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辛亥革命精神精选(九篇)

辛亥革命精神

第1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关键词〕 辛亥革命;民族复兴;变革;孙中山

〔中图分类号〕K2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2-0027-05

〔作者简介〕陶武先,四川省政协主席,四川成都 610000。

辛亥鼎革,今已百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不论哪一个党派团体,不论抱有哪一种信仰,不论居住在何地,都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共同续写“振兴中华”的新篇章。人民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都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牢牢坚持团结民主主题,感铭功烈,感悟启迪,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倍加努力、团结奋进。

(一)

百年前,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其影响震烁古今、功绩彪炳千秋,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破除专制,辛亥首功。晚清以降,无数仁人志士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但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旧式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等自强改良运动,均不能“亟拯斯民于水火”〔1〕,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政治障碍具体地说是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根本的却是绵延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不撼动封建根基,不破除君主专制,就无法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因不愿少数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2〕以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是当时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选择,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孙中山等革命先贤顺应历史大势,1894年就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历经十役,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终成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不仅赶走了皇帝而且终结了帝制,不仅结束了旧时代而且开辟了新纪元,是社会质的飞跃而不是量的变化。尽管以后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但终成闹剧,“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3〕。

肇基立新,辛亥首创。武昌起义后,17省代表齐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和革新措施,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进行了改造中国的尝试。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属于国民全体”,成立内阁、参议院、法院,基本形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开中国民主共和之先河。经济上,设立实业部,颁行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暂行条例等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发展农、工、商、矿各业,提倡垦殖事业,规划开发西北资源,“振兴实业”热潮由兹兴起,明显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业工人队伍日益壮大,为以后的革命积蓄了力量。教育上,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革旧的教育制度,确立新的教育宗旨,提出普及义务教育、强调师范教育和重视女子教育等主张,奠定了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式人才。这些探索,力图贯彻“三民主义”纲领,在推进现代化上迈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为后续的现代化推进奠定了基础。

振兴中华,辛亥首启。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参见同志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面对“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政治日非,纲维日坏,强邻轻侮百姓”〔4〕的严重民族危机,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它升华了传统士大夫的“家国天下”情怀,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存亡续绝的紧迫感使命感,既是辛亥革命的动力和目标,也是辛亥精神的灵魂和伟大所在。辛亥革命时期,“振兴中华”表现为赤诚爱国、矢志不渝、顽强奋斗,实现“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和财政统一”〔5〕的坚定信念;表现为“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参见同志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的献身精神;表现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6〕,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坚强意志;表现为放眼世界、敢为人先,“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参见同志200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恢弘气魄。以“振兴中华”为核心的辛亥革命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深深打动并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起抗争、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自此开启伟大复兴征程。

社会改造,辛亥首兴。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牢牢钳制着人们的头脑,视封建帝王若神明,奉“三纲五常”为圭臬,思想滞阂不进,国民萎废麻木,社会暮气沉沉。辛亥革命冲决禁锢,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根本性颠覆,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促进了社会改造和发展进步。至高无上的皇权被宣布为罪恶和黑暗,卑贱的“草民”被视为国家的主人,民间掀起办报办刊的热潮,猛烈批判“吃人”的封建宗法礼教,抨击“神化”,医治奴性,大力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们从“民不可一日无君”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从“忠君爱国”走向“革命救国”,“民主”取代“君主”,“共和”取代“专制”,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积极倡导“五族共和”、“各民族一律平等”,临时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合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家族主义、宗族主义到“国族主义”的历史性进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初步形成。革除陈规陋习,荡涤污泥浊水,禁缠足、禁鸦片、禁,改称谓、废跪拜、倡女权、易服饰,禁止贩卖人口、倡导自由婚姻,社会风气、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为之一新,“自由尽是新风尚”〔7〕,社会文明风尚蓬勃兴起。辛亥革命时期,各种主义纷至沓来、争鸣激荡,为新文化运动和开辟了道路,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而后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骨干力量。

(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917年提出的一个命题。。辛亥革命是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虽然它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但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阶段主要任务,其探索实践启迪后人、昭示当今。

领导变革离不开先进性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代表了处于上升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成为帝制、建立共和的中坚力量。但是,同盟会缺乏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没有真正找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奋斗目标的实现路径;革命党人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信仰不笃、奉行不力,逐步丧失其进步性。皇权崩溃后,同盟会无力主导全局,致使“破坏之革命成功,而建设之革命失败”〔8〕。历史表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必须要有一个先进性政党,并形成引领人民前进的“核心力量”。正如孙中山先生后来所深刻总结的“改造国家,非有很大力量的政党,是做不成功的;非有很正确共同的目标,不能够改造得好的”〔9〕。

①参见同志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②参见同志201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引领变革离不开现代性思想。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风日炽,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思想悉数登场、碰撞交锋,特别是经过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思想大论战,民主共和、天赋人权等现代性思想渐成主流。然而,辛亥革命时期救亡压倒启蒙,革命党人欲“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0〕,不可能深入彻底地展开思想启蒙。“心中的辫子”未能完全剪除,穿着时髦的西服而满脑子封建思想、装备机器的工厂却是衙门式管理等现象比比皆是,“尊孔读经”、“保皇复古”等封建余孽沉滓泛起。历史表明,革命可以建立一个新政权,但未必能够立荡旧观念、培植新思想、造就新国民。完成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思想转换,对封建思想延绵久远、封建传统因袭沉重的旧中国而言,至为艰巨、绝非朝夕。不彻底清算封建思想,就不可能确立现代观念,遑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保障变革离不开内生性制度。辛亥革命在手段上采用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方式,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在目标上效仿美国式政治构架,试图建设一个新国家。当时的政治精英甚至以“各国发明机器者,皆积数十百年始能成一物,仿而造之者,岁月之功已足”〔11〕的比喻,来阐释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必要性。南京临时政府把这种民主模式嫁接到传统的社会经济系统之上,实现了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的历史进步。遗憾的是,这种移植嫁接的制度建构,理想色彩相当浓厚,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文化心理、法制环境和社会土壤。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绞杀下,民国徒剩一块空招牌。历史表明,他国的制度可以复制,但其“土壤”无法移植,制度尤其是国家政治制度只能立足本国本土特色长期演绎、变革而内生成长。“若横取他国已行之法,强施此土”〔12〕,结果只能是“民治未达,官方已坏,政局不得不乱”〔13〕。

推动变革离不开广泛性主体。辛亥时期,革命党人借助会党、新军等力量开展有力的革命宣传,举行多次武装起义,一定程度上依靠并发动了群众,在社会上博得相当广泛的同情,这是武昌首义能够很快得到多数省响应的主要原因。可是,无论是会党、新军还是士绅、留学生,依靠并发动群众严重不足,尤其是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相脱离,以致孤立无援、走向妥协。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变革都需要民众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孙中山晚年也意识到了联合民众的重要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掀起国民革命高潮,显示了广大民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力量。

(三)

千载变局功烈在,百年复兴路正长。“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①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开启了民族复兴的闸门,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根基,改革开放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经历百年风雨沧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承其不朽精神、肩负其光荣使命、戮力其未竟事业,“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②,奋力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致力经济建设,筑牢复兴之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富民之本、复兴之基。从辛亥革命“长治久安之道,当以发展实业为先”〔14〕,到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从未间断、使命一以贯之。从孙中山先生痛陈“现在中国之困,只在一穷字”〔15〕、“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16〕到当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从“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蚕食鲸吞”〔17〕到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地位举足轻重,根本依靠发展、实力重在经济。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才能加快现代化进程、筑牢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虽是经济大国但非经济强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发展和改革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不动摇、不游离。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偏向、不折腾。必须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优化结构,扩大内需,推进自主创新,改革考评体系,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敷衍、不停顿。

致力民主发展,完善复兴之制。民主是奋斗目标也是实践过程,是价值观念也是国家制度,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推进民主进程,既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又受制于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孙中山先生把“在民”等先进理念和追求民主的执着精神留给了后世。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始终把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富裕不能替代民主发展,市场经济越发展要求推进民主越深入。既要认识荡涤数千年封建尘埃非一日之功的艰巨,又要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进步;既要看到不顾国情、盲目模仿带来的社会灾难,又要看到健康有序的民主政治激发的社会活力;既要遵循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同国情,又要顺应民主发展的时代趋势,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要把握“人民当家作主”这个本质和核心,正确行使公权力,构建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致力文化繁荣,熔铸复兴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生命基因,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推动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孙中山先生注重传统文化的淘旧铸新,曾对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诠释,指出“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18〕面对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立足时代和实践发展,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的特质、地位和作用,把握其发展的阶段性、构成的多样性、建设的长期性,破迷信、强理性,祛僵化、增活力,树立强烈的文化担当,着力促进文化自觉。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上下五千年积淀的文化精华,“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反省自求、提升自我,不妄自菲薄、不盲目尊大,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融汇再造,创造文化新辉煌,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优秀文化融入中国,努力实现文化自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致力民生幸福,汇聚复兴之力。改善民生、促进民众幸福,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孙中山先生曾提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19〕,“建设之首要在民生”〔20〕,“欲上纾国计,必先下裕民生”〔21〕。他未能实现的民生主义理想,正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逐步变为现实,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既加快发展又成果共享,既解决突出问题又注重制度安排,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又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要认识到,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大福祉和共同利益,正如孙中山先生嘱咐的那样,“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22〕。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各界往来,“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参见同志201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共同反对遏制分裂势力,为两岸同胞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创未来,汇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硝烟远去、精神长存,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四川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有机组成,与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息息相关。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四川的爱国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导和重要一环,书写了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光辉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必须聚各方之智、汇各界之力。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扬辛亥精神,继承先烈遗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科学发展”的时代使命,增进共识、汇聚力量,为推进四川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2〕〔3〕〔4〕〔10〕〔11〕〔16〕〔17〕〔19〕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329,297,21-22,289,283,21,21,329.

〔5〕〔1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74.

〔6〕〔8〕〔14〕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7,212,588.

〔7〕任仲平.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N〕.人民日报,2011-10-08(1-2).

〔9〕〔18〕〔20〕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96,242,126.

〔12〕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377.

〔13〕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J〕.历史教学,2007,(7):7.

第2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天气阴沉沉的,乌云低低地压着,太阳被严严实实地遮住了。似乎随时都能倾盆泼下。看着眼前庄严地辛亥革命纪念馆,似乎枪声还在耳边呼啸,似乎烈士们坚毅的神情还浮现在眼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但是在前一天,因为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关搜查,在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因为消息的暴露,多少革命志士被杀被捕,但是这些都不能打跨他们坚定革命的信念。人生就像一艘船,理想是帆,信念是浆,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理想和信念,人生才不会失去方向与动力。这些革命志士们真是向我们诉说着这个道理。

中学时期我们大都读过林觉民的《与妻书》,这篇文章实际上再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回来的参加起义的同志们,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他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的斗争,想到家乡年迈的父亲和家中贤惠的妻子,思绪翻涌,满心不舍。于是提笔在纸上把满腔的担忧、不舍、眷恋都抒发出来。就感情上而言,林觉民觉得对于老父亲,妻儿是愧疚的,他不能进到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但是在民族大义,国家兴衰的取舍面前,他是坚定地,并且坚信自己的亲人们会理解自己,相信自己。在提笔写信的时候,林觉民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在书信的第一行就写到:“吾今以此书与如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这样的心理准备对于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革命党人来说是如此地寻常,却是如此的崇高。他在信中对妻子说道:“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愿望。死对于人来来说是痛苦的,特别是面对选择的时候,但是当心中梦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时候,死也变成是无所畏惧的了。

第3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关键词: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3-0096-03

一、情结深厚:董必武关于辛亥革命的丰富记忆

在孙中山逝世后的几十年中。作为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董必武。并未忘情于辛亥革命。而是对此有丰富的记忆。他的辛亥革命情结是非常深厚的,辛亥革命在其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董必武参与了中国几十年来举行的各种纪念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重大活动。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对辛亥革命及其领袖孙中山的纪念。孙中山逝世后的第四天,中共中央发表《为孙中山之死告民众书》、《中国共产党致言中国》等,《向导》出版《孙中山特刊》,对孙中山逝世表示哀悼,对孙中山表示敬意。次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孙中山先生纪念日宣传大纲》,开始了孙中山的纪念活动。1927年中共中央发表《为纪念辛亥革命告民众书》。此后,中共举办的纪念活动因大革命失败、国共处于长达十年的内战而中止。抗战时期,中共恢复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及孙中山也时有纪念,直到建国后才形成固定的形式。纪念活动围绕孙中山诞辰日、忌日及10月10日武昌起义日开展。中共中央及人民政府基本上每十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且逐步形成为一种传统。1951年是辛亥革命四十周年,因为开国未久,百废待兴,加上新解放区和抗美援朝,当年没有举行纪念活动。1955年中共中央及人民政府举行大规模的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大会,这是建国后举行的第一次纪念孙中山的活动。1956年又举行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纪念。1961年全国政协举行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这是第一次全国性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1966年首都万人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1971年是辛亥革命六十周年,因为“九・一三事件”而未能举行纪念大会。1981年,全国举行了第二次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此后,每十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也一直举行类似的纪念活动,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形式下,中国共产党曾参与举行的纪念活动。

董必武参与的最早的纪念活动,是1926年的湖北省纪念孙中山逝世周年大会,他是筹备大会的总负责人。也就是说,在中国最早的纪念大会中,董必武就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他还参与了1927年3月湖北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二周年大会和1927年4月湖北省党部举行的孙中山总理纪念周。此后,在中共举行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参与较多。在建国后的举行的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不仅都参加了,而且一直是纪念大会的主角。在1955年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以政协副主席身份发表讲话。在1956年的纪念大会中,董必武则为纪念大会的主席团成员。成员中还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61年纪念活动中,董必武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会后。董必武以国家副主席身份宴请辛亥革命老人,政协主席也出席了宴会。1966年,董必武在纪念大会上宣布大会开始,并致开幕词,、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表了讲话。

其次,董必武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演讲、诗词,纪念辛亥革命及孙中山。这些纪念诗文绝大多数都以辛亥革命为主题,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的惩罚――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建国后的《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写在辛亥革命回忆录前面》、《在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开幕词》等等。只有大革命时期在湖北省党部举行的孙中山总理纪念周上的讲话《我们目前的两个大斗争》,几乎没有涉及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内容。可以说,董必武在每个时期,都有相关文字问世。这些文章、讲话、诗词都是为纪念而发表的,属于纪念性诗文,对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辛亥革命的光辉历程、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等,进行了阐述。

二、记忆深刻:董必武关于辛亥革命的系统阐述

董必武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不仅丰富,而且深刻。

首先,他全面地阐述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第一,辛亥革命了满清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董必武说:“辛亥革命伟大的成绩,是了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年的清朝政府。辛亥革命有历史上特殊的意义,不仅在了清朝政府,而且在葬埋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统治形式――帝制,而建立起中华民国。”第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它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人民要求民主的情绪是日益扩张的,这种情绪因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权主义的宣传,从此愈益普遍而深入。”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都被民主共和的潮流所涤荡:“这都是受了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的影响。”正如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董必武所指出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它在广大的人民中造成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今天在座的人有不少是辛亥革命时代的活动家,一定都还记得,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一脚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身受专制统治的人民,曾经是一个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皇帝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辛亥革命把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下子打倒了,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皇帝可以打倒,还有什么反动的东西不可以打倒!”

其次,他充分地肯定了孙中山的伟大功绩。第一,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手”,在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比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家具有更远大的眼光。”“中山先生的道路,是革命家的道路。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的发展,说明他确实是卓越的政治家,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民族英雄。”第二,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矢志不渝、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前行的动力。1914年,董必武第一次谒见孙中山时,就为孙中山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所折服,他回忆说,当时二次革命刚刚失败,革命党人亡命海外,不少人心灰意冷,孙中山毅然建立中华革命党,力图再举。董必武奔赴日

本,跟随孙中山革命,得到孙中山鼓励:“特别鼓励我们在失败后不要灰心短气,要再接再厉地努力去干,革命不是侥幸可以成功的,只要我们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错误,想出好的办法来,继续革命,胜利的前途是有把握的。”对孙中山的革命精神。董必武多次给予高度的评价:“孙中山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和领导革命运动。他曾遭遇过许多次的失败。但是他对自己的事业的正义性抱着坚强的信心,任何失败都没有使他退却。”

再次,他高度地赞扬了伟大的辛亥革命精神。在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和各界群众表现出勇敢卓绝的斗争精神。在《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董必武回顾了三十年前他亲历的武昌首义中的生动情景:“当时我们在汉口三道桥看见的革命军和清军作战的英勇,以及武汉市民男女老幼对革命军的帮助,那种自动馈粮食,送子弹,抬伤兵,踊跃欢欣的情形,是难以笔墨和口舌来形容的。守藩库和官钱局的是学生军,真是秋毫无犯。妇女投身革命者虽不多而能努力看护伤兵。参加革命队伍者都抱持着清朝政府争取革命胜利的一颗纯洁的心。”他认为,“这自然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他热情讴歌辛亥革命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高度赞扬学生、革命士兵、农民、华侨的革命业绩:“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成千上万的志士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争得来的,他们的英雄的业绩,将永远为后人所尊崇!”

最后,他客观地剖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一,不敢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董必武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活动家,并不认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甚至还天真地认为。由于他们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走过的路,所以西方资产阶级会帮助他们,把中国建设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他们不相信劳动人民,并且害怕人民的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者的干涉。他们对帝国主义者依然存在着幻想和畏惧,因此,他们在行动中就力求避免去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武昌起义以后,各地革命政府为了争取外国的承认和支持,纷纷表示承认清朝反动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董必武的结论是,“辛亥革命几乎完全没有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仍然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第二,不敢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董必武指出,“当时资产阶级活动家,对封建主义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他们大多数人把清朝统治看作唯一的敌人,把‘反满’当作唯一的口号。他们不懂得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是地主阶级、汉族官僚和由地主阶级、买办阶级的代表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单是反满,不能消灭中国的封建势力;而且,中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时孙中山先生虽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但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明确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实际斗争中根本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反而在‘反满’的口号下向封建地主势力妥协。袁世凯之流的汉族大官僚大军阀,本来是清朝的走狗,他们看到清朝的革命浪潮已经不可抵挡了,就想牺牲清朝王朝,来维持整个封建势力,并且实现自己的个人野心。我们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不但不敢揭露这些封建余孽,反而说什么‘咸与维新’,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同盟者。”其结果,正如董必武所总结的,“麻痹了自己,模糊了群众的视线,使自己陷于软弱无力的地位。”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着如此重大的弱点呢?董必武认为,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使然:“新兴的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实现独立和民主,发展民族工业,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的革命主张符合于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要求。但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又是一个很软弱很幼稚的阶级。他们不能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也不能最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首先是农民群众的力量。”董必武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深入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动因和阶级根源。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三、以史为鉴: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的特点

为现实服务是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的显著特点。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不是简单的情景再现,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学理的阐释,而是以现实为旨归,也就是说,董必武的记忆服务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

首先,以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提供借鉴。1926年,董必武发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纪念十月革命九周年。在文章中。董必武对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进行了比较:“以前从事革命工作的人,多半偏重上层的改造,而忽视民众的组织。辛亥革命,虽然颠覆了满清统治,而民众的势力太薄弱,民众的组织太不完备,不能够拥护革命政府而铲除反革命势力,所以不久便与反革命派妥协而终于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被压迫民众自由解放的先声,也是世界民众势力表现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董必武提出,中国要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依靠民众,实行革命:“所以十月革命,在方向上,在方法上,都予中国革命以深厚的影响。”在这里,董必武阐述辛亥革命的目的,是阐述重大的现实问题,即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道路。在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董必武总结辛亥革命的宝贵经验,阐述中国选择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它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进一步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鉴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中国革命要想得到胜利,必须‘走俄国人的路’,就是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是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辛亥革命的战士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这个希望,由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胜利而终于实现了;辛亥革命的战士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这种希望也一定能够实现。”

其次,以辛亥革命的精神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注入精神动力。抗战中,董必武特别重视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挖掘其现实价值。在《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中,董必武回顾了他第一次谒见孙中山的情景,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坚忍不拔的革命斗争精神,并以此激励民族的抗战。他说:“现在我国正在进行抗日民族自卫战争,我们因为军事政治经济上有严重的缺点和弱点。在抗战过程中,自然容易遭受暂时的部分的挫折,有些意志薄弱的人,难免不因此受‘敌人的威吓和软化’。在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今日,我们说起先生这几句训言,使我们抗战的意志更加坚定起来,贯彻到底。”文章发表时正是全民族浴血抗战之时,当时,日寇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土,而中却弥漫着悲观气息,亲日派甚至散布着投降论调,董必武的文章不啻暮鼓晨钟,极具现实针对性。在《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董必武大张旗鼓地宣传辛亥革命精神对抗日战争的意义:“缅怀先烈奋斗的艰辛,眷念中原板荡的沉痛,吾人纪念

辛亥革命,吾人驱逐日寇之心将更坚强千百倍!”以辛亥革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鼓劲,则是建国后董必武纪念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主要目的。

再次,以辛亥革命的启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董必武利用三民主义的历史价值,阐述民族抗战的正义性:“七七抗战,我国系进行正义的民族革命战争。这是实践和扩充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已获胜利的民族主义。为着争取这一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须动员全民和团结各种抗日力量,这就要实行民主,这也就是把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未能实现的民权主义付之实施。”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董必武以辛亥革命为参照,阐述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的进步性。他认为,背叛了辛亥革命事业,背离了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就时间上谈,前十六年是帝制余孽北洋军阀篡窃了革命的果实,后二十年统治着中国的是以为首的内反动集团。中国人民的民主解放,中华民族的独立,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反动集团的统治,是封建的和法西斯的统治……与满清一样凶恶。一样腐败,一样卖国,一样反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孙中山革命事业及革命精神的继承者:“我们真正发挥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在这里,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成了批判反动性的武器,也成为证明共产党进步性的依据。建国后,董必武多次阐明:“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是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创立了我们自己的事业的。我们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充分体现了其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7][12][13]董必武,辛亥革命三十周年[A],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6][8][10]董必武,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15]董必武,在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董必武副主席的闭幕词[N],人民日报,1966-11-13

[5][11]董必武,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A],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第4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一、从历史的角度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影响深远。

(一)政治上。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迈出了民主、法制的第一步。辛亥革命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使其无法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二)经济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在实业救国思想的指引下,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浪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和张勋所导演的复辟丑剧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其在人们的唾弃中走向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教育改革顺应了共和国宗旨理念。

(四)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提倡“自由、平等、有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改良了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发展。

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意义尤为重要。

(一)纪念辛亥革命是向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表示敬意,向为帝制、创建共和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先辈们表示敬意。

辛亥革命所体现的自由、民主、文明、富强、进取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当今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的本身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弘扬和肯定,铭记辛亥革命伟大功绩,能激发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爱国热情。

(二)纪念辛亥革命可以沟通海峡两岸人们情感,增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加强国共两党认同感,有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近年来,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性进展,两岸实现了几十年来大家梦寐以求的全面、双向、直接“三通”,大陆同胞可以自由入台观光,两岸全方位大交流格局已经形成。以纪念活动为契机,近期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相聚一堂,以学术研讨的方式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探讨两岸关系发展前景。2010年,荣誉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会晤时说,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他觉得两岸纪念孙中山殊途同归,都归于中山先生的精神、思想、主义与事功,这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广泛邀请海外华人华侨、各界代表人士及辛亥革命参加者后人,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全世界华人华侨在促进祖国统一和全面振兴中华目标下的大团结。

第5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一、大银屏上的辛亥

本片以秋瑾就义作为开头。秋瑾从容出场。面对那个抱着孩子看她砍头还冲着她笑的妇女,秋瑾的心情复杂。中国的妇女,为了革命死的,她是第一个。为了唤醒中国人的革命意识,她甘愿牺牲她的性命。慷慨的死,要换取的是所有孩子们有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她的一番“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的深情表白,深深打动了我。这个母亲,最后看了她的孩子的照片一眼,安详地落下头颅。鲜血在大屏幕上现出四个大字:辛亥革命。一向以刚毅著称的主旋律电影,以一个母亲,以一个女性的柔软,敲击了人心。女性柔弱的肩膀担起了革命的重担,从而更体现了强大的信仰与精神的力量。先前的秋瑾与而后的林觉民都凸显了无数人的舍生取义。林觉民的那一番审问大义凛然,后面林觉民的妻子也是那样的令人崇敬!还有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历史细节得到很好的还原,有催泪效果,这确实是个妙笔。只是没有出现《与妻书》内容,多少使人有些遗憾。

大片讲究一文一武,《辛亥革命》战争场面很激烈。枪林弹雨很是逼真,急促的战争节奏,迫使我们不得不屏息观影。外加林觉民《与妻书》的奔泪场景,更霎时令人深为触动, 此部主旋律电影的另一大看点就是黄兴与徐宗汉的感情。电影中,他们的感情贯穿着革命的始终,对他们感情的描写刻画很感人,更加衬托出了革命的残酷和革命党人的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广州起义失败后,徐宗汉打捞起烈士,这悲壮的场景,她嚎啕,她绝望,但她仍然坚强,仍然继续革命,从而不仅传达出了导演所要传达的精神,更渲染了辛亥革命所涵盖的精神。

反观影片导演张黎,心如止水,专心制作电影,娴熟地运用蒙太奇等多种电影技巧,通过直叙与闪回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将特定历史事件清晰地勾勒出来,也将导演个性夹杂其中,创造出颇为动容的画面。例如,在影片开始秋瑾走在菜市口的刑场上,一名年轻的母亲宛然一笑,似乎象征着冲破阴暗面的一线曙光。而到了最后,这个场景再次出现,不过摄影机位从左至右换了角度,当这位母亲重新微笑时,辛亥革命已获成功,清王朝无奈退位。只是面对特定的历史题材,再好的导演遵循主旋律的大纲,往往只能平稳过渡,明哲保身,太浓郁的个人色彩反而会招致责难。而导演张黎在这大环境下,网罗诸多炙热明星,不温不火地奏响了《辛亥革命》的集结号,以尊重历史、解析历史、重现历史为本片主旨,同时有意识地融合了鲜明的个性元素,这无疑是锦上添花,使《辛亥革命》够得上精彩的规格,成为影迷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不是这样,个性太浓颠覆了历史原貌,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二、民主革命的辛亥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开展起来。

第6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1911年10月,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其年为旧历干支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历经了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到最后革命的失败。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让中国***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辛亥革命**了清王朝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成立扫除了最初的障碍;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国家领导人和万千人民都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诞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总书记曾说,中国***80多年所建立的伟大业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历史功绩的继承、发展和光大。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它为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封建殖民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意识到没有革命的理论、政党、暴力手段,就没有革命运动的真理,也就不可能让中国人民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

第7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为反抗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聚集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的开展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奏响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凯歌,一时之间,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星星之火,顿成燎原,统治中国260余年的清王朝瞬间土崩瓦解。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了反动的清朝政府,把中国人民从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第一次在中国乃至亚洲举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共和政体,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迈向独立、民主、富强的新起点,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尽管辛亥革命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段的软弱性和没有依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等原因而使胜利果实被窃取,但这些经验教训,更加速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猛醒,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选择带来了深刻启发,特别是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在缅怀革命先贤们丰功伟绩的同时,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辛亥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辛亥精神是一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是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是一种“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仁爱精神,是一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奋斗精神。

第8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关键词: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绿色产业早已被各国各地方政府所重视,很多国家或地方政府甚至于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纵观国内很多城市旅游产业的推广只要抓住了城市发展的机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1年10月10日,辛亥首义100周年大典,武汉作为打响辛亥第一枪的“首义之城”迎来了全体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关注,辛亥百年对于武汉,如同奥运于北京,世博于上海,亚运于广州,是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得益于此次百年大典的举办,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的建设得到了省市甚至于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有关首义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建与扩建,同时为纪念辛亥百年也新建了一批纪念建筑,可以说打造出若干条长效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舆论环境,而实际上在此次百年大典前,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因为各种原因保护状态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打造出若干条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并将其长效化,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革命遗址,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功效。

一.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现状

1、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概况

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汉市区内有为数众多的首义革命遗址和遗迹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为举好此次百年大典,整建、新建与首义相关的革命历史遗址有30处之多,遍布三镇,如广为人知的鄂军都督府-俗称红楼(下称为红楼)、“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孙中山辛亥铜像、黎元洪墓等。在这30处遗址遗迹中,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红楼;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即辛亥革命发难处——工程营旧址、起义门、楚望台军械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汉口孙中山铜像。同时,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还斥巨资修建了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中山舰博物馆、楚望台遗址公园等辛亥革命纪念性景观工程。这样一些遗址、遗迹、纪念建筑都是武汉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优势所在。这一个个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百年前辛亥革命那段峥嵘岁月展现在游人眼前。

2.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特点

辛亥革命遗址遗迹虽然在武汉三镇都有分布,但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武昌。其中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保护单位,是红楼,其次是工程营旧址、起义门、楚望台军械库等遗址遗迹,这些地方要么是当年辛亥革命的指挥中心,要么是起义的阵地,要么埋葬着烈士遗骨。同时为纪念辛亥首义百年所新建的景观建筑也都在武昌,相对比较集中,而且武汉政府还重点打造了以首义广场为核心的首义文化区,这些客观条件为依托武昌古城为平台,以辛亥革命为主线,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出若干条凸显“首义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操作性。

二.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初探

为保证首义旅游线路能广为各地游客熟悉,进而提高首义旅游线路的美誉度,成为精品旅游线路,因此在线路的设计上,应着眼于实际可操作性和游客的便利性,着重将武昌区内辛亥首义旅游资源“捆绑”起来,形成各类主题式的辛亥首义特色旅游线路,并和旅游区内户部巷美食街、胭脂风情街、昙华林民俗街等资源串联起来,在强调主题的情况下尽力将线路的设置做横向性的扩张,一方面既丰富了“辛亥首义旅游线路”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让游客从更多侧面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年代的世井百情。这样做的好处也能夯实辛亥首义旅游线路的深度,为该条线路的精品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短线、中线、长线等立体多元的首义文化旅游线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以武汉旅游业为主联合与当年辛亥革命有关系的一些城市共同打造出若干条辛亥首义历史场景之旅。当然作为扩展我市旅游资源深度,发展我市旅游经济,我们目前的重点还是放在打造出若干条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

1.辛亥首义革命之旅

本条旅游线路以展现当年革命风云为主,力图通过将当年首义革命重要的场所对游客做一全景式展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本旅游线路务必包含红楼、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起义门、楚望台遗址公园、辛亥首义烈士祠等旅游景点,同时在这些展览场馆中还应多陈列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革命文物、烈士的遗物等实物,在讲解上则力图于还原真实的首义革命事件,而结合声、光、电等现代手段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场景,在加上配合实物的讲解方式更能让游客领略到当年革命风云的变幻和革命成功的艰辛。此线路以教育和感怀为主要目的,需要游客集中精神配合导游人员的讲解,因此线路不宜用时太长,以一日游短线为好。

2.辛亥首义楚风文化之旅

为体现出首义文化特色,本线路在设计上应与黄鹤楼公园联姻,除上述景点外还包含黄鹤楼公园各景点,同时讲解的重点侧重于介绍当年楚地民情,进而烘托出辛亥首义爆发的社会背景,为游客分析首义革命产生的缘由提供材料支撑。此线路既可打造成短线也可根据需要打造成二日游中线。此线路在第二天就可进入休闲之旅,游客可放松心情去感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南第一名楼的诗情画意,还可以登楼去领略“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迈气慨,

3.辛亥首义风情之旅

本线路重点在于展示出清末民初武昌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因此本线路应包含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户部巷、胭脂风情街、昙华林街区等旅游景点。通过导游讲解让游客不仅了解辛亥首义革命,同时通过户部巷、胭脂风情街的游览也能让游客体味出百年前武昌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和饮食风味;而游客游览昙华林街区可了解当年一些革命志士真实的生活场景。因此此线路的打造应以二日游的 中线和三日游的长线为主,让游客在多日的游览后慢慢去感悟当年革命的血与火、生与死与普通民众生活的关系。

以上三条线路是当前最具可操作性同时也是最具旅游推广性的精品线路,值得武汉旅游业花大力气去打造。

三.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关键

针对以上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客观实际分析,为确保旅游线路可操作发展,对其旅游线路的整合打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整合管理体制

对打造辛亥首义旅游线路来说,制约其形成精品旅游线路的最大障碍将是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分散的管理体制。因此,应加强各行政部门、各景区景点的协调,把辛亥首义旅游资源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成立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管理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按照行政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为线路的打造提供强有利的管理机构。

2.整合打造旅游资源

辛亥首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各有侧重。为突出线路特色,便于对旅游线路进行主题定位,进而串联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应重新规划昙华林、户部巷、胭脂路,将昙华林定位于反映清末民初文化街区,户部巷定位于展现清末民初特色小吃街区,胭脂路则定位于反映清末民初市民生活风情街区,在此基础上以辛亥首义革命为链接点,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进而推向客源市场,为线路的组合提供更多的选择。

3.整合打通交通瓶颈

一些核心旅游资源周边交通状况不容乐观,进入景区存在交通瓶颈,一旦游客众多就会造成拥堵,从而使辛亥首义各旅游线路间的可进入性较差、时间成本高。因此应确保辛亥首义旅游线路周边交通顺畅,停车便利,以利人员的快进快出,避免由于交通拥堵带来的一系列的后继麻烦,为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创造良好的外部交通环境。

4.发挥政府先导作用,提升线路的可操作性

政府在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先导推手作用,在线路初创阶段做好扶马人,为旅行社的介入创造有利条件,既要在政策上给予旅行社优惠条件,在线路的宣传上也要不遗余力,可利用辛亥首义的深远影响、号召力和吸引向性,激发海内外华人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拓展武汉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为线路的打造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

四.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长效化

辛亥首义旅游线路要实现长效化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必须以多种手段在更高的层面上塑造出辛亥首义旅游线路新形象。

1.应将辛亥首义遗迹、遗址、标志性建筑群打包集体申报国内五A景区,为下一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先机条件。

2.建立首义之区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培养一批职业素质良好、水准高的服务和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使旅游集散中心成为整合散客旅游资源、规范团队旅游市场以及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3.应成立首义大学,采取创新手法打造首义文化,依托校内研究力量设立辛亥首义研究所并建立网络辛亥史学论坛,加强学术研究以促进学术交流,确保武汉成为辛亥首义文化研究的权威之地和制高点。

4. 将湖北剧场更名为首义剧院,开发辛亥首义相关文艺作品,并在剧院内永久性滚动播出有关辛亥首义的纪录片、电影;运用声光电画等现代化手法再现辛亥革命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段历史。

5.设立辛亥首义纪念日, 将此纪念日制度化,政府在纪念日当天应举行全市公祭大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全国甚至于海内外实况转播,以此扩大影响力,教育后人。

五、结语

为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必须将首义旅游资源及其临近各类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做通盘考虑,惟如此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其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也有利于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的长效发展。而在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旅游资产整合,克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弊端,为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保驾护航。

武汉作为首义之区,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整合辛亥首义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魅力,提高武汉在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民众的自豪感、归属感,而且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对于促进全球华人大团结、大联合,对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既是武汉旅游业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也是应尽的历史责任。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武汉旅游业责无旁贷。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武汉辛亥革命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0b736)

参考文献:

第9篇:辛亥革命精神范文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1

1911年的10月10日的那一天,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天。那一天当中,起义军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抹上了一道意味深长的一笔,从那一天开始,辛亥革命的爆发就扭转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现在,是辛亥革命__周年的纪念日,当我们再去回顾那个空前绝后的战争,也许,你会为起义军的行为加以鼓励!

辛亥革命,如同一个十分重要的齿轮,他把整个中国的命运化危为安。推翻了一个已经软弱不堪、早已腐朽的清王朝,使这个已经肮脏不堪的社会重回新生。在__年前的今天,起义军们浴血奋战,信念一致,抛头颅,洒热血换回了__年后的这安宁、富强、繁盛的国家。

我可以很自豪的说,辛亥革命是在我的家乡——武汉市的武昌起义,如果没有武昌这次英勇起义,就不会结束这长达2000年的血腥世界,如果没有这次的起义,我们怎么会有如此天真、无忧的童年。如果把这次的辛亥革命比作一次足以让所有人都关注的核爆炸,那么,武汉就是这个核爆的中心。武汉人民不惧危险,十分勇敢地开始起义,让人民敢于去维护自己的财富,勇于不向封建思想低头,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那一片新的天地。我为我家乡的人民而感到骄傲。

这次的起义,是孙中山率领的,我们要牢记“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这次这个伟大无比,前无史历的举动就告诉了我们“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知道怎样爱国。”辛亥革命保护了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不再那么不堪一击,他向着一个目标发展,就是一心要打倒那腐朽的清王朝,他做这如同原子弹一般,可以轰动全国人民的事情,所以“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这次的失败经验与这胜利的果实都会记入华夏大地中的画卷。

如果这次没有辛亥革命,没有推翻清王朝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会被困在封建思想的约束中,就会如同一只被严密地裹住的小鸟,使我们会无法自由自在的飞翔,会使我们无法看见蔚蓝的天空,使我们无法踏上那翠绿的草地,使我们的未来光芒暗淡,毫无前进之路。如果没有这次辛亥革命也许我们的国家会被敌国侵略,那薄如蝉翼的保护膜也会被敌人腐蚀,使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苦说不出,受尽外来者的辱骂、嘲笑。

那每一个革命者都在忐忑不平的道路上行走,每当遇到挫折,也会勇敢的站起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为保护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也许我们这个年龄是应该放开自己的保护伞,“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坚强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使自已的人生由自己掌舵。这一次的辛亥革命,是让中国人铭记在心的革命!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2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要革谁的命?或者说,“革命”有什么意义?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电影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时间定格在一九零七年……

影片一开始便把我引入一位妇女身上,她身戴枷锁一步一步顺着被围观群众开辟的道路中走着。她的步伐铿锵有力,头发凌乱却目光坚定……她就是革命同盟会中的一位妇女代表——秋瑾。她边走边望着周围的群众,尤其是妇女们和刚出生的婴儿们,她的眼神是同情的,也是愤怒的,但她唯有望着这些无知愚昧的所谓的“大清子民”一声不吭地走着。此时她已在脑海里交出了一份对“革命”的答卷:革命并非革谁的命,而是为天下所有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当一位清朝官员对她说:“你的两个孩子快要没母亲了……”而她却坚定地打断:“不,是天下的孩子们失去了我一个母亲。”那位清朝官员听完之后吓坏了,急忙解开枷锁,并让桧子手准备。而秋瑾说完,便毅然走上了断头台……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因为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的一声枪响,不仅预示着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开端。然后,经过各地义士如雨后春笋般激烈的起义之后,光复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光复完毕后,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不管“革命”到底是什么,因为他在人们心中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革命目标,去努力奋斗与进取,最后才会换来神州大地的繁荣与富强。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3

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国父”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平生血泪都耗荆天下为公,十三年 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 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 ,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

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他立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中国,使中国不再受到他国的侵略,重新屹立在世界之上。并且说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豪言壮语。

辛亥革命也告诫我们要铭记革命的重大意义,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历史时刻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