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山中访友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带着愉快的心情探访山中“好友”,与朋友互诉心声,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作者的好朋友,都是富有生命的人。从而营造了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在作者的笔下,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以及想象把山中的一切都变成了富有生命的人们。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自己的好友,他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就连雷阵雨就好比一千个侠客或诗人,头顶的巨石也是像是为作者撑起巨伞……

读了这篇课文,我对大自然有了不同的看法。平时,我们只对哪些特别美丽的大自然景物有喜爱之情,而对那些平凡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可作者却不一样,每一个大自然景物,都有着极其精彩的历史,作者跟每一个景物都有着深情厚谊,似乎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第2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课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其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立足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借助多次角色转换在研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其深深入境、自然悟情。

[教学目标]

1.读演结合,以读为主,以演为辅,以演促读,读中理解文本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文中句式练习说话,培养言语能力。

3.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感悟,懂得只要不怕困难,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阅读理解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经过,引导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欣赏大海,引起学生共鸣

1.小朋友们,看过大海吗?看过大海的小朋友说一说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想不想现在就来欣赏一下美丽的大海?(出示大海图片)

2.看到这么美丽的大海,小朋友们肯定很高兴。昨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青蛙看海》中的小青蛙看到大海跟我们一样开心。(出示青蛙、松鼠在山顶上看海的图片)看,青蛙笑得多甜啊!它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呢?

3.一只小小的青蛙,竟然能登上这么高的山顶,多么不容易啊!老师想做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采访青蛙。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小青蛙了,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预设:青蛙先生你好,(和学生握手,提醒学生讲礼貌)请问,当您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着这美丽的大海时,您的心情怎么样?此时此刻,您最想感谢谁呢?您为什么要感谢松鼠呢?谢谢您的配合!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教学实践的积极参与者,文本解构、建构的主人,教学才更加高效。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教者首先将大海的美丽画面呈现在他们面前,激发学习兴趣,再将青蛙、文本、学生以感性的方式融为一体,平等对话,感知文本。学生、文本、教师都成为课堂中的一员,缺一不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看客,因此课堂也显得自然、真实、和谐。】

二、前后对比,体会松鼠帮助

1.小朋友们,看到大海的青蛙最想感谢小松鼠,那么松鼠是怎样帮助青蛙登上山顶的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的4—11自然段。

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松鼠两次说的话,其他同学思考松鼠只是叫青蛙跳一个石阶,并没有告诉青蛙怎样看海呀,怎么能叫帮助呢?

3.(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段话中,哪个词最能看出青蛙很失望,很害怕呢?我们一起来吸口凉气,青蛙为什么会吸口凉气呢?你能用“没有……也没有……怎么……”句式,说一段话吗?看到这么高的山,青蛙害怕了,谁来读一读?(出示:天啊,这么高的山!)你的朗读让我想起一首诗——《咏华山》,谁会背呢?

4.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把松鼠鼓励青蛙的过程演出来吗?同桌两个人,一个演青蛙,一个演松鼠,注意动作、神态、表情,看谁演得最像,我们就请他们上台演给大家看。

5.小朋友们演得多投入啊,我看到了一只只可爱的小青蛙和小松鼠了。现在我开始招聘演员了,想做青蛙的举手!松鼠选谁呢?好,表演就要开始了。(戴好头饰,配乐表演)

6.松鼠让青蛙有了信心,有了希望,青蛙应该不应该感谢松鼠呢?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学着青蛙和松鼠一起来登山吗?让我们站在石阶上,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一下,难吗?两下,难吗?三下、四下、五下……好,一起坐下来歇一会儿。感觉怎么样?跳一个台阶容易,跳到那么高的山顶可不是件容易事,累了怎么办,渴了怎么办?这一路上它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它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7.不知不觉,它们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出示大海图片)小朋友们,青蛙看到什么了?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时候青蛙会对身旁的松鼠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松鼠的高明在于让青蛙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的高明在于抓住文本语言的矛盾点,言语训练的立足点进行课堂教学,并借助情景体验感受青蛙攀爬上山顶的不易。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自由表达,有利于学生探究文本,深入文本,是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言语生命的再一次生长。】

三、点拨思维,感悟苍鹰指点

1.听说一只青蛙竟然登到山顶,看到了大海,这个消息引来了大批记者,宝应电视台的记者来了,江苏电视台的记者来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小青蛙们,你们愿意接受采访吗?

采访1:青蛙先生您好!祝贺你登上山顶。看到了大海,请问,此时此刻,您除了要感谢松鼠,还要感谢谁呢?

采访2:(如果是石阶、大海)您为什么要感谢石阶、大海呢?

2.那么,苍鹰给了青蛙什么样的帮助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苍鹰的话。

3.是苍鹰给它指明了方向,如果没有苍鹰,青蛙也许还不知道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大海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人在你没注意的时候帮助你,我们应该学会感谢它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苍鹰的话吧!

【设计意图:游戏化教学是将学习的知识点分解到各种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兴致当然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远远高于生涩、枯燥的繁琐分析。模拟记者采访,让“青蛙”表达感谢,既是一次言语实践,还是一次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的表达也许尚显稚嫩、直白,但是感恩的种子已经埋下,来年春天定能发芽开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得到高度统一。】

四、深化主题,认识自我作用

1.昨天晚上,从山顶回来的青蛙接到了一个电话,想知道是谁打电话给青蛙了吗?好,现在哪只青蛙来接电话?(播放音频:喂,小青蛙你好!我是大风车节目的鞠萍姐姐,全国的小观众都很关心你,它们托我问你,当你看到美丽的大海时,除了感谢松鼠和苍鹰,还要感谢谁呢?)

2.慢慢出示青蛙图。青蛙为什么还要感谢自己呢?小朋友们还记得青蛙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吗?(练习说话:如果青蛙______,它就看不到大海了。)

3.小朋友们,我们知道青蛙看到大海,它要感谢——松鼠,是松鼠给了他希望,还带着他一步一步登上了山顶;它要感谢——苍鹰,是苍鹰给它指明了方向;它也要感谢——自己,只有自己的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4.老师这里有几句话,好好读一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书签上,送给松鼠、苍鹰、青蛙,还有我们身边的其他人,好吗?(出示:1.有志者事竟成。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4.我成功,我快乐。5.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给别人一生的感谢。)

5.准备好了吗?你的书签上写了什么?你想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它?那就快去吧!

6.一张张书签,一片片心意,老师被你们感动了,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吧!

【设计意图:自我生命的价值教育一直是我们中国当代教育所忽略的重要方面,清醒而又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肯定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所独有的存在意义。小青蛙感谢自己,实际上就是学生发现自身潜力的拐点,懂得坚持的力量。读名言、做书签,只是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文本的营养,积累语言的一种方式,为以后的言语运用添砖加瓦。】

第3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当然,拓宽教材知识,全面培养学习情趣,也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快步发展的具体措施。面对一些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中大部分的素质相对来说较差,特别是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厌学情绪也比较高。为此,教师灵活地驾驭教材,拓宽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合理地巧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紧紧握住学生的“心”就成为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扣人心弦的“起调”最利于导入新课与激活情趣

显然,教师导入新课很重要。那么,巧设悬念即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在教学前奏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艺术感染程度如何。因此,我们尽可能地将万千思绪化为统一的方向,便于学生从行为上、思想上完全进入课堂、进入教材,为教学过程奠定强有力的保证。就如我们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先给学生设置悬念:看到课文标题,你会想到些什么呢?山中访友,这“友”是谁呢?肯定会有学生自发地质疑或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换。随后我们再问:作者实际访问的“友人”是谁?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能感悟到什么?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等等。这样自然会引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思索、质疑,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程度。

变换题目,以点带面,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我们同样可把《皇帝的新装》借鉴别人的方法,先把题目改为“一个 皇帝”,让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来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上去,如“昏庸”、“虚伪”、“愚蠢”、“迷惘”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这样既注重了阅读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有助于激活其学习情趣。

充分酝酿情感,精心创设情境,是让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的捷径。所以,我们致力于在教学过程中呢里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相应的情境。如上《,你在哪里》这一课时,教师先挂出的画像,在像前摆上一束淡雅的鲜花,随即轻放低沉的哀乐,又插播《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配乐朗读。通过催人泪下的哀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拨动所有学生的心弦,将学生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联系在一起,这样很快就把全班同学引入深情的缅怀之中。这就是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效果当然很理想。

引人入胜的课堂“主旋律”提升课堂品位

开展“对比联系与同中求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课堂品位。教学的方式各有所异,无论何种方式目标是一致的。采用对比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尽快认知,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对比联系,可以理解不同文章与不同作者寄予不同的思想感情,感受其描写方法与所抒感情的不同,从中体味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也可发现新意,从而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意图、思想意义与课堂主旋律。

开展丰富多彩课堂竞赛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情趣的有效途径。上好语文活动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打开这个新局面必须要设置好教学模块,除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更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开展各项竞赛活动或表演节目,如: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评点新闻、表演小品或课本剧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亲身得到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也感悟到语文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而这些感性的事实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融会,尤其是领悟其中的道德与观念,在读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与智能。

耐人寻味的结语“余音”更是陶冶情操的精典,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紧扣教材去寻味。本来语文学科就是以文为主,寓道于文。因为语文教材的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就应如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须抓住机遇,借助学生自由发挥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扩大知识视野,拓宽学生思路,开掘知识深度,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第4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当我把这种思考带到课堂上,老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学正呼唤这种对话,在对话中,可以谈古论今,纵横千里;可以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可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可以唇枪舌战,面红耳赤;那么,师生关系不在是简单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形成平等、互相沟通的谈话方式,学习本身是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过程,要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就要学会:

打通对话渠道

前些天我讲了一节课,课题是《山中访友》,在教《山中访友》时,我的导语是:“请同学们随着我的手指向窗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在这样好的天气里你们想不想去秋游?大自然的美丽令人神往,它是无声的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愿意到山中做客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同学们眼前出现云雾、溪泉、峡谷、高山这些画面,我抓住他们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中,放一段《秋日的私语》曲,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忘我”境界。“忘我”了,才能进入作者构筑的殿堂,“忘我”了,才能跨入那童话般的世界;“忘我”了,才能领略和享受作者的诉说,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由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比较浅显的让学生在组内讨论,集中组内疑难问题,倾听学生思潮卷涌,激情四溢:“作者在山中拜访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的学生成了分析者,判定者,充当阅读过程中的外科医生。高尔基说过:“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对话通道,使学生和课本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诉说,让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田,为学生架起对话的桥梁,使他们的感情和心智融入到山水万物中,仿佛自己来到了山中,来拜访久违的朋友。听了学生与课本的对话,我也介入学生中间,说:“你们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他们与生活联系起来,提到了默默奉献的人和人际交往问题。在这节课,我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关注,惊奇学生的惊奇,感受学生的感受,在适当时候,肯定他们敢想,鼓励他们敢说,称赞他们能说。只有积极倾听他们诉说,才能捕捉到他们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就必须学会:

接纳学生独特感受

以往教师对学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讲个不停。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教师要改变态度,采用孩子接受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从问中开始,记得在讲《白兔和月亮》文章时,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最后对课文达成一致的认识: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归纳过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大家的理解不一样,照寓言这么说,难道一无所有,赤贫如洗才自在吗?”这名学生的话音落地,全班哗然,有人认为说的对,也有人认为说的不对,而我表现了充分的民主,认真看待了这名学生独特的感受,认为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我愉快地接纳了他的观点。真诚地接纳学生的感受,与学生真诚交流,让学生才思泉涌,妙语连珠,真诚交流,让我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打通对话渠道和接纳学生独特感受还只是浅显的层次,最重要的是:

欣赏学生

第5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彩虹七彩的颜色。

从2005年到2011年,伴随着南通迈入汽车时代的脚步,江海晚报社与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联袂举办了7届大型自驾采访活动。

如今,蓦然回首,7路历尽艰辛而充满传奇的探索之旅,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7条多彩的足迹——赤橙黄绿青蓝紫。

让我们换一换视角,按照七彩序列,回眸这难忘的“七彩之旅”

赤色之旅

赤色,火的颜色,代表赤忱、忠诚、真诚,用于象征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2011年所进行的“中国革命·第一传奇”探索之旅堪称赤色之旅。

这一次在建党90周年所进行的赤色之旅历时20余天,江海晚报采访团队和太平洋集团专业驾驶技师将组成一支“红色之旅万里行”车队,沿着中国革命的足迹,以中国革命史上的系列“第一”作为采访要素,历经10多个省市,行程约两万公里,展开“中国革命·第一传奇”大型新闻采访行动。采访兵分两队进行。一队采访线路为:南通、上海、嘉兴、长沙、南昌、瑞金、遵义、延安、洛川、徐州、南京;二队采访线路为:南通、上海、嘉兴、广州、井冈山、于都、重庆、西安、阳泉、平山、北京。当年6月24日至7月13日,江海晚报将每天强势推出两块“中国革命·第一传奇”专版。

赤色之旅所发回的报道中最为读者称道的首推南通元素的寻找。主持寻找中共一大会址的南通人姚溱、黄埔军校的南通教员顾仲起、参加南昌起义的南通热血青年徐家瑾、在江海大地指挥抗战的井冈名将贺敏学、出身于南通中医世家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朱理治、在解放战争中以中央军委名义起草的有关南通的5件电文手迹,将读者带到了为追求崇高共产主义理想而战斗的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赤色年代。

橙色之旅

橙色是明亮、华丽的色彩,代表兴奋、温暖、欢乐、辉煌,是容易动人的色感。

2010年所进行的“情系伊犁——大型援疆自驾之旅”,自始至终在兴奋、温暖、欢乐中进行。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2010年正值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新疆的建设发展再次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新疆经济发展如何?南通援疆的项目发展如何?南通人在新疆生活得怎么样?带着诸多疑问,南通的记者前往新疆,通过零距离采访报道,为南通的读者揭开答案,新疆的文化、民俗、历史,美丽的沿途风光、沿途的经历,成为记者与读者共同分享的大餐。

橙色之旅历时25天、横跨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7省区,行程达到1.5万公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7届探索之旅之最。此次探访活动不仅造访新疆西北的喀纳斯湖,抵达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霍尔果斯大口岸,最西到喀什,最南到南疆的和田。而新特的气候、广袤的沙漠、戈壁都让旅行的艰苦程度大大高于往届。全体参与人员的奉献,是探索中最为动人的色彩。

“黄金水道寻飞虹”之旅

黄金水道,首推万里长江。

2007年,在苏通大桥主桥合龙之际,江海晚报与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联手组织了“黄金水道寻飞虹”的探索之旅。采访车队以沿江走访长江大桥的独特形式,探索新中国长江大桥建设50年的辉煌历史,同时,宣传苏通大桥,宣传南通巨变。

在16天的时间里,探索之旅团队始终与黄金水道为伴,与长江大桥为友。在溯江而上的10天里,尼桑车队从长江三角洲到两湖平原,从江汉平原到鄂西山地,从渝东群山到四川盆地,6辆尼桑车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苏、皖、赣、鄂、渝、川等五省一市,车友与随行记者用笔记录下当地人民的“有桥生活”。在顺流而下的6天里,车友与记者先后结识了金沙江、川江、峡江、荆江、浔阳江、楚江、扬子江,大家用镜头定格下一座又一座跨越天堑的飞虹。

经过5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后,车队满载着艰辛,收获了喜悦与感悟。从武汉长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再到苏通长江大桥,江面上擎起的三座共和国不同时期桥梁建设的丰碑令我们感动。从具有深厚大桥情结的桥都武汉,到拥有20余座过江大桥的桥城重庆,从长江第一城宜宾到世界水电之都宜昌,长江流域一座座因桥而改变的城市令我们感动。从老一辈桥梁界前辈陈新、方秦汉、杨进,到新一代桥梁专家张敏、曾小怀、樊俊生,他们为攀登桥梁技术高峰的不懈追求令我们感动。而从姚平、叶成顺等造桥铁军的“领军人物”身上,我们发现一种不畏一切险阻、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也深深地为之感动。

一位全程苏通大桥建设的国家一级作家,全程关注了“黄金水道寻飞虹”的探索之旅。他认为,这次“探索之旅”写出了比跑的路更长更深的文章。

绿色之旅

绿色象征和平,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国防绿”拥有怎样辉煌的历史?

2009年,大型采访活动“铭记共和国的奠基者——江海晚报十大开国将军县之旅”启动。这次探索之旅,旨在缅怀开国将军等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报道建国60周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特别是大别山、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披露开国将军们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展现当地历史、人文情况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就。

第6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30年前,也就是1982年的“三八”,由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创办并主管的《妇女之友》杂志正式面世,如今,它已经走入壮年,如果以人来比喻,那妇女之友正是精品年华。

《妇女之友》从创刊那天起,就把向社会宣传女性,向女性宣传社会为己任,积极参与新时期女性所有的大事件、大变革,贴近鲜活生活、贴近广大女性,思她们所思,想她们所想,急她们所急,做她们想做,在中国女性经历改革开放一系列社会变革最为激荡的三十年里,妇女之友始终饱含真情充满激情,与自己亲爱的读者们,探讨生活、共度难关。

为广大女性仗义执言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女之友》早期的鲜明特色,那些遭遇情感背叛、家庭暴力、社会不公的女性,常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娘家人找妇女之友,那时,社会广角、社会纪实、维权广场几乎每期都有《妇女之友》记者遍及全国城乡的现场采访,来访请求帮助维权的甚至包括海外华人侨胞。

无论涉及到谁,《妇女之友》的记者都毫不手软,跋山涉水有时还要到监狱去采访,保证自己的报道客观公正真实鲜活,抨击那些道德沦丧的人和事,促使相关机构尽快达成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结果。

新杨三姐告状、谁杀了女人大代表、受虐待4岁夭折的付启超……这些报道不但在本地有极大反响,而且在全国引起极大关注,很多维权案《妇女之友》都是系列报道,关注结果,讲求效果。

上世纪末,大批女工转企、下岗,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社会矛盾,《妇女之友》的“本刊特别报道”,几乎每期都有相关报道,从现场采访揭露问题到下岗再就业成功典型报道,帮助下岗女工拓宽再就业思路,一直到再就业技术培训指导、应聘技巧。

有一期特别报道,副总编亲自带队,组织记者以下岗工人身份去社会各用人单位应聘上班,从中发现各种不平等现象和问题,为下岗女工再就业卧底趟路,这篇《本刊记者为下岗姐妹卧底探路》被《新闻出版报》高度赞扬,获部级二等奖 。

妇女之友高手过招好文不断

《妇女之友》办刊30年,拒绝平庸和低俗,不以迎合俗媚扩大发行制造影响,始终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心,一颗真心一片赤情,赢得广大读者的肯定尊重和喜爱,有些读者已经成为我们几十年可以风雨与共的朋友。

策划选题是《妇女之友》的办刊特色。我们总能抓住那些困扰女性的职场、家庭、社会话题,学习如何面对,采访学者指导,探讨解决的路径。青春靠不住、爱情靠不住、孩子靠不住系列发人深省,强调女性的自立自强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中年女人(男人)十大闹心事、富人十大闹心事系列反响强烈,扣准社会脉搏 。

近年来,《妇女之友》渐成女性“读者”之态,更加关心关切女性心灵的需求,更加细腻感性,帮助女性由心而外的整体提升,关注女性心灵的滋养,促进两性理解公平交流,策划多种颠覆性反传统专题,倡导科学理性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女人四十一枝花》、《颠覆女人没男人抗老》、《职场十大糗》《以教育爸妈为大孝》等文章在读者中广为流传。“本刊主笔”“独家色彩”“家居秀”“急诊回帖”“周六婚姻故事系列”“花花秀”等其他同类刊物没有的原创栏目,深受读者好评,办刊下工夫有功力,因而能吸引一些国内顶级来杂志开专栏,国内一些顶级出版机构主动与妇女之友达成长期合作关系。这都使得妇女之友成为文笔清新好文不断时尚主流具有国际视野 的一本好看的杂志。

与妇女之友有渊源的大腕

赵本山:妇女之友创刊十周年,在黑龙江电视台举办“三八晚会暨《妇女之友》创刊十周年”庆祝晚会上,刚刚大火的赵本山被请来做压轴嘉宾,赵本山和黄晓娟搭档演出小品《相亲》,笑声阵阵掌声不断。

最戏剧的是演出结束半夜去吃宵夜,酒足饭饱出来一看,接送赵本山 的那辆大奔被人生生卸去俩轱辘,小偷也很讲究,弄了两摞砖头把车顶住,众人皆傻……

金韬:著名导演,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资深导演,与张艺谋、陈凯歌同班同学,曾导演过《长征》、《井冈山》、《公安局长》等电视连续剧,多次获得影视界各种奖项。

话说上世纪90年代金导来哈拍片,被人介绍引进妇女之友杂志社的圣诞晚会,那年代,圣诞节还没人过呢,妇女之友一帮潮人画着妆,穿新衣,喝蓝带,做游戏,抓“圣诞情人”,吃自助餐,还录着相。那时金导酷,戴狗皮帽子,出站时被人刁难。金导喝得引吭高歌……酒醒之后还对这个圣诞念念不忘。

妇女之友的笔会曾经名家云集

张胜友:著名作家,曾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十年潮》、《历史的抉择》写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正是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起新一轮改革热潮时期,把《十年潮》送到邓小平同志办公室,让他老人家审阅。半个月后,邓小平同志办公室就回话了:很好!很及时!很必要!较准确地全面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1992年春,央视采用滚动播出方式,在“新闻联播”后,反复播放了《十年潮》,并且《光明日报》每天用一整版刊登解说词。《历史的抉择》出来后,邓小平同志又亲自调看了这部一个半小时的电视政论片,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历史的抉择》还作为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献礼片,在大会期间向全体代表播映。

妇女之友笔会带张胜友等去黑河鄂伦春少数民族居住地参观,向当地女书记介绍张老师的作品,女书记马上微笑崇拜握手:欢迎,文学巨匠啊,此后大家一路上称张胜友“巨匠”。

第7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鸠山由纪夫向“发难”

鸠山由纪夫生于1947年,鸠山邦夫生于1948年。父子三人均曾担任国会议员。少年得志的鸠山邦夫是日本政界有名的“候鸟”:44岁入阁,先后任宫泽喜一内阁文部大臣、羽田孜内阁劳动大臣、安倍晋三内阁法务大臣和麻生太郎内阁总务大臣。他于1993年首次退出自民党。一次,鸠山邦夫放话,他决意脱离自民党,另起炉灶,与自民党议员谢野馨、舛添要一等人组建新党。这是他自1999年后再次退党。鸠山由纪夫闻讯于次日毫不客气地作出回应:即便鸠山邦夫脱离自民党,另立新党,我也不会与之合作。有日本媒体称,鸠山兄弟积怨甚深,盖因家族之故。据报道,鸠山家族当初没有按照“嫡长继承”的传统习俗栽培鸠山由纪夫,而将次子鸠山邦夫进行重点培养。饱受冷落的长子鸠山由纪夫为此离开生养之地东京,只身前往北海道艰苦创业。那里有他的祖父鸠山一郎早先留下的一大片牧场。鸠山由纪夫胸怀大志,卧薪尝胆,终于在10多年后在日本政界脱颖而出。

溅然,鸠山兄弟阋于墙,不相与谋已有多年。然而,虽然两人政见相左,比对手还要像对手,但每遇大事却又能不谋而合,竟有一些难以解释的“默契”。比如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他们一致对华发好。

行笔至此,要特别一提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知道日本有“鸠山”一姓,缘于“”时期家喻户晓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其中由著名“花脸”演员袁世海饰演的日军宪兵队队长就叫“鸠山”。从某种意义上说,鸠山家族还应当感谢《红灯记》里的那个日军宪兵队队长“鸠山”,恐怕没有比“鸠山”更让数亿中国人熟悉的日本姓氏了。然而,年轻的鸠山由纪夫兄弟却不领情。先来说说鸠山由纪夫。

早年加入日本自民党的鸠山由纪夫于1986年首次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比胞弟鸠山邦夫晚了整整lO年。据媒体报道,那时,作为众议员,鸠山南纪夫已间或参与介入中日外交某些层面的活动。在他父亲出任外务大臣之前,鸠山由纪夫就曾随日本谈判代表团来到北京。并有幸见到总理。还不到而立之年的鸠山由纪夫可谓“年少气盛”,在会见中斗胆向提出了一个颇为“私人”的话题:对《红灯记》里的日军宪兵队队长取名“鸠山”公然表示“不悦”。此番鸠山由纪夫还真是有备而来,做足了“家庭作业”。他说:在日本,“鸠山”是个小姓,姓“鸠山”的并不多,仪我们一家。我认真查过旅谱,二战期间鸠山家族并没有人应征入伍,更没有侵华军人存在。鸠山由纪犬的“潜台词”很清楚:日本人当中没有叫“鸠山”的在中国干过坏事,请还鸠山家族一个“消白”。

鸠山由纪夫此言不虚。鸠山家族系日本望族,乃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界的“不倒翁”。几代为官拜相,均属政府高官、封驯大吏,到前线服役的可能性确实不大。

这一传闻,中国过去不见记载。据《人民日报》的公开报道,鸠山由纪夫最初来华是1994年3月,是以内阁官房副长官的身份随细川护熙酋。相访华的。但不少日本人宁信其有,大约也属“稗官野史”,读者尽可当做中日友好一桩佳话来读。

鸠山邦夫与邓颖超“理论”

1978年3月,日本著名政治家、礼会活动家,时任日中友协(正统)东京都本部会长的宇都宫德马再次来到北京。自1959年9月作为石桥湛山前首相的随行人员首次访华以来,他已经10多次到过中国。宁都宫德马1906年9月24日生于东京都,曾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经济部。从1952年到1976年,先后10次当选日本众议院议员。邓小平盛赞他是日中友好事业的“掘井人”。1991年,宇都宫德马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授予“人民友好使者”荣誉称号。2000年7月1日上午,宇都宫德马因患肺炎在神奈川县相模原市医院逝世,终年94岁。

这次访华。宇都宫德马还带来一对年轻的夫妇,那就是热心从事日中友好的青年政治家、日中友协东京都本部副会长鸠山邦夫众议员和他的夫人鸠山惠美里。

3月21日中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会见字都宫德马夫妇一行。无意之中给了鸠山邦夫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和他的兄长鸠山由纪夫一样,为了能打动邓颖超,鸠山邦夫也做足了“功课”。

宾主稍事寒暄,免不了要讲些套话,但邓颖超一开始就发自肺腑地对宇都宫德马说:中日友好事业应世世代代传下去,这对两国人民都是有利的。随后,宇都宫德马向邓颖超介绍了鸠山邦夫夫妇。宇都宫德马说:这次鸠山先生同我一起来访,意味着老青结合,日中友好将一代一代永恒地发展下去。

接下来,宇都宫德马深情地回忆起对日本人民的深情厚谊。他说:过去来中国访问时曾多次受到的亲切会见。宇都宫德马此言不虚。据曾任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的张香山回忆:“以小坂善太郎为团长的包括党内各派系和代表人物的自民党议员代表团来华,为田中首相访华铺平了道路。在讨论接待这个代表团的工作时。特意提醒我们,说这个代表团里有老朋友宇都宫先生,我们不要因为代表团人员众多,对他的接待显得冷落。于是当场决定由一位历次接待宇都宫先生来访的同志,仍负责照顾宁都宫。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对先生的关切。”

为表达对的怀念,宇都宫德马夫人这次特意亲手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沙发靠垫。在与邓颖超会见时,她把这个珍贵的礼物当面赠给了邓颖超。

宾主愉快地交谈,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按原定安排,邓颖超将设午宴款待宇都宫德马夫妇和鸠山邦夫夫妇。趁着这个空当,鸠山邦夫开了腔:“尊敬的邓副委员长。”鸠山邦夫郑重其事,一脸正色,很快切入正题:“鸠山这个姓,在日本只有我们一家,而鸠山一家三代都同中国友好。祖父鸠山一郎任首相期间就想发展日中关系;父亲鸠山威一郎在福田内阁时代担任外相。任职期间虽未能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但也为发展日

中关系作了努力;我本人担任东京都日中友协副会长。”

鸠山邦夫完全是有备而来,说的都是客观事实。鸠山一郎自不待言。、高达之助万隆会谈开创了战后中日官方交往的先河。鸠山一郎的长子,也就是鸠山邦夫的父亲鸠山威一郎,是日本政府出了名的“财神”。从1941年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人大藏省任职,除了短暂担任大藏大臣官房文书科长之外,鸠山威一郎历任主计局主计官、次长、局长,直到大藏省事务次官,前后计30余年,后改行人道外交。日本总理大臣福田赳夫于1976年12月24日组成新内阁,年近花甲的鸠山威一郎以外务大臣人阁。这使他成为具体负责《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约淡判的日方领军人物。拜相外务省之后,鸠山威一郎有机会和中国外长黄华在纽约借一年一度的联大会议会晤磋商。虽说鸠山威一郎因福田赳夫首鼠两端、举棋不定而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中建树不大,乏善可陈,但他后来对中日民间友好合作交流却作出很大贡献。鸠山威一郎于1974年接替母亲鸠山薰子出任日本友爱青年协会会长。正是在这一年,友爱青年协会始与中日友好协会建立联系。至1980年,友爱青年协会曾先后派出三期“中日友好亲善使节团”访华,并接待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日。鸠山威一郎还积极促成中日双方开展研修生合作项目。

邓颖超“断案”:宪兵队长改姓

面对鸠山邦夫的侃侃而谈,邓颖超开始还真不明白这位年轻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她侧身倾听鸠山邦夫高谈阔论,等待“谜底”的揭晓。

最后,鸠山邦夫才将来意和盘托出:“中国的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坏蛋,日本宪兵队长为什么偏偏叫鸠山,而不换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广泛用的姓呢?”邓颖超终于明白眼前这位日本年轻政治家如此动情地绕了这么大的弯子慷慨陈词,原来是变着法子想借重自己的身份施加一定影响,为鸠山家族“”和“落实政策”。

邓颖超还真把鸠山邦夫的话当回事儿。她当即表示要考虑鸠山邦夫的意见,同时让孙平化立即给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传话,让他考虑修改《红灯记》剧本,将日本宪兵队队长改名换姓,以免“株连”鸠山家族。这是邓颖超一场高效率的现场办公。从接受鸠山“投诉”,到提出处理方案,前后不过几分钟。

时已年逾花甲的周巍峙究竟如何落实政策不得而知,邓颖超事后是否过问也不得而知。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红灯记》照样唱,日本宪兵队队长照样是鸠山。因为中国听众已听惯了“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要改难啊!事实上,鸠山由纪夫登上首相宝座之后,中国当局对上述这一敏感问题十分重视。2009年10月,鸠山由纪夫首相应邀来北京出席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据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有关部门要求国内媒体今后在制作抗战题材电视剧等时,不要对日本反派人物使用“鸠山”这一姓氏。

不知是疏忽还是其他原因,鸠山邦夫在向邓颖超进言时没有提到他的曾祖父鸠山和夫。明治时代的法学界先驱人物鸠山和夫与夫人鸠山春子都是日本著名教育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的鸠山春子为共立大学创始人。鸠山和夫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法律造诣精深。近朱者赤,长子鸠山一郎1907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英国法律科毕业后,随即进入父亲鸠山和夫开办的律师事务所。鸠山和夫的前半辈子一直在亦吏亦教边缘上来回游移前进。他先后在东京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执教(一度执掌东京专门学校),也曾当过众议院议长,外务省调查局、翻译局局长和外务省次官。但是让他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是他出掌早稻田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之后,专门成立了“清国留学生部门”以接纳中国留学生,其人数远居各大学之首。不过,鸠山和夫最初与中国打交道,还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该时,访问日本长崎的中国北洋水师“定远”号等四舰的官兵与日本警民发生冲突,酿成血案,是谓“崎案”。刚刚留美归来、供职于外务省的鸠山和夫奉命处理此案。鸠山和夫折冲樽俎,化干戈为玉帛,促使“崎案”得以了结。为此,晚清政府曾授予鸠山和夫一枚二等龙宝勋章,以示表彰。

会见率团来访的日本党首鸠山由纪夫

1996年11月20日中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由党首鸠山由纪夫率领的日本代表团。当年9月29日下午,日本在东京宣告成立。这是继自民党、新进党之后的日本第三大政党。新成立还不到50天的党首鸠山由纪夫竟能获中国政府如此礼遇乃至“殊荣”,盖因其对华关系上所持的明确立场。

在与会见的前一天,正在北京的鸠山由纪夫表示: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应该有正视过去的勇气。因为事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过去对中国等亚洲国家发动过侵略战争和进行过殖民统治。只有正视历史,日本才能取信于亚洲各国,对建立面向未来的日中信赖关系是不可缺少的。距离此次访华刚好40天前,鸠山由纪夫在横滨明确表示:日本有必要就从前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作出明确的反省和谢罪。他在同采访竞选情况的外国记者举行座谈时。批评日本自民党一些人拒绝向被侵略的亚洲国家和人民表示谢罪。鸠山由纪夫说:政府阁僚当中有人发表刺激亚洲人民的谈话,令人遗憾。1995年8月,关于日本战败50周年的国会决议,由于自民党抵制而删掉了核心内容,鸠山由纪夫对此表示:曾经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战争犯罪。他主张日本对随军慰安妇要给予国家赔偿,这样才能取得受害者的谅解。

宾主一见面,就真诚地对鸠山由纪夫说:“早在10多年前,我就和鸠山由纪夫党首的令尊鸠山威一郎先生相识。鸠山威一郎先生在世时。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今天,鸠山由纪夫先生继续致力于中日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开创的中日友好事业,亲自率代表团访华,表明了对两国、两党关系的重视。对此,我们十分赞赏。”这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两位领导人的距离。鸠山由纪夫听罢所言,同样真诚地说:“日本成立不久,首次出访就来到中国,这表明我们同中国友好的愿望。…‘在即将迎来日中邦交25周年的时候,认为应当诚恳地逐个解决两国关系中悬而未决的一些问题。我党成员大都很年轻。我们要勇敢地正视历史,对日本在历史上的侵略罪行表示反省和谢罪,避免类似的历史重演。要认真对未来负责,保持和发展日中两国的友好合作。”

1999年9月26日下午,52岁的日本干事长鸠山由纪夫击败菅直人当选为新代表。《人民日报》驻日资深记者于青当天撰文《日本两党党首选举透视》,发表在次日的《人民日报》上。于青在文末意味深长地写道:“竞选人都是对日本政策有影响力的人物,从他们在政坛中的进退沉浮,不难推测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日本政治的走向。”

刚好10年后,在自民党政权风雨飘摇,鸠山由纪夫与麻生太郎对决的前夜,于青再次写文章指出:“鸠山

和麻生两人都出自政治世家。鸠山由纪夫的祖父鸠山一郎和麻生太郎的外祖父吉田茂都出任过首相,这对政敌曾展开过激烈的权力斗争。1946年,鸠山一郎在政权唾手可得之际,被盟军总司令部开除公职,吉田茂取而代之做了首相。恢复公职后,鸠山成为逼迫吉田内阁交权的竞争对手。此间媒体说他们的孙辈们也将一决胜负。以鸠山为首的在社会保障、振兴经济、扩大就业、限制议员世袭和反腐败等方面的政策,必须比麻生率领的自民党胜出一筹,才能赢得民心,赢得选战,实现的问鼎战略。”

事实上,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或在北京,或在东京,几乎所有中国领导人如、、吴邦国、李瑞环、朱基、等,都曾先后会见过鸠山由纪夫。2000年12月22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党首鸠山由纪夫及其率领的代表团。鸠山由纪夫带着感动的口吻说:“我两次出任党首,每次出任党首首次出访地都是中国,这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日中关系。日中两国有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绝大部分时间是友好的。但在20世纪,日本曾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难以承受的苦难和牺牲。日本对此应作深刻反省。要有勇气正视这段历史和事实。日本完全赞同提出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主张。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又取得很大成就,对此非常敬佩。日中两国经济合作的潜力很大。我们希望两国今后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共同推动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后来的事实证明,鸠山由纪夫果真言而有信,一直对华友好。1997年1月。针对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山静六24日就慰安妇问题的谬论,鸠山由纪夫于26日尖锐抨击:山(静六)身为官房长官,是政府的发言人,24日的谈话“问题极其严重”。如果这样的谈话不断发生,日韩关系、日中关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坦诚交往”。他还一再严词批评、抗议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据新华社报道,2009年8月11日,问鼎首相呼声甚高的鸠山由纪夫在会见驻日外国记者时表示,若取得政权,他将深化日中关系,不参拜靖国神社,恪守“无核三原则”。9月16目,鸠山由纪夫开始担任日本第93任首相。鸠山内阁是战后日本首次因众议院第一大党交替而建立的新政权。

座谈会上的鸠山父子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1982年9月,美好的金秋季节,应邀前来中国参加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的7个日本青年友好访华团到达北京。这些青年友好访华团的共同的最大特色,就是团长多为资深老人。如时年86岁高龄曾40多次访华的冈崎嘉太平任日中青年研修协会访华团团长,而64岁的鸠山威一郎则是日本友爱青年联盟访华团团长,西园寺公一的长子西园寺一晃是日中友好协会访华团团长。与鸠山威一郎同行的还有其次子鸠山邦夫,他是日本友爱青年联盟的顾问。自1978年春首次访问中国之后,鸠山邦夫又在1980年1月、1981年8月相继率日本友爱青年联盟访华团、日本日中青年“肩并肩、手挽手”友好访华团访华。这300余人的“肩并肩、手挽手”友好访华团的名誉团长,就是日中友协全国本部会长、国会议员宇都宫德马。

当时,中国有关部门对日本7个青年友好访华团的来访非常重视,安排了一系列重要活动。9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会见访华团;下午,首都300余名青少年和日本访华团的青年朋友们在天坛公园举行友好植树仪式;晚上,为共庆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日本访华团又同首都青年在国际俱乐部举行联欢。首都各界青年与来访的7个日本青年访华团朋友们的座谈,是在9月18日上午举行的。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代主席在座谈会上首先对来访的日本朋友。特别是青年朋友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日两国青年要携起手来,为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维护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继续作出努力。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愿意和日本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友好青年团体和青年友好人士建立和继续发展友好关系。冈崎嘉太平、鸠山威一郎、西园寺一晃等7位团长也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日本青年团协议会访华团团长、会长城吉信的发言有点像中国的“忆苦思甜”。他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日青协青年在50年代冲破层层阻力前来中国访问的情景,并与中国青年立下了“日中青年不再战”的誓言。他希望两国青年要以真正的历史观来认识日中友好,使两国青年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扩大。日本总理府青年访华团团长松田和夫的讲话,道出了中日广大青年的心声:“青年不仅是一国的接班人,也是未来世界的接班人。日中两国青年要通过坦率地交换意见,认识自己在两国友好的道路上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了继承老一辈的事业,中日两国青年应该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鸠山邦夫一向豪放生猛,他的发言与诸位老先生迥然不同,干脆利落,十分痛快:“口说一千个日中友好无济于事。要看行动。”“所谓行动,就我个人来说,就是继承前辈们的友好事业,干一些具体的事情,用行动来捍卫和发展老一辈创下的友好事业。”

当时,刚被任命为共青网甘肃省委书记、时在北京的躬逢此次盛会。鸠IJJ威一郎等日本友人的发言,鸠山邦夫的快人快语,给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友谊古道新,金菊朝阳华夏美,青年结同心。”“焚道江南隔海东,相亲千里亦同风,从今若许忘形友,语纵不通心可通。”这些优美的句子,传达…对中日友好的渴望与赞美。1984年春夏,鸠山威一郎组织日本各界青年参加了总书记倡导的“3000日本青年访华”活动。日本现任酋相营直人就参加了“3000日本青年访华”活动。那一年,他38岁。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高潮是总书记在中南海瀛台会见日本青年并同游中南海。中方主其事者,正是时任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翌年10月,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日。其间。曾前往宾馆看望日本著名歌手芹洋子和她两岁的女儿伊东亚美,并代表总书记送给小亚美三件礼物――中式丝绵袄、巧克力和奶糖,还代表全国青联送给小亚美一个中同玩具娃娃。指着小亚美说:“将来,中日友好事业要靠这些儿童继续努力,这样才能代代相传。”

第8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大觉宝寺”由志宁禅师始建于宋代咸淳元年(1265年),数百年间香火繁盛。1947年,星云大师与今观师兄在此主持寺务,并兼任白塔国民小学校长。在这块偏远的丘陵山区布德播文三年,学生有50多人。转眼间,60多年过去,当年的蓬头稚子,如今都已是七十多岁的白发老者了。最近,笔者有幸拜访了其中健在的几位星云大师当年的学生陈锁林、陈金富、罗玉成、张林根、庄田金等。在他们的讲述里,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星云大师当年在此任教的恩德,如白塔山一样,任凭风雨沧桑,依然屹立在这些学生们心中,记忆犹新,永生难忘。

“我识的字都是星云老师教的”

白塔山南面一带的几个自然村,地处偏僻的丘陵山区,交通闭塞。100多年前,来自河南、温州一带的移民迁居于此,繁衍生息。长期的战乱,使得这里文化非常落后,很少有人能走出去,到几十里外的镇上读书。这里的日常语言有宜兴话、河南话和温州话。我在这里走访,与老人们交流,常有语言障碍,幸好有在这里当过书记的战友老宋相陪,他既当向导,又当翻译,倒也顺畅。

73岁的陈锁林曾经当过这里的村长,我们找到他家时扑了个空,女主人给我们泡了两杯碧绿的新茶。一进堂屋,就发现墙上贴着两张大红的对联,上书“春来福到”、“众缘和谐”,蛮好的祝福,我们仔细一看,落款是星云大师。女主人告诉我,这是大师专门派徒弟送来的,当年做过大师学生的都有。说话间,透出对大师的尊崇之情。60多年过去了,大师还记挂着当年的学生,为当年的学子祝福,可见大师的品德和风范了,让人不由肃然起敬。

战友老宋骑着摩托在绿树掩映的村道中转了半个多小时,找到在村东河边钓鱼的陈锁林老人。身体健朗的陈锁林老人告诉我,过去家里很穷,根本念不起书,祖辈都不识字,我10岁那年(1947年),大觉寺办的小学招生,才让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记得当时只要交点书本费,学费不用交,各家送点米给庙里。这一辈子,我读了三年书,我所有识的字都是星云老师教的。

“我识的字都是星云老师教的”这句话,不仅仅是陈锁林这样说,在我以后的走访中又听到了好几遍。张林根老人告诉我,过去家里也非常穷,11岁那年,舅舅送他去上的学。老人记得很清楚,第一天上课,在庙堂大殿的教室里,四面都是高高大大的菩萨,也从来没见过柱子会有这么粗,非常好奇,就东看看,西看看,忘了听老师说话。这时候,星云老师用一根小竹枝在他头上轻轻一敲,提醒他集中注意力,当时吓了他一大跳。张林根老人说:“学校的课桌板凳都是附近一些大户人家捐的,其中他舅舅也捐了一部分。当时学校共有50多个学生呢,大都是男孩子,只有很少的几个女孩子,年纪也不齐,有十多岁的孩子,也有六七岁的娃娃。几十个人坐在同一个大殿里,1年级到5年级的都有,轮着上课。课本都是印刷的,还算正规。我现在识的字都是星云老师教的。那时自己很聪明,刚教过的课文,让我背,我背的全部都是对的。星云老师表扬说,你们看看张林根,昨天刚教的课文,今天全都会背了。这样的表杨,几十年了,我到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说到这里,张林根老人笑了,笑得很灿烂,很开心。

“星云老师让我做‘路长’”

现年76岁的陈金富老人,是我这次走访到的年龄最大的学生。看到我们来访,显得蛮高兴。说起当年在星云老师手下的学习经历,老人记忆仍非常清晰。战友老宋翻译着他断断续续的河南话。老人在星云手下读书的时候已经是13岁了,读了三年。“星云老师看我年龄大些,让我当‘路长’,就是上学来回路上照顾年龄小一些的同学。”陈金富说到这里,老伴插话道:“还是小干部呢!”我们都大笑,老人也自豪地笑了。

走访到69岁的庄田金老人时,陈金富老人当“路长”的事得到了证实。这位曾经当过村书记的庄田金老人,当时年龄只有6岁,每天上学来回要走好几里路,星云老师安排朝南的殷家、黄塘、张家、后家几个小村的六七个小朋友,路上要排着队一起走,不准单独行动,还让大他七岁的陈金富同学做“路长”。“陈金富很负责任,每天都来接送。我到现在还蛮感激他呢。”庄田金老人笑着说。

“星云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

在学生们眼里,当年的星云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对走访到的每一位老人都要这样问一句。

曾经做过“路长”的陈金富老人,记得最清楚的是星云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在陈金富的记忆中,当年大觉寺门前有几棵梨子树,有一个叫刘长生的同学偷摘了一只梨子吃,星云老师正好从庙里走出来看到了。在当时的白塔山区,瓜果梨桃一年四季都有,当令的果品,随便摘了吃个把,主人们是从不当回事的,孩子们也是走到哪,吃到哪。但在星云老师眼里,这可是一个道德品质的问题了。星云老师严肃地批评了刘长生同学,用这件事教育这些野惯了的山里孩子,做人要讲道德,守信用,不偷,不拿。“这件事,让我记了60多年,我有时还用这个事例教育我的后代们呢。”陈金富说:“星云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要求学生上课专心,还规定学生不准随地吐痰等。”

那时候,星云老师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洗菩萨劳动,同学们都很开心地跟着做。星云老师一口普通话,与罗玉成的河南话比较接近,所以他说的话罗玉成全能听懂。罗玉成老人至今还觉得星云老师那时候对自己最好,因为过去几十年了,星云老师还能记得他的名字。

陈锁林老人至今还记得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王姓同学,比较调皮,撕了学校的日历去解手。星云老师发现后,让他趴在凳子上,让每个同学用站岗的棍子轮着敲他一记屁股,给所有同学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9篇: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

听到很多人在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纸质读物的末日就要来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新闻学教授菲利普•梅尔公开预言:“到2044年10月,最后一位读者将在读完最后一份报纸后将其丢入垃圾桶。”我不知道他这个日期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他的预言成真,我们很多人都可以亲眼看到这一天。所以网络时代,传统的阅读方式正日益受到严峻挑战:我们还读书吗?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完成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6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读书时间在减少,其中城市居民阅读率的下降更甚于农村居民。据统计,在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总体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仅为4.5本,而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为64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

孔子曾感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人读书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陶冶性情,现在人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利益的谋取,或是为了炫耀自己。

而张成他们这个读书圈子里的人却真的热爱读书,喜欢搞读书会这种流行于上个世纪的聚会。同好们聚在一起,交流各自喜欢的书籍,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济南的旧书市场是他们常去的地方。每到双休日,也不用预约,他们中的大部分会相聚于中山公园或英雄山。从早晨到中午,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然后找个小摊或小酒馆,边吃边聊。当然也有专门的聚会。去年一位书友移民加拿大,十来个书友为他送行,酒酣耳热之际,免不了又发表一通对书的难以割舍之情,“但加拿大不会有中国的氛围了。”他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济南存在的读书圈又分很多种,有以探讨现当代文学为主的,有以交流旧版书为主的。张成所属的圈子,是后者。这个圈子同时跟收藏圈有交叉,古旧图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存世已经不多了。圈子里的朋友,多是媒体从业人员,也有退休赋闲在家的爱书人。也许是职业的缘故,让他们觉得有拯救和传承古老文化的责任。于是,读书、收藏旧版书,成了他们共同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