选择求助于法律,通过制定完整的临时约法来控制袁世凯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几乎是全盘的拿来主义,并未考虑中国自己的国情。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政府无法长久获得民众的支持及信任,更无法有效处理国家大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一种革命党人的激烈行动,他们还没来得及考虑如何发展和治理国家,就已经取得了革命表面的胜利。

因此,辛亥革命就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吸取了这个教训,在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大局的情况下结合中国的国情,真正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换言之,没有辛亥革命的推动和促进,后来革命也不会进行得那么顺利。所以,辛亥革命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个引领的作用,对当今我国走的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正确的指导,革命和建设都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辛亥革命吹起现当代文化之新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后,颁布了许多对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发展有利的法律和政策,其中包括:禁止缠足、剪辫、提倡普及教育等。这些法律政策明显具有进步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彻底改变的,加上有的法律和政策内容比较笼统概括,因此在实际效力上显得非常单薄,对广大社会底层的人们影响非常小。我们可以从鲁迅的小说《祝福》、《药》中,看出当时很多人依然是麻木不仁的。

之后,新文化运动弘扬科学和民主思想,这给人们的思想又一次空前的解放。然而后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下,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传播社会主义思想,这样做不仅促进了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也繁荣了我国的文化。因此,辛亥革命加速了封建思想的灭亡,推动了新文化的迅速发展。同时它所提提倡的自由、民主、博爱的思想到今天都被广泛的沿用。这就更加证明了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承接了两个不同的时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当时封建主义的余力比较强大,革命未取得真正的胜利,但辛亥革命对封建社会的冲击是非常有力的,直接导致了它的灭亡,而且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变迁的基本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的发展呈现规律性变化,规律是能够被人琢磨到的,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种偶然性内部也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规律”[2]。所以,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变迁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并由此琢磨出了以下几点规律性认识:

第7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关键词】历史 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师生的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那么,如何对初中历史开展探究学习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实践摸索,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一、重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和谐、民主,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探究学习的喜悦。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人来看待,保护他们的童真、童心、童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抓准重点、难点和疑点

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中英鸦片战争”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为什么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和受到了哪些破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质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我再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比较和归纳。加以老师的引导、点拨,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

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已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怎样”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列出三个可能点(假设):(一)辛亥革命失败了;(二)辛亥革命胜利了;(三)辛亥革命既有胜利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其中,第三个观点是教材观点,但书上没有详细论述;前两个观点尤其是第二个观点是全新的,需要学生继续以变通性为原则,进行发散思维。以上三种可能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做以下论证:(一)辛亥革命失败了。理由:(1)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2)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华民国徒有其表,清朝皇帝继续保留;(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多次斗争,辛亥革命既然胜利了,孙中山为什么还要革命?(二)辛亥革命胜利了。理由:(1)中国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从兴中会和同盟会的纲领中可知,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实现了这两个目标;(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3)辛亥革命后掌权的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资产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政权;(4)1794年法国大革命后执政的督政府也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后来还曾发生过旧王朝长期复辟现象,我们能因此否定法国革命的胜利成果吗?(三)辛亥革命既有失败的一面,也有胜利的一面(理由可参照一、二,故略)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学习欲望及好表现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06期;

第8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杨天石著 岳麓书社 2011年8月出版

今年是辛亥百年,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已近百年,但是,对这次革命的若干基本问题似乎还可以讨论。例如,多年来,人们将辛亥革命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其领导力量定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但是,对此却一直缺乏认真的、充分的、强有力的论证,也很少有人要求这样的论证。似乎是一种无须论证、不言自明的真理。其实不然。这本书就采用全景式的方式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课题组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5月出版

全面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国家建设历程。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及影响进行了全面集中的探讨与展示。有争论,有反思,有总结,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残留的战争》

[美]约翰・米勒(John Mueller)著 王俊生、文雅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

该书探讨了战争的起源、发展、特点,重点分析当前的战争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向。作者将战争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规战争,包括国际战争、国家内战等,另一种为非正规战争,或者说“维和战争/治安战争”,主要指当前的国际维和行动和反恐行动。作者认为,当前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战争正在走向衰落和终结,维和行动和反恐是当前的主要战争形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必将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

《秋瑾评传》

欧阳云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4月出版

在中国近代史和辛亥革命史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秋瑾都占有重要地位。她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结交革命志士,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为满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成为辛亥革命中的巾帼英雄,近代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本书以扎实的资料论述了秋瑾一生经历和她的思想历程。

《跟孔子学做家长》

第9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范文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是败?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有他成功的一面,但是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实现。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在历史终极意义上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谓终极意义,是指最后的结果和影响;所谓历史终极意义,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最后的结果和影响。

我们必须从历史终极意义的角度来定性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史、抗争史上的地位。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攫取,孙中山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华民国仅挂了一个“空招牌”。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资产阶级革命派交出政权后,企图依靠一纸约法以实现其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多么幼稚的幻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等倡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未实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以后,很快将孙中山等倡导的民主共和制度一步步破坏殆尽。从1912年3月第一届责任内阁组建到1914年12月袁世凯修改《大总统选举法》,前后两年零九个月,孙中山等奋斗十几载的革命成果很快付之东流。被孙中山视为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两块“挡箭牌”——国会和责任内阁,在袁面前很快失去了效力。解散内阁他可以不通过国会;为了阻止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内阁他可以行暗杀的卑鄙之举;为了当上正式大总统他可以改变《临时约法》中规定的法定程序而逼选总统;为了便于专制独裁他干脆解散国会,后来甚至利令智昏地当皇帝。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只挂了一个“空招牌”。“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长。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仍然很浓。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没有改变。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随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民族工业发展中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仍然是微弱的。辛亥革命后几次反封建军阀斗争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而归于失败。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能在中国农村造成一个大的变动。再加上连年不断的战争,使生产陷于停顿。祸国殃民的北洋军阀,已把广大农民推向更加悲惨的境地。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中国依旧根深蒂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文化同封建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斗争,但是它没有能够震撼封建文化的根基。革命失败后,反动政治势力猖狂反扑,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反动政府严重摧残了一度兴起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孙中山倡导的自由、民主并没有真正地实现。

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究竟怎样?1924年初,孙中山主持起草的《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承认:“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孙中山这里所述的“革命第一次失败”,很明显是指辛亥革命的失败。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