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

生物学科教学全文(5篇)

生物学科教学

第1篇:生物学科教学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生本意识;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初中生物学习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阶段。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农村学校对生物教学重视不够,加之教学资源分配不足,以及教学方式不新,导致学校生物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为生物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活化课堂,让生物学习个性化、生活化

当前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缺乏创新,在传授基础生物知识时,大部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仅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并未从初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缺乏活化教材的能力,依照课本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接受,或将学生的思维捆绑在书本知识中,使其思维模式固定化。同时,我们忽略了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具体内容根据实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效率。首先,生物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获取,提高自身创造独特生活化课堂的能力,不断渗透生物科学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基本认知培养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一步深化对生物科学以及生命现象的认识。生物教师要借助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应该研究的是什么,周围有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物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生物圈中,客观冷静、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命体的基本事实以及概念、原理和规律,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形成环境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生物教师应具备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在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相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正确的诠释。而在进行具体问题研究时,科学探究是最有效直观的研究方法,是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将问题引出,锻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观察、分析及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发挥好其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受地域限制,农村学生接触到的生物种类有限,教师授课平铺直叙,对学生来说像是天马行空。生物教师在上课前应发动学生采集标本、上网查询生物视频、文字资料,深入观察、实地调查,全面讨论分析所获取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生物教师要积极拓宽课堂学习的外延和内涵,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特征、运动和行为,生殖发育遗传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引导和铺垫。要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采用播放影音、图片的方式,呈现出直观的稀有生物种类,让学生跳出课堂、跳出课本学习生物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站立在生物课堂的最中央

在农村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只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生物教师应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依照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列出教学目标、针对性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尊重每位学生的答案见解,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小组间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上,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种类、现象,进而进行归类,教师适时引导、解释、总结并予以罗列,形成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树状图。或者通过设置情境,或者教师实验演示,揭示生物现象隐藏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此过程可以请学生代表亲自操作,实验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观看直观的演示实验录像,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降低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难度,也更充分证明了实验的可检验性。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结果的亲历者、见证者。让学生亲历问题如何提出、信息如何获取、证据如何查询、假设如何验证、规律如何发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成了教学目标。而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点拨者,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创造的欲望得到满足。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间互问互答的方式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由死到活、由活到灵”,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农村初中生物课堂存在教师对学生关注度不高,忽略了学困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等现象,让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变得更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使《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这也造成教师授课难度加大,难以兼顾各类学生,教学疲于应对。实施分层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生物教师在划分层次时,应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个性特点,再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层次分类,保证每个层次有基本一致的学习水平。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定和作业布置,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价,从而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发展,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划分为三到四个层次,既可以涵盖每个阶段的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过多增加负担。合理划分层次是分层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步骤,能保障整个分层教学的有序进行。在分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应尽可能发展每位学生的能力,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激发他们的潜能。除了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外,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进行分层,即做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难度不同,例如,对于优等生,除了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外,生物教师要尝试用作业去激发他们的潜质,提供能够发展思维的习题,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对于学习品质较差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通过完成作业熟悉所学的知识即可,中间部分学生则要求通过作业熟悉并掌握内容。这样便能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也能促进不同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应进行分层。每个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样,那么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科综合素养。教师要针对优等生的思维特点和优势,适当提高目标要求,鼓励学生“跳一跳”摘取“桃子”。对学困生来讲,要适当降低要求、放慢节奏,打破其思维定势,通过启发诱导,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即可。这样就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学科素养也必将落得更实。

四、重视实验,让实验教学成为基础生物教学的助推器

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生物教师仅限于讲授该学科的理论知识,或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与之相应的实验,并不注重学生实验的实际操作,忽视了实验与理论的衔接,实验教学部分并未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硬件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实验室短缺、农村基层学校实验室简陋、拥挤等问题。二是教师配备方面,农村基层学校缺少专业的生物教师,或者学校领导对生物课程不够重视,生物教学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导致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设。三是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内容创新不够,导致学生的创新及探索意识欠缺,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学校进行了实验教学,要么只是进行了演示实验,学生被动观察;要么分组实验落实不够科学,只是完成了实验过程,多位学生组成一组,并不能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其中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是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影响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潜能的释放,致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大,并未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学校及教师应多开设实验课堂,同时实现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使得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实验,开展课外实验。这样使得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科学探究素养,为以后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实验课上,生物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分组,每组之内要做好分工,观察、操作、记录、总结、发言都要有安排,要做好组内轮换,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机会,要大胆放手将实验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巩固知识、总结规律、验证假设、发现新知。教师还要将实验进行灵活处理,不要仅限于课本的实验步骤要求,可根据具体实际合理设定,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费维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J].中学生物教学,2004(1).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3]张青,黄桂秋.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

第2篇:生物学科教学范文

关键词:跨学科知识;高中生物;新课导入

一、跨学科知识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开始,教师合理地设计新课导入,有利于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方法,并充分运用跨学科知识导入新课,让学生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各个学科间知识的转化与潜移,从而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学习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知识[2]。以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部分的内容为例,笔者结合了物理学科中的扩散现象达到潜移的效果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笔者准备了半个烧杯的清水,课上向水中滴了一滴红墨水,让学生细心观察红墨水是如何扩散的,并回顾其在物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即扩展主要指的是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也会彼此进入对方,通常是从量多的区域扩散到量少的区域,直到分布平衡。之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部分,并试着分析实验现象。如此教师顺利地引入渗透作用的定义,导入新课。本次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了物理学科中的扩散现象去导入新课,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并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迁移了物理学科的知识,学生也能意识到各个学科是互相联系的,在解决问题时也能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且生物学科也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各个学科之间知识转化的意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3]。

二、跨学科知识在突破重难点中的应用

生物学科教学的重点基本上都是核心的知识、概念,这也是生物学科知识网络的重要连接点,其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与巩固旧的知识两个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学生难以掌握、难度大、难以消化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突出难点,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4]。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巧妙运用跨学科知识实现转化与潜移,有利于学生实现重点掌握与难点突破。比如,在探讨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也就是分析影响有氧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O2、H2O)、生成物(CO2)、反应条件(温度、pH)。在迁移了方法之后,学生在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时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如此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主动进行该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三、跨学科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中,很多学生会对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这两者的成分与用法产生混淆。因此,在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基础知识后,笔者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比较二者的成分、反应原理与化学本质,从而得出二者使用方法的不同,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实验的效率及成功率也更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体验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5]。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做实验时也不再是紧盯课本中的实验步骤,而是通过理解实验原理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也是迁移跨学科知识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跨学科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化学、物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且这个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就感与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曾艳芬.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7(6):42.

[2]朱慧贞.农村高中生物学跨学科知识教学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姚亭秀,陈侠.例析跨学科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7(1):12-14.

[4]高国东.浅淡生物课中跨学科知识的渗透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14(3):39.

第3篇:生物学科教学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生物教学;应用效果;反思

翻转课堂教学作为新教学模式,它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化的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讲解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导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国外很受欢迎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我国生物教学中引进翻转课堂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一)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以教师的直接讲授、单向传递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填鸭式教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视频的学习资料是在线或可反复获取的,让学生能自由地掌握学习时间和控制学习节奏,完成相关的练习与测验,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与教师互动,较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增强师生的课堂互动性

翻转课堂由“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课前搜集生物知识,观看生物学科视频,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预习,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与同学和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教师通过生物教学课前任务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广度、难度,做到“因材施教”“因困施教”。

(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认知主体和主动性。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被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学习资料,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师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办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信心

《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标准》鼓励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张丽娜(2015)研究发现试验组哈尔滨市第九中学一班在传统教学下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浓的学生比例为22%,在通过翻转教学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明显提高,兴趣浓的学生比例提高到50%。而对照组八班却没什么变化。马妮(2015)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发现实验组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照组学生做预习的很少甚至于很多学生基本不复习。自主学习意识很差;实验组学生预习的比例明显增多,基本上没有学生不课前学习,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增强。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验操作能力

马妮(2015)探究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为期1年前后4次的测试,发现试验班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距在拉大。说明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班比对照班能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及更好地对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刘翔宇(2015)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后发现,课外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操行等级中优秀率达到了70%,高出采用常规模式教学班级47%;课外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生物课成绩中优秀率达到了77%,高出采用常规模式教学班级57%;说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符合生物课教学特点的要求,适合生物课的教学和学习。

三、在生物教学中的经验反思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

传统的“教师—书本—课堂”转向“视频—课堂—教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具有较强能动性和求知渴望的学习者,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教师应将时间主要用于教学设计、学情研究和课堂调控上。

(二)做好资源开发工作

充分利用校本教研合作机制,开发与翻转课堂相适应的系统化资源。通过系统梳理生物学科知识,找出关键知识点和技能,设计优质的教学视频、音频、动画等,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刺激学生的大脑,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优质的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维护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学校教师和远程教学的相关视频,增加培训,对教师制作视频的能力,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

(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农村学校由于课堂教学缺乏信息技术支持,无法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纸质测验,同时从更多角度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给予综合性评价,基于微视频等网络支持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观看后进行形成性测评,使评价起到即时性、导向性、激励性的作用。四、结语高中生物是一门科学性学科,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将对生物学科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势是明显的。但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随着教师网络优课工程推进,借助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平台,翻转课堂模式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刘邦奇.翻转课堂的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8):1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张丽娜.翻转课堂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第4篇:生物学科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启发

尽管面向初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是其他学段所公布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对初中生物教学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一般认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个要素组成。结合这四个要素,我们去思考初中生物教学,发现可以带来更多的启发:首先,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一切生物问题的解释,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与明确。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怀孕时间过去通常都说是40周,而现在的说法都是38周。为什么会少了两周的时间呢?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确定怀孕开始的准确说法是“从‘形成受精卵’开始”,这实际上是减少了传统判断时间中孕妇末次月经结束到形成受精卵的15天左右的时间,相比较而言,38周的说法也就显得更加科学。实际教学中,可能从知识记忆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时间变化,而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这一时间变化显然更能代表一个生命的形成周期,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其次,在“理性思维”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更应当坚持从科学的视角去判断事实,因而“科学探究”也就应当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生物学科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初二的会考,知识多以记忆和重复训练为主,但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驱动之下,进行科学探究,仍然应当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选项。再次,“社会责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话题,但是从当前生物学科的发展来看,却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初中教学中万不可忽视这一因素,而应当抓住教学契机,不断给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关键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角度,去思考在实际的生物知识教学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以在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核心素养要素的熏陶。关于这一认识,有同行通过自己的总结可以实现呼应:根据初中生的认识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中设计并开展多样的活动,尝试从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的生活中,总会看到父子或者母子之间的脸型很像这一实际情形。利用这一情形创设基因知识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一代的脸型以及其他的特征,会传给下一代呢?根据经验,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遗传,但是遗传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能从原理上解释为什么,因此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有探究欲望的,这个探究欲望为打开科学探究的教学大门,奠定了基础。而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能够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究遗传的原理。而一旦学生有了探究欲望,在介绍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在向学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效加工这些信息,从而最终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传递的原理。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染色体以及DNA分子片段的图片,那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形成基因知识的表象,从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介绍历史上的第一只克隆羊,与社会上曾经出现的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DNA编辑事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知道在生物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必须做好选择。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启发

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后,我在教学中常常反思核心素养及其落地,对于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意味着什么?我思考的答案是: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兼顾考核评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通过生物知识学习能够获得什么,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显然是最好的回答。对于学生而言,我们也要引导他们超越考试评价的需要,真正从自然科学及其意义的角度去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也就是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建构生物知识,生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恋君.初中生物课堂融入生物核心素养———以“人类应用遗传和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7(z1):143—144.

第5篇:生物学科教学范文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标准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初中生物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学科,我们要依托新课程改革,做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兴趣地激发与培养,着眼于学生科学态度与严谨作风的培养,使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那么我们如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

教学思想与观念指导着教师的行为,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搞好课堂教学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思想,学习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学观念,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首先,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讲学生记,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处于单向传递过程,学生只接收不输出,这样的学习方式违背认知规律,是不科学的。新课程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此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中来。其次,制定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以往以知识技能为主的一维教学目标,而要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三个维度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在教学中将三个目标割裂开来强行加入,而是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与渗透,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对这一点教师要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不要将学科教学与创新教育割裂开来,也不要片面地认为进行创新教育就是简单地开展几个综合实践活动。要加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创新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激情。要鼓励学生质疑教材、教参与教师,大胆地提出个人见解,对教材上的实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真正实现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三)立足教材,整合其他教学资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部分教师视教材为权威,不敢越雷池半步,严格地按照教材与教参进行教学。以教材为重要的依据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将我们的教学锁定在教材上,一方面要认识到教材是编者根据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学生情况所编写的,具有初中生的共性。但是各地区、各校还有特殊性,我们要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对教材的编排顺序与知识点的主次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使教材更加符合地区特点与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整合教材之外的其他教学资源。我们要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学生可以从报刊、网络等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也不能将自己限制在教材中,要优化整合教材之外的其他资源,将生物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使我们的生物教学真正走向社会,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动力源。学生只有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康托尔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一系列巧妙的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激情。如在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时,我提出要想在一棵果树上结出两种果实,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作出准确的回答:嫁接。再次提问:“那么谁能来说说为什么呢?”这下可难住了学生,学生一时不知如何解决,此时导入新知,告诉学生通过此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以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多媒体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有利于将抽象难懂深奥的生物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也有利于实现枯燥无味单调呆板的教学氛围趣味化、生动化,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手段向学生呈现知识,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向我们展示着多媒体教学的魅力。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如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这一动作是瞬间完成的。采用传统教学,学生难以观察全面而仔细。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青蛙整个捕虫过程缓慢而细微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化解了教学难点,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三)以生活架起学生与生物的桥梁

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的影子,我们要用生物学科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生活,以生活架起学生与生物学科的桥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生物信息,如糖拌西红柿或腌制黄瓜时会出现水,咀嚼馒头时口中会有甜味等等,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某些生活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