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精选(九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第1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激发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而美术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在艺术中感受形象、氛围、表现力,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美术教学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探索之前,要对菏泽市美术教学情况尤其是农村基层现状予以调查,对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充分的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是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客体,各年级段小学生是影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主体,应着力于提高本地区的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一、 美术欣赏课的目的

(一) 课标要求《新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一节中谈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而欣赏―是实现这些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学生需求 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欣赏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一定审美鉴赏力的人,并且,依托这种审美能力的提高,带动创作能力的提升。(三)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社会文明的逐步提高,审美也越来越成为个人素质体现的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从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考虑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际、生活品质的提升等等,都需要人们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当前菏泽地区小学美术欣赏课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过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该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而小学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教师家长学生主课副课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阻碍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度,影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种掠夺式的教育。小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40多小时,很多课程上安排的如美术、音乐、劳动课被挤占。而在这40多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欣赏课却只有大约40分钟的时间,而且这仅有的一个课时的时间还不被重视,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得不到保障。(二)教材知识让学生难以下咽现有的教材更注重专业的系统性和知识点的完善,而与其他人文学科融汇不够,没有形成互为关联的知识网;美术教育与时代联系不够;对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足够的关注;审美意识教育相对淡薄,结论观念老套陈旧,缺少时代气息,容易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对于一些作品的欣赏措辞过于主观和肯定,限制了学生在欣赏中拓展空间。欣赏内容缺少图片与文字并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欣赏。(三)教师理论水平的局限性制约了美术欣赏课的发展教师的理论水平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培养,但是拥有了高等学历的教师在我市尤其是乡村小学中的所占比例甚微,美术老师接受高等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在岗的美术教师在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缺乏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做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则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琐在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听从,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来,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四)美术欣赏课缺失学习的反馈在本市小美术欣赏课中,很多教师采用单一的师生谈话式教学方法,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广,仍然只有极个别有胆量的学生发言。一些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只能通过教师评价个别学生回答的来得到反馈,一节课结束了,美术教师往往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自己心里是不清楚的。同语、数等学科相比较,小学美术欣赏课更没有作业布置或练习巩固,没有欣赏课的学习反馈,造成美术欣赏课像走马观花一般,教师上完了,教师走了学生散了,学生不清楚怎么学的,有什么内容,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师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学习反馈的常见现象。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时,可适当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毕加索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发展许多美术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在对毕加索、米罗等现代绘画艺术大师的作品欣赏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更别说作为欣赏刚起步的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不理解了!这时候,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三、解决当前菏泽地区小学美术欣赏课发展出现的问题措施

(一)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首先要告诉学生:绘画不是摄影,象与不象不是评价一幅美术作品优秀与否的依据。很多时候,作品表达的是画家的情绪、对色彩对事物的感觉或者表达一种自我理解,是画家对理性世界的感性思考。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我感觉到了什么?”“作品和其他画家的区别在哪里?”“作品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对于作品的当时时代来说,它的创作手法是否是有创新的?”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学习着对作品进行理解上的自我分析,尝试着―用感觉去理解感觉。(二)美术教育的情趣激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学习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产生学习的自主性。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我们想搞好美术教育,课堂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要提高一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要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环境育人很有道理,优美环境能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做还有几个优点:1.美化了校园,给外界、家长望学校的窗口。2.使学生感到学校与他们是多么地贴近,同龄人的优秀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如果这作品是自己的,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自信、自豪,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会更上一层楼。3.班级与班级之间也会产生竞争,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其次,安排专业美术教室,这对于负有审美教育重任的欣赏课来说尤为重要,走入文化教室上美术课,我们很容易把欣赏课变成说教课,历史课。美术教室墙上挂了精美的绘画或壁饰,橱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制作,还有石膏模具和石膏像。黑板上布置了根据欣赏课内容而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一步入美术教室就会被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对周围艺术美的发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第三,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小学生认知的环境。比如在欣赏课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欣赏水平、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发表“不同凡响”的言论,可能会引起课堂的空前活跃,教师不应训斥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宽容,灵活管理,作出必要的评价,使每个同学保留一种独特的感觉,而不应该去限止,束缚他。社会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美,在整个审美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结合美术欣赏课应该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人的美是两者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修养(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那样的美是肤浅的,是动物性的,人的内在美重于外。

四、 总结

总之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美术欣赏课仅仅是刚刚起步,怎样选择欣赏的内容、怎样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欣赏环境,我们老师还要思考的有很多……使小学生产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常锐伦,美术鉴赏教学参考用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1

[3]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7

[4]尹少淳,美术与美术教育[M],高等美术教育出版社,2006.9

[5]刘肃 ,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第2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33-01

一、欣赏和美术欣赏课

《辞海》中对“欣赏”的解释为“领略玩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直都设置有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通常限定于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主要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体验与内涵了解等方面[1]。

二、欣赏课是美术视觉性特点的必然要求

图像、影像、网络等各种视觉资料充斥于我们周围,通过欣赏课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2]。如果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和感受视觉形象语言。视觉图像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所处环境及个人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生活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视觉信息。“看”什么,怎样“看”,又“看”到了什么都会对其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视觉化思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美术欣赏课成为其主要途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解读视觉图像,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

三、欣赏课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正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这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和重要条件。 在教育学研究中,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三个[3]: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在此时期,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程度深、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其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人。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婴儿期(又称学前期)出生至三岁;2、幼儿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六岁;3、童年期(相当于小学阶段)六岁至十二岁;4、少年期(初中阶段)十二岁至十五岁;5、青年初期(高中阶段)十五岁至十八岁。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期。美术欣赏课通过学生习得美术作品欣赏的专业表述与方法,对学生视觉审美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四、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以 “讲授―接受”型为主。单向的知识传递,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感受差异,也切断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状况不仅无法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强调突出学生而弱化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视觉文化时代来临之后,在大量视觉图像冲击下,看什么,怎样看,对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美术老师承担着怎样让学生学会看、能够区别、恰当运用视觉图像的任务。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学会看,通过观察,思考引导他们的审美阅读、价值判断。

五、利用多种资源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一方面美术欣赏内容稀少,另一方面学生难以接触原作,因此课外美术欣赏资源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有益补充。美术欣赏课资源渠道主要有[5]: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2.教师可以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或名画的仿制品带进教。3.鼓励或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到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实地参观、考察、欣赏,促进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理解。4.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邀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到学校介绍创作经验,演示创作过程,拓展美术欣赏教学的活动形式。5.组织某一主题的欣赏活动,指导学生从前期的相关资料检索,制作宣传手册,邀请家长或朋友及老师一起参与,到现场欣赏、分析、记录,至回校反馈交流,递交本次活动的成果并展示。

参考文献

[1]李红,刘宁,回归美术的视觉起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徐丽娜,钱初熹, 初中美术欣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陈群,钱初熹,我国初中美术教科书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3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美 中学美术 美术教育

近几年尽管有了统一的中学美术教材,由于种种原因,在大部分中学里,美术课不过是图画堂而已,教师上课时准备一张范画,学生只管临摹,有些甚至范画也不用,学生照着课本抄,每周一节,如此往复……

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搞好市美教育是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大事。美术欣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美术教育的核心。

美术是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好的美术作品能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欣赏教学,学生可以从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它们所描绘的时代和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性格鲜明多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生活视野。如我们可以从最早的美术作品狩猎图中,了解原始人的狩猎生活,也可以从古代建筑艺术中,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至于外国古代和现代的美术作品,那就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地扩大知识领域。

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图画,并且还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所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实践,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教育或某种带有强迫性的法纪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对人的思想情操陶冶的过程。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使人觉得宏伟壮观;古希腊《米洛斯的维纳斯》使人觉得优美和崇高;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感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从而不断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科学给人们以知识与艺术给人们以知识时的感觉不同,艺术作品激动人们的情绪,人们产生对人生,对自然美的感觉。通过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使能力。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美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能力的积累,就是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是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实践。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愈多,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就愈高。

通过欣赏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因此,美术欣赏不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德育和智育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欣赏教学要图文并茂

所谓艺木欣赏,就是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可见,在专题欣赏教学时,配备有关的挂图和幻灯片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教师可以对具体作品的本身构成因素和艺术趣味进行分析,以指导学生去欣赏,引导他们从画面术身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二、欣赏教学要生动有趣

美术欣赏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它不象历史、地理课,凭记忆力和理解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生动性、趣味性、启发性、引导性。如,古今中外的许多美术家都有一些脍炙人口的风流佳话和有趣故事,我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增添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引起学的极大兴趣,并从这“趣”中受到感染。至于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更能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思维能力,从而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三、欣赏教学要灵活多样

除了专题欣赏外,在各类画种的技法学习时,都可选择一定数量的同类优秀作品作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如《中国画技法》一节,可选择几幅中国画,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安排在技法学习之前,或穿插其中。这样,学生每学习一类画种技法都可以欣赏到同类画种的一些优秀作品,所接触和欣赏的范围加宽了。另外,利用临摹教学的部分时间,对临摹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审美情趣进行讨论分析,也是进行欣赏教学的一种良好方法。在欣赏过程中临摹,从临摹中加深感受,眼、耳、手、脑并用,避免了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以及枯燥乏味的照葫芦画瓢,即学到了技法,又提高了欣赏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美术欣赏要循序诱导

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差异和不同的审美需要,欣赏的内容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作为基础部分,包括美术分类,画种介绍及各类画种的欣赏,这些内容,要求每个学生认真阅读,欣赏并切实掌握。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同学的需要,可举办专题美术讲座,选一些较高水平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引导学生去欣赏、鉴别,让他们见识见识,以便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

美术欣赏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一课,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只有在抓好美术欣赏的同时,抓好临摹及写生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水平和艺术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小林.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九)[J].江汉论坛,2006,(6).

[2]陈汉喜.感知・鉴赏・体验――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湖北教育,2009.

[3]吴国振.浅谈美术欣赏教学[J].宁夏教育,2001,(Z1).

第4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 校本教研 探究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是四个学习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教学如此重要,最后的落脚点就是美术课堂教学。笔者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一、策略一:校本教研中聘请专家名师引领欣赏教学

任何教学研究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在校本教研中,聘请专家名师引领欣赏教学研究具有先导作用。可以快速有效地指导我们开展欣赏教学研究,让我们在较高的起点上深入开展研究。

1.请美术专家作欣赏教学的讲座

我们邀请了尹少淳教授作了题为《美术鉴赏的方法初探》的精彩讲座。尹老师指出美术欣赏的价值就在于强调欣赏者自己的感受,我们把不确定的东西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判断,而不是老师告知。通过美术欣赏,我们发展了批判思维,洞察能力,选择、判断的能力。尹老师高屋建瓴地阐释了自己所归纳的美术欣赏的基本程序,精练地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如何使你产生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怎么来的?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尹老师指出我们欣赏课既要尊重学生个人喜好,尤其对形式、气氛等方面的感觉,但也要关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我们还请了侯令老师作了题为《确立学生在欣赏课上的中心地位》的讲座。侯老师引领我们探讨了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学生作为艺术作品接受者所能发挥的功能以及教师如何研究艺术作品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符合学生的需要,突出学生的学与学生的认识。专家们的指导对我们有效开展校本研究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

2.请美术专家听课点评、上示范课

我们教研组校本研修的时候,经常会得到许多专家的指导,他们亲临课堂听课指导,每次课后都会帮助上课的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学教授李力加老师还亲自到小学上研究课与我们一起研讨。李教授上课的课题是《由“点”开始》,在3节研究课中进行同课异构,与学生一起演绎了教学的精彩。课后李教授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与引领。通过研究,老师们受到了很多启发。

二、策略二:校本教研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欣赏教学研讨活动

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欣赏教学研讨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具有实效性。

1.有主题性欣赏教学论坛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研究,在理性思考中认真总结经验、提炼观点,还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让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如张老师的《让欣赏成为一种习惯――谈学生自主欣赏策略教学策略的研究》阐述了他“欣赏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欣赏重要的是养成欣赏的习惯”的观点。

2.有欣赏教学现场展示活动。黄老师的《一张纸的艺术》一课,让学生感受到了纸艺术的魅力,并引导学生对皮特卡尔森的作品欣赏。杨老师的《美在西溪》一课,注重学校周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感受身边的自然美,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孙老师的《品茗山水间――装置艺术欣赏》一课,通过观察,体验,与艺术家的对话等不同的方式,让孩子们自由地,个性化地去理解与感受作品。我们还开展了系列的欣赏教学研究课活动。

3.有特色地开展评课活动。运用网络即时点评的方式让老师们的交流更快捷更方便,更为大家课后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来自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参与听课的专家也很赞赏我们全体美术教师对研究课的态度,通过观点碰撞,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厚实。

4.有名家作品欣赏活动。如中外美术名家欣赏,教研组老师分组进行课件制作,共同参与活动过程。大家分头整理相关的欣赏资最后大家资源共享。欣赏教学之后,还举办我与大师比一比的绘画比赛,比赛后举办美术作品展。在美术教师的引领下指导学生参观,欣赏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学生在活动中更加加深了对艺术家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5.有专题性艺术沙龙活动。如:“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教研组老师们展开讨论。笔者就作了《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的作品》的发言。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评价孩子的作品,多元激励性评价是我校一直采用的客观而有效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批改作业外,我们还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有时候也让孩子的家长参与评价。当然,在这过程中,无论是谁来进行评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作品,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6.有与其它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在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是课改所提倡的。如美术与音乐学科、美术与语文学科、美术与科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等。在欣赏教学研究中我们开展了科学与美术学科的“牵手”研讨活动。此次研讨在主题、内容、形式上都有所创新,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策略三:校本教研中加强与校外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教研组除了在学校内的校本教研外,还时常走出学校与其他学校共同研讨欣赏教学。笔者参加了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题研究北京年会的活动。在活动中我感受到我们欣赏教学的研究具有成效。

1.城市与农村,在欣赏中处处有美

这次上课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课。城市建设离不开高科技人才,也离不开为之付出巨大贡献的普通民工。我们看到了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真感到欣慰。来自农村小学的骆老师带来的《竹乡竹韵》一课在一开始就以《富春山居图》导入。教师在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时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从《富春山居图》得到启示,在古代农村也可以产生世界名画。所以,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只要你会欣赏,美无处不在。

2.学生与老师,在欣赏中共同成长

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作、生活中身边的地方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欣赏的对象。老师们从《走进周思聪的艺术世界》、《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年画、浮雕、服装、敦煌艺术、砖雕等内容开展了欣赏教学的研究。听课的老师都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在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与老师共同得到了成长。

3.课内与课外,在欣赏中普及与提高

我们美术欣赏课题的研究主阵地在课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是欣赏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要关注课堂活动的过程,孩子们在愉悦的活动中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活动中学会探究。在课外的学习中也进行美术欣赏。学校的一堵文化墙也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次课外的美术展览也许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各种课内外美术欣赏中不断得到普及与提高。

参考资料:

[1]丁 宁 《美术鉴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第5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欣赏课

中学美术欣赏课是一种以认识美和评价美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欣赏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美术所承载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使他们逐步懂得审美、懂得热爱美术传统,能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艺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艺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其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欣赏能力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

一、当前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美术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熟知中外美术史,甚至还需具备与美术欣赏课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少美术教师是非师范非专业出身,这样的老师不会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2.学生主体性地位未得到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美术欣赏课变成了一言堂,教师只注重讲解美术作品的历史、已有见解的介绍,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忽视学生对作品所发表的见解,甚至对学生不同于主流的观点或看法进行随意评判或批评,不顾学生感受.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3.教学方法陈旧。在当前中学美术欣赏课中,无论什么欣赏类型的课,教师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只顾对欣赏的作品即有的主流观点和看法的讲授,很少采用讨论式、问答式及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令原本可以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4.教学手段单一。美术欣赏课的特点对展示作品的设备和场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影仪、幻灯机、互联网、多媒体教室和展厅等设施设备在教学中显得不可或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内地及边远地区的很多学校缺少这些设施设备,教师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当然,设施健全的学校中,也存在因教师自身素质不会使用或因惰性不想使用现代设施的情况。

二、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

1.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正是“欣赏无定法”特点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相夫争道,而提高书艺;怀素观看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而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这些“艺无定法,道可旁通”的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何不触类旁通,即通过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而且也便于加深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重视课堂导入设计。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除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外,还需要精心设计课前的导入。力求在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用独特的导入方法去激起学生的兴趣。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提问谈话、实物展示、欣赏范画、讲故事等。上课时展示一个可口可乐饮料瓶作为课题切入点。因为它最普遍、最大众化,这同它的个性鲜明的包装设计有关:商标设计的简洁大方,色彩鲜明的视觉效果等等。由此,可以点出产品包装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范畴之一,另外还包括诸如:服装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家具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现代艺术设计种类,并阐明现代艺术设计总的特征:由烦琐趋向简洁、大方,适合大规模生产。这样,通过实物展示,很容易切入课题,也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去理解现代艺术设计。

3.发挥多媒体在美术欣赏课中的潜力。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视校外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以美国的“修养学基础”教学理念盛行为标志,美术欣赏及美术活动更多地向校外拓展。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现代美术教育也担当起文化教育的功能和素质教育的作用。但是,只依靠学校教育,美术欣赏课的教育功能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仅凭学校教育并不能对应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因而就生发出对校外美术教育的期望。为了改变教师和学生都局限于学校美术框架内、处于某种封闭状态的情况。我们开始关注校外广泛的文化环境和艺术世界。于是,美术作品和文化艺术资料、实物及复制品等进入课堂。这样,青少年能自由地接触实物和资料,很容易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课教学环境。

现代美术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所以美术欣赏课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被教育界逐渐重视。虽然目前的欣赏课还面临着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在国家的不断支持下,中学美术欣赏课程一定能有更好地提高和发展。同时,需要更多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努力为美术教育献计献策,提高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欣赏教学 专题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 现场欣赏课

【正文】

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之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欣赏空间。

一、专题欣赏课教学

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指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对特定分类的作品进行欣赏学习的课业。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赏主宰欣赏课,忽视与学生的交流,造成整个课堂是教师深情的投入,而学生是漠然听讲的场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形成整个课堂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观点,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在每堂欣赏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与图片,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初步的感受和认识,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让学生谈初步感受

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作品必然是见智见仁,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评价。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出示欣赏作品后,课让学生“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最原始的真实感情。教师应客观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样,从而隐藏自己真实感受。

3、引导学生深入欣赏

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不是过多,过细的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美术欣赏力的培养。在欣赏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欣赏欲望,老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多讲一些,着重分析一件作品,讲透重点,难点。因为刚开始学生对于作品的描述还不懂的用美术的语言进行阐述,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欣赏作品,只能是先由教师点播,启发,甚至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见识更多的美术作品,尤其是一些倾向力很强的作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品味,观察,欣赏,分析作品中的难点与重点,变成欣赏的美术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成功一半了。

二、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欣赏名师大作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儿童画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欣赏便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途径,名画凝聚着画家多年的心血,是画家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体现着画家对所处时代的人或事的深刻体会。引导小学生欣赏世界名家名画,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更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名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2、欣赏同龄人作品

浙美版小学美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在每一课中都安排了学生同龄人范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欣赏同龄人范作的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对作品进行审美、学习和模仿。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在欣赏作品中,教师可以有意选一些学生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这样,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同龄人作品,只要我们认真学,一定能超过他们。促进学生在欣赏中自信心的形成。

3、欣赏课堂习作

一堂课是否真正落实,学生习作是最好的评价标准。教师听取学生评价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同学的作业,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使学生形成取他人之长,补个人所短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现场欣赏教学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教学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学习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美术教育,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欣赏课成了讲评课,这样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走出教室,提供学生多元化的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城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如果有条件允许还可以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绚丽多彩的大自然都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

第7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欣赏教法;素质教育

美术欣赏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然而美术欣赏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呢?伴随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育对于中学生的健全发展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新形势下的中学美术欣赏课越发举足轻重,而目前的美术欣赏课还存在着很多弊端。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

1.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表现

普通中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高中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由于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违背了学习规律。

3.当前美术教育和现实应用之间严重脱节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

二、课内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形象化

实物欣赏具有书面教学无法比拟的价值和优势,将课内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课外的实物欣赏中,能够使学生消化掉抽象化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首先,老师可以与当地的展览馆、博物馆、画廊或者收藏机构联系,组织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去参观。参观前,老师先介绍一些观看美术展览的态度和方法,以及美术展览的操作过程,等等,引导学生由课堂书本知识向课外实践经验过渡。在参观中,通过阅读作品的详细介绍,并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再结合实物的参观,可以增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性认识。同时,老师还应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特别是通过对一些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解析,使其开阔眼界。参观后,要求学生们写出课外活动感想,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评比,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教学时教师的注意点

1.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6.欣赏后要有检查和总结。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开卷考试的方法来进行。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减少学生遗忘的作用。

四、小结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触类而旁通”,逐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应关心学生的成长,重视美术欣赏课在实施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美育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第8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书法发展历程及规律;书法学习的心得;书法欣赏;书法艺术;书法美感

1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

书法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极其构成运动为形式,来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通过书法课程的学习,我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历代的名家、代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于书法的欣赏,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下面我将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如何欣赏书法以及学习书法的体会作进一步的论述。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名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名族,文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

对于书法的发展,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商代大批甲骨文与金文出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建立,在这五百年里,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文化最大的一个时期,相继出现了大篆、小篆、摹印、隶书等丰富的文字形式,商周至秦汉,书法完成了从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风格的变异。随之书法的繁荣是从东汉开始的,在这期间,纸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特殊现象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到汉末魏晋是书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三国时楷书出现,代表性的书家有钟繇,为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知名书家如林、群星璀璨的空前盛景,王氏家族、谢氏家族等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尚“韵”书风形成,而且书家们在行书、草书的书写方面也达到了变幻无穷的境界,同时,王羲之的诞生使得书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审美观点由古拙转变为妍美。到了隋代,楷书风行,留下了大量的造像记、墓志和塔铭,随之而来的唐代,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代表性的书家有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其中颜真卿的楷书是以前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大普遍的视觉艺术,颜体传达了大气、宽阔、厚重与包容的风格。接着是“宋四家”的出现,使书法成熟。后来的元、明、清时代,书法风格基本有了一定的趋向,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对于近现代的书法,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有吴昌硕、林散之、高二适等人,以篆书、行书和草书为主。

2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知。即通过反复观察,透过作品形式,感受、领会作品的形象、气韵、风格、情趣等。 这一点我们基本都能做到。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三字势是否自然。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的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书法艺术欣赏一切都是从先了解开始的,当然欣赏者各自审美观的不同,尤其是各人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不可能以相同的书法教育,而得到相同的欣赏水平。这点是永远做不到的,也不要求做到,而是要通过书法教育,努力使这些差异越来越小,这是完全可能的。要提高广大群众的书法欣赏水平,仅仅依靠书法教育也是不够的。或者说,只靠书法教育,其欣赏水平不可能进入很高的层次。因书法欣赏涉及的不只是书法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其它文化素养的配合,所以提高欣赏者水平,除了书法教学以外,还需要辅以其它艺术素养的积累。

第二、书法艺术的欣赏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第三、解释。申明所以然,即说明、论证自己的所见所感。实即逐一分析作品在艺术特征、艺术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成因。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三字势是否自然。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的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第四、评价。 即审美判断,古人谓之“批评”。主要是针对作品的艺术价值、重要影响、历史意义、艺术上的得失、给人的启示等,予以评述,其中包括对已有批评的批评。我认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只有懂得如何评价一份作品,才能取其长处,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能力。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一般的直观性欣赏,大多止于第一步,因此专门的欣赏,一般含感知、描述、解释、评价四项完整的内容,需要调动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这四项内容相互渗透、彼此包涵,而不是各自独立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应该尽量学会用这种方式来欣赏书法,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作品之美。

3书法学习的心得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一学期的书法学习,我对书法及书法欣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鉴赏》. 黄正明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9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书法;欣赏价值;表现;实现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4-2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尽管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书法的实用价值正在逐渐降低,但作为艺术的存在与独具特色的欣赏物,它的魅力永远不减。但是,由于书法仅仅借助点画线条就能显示书法家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比较抽象,因此,也给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笔者介绍了书法欣赏的价值,进而就实现书法欣赏价值对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鉴赏书法的价值所在

我国的书法世界闻名,在书法艺术中有三大基元,一种是书法的创作,一种是书法的欣赏,最后一种是书法理论,在这三者中,书法理论与欣赏是书法创作的派生。一直以来,人们所进行的都是书法创作,并认为书法理论与欣赏是创作的附庸,一直到陈振赚先生在自己所创作的《当代书法创作层与理论层的构成分析及背景探讨》中指出书法理论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创作的附庸,上述观念才被打破。但是陈振赚的这一观点不断遭受到议论质疑,后来才慢慢被人们所接受。在书法的欣赏上,人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书法欣赏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怡情价值

书法艺术主要是通过结构、线条以及形态表现出其独特之美,具有体态美与风韵,每个书法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风格都不一致,都具有其独特之处。作家的书法常常体现出雄壮、劲拔以及宽博等风格,我国古代诗人也常用诗歌赞美书法家的才气,例如陆游在观赏书法作品之后,写道:“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体现了自己欣赏书法作品之后的敬佩心情,张怀瑾也在《书断》中写道:“镖拔志气,黼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由此可知,书法欣赏具有很大的怡情作用。

(二)增知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各种艺术的精华,包含了气功、音乐、绘画等,甚至还包括了武术与中医。我国古代书法家都很博学,精通书法的同时,还精通音律、绘画等,很多书法家还具有其他的身份,例如文学家画家等,因此,所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十分丰富。在欣赏书法作品时,除了怡情之外,还可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我修养,由此看来,欣赏书法,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趣味,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三)益思价值

书法艺术的欣赏价值众多,人们欣赏书法艺术还具有益思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具有辩证思维,例如,书法具有侧缝与中锋、起笔与收笔、疾笔与涩笔以及圆笔与方笔等书写特点,在墨法方面,具有三个特点,即“燥与润”、“浓与淡”、“湿与枯”;在章法上面,具有一个特点,就是“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通风”,而在书风上则是具有“秀丽与老辣”、“典雅与朴实”、“豪放与婉约”等多个特点,将辩证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鉴赏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培养人们的辩证思维。

(四)明史价值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当社会政治与经济发生变化时,书法艺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初唐时代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虞世南以及薛视等人,在盛唐则有大家熟悉的柳公权、颜真卿,他们书法流芳传世。细细品尝这些书法大家的作品时,可以从中领略到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审美风格变化。唐代书法家的作品,向人民展现了初盛唐时期盛世繁华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历史走向衰退,书法创作也有所改变,例如著名的书法作品《石鼓文》,当人们此欣赏次作品时,凄美之情油然而生,历史的画面不禁浮现在眼前,使人们陷入沉思之中。

二、价值实现分析

龚贤曾有这样的说法:作画难,识画更难。此话用于鉴赏绘画作品中,但是同时也可以用于欣赏书法中,书法欣赏与鉴赏绘画,同样具有一定的难度。

人们将书法欣赏分为两种鉴赏模式,一种是浅层的欣赏方式,另外一种则是深层的欣赏方式,浅层的欣赏方式就是从书法的结构、章法以及笔法等角度去欣赏,属于技术性的欣赏,同时,也是对书法进行的基本欣赏。而深层的欣赏,则是细细品味书法的线条与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领会书法家在书法中所表达的情感,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让人们在欣赏时感觉到自已与物化为一体的感受,深深感受到书法所带来的乐趣。另外,书法还具有特定的审美要求,就是以形见象。

书法家创作作品时,所取的象范围极广,可涉及到宇宙万物。在张旭观赏公主担夫争道时,不由言到“凡物之有神气者,莫不可以为象也。例如水流山峙,岸绝峰颓,地之可象者也。斗阑星散,日坠月明,天之可象者也。美女插花,壮士舞剑,人之可象者也。风过云敛,烟凝雾敛,气之可象者也。云鸽游天,芙蓉出水,物之可象者也。目与象遇,蕴之于心则为意象。”而公孙大娘舞剑器在草书中体现出了雄浑壮阔之势。在长江上泛舟,看到摇橹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中,一种漂浮之感油然而生,便创作出“中宫收紧,幅射开张”的书法作品。郑板桥进行书法创作,则是取决于法兰竹风韵,在观看此书法作品时,可以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近代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主要是体现出云卷云舒、悠闲自在的情感,当人们进行观赏时,心情能得到放松,随着书法家的笔墨,心情愉悦。

三、分析对欣赏者与书法家的要求

观赏者与书法家,这两者之间尽管存在的一定的距离,但依然紧密相连。所以,要实现书法的价值,需要从观赏者与书法家的角度出发,对双方都提出一定的要求。

首先是兼顾。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将文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俗文学,另一部分是雅文学,同样,也可以将艺术分为这两类,即俗艺术与雅艺术,书法必然属于雅艺术的范畴。但是,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雅,在人们欣赏作品《沈尹默论书诗墨迹》时,不管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都对此作品给予肯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是该作品的作者沈尹默先生创作出来的书法,不但兼顾了书法雅的特点,而且还体现出了雅与俗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求。外行人欣赏此艺术作品时,产生如沐春风之感,而内行人欣赏时,则是深入地思考,思考沈尹默先生在书法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即探索“二王”风貌的回归。因此,书法家在创作时,既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要兼顾到观赏者。结合历史的变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还需要兼顾到时代的审美取向。切勿单纯地追求观赏的需求,这样只会使书法作品失去它本身的艺术价值。

其次,书法家要有大胆的变革精神。书法艺术,积淀数千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不可讳言,书法作品本身有很强的单调性,形式或横或纵,列字或自上而下、或从右到左;而且自行书出现之后再没有出现什么“新体”,虽然板桥曾称自己的书体为“六分半书”,但终后继乏人。书法创作受到很强的形式制约,终不免有“千字一律”“似曾相识”之感。但这里也不乏有勇于创新的开拓者,黄若舟先生便是一例。如他的力作《壮观》,居中的是赫赫醒目的“壮观”二字,列字从左至右,行以隶法,参之以行意,很见精神。“壮观”下方,落款、钤印,本已了事。然而,作者深晓书法作品本身的抽象性,在“壮观”二字背后,衬托以淡墨的蜿蜓长城的背景,使“壮观”二字的内涵,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欣赏的难度。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创新是不是很成功,但留给我们的启迪是很多的。

欣赏者即欣赏主体,在书法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句话说:“外行人的眼睛不带钩子”,意思是说外行人在欣赏中“钩”不住艺术作品的闪光之处,要提高欣赏者的“视力”,欣赏者首先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修养。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始终与中国其它文化息息相关,“哲学的微言奥义,史学的深邃精密,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入静,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书法都能兼收并容”。作为欣赏者,要发现美,必须具有丰富的“字外工夫”。

其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为欣赏者,必须有丰富的临池体验,如果对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等知识一无所知,要想在欣赏时悟其妙境,获得高品位的艺术享受,那是不太可能的。

四、结束语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但是书法作品欣赏价值的实现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无论是一般层次还是较高层次的欣赏和批评,都要求欣赏者,具有相当的欣赏能力和基本修养。因此,书法欣赏者必须努力通过各种手段,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一个真正的艺术欣赏者和艺术批评参与者。书法创作者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朱以撒.书法作品欣赏价值的实现过程[J].书画艺术,1994,(01).

[2]张鹏宇.书法欣赏的人文价值及其审美特征[J].晋中学院学报,2008,(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