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田忌赛马的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田忌赛马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田忌赛马的启示

第1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语文学科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入选江苏省好青年百人榜。近年来,先后参加各类课堂教学竞赛,多次获一等奖。曾到四川、广东、新疆、上海、河南等地执教公开课,均获好评。有30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曾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等征文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

教学时间:2012年2月

教学对象: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要求】

1.自读课文,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复述。

2.了解概括写与具体写这两种叙述方法的区别,能分别练习用这两种方法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3.探索不同的对阵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智慧。

4.根据提示语,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学会运用不同的叙述方法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在探索不同的对阵方法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交流大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则历史故事《田忌赛马》(板书课题)。我了解到同学们课前都读过了,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课文讲的是田忌和齐王赛马,第一次比赛田忌输给了齐王,孙膑帮田忌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第二次比赛田忌赢了。

师:很好,顾湘读懂了这个故事。有谁能够说得简洁一些,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讲的是田忌与齐王两次赛马的故事。

师:你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故事,真棒!那除了故事的内容,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灵活运用一些方法就能取得胜利。

师:好,你是从赛马的故事中得到了一些启迪。

生:赛马不仅需要骑手的技术和技巧,马匹的强壮和马的品种的优势,还需要有一些计谋。

生:齐王太骄傲了,如果他能够动一动脑筋,其实完全有能力再赢田忌的。

师:说得也不错。

生:我个人觉得田忌和孙膑有点无赖。我认为就应该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而他们却是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

师:黄晨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上需要这样的思考。你们看呢?

生:我觉得文中并没有说当时赛马必须怎样对阵,也许并没有这样的规则。

师:你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老师在课前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能够找到当时赛马规则的资料,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找一找。我们姑且认为没有这样的规定,行吗?

生:好。(齐声)

生:我认为第一次赛马,齐王的马能够取胜,是因为他的马好;而第二次赛马,田忌能够获胜,是因为孙膑让他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师:嗯,你在探寻他们取胜的原因。

二、自读课文,复述两场比赛的场景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已经知道,田忌与齐王进行了两次比赛,比赛的结果不同,取得胜利的原因也不一样。我们不少同学还从这两次赛马中得到了启迪。

师:那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课文哪几小节是直接写这两次赛马场景的?

(师板书:第一次,第二次。学生各自读课文后交流)

生:直接写第一次比赛场景的是第2小节,直接写第二次比赛场景的是课文的第13到17小节。

师:很好!看来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大家讲一讲这两次比赛,将我们带到那扣人心弦的赛马场。请同学们各自准备一下。

(学生各自准备)

师:谁来讲第一次比赛的场景?

生:随着一声锣响,第一场赛马比赛开始了……

师:不是“赛马比赛”,就是“赛马开始了”。

(生纠正后继续复述,复述完,学生鼓掌)

师:我代表卢芳菲谢谢大家的掌声,卢芳菲给大家介绍了第一次比赛的情况,非常清楚。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扫兴”吗?

生:不高兴,原来很高兴后来不高兴了。

师:理解完全正确。第二次比赛谁来给大家讲。不过这次,我想提高一点难度。老师这儿有个简单的动画,请你根据画面,结合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第二场比赛。我先放一遍,大家在心里默默练习一遍。

(课件播放赛马动画,学生各自练习复述)

师:谁来试一试。

生:(根据画面内容)一声锣响,第二次比赛开始了。第一场,田忌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实力差距太大了,田忌输了。第二场,田忌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田忌以微弱的优势获胜,齐王有点心慌了。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同样取得了胜利,齐王气得目瞪口呆。这样,田忌以两胜一负的成绩最终赢得了这场比赛。

(师生共同鼓掌)

师:你不愧是班级的“故事大王”,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现场解说员。

三、了解表述方法的区别,练习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真精彩!我们再回到课文,快速浏览一下写比赛现场的这两部分。同样是三场比赛,课文在第一次与第二次比赛的叙述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次的比赛是概括地写的,第二次比赛写得比较具体。

生:写第一次比赛时,三场合在一起介绍;写第二次比赛时,三场分开来逐一介绍。

师:你们真会发现!有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一句话或一段话分成几句话或几段话来表述;有的时候则需要把几句话或几段话变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述。现在请你把书上的方法变一变:仿照课文中介绍第一次比赛的方法来介绍一下第二次比赛,或者仿照课文中介绍第二次比赛的方法来介绍一下第一次比赛,行吗?请各自准备一下。

(学生各自准备后交流)

生:我来说第一次比赛。一声锣响,赛马开始了。田忌先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第一场输了;第二场比赛。田忌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又输了一场;第三场,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还是输了。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

师:彭蔚学着课文第二次比赛的写法,将第一次的三场比赛分开来讲。说得非常清楚,让我们为她鼓掌。谁能够把第二次三场比赛连在一起讲?

生:第二次比赛开始了。田忌在孙膑的指导下,第一场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二场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赢了;第三场比赛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又赢了。这样田忌以两胜一负的成绩赢了齐王。

师:你说的是对的。但是,还是把三场比赛分开来说的。谁能仿照第一次比赛的写法说第二次比赛?

生:第二次比赛开始了。田忌在孙膑的指导下,用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分别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三场比赛,输了一场,赢了两场。齐王目瞪口呆。

(学生又一次鼓掌)

师:五个小节的内容,你只用了几句话就说明白了,真了不起。那我还想问一问大家,课文可不可以换一下呢?第一次三场比赛分开来写,第二次三场比赛合起来写。

生:不可以。因为故事主要应该写田忌胜了的那次比赛,而不是输了的那次比赛。

生:第一次比赛,齐王的胜利靠的是马的实力,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孙膑指导下的胜利靠的是智慧。而这个故事要表现的正是其中的智慧。所以,第二次比赛应该分开来写。

师:你很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把自己的意思也表达得十分清楚。正因为这样,第二次比赛才是故事的重点部分。

四、学习人物对话,进一步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师:提到智慧,我们就得关注对这场比赛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个人,那就是——

生:(齐)孙膑。

师:在课外阅读中,有同学了解过孙膑吗?

生:《史记》中的《孙子吴起列传》中介绍了孙膑。孙膑并不是他的本名,是因为他曾受过膑刑。

师:倪彦良读了《史记故事》,了解了孙膑。其实课本中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史记》的记载改编而成的。

生: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著有兵书《孙膑兵法》。

师:不错。正是这场赛马,让齐王了解了孙膑,孙膑才被任命为齐国的军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第一次比赛后他们的对话。类似这样的对话描写,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遇到过好多次了,怎么来读好呢?

生: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这里的提示语。

师:请前后四个同学分角色练一练,可以互相听听,并提提建议。

(学生分组练习后,指定一小组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师:你们觉得这组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流畅。如果顾昊读孙膑的话再坚定一些就更好了,因为他是胸有成竹的。

师:那你来试一试。

生:(坚定地)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生:我觉得许文昕读时,齐王那“讥讽”、“轻蔑”的语气还欠一点。

师:这的确挺难的。谁再来试一试?

(指名再读)

师:现在,我请几个同学担任这几个角色,直接进行对话,注意他们的表情、动作。

(学生担当角色,直接对话)

师:这一遍比刚才又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后大家还可以自由组合,相信会更精彩。

五、排列对阵,探析获胜的原因

师: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什么主意,这儿并没有说,但刚才了解了第二次比赛,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孙膑是——

生:(齐)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使得比赛转败为胜。

(出示表格)

师:是呀,这个表格就表示了书上写的两次比赛的对阵与结果。能看明白吗?

(学生点头)

师:那若齐王的马出场顺序不变,除了课文中这两次比赛的对阵方法,还有哪些其它的对阵方法,比赛结果又会是怎样的?请大家各自思考一下。

(学生静静地思考)

师:请你用手势告诉大家,你还想到了几种不同的对阵。

(学生伸出一到四个手指)

师:先请伸出一个手指的同学说。你来——

生:田忌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输;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赢。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填写表格)

师:这是另一种对阵。有同学能够说得简洁些,将三场比赛合在一起说。

生:田忌用上等马、下等马、中等马对阵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一胜两负,输了。

师:非常好,清楚、简洁,加一个“分别”则更好。还有其它对阵,像黄晨雷一样说。

生:田忌用中等马、下等马、上等马分别对阵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一胜两负,输了。

生:田忌用下等马、中等马、上等马分别对阵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一胜两负,输了。

生:田忌用中等马、上等马、下等马分别对阵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一胜两负,输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最终完成以下表)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将6种不同的对阵方法都找到了。其中只有孙膑的对阵方法可以获得胜利。孙膑可真厉害!那么,是不是任何情况下,孙膑的方法一定都能赢呢?

生:不是的,必须田忌的马和齐王的马实力相差不大。

生:田忌的上等马要比齐王的中等马快。

生:故事前面写了孙膑的话,“从刚才的情形看,齐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这就表明齐王的马实力并不是远远超过田忌。

师:由此可见,孙膑之所以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是因为什么?

生:孙膑的观察非常细致。(板书:细致观察)

生:孙膑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板书:深入思考)

六、拓展延伸,以史为鉴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故事最后一小节。

生:(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师:这一调换该蕴含着多少智慧呀!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史鉴使人明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课后,大家可以去读更多的历史故事,如《上下五千年》、《史记故事》等,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

板 书:

田忌赛马

第一次(2) 实力

细致观察 深入思考

第2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对很多行业来说,进入第一阵营是企业生存获利的必要条件。

尽管中国市场经济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市场环境已经发生质的改变,企业的生存法则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普遍觉醒,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在不断强化,很多行业,如果没有品牌支撑,根本没有任何获利能力。很多行业,大小厂家累计超百家甚至千家。但真正赚钱的、生存良好的厂家,却屈指可数。非品牌经营或者品牌化程度不高的企业,普遍生存艰难,因为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找不到优质的经销商,没有网络、没有规模,利润无从谈起。集成吊顶行业发展比较快,很多小企业刚起步就陷入了洼地,一开始即已面临生死存亡的课题。

成为某个方面的第一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密码。

企业最现实的问题,现在能否生存与盈利,以及未来能否继续生存与盈利。消费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成为行业第一或者某个方面的第一,则能确保我们面对消费者广泛的选择,一直保持比较优势。

消费者,总是愿意把更多的信任、更多的选票交给第一品牌;渠道商,也总是愿意把更多的资源、更好的位置留给第一品牌;供应商,总是愿意把更多的优惠、更好的合作条件留给第一品牌;包括媒体,总是愿意把更多的赞美、更多的关注交给第一品牌。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只有王者才能纵横,行业资源的配置总是向第一品牌倾斜,无论品类的第一还是品项的第一,无论主峰还是侧峰,企业必须在战略上占据某个制高点;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直可以占据某种比较优势。

占据某个方面的第一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是开启财富之门的法宝;持续保持第一、持续创造第一,则是企业持续辉煌的真理。

2. 冠军之道可以问鼎吗?

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品牌位次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根本。正常情况下,如果排在第一, 收益回报定然居于平均水平之上;如果排名位次过低,则会失去经营的价值乃至生存的资格。

既然位次那么重要,一个大胆的问号就从我们的心底冒了出来:做冠军有方法? 胜负之妙、冠军之道 ,是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呢?!如果有冠军法则,那么这个冠军法则又是什么呢?

(1)田忌赛马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喜欢赛马,齐国君主齐威王也喜欢赛马;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每一次比赛,田忌总是输给齐王。

全国最好的马都要贡献给大王那里,田忌作为大臣,所拥有的马自然要比大王逊色一些。

这是最初的比赛情形,军师孙膑尚未介入的比赛。

在智力因素未进入之前,所依凭只有资源本身,比赛就是一种纯力量的较量,而齐威王马队的综合实力明显优于田忌的马队,这样比下去,结果只有一个。

田忌一点信心都没有,这个时候,孙膑对田忌将军说:“您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您是说换马吗?”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孙膑的对策就是—— “用下等马对付齐王的上等马,拿上等马对付齐王的中等马,拿中等马对付齐王的下等马。”

第一局田忌输给了齐王, 第二局田忌胜了齐王, 第三局田忌又战胜了齐王;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这是策划大师孙膑介入以后的比赛情形 。

胜负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实力”,通过某种的方式,力量的对比可以被改变。

田忌赛马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做冠军是有方法的。

当然,孙膑作为一个著名的谋略家,田忌赛马只是小试牛刀,他在帮助齐国、赵国、韩国对付强权魏国的过程中,演绎了“围魏救赵”、“马陵道诱伏庞涓”等以智治大的经典案例。

如果让孙膑介入原本力量相当、针锋相对的两个企业,我们可以相信胜利一定属于孙膑所在的这一方。

(2)胜负的兵家观点

战争的成果最大程度集中在胜利的一方,那么胜利的获得,纯粹是随机发展的结果?还是可以战前预见、人为主宰呢?

关于战争的胜负:

《六韬》的观点是:“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尉缭子》的主张是:“战不必胜,不可言战;攻不必拔,不可言攻。”

《孙子兵法》在“先胜论”中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不仅认为胜负可以在战前预见,并且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提出了预判胜负的五项要素和七个基本条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打胜仗的军队不打无把握之仗, 关于胜负的可确定性,历代军事名家的观点都是高度一致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只是通常意义的说法。对于真正的兵家高手来讲,不胜不战,每战必胜才是用兵之道。 “战不必胜,不可言战”、“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说的都是这个道理。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主张而已,无论孙武还是孙膑,无论韩信还是朱棣,这些精通用兵之道的军事家,皆在战争实践中严格遵循必胜原则。

(3)以弱胜强的战例

无论赛场还是战场中, 没有谁不想做胜利者,通常情况下,大家都认为输赢取决于实力。

如果实力强大,获胜是有信心的,通常也被认为是应该的; 如果实力对比悬殊,对方强,我方弱,那么胜利又从何谈起呢?

事实上,古今中外很多为人称道的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典范,尤其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

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以不足10万的兵力对抗纣王70万大军,结果纣王全军覆没;柏聚之战,孙武率吴国3万军队对阵楚国20万大军,千里破楚,五战入郢;昆阳之战:刘秀率领不足2万的兵力迎战王莽的42万大军,战后王莽的大将军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胜利不一定属于实力强大的一方,失败也并非注定属于弱小的一方。 这些战役之所以有名,都是凭借某种方式跳脱了纯力量的较量,或者通过排兵布阵,或者通过军事力量的分配,或者通过借力于山借力水,最终改变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少胜多创造了奇迹。

战争的胜负,可以被预见,力量的对比,可以被改变; 除了军事力量本身,输赢之间智谋是核心要素。这也正是为什么战略这个字眼在战争中一再被强调、 军师这个人物在军事上历来倍受推崇的原因。

在军事上,《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尉缭子》等兵书都是战场上赢得胜利的方法与规则,谁能熟用谁能活用谁就能做常胜将军。

那么,市场是否存在类似的法则呢?做第一品牌是否有确定的路径?

如果能从方法论的角度建立第一品牌的战略模型,无论对理论界还是营销界都将具有非常寻常的意义。

3. 高山战略 成就第一品牌

什么是高山战略?高山战略,本质就是第一品牌的经营法则。高山战略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如何成为第一品牌或者第一阵营品牌而展开的,通俗地说,高山战略就是如何成为第一的战略。

体育比赛的荣耀几乎全部集中在冠军、亚军、季军身上,尤其是冠军。做企业也一样,市场的荣耀也会集中在占据高山位置的第一品牌、第二品牌、第三品牌,尤其是第一品牌。

正如地球上有高山、平地、洼地,一个行业的市场,经过充分竞争以后,也会形成高山、平地、洼地的市场层级。

高山位置的品牌,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最高的顾客关注率以及最丰厚的利润。他们是产业英雄,不断制造着消费潮流与市场神话,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新走向;他们是行业权威,无论在原料供应还是渠道方面度拥有得天独厚的谈判条件;他们是成功的榜样,追捧者蜂拥而至,跟随者亦步亦趋,无论盈利能力还是抗风险能力皆胜人一筹。

平地位置的品牌,无论利润率还是市场占有率,都不可与高山位置的强势品牌同日而语。这是中型企业的典型状态,徘徊在水平线上,增长缓慢。在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日子可能还不错,但随着市场的动态演进,只能勉强维持着经营的平静,随时都有被推入洼地的危险。

陷入洼地的品牌,艰辛地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或者单纯依赖价格火拼,付出的代价与得到的回报极不相称。如果行业整体成长性好,这些企业还可以勉强运作,一旦行业整体效益滑坡,就无以为继。

任何市场,无论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是多还是少,但位置只有三个:高山、平地与洼地。行业内企业可以有上百家甚至上千家,但只是有限的几个品牌位于高山位置,更多的品牌则居于平地或者洼地;一个企业要有所作为,必须占据市场的高山位置。

品牌营销千头万绪,市场变化纷繁复杂、如何轻松获得竞争的优势呢?秘诀就是化繁为简,直指第一。

第3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1.从课题出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在教学中,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田忌赛马》一文,全文自始至终扣住题目中的“赛”字,“赛”是题眼,也是整体教学的着眼点。教学时:①教师出示课题:田忌赛马。点拨: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找出来在这个词下面加上“?”,读课题“田忌赛马”(读出重音)。看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按顺序梳理成以下几个问题:谁和谁赛马?他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说出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③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下面的句子:A.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C.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让学生思考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每个等级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能三战两胜。)④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谈一谈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从中心句出发。

中心句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纲领。在教学中,抓住体现中心句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读,层层深入,纲举目张。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读后进行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全文的中心句。②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下课文中由“一”组成的词语,读后请学生上台把找到的词语抄在黑板上(第一次“文代”大会,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句句地审阅等二十多个由“一”组成的词语)。③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突出反映中心句的由“一”组成的词组。④读后请学生上台擦去没有突出反映中心句的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归纳为表现工作分量、表现工作态度、表现工作时间和表现工作条件四方面内容,请学生上台整理黑板上由“一”组成的词语,用线段将它们与归纳出的四方面内容连接起来。⑤让学生读课文,读后具体说说工作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导学生按总分顺序看着板书连贯地说一段话。⑥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从结构出发。

有些课文中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在教学中,以结构上的特点为凭借进行整体教学。如:《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教学时:①教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请大家各自读课文,边读边把这些玻璃的名称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消音玻璃)。②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再请学生上台填表。④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

4.从角色出发。

有些课文以角色的对话形式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拎出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角色,分角色读对话,在读中感悟。如:《落花生》一文,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整体教学的切入口。教学时:①让学生读读课文,读后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大家怎么讨论的?请同学们分角色读人物对话。③爸爸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请大家反复阅读父亲说的“花生的好处很多”这一段话。边读边思考: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在读中,教师点拨学生边读边体会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感悟花生的品格。归纳出赞美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④让学生自由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读后完成课后两个练习填空。让学生联系这两句话说说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爸爸希望孩子们向花生学习;爸爸希望孩子们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爸爸希望孩子们能谦虚,不炫耀自己………)教师适时评价。⑤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学了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第4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阅读;求异;质疑;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7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17

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阅读教学,什么是阅读教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是一种带有主观性、差异性的交流活动。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用常规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效果不理想,甚至根本解决不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从事情或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解决的办法,这其实就是在进行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课例。如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田忌接连和齐威王比赛了三场都失败了,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场,在孙膑的劝说下才和齐威王再次进行了比赛,结果取得了胜利。还是同样的马,赛马的场地和人都没有换,结果却转败为胜,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随即点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终于明白了是因为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而孙膑的计策充分利用了求异思维。当学生了解了田忌两次赛马的全过程,对孙膑的足智多谋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时,我激励他们继续求异思维,针对孙膑的方案展开讨论:“既然他的变换出场顺序的方法能转败为胜,那我们能不能创新出其他的布阵方案,让田忌取胜呢?”在这一过程中,我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大胆去动手操作实验,积极去创新,比比谁想出的方案多。经过一番操作和对比尝试,学生发现除了田忌失败的方案和孙膑胜利的方案外还有三种方案:(1)上对下,中对中,下对上;(2)上对上,中对下,下对中;(3)上对中,中对上,下对下。但是这三种方案都是行不通的,经过实验他们再次认识到只有孙膑的方法才能使田忌以2:1取胜。这样设计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课文,也使学生更加佩服孙膑的方法巧妙,再次受到教育。

这堂课的动手操作实验给了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比较、推敲、联系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举手提问,这表明他们有疑惑亟待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质疑,往往会带来新发现和创新性的见解。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提出疑问,然后激发学生阅读思考,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交流获得创新性的见解;一种是由学生提出疑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记下疑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还解决不了,由小组组长提交给教师,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能够有所创新的质疑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对比质疑,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的文章加以对比,在比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比如,将陆游的《示儿》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对比,对比它们在主题上,在叙事、描写、抒情上有什么异同。(2)因果质疑,就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受人民尊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3)关联质疑,是指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思考,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中探究出新意。如《詹天佑》中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和他的身先士卒和创新智慧有没有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能力是小学生各科目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的一种能力,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因为课文很含蓄,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没有点明,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续写想象作文。结果学生续写的作文异彩纷呈,有的写凡卡的信他爷爷没有收到,因为地址不详细,凡卡继续在城里挨打、挨冻、挨饿,最后被打死了;有的写凡卡的信被退回来了,被老板发现了,老板狠狠地打了凡卡一顿,把他赶回了乡下;还有的写凡卡等不来爷爷接他回乡下,就偷跑了出来,成了流浪儿……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结尾留有“悬念”,如《穷人》《彩色的翅膀》《半截蜡烛》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地利用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补充,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创新

第5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笔者结合《田忌赛马》一课,谈一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探索性教学活动的尝试。

(下文中师生对话有一部分为手语)

一、说练导入与探索目标整合

师:练习用“某人喜欢做什么”说句子。(众生说,教师相机指导)从大家说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你们知道吗?在古代齐国,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喜欢赛马。大家想去古代赛马场上看看他是怎么与人赛马的吗?(生齐答: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田忌赛马》。

【思考:众所周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的学习、积累、感悟、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巧妙地创设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并在说中相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达到有机的统一。】

二、整体感知与探索视角整合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选出故事中最聪明的人物。(生排序后)对,孙膑最聪明。非常好!课文在表现孙膑聪明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思考: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巧妙设置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研究者的视角切入,更有利于学生大胆、自由地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三、研读感悟与探索问题整合

师:这篇课文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清楚,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想!)仔细读课文,猜猜老师不清楚什么?比比谁猜得准。(生饶有兴致地朗读课文,思索,结果猜想出很多问题)

生一:田忌和齐威王第一场赛马,为什么输了?

生二:为什么第二场赛马田忌赢了?

……

【思考: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悟的关键,是感悟文本的支点。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呢?围绕这个想法设计的本环节,表面看是老师请学生猜测困扰老师的问题,其实,是用情境创设辅助语文探索性学习。教师创设了轻松有趣的探索氛围,以激将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一次细读课文、发现问题、比较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旅行。】

四、突出重点与自主探索整合

师:太好了!同学们通过认真读、想,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一:可以讨论、合作学习。

生二:可以动脑筋,发挥想象,推测情境。

生三:可以看演示,再现情境。

生四:可以读课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按这些方法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要求:先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句子;再互相讨论、交流;最后选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思考:帮助学生确立探索目标、探索方法、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真正进入情境,进行自主、合作探索,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突破难点与专题研讨整合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孙膑胸有成竹、足智多谋,可老师在读课文时却感觉很奇怪,文中只有四处写孙膑说话,这四处与表现孙膑的智慧有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四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本环节是在学生生成知识、提高能力基础上的再一次探索,引导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互相启发,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咀嚼,对人物形象的重组、归纳,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升华。】

六、课内思索与拓展探索整合

师:孙膑能胸有成竹地解决问题在于他善于观察和思考,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让我们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深入思考……

第6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用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创设情境进行提问。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中,有“猴子观海”的描写,“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一样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那么“猴子观海”时的情境会是怎么样呢?经过情境式提问启发,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比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对比思维是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比较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式提问,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切入点思考。比如,在学习《小鸭子得救了》这道说话练习题时,要求学生看图编故事,说说是谁用什么办法把小鸭子从坑里救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了画面之后,教师问:“谁来救小鸭子?用什么方法救?”学生活跃了:“小猴子把竹竿伸进坑里,让小鸭子抓住竹竿上来。”“竹竿太滑,小鸭子抓不住,还是大象用鼻子把小鸭子卷上来。”“也不行,大象鼻子力量太大,会卷得小鸭子喘不过气来,还是小熊用自己的小水桶到河里提水,灌到坑里,让小鸭子自己凫上来。”“那也不行,灌进去的水太少,被土吸干了……”学生们不一会儿讲出了十余种方法,既练习了说话,又学会了从多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角度。

四、渐进式提问,培养学生的递进思维能力

递进思维就是以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达到深入的思维。如教《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踊跃发言:“‘顾’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去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学生的问题很多,教师不用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问:“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我知道刘备和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教师又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问:“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请诸葛亮的?”……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的问题。读完之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步步渐进式的提问,学生的递进式思维得到了充分地训练,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刻性。

五、争辩式提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有的学生就提出,孙膑变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取得了第二场赛马的胜利。但孙膑违反了竞赛规则,理由是:因为上等马必须对上等马,中等马必须对中等马,下等马必须对下等马。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会的。如果违反了竞赛规则,齐威王难道不会提出来吗?怎么有可能认输呢?”有的学生提出:“当田忌的劣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时,难道齐威王看不出来吗?不会重新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吗?这么死板的人怎么指挥打仗呢?怎么当大王呢?”有一个学生持不同意见:“齐威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视对手,根本不看哪匹马对哪匹马比赛。再说,以前当大王的人不一定就聪明。”有的学生提出:“齐威王会提出再赛一次吗?”有的学生说会,有的说不会。通过争论,学生充分参与了争辩的过程,明白了作者的意图,锻炼了综合思维能力。

第7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一、 隐喻式阅读,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

汉语重视隐喻与直觉思维,用联想体悟的方式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特别多的方式是想象、体验、移情等。

有一位教师执教《九色鹿》时,是这样启迪学生想象、体验的: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寓意后,启发学生追问自身:“你善良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由此,你还读出什么呢?”课件呈现: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西方哲学谚语

人的身上往往有两种天性,一种是鼓励我们行善,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去作恶。――[法国]蒙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孔子

学生自由讨论后形成这样的认识:“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面,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面;我觉得,我们要不断斥责、改正坏的一面,赞扬好的一面并且要做得更好……”这时学生的认识已不再是简单的“二元论”――非好即坏了,他们开始触动自己的灵魂。

此时,老师又追问:“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两篇文章。在比较了蛇、狼与调达的异同点之后。有的学生悟到了:要救调达,但是救起来后,我要教育教育他,让他的灵魂干净一点……学生的认识已有了济世救众的普世情怀。

上述教学,由于教师不断地推波助澜,学生就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相似课文的引入,学生用联想的方式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培养直觉思维。有了联想与体悟,学生就有了与文本相遇的可能,言语智慧就不断地闪耀光芒。

好的教学往往都是这样,围绕某一方面,激发学生自由想象,或领悟思想内容,或体会真挚情感。比如根据作者的描述,再造类似场景,用生活中的片断丰富文章的内容;把文章所描述的对象,作一次艺术的呈现,用美的形式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缘着文章的情思展示自己看到的情景……在想象、类比中感受文字的微妙鲜活、韵味无穷。这样的课堂是隐喻式的,教师其实是指导学生,联想并寻找到与主题或文本相关联的资料,进行互文背景下多角度的阅读。依靠互文来建构与展示文本的内涵与魅力,阅读由此走向厚重走向敞亮。

二、 逻辑式阅读,看到我们该看到的

汉语重视隐喻与直觉思维,凸显了语文教育的感性创造价值,是“诗化的文明”。语文教育还要有理性认识价值,运用逻辑思维,依靠推理到达彼岸的真理世界,追求“文化的文明”。推理式的思维是以概念为基础,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外,还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一些结论,要追问“为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展开联想和比喻论证。

《狼和鹿》一文引发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狼和鹿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揭示出: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讲述科学道理的文章,一般先讲一种状况,这种状况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最后揭示科学道理,让读者在百思不得其解后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读这类文章,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意想不到”,然后潜心会文解开这些“意想不到”。关注“意想不到”是读这类课文的阅读策略;寻找“意想不到”,探究“意想不到”,点破“意想不到”,是学此类课文的内在逻辑过程。

《狼和鹿》这篇课文大概有四处意想不到:(1)鹿多了,森林被严重破坏;(2)鹿的天敌少了,鹿却死得很快;(3)贪婪凶残的狼是功臣;(4)活泼美丽的鹿是祸首。逐一分析这四处“意想不到”,很快事物间的联系(狼吃鹿,鹿吃森林中的绿色植物,狼保护森林甚至鹿群)就出现了。事物间的联系是解开“意想不到”的第一层次的原因。解释清楚之后,可以探究深层的原因了。鹿不是真正的祸首,真正的祸首是谁?是当地的居民。再次出示:狼被杀前后,鹿的数量的变化和森林的变化。将变化与狼的有无联系起来,明确狼在森林中的重要性。老师讲生态平衡,完善生物链。之后进行表达训练:当人们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水到渠成地理解这篇课文讲的道理。

围绕“意想不到”这根主线组织教学,课堂结构清晰,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探究原因,分析原委,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逻辑推理,知识的获得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科学原理的认知有助于培养理性思考外,连续性事件也可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如《半截蜡烛》一文,小女儿杰奎琳在最后关头巧妙地拿走了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在初次学文的基础上,学生可能认为小女儿杰奎琳功不可没。可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杰奎琳的妈妈、杰奎琳的哥哥在这件事中作用也很大。没有他们的镇定,创造各种条件,杰奎琳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借口拿走那支蜡烛。这样的探究将文章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获得的认识是一个整体。

有时,文字表达中,也蕴含着培养理性思考的因子。如《田忌赛马》一课,开头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内容很浅显,似乎没有什么嚼头,可是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各自”这个关键词上,你会发现这个词很有意思。“各自”表示的是“田忌把自己的赛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和“齐威王也把自己的赛马分成上、中、下三等”两个意思。“各自”告诉我们赛马的规则及准备;还告诉我们,虽然国王与大将地位不平等,但赛马还是公平比赛;联系下文,还可以懂得这表面的公平比赛,给田忌的失败埋下伏笔,又为孙膑由此调换马出场顺序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不仅在学语言,还是对理性思维能力的一次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理性思考,避免了在同一个知识平面上不断重复同一个故事,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可以为世界的明亮种下一粒种子。

第8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随时写,经常写摘录笔记的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把阅读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学生进入中年级时,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做摘录笔记。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享受阅读、做好摘录笔记呢?

1让学生在自读中享受阅读的自得其乐,激发学生写摘录笔记的兴趣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可以不看,学生心情愉快的阅读,才能把阅读当做享受,这时再指导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如优美词语和重点语句以及精彩段落)写在摘录笔记本上,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如,我在教学《走月亮》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描写月光下溪边的美丽景色句段时。有位同学说:“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当读到“每个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时,一个学生发出赞美:多美的语句,一个“抱”字让小水塘成了一位温柔的母亲,月亮在她怀里是多么的幸福。当她边读边做出了一位母亲搂抱孩子的姿势时,全班同学见此情景也纷纷伸出手臂做合抱之势。那神情,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这种自主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把那些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摘录下来,久而久之,便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

2在情境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把能体现出自己独特感受的语句摘录下来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抓住学生的心,就会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和摘录兴趣。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由于学生从未到过草原,不知道草原的天地究竟有多美丽,于是我运用课件展示草原的天空和地面,再配以音乐让学生置身于草原之上,去感受草原的辽阔、碧绿和柔美!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再阅读课文后,很自然的就把文中描写草原碧绿的语句和作者感受的语句摘录下来,而且学生还会找到关键词语如“一碧千里、柔美”等去体会草原的美景。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使孩子们进入诗的意境,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五彩缤纷的草原,甚至还萌发了一定要到草原上去看看的欲望,此时的学生再也抑制不住满怀的情感,纷纷读起了课文,阅读成了浓情释怀的好方式,优美的词句也悄悄地进入学生的摘录笔记。

3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做好摘录笔记,提高欣赏水平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摘录出重点词句,中心句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读了课文第一大段后,我便用多媒体展现第一次赛马的情景,学生观看赛马时,往往只会注意谁的马赢了,却忽视了马的出场顺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马的出场顺序:齐威王和田忌把各自的上等马对下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另外,在放多媒体时有意识的突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然后,再巧设悬念:田忌为什么会输?还是原来的马,他还有希望取胜吗?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用代表齐威王和田忌的各等级的马的图形摆第二场、第三场比赛的出场顺序,并思考比赛结果。此时此刻,学生情绪高涨,特别感兴趣,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操作,他们不但能了解到几次赛马的出场顺序和结果的不同,更能体会到: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的神奇,于是胸有成竹、垂头丧气、轻蔑等词语被学生迫不急待的摘录到了笔记本上。

4在交流评价中取长补短,学生受益匪浅

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因而对同一人或者事的理解各有千秋,因此学生做的摘录笔记异彩纷呈。针对此种情况,把学生的摘录笔记进行交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同学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评价摘录笔记,提高了学生做阅读笔记的能力。同学们在交流评价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们都会通过评比明确摘录方法,提高自己记笔记的能力。其二,生生之间通过交流评价,孩子们心与心得对话,可以促进同学间情感的碰撞和沟通,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师生之间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对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老师也能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况。对语文教学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三,通过交流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漫步在书海里寻求乐趣。然后记录自己的摘录笔记。学生的摘录笔记在课堂上经过生生、师生的共同评价和交流,必将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家都想争当“绿色作业者”(字迹工整、无错别字、有独特见解者)那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的学生,更加热爱阅读,而且在做摘录笔记时就更加有信心,进步也很快。

在交流评价之后,经过大家的推选,将做得最优秀的摘录笔记分期在班上或者学校展出,然后由大家评选出等级再颁发奖状。虽然,这只是一份小小的奖品,但在学生心目中却看得极重,因为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定然会珍惜的。学生在获得一种成就感后,阅读更加有兴趣,而且逐步养成了不动笔墨绝不读书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做好摘录笔记,既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又积累了语言,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使得一部分语言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一旦用时自然涌上心头。在学了《谁说没有规则》一课后,学生又很好地充分利用平时的摘录积累,写到:

第9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过渡;衔接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74-01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是十分重要的,它实际上是融入对学生的赞美与评价,对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小结于一体的,它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爬的一架阶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过渡语的精心设计。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过不错的效果。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渡: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二、提示性过渡

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他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新型玻璃》一文时,就是这样巧设过渡的。于老师问:“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看划得是否准确。于老师适时过渡说:“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有读到写,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