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

第1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8个生字,背诵课文第9

自然段。

2.认识贝多芬,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通过文字描绘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了解音乐艺术。

过程与方法:

1.充分朗读、讨论,了解贝多芬的创作经过。

2.结合本文,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教学准备】《月光曲》课件 贝多芬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聆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切身感受音乐魅力。

2.通读全文,熟读注音文字。

3.掌握8生字和12

个词语。

4.通过课文中对兄妹俩和贝多芬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1.上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钢琴曲。出示课件1:播放《月光曲》。刚才我们所听的叫《月光曲》,它是世界名曲,作者是世界著名音乐家——德国的贝多芬

2.出示课件2: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音乐,26岁时听力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与人交谈。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欢乐颂》,以及钢琴协奏曲《月光曲》等。

3.《月光曲》的谱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问:《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读初步解决问题。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3: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动人的传说呢?

2.出示课件4:生字、词语。

谱写 钢琴 幽静 茅屋 烛光 失明 纯熟 清幽 琴键 景象 陶醉 断断续续

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和“清幽”。通过查字典可知“幽”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想想课文中使用“幽静”和“清幽”形容环境的妙处。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设计意图:

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深入品味探讨。

1.出示课件5: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兄妹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再朗读体会他们的人物形象。

②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2.学生自主交流学习。

3.学生反馈,出示课件6—9:

画线的句子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这句话流露出盲姑娘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可以听出那份对音乐执着的追求与热爱。

朗读指导:想听贝多芬弹琴,对于盲姑娘来讲,不是愿望,不是希望,而是渴望!下面我们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

②画出的句子是“……太贵了,……又太穷”,从这句话中看出了哥哥的愧疚。

朗读指导: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实现妹妹的心愿而愧疚,读的时候要把哥哥这份心情读出来。

③画出的句子是“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盲姑娘的善良、体贴和善解人意。

④画的句子是“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就因为这样的感动,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她想听到的那首曲子。弹过之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为什么仅凭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反馈:

盲姑娘有一颗对音乐特别敏感的心;而且因为热爱音乐,对贝多芬来小镇演出的事一定也知道,所以猜测出琴艺如此高超的人是贝多芬,知音难求啊,所以贝多芬才会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兄妹俩的善良、善解人意。

四、课堂小结。

1.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感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兄妹俩弹奏钢琴。

2.我们能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情贫苦劳动人民的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情朗读第8、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3.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卓越的才华。

4.通过读重点段,想象画面,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为什么给兄妹俩弹了一曲又一曲。(贝多芬弹琴是被兄妹俩热爱音乐的真情所感动,在当时清幽的环境中产生了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

二、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一)出示课件10:自学提示(读课文第8、9自然段)。

①贝多芬在什么样的意境中创作了《月光曲》?

②在第8、9自然段中找出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

”“

”标在书上,并在旁边标注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月光曲的旋律)

设计意图:

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学生交流,反馈。

(三)教师点拨。

1.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在风吹烛灭,月光似银纱的情境中。

2.月亮的变化:升起——升高——穿行微云。

3.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汹涌澎湃。

抓住词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等感受乐曲的变化。

4.朗读指导。

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和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和多种感情来朗读,引导学生与文本、乐曲产生强烈的共鸣。

5.试着背诵第9自然段。

教师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成背诵的目标。

6.你认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关心穷苦人,他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把音乐献给了人民。

设计意图:

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同情心和高尚情怀。

7.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11: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首曲子。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音乐声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请睁开眼睛,把刚才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一会儿交流。

三、总结全文。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板书设计】

22 月 光 曲

月亮初升 微波粼粼 平静——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 云中穿行 感动——波折

第2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掌握量词;对字母表掌握并运用。

2.能力目标:积累词句并运用;积累古诗并背诵;正确阅读《阳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积累词句并运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掌握量词;对字母表掌握并运用。

2.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字词。(教师正音)

2、从这些字词里你们有什么发现?(都和量词有关)

3、你还能说一些这种形式的词语吗?(一个人、一座山……)

4、集体齐读字词。

二、字词句运用。

1、找一找,连一连。

(1)背诵字母表。

(2)学生独立完成:给大写字母找到对应的小写字母,并连一连。

(3)学生展示。

(4)按照顺序读一读。

2、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左边生字。学生领读。

(2)同学们读完有什么发现吗?(明、星、早、阳是给日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3)同学们还能组成其他新字吗?(音……)

(4)学生自由读右边生字。你们发现什么了?(给寸加偏旁组成了新字过、时、对、村。)

(5)集体齐读这些生字。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句并运用;积累古诗并背诵;正确阅读《阳光》。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展示台。

1、

出示词语,学生自读。

2、

同桌互读。

3、

指名读,齐读。

4、

选择其中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教师简介作者孟浩然。

3、请学生试说《春晓》的意思。(教师指导)

4、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阳光》,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3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创作背景。

2.了解作者臧克家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的朗读形式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对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2.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值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划分诗歌朗读节奏。

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出示课件3:诗歌段落大意。

第1节写出两种人的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

第2、3、4节写出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他们之间是并列的。

第5、6、7节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4.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出示课件4: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读,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5:阅读链接。

读完说说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抓住关键词在旁边标注出鲁迅是什么人)(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并找出相关句子。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出示课件6:(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体会)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把一切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

③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四、拓展总结。

1.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3.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

4.总结: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27* 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 骑 遗臭万年

第4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程;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11-03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能力形成的着力点,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1 课程建设的定义

课程是指教育内容的进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建设指的是为了推进教学进程的实现所包含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分量的总和。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的建设,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2 课程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要素的关联

探索和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要素的关联,是课程建设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先导,主要内容包括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及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要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课程,首先要有一流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严谨治学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包括:教学思想的改革与建设,知识内容建设、教学水平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等内容的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它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结合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建设。

(4)教学条件建设。它是课程建设重要保证,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施、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的开放性、先进性、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等建设。

(5)教学管理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组织保证,包括:科学、规范、系统和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资料和教学激励机制等内容的建设。

3 我国国家层次课程建设的路径(近15年)

我国从2003年起开始精品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MOOC、微课 ”等过程,加上即将推出的“系列微课”,现在统一称之为“精品开放课程”,下面简单的介绍。

3.1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开展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开始于2003年,截止2010年底,教育部组织建设了3909门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985和211高校。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数量也达2万多门。

精品课程建设出现,对当时各高校的课程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对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精品课程建设离当初的想法渐行渐远,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精品课程建设脱离教学实际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了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申报部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而应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平台的服务性和实用性,一些精品开放课程成了学校的品牌装饰,与教学过程“脱节”。

(2)建成的精品课程不少,但比较零乱,不成体系,名校、名师和“大家”的作品少见。

(3)建成精品课程资源不足,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后期维护跟不上,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严重滞后。

(4)课程建设的目标不正确,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现象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精品课程大多为立项而建,建设周期短,一次建设即告完毕,许多课程长期缺乏维护,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成为优质资源。因此,对已经建成的精品开放课程要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后续建设情况。只有持续改进课程资源,才能保证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才能减少“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切实提高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教高厅〔2012〕】2号发文强调: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

3.2 精品资源共享课

资源共享课除了要提供全部教学单元的录像外,突出基本资源共享。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专业性强,主要的受众群体是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受众群体狭窄。

3.3 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教师授课录像为展示内容的一种开放教育,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有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类和专业导论类两种类型,其中科学文化素养类推荐单位为部属院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导论类的推荐单位为本学科部级教学指导委员会。

3.4 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几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全过程

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4 我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做法

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材均参照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浪潮的到来,受理论讲解力求体现“必须,够用为度”的影响,学校把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绑定在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先后申报学校《IT 蓝领系列专业办学方向探索建设》、《IT 蓝领软件人才的素质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块的构建及应用》、《应用型大学课程的样板建设研究――以为例》等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深入企业、事业单位调研,了解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形成了计算机类各个层面的培养模块,并将能力培养模块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之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题组率先完成了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教学大纲、上机实训大纲、自编了上机实训手册等一些齐备的课堂教学资料编写工作。2007年3月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

4.1 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2007年年初,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自此《C语言程序设计》和其他课程一样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转型的问题。本着突出应用特性,课题组理清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路是:

(1)高职高专阶段课程建设的成果、资料、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不能丢,在搞清楚《C 语言程序设计》(本科)的规格和内涵之后,将相应的积累和经验移植到本科课程建设之中,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

(2)围绕学校创办“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双师型、社会型教学团队”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3)打造精品开放课程。有步骤,分层次将《C 语言程序设计》打造成校级、省级、部级精品开放课程。

(4)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满足广大师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到2020年末,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站、微课等)全部上线,做好跟进维护工作,让优质资源发挥应用的作用。继续完善《C语言程序设计》及其配套教材修订工作,力争把教材做成应用型的精品,完成《C 语言程序设计》系列微课的录制。

(5)加强团队建设,打造梯度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 “引领、传承、创新、共享”作用,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争取有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争创学校和省级的教学名师。

4.2 对课程建设的教学定位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第一门系统地讲授程序设计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基本结构,理解计算机科学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巧,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算法,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培养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表达形式和流程控制的方式。理解模块化程序化的基本思想,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2)能力培养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读程序、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突出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数据表达的能力,以及算法描述与基本算法实现的能力;掌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集成化程序开发环境的使用和程序的调试方法;初步具有利用程序设计技术求解实际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4.3 研究制定了我校《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按照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设计”。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设计的。

(1)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分布及能力基本要求(以“结构控制”知识点为例)

[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常用的结构控制 用读/写及赋值实现顺序结构的程序 掌握 熟练第掌握C 语言的各种语句的使用,熟练输入/输出等库函数的调用;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流程控制语句实现三种基本结构的程序设计;掌握几种重要的算法(求和、统计、求数列等)的算法思想及其实现;了解几种常用算法的思想 重点: 三种基本控制的实现,各种流程控制语句的正确使用

难点: 多分支、循环嵌套、分支和循环结构的嵌套,常用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用if、switch语句实现分支结构的程序 掌握 分支结构的嵌套 掌握 用while、do-while

、for实现循环结构的设计 掌握 循环嵌套的控制与执行 掌握 break、continue语句的使用 掌握 分支和循环结构嵌套的特点和应用 掌握 一些常用算法设计思想,部分算法的实现 理解 ]

(2)实验实践教学设计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首先通过教师案例讲解、编程演示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的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理解程序、模仿程序、改写程序到编写程序的实践训练,逐步强化学生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教学分为“演示实验”和“知识单元实验”两个部分。知识单元的实验有验证性和设计性两大类,前者是理解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的,后者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独立进行问题求解、程序设计的能力。下表给出了“分支结构”知识单元的实验方案。

实验教学中课程实验方案(以“分支结构”为例)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标 建议实验项目 3 分支结构 掌握分支、多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办法;

掌握排除语法错误的基本技能 案例:超速判断、出租车计价,成绩转换,纳税问题

项目:比较大小,分段计算居民水费、计算天数、简单计算器、出租车计费系统 ]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型程序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综合应用能力、复杂程序的调试能力,要让学生深刻体会程序设计的全过程,初步体验软件工程方法,培养学生软件文档的写作能力。加强团队工作中的个人责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示例:

作物产量统计系统

问题描述:输入某村各户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以便统计全村各种农作物的总产量以及向亩产较低的农户提供参考数据。作物产量统计系统中每条记录包括各户村民的编号、户名、种植作物种类、亩数、产量等信息,主要实现作物产量等信息的输入、打印、查找、排序、统计等基本管理功能。

基本功能:

输入n户村民及其种植作物的基本信息,并将输入的数据存入文件。

统计全村各类作物的总产量,并将结果写入文件。

计算各户各种农作物的亩产量,输出计算结果。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对全村各类农作物的亩产量进行排序,将排序的结果写入文件。

按户查找指定村民的作物信息。

设计要求:

在输入村民及其作物种类等基本信息时,要求输入完一户村民的所有种植作物及其产量等信息后再输入另一户村民的基本信息。

5 我校在《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课程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是学校内涵建设的理念,自2010年以来,《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取得了如下成绩。

(1)微课《冒泡法排序》和《汉诺塔与递归算法》2015年参加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本科)比赛” 分别湖北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数组元素的冒泡法排序和选择法排序》参加全国决赛获得“优秀奖”。

(2)教学研究项目《基层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教材)》参加2013年“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三等奖”。

(3)课程《生活中的C程序设计》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2014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2011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本科层次的“精品课程”。

(4)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2010年被教育部“教指委”评定为“优秀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被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评定为2012全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本科教育)“优秀教材”。

(5)编辑出版《C 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与习题解答》3个版次共6本教材,发表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论文7篇。

(6)指导的学生从2012年起参加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C/C++类),多人次获奖。

(7) 将《C语言程序设计》按照知识点重组录制成“系列微课”共65讲,时长1350分钟,该项目是目前国内第一门将专业知识碎片化重组后以“微课”形式进行展示的课程,我们坚信,只要进入该课程的学习者,一定会有所获。

6 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课程建设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课程教学是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的,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有他特点和规律,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多样性、个性化、有思想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条件;排除“不确定性、非物理性、外部性”的干扰,才是还原“学校教育质朴真实的面目”的,凡是“追求短期内量化、有形的物理绩效”都是严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2)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

近10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都把“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本科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由于各校理解上的差异,对待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导致在课程建设的效果和结果上不尽相同,近10年来,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共建设精品开放课程不少于二万门,建成的这些课程比较零散,成体系的不多,特别是名师,名校、“大家”的作品甚少,如果把各名校、名师、“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用他们的眼光,用他们的智慧来打造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均衡、信息共享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组建教学团队、发挥名师的作用,是做好“课程建设”基本保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建功立业的,所以课程建设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做好,课程建设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课程建设的周期长,也有可能长时间出不了成果,还是需要一批愿意奉献的人来完成。所以,就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 “引领、传承、创新、共享”作用,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4)加强“教学设计”,是目前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学设计”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课程的基本描述,课程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拟定,重难点突破的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等, 在目前环境下,实现教学的辅助手段很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辅助手段,都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特点、授课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8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建设高校强国,到2020年底推进一批学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只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认真开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开发优质资源,才能使“双一流”建设方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李金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理论探讨与有效实践[J].科学决策,2008(10):83-84.

[3] 夏晓华.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育,2007(10):59-60.

第5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着力点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组织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载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设计中,如何通过一个“着力点”呈现知识,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基本设计技能与设计方法,如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控制等。

一、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通常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只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而忽视了其他两个目标。这样,我们对教学目标就定位为学生学什么,如何获得知识与解题技能,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的实施,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应试现象依旧严重的弊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初中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错位。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实施,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模式,让语文教育焕发应有的生机。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们在肯定传统理念思维,肯定愚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同时,也要从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愚公的做法是否与时俱进。这样,我们就会重新审视这篇寓言故事,觉得传统的教学目标有大而空的嫌疑。有资料显示,华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35份教师的教案做过教学目标统计:其中5份无教学目标的陈述,30份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词语都是要求学生“掌握、了解、能力、培养、理解”这样的要求性词语,没有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

二、设计个性化内容,进行课文个性化理解

阅读文本时因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个性阅读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最新理念。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与文本对话,注重理解文本内涵。教师的引导面面俱到,却忽视了让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学生没有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学生面对至理至善的文章,没有自己的个性理解与心得,这样只能是俗读、浅读,甚至是误读代替理解,这样的解读可能会让精彩的文章变得庸俗。因此,我们应该设计个性化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性化的理解,在对文本提炼、加工、组合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有个性化理解,就设计个性化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作者的善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变得越来越好。因此,教师要通过“善”与“愧”方面引导学生。学生就会对文本有整体的思考,若没有以这样的教学角度切入,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三、着力优化问题设计,注重适时适度合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纽带。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引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成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教学设计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是每个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随口发问,结果很多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课堂上学习要点,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度肯定不会高。因此,我们在备课环节就应注重问题的设计,并把握好问题的适时、适度与科学合理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效度明显提升。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范进中举前后不同人的态度的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作者详细叙述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作者是怎样勾勒这些人前后的表现的?用什么样的词语概括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通过这样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四、设计有效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语文的学习就是对语言的咀嚼与品味,语文教学设计中离不开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当看到文本中写得好的句子与段落时,我们总会驻足,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这些语言。但是,我们通常还是比较模糊地对语言、语段进行分析。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实践证明,品读语言还必须在“情”的带动下认真地品,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中的表情达意,从而体会其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就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山的动词,并把用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作者北方语言的特色,从深情的视频范读中感觉有了儿化音的韵味,从而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从这样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品味语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认真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综合上述,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认真研究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动态、课堂评价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巧燕.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设计[J].新作文(教学研究),2013(10).

第6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精品课程的建设,包含一系列的内容,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下面一些问题。

(一)重视课程申报,忽视后期建设

由于国家和各省市目前对精品课程的支持力度较大,学校在精品课程的申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争取获批省级、部级的精品课程,但是,在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获批后,往往后期的建设无力,在建设上面的投入也很少,建设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督与监管。

(二)课程网站的资源更新滞后

精品课程网站[2]是学生和教师使用并进行教学的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网站上面的课程资源也要将新的知识囊括进去。然而,在很多时候,这些新的知识的更新在网站上往往要滞后相当一段时间。

(三)考核与评价机制[3]有待完善

精品课程建设以后,到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什么样的作用,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成功,这方面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还比较缺乏。目前,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往往地位于是否能申请到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的一些评价详细指标仍然有待完善。

(四)精品课程的有关管理制度有待规范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离不开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可以做到有章可依。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学校、学院的实际,制定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课程的建设管理。

二、《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注意事项

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为了能够把精品课程建设好,结合上面提到的《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有以下事项值得关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谋求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执行着,本身素质直接影响到知识传授的效果。通过鼓励教师接受再教育、进修或深造,让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引入新的高学历人才,能够充实教学队伍。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

(二)加强资源建设与更新,扩大优质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的资源是知识传递的载体,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精品教材编写,重视多媒体课件[4]的编制,将新的知识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反映到教材与课件中,同时,内容丰富、构思精巧、布局合理的多媒体课件也更能吸引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更容易扩大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

(三)重视学生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要注重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考核与反馈。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能否通过精品课程获得相应的知识,应该说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成功。重视学生的评价,接受学生的有价值的建议,有利于教师查缺补漏。建立精品课程考评机制,将考评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助于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避免建设中的形式化。

(四)规范规章制度,谋求管理水平提升

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学校和学院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统一备课制度、专家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同行听课评教制度、教学竞赛制度等,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教师做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可以在课下的任何时候随时的访问。学生通过查看课件,阅读教案,观看授课录像,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印证和对比,查缺补漏。相对而言,优秀教师的授课对于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授课录像往往是经过精心准备,反复录制的,其在授课上更具有特色。不仅如此,精品课程网站上还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线练习编程,随后就可以检测其学习的效果,完全不受限于课堂短学时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刺激其学习的欲望。精美的演示动画,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程序运行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程序竞赛等活动也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总之,精品课程网站以资源的丰富性,学习的可重复性,更具吸引力的多媒体效果,以及可交流性和互动性,成为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一个因素就是无法保障且很难评价其教学质量。作为对《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我们主要从网站与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师学生评价、课程网站的利用率、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几方面来进行。

(一)网站与教学资源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网络辅助教学的平台,网站的建设质量对于教学资源的展示和教、学双方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设置、界面是否美观、是否安全稳定是衡量网站建设质量的指标。同理,教学资源的质量优劣对于学习者来说影响更大。要重视课程资源的质量,拒绝粗制滥造、内容上照本宣科课件,防止其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对教学资源内容是否合理、教学理念是否先进、课件是否精美、录像是否引入等影响教学资源质量的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师学生评价

作为使用精品课程进行网络教学的双方,其评价结果是教学评价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评价反映了通过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获得知识的满意度。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评价、同行的评价、教学督导人员的评价提供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手段多样化,可以采取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评价系统,在线留言等。

(三)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

课程网站提供了学生与教师实现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平台。该平台的利用率可以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率判断教师与学生对其利用的程度,利用率越高,说明教、学双方通过平台进行知识交流与传授的效果就越好。这也有助于防止虚假评价的产生。

(四)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先进的理念用到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中,最终以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反映出来。教学研究与成果有助于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新的知识,能够从一定程度反映教学质量的效果。

五、结束语

第7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微课;内涵;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职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微”时代。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灵活多样而赢得了语文教师和高职生越来越多的青睐。但是高职语文微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高职语文使用微课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如何有效运用微课教学手段?这些都是高职语文教师需要了解的问题。

二、高职语文微课的内涵

高职语文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高职语文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时间简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间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集中。相对于授课内容较宽泛的语文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精简,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3)教学主题突出。一个微课就一个主题,如果多个主题,就不是微课了。

(4)制作方便。微课内容精简,由教师自己熟悉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组成,制作方法简单,方便学习。

(5)成果易传播。因为微课内容简短、主题突出,所以,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和传播。

三、高职语文教学运用微课的优势和意义

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课程包容性强,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微课的运用有利于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学生的母语,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不大,而且艺术性、趣味性较其他学科突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微课大多生动形象,能够更好地创造语文情境,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极大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如果对某一个知识点没掌握,还可以课下反复观看微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促进语文教师R捣⒄

教师通过对所教内容进行思考设计,制作微课,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此外,微课制成以后,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传播,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资源,相互借鉴, 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高职语文教学运用微课的现状

1.理解偏差

部分老师会把微课理解为公开课、示范课和实录课。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源于微课比赛,只是以参赛为主要意图,为什么要设计、开发微课和设计开发之后应该如何使用都没有清晰的认识。

2. 设计偏低

(1)缺乏相关脚本设计。高职微课设计,先是选题,然后是教学设计,接着是微课脚本的撰写,最后才是拍摄和制作。一些语文教师缺少相关培训,缺乏撰写微课脚本的意识和能力,直接根据教学设计来制作微课。这就使得微课视频存在思路不清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特色不明显、师生互动体现不够等问题。

(2)不注重微课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微课设计偏重学习内容的呈现而忽略了与现实课堂以及学习过程的整合。微课的设计要从关注资源本身转向关注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未来的微课设计将不再停留于内容的传递,而更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的记录。语文微课作为语文课堂中的核心教学资源,在与课堂整合过程中,需更注重教学设计,同时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微课价值最大化。

3.形式单调

目前高职微课形式还比较单一。我们在一些微课比赛网站上可以看到一些参赛作品。他们大多是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制作的方式方法也大多采用摄像机课堂拍摄或录播教室录制。微课作品形式上比较单一。

4. 应用偏弱

不少微课作品的制作并不是为了应用,导致现有不少微课作品在应用上普遍较弱,只是为了比赛而制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有效的支持服务。微课的使用平台功能比较单一,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

五、高职语文教学微课运用的策略

1. 教学设计短小完整

高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5~16岁之间,他 们的心理发展快,思维非常活跃,思想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一部分高职生的学习意识淡薄。为此,语文学科应针对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各项机能。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多元化的微课,将课程内容细化、简化,讲解的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以此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调动学生多感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2.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在进行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和学习资源组织时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明确什么是他们想要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选题设计切入点要小

高职语文微课选题设计切入点要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当,有针对性,针对一个重点或难点展开。比如,笔者在设计《归园田居(其一)》的微课时,抓住诗眼“归”字作为切入点。从三方面详细阐释了陶渊明“归”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田园情结。教师创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体会作者放弃权贵重回田园后心旷神怡的美妙心情,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过程

(1)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微课资源,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文学常识、学习方法等进行预先了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可以把苏轼的简介、写作背景、诗歌诵读制成微课,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2)课中。进入到课堂学习,微课最大特点是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以《再别康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就诗歌“三美”原则制作一个微课。在课堂上,教师不用再过多讲解,只用播放这个微课,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假设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存在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3)课后。课堂学习结束以后,如果仍有少数困难生在课堂上对知识难以消化吸收,可以让其在课余时间再次观看微课进行学习。而对于基础较好、兴趣较浓的学生,仅仅只是课堂的学习可能还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制作一些拓展性的微课,方便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

第8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古代诗歌鉴赏运用对比阅读对意境进行考查。第二名篇名句的默写考查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难度加大。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与课本《边城》有相似点的《鞋》。第四成语考查了三个近义成语的填空,难度降低。第五语言表达题是图表说明题是一个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既要读懂又要想象,难度有所增加。第六文言文阅读考查了近几年未考的断句。

纵观今年的高考试题,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试题选材来源社会现实,紧贴生活实际。现代文阅读紧扣食品安全问题,体现社会热点。衔接题紧扣2014年马年设计;病句设计采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做素材。语言表达以学生春游活动来设计。这些试题的选材,紧扣现实中鲜活的元素,围绕在学生周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试题设计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气息浓郁。实用文类阅读紧扣爱国典范、科技先锋的人物设计;文言文阅读取材于“二十四史”中极具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传记,体现了优秀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报国思想,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试题设计上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于课程改革之中。

三、试题考查注重学生能力,表达要求明显提高。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明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把基本知识要转换为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认知能力等,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文学类文本阅读(4)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用理论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实用类文本阅读(3)(4)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在人生价值、时代精神的探讨上对学生进行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16)(17)考查了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探究问题、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2014年写作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多样性的选择,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试题内容突显课程特点,注重学科品质培养。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014年高考试题突显了大语文观的课程特点,在试题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阅读题充分注重了语文学科品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关注人生,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年甘肃省高考语文试题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统筹了德育和语文以及课标、教材、教学、考试等环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基于以上的几点变化和思考,对语文教学提以下几点建议:

1.教学要倡导“大语文”观,要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局限于必修和选修的课本内容,要走进课本找方法,更要能走出课堂会应用。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要把语文教学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成长、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相结合,充实精神,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加强阅读教学,注重对经典的 阅读和感悟,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文化的熏陶。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理清思作品思路、概括作品要点的能力,领悟作品内涵,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从而训练学生观察社会、丰富情感、感悟生活的能力,通过阅读学习构思、选材、语言、结构等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3.语文教学要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家刘彭芝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语文课程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点,统筹德育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促进文明的品格。梳理和萃取优秀的文化传统,提炼思想精华,寓教于文,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和善美灵魂的涵育,感知人性之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第9篇:语文精品课教学设计范文

诗人的“栖居”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的存在价值,希望通过语文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我们实现精神追求。

我们在认真学习、理解学校核心文化的基础上,确定了语文教研组的核心文化。

1.使命——让生命因语文充满智慧,让生活因语文拥有高雅的情趣。

2. 价值观——尊重:尊重知识和情感,尊重每颗思考着的心灵;责任: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创新:贯彻大语文思想,践行新教育理念。

3. 愿景——课堂由高效到理想,课程由零散到系统。特级教师余映潮曾提出课堂教学设计艺术30字“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它将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

“课程由零散到系统”是指我们将零散在教材中的能力点进行组织和整合,形成以语文知识为架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序列,兼顾思想培养的语文课程。

4.战略——整体设计、理想课堂、卓越课程。

整体设计指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以阅读为主线,以语文知识为架构,以提升语文素养为目标,整合初中三年的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我们拟定三年的阅读层次和阶梯是:初一朗读,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敢读、爱读、乐读的氛围;初二阅读经典,培养思考的习惯,形成敢于表达的氛围;初三精细阅读,培养准确表达的习惯,形成严谨的学习、准确的表达能力。

理想课堂是指要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这种课堂的推荐模式是:教师质疑环节(教影响学,教师的首席对话作用)——学生质疑(学影响教,学影响学)——师生互助解答(形成对话交流,共学共解)——教师精讲(总结方法,探根溯源)——课后总结(学生真正所得)。虽有推荐模式,我们又推崇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只要能尊重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灵活变换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