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山中访友教案精选(九篇)

山中访友教案

第1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追女仔扑空蹂躏八龄童

    李×楚,25岁,广东化州人,只上过初中。1997年,李×楚来到广州打工,先后做过电焊工、售货员,一直无所成。去年10月,李×楚开始在石牌东某快餐店负责送外卖。

    据李×楚交待:2003年12月29日,他来到华南农业大学附近的五山镇,找一个叫阿花的女孩,当时他正想追求阿花。谁知阿花不在家,李×楚扑了个空。

    垂头丧气的李×楚往回走时路过五山路华农大公交车站,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害人周某)恰好在那里玩。一个歹毒的念头在李×楚的脑海升起……

    李×楚走到周某面前,跟她聊天,问她“想不想上山捉小鸟玩?”年幼的周某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高兴地答应了,并跟着李×楚来到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树木园山上。找到个偏僻的地方后,李×楚立马露出凶恶的真面目,采用言语威胁及掐脖子等手段,强行奸淫了仅仅8岁的周某。

    不久后,周某被人发现并送至医院,医生发现事态严重,立即报警。后经法医鉴定:周某阴道撕裂严重损伤、腹腔积血并需手术治疗、失血性休克,已构成重伤。

    “他说如果我哭就掐死我”

    李×楚伤害的第二个小女孩梁某也只有10岁,身心俱创的梁某在公安机关留下了这样一份笔录:

    “2004年1月9日中午1点多,我骑着童车从家里出去玩。有一个男青年骑车和我搭讪,后来他说带我去抓小鸟,我想抓小鸟很好玩,于是跟着走。他把我带到华南农业大学的树木园山上,在地上铺了几张报纸,强迫我坐在上面,恶狠狠地说:”不能哭、不准哭,要哭,就掐死你‘,我很害怕,不敢哭,他趴到我身上……“

    欲第四次作案时当场就擒

    两度得手的李×楚越发肆无忌惮,竟于2004年1月27日再次作案,将8岁小女孩何某诱骗至农科院旁的茶山强行奸污。

    2004年2月18日14时许,李×楚再度现身,在天河区五山花园贤韵街,以给钱为诱饵,准备将一个7岁的小女孩诱骗至茶山上奸污。这次,李×楚的伎俩被细心的治安员张吉友识破,公安人员最后将李当场抓获。

    10月22日,广州市中院开庭审理此案,由于此案涉及个人隐私,法院采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

    村中人杂家长疏于防范

    连续几起强奸幼女案都发生在华南农业大学附近的山上,李×楚为什么会选择在同一地点数次犯案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回访了案发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案发地茶山靠近农科院及贤韵街,属于城乡结合部,地形复杂。走进茶山村,一眼就可以看到后面的山坡,村里有不少孩子在玩耍,很少有大人陪同。村里居住的除本村人外,还有不少外地的租户,人员构成比较复杂。

    据附近五山花园一名保安称,案发地属于城乡结合部,平时治安不太好,但不属于小区范围,所以也没法管。

    李×楚连环作案的地点位于茶山村,附近虽然有几所学校,但属于城乡结合部,地形复杂。

    色魔落网记:细心治安员识破变态色魔

    连续3起强奸幼女案都发生在同一地点,这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2004年2月18日14时许,李×楚又来到了五山镇附近,在五山花园贤韵街上瞄准了一个小女孩陈某(7岁)。幸运的是,这次李×楚的奸计没有得逞,他被一名在街上巡逻的治安员盯上了。

    盯住李×楚的治安员叫张吉友,他在笔录中提到:当天下午,他正穿着便服在天河区五山贤韵街一带巡逻。大约是1点45分,张吉友见到一个男子穿着红色上衣,骑着一部旧的女装单车尾随一个年约10岁的女孩。

    那男子一直跟着那女孩往47中学方向走,还主动向她搭讪,但小女孩不理他。见到这种情况,张吉友觉得十分可疑,于是尾随其后。

    忽然,张吉友身上的对讲机响了。那男子听到对讲机的声音,发现有人跟着,慌忙丢下小女孩,掉转车头溜之大吉。张吉友立即用对讲机通知周围的同事,描述了那男子的一些特征,让他们跟住那男子。

    张吉友则上前询问小女孩。小女孩说,那男子她不认识,要给她钱,带她“抓小鸟”,张吉友马上想到最近发生的几起强奸幼女案,立即通知他的同事。随后,几名治安员会同公安人员在华南理工大学东门附近将该可疑男子抓获。

    案犯自述:“不要告诉我家人,这事太下流了”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作案毫不手软的李×楚最害怕的事不是被判刑,而是怕别人知道自己干的“好事”。

    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李×楚一直表示很后悔。当公安人员问他“为什么会对小女孩做出这种行为?”李×楚竟然回答:“开始我没想把那小女孩怎么样,只是想和她玩玩,可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就那样了……”

    李×楚向公安机关和辩护律师提出:“起诉书及判决书不要寄给我家人,这种事太下流,我不想让我家人知道,如果被村里的人知道了,我会没脸见人的……如果以后判决了,判决书能不能让管教的人通知我出去拿,我不想让同仓的人(关押在同一监仓的人)知道这件事……”

    对于被自己伤害的几个小女孩,李某楚则表示:“我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家人和那些小女孩,我伤害了她们,我很内疚……”

    社会学者视点:应建立连环案通报制度

    在这起连环强奸案中,作案人短时间内在同一地点连续作案3次。有学者就此认为,政府应建立连环案通报制度。

第2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一、下定决心到灾区去

朱蒙:当获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消息时,你们在什么地方,各自是什么反应?

萧斌臣:地震发生的那一天。我从北京出差到了武汉,得知四川发生地震后第一个反应是给袁亮打电话,他是我在四川的好朋友。袁亮的电话倒是打通了,再打第二个、第三个朋友的电话就不通了,我的心就悬起来了。

袁亮:我当时是在成都的大街上,突然发现车子开不动了,满街的人在狂奔乱跑,后来才知道是四川境内发生地震了。虽然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和家人正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但是作为一名记者,职业敏感告诉我,一定要到地震最严重的地方去!要有所作为,救援也罢,采访也好,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萧斌臣:其实他们自己一开始也在逃难,可以说是满街跑。

袁亮:真是满街跑。地震当天我想回家看看情况,路被塞住了,很晚才到的家。因为余震不断,房子不敢住了,全家当晚就“住”在车里,实际上是挤坐在车里。当天晚上就开始下雨,非常大,像是有人从天上往下倒水,连续下了几个晚上。由于余震不断,每个家庭都因陋就简,制作了地震“警报仪”,比如把瓶子倒立在桌子上,或是在高处放个易拉罐;只要瓶子或易拉罐被晃倒,就拼命往外跑。厕所被看作是相对安全的地方,我们在里面备了很多干粮、矿泉水、手电筒,以便万一冲不出家门时就躲进去,等待救援。

5月19日晚上最痛苦,电视、广播了可能会有强余震的消息,成都全城的人都被疏散到远离高楼大厦的地方。其中让我特别难以忘记的一个场景, 是成都的几条环城路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和车,以及五花八门的帐篷,真有世界末日到了的感觉。

朱蒙:我非常想知道你们为什么决定在第一时间、也就是外界刚刚能够进入灾区的时候就要去采访。

萧斌臣:汶川大地震后,每个人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个人却感到很无助,很无奈;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拿起自己的笔。

5月13日我从武汉回到北京,几天后终于可以接通成都的电话了。我便开始和邢文祥(《烛泪如歌》的另一位作者、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袁亮一起商量进入灾区采访的可能性,并开始准备食品、药品。由于当时除了救援人员之外,很多媒体记者和志愿者都在千方百计往灾区赶,从北京进入灾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我们商定让袁亮利用中央媒体驻川记者身份抢先到重灾区采访。这样在我们到达之前,交通没有完全中断的重灾区,袁亮先期都去了,这对我们之后的采访作了很好的铺垫。

至于说到去灾区的动因,其实很简单,在那种情况下,想去为灾区做点什么的人很多,想去采访的人也不少。只是我们下了决心,而且真的去了。

袁亮:我和萧老师、邢老师是多年的好朋友。当他们在电话里告诉我打算亲自深入到灾区时,我马上感到自己变得更坚强、而且有目标了。为正在受难的同胞们做一点事情,尽一份责任,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二、刻骨铭心的经历

朱蒙:能够在那么早的时间赶到灾区实现采访,这中间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吧?

萧斌臣:我们先是商量了一整天,到了第二天凌晨,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案,但是共识形成了,那就是“闯”,硬闯也要闯进去!

袁亮:想进入重灾区采访的愿望压倒了很多的不安与恐惧,对于眼前可能遇到的危险,瞬间在心里就过去了。像前往采访的路上,由于余震不断,我们的车一边走,山上一边向下掉石头,司机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打开车门察看一下险情再往前走。

朱蒙:你们的采访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萧斌臣:这是我二十多年采访生涯中最艰难、最特别、最伤感的一次采访。由于采访对象都是刚刚经历了生死劫难的老师和学生,我们既要了解最真实的素材,又要尽可能减少被采访者内心的伤痛,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比方说采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老师冉红就很痛苦,她在“5・12”这天,同时失去了在同校当教师的丈夫(英雄教师方杰)和在映秀小学读学前班的六岁的儿子,她的儿子的遗体至今也没有找到。整个采访过程中,冉红一直在哭,看着这个瘦小的女教师的肩膀在不断抽动,我们的心也在颤抖,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这种边哭边采访的情景,几乎贯穿了我们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

能够在短期里完成这次特殊的采访,还因为我们曾经的教师经历。我自己做了8年中学教师,袁亮也当过老师,后来又在四川的《教育导报》工作了6年,邢文祥现在还是大学老师。原来的生活积淀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采访活动的不足,采访教师有时候就好像是在与我们自己的昨天对话。这个优势使得我们与教师很容易产生情感沟通与共鸣。

袁亮:在绵阳九洲体育馆,这是一个容纳灾民最多的安置点,教师全都住在地板上,我们就蹲在中间和他们拉家常。我们在谈话中注意尽可能不刺激他们,有几个老师不愿意回忆,我们尽量宽慰他们;萧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泪,旁边的人也都落泪。

萧斌臣:在谭千秋所在的汉旺镇采访时遇到了一次余震。我们一起坐在汉旺学校的废墟上,老师们围着我们正接受采访,旁边是一座危楼。突然他们一下子站起来就跑,一边跑一边拉起我喊:“萧老师快跑!”我一时搞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余震,经历过大地震的人们已经在频繁的余震中锻炼出了敏锐的反应能力。

这次采访结束之后,老师们拉住我们,硬留我们吃饭,不吃不答应。结果我们就靠着一面院墙,一起吃了一顿他们用简陋的锅灶做的饭菜。这顿饭吃得提心吊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在吃饭的过程中,再次遭遇强余震,也不知道这顿饭会不会成为“最后的午餐”。

袁亮:映秀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震中,也是让许多人谈虎色变的地方,很多朋友劝我们不要到映秀去采访。我们认为,写汶川地震如果不去汶川,我们的良心会永远不安,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就一定要去。因为我们自己的轿车底盘低,到映秀时是打“黑车”去的。所谓“黑车”就是没有运营资格的小型面包车,车况虽然很差,但能够应付灾区复杂的路况。

萧斌臣:这也是我这些年来最好的工作状态,每天从12个县市重灾区中选择一个方向去跑,大清早从成都出发,在车上睡觉,到了地方就开始工作,下半夜赶回成都的宾馆,第二天一早再出去。吃的苦比我们预想的要少一些,挨饿也只有在映秀采访的这一天才经历到。除了映秀物资匮乏外,想抓紧时间采访,来不及吃东西也是主要原因。

袁亮:人回到成都完全成了“灰人”。去映秀采访的感受是触目惊心,满眼真是山河破碎的感觉,很多山垮掉了一半,很多山比原来矮了一大截……

萧斌臣:最难受的是陪着漩口中学的老师去凭吊遇难者,上千名遇难者遗体被埋在四个硕大的土堆下。因为买不到鞭炮、蜡烛和纸钱,我们只能从已成废墟的漩口中学的校园采了一束栀子花,聊表我们的无限哀思。

三、一部让人流泪的报告文学

朱蒙:我是在止不住的泪水中读完《烛泪如歌》这本书的。这些老师对生活是如此热爱,对生命是如此虔诚,大自然对人类的打击却是如此猝不及防。

萧斌臣:是的,整个写作过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痛苦的历练。从灾区回来后的好长一段日子,我们每天的梦里都是灾区的断垣残壁,写作中也常常是泪流满面。

朱蒙:你们采访内容与书的对接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隐瞒某些情况,对教师的感人事迹是否有一些演绎?

萧斌臣:我们在采访中获得的素材,大部分都用在了《烛泪如歌》的书稿中。总体来说,我们放得还比较开,没有太多的禁忌和顾虑。当然,对于素材的可靠性,我们也比较注意甄别。比如有的消息只是听人讲,没有办法证实,所以在书中就宁可不用。对于一些敏感话题,以及名噪一时的“范跑跑现象”等,我们都没有回避,并且尽量做到追本溯源,还原真相。

总体上,我们还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表达了出来,基本忠实于事情本身的真实。和新闻记者的观察和表述相比,作家可能更关注细节,关注事件背后的人的灵魂震撼和性格冲突,关注灾难过后人的命运和前途。我们尤其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让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这场旷世灾难的人都能看到人性的温暖和希望。

朱蒙:撇开自己的身份不谈,你在震区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萧斌臣:灾区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大地震让他们瞬间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但是他们依然是乐观的。经历了这场劫难,很多过去很在意的东西不会看得那么重了,但很多过去被忽视了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怀、责任与奉献重新得到珍视。这种灵魂的碰撞和交流对于作为采访者的我们也是一次净化和洗礼。

朱蒙:你们把那么多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精神的教师形象集中在了一本书内。说实话,这是一本让我永远捧着却又难以捧得起的书,捧着这本书,我似乎在捧着自己胸中那满满的正在溢出的泪水。你愿意从哪些角度来评价自己的这本《烛泪如歌》?

袁亮:写汶川大地震,也许一百部作品也不算多。每一场抗争都惊心动魄,每一个人群都可歌可泣。我们之所以选择为地震中的教师群体塑像,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做过教师(邢文祥教授现在就是教师),所以我们都本能地热爱教师职业,对教师这个群体有感情。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教师这个群体的表现确实是感天动地,是他们的行为感染了我们。

萧斌臣: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也可能是唯一一本写汶川地震中的教师群像的报告文学。在《烛泪如歌》中,我们把教师这一群体放在了汶川大地震这个独特的背景之中,努力写出山区教师坚守平凡、坚守清贫、坚守崇高与责任背后中的艰辛、痛苦、眼泪、欢笑、梦想和希冀。这可能是本书能够超越灾难文学的价值所在。一位在教育部工作的朋友说,这本书是进行师德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读本。

当然也有遗憾,主要是受条件限制,没有能采访到更多的人,稿子也写得比较快;对一些重要话题的采访如果范围更宽一些,沉淀的时间更长一些,书稿的深度和震撼力、感染力可能会更强一些。但是我们都想赶快写出来,毕竟资讯发达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总是步履匆匆,太容易感动,也太容易淡忘。

朱蒙:经历了这样一次写作,你们现在对教师职业和角色有什么新的认识?

袁亮:教师一般都很有才华,有能力,非常敬业,但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他们被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我们采访中就有一位地理老师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在讲台上、黑板里讲祖国的山水。如在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壮烈牺牲的映秀漩口中学教师方杰,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个画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连当一个中学美术教师的愿望都成为奢望……

萧斌臣:选择当教师就要牺牲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些山区的教师在经济上尤为清贫。像我们在《烛泪如歌》中写到的钟期勇,他所在的“少华学校”座落在龙门山脉深处,是什邡市最边远的红白镇下属的最边远的学校。大地震发生前,1965年出生的钟期勇作为校长、教师、校工,在这所“两人学校”已经工作了25年。25年里,他只有一次动摇过,那是1993年,朋友帮他在成都找了一个月薪优厚还包吃住的工作。钟期勇准备离开时,他教过的学生们都到他家来了,拉着他的衣袖哭着不让他走,家长们也来挽留;后来他也哭,再后来他爱人也哭。钟期勇说,打那之后,他就再没有动摇过……

袁亮:经过这次采访,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感受从来没有这么刻骨铭心。在特殊关头,他们不仅仅是一般的贡献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而是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事足可以证明,中国的教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值得全社会信赖和尊敬的群体。

四、用个人的责任感唤起全社会的爱心行动

朱蒙:深刻的悲哀常常会无语,真正的悲悯只能是行动。推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烛光行动”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做的?

萧斌臣:我们在采访中遇到的很多事例一直让我们无法释怀。川西山区的很多教师大多属于“半边户”家庭,一些教师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牺牲后,遗属的经济状况极为窘迫,相当一部分家庭成了社会救助的“死角”。在什邡市红白镇采访遇难教师王周明的爱人陈思时,陈思说希望我帮她找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她说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养大周明的孩子。可是,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给一个只有初中毕业学历还带着孩子的女性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真的很难。我在心里一直觉得欠了她一个债,回到北京好长时间不敢给她打电话,因为没有办法了她这个心愿。于是我们就商量,是不是该发起一个活动,动员全社会有爱心的单位和个人来帮帮他们,这个活动可以做得很大,可以很良性。

说实话,在进入灾区采访的过程中,在遇到家境困难的教师家属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像那些感人的捐赠场面那样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光。因为当时国家的救灾工作做得很好,生活一时不成问题;但是我想他们长远的、深层次的困难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我们希望发起一个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活动来实施救助,这样我们就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提出建议,提出方案,他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后认可了这个倡议;最后,我们把这个活动定名为“烛光行动”。

袁亮:这之后好长时间里,我们是见面就谈“烛光行动”,和朋友相聚也是开口必谈“烛光行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烛光行动”的倡议已经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毕竟,“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朱蒙:你们对“烛光行动”的开展有怎样的预期?

萧斌臣:我们相信只要把这把火点起来,活动启动了,就会有很多人支持的。事实也是这样,3月份,我们到峨眉山景区采访,在和峨眉山景区的董事长马元祝聊天时谈起“烛光行动”时,这个和我们只见过两面的全国人大代表当即表态,尽管峨眉山去年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损失了两亿多元,但峨眉山人一定要全力支持“烛光行动”。马先生对我们说,“方案你们可以放手整,英雄教师们用他们的生命为灾难中的孩子点亮了烛光,我们也要在峨眉山点亮烛光,告慰英雄教师的在天之灵,让他们走得放心、安心”。

还有一个叫“我是健康快乐虎”的网友,从我的博客上看到“烛光行动”的想法后,一定要把2000元钱先交给我,捐给英雄教师何智霞的女儿,让她能够继续学习钢琴。还是这个网友,春节前后一直在联络网友和朋友、同事,发动他们支持“烛光行动”。

袁亮:尽管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们对“烛光行动”的推进依然充满信心。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社会上有爱心的企业、团体、个人关注的目光聚焦到这个特定的人群上来。

朱蒙:说实话,我读了《烛泪如歌》之后“出不来”了,自己希望能用行动获得某种解脱的同时,如今坐在你们的面前,也希望得到你们的教诲、慰藉、鼓励和引领,甚至想和你们抱头痛哭一场。希望你们永远用自己宽厚而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对教师的理解,也用你们敏感而同情的心一直关注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也给那些处于严重困境中的教师点亮一盏永远的烛光。这是不是对你们的要求太高了?

第3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关键词:开放 和谐 扎实 创新 美好

朋友说,上课的你最生动,有活力;学生说,上课的你最可亲,有魅力。我知道,那是我深深依恋的语文课堂激活了我所有的灵气,她让我倾情投入,她让我孜孜以求――“营筑理想的语文课堂”。这是多么温馨而美好的梦,这是多么诗意而辽远的梦。因为梦,我探索着,实践着;因为梦,我思索着,累积着,对语文课堂有了更深的感悟……

开放的语文课堂,没有思想的桎梏,没有传统的约束,师生的学习过程犹如精神漫游。“关关雎鸠”的真挚,楚辞世界的幽怨,魏晋士子的坚毅,盛唐之音的恢宏,宋元山水的迷离,明清之际的纷繁,一路赏析,一路吟咏。师生可以追求清新、自然、深厚、旷达的任何一种境界,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气吞万里、收放自如、丝丝入扣的任何一种完美。

请看教例:《黄山奇松》

师:我有一个在黄山旅行社的朋友,听说我们要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想请大家帮一个忙,设计几条宣传黄山奇松的广告语,大家有兴趣帮这个忙吗?

生:(响亮回答)有!

师:既然答应了帮忙,就得把忙帮好,所写的广告语要准确地反映黄山奇松的特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去黄山游玩。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等会儿交流。

(学生讨论热烈)

师:接下来请每个小组亮出你们设计的广告语。

生:黄山奇松,妙在“奇”中!

生:黄山奇松,令你回味无穷!

生:黄山奇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你的黄山奇松,我的情有独钟!

生:不到黄山非好汉,不观奇松终遗憾!

生:黄山,人间天堂;奇松,天堂盛景!

生:奇松,黄山人的骄傲;黄山,中国人的自豪!

师:听了同学们设计的广告语,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家为黄山有如此奇特的松树而骄傲,为祖国有如此秀美的黄山而自豪。我代表黄山旅行社的朋友谢谢各位的支持!

“设计宣传黄山奇松的广告语”这一学习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各具特色的广告语使开放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和谐的语文课堂。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这里没有责备,没有歧视,有的是对人的真切眷顾,有的是对生命的悉心呵护。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渴求,赏识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的潜能,彩绘学生的人生起点,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请看教例:一位学生读文时读了几次都没读好,老师不断鼓励她:“耐心地静下心来读。”“注意,你现在是母亲,对女儿说话要用虚弱的声音慢慢读。”到第四遍,这位学生终于读正确了,场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也舒了一口气。教师采访她: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今后读书要眼到、心到才能读正确。”说得多好,这是她经历了三次失败之后的肺腑之言。教师在说课时谈道:“或许我这五分钟有些浪费,但课堂上对一个孩子特殊照顾五分钟,将改变她语文学习的命运。”在如春风拂面般的言语中,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和智慧风采,也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欢乐。

扎实的语文课堂。流淌着语文的本真、平实,这样的课粗看可能不好看,但很实在;可能不时髦,但很有效;可能不大气,但很细腻。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经历了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隔一段时间再来审视,其实这样的课也很好看,也很大气,也很精彩。

请看教例:《祁黄羊》

师:在预习时,课文中哪些新词的意思你已经有所了解?

生:我知道“兴亡”的意思,是指国家的兴盛和灭亡。

师:读到“兴亡”这个词,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在想我们国家的兴亡。

生:我在想我们人类的兴亡。

生:我在想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亡历史。

师:是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兴”也有“亡”。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

生:(齐答)匹夫有责。

师:谁能简单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国家的兴盛和灭亡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关系。

师:请大家牢记“兴亡”这个词,更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由“兴亡”引发学生联想,由联想引发名言,由名言引发学生的精神积淀,课堂就这样渐渐扎实起来了。

创新的语文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在神思飞扬中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师生互相倾听、互相解读、互相欣赏,感动于学生的真切表白,惊叹于学生的精辟见解,提升着学生的审美情怀。学生在快乐中发掘创新的潜能,洋溢生命的激情,绽放绮丽的个性之花。

请欣赏案例《草船借箭》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不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予发言学生“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美好的语文课堂。文本中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引领学生在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畅游,用文化神韵润泽学生的心田,不仅获取知识,而且自我提升、自我成长,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气度、一种不懈的追求:陪伴一生的人性的美德――真、善、美。

请欣赏教例: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朋友》

师:通过这堂课的理解,你对朋友想要说什么,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者一首诗都可以,或者你想唱,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此时你对朋友说的话。

生:人世间最真诚的莫过于朋友间的友谊了。

师: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想对谁说,你面对谁,用眼睛看着他说。

生:我想对徐薇说,你好,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不能互相猜疑。

生(徐薇):我也想对你说要相信朋友,信任朋友。

生:朋友,我的老师,您是我人生中最亮的启明星。

生:您就像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您就像阳光驱走了永久的黑暗,您就像五彩缤纷的彩虹,为蓝天增添了光彩,朋友,我的妈妈,您太伟大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当你对朋友的理解走进心灵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感到朋友的意义。千言万语化作那句话,让我们大声歌唱,警醒自己,也唤醒别人――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师:亲爱的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命的感悟,你对朋友一定会理解感悟得更多、更深刻,朋友话题感悟只是一个人生思考的开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应该怎样作朋友,选择怎样的朋友等等话题还等待我们去进一步体会。但愿这堂课像一颗健康的种子深深种在你们的心灵里,最后开出朋友的真理花朵。最后,我还想说,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们已经是一名中学生,在此,我代表你的老师,以及所有听课的老师向你们说一句:朋友,请你一路走好!(一些学生眼里已经浸满泪水)

第4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1995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路过报刊信件收发室时,被一位姓渠的工作人员叫住:“靳老师,有你一张明信片。”我接过明信片一看,是来自日本的,寄件人名叫“山中幸子”。我看了三遍之后,还是觉得纳闷儿,我在日本并没有一位叫“山中幸子”的友人呀。尽管没有写寄件人地址,但是我的姓名和地址写得是对的。到底是谁寄来的呢?这个问号在我脑海里存了一周左右。

初次见到山中幸子老师

8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大学外事处打来一个电话,说是让我去见一位日本客人。我穿上正装,怀着忐忑的心情就去了。“这位是刚来的日本外教,名叫山中幸子。”外事处人员介绍之后,山中老师彬彬有礼地作了自我介绍。听完我的自我介绍后,山中老师说:“我来华之前给您寄了一张明信片。听说贵校只有您一位日语老师呀。够辛苦的。”这时,在我心中存了一周左右的那个问号终于变成了句号。上周从日本寄来明信片的“山中幸子”,原来是这样一位和蔼的日本老师呀!

只有两个人的日语教师“勉强会”

见过几次面后,我得知山中老师曾在北京上过小学,汉语说得也还可以。她了解了山西农大日语教学和师资现状后,建议每周五下午和我一起研讨日语教学,即“山西农大日语教师‘勉强会’”(日语“勉强”是“学习”的意思)。我虽然曾在北外进修,也赴日研修过,但深知自己的日语水平还很低,能跟这样一位日本老师学习并探讨日语教学,当然高兴啦。由于只有我们两个人,所以“勉强会”就定在山中老师所住的专家楼房间里进行。

我手头的日语字典、日语资料非常有限。我把日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记下来,等到一周一次的“勉强会”时,一个一个向山中老师请教。除了回答我的问题外,她还送给我日语工具书,向我提供一些最新的日语教学资料,及时从日本买来“日本语能力考试题”等供我参考。当然,她也问我一些如何更好地教中国人学习日语的方法,还有太谷、山西乃至中国的一些情况。这样的“勉强会”在山中老师任教的一年期间,几乎没有断过。每次在我去她那里之前,她都沏好两杯淡淡的日本茶,有时还上一些日式点心。在这一年的“勉强会”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日语,还有好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翻译山中老师在山西农大任教日记

山中老师1996年任期届满,回国后不久就来信说要将自己在山西农大任教期间的日记整理成书出版,以感谢给予她帮助的各位山西朋友。出版之前,我们往返信件十余次,主要是让我将部分内容翻译成汉语。通过翻译,我知道她父亲山中林之助先生,身前任大阪府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非常支持她到山西农大任教,还于1996年春来山西农大看望她。当时由于她父亲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原定访问位于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旧址,改由她代行。日记中还详细记载了她到卢沟桥参观时的感受,访问山西五台山“故居旧址”时的感慨等。

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山中老师对“第二故乡”山西的眷恋,对山西人民的友好,还有对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的珍惜之情。

做日中友好协会的“中国知识检定”题

2009年9月初,收到山中老师的来信,信的内容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日中友好协会在日本举办“中国知识检定”知识竞赛,共49个题。她说让我也做一做这份题,过后给我寄来参考答案。我利用一周的时间,主要是通过上网查找,总算做出来了。这些题中,除了中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概况外,也有中国加入世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重大事件。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看出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日益崛起的中国的。另外,还有不少是中日友好的事情,如中日间第四个政治文件的主要内容、在超过300对的中日友好城市中天津与神户是最早结成的,等等。尽管这些题与日语语法、词汇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从她让我也做一做可以看出,身为大阪府日中友好协会会员的山中老师是怎么样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的。

山中老师帮我两次赴日留学

为了能让我1997年顺利随国家外专局高校教师研修团赴日深造,山中老师特意把山西农大的日语教育情况向时任日中技能者交流中心理事长模枝元文先生做了介绍,并不失时机地向国家外专局反映山西农大日语师资水平急需提高等问题。我赴日前一天,当时在北京培训赴日研修人员日语的山中老师,特意请我在北京的日本料理店吃了日本料理。“就当做我在日本请你吃了”她这样说。

2003年,我有一个利用日元贷款赴日留学的机会,但迟迟联系不到合适的接受学校。当年9月,山中老师来山西农大捐款设立山中奖学金,当她知道我为联系学校发愁时,当即表示回国后帮助联系。10月末,我接到山中老师从奈良打来的电话,她说帮我联系上了大阪外国语大学,问我愿不愿意去。我当然高兴啦。2006年初春,当她知道我赴日航班后,特意寄来快件,坚持要到关西国际机场接我。我和她交往10年多了,知道一点她的性格,看来是拗不过她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大阪下着小雨。我走出机场时,看到山中老师打着雨伞等在外边,手里还拿着一把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她已联系好出租车,直接把我送到大阪外大留学生公寓,并帮我安顿好。下午快6点时,她才坐公交车离开。后来当我知道她是从大阪站坐火车晚上9点才回到家时,心里有一种说不上的感觉。那一年她已经75岁了。

第5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万物皆备于我

针对性教学——有效课堂的灵魂

奇妙的旅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角色体验 揣摩词句——《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品味自然美景,感受鸟的愉悦——《鸟的天堂》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善于和智者对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悲恸却充满力量的生命教育——《“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及评析

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野性美在这里绽放——《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细节关注中培养习惯——“认识几和第几”教学案例

把握分数的本质——《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计算教学承载着怎样的教育意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改造学习方式 享受课堂生活——以“方程的意义”为例

揭示规律背后的数学本质——《表面积最小的拼法》教学案例

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数学实用性——《尝试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感谈英语备课三略

童心·童真·童趣——英语故事情境教学例谈

“扩展阅读”理念下语篇教学——冀教版《学英语》Book 3 Unit 4 Our Friend,Wild Animals教学设计

故事课教学的三重境界——《A Healthy Monster》教学设计

小学校园里的“百家讲坛”

田园藏山水

实施多元制度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经验管窥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是训练海豚,还是训练猴子

让学语文和教语文都美好起来——沧州市“享受语文——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成果系列展示之五 与课改共同成长的沧州语文人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书香漫步 梦想飞扬——石家庄市红星小学阅读特色纪实

为雏鹰插上科技的翅膀——石家庄市红鹰小学航模活动侧记

老师,你是一树繁花

以教材为依托,追求“不隔”的境界——基于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个案研究

顺藤才能摸到“瓜”

创设彰显理性光彩的数学情境

给数学学习插上“魔力”的翅膀

让学生在追问中从感性走向理性

让要求变需求

愿做一滴幸福的雨点——《山雨》教学设计

让美涤荡心灵——《索溪峪的“野”》教学预案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亲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品尝劳动的快乐——《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回归生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浅议小学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创新学习策略的实施要领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以兴趣带动语文教学

让学生快乐识字

兴学风 促发展——邯郸市涉县龙北小学教研专访

成功不必在我

只待山花烂漫——变革传统的教研方式,构建教研联动体系,促进城乡教研共进发展

赏一路风景,绘一幅蓝图——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现场授课观感

语言情感的多元感悟——“多元解读”研究(4)

耕耘备课,收获高效课堂

第6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一、考察的主要目的

落实校党委提出的“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开拓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在联合办学、合作科研、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学生海外就业等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学习和借鉴国外学生培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具体洽谈中外合作办学事宜等。

二、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代表团先后访问、参观了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南昆士兰大学、莫纳什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悉尼大学、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等高校,拜访了中国驻悉尼领事馆,会见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关留学、海外就业服务机构代表。

3月7日上午,代表团在博士山学院访问,该校行政总裁吉尔·拜德女士、达雷尔·凯恩和澳科集团董事长郑长厚先生等接待了我们。拜德首先代表博士山学院对我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接着介绍了博士山学院的基本情况。

博士山学院(box hill institute of tafe)创建于1924年,位于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是一所由澳大利亚政府建立的学校,目前是澳洲最大的tafe学校之一。学院共有三个校区,有各类学生35810,留学生1360人。各类常规专业有527个,短期专业有327个,bhi是全澳有权颁发学士学位的tafe院校。

该校有学士课程,也有普通课程。课程形式包括:短期课程,远距离课程,网上课程,培训职业培训课程,职业证书任证等。各种课程不仅适合高中毕业生直接升学,也适合在职人士进修。学校采用小班教育,教职工均受过专业培训,富有经验并热心施教,能提供专业而友善的教学支持。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设施保证了所有课程的顺利进行。

博士山学院以其高质量和国际水平的教育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并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以满足教育全球化的需要。博士山学院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径就是“global education”(全球教育)。由于其在国际联合办学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xx年墨尔本市予以颁奖表彰。

拜德介绍完情况之后,周书记简单介绍了我们访问的主要目的和意愿。他说,我校“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把博士山学院作为我校在澳大利亚主要的合作对象,此次来访就是具体洽谈和启动双方联合办学事宜。博士山学院的办学理念先进务实,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实训体系及模式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办学实际的需要,双方进行联合办学,相信一定会取得成功。希望双方达成和尽快实施联合办学协议。同时,提出建立联系机制、明确双方联系人(陈曜---jill baird)的建议。得到对方的认同和赞赏。

下午,博士山学院汽车及生物专业的负责人凯恩和皮特分别介绍了各自专业情况;拜德介绍了相关课程内容及结构等情况,就双方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运行方式、教材安排、教师派遣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商讨。最后达成一致,周书记代表我校与博士山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意向书。之后,凯恩、郑董陪同代表团参观了该校汽车、机械和生物工程实验室、实习实训车间等场所。

3月8日,代表团到莫纳什大学考察,参观了莫纳什大学校园,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3月11日,代表团参观了詹姆斯库克大学。

3月12日,代表团到南昆士兰大学访问,副校长福勒、副校长兼机械工程系主任布伦、国际部主任劳恩以及院系有关人员接待了我们。双方介绍了各自办学情况以及机械、土木、建筑工程等专业情况,探讨了学生培养、专升本、本读研等相关事宜,就学分互认、学生到南大拿同等学位、以2+2、3+2等合作交流形式达成了基本意向。

3月14、15日,代表团先后参观了悉尼大学,悉尼奥运村,悉尼歌剧院,拜见了中国驻悉尼领事馆白刚参赞。白参赞向我们介绍了到澳洲教育和到澳洲留学、就业的有关情况,周书记介绍了代表团出访的目的和主要任务。白参赞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澳洲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很发达,我们的办学思路和做法算是“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即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也适应了当今世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需求实际,完全赞同和热情支持中澳合作办学活动。

3月17日,上午代表团拜见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发展局亚洲部主任冯跃进教授。下午,在冯主任陪同下到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进行访问,国际部主任beth、机械工程学院主任fiona出面接待,双方就学生交流、专业实践、教师培训等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共识,并表示尽早启动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在两位主任的陪同下,代表团参观了校园环境和汽车、机械工程实验室、实训车间。

在访问过程中,代表团还拜访了当地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并就开拓海外就业市场进行了富成效的会谈,形成了一些思路和计划框架,近期还会细化和完善。

三、考察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

此次考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深刻认识到澳洲高等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学习与借鉴。

(一) 文明程度很高,公民素质很好。所到之处,无论路旁偶遇还是街上问路,都会有友好的微笑、热情的招呼,会让你受到尊敬、感到愉快,处于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

(二)社会十分重视教育。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对教育的投入是全社会性的,除政府下拨充足的财政经费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健身房等。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如我们参观学校的汽车系实验室里有许多新的发动机、各种部件都是由各汽车制造厂自愿捐助的,供学生实习实训、拆卸复装使用,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使用情况。

(三)在教育中,十分注重“以人为本”,深感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教育体系上,学生学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十分尊重学习者的需求。在校园建设上方面,澳洲校园没有围墙,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美化绿化得非常好。在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学生们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或悠闲自在地在舒适静谧的图书馆看书、上网查找资料,或神情自若地在教育室里、实验室里上课、做实验。学校各种设备设施非常完善、便利,而且教室里、实验室里、活动中心里很多东西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的或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的。学生有自己经营管理的学生中心,设施更加齐全,活动便利。

(四)职业技能教育非常发达,体系完善(包括tafe的培训),上职业学校的人越来越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afe)。博士山学院也属于这类院校。

(五)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前面提到澳洲学校教育经费十分充裕。但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物尽其用”为原则,学校建设布局合理,朴素大方,自然和谐,舒适便利。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但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是很多,但所有的书籍都是对学生学习有用的,而且全国各学校及各级政府图书馆资源共享。学校师资配置合理,专职教师不多,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但都要进行严格考核、选拔、培训和聘用过程,保证胜任本职工作,人尽其才。管理人员十分精练,但素质都很好,工作效率很高。

(六)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到澳新考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天空特别的蓝,空气也非常清新,到处郁郁葱葱、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澳、新的大学校园,一般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气派的门楼。校园的建筑与绿化与整个城市完全融为一体,城中有校,校中有街,十分协调,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了大学社会化程度。

四、考察取得的主要成果

访问期间,代表团受到了当地有关高校和机构的高度重视与热情接待,得到了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访问行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一)此次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成功访问启动了与澳洲高校实质的合作,扩大了国际合作空间,是我校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取得的新成果,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我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我校与博士山学院在汽车、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签订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协议,与南昆大,基督城理工学院等院校达成了学生交流、专业实践、教师培训等合作交流意向,这不仅拓展了合作办学项目专业领域,也充实和丰富了合作办学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为实现校党委提出的要在新的国别、新的专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为培养本地区支柱产业所急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

(三)访问期间,代表团抢抓时机积极宣传襄樊学院的办学特色、校园风貌和人文环境,宣传襄樊市的攸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城市魅力,加强了外国朋友对襄樊学院、襄樊市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营造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在基督城理工学院,代表团副团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陈曜用ppt形式介绍了襄樊学院和襄樊市,得到该校领导的热烈赞赏。

(四)在访问过程中,会见了澳洲教育服务机构,了解了学生出国留学、海外就业的最新形势和运作模式,掌握了相关信息资源,为开辟海外就业市场打下了基础。

(五)通过十几天的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较为深入地了解了英联邦制教育模式及特点,深深体会到澳、新国家教育制度的优势: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制度安排和方案系统、 教学、实验、实训立体交叉一体化 的教学模式,等等都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良多,是我校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的宝贵参考资源。

五、建议

1、认真研究澳洲大学,特别是被访院校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内容,并进行科学改造,积极引进。

2、分析各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完善办学定位,注重做到教学型要有针对性,研究型要注重地方性,应用型要立足全球化。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尽量减少空、大、虚的比例。必修课要向专业基础方向倾斜,共公课、选修课要向职业技能方向倾斜,紧跟科学发展、工业进步、技术革新,适时吸收、引进新东西,让学生能学到更实际、更实用、好就业的知识和技能。

3、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搞好人才培养定位,走出一条理论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适应全球化形势需要,在国内外都能就业的实用人才。

4、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系院办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系院办学能动性,建立更加自主、自律、灵活、机动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5、理工科类专业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和实行模拟现场、“情景教学”、教学-实验-实训立体交叉一体化教学模式。

6、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制定方案和措施积极引导教师溶入社会、紧跟时代、深入实际,与科学技术、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及时更新、充实和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的科技成果,做到先知先觉,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验。在教学中,要不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答案的专题,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改进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完善相关的服务设施。各系院员工休息室要有冰箱、微波炉、饮水机等必要的生活设备。

7、保障实验室、实训场所的开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时间,自主自愿自在地进行各种实验、实践、实训和设计创造活动。

第7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主持人:2006年7月,济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决定,将微山县人民检察院的管理模式定为“微山模式”,并在全市推广。“微山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刘汉瑞:高检和省市院关于“三位一体”机制建设的要求提出后,我就开始思索“如何把执法行为的细节实时监控起来,能否用业务管理队伍?”。一个集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纠错、绩效考核为一体的业务、队伍、信息化管理机制在心里酝酿着。

“通过检察业务管理检察队伍”,这是我们当初的理念。具体办法是成立检委会领导下的办事机构――检察业务管理办公室。检察业务的“进口”和“出口”由检察业务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各项业务集中汇总,统一调度,打破了各部门各行其职、缺少整合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通过流程式监督对违规违法事项及时纠正,并对每一个案件进行质量评价,我们又制定了《检察业务流程管理办法》、《案件(执法)质量评价办法》、《执法考核监督办法》等配套制度,“微山模式”的体系逐步形成。

主持人:你们的信息化操作平台非常先进,这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刘汉瑞:要提高办案效率和工作效率,实现对执法行为的程序化管理,就必须建设规范执法的信息化操作平台。于是,我们开始了信息化管理研究,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研发推出了检察业务管理软件。该软件已通过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的初步审核。

主持人:由“领导说了算”到“业绩说了算”是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这一管理的关键点在哪?

刘汉瑞: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使执法质量的好坏、工作成绩的优劣直接与干警奖惩挂钩,是“以业务管理队伍”的关键。微山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了检察干警信息化执法档案。执法行为文明不文明,执法细节规范不规范,都将以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评估出相应的分值。依据得分情况,对干警进行奖惩,使业务监督、绩效考核、干警奖惩形成一个链条,从根本上实现了以“业务管理队伍”。

主持人:你们是如何做到检察环节进省、进京“零上访”的?

刘汉瑞:微山县地处苏鲁两省三市九县结合部,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境内微山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71%,是我国北方最大淡水湖,微山居民沿湖居住,属于典型的湖区。独特复杂的地理环境,使保平安促稳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为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院党组会研究出台了《微山人民检察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着力点放在了维护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上。在比较偏远的乡镇设立了检察便民服务联系点,检察院“下访船”成为了湖区流动的宣传车,渔民的“贴心船”。我们把检察长接访、党组成员带班和干警值班制度相结合,接受群众点名接访、预约接访,形成“绿色通道”。

主持人:你们这样的严格管理,会不会使民警在办案时为了成绩而不顾人文关怀?

刘汉瑞:法律不是一付冷冰冰的面孔,其本质是对人文的关怀,我们在依法执法的同时,彰显法律的人文关怀。

秉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我们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建立了“一案一表”制度。对未成年人的年龄、诱发犯罪因素、犯罪特点等逐一进行登记,办案人员针对具体情况制作帮教计划书,有的放矢地进行帮教。为加强对“问题”家庭未成年人的关怀救助,我们还发动青年干警志愿捐赠,成立了帮扶弱势群体基金会。王庄村的王某因盗窃罪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家中有个老母亲和一个年龄不过10岁的孩子。我们了解情况后,为孩子代交了学费,使他没有因家庭问题而辍学。

第8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贫困家庭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和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生活的产物,是“制度性孤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以及监护人综合素养普遍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

一、禾洞镇留守儿童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全县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山地占86.6%,河流、耕地共占13.4%。现今辖7个镇和46个行政村、4个社区。连山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到60%左右。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117570人。由于连山县禾洞镇地处山区,大山阻隔导致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上处于清远市的最北边,经济很难发展起来,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扶持的对象之一。这些综合因素导致连山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过半数的人口外出到珠三角地区打工,解决生活所需的资金。他们长期难以回家,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无法让孩子和自己在城市生活,子女由自己父母或近亲代为照顾。

笔者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和访谈共涉及到190人,小学共93人,初中97人。访问的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外打工情况,中小学生父母一方在外打工49人,父母双方在外打工141人。权威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家庭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母的教育给孩子们留下最根深的影响。有一个好的家庭坏境,才更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

二、留守儿童问题成因

一是生活成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开,自小和亲属生活,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其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腿脚不如年轻人利索,对孩子的照顾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得更加吃力和辛苦,孩子经常蓬头垢面,脸和手经常黑乎乎。孩子的卫生状况较差,在访谈中得知,普遍而言孩子的父母在家时都把孩子打扮的干干净净,穿戴整洁,衣服脏了经常换洗。而当爷爷奶奶照料时,由于小孩子一般比较顽皮和贪玩,会经常把衣物弄脏,而年纪大的老人一般都是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才一天换一次衣服,冬天由于寒冷,洗衣服辛苦,就经常几天才换洗一次。在访谈学校教师时,老师们也提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经常是衣冠不整、面貌不结。

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任何人不可替代,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他们的心灵空虚和孤寂。留守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成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是极度需要父母在身边陪伴的,这些缺失造成孩子童年的不幸、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尽管监护人对自己很好,但也不一定就能感到开心和幸福。在镇上和村民交谈的时候,有位村民讲述他们村里的一些事情,让人听了甚是难受。一个8岁左右的女孩发了疯似的狂追着妈妈的背影,歇斯底里的大哭,大力拉扯着自己妈妈的衣角哀求着:“妈妈不要走…”从家门口一路狂追着到村口,家人怎么都拉不住,她妈妈强忍着泪水和哭声无奈的不停安慰说:“你要听话,在家等着妈妈回家…”那场面真是让人内心揪痛。而当地村民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和离家时这样的场面常有。从这些描述中足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以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些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上的不幸福,这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是心里成因。留守儿童发部分性格外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村里,这些儿童都很多小伙伴。但当他们独处时,常表现为孤僻、内向。在学校时部分留守儿童常表现出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当他们有心里话想倾诉时,过半数的人最愿意和父母讲,他们认为父母才是最懂他们想法的人。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孩子从襁褓中的婴儿开始到懂事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在照料,孩子的母亲快生孩子的时候才回家待产,出月后又去上班了,孩子得不到父母陪伴和父母回家次数少,导致孩子对父母没记忆。亲子关系尴尬,孩子见到父母就躲起来,父母也无奈。

综上原因,造成孩子内心从小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性格上多表现出叛逆、自卑、自觉性差等特点。这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埋下安全隐患,要是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导致他们长大后走歪曲的人生道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邵文虹指出,近年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发人深省的两个数字:一是留守儿童5800万;二是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2005年与2004年相比,留守儿童犯罪案件量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2006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则上升到了10%。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人生的影响有多深远,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三是安全成因。监护人年龄大、干农活疲劳等往往造成对留守儿童监护上的疏忽,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外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当地乡镇调查的时候,一位村长表示,这里是山区,山路偏僻,沟坑多,一般上了中学的留守儿童周末和放假的时候都要帮家里人干一些农活,上山砍柴砍竹、种田种地、放牛等。有时候天气阴晴不定,突降暴雨,山路崎岖下雨后更是湿滑,人很容易摔倒,上一年初冬有一个孩子独自上山干活,结果突然下了一整天的大暴雨,家人发现后找村民一起出去找,都没找到,幸运的是在山上干活的邻村村民在跑回家途中遇到已经晕倒的他,那时小孩身上的衣物已经被大雨淋湿,还发着高烧,于是赶紧把他背回来带去救治,这样才救回他的命。

禾洞镇河流资源非常丰富。夏天留守儿童们喜欢去河边游泳洗澡、拉网捉鱼,爷爷奶奶年纪大,加上也有农活要做,不能时刻看管孩子,孩经常结伴去河边游玩,溺水丧命的悲剧时有发生。一个乡镇的村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指着一个地方说:“就是那边的那条河,溺死了不少可怜的孩子。”调查的时候笔者落脚的那户人家,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父母出去打工。小男孩才三岁,但是小腿上一片严重烫伤的惨状。和他们交谈得知,家中盖房子,没钱请人,都是他爷爷自己一砖一瓦的往上盖,而奶奶一边帮忙运送水泥沙之类的材料,一边照看幼孙。有一天烧开水的时候,奶奶要送水泥就出去了一小会,小孩不懂开水的危害性,就打翻了开水,烫伤了整个小腿。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孩和小学生中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力、有效的监管,人身安全隐患较大,安全隐患实在是随处可见,经常由于监护人的一个不经意疏忽有可能失去宝贵的生命,遗憾终身。

四是教育成因。留守儿童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人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人格教育、学习上的辅导和监管等。杨国枢认为,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缺少父母关爱、隔代教育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少部分的人比较自觉,愿意去学习。这在我们的个案访谈和家访中都有相关了解。这部分孩子多数为女孩子,她们乖巧懂事,努力学习。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整天和其他孩子出去玩,把学习扔在一边的,天黑了也不知道回家。他们怨恨他们的父母把他们丢下,觉得世界对他们不公平。问卷数据显示65.8%监护人都不怎么监管他们的学习,50.9%的留守儿童都不满意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习上的辅导,77.7%的监护人没有能力对其辅导,因为监护人主要群体是爷爷奶奶等,他们年纪偏大,以前生活困难,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业辅导。王玉琼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监护方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学习上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往往只是照顾留守儿童的起居和生活。对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比较溺爱,这样对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利的。22.3%的监护人有接受过中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学习能进行一点辅导,但是他们表示,白天要上山和下地干活,傍晚回到家中早已精疲力尽,晚饭后早早休息,根本没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学硬件设备、师资质量等。我们的调查、家访和以上数据都显示,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师资力量差,乡村教师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学校硬件设备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图书资料、没有教学工具。教师往往是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经常以孩子们的成绩片面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严重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其他优点。64.1%的学生表示老师家访频率是一年一次,同时学校开家长会的频率一年一次的占79.8%。学校不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在个案访谈过程中,很多家长表示有时候学校老师来家访那都是因为孩子欠住宿费和伙食费(当地初中生有住宿),不然基本上都不来家访。

三、结语

在调研中总结了留守儿童对理想生活的期望,孩子们大部分都希望在生活上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一家团团圆圆。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分享快乐。懂事的孩子则希望在外的父母能够健康、平安,早日回家。同时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导,有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好的学习坏境。

参考文献

[1] 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

[3] 王菲.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思考[J].教育研究,2013.

[4] 何彪,牛星丽.关于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 http:///info/616[EB/OL].

[6] 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2013-05-10.

[7] 李克勤与留守儿童父亲通话:你们是国家功臣[EB/OL].2014-01-28.

第9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口述档案;探析

“口述档案”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的,根据《档案术语词典》,口述档案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的,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高校口述档案是伴随着高校修史编志的需要而兴起的,通过采访见证高校历史发展变迁的人物,从而获得“活历史”“活档案”,来填补或者丰富高校档案资源。

一、开展高校口述档案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档案馆藏资源。我国目前高校档案建设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成效显著,但是部分高校档案馆藏结构仍不太合理,主要体现在馆藏档案主要以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等类别为主,缺少特色。再则,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开始重视电子文档的归档工作,但是馆藏还主要是以纸质档案为主,馆藏档案反映高校历史发展的资料不够丰富。各高校的办学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各种原因,高校的馆藏档案并不能完整地记载和反映高校办学历程,留下了令人遗憾的历史空白。口述档案是采访见证过高校历史发展变迁人物的笔录、录音、录像等,能反映高校各个时期的办学理念、办学途径、办学效果、重大活动或事件等,丰富或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使档案载体形态呈现多样化,馆藏资源内容更加丰富。

(二)有利于开展高校校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高校涌现出大量校史研究成果,有大事记、校史、校志、人物传记等,并且发表相关论文无数篇。校史研究一方面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校师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情怀。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校史研究所利用的馆藏档案资料有限,造成校史研究取材不够、研究方式单一,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成果不够丰富。口述档案作为对馆藏档案资料的有效补充,对高校修史编志有着重要的意义。口述档案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历史,见证了学校的风风雨雨。开展高校口述档案工作,可弥补文字型校史资料的不足,填补校史空白,有助于编写出内容更加丰富,学术水平更高的校史研究著作。

(三)有利于对师生开展爱国爱校教育。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口述档案的载体也变得越来越生动丰富。口述档案是通过采访而获得的影像资料等,配以文字说明,具有客观、真实、生动的优点。口述档案中体现高校内在历史文化沉淀及由此展现出的独特精神风貌的声像载体完全可以用校园广播、电台或校园网来进行传播。由于口述档案能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大学精神,尤其在凝聚校友饮水思源,感染并启迪师生爱国爱校,提升高校文化等方面,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因此,口述档案是高校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各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目前高校口述档案存在的争议

(一)概念不统一。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认为口述档案并不具有档案属性,只是一种活材料,是书面材料的补充形式。在河南省档案局主办的档案界网站上,有人争论“为什么非要冠上‘档案’一词呢,对过去事件的回顾,档案可以称为正史,口述应该视为野史;对现实事件的记录,有记录、录音、录像等,不必再分为是不是口述,口述+档案叫法不科学。”而有些学者则持肯定态度,认为口述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

(二)对其形成过程有不同理解。大家对“高校档案是高校从事教育、科研、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等形成的资料,具有很大的保存价值。”没有争议,认为档案的产生与实践活动几乎是同步产生的,是高校各部门在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口述档案是为了弥补断层,还原事实,于事后多年追加的记忆。所以,档案界有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口述档案不具有原始记录性。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只要口述档案的被访者是当时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所述内容真实,便具有原始凭证性。

(三)对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中国人向来有“口说无凭、立字为据”的思想观念,而高校口述档案主要来源于见证高校历史发展人员的回忆。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年代久远,人的记忆会模糊,或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回忆者没有说出史实,高校口述档案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不具有凭证性。虽然学界对高校口述档案甚至是一般口述档案都存在着很多争议,但其在生动还原校史校貌、填补校史空白、丰富档案馆藏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对高校口述档案工作的设想

尽管高校口述档案工作存在争议,但是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应想方设法做好此项工作。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访谈主题和方向,然后确定访谈对象。高校的访谈对象一般是学校历任校领导、学校有影响力的老校友、院士、学科带头人、院系领导以及其他了解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老同志、校友等。口述档案的主题、访谈对象确定后,需要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既要查阅访谈主题的相关资料,还要查阅被访者的背景资料及其与访谈主题之间的关系。资料准备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对被访者的尊重,还有利于深入访谈内容。提前将采访目的和内容告知被访者,让其有充分时间做好准备,为访谈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工作中要攻坚克难,同时要体现人文关怀。口述档案工作进行过程中,访谈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要能很好地与被访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工作方法与态度,注意措辞,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冷场情况的发生,也不要打乱被访者的思路。紧紧围绕主题,深入挖掘丰富资源。口述档案征集工作还会遇到种种困难,要有一定的耐心。比如因被访者地域分布较分散,需四处奔波,或者因为寻人不遇,劳碌之后未得到有价值的信息等。做好各种应对困难的准备,才能勇往直前,做好口述档案征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还要体现人文关怀,要考虑到有些被访者年事已高,或者因疾病等原因行动不便,吐字不清楚等情况,采访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应有的关怀。比如在访谈中尽量放大音量,缩短采访时间等等。

(三)做好口述档案的后续工作。口述档案主题采访结束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最好合影留念,作为开展此项工作的有效凭证。此外,口述档案是具备逻辑与事实的文字及音像记录,高校相关部门在口述项目的采访完成后必须进行整理,尽可能保持其客观性。整理时不仅要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还要将采访时间、地点、口述者、采访者、采访问题等信息记录下来,保证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和完整。同时,还要对被访者记忆的真实性与校史的真实性进行对比、鉴别,客观公正编写校史,力求达到记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在编辑整理口述档案资料的过程中,若遇到前后矛盾、内容含糊不清等情况时,可对被访者进行二次采访,以便最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口述档案内容定稿后,请被采访者核实内容,并在相应位置签名,以示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性与严肃性。最后,积极对口述档案进行开发利用,让口述档案走出库房,走进校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伟.口述档案与校史研究[J].山西档案,201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