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

生物技术培训全文(5篇)

生物技术培训

第1篇:生物技术培训范文

1影响因素

科技革命为医学也带来了一次新的变革。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看病模式被时代所淘汰,大量的精尖设备投入到医学实践中。但就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医学工程技术部门与医院仪器设备的发展有差距[3]。在实际中,影响医学工程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1规章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医院医学工程部门发展晚、起步迟,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范围,甚至没有统一的名称。各个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责存在差异,其基本任务都有及时修复仪器设备,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医学工程部门中存在重视培训操作人员,而忽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其成因是采购、论证、管理以及维修的脱节[4]。在签订合同时,医学工程部门往往考虑仪器设备的使用,而忽略了对设备维修方面的考虑,甚至有的设备维修手册都不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提高受到供管和维修脱节的制约。

1.2维修设备不全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一般医院购买的大型仪器设备有限,购买的维修配件也相对较少。一旦这些设备出现故障,就需要立即进行维修,以免影响医院的运行[5]。由于缺少元件配件,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挑战大,专业能力和维修速度都会受到影响。

1.3维修方式不先进

当前,医用仪器设备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以高度集成化为发展趋势。传统的维修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维修的要求[6]。例如:要想通过现有的设备,在电路板上更换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很难做到的。受维修工具不全、检测仪器缺乏等因素影响,很多大型医院的维修模式发生了变化,仪器设备的维修也由起初的元件级维修转为板级维修。板级维修大概需要半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维修周期太长,维修价格也很高,大大地提高了维修成本。

1.4技术交流无组织

技术人员的工作繁、杂,没有按专业进行明确的划分,造成技术人员负担重。在工程技术工作的性质上,在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有很多,但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分析却鲜有[1]。自21世纪以来,高科技快速发展,医学的发展也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医学的发展要以医学理论和技术为依据,以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为导向。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扩大的同时意味着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医学能够保持发展步伐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管理以及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2对策

2.1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主要有四个方面基本要求。首先,身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既要有好的专业技术,还要懂一定的医学知识[8]。其次,熟练地掌握本专业仪器设备的用途、性能、操作方式、维修及保养方法是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还要了解有关仪器设备的相关知识。再次,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要懂得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最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好的职业操守。即使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也要及时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目前,我国医学工程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差很大,技术水平也存在差异,成分复杂[9]。因此,在学科建设上,要构造和谐氛围,从初级到高级合理地分布人才,还要加强团队思想素质和文化建设,使医学工程人员能够最大程度地为医院建设和发展服务。

2.2优秀人才团队的建立

医疗仪器设备的资产就占医院总资产的50%~70%,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就、高水平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十分必要和迫切。医学工程人员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各级管理部门和医院领导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1)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目前各大医院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继续再教育,能够有助于扩充、更新他们的知识。有些医院,甚至可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国外接受培训,以适应医学工程新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医学工程接轨,不断了解、更新、掌握最新科技成果[11]。

(2)有计划地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或者相关的学术人才,能够优化团队建设。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实施考核制度,增加临床工程技术培训。当前,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任务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临床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在促进医院临床工程进步的同时,能够推动整个医疗技术的发展。

2.3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社会地位的提高

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一门学科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有了完善的制度,医疗设备维修部门中的问题才能够被正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社会地位才会得到很大的改观。长期以来对医学工程的不重视严重制约着医疗设备维修部门的建设和发展。目前,由于没有统一的职称晋升标准,相关的培训、考核以及上岗制度尚未建立,医学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医院应该重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立功授赏、晋职、加薪时,要与临床科室的人员一视同仁[13]。在工程技术人员由突出贡献的时候要给予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努力钻研业务,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3结束语

第2篇:生物技术培训范文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现代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要发展现代农业,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而2015年,国家为发展现代农业,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等政策措施,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对象囊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机具种类达11大类43个小类137个品目,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涉及河北、山西、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广西等17个省市和自治区。我国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农机化保持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超过5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水稻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预计分别达60.6万台、144.5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8.1%、13%,其中玉米收割机同比增长23.8%;全年培训各类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达400万人次,新增农机化技术推广面积2.6亿多亩,但综合机械化水平仅约48%,仍属于较低水平,且存在小型机械较多而大中型机械较少、动力机械较多而配套机械较少、丘陵地带机械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等诸多不足之处。

2推广措施

2.1明确推广任务推广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首先要明确推广任务。

任务的明确有助于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给予上文提到的我国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形势,本文认为,当前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应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国家鼓励性政策措施,加大购置、更新农机的力度以优化大中小型机械、动力机械和配套机械的结构,均衡机耕、机播、机收的机械化水平和不同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丘陵地带机械化水平;加大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并融合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新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2.2宣传相关政策上文提到,国家为发展现代农业,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等政策措施,为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要推广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需对国家政策和技术优势进行深入宣传,一方面消除农民对推广和使用新技术的顾虑,另一方面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应用新技术的好处,从而促使农民自觉购置和更新农业机械,积极参加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机械技术掌握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2.3加强部门合作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事关农机化推广机构,还事关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

因为,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重点之一就是融合入农机和农艺技术,而二者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优良的农业品种适宜机械化栽培、生产,且具有一套良好的机械化栽培、生产模式,而该农业品种是否适宜机械化栽培、生产,采取何种机械化栽培、生产模式才能获得最佳效益,机械化栽培和生产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如何,则需农艺技术推广机构等农业部门进行指导。而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培训、普及有赖于农业科研部门,农机化推广机构只有与农业科研部门加强合作,才能提高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推广培训的质量。

3结束语

第3篇:生物技术培训范文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一是可以让资源的获取更加的公平,可能性和选择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突破,不需要较多的费用,但是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数字化处理、加工和传送这些数字资源,这样就可以灵活有效的进行信息的处理,频谱资源的占用可以得到减少,信息传送也不会出现很高的误码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二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因为视频、音频以及图像和文字等多种媒体都被综合运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之中,很多现实世界的东西也通过虚拟技术来再现,现实世界中有些实验是难以操作的,但是却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来进行模拟,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给充分的激发出来。

二、某省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服务技术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在网络结构方面:本省将主干作为卫星宽带网络,并且有效的结合了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进行了宽频农业远程培训与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对全省农村进行了覆盖,形成了现代化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对课程预告以及课件介绍进行定期,对那些受众疑惑进行解答,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栏目以及农业专题数据库提供在网上,让用户下载和分项。这样就有效的结合了卫星宽带网和计算机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远程培训网络体系。

在课件资源方面: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各类多媒体课件和农业知识数据库进行引进课制作,并且构建农民培训专家师资队伍。又对本省农业最新科技成果以及其他的各类实用技术进行全面整合,系统分类以及集成化处理这些收集结果,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以及农业知识数据库的制作。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教学资源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家授课,将本省农科院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充分的利用了起来,对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进行了聘请,录制相关的资料,结合后期制作,安排相应的文字和图片,便于大家理解。第二类是专家讲课结合实景视频,指的是在专家讲解的基础上,将相应的实景画面给配上去,这样就使课件不至于那么枯燥,将技术操作过程形象全面的示范出来,便于农民接受。第三类是电视情景科普教学片,这一类是对电视艺术形式进行了充分利用,将实际情景作为主要内容,针对每一个技术专题,进行农业科普类教学片的拍摄和制作。一般来讲,各类课件片的都保持在30分钟,采用WMV格式。

在基地建设方面:本省在农村培训基地建设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站在本地计算机硬盘上自动接受下载通过卫星传送的培训课件;那么直接可以通过投影机或者大屏幕电视机来对这些课件进行播放,组织农民朋友前来接受培训和学习。二是通过卫星路由器来有效的连接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本地局域网服务器,这样局域网数据库中就会储存这些下载的课件,用户的学习观看只需要对视频直接点播即可。三是部分乡镇有着较高的有线电视普及率,那么广电站就可以进行培训频道的构建,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来让农民接受实用技术的培训。用户只需要坐在电视机前,就可以轻松接受实用技术培训,这种技术不需要过多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并且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本文来自于《电源技术应用》杂志。《电源技术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第4篇:生物技术培训范文

1.基本概念

(1)养殖原理水产生态养殖的基本条件是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强调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采用改造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来预防和控制养殖病害,从而提高养殖生物自身健康状况,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生态养殖与人工养殖的主要区别在于“共生互补”,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设施养殖模式。(2)技术关键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形态、食性、生长、繁殖、习性)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实现对养殖系统(养殖设施、养殖品种、养殖环境)实施有效控制。技术关键点主要为良种选育、生态平衡、科学选用绿色饲料和药物等,以改善养殖生物的生态环境,生物品质,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2.养殖技术

(1)苗种选育水产苗种的品质好坏直接影响生态养殖的最终效益,因此选择苗种时必须选择品种纯正,健康优质的苗种。如选择海参苗时以肉眼观察,品质良好的参苗肉刺坚挺,体色发亮,体态呈自然伸展且在苗池池底、网片、池壁均匀分布,排便呈条状;如参苗体色发黑、缺少光泽则为劣质苗(用药不当或已感染疾病)。育苗过程中应对水质、饲料、药物处理进行严格检验,避免高温育苗,严禁使用抗生素等禁用药品。放养海参时则要考虑到海参对盐度的敏感度,要精确测定盐度,必要时应带參圈水试苗,确定成活率之后再引苗。优质苗种则品相健康、色泽明亮、逆水性强、规格统一。一般可采用多品种混养方式进行合理放养,充分利用水环境中的各类资源以提高水产品质量,为后期养殖养护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进行选育和改良时一定要选育经济效益好、食用价值高、抗病害能力强、环境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好、生长周期短的苗种,要保证苗种选育的多元化。(2)生态环境水产生态养殖,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需要人工进行管理调控,现阶段多以合理放养、多元混养、控制数量、采用微生物技术等方法来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如要保持养鱼池塘中的生态平衡,放养时主要以草鱼或青鱼(鲤鱼或鲫鱼及其它摄食性鱼类)为主养,保证70%~80%摄食性鱼类排出的粪便能使浮游生物健康生长,为鲢鱼和鳙鱼(15%~20%比例)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促使摄食性鱼类的健康生长,实现不同品种鱼类的共生共养。此外,要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就要做到合理放养,前期要控制水生植物(一般以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等浮水植物为佳)和苗种数量,后期则应根据池水肥度及水产生物的摄食量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科学调控。(3)饲料选择饲料品质好坏不仅影响到水产养殖的成败和效益,还会对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选择饲料时既要考虑到养殖效益,又要保证饲料的绿色安全,通过选择优质饲料与科学投喂技术相结合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保证养殖效益的同时维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所以在实际投喂(鱼类养殖)时,首先要求掌握常规的投喂标准,春季可投放少量精饲料;夏初每天的投喂量可占鱼体总重的1%~2%;盛夏季节每天投喂量可占鱼体总重的3%~4%;秋季投喂量约为鱼体总重的2%~3%;冬季天气晴朗时可少量投喂。此外应通过区分不同鱼种进行科学投喂,掌握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投喂原则和方式。(4)病害防治水产生态养殖的病害问题可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际生产中往往存在着发现迟、给药难、治疗效果差的问题,一旦养殖生物发生病害时便难以控制,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如鲫鱼养殖中常见的腮出血病,由于引起该病的疱疹病毒与鲫鱼蛋白具有同源性,药物灭杀并不能起到明显效果,必须通过早期预防,优选良种及合理用药来提高鲫鱼的抗病能力。因此早期就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病、谨慎用药的原则,选用绿色药物来提高水产生物的抗病能力。如采用中草药来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选用大黄、黄连、五倍子、苦楝、大蒜、仙人掌、南瓜子等中草药,按照相应配伍原则来配伍药物。

3.应对措施

第5篇:生物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吉林

1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情况

1.1政府助力推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近年来吉林省进一步加大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大幅提升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及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大相关优惠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倾斜和保障,“十二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创的各项决策和部署,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重点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截至“十二五”末期,吉林省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保障经济年均增速居东北地区首位。

1.2推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促成“省校合作”建设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吸纳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国内知名农业类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省内外相关企业的优势科技资源,进行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签署“省校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以产业创新为动力,着力围绕产业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技术研发聚焦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从而不断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1.3积极探索科技服务农民新途径,切实抓好科技兴农工作

近年来吉林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在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及科普知识展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深入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专题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解答农民技术咨询和指导。借助科技特派员的先进科研思想,先进技术知识,并与当地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工作重点放在能够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科研项目上,切实提升了各地农业科技化水平,有效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2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健全,主要表现在能够有效利用的农业创新资源不充足,一些研究成果并非针对市场实际需求而研发,最终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落地难。在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管理下,从中央到省、市,存在农业科研机构交叉重复设置的情况,农业科研部门所有制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许多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严重,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没有与现有市场需求所匹配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

2.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但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加上吉林省本来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就十分薄弱,科研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创新体系尚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支持体系,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总量和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吉林省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相关部门层次多,投资经费的管理过于分散,导致资金中间使用环节流失,从而极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整体运行效率。长期以来,受科技体制机制制约,产学研脱节,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顺畅。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众所周知人才是科学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影响吉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目前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跨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供,导致国内许多人才的流失,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较高的高科技人才。另外,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普遍存在高精尖海外人才和重点农业领域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紧缺的现象,导致一些高新技术科研开发比较乏力,科技合作领域受限。

2.4农业科技创新缺乏法律保障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需要更加完备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尤其涉及到技术创新成果,就更需要一套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其原因是由于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激励创新创业、规范企业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科技管理工作。

3吉林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确立政策导向,加大R&D投资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投资政策、农业技术产权保护、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奖励等更多政策和措施落实力度,政府部门应研究更有效的政策供给,推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以此同时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开发推广的投资力度,使资金在保持流动性基础上追求长期稳定增值,再用于农业科研活动中去。

3.2加大农业科研基础投入力度,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综合试验基地建设,采取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化科研合作、技术合作、服务合作等形式,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雄厚的科技实力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在产业化进程进行试验示范,最终形成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对农业创新主体的专业指导、专业培训,全面提升农业创新主体的科技素质。强化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科技人员创新的权利,保护智力资本,使之真正成为现代化农业创新主体。

3.3推进吉林省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争夺农业科技领域尖端力量,引进国内外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进行产学研合作,努力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强农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接受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同时构建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完善现行农业科研体制中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

3.4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加强农业的科技创新研究

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加速推动了当今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使农业科学的新内涵、新学科、新知识被重新挖掘。因而在这一新背景下,就要求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与开发,运用创新思维,打造新一代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带动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催生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5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化研究,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对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研究的投入,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升级成熟,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着力培养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专注技术研发的同时兼顾研发效率和生产管理效率的提升,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提高农业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农业高新技术转让中介服务机构,疏通农业创新成果从研发、转移转化到产业化应用渠道。健全完善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使技术市场的秩序得到规范维持,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4结束语

吉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树立正确意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建设资金和政策性引导扶持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产业化创新研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当前及今后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常态化重点工作来抓。

参考文献

[1]秦娜.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2]任力达,李海生,沈刚.吉林省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7(11):52-54.

[3]庞凌霄.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3(13):53-55.

[4]葛波.吉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