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精选(九篇)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一、从历史的角度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影响深远。

(一)政治上。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迈出了民主、法制的第一步。辛亥革命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使其无法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二)经济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在实业救国思想的指引下,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浪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和张勋所导演的复辟丑剧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其在人们的唾弃中走向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教育改革顺应了共和国宗旨理念。

(四)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提倡“自由、平等、有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改良了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发展。

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意义尤为重要。

(一)纪念辛亥革命是向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表示敬意,向为帝制、创建共和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先辈们表示敬意。

辛亥革命所体现的自由、民主、文明、富强、进取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当今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的本身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弘扬和肯定,铭记辛亥革命伟大功绩,能激发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爱国热情。

(二)纪念辛亥革命可以沟通海峡两岸人们情感,增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加强国共两党认同感,有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近年来,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性进展,两岸实现了几十年来大家梦寐以求的全面、双向、直接“三通”,大陆同胞可以自由入台观光,两岸全方位大交流格局已经形成。以纪念活动为契机,近期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相聚一堂,以学术研讨的方式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探讨两岸关系发展前景。2010年,荣誉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会晤时说,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他觉得两岸纪念孙中山殊途同归,都归于中山先生的精神、思想、主义与事功,这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广泛邀请海外华人华侨、各界代表人士及辛亥革命参加者后人,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全世界华人华侨在促进祖国统一和全面振兴中华目标下的大团结。

第2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9月17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民主党派、侨联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报告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纪念会由川师大统战部董杰部长主持,民革川师大支部主委黄英教授热情致辞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作主题报告。

川师大各民主党派党员、侨联会员济济一堂,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众多年高德劭的老党(会)员冒着大雨前来参加报告会。

黄英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首义精神。她指出:辛亥革命的首义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这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事业,从新中国的创立到改革开放,都是“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天,我们川师大各民主党派、侨联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和“博爱”的思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做了题为“辛亥革命与四川保路运动”的专题报告。报告分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准备、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对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的评价”四个部分,生动而详尽地呈现了从四川保路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许晓光教授指出: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点燃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广大四川人民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虽然未尽全功,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深入人心,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走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及其奋斗目标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报告图文荟萃,资料翔实,深入浅出,令大家深受启迪,收获很大。

第3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皇权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掀倒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体制。新生的共和国并不令人满意,甚而令创造者都为之失望,但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辛亥革命带来中国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民主色彩和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虽然还企图继续控制、欺凌中国,但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空前提高,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要求汇成巨大的潮流,迫使当政者不能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民意,中国开始了国家地位缓慢回升的过程。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从而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更宽广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现代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舆论传播更趋普及和活跃,从而为更大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准备了人才和舆论条件。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做派、交往礼节在变化,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种种束缚,有利于进步和发展。

辛亥革命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权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它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历史空前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的新局面,两千多年的皇权观一夕倾覆,当然是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国人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新思想和新观念,思想空前活跃,民意空前旺盛。随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顺理成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蔚为潮流。中国共产党随之成立,并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以磅礴的气势领导中国革命奔腾向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性任务,建立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20世纪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之所以能够发生,是由辛亥革命拉开的序幕、开启的闸门。革命后不久,虽然出现了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众困苦的混乱时期,但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从1911年到1949年,短短38年就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由乱到治的过渡时间并不是很长,与主要西方国家近代革命之后由乱到治的过程相比更是如此。

辛亥革命具有世界性意义。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国际环境下内外情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世界形势的重大影响。辛亥革命是世界尤其是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思想,对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列宁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标志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说已经从沉睡中醒来,走向光明,投身运动,奋起斗争了”,而且也意味着“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经在亚洲出现”,“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

从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看其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中山提倡人民公仆精神可以为后来者镜鉴。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提倡以人民为本位。这对于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的官场政治,是革命性的突破。孙中山的公仆精神与廉洁自持,是孙中山也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政治和精神遗产。

孙中山构想的国家建设蓝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孙中山胸怀建设中国的伟大理想,制定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初步蓝图。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设计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蓝图,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是值得后人共同珍惜的宝贵遗产。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辛亥革命的失败看其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未能实现革命目标,其间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总结,也为认识中国国情、坚定我们的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历史依据。

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注定不能成功。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目的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推进资本主义的制度建设,从而建设如同欧美那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此,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制度设计。

在一个短时期内,这套制度表面上似乎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史实证明,此路不通!“三权分立”、议会政治、政党政治等西式民主的制度设计,在袁世凯这样的武人眼中,无非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摆设而已。孙中山不得不重新走上革命道路。此后,也还有一些人不断提出并鼓吹西式民主的制度设想,但都无法付诸实际。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严格说来,中国同盟会还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孙中山虽是公认的革命领袖,但因为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历史渊源,领袖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提出的政治纲领和革命目标也不能得到党内所有人的认同。国民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都更趋涣散,难以担当继续领导革命、完成中国近代革命历史性任务的责任。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发展不平衡、矛盾复杂、对外关系纠葛重重的大国,必须有组织严密、纲领明确,有坚强的领导群体,有眼光远大的领袖人物,能够深入民众、体现民众利益、带领广大民众前进的政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的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我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第4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首义文化;旅游;城市软实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09-03

1 引言

1.1 辛亥首义文化内涵及其旅游资源现状

(1)辛亥首义文化内涵。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人文资源。辛亥首义文化,是对辛亥革命运动在武昌地区发生与发展的综合概括,主要包括在武昌地区反映辛亥革命运动、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的各种文史资料;革命遗址、文物和后世为纪念革命而建造的各种纪念物以及研究辛亥革命的所有成果和历史形成的各种纪念活动。辛亥首义文化以反映中国民主革命、民族进步的辛亥革命运动历史为主线,以表现高度爱国主义思想为精髓,以纪念景观为载体,以武昌辛亥革命临时军政府旧址红楼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竞声华”的实干精神、“振兴乡邦”的爱国精神、“不计生死”的牺牲精神,是都会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东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首义文化是我省更是武汉市独有的、最靓丽的、最引以为骄傲的名片,武汉是首义精神的城市载体。辛亥首义文化发展对武汉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辛亥革命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一百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辛亥革命的后裔、亲属、海外侨胞、台胞为继承辛亥革命先辈遗愿,开发利用辛亥首义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武汉市区内有为数众多的首义革命遗址和遗迹,同时得益于辛亥首义100周年大典的举办,几乎所有有关首义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建与扩建。现存的与辛亥首义相关的革命历史遗址有30多处,遍布三镇但集中分布于武昌境内。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研究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加快和武汉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一方面,以辛亥革命为主线,以现存首义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武昌古城为平台,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出若干条凸显“首义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具有极大的便利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不断面临城市化的威胁,除红楼等部分遗址为市民所熟知外,现存的许多遗址和遗迹保存状态不甚理想。有的被迫迁址;有的被遗忘于城市的某个角落而鲜为人知;还有的已经不复存在。坐落于市中心的多数辛亥首义旅游资源都正面临着高层建筑、噪声、垃圾、水体或大气污染的威胁;有些旅游资源被道路、市政工程或其他建筑人为镶嵌、分割;一些核心旅游资源周边交通状况不容乐观,一旦游客众多就会造成拥堵。上述因素的存在,给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使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给予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武汉城市软实力现状

(1)武汉城市软实力发展基础良好。

武汉市具有河湖交错、山水相间的优美自然环境,而且也形成了以首义文化为主体的丰厚的人文环境。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彩的民俗记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显著特色独秀于我国名城之林。除了拥有上述软实力资源之外,目前武汉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城市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总体来看,武汉城市软实力发展具有较强的“硬实力”基础。

(2)武汉城市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正在席卷世界各个角落。武汉城市建设的过程,特别是对城市遗存的破旧街区进行改造、重建的过程,本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使历史遗迹或老街区消失,打破了原有的社会脉络,使得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空间逐渐狭窄甚至消失。目前武汉市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培育、利用上还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提高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上,在打造城市创新与传媒沟通能力上,在改善城市社会环境、人才培养与吸引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3 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关系到大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休闲度假也已成为旅游业最具活力的新业态。武汉市目前正处于一个全民大众化出游、爆发式增长阶段。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也关系到武汉城市的对外关系。以综合法、人本法、促进法为特点的《旅游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年初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指出要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在大众休闲旅游时代来临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最好纪念,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市民与游客对休闲旅游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教育炎黄子孙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振奋爱国主义精神,将精神引力,文化引力,经济引力融合在一起,全方位提升武汉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2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与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

2.1 城市软实力

(1)城市软实力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最早提出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在奈教授看来,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有有形的“硬实力”的增长,还需要有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的“软实力”的增长。随着软实力理论的日益成熟,软实力的概念也被很快应用于区域、城市、企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研究之中,城市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城市软实力的概念,学者们持不同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城市软实力的界定大多是简单移植国家软实力的概念,忽视了城市软实力的目标受众和城市沟通能力这两大要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将城市软实力概括为:以城市硬实力为基础,以城市文化力等非物质资源为构成要素,以城市内外所有组织、民众为目标受众,通过非强迫方式达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一种能力,它是城市凝聚力、说服力、导向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总和。这种“软”的力量,最终通过内部公众(市民)对城市的认可和城市对外部公众的吸引产生作用。

(2)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城市软实力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其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力、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力、城市创新力、传媒沟通力、环境舒适力、人力素质力6个方面。

(3)城市软实力的生成机理。

首先,与城市硬实力一样,城市软实力以城市软实力资源作为其生成的基础,但是软实力资源并不等同于也不会自动转换成城市软实力。其次,城市软实力根源于城市内部,形成于与外部社会的良性互动。最后,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具有共生兼容、非均衡对称和动态互馈的关系。

(4)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

发展城市软实力,就是要大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满足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实现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旅游可以对城市内部产生凝聚效应、吸引效应与活力效应,实现广大市民的安居乐业;对外部产生认可、认同和同化效应,实现外部公众对整个城市的理解、赞赏、效仿与支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武汉城市软实力的思路创新。

2.2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对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功能研究

优秀的城市文化元素只有与适合的载体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打造出更具地方特色与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众休闲旅游时代,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发展,对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武汉城市软实力起到硬化、聚化、创新、引领和美化的功能。

(1)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的“硬化”功能。

以旅游为抓手,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经济,将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武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的全面发展。将辛亥首义文化经济开发与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是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现代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辛亥首义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进程,是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的进程;是武汉城市经济实力提升的进程。与此同时,也正是硬化武汉城市软实力赖以存在的基础――硬实力的过程。

(2)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广大民众的“聚化”功能。

辛亥首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凝聚江城人民的重要力量。这种凝聚力是实现文化功能,提高武汉城市软实力特别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力。大力发展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以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为广大民众提供深度认识辛亥首义文化的空间,使广大市民在旅游的体验中加深对辛亥首义文化的了解。革命与创新精神的内化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将会激励、引导市民热爱自己的城市,关心武汉城市的发展,为武汉的进步贡献智慧和汗水。独特的城市文化可以吸引外部人才、资源、资金等的流入,城市内外环境的优化可以使城市的组织效能、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强,城市的软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功能。

城市精神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要求城市精神能够反映并体现先进文化和时代前进的方向。以旅游为载体,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资源本身就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对革命文化内容的丰富,也是对其展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旅游产品让广大民众在不自觉中实现了对“创新”与“进取”精神的内化,秉承“创新”与“进取”精神的广大城市主体将为城市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最终实现城市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

(4)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构建和谐城市的“引领”功能。

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核心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城市和谐是指城市各阶层、各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城市的和谐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秩序和谐等诸多方面。在生态旅游、全民旅游、旅游惠民等理念的指导下,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活动目的的回归体现,可以改善武汉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内涵积极的旅游产品可以培养广大市民“与人为善”的宽阔胸襟和“和谐共存”的积极心态,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5)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对武汉城市形象发挥着“升华”功能。

城市形象是城市内部、外部公众对城市形态和特征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后所形成的总体看法和评价。依靠大众传媒构建的“媒介”形象和依靠人际传播构建的“口碑”形象,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在全球不同文化加深融合的今天,城市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中去。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具有“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功能,这种功能对内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对外产生吸引力和同化力。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身是对辛亥首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提高武汉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广大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改善武汉城市的整体面貌,起到美化武汉城市形象的功能。另外,旅游作为一种民间活动,既是大众传媒的“资源”与“媒介”,又是人际传播的“载体”与“工具”,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共同发展,可以增强辛亥首义文化与武汉城市的关注度,提高其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起到进一步升华武汉城市形象的作用。

3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3.1 深入挖掘和提炼辛亥首义文化内涵

辛亥首义在武汉爆发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将首义文化列为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品牌也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与文化因素。因此,对首义文化植根其间的楚文化,对与首义文化相关的革命历史传统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背景,都要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寻根求源,进一步提高对首义文化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更好地对其开发与利用作出明确的定位。

3.2 着力完善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相关规划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武汉城市内涵正在趋同,特色正在消失;武汉城市规模的扩张,带来了诸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今的武汉已经是一座不太宜居的城市。因此,武汉市各级政府与辛亥首义文化相关管理部门都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与《旅游法》的指导下,进一步革新武汉传统的城市规划,加强武汉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的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

3.3 进一步加强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整合

首先,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应着眼于实际可操作性和游客的便利性,着重将武昌区内辛亥首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主题各异的辛亥首义特色旅游线路,并和旅游区内户部巷美食街、胭脂风情街、昙华林民俗街等资源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创新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形式。目前辛亥首义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多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为主,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利用更多有效且多样化的形式来加强游客在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旅游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辛亥首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继续举办好以辛亥首义为主题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像米兰时装周、奥斯卡电影节等具有自主品牌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辛亥首义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对首义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对“爱我中华”民族情感的培养,对武汉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最后,加大景区与旅行社、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与旅行社合作的同时,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大与其他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部门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武汉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倡导包括大、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在校学生参加辛亥首义文化旅游。

3.4 努力营造武汉和谐的社会环境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资源,城市资源只有在良好管理的调控下,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借助于辛亥首义旅游的契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应树立“以人为本”全新的管理理念,以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抓手营造和谐的宜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高质量、高品质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广大市民与游客的公共需求,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

3.5 充分发挥媒体与旅游在武汉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

城市软实力资源是城市软实力产生的基础,然而城市的软实力资源只有通过媒体向外界有效的输出才能生成软实力。城市软实力建设,应该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各种传播资源和传播手段,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和方式,特别是运用影响力度比大众传播更大的人际传播和口碑传播,形成耦合效应,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传媒的双重作用。有学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传媒与城市软实力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传媒既是软式力资源,又是其他软实力资源向效果转化的中介。从“资源”角度看传媒,模型拟合显示,“文化资源”三项指标中,“大众传媒指数”的因子载荷为0.81,居文化资源诸要素之首,可见传媒对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充分发挥旅游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非政府行为(民间行为)也是影响城市软实力消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非政府行为之一,具有自上而下,民间推动的特点,其立体化、生活化的民间软接触方式使得城市软实力更具渗透性、广泛性、感染力与持久性。辛亥首义文化旅游活动对武汉城市形象的美化与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产品和适时举办好各种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来提高武汉城市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4 结语

旅游,大众休闲旅游,可以体现城市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生态精神与开放精神。整合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对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魅力,武汉和谐宜居城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武汉在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辛亥首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进一步开发以及武汉城市未来的发展,还有待社会各界献计献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严昌洪.20世纪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1,(10).

[2]杨书林.武汉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1,(11).

[3]龚娜,罗芳洲.“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4]汤艳,丁德军.“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城市软实力的创新构建[J].延边党校学报,2012,(4).

[5]陶建杰.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中国大陆5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0,(3).

[6]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报告[J].望东方周刊,2009,(7).

[7]Joseph S.Nye Jr.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AN-NALS,AAPSS,2008,(3).

[8]陈志,杨拉克.城市软实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9]赵力平.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5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1911年10月,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其年为旧历干支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历经了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到最后革命的失败。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让中国***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辛亥革命**了清王朝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成立扫除了最初的障碍;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国家领导人和万千人民都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诞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总书记曾说,中国***80多年所建立的伟大业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历史功绩的继承、发展和光大。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它为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封建殖民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意识到没有革命的理论、政党、暴力手段,就没有革命运动的真理,也就不可能让中国人民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

第6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1

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大炮。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2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内忧外患下的祖国满目疮痍,逐渐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就此屈服,于是,实现民族复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走上层革新路线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再到打破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间,无数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铸就了一部救亡图存、民族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这场几乎吸纳了当时所有中国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它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相袭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更是给苦难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新思想,在必须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束缚,也为之后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构成和传播扫清了障碍。能够说,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再回到电影中,当目睹年仅32岁的秋瑾英勇就义时,我动容了;广州起义后,当看到林觉民烈士的遗体被残忍的敌人抛入水中时,我愤怒了;当听着起义的号角,相隔百年见证武昌首义的胜利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人之处,莫过于这些革命者很多都来自富足的家庭,他们甘愿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告别自我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我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天我们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上课,而我们能够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若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这天的中国又将会如何?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孩子们明白如今的完美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3

就在这一年,清王朝灭亡,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一种新型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起来了,尽管这一制度对于当时来说是脆弱的,粗糙的,但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其历史意义在于: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推翻了中国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树立了走向共和的理念,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中国开始有了言论自由,出现了新闻报刊,也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速了仰列强马首是瞻腐朽政权的垮台,同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创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着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角落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其主要症结就是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这些民族资产阶级严重脱离基层劳苦大众而又怕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没有勇气革命到底。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关键是要清醒认识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时刻牢记:让“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永世传承。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是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表现出的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不仅成为辛亥革命的动力与目标,而且造就了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

我们应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弘扬不休的辛亥革命精神。今天,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积极履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组织优势和成员联系面广的优势,通过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扩大成员的政治参与,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不断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4

今天,我们五年级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我看了后心里久久难以释怀。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回顾百年前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人,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勇敢的牺牲。

开头处,秋珐瑾就义前说:“我此赴死,是为了革命。”这一番话,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广州起义,战斗激烈,起义失败。七十二位烈士血染黄花岗。我的心紧张极了。这时,在海外的孙文游说募捐,让海外华侨同胞们为起义的成功而募捐。

武昌随即起义,在这场战斗中,战士们个个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胜利,但阵亡了四千多人······

孙文在海外阻挠了清王朝向四国银行借款计划,使清王朝更无能。孙文是从一位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的医生,到迅速成长为革命领袖,因为他的无私,对人的守信。所以有着许多人宁愿追随他,也不愿受清王朝的贿赂。

当孙文当上临时大总统时,却表示谁能推翻清王朝,他就让位。看出他的无私,不光为自己着想。最后让位于袁世凯,看出他的守信,但这不能使中国富强。

第7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高中生常见的历史观主要有四种: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首次历史性变革,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发图强的伟大起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但由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正确的评价,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1.近(现)代化史观

近(现)代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和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大多是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进行的: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由人治向法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之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辛亥革命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使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作为辛亥革命伟大成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国成立后,当时的人们认识到只有振兴实业、实现工业化,中国才能真正富强,于是纷纷成立实业集团,开工厂、设银行,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民族资本主义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加速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到来;同时临时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境遇;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它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以共和制取代帝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醒。虽然共和制度的存在为期短暂,但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后来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帝制以失败告终更证明了辛亥革命在开启明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帝制,改变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对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了冲击,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孟、宣扬民主和科学理念等现象的出现。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这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代表是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种史观“突出的特点,即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它论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它关注的是所有民族而不仅仅是西方诸民族或非西方诸民族”②。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地区(包括二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等广大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交互发展中,逐步打破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史学理念冲破了以往以西方历史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是历史研究的一大进步。

对于全球史观的分析,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扩充课外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有里程碑式意义,在国际上为何史学界将辛亥革命作为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列宁为何高度称赞辛亥革命,将它视为“亚洲的觉醒”?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从扩充材料中找到答案。因为辛亥革命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直接推动了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反殖民主义斗争。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革命者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为楷模,确定其政治纲领为“驱逐法贼,恢复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国”;印度尼西亚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哈达也说过:辛亥革命不仅唤醒了“印尼华侨的民族精神”,而且激发了“印尼人民的革命思想”,从而出现了“由伊斯兰联盟组织起来的最早的民族运动”,故而将辛亥革命作为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是因为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使“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在中世纪停滞状态而变得粗野的人们觉醒了过来,他们走向新生活,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③,是亚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孙中山也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3.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以“文明”为单位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进步的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史横向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纵向看经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地域范围看,又可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无论怎样划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创造的文明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彼此之间应不断交流和融合。

关于文明史观,教师可侧重从辛亥革命促进近代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角度鼓励学生分析,可以采用情景演示法,利用视频、漫画、文字等方式进行情景演示,着重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激发学生思维:政治文明上,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颁布的《临时约法》中体现的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的思想是吸收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成果精华,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精神文明上,辛亥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内容,包括反专制、建共和的民主精神,为救国救民而“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英雄主义精神及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通过这些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换来的美好幸福生活。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待辛亥革命给世界文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亚洲、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缔造者苏加诺说:“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启发我去斗争,启发我去爱我的国家、爱我的人民,使我深深地树立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后来他把三民主义学说同马克思、恩格斯、甘地等人的理论结合起来,并与印尼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五民主义”。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华人受孙中山思想的影响,当地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增强,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华人团结力量增长,新思想不断涌现……这些都冲击着过去两地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

4.社会史观

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这种史观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社会习俗的历史”。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不仅是政治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它进一步破坏了传统社会,冲击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造就了新一代风尚,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进步。针对这部分史观的学习,教师可以采用活动探究的方法,通过展示现存民国时期照片、报刊等方式,鼓励学生从细节领会辛亥革命的意义。如以1912年3月5日《时报》上刊登的《新陈代谢》为例,记载(辛亥革命)使“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配套的文字说明,学生很容易概述出辛亥革命后的民国社会多种领域出现的革故鼎新局面,从而理解辛亥革命对当时国人带来的影响:解放天足、剪辫易服、改变称呼,用资产阶级平等、友爱的精神代替封建主义的尊卑等级观念,使国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正如孙中山所言:“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白任,此外无所转移。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史观,高中生还会碰到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民族史观。革命史观中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反帝反封,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只是作为民主革命的先声),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为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孙中山也被认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民族史观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时提出的纲领“三民主义”存在一定的狭隘民族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淡化了驱满排满的民族倾向,将其上升为民族平等,尤其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明确提出“五族共和”论,强调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大族群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并以五色旗为国旗。

从不同史观出发,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更多不同的见解,改变过去教师“一家之言”的状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用不同历史史观重新了解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学会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97.

第8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1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风雨无阻向前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2

隆重大会,铭记历史;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同步转播,启迪人民。110年,从振兴中华到中华复兴,我们昂首阔步。一次伟大的革命,一个伟大的启蒙。

辛亥革命,开天辟地,是一次人民思想的革命,封建思想大厦倒塌,新社会思想萌芽;是一次中国发展的革命,走出封建治理循环,走上了现代社会之路;是一次创新的革命,告别农民起义模式,走上新革命之路。一次伟大的革命,一次伟大的启蒙,中国开始觉醒,人民潜能爆发,中国开始走上振兴中华之路,10年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打败外国侵略,打跑反动势力,新中国诞生,中华民族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一批伟大的英雄,一群革命的榜样。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大巍峨,武昌起义浮雕厚重浑厚,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从辛亥革命走来了昂首挺胸的中国人,从辛亥革命站起一批伟大的英雄。他们为打败封建帝制,振兴中华,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华民族英雄画廊的高大丰碑,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崭新引领,“朔风惊栗泣胆寒,旌旗猎猎咽危泉,落雷激荡檀香山,尸骸横虬黄花巅,武昌首义葬清满,九州志士齐欢颜。封建王朝终不复,辛亥革新明主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精神熠熠生辉;辛亥革命烈士公墓,英魂映照中华。

一座历史的灯塔,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辛亥革命,革命一词照亮中华。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辛亥革命照亮了中华民族革命之路,让中华振兴之路伸向未来,走向复兴。

110年,在辛亥革命的照耀下,中华大地生机复苏,东方睡狮梦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崭新道路走上胜利光明之路,筚路蓝缕,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谱写世界发展奇迹,今天,我们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我们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崭新征程,从振兴中华到中华复兴,我们昂首阔步,更加充满自信。

孙中山先生当年说:“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因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今天,我们说,以14亿多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气势澎湃,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华复兴势不可挡。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但它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的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革命的成果也被袁世凯所攫取,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仁人们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铸就了弥足珍贵的辛亥革命精神。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革命精神。

我们要继承弘扬为振兴中华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辛亥革命开始,革命的志士仁人赤手空拳,要*一个虽然已经腐朽,但却掌握着全中国国家机器并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难以想象的艰难,但是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国家的民主与自强,他们勇敢地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和强大的敌人,“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置生死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锲而不舍,顽强奋斗,谱写下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令世人敬仰称赞。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3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只有领导人知道辛亥革命是干什么的,而老百姓却不知道,以为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别人家拿过来。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4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朝政府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的、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9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1

观看主旋律影片,很多人都是抱着“数星星”的态度去的。我不敢说自己没有这样的心态,但至少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每个人对于革命的那种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了各自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

纵观革命历史,为了战争,为了正义,为了胜利,被逼死,被迫害死,为了守口如瓶被就地杀害的英雄人物有千千万,还有那数不清的无名烈士。一次辛亥革命就能如此震撼我,更别说那8年多的抗日战争了。

有时候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他们胸腔内到底活跃着怎样的一颗跳动的心,何以让他们如此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无惧无畏。那鞭子底下抽的,枪口对准的,刀子劈下去的可是活生生的肉体啊!他们面对这疼痛,这死亡为何能如此淡然?他们都风华正茂啊!

是信任,信念,还是信仰?我相信这是对孙中山的信任,对黄兴的信任,更是对奋战在沙场上的无数名革命人的信任;是坚定的信念让他们选择守口如瓶,选择坚持革命,选择放弃生命来扞卫自己的信仰。

无论是当初即将要做父亲的林觉民,还是义气凛然的秋瑾,还是那长眠于黄花岗的烈士们,包括那使节之女唐曼柔都选择坚持自己的信仰,尽管他们知道前方的路到处是枪眼,是炮弹,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

我相信他们曾经一定也挣扎过,畏惧过,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前进,选择了牺牲,选择无愧于心。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对于生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做这样的选择更是无法想象的。如果此时我们身陷战乱之中,是选择保命逃避﹑舍家弃国,还是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如果此刻枪口对准着我们,是将组织的机密合盘托出,还是紧闭双唇誓死不言?我不知道,也不敢说。

当今社会是安定的﹑和谐的,但有时候也是让人心寒的。温州动车事件,政府让人心寒;广州小悦悦事件,路人让人心寒。是国家不够强大,政府太腐败,还是很多人内心的本质已经开始被腐蚀?个人的利益真的已经超过了内心的良知了吗?__年前的他们为了国为了家可以战死在杀场,而现在呢?是可以为了尽早通车而无视鲜活的生命,还是可以眼看着车轮一次次轧过一个小生命而无动于衷?

《辛亥革命》中,一位华侨卖了祖屋,集资给孙中山用于革命,他说:“家都没有了,还要什么祖屋!”那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联最基本的尊重生命﹑保护生命都做不到,那还如何发展经济,创建和谐,将如何得到人民的信任?如果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那还如何保卫国家,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安稳的立足之地?

或许我们已经做不到像__年前的他们那样大义凛然,无私奉献。但我们依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信任,依然需要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那份坚定的信念,依然需要一个民族的伟大信仰。现在的我们已不必为了革命而牺牲自己,也不必为了革命而受皮肉之苦,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回最初的那份斗志,那份勇敢。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2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年,看完这部历史题材的影片电影《辛亥革命》。,笔者感慨良多,心绪难平。

影片选取辛亥革命前后这一历史片段,真实再现了以孙中山(赵文瑄饰)、黄兴(成龙饰)、林觉民(胡歌饰)等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者为推翻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艰巨卓绝、波澜壮阔的斗争过程,重点描写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场面,其悲壮之举,足以令"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面对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积弊,革命党人为何敢挺身而出、振臂呐喊?面对满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革命党人何以能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信仰,对革命的坚定信仰!这些革命者,大多出生富贵家庭,却在接受了革命思想后背叛自己的家庭、抛却了常人恋恋难舍的荣华富贵,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来。有的在家乡变卖家产,宣传革命真理;有的远赴海外,为革命筹募资金;有的打入清廷新军中密谋起义,有的奔走各地联络党人……这一切都是在白色恐怖、极端艰险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坚定的革命信仰,这些革命党人早就坚持不住、放弃投降了。电影中有一段写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菁华几乎丧失殆尽,连黄兴一度都有点悲观,但在徐宗汉(李冰冰饰)的安慰下,黄兴重新振作起来,他们之间的对话中有一句:"我们又不是没败过,失败算什么!"质朴无华的对白把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坚强的斗争意志表现得十分真切,令人动容,催人感奋。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当黄兴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逃回来,在一条船上与孙中山见面,战友重逢,生死考验,该有多少的话要倾诉,可两人都没有言语,坚定的目光传递给对方的仍然是革命必胜的坚定信仰。

历经磨难不言苦,九死一生报国家,这就是辛亥革命的革命者们一生的写照。电影的片尾曲《辛亥颂》把革命者的这种爱国精神和伟大情怀升华为一种悲壮,一种崇高,在观众心灵深处引发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3

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国开启。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的材料。

1921年,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一种新型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起来了,尽管这一制度对于当时来说是脆弱的,粗糙的,但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其历史意义在于: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推翻了中国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树立了走向共和的理念,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中国开始有了言论自由,出现了新闻报刊,也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速了仰列强马首是瞻腐朽政权的垮台,同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创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着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但是,辛亥革命却以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角落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其主要症结就是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这些民族资产阶级严重脱离基层劳苦大众而又怕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没有勇气革命到底。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关键是要清醒认识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要时刻牢记:让“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永世传承。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是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