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1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田忌赛马;对策论;数学思想方法

【Abstract】"Mathematics wide-angle"is a highlight of PEP materials, but also a new attempt. Wide on the fourth-grade math book, "Tian Ji's horse, " a lesson using the story interesting, loved by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the important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emerged. How to dig out the implication in the "Tian Ji horse"in the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to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value, worthy of our discussion and study.

【Key words】Tian Ji's horse; game theory; mathematical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4-0066-02

“对策问题”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田忌赛马》一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故事《田忌赛马》,并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的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一生受用无穷。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基于这一认识,新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游戏“比大小”导入,游戏亲切有趣,形象直观,是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策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接下去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的演示,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田忌赛马”的故事。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十分投入,表现特别积极。对这一故事有所了解的学生说,“我知道第一次田忌与齐王赛马为什么会输”。对这一故事不了解的学生说,“我想知道田忌和齐王都没有换马,第二次田忌跟齐王赛马为什么能赢呢”?这样本课的探究内容在学生的渴望中,自然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我要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探索“最佳对策”的思索之中。

二、自主探究,发现“赢”的奥秘

数学思想方法其特点是呈隐蔽形式,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田忌赛马》一课把抽象的“优选法”、“对策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直观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所以它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中去感悟蕴含在故事中的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因为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首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马还是那几匹,比赛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学生把所有可以选择的策略列举出来。这一教学环节有利于让故事背后的数学思维过程充分地展示出来。第一次操作,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了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在全班交流、汇报以后,我让学生带着“怎样列举才能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呢?”的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引领学生列举出田忌对付齐王三种马的所有策略,即:(见表)

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样列表有什么好处”?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的作用。然后,我引领学生观察、比较和筛选,学生很快发现“田忌用下等马――齐王的上等马(田忌输),田忌用上等马――齐王的中等马(田忌赢),田忌用中等马――齐王的下等马(田忌赢)”是这些策略中唯一能获胜的对策。那么,“孙膑帮助田忌赢得比赛到底靠的是什么?”我接着问道,由于学生经历了对策的探究,经历了最佳对策的筛选过程,隐含在故事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被凸显出来。这时取得赛马胜利的奥秘已经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又一把金钥匙。

三、联系生活,感受“用”的乐趣

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用数学思想“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感悟、不断的明朗,直到最后能主动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有了这一认识,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不仅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把眼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课外天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学生探究出《田忌赛马》赢的胜利的奥秘之后,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提出挑战性的要求。“这个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发?”“现在‘未来队’和‘挑战队’将举行一场跳绳比赛,如果你是‘挑战队’的领队,你会怎样排兵布阵?”……当领队排兵布阵,学生个个摩拳擦掌,情致盎然。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对策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习运用列举、分类、筛选的数学方法,逐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详细分析、周密思考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认识到田忌赛马的策略在军事、经济、体育竞技比赛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这样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快乐。

综上所述,向学生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运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第2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多元视角 学习材料 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的学习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寻求最优的策略,并在此过程中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以往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从“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引入,接着抛出问题:你知道田忌是怎么安排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结合生活中的比赛进行练习巩固,最后课堂小结。这样大众化的教学,学生学习了之后的确有所获得,但对于优化策略的理解并不深刻。究其原因在于学习材料,尤其是探究的学习材料的设计和使用。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来探讨优化策略,有诸多局限: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是很了解,课堂上学生兴趣不大;古代故事既成事实,不能随意改变;对阵的各级马匹,容易混淆;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又显得比较生硬、跳跃,不容易和其他学习材料联系起来。

学习材料是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资料,是学生课堂探究的核心载体,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教师需要通盘考虑、合理整合课堂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思考,引领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学习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需要怎样取用呢?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多元的视角统合学习材料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切合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学习材料时,需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考虑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唤起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经验,从而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学生以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只是为持续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和方法,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检验,从而巩固或形成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就能够使课堂风生水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扑克牌游戏好不好?(好啊)

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3张牌,一对一PK,点数大的赢。

师:明白游戏的规则了吗?(明白)准备好了吗?

学生一起回答:准备好了!

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投影,等待电脑发牌。

1.唤醒生活经验

鉴于田忌赛马故事的局限,笔者将探究性学习材料更换为扑克牌比大小。扑克牌比大小作为一种游戏,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学生都经历过,而且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已经有初步的、比较模糊的策略,能够依托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入的探讨。扑克牌比大小主要是比数的大小,比起对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进行比较,要直观、清楚很多,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便于学生比较、讨论。

2.依托知识基础

在学习“田忌赛马”之前,学生通过“烙饼问题”和“统筹方法(沏茶问题)”的学习,对优化的策略已经有所理解,田忌赛马的策略可以丰富和深化优化策略。而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活动经验也为开展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把握学习关键

学习的关键是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上所遇到的疑惑和困难,教师需要在关键点上下功夫。“田忌赛马”的优化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在不自觉地运用,但对于背后的原理并不清楚,或者没有去思考过,只是“知其然”,没有达到“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学习材料将重点放在为什么这样安排上。

二、基于材料本身的视角――一材多用

课堂上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很多的学习材料,因此,就要在同一个材料上下功夫,将学习材料用足用透。材料本身并不是数学,而是只提供了一个例子、一种现象,我们要从中去探寻背后的数学特点和本质。学习材料不能机械化、封闭化,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进行适当的变化,以巩固、深化、拓展学生的认识。这种变化可以有两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仅仅改变问题;二是适当改变材料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条件,而问题不变。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教学片段2】引入经验初用

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3张牌,一对一PK,点数大的赢。

师:谁能赢?

生:不一定。

师:如果小红想要赢,需要怎样出牌?

学生思考了一下:3、8、6。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3对9,8对7,6对4,三局两胜。

师:是这样吗?

学生齐声回答:是的!

教师出示两组扑克牌:9、7、4和8、6、3,先让学生初步给出对策。课堂上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马上就有了初步的对策,这是由于在现代的生活中,很多的比赛和游戏一般都是按照三局两胜来进行判定的,学生平时听说过、看到过,甚至也使用过。这与教学的预设相一致,说明这样的材料已经很好地引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片段3】枚举验证细用

师:小红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安排才能取胜?

生:要把小红所有的出法试一遍才能知道。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试一下吧。请拿出练习纸,根据要求完成在练习纸上。(练习如下)

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并填写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

怎样做既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

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完成表格,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先是8、6、3,小明赢;再是8、3、6,小明赢;再是6、8、3,小明赢;再是6、3、8,小明赢;再是3、8、6,小红赢;再是3、6、8,小明赢。

师:他们组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有什么好处?

生:从大到小,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从小到大,这样也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是的,有序思考是非常好的方法。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红总共有6种方法,但是只有3、8、6这一种方法才可以获胜。

学生前面已经给出一种解决方法,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的学习不能止步于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挖掘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用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只有这一种方法能赢,这样便清楚地凸显出优化策略的价值,使学生初步理解了优化策略。另外,在枚举的过程中,也巩固和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片段4】更换条件变用

师:如果允许小红换一张牌,但不能比原来的大,你准备怎么换?为什么?

生: 把6换成5,5还是比4大。

生:也可以把3换成2,反正都是要输的。

生:3还可以换成A。

师:A表示几?

生:A就是1啊。

师:可行吗?

生(齐答):可以。

师:为什么不换8呢?

生:小明已经是7了,不能换了。如果换了,就只有一张比小明大了,那还赢得了?

师:刚才我们换了这么多,什么是不变的?

生:有两张牌比对方大。

生:用最小对最大,保证另外两张赢。

生:还要后出牌,如果先出牌就输了。(学生都笑了起来)

师:这也是很关键的哦。

接下来,对于前面用于探讨的学习材料主题并没有更换,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让学生有条件地换扑克牌,使学生迁移出牌的对策,深化优化的策略。其实,这里每张牌的点数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小红的三张牌只可以换其中6和4两张,另外一张8不能换;6只能换成5这一种换法;而3却可以换成2或A,换牌的策略比较多样化。然后将这些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沟通,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优化的思想。

三、基于学习内容的视角――三向拓展

巩固拓展练习是数学学习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积极意义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巩固拓展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延伸:介绍知识背景、横向联系应用、纵向深入提升。学习材料便可以根据这三个方向来设计和安排,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沟通。在沟通和比较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完善的认知结构网络。

【教学片段5】介绍知识背景

师:你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

出示“田忌赛马”:田忌和齐王赛马,他们的马都分为上、中、下三等,然而齐王的每一等马的实力都比田忌的马略强。

师:田忌要想取胜,该怎么安排?

齐王―田忌

上―( )

中―( )

下―( )

学生很快就填写完毕。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三局两胜取胜。

师:你能说说扑克游戏和田忌赛马的共同点吗?

生:要先看对手出什么,再考虑自己出什么。

生:比对手弱一些,就要放弃一局最差的,努力去赢两局。

生:要全部情况综合起来考虑,合理安排,才能取胜。

师:你们真厉害!后来人们把这种合理安排、以弱胜强的策略称为“田忌赛马”。

在理解优化策略的基础上,重现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知道田忌运用优化策略取胜。通过这样练习的形式来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文化;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和熟练优化的策略。通过寻找扑克牌和田忌赛马之间的联系来深化对优化思想的认识。

【教学片段6】横向联系应用

师:你觉得田忌赛马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呢?

生:比赛。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乒乓球比赛,用最弱去跟对方最强的比,最强的跟对方中等的比,中等的跟对方最弱的比。

生:玩拍手游戏也可以用到啊。

师:是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用上田忌赛马的这种策略,我们肯定可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重新回到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在横向联系生活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应用的意识,促进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片段7】纵向深入提升

出示拍球比赛:如果比赛中每个人都发挥正常,乙队怎样对阵才能获胜?用线连一连。

学生自主完成之后展示交流(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师:这么多的对阵策略都可以取胜,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最少取得三局胜利。

生:用强的三个人跟对方弱的三个人比,用弱的两个人跟对方强的两个比,就能取胜了。

生:要事先合理安排好。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有道理,看来田忌赛马的优化策略还是很有用的。

从三局两胜到五局三胜,形式不同,场数增加,并且有多种取胜的策略,这是对田忌赛马优化策略的巩固深化和拓展。教师提供的探究性学习材料尽可能包含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在展示了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沟通提升。这里的沟通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法背后共同的策略――优化。在沟通和比较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种方法,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完善的认知结构网络。

数学学习材料的设计和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情况,放到课堂中,能够真正达到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目的。当然,教学的预先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实践中,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将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学习材料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东艳.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王海儿.大 “ 材”小用与小“材”大用――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利用[J].新课程阳光,2009(5).

[3]章志良,汪元英.使用学习材料的几点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7(6).

第3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一、挖掘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数学含义,创设相应情境

我们需要创设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抓住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线索,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应该远远超越“生活数学”的范畴,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现实情境。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例4,“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已经了解,但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这个故事,并让学生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看到:虽然在同等级马中,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如果拿同等级的马进行比赛,田忌一定会输,但是田忌所采用的策略却让他赢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对策论的方法在这场比赛中的重要性。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并让学生把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列出来,通过对照来找到答案。田忌可以采用的策略一共有六种,但只有一种也就是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唯一可以获胜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比如在乒乓球团体比赛中就要根据不同的对手来排兵布阵,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著名数学家李大潜院士曾一语中的地指出:“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数学课程最本质的特点和要求,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可见,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构建“数学味”课堂的核心要素,创设的情境也是要为数学思想服务的。

二、挖掘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数学含义,找准学习材料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更是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依托,它不但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也暗示着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更应该努力找准每节课的现实挑战的材料,从而给学生搭建有效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切身感受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享掌握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

例如,人教版第六册《一位数除三位数》,教材中的例题3是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一共有238张照片,每页插6张,要插多少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做了这样的处理:创设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的情境,小梦整理了726张,每页插6张,要插多少页?学生列式726÷6,试列竖式解答,得出726÷6=121(页)。然后再出现问题:小欣整理了238张照片,每页插6张,要插多少页?学生列式238÷6,试列竖式解答,得出238÷6=39(页)……4(张)。

这个看似简单的添加,让学生从一位数够除被除数最高位,过渡到一位数不够除被除数的最高位时,就要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从一位数除两位数迁移到一位数除三位数。从中,也让我们教师感受到,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适度挖掘,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好铺垫。

三、挖掘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数学含义,设计有挑战的练习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是数学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不应该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顿悟数学问题的本质,学会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发展数学精神。

例如,在复习百以内数的有关知识时,设计一个数学练习:让学生思考把1颗珠子摆在数位表(如右图)中,看能摆出什么数。2颗呢?3颗呢?……进而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在这个数学味浓厚的活动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包括数的组成、位值原理、十进制原理,同时还培养了归纳、推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数学知识,经历了形成猜想(组成的数随着珠子数递增)、猜想(珠子数超过9时,组成的数随着珠子数反而递减)、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的过程,充分感受了数学的奇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可以从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体会数学的完美。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是真正吸引学生不断探索未知数学世界的强大动力。

第4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设疑 发问 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给学生抛出一个新奇有趣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深入思考,充分讨论,可使学生既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又解答了上课之初的疑问,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疑发问,是语文老师公认的最成功的教学经念,而在新课导入中进行恰当的设疑发问有更明显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并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这里我就结合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来谈谈在导入中设计疑问的具体做法。

学习莫泊桑小说《项链》(以下简称莫文)时,我预先准备了阅读材料――吴若增的同名小说(以下简称吴文),然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吴文是怎么收尾的?这个结局在前面是否有所暗示。2、吴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3、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篇小小说?它与《项链》还有什么不同?

这几个问题的难度都不大,但是能准确地回答对学习莫文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因为莫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关于其结构、主题有各种评论;如果没有巧妙的引导,学生会过于迷恋情节,偏激地理解小说,致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是了解教学目标,经过对吴文概况的把握,学生自然会着重关注莫文的同类问题,目标明确了,在联系与比较中就能更好地体会其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

学习郑愁予小诗《错误》前,我先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一上课我就宣布先给学生讲个故事,然后尽量绘声绘色地展开叙述:“听着‘的 、 的’ 的的马蹄声年轻的女子的内心充满了期盼,可是马蹄声远去了,原来骑在马上的只是个过客,它不是这位女子的心上人。”讲述结束了,学生都表现出大失所望的神情:这也叫故事?不好听。我马上反问学生:这到底是不是故事?然后明确:有记叙的各个要素,这确实是一个故事。但是我也同意学生的观点:它不精彩。“不过,”我接下去说,“要精彩也有办法,就是这个素材,换个体裁来看看。”“什么体裁呢?”“为什么采用诗歌这个体裁故事就会边得精彩呢?”连续两个问题使学生对《错误》一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诗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感受不深切是高中生诗歌学习的现状;诗歌的精彩在于语言、意象、意境,通过与故事的比较,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有了真切的体会,诗歌欣赏也就有了思路。

教师要精心设疑。教师要善于选准课文的中心点精心设疑。一般从中心思想、线索、结构、人物评价、语言艺术诸方面入手。如教《故乡》,可以这样设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引导学生明白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这次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据一方,连年混战,即文章所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陷入困难的深渊呢?这样来带动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散文可抓住线索设疑。如教《背影》可问:有人认为以“背影”为线索,有人认为以“父子话别”的前因后果为线索,正确的理解是怎样呢?小说教学可抓住人物评价设疑。如教《我的叔叔于勒》,可问:菲利普夫妇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为什么?如教古文《岳阳楼记》,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的解释进行设疑,从而带动全文的学习。精心的设疑,犹如投石激浪,可以催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要在学生困惑易错处设疑,还要在学生无疑处设疑。设疑要尽可能少而精,富于启发性。要积极鼓励诱导学生自我探索,发生顿悟,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

还要创设质疑的学习氛围,打开学生创新的心扉。在阅读教学中,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因此,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科学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学生的疑问是积极思考的产物,能提出问题是创新求知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奇奇怪怪、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也不要嘲笑、讽刺提问的学生。相反,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探求的满足,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如预习《草船借箭》后,我让学生提问。有一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好笑的问题:“周瑜是都督,掌握着军队,诸葛亮不过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臣子。周瑜妒忌诸葛亮,何必要设计陷害诸葛亮呢干脆派几个兵士把诸葛亮杀了就是!”我听了学生的质疑以后,及时地表扬了提问的学生。然后,我讲述了三国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知道:周瑜是吴国的都督,诸葛亮是蜀国的军事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所以周瑜不能轻易杀掉诸葛亮,更何况诸葛亮是蜀国的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呢于是,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见解。

第5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求解性 质疑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68-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富有情感创造性的阅读。让学生在与作品、作者的直接对话中,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创意阅读、多元解读,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老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让学生与作者、作品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要达到以上效果,作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性阅读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例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两篇课文,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辟,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

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鲜活、生动的想象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培养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力。而且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无法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1.质疑解惑,激趣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礼物》一文时,学生读题后质疑:“谁给谁送的礼物?”“这是一份什么礼物?”“收到礼物后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有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阅读课文后,学生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

又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围绕“借”字提出质疑:“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为什么?”激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针对设问捕捉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2.情景交融,品味阅读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认知作品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我们应凭借这些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丰富情感,表情达意,再通过阅读,使学生们在脑海中描绘出画面来。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对爱护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由此引申话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小路?”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极了。使孩子们在与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情感,拓展了学习,并且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生动的感受力。

又如在教学《王二小》一文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乐曲,视听结合,让孩子们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总之,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语文内涵是最博大精深的,可以在学习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各种方法,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安宁.浅谈阅读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6).

[2]高佳星.教师反馈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

[3]黄国才.小学语文教学:用心做好三件事[J].语文建设,2013,(1).

第6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远程 资源 应用 效益

远程教育资源指由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网络教室、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及资源组成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多维化教育教学资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指小学阶段围绕语文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教学活动。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一个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阅读来积淀,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这个道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巧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大学生阅读的信息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制作视频、音频课件,课堂上让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程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信息量非常大,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教材中的许多人、事、物、现象等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和不熟悉的。只靠教师传统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就可以化难为易。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利用下载的远程资源,先播放了课文情景朗读,学生边看、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此时,学生处于极度投入的学习状态,情感在不断升华。之后我及时抓住导学契机,又播放自制的课件,让学生自由谈学习收获,进而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说话的积极性一瞬间变得活跃起来,纷纷高举小手,争着发言,有的甚至把整个课文内容复述了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得大部分学生知道了《晏子使楚》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到了齐国的大夫晏子去楚国访问时,被楚王三次侮辱,而晏子三次反驳、斗智的感人场面,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再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前布置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了解北京和华北地区的雾霾、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沙尘暴、东南沿海的赤潮、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情况等,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了“保护环境”的队会活动,学生们俨然就是一个个环保小卫士。由此可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独有的视听效果,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能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容量,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结合教材,选择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增大阅读量。所选材料首先应该与学生学习的课文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拓展。其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难易适合。

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播放情景朗读导入新课,接着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懂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批注并质疑。然后借助语音视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在精读的基础上,播放田忌和齐威王在赛马大会上两次激烈的赛马场面,运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全过程。对课文中孙膑说的“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这一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一目了然。师生在人机互动中运用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考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骏马腾飞的动人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之后的思维拓展练习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高举双手,争着为齐威王出谋划策,准备在第三场比赛中打败田忌,接着,请班上的一位学生上机操作,点击课件,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打败田忌。此时,掌声不断,听课的教师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于是我及时表扬鼓励:“你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孩子,新世纪,你能行!”

再如,教学《三味书屋》一课,我在课前一周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夹,课堂上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取资料,为学生理解这篇比较抽象和难懂的课文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于PPT课件,课刚一开始,我就播放2008年第二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场面,会场上人们欢呼跳跃,一片沸腾。听到解说员热情激昂的解说,看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激昂的音乐中入场的情景,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奥运会场。学生们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个个处于极度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欢呼起来,有的学生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高举双手,呐喊着!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奥运的课外阅读材料目录,组织成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课外阅读小组内开展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7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体验,不可过于强调求同。语文教学还应该在语文活动中逐渐感悟,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巧设问题,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习

要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必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问题好像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显然,这样的问题设计必须具有多维性、思辩性、信息性。例如,我在教学《三峡之秋》一文时,根据每一段的结构相似这一特点,采用“读―想―议―再读”的方式。在教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上,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即重点领会三峡清晨的景色及特点,着眼学法、渗透学法,进而让学生回顾一下怎么学的,让学生按照这一方法自学其余的内容,再让学生互动交流,教师给予必要的查评、点拨,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自学能力自然就形成了。

二、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直接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学完全文后,还进行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继续收集有关奥运的趣闻轶事和北京市筹办2008奥运会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通过这样的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鼓励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释放各自的阅读体验,然后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撞击中达成较正确的理解。如在《田忌赛马》一文中,涉及到三个人物,赛马的启示势必产生对人物的感情评判,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孙膑,因为他足智多谋,也有的同学表示说喜欢田忌,因为他能虚心听取合理的建议。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同学说喜欢齐威王,原因是齐威王是国王,而田忌只是他手下的一员大将,田忌赛马时赢了齐威王,而齐威王并没有杀死他,可见齐威王是仁慈的。在这里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竞赛双方都要注意策略,策略高低是胜败的关键。接着继续诱导,提出“如果有第三次赛马,你有办法帮助齐威王取胜吗?”同学们热情高涨,都说“能”。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又琢磨开了。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它给了每位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实践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了足够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如《走向生活》一文,科宁斯采访罗斯福夫人这一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我就设计了一个模拟采访的教学环节。“假如现在是在电视台,正在进行‘走进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老师当主持人,现在开始采访。”“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美国前总统夫人,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和《西部日报》记者戴维・科宁斯先生,还请来了现场观众,东霞小学六年一班的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科宁斯先生将现场采访罗斯福夫人”……“听了两位嘉宾的谈话,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两位吗?”……“科宁斯先生,罗斯福夫人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的采访非常成功,是什么原因?”接着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练习模拟采访。在这样一次有趣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受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的启迪。

在教学中我还时时注意让学生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因为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表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突出主体性,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促成阅读能力的形成。这样改变了旧的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拓宽了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第8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有的语文课看起来读得不少,课堂上也热闹,但读的效果不明显。因此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以提高读的质量。杨再隋先生在《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对读书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对比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伟大的心》一文的朗读训练,首先,抓住去卫生所的路上加巴页夫与苏霍夫的对话,体会苏霍夫连累加巴页夫内心感到的痛苦,而加巴页夫为救护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两个人物的语气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悟,尝试练习朗读。要求要突出这种对比:加巴页夫的语气是爽快的,“没关系!”“算不了什么!”在读时要轻松、坚定一些,充满安慰之情;苏霍夫的语气则是难过的,“放下我吧,你太累了!”在读时要充满请求,表达其内心的不安。其次,在卫生所里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对比“惊愕”与“惊讶”的语气,“惊愕”是苏霍夫万万没有想到加巴页夫为了救护自己而“死了”!“惊讶”是医生怎么也想不到背负重弹的加巴页夫是怎样把苏霍夫“带”回来的,惊愕的语气要比惊讶重一些,而“他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这里的“背”与前文的“带”在读时,都要将语气加重,但后者要比前者的声音长一些,注入的感情要更多一点。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被加巴页夫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表情朗读,就是在“情”上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设身处地体会,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要运用朗读的多种技能,使朗读打动人心,让听者受到感染。如《再见了,亲人》教师指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事例,想象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共同抗敌的情景,歌颂中朝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珍贵友谊。如大娘失去小孙孙的悲痛欲绝,小金花得知噩耗时的切齿愤恨与大嫂躺在血泊里的动人心魄。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中朝两国人民分别时的情景,把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创设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力求通过极富感召力的表情朗读把文中的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使学生、老师受到深刻的感染。又如《林海》、《松坊溪的冬天》、《仙人掌》等文章教师都可以抓住重点段落,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体会散文的文质兼美,同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美的陶冶。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教学内容和要求,仅仅满足于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怎样使学生由课内走向生活,有目的、有重点地猎取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采取在课内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老师让学生联想中国的水上城市,城市的风貌特点建筑物等可与它不一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搜集这座水上城市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再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去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用以阅读。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们通过到图书馆查阅,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摄取了大量的同课堂阅读教材息息相关的资料,为课堂阅读做了有效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教学注重阅读,让学生畅游在阅读的海洋中,去汲取养料丰富自己的的语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

第9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哲学教学;困境;教学方法

哲学部分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存在许多困难。学生普遍反映哲学太抽象,太难学:要么,不能理解原理;要么,不会运用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本人认为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表面上是个形式问题,实质是教学观念的变革问题。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而陈旧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则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要提高教学效果,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以及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当前,有很多很好的关于马克思哲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最为生动活泼和让学生感兴趣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典故激活”教学法

“典故激活”教学法是指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成语典故,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教材中抽象哲理教学方法。如在讲“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学生对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字面上容易理解,而至于为什么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对于这些学生是既不感兴趣又难理解,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先提出“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一听,非常活跃,因为非常切合自己的体育专业。于是,有的回答第一种阵势,用上等、中等、下等马对阵齐王的上等、中等、下等马,结果是田忌三局皆负,输掉比赛;有的回答第二种阵势,用下等、中等、上等马对阵齐王的上等、中等、下等马,结果是田忌一胜二负,输掉比赛;有的还回答出孙膑给田忌出谋划策的第三种阵势,用下等、上等、中等马对阵齐王的上等、中等、下等马,结果是田忌二胜一负,赢得比赛。学生经过激烈讨论、积极回答后,本人水到渠成总结道:整个比赛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只有孙膑的策略才能反败为胜。这是因为它既立足于整体——立足于整个比赛的胜负,而不是去争每一局(要素)的胜负。同时在放弃第一局后,继续关注比赛秩序,二、三局依次让上等马、中等马对阵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如果二、三局的出场秩序出现上述第二种情况,其结果是二负一胜,最终还是输。由此可见,要实现系统优化还要讲究秩序,乱是优化不了的,达不到取胜目的的。比较一、二、三中阵势可以看出不是任意结构都可以达成取胜的结果,但它的内部结构确实存在取胜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最大化的趋向。

以往教学中习惯用三个事例分别说明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要求,这容易造成学生在认知上分裂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对“田忌赛马”事例的认真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系统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可见,“典故激活”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图示法

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有不少概念和原理非常抽象,教师单凭言语讲解,学生既不好理解,也不易记忆,而运用直观图示法来分析哲学原理,是破解其中症结的有效对策。

所谓直观图示法就是根据学科逻辑,运用图画、图表或简单的内容,辅之以必要的文字,来类比、区别、图示所要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时,本人通过下面四个图形来说明:

先让学生找出这四个图形的共性即对边平行且相等,再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个性)——矩形有四个直角,正方形不仅有四个直角并且四条边相等,菱形四条边相等,然后,学生就非常直观的回答出平行四边形是矛盾的普遍性,矩形、正方形、菱形是矛盾的特殊性。最后,又进一步指出二者的辩证关系:平行四边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矩形、正方形、菱形(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矩形、正方形、菱形(矛盾特殊性)离不开平行四边形(矛盾普遍性),并且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可见,无论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定义还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直观图形比文字叙述更有利于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尤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信息受到记忆容量的限制,师生很难用语言清晰准确表述时,图示表征作为一种形象图征,有效的减少了文字叙述,能减轻学生对记忆负荷,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案例教学法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第一,选择典型案例材料;第二,介绍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第三,对案例进行总结。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本人碰到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在上课前都在积极地打扫卫生,结果没有打扫完,上课铃响了,班主任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学习就接过学生手中的拖把,继续打扫剩余的卫生,结果被领导发现,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学生批评了一番。上课后本人就因势诱导提出了一个问题:“领导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符合。”既然不符合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本人顺势鼓励他们回答的非常正确,同学们受到表扬后,刚才那种委屈的表情已烟消云散,此刻,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

可见,案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真实非感人的东西是最好的老师。真实感人的事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事实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名言诗句诱导”法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认为哲学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个问题,本人认为在哲学课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精练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言诗句来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的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既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和谐动听,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共鸣,可谓一箭双雕。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往往潜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方式和审美趣味,期间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荡漾着激越的情感,体现着闪光人格。本人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时常采用名言诗句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疑难杂症。

比如,在政治课上,发现学生玩手机等不专心听讲时,就引用《登飞来峰》中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站得高,看的远”诱导他们说:“今天老师更能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了,你们有什么风吹草动我都能尽收眼底,所以你们要专心听讲。”学生们听后都会心地笑了,开始认真听讲,我相信学生们对这首诗的哲理会记得很牢。可见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