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

第1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学生技能

1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1教学方向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式都是照搬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理论知识学的多,实践训练少,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没有考虑社会需求的教学定位,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没有就业优势。

1.2课程设置有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是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枯燥的理论教学,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1],也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脱轨,使学生毕业后缺乏竞争力。

1.3教学思想陈旧

目前大部的计算机教师还使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却没得到有效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2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的措施

2.1加强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老师大部分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教师,提高教师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分批分期派遣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计算机企业去进行挂职锻炼,参与计算机企业的实际开发工作,了解计算机行业中的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学习,计算机专业教师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训指导。根据企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能能手,参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加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鉴定,使企业行家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补充力量。此外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网络教学、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突破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2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注重技术技能与实际操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场所比较落后且规模较小,设备比较陈旧或不齐全,不能满足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采用捐赠设备、师资培训的方法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进行产教深度融合。教师可以将计算机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训工作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计算机企业岗位的需求。

2.3优化专业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要根据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确定计算机专业的岗位设置,分析计算机各岗位的能力和任务,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中,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以够用为原则,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合,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3]。课程教学内容尽量引用计算机企业中的实际工作项目和前沿的计算机技术,摒弃陈旧的教学知识,开发适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项目化教材。此外,还要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的比例,增加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课时,将课程尽量安排在实训室上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讲解完本次授课的知识点,紧接着进行实训操作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后,立刻动手进行操作。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完成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2.4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技能大赛的项目都是遵循计算机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比赛的题目一般是计算机行业一线的小型工作项目,因此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通过对技能大赛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能及时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学校依据赛项专业技术标准和竞赛规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同时举办校级技能竞赛,使学生通过比赛就可以掌握先进的设备技术,了解计算机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提前接触到未来所从事的计算机行业的工作内容。因此通过技能大赛,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5鼓励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考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4]。“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因此,职业资格考证大势所趋,学生考证的过程,就是把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再次复习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上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就可以把职业资格考证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平时的教学和实训中,例如在编程课程中,就可以加入软考的知识点和题型。另外也可以针对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开展专门的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即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第2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岗位能力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0-02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核心,要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提高信息化水平,必然要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互融性和应用普遍性,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创新意识。教学应突出适应社会、应用广泛的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培养。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计算机网络及通信领域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学校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技术的发展,加强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一个科学而规范的体系。

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是一个“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平均3~5年一次技术更新,因此整体师资队伍如何评建首先关系到专业的课程设置。

1.岗位群A: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系统集成技术人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局域网网络管理的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实训、网络安全。

2.岗位群B:网络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技术人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系统集成的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络组建技术、网络设备实训、局域网组建技术实训、合布线技术实训。

3.岗位群C:网络工程施工管理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网站开发制作能力、企事业单位微机常规操作能力、网络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页设计/XML、网站建设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应具备的基本结构

根据以上毕业生岗位群职能分析,专业师资团队应具备一个基础的框架,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模式。

1.专业带头人

培养一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在技术应用、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成为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从知名企业中聘请两名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的网络工程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学习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1.国内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师资专业团队组建现况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主力军仍是校内专职教师,如何快速提升专职教师的水平是专业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历结构方面的本科学历占本专业师资学历的80%,大专学历占20%,无研究生学历教师。(2)职称结构方面,缺乏高级职称教师,教员职称所占比例较大。(3)技能结构方面,教师取得技师职业资格所占比例大,但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数为零,专兼职教师比例偏差过大,兼职教师人数为零。(4)教学能力方面,能上好一体化课程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5)教研能力方面,教师的教材、学材编写能力需要提高。(6)职业指导能力方面,本专业职业指导师资欠缺。(7)其他方面,部分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足。需要重点培养的方向为:学历、职称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以及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的大比重培养。

2.目前各院校的解决方案

目前,各院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短期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访问交流或者出国进修等,但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很多都是时间短、内容浅,而下企业实践锻炼难以进入开发岗位,访问交流止于表面,难以在根本上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水平。因此,在求知培训不力的背景下,实践难达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所在。

3.拓宽视野,展开新思路

依托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投入开展大量围绕专业实训环节和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会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以昆明扬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从建院就开始招生。本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助教以下2人,另有校外兼课老师9人,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从2008年起,该院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科研成果显著、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2009~2010年,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使该院本专业校内专任教师队伍达到1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助教以下2人,建成了在云南地区高职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专业造诣较深、谙熟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具备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上资料数据表明,建设一支相对优良的师资队伍,重点则是大比重地培养兼师型教师,深入企业技术基层进行实践,干出成果,最终在教学中做到实战讲解。要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及高质量展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基本要求,即培养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的“兼师”型师资队伍。在开辟渠道和实现人员双向交流的基础上,为教师到企业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提供平台,也为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来学院兼职任课、当好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真正形成能作为“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和素质提升机制。

四 结论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简称网构,即网络构建,经过三年学习和实训,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网构工作,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需要学校、教师、企业三方共同投入,将校企“师资互嵌”落到实处,不能简单地搞“企业工程师请进来,学校教师派出去”的模式。通过拓展团队建设,深入专业实践环节,一定能从制度、科研应用、教育教学多方同步推进,真正解决实践难达实效的矛盾问题,最后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实训基地;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54-04

1 基地概况

2009 年 11 月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经教育部批准,获得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 150 万元,地方配套 150 万元,现拥有计算机设备600余台,设备总值逾千万。该基地目前正常运行,对我院计算机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训基地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该基地的建设体现了仿真或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了现实工作环境的模拟和实现。

目前建有 H3C网络综合实训室、苹果E-design实训室、VCOM综合布线实训室、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 16 个实训室,功能涵盖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与维护、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音视频处理、二维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方面,基本满足在校学生和本区域高职学生的实训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培训等要求。

2 实训基地对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要意义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网站开发和网页设计能力、数据库开发技术及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多媒体制作与图像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实训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佳途径,实训基地则是实训教育的平台。目前社会亟需大量计算机应用人才,而随着我国各类院校不断扩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学生感叹工作难寻。该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重基础、重技能,却轻实践、轻素质,最终导致所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我院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立,给我院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强大平台,依托该基地的硬件设施,我们可以转变实践教育方式、从行业需求出发,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工程的实训教学,建设仿真性强、职业性强、管理先进的计算机基地。

3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特点

3.1 学生学习动机各异

动机是导致人特定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根据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于自身的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一些学生的动机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些学生则是为了个人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关注学习动机不明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学习动机。

3.2 学生学习兴趣范围有局限性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足,对枯燥内容的学习效率低下,往往学习兴趣就落在教师上课的内容上,却无法深入学习下去,这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结合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理论实际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是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从而实践课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兴趣的平台。

3.3 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转变

高职高专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学生入学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自和专业定向,围绕着专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学习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学习内容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也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作出转变。

4 依托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学生培养方式

4.1 树立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特定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不可盲目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够”、“激”、“用”的三字原则:

1) 基础知识“够”用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是要培养能够直接进入一线岗位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终点应放在应用上。理论知识要够支持应用操作,操作基础够支持一线岗位的应用。“够”不应该是静态、绝对的,而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呈螺旋形上升。

2) “激”发学生兴趣

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艰苦的学习成为负担时,同时也是“知之者”教育的失败。对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不能使机械地授予,而要更大程度的让学生感到“能操作”、“易操作”、“想操作”,使之成为“好之者”,“乐之者”。让学生体会到学而有乐对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学生个体差异决定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在用的时候这个差异就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抓住这个环节分析每个学生的差异,找出学生的擅长和不足,鼓励学生讲所学内容主动联系到应用。因材施教是古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因该是教育者回归到教育本质理念的一种追求。而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所学能否转化为所用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4.2 理论服务实践的教学模式

4.2.1 从行业需求出发

1)设计合理的实训课题

实训课题要能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训项目设计应该围绕着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围绕着用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进行项目开发,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训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实训课题的设计要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2)仿真的项目环境

按照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分组,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作提交审核”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实训任务不仅是知识点的设计,还要设计任务阶段,任务中的角色。

4.2.2 从学生特点出发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训环节区分开兴趣倾向不同的学生,针对兴趣给学生不同的引导。完全按照实训计划环节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就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抗拒,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从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计划。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摸底,指导学生分组搭配。

4.2.3 从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业行业专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指导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紧贴市场需求,内容先进实用,并跟踪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教学,采用分组教学法、工作情境教学法、目标驱动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注重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文档写作、项目管理、演示表达等多个方面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以职业岗位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三个训练层次: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在各项实践环节中强调动手能力、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4.3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精益求精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4.3.1 任务布置

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确定任务内容,设定任务环节。学生接受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单独完成还是团队合作。如果是团队合作完成的话要分配团队角色,确定每个人所完成的具体内容。

4.3.2 制定计划

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制定较完整的学习计划。如: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每个步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整个任务的完成进度等。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任务相关资源,指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工具和图书馆,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3.3 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两个环节是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学生根据任务内容首先做概要设计,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明确任务目标,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详细设计中就要根据概要设计中的小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3.4 任务实现

学生对教师提供资源和自己所准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提炼、加工、整合,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然后合作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根据任务设计进行任务实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计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时间,积极地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

4.3.5 完成、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对任务中所有问题讨论并综合之后,提交作品和书面形式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以课堂答辩和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任务评价。

5 教学团队建设

2009年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始建设,围绕着实训基地的教学改革也在同步实行。我们以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整合教师力量,优化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定位明确,搭配科学,面向市场,资源共享的教学团队体系。

5.1 课程建设

5.1.1 加快课程更新速度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技术更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课程体系不能随着专业技术发展而更新,所设课程的滞后就会严重影响专业教学效果,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也会和市场需求相背离。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更新,几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有的专业课教学都进行了更新。有的教学为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了颠覆性更新,如动态网页设计已从ASP技术更新为.NET技术;有的教学在软件版本上进行了更新,如原来的PHOTOSHOP6版本已经更新到现在的CS3版本。教材选择适应当前教学内容,更加面向操作。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学。目前,学生通过考试可获取的证书有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c语言)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证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装调员、网络管理员等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证书等。

5.1.2 建立课程体系特色

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多年摸索和研究,将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四个方向:程序设计、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多媒体应用。在理论课程相同的条件下,四个方向的专业特色更加依赖实训教学的开展,目前实训课程已占专业课课时量60%以上。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建有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网站建设实训室、网络技术实训室、数据库开发实训室、动画设计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鼓励教师开发实训主导型课程和教材,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参加各种课件大赛,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整合网络资源,形成系统的资源共享知识库。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通过专业能力培养来进一步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5.2 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要具备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科研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良好的实训基地,需要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过硬的师资队伍,包括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的本校教师、校外实训实习单位具备相当业务素质的技术人员或培训人员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以下途径:

5.2.1 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市场的新技术;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5.2.2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如网络课程教师,必须先到实训基地网络实验室实训,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和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上课堂授课。对于专业基础好、有事业心和上进心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派他们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在带班中积累实践经验。

5.2.3 加强教师培训

聘请行业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做讲座,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5.2.4 “产学研”结合

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师通过开发一定的程序,如利用来开发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等,利用flash、Author ware开发多媒体片头等,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品。

6 结束语

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否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人才的关键,而构建一个高效的计算机实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摸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姜南.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2] 方风波.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与探索[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

[3] 胡琳.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

第4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47-01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信息自主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极大。根据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计算机人才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每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足计算机相关企业需求的50%。计算机人才的供不应求现象在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上体现得也很明显,例如:在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大型招聘网站上,网络工程师以及软件工程师等计算机相关人才长期处于招热门聘的前列。但是矛盾的是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中显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且在失业率最高的专业统计中,前八项中计算机相关的就占到了两个。这种企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以及失业率高的现象极为反常。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网络、软件等计算机相关人才本应供不应求,但事实却与此相反,可见我国目前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二、计算机专业的工学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等实践性及工程性极强的课程,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是关键。目前,高职的计算机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时间教学都在学校机房内完成,一般的教学模式为“模拟项目”,以此为导向开展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很明确,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但是并没有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缺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依然单纯的作为接收者。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以及知识扩展,教学内容中开发项目的分析、设计、架构、测试、维护等环节落后于实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后授课效果以及教学质量都会大打折扣。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仅基础不扎实而且又缺少软件开发等实践经验,这就是企业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根本原因。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宗旨不应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会或掌握某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等能提高职业竞争力的能力。为了培养出更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主业人才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一切教学目标的制定都以“工学结合”为宗旨。这一宗旨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在课程设计时根据所开设课程的特点以及涉及范围选择适合的企业,将承接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例如:为企业开发网站或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工学结合教学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由教师在中讲解开发过程不同阶段的分析、设计,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状态,以及目前使用的项目模拟教学法中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缺点,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可以参与到实际操作之中。这种以“工学结合”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有用之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为计算机相关企业提供了职业能力过硬的有用之才,对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必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点是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一)加大职业素质培养力度

高职院校只有尽快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计算机相关企业发展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也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当代技能型人才不只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职业道德等思想品质培养。在初期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在职业技能外加入思想品质教育内容,教师更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渗透,在教学时把职业品质培养融合进专业技能传授中,把正确的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一同传授给学生,以确保培养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增设校外实训内容

一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有实训基地,但大部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及在校内进行项目模拟。但是校内与校外实训的差异非常大,功能和作用也有所差异,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更注重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校外实训则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因此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将两种实训模式结合才能在实训基地建设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如果学生的实训全部在校内完成,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与实际岗位脱节的现象,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针对社会需求,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专属职业技能的相关人才。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所学非所用等现实问题,通过工学结合,加强职业素养,增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仕斌. IT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第5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中职计算机专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这既有来自社会化培训、互联网学习等新学习模式的兴起,就业市场受高校毕业生的挤压等学校外部的压力,也有学校内部的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实训等诸多问题带来的挑战。尽管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数量巨大,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却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专业萎缩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掌握计算机进行工作,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属技能,同时,随着社会对信息领域需求的提升,计算机需要面对更多的数据、更困难的问题,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加复杂。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挑战

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实质上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层次、课程与实训等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出现了问题,这其中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挑战,内部需要解决学生、教师、教学、实训等问题,外部则需要面对社会化培训、互联网学习、高校毕业生竞争等压力。

(1)学生普遍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不适应,厌学情况严重,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大部分学生无职业上的任何规划,对未来较悲观。

(2)计算机人才岗位需求多样且需求变化速度快,“技能过时”周期愈来愈短。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足和退化现象严重,由于受编制、工资等方面的约束,中职学校难吸引到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总的来说,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高技能教师严重短缺。另外,在知识的壁垒日益被打破的今天,教师知识权威受到挑战,传统的教师角色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急需改变。

(3)实训环境和实训课程的建设不足,学生理论多实训少的现象,除了受实训环境限制以外,实训课程建设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4)社会培训和互联网学习对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构成挑战,通过社会培训快速掌握技能,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同时经过社交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远程教育模式都已经日趋成熟。

(5)据就业市场统计和企业调研发现,虽然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本科毕业生定位不同,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中职毕业生需要和高职甚至本科毕业生竞争相同岗位,就业市场受高校毕业生的挤压。

三、对策

中职计算机专业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应该看到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计算机人才需求量依然巨大,新的计算机岗位还在迅速增L。另外,在企业主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招聘因素(满足岗位要求和用人成本)中,中职学生的要求较低、稳定、服从力强等特点也是就业的优势之一。所以,只要我们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就不愁专业以后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首先,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 计算机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应该深刻认识到,比学会操作一门软件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培养的良好的自学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作为一名职校的学生,最首要的不是技能,而是学习习惯和职业能力,如守纪律、讲团结、能吃苦、敢承担。技能会过时,但良好的品格和学习习惯不会过时。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将是计算机专业的出发点,这也是在校计算机专业学习与社会培训的根本区别。

其次,中职教育要区别于传统的计算机学科教育,要避免做学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中职学校计算机毕业生的岗位应定位于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信息类人才,主要注重实操技能,如网站前台设计师、网页美工、计算机管理员、计算机维护员、视频剪辑、计算机销售等。

再次,要确定培养的方向,在实行2+1学制的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就只有短短两年,这要求专业课程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有的放矢。目前中职计算机方向的就业热点主要集中在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等方向,全国大多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方向设置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大方向是较确定的。但可以发现,随着产业升级,计算机方向的职位都还在细分过程中。例如,在网站设计领域,以前网页设计需要综合掌握好前台技术和后台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才能开始建设网站,这需求经过大学四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在职位细分以后,网站设计可分为后端软件设计师和前端网页设计师,前端页面又可以细分为美工设计和交互设计等,在岗位细分的同时,每个人需要掌握的技术范围变小,技能门槛变低了。现在,有些互联网企业甚至推出自己的API,如新浪微博API、Google地图API等等,应用已经细化到一个公司的一项业务。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越来越细化的职位需求,以及日益降低的技能门槛,这样的未来就是我们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机会。当然,具体到各个学校的培养方向,需要从自身所在地区特点、学校情况、师资情况等出发,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岗位方向进行培养。

专业培养的落脚点最终要放到专业教学上,专业教学则必须抓好教师和课程。针对中职教师师资的特点,学校需做好顶层设计,让教师能出得去,引得进。多派出教师参加培训和企业实践,系统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能力,同时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一线能手到学校充当教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由于信息行业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要能学习、爱学习,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自身的专业视野,紧跟时展的趋势,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否则只能是为教而教,教而无用。另外,也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课程,则需在认真分析岗位和岗位群的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有层次结构的技能学习链条,确保各项技能环环相扣,多种技能可以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岗位必须的技能,而不建议只是简单套用人保部的职业资格证对应的岗位要求,那样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差异化岗位技能的培养。课程教学还要和岗位技能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课程教学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室为主战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专业课都安排在实训室上课,每学期还可以用2周或更多时间在机房对具体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实际项目模拟的训练,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和积极引入互联网学习资源来组织学生进行混合式、探究式学习,在将海量的互联网学习资源为己用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学工厂和企业校区的形式,即通过在学校建立企业和在企业建立学校的方式,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真正认识岗位,增强其学习动机。

第6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远程职业技术培训 软件工程 课件资源 信息技术

时代在进步,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强大的作用日益突显,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学习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和最重要的本领日益显现,人们对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和学习的需求。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越来越多地被普遍采用。下面笔者就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其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意见简要分析如下。

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及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并不断深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基于计算机、通讯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战略,提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并取得长足进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结构、模式的变革,促进了教育规模、速率和质量的提升。而在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较早,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十分重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明确了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形成了远程教育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框架,在实践中引导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通常认为,中国远程教育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阶段,它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人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即电大教育,是属于开放式远程网络教育方式,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网络和数字信号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受教者可选择性更高;教学主体变化,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学形式也由以教学为主变化为以学习为主。

2.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者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接受知识性的教育外,还需要接受更多元化的、质量更高的职业技术培训,以求得充分的就业或择业机会。传统的职业技术培训受培训机构质量、数量以及培训专业的限制,不能满足数量巨大的劳动者,甚至是全民的职业技术培训的需求。有鉴于此,时空不受限制、受训对象不受限制,受训学员可选择性强,可以大范围、大批量的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的现代远程培训模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以广东为例,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职业培训机构年培训1000万人次”,实现全省5450万从业人员以每5年为周期提升一个技能层次的目标任务,支撑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广东省现有的职业培训能力严重不足。根据他们对全省1800多家职业培训机构的调查,每家机构年平均培训702人,多数职业机构存在规模偏小、培训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省职业培训机构难以完成上述目标任务。

目前,现代职业教育在大、中专学校和广播电视大学蓬勃开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在国内,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影响力也不强。即便如此,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仍受到各级职业培训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部分部门、行业和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华夏心理合作开展的远程心理咨询师培训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已培训各级心理咨询师超过5万人。人社部也正在大力推行专业技术人员的远程继续教育。另外,广东省职业训练局开发的广东远程职业培训网开展远程职业技术培训超过百万人次,社会效果显著。另外,各级各类技工院校也把发展数字化课件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为未来开展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在技工教育方面打下良好基础。我们相信,在未来职业培训的发展中,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也将快速成长,成为中国职业技术培训的主要形式,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终身

教育。

二、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1.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优势

(1)开放的培训模式。远程职业技术培训是“无校园、无定所、无教室”的社会培训,其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培训资源、培训环境、教学途径、教学形式均是开放的,真正体现了“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时时、处处、事事、人人)。

(2)丰富、优质的培训资源共享。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最大化地整合利用各种有效职业培训资源,供学习者交互共享,交互使用。利用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可以在全国遴选名师、名家进行直播教学并制作成优质课件,推动优质资源更好地共享和使用,保障学员能在网上享受到权威的授课内容和最精细的辅导答疑,这是传统职业技术培训很难做到的。

(3)自由灵活的培训方式。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具有授课方式灵活,学习时间、地点不受限制,便于学习者个性化选择内容等特点,能很好地支持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尤其是在职的或有负担的学员可以自主掌握学习进度,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自由灵活地根据需要安排时间、地点,很容易地做到边生活、边工作、边学习。

(4)低廉的职业技术培训成本。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培训而言,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办学成本较低,学习者的培训支出也将大幅减少。例如,相对传统教学方式,远程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成本低,学费也必然较低,同时还能省去学习者很多在学校与工作、生活地点之间来回奔波的费用或住校生活,以及购买众多参考书籍的费用等。

(5)更好的专业适应性。传统职业培训专业课程设置较滞后,与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实用性需求有一定差距。而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则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的需要,适时推出热门专业,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6)投资少,见效快。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产业升级,目前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现有的职业培训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大量建设发展职业培训机构,不仅投入巨大,而且成效缓慢,还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地区不平衡,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具有覆盖面大、资源共享、低投高效等特点,正好可以解决上述难题。

2.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1)虽然远程教育发展非常普遍,效果也很好,但是远程职业技术培训作为新兴的职业培训形式还没有被广大学习者所接受,大家还存在疑虑,包括职业技术培训方面的专家也对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存在不同看法,主要是远程职业培训在培训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2)远程职业技术培训软件和课件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技术培训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培训软件大部分都是远程教育软件,即大多数是为高等院校或电大等学历教育机构开发设计的,对于远程职业技术培训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同时远程职业技术培训课件资源特别是优质的课件资源还很少,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

(3)远程职业技术培训于传统职业技术培训相比在职业技能操作训练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远程职业技术培训模式无法提供真实的场地与器材,缺少真实的接触感,对于技能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还存在很大不足。

三、解决现代远程职业培训问题的途径

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中,政府始终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远程教育的规划者、发起者、协调者和监控者。对于远程职业技术培训而言,政府的政策推动和资金投入仍然十分必要,相信随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广东、陕西等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对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不断尝试,其示范作用必然会带动起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高速发展。

2.不断完善远程职业培训理论体系

职业培训方面的专家要在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理论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完善、技术平台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不断提升人们对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认可度

社会各界,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教育培训系统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远程职业技术培训,最终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4.推动新技术在远程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新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新技术的使用就是要建设大量的符合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的学习资源,以满足社会职业培训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外,利用新技术建设高质量的、功能完备的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平台,可使得这些学习资源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送到尽量多的学习者身边。对于目前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存在的技能操作问题,我们通过一些技术的运用,采取如下几种方式就可以解决技能操作教学的问题。

(1)视频。可以到现场录制操作过程,拍摄影片。保留动作技能操作时的声音,帮助学员的感官记忆。将影片转换成流媒体,插入到课件的实习实践中,在课堂中播放或由学员自行点播观看。

(2)计算机模拟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的形式有四种,分别是实体模拟、现象模拟、程序模拟、情境模拟。可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和需要的不同选择模拟方式。在计算机模拟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实物静态(动态)模拟、情境模拟等程序,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让学习者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在模拟实物中执行动作,体验计算机模拟程序做出的响应。

(3)虚拟实境。它是一种多学科的集成,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进入”到模拟环境中,实现用户与模拟环境的自然交互。虚拟实境中的虚拟空间是动态的、可操纵的,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专门的外部设备以自然的方式来操作虚拟世界的物体,虚拟世界可对这种操作做出响应。此种方式成本很高。

由于成本等原因,上述办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操作训练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共同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或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对于部分难以用上述三种方式呈现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采用在公共实训基地或教学实践基地内开展短期集中培训的办法,达到使学习者全面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5.坚持机会均等的基本原则,关注弱势群体

机会均等是职业培训的一个基本原则。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要始终把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西部、服务边远地区的弱势群体作为努力的方向,始终把满足在职成人的学习需要作为努力的方向,始终把培训教学方式的开放、便利和灵活作为努力的方向,并始终追求优质培训资源的广泛使用。

6.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

现代远程职业技术培训不能偏离职业技术培训能力本位的原则,要不断创新,开发出符合职业培训特点的培训资源。

四、结束语

2l世纪头20年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职业培训的黄金时期。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现代远程职业培训带来了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挑战。通过大力发展远程职业技术培训必将促使我国的职业培训形式更加多样、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办学条件更加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需求,构建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实现职业教育培训的现代化,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大规模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1.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在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教学怪象,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开发工具的使用作为教学目标,而不重视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工作相关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是为毕业后的工作而学习的,而不是如许多本科学生般为深造而学习的,高职院校这样的目标定位会导致学生毕业时还不了解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要求,使学生的就业变得无比艰难。

1.2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相当不合理,与企业需求相悖。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就是在毕业后能够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企业所需要的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是工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而缺少针对工作需求的特色课程,导致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却没有必需的工作技能。

1.3教师教学水平较低随着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热门,高职院校逐步扩招了许多计算机相关的教师,许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却达不到专业要求。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些教师一是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无法施行有效的教学,二是自身也没有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无法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较低,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

2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在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要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标准化执行能力等为就业服务的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理论系统的完整性以及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规范。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传授计算机理论知识为次要教学目标,使高职毕业生能找到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就业后能快速的融入工作环境。

2.2设置实用的教学课程设置实用的教学课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对信息科技相关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选定一些针对企业以及就业的特色教材,加入计算机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之中,使学生能学到最为实用、最符合企业要求的知识,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率;第二,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信息科技相关企业的资深工作者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根据目前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大致情况来设立合适的教学课程,将最新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以及应用技巧传授给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考虑与信息科技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寒暑假时能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加强学生的工作意识。

2.3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前文已经讲到许多计算机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相关培训。对于那些没有信息科技相关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该为这些教师提供一些短期的在职培训,即将教师分配到合作企业,让这些教师体会到计算机工作中最需要的部分,并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对于那些教学经验丰富但年纪较长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该为其提供免费的新知识培训,使这些教师能学到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将新技术加入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之中,使学生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3总结

第8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引言

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职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还是按照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以技术型人才为其专业培养方向,这就造成了中高职体系,各省市也在不断的去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对口单独招收中职学生的数量。由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所以他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机制、教学模式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别。

因此,本文将针对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结合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怎样有效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你衔接的问题

在我国20世纪末,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刚刚开始,主要的形式有: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在这几种模式下,由于中、高职与中职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课程建设的标准不统一,造成专业培养目标、文化素养、课程内容等方面脱节。

1.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与高职教育相比较,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严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专业的怒表培养,争取为社会培育一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可以担当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仍然是遵循普通高中的毕业要求,来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方面人才,这就导致中高职在衔接上出现了不能明确培养目标的问题,实际情况中形成断层。

2.职业文化素养要求存在脱节

就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而言,进入学校的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就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而言,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文化基础,考核的标准也比较低,只是一味的去加强学生的专业课与专业技能,最终使中职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许多难题,比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对于基础不太好的会比较难,在期末考试中,有大部分学生都考的比较差,这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曾近我们也调查了一些中职学校,其中有一般以上都只有一个学期中会开设英语课,等到三年后,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等其它涉及英语的课程时,学生大部分已经忘记英语,所以普遍感到上课不理解,很难去掌握。

3.课程设置建设侧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重复

对于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尽量的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理论,并强调知识的迁移和专业的贯通。而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加强基础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掌握。

二、中高职“3+2”衔接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学将近几年,主要的形式是以“3+2”模式为主。针对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两校多次召开协调会,充分论证和收集资料,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相关配套政策。

1.方案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依据,也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因此,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更有利于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由于中职和高职之间是递进和交互的关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层次和特点。在我们实践中,明确中职阶段应为高职学习打基础,侧重于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而高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2.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无缝衔接的关键,也是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实质性衔接的核心。根据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形成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开发思路,中职和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的特征,中职和高职课程设计要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瞄准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内容。遵循“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重‘做中学’,高职重‘学中做”’的原则,按照“拓宽、拓深、拓高”的思路,进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开发。我们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在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既保证了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独立性,也兼顾了两个层次之间的沟通,科学地划分了各自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避免了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同时突出了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也体现了高职课程的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中职阶段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高职阶段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实践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培养定位的不同决定了证书培养体系的差异。我们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并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分为中级、高级两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分别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中职教育培养定位于中级,高职定位于中级或中级以上,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实训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也避免了两校教学资源的浪费。根据两校所处广东省就业的实际情况,我校实训课程突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主要安排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级证等,而对口番禺陈村职业学校实训课程体现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主要安排计算机技术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等,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第9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由三种能力与技能构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所任教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包括有:计算机基础、办公技能、phostoshop、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所谓技能,指的是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近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综合实践能力或综合技能是指完成第一职业岗位直接需要的能力,通常是指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直接需要的能力,如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网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能力、网络信息系统的策划、网络工程管理与检测维护能力等,应该是一名合格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理应具备的能力。面向应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计出一套针对性、应用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下图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开发与实践

2.1 实验

实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初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完成教学计划,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实践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进行实践性学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还对学生了解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Photoshop这门课的实践性强,需要通过反复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需要制定出合理的上机实操课时数和基于职业标准面向应用的项目任务。我认为基本实操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二比较合适,面向应用的综合型项目占三分之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教学双边活动运用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Photoshop只是为了完成图形设计效果所使用的工具,如果只是照着人家的样例完成任务,那么这样的培养将无创新可言。所以,在掌握好Photoshop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开设美术基础课,具备美术基础知识,为设计创作打下基础,这是很有必要的。有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学生对构图、色彩、明暗有了充分的认知,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2.2 实训

实训指的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面向应用的职业技能显然不仅仅是单纯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它涵盖了胜任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任务所必需的一切技能,是一种综合技能。对学生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直接需要的综合技能的培训,是中职教学的当然任务;而在中职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中接受相当时间的实训,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当然前提。实训项目的选择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以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为例,实训项目包括以太网工程实施、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异种网络系统互联等,通过实训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企事业单位常用的几类网络操作系统,如WindowsNT、Windows2000、Linux、Netware等。在实训项目设计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要求规范操作。

2.3 实习

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低年级,通过到计算机企业现场参观、参与计算机市场调查等活动进行,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环境和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以获得感性认识。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全面检查的综合实际锻炼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毕业实习应以学生的第一职业为主,采用产学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到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直接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各种操作、应用、管理及技术活动,为走上岗位作准备。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毕业实践大纲,明确目标,确定选题,并组织考核,以杜绝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3.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

实训、实习教学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由于企业是以生产和经济效益为前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进行技术训练,所以,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等途径完成,实训生通过使用企事业单位更先进和更丰裕的设备、资源和环境,在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协同努力下完成实训、??习任务。当然,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符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应该是学生完成实训、实习任务的基本保障。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本着实践性强、开放性好,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注重多功能性,满足教学、科研、培训的多方面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应包括三个方面实验(实训)室:硬件基础方面,包括电子电路实验室、电子电路实训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用于实施电子电路、微机原理、微机接口等课程实验及电子电路实训;网络与微机组装方面,向学生提供局域网组网技术训练、微机组装与维护训练、网络系统集成与维护训练等;计算机软件方面,向学生提供信息处理能力训练、程序设计技能、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训练、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实训、实习内容。教师要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计算机软件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学生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计算机故障检测”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是什么问题造成计算机故障,怎样能让计算机动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了解到服务操作规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