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物医药知识范文

生物医药知识全文(5篇)

生物医药知识

第1篇:生物医药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资金管理

1生物医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因

第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相关的监管政策仍在不断完善、加强。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药品、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医疗检测、医疗服务等。生物医药企业接受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管理监督。在2017年1月9日,卫健委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宣告全国“两票制”的正式启动。“两票制”将促使药品的流通扁平化,药品的流通路径以及中间价格将变得透明可追溯。“两票制”的实施也将改变生物医药企业的业务逻辑和财务结构。合理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规避相应的风险。生物医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以降低政策风险,也越来越重要。第二,市场竞争加剧,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强内控,提升运营能力。由于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医药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之下,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效率,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对服务质量、技术水平、销售模式、营销网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内部控制管理持续提升,从而加强竞争力,对未来业绩的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监督及反馈职能在内部管理控制中体现,才能够让生物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所以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系统,是必要的趋势。

2生物医药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2.1内部控制的环境有待改善

生物医药企业内部良好的控制环境的构建,是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合理有效地执行的基础条件。就目前而言,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其内部控制环境是不健全的,难以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生物医药企业的内部环境往往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在这些内部控制环境当中,依旧还存在着许多组织架构不合理,职权分配不清晰以及责任并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因为生物医药企业中由于其业务范围比较大,日常生产经营都比较琐碎,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经营过程中容易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这也就导致了某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和落后的内部控制环境,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

2.2对风险的管理没有形成体系化

由于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对比,生物医药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经营风险。比如行业监管政策变化、新产品研发失败、因技术和工艺固有的局限性导致的产品质量事故等风险。生物医药企业对构建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将风险问题和企业运营相互挂钩,使得内部控制管理对风险的应对和潜在的预防比较消极怠慢,进而引发生物医药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尚且未能够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以及控制体系,仅仅只是重视经营过程中短期的利润以及销售额。当风险事故问题已经在现实中发生的时候又没有及时的应对办法与控制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给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带来严重的损失和负面的影响。

2.3生物医药企业对于资金管理缺乏合理性

现金流,就像企业的血液,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多项内部控制环节都与资金息息相关,比如销售与收款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等,而资金管理的水平直接反应内部控制执行的情况。生物医药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投入研发资金,现金流波动大且难以预测,因此,高效且合理的资金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资金管理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生物医药企业是否能够正常地维持日常的经营以及稳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在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中依然存在资金管理不科学,缺乏一个有效的资金预算规划,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生物医药企业本身运营的环节就比较复杂,倘若资金的使用存在漏洞,就会导致生物医药企业产生连锁性的负面影响。

3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生物医药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推行打下坚硬的基石。第一,企业自身需要转变管理的思维,将那些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方法全都抛弃掉,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对于自身企业的重要性,做到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全理解完全认识。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把观念深入到各个岗位当中去,将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形成企业文化。第二,生物医药企业应按法规、章程,结合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权责配制、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比如:生物医药企业内部需要确保信息的传递通畅,特别是面临重大事件时,各部门的配合情况、职责分工应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关键岗位员工,应对其权责有明确认识并有足够胜任能力,建立关键岗位轮换制度或强制休假制度。需要构建在完善的监督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监督的力度,并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出现问题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嘉奖和鼓励。第三,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设立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确保生物医药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生物医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能够及时地反馈和汇总,便于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经营当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

3.2正确识别风险,建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管理体系

公司经营活动中,与公司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信息与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是同时也受到更多的政府监管、技术投入风险也更大。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并持续发展,正确识别风险,建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管理体系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第一,通过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基于事实信息的分析,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系统化地对各自业务单位风险进行分析、确认、计量、管理和监控,形成风险评估管理组织体系。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根据以往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事件做出合理的数据评估和整理,在最大程度上做好各种风险的规避和完善解决风险问题的相应措施。第二,生物医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及时识别风险,并进行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第三,要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与持续改进,风险管控完成PDCA循环,从而不断地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规避和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健康进行,以保公司资产安全、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和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3.3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建立良性资金循环体系

生物医药企业由于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构建完善的资金管理系统。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人员管理等,这一系列的业务和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流动都息息相关。企业在各经营环节的资金循环中,能否有效地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决定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生物医药企业无论在财务预算,采购付款、销售回款,还是在事后资金分析与审查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管理的力度。第一,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才能够从根本上做到资金及时到位,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第二,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做好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建立良性资金循环体系。从资金流入方面来看,在销售收款环节,要建立与销售政策相匹配的信用制度,强化信用政策的执行,及时催收应收账款,提高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在融资方面,要综合考虑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展开。从资金流出方面来看,对于大宗采购的业务,要重点审查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对于日常货款,要关注账期及付款条件。在企业经营各环节中,开源节流同时并进,提高企业运营资金。第三,提高资金管理效率,除了事前做好预算、事中加强管控,还需要事后及时对资金管控情况进行分析或进行内部审查。通过按期分析比对、内部财务审计等方式,及时反映公司营运情况,针对异常情况,迅速作出相应调整,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总而言之,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物医药企业期望长期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提高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姚莉.浅谈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与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8(23):21-22.

[2]彭艺梅.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途径探究[J].经贸实践,2018(22):220.

[3]刘畅.企业集团加强资金活动内控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8(31):129-130.

第2篇:生物医药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江苏省

引言

生物医药类科技期刊是传播生物医药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相关部门领导、科技人员、学者及企业了解、交流、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在生物医药科技的振兴与发展中,生物医药类科技期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和对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视,对生物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期刊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正面临着新的挑战[1]。

1江苏生物医药类期刊发展现状及问题

1.1高端化发展不足

1.1.1精品期刊、核心期刊较少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中除了《中国天然药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等在国际、国内名列前茅的高影响力精品期刊屈指可数。目前江苏有21种科技期刊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生物医药类期刊仅有《中国天然药物》1种杂志入选SCI。MEDLINE作为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产的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是当前国际上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目前江苏仅有《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国天然药物》2种入选MEDLINE[2-3]。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7版)中,全国生物医药类期刊共255种,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仅有9种,占比仅3.52%;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CSCD)中,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仅有7种入选核心库(C),5种期刊入选扩展库(E)(见表1)。1.1.2期刊整体影响力不够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的全国1490家生物医药类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名情况,其中,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中排名最靠前的为《临床麻醉学杂志》,位列第21。在全国扩刊版影响因子前100名的医药卫生类期刊中,江苏仅占3家,排名整体较为靠后。期刊被引次数是指该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被某年某数据库收录期刊论文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是评价学术影响的基本指标之一,用以衡量期刊的绝对学术影响力、被研究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期刊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所处的地位。2014—2018年近5年来,全国高被引的30家生物医药类期刊中,江苏省仅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1家,占比为3.33%(见表2)。

1.2国际化水平不高

江苏省43家生物医药期刊中仅有3本期刊为英文刊,占比6.9%,可见期刊整体的语言国际化程度很低,这直接影响了期刊的国际作者群和海外发行量,成为制约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江苏省43本生物医药类期刊中,有34本期刊不同程度地被国外数据库收录,占比79%。其中有28本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收录;有22本期刊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有1本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收录的其他数据库还有俄国Pж(AJ)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在被收录的34本期刊中,《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被11个国际数据库收录,其次是《中华皮肤科杂志》,被9个国际数据库收录,被4个及以上国际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仅6家,占比13.9%,这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见图1)。

1.3数字化类型单一

针对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的收录情况和建立门户网站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3家期刊100%被知网全文收录,其中:39家被万方全文收录,占全部的91%;23家期刊被维普全文收录,占全部的53%;36家约84%的期刊开通了门户网站;有少数期刊加入了高校或行业网络数据库(见图2)。由此可见,在数字网络出版方面,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主要依赖第三方出版商和自建网站。

2江苏生物医药类期刊发展路径探索

2.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期刊发展环境

江苏省生物医药期刊应紧跟国际、国内形势,通过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分类施策的方式逐步破除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的瓶颈,打破期刊编辑部“小作坊”式的封闭运作模式,促进江苏省的中、英文生物医药类期刊开放竞争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生物医药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1)摸清期刊家底,突出发展重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判江苏省生物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建设形势,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分类施策,完善发展体系。(2)积极建言献策,争取政策扶持。要联合全省生物医药期刊出版单位,以多种途径向新闻出版、人社、卫生、科技、教育等管理部门建言献策,如,积极争取国家和江苏省对生物医药类期刊培育和发展的资金扶持。(3)结合科教和产业优势,优化期刊布局。一方面鼓励有实力有水平的机构在新兴学科领域创办新刊,另一方面促进主题陈旧、质量不佳的期刊向其他学科领域进行转型,均衡生物医药期刊的细分学科分布,优化生物医药期刊的宏观布局,推进期刊特色发展[4]。

2.2拓宽办刊视野,提升期刊国际化水平

提高全省生物医药类期刊的整体质量,需做到以下几点:(1)努力拓展国际稿源。国际性期刊的最重要标志是稿源国际化,稿源国际化是创办国际性期刊的必由之路。稿源国际化使期刊论文作者多国化,拥有更多的国际合作论文,可大幅度提升期刊对国际作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而能扩大国际的读者群,提高影响因子。(2)积极加入国际数据库。江苏省43种生物医药类期刊有34种已经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国际检索数据库,但是很多都只加入了一两种数据库,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在数据库的加入方面主动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因此,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应主动申请加入各种重要的国际数据库,拓宽传播渠道,提高期刊的国际传播力[5]。(3)努力创办更多的英文刊。江苏省43种生物医药类期刊中仅有3种英文刊,这远远不能满足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需求,造成大量的优质论文流失到省外、国外的期刊上,因此,大力创办英文刊势在必行。

2.3深化刊群建设,增强期刊整体实力

(1)在实体单位集群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办刊资源。联合各个主办单位,组成江苏省生物医药科技期刊联盟,以集团化方式运作,对联盟内的科技期刊进行结构优化、资源整合、统筹管理,在期刊的采集、编辑、审阅、传播等方面组织协同发展,将省内生物医药类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期刊集合体,塑造江苏省生物医药类科技期刊品牌。(2)在学科集群方面,以生物医药学科为纽带,加强各期刊主办单位的内在联系。各种生物医药类期刊在学科类别上具有共性和互补性,各个机构在办刊的专业内容上可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关系,因此可以依托各类办刊单位,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办刊水平。(3)在网络集群方面,建立完善生物医药刊群网络平台,扩大平台影响力。网络平台是期刊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手段,在期刊和论文的管理上,通过刊群平台:一是要尽可能收录省内生物医药类所有期刊,拓宽期刊加盟渠道;二是要整合期刊上的论文,增加期刊论文可视化分析工具;三是要集聚期刊投稿展示、行业动态、专家信息等系列功能。

2.4拓展数字出版,扩大传播力与影响力

提高全省生物医药类期刊的整体质量,使更多的期刊走向世界舞台,展示江苏省生物医药行业的科研成果,是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期刊发展的需要。(1)努力拓展国际稿源。拓展国际稿源,首先应提升期刊的稿件质量,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其次,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国际性稿源的组稿工作,如加强组织我国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成果论文等。最后,不断加强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有学术交流的国外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及学者的联系,吸引他们的高质论文,打开国际稿源的渠道。(2)积极加入国际数据库。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入一些重要的国际检索数据库。加入国际检索数据库后会有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去关注,这将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

2.5加强引进培养,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1)聘请高层次专家,充分发挥编委作用。一是邀请高层次专家加入编委和审稿人队伍。二是建立编委责任制,明确编委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三是根据不同编委的特点,因人设岗。(2)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编辑专业性。在人才培养上,一是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完善知识结构。二是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勤于实践,全面提升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周阳.生物医药类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状况调查分析——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J].信息资源建设,2013(1):42-45.

[2]姜瑾秋.医药卫生类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现状分析及其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D].吉林:吉林大学,2005.

[3]韩维栋,胡爱玲,国荣,等.中国24种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105-112.

[4]丁佐奇.科技期刊多维度助力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8(8):11-15.

第3篇:生物医药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

1研究背景

生物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在“健康中国”的战略大背景下,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迸发出勃勃的生机。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更是呈现出典型的集群化特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合作优势、组织结构优势和文化优势等,这些不同的优势发挥协同影响作用,可促进产业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不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与传统生物医药产业园相比,产业集群除了拥有输出产品的功能外,更注重于相关服务环节的内生及输出,在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创新资源,寻求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路径。根据《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5年)》,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要达到千亿级产业目标。本研究通过对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产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发展建议。

2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2.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宁波市是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全国计划单列市,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合计超过百亿元。得益于宁波市机电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基础支撑,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形势较好。医药产业规模相比医疗器械产业较小,与邻近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为悬殊。2.2优势领域初步显现。目前宁波市在生物医药部分领域优势突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除在疫苗领域取得一定优势,君安药业生产的放射性密封籽源等优势产品、中药方面绿之健药业生产的花青素和立华制药生产的白芍总苷等植物提取物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戴维生产的婴儿保育设备系列产品、蓝野生产的口腔数字观察仪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2.3龙头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宁波市涌现出多家发展较快、前景较好的行业龙头企业。药品领域形成了以绿之健药业、美诺华药业、立华制药、天衡制药、卫信生物、人健药业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医疗器械领域,有瑞源生物、普瑞柏生物、美康生物和海尔施基因科技,和健信、蓝野、天益、圣宇瑞、戴维、康达洲际等知名企业。2.4形成三大产业园区。缘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性,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集聚着技术、人才、专业服务、融资以及政策支持等关键要素,是当前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目前,宁波市已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园区:杭州湾生命健康产业园、梅山保税港区海洋生命健康产业园和“”生物医药宁海产业园,作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产业聚焦效应初显。

3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稳中向好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产业规模较小、目前三大产业园区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无论医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均存在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本市行业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较少,层次较低,服务领域狭窄,如众多基本的技术服务项目如DNA测序、蛋白质测序、基因重组等都要依靠上海、江苏的平台和公司。生物医药产业培育难度大,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仍需增强;(3)人才资金匮乏,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本市相关领域人才不足,在上海、杭州的“虹吸”效应下,人才难留、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急需政策突破。生物医药项目融资困难,宁波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单一的银行信贷,企业贷款有一定困难。最后,生物医药产业涵盖面较广,本市缺少统一协调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缺乏战略规划和统一布局,缺乏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决策机制。生物医药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和引导下,各省市都加大了发展力度。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应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特性,立足宁波市产业基础,通过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4宁波市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议

4.1对接上海,引进一批高端产业化项目。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制药产业集聚。相比上海江苏,浙江在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水平和人才资源上并不占任何优势,江苏(苏州、南京等地)的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研发情况和人才资源要优于浙江。宁波的医药产业由于规模小、基础薄弱,不能一味只追求创新,“无根之木”终不能长远。建议宁波市政府层面重视与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对接,在相关产业规划中,明确方向,引导企业更好地与上海以及长三角产业先进地区匹配融合。按照各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聚焦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把握MAH制度机遇和上海产业转移需要,瞄准上海产业园区、科研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制定目录清单,加强跟踪和定向对接,引进上海等地高端要素资源和高端产业化药、械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药企和器械企业来宁波设立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政府搭建跨地区的产业沟通平台,如举办产业投资论坛、在上海举办产业推介会等,服务园区招商引资和企业对接。组织园区、企业对上海的国内外企业总部、科研机构进行拜访,深度衔接并引进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好的产业。4.2利用优势领域,储培创新能量,发展新兴高端产业。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宁波必须在新兴高端产业上拥有一席之地,如在产业化时不断积累和集聚化学药创新技术和生物药技术,储培创新能量。宁波医疗器械制造基础良好,可就优势领域如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等,吸纳利用上海、江苏主要城市等地区的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抢占创新高地,如以前湾新区和梅山国际健康产业园为基地,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和精准诊疗技术等,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如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开展“飞地模式”,推进一体化,助力宁波发展。4.3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由于宁波的港口优势、物流优势和一直以来对外开放的经济结构,宁波应依托上海的国际资源和自身的开放格局,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分工,与国际规则接轨,实现进口产品本土生产,吸纳更多外商投资,融入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链。4.4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针对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成产业最大掣肘的问题,促进产教融合,将企业外部的研究力量与本企业的研发力量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针对我国产教融合存在企业缺乏有效动力激发机制,高校科研机构传统重学术轻应用的思维与科研体制,研究人员对横向课题积极性不高,成果转化不理想,以及缺乏激励考核机制等问题,政府应多方面为产教融合搭平台,搭建沟通对接桥梁,在筹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征集科技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组织对接活动,及时与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应用。另外,从市级层面出台科技政策,支持和为产教融合保驾护航。4.5将引智引才作为重中之重,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劲支撑。面对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人才匮乏,产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宁波应重视和大力进行人才引进与培养。如政府应搭建平台,促进本地企业、产业园与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区县、产业园、企业、科研院所、专家及团队进行对接,落实人才生态建设“1+X”系列举措,深入实施“3315系列计划”等重点引才计划,就本市需要的产业人才项目进行签约合作,大力集聚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大本市生物医药类院校、院系的发展,鼓励与生物医药企业对接,完善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争取本地院校的人才培养对产业形成有力且可持续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彦.想要后来者居上?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需要新模式[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25):53-55.

[2]褚淑贞,赵子淇,张环宇.江苏省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药事,2018,32(01):23-29.

[3]金丽赟.从京津冀实践看浙江如何推动长三角人才协同发展[J].政策瞭望,2019,(02):36-37.

第4篇:生物医药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冠疫情;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形成动因

一、横向战略联盟的理论动因

(一)交易费用理论视角动因分析

横向战略联盟可以有效降低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指的是在实现一笔交易的过程中,双方生物医药类企业产生的与之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认为,横向战略联盟的形成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减交易费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横向战略联盟的存在,扩大了企业范围,降低了彼此之间的界限,使得联盟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为联盟内的交易(陈耀,等,2014)。在经济学理论中,交易必不可少而且伴随成本的发生。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交易费用发生的情形主要有寻求市场时机以及履行其余。交易费用有很多不利之处,例如,减少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销售机会,以及丢失隐藏的利益。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随着生物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很多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在开拓自身市场的过程中交易费用不断增加,如拓宽销售渠道、寻找新的材料供应商、货物运输费用等。为了减少交易费用,众多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会遵循惯例,加速横向一体化的发展。但是,在这个横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身利益受损、甚至主导权变更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使得这一过程充满困难和挑战。此外,随着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企业有时会出现失灵等现象。在这个背景下,横向战略联盟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组建横向战略联盟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单个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每笔交易时间都会变短,但是依旧会消耗巨额资源。横向联盟的合作交易是长期性的,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时间,提升效率而减少的成本。同时,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对于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加有利。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建立横向性战略联盟,会降低企业搜集资料的盲目性和寻求资金投入的无目的性。此外,横向战略联盟的成立,将会促进联盟内部的沟通和联系,节约时间,避免出现诉讼的现象。

(二)价值链理论视角动因分析

横向战略联盟集聚价值链各环节的战略部分,创造的价值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可以创造的市场价值十分巨大。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单独生存在市场上。组成横向联盟,能够形成强大的价值链,在联盟中能够获得的收益也会更多。价值链理论认为,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存在很多环节,但是能够带来价值的环节十分有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爆发,使得我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这种市场繁荣也会增加生物医药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市场竞争由原先的数量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由原来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竞争转变为追求市场份额增加的竞争。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制定更优的市场战略。但是,很多企业只会在价值链增值环节取得优势,想要在全部增值环节都取得优势几乎不可能。在这个背景下,某一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在某个价值环节有优势,而其他小微企业会在不同的其他价值链有优势。要想获得共赢,各个小微企业就要发挥自己的所长,在擅长的环节取得优势,而组成横向联盟就能较好地扬长避短,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GulatiR.Network,1999)。在价值链上,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是持久的,横向联盟的构建是否成功,将直接关系到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甚至会涉及存亡。价值链对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1.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与大中型企业相比,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能够获得的市场机会较少。如果成立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价值链联盟,就能较好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获得更大的市场机遇,各个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也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带动横向联盟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2.实现更好的互相学习横向战略联盟不仅仅是产品联盟,还是知识联盟、技术联盟。长远来看,在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各项能力中,学习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能力。与大中型企业相比,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综合能力较弱,但是仍然具有某些突出能力,通过相互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扬长补短,从而实现技术含量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同步进步。

(三)资源基础理论视角动因分析

横向战略联盟可以帮助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克服资源劣势,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形成横向战略联盟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与其他企业共享资源,第二是维护好自身的资源。宗旨是使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为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持续性发展赋能蓄力(UzziB,1997)。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大多数行业呈现出较大程度的萧条,但是却造就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向这一行业聚集,以期在市场的大发展中获得利益。与大中型企业相比,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资源占有更少,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资源。而战略联盟能够加速资源的共享使用,可以让联盟企业的资源与其他企业共享,进而实现更好发展。资源基础理论弥补了交易费用理论缺陷,也很好补充了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它将研究者的视角从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转入到小微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过程中。根据资源基础论,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可以让小微企业的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规模基础论强调,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要求小微企业为战略联盟创造价值,集聚更多资源。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在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资源实力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独特的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更大。这种优势可以让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更符合市场需要,有效规避风险。但是,与理想情况相去甚远的是,现实情况下,生物医药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这些资源规模,以至存在较大的资源缺口。要想解决资源缺口问题,企业可以加大自主开发力度,可以提升市场业务水平,还可以形成横向战略联盟。但是,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资源匮乏、技术能力有限,自主开发、市场业务无法获得,因此,组建横向战略联盟成为唯一的路径。横向战略联盟能够让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高效利用联盟企业资源,而且能更集中精力投入到自己核心技术中,减少多余的资源投入。此外,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还可以利用联盟来了解资源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出售一些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同时,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业务拓展等手段,实现自身资源的有效互补,实现资源的节约,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高效化。

(四)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动因分析

横向战略联盟可以帮助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实现更大的市场机会、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在社会网络理论中,强调一群节点和线组成网络。根据这一理论,节点象征着一个人或者组织,线相当于节点之间的关系,线的连接异常复杂。横向联盟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他们寻求通过联盟来获取更大的资源,从而满足他们的战略需求。在组织学习中可以看到,人际关系不仅是情感上的,还可以是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关系可以是生产关系,同样也可以是供求关系等。在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中,随着合作时间的不断增长,联盟中的人际关系、组织关系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横向联盟的绩效出现改变,联盟的组织结构也会随之出现变化。在社会网络中,社会资本是由各个企业掌握并控制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企业实现目标活动。对于社会资本而言,其实是无形的,没有办法通过寻求的方法实现考核。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社会资本更不会出现枯竭状态,这是社会资本区别与物质资本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特点。社会网络相当于桥梁,把个体和组织联系起来。在社会网络中,组织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将指令传达到个体,个体也可以作用于组织,实现力量的调动,实现组织行为的改变。很多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可以在网络实现博弈,从而实现社会资本的更高程度的积累。组织可以利用社会资本限制个人的权限,并最终影响到整个联盟。在社会网络中,由于个体所占据的位置不同,导致个体的组成形式各异,联系紧密程度也不相同。社会网络可以让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社会资本也是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它可以建立沟通的桥梁,增加相应的市场机会,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社会网络的产生对于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一旦建立了相应的利益网络,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吸引力就会得到增强,利益网络也会因此获得扩充,良性循环也会不断增大。同时,社会资本对于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优质的关系资本能够大大减少横向联盟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竞争摩擦的发生。对于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管理者而言,社会网络能够实现化繁为简,能够把百般不同的关系简单为清晰的结构,从而更好实现布局优化和效能提升,并最终影响到所有联盟成员。具体到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研究,横向战略联盟引入社会网络会出现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实质上,先前的横向战略联盟的研究重点更多侧重在小微企业的内部因素,而没有对战略联盟的整体环境进行全面衡量和比较;第二,关于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的研究从双方的关联上升为网络层面。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动因分析

横向战略联盟的出现能够较好改善小微企业的功能机构,弥补核心竞争力问题,解决企业能力短板。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动态能力是更细致分析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手段,企业是各种动态能力的集合;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都是由企业动态能力决定的,企业能力不同决定企业状态的不同。邹文杰认为,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之所以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不具备足够的动态能力,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他们希望取长补短,实现能力互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大大助推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加大了生物医药行业的竞争。很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在面临大中型企业的竞争时无法获得优势,竞争压力巨大,无法把握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会。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可以看清其内在形成问题。很多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存在能力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企业动态能力难以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这之间的差距较大,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横向战略联盟,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能够很好补充核心竞争力的不足,更好地拓展市场。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有效巩固了个体优势,展现出巨大的优势。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横向联盟来改善企业自身的能力结构,使其成为克服单个个体能力缺陷问题的重要渠道。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保持较大的独立性。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受到合同协议的制约,但是这种合同协议并未明确彼此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因此,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横向联盟内部单个企业只是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在必要的条件下稳定,这个联盟也可以通过协议或者合同的方式实现解除,并重新组建新的联盟。如果一个生物医药小微企业发现自己能力缺陷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而恰巧另外一个企业具有这一能力,与之结为横向战略联盟就成为重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它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参加联盟、怎么组建联盟以及与谁组建联盟,如此便可以防范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联盟能力有差异的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如何实现整合等等。此外,当某个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很多能力都存在缺陷,无法完成既定目标时,可以与多个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联合成横向联盟,并从中获取所需能力,以解决能力缺陷问题。

二、横向战略联盟的现实情景动因

(一)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1.应对新冠疫情对行业的冲击。横向联盟可以帮助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应对新冠疫情对行业的冲击,避免随时面临被兼并收购的风险。随着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不断冲击,生物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残酷和激烈,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受限于资源不足、能力不足,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发展,并且面临较大的并购风险。因此,这些企业主体必然寻求更敏捷的生产模式来获得更好发展。而横向联盟能够有效整合市场竞争力,具备更大的敏捷度,这些优势是生物类医药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条件下获得更好发展的选择(张雄化,2020)。通过横向联盟,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可以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弥补自身的能力缺陷,更好把握市场机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在极大程度上避免被兼并收购的风险。2.适应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防止过度竞争。横向联盟可以促进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适应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防止出现市场恶意竞争的现象。社会分工随着新冠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冲击日趋深化,生物医药市场极易出现过度竞争现象。对于横向战略联盟来说,其构建能够加强合作,使得整个市场竞争更加有序。从博弈的角度来说,横向战略联盟构建的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关系,这种组织关系能够实现更有序的竞争,从而促进合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并不是全面排斥合作,如果只是一味竞争,将会使市场混乱,最终导致竞争双方的互相伤害。有效的合作能够大大提升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横向战略联盟将会推动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由争抢市场战略转化为共享市场战略,从而改善企业恶性竞争的局面,促进市场容量的提升。

(二)企业内部发展的需求

第5篇:生物医药知识范文

关键词:重庆国际生物城;高质量发展;对策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生命科学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历来被视为生命科学领域和生物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将其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在此背景下,我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足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一、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背景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收益率和正外部性等特征。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技术的储备,资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求较高,具有较高的发展风险。然而,与高投入、高风险相对应的是较为持久的高回报,以及正向的社会经济效应。在国家宏观支持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刺激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对应的政策给予“双重”支持,促使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并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除基础较好的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等园区外,近年来一批后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如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生物岛、泰州医药城、成都天府生物城等均被列入了“2014中国生物医药最佳园区”。基于此,重庆市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其列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给予支持,重点培育。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通过增加优质品种、提升制造能力、补齐平台短板、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计划到2022年实现总产值1,300亿元。

二、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现状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全市“4+1医药产业集聚区”之一,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和健康服务产业园三个功能区。目前,生物城园区面积6.8平方公里,累计投资380亿元。园区预计2025年产值超600亿元,成为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承载地,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一)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延长产业链。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以生物医药为核心,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以专业研发服务为主轴的“1+3+N”产业体系。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集群项目,逐步建成要素完整、门类齐全、聚集度高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二是培育创新平台,聚焦产品研发。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药物技术的创新,通过建立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北大医疗创新谷(重庆)等一系列创新研发平台,为药品研发和试验提供助力。目前已率先取得长效胰岛素、重组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口服紫杉醇制剂等新药的临床批件。

(二)坚持协调联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联动,精准施策。建立“市-区-公司”三级联动机制,依托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巴南区设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部署推动规划、政策、项目、服务落地落实。同时,将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公司更名为重庆国际生物城公司,自上而下高效推进园区土地开发、工程建设、人才引进、项目服务。二是健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产品试验量产跟踪服务机制,在医药产业关键环节,如新药注册、GMP认证、项目申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跟踪对接服务。完善招商项目落地服务机制,实现企业落地手续全程代办、对接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切实做到提高招商和项目建设效率。

(三)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园区。一是建设生态园区,促进产城融合。建设“一江、两心、三廊”,科学规划布局长江生态岸线、栋青湿地中心公园、雨水收集走廊等生态功能性项目。严格生态环境把控,严禁高能耗企业、重污染、原料药、精细化工等项目落户园区,同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严守生态红线。  加大交通体系建设力度,新建一批教育、医疗、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为园区企业、居民,提供绿色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设节能园区,推进集约发展。在完善水、电、蒸汽等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供配套设施基础上,贯彻集约发展理念。建成集中供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热能力34.2万吨/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建成热电联产“热岛”系统,每年供应0.98MPa饱和蒸汽144万吨。同时,按照产业布局发展需求,集中进行水、电、气供给,保障发展与节能同行。

(四)坚持开放合作,助推产业升级扩能。一是用好宣传平台,加强沟通合作。充分利用中国进博会、重庆智博会等平台,高标准承办中国医药峰会、重庆医药高峰论坛等大型展会,积极展示园区各项优势,吸引项目落地投产。二是积极打造平台,注重聚才引智。与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团队密切合作,共建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实验室、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平台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开展合作,科学高效地进行新药临床试验。制定《“菁英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激励办法》《人才专项资金激励办法》等引才政策,以平台吸引人才,用发展留住人才,真正做到招才引智。

(五)坚持共建共享,促进资源整合流通。一是五方联动,实现模式共享。携手上海张江药谷、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生物城、江苏泰州生物城,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形成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加快推进布局部级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医研企一体化合作模式,有力推动各方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和成果共用。二是建立基金,实现资金共享。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基金。目前,已经建立了规模近10亿元的植恩、杏融等产业基金,支持产品创新、成果转化、企业项目产业化和市场开拓。

三、重庆国际生物城面临的挑战

(一)行业监管日趋严格。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行业监管也日趋严格。自2013年7月期,欧盟对所有输欧的西药制剂及其原材料,采取GMP标准检测。国内也更新了GMP版本,实行对医药产业更加严格的生产过程动态管理。从原料采买到生产流通,实行多环节持续跟踪管理。国内外不断提高的监管标准,要求重庆国际生物城未来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行业门槛,严把质量关。

(二)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纵观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大多跻身市场头部,并且持续投入研发,抢占产业制高点。近些年,国内许多省份持续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抢先占领国内市场。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已凭借自身经济基础优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优化等方式,占有了国内大部分生物医药产业链。同时,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对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的重要作用,纷纷加入,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国内国外、发达省市与一般省市共同发力,导致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许多产业园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对于重庆国际生物城来说,如何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深度发展的专业领域,值得深入思考。

(三)技术创新日趋集中。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原动力来自于技术的创新。国内外龙头企业对于产品、技术、工艺创新都非常重视,花费大量资源挖掘人才,培育创新机制。而创新需要先期的积累,以及人才的储备,目前国内许多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资源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这导致其他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缺乏核心竞争力,停留在基础生产领域。对此,重庆国际生物城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加强研发投入。

四、重庆国际生物城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构建政府主导型“医-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注重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是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各方面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主体集中在企业研发部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而三者出于知识产权及合作协议等问题的考虑,往往存在新技术囿于小范围内,并间接导致同一技术领域多方投入资源重复开发,无法相互取长补短。这就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构建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服务联盟,制定适合自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技术研发规划,统筹各方优势,合理分配研发任务,并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组织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技术难题,打破技术壁垒,促进技术共享。二是提高业内薪资,吸引人才。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人,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依靠更多高水平人才的聚集。政府要制定政策,引导科研人员的薪酬与新药研发成果、技术创新成果市场效益挂钩,并适当给予技术入股。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将园区的交通、住房、医疗、教育重视起来,真正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三是实施激励,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是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基于对市场的全面把握,对技术创新的敏感度极高。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减免企业R&D费用的税收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增加R&D支出费用,加大科研力度。

(二)构建政府主导型“医-产-学-研”政策创新体系。一是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据统计,2006~2013年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复合增长率为29.5%,远超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平均增长率。然而,与高速的市场增长相比,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新药的研发生产行政审批效率明显迟缓,尤其是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研发申报审批周期长、积压多,直接导致新产品市场效益。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药物审批的特殊性,审批周期本身较长;另一方面是评审中心工作人员数量、技术、效率有待加强。要通过增加工作人员人数,培训提升工作人员能力,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等方面,切实缩短行政审批周期。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投资风险高、投资周期长等特点,尤其是研发领域,需要投入资金量巨大,且具有较高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投融资平台十分必要。目前,国内投资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基于此,可以通过投资机构共同出资、共担分享,或者以政府为主导,成立第三方机构,也可以借鉴阿里巴巴模式,由大企业为小企业提供担保,共享回报。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搭建投融资平台,确保资金到位。三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生物医药产业从投入、研发、临床试验再到市场化,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构建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药物研发生产过程中可能涉及投资机构、制药企业、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如何保障各方信息沟通机制畅通,并适当监管各个环节操作规范,降低风险,就需要政府主导建立第三方风险控制机构。

(三)构建政府主导型“医-产-学-研”市场创新体系。一是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化率。要在投入研发之前,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准确定位研发方向,在保障研发药物的实用性、实效性基础上争取创新性,真正加快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二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要想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取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席之地,就要重点培育扶持具有竞争力的医药龙头企业,在进行质量和价格监管的同时,适度向其资源倾斜、政策倾斜,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企业,使其在市场的博弈中,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海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辛国荣.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发展[J].重庆行政,2020(1).

[3]王宇飞,李靖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8(3).

[4]郝凤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市场驱动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1(2).

[5]赵静,邵中一,沈超意.宁波市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与能力提升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

[6]刘海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