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生物学科的作用精选(九篇)

生物学科的作用

第1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育人作用

生物学的发展以及众多的生物科研成果,离不开众多生物学家持之以恒、艰苦卓绝的探索。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生物科学史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化理解。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普及的基础性学科,让学生通过趣味化的生物科学史,实现课内知识的拓展,并对某一模块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非常有意义。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中有“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而学生通过对这部分史料的了解,知道了生物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弄清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后在实验室合成蛋白质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对蛋白质承担生命活动含义的认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是探究生命奥秘的学科,科学探究不仅需要严谨的精神,更需要正确的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生物研究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方法,如“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合成人工蛋白质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他们在艰苦落后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将天然胰岛素的人工链条进行各自合成,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这一过程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发挥作用的过程,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将学生的“三观”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单纯的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物科学史,将学生“三观”的引导落实到具体的科学家身上,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的“细胞世界探微三例”中,学生可以通过面对质疑坚持己见的克劳德、善于观察大胆推测的德迪夫、开拓创新注重实践的帕拉德这三个人在生物研究中的经历和成就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生的指导作用,进而在示范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学生领会生物科学的基本思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种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结论,敢于在事实中得出自己结论的精神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向学生传递生物研究中唯物辩证的基本思想。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中“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孟德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豌豆出现了性状分离,而在当时生物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融合遗传,但是孟德尔没有受这一观点的束缚,而是从事实出发,大胆地提出了生物遗传因子的假设,这种实事求是、敢于打破权威的研究精神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可以在前人的故事中切实地体会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进而内化成自己学习生物的态度。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学习中集思广益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新的思路。高中生在W习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生物科学史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价值。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的“DNA分子结构”这一节,教材中对构建DNA双螺旋模型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进行了介绍,这两位科学家出于对DNA模型的共同兴趣,走到一起从事研究,并在研究中相互帮助,彼此启发,共同撰写了《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模型》,甚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样的合作例子在生物研究中比比皆是,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六、有利于学生体验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构成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对这些基本概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但是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向学生讲解某一生物概念的提出、发展、完善的过程。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中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节,而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随着理论探究的脚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验研究过程,进而完成理解与记忆。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蔡文娟.重视科学史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2): 88.

第2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课外活动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应该重视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其理由如下:

一、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大多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研究来发现和论证的,因此,实验与研究是中学生学习生物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课堂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生物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能给学生提供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经常开展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写观察日记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管理、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开动脑筋去比较分析,综合和提出问题.在这些实践中使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初级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才能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精神,形成团结合作的观念意识

教材的课外科技活动这些栏目中的知识背景都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并适当拓展延伸,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实,质疑,探索,合作等方面的科学精神.例如:在介绍《人类遗传病与优生》这节课时,同学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我主要利用必修第二册第56页研究性课题《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这个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调查本校高一、高二学生红绿色盲发病情况.

选择课题:红绿色盲是人类比较常见的遗传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其发病的基本规律及遗传方式.

调查对象:本校高一、高二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采用大屏幕投影“色盲检查图”.

研究设计:小组成员与班主任老师交涉,赢得他们的支持,以确定该班的调查时间;向校医咨询有关注意事项.

收集资料:统计检查结果(男性检查人数、男性红绿色盲人数、女性检查人数、女性红绿色盲人数,了解患者所在家庭色盲情况).

分析资料:计算出红绿色盲的总发病率,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男女红绿色盲的比例,并与全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14∶1作比较.

结论:红绿色盲属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工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上应用,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三、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所以学生较难掌握.如“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地性生长过程”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再辅之以课外实验,既可克服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当然也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第3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大学期间,每一个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智力潜力开发、专业知识储备、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等。这些人生课题通常与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活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些问题常常会给学生带来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使神经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用生物科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常化,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生物科学;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研究和调查发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他们要求高、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大、个人成材欲望也很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比较差,情绪不够稳定,大学生又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的群体。[1]他们各项心理障碍易发的指标都比较高,而且差异显著。

有些高校的个别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因素,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又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治疗,最后导致精神障碍并退学。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上大学后,在激烈的学业竞争等压力下,他们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失衡现象,继而出现挫折感。

1.角色转换的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科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2]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人与人之间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大学生由于交际困难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同时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会加重,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学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不善于为人处世,以及生活贫困。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 %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受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

4.内心情感困惑和危机。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性困惑问题,大学生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压抑。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产生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个体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等。埃利克森指出,如果个体没有得到父母的细心关怀,而被忽视、抛弃,受到敌视,他们长大后就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并产生神经官能症的精神防御症状,他们将用这种方法去应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再如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消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也会诱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3]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结构与要素

压力和挫折是人生的伴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应付压力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般都比较顷利,挫折体验较少,心理比较脆弱,所以一些学生耐挫折力不强,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汉斯•薛利博士提出的,他因此被称为“压力之父”。汉斯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心理学家对压力感兴趣约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当时美国少数大学专门设有压力课程。近年来关于压力的研究和压力处理在心理学界颇为流行。

生理学的角度说,人体受到内外环境因子的刺激都会产生反应,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但是如果反应是消极的,那这种反应就会变成所谓的压力,因此说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不仅有害的刺激会引起压力,就是受欢迎的,令人愉悦的刺激也会带来压力。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大学生活中有压力是正常的,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环境,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控制能力,就可能引起心理、生理问题。[4]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在大脑功能范围内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在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神经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挫折既包含挫折情境,也包括挫折感受。挫折情境与挫折感受是有联系的,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挫折感受也就越明显。但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的刺激引起反应的关系,而是通过中介变量起作用。中介变量的核心要素是人的认知方式和挫折承受力。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不是那些挫折、冲突本身,而是当事者的大脑对于它们的看法,以及用来应付的办法。这与个体固有的心理承受力有关。

挫折承受力又称耐受力、容忍力等,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接受程度的大小,即个体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在生活中,挫折的出现难以避免,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人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有的人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这与个人的挫折有关,挫折是指引起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挫折的高低与挫折承受力成正比,承受力强的人挫折必然高,常表现为挫折反应小,消极影响少,不气馁不动摇。承受力差的人挫折必然低,常表现为挫折反应大,情绪低落。心理饱和是指心理承受力已到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如学生开始做作业时,速度快,答案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上班族做同样工作,久而久之,可能出现“干腻了”的心理饱和现象。心理饱和负面能量很大,许多不良事件就是由它而起。对于心理饱和这种“不安定因素”,我们应有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应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让它远离生活。

虽然挫折承受力是个体对挫折经常性的、总体的表现特征,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相同的承受力,对于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并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把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视为正常的人,所产生的反应可能是平静的,而认为“不该”的人可能引起难受、焦虑、自责。因此,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质和量所引起的挫折反应的质和量可能会有不同。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1.思想基础;2.个性特征;3.生活经历;4.挫折准备;5.期望水平;6.挫折判断;7.防御机制;8.生理因素。

三、从生理学联系到心理学的角度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从生物学联系到心理学,适应是指人在碰到压力和挫折情境时,对引起压力和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改变主观态度或客观条件,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行为反应。所有这些都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完成的。常见的方式有:

1.培养合理化意识。合理化意识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目标无法达到或行为不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来接受。虽然这些理由往往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是不客观的、不正确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说服、安慰自己,以减轻心理痛苦。

2.培养补偿意识。补偿意识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方式,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如某学生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很好,于是拼命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些学生厌烦学习,因此,在课余时间里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参加各类活动,以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多方面的联系,以得到社团或群体的认同。

3.使情感得以升华。人原有的行为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如果将这些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这一过程便是升华。这是一种增强心理承受力的积极的形式,一方面转移、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的平衡,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价值。

4.要合理宣泄。当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及时排解将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这时就需要把心理压力释放一点。宣泄主要指将多余的激烈的情绪能量释放出来。大学生应把个人的忧愁、烦恼与不平随时倾诉出来。当苦恼时,找自己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即使是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身体和心理健康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越大,生理机能越高,他的心理素质就越好,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佳。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21世纪的人才,所谓人才者,首先是适应竞争机制的,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从而为社会发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莉莉.“把脉”大学生心理健康[N].海南日报, 2004-04-07.

[2]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05).

[3]戴兴玉,汪洪梅,宫勋,白晓薇.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05).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第4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模块化教师地位及作用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被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通过高一教学发现《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关于细胞方面研究的现代进展,更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好模块化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观念更新,寓教于乐,注重情感渗透。

1.突出教材中核心的概念、基本的原理和规律

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人们在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因此,科学的形成过程,就是概念建立的过程;学习科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形成概念的过程。以下是必修模块突出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一些具体体现。

设置问题探讨栏目,探讨中的问题基本是围绕本节内容的核心问题而展示,其用意是创设情景,突出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知识性内容时,是紧紧围绕着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来展开,呈现的事实也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或说明这些核心的知识和概念。

重要的概念用黑体字表述,以突出其重要性,其余需要认真阅读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和课外阅读资料的形式呈现。

用图示强化概念的理解。例如,有关蛋白质的功能,教材一改传统的文字说明,而是精选了8幅精美的图片并配上文字进行了说明,从视觉上和文字上给学生以强化。

2.重视科学探究,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针对高中学生在创新和思维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编者在必修模块中除了进一步训练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之外,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综合性的能力训练。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以介绍细胞这一生命最基本系统的物质组成和物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形成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这一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 要科学分析研究教材,做好模块式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与评价。

因为一个模块反映了一个或者一组的主题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模块的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解并吃透教材,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第三、教学过程要注重以生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

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老师的表情要随学生的表情适时变化,要用心去感触学生们的表情,达到心与心交流的目的,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参与课堂。

其次,教师要给与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于拘泥事先设定好的一些"步骤"、或只是陶醉于自身的表现。课堂是为了学生多汲取东西的,老师们应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反应,多考虑些学生的课堂需要,要善于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服务于自己的学生。

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要认真做好每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

每堂课总会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善于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每节课后把这种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这样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

课堂设计不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及时查漏补缺,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从而使教学日臻完善。教书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反思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发展,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有反思才有进步。

第5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 学科方法 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科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具有联系生物现象与知识、知识与应用的重要作用,应在中学生物教育中受到重视。

老一辈教育家杨寅初先生(1937)在其教学论著中用一单元专门提出要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北师大陈皓兮教授(1987)的教学论著中写道:60年代以来,在各国生物教育中都突出地提出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积累资料、进行推论,借以学会认识客观自然界的科学方法[1]。可见,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科学方法在学科学习的结构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将知识“变活”,将知识与实际产生联系。目前,已有生物教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量化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法、类比法等[2]。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构建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研究试图构建生物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将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提出在中学进行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中学生物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确立

1.生物学科学方法的内涵

方法,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行为方式、程序及手段的总和。在科学研究中,是指借助于思维取得新信息、新成果的方式和手段[3]。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说得好:“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障才能的发挥”[4]。科学方法,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是获取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3]。“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5]。因此,在中学科学教育中,让学生获取科学方法比获取科学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方法是一种途径,既能够创造知识也能够应用知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够使理解科学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对生物科学方法的学习不会自发进行,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有研究者认为,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基于特定理论进行观察、实践和测量,而科学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及形成和检验假说。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笔者将生物科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认识和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从而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

2.生物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内涵

尽管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意识到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解与感悟却参差不齐,原因在于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一直处于隐性教育水平。有研究者对物理科学方法隐形教育总结出以下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显著[6]。

和隐性教育对应的是显化教育。所谓科学方法显化教育,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公开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科学方法,以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的目的[6]。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也应当从隐性走向显化。生物是门实验学科,意味着生物学的知识本身就是由实验、实践中得来,知识的运用也体现在实验中。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一是要体现出生物科学技能的必要性,二是通过思维方法的显化,使得隐性认知得以被剖析,让学生能够认识并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的思维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像一个“科学家”那样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应用生物学知识。

3.中学生物科学方法的分类

笔者从历史观的角度纵向梳理了我国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翻阅从民国时期到当代的主要“生物课教学法”和“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将其中作者意图涉及的生物科学方法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生物学中习得正确的思维方法及研究方法。

尽管上述生物教学的论著中对生物科学方法都没有专门的叙述,但都提出了生物科学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且涉及了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思维方法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笔者按照生物学学科方法、生物学思维方法这两类基本科学方法,构建了中学生物科学方法分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学生物科学方法分类

(1)生物学思维方法

生物学思维方法是指生物学科研究方法中概括出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如分析、归纳、综合、控制变量等方法。这些方法指导着学生在遇到生物问题时,能够正确找出原始问题,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归纳、综合、假说演绎、类比推理、比较、抽象化、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但是由于思维是隐秘的,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视以其作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2)生物学学科方法

生物学学科方法指在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揭示生命现象的方法,它包括进行研究的流程,即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如生物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整个的过程;也包括在中学科学探究中所运用的最基本方法,如生物操作方法:显微镜操作、观察、解剖、染色、过滤、制作装片、同位素标记法、调查、标本制作、纯化、蒸馏、萃取等。它是整个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打好生物学基础的必备条件。由于其与生物学科有直接密切的联系,它也被称之为强认知方法。

(3)中学生物科学方法的内在联系

哲学中的科学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层层递进,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基础,而在生物科学方法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学科方法和思维方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们并不存在层级的高低,思维伴随着学科的学习,学科方法的强化也锻炼了思维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看,在解决问题时,会同时应用到思维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但不论是生物学科方法还是生物思维方法,都应以中学生物学知识作为载体去强化和训练。

二、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实施

1.中学生物学学科方法教育的实施

生物学学科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通过生物实验课、生物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涉及制作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对比的思维和操作,那么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就应当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要求其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并将过程告知学生,接着提出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计划,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2.中学生物学思维方法教育的实施

思维方法通常是渗透在教学内容当中,需将其显化,使学生明确。比如,研究PH值对酶活性影响这一课时,通过控制其他因素只改变其中一种因素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这里就显得非常自然,而同时控制变量法又应用在很多其他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在教学中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再如,分析和归纳是两种最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图表或者曲线时,如何正确地分析和归纳也应显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展望

1.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显化生物科学方法

我国现行生物课程标准是以生物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组织的,但从教育目的看,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以方法为核心、知识为框架的教学组织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材料,应明确生物科学方法的重要地位。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学科方法和生物思维方法显化在课程目标中,是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政策支持。

2.依据生物科学方法的逻辑组织教学

由于方法是现象与知识、知识与应用的联接,根据生物科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将其作为逻辑组织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建立学生科学方法知识体系。首先将中学生物中涉及到的科学方法进行罗列和总结,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教学,以知识的角度看科学方法,然后通过科学方法组织知识体系。

3.提升生物教师的生物科学方法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一切教育方法、教学策略的落脚点都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因此,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教师队伍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教育观念,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时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补充教师专业结构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知识,是中学生物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皓兮,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孙文霞,沈光华.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生物学杂志,2006(12).

[3] 刘蔚华.方法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4] 向洪.当代科学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5] 涂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1990(9).

[6] 李正福,李春密,邢红军.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7] 杨寅初.中等学校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正中书局,1937.

[8] 陈皓兮,叶佩珉.小学生物教学指导书(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9] 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0] 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科普读物;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作用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科普读物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使读物更具阅读性,并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将科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这些外来工子女对科学的畏惧。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3.使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学习

适合小学阶段的科普读物有很多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DK儿童百科全书》等,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读物进行科学拓展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科普读物中还设计了很多科学实验,如《101个有趣的实验》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科学家工作大揭秘》等图书中介绍了科学职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职业,认识科学家具备的特质,在今后的成长中,这些孩子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作用发挥的策略

1.为学生列书单,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书单,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科普读物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书单中可以含有学生学习的一般话题,如某领域的科学家、科学领域的职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阅读科学知识热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世界。

2.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不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形成自由阅读中心,为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图书、期刊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建成组,阅读之后,相互之间对科学概念进行交流,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

3.利用现有的研究话题书籍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有研究话题的科学书籍,将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对科学书籍中的章节内容以及概念等进行讨论。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比较复杂的章节,短的、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稍弱的学生,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科学书籍阅读需要,使学生能够共同完成阅读内容。

总而言之,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科学地选择科普读物,使其满足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强化外来工子女的科学知识与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一、利用科学史教学需要“创设情景”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作用之一,它的作用结果是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物提供了物质与能量。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的来源经历了许多科学家的探讨,亚里斯多德曾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于土壤汁。今天,虽然有许多学生隐约知道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但事实上更多的学生还是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于土壤。

课堂中,老师抛出问题――“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何处”让学生思考,结果有部分学生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更多的学生是保持沉默(其实就是不认同植物体内的物质来自光合作用)。在老师的疏导解压下,沉默部分的学生大多认为是通过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获得。于是老师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植物体内的物质是否来自土壤,并将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学生间的讨论逐步完善了实验探究的基本要求。由于本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中完成,所以老师将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结果呈现出并让学生进行分析。最终学生在前人的实验结果上得出:1.土壤减轻的可能是误差或被植物吸收;2.柳树质量的增加主要不是来自土壤。海尔蒙特的结论是: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水。通过所得出的结论差异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创设的新的情景。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关于科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前概念,前概念的形成往往来自生活经验但往往不一定科学,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并通过还原认知规律进行释疑抽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通过还原科学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发现人类探索科学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开展科学史教学也需要创设情境,只有这样才会是教学过度的自然流畅,才会不至于让人感到别扭,才是利用科学史组织先学习。

二、科学史教学需要“实事求是”

科学往往使人感觉到神秘,科学家的事业往往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心理上的距离往往终止学生的科学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史展现有助于缩短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也会让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普利斯特里实验往往被认为是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氧气的实验,许多习题的标准答案也是如此。事实上,普利斯特里自己得出的结论并非如此,他的结论:植物可以使污浊的空气变为清新。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呈现了普利斯特里实验:普利斯特里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将一只小白鼠放在玻璃钟罩内,结果小白鼠死亡,于是他认为是空气被污染了的结果,于是他使用了很多方法如用水淋灌空气、用阳光暴晒空气、用薄荷植物净化进行很多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能让小白鼠活的更久。于是得出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可以让污浊的空气转变为清新的空气。普利斯特里得出的结论应该符合当时的知识背景,也是符合人类放热认知规律。又如,海尔蒙特得出柳树实验的结论是:植物体的物质来自于水,也是符合当时的科学背景。

实事求是的科学史介绍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真实一面,科学的认识需要不断的完善而不是一撮而就的真理。通过实事求是的科学史介绍会让学生科学的理解以前的科学家,特别是亚里斯多德。同时通过科学史的介绍也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三、科学史教学需要“精神提炼”

科学史的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史教学要让学生体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质疑精神。利用科学史渗透的科学精神至少有以下几点。

1.探索精神。课堂中,老师以植物体内物质的来源组织教学引入,解决之后带出新的探索问题并引出植物体内物质来自水与空气,接着引出如何验证来自空气等许多探索问题。一节课内老师就是在不断的释疑与生疑中进行,在解决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提出光合作用中的其他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整个流程就相当于科学史。通过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2.质疑精神。课堂中探究植物在光照下是否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过程中,教师出示普里斯特利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中,学生回答的结论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课堂中,老师反问你怎么知道是这样的结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然后组织实验探究进行探索证明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了二氧化碳,也证明了释放的是氧气。科学就是在不断的质疑中被修整、被完善,科学的发现需要有质疑精神,只有在不断质疑中进行探究科学才会不断被完善。

第8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开展活动 独特优势 作用意义

生物学是我国中学生文化教育课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命本质与发展规律的学科。近年来,由于生物科学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国家社会对生物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所以培养生物科技人才是十分重要的。面对生物学科的衍变发展形势,在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该在课内课外广泛开展生物科技活动。

一、生物科技活动对现今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一)调动学习情绪,提高学生成绩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学生情绪的直接影响,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加强学习动力、思维活力、反应能力,而情绪萎靡,则会抑制、削弱学习成绩。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第一步就是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而传统教学方式中,其课堂结构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与被牵制”状态。中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其自制力与自我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传统模式下的长期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逆反心理,使学习情绪处于低迷状态,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通过生物科技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展现自己,很自然的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通过调查显示,已经开展生物教学科技活动的中学中,学生报名参加活动人数众多,不仅好学生参与其中,一些不爱学习的“差生”也乐于参加,由此可见生物科技活动的吸引力。

生物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性,其丰富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的教学创意,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需要顾虑老师,师生之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进行交流沟通。学生没有了课堂死板规矩的限制,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成绩。

(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创新既是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不拘泥规矩,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结合,对未来进行设想,大胆构思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教学,它是对生物和环境的科学价值,人文精神等进行研究,对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具有独特优势。而生物科技活动,由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性,更好的展现教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活动中,中学生的实验设计、制作步骤都是由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活动的重视程度,而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这种活动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模式,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尝试、失败中挖掘自身潜质,加强自身创造能力。

(三)素质教育,培养科学世界观

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对生物科学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多,要发展科技中国,就需要先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年轻人。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主要通过吸纳知识来进行学习,而生物科技活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科学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创造的科学态度,弥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局限性。

学生对生物实验中一些有趣现象进行具体操作分析,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科学实验的世界中,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由此可见,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

二、生物科技活动的独有优势

(一)教育方式广泛,可选择性强

生物学科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学科,研究对象通常也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时候,可以结合研究对象,注意新颖、实用、趣味性等特点,进行选材教学。

(二)取材,场所,组织性强

生物科技活动相对物理、化学实验来讲,其对材料的应用,场地的选择要求性不是很高。把教学场所放置在课外、操场,既避免了场地限制问题,又可以让学生放松学习气氛。

(三)时间充裕,质量保证

在暑假期间进行生物科技活动,活动时间不受学校限制,活动目的可以通过持续观察进行了解。例如:观察花的生长过程,学生只需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既在时间上比较便利,又可以提高活动成功率。

(四)与生活密切相关,实际应用力强

通常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或者以后从事行业并没有直接联系,而生物科技活动,由于来自生活,研究生活,活动结果往往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一)开展了解我国动植物类课程,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中学生参加生物科技活动,接触各类动植物,可以培养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类的珍稀物种,而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对这些动植物进行了解,通过生物活动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更加真实的了解它们,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的热爱,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开展野外考察,制作标本课程

学校可以组织生物活动,在野外对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不需要运用复杂的精密仪器,仅凭肉眼对植物进行采集,制作标本。使学生不仅掌握动植的生长原理,组织构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来有可能在野外作业用到的工作能力。

(三)联系生活,学习生活生产经验

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地球上现今已经发现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通过其结构与习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物种。使得生物学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有很多物种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而通过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也使学生了解获得许多生活经验。

(四)结合生物课外活动,普及生物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质

生物学不仅是对当代自然界生物物种的研究,同时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生物科技方面的成就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的成长之路。通过生物进化发展过程,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衍变过程,而对古代生物贡献的解读以及著名学者成功之路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修养。

(五)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生物学涉及内容种类繁多,而中学的生物课只是简单的对其中的生物规律性进行讲解,对实际应用部分接触不多。从这方面讲,生物科技活动正好弥补了理论课在生物应用部分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对物种大量的观察、研究,可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结

第9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

一、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