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

第1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29

疼痛是不可忍耐的,尤其是骨科围手术期的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和损害[1]。如果不尽早有效控制疼痛,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成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进而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2-3],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无痛病房是疼痛规范化管理病房,通过医、护、患的共同努力,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体现的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更多的技术境界和对患者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病房里无尖叫和声,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通过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方法,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

1无痛病房的管理流程

1.1医生与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医生和护士要熟悉疼痛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评估方法,并定期加强对临床疼痛理念和知识的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1.2主管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对进行疼痛评估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请麻醉科、疼痛科会诊。

1.3责任护士将疼痛评估结果和治疗措施及效果均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在疼痛治疗前,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要充分沟通,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

1.4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让他们明白,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2疼痛评估的具体方法

2.1笔者所在科采用NRS评分以及笑脸评分法评估疼痛,评估频率为:入院8 h内,首次评估;术前1次/d;术后6、24、48、72 h进行评分,并记录于评估表中。

2.2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报告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多模式的镇痛方案。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报告医生处理后,每4 h要对患者进行再评估,直至疼痛评分≤3,特殊情况根据医嘱评估,让患者在全方位、规范化的疼痛管理中远离围手术期疼痛。

2.3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进行追踪评估(静脉注射30 min后,口服给药1 h后),将结果记录于评估表中。医生根据护士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活动时疼痛程度以及用药情况均记录于病历中,并跟踪治疗效果,直至患者评分

3无痛病房的镇痛方案

3.1轻度疼痛疼痛评分0~3分,NSAIDS(如塞来昔布)、非药物治疗(如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等)。

3.2中度疼痛疼痛评分4~6分,弱阿片类药物+NSAIDS(塞来昔布、帕瑞昔布)+非药物治疗。

3.3重度疼痛疼痛评分7~10分,强阿片类药物+NSAIDS(塞来昔布、帕瑞昔布)+辅助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冷热敷、按摩、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放松等)[4]。

3.4辅助药物应用镇静药、抗焦虑药或肌肉松弛药等。国外学者建议对骨科疼痛进行药物处理时,根据轻、中、重不同程度由弱到强给药[5]。

4无痛病房的镇痛管理核心及原则

4.1重视健康教育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因此重视对其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其配合并告知疼痛治疗过程。

4.2选择合理评估一般患者均使用NR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对于交流困难的患者,如3~5岁儿童、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患者,运用wong-baber部表情量表进行评估。

4.3尽早评估疼痛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将更加困难。因此,早期治疗十分必要,对于术后疼痛的治疗,提倡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4.4提倡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镇痛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4.5注重个体化镇痛不同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镇痛方法因人而异。个体化的镇痛目标是运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效果。

5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的意义

无痛病房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降低了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敢于深呼吸和咳嗽,从而降低肺不张、肺感染的发生率;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利于肠道通气,增加了患者的免疫力,改善睡眠,促进机体的康复。总之,大大减少甚至消灭了护理并发症。

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提高了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床位的周转率与使用率。另外,科室的镇痛水平整体提高,科研和管理有了新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同时还增加了科室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患者和同行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新时期的骨科护理管理者,要本着以人为本,让患者真正体会到住院期间的被尊重,被关怀。舒适服务、贴心服务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所在。JCI(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标准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优质护理,无痛先行,真正体现笔者所在医院的服务理念“我用心,您放心”。

参考文献

[1] 徐建国.疼痛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4-266,276.

[2] Samad T A. Interleukin-1beta-mediated induction of Cox-2 in the CNS contributes to inflammatory pain hypersensitivity[J]. Nature,2001,410(6827):471-475.

[3] Gottschal K A. End points for testing influenza antiviral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severe and life-threatening disease[J].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31(1):6-13.

[4] 邱贵兴.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12(1):78-81.

第2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三阶梯镇痛 认知 教育 社区医生 基地学员

中图分类号:R197.1/R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10-0016-04

Surve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gnition of three ladder analgesia in the community doctors and in the base students in Shanghai

TAN Chengwei

(Gao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043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on of the pain knowledge in the GP base students and in the community docto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urther education of analgesia for the community doctors. Methods: This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49 students in the Zhongsan Hospital base and 130 clinical doctors from 4 teach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Feb. 2013 and its content included the gender, ag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itle, with or without the right of analgesic prescription, whether having the analgesic education within one year and the pain questionnaire scale. The cognition of the pain knowledg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espondents and the related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studied. Results: The cognition of the pain knowledge of all respondents was low.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itle and participation of lectures in a year and other factors did not affect the overall scoring rate. Conclusion: The cognition of the pain knowledge in the community doctors and in the GP bas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scarce, especially in the 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 The re-education of the pain knowledge was essential. During the training, it needs to reinforce the targeted content.

KEY WORDS three ladder analgesia; cognition; education; community doctor; student in the base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对它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疼痛被WHO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2]。疼痛是体内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是许多老年人、癌症及术后患者的必经历程。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日常活动生活功能受损,生活质量降低,抑郁甚至自杀风险的增高等等[3-4]。

根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公布的老年人及肿瘤患者数据显示,作为社区守门人的全科医生需要面对近300万高危人群的长期社区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可谓任重道远。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采用全体抽样法于2013年2月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0-2012年基地学员及附属4家教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

排除标准: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1年内仅从事中医科的临床医师;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1年内未从事临床医疗的临床医师;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经验不足5年的临床医师[5]。

调查工具

对受访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以下两个部分:①一般情况调查: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有无麻醉处方权及1年内是否接受过疼痛知识教育。②译成中文的疼痛问卷量表:取自国外已应用并发表的疼痛知识问卷(Wisconsin Pain Knowledge Scale,威斯康辛疼痛知识量表),总计31题是非题,每题1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高。问卷由笔者及中山医院不同科室多名主治医师共同翻译并校对形成终稿。

调查方法

基地学员问卷由研究者亲自发放,并在30 min内回收问卷。

质量监控

问卷由笔者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教研处处长负责进行一级质控。由中山医院全科谢X明医师对问卷数据录入并进行抽样复查。问卷第二部分答题结果完全雷同者视为无效问卷。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94份,回收问卷194份,无效问卷共计15份,有效问卷179份,问卷有效率为92.3%。

有效问卷中,全科基地学员49名(27.4%),均为住院医师,平均年龄25.84±1.25岁;社区医生130名(72.6%),平均年龄40.88±9.96岁;全部受访者中大专、本科、硕士比例为26:144:9(3:16:1),其中硕士学历者仅为9人,故在本研究统计中将其合并入本科组,重新分组为大专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两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主任医师比率为1.4:4.7:1。11名基地学员及125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持有《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合格证书。

总体得分率

受访学员的问卷平均得分为14.90±3.36,受访社区医师的问卷平均得分为15.55±2.75,折算为百分制分别为48分及50分。社区医生得分略高,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

各类知识掌握情况

问卷中疼痛评估知识及疼痛干预知识的得分率明显偏低(表1)。基地学员在药物药理方面知识掌握程度要优于社区医生,而社区医生在三阶梯镇痛原则、镇痛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疼痛评估方面优于基地学员(P

影响疼痛知识掌握的相关因素

年龄

年龄与得分呈极微弱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010(P

学历

大专及以下组总计26人,平均得分为16.04±3.00,本科及以上组总计153人,平均得分为15.25±2.9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

职称

规范化培训学员因年资原因均为住院医师,故此部分仅采用社区医师答题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住院医师组总计27人,平均得分16.07±2.83;主治医师组85人,平均得分15.34±2.84;副主任医师组18人,平均得分15.72±2.22,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讲座参与情况

近1年内参加讲座者88人,平均得分15.41±3.08;未参加者为91人,平均得分为15.33±2.8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

以上信息显示,学历、职称及1年内参与讲座情况等因素对于总体得分率并无明显影响,仅年龄与知识掌握情况有微弱相关性。

讨论

社区医生及基地学员的镇痛相关知识总体掌握情况

本研究结论与国内关于医生镇痛知识掌握度的文献调查结果基本相同[6-8]:医生对于疼痛管理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大部分题目回答正确率在50.0%以下;对于较深入的、具体的和操作性较强的题目,正确率甚至低于30.0%。这说明我市社区医生及基地学员对于镇痛知识掌握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宣教、培训。

社区医生及基地学员不同类型疼痛管理知识掌握情况

疼痛评估知识

美国著名疼痛专家Ferrell曾说过:我们如果不会评估疼痛,那就不可能去治疗疼痛。疼痛评估是整个规范化镇痛治疗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9]。而在疼痛评估这项上,医生的得分率反而是最低的。原因可能为对于镇痛的评估相对不太重视。有调查发现,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疼痛的评估没有成为社区诊疗的工作常规,仅在患者提出疼痛或要求进行镇痛处理时,医生才被动地予以处理[10]。部分医生仅凭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口述疼痛症状就开具处方,有时甚至并未评估疼痛程度。在这方面,我们需要通过改变临床医生对疼痛评估的态度来提升评估准确性。

疼痛干预知识

超过半数医生认为仅凭非药物干预措施就能缓解疼痛。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忍”的影响。这种观念需要纠正,因为这会使疼痛的评估产生偏差。而如“对于已有过吗啡成瘾的患者不该应用自主控制镇痛(PCA)”的错误观点则体现了大部分医生对于吗啡用药成瘾性的担忧。但根据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在按时给药、根据吗啡剂量滴定法调整给药剂量的情况下,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不足1%[11]。所以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实际上只需完全按照三阶梯镇痛的标准进行用药即可。

疼痛一般知识

虽然有近九成医生正确认识到了应联合应用药物进行镇痛,但却有一半的医生(学员和社区医生在此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辅助镇痛药物不应与阿片类或NSAIDS药物联合应用。这说明医生对于联合用药的具体方案并不清楚,甚至可能没有应用辅助镇痛药物的经验,这体现了医生在镇痛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方面做的不够好。

疼痛药物知识

调查医师对此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辅助镇痛药物及常用药物的特殊性方面大部分医生仍有所欠缺,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社区医生及基地学员知识掌握差异

基地学员在药物药理方面知识掌握情况优于社区医生,推测由于基地学员毕业不久,因此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及掌握情况较好。而社区医生在三阶梯镇痛原则、镇痛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疼痛评估方面掌握情况较好,可能与他们在社区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用药经验有关。基地学员大多仅凭上级医师指导进行镇痛用药,故在这方面有较大不足。

镇痛知识掌握情况影响因素

年龄

总体得分率与年龄成微弱负相关性。可能由于部分年龄较长的社区医生欠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掌握的基础知识逐渐淡忘,从而导致该现象的出现。

学历

硕士学历者总计仅9人,故与本科组合并为本科及以上组。结果提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反映了本科医学教育在疼痛相关知识教学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教育。

职称

不同职称组间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可能原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仍有部分高龄住院医师,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未被聘为主治医师,但其临床经验较为丰富,故相关知识的掌握与中、高级职称医师没有明显差异。

讲座

1年内是否接受过镇痛相关知识讲座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这与目前现有的调查结果有所出入[12-14]。大部分的调查认为,接受疼痛教育项目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改善临床镇痛管理是有效的;对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及护士进行疼痛知识培训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认为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为:①对象人群:疼痛知识调查对象大多为护士,国内虽有涉及临床医生的问卷,但调查对象多为二、三级医院医生,相对来说不具有完全可参考性。②讲座质量:讲座可能受到时间、讲者、侧重内容等方面的不同使其在质量上有一定差异,而且同一讲座对于不同医生提升程度也有所不同。③学习能力:年龄较长的医生相对可能较难接受新知识,且对已掌握知识的遗忘情况也较年轻的医生明显,故讲座对于他们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建议措施

根据本问卷调查结果,无论是社区医生还是全科基地学员对于疼痛的认知均有明显欠缺;尤其是在疼痛评估、干预措施方面的知识掌握更是极度匮乏。针对目前的严峻现状,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加强疼痛知识的院校和继续教育

改进医生们对于获取疼痛知识的态度,使疼痛知识教育成为标准化学习模式并不断更新内容。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方法来传授疼痛相关知识,将大型讲座、小型讨论和病例分析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医生给予不同侧重点的讲解,从而掌握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建立疼痛管理标准化流程

严格要求医生在临床上执行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并予以镇痛治疗。通过卫生行政部门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制定统一的疼痛管理流程,建立规范的疼痛管理标准,对疼痛患者进行评估、记录、处理、教育。

加强疼痛管理知识的普及宣教

疼痛知识的宣教并不仅局限于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相关知识水平,同时也能消除部分医生对疼痛药物应用的误区,帮助及时破除错误用药概念,形成更准确的疼痛治疗思维。

参考文献

赵继军. 疼痛护理学[M]. 2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1-3.

Yuen TS, Irwin MG. The‘fifth vital sign’[J]. Hong Kong Med J, 2005, 11(3): 145-146.

樊碧发. 疼痛医学原理与实践[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杜, 2009: 47.

曾晖. 老年癌症病人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 全科护理, 2009, 7(12): 1118-1121.

张渊, 杨华, 王天浩, 等. 上海市社区全科师资基本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 10(4): 232-236.

李卉, 赵闽, 许丽, 等. 三级甲等医院肾脏科医护人员疼痛认知的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8): 894-897.

彭鹏, 王杰军, 黄哲宙, 等. 上海市医师对癌症疼痛的认识及治疗状况-2007年调查结果[J]. 肿瘤, 2009, 29(12): 1158-1162.

陈静, 马蓉. 医护人员疼痛知识的调查研究及改进[J]. 华西医学, 2008, 23(4): 773-774.

Ferrell BR, Grant M, Ritchey KJ, et al. The pain resource nurse training program: A unique approach to pain management[J]. J Pain Symptom Manage, 1993, 8(8): 549-556.

李玉莲, 李莉. 社区护士疼痛干预培训必要性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5): 39-40.

Volkow ND, McLellan TA. Mclellan. Curtailing diversion and abuse of opioid analgesics without jeopardizing pain treatment[J]. JAMA, 2011, 305(13): 1346-1347.

易智慧. 疼痛知识培训对改善外科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36): 254-255.

桑翠, 柏艳. 护士疼痛知识学习效果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1): 3l-32.

第3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课题小组;化疗药物;外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0-1536-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肿瘤病人需反复化疗,对血管造成机械性损伤,再由于化疗药物本身的特性可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药物渗漏到皮下组织,pH值改变,引起毛细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不可避免地引起静脉炎的发生[1]。据报道,即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化疗药物的渗漏率也达到0.1%6%,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容易导致医疗纠纷[2]。关于静脉炎的治疗及护理研究颇多[3],但对如何防治化疗药物外渗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我院于2005年9月成立了防治化疗药物外渗课题小组,对全院化疗病人进行干预并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为临床护士提供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护理化疗病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由妇瘤科、内科、放疗科、门诊化疗中心等科室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护理部主任,妇瘤科科主任及外科、放疗科科护士长以及内科医师组成,对全院化疗病人进行评估、会诊、循证、制订治疗方案、观察疗效及资料收集。

1.2 确立化疗药物外渗理念:用最新最有效的理念和方法指导防治化疗药物外渗护理的实践,使患者得到更为安全、有效、舒适的护理课题。课题小组通过文献查阅,借鉴成功的经验,把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理念引入我院护理实践中,发挥各专科护士的作用,努力提高护理质量[4]。

1.3 专项理论培训:课题小组成员参加有关化疗及伤口护理知识培训班,同时邀请伤口护理及新型伤口敷料的应用专家来我院指导,把学到的新理论、新方法给小组成员及全院护士进行讲授,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防治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实践中。

1.4 设计防治化疗药物外渗各种表格:课题小组设计了化疗药物外渗高危评估表、化疗药物外渗等级评估表[5,6]、化疗药物外渗治疗记录表。内容包括:病人个人资料、疾病诊断、药物性质、血管充盈情况、家庭支持、外渗发生时间、外渗药物、外渗局部情况、外渗等级、治疗方法及疗效。

1.5 建立管理流程

1.5.1 收集资料:各临床科室对所有化疗病人进行化疗药物外渗高危评估,如果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则对外渗面积、深度、所用化疗药物刺激程度进行等级评估,个别IV级病例在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后用数码相机对外渗局部进行拍摄。

1.5.2 填写病例登记表:资料收集后,小组成员指导专业护士填写化疗药物外渗高危评估记录表,如发生外渗者则再填写化疗药物外渗治疗记录表,治疗首日将评估到的内容逐项填写,以后每班记录局部情况,最后记录治疗天数并对治疗结果做出客观评价,汇总资料入档。

1.5.3 确定护理方案:对所有化疗病人进行化疗药物外渗高危评估,根据评估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那些化疗药物外渗高危病人进行分阶段健康教育;对已发生外渗者则随机选择三种治疗方法:(1)利多卡因5 ml加地塞米松5 mg加生理盐水10 ml局部封闭、冰敷,必要时激光治疗。(2)金霉素眼膏1支加无极膏1支加西瓜霜粉剂1支混匀外敷。(3)溃疡贴外敷。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通过共同努力,化疗药物外渗病人全部愈合[7]。

1.5.4 全程跟踪随访:课题小组对每位化疗病人进行全程跟踪随访,从病人第一天入院开始资料收集、评估并进行入院宣教,化疗前填写化疗药物外渗高危评估表并根据评估因素有针对性的化疗健康教育,一旦化疗时发生化疗外渗立即请课题小组负责成员会诊并确定护理方案,填写化疗药物外渗治疗记录表,每班记录局部情况,班班交接,有情况及时记录并汇报,确定疗效。如效果不满意,及时修改方案。

1.5.5 资料保存归档:把每份病例登记表及照片输入电脑保存,以供分析、综合评价和信息反馈。

2 结果

课题小组自成立并对化疗病人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以来,积累了案例1 000余份,图片资料10余张,为防治化疗药物外渗护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在全院举办防治化疗药物外渗专题讲座,每月课题小组成员集中交流沟通,分享经验,每周组织化疗病人活动,健康咨询,互相交流,课题组也得到了更多的信息。

经过10个月的临床实践,从病人入院评估登记、确定护理方案、跟踪随访、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护理管理,使每一位化疗病人都能得到课题组提出的最为合适的护理方案。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也由2005年9月前的15%降低到目前的6%,120例外渗病人中除1例发生皮肤坏死联合伤口专家给予近3个月换药基本痊愈外其余均未发生皮肤坏死。

3 讨论

3.1 课题小组有利于循证护理理念的形成: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局部封闭外溃疡贴、金霉素眼膏加无极膏加西瓜霜粉剂混合物应用于临床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题小组遵循循证护理理念,总结以往经验,查询相关文献,使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得到证实,从而规范了医疗护理行为。

3.2 课题小组有利于医患之间、科室之间的沟通:课题小组加强了与临床各科护士、医生、病人和家属的沟通与协调。在成立课题小组之前,各科化疗问题各自处理,各科之间缺乏沟通,常根据各自临床经验进行护理。课题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科室和不同专业,医疗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对每位化疗病人都提出更为全面、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

3.3 课题小组有利于强化护士的责任心:目前在国内由于人员紧张,多而繁杂的护理业务,使得临床护士大都以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为首要任务,而临床护理的实践需要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更需要专家型的护士支持高品质护理,课题小组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现在课题小组承担全院化疗病人护理的全过程管理,对临床起到了支持、指导和示范作用,得到临床护士的肯定和认可。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增强了护士的自信心,全面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细化,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和管理值得推广,利用课题小组的力量去解决更多的护理问题,为病人提供更高品质的护理。

第4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自1951年全球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创办以后,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和韩国等国家纷纷效仿,世界各地涌现出大批的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的建立成功地推动了教学、科研与生产任务的密切结合,大大促进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与计算机、纳米技术等高科技的快速融合。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生物经济的春天即将到来。近年来,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建生物医药科技园的热潮,或者在原有的科技园区内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伴随着高新技术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做出了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6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包括201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也是我国首个部级医药高新区。目前我国部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超过100个,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2019年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的1300多家省级开发区中,有300多家涉及生物技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多个。尤为突出的是,为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源集中投向重点地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各地方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资源,“xx”期间国家发改委已分4批建设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逐步在全国培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促进生物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生物产业向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内容说明】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北京中科万向按相关规范编制,主要从行业市场背景、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人力定员、环境影响、资金筹措、财务能 力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 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用于多方面的专业运用,包括:用于向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申请立项;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的重要依 据;向证监会申请股票上市的重要依据;向国土部门、开发区、工业园申请用地的重要依据;与项目有关的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进口设备和对外 谈判的依据;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及范文目录】

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属于订制报告,以下报告目录仅供参考,成稿目录可能根据客户需求和行业分类有所变化。

第一章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总论

1.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背景

1.1.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名称

1.1.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承办单位

1.1.3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主管部门

1.1.4 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编制单位

1.1.5 研究工作概况

1.2 编制依据与原则

1.2.1 编制依据

1.2.2 编制原则

1.3 研究范围

1.3.1 建设内容与规模

1.3.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建设地点

1.3.3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性质

1.3.4 建设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5 投资计划与还款计划

1.3.6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建设进度

1.3.7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3.8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5 结论及建议

1.5.1 专家意见与结论

1.5.2 专家建议

第二章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2.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2.1.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2.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发展概况

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及其成果

2.2.2 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2.4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3 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

3.1 市场调查

3.1.1 拟建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3.1.2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3.1.3 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3.1.4 替代产品调查

3.1.5 产品价格调查

3.1.6 国外市场调查

3.2 市场预测

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3.2.2 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3.2.3 价格预测

3.3 市场推销战略

第四章 产品方案设计与营销战略

4.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4.1.1 产品方案

4.1.2 建设规模

4.1.3 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4.2 市场推销战略

4.2.1 推销方式

4.2.2 推销措施

4.2.3 促销价格制度

4.2.4 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五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5.1 资源和原材料

5.1.1 资源评述

5.1.2 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5.1.3 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5.2 建设地区的选择

5.2.1 自然条件

5.2.2 基础设施

5.2.3 社会经济条件

5.2.4 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5.3 厂址选择

5.3.1 厂址多方案比较

5.3.2 厂址推荐方案

第六章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技术、设备与工程方案

6.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组成

6.2 生产技术方案

6.2.1 技术来源途径

6.2.2 生产方法

6.2.3 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6.2.4 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6.2.5 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6.2.6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6.3 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6.3.1 总平面布置原则

6.3.2 厂内外运输方案

6.3.3 仓储方案

6.3.4 占地面积及分析

6.4 土建工程

6.4.1 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6.4.2 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6.4.3 建筑材料

6.4.4 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6.5 其他工程

6.5.1 给排水工程

6.5.2 动力及公用工程

6.5.3 地震设防

6.5.4 生活福利设施

第七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7.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7.2 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7.3 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第八章 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

8.1资源利用分析

8.1.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8.1.2水资源利用分析

8.1.3电能源利用分析

8.2节能措施分析

8.2.1土地资源节约措施

8.2.2水资源节约措施

8.2.3电能源节约措施

第九章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

9.1 主要原材料供应

9.2 燃料、加热能源供应

9.3 给水供电

9.4 外部配套条件

第十章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进度与管理

10.1 工程建设管理

10.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进度规划

10.3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招标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

11.1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11.1.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的地理位置

11.1.2 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11.1.3 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

11.1.4 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11.1.5 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11.1.6 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11.1.7 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11.1.8 交通运输情况;

11.1.9 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11.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11.2.1 主要污染源

11.2.2 主要污染物

11.3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11.4 治理环境的方案

11.4.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11.4.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11.4.3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11.4.4 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11.4.5 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11.5 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11.6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11.7 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第十二章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12.1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12.2 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12.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12.4 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十三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13.1 企业组织

13.1.1 企业组织形式

13.1.2 企业工作制度

13.2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13.2.1 劳动定员

13.2.2 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13.2.3 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总投资估算

14.1.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4.1.2 流动资金估算

14.2 资金筹措

14.2.1 资金来源

14.2.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筹资方案

14.3 投资使用计划

14.3.1 投资使用计划

14.3.2 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五章 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15.1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15.1.1 生产总成本估算

15.1.2 单位成本

15.1.3 销售收入估算

15.2 财务评价

15.3 国民经济评价

15.4 不确定性分析

15.5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15.5.1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15.5.2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15.5.3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15.5.4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15.5.5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15.5.6 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15.5.7 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十六章 风险分析

16.1 风险影响因素

16.1.1 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16.1.2 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16.2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

16.2.1 风险影响程度评价

16.2.2 风险规避措施

第十七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7.1 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17.2 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17.3 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17.4 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17.5 对不可行的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17.6 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第5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综述了在疼痛控制中护理活动的概念、分类;护理活动的内涵;护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期为疼痛护理管理提供好的参考依据。

疼痛是手术后病人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医学的进步,使病人在所有的手术过程中都不知不觉渡过,但几乎所有的病人术后都会经历疼痛。术后疼痛若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延迟手术后损伤组织的愈合、改变免疫功能并增加患者心理压力,进而导致患者焦虑、恐惧、整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逐渐衰弱及增加健康照护成本,更会导致合并症的发生,甚至引起死亡率的增加。如何缓解病人的疼痛,在镇痛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疼痛控制是设法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疼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目前,疼痛控制的方法迅速发展。在术后疼痛控制中,护士实施的护理活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护理活动是解决护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术后镇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仍有50-75%的病人在术后承受着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分析术后疼痛控制效果令人不满意的原因表明,护士的护理活动是影响疼痛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可见护理活动对于疼痛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又存在诸多问题。

1.护理活动的概念与分类

1.1 护理活动的概念

护理活动易与护理措施混淆使用。根据国际护理实践分类结构,护理措施是指以解决病人潜在的或现存的健康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护理活动,又被称为护理干预[1]。可见,护理措施可由一个或多个护理活动组成。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特指护士为解决病人的术后镇痛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1.2护理活动的分类

美国卫生保健政策与研究署的术后疼痛护理指南将护理活动分为评估与干预两方面,内容包括评估工具的使用、评估要点与步骤、评估的频率、药物及非药物止痛措施、病人的教育等;美国护理措施分类体系认为与疼痛控制有关的护理活动涉及疼痛评估、药物及非药物止痛、治疗性交流、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活动管理、排泄管理和合作/组织活动等8个方面的内容;中国赵继军在其主编的《疼痛护理学》中认为护士在疼痛控制中主要发挥评估疼痛、落实止痛措施、与其他专业人员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等四个方面的作用[2]。

综合分析以上内容,将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内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疼痛评估,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治疗性沟通与宣教。

2 .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指使用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对病人的疼痛做出定量或定性的估计。病人的主诉是疼痛评估的金标准。疼痛评估是决定术后镇痛效果的第一环节。但许多研究报道,护士的疼痛评估活动存在很多不足。

2.1.1评估不及时,记录不全面

客观、全面地评估和记录疼痛对于镇痛效果至关重要。然而,很多研究表明护士对疼痛的评估存在着不及时、记录不全面的的情况。

Krenziscbe等[3]调查显示:疼痛评估工具虽较为普遍,但评估活动不是作为常规化,而是在“必要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的记录没有连续性,大部分记录都是给药后的效果,而忽视给药前的评估情;病人的疼痛部位、伴随症状和缓解时间在护理记录上很难找到。

张礼清[4]的研究表明.,很多医院疼痛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只在病人提出疼痛难忍或要求镇痛时才给予处理;在护理记录中,26%的病人术后次日到第三天都没记录疼痛问题。

2.1.2 评估工具使用欠准确,评估知识缺乏或不足

正确使用评估工具是准确评估疼痛的基础,而评估知识是正确使用评估工具的基础。然而国内外诸多研究显示,护士存在着疼痛评估使用欠准确及评估知识缺乏或不足的情况。

Al-hassan等[5] 观察护士对11例疼痛病例的评估的过程,9例病人被直接询问是否有疼痛,2例病人使用视觉疼痛量表进行评估;张礼清[4]的研究表明,很多医院的部分护士缺乏使用评估工具评估疼痛会更准确的意识,认为那样做只会增加工作量,还有护士甚至不知道疼痛还可以像其他生命体征一样量化评估;冯金娥[6]报道在被记录的病人中有20%被记录为中到重度疼痛,但核实病人后发现40%病人的疼痛程度是中到重度;李金霞[7] 报道,由于对疼痛评估的不重视,很多医院未将正确的疼痛评估技能作为护士日常培训的一部分;李漓[8]调查的173例病人均未使用过疼痛评估工具,且该医院的大多数护士仍不会正确使用疼痛评估工具。

由以上问题可见,为保证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建议医院管理者将正确的疼痛评估知识和评估技能作为护士日常培训的一部分。

2.2 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是术后疼痛控制中护理活动的主体部分[2],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轻疼痛的方法。护士的职责除了按时执行医嘱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何时实施PRN(备用)医嘱、监测病情变化、观察药物使用后的效果和药物副作用。可见,药物镇痛在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活动占非常重要的地位[2]。但很多研究报道,在药物镇痛中,护士的护理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

2.2.1 给药不准确、不及时

护士在药物镇痛中的活动主要是准确及时给予止疼药物、密切监测病情和观察药物副反应。然而,术后镇痛过程中,给药不及时、不准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Titler等[9]对709份老年骨折病人的住院病历进行核查发现,给药量远远低于每日最大推荐量,50%以上的护士报告有时避免使用盐酸哌替啶;秦洁等[10]对253名烧伤科护士进行调查显示,当病人的疼痛程度大于5(使用0-10痛尺),有28.7%的护士能及时按要求为病人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18.7%的护士没有为病人采取任何镇痛措施;史素娥[11]的调查显示,其研究对象100%的止痛医嘱的实施是在病人要求止痛时才给药,且52.5%的病人在给予一次止痛药后,仍有止痛要求,但都被医护人员劝阻。

2.2.2 给药途径不合理

合理、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然而,在术后镇痛中,仍然存在着给药途径不合理的现象。

Krenziscbe[3]等对220名麻醉护士的调查报道,护士常用的止痛要给药途径包括肌肉注射、口服、直肠给药和静脉途径给药4种,但最多的是静脉注射给药,其次那个是口服给药。另有8名护士报告在给予阿片类药物时只采用静脉途径。

以上研究提示:需加强护士在术后镇痛中严格遵医嘱执行药物镇痛及严密观测用药后疗效和副反应的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保证患者术后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缓解。

2.3非药物镇痛

非药物止痛方法作为药物止痛的补充,临床上可以的单独使用或联合药物使用。护士在非药物镇痛措施中有着更大的自主性。由于非药物镇痛措施是非侵入性操作,有病人易于接受、简单易行、且不受医嘱限制的特点,因此护士可在自己权责范围内独立实施,且实施后效果明显。然而许多研究证实护士并未充分发挥非药物镇痛方法的作用,亦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2.3.1 进行非药物镇痛活动频率低

护士对非药物镇痛措施有独立实施的权利,然而许多非药物镇痛方法不常被使用。护士有决定权实施的活动频率低,表明护士在实施疼痛控制护理活动对对医嘱的依赖。

Pellino等[12]的研究发现,遵医嘱实施的护理活动频率高于护士独立实施的护理活动;Carr[13]对美国223所医院进行基线调查显示,有些非药物镇痛方法如放松技术、诱导想象、催眠、经皮点刺激治疗等方法被不到5%的护士使用过。

2.3.2 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护理活动实施频率低

护士在选择非药物止痛措施时,更偏向选择简单易操作,专业技术少的护理活动。

何红姑等[14]的调查显示,护士常用的物理方法和情感支持方法有改变体位、安慰及创造舒适环境,然而却极少使用按摩和温度调节,护理人员实施专业性护理活动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学习,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智慧的护士才能担任,导致专业性护理活动在国内运用范围较窄。

由以上可知,护士应积极参与病人的疼痛控制,更多地发挥独立职能,并需加强疼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4 治疗性沟通与宣教

护士负责教育病人及家属如何应用疼痛评估工具、如何表达疼痛、药物止痛作用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起到了让那些不愿报告疼痛、害怕成瘾、担心出现难以治疗的副作用的病人解除疑虑和担忧,保证疼痛治疗有效性的作用。然而,疼痛控制方面,护士对于治疗性沟通与宣教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2.4.1 护患沟通不足、宣教材料缺乏

疼痛时是病人身心最脆弱的时候,40.2% 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希望护士能够陪伴在身边,多提供信息。然而,在术后镇痛护理活动中,护患存在着沟通欠缺、宣教材料缺乏的现象。

Carr[13]等就住院期间的疼痛经历为题访谈病人时发现,仅50%的病人能回忆起护士曾与其讨论过疼痛;Krenzischek[3]等调查发现,50%的护士报告科室没有标准化的宣教材料,对病人的教育仅靠护士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冯金娥报道,因为护士对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太模糊,病人未正确理解评估方法,尽管住宿疼痛评估3分,而行为却表现为疼痛剧烈,如出汗、肌肉僵直、深呼吸等3分以上的中至重度疼痛。

2.4.2 疼痛知识不足、提供专业知识不深入

护士充足扎实的疼痛知识对于护士与病人的沟通至关重要。然而,却普遍存在着疼痛知识不足、提供专业知识不深入的问题。

汪琪[15]报道,某医院75%的护士不知道如何与病人交流疼痛,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只有在病人提出疼痛或要求镇痛时才被动地知道病人存在疼痛,使一部分病人疼痛得不到及时缓解,部分护士的相关疼痛知识更新较慢,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层面,在对病人进行宣教时已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因此,需加强护士对及时有效的与病人沟通、交流对于术后镇痛的意义的认识,且护士应主动参加各种疼痛新知识、新理论的讲座、培训等,为更好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宣教活动做准备。

综上,护理活动在患者术后镇痛存在护士不使用评估工县或使用不当、给药不及时、给药量少于处方量、使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少、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不足等护理活动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术后病人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提升护理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王欣,王惠珍,赵惠霞.国际护理实践分类的结构介绍及应用建设[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18-120.

[2]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327.

[3]krenzischek DA,windle P,Mamaril M.A survey of current periAnesthesia nursing practice for pain and comfort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2004,19(3):138一149.

[4]张礼清,江雪莲,左金梅等.骨科病人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学丛刊,2004.4(5):89—90.

[5]A1-Hassan M,A1kihalil MS,Ma’aitah RA.Jordallian nurses’ro1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J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 1999,14(6):384—389.

[6]冯金娥.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8):36-38.

[7]李金霞.妇产科病人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31-32.

[8]李漓,刘雪琴.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32-634. [9] Titler MG,Herr K,Schilling ML,etg. Acute pain treatment for older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hip fracture:current nursing practic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J]. 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03,16(4):2ll-227.

[10]秦洁.烧伤创面换药腕踝针镇痛护理干预模式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学位论文库,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20040501.

[11]史素娥,张菊新.剖宫产术后疼痛治疗评估[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5,9(4):240.

[12]Pellino TA, Willens J, P0lomano RC etg.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ain management nurses practice analysis:role delineation study[J].Pain management nursing, 2002,3(1):2-15.

[13] Carr EcJ, Thomas VJ. Anticipating and experiencing post-operative pain:the patient’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997,6:191—201.

第6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神经内科;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之一。健康教育可以从心理与思想层面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配合度,进而实现护患积极的有效配合,降低患者痛苦,取到良好护理效果的目的。本文作者对本院2014年神经内科收治的初次住院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估,并与常规护理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总结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与意义,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取2016年1月至6月本院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272例为本次研究对策,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6例。对照组中,男70例,女66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56±3.2)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0.8)年;脑梗死50例,多发性脑梗死21例,脑出血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观察组中,男74例,女62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54±2.8)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1.7±0.9)年;脑梗死40例,多发性脑梗死31例,脑出血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加强性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护理措施,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健康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掌握具体方法,成立专业的健康教育小组,按医院非手术科室病人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表统一实施。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渗入病房进行一对一宣教并定时评估。

1.3健康教育内容和评估标准

1.3.1健康教育的态度首先要求护士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开启“亲人式”人性化服务,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护士与患者交流时要专注,态度和蔼,亲切,交流内容简单明了,每次指导的内容以患者能掌握为准,不宜宣教过多[1]。本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应用民族语言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并可通过动作、表情、图画、文字等多种形式帮助交流困难、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进行健康宣教。1.3.2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按医院规定的非科室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表实施。其表分为入院宣教评估,各种检查指导,用药及特殊治疗指导,饮食卧位康复指导和出院指导等五大部分。入院宣教评估包括介绍评估护士自己,介绍病区环境,呼叫器使用等,介绍作息、探视、陪护安全相关制度3个小项。各种检查指导包括各项检查(抽血检查、CT或心电图、彩超)的准备及配合指导,特殊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3个小项。用药及特殊治疗指导,包括用药种类,各种药物使用时间及目的,各种药物的目的及注意点,特殊功能锻炼方法与步骤及其他6小项。饮食、卧位康复指导包括各种饮食种类及注意点(重点为糖尿病饮食),卧位种类及注意点,床上活动的目的及指导,翻身的目的及指导4个小项。出院指导包括出院药物运用及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健康教育行为,功能锻炼,出院后随访的有关注意事项4个小项。

1.4观察指标

通过本院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表进行评估,护士长或护理部抽查。每一小项按健康教育宣教后的病人知晓率为考核标准,分为3级,相应评分为5、4、3分。A级病人知晓率为80%以上,B级为60%~79%,需对病人缺项进行补课,C级为60%以下,需再次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指导评估结果

规范化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观察组教育评估平均分(82.10±4.8)分,及格率90.17%,病人满意度94.97%;对照组平均分(36.2±7.2)分,及格率21.06%,满意度44.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指导评估比较

两组健康教育指导五大项评估,A级、C级病人知晓率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健康教育是目前护理界广泛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而健康教育关系到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正是人们在生存及发展中对生命健康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护士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还应从心理、生理等方面帮助病人,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住院病人采取健康教育指导与评估是帮助病人治愈和预防疾病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观察组教育评估平均分(82.10±4.8)分,及格率90.17%,病人满意度94.97%;对照组平均分(36.2±7.2)分,及格率21.06%,满意度44.8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健康指导五大项评估A级、C级病人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内科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能增加患者及家属防病治病的医学知识,从思想、心理、生理等多方面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正确了解,达到护患有效配合,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并对患者建立良好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献[2-5]报道一致。但不同点在于:(1)本研究针对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分为入院宣教,各种检查指导,用药及特殊治疗指导,饮食卧位康复和出院指导五大项20小项,进行量化指导,治疗后进行病人知晓率60~70%和<60%,则重新宣传补课。这种健康教育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较好。(2)重视心理指导,本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应用侗语、水语、布依语、苗语多种进行宣教指导,入院后根据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忧郁型、兴奋性、中间型分类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这种将病人心态调整积极乐观状态,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3)由于神经内科脑出血疾病多数是慢性,易复发的疾病,需长期服药,多种药物共服,易产生不良反应,药物依从性是防止复发的关键之一。本文在神经内科护理中,强调用药的目的、种类、不良反应和服药的注意事项的健康宣教、评估,能提高病人对药物治疗的认识,能正确对待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真正认识到坚持眼前的重要性,增强药物依从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消除不良因素,延缓或降低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认为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评估,应注意以下问题,才能事半功倍,收到满意效果。(1)树立现代化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护士应加强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知识能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是搞好健康教育的保证。(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掌握沟通技巧才能健康教育指导,评估达到预期效果。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应注意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坚持评估的原则。临床的沟通方式有语言性沟通,肢体沟通,形象沟通,辅用具沟通等多种方式,甚至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6]。这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细致,态度诚恳,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总之,获得患者的充分信任是检验护理人员沟通有效性的根本标准。(3)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内科疾病患者,特别是神经内科患者多数需要家属日常的生活辅助和护理帮助。因此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针对性向家属传递病情信息,解答家属的疑问交待治疗和药物的目的,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参与临床生活护理,特别是肢体功能康复的锻炼,以便胜任出院后患者的功能康复。(4)住院病人专科的健康教育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专科健康教育的指导内容,不同民族文化程度,病情存在的较大差异,如何针对性更科学合理进行健康教育等,需进一步研究。寻找更好的专科实施方案和健康教育的评估标准是今后研究的目标,前瞻性研究和评估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白晶.神经内科护理中规范化健康教育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70-671.

〔2〕焦坤,乔宏,吴志华.神经内科护理指引体系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2):33-35.

〔3〕伍琦.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136-137.

〔4〕何建蓉.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6):105-106.

〔5〕海丽红,张宏敏.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0):22-23.

第7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结核,肺;健康教育;护理程序

结核病是一种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的慢性疾病。我科摒弃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应用护理程序对住院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健康教育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时限性和可视性,提高了肺结核患者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 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治疗、转归有一个科学认识,提高患者认知行为和遵医方式,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至2009月12月,我科收治120例肺结核病患者,根据住院顺序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18~71岁;试验组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21~70岁。2组性别比、年龄间有均衡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推荐的肺结核诊断标准;(2)需要抗痨治疗;(3)年龄≥18岁;(4)自愿接受各种问卷评估。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2)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老年痴呆患者;(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1.3 护理评估 入院时评估患者的基本状况,包括目前生活状况、知识技能水平、生理、心理状态;评估入院时各系统的常规检查情况,有无药物过敏史;评估护理对象对长期用药的态度,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评估了解护理对象及其家庭对疾病、健康、治疗、康复的态度,家庭经济情况等,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1]。结核病患者通常能照顾自己而且似乎没有问题。 然而,可能会产生某些阻碍治疗依从性的事件,如情绪沮丧、财务困难、怀孕、乙醇或药物依赖、违法工作、至亲过世、无家可归等。护士必须听取患者的意见,并评价什么是患者最需要的、什么是患者正在努力完成的,以及结核病诊断对患者有着怎样的影响[2]。

1.4 护理诊断 正确区分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认真评估患者的个体是否具有该诊断的依据。肺结核的护理诊断侧重于认知、行为等因素。主要的护理诊断有: (1)清理呼吸道低效: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有关;(2)气体交换受损:与疾病致肺通/换气障碍有关;(3)体温过高:与机体感染致病菌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慢性疾病消耗有关;(5)活动无耐力:与疾病致体力下降有关;(6)知识缺乏:与缺乏肺结核的预防保健知识有关。

1.5 护理计划的制定 标准护理计划对相同疾病的患者提出共同存在护理诊断、预期目标、基本的护理措施和评价标准[2]。尽管患者使用的药物剂量、方法均相同,但是,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要灵活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制定一个包括支持系统在内的个体化计划,这样可以使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底,激发患者的依从性,并且促进药物治疗的完成情况。

1.6 护理措施

1.6.1 制定健康教育路线图: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然后护理人员根据评估情况按临床路径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实施连续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6.2 保证达标: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严格执行医嘱,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肺结核患者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坚持服药。根据健康教育内容上的指标,反复进行评估教育,直至达到最终护理目标。运用沟通技巧,积极建立治疗性人际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关心他们,使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医院环境,积极主动配合医疗人员进行药物治疗。保证患者理解:服用多种药物的重要性,即使在感觉已经很好时;每种药物要按剂量服用;每种药物按药物的时间服用;药物可能的副作用的观察。

1.6.3 指标观察:定期对肺结核健康教育指标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及方式包括: 将自行设计的问卷发放给患者,由患者填写后收回。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住院次数。②对肺结核知识认知程度问卷。认知内容包括肺结核的发病原因、诱因、传播途径、疾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案、所服药物名称及不良反应、所服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不按医嘱服药的后果、按医嘱完成药疗计划及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按认知程度分为了解组、一般了解组、不了解组。③对疾病预后的了解情况。④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满意。⑤治疗依从性问卷。治疗依从性情况分为坚持服药、间断服药、从不服药;复查情况分为定期和不定期复查,遵医方式综合 评分70分以上者为遵医方式良好,69分以下者为不遵医。其中正确用药占60分,饮食习惯占25分,其他占15分。

1.7 护理评价 评价贯穿于健康教育过程的始终,通过教育评价反馈再教育的过程,不断评估教育策略、教育内容是否适合教育对象,以便随时修订教育计划[3]。在长期的结核病治疗(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的患者)期间,许多因素会改变,因此护士必须在患者同意下定期地评价患者的进展,包括患者的临床情况、个人的境况、心情、态度、外表方面的任何改变都应该被关注。临床实践证明,护理程序应用于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效果。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90%患者受益,学到护理知识,对多种宣教形式满意。通过出院后反馈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都能做到合理饮食,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坚持服药,能满足自我护理的需要。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患者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4]。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为护士提供了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的健康教育活动的工作程序框架,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5]。运用护理程序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护士热情周到的服务,密切了护患关系,促进了信息交流传递,不但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还减轻了患者孤独感和心理压力。使患者在情绪稳定下接受治疗,保证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宣教,使健康教育有计划性,有目的性,根据不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计划,随时评价学习情况,及时修改使护理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全程质量控制,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肺结核患者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春渝.病人入院护理评估中的缺陷及干预措施.中国护理管理,2006,6:3233.

2 姜安丽,林菊瑛,巩玉秀,等.整体护理于护理程序.//姜安丽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

3 刘岩.利用护理程序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714.

第8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晚期癌痛;治疗

癌症疼痛是个普遍性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900 万新癌症患者,估计到2015 年的一段岁月里将有1500 万的新癌症患者,3000 万人将会因癌症而死亡。晚期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痛苦的最首要因素。其中30%~50%有不同程度的疼痛,60%~90%的晚期癌症病人会发生中、重度疼痛[1]。随着新治疗方法的进步,有80%癌症疼痛容易控制[2]。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医院癌痛的现状;在我国,癌性疼痛发生率为51%一61.6%,其中约有50%~80%的癌痛病人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镇痛治疗[3]。癌痛控制水平低的最主要原因是治疗观念和用药习惯上存在误区。尤其在农村,由于对癌痛治疗不够重视,在观念上难以摆脱认为使用就等同于吸毒;加之品控制以及缓释剂、控释剂价格过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癌痛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治疗,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1、2 癌痛处理的措施;存在的问题;癌痛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应积极治疗癌痛的伴随症状如失眠和焦虑等,并积极预防和减轻镇痛药的副作用。WHO 提出癌痛治疗三阶梯的中心为药物治疗,有20%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据此提出了“阿片敏感性疼痛”和“阿片不敏感性疼痛”[4]。吗啡的主要代谢产物M3G 和M6G 正被证明与吗啡中枢性兴奋性副作用有关,比如肌痉挛。在临床工作中应考虑癌痛很少是由于单一因素所致,往往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治疗时应遵循常规接替用药法,应通过滴定法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达最佳效果。对阿片不敏感性癌痛宜早合并用药,并考虑改变给药途径,或选择其他阿片类镇痛药如美沙酮,喷他佐辛及近来经皮使用的芬太尼贴。(2)仔细观察及评估镇痛效果:MeMillar 等对一组接受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有关疼痛结果中发现,疼痛治疗并不理想,部分原因与护理有关。护士对疼痛评估记录不仔细,也不记录对疼痛治疗方法的评估,并且对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不可避免的便秘也不关心。因此强调加强与疼痛治疗相关的护理教育是必要的[5]。癌痛绝不仅仅是一个疼痛的问题,而应说是社会问题。肿瘤患者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行为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心理和社会心理的评估。Lehofer[6]发现在紧张和痛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Orbach[7]研究发现,自杀倾向、绝望、抑郁和焦虑与痛阈和耐痛阈显著相关。Scheidt[8]研究老年患者的躯体痛,发现它们不能完全由躯体疾病所解释,抑郁、自罪及丧失功能的悲痛对其躯体疼痛有特殊意义。癌痛治疗中引进心理学的方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应用药物和其他技术无法获得满意效果的疼痛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途径。最常采用的方法有肌肉松弛训练,催眠法,生物反馈方法和鼓励病人多参加社会活[9]。

2 分析与讨论

2、1 由于我国疼痛治疗学科开展的较晚,还有很多疼痛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开发更多更安全的新药,以及对全民疼痛知识教育。医务界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合作,重视解决下列相关问题:①加强医护人员的观念转变以及和患者之间的沟通;②注意疼痛程度评估指标、治疗方法的选择;③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种类、剂量、疗效跟踪及评价);④疼痛诊疗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补充,并且实施全面的专科训练;⑤改变临床学科间的合作、协调不理想状态;⑥加强全社会对晚期癌痛治疗宣传、认识及关注;⑦支持对晚期癌痛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初次用药后24 h需要重新评估疼痛程度,再计算24 h用药总量,作为次日按时给药量,再调整剂量,直到止痛效果满意为止。疼痛

2、2 ①逐步在三级综合医院建立疼痛学专科,实施疼痛诊疗医师资格认定和规范化制度的建立;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②在各级医院加强和规范化已经开展的三阶梯治疗方法;③疼痛专科重点发展三阶梯外治疗方法;④重视并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⑤建立全面、系统的疼痛管理目标和实施;⑥逐步建立部分癌痛患者家庭治疗模式;⑦逐步建立完整的网络系统和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救助的社会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60.

[2] Zech DFGrond S,Lynch J,et al.Validatio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cancer pain relief: a 10-year prospectivestudy [J]Pain,1995,63:65-76.

[3] 孙玉刚.肿瘤患者品使用的伦理学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2) .

[4] 许华.阿片敏感性[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3):158.

[5] 倪家骧.构筑治疗癌痛的第四阶梯[J].麻醉学论坛,1998,5(2):27.

[6] Lehofer Metal.Psychiatry res[J].Anesthesia,1998,79:51.

[7] Orbach I.J Conscilt Clin Psy chol[J].Anesthesia,1997,65:646.

第9篇: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

摘要目的: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早发现风险隐患,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手术病人118例非惩罚性记录报告显示的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其主要原因,与2011年1~12月采取风险评估、安全管理等对策167例老年手术病人实行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压疮、药物相关问题、导管滑脱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利用风险评估表量化评分,识别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细化安全管理,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老年病人;手术;风险评估;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63

作者单位:066004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俊青: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通信作者:郑素芬

基金项目:河北省卫生厅课题(20120287)

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医学技术的进步,使高龄手术病人数量不断增加,由于老年生理机能及心理承受力的衰退,很多病人还合并其他慢性疾病,住院期间易发生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压疮、烫伤及药物相关因素等不良事件[1],造成伤害,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降低病人及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引发不必要的纠纷。为此,我科自2011年开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采用风险评估表量化评分,强化老年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细化安全管理,采取个体化、预见性措施,把以往出现问题后的被动处理改为主动防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手术老年病人共11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88岁,平均69.20岁。病种主要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胆管切开术、胆管癌肝癌切除术。

2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手术118例病人病例,非惩罚性记录报告显示的不良事件包括跌倒烫伤、压疮、药物相关问题、导管滑脱、投诉等,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措施不科学、风险意识低、护患护医沟通不良、评估不准确、环境设置、安全教育及措施不到位等[2],自2011年1月开始制定管理对策如下:

2.1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成立由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组成三级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小组,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归类、分析,明确工作环节中的风险隐患、易发部位,明确风险管理的重点,制定针对性的规章制度[3];每月开展1次护理质量评议会,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根据现存或潜在的风险不断修订原有的规章制度,完善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并严格落实;查找资料,制定专科风险评估流程和发生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定期演练,人人掌握,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护理安全。

2.2风险评估改变住院期间出现风险后给予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且评估无量化,更多依靠护理人员的主观认知方式。采取压疮、跌倒、坠床的量化评分,评估在病人入院后6 h内完成,在入院宣教增加预防烫伤的内容,并根据科室特点增加了导管脱落危险因素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所有评估表常规每周评估1次,危险因素发生变化则随时再评估。

2.2.1压疮采用Braden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力、移动力、营养及摩擦力6个部分,总分值范围6~23分,分值越少,发生压疮的风险越高。<18分提示有轻度压疮风险,给予病人床头挂防压疮标志牌,利用文字和语言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防压疮知识宣教,并签字告知,告知书入病历存档;<14分提示中度压疮风险,告知责任组长及护士长,依据病人病情、营养状况、经济能力、意愿等选择预防压疮的措施,可使用减压贴或涂擦药物,使用气垫床,加强翻身等个体化方案,责任组长及护士长每日跟随交接班检查措施落实情况,评估效果,不断修正风险评分及方案。

2.2.2跌倒坠床的评估采用一张评估表,危险因素分为9大类,包括:年龄、既往史、疾病、意识、视觉、听觉、活动能力、排泄、用药情况。总分值范围0~36分,总评分≥8分为高危人群,报告护士长,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预防知识告知病人及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执行相关防护措施,如:穿防滑鞋子;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处;夜间使用地灯;床边勿放杂物等。和家属沟通安排好陪护,提醒日常起居要做到“3个半分钟”即醒后半分钟坐起,坐起半分钟再站立,站立半分钟再行走[4]。对手术后意识不清、烦躁及处于半卧位时,使用约束带和床档。护士长要每日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对依从性差的病人和主管大夫交流相关信息,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2.2.3导管脱落危险因素评估表从导管类型、导管固定、意识、依从性4个方面评分,每项依据低、中、高危程度给予1,2,3,4分,如一个项目涉及多个内容则将分数累加,总评分≥8分为高危人群。挂防导管脱落警示牌,每班交接时查看导管情况并记录,重力导管使用高强度外科胶带或加压固定胶带,其他导管使用导管固定装置,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约束。高危人群必须报告护士长,每天督查措施落实情况。

2.2.4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对病人依赖程度进行调查,得分在0~100分之间,≤40分表示重度依赖,41~60表示中度依赖,61~99分表示轻度依赖,100分表示无需依赖。所有病人入院时均要评估,手术后和恢复期病人需再次评估,影响活动能力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再次评估。护士根据评分关注病人,与家属沟通,安排陪护,协助完成基础护理,保障安全。

2.2.5建立科室医护交流的平台鼓励发表意见,每周1次沟通病人相关信息,提出问题,针对病人现存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法。医师的参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3安全管理

2.3.1环境设置分析不良事件,在环境方面做了如下改变:公共厕所内配置坐便椅,厕所墙上增加扶手和挂钩,洗漱间地面铺防滑垫,病房厕所全部改为坐便,马桶前方安装紧急呼叫按钮,厕所入口地面贴“防止跌倒”提示字样。每间病房设健康教育宣传栏,防跌倒防坠床预防措施、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手册放置其中,方便病人家属随时翻看。同时放在书报栏内供病人拿取。分配床位时尽量将老年病人放在距离厕所较近的位置。

2.3.2安全教育将安全知识教育具体化,操作性强,如:病人穿防滑拖鞋,地面湿滑时避免下地行走,不要私自使用热水袋,睡觉时拉起床档,呼叫铃放在伸手可及处等,并要求在安全告知书上签字。研究显示[5],跌倒多发生在夜班时段,占到67%,和排泄有关的占到23.24%,在此时段,夜班增加对高危病人的巡视,责任护士增加安全教育的频次,以引起病人家属的重视,主动配合医护工作。培训学习各种导管的固定方法,了解各种胶布的特点,引进高强度外科胶带和导管固定装置的使用,妥善固定导管,防止脱管。

2.3.3药物相关问题制定新的制度:实施双人核对,反向核对,口服药发药签字,病区内备药设查对登记本,每月查对一次并记录,输液卡输液完毕后双联核对签字。巡视病房时观察询问病人用药反应,耐心倾听诉说,及时和主管大夫沟通病人用药情况。

2.3.4心理护理增加护理人力资源,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接触陪伴病人,对病人术前术后的焦虑、恐惧、担心能及早觉察,与病人交流、耐心细致解释相关问题,对焦虑严重的病人提请主管医师注意,建议请精神卫生科会诊,予以干预。针对老年病人不愿麻烦他人的心理,从治疗的角度向病人解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鼓励其有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2.4评价标准比较2011年1~12月老年手术病人167例与2010年1~12月收治的118例老年手术病人发生的不良事件。

2.5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表1)

注:2010年跌倒坠床烫伤4例,压疮5例,药物相关问题6例,导管滑脱7例,投诉2例;2011年压疮1例,药物相关问题2例,导管滑脱2例

4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不仅对病人的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构成危害,也会给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和医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能够关注各个环节的风险所在,那么风险的发生率会大大下降[6]。因而分析、识别护理工作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建立工作流程,应急程序和预案,树立全员风险意识,明确职责,标准化关键程序,避免过分依赖人的警惕性,是降低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

老年病人生理机能衰退,免疫和应激能力下降,应对手术的支持能力下降,风险增加,通过评估病人的主观因素、客观资料、一般情况及特殊变化,判断病人病情变化,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对潜在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使护理工作有预见性,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老年病人及其家属的安全教育,医护患之间共同协作,加强沟通,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姜向娜,李凯.29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5):1217-1218.

[2]林亚妹,郭泽丽,陈惠.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47-348.

[3]李平.儿科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92-94.

[4]黄海燕,刘蕾,盘雪娇.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6):83-85.

[5]冯志仙,黄丽华,胡斌春.住院患者跌倒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23-327.

[6]贾俊格,胡云霞,安淑君,等.前瞻性护理业务查房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9):83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