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直销市场论文精选(九篇)

直销市场论文

第1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竞争压力的逐步增大,产品销售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市场营销模式作为企业产品销售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将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市场营销模式由商品生产企业和各级经销商组成,市场营销模式将对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销售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销售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市场营销作为企业改善产品销售,实现利润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加强市场营销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驱利避害,发挥优势。市场营销模式根据角度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包括:

1. 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

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都是常见的市场营销模式。消费者导向模式是指通过辨认现在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和欲望,衡量其大小,从而确定一个最佳的目标市场,并决定服务于该目标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分销渠道和促销方式,即"4P"的营销组合。竞争导向营销模式指的是通过对竞争对手及自身优、缺点的分析、制定和实施在竞争中取胜的各种策略。其理论依据是把市场竞争看成一种"零和游戏",即竞争对手多占领一个市场分额,自己就得相应减少一个市场份额,因此要把竞争对手看成是"敌人",运用各种手段战胜对手。关系导向营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和保持与顾客、供应商、主观部门、竞争对手等的和谐关系来进行营销活动,其理论依据在于买卖双方的交换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双方的密切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实践证明维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因此关系导向模式强调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消费者导向模式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营销模式选择,企业采用"4P"营销,进行大规模营销活动,利用低廉的价格或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竞争实力,通过传媒宣传品牌形象并最终赢得胜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实力企业运用竞争导向模式赢得了成功,竞争导向模式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重视。关系导向模式在我国企业的营业实践中得到了重视,成为企业提高关系质量、培养顾客忠诚感,提高顾客光顾频率的有效手段。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改善经营与管理,改善销售的重要举措。

2. 品牌营销模式、定位营销模式、通路营销模式、商品促销模式

品牌营销模式是当前应用较多的一种产品销售模式,以洗涤用品市场为例,各公司在品牌运作上主要采取品牌多元化战略和品牌家族化战略,如宝洁公司成为品牌多元化战略最着名的代表。在洗发产品上,宝洁公司就拥有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和润妍五个知名品牌。在沐浴用品上,拥有舒肤佳和玉兰油两个品牌。宝洁公司依靠其强大的品牌推广能力,将其旗下的不同品牌全部塑造成知名品牌。在沐浴用品上,如舒肤佳、西亚斯等,品牌家族化居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定位营销模式是指在产品定位上,必须坚持创新,应该根据竞争对手情况和消费者需求,开发有特色的产品,并结合企业文化特征和消费心理提出新的产品概念,进行定位营销。消费者对于商品普遍存在着求变求新的消费心理,同样以洗涤用品为例,各公司纷纷推出新产品,洗涤用品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评价指标繁多,人们可以从香味、对头发和皮肤的护理、柔顺等十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所以只有不断开发产品功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产品内在质量的基础上,还必须提炼具有个性的产品概念,使其核心功能和功能都能充分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通路营销模式是指在渠道建设上,集中力量、通过与经销商的强力合作或直接控制终端市场,迅速形成区域市场的相对优势,伺机扩张,推广产品。根据当前的一些营销习惯,企业往往通过两种形式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如直销,即企业通过建立专卖店等形式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如雅芳化妆品、格力空调及其他的一些服装类商品;分销,企业将产品通过经销商、商等一级一级的送到消费者面前,如海尔电器通过众多的销售商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直销由于可以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便于厂家更好地了解产品及消费者的需求,因而目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直销,缩短流通环节,对生产企业来说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终端营销模式

终端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自产生以来就收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热议。终端营销就是直接针对消费者的营销。终端营销是直接以顾客为对象,实施各种营销活动,以追求合理、最大顾客让渡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终端营销的优势在于:(1) 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最全面的服务。处于终端的营销人员都对其产品有着甚为详尽的了解,当消费者缺乏必要的产品知识并要求了解时,他们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时针对不同消费者的自身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2) 可以为产品品牌进行最有效的宣传,并起到培育市场的作用;(3) 可以直接、有效、迅速地反馈产品信息。由于终端营销人员都是由企业直接派出,受企业直接领导的,所以他们能最直接、最清晰地收到由市场反馈的产品信息,并能迅速地向企业决策部门反映;(4) 可以敏锐地把握市场导向,掌握顾客需求的变化。俗话说: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谁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尽先机。(5) 可以最大范围地提供顾客让渡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当前由于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从单一产品质量竞争向全面产品服务竞争转化。在当前企业通过终端营销,提供顾客让渡价值的竞争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市场营销,相对与促销和销售来说,实现了一大进步,他比促销更富有灵活性、丰富性和系统性,比简单的销售更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通过改善营销模式,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上应坚持以下的原则: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企业的宗旨决定了它只能以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经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营销的载体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模式,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产品及服务的销售;要敢于打破传统,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模式的选择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商品销售的变化和企业产品定位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炎坤. 《中国轿车市场营销模式分析》,载《现代商业》, 2007, 2.

[2] 李建立, 韩进军. 《洗涤品中国市场营销模式分析》,载《经济世界,》2003,3.

第2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期间,一些理论在传入国内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被曲解,以及因为市场环境、文化的差异而出现水土不服或者南橘北枳的情况。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这些系统的理论,使得原本还停留在销售认识阶段的中国企业,得以非常有计划地开展营销,并且迅速将营销提升,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层面。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诞生了一大批熟悉西方经典管理、营销理论的本土实战营销人,这群人分布在咨询、策划、广告公司以及企业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然而,在运用西方的经典市场营销理论征战市场的过程中,这些思路活跃的人逐渐认识到,西方的营销理论虽然研究的是市场营销的普遍规律,研究的是营销行为的共性问题,但是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市场发育状况下的个性化营销问题缺乏关注和研究,导致出现一种现象:听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却处处碰壁。另一方面,现代营销理论已经诞生多年,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非常有创新性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并且无法在经典理论中按图索骥地找到。

于是,这些实战派专家依据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以及在市场一线浸淫多年后养成的敏锐市场感觉,大都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市场观和方法论。这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的雏形。可惜的是,这些“大无畏”的、有着创新精神的实战派专家大都理论视野不够宽广、理论研究水平不够高,立足于本土市场所做的提炼往往只是感悟和体验,没有达到非常精细的系统化、理论化程度。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理论创新,其初衷可能并不是为了理论研究,而完全是为了打造个人品牌,以获取商业上的咨询、培训、策划订单。“本土营销理论”就进一步给人以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感。所谓新的营销理论,概念漫天飞舞,但是真正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有思维创新性的,可谓极少极少。

实战派大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而学院派就可以说是闭门造车了。这话说得可以有些重,但是毫无疑问,学院派本来可以依托其多年的学术训练、扎实的理论积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为中国本土营销理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可惜的是学院派最终还是在营销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中缺席了。他们的营销研究成果以及营销教育工作越来越远离实践,就我所知,很多人根本就不熟悉企业,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案头研究,在故纸堆里翻来翻去,对于市场上的最新动态却一无所知。要知道,管理、市场营销原本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美国其相关的教学都是案例式的,然而在中国,学院研究和教育却停留在自己的象牙塔里。

在我看来,这种局面的产生和当前科研体制的僵化及落后有莫大的关系。相关的例子可以随手拈来。比如,在大学里,教授们的管理、营销实践是不受关注的,受关注的是你在SCI、CSSCI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被检索引用了多少次,这几乎成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全部。然而在我看来这简直荒谬透顶。自然科学有公论暂且不提,但是社会科学原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有的只是百花齐放式的争鸣,是思维的开放。而在中国做的研究就应该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不用太关注“洋大人”的看法,去追求所谓的国际学术前沿。

在我看来,中国大学管理学系、营销学系的教授们应该全都到市场一线去,深入企业,一边做咨询、做企业战略规划,一边进行研究。要解决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提炼经验,形成理论观点,而不是在故纸堆里搜罗而后编造概念,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变成一堆没有丝毫用处的文字垃圾。

纵观近年来管理、营销领域的学术研究,大都是实证分析,谈不上有何创意。但怪异的是,在国内恰恰是那些做纵向研究(国家、部委牵头)的显得高人一等,而横向研究(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好像不入流。然而,企业最需要的恰恰是贴合其问题、有借鉴意义的市场研究,最终帮助自己做出决策。中国企业渴望得到管理、营销支持,但学院恰恰将企业排斥在外。比如,商学院的教授深入研究一个企业,为什么就不能算是研究成果呢?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导向错误的问题。

好的管理、营销理论研究应该帮助企业做出决策,或者创新模式,或者开阔企业的视野,如果一条都不搭,这种研究就没有意义了。可惜的是,国内的理论研究大都还立足于原有逻辑的推演―印证而已。殊不知,一种创新恰恰是对原有逻辑的突破,从颠覆中寻找新的逻辑,从而得到新的认知。

第3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实证主义是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其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其基本观念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惟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的知识才是科学。它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营销学方法论不等同于研究方法或具体技术,它是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价。在西方研究概念中,规范的研究都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如商品学派和职能学派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的。

实证主义强调知识的可观察性。如细分市场特征、竞争者行为、某一类消费者对某个具体产品的购买行为,等等。这些都是可观察的。长期以来,实证主义一直是市场营销研究的主要方法。我们研究营销学的方法基本就是观察(案例)——归纳(总结共性)——分析(案例中说明的问题)——判断(归纳出结论)——预测(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的归纳模式。

本文无意否定实证主义在市场营销研究中的作用,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对于市场营销研究来说,我们不能完全陷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中,因为市场营销自身的特点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缺陷导致了市场营销研究的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对于市场营销学科的发展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缺陷

1、实证主义专注于实证分析而忽视营销理论的建设。

首先,实证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重经验轻理论的特征。忽视理论建设而专注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就是营销学研究的破碎和分裂。今天的营销学的繁荣只是停留在表面,由案例、事件类所组成的经验外壳比较丰满,但其背后的理论内核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研究者割取其中的一个小块,但是研究结果相互之间无法融合。如,在行业、企业和消费者三个层次上,虽然单就各个层次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各个层次之间的整合却始终是个难题。市场营销丞须建立各个知识领域间的正确联系。不客气的说,实证分析对于建立这种联系帮助不大,只会给建立对营销现象的完整理解带来更多的障碍。缺少理论内核的实证分析就好象拉车的马儿虽然都在努力,但却没有朝着一个方向,只会加剧营销学的分裂。毫不客气的说,市场营销学还处于描述性与因果性的归纳阶段,同其他自然学科相比远未接触到深层的理论内核。但就建立营销理论的内核而言,只有理论思维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其次,市场营销的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缺少适当的假设与公理,也就没有适当的定理与推论。例如,我们知道要依据消费者的媒体习惯去制定广告计划,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是有效的原因。就好象现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动力仍是经验的总结,并非理论科学的发展。甚至在证候实质研究领域,还出现了以“药—方—法—理”研究及“病—方”研究取而代之的想法。以至于中医在一些西方国家被视为迷信。

2、实证主义方法论下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际市场操作的成功不具有因果关系。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从“证”的角度讲,一项科学实验之所以科学,在于其可重复性。如果一个科学实验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在同样的控制条件下反复进行,那我们就说,这个理论是可证伪的。但是在市场实操中我们发现,在青岛是有效的营销方法在南京面对相同细分变量的消费者可能是无效的。这是因为两个城市的规模、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周边环境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实现初始条件完全相同。意思是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我们无法获得同样的控制条件,那我们也就无法保证成功的方法是可重复的。也就是说,市场营销是不可证伪的,那它的偶然性就是必然的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实证主义主张社会学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是如何”。但是市场营销学掺杂了太多的科学无法判断的“应该如何”的东西,这也导致了市场营销理论的不可证伪性。因为可证伪性对于“应该如何”这一道德命题来说是无效的。依照卡尔.波普尔的观点,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这实际上等于说市场营销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用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来说,营销管理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我们试想一下,快速消费品的一个成功案例能否类推到耐用消费品的营销之中?一些企业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通过投放广告而成功的案例在今天是否依然可行?我们经常听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讲述如何成功的营销案例,但是换了一个企业这个案例是否还起作用呢?

恐怕都很难奏效。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同样的控制条件。

那我们再退一步来说,同一个产品,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营销对象,但是时间变了,那么使用相同的方法我们能获得成功吗?

答案是——不能!举例来说,上个世界的八九十年代很多企业通过做广告获得成功,今天如果有人依然想通过这种方式成功那恐怕就是在找死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在那个时候你开进中央电视台一辆桑塔纳你开出来的会是一辆奥迪。今天呢,你开进去一辆奥迪,很可能开出来的就是一辆奥拓。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营销对象接触信息的方式也变了,时间变了就意味着什么都变了。只有你的方法没变,你不是找死又是什么?因为时间变了,也即意味着营销地点、营销对象的初始条件都发生了变化。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里我们又涉及到市场营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市场营销过程的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已经发生过的行为不可能被严格的重演,即相同的解释变量并不能得到相同的被解释的历史现象。这里我要说明两点。一是营销过程本身的不可逆,也导致了市场营销的不可证伪性。另一个就是曾经被证明是成功的营销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无法获得完全相同的控制条件,而使其前途变得扑朔迷离。

看到这您大概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是的,市场营销的不可证伪性与不可逆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下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际市场操作的成功不具有因果关系。不同的环境条件决定了事物具有不同的行为状态,不同的行为状态又有着不同的结果,因而一个理论方法就有多种可能的未来。也就是说,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就需要我们依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营销的方法,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随需而变。

3、实证主义的因果性陈述和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随机性难以调和。

实证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因果关系陈述和概率统计关系陈述,但是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却又充满了随机性。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消费者总是选择他们认为能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公司购买产品。但实际上,顾客往往并没有选择那些提供最高让渡价值的产品。消费者选择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符合传统的因果律,而作为个体消费者却又千差万别。消费者在购买的选择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用实证主义的因果律恐怕就很难去描述了。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宏观的层面看消费者行为,我们假设具有相同特征的消费者都是无差异的,所以我们可以对具有相似特征的消费者进行聚合,也就是进行市场细分。就是说我们可以在确定的原因下得出确定的结果。但是从微观上来看,每一个消费者又是有差异和唯一的,这就违背了具有相同特征的消费者都是无差异的假设。就是说,我们把宏观层面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微观层面还原的时候,实际上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虽然我们又提出了针对这种个体差异性和唯一性的定制营销,但这只不过是又一次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外壳添砖加瓦而已,并未解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消费者行为之间的融合问题。这样只会使市场营销学更加破碎。市场营销的这种随机性恐怕暂时很难用实证主义的因果性去陈述。

4、实证主义方法论并不能保证市场营销研究的客观性。

实证主义方法论要确保其研究结论的客观性,营销研究就必须要从事实出发,同时尽可能的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但市场营销学的特点决定了营销研究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一般不介入正在研究的现象,而社会科学家则自身在研究现象之中。因此,研究者必然会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带进认识过程,并最终影响到认识过程的结果。再加上市场营销研究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很难重复营销事实发生时的所有条件。悲观地说,我们可能无法评估营销研究的客观性。这也意味着我们由经验获得的理论可能与真实客观规律距离甚远。如果营销环境和营销对象又发生了变化,我们如何保证此时此地的“成功法则”在彼时彼地也能获得相同的成功呢?

5、实证主义方法论并不能解决市场营销研究中的所有问题。

为什么说实证主义方法论不能解决市场营销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呢?

比如说,一个消费者钱包里的钱只够买一双李宁牌的运动鞋,但最后却刷卡买了双耐克。显然实证主义无法解释这种冲动型消费的原因。这是因为市场营销学本来就不是纯粹的科学,而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就需要用到心理、情感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了。也就是说,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并不能解决营销研究中的所有问题,解释主义或者定性研究方法同样是营销科学所必需的。

二、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一直以来,市场营销学在研究方法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论,即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之间的争论。但是今天市场营销学科的现状告诉我们,脱离了人文主义,单纯按照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走下去,我们的路将越走越窄。

第4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零售环节;市场营销;路径;措施

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是对企业市场营销进行细致划分后,针对零售环节市场营销提出的概念。在这个方面具体实践需要结合零售环节的具体构成要素、零售中各个渠道;并在技术工具应用、市场对接融合等基本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将零售环节与其他产业链下的环节进行一些关联性思考,才能构建起较有完整性的基于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体系。以下就按照其“新理念”,提供一些解读它的“新视角”。

一、区分基于产业链与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

在商业时代,现代企业生产理论认为,可以将其整合在一个统一的产业链条之下。具体是根据企业生产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把整个生产称之为生产制造;然后按照其生产环节,将其划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包括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在这种产业链管理思维之下,基于产业链的市场营销需要与所有环节进行关联性对接。但从一般性的市场营销实践层面观察,我国企业多将其与零售环节进行直接对接。所以,需要先区分清这种单一化取向的不足之处,并从中增加针对产业链条主导下市场营销内涵的理解,为其赋予全面的意义。通过对基于产业链的市场营销理解,可以认识到基于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包含在其中,属于一个分支部分。另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在于将零售业的市场营销与零售环节市场营销进行混淆。按照产业链下的市场营销理念,可以把前者划分到产业链下的市场营销,而将后者单独作为一个基于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只有分清三个易于混乱的概念之后,才可以清晰地展开针对零售环节市场营销的具体分析。

二、零售环节市场营销思路分析

根据现阶段我国大多企业在零售环节市场营销的情况,主要不足之处体现在“营销思维”层面,所以,以下就采用“思路决定出路”的新结构经济学原则(可参看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对其进行原则下的思路、互联网时代的思路、以消费者为主体对接的思路三个面向提出三个“新思维”,为我国企业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提供一些“出路”。

1.“思路决定出路”原则下的营销思路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新思维下,开展零售环节市场营销,要从思维转变角度,转变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思路。具体解析,要求将零售环节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划分,包括以零售商为主的渠道销售、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线上销售与线下实体店直销以及以营销人员为主体的活动营销等。在这三种类型的零售方式中,将市场营销与其进行结合,从而推进品牌战略的发展,增加零售额度。

2.“互联网+”战略下的营销思路

在互联网时代实践零售环节市场营销,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依托,实现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推广。在这个方面,基本经验是采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的便利性,将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推进到每个消费者个体或发掘潜在消费者。根据技术工具的属性进一步深入挖掘,发现它内在本质中包含有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即在这种技术工具背后隐藏着一种新的互联网思维;将其具体化到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可以理解为针对消费者个体的市场营销;另一个启发是在这种新思维之下,提高以技术工具为导向的“更新速度”。

3.“体验式消费”潮流下的营销思路

零售环节与消费者群体的对接最为直接,为了满足零售环节的一般条件,需要在市场营销中植入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思路。在这种思路之下,要求展开针对消费者的信息收集,包括对产品的品类选择、规格选择、颜色选择,以及记录相关的消费者群体;然后按照消费者数据、渠道销售的经管人信息反馈、零售店工作人员的信息反馈对其进行消费者群体划分;在这个方面的具体营销实践,可以更好地将这种市场营销手段提升到细分市场的高度,并将市场营销与零售环节进行高效对接;再进一步可以将零售环节的销售直接融合到市场营销之中,形成新的“零售+市场营销”模式,提高市场营销在零售环节的价值与功效,促进体验式消费的实践。

三、零售环节市场营销路径及措施

1.品牌化路径及实践措施

由于零售环节与市场直接对接,因而它是直接构建品牌、建立品牌、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的直接路径。一般而言,需要按照零售环节的终端位置,从业态、品牌架构、渠道、客户能力、市场环境五个方面具体实践。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要求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品牌化的市场营销路径,深化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比如,在业态方面,就可以根据“最终交易”这个确定性,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从业态营销方面进行具体定位。实践操作中,要求按照上文中所说的“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先进行市场调研,或利用客户信息问卷调查,或利用零售商数据反馈,或利用零售店雇员问卷调查,或利用蹲点式的暗访记录,或利用技术工具实践大数据分析;以实际零售环节市场调研结果,推进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方案。从品牌架构出发,实践零售环节市场营销。比如,以某产品为例,可以在几个不同的类型下构成一个系列,形成典型性复合品牌,因此,它属于双品牌架构;以此类推,也可以形成多品牌架构。所以,同是一个品牌,因其品类不同;同是一个行业,因其品牌不同,就会出现差异化的线性或平行性品牌架构。因此,市场营销中有必要针对零售环节所在的区域、店面等进行具体的营销方案设计。可以选择零售业市场营销中的“波士顿矩阵”,它既适用于产业链条下的市场营销,也适用于零售环节品牌架构方面的市场营销。零售环节的最大特点是“渠道为王”,所以,需要将市场营销与渠道销售进行融合;比如,某产品就在渠道零售的基础上采用“送匾额营销”“送冰柜营销”“附赠品营销”等。这种营销方式可以极快的传播,甚至形成一种以“品牌”为中心的“街景门面”,可以快速、大范围、遍地开花式地达到零售环节市场营销目的,易于深入人心、产生影响。客户能力对接式的市场营销,要从客户推介、文化层次、客户与工商业匹配度等实践。充分利用客户载体,输出市场营销中的客户心理引导,如利用4C理论中的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就可以更好地将零售客户与市场营销进行关联,以消费者带动消费者扩大营销效果。在这个方面,主要依赖于市场营销人员与客户方面的对接,以及地推式的营销推广;尤其是以手机为平台,利用技术工具QQ、微信等进行对接式市场营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客户个体、客户相关团体之间的市场营销路径。市场环境会影响到零售环节的整体销售情况,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可以将其与市场环境进行结合。如以区域为例,可以根据现阶段中心发达区的营销饱和度,逐渐向周边市场进行细致化的市场营销,把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扩大到“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这样,既可以将品牌营销进行一些延伸,也可以针对周边市场的假货、山寨货等进行直接性的区分与打击,达到维护品牌的目的。因此,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也属于多层面的营销,并不是局限于单一化的零售环节之中。

2.多层次路径及实践措施

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虽然局限在产业链的终端环节,但透过一般性分析与经验总结,可以认识到它也是由多个层次所组成。比如,其中包含有品牌化营销路径中的品牌推广、品牌维护等。因此,需要结合这种多层次的路径,按照上文提到的三个思维导向,对其再进行技术工具层面的营销路径,以及基于体验式消费路径的分析。现阶段零售环节包括传统零售方式与电商零售方式;以下探讨就在上述三种思维之下,根据不同的零售方式,对零售环节多层次路径的市场营销做出讨论。以传统零售方式为例,其市场营销可以借助“新思维”,按照细分市场、消费者主体、渠道销售、地域销售及周边销售实施针对移动终端客户群的市场营销方案。具体而言,即按照现阶段的零售市场区分,将市场营销定位在广大农村地域,利用上文提到过的附赠品营销,开设专营店体验式营销,以及上门营销、走村营销。在这个方面应该切忌主打销售产品的路向,而应该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联系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的知识宣传;即对产品真假进行区分的“鉴别传授营销”;以及发放与产品宣传相关的海报、小产品、宣传页等;这些在城市地域已经得到成功实践的营销策略在广大农村周边地域容易成功;也容易让品牌留下较好印象,尤其是一些大品牌在农村地域“山寨货”居多,为了市场的向好发展,以及维护品牌形象,需要做好零售环节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市场营销。比如,某洗衣粉品牌,即是由于在农村地区大范围的出现仿冒品而失去了广大客户群体的信赖。所以,需要在这个方面将市场营销与其对接,提高零售环节市场营销的效果、品质。以电商零售方式为例,主要是针对个体消费者、团体消费者。因而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有必要以线上、线下两个路径进行市场营销方案设计。在线上,可以透过网购平台利用技术工具的便利性,打造出以“更新”为主要方法的市场营销,包括网页的更新、微博更新、博客更新等。在线下,可以按照“体验式消费”,设置具体的体验店、专营店,让消费者可以进行线下体验、观看、试用,然后在线上下单购买等。线上与线下共同推进,可以提高零售环节市场营销的品质化效果,并将营销与体验进行结合,从而解决客户在电商平台进行产品购买中担忧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还需要将关注点设置在售后服务的视角下,让市场营销转变为一种针对售后服务品质的监督与调查;以此能够更好赋予市场营销以更完备的功能。从具体操作方面看,可以对消费者进行调研;对零售环节的服务状况、服务态度、服务满意度等做出进一步区分;并在提炼、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针对零售环节服务的市场营销方案;从而满足零售环节市场营销的完备性、全面性;最后逐渐过渡到“零售+市场营销”的深度融合模式。

四、结语

以上文分析为基础,需要在学科认知领域建立基于零售环节的市场营销理念;并在这种新理念下,从新思维的角度出发,形成有思维指导、对接路径、具体实践措施的新型市场营销体系,从而推进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下游的线上线下推广,并逐渐走向“零售+市场营销”的新营销模式,为企业市场营销开拓出新的发展路径。由于该领域比较陌生,希望借助此次探讨的机会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争取为该主题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项目化管理的优势构建〔J〕.价值工程,2015,(1):169-170.

〔2〕孙丽英.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3,(2):182-185.

〔3〕蔡霞.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对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3,(17):53-55.

第5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1.1论文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我国的机械品行业来说,国外企业大多都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同行业企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力图突破竞争,取得长期持续的快速发展。比较国内外企业,国外企业除了有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之外,对我国国内企业威胁最大的就是他们的技术优势。这些优势使国外企业控制的高利润点,对我国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国内企业占据着明显的地利优势,也就是说,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建立完善的营销渠道,通过营销网络的竞争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此外,从营销角度来看,目前机械类行业的许多产品出现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营销网络的发展会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营销渠道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对营销渠道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许多国外企业都是凭借优秀的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企业快速持久地发展。比如美国的沃尔玛,其通过对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的控制,使自己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角色,对整个市场链具有很强的谈判能力,使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通过对我国国内机械行业企业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营销渠道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沿用的仍是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这些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模式在国内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能很好的适应竞争的需要,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成本高、效率低、可控性地等特点。未能塑造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2论文研究意义

近年来,伴随我国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众多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使国内诸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尤其对我国机械类行业,外资品牌的机械类产品在我国境内一直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同时由于其发展时间早于我国同类行业,其在技术和管理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他们通过科学的营销管理和有效的国际策略,在我国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外资机械类企业已经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尤其在高端市场上,好多机械类外资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与其客户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对我国国内同类行业的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尽管在技术等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我们毕竟占据地利优势,我们得生产基地,物流中心都具有本土化优势。所以,本文认为,在技术、品牌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们想要快速提高核心技术,或短期内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发挥地利优势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却是较为可行,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因此,本土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营销网络,在营销渠道方面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更是发挥国内企业地利优势,在最终市场取得胜利的重要出路。

本文首先对我国机械行业的竞争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指出通过营销网络的巩固、发展和完善,逐步将营销网络塑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国内机械类生产企业发展的最有效策略。随后,本文从渠道建设、网络建设、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建议。对于提升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机械行业企业进行整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机械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处于生产制造环节,在整个行业中位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如图一所示),这导致我国企业的利润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总是较低。而且对于微笑曲线的右端:技术和品牌两个方面,我国国内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方可见效。从微笑曲线的左端来看,我国企业在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利优势。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积累类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尚处于较低层次,仅局限于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在形成战略伙伴、技术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仍发展缓慢,并没有将营销网络假设上升到战略高度,更没有将营销网络变成国内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所以营销网络的建设对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而言,就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对营销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使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通过控制营销渠道的控制,使他们在技术条件落后又不具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向微笑曲线的左端顶端(如图一所示)靠近,增加国内企业的利润率和竞争优势提高我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许多机械类行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总是难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自身的营销网络始终不是非常完善。部分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并止步不前,无法升级;甚至有的企业,由于自身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各年市场规模极不稳定,并未形成持续稳步发展的态势。本文力求通过对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网络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我国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特点和优劣势,找出适合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建设道路。

具体说来本文具有以下目的:

(1)研究我国机械类行业在营销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以压缩机生产企业为例,分析适合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渠道建设的一般方法和

途径。

1.4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论文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本文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我国市场环境,能够更好的证明各种营销网络建设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对部分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

(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营销网络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把握理论前沿,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即从理论上,又从实证上对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1.5本文的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的各种消费理论进行回顾和述评,系统分析了相关理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作为此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我们通过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进行行业分析,了解行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机械类企业的产品特性、竞争环境、竞争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按照本文建模,在进行全面的环境分析和竞争分析的基础上,以压缩机企业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找出我国机械类企业进行营销网络建设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机械类行业适合采用直销加普通营销的方式进行营销网络建设。并且指出: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自身企业与最终用户(企业用户)间进行战略联合,逐渐使我国企业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整合使我国机械类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对营销网络的控制能力。(此部分会通过牛鞭效应、最优规模、和价值链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对这一方法的经济效益进行证明。)

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6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本文从更为广义的角度上对营销网络建设进行考察,不仅考察营销网络的实体层面,更对虚拟的营销网络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延伸了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认识。

(2)本文结合我国机械类企业的竞争特点和产品特点,提出运用直销和渠道扩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多种营销方法的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各种方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对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方法进行创新。

(3)本文提出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整合模型,将我国机械类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从战术提高到战略高度,使营销网络成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二章:国内外营销网络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最早研究营销网络问题是从营销渠道角度入手的。西方营销学者早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营销网络及营销渠道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形成7套经典理论,按照理论形成时间先后简述如下:

达文康(Duncan.J.D)与菲力普斯于50年代初期对企业流通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影响企业选择流通渠道的因素主要有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类,而流通渠道根据集约度(开放度)可划分为三类:开放性、选择性与独家或垄断性流通渠道。企业在选择流通渠道时要进行基础或程序性工作、渠道开放度的确定以及与渠道成员合作或协调关系的确定三方面的工作。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了渠道理论研究的两个基本领域,即渠道建设理论与渠道管理理论,但并没有将二者进行分别研究.

阿尔克斯德(R.S.Alexander)与巴格(T.L.Berg)于1965年对渠道关系的建立与管理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渠道选择问题和成员的管理问题。他们从渠道职能定位的影响因素、渠道的覆盖范围及渠道成员的选择标准等三个方面对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影响渠道职能定位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因素、市场特性和企业因素三个因素,而从渠道的夜盖范围来看有开放型、限制型、专一型三种类型的流通渠道可供选择.对于如何确定具体的渠道成员,他们提出了9个基本标准与3个辅助选择标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不仅对渠道职能定位的影响因素及渠道类型进行了研究,而且还提出了选择具体渠道成员的基本标准与辅助标准。显然,这些观点对企业的渠道建设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斯特恩于1969年提出了:营销渠道行为理论,他认为,渠道由一组专业机构组成,劳动分工广泛,每个成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其他成员,如果某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依赖性较大,那么后者将更有权力;如果一个成员对渠道的承诺减少,那么渠道的其他成员影响他的能力将降低。此后,许多营销学者研究了权力、冲突、合作和谈判等问题。

沃尔特斯(C.G.Walters)在1977年论述了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问题。沃尔特斯将渠道建设问题分为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两个方面,并分别进行了研究。沃尔特斯的主要贡献是对渠道选择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认为渠道选择过程包括渠道初选、渠道修正与渠道创造三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区别。但是,不足之处是没有对渠道成员的具体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西姆斯(J.T.Sims)、佛斯特(J.R.Foster)和沃德希德(A.G.Woodside)在1977年对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首次明确提出了渠道选择(建设)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同时指出流通渠道具有动态性,企业必须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渠道类型与结构。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将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的概念相混淆;二是将渠道结构的设计与渠道成员的选择相混淆。

鲍威尔索克斯(D.J.Bowersox)、库佩尔(M.B.Cooper)、兰巴特(D.M.Lambert)及泰罗1980年对渠道设计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认为渠道设计是个动态过程,必须根据条件及环境的变化对所设计的流通渠道进行修正、调整甚至重新设计。以此为出发点,他们提出了渠道设计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渠道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并对渠道设计过程进行了9阶段划分。另外,以往的渠道设计或选择理论只限于商流渠道,而鲍威尔索克斯等人则提出了物流渠道设计问题,并提出了设计物流渠道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不足之处是,虽然提出渠道设计的9个过程,但对每个过程并没有进行具体说明与解释。此外,没有将渠道结构设计与具体渠道成员的选择分别进行研究。

罗森布劳姆(B.Rosenbloom)1991年对营销渠道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重新对“渠道设计”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进行了概念区分。他指出渠道选择是指对渠道成员的选择,渠道选择只是渠道设计的7个阶段中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他认为“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都是一个连续的决策过程,每个决策过程又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方法。罗森布劳姆渠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概念清晰,因而对以后的研究者影响很大,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1992年,斯坦恩(L.W.Stern)与耶鲁.安萨利(A.I.EI-Ansary)提出了自己的渠道设计理论。其最大特点是主张顾客主导型的渠道设计,将渠道设计划分为10个阶段,他们从最终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渠道方案.从而为渠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路径,并对渠道设计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但是,斯坦恩与耶鲁•安萨利的“渠道设计”理论也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只讨论了渠道的再设计问题,而对新渠道的设计问题或最初的渠道设计问题没有涉及;第二,在渠道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渠道的覆盖范围。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营销网络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的效益、渠道组织体系及渠道模式、渠道行为、渠道的新型关系、网络与渠道创新等方面.应该说,尽管这些研究并非都是高水平的(陈涛等,2002),但他们无疑向各界表明,有关营销渠道的理论与实务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对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研究,他们对我国27个省市区75个城市家电产品消费需求状况的调查,最终发现各种营销渠道所产生的最终效益会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些条件下表现出巨大差异。其中陆忍波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差异明显己成为家电生产企业市场营销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除了对营销渠道的研究,世界各国学者也纷纷对营销网络进行广义上研究,他们通过对价值链的研究,扩展了虚拟价值链等无形资产对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价值链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是逐步扩展和延伸的。

1、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伯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价值链定义为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它由五个基本活动(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出货后勤、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和四种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结构活动)组成。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主要限于且内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企业价值链。

同一时期,寇伽特(Kogut,1985)也对价值链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

2、供应链:

Stevens(1989)专门就供应链(supplychain)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供应链就是通过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把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等部分连接起来的系统。但从宏观上看,供应链实质上就是价值链的一部分,是价值链的一个环节。

3、产业链:

Kaplinsky在Porter价值链模型基础之上又进行了扩展,他把企业间的联系也考虑进去,在空间上扩展了企业价值链的含义,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他指出产业链(亦即价值系统)(ValueSystem)简单的说,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外化就形成了产业链。它的形成过程是生产企业将原有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的领域,将焦点缩小到核心业务,仅保留关键的环节(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而将其它环节虚拟化,即减少投入或放弃某些环节,借助于市场寻求外部的合作伙伴来提供,这些合作伙伴拥有本企业暂时不具备或不突出的能力。这种通过市场交易关系而形成的新的价值链可称之为产业链,它能够迅速增强企业乃至整个价值的竞争力。

通过对企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回顾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企业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它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ValueSystem)。

Gereffi(1999)对产业价值链再次进行扩展,提出了国际商品链这一概念,其含义与全球价值链也基本相同。他通过研究一些分散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环节之间又相互联系的生产体系后,发现许多价值链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支配者在进行协调,通常占据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由此决定了整个价值链的基本特征。Gereffi区分出两种类型的价值链:生产者驱动型和订户驱动。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形产业,如汽车、飞机制造等产业,大多属于生产者驱动型。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如波音、GM等)发挥主导作用。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服装、鞋业、农产品等)产业大多属于订户驱动型。

5、全球价值链

UNIO(2002)及许多学科学者共同努力,在结合国际商品链和价值链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他们认为波特的价值链观点主要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而寇伽特的价值链理论比波特更能反映企业间价值的相互关系,因而,在此基础上UNIO等诸多学者将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再次扩展,提出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他们指出所谓全球价值链就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这一理论将所有参与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全部包括其中。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这在一定意义上建立了一个全球范围的价值链条。

6、虚拟价值链:

营销网络与传统的营销渠道概念相比,增加了对虚拟网络的含义,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忘记属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营销渠道的范围越来越大,并逐渐发展到难以界定的地步,使企业逐渐形成一个出实体形态的营销渠道之外,还存在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虚拟网络。虚拟网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对企业的能力提供了较宽的的经济规模,把顾客的知识转换到了新的产品和服务中。

Jef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kla于1995年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在两个世界中竞争,即管理者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及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后者指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价值增长点。两条价值链增值的过程基本上是不同的。实物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线性连续的活动构成,虚拟价值链是非线性的,有潜在的输入输出点,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和分布的矩阵。通过对两种价值链价值创造过程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战略观点和对这两个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实践,提出新的观点和技术上的挑战。

Jef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kla认为,创造价值已经被描述为价值链模型;而在波特的价值链中,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信息技术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虚拟价值链任一阶段创造价值包含五项活动:收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信息,通过这些活动收集的原始信息可以增加价值。企业在三个阶段利用信息增加价值:第一阶段是可视化管理;第二阶段是反映能力;第三阶段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新型顾客关系。

第三章:营销网络相关理论研究:

3.1营销网络概述:

营销网络主要是指企业建立的从企业出发到企业各个与客户联接的终端之间的路径而形成的一个网状的关系链。其主要核心是企业的营销渠道。

3.2营销网络概念的界定

在说明营销网络的含义之前,本文首先需要营销渠道的涵义进行界定和说明。不同学者或机构对营销渠道有不同的理解,通常主要有以下这些。按照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渠道定义,营销渠道是促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营销渠道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沟通产品与顾客的桥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个桥梁,才能走进市场与顾客见面,才能走进消费领域.没有这个桥梁,也就没有销售。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认为营销渠道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和经销商(批发和零售)的组织机构,通过这些组织,商品(产品或劳务)才得以上市行销。”

经济学家斯特恩和艾尔•安塞利认为营销渠道的涵义是:“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

美国营销学者爱德华.肯迪夫(Edward.W.Cundiff)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R.Still)给分销渠道所下的定义是:分销渠道是指,当产品从生产者向最后消费者或产业用户移动时,直接或间接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途径。此定义着重强调产品从生产者转移至消费者的分销过程。

以上表达虽然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营销渠道就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从制造企业出发,传至最终客户手中所经过的各中间商联结起来的通道。这也是本文对营销渠道的定义。

狭义上讲,营销网络就等同于企业的营销渠道。但广义上讲,营销网络除了包括企业有形的营销渠道之外,还包括企业与其他企业及客户间建立的虚拟的非实物的网络部分。本文认为营销网络则是以营销渠道为主体,为了完成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形成的从企业出发链接最终客户以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一个网状关系网。通过这个关系网企业可以实现自身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实现企业与最终客户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最终市场信息向企业的流动、实现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等职能。营销网络的发展是我国本土企业尤其是机械类行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3.3营销网络的结构:

由于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很少提高营销网络中虚拟网络部分的结构问题,所以本文在此部分进研究营销网络的实体部分:企业营销渠道的结构问题:

(1)营销渠道的级数:

营销渠道可以按渠道的级数来划分,在产品及其所有权由生产者向最终买主转移的过程中承担工作的中间商,称为渠道级。

根据渠道的级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零级渠道:即由制造商——消费者,与之相匹配的营销方式是直销和直复营销两种。

一级渠道:即由制造商——零售商一消费者。

二级渠道:即由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或者是制造商——商——零售商——消费者)。

三级渠道:即由制造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或者制造商——批发商——专业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方式)。如果企业的营销渠道超过三级以上,我们统称其为多级渠道。我们可以用一同意的图示表示(如图二):

根据中间商的个数我们将营销渠道分为零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和多级渠道。其中零级渠道最短,三级渠道最长。不同的渠道适合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渠道级数。

(2)营销渠道的宽度

企业决定了渠道级数以后,还必须决定每一层次所使用中间商的数目,即对采用宽渠道还是窄渠道进行决策,渠道宽窄取决于渠道的每个环节中使用各类型中间商数目的多少。如果企业在营销渠道策略中,某一类别和环节的中间商数量很多,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的分销面广,这种营销渠道方式就称为宽渠道。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经常对一般的日用消费品(毛巾、牙刷、香皂等)采取宽渠道的营销策略,他们经过多家批发商经销,然后转卖给更多的零售商,最终向终端客户销售产品。宽渠道可以有助于企业与大量的消费者接触,增加自身产品与终端客户的接触面,便于企业大批量地销售其产品。相反,如果企业营销渠道策略中,使用的同类中间商较少,营销渠道分销面窄,我们就成这种渠道形式为窄渠道。窄渠道一般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商品,这些商品通过一家或几家中间商进行销售,经过为数不多经销商直接接触终端市场。这种营销渠道方式有利于企业对分销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但其不利于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张。

企业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特点、中间环节特点对营销渠道的宽度进行分配,至于多宽的渠道最优也是企业和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企业目标的调整的情况下,渠道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企业营销渠道的宽度决策时,企业可以根据其产品的性质、市场特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等因素采取不同的营销渠道策略。我们日常可供选择的营销渠道策略有:密集型分销渠道策略、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和独家分销渠道策略。

密集型分销渠道策略(intensivedistributionchannel),也称为广泛型分销渠道策略,就是指制造商在同一渠道层级上选用尽可能多的渠道中间商来经销自己的产品的一种渠道类型,这种渠道类型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较为广泛的营销网络。最常采用密集型分销渠道的行业是消费品行业,比如牙膏、牙刷、饮料等。

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selectivedistributionchannel),是指在某一渠道层级上选择少量的渠道中间商,而在另外某个或某些环节采取较多的中间商来进行商品分销的一种渠道类型。企业可以根据用户分布特点,竞争对手渠道策略特点等因素灵活的采用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从而是自身营销网络取得竞争优势。

独家分销渠道策略(exclusivedistributionchannel),是指在某一渠道层级上选用惟一的一家渠道中间商的一种渠道类型。在企业刚刚进入一个新市场时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以减少企业市场风险。

3.4营销网络的功能和流程

3.4.1营销网络的功能:

营销网络是企业建立的链接企业与最终客户的纽带,所以营销网络的最基本职能就在于它可以实现把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那里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弥合了产品或服务和其使用者之间的时间、空间、信息和所有权等缺口。在这一过程中,营销网络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沟通:营销网络是企业与最终客户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

(2)交易谈判(Negotiation):尽力达成有关产品的价格和其他条件的最终协议,以实现所有权或者持有权的转移。

(3)融资(Financing):营销网络成员可以通过加盟、、产权转移等形式向生产企业输入资金,帮助生产企业融资。

(4)承担风险(Risktaking):在执行渠道任务的过程中,渠道成员帮助生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市场风险(比如:帮助生产企业承担了库存风险)。

(5)信息收集(Information):生产型企业经常以来于其营销网络成员,尤其最终端成员,帮助自己收集和传播营销环境中有关消费者、竞争对手等的营销调研信息。

(6)订货(Ordering):营销渠道成员向制造商(供应商〕进行有购买意图的沟通

行为。

(7)付款(Payment):买方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销售者提供账款。

3.4.2营销网络的流程

企业营销网络成员的活动主要包括实体转移、所有权转移、促销、谈判、资金流动、风险转移、定货和付款等。成员的上述活动在运行中形成各种不同种类营销渠道的流程(flowsofmarketingchannel),这些流程将组成渠道的各类组织机构贯穿联系起来。最主要的流程包括:实物流、所有权流、资金流、风险流、定货流、付款流及信息流(见图

1.1)。下面以压缩机行业企业为例来进行说明。

(1)实物流

所谓实物流(physicalflows),即指实体产成品及劳务从制造商转移到最终消费者和用户的过程。例如压缩机生产厂上在自己压缩机产品出厂后,必须根据商的订单交付产品给商,再运交客户。若遇到大笔订单的情况,也可由仓库或工厂直接供应。在这一过程中,至少须用到一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运等。产品在企业间进行流动,就形成了营销网络的实物流,这是营销网络最常见的一种流程。

(2)所有权流:

所有权流(ownershipflows)指货物所有权从一个分销成员手中到另一个分销成员手中的转移过程。在前例中,压缩机所有权经由商的协助而由制造商转移到顾客手中。这一过程中压缩机的所有权在发生改变,即营销网络流程中出现了所有权流。

(3)资金流

资金流(fundsflows)指在营销渠道各成员间伴随所有权转移所形成的资金

交付流程。资金流可以以现金的形式实现,同样也可以电子货币等形式实现。

(4)风险流

风险流(riskflows)指各种风险在分销渠道各成员之间转移分担的过程。这里的风险包括产品贬值、报废或由与意外灾害、竞争加剧、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的风险。

(5)信息流

信息流(marketinformationflows)指在营销渠道中,各营销中间机构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通常渠道中每一相邻的机构间会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互不相邻的机构间也会有各自的信息流程。营销网络中的信息流是企业获取市场信息和客户消费行为信息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网络建设现状研究:

4、1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渠道变化特点:

1、直销、直复营销与网络营销迅速发展,并在企业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直销方式也开始快速发展,并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许多企业通过采用直销模式,使自身的营销渠道得以延伸,以很低的成本抢占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很好的弥补了传统营销渠道的不足。

同时伴随直销法在我国的成功颁布和实施,直销的法律环境也日益开始成熟起来,直销不再神秘,许多企业开始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采取正确的直销方式进行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尤其一些机械类行业企业,他们有的产品主要针对企业用户,此时,BtoB的直销模式不断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通过对直销模式的高效应用在很短的时间里占据了较多的市场份额。目前,直销模式已经是机械类行业普遍使用的营销网络建设手段,但从我国现有状况来看,大部分国内企业对直销模式的应用并不成功。

2、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建设方式及特点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正向扁平化、自主化方向发展。

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产品利润率降低,在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未能很好的提升营销网络的效益。而营销网络效益的发挥可以成为目前机械类行业企业的利润明显有所提高,营销网络的利润效果成为机械行业企业利润的又一增长点。目前,我国营销类行业中许多企业营销网络过长或中间环节过多使销售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一些掌握我掌握营销渠道的企业通过自己在市场链上的重要地位抢占制造企业的利润,这迫使许多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不得不自建营销网络的途径,绕过中间环节,直插终端、掌控顾客。向扁平化的营销网络模式发展。

国内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对中间商和终端渠道缺乏管理控制,相互之间的合作逐渐松动,甚至转向竞争关系。导致部分企业的营销网络中断或变得零碎。另一方面,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开始注重对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的把握,希望能灵敏地把握市场信息,全力搞好营销工作。但是,其渠道中间商经营品种繁多,很难对某个企业的产品给予特别的推销并及时反馈顾客信息。为弥补这一缺陷,许多企业自己担负起产品的分销工作,加大自己与终端顾客的交流程度。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对于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其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产品单位价值量大的特点,渠道中间商难以提供此类产品的安装、操作指导等服务,厂商与用户必须直接交涉,因此必须采用直销渠道或采用扁平化的营销网络模式。

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子上午迅速普及,目前我国学多企业已经开始逐步加大网络营销渠道的比重。

网络营销在很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网络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快速沟通,而且通过一些网络沟通工具,企业还可以与终端客户实现直接的在线交流,这增加了企业与客户间的互通性,便于企业快速有效的把握客户信息,使企业方便采集客户数据,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此外,网络营销渠道还具有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

从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营销渠道在我国国内企业中的普及率并不高,好多企业并未充分发挥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网络营销渠道已经明显表现很强的生命力,在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未来营销网络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4.渠道关系由交易型关系向伙伴型关系转变

目前,机械类行业中许多企业逐渐发现渠道成员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正开始从原有的交易型渠道关系向伙伴型渠道关系发展。这一趋势,使渠道成员之间组成一个联合体,从而达到增强彼此渠道竞争力的目的。好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以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与其他单个企业进行竞争的能力,使其在市场中建立起明显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渠道关系是松散的交易型关系,其最大缺陷是各自独立的渠道成员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其它成员的利益,渠道管理不能在统一规划下进行,管理难度大。而现代经济非常强调双赢乃至多赢,因此传统的渠道关系必将由交易关系向伙伴型的一体关系转变。通过水平式向垂直式渠道结构的转变,厂商共同经营,使分散的渠道形成一个整合体系,渠道成员为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努力,在促销,信息共享、培训等方面进行更多更全面合作,共同提高渠道的运行效率,降低渠道管理和运营费用。这种紧密型渠道关系重视长期合作发展。这一趋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营销网络建设趋势。

4.2: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对直销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1)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使用直销模式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直销模式互动性特点,现在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在采取直销模式时往往仅限于简单的BtoB销售,仅限于企业向终端客户的单项信息传递,仅仅是对客户进行简单的产品说明和推销。直销模式具有直面性和互动性特点,这一特点对于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把握最终顾客需求,了解客户特点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国内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通过直销模式加强与客户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将客户需求信息、消费特点等资料反馈给企业。

(2)没有发挥直销模式的远距性特点,在部分市场直销模式与零售终端或经商、商发生冲突。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在采用直销模式时重点并不明确,直销模式具有远距性,可以用于开发远距客户。我国许多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经常在某一地区同时采用直销模式和传统零售终端渠道,这尽管并不矛盾,但是,好多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直销的远距能力,在进行市场开拓过程中尤其是远方市场和新市场开拓过程中未能发挥直销的机动特点。我国国内机械产品生产企业不能充分把握直销模式的特点,导致直销模式的优势难以发挥。

4.2.2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的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营销渠道策略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只是较为单一的采用、经销等模式,他们在对营销渠道的宽度和长度控制管理方面不予注重,往往是那里由客户就往哪里开,那各地区有人想做或加加盟就往那里发展。这造成部分企业的营销渠道过于分散,或者过长,这造成我国许多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营销渠道效率很低,成本很大。不能有目的有策略的进行渠道拓展,使我国国内许多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明显高于国外同类企业。如何科学的发展和管理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渠道效率是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一大问题。

除了对营销渠道建设策略存在问题之外,我国部分压缩机生产企业在营销网络建设战略方面也存在问题。我国许多企业只将营销网络建设重点定于对现实实体渠道的建设。对于信息网络和虚拟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多不足。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普遍表现出虚拟网络建设缓慢的特点。与之相反,国外同类企业却十分注重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他们通过自身信息系统与客户及其营销网络成员进行互联,使彼此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对提升企业营销网络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供求信息的及时互通,这使企业与其中间商和上之间可以很快的对供货乃至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使企业无需进行太多的库存准备,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4.3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以压缩机生产企业为例):

4.3.1我国压缩机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整体宏观环境对于我国压缩机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人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升。从总的宏观环境来看,中国整个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空调、冰箱等产品的需求量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对与压缩机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提高了未来市场需求潜力。第二、从我国今年来自然环境变化我们也发现许多行业的契机:目前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我国目前许多区域的温度也在逐年增加,这无疑增加了我国人民对空调和冰箱等产品的需求量。而且,由于气候的变化,我国不同区域在各年间的温差变化显著,当某一地区温度明显增加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这一区域消费对空调等产品的需求。同时许多城市随当地工业的不断发展也表现出逐渐变暖的现象。气候因素增加了人们对冰箱和空调等产品的需求,整体上有利于压缩机市场的发展。除了气候影响,我国地理环境也发生的变化,目前伴随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在地理环境上逐渐打开,这无疑延伸了我国各类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第三、我国的一些政治因素也在营销消费者对冰箱类产品的需求情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关注程度,提出诸如免税,加快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等措施,这使我国农村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居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消费热点就是对冰箱的需求,这无疑会带动我国压缩机市场的发展。第四、我国的技术环境也有利于我国压缩机行业企业的发展:目前所国际间合作的加强,国内外企业在技术交流方面不断加强,我国压缩机生产行业中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在随之提高。并且,现在的技术交流使我国企业技术革新速度明显加快。最后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我国许多消费者而言,尤其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村消费者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民族情结,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会对国产产品具有一定的偏好。(尽管这与国产品牌产品价格较国外品牌较低有一定关系)。

4.3.2我国压缩机行业竞争分析:

首先本文通过微笑曲线理论对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地位进行分析:

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国外企业纷纷加入,并且他们大多为就有国际发展能力的跨国企业,所以他们在品牌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除了这些企业自身的产品品牌之外,这些企业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国家品牌优势,这中国家品牌优势也对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塑造自身品牌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比如德国一项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美誉,所以部分消费者和企业客户会对德国产品产生一种类似的理解。这使只要是德国企业,他们都可以共享这一国家品牌的影响,从而使其产品在无形之中增加“高质量”一个品牌内涵。也因此,一些不是很知名的德国企业可以在我国国内利用其国家品牌较为轻易建立其自己的品牌认知。一些日本企业同样也就有这样的优势,因为日本的产品在精细、质量等方同样可以得到他们国家品牌的“照顾”,使其品牌“天生”具有一些内涵和优势。国外竞争企业自身的品牌优势外加他们的国家品牌是国外许多企业在我国国内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因此,如图三所示,在微笑曲线的右边顶端位置,国外同类企业占据着品牌方面的竞争优势。

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除了在产品品牌方面具有优势之外,他们同样占据微笑曲线中的技术优势(如图三所示)。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在对产品的科研方面要优于我国同类企业,他们占据者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除了在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之外,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使国外同类企业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向国际最前端的技术和知识迈进。尤其在管理技术方面,我国国内压缩机生产企业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的市场环境分析,我们找出了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营销网络,通过对营销网络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占据渠道优势。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我国国内机械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国内外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会逐步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快速实现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另外,尽管现在我国国内机械行业部分企业并不具备品牌优势,但是对于机械类行业,由于具有很多的可测量的质量指标,所以,我国国内企业依然可以评价自己的质量标准来获取企业客户的信任。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进行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进行考虑。所以本文第五章对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战略战术进行专项研究。本文认为战略上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需要朝塑造企业价值链为战略目标。经历营销渠道建设、再到整合行业价值链,最后争取自身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甚至领导地位三个阶段。战术方面本文认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需要在四各方面予以重视,这四个方面是:企业信息网络建设,企业渠道建设,直销模式和物流网络。这四个方面对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营销网络方面塑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有效利用,企业可以事半功倍,提高企业营销网络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企业进行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企业渠道管理和控制策略的思考,这是保证企业营销网络通畅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庄贵军等,营销渠道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朝辉,营销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

4.张剑渝,营销渠道一关系视角下的解读,西安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安妮:.T.科兰,艾琳.安德森等著,蒋青云等译,营销渠道,第六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马克态,成功的分销渠道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7.周莹玉,营销渠道与客户关系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路易斯.W.斯特恩等著,市场营销渠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吴解生,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融入及其区位优势提升,国际贸易问题,2005(4).

10.柏唯良、朱宇,渠道:控制为王,哈佛商业评论,2004.4[101付晓晶,杜愚著,区域市场管理,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3年版

11.樊而峻,市场营销一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12.林建煌,营销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范云峰,管理营销渠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4.菲利普.科特勒、苏宇:新千年,营销发展趋势[j]销售与市场,2001(1).

15.徐天亮、马永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0).

16.Porter,M,Competitivestrategy.FreePress,NewYork,NY.1980.

17.Porter,M,Competitiveadvantage.FreePress,NewYork,NY.1985.

18.Porter,M,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NewYork,NY.1990.

19.Hayes,RG,Pisano&Upton,D,Strategicoperations:competingthroughcapabilities.FreePress,NewYork,NY.1996.

20.Saloner,G,Shepard,A&Podolny,J,Strategicmanagement.JohnWiley&Sons,NewYork,NY.2001.

21.Shapiro,C&Varian,H,Informationrule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MA.1999.

22.BertRosenbloom,"MarketingChannels",AManagementView,6theTheDrydenPress,1999.

23.SandyJap,"MarketingChannelsReadings",SloanSchoolofManagementatMIT,1999.

24.BowersonDJandDJClass:logisticsmanagement一Theintegratedsupplychainprocess[M].McGrawHill,

第6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网络营销的定义及其理论发展,然后总结了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其适用性,针对网络营销的特点及其基本运作模式,提出适合其发展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营销模式营销策略

一、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其适用性

网络营销(0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

在传统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根据营销方式和特点实行的是4P的营销组合策略,即将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变量作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四个因素。而在网络营销情况下,针对新的市场条件和消费者需求特点该理论已不适合。以舒尔茨教授为首的营销学者从顾客角度提出新的营销理论4C组合: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对通过网络运作下的市场营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在这一理论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模式就是顾客和企业的对话,企业在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后,采取相应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策略:这样,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营销关系,是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网络的即时交互、超越时空等特点即成为这种模式的强大技术依托。

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引发了营销理念、营销流程、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以及营销方法和手段的深刻变革。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营销方式其降低运营成本的方面是显而易见的,零售商通过在线销售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例如建立一个集中的仓库来代替许多单个的商店)、运送更少的商品(可能从制造商那里直接将商品运送到顾客手里)、加大区域渗透、提高与顾客沟通的效果和效率。但是网络营销也存在消极的一面,零售商可能会感到建立和维护一个让消费者们熟悉的网站需要相当的投资,其中包括时间、金钱以及技术上的投资。另外,一些零售商可能不愿意将产品的价格公布于网上,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可能降低自己的利润。对于制造商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与顾客沟通的方法,从而使实施一对一营销变得更加方便。而且近些年来,渠道权力从制造商转向零售商的现象也促使一些制造商们开始发展直接营销(例如网络销售)来重新获得渠道权力。尽管如此,制造商们依然由于以下一些原因而不愿意在网上直接销售产品:首先,他们可能会面对中间商的报复;其次,大部分制造商由于产品线过窄而不得不通过某些零售商来销售产品;第三,现有渠道之间可能相互挤压(消费者从现在的渠道转向网络渠道)。

现阶段网络营销的发展中,有两类企业应用网络营销的手段较为典型:一类是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公司,其提供的产品质量较高且较有特色,但是仅进行了区域性的市场渗透,这类公司无需对店址进行大规模投资,即可利用互联网吸引新的消费者而快速扩张市场;另一类是那些意欲开拓更大市场的“利基型”公司,因为在利基型市场中,产品或服务是专业而独特的,买卖双方的群体都比较小且所处地域比较分散,而网络可以使这些公司无需大规模的广告投资就能闻名世界。例如,Hothothot.com就是这样一个专业商店,它通过互联网销售的100多种调味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各种各样的网络公司中,与其他公司相比,那些大而知名度高的公司以及小而专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网络营销的模式和策略组合

网上交易突破了传统的以批发、零售为代表的有店铺经营方式,电脑网络形成的媒体空间取代了物理空间,虚拟市场取代了传统市场。由于是在网上进行交易,商业运动过程发生改变,信息流成为商业运动的主要因素,并对商流(商品价值运动)和物流(商品使用价值运动)起媒介和先导作用,购买者之间基本上可以无成本地通过网络迅速进行信息沟通,但交易成功需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互相承担义务的基础上。

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其基本模式应包括:网上的信息收集、网上商业宣传、网上市场调研、网上广告投放与、网上销售、网上客户支持服务等。一个完整的网络营销过程应包括以下基本步骤:通过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界定网络营销的任务;根据营销任务,确定营销活动的内容和营销预算;申请域名,创建全面反映营销活动内容的网页;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发掘信息资源,广泛收集网上信息;树立网上企业形象;开展网上市场调研;在网上推销产品与服务;与客户沟通,通过网络收集订单;将上述信息反馈到企业决策和生产部门;通过网络与分销商联系;促进在线销售;使网络营销与企业的管理融为一体。购买者在网上获得供应商的商品信息,并发出购买的信息,供应商在网上获得购买信息后.通过物流企业把商品送到购买者手中,购买者则通过金融企业使资金流入供应厂商。

产品的研发与定位以消费者为中心,生产出适合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企业应该通过市场调研先了解消费者的意向和偏好,然后再设计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研发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赢得顾客。制定的分销策略,应充分体现直销的优势。但是这些营销方式中,不仅是简单的认为它就是把网络及电子技术应用到传统的营销当中去就可以了,只有将网络及电子技术与营销业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带来效益。不这样考虑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基于网络营销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展网络营销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利润最大化的两个目标。因此企业的网络营销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应采取以下营销策略,包括[1]转变营销观念,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网络营销和抢占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推广计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2]针对个体消费、爱好的营销策略,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关注每个顾客的终身价值,努力培育顾客的忠诚度。定价策略的制定上,遵循定价模式:消费者需求产品功能生产与商业成本市场可以接受的性能价格比,即研究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愿付出的成本,提供合适的性能价格比给顾客。树立企业网络形象和信誉,企业要利用互联网进行调研,确立恰当的诉求目标、诉求对象和诉求手段。企业网络形象的风格要统一,能够反映企业文化特点,以便于公众识别。

第7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 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类企业为谋求进一步发展,纷纷拓展业务,抢夺市场,而其核心就是营销人才的竞争。

近年来招聘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营销类职位始终是人才需求榜上的冠军,但与此相反,全国各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招生比例逐年减少,甚至有些学校已停招。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加注重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强调营销人员的创意与应用能力。但当前各高校的营销专业偏重知识和理论教育,缺少营销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实际训练,再加上学校管理中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形成的学校与社会分离,校企脱节,市场、企业与学校信息不畅,学生普遍又缺乏危机意识。那么构建新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策略,就成为当下现实而必要的选择。

一、市场营销人才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市场营销人才,通常是指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能够在企业整体营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以其创造性劳动成果为社会、企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通常市场营销人才包括两类:市场营销理论型人才和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市场营销理论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精深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能够用自己创造性劳动传播营销知识或能够在现有营销理论、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创造性思维对企业和社会的营销实践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从而为营销理论的发展、传播、普及做出贡献的人。属于高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

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丰富的营销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应用于企业的营销实践,以自己创造性劳动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的人。其突出特点是能够把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创新培养市场营销人才定位

站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为导向、以企业为导向的角度,市场营销专业应当把培养营销人才的定位立足于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

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市场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一般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在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中,必须能够熟练地从事一般营销人员所从事的营销工作,并且能够在企业整体营销活动中,从事全局或局部的,战略或战术的,全过程的或某些环节的开拓性工作,还能以创造性劳动、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开创企业营销工作新局面。即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是能够把营销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关键人才层次。

三、创新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本着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营销人才为总目标。其培养目标具体可分为:人格培养和营销技能。

在人格培养方面注重培养面对问题、工作,学生的思考方式、观察心态和个人魅力,即处理问题时态度上的沉稳、从容、冷静,面对工作时果断、配合、守信,做事时行为上的整洁、阳光和积极文明。

在营销技能方面:首先,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即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交际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扩充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包括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团队意识。最后,兼顾学生从应用型营销人才成长为理论型营销人才的升华技能,即善于运用先进营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解决营销实际难题能力的高级技能。

四、创新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策略

为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并实现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应注意: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本着以市场、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既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又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培养学生就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又兼顾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扩充技能和升华技能。既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纪律性和法制观念等思想品质方面又要同时关注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个人修养、魅力和营销技能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

为确保培养的学生社会无缝对接,实现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就必须在遵循专业教育规律,层层深入、推进的基础上,既确保营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有实用性。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请有关产业界的企业人士参与课程设置的讨论,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指导思想,去掉一些过时的如计算机基础、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增加一些新的如商业沟通、心理学、商业决策经济分析等课程。以优化课程设置,从而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素质教育三大体系互相交融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计划。

3、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变以往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做法,在遵循客观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学生为主导,让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具体做法可采用:

(1)可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类型的工厂、卖场、企业,让学生体会作为消费者、旁观者、生产者的不同想法,以建立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增强其职业岗位的宏观把握能力。

(2)以案例、项目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可依据课程内容进行真实营销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明白了“知道”与“做到”的差距,懂得了细节凸显专业化和职业化,清楚了基本形象和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未来的专业形象。

4、开展校企融合,产学合一

为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种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压力,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形成想要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就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在实际操作中,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每次的做法,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有一定的理论出处,并对其中普遍性、代表性观点充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给予解答。学生参与实践的形式可采用:

(1)学校依托市场营销专业自办公司,可注册成立“营销服务中心”,对外挂牌营业,使营销服务中心对外是营销服务机构,对内则是营销教学机构。营销专业教师既是公司相关部门的业务主管,又是讲师;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公司员工,使得实践教学在公司、部门的日常活动中得以进行,理论教学则以员工培训的方式进行。把实践与理论、产业和教学直接结合起来,使得实践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理论培训,并可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营销专业与企业合作成立有限公司,可依托学校营销专业现有的实验室、实训室与企业合作成立公司,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与日常经营管理,学生可随时旁观、参与,也可分批、分阶段参与公司的业务实践,或者学生上午上理论课,下午参与公司业务实践。既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学校与企业共赢。

(3)以市场营销教研室为单位接受企业的营销项目,营销专业教师根据不同营销项目成立项目小组,例如:商业计划书组、促销方案组、营销策划方案组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的项目小组,在完成项目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考问题的方式、团队合作等,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如何系统的解决实际问题。

5、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

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骨干力量的教师,应当是能够把营销理论知识、营销技能训练和企业的营销服务业务融合贯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教师。即教师要能针对营销实际问题、公司业务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述、技能训练,又能带领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参与公司的实际营销运作,直接参与并完成企业的市场调查分析、产品推广宣传、商场的铺货、理货、广告设计、公共关系、促销方案、营销策划等实际营销工作,通过深入业务一线将学生由课堂带入企业市场竞争前沿,使其接触社会、市场上最新的营销技巧和策略,锻炼提高营销技能。

那么传统意义上只懂得理论授课的营销专业教师就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高素质、复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在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培训专业教师的实战营销技能,定期派教师去相关的工商企业进行针对性学习。

6、改变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学校、专业依然只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市场营销专业强调应用,企业关注学生的营销技能,因此营销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实行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能力考核中突出职业态度、抗压能力、亲和力、表达力、创新精神等内在的全方位综合营销素质考核体系,其考核方式依据学生守则和公司制度。充分体现教学的社会价值,而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2] 余世维.卓越管理者的辅导与激励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 杰克.j.菲利普斯.如何评估培训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4]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出版社,2006.(3).

第8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市场营销;中职教育

我国市场营销课程教学领域虽然对实践性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研究,其研究应用在实际的市场营销课程中也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营销课程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一、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教与学相脱节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真实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纸上谈兵的案例教学缺乏真实感,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无法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同样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实践教学手段相对缺乏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购买力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些都给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实践性人才,而在中职学校中往往对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学手段相对缺乏,有时只是从网上下载一些营销案例来进行教学,然后就是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这样学生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

3.校外实训存在诸多问题

本校市场营销专业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比较分散,学生的实习任务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对学生在校外实习整个过程掌控问题、难以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实际操作问题等等。而且每次实习的人数毕竟有限,岗位设置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实际自身需要和个性化的要求。同时,由于学生到校外实习的时间较短,往往得不到实习单位的信任、对学生的工作不放心,学生的实习只能停留于表面,缺乏参与性。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

①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提高交流,促进沟通,进而达到实践的效果,因而,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十分关键的。

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课题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其具体组织方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首先,教师要先对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理论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理论有充分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阅读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案例,并且根据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学生陈述讨论的观点。如果各组之间的观点相差比较大,还需要进行再次的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的不仅是思维能力,同时对于课程的内容以及实际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有效的提升作用。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深化课堂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以及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专业实习教学法。

①顶岗实习的方式。也就是将学生集中组织起来到相应的企业中去,在企业的营销岗位上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进行锻炼。顶岗实习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中的工作流程,同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中所学到的相关理论,反过来提升实践操作的能力。

②开展直销。所谓的直销指的就是学校通过联系企业,让学生为企业推销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薪酬,同时,在直销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与客户直接接触的机会,在实际的锻炼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能力。此外,直销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进而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好地适应社会。例如开展练地摊、搞跳蚤市场、模拟推销、商务谈判的策划、市场营销的策划、CIS策划大赛等专题实践性教学活动。

3.“模拟公司”教学法

所谓的模拟公司教学法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仿真模拟的企业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营销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的习得。模拟公司教学法其组织方式有很多,例如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都要把握好这些教学方式的共同特点:第一,必须要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同时围绕学生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教师在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好组织、监督以及指导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第三,教师要定期做好实践性教学总结,学生要做好定期实践性实训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教学的能力以及学生实践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实践性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应用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提升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水平而言,還是对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质量而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想较好的将实践性教学法应用在其中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研究,要从市场营销课程的多个角度,从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市场营销课程质量的提升,使得中职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作者:魏瑾

参考文献: 

[1] 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6年02期. 

[2] 范伟;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S1期. 

[3] 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Z3期. 

第9篇:直销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直销;完美公司;直销模式

一、“完美”直销模式分析

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是由马来西亚完美资源有限公司投资设立,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以生产健康食品、个人护理品、家居日用品和美容护肤品等大众消费日用品而著称,成为首批仅有的十家转型企业之一。“完美”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完美”专卖店,销售公司生产的“完美”产品,所有产品统一明码标价,专卖店由公司统一设计店铺门面,并在公司规范的管理下进行经营。

曾经,“完美”名不见经传;现在,“完美”名扬四海,被业界誉为大型跨国直销公司“四大巨头”之一。“完美”成为我国直销业本土化的成功典范是因为它有一套独特的直销模式。

(一)完美的激励模式

现代管理既强调精神激励,也强调物质激励,两者的完美结合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完美”直销制度的精妙之处就在此。但激励有时又是一种文化,一种亲情的融合。“完美”无论在市场行销部门还是在生产部门,都创造并维持着一种大家庭般的亲切感,使会员和直销员均有归属感,能相互信任、相互勉励,产生对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薪资激励。直销员在“完美”里面都是从零开始,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成功的。从优惠顾客到提成18%,然后到初级业务经理,再到中级业务经理、高级业务经理、资深业务经理。这个过程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帮助来实现的。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劳多得,直销员每到一个不同的层次,提成的比例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样促使业务员不断进取,往高层爬。但在前期,付出多回报小,如果有人抱着不劳而获或一夜暴富的想法走进“完美”,也终将失望而去。

2、培训研讨。“完美”公司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地区研讨会和东南亚研讨会,邀请符合条件的直销员参加。让来自各地的业绩优秀的直销员聚首一堂,与公司管理人员一起交流业务心得和经验,为未来的业务发展打下基础。而且公司每个月都会举办到总公司培训学习及免费旅游活动,只要直销员能连续五个月符合初级业务经理标准就能参加,这样能大大提升直销员的素质和对公司的忠诚度。

3、陶冶情操。从事“完美”事业,不仅有机会获得各种物质收益,而且更可获得经营个人事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像公司名称一样完美,拥有完美人生。在销售公司产品的过程中,直销员的服务意识和助人精神都会得到提高,并且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直销员也可以因此而树立勤奋进取、服务他人的健康、快乐的人生观。

4、精神鼓励。对于直销员的努力和进取,公司均会给予极大的关注。业务员从成为初级业务经理起,以后的晋升,公司都会向其发放晋级恭贺函,以祝贺其业绩的提升和经验的增长。公司将对晋级合格初级业务经理以上的直销员发放相应的奖章,以给予表彰。对资深业务经理,公司还会向其发放精美的奖品,以资鼓励。

(二)准确的平民化市场定位

作为直销业,公司首先要定位自己的营销对象。从业界的分析来看,“安利”主要把自己定位在了都市消费一族,即收入主要在白领或是讲究生活品味的家庭上;“雅芳”自然是定位在城市中档美容消费的主流市场;“仙妮蕾德”则定位在专业的草本植物保健市场。而“完美”则把自己目光锁定在了平民化路子上,也就是说其主要客户服务和合作对象主要针对城市平民甚至是农村市场,这对于直销盛行的都市而言,自然是独辟蹊径了。“完美”的任一款产品的价格上到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能够接受,都能长期使用。

(三)不断更新的产品投放策略

“完美”人清醒地知道,产品是公司企业的生命,而质量是产品的灵魂,“完美”公司的长盛不衰需要以“完美”的产品质量做后盾。随着对直销员培训的深入及营业代表素质的提高以及市场接受能力的提高和品牌效应的深化,“完美”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市场,现在“完美”又将将新一代洗发护发系列新产品推向市场。每月都有更新,都有新奇,就是这样渐入佳境,以“新”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四)积极回馈社会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完美公司的经营方针,公司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报社会。从成立至今,公司一直致力于追求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公司满意、人人满意和和谐共处境界,积极支持、赞助社会各类公益活动,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完美公司留下了一串串回报社会、造福人类的闪光轨迹。先后在全国各地踊跃参加并倾情捐助了180多项社会公益事业,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累计资金逾9500万元。这样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将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完美”两个字如今已经深入人心,这就是它成功之处。

二、“完美”直销模式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

(一)不断激励员工

一个企业要发展,除了要注重企业战略研究、企业规模与势力的分析、品牌战略和创新管理的实施、强有力且团结的领导班子的建设外,还要懂得人才和员工的参与是企业通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要不断地激励员工。

“完美”的激励模式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创建的(如图1所示),所以说它的激励模式无论从理论性还是实践性来说,都是值得我国其他企业借鉴的。从“完美”公司的激励模式不难看出,它给予直销员的不仅仅是他们对物质上的渴望,更给予了他们事业与精神上的追求。而我国很多企业的决策层常常忽略了或者很少给员工不断的激励。激励是积极乐观态度的催化剂,激励可以步步引导员工从低需求走向高需求,同时也逐渐提升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慢慢地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去,最后,在价值观念上与企业、公司达成一致,真正稳定营销队伍。

具体来说,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励员工:

1、薪资激励。作为企业激励模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奖金制度无疑对员工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家现代化企业,如果其薪资方案能够受到众多员工的青睐,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种财富也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2、必要的培训。一家不肯花钱培训员工成才的公司,不可能成为有前途的优秀企业,因为员工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如: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或公司付费的各种学习班、研讨会等,有助于减轻疲乏的情绪,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创造力。下属的最大心愿,并不是高薪,而是提高取得更大成就的能力。

3、升迁的机会。多数员工都希望在工作中有晋升的机会,没有前途的工作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最终可能导致辞职。如果企业不能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升迁机会,多半是因为企业整体或某些部门停滞不前之故。这时企业就必须下决心采取行动,腾出位子,为提拔优秀员工创造条件,这样员工才有激情,才会为他们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努力。

不同的员工对这些需求和愿望的侧重肯定有所不同。作为管理者,要采用何种方式激励员工,还需要视员工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孕育自己的企业文化

员工在企业工作,由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就像空气一样,似乎摸不到,抓不着,但它却深深影响员工的思维、态度并影响他们的行为,笼统地说,这就代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我们冷静客观地观察,就会发现不同企业往往有其不同的特色。而这种文化回过头来有影响了其个人的行为模式。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人员有向心力、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文化有这么大的力量,那么在管理上便不能置之不理。

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很多种因素,多数是来自企业创办人的理念。譬如:“完美”公司的创办人古润金董事长创业之初提出的理念是“完美事业,完美人生”。他认为这样的组织便可以为员工带来不可言语的快乐并给公司带来利润。这是古润金创办“完美”公司的理想。事实证明,“完美”的企业文化对公司影响深远。

(三)准确的市场定位

当今社会商品市场日趋同质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有效而且正确的市场定位不仅十分必要,也是每个企业产品生产与投入市场所必须做好的先期铺垫工作。

“完美”在产品的市场定位就占据优势地位,超浓缩、中档价位、适合国情的平民化,和其他的直销企业就有明显的不同,不走高价位路线。而且,“完美”产品定位在日用品,属于易耗品,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重复消费,循环消费,市场覆盖广,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使用。

我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应当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企业赢利性原则。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是否正确有效,并不依靠某个人或某个策划公司,要让市场来考验企业的产品的市场定位是否正确而有效,产品投入市场一段时间以后,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多少,企业赢利的多少,这一切将由市场来告诉企业。

2、市场过程的可控性原则。市场定位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与企业资源的匹配问题,即企业能否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人力、财力、物力、产品技术等)去有效占领这个市场空间,并能够对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的运作过程和销售模式进行可控性的操作。

3、稳定性原则。企业占领后的目标市场必须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经营上的稳定,避免目标市场变动过快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从而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利润。

(四)灵活的产品策略

企业营销活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而市场需求的满足只能通过提品和服务来实现,企业的成功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关键在于产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以及产品策略的正确与否。目标市场确定以后,企业就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来开发和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有了产品,企业还要制定相应的品牌包装策略,利用合理的产品组合,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寿命状况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以使企业的产品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同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力争长盛不衰。“完美”的产品策略就是以“质量”来稳定消费群体;以“新”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我国企业在制定产品策略时,首先,应该考虑应顾客真正需要的基本服务或利益;其次,要考虑到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通常期望或默认的一组属性和条件,我们的产品是否都已具备;再次,尽量提供超过顾客期望的服务和利益,使产品与市场上的同类竞争产品区别开来;最后,将产品的潜在价值即该产品在将来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转换部分(产品将来的发展方向)都展示出来。

(五)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企业形象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企业应对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法宝。

参考文献:

1、陈宗周.直销为什么赢[M].重庆出版社,2003.

2、王万军.中国直销前景[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3、郑星季.完美,一个直销企业的兴盛[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郎泰晨.直销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商业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