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九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第1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在我的记忆中,小陈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记得,去年暑假,我们去参加军事夏令营。在一个黑风月高的晚上,轮到我们站岗,那时正是凌晨1、2点的时候,我拖着训练了一天后的疲惫的身躯,迷迷糊糊地下了床,跟小陈来到了门外站岗,我问教官:“我们要站多久?”“站到5:30”教官面无表情地回答。我一听到这句话,立刻嫣了,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我有气无力地问小陈:“要不……我们回去吧?”“不行,我们既然答应了站岗,就要站到底,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小陈斩钉截铁地说。于是,我只能硬着头皮站岗了。我站了一会儿,便开始数满天的繁星了,然后,我看了看小陈,只见他警惕地站着,时不时地东张西望,我见了,笑道:“你不用这么认真吧?整天东看西瞧的,小心被人家当作前来探路的小偷给抓起来!”想不到他一脸严肃地说:“你这样对工作这么不认真,迟早会出事的。”我笑了笑,没回答他。看着他这么认真坐,我想:有他坚守岗位,肯定会没事的,我先休息一下吧。于是,我便了坐下来,但是老想睡觉,我一开始忍住了,可最后终于抵抗不住瞌睡虫的召唤,靠着墙壁睡着了。

过了很久,我醒了,看了一下表,已经3点了。小陈呢?我顺眼望去,只见他仍警惕地站在门口,但是连连打哈欠,也许他经受了瞌睡虫的折磨,只要一躺下,马上就能睡着了,但是他却忍着没有睡着,顶多也是贴着墙靠一会儿。于是,我走了过去,对他说:“你先去睡吧,这里就由我来负责。”他听了,沉默了一会儿,可能他现在正在和自己的思想作斗争,终于,他一咬牙,涨红着脸说:“不行,这站岗也是我的任务,我必须完成它,对它负责,不能要任何人代替!如果我去睡了,而你也休息去了,要是出事了怎么办?”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思索着小陈刚才说的话。望着满天星星,想起我刚才的所作所为,不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是啊,要是我们大家谁都不负责任的话,那世界岂能太平?

小陈他那对待工作认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小陈,你不只一次地帮助了我,帮助了在黑暗中航行的我找到光明的码头。啊,朋友,你是我人生导航的灯塔。

第2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通过对这两套教材进行比较,笔者发现, “人教版”教材更加凸显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浙教版”教材则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位于工具性,教材的基本目标更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知识细致密集、语文能力序列鲜明、语文练习充分全面”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笔者期望通过这两个版本的比较,能让我们明异同,在继承中求创新。

一、字词教学――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司马光砸缸》在两个版本的第二册教材中均被编入,文章内容相同,编写意图却在课后习题设计中有所体现,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那么“人教版”教材和“浙教版”教材在习题中分别是如何设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的呢?笔者列出了两个版本的课后练习进行比较。

朗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是: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而“浙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特点可以概括为:简洁明快、层次分明。“浙教版”教材的组织特点反映出编写教材的主导思想是“训练”。简洁明快有利于分项训练,层次分明有利于训练的循序渐进。这一组织特点使教材更具有刚性,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于教和学来说,其有利之处是教材的使用不易变形,编写意图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但问题是,教材使用比较机械,不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开展。

在生字教学上,“浙教版”教材可谓是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将“笔画―偏旁―笔顺―结构”的教学落到实处。如第一册第10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生字教学,课文仅要求学生学习“一、五”两个字,在学字的同时,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认识“横、竖、横折”三个笔画,并在课后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笔画。每一课的生字教学,都提出相应的笔画和偏旁的学习,并经常在单元练习中有此类练习不断进行巩固。第一学期一共学习26个常用汉字笔画和37个常用偏旁,在课本最后以表格形式呈现,使得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在扎实进行生字教学的同时,对于词句教学,“浙教版”教材的设计编排也是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在一、二年级的课本中,基本上每一课都会有组词、造句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从仿照说到独立写,由扶到放,从而使学生在一年级基本上能够说一句正确的完整句,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二、单元导读――明晰重点、练习配合

从三年级开始,两个版本教材的课文都出现了“单元导读”板块。“单元导读”是学生开始学习本单元的“扶手”,好的导读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选取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导读内容进行了比较。

人教版 浙教版

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我们已经学过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现在,我们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部首查字一般分4步:…… 请你用上面讲的方法查课文中的生字,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思,预习课文。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侧重在人文性主题上,而“浙教版”教材则把重点落在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以浙教版这一单元为例,《纸的故事》等三篇课文的课后第二题练习都是要求学生指出带点字的部首,在单元练习中,更是以表格形式,让学生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凸显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习得语文。这样的“导读”,才是真正学习需要的“导读”。

三、习作教学――系统有序、范文指引

习作教学的有序性,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年段,作为两个版本的教材,又是如何安排习作教学的呢?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体现了兴趣为先、训练精要的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一是简化头绪,拓展了教材的内涵,为学生习作提供更大的空间;二是加强整合,使语文成为语言与思想的整体、学习与生活的整体。“浙教版”教材则是列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序列,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放心。比如在学习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时,这一单元是这样安排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对于“方位顺序”的写法,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对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虽然可能没有华丽辞藻来修饰自己的作文,但起码做到习作“有序”的第一步。

在习作教学中,“浙教版”教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用性强,编排了与学生生活相衔接的应用文写作,比如借条、收条、寻物启事、留言条、通知等,这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铺垫了“语用”之路。

第3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教材;语文教学

2016年9月小学一年级更换语文教材,采用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变化,也顺势而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新课堂,希望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教材,跟随新教法,沉浸新课堂,习得新知识。因此,笔者在本文就部编版教材使用感悟进行归纳如下:

一、新教材・五变化

截至目前,全国小学语文使用的教材版本有粤教版、人教版、鲁教版、北京版、语文版、北师大版等,2012年教育部从全国调集了50多位专家,组建语文教材编写组,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进行重新统编,叫部编版教材或示范教材。新教材于2016年9月份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统称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编写的目录顺序为: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课文、识字 二、课文。

部编版新教材的目录顺序则变更为:我上学了、识字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二、课文。

通过本学期对语文新教材的使用,笔者发现新教材具体变化有五方面:

1.入学后,先学部分基础常用字,然后再学拼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汉字,拼音作为汉字的语言符号,在生活中学生接触得很少,所以在教材中换一下顺序,关注学生的需求,先学一些基础的、常用的汉字,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语文学习先挂钩,然后再开始正式学习。

2.第一册识字量从400字减少到300字。在教材的开头篇目中,先学40个常用字,如天、地、人、你、我、他,学生在绘本、童话、电视新闻中经常见到,并不陌生。新教材中增加了常用字的识字比例,减少了学生在生活中不常接触的汉字,也不再是直接学习弧o、e、i、u……了。

3.新增“快乐阅读吧”栏目,带领学生开始课外阅读。在新教材第一单元“入学教育”中,有一幅讨论《西游记》的插图故事,表达了语文学习中对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视,通过看故事、读故事、演故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入学教育”中,首次提到阅读教育,将阅读提升至识字、写字的同等重要地位。

4.新增“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是指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妈,也可以是邻居家的同辈哥哥姐姐等,不会增加家长的辅导负担。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有的口语化,有的精炼,每个人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听到不同的故事,养成不同的语文素养。

5.语文园地新增“书写提示”栏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学生写字不能弱化,应学习写字的规律,观察字的写法,按照笔顺规则,在写字的时候了解字的写法,认真书写。

以一年级新教材上册为例,可以看到整学期教材结构包括我上学了、集中识字(2个单元、10课)、汉语拼音(2个单元、13课)、课文(4个单元、14课)、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梳理出教材组成:导语―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含口语交际),新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内容,体现整合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材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生活。

二、新教法・新课堂

1.入学教育:观察・感受・模仿。入学教育中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有四幅插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感受语文学习乐趣,了解读书写字正确姿势和书写执笔方法,奠定语文学习好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画,讲一讲自己的感受。然后,结合插画内容和语文学习,指导学生认识语文,了解语文课堂学习常规。通过读书写字姿势插画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姿势,鼓励学生模仿姿势,做好课堂学习起步训练。

2.汉语拼音:情境・语境・规律・游戏・体验。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插画,让学生观察插画,有机结合字母、音节进行说话训练,在语境中进行拼音学习,训练语言。在插画观察中,学生观察情境图,认识朗读音节和词语,并用音节和词语说话,在说话的过程中巩固字词。同时,在新教材中的字母插画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插画中提示字母音、形、事物体态或形状等,发现插画中字母的形相像的地方,也可以在音节旁的卡通图中观察发现拼音之间的规律,发现鼻韵母组合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学习发音,识记字形。此外,在汉字拼音中,新教材还编写了顺口溜,用顺口溜学习字母,设计游戏巩固字母音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验“玩中学”的快乐。

3.识字写字:生活识字・语境识字・自主识字・写字规则・动笔写字・良好习惯。一年级新教材中要求学生识字量为950个,在识字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识字要求,多认少写,扩大识字量,提早阅读,承认学生差异,鼓励W生用喜欢的方法识字。在课堂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生活识字,依托教材内容,利用好学生生活经验,让生活成为“课堂”进行识字教学,在广告牌、电视、广播中识字,对识字学习产生兴趣,在生活中进行识字积累;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材料,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通过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去认、去记、去说,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设计阅读竞赛活动、字词游戏,让学生交流识字,或者自己对熟悉的字进行加减变换,在识字的时候,渗透识字方法和知识,学习识字。一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打下写字基础,才能写好字。

4.阅读教学:朗读・交流・感悟・表演・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大声朗读,读懂课文,置身其中,去感悟课文中的人物,读出课文中的角色,读出课文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悟自得。教师对课文中不易读好的句子或长句子,会示范朗读,让学生认真听,学习朗读技术。在朗读后,教师给学生预留时间,去交流、去体验,说一说自己在朗读时对课文的感悟,大胆表达见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朗读思维。教师还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对好词佳句、好篇章的朗读、背诵、积累。教师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学生模仿课文人物的动作、神态,还原课文,在课堂中“动”起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5.口语交际:情境・话题・美句。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围绕某话题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去对话交际,在参与过程中引导学生互动,及时捕捉学生的亮点,记录学生童趣、精彩美句,让学生体验交际成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继而在课堂上、生活中大胆主动说,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小学语文新教材难度适宜,梯度合理,强化运用,联系生活,引导发现,倡导自主,课外阅读,纳入课程,是一本立德树人・自然渗透、保护天性・幼小衔接、夯实基础・全面启蒙的好教材,语文教师需要把握新教材变化,创新使用新教法建设新课堂,上好语文课!

参考文献:

第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教材;习惯;中小衔接

一、习惯培养华而不实

1.以图呈现的形式不能满足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苏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册开头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图片方式呈现,将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的习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笔者认为,课本插图定格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瞬间,仅靠一两个醒目的标题,远远不能满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阅读能力逐渐增强的六年级学生的需求。

2.习惯的培养不能随文落到实处。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翻开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科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勤于收集资料”这六个字赫然映目,可惜,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只是这样一个标题和与之相关的图片,图片展示的是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至于该如何将这一习惯落实到本册课本的学习实际中去,全册教材未有任何文字对学生加以引导。整册书,仅有五处对学生提出了搜集或查阅资料的要求,可见,教材开头安排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仅是一个口号。

二、中小衔接准备不足

1.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培养、渗透不够。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方面能否与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实现有效对接呢?笔者觉得,教材在这方面准备明显不足。教材体例从“简”,单元“导读”、课文“预习提示”之类的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渗透自主学习方法的栏目均未设立。课文后面安排的练习一般包括如下内容:朗读、复述、背诵;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读、抄常用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的词、句、段、篇方面的阅读训练(一般为一到二题)。极少数课文后面安排“小练笔”。练习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占主导地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能力培养不够。

2.浅易文言文未加选编。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教师可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同时,又能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一些基础。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但浅易文言文未加选编,实属遗憾。教材中的练习虽也安排了几则古代名人名言让学生读背,但它们毕竟仅是只言片语,与完整的篇章还有很大差距。

三、苏教版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与苏教版教材相比,人教版教材在以上几方面都有许多值得苏教版教材借鉴的地方。

1.习惯培养随文落到实处。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来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后安排了“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这一读写例话。这则例话向学生介绍了为什么要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从而鼓励学生逐步养成注意收集资料的习惯。配合这则例话,教材在本组课文的“导读”中精心设计了导语,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要求收集资料的选做题,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也提出了收集资料的要求。教材第三组的训练重点仍然紧紧围绕“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来展开。

教材训练重点突出,训练要求随文落到实处,不仅利于教师教、学生学,也利于家长的督促检查。这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组课文之前安排“导读”“精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略读课文” “阅读提示”。此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积累、运用”,开设“阅读”一栏,让学生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材还安排了“选读课文”,扩大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量。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十分值得苏教版借鉴。

第5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 《牛津英语》(初中版)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人教版) 教材比较

《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此套教材2004年开始在无锡地区使用,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了。与之前无锡地区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而成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下面笔者就这两套教材在结构体系、语音教学及语法教学方面的不同谈一下《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

一、结构体系方面

《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是一套任务型语言教学贯穿于始终的教科书。《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以任务型教学原则设计语言活动,各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围绕话题内容的是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展开学习。教师不仅要使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学生也用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方法来完成任务,学习语言知识。教和学都是在若干个不同任务的安排和完成中进行的。

《人教版》教材是一套以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为主的教科书,采用循环式编排的方法,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复习,多次循环,逐步扩展、加深。每4课为一单元,按“一页一课”的体例编排。第一课以旧带新,承上启下;第二课教学重点项目;第三课开展活动,加强训练;第四课复习巩固,归纳小结,设有“复习要点”,归纳该单元所学的主要语言点。由于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让学习者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是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因此,《人教版》教材在各个单元中安排了尽可能多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交际教学法的目标而进行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的编排比较喜欢,因为有些内容生动有趣,贴近他们的生活,课堂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同时就学到了知识,可以说是在“玩中学”。

二、语音教学方面

《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是供在小学已学过英语的初中学生使用的,比较系统的语音学习在小学阶段已经完成,初中阶段偏重于复习,在初一《预备课程》教材中的第7―12单元就完成了对国际音标的复习。整个《预备课程》一共是12个单元,建议是12周完成教学任务,但实际教学时最多8周时间就结束了。也就是说在初中阶段,《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系统的语音教学只有2个月。而《人教版》教材紧密结合字母、单词和句子的教学,系统地安排了语音练习。第一册(上)从第4单元开始,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设有语音练习。第4―8单元的语音练习,让学生拼读一些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获得发音和拼读的初步技能。通过读句子,学习句子重音和基本语调。从第9单元开始教学国际音标,第一册(上)结束为止学完国际音标。第一册(下)第17―29单元的语音练习归纳了元音和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和拼读规则,还介绍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语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朗读技巧。第二册(上)课本部分和练习部分的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设有语音练习,复习全部元音音标和部分不常见的辅音音标。所以,《人教版》教材的系统语音教学要从初一延续到初二上学期,整整一个半学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觉得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语音学得好一些。《人教版》教材的语音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入繁。而《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因为是给小学学过英语的初中生使用,语音只是在《预备课程》中进行了复习和巩固,这对于小学没有学过英语以及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增大了学习语音的难度。并且,因为《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的词汇量相对于《人教版》教材增大了许多,语音没有学好的学生在自学单词读音上会有很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语法教学方面

《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以话题为主线,语篇围绕话题展开,结构围绕话题出现,在一个语篇中可能出现多种语法形式,语法的编排也采用循环编排的方式。该教材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法、运用语言。在每个单元的Grammar板块中呈现该单元的主要语法要点,并配有相应的练习,以便于教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实例教学语法的。学生所听到和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中使用的语言,基本的句型结构反复出现,学生自己可以逐步发现规律,归纳出语法规则。另外,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有一个部分称作“复习要点”(Checkpoint),总结了该单元的语法和有用的词语。

以下是《人教版》教材和《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中主要语法项目的分布。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两套教材对于语法教学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是在语法教学的先后次序上有较大的差异。

就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8种时态和被动语态来看,《人教版》教材初一学习了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2种时态,初二第一单元还复习了这2种时态;初二学习了过去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3种时态;初三学习了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过去将来时3种时态和被动语态。

《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初一学习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和一般过去时4种时态,相当于是《人教版》教材初一和初二两个学年的英语时态的语法学习;初二学习了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和被动语态,把《人教版》教材初三学习的时态和语态提前到了初二进行学习;初三学习过去完成时和过去将来时。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是为小学学过英语的初中学生准备的教材,而在小学的教材中,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和一般过去时都已经出现过,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但是对于小学没有学过英语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关于语法的教学在初一就已经初步导致了学生间的分化,到了初二又把原先是初三学习的内容提前了,更是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语法项目的安排上,笔者认为《牛津英语》(初中版)教材应该更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认知水平。

第6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平心而论,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个别“假课文”,这个“黑锅”确实不该由出版社和编者来背。综合各种报道来看,其实这些“假课文”并不是出版社和编者杜撰的故事,而是从其他图书、报刊杂志上选用的文章,而且有的“假n文”已经流传了上百年,可谓“有来源、有出处”。比如《华盛顿与樱桃树》这篇“假课文”,是美国牧师梅森拉克魏姆斯在1800年出版的《华盛顿传》中杜撰出来的故事,直到2008年被美国考古学家正式定性是假的。

应当说,出版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这些“假课文”,的确符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选用标准,能够起到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让小学生吸取向上的营养和能量。这既是“假课文”可以入选语文教材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打假”打了这么多年,始终没能把“假课文”赶出语文教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正所谓“假课文”载不动真道理,我们不能忽视“假课文”可能对学生带来的副作用。当小学生了解真相之后,这些“假课文”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有可能会误导学生,让学生怀疑老师教给他们的道理和知识是假的。比如《华盛顿与樱桃树》这篇“假课文”,主旨是通过描写华盛顿的诚实,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做一个诚实的人。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杜撰的,用一个不真实的故事来教育小学生要诚实做人,本身就是一种不诚实的做法。

第7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启蒙教科书的出版和发行

在我国,历史传统教学一直以私塾为主,从启蒙到初级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千年一贯制,由低级到高级,依次都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这套模式教材。清代末叶,随着西方新学的不断渗入和进步知识臣僚的呼吁,教材逐渐转型。这种转型既有形式的变化,又有内容的调整:从形式说,带函套的线装书逐渐退出,便捷的平装书样式逐渐成为通用本;从内容讲,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逐步被国文、地理、修身、算学、化学、格致、自然等新型教科书所取代。

教科书转型问题在变法维新时期就已经明确提出,而且在新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付诸实施,在社会科举考试内容上,也增加了算学和时事策论项目。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全国推行的学制。1905年,在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等一系列新政措施的框架之下开始单独设立“中国文学”科,新式的语文教材相继出现,有学堂自编者,有私人编辑者,有书商发行者,有日本教科书直译而成者,教材的名称种类很多。其中较早的有《蒙学课本》,上海南洋公学外院(即小学部)陈懋治、杜嗣程、沈庆鸿等编辑,1897年出版,该书共三册;有《字课图说》,刘树屏编,上海澄衷蒙学堂出版,190i年石印。《蒙学读本》,江苏省无锡县三等学堂俞复、丁宝书、杜嗣程、吴跳等编辑,共七册,每年用一册,1898年,先由上海文渊书局出版,1902年改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到1903年《最新国文教科书》出版后,《蒙学读本》和其他语文教材退出历史舞台。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印发《最新国文教科书》,是由张元济、高凤谦、蒋维乔等编辑。《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编辑印发,标志着小学语文教材的定型。由于当时各地学校刚刚开办,所以这类教科书销行达几百万套。后来,学校越办越多,入学儿童的年龄越来越低,用《最新国文教科书》教学觉得字句太深,所以商务印书馆又由高凤谦、庄俞、沈颐、陆费逵等另编了《简明国文教科书》和《最新国文教科书》相辅发行。一直发行到民国初年,国体号称“共和”。那时陆费逵、戴克敦等另成立中华书局,把陆费逵、沈颐等在商务时暗中编的教材,定名为《中华小学教科书》印刷发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是维新派,不相信孙中山革命会成功,对改编适合民国的教科书一点没有准备,而中华书局的《中华小学教科书》却因符合所谓共和政体的需求,所以一炮打响。商务出版社见新式教科书畅销,也仓促赶编《共和国教科书》,与“中华”竞争。其他书商见教科书有利可图,便纷纷加盟出版,以至于其后20多年间,陆续出现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儿童书局等,直到统治的抗日战争后期,“国定教科书”出现,各书商才停止了教科书的编辑。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03年开始的“国文”教科书时期;二是1921年前后开始的“国语”教科书时期;三是1931年“九―八”后的“国语”读本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随时代而改头换面,种类繁多。最初,中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数承袭旧版清末教材,毫无生气。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商务印书馆按新学制出版了一系列《共和国新教科书》。其中,《同文教科书》有庄俞等几人所编初等小学用者,春秋两季共8册;编高小用者,春季两季共6册;许国英编的《国文读本评注》中等学校使用者6册,另有半日制学校使用者计6册。庄俞所编格《共和国新国文》,以商务印书馆原有《最新国文教科书》为蓝本,因其原有基础好,修订时又着眼于联系国家形势,坚持合乎教育心理,因而各种教科书中产生影响最为巨大。这套教材,使用年限最长,重印次数最多,甚至有印至300多版者。

1918年12月28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以筹备国语统一及方法为宗旨的《国语统一筹备会规程》,国语运动初见成效。再后,在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推动之下,语文教育迈上了现代化之路。由于初创阶段的国文教科书全部是文言文,基本只是文章汇编,有少量圈点评语,后经胡适等人提倡,语文教育才摆脱文言文的模式,开始采用现代白话文。

民国通用教科书类型

民国教科书虽然署名教育部审定,实际编著都是个人力量,各地区由各地区的教材版本,加之社会实用知识日益受到重视,也被编成教材,以至于这个时期的教材种类繁多。根据性质划分,初级教材大致有国语、修身、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珠算、自然、体育、音乐等。其中国文分类最为清晰,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三种类型:

1、《新式国文教科书》,初级小学秋季始用,八册,1903到1920年间印行,文言文,比当时的一般语文教科书多些故事体课文,行文浅近活泼,每册有四课白话文附课,是简明的带有一点“文学化”色彩的类型。教授法仍是清末以来从日本学来的统治欧洲大陆的德国海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2、《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八册,高小四册,1921年商务印书馆编辑,1924年出版发行,是“”之后军阀混战时期的教材。这时期的教材除了高小部分的旧诗词用文言文之外,散文和初小部分的散文诗歌完全是用白话文编写的。所谓“文学化”就在教科书里正式突出地抬头。内容虽然受“”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的影响,具有反封建、反军阀内战等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受崇美思潮影响,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亲美、崇美的留美学生回国带来了杜威的实用主义。这部教科书的类型也是美国式的所谓“儿童文学”,其实也是杜威教育的“唯趣味主义”,以玩乐投儿童之所好。而且这部教科书影响很大,使书商的编辑者也跟着走。教学方法改用美国的“新教育”一杜威的设计教学法。

3、《国语新读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由世界书局发行,1929年开始编辑,到1931年出版发行,1933年修订,1934年再版发行。这书也是用白话文编的,“文学化”更甚于《新学制国语教科书》。这部教科书编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时期,课文内容比较正统,形式也比较多样,但是缺点也很多。至于它的影响,大致与《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相近,因为它只销行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行的时

间不长。

抗战以后的教科书

全面抗战爆发后,旧时的教科书基本停用,适应形势变化的教科书应时出现。战争时期我国在区域划分上分国统区、沦陷区和共产党边区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地区因政治环境不同,所使用教材也各不相同,其中国统区地域面积较大,教科书大部分充入抗敌内容,书本的版面设计和印刷均沿旧制。1939年以后,因教科书编制、印刷和运输等方面发生困难,政府趁机取消一直沿用的教科书“审定制”而改成“部编制”。为了加强思想钳制,在教科书中编入大量“党国言论”、政界要人的文章讲话,严重削弱了国文教育质量;沦陷区教材变化最大,日本政府为了强化文化渗透,不仅在沦陷区学校普遍设置日语课,而且对所有教材几乎都参与审定,内容中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道德知识,一方面加入中日亲善和歪曲战争方面的内容。沦陷区教科书书本印刷均较精良,尤其“满洲国”课本,印刷水平都很高;边区是指共产党统治区,处于边缘地带,经济条件较差,编印的教材完全是因地制宜,每个边区政府也印刷过教材,边区教材编印均比较简略,土产毛纸为主,但内容务实求真,将团结抗敌和日常生产、生活方面知识编制进去,直接为现实生活服务。

中国共产党对教育问题很早就高度重视,早在瑞金时代就有列宁小学,自己编制课本。抗战以后,在延安和其他几个边区,都曾编印(主要是油印)过教科书,侧重革命教育和生产生活所需的实际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教科书变化不大,而解放区的教材却有很大发展,不仅内容编排渐趋稳定格式,而且内容健康、进步、实用,深受大众欢迎。因党中央坚决提倡扫盲,所以很多小学教科书经部分改编后也就成了成人夜校读本。1946年至1949年初,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东北、华东几个大的解放区的教育厅都自己编写和出版过教材。其中陕甘宁编印的《中等国文》(胡乔木主编)对语文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认识,编写体系也有创新,成为解放后语文教科书的参考版本。

新中国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大多是在老解放区教科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1949年,教育部以陕甘宁边区初高中国文教科书为蓝本,出版了《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临时教科书。1950年,中央决定成立以编写出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编辑了一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周祖谟、游国恩编辑了一套《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这些教科书,选文基本以白话文为主,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配合政治宣传的时文,突出强调政治思想教育。

第8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大批判的基础上催生的。与此同时,教材的编纂也放开了,语文教材迅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真正发展为各地版本教材“群雄并举”,有的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了不同的版本。不过,在国家审定通过的各版教材中,以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量最大。在这些教材中,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等思想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也更加地贴近生活。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苏教版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活化,其生活化特色最集中体现在单元练习上。苏教版小语国标本编辑部的张庆老师认为:“过去的语文练习是围绕着考试转的,考试是繁琐的、机械的,标准是唯一的,所以练习也是繁琐的、机械的,标准也是唯一的。苏教版下决心要在练习上来一番改革,不是小修小改,而是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语文练习要指向生活、指向实践、指向综合,将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变应试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总而言之,是走一条生活语文的道路。”[1] 因此苏教版单元练习一改以往单元练习繁、难、偏、旧的状况,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儿童学习单元练习的积极性。

首先体现在单元练习的综合练习版块。

苏教版单元练习的综合练习版块按低中高的年级段分别为“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

低年级的“学用字词句”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了字词句以后在生活实践中要灵活运用。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4”,学了大写数字以后,就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和学习如何到邮局去汇款。

中年级进一步,要求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中的语文,也就是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四年级下册“练习4”,让学生吨胁菀┑拿撇⒀叭绾慰匆┪锼得魇椤?高年级的练习领域就更广了,要求把语文与生活二者融合为一,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意识,在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其次体现在口语交际版块上。

苏教版的口语交际内容生活化、有针对性、富于现代意识,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和语言的互动过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从而在语言交流中学会与人沟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我在‘六一’这一天”,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六一”儿童节是他们最喜欢的一个节日,学生有亲身的体会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口语交际以此为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最后是体现在语文积累这个版块上。

语文积累在中低年级段为“读读背背”,在高年级段则为“诵读与积累”或“诵读与感悟”。在“读读背背”或“诵读与积累”中出现了大量的民谚、俗语、对联。 转贴于

例如五年级上册“练习3”关于戏曲的谚语和“练习2”的歇后语,还有二年级上册“练习8”的春联和“练习7”的二十四节气歌等等。这些谚语、俗语大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从他们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习得了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通过日积月累,便产生了谚语、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发现这些谚语、俗语在其他方面也适用,他们就把这些谚语、俗语应用到了情景相似的场合中,而这些谚语、俗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谚语、俗语都带有浓厚的口语性,极具生活气息。

从苏教版单元练习的生活化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育正在试图逐渐地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然而近日,一本78年前由叶圣陶所编、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读本》重印本受到热捧,网上近百个商家都有出售,最高价格则标注为数百元,现在已经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开明国语读本》的热销连带着同期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也火了一把,这个现象把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又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比民国时期的老古董课本差在了哪里呢?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是《开明国语读本》最大的特色:意象优美,选文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叶圣陶在教材里走入了儿童世界,细致揣摩儿童心理,词句、语法切合儿童口吻,做到了对儿童入情入理的体察和关爱。如《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这是以太阳为题材的课文,它写的是儿童的视角,表达的是儿童的心理,用的语言是儿童的口吻。”[2]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是不如《开明国语读本》的。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因为过于追求简洁平实的风格,总体感觉教材中缺失童趣和儿童的灵性、诗意的课文多了一些,比如《春到梅花山》、《东方明珠》、《陈毅探母》等;而有些从儿童的生活出发的课文,比如《他得红圆圈最多》、《怀素写字》等,因为课文描述的视角偏向于成人化,而有一种说教的感觉。”[3]但是,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部教材已关注到这一点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北师大版不仅选文与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并且还设计了丁丁和冬冬两个儿童卡通形象,这两个卡通形象贯通全书,与学生一齐学习、一起成长,拉近了教科书和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开明国语读本》相比较,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饱受诟病的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

“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花瓣飘香》、《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文中,母亲多身体不健康,极度压抑,或功利心太强。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文里,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4]其实这也是由于当代小学语文教材主要还是从成人的立场出发、用成人的思维去编写的。而儿童的心理世界往往是成人很难知晓的,儿童的所见、所想、所问、所答、所做,往往出人意料,却充满着情趣和快乐。儿童是用自己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来感知和表达这个世界的。从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以及这次《开明国语读本》热卖所带来的批判来看,儿童性将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未来的主要改革方向,因为:“小学语文教材必须具有儿童性,尊重儿童,适应儿童,支持儿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与儿童平等对话,才能使编者的语文学习观和学生观在教材中实现外显,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教材中、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5]

参考文献

[1]张庆 教材编写的“潜台词”.小学教学设计,2006(2):8。

[2]牟瑞平 历久弥新魅力无穷——读叶圣陶先生的《开明国语课本》.山东教育。

第9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一、语文课外活动功能再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教育改革,而课程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从各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看,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是当今国际范围内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1995年法国有关基础教育的改革报告指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优先举办课外活动,摒弃那种连续几日课时的安排。这份报告还呼吁,地方政府和国家要共同负担课外活动费用,为平等对待儿童提供保障。(注:王晓辉:《法国中小学课程的演变与改革》,《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10期。)此后不久,一门名为“多样化途径”的课外活动课程在法国部分学校的初中二年级开设。日本则在以前开设特别活动的基础上,特设“综合学习时间”,以培养学生自己寻找课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

包括语文课外活动在内,学校课外活动之所以在国际范围内兴起,与人们对课外活动价值的再认识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社会,课外活动可以提升社会道德观念,培养社会亲和力,丰富学生的个性。伴随着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感到,高科技在给人类文明带来种种福音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理性、情感遭遇更为严重的挑战,他们惊呼,教育领域内人性的失缺和人的异化!一些学者指出,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以文化为主要框架的学科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却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相对欠缺。课外活动则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及富有趣味的生活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

课外活动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语文课程在内,一般地说,学科课程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往往受课堂教学的制约,较为强调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活动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在教学中实践的机会较少。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语文教学界在对初中法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诊断时,即指出:其主要问题是法语课程未能成为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实践,而是人为地把语法和拼写从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活动中分解出来。为此,他们提出,通过开设法语选修课及语文课外活动来改变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1996年7月,日本中央审议会在题为《展望21世纪的日本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即以“生存能力”为基础,严格挑选基础的、基本的教育内容,推进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文中强调的“宽松”的环境,就意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把课外活动等纳入学生的学校学习活动之中。(注:中央教育审议会:《日本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审议报告》,《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7、8期。)

二、各国课程标准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

课程标准是对学科课程及教学的制度化阐述。它反映了一个时期国家对学科及有关问题的认识水平与态度。近年来,在语文课程标准内,不少国家都对语文课外活动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各国对学科教育问题的期待和诉求。各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活动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作用和类型。一般认为,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增强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在这方面,新加坡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最为典型,它指出:“课外阅读除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外,也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更多的生字新词,吸收更多的语文养分,从而加强本身的说话与写作的能力。”又说:“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读物。一方面可以增广学生的见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36页。)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各国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论述,但综合地看,大致包括以下三类:一类是以语文学科内容为主的课外阅读、写作和听说活动;一类是以活动为主,语文学科内容介入的旅行及考察活动;还有一类是语文学科参与的跨学科综合性课外活动。就笔者所掌握的一些国家的资料看,三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均有所反映。以语文学科为主的课外活动,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如上所述,在这方面,不少国家在制订课程标准时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与此相反,课程标准对有关活动类及综合类的课外活动一般要求比较灵活,大多只提出笼统的意见,或者以教育目标涵盖之。如日本开设的特别活动,只提出了教育目标:“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作为集体的一员,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自主活动的习惯。同时,加深对人生观的认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注:牧野笃等著:《当代日本中等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特别活动所规定的课外兴趣活动及旅行,集体住宿性节日活动,实际上都是包含丰富的语文内容的文化性课外活动。美国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则提出,把实地旅行、科学实验或社会研究项目用于课外写作,以及通过观看演出,听录音和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布置舞台背景来了解从古到今的戏剧史。(注: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对语文课外活动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教育传统的差异,分歧亦较大。有些国家认为,课外活动具有独立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教育、活动和娱乐,因此,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不一定非得强调与课内教学的联系,如英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即指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广泛的,可以单纯为了其中的乐趣,或是为了学习的需要,找一些特别的信息而去阅读。”(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另一些国家则更为强调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如新加坡。与此相关,在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方面,也确立了不同的原则,如果说前者主张淡化学科内容及功能,强调语文课外活动自身的系统性和独立性的话,那么,后者则认为,既然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语文课外活动必须与课堂教学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因此,所提出的指导原则一般多着眼于如何加强及实现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比如,一些国家提出,语文课外活动必须与同一时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受课堂教学的指导;语文课外活动内部,如阅读和写作等必须保持充分的联系,等等。比如,前苏联语文教学法专家提出:语文课外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在课堂上通过某种措施已经获得的那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超过大纲所规定的新材料的途径来加深学生的知识,扩大其视野。”(注: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日本一向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日本国语课程纲要不但要求国语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还提出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给予指导。新加坡干脆将课外阅读分为指定阅读和自由阅读二种。自由阅读纯由学生的兴趣而定,而指定阅读则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切实地指导阅读,至于阅读的分量和指导阅读的次数,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实际情况而定。(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德国巴符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提出了阅读青年读物的任务,原则是,“课内读物与课外读物相结合。”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质量要求。由于各国对课外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一,因此,他们对语文课外活动也提出了不同的质量要求。有的国家只作弹性规定,有的国家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德国巴符州语文课程标准对7、8、9、10四个年级提出的课外阅读的总要求是,增强兴趣,了解读物的价值观。它们除了在四年里提出了每年级阅读数量不等的诗歌、小说、青少年读物、童话、戏剧和广播剧等之外(如9、10年级阅读的作家作品包括布莱希特、席勒等26名作家的诗歌,斯托姆、茨威格等38名德国作家的小说,巴尔扎克、普希金等12名外国作家作品,以及其他21名作家的短篇小说和广播剧),还列出四年里需要阅读的自青年读物到电视、报纸等不同级别不同结构的阅读材料。如10年级提出:认识报纸是新闻、舆论和娱乐的工具,激发读报的兴趣,养成评判态度,提高评判能力。阅读青年读物,增加文学兴趣。了解书籍的产生和销售。学会介绍课外读物和使用媒体的经验和看法。学会自觉和评判的阅读,了解读物的价值观。(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1页。)英国的国家课程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第3、4阶段(中学)课内外阅读包括莎士比亚、肖伯纳等人的戏剧,1900年以前出版的简·澳斯汀、托马斯·哈代等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两部,由4位主要诗人创作的高质量的作品,1900年以后出版的,由詹姆斯·乔伊斯、D·H·劳伦斯等主要作家创作的并且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作品2部,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4位主要诗人的作品。(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从语文课程标准看,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一般是语焉不详,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提出了比较细致的考查与评价方式。不过,这种评价主要偏重读书方法的考察,以及分析、理解和欣赏文章的能力。比如,法国把泛读、精读和作品片断的选读看做是中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三种阅读方式。所谓泛读,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很显然,法国是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放到一起评价了,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法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把学生完整地阅读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看作培养泛读的指标,就和课内评价方式不一样。

三、国际视野内语文课外活动的趋势与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课外活动理论的推动下,各国语文课外活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课程化、科际整合、活动化和校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