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精选(九篇)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

第1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1.成本法转向权益法转换

单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录的处理过程来看,还是具有较大差别的,具体表现如下:

(1)采取成本法计价的会计核算方法。投资者如果追加投资比例,和被投资者的关系将发生变化,进而能对被投资者施以重大的影响和控制,会计核算方法需要变更为权益法,会计核算上对于原来持股的部分和新增加的部分也需要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对于新增加的股权投资部分,需要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新增比例计算投资单位新增的投资份额,并与取得这部分新增投资耗费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即所耗费的成本大于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份额,对此不需要做会计核算调整,超出的投资作价部分体现为商誉,其会计核算处理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营业外收入对于原持有股份的账面余额部分,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按持股比例进行计算的金额,两者的计算结果并非完全一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额。对此,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无需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直接按投资者所耗费投资成本的价值计算。反之,则需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同时调增留存收益。对于差额部分的会计处理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和体现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原则,使得不同时期的会计核算能够更好的进行纵向比较,长期股权投资对于商誉和留存收益部分的计量和核算也应保持前后一致,对于原持股比例对应的商誉与新增股权投资对应的商誉部分,应加以综合考虑,留存收益的核算与处理也应如此,需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与整体投资相关联的商誉及留存收益,并随着交易的不断进行而动态的调整和整合。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原来持股的部分,由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可辨认公允价值是动态变化的,原持股的部分对应的份额的会计核算处理也需要进行调整。

在对应的会计核算区间,如果被投资单位实现了净损益,则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属于初始投资到新增投资区间的净损益部分,则需按持股比例对应的净损益部分调整留存收益。产生于新增加投资部分的投资期初至新增投资日之间,则应将对应损益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其会计处理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投资收益除上述两种原因之外导致股权投资所占份额对应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应计入资本公积,其会计处理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对于减少投资引起成本法向权益法转变,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变,除了追加投资外,处置股权投资也会导致核算方式的转变,当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力由控制转变为一起控制或者具有重大影响时,按会计核算准则--长期股权投资部分条例的规定,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针对减少投资引起的核算方法的转变,在合并报表和个别报表上的会计处理也是不同的,本文以个别报表为主要研究对象,简单介绍相关的会计处理过程。处置部分股权后,剩余股权仍然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以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则需将核算方法调整为权益法,同时计算剩余比例股权份额对应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与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进行不同的会计核算。

原取得投资后到权益法核算这段时间,被投资单位取得的净损益份额部分,对于原来取得的股权投资以后,到处置股权份额这段期间,被投资单位取得的净损益(扣除现金股利和利润)对应股权份额应享有的份额。投资者由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中享有的份额,若该份额产生于处置当期期初至处置日之间,其会计处理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投资收益除上述原因外,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对被投资单位所享份额对应的的所有权益变动,其会计核算处理,应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资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权益法向成本法转换

同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换相似,由权益法向成本法核算方法的变更也是基于两种情况,分别是增加股权投资和减少股权投资。为了同上文的讨论相一致,本文研究和讨论的对象也是个别财务报表,对于因企业合并引起的合并财务报表的讨论不是本章的讨论的重点。

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企业合并,因追加投资,应按如下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处理。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应由两部分组成:购买日前持有的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购买日新增加的投资成本。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在购买日的初始投资成本的计算,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处理。这三种情况分别是,达到合并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采用权益法核算和合并前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要在处置的时候将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转到当期投资收益里,初始投资成本,则是以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新增投资成本之和计算。因收回部分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下降。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股权投资后,该长期股权投资采取权益法核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单位处置股权投资,导致上述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条件不在成立时,则需要调整为成本法进行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变更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会计核算方法变更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会计追溯调整不合理和会计处理不具有可比性原则。首先,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不符合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则,会计政策变更是指对同样的会计业务采纳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变更需要符合以下两个原则,即符合法律的需要,同时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会计政策的变更能更加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投资单位因追加或减少投资,而导致控制权的变更,进而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不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同时权益法的核算,视同一直以来就采纳的会计处理政策,进行追溯调整也不符合权益法的核算原则。伴随持股比例的增减变化,会计核算方法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不断变化,采纳的是不同的核算思想和核算方法,在同一周期的前后逻辑也不一致,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采纳是不断的进行动态调整和变化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核算的需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进行追溯调整,会计核算不具有纵向的可比性。在此笔者的建议是,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有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追加(出售)投资前采纳成本法,追加(出售)投资后采纳权益法,无需进行追溯调整,简单便于操作,也符合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当然,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需在以后的时间中进行不断的完善。

结语

第2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核算;相关技术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推进,会计计算的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计算的信息化是时展的产物,对企业的财务计算方面的转型至关重要。因此,能否做好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研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方法的作用

1.丰富了会计核算的模式

会计核算模式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信息化的会计核算仍然是以传统的会计核算由基准,在核算的内容、报表等方面信息的收集有所改变;同一个核算目标,核算方法会趋向多样化,就拿报表的总账核算来说吧,现在可以使用记账凭证、凭证汇总表、科目汇总表等多种方式对总账进行核算,使各种情况下的核算能力得到增强[1]。

2.丰富了核算的内容

会计核算将计算机编码技术纳入到了核算体系中,数据内容的核算只受计算机编码等级的影响,只要做好在计算机技术上的研究,就可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升级,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3.扩展了核算的范围

传统的核算主要是对核算的数据以及核算的标准有严格的衡量,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会计核算可以将核算的范围扩展到数据库、人力、货币等多个方面,范围的扩大化使某些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变为可能,多功能的应用手段不仅提高了核算的效率,也提高了核算的质量。

4.灵活性程度较高

会计核算对灵活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数据的核算能否具备动态性,也就是说,当外界环境变动时,会计核算的信息能够及时的作出反馈。传统的会计核算有着明显的僵化,只是对实时的数据有着很好的测算能力,当数据的变动或者新的数据引入之时,传统的计算就变的束手无策。然而,信息化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让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加快捷,再加上采用了实时和随机两种核算方式,真正做到了传统与现在的结合。

二、信息化核算技术的应用

1.公允价值的计算

公允价值的难度主要在于如何确定,这也是公允价值能否应用到财务核算的重要条件,如果在传统的手工核算下,公允价值很难被真正的测算,只能依靠从前的成本资料进行评估。信息化的引进能够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公允价值的计算变为了可能,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处理能够达到实时交换的目的,项目价格信息的获取相较于以前也将变的更加容易。

2.账龄分析法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计算对坏账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坏账计算方法除了包括账龄计算的方法之外,还包括余额和销货两种百分比计算法,但是对三者的优劣点进行比较,账龄计算的方法明显更加适合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计算,下面就对余额、销货、账龄三种方法进行比较:

余额和销货两种会计计算方法在传统的坏账分析中的应用还是比较普遍的,主要是由于其原理相对比较简单,员工在对其进行操作时会比较方便。其缺点在于坏账的风险比较大,坏账的可能性与欠债方的欠债时间有关,如果欠债时间过长,就很有可能造成坏账情况的发生[2]。

账龄分析的方法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但是最终的计算结果有着很高的准确度,它符合了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计算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核算没有广泛采取账龄分析法的原因在于其算法难以理解、涉及到的数据计算量也比较大,人工操作很难达到计算准确性的要求。信息化的引进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手工计算的局限性,大大提升了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账龄分析法的缺点得到了弥补。

3.移动加权平均法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传统的存货计价方法,将移动加权的方法引入到了存货计价之中。传统的先进先出法有着明确的监控标准,货量的销售比较严格,很难做到有效的货物存储,当货物存储趋向于零时,后期的核算就失去了意义。另外,在对货物的价格进行调用时,工作人员需要对整个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查找,并且还需要对相应的日期进行比较,这为员工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基于每月进行的加权法受时间的限制,不能够对存货的状况作及时的反应,应对突况下的能力较差[3]。个别计价的方法能明确的监控利润的收入,当管理者对每月的利润有明确的估计时,就会对商品的价格进行变动,以提高利润或者薄利多销,不利于商品价格稳定性的维持。

从移动加权法的字面含义上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动态的计算方法,信息化的使用将会使方法的灵活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旦货物的数据库出现变动时,信息就会被及时的收集起来,以备工作人员做财务统计,很好的适应了多变环境下财务的核算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带给会计核算的技术、方法更新,带动了会计核算领域的进步,虽然,核算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应用实践的深入,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做好信息化技术与会计核算技术的融合,对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超.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探讨[J].广东电网公司财务部,2012(03).

第3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账务处理一体化。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具有选择判断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1.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管理模式中仅仅着眼于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的局限性,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由管人到管人与管账相统一的转变。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领导会计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经常事先主动向核算中心咨询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授权范围。对支出审批更谨慎、态度更认真。

    2.从管理的层次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减少了中间层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核算中心可及时掌握各单位财务数据,有条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会计信息的获取,交换及利用方便及时,为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条件。

    3.从运行成本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财务人员,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而且核算中心实行统一账户,便于统一调度资金,盘活了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如过去对预算外资金,先要存入专户,使用时再申报计划,然后由预算外转入单位支出户开支。不仅过程烦琐,而且也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现在变成系统内划拨,工资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款直达商品、劳务供应商,高效快捷。

    4.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得以加强。现在会计核算中心一般在财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工作,实施了电算化核算。不论管理的软硬件条件均与原单个核算单位不能同日而语。使现代化办公信息模式得以实施。

    三、电算化会计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转变,引发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电算化会计下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引起会计工作组织方式和会计人员分工与职能的变化。电算化会计采取对数据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来组织会计工作,改变了手工会计以会计事项性质为依据组织会计工作的做法。相应地,手工会计下会计工作按职能组进行分工的做法,也被电算化会计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和处理、系统维护等专业组的做法所代替。

    4.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

    四、电算化会计与会计集中核算未来发展趋势展

    1.电算化会计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如何完善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新兴的制度,与会计电算化更好的结合,使其向更合理,更科学的方面转变。建立科学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必须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需要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机构设置;资金管理范围;会计核算形式;备用金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第4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分离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专家和学者从未间断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模式的研究,我国最为典型的会计分离模式大多根植于对英美、法德会计安排的对照研究,无论是理论背景还是实践前提下,都进行了很多逻辑性与检验性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关法律制度在企业财会计算分类项目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两种利润计算数据出现误差,如何解决这个误差是业界始终在讨论和争议的话题。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活动中,税法与会计法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发展势必推动制度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发展具有进步性、历史性和普适性。随着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的逐步完善,必将引起会计职能的转变,分工也将越来越细致,而如何科学合理运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手段,是处理平衡国家、社会和企业三者之间利益的关键。

(一)丰富基本理论方法,建立更加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通过对两者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会计基本制度和理论,在借鉴西方国家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理论方法。这种发展是立足于强大的理论研讨群体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比如会计核算的目标、相关的制度指标、细化分类的计算方式方法、阶段性的考核模式等等。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形成厚重的理论基础和更加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灵活的核算方式,保证核算方法的科学适用

税法和会计法的形成、发展与完善都是为了更好协调国家与纳税企业权利与义务关系,在维护法律机制的严肃性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最为合理的评价机制方法,对于两种理论的分离研究,可以更好的处理客观经营活动。客观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实践性和复杂性,要求其财务会计方式必须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于适应客观经营活动的需要。而税务会计是依附于税法准则,很多时候强调核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导致变化不足,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和体现经营活动的实际,所以实行分离模式,可以更好的实现和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

(三)缩小与国际社会的差距,形成规范的制度标准

财务会计的应用必须符合共同的会计准则要求,必须能够真实的反映经营状况和财务活动情况,能够为管理部门、投资人以及债权人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矛盾性,即变化与非变化的关系,这时税务会计就应运而生了,而且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的经济活动比较复杂多变,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规范制度,而国际会计标准早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照抄照搬又难以适用。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的研究与分析,逐步建立一个既可以反映自身经济现状,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会计核算体制。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们要清楚的看到,两者分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其规律性、必然性和自发性,当一种制度或者方法不能够适应现行需要的时候,就必须会衍生或者产生另外一种方法去替代现行的方法,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当前来看,它是符合中国国情、制度法规、基本准则和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

(一)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以往实行的是财税合一的核算制度,这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往的核算制度必将成为一种束缚,急需寻找新的会计核算方式加以替代。当前,政府的职能已经发生了转变,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利润与税收又采取了分别计算的形式,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分别计算的方法,在一定的平台上使二者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推动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而原有的财税方式更加不适合,国家既要保证税收,也要保护市场,那么经济规律也必然选择将两种会计核算方式相分离做为发展方向。

(二)经济发展大趋势急待形成统一的核算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变得更加复杂,从投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营状态日趋多元,公司集团化推动了总分公司、母子公司的发展。加之区域性的税收政策还不够规范统一,对待不同性质的企业税收政策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所以国家在会计核算上急需一个统一的平台,用以体现整体的经济活动利润和税收情况。无论经济活动的种类、企业的主体形式、政策方式如何变化,只要会计核算模式能够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减少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是最好的制度和平台。它要具备弹性与刚性、多元与统一、发展与固化相融合的特点,才能够适应发展需求。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必须实现会计核算接轨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经济活动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从世界范围内看,法德会计核算模式采取的是非独立核算方法,而英美则反之,我国的会计核算模式主要是借鉴于以上两种模式,在借鉴与融合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基本适应国情需要。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务制度改革,使税种、税率、计算指标等得到了全面的完善。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腾飞,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也有很多国际大集团进入中国投资,我们虽然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会计核算模式,但必须充分考虑到核算指标情况,确保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可以进行统一核算,这也是中国能够全面融入世界舞台的重要基础。

三、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计算差异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对同一个经济活动的计算,往往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大多是来自于计算模式不同或者计算指标不兼容造成的,下面我就针对所得税计算,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

(一)遵循的原则存在差异

针对财务会计核算,企业往往都会采取谨慎稳健的原则,在进行具体核算时,不能够采取增大或者减小的方式进行处理。所以,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如果面对不能够确定的因素时,应当本着谨慎的态度,对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充分的评估和专业的判断,而这种原则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模式当中,由于具体负责人在遵循原则上的差距,可能导致出现很大的差异。

(二)核算属性存在差异

我们在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财务会计核算往往都是用一般的历史成本进行计算,同时,为了能够使计算信息充分体现经济活动,往往也会采用现值、可变现净值和重置成本等进行核算,以便于使获得的信息更加完整、准确。而税务会计核算要求必须以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对于后期资产的要求较为严格,除真实发生的耗损外一般不能够改变原来的计税基础。

(三)会计要素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核算有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及利润六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主要表现的是会计主体的数据化、指标化,也可以归纳为两类,即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而税务会计核算要素分为应税收入、相关费用和应纳税额等四类。在具体计算的时候,由于收入、费用和财务会计中对应的指标存在差异,会直接导致相同的经济活动在时间、标准和模式上的差异。

(四)政策态度上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一般会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工作,对于同一核算内容遇到不同的政策方法时,从业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解性处理;税务会计是依据税法进行工作,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较多,所以相对来说指标固定,灵活性不足。另外,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中,往往会将企业的风险以及预测性因素纳入到核算当中,而税务会计一般不允许将不确定的指标纳入到计算当中,这样也会直接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差异。

四、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上面我们针对两种会计模式分离的意义、必然性以及差异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就核算中将存在的问题做以具体分析:

(一)缺乏统一、具体、细致的核算标准

从当前的核算标准来看,只设置了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二级科目是对一级科目的细化与分类,税种相对固定。而随着我国经济活动不断的推陈出新,又相继推出了很多新的税种,每个税种兼容性不够,在实施前对其他税种考虑不够周全,细化也不够,往往只是列明处理方法。从业人员只能知道表面的款项,更加详细的税务情况无法通过书面资料直接计算。如很多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时,既要考虑成本及增值税,又要考虑相应的消费税。但消费税不是所有经营活动都必须缴纳的费用,可能会造成计算失误,更何况不是所有会计都对税法精通,往往也会出现人为的失误。

(二)税务与企业财会人员核算方式不同步

税制改革后,导致价内税与价外税并存,一般纳税人角色出现变化,使得企业内部日常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仍然存在计算混乱现象。比如对存货的处理、预测性销售计税和含税收入还原等内容的处理上。特别在增值税的处理上,由于一般纳税人的特殊申报情况增多,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征税部门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更加慎重,也迫使企业不断研究和改变会计核算方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税务部门与企业财会人员的核算方式不同步造成的。

(三)对会计核算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

企业会计人员,一般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相应的培训工作,但财政部门在培训及考核中,没有与税收机关的相关核算方式挂钩,导致所有毕业的财会人员必须进行二次培训。税务机关在人员上只能从监督和稽查上下功夫,而无培训和考核财会人员的权利,导致同一批毕业的会计人员在处理同样的业务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处理企业出现的财务核算问题时,税务部门往往只是通过公示公告的方式,通知到相关企业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实施与发展。

五、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模式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会产生很大的协调价值、财务价值和会计报告价值,对会计信息产生质量上的影响。可以看出,税务会计体现的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核算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一个相对的平衡,而这个平衡是税务会计及财务会分离的基本价值与目标。基于以上几点分析,借鉴国内外成形的核算模式,立足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认为可以借鉴以下三种模式: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完全分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借鉴英美等国的税务核算方法,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被广泛的使用。应用这种模式的原因在于服务主体的分离,通过这种方式将财务核算与税务核算分成两个独立计算的主体,会计核算作为工具的特性体现的较为明显,完全体现的是为投资人和纳税人服务的目标。信息显示方式较为完善,可以一目了然,不同主体对信息的不同需求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显示出来。不足之处是会计核算原则的不同会导致会计报告出现误差,由于财务会计是按照公认原则进行核算,而税务会计是根据法律制度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应用模式

这种应用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主要特点是通过制定比较完善细致的法律来协调这种关系,将法律手段作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混合的“粘合剂”。这种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引擎”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足之处是会造成纳税人付出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这种混合方式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的相关计算指标,更要精通相关的税法制度,才能够保证这种模式的有效运行。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财税合一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是法德等国,其典型的特征是财务会计为法规制度服务,实现了二者合一,降低了核算的难度,核算误差较小。不足之处是企业的会计核算受税法限制较大,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较大限制,特别是在参与国际性经济活动时,对于核算制度相同的国家相对较好,但对于不同核算方式的国家,进行经济活动时难度较大。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我们要明确,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必须适应本国的政策法律、经济规律和社会特点。而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与扩大,新的问题和情况也会层出不穷,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形成更加成熟的会计核算机制。

参考文献:

[1] 娄春辉.浅析我国税务会计模式选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196-166.

[2] 何顺鹤.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J].现代营销,2011(5):114-115.

[3] 张悦.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分析——以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为例[J].现代商业,2011(9):245.

[4] 董盈厚.计量属性选择与所得税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理论),2007(9).

第5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工程结算;工程量;审核

Abstract: The audit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ntrol the cos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fields,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tendering work,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manpower,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project budget and settlement of the audit process control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engineering settlement; Quantities; audit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设工程中要进行项目全面管理,必须先控制预决算,尤其是在当今众多投资主体争投资的形式下,进行项目预决算的审核,是使投资市场规范化,合理化的有利保证。由于工程预决算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是一项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体,不仅要求审核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预算业务水平,因此,审核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 熟悉送审资料,了解项目特点

工程预结算的送审资料包括工程招标文件,答疑纪要,施工合同,合同补充协议,设计变更,工程签证,材料认质认价单,甲供材料明细表,初审意见等等。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

1.1项目招投标时的情况:如招标过程的竞争程度,中标价款的高低(平均价,低价);招标是否有暂定金额,预留金;

1.2设计变更情况:

(1)设计变更是功能性变更,若项目的使用功能发生变化,通常为颠覆性的,系统的全部改变;

(2)优化性变更,此类变更通常会使造价减少;

(3)合理性变更,原设计存在矛盾,或不符合现场施工条件的要求,这种变更造价需减去原变更项目的费用,增加调整后项目费用。

1.3现场签证的多少可以反映施工管理水平,返工,误工事件是否经常发生;

1.4材料供应情况,材料价格全部已提供还是部分已提供,是按合同价包死,还是随市场变动而调整,是否需要甲方认质认价,甲供材料的明细等;

1.5反复理解合同与审核工作

关系密切的条款:如合同计价方式是单价合同总价合同,还是可调价合同,设计变更和签证的处理方式及工期提前或延误的奖惩办法等条款影响着结算审核内容和审核方法。

2 深入现场,全面掌控工程动态

工程预结算审核的依据是委托方或承包商提供的资料,但作为审核人员还要对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查验,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找出实际施工,工程现状与提供资料存在矛盾或差异的地方,及时要求发包方或承包方补充材料,完善手续,常见的差异主要有:

2.1实际施工做法与图纸设计不符。如照明导线的购置,图纸设计导线为阻燃导线,实际施工单位做法为普通导线,普通导线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但不符合设计要求。

2.2取消的项目是否由设计变更或施工签证,在施工过程中,发包方为了节省成本会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所涉及的施工工艺不会影响其他工序,所以发包方有可能会口头通知取消,之后又未及时补充资料,作为承包商来说取消项目会引起造价的减少,发包方不发变更通知,承包商也会存在侥幸心理蒙混过关。

2.3同一个部位发生变更签证的次数与实施变更次数的差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同一个部位发生了数次变更,有的变更可能实施了,有的可能还没来得及实施又改变了,审核人员在处理这些变更时需助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变更或签证的签发日期。从日期上可以反映变更实施的可能性,若时间间隔不长则实施的可能性小,若时间间隔长,则要分析实施的程度,是完全实施,还是部分实施。

(2)根据自身的施工经验及现场实际判断变更是否实施。

(3)通过向发包方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了解变更原因,询问施工过程,翻阅现场资料,向承包商索取施工日志等途径获取真实信息。

2.4施工实际用料与设计用料或甲方指定材料的差异,有些承包商为了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常常偷换材料或更换品牌。

3 仔细核对工程量,做好工程审核基础工作

工程量是一切费用的基础,工程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结算造价。作为工程审核人员,要在短时间核对出真实的的工作量。应该按照以下办法完成:

3.1选择合适的审核方法

这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审核质量和效率。工程量审核方法主要有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分组计算法,筛选法等,其各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优缺点,应根据情况科学选用。

3.2.根据报审预结算的分类思路计算工程量

建筑工程中一般含有较多的专业,有时会因理解的差异在专业划分或叫法上有所不同,审计人员在计算工程量前,应熟悉报审结算的分类思路,在按此分类思路计算工程量,切勿按自己的理解先计算完工程量,到核对才发现双方计算基础不再同一标准或范围内,引起不必要的返工。

3.3重点审查变更签证中的工程量

由于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的工程量没有系统性,关联性,无法用技术指标或对应项目数量检验,所以,只有通过全面,认真计算才能核对其工作量的准确性:

(1)设计变更工程量的计算是以变更图纸为依据,但实际增减量应参照原图纸设计进行判定,有些承包商只计算变更增加部分,对减少部分部做更正,以其蒙混过关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2)施工签证大多属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零星工程,其工程量无法通过图纸准确计算,所以签证中一般都写明由于什么原因发生的工程量是多少,审核人员遇到这类签证一般应遵循这几点,首先验证签证的合法性,即签证上是否有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签字盖章,其次审查合理性,即签证原因与送审资料,现场实际所反应的情况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或重复计算,第三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工程经验判断工程量的真实性,有些审核人员认为签证上的工程量已被各方认可,无需再次核实,其实审核目的就是客观公正的反映工程实际发生量 。

4依据相关文件,掌握市场信息,合理计价是核定工程结算价款的关键

工程结算价款中包含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措施费,规费,税金等,这些费用合理计取主要依据以下因素:

4.1双方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主要原因是:

(1) 合同的计价方式决定了工程结算方式。如固定单价合同的结算方式一般为在项目工作内容相同时合同单价不变,但合同范围内工程量按实调整,固定总价合同的结算方式一般为合同范围内的已签订合同价款不变,工程结算只是针对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内容的计算。

(2)合同内可调价格等条款影响着工程结算的获利水平,若合同规定结算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随国家颁布的调价政策文件执行,则预示着本合同风险较低,盈利可能性大。

(3)合同中的索赔条款时结算时合同订立双方挽回损失的有效途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多数索赔事件都延长到结算时处理,审核人员应依据各种资料,通过与监理单位,承发包双方了解情况等方法裁定索赔请求是否合理,若合理则按合同约定计算出索赔金额并加到工程结算价款中。

4.2 现行的建筑工程计价是合同外增加项目的预结算依据。

由于设计变更,签证会出现一些合同中没有的项目,这些项目单价的编制应执行现行的计价文件。

4.3依据市场行情给材料合理定价

材料价格是影响工程造价的敏感因素,也是非常活跃的动态因素,对甲方即为规定材料品牌又未给定价材料,审核人员应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一段时间内同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曲线,不同厂家价格分布确定相对合理的材料价格,必要时也可以三方一起进行市场考察,共同商定各方面都接受的材料价格。

5工程预结算审核后的复检是审核工作质量的保障

审核过程完成后,在出具《工程造价审核报告》前,审核人员首先应对审核资料进行整理,(包括送审资料,审核工作底稿,审核过程中对遗漏项目的补充资料,与各方会商的会议纪要,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记录等),通过整理资料检查审核成果文件中是否存在遗漏或处理不合理项目,其次检查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问题的处理是否一致,如规费是否按合同约定汲取,税金费是否同异,第三检查成果文件是否有明显计算错误,如综合单价是否合理,单项合计是否准确等。

6 结语

总之,工程预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关,是审核成果的最终体现,审核过程中做好关键点的控制,可以补充完善工程资料,保证“量”,“价”准确合理,使工程造价审核项目反映出真实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会计核算本身就是一种财务信息的数据活动系统,一方面会计核算要追求高质量的核算结果,另一方面会计核算要满足一些约束条件,在EPO总承包项目中的会计核算也是如此。EPC中总承包项目包含了工程建设的设计、采购和建设施工三个方面,项目核算总体上要能够反映和折射EPC的总体情况,在EPC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一些公共费用分摊问题的处理时要能够体现成本效益的原则,采用合适的费用分摊方法满足成本核算的具体要求。此外,EPC总承包工程的成本核算要能够为相关的决策活动或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和线索,体现施工企业或承包单位的财务状况、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同时能够折射出承包单位在此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收益、工程成本的情况。

2EPC总承包项目的会计核算方式具体内容

2.1会计核算的注意事项

不言而喻,会计核算工作对于EPC承包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施工单位或者工程承包队忽视了会计核算工作,将会对承包项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承包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力度,提高会计核算意识,健全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和内容。实际情况中,由于会计核算工作不到位,造成工程款项不实,财务数据不准确、工程余款出差错的情况经常发生,导致承包单位的会计工作混乱无序,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所以对于EPC总承包项目必须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管理,提高重视程度,使工程项目顺利完成。同时会计核算工作者应该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效率和质量,使会计核算结果反映出的财务信息能够为项目决策、财务管理、成本分析工作所使用。EPC的会计核算方法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保持一致性,不能随便的更改和变化,如果有所变化必须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缘由以及变更的累积影响等内容项在相关财务报表中予以说明,同时EPC的会计核算按照合同规定的或者规范中注明的核算方法进行,使核算指标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会计核算的财务报告应该层次清晰,简洁规范,便于管理和使用,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核算项目以及成本、费用应当及时核实确认,各项资产的计量应该在取得时按照实际成本进行计算。整个会计核算的过程,工作人员应该谨慎细心,认真做好核算工作,力求EPC的会计核算零失误。

2.2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大多数承包企业或者施工单位在项目预算的总成本确定之后,其后的工程建设或者会计核算过程中都是固定值,这种核算方式忽略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汇率变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很容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仔细分析承包单位的经济收益,其主要构成就是项目的结算金额及其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会计反映,所以对工程成本的科学预算和事前确认就显得格外重要。对EPC总承包项目的会计核算大体分为预计合同总成本的计算、会计核算的日常折算以及最后收入确认的过程。这种计算方法是考虑到项目进行过程中汇率的波动和变化对成本和本位币造成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采用这种方式做出的核算结果可与实际情况最为接近。其中,预算合同总成本的计算必须对交易币种做出适当的预测,然后预算交易币种对应的成本金额并选择折算汇率,最后计算本位币的预计总成本。此时的项目预算合同总成本是项目成本的一种估计,在其后的日常会计核算中,尤其是在每一工程阶段期末,都要根据实际汇率,折算本位货币对应的项目成本,这项工作的工作量比较大,需根据实际的汇率波动情况来实际进行,或者合理的选择会计核算的时间段。最后,对于承包工程的预算收入,也要进行考虑索赔或者奖励等情况下的收入折算,保证在工程建设每个阶段的会计核算有一个可比性,与实际情况最为密合。

3结语

第7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体系的制度的不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不是十分的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某些事业单位甚至连基础的会计制度都不存在。即使拥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制度传达到每一位员工,由于事业单位区别于普通的单位、公司,更容易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有一定的特殊性,单位的执行力不足,员工也无法做到按制度做事。会计制度没有按照科学、谨慎的原则来建立,使制度变成一种形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给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方式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这种记账方式的优点是容易上手、简单操作、便于理解,但是相较于权责发生制就有了很大的缺陷。缺陷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区别于普通的单位,本身有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容易向预算需求倾斜,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反馈事业单位的收支、经济效益等情况。其次,收付实现制在核算固定资产方面有一定欠缺,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这种的计算方法不利于事业单位科学的管理和使用固定资产。最后,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的、真实的计算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也无法做到及时反馈负债和资产的真实状况,给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缺少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缺少专门的会计核算部门。在这样的前提下,从事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在数量方面和专业素质方面都有一定不足,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事业单位缺少独立的会计核算部门,核算人员由于缺少足够的监督依据,不能奖惩分明的开展管理工作,使得会计核算制度成为流于表面的形式,会计核算工作不能独立高效的完成。第二方面,从事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重视会计核算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巧,不重视学习新的知识,使得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都不太高,不能达到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在核算工作中不能科学合理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控制问题、预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第三方面,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素质、专业素养和相关的法律知识,造成他们不能准确的记录账簿数据,处理账簿数据、分析账簿数据,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失真,不能准确的反馈和记载事业单位的经济状况和管理活动,为后续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第四方面,某些事业单位和从事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记录虚假数据,制作单位假账,造成事业单位的正常财务工作无法进行,有着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4)缺少系统的法律法规。有关会计核算的法律法规在以下两个方面有一定欠缺。第一方面,我国目前在会计核算方面拥有数量较多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关法律和法规之间缺少条理,无法形成统一体系。大多数会计核算法律有着不切实际、不可操作、权威性不高的特点。

(5)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缺少约束力。事业单位的预算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没有按照规定的零基预算进行编制,造成零基预算在实际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不但增大了编制的困难,也影响了数据的精确性。第二方面,事业单位无法做到有效的控制预算资金,加上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浪费、严重超支等情况的出现。第三方面,事业单位缺少有效的考核和监督制度,只是重视预算的审核过程和拨款过程,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建立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1)建设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找出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通过不断的解决问题,构建起科学、合理、规范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型。第二方面,事业单位强调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发动各个部门支持、参加会计核算工作。第三方面,事业单位强化会计核算工作的权威性质和独立性质,保障公平、真实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第四方面,以科学、合理、严谨作为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标准,并且确保制度体系中各个部分不会产生矛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保障各种会计工作能够在制度下正常、有序的开展。

(2)更好的会计核算方式。相较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更加适合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更有优势的权责发生制来作为会计核算方式。因为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数据,反馈信息,使得事业单位通过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的观测经济活动,既有利于以后方便的开展分析工作,又有利于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

(3)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作为核算工作的主体,在建设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供工作人员的素质。第一方面,事业单位开展定期、专门的培训课程,让会计核算人员了解到会计核算工作的新知识、新变化、新技巧、新方法、新概念,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组件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工作团队。第二方面,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审核工作,并且提高会计审核工作的权威地位。使得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都在监督下面进行,减少出现道德错误的风险。

第8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会计软件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1)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2)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3)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4)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5)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6)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账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账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账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账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账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账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账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账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作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簿或账页上的“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账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账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是“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它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2)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账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惟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账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账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账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2)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3)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4)“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账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5)“登记账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账”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账”,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账系统(或称账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二是“数据来源定义”;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即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的结果。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

第9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 施工 造价管理

0引言

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阶段。本文借鉴唐山某小区工程实例浅谈一下本人对于施工阶段造价过程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作为中介单位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参与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为甲方提供工程成本控制的建议,运用技术、合同等手段帮助甲方有效控制成本,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甲方完整资料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明确投资目标。

建设项目的投资是分阶段、分期支出,资金应用是否合理与资金时间安排有密切关系。施工过程中根据进度计划对资金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按时间进度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二)编制工程预算执行情况表。

(三)根据工程预算执行情况表中的偏差进行分析,编制投资偏差原因分析表。

2、对考虑中的工程变更进行估算,并提交变更分析报告,供甲方决策;对已经决定或执行的工程变更、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等内容的费用申请及费用计价调整进行审核并及时调整总投资控制目标。

工程变更、洽商等是每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不可预计的工程费用,在发生前,咨询单位应该对其变更的必要性、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减情况、变更发生的原因、变更建议方案编制变更分析报告,供甲方决策。

审核工程变更、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等内容

1). 审核工程变更、设计变更、工程洽商手续是否合理合规,是否符合甲乙双方的事前约定。对不符合程序的口头变更、便条变更的工程量不予认可。

2). 分析判定设计变更责任方。为分析变更的原因,明确责任,对设计变更进行分类管理,分为施工类、设计类、业主管理类,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

3). 审核变更中涉及的数量及计价的准确性、真实性。

a.审核设计变更部位的工程量增减是否正确,是否得到了如实反映,严格记录设计变更的施工时间。

b.审核变更部位的定额清单计价套用是否合理。

c.审核设计变更计算过程是否规范。审核工程量的计算是否按有关的计量规则进行计算,有无高估冒算。

(三)根据审核后的费用调整文件及时修改控制目标,根据合同约定方式对变更内容发生的费用增减进行申报,并出具审核证书。

3.审核所有与本工程相关的付款申请,按相应要求和规定格式向甲方提供工程的付款审核证明及建议。

在项目施工中,造价咨询单位通过工程的计量与支付来控制工程造价,协助甲方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发挥其监督和管理作用。

(一)工程计量的一般程序是承包方按合同条款约定的时间,即承包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向造价工程师提交已完工程的报告,造价工程师在接到报告3天内按设计图纸核实已完成工程数量,并在计量1天前通知承包方,承包方必须为造价工程师进行计量提供便利条件并派人员参加予以确认。承包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计量时,由造价工程师自行计量,结果仍然视为有效,作为工程价款支付的依据。

(二)一般工程都是按月进度款形式支付工程款,每月固定日期前施工单位将月进度款报至监理单位,经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报至造价咨询单位,造价咨询单位根据合同等约定对月进度款的工程量、费用支付、预付款扣减情况进行审核,并出具造价咨询审核支付证书。

4 、协助甲方与本工程相关的合同管理工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准备相关依据,协助甲方进行费用调整、索赔及反索赔工作,并提供咨询意见和合理建议。

(一)对合同的各种条款仔细分解研究找出盲点,预作分析及时补充预防可能发生的争议。常见的施工索赔有:

1).业主没有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规定数量和内容设计图纸和资料,未按时交付合格的施工现场等,造成工程拖延和损失;

2).工程地质条件与合同规定、设计文件不一致;

3).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变更原合同规定的施工顺序,扰乱了施工计划及施工方案,使工程数量有较大增加等。

根据内容进行分类并审核索赔报告。

索赔类型分为工期索赔、费用索赔、工期和费用共同索赔三种。

完整的索赔报告包括:总论部分,概述索赔事项;合同论述部分,叙述索赔的依据;费用索赔或工期索赔的计算论证;证据资料部分。审核索赔报告时一定要索赔项目明确、依据准确、内容精确、证据齐全,还要审核其索赔资料提交时间是否在规定期限内。

5 、参加施工现场列会及业主和甲方要求的其他会议,协助甲方协调各合同单位以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工地会议是了解施工情况的最直接方法,通过各种会议能充分了解到施工现场情况、存在问题等,同时它也是进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6 、协助甲方进行竣工结算的编制工作;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施工单位提出的竣工结算进行全面复核计算,最终确认总工程造价。并向甲方及业主提交每一分项工程结算审价报告及全部工程结算总价、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的专题总结报告。

(一)竣工结算的原则

1.必须具备竣工结算的条件,要有工程验收报告。对于未完工程或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不能结算;需要返工重做的,应返工修补。

2.竣工结算的工作要做到既合理,又合法。

(二)竣工结算的依据

主要包括:招标文件、中标的投标文件、施工图、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隐蔽工程记录、停工复工报告、施工签证洽商单、钢筋调整表、其他费用单、交工验收单、施工合同、施工协议、费用调整记录、符合工程要求的计价规范等。

(三)竣工结算的方式

竣工结算的方式与承包合同方式有关,根据相应的承包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定总价法

2)固定单价法

3)预算签证法

4)竣工图计算法

(四)竣工结算的审核期限

1).工程竣工结算报告金额在500万元以下,审核时间为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20天。

2).工程竣工报告金额在500万元至2000万元,审核时间为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30天。

3).工程竣工结算报告金额在2000万元至5000万元,审核时间为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45天。

4).工程竣工结算报告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审核时间为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60天。

(五)竣工结算审价报告

审价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审结情况、存在问题和审价意见或建议几个部分。报告要求实事求是,定性客观、准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