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精选(九篇)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

第1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关键词]师德考核;职业道德;绩效工资

《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和长期性。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完善绩效考核内容,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在师德考核中,坚持以德为先,把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和关爱学生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符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师德考核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客观上由于道德本身难以量化,不容易找到衡量的载体来体现师德的数量和质量;从主观上讲,鲜有人承认自己道德水平低下,也无人敢于声明自己就是道德权威、具有道德裁判者资格。

为了将师德考核落实下去,使师德考核有据可依,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制定了师德考核规范(办法)。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根据江苏省教育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中“绩效工资和师德挂钩”的规定,于2010年10月制定了“浦口区教师师德评估标准”,要求各校师德考核依此进行。但在本课题组与该区部分中小学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因为无法取证,师德考核难以落到实处,一些教师直言此考核“很虚”。北京师范大学苏君阳教授在对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状况调查中也发现,师德问题很难进行量化,即便可以量化,把其置于绩效考核指标中也有些过于牵强。那么,师德考核在面临“虚弱”与“牵强”的指控下该向何处?师德考核可以考出师德吗?师德在教师考核中应该居于什么样的地位?从什么意义上讲师德考核是有价值的?

一、文本解读:“师德考核”要素分析

以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颁行的“浦口区教师师德评估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分析样本。该标准出台目的是“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引导教师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目标,努力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该标准共计20条,每条分值4-6分不等,合计100分。

1 考核主体与执行

师德考核的制定与督导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执行是校行政管理人员及相应的考核委员会。参与考核者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学生与家长。这反映出在师德考核中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宗旨,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兼顾了群众监督的作用。考核的执行过程主要是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考核小组评,学校师德考核小组根据各方面的评议打分情况,计算出被考核人综合得分,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拟定的考核等次在校内公示5天,公示无异议后确定教师师德考核等次,并以适当方式公布。学校师德考核小组应向每一位被考核教师书面反馈考核评价意见。

2 考核对象与内容

师德考核的对象是教师,具体内容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爱国守法方面:无违法违纪行为(5分),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4分),自觉服从组织分配(5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4分);爱岗敬业方面:及时征求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5分),认真完成家访任务(5分),不体罚学生,不用粗鲁言行对待家长(5分),无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6分);关爱学生方面:经常与学生民主平等谈心(5分),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4分);教书育人方面:教学做到“六认真”,成绩显著(9分),认真实施素质教育(6分),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4分);为人师表方面:积极参加公益活动(4分),不擅自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4分),不索要学生、家长财物(4分),拒绝有偿家教(6分),诚实守信、言行坦诚(5分),关心集体、团结协作(5分);终身学习方面:积极参加政治与业务学习(5分)

3 考核机制与手段

根据“分层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学校可以参考上述标准,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教师师德评估办法,教育局将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和督导。将师德考核的权力放到学校,便于学校对教师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4 违规问责与处罚

上述标准中没有提到师德考核不合格者的问责与处罚办法。在我们与该区一所中学分管副校长交流中得知,早在2003年,南京市教育局就下发了《南京市师德建设评估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考核优秀者可以被评为学校“师德先进个人”,由学校给予表彰,该教师有资格申报参加市级、区级“师德标兵”的评比。考核不合格者由学校给予警告并限期改正,一年内不得评优,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扣发当年年终奖金;一年内由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复评,仍未达到师德合格标准者,待聘学习,待聘期间发30%生活工资,职务岗位津贴和所有奖金停发,学习费用自理;两年内师德仍未达到师德合格标准者,解除聘用合同。近十年来,该校有8位教师分别获得过市、区级师德标兵,却没有一人因为师德问题被解聘。

既然“所有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必定是既不够完美又不甚完善的”,那么作为制度设计的师德考核必然隐含着许多问题。师德考核直接对象是教师,其中却涉及多重关系:师生关系,家长与教师关系,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关系——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同时也是教师。另外,虽然考核的是师德,但它是内在的东西。我们主要是从一个教师的外在行为来判断其道德水平。因为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道德认知只是其中之一,道德水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是值得怀疑的。因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初衷的师德考核,由于自身与外在的困难,成了无关痛痒的评价。再加上绩效工资的介入,道德行为与精明算计被有意无意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既加剧了社会对师德状况的失望,也淡化了教师行为与道德水准之间的联系。

二、原因探析:“师德考核”难在哪里

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将单纯倡导性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改变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倡导性、限制性、禁止性规范,以期对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切实有效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对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净化教育行业的风气,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它也不可避免地会面对考核内容界定难、考核主体执行难、考核过程实施难和考核结果问责难的问题。

1 考核内容界定难

师德考核自然是考核教师的师德状况。“师德”作为教师行为规范,主要涉及教师履行职能中,“必须”做什么、“必须”这样做和“禁止”做什么、“禁止”那样做的问题。换句话说,师德考核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为。“标准”列举的行为有20项之多,具有代表性,但也只是教师日常行为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还有大量行为无“准”可依。即使这一小部分也难以界定。以爱国守法方面为例,法律法规应由公检法部门负责解释,学校没有资格也没有义务界定一名教师行为是否违法;至于“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自觉服从组织分配”,属于学校日常管理环节。很难说,凭借一次或几次迟到就可以界定某教师不能“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进而断定其师德有问题。至于是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就更难界定了,因为“自觉”是指自己有认识或感觉到而主动去做事情,如果是有价值的事,是否自觉并不重要。况且,涉及一些具体行为时,“社会公德”与“私德”是难以区分的。

2 考核主体执行难

任何考核都应该具有四个要素:考核主体,被考核者,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师德考核中的被考核者自然是教师,考核主体则包括具有行政人员与教师双重身份的一部分人,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考核结果难以体现公平。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做到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将家长和学生也纳入到考核主体范畴,使他们陷入两难境地。数学权威可以就数学问题发表意见,物理学权威可以解决十分复杂的物理难题,但是谁敢自诩为道德权威?一旦师德考核主体的身份使人生疑,他们在进行考核时便不能理直气壮。

3 考核过程实施难

教师工作是脑力劳动,将工业化管理中的量化考核运用到师德评价中,其局限性愈加明显。如果把师德考核简化为教师受家长表扬次数、与学生谈心的次数或是家访的次数,师德就被分解为一连串的数学符号,谁能确保这些表扬和谈心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获得“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的6分,则更难令人把握。所以,师德考核走形式成了无奈地选择。诸如“不索要学生、家长财物”、“拒绝有偿家教”等标准就更难掌握了,没有人在索要财物时留下证据。课后留几个学生辅导既可以被看做“教学做到‘六认真’”,一旦家长表达了感激之情就成了“有偿家教”。同时,与每一标准所对应的分数是否合理也令人十分怀疑。自觉服从组织分配是5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4分,“组织分配”为何比“社会公德”多1分?而且,“自觉服从组织分配”到什么程度是5分,什么程度是4分、3分、2分、1分呢?

4 考核结果问责难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退出机制。触犯法律的教师已有司法部门处理,而对于一般为师不尊者,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随着绩效工资的引入,师德被明码标价:分数=奖金。如果一个教师预期从违反师德的行为中,获得的收益大于所获的奖金,即使他抛弃“师德”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既然经过考核后,每个人都有了对应的分数,如果我们把这一组分数排在一起,会觉得十分滑稽:95分与94.5分,这当中到底有多大差距?假如后者的绩效工资因此少了5元钱,这5元钱的惩罚有何价值?

三、对策思考:“师德考试”落到实处

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颁行的“浦口区教师师德评估标准”只是众多师德考核标准之一。这些标准的制定毫无疑问具有必要性。师德考核考验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能力与效率。换言之,这一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博弈过程,应正确评判这些标准的限度与效度。通过对浦口区考核标准的政策分析,对各地师德考核办法的制定与执行提出建议如下。

1 师德可以考核,但不能量化

师德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占有统领地位,它既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导引和动力因素,又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目标和检验标准。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师德素养水平,才有可能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心理和身体素质,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地选择和把握个人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在品德、智力、情感等多方面影响学生发展的创造性活动。绩效考核必须坚持以德为先。在师德考核中,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和关爱学生应该是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妨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但是,教师的许多工作是无法量化的。从家访记录、后进生谈话记录、获得奖励的等级,到诚实守信、言行坦诚、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等等都以量表的形式固定,即将教师工作的所有项目都细化成各项指标,最终根据完成指标的量化结果评定师德高低,显然不符合教师工作实际。因此,师德考核的结果可以简化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层次,对考核优秀者可以给予表彰,对不合格者给予警告、待岗,或给予直接清除出教师队伍的处罚。

2 师德可以规范,但不能规训

缺乏一套伦理规范来指导其成员行为,任何职业都难以真正地存在。教师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行为。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品行不是单靠学习某些规范原则就能促成,而主要是通过对教师工作的体验、经历、感悟、理解来内化形成的,把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喜爱升华为人生的职业追求。但师德规范不是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当它被内化以后,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而现行的师德考核实际上是一套针对教师的规训系统:首先为每一个教师画一个圈,圈内的行为都是正确的,圈外的行为必须要被清除。这样的师德考核标准有待改进。师德考核不应该只考虑教师出了什么问题,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将这些原因找出来然后对教师加以指责,而是要通过评价揭示教师为何会存在不足,反省提供给教师的条件是否恰当和适宜,所设立标准是否恰当以及怎样通过教育和改变环境促进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师德可以讲回报,但不能讲经济

一般的奖励措施主要有三种:经济奖励、精神奖励和发展激励。经济奖励主要解决教师的生存需要,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教师的尊重需要,发展激励主要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可否认,那种燃尽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观”和“安贫乐教”的义利观,在劳动还是主要谋生手段的今天,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不能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普遍标准,否则会造成真君子曲高和寡、伪君子欺世盗名的后果。不过,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绩效工资应该与师德脱钩,把师德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当作谋取经济利益的杠杆。物质是有限的,精神是无限的。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对满足精神需求格外关注,工作价值、责任感、成就感、获得声誉、晋升机会、提升能力、和谐环境等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很大。同时,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的热情是源自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如果单纯的以钱作为教师工作时的激励政策,不仅是对教育、教师的亵渎,同时还会扭曲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师德应当是发自教师内心的道德信念或道德良知的工具,而不应成为谋利的工具。

4 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共享系统

师德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激励制度和惩罚措施的机制设计问题,师德因此也被看做是通过恰当的奖惩制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规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师德考核,存在着伦理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困境。问公正的考评制度设计决定着考核结果的说服力。我们认为,完善的考评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标准:第一,合乎法律要求;第二,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第三,公平;第四,应当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为目的,而不是把师德看做是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工具。具体说来,根据《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分别设立专门的“师德考评办公室”。其成员包括教师代表,人大代表,教育督导人员。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与媒体监督。考核内容是以《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为标准,抓住教师行为中的关键事件,一经查实,即判定为师德不合格。同时,仿效银行业的信用记录系统,建立师德档案共享系统,使为师不尊者无处可遁。

第2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一、宣传学习工作。

组织教师学习了《蒙城县教育局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要求教师对照自己的工作与表现,深刻地剖析自己。为做到考核工作深入人心,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人人皆知,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考核文件,宣传考核目的,明确考核时间和步骤。

二、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 (校长)

副组长: (教务主任)

成员:(党支部书记)(总务主任)(教师)

(教师)(教师)(教师)

三、考核办法:

1、学生评价。每班下发5张评价表,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作出评价,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教师的评价,允许学生将表格带回家同监护人共同完成,收集后,作为考核的参考资料。

2、家长评价。每班下发5张评价表,要求学生家长对孩子的任课教师作出评价。

3、教师互评和师德师风考核小组评分,每位教师对本校全体教师进行评分,要求做到严肃、认真、客观、公正,不打击报复。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小组评分同时进行,及时收集评分表,过期交表作弃权处理。这样教师之间的评分相对保密,以免出现“人情分”和教师之间互相猜疑、影响团结的现象。

四、统计成绩

1、将所有教师的互评分、学生和家长评价表等录入电脑,算出参评人数的均分,工作组评分累计相加。

2、将每位教师的四项评分相加。

五、考核结果

根据我校实际,本次应考核人数31人,实际考核31人,无未考核人数,没有不合格人数。通过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加强了师德建设的力度,提高了教师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学校重视了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个人师德考核分数来看教师队伍整体风貌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很强。另外一年来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及师德师风水平提高的很快,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

总之我们通过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师德评价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制度完善、加强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师德建设有成效。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

第3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体系构建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中小学师德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上能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生活上简单朴素、乐观向上,在职业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为人师表,展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然而,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形势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冲击,部分教师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动摇了将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崇高职业理想信念,而将时时处处谋求个人利益作为生活目标,丧失了教师的基本道德操守,师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职业理想信念模糊,上进心不强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都是一门受人尊敬、神圣的职业,无数仁人志士都以从教为荣,将毕生心血献给教育事业。然而,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职业荣誉感和事业心,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追求。他们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1],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模糊,工作意义不清楚,没有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息追求的神圣事业,而是将它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有甚者喧宾夺主,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主要投入在兼职上,而仅仅利用兼职以外的时间去完成教学工作,将教师职业当作了“副业”,也有部分教师工作缺乏激情与活力,萎靡颓废、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混日子。

2.责任心缺乏,育人意识淡薄

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倡“教育性教学”,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可见,教书与育人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师不仅要在学业方面细心培养学生,做学生的“经师”,而且要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精心培育学生,做学生的“人师”。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消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的加剧,使得有的教师责任心减弱甚至缺失,育人意识淡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而无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

3.职业道德败坏,丧失教师人格

西汉末年文学家、哲学家扬雄在《法言•学行》里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可见,教师理应是学生做人的楷模。然而,由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中小学的深刻影响,一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败坏,如对自己所教学生实施收费辅导、有偿家教;在招生、学生评优评先评奖、入团入党、考试、保送大学等工作中利用职权;收受甚至向学生及家长索要财物等,完全丧失了教师人格。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系的构建策略

1.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要构建完善的师德建设体系,前提在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第一,要强化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师德建设领导力。中小学领导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治校理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将师德教育、宣传、监督、考核等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当中。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管理。要成立师德建设的职能机构———师德建设处,保证经费和人员到位,并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以强化和推进师德建设工作;要以师德建设处为核心,由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纪检监察处、工会等共同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以统筹协调师德建设工作。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督导与评估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督导机构,根据当前的新形势,精心设计并不断完善师德建设评估目标、评估内容与评估方法,加大对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并把师德建设纳入对学校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中。

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

要构建完善的师德建设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第一,要充分激发中小学教师参加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引导教师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师德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教育、班级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引导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第二,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2]。教师是中小学建设的主体,有参与治校议政的意愿与权利,要不断探索完善教师参与治校议政的机制;在涉及教师主体利益的活动中如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干部选拔中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依法保障教师教学活动、教育活动、班级管理活动、学术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自;在对教师的各种工作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的过程中,要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权、申诉权,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第三,要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要制定和完善一整套教师培训研修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科研资助与奖励制度,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培训研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进行课题科研,使他们的教学、教育、班级管理、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3.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中小学师德建设成效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师德建设缺乏长远系统规划,没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实践表明,只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进而从根本上遏制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1)创新师德教育机制,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

创新师德教育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事实证明,要想中小学师德建设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师德教育机制。首先,师德教育的目标要注意普适性和梯度性。师德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一批师德标兵、塑造一批师德楷模,而是要提升全部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因此,师德教育的目标不宜定得过高,不能以师德楷模的标准去要求所有教师,要注意目标的普适性,保证普通教师通过接受师德教育和内省改进都能实现师德教育的目标。同时,师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师德教育目标———合格水平、良好水平、优秀水平,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时间教育,让教师从合格水平逐渐过渡到良好水平,最后达到优秀水平。其次,师德教育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丰富性。师德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新标准和学校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道德素质的新要求,满足教师自身不断变化增长的新需要。如当前要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荣誉感教育、责任感教育、成功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再次,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师德教育中,除了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文件外,要更多地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组织开展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举办师德专题论坛、师德演讲比赛、师德故事交流会等方式,使教师在活动体验中明确师德内涵,体会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树立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最后,师德教育要贯穿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始终。从新教师入职培训开始,到合格教师培训,到成熟教师培训,再到专家教师培训都必须将师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选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优秀教师,必须将师德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2)加强师德宣传机制,培育教师重德崇德风尚

加强师德宣传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又一核心内容。师德宣传是师德教育的延伸,完善的师德宣传机制有助于提升师德教育的效果。加强师德宣传机制,首先,要高度重视师德宣传工作。要树立“师德建设,宣传先行”的思想;要将师德宣传纳入中小学宣传工作的体系之中,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要有专门的宣传机构与人员,要制定系统的宣传计划。其次,师德宣传的手段要体现时代性与多样性。除了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外,要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传播途径如微博、博客、网站、微信等广泛宣传报道中小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感人事迹,营造全国中小学教师均重视师德修养、崇尚高尚师德、争创师德楷模的良好氛围。再次,要善于抓住师德宣传的契机。中小学师德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是师德宣传的绝佳时机。这时,要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进行关注、应对和正确引导。对师德难点问题要进行深入剖析、解读或引导广大教师进行讨论、辩论;对正面的师德新闻、人物要及时给予褒扬、点赞;对于负面的师德新闻、人物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鞭挞。要注意抢占舆论制高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师德正能量充满校园与社会。

(3)强化师德监督机制,预防教师师德行为失范

强化师德监督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构建中小学(包括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主体。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纪检监察处、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在师德监督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同事评议制度、学生评师制度,并建立教师定期家长会制度,充分发挥同事、学生、家长在师德监督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约束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中小学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平台既包括日常办公场所、信箱、电话、短信等常规平台,也包括网站、博客、微博、微信、飞信、E-mail、QQ等网络平台。对于举报的师德失范行为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举报者,以确保监督举报的实效。

(4)健全师德考核机制,促进教师提高师德修养

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坚持考核主体多元化。教师本人、领导、师德教育专家、同事、学生、家长都应参与教师的师德考核,并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其次,要坚持考核内容全面化。既要对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又要对教师在班级管理、学术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既要对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又要对教师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再次,要坚持考核类型与方式多样化。要把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并侧重于平时考核、定性考核。要综合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座谈调查法、查阅档案法等考核方法。最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要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对于师德考核连续优秀者,在评优评先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5)完善师德奖惩机制,引领教师提升师德境界

加强与改善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还要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和惩处机制。中小学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教师要授予“师德模范”、“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并在物质上给予重奖,同时在评先评优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精神上的奖励,以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的主动性。对于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要严格追责、严肃处理,要依规依法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记过处分,降低或撤销专业技术(行政)职务、解聘或开除等;对严重违法甚至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任经辉.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第4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一)理论学习薄弱,政治素质不高很多高校教师政治意识淡薄,很少主动进行理论学习和关心时事政治,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讲好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其无关,因此在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容易偏离方向。

(二)对师德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有效机制目前在国内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普遍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轻文化等倾向,师德建设并没放在突出位置,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推动师德建设。

(三)价值取向偏离,功利思想严重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教师价值取向逐渐以利益为导向,教师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课程选择、教学科研投入都以“能否获利”作为行动准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治学得过且过,缺少敬业精神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但是有些专业教师认为教学才是自己工作的全部,德育工作与自己无关,而且对于专业教学也只是安于现状,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产生的原因

师德水平的每况愈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国家方针政策和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社会氛围的变化都严重影响着高校师德建设的走向首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利益观念日益深化,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职业的认同感下降,在面对工作选择和教学科研投入方面容易心态失衡,偏离正确方向。其次,国家对于高校的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唯成绩论”的传统模式依然主导,素质教育多停留在设计层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安排和业绩考核时只重科学文化素质,不顾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了很“自然”的结果。

(二)中观方面:高等学校的各类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直接原因,对于师德的不断下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教师聘用和职称评定方面,考核标准单一。把专业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作为唯一标准,对于师德修养方面没有设立考核环节或流于形式。其次,缺少定期师德培训,使得师德提升缺少公共平台。有的学校只是搞一些讲座或是发些材料自己学习,培训内容更新慢,过程中缺少互动,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本人都意识淡薄,不以为然[2]。最后,高等学校对于师德建设不够重视,并无主管部门或相应的管理、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不能充分地激励、引导高校师德建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微观方面:教师自身是师德建设发展的内因,师德修养不高,立场不坚定,随波逐流才是师德滑坡、失德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首先,价值观的转变。在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时,放弃职业操守,一切以利益为标尺,是导致高校教师师德下降,失德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其次,师德修养不够。一些教师没有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作为重要内容,对于相关培训也是应付差事,与立德树人渐行渐远。最后,责任感和使命感淡然。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对于国家的需要和学校的学科建设漠不关心,完全站在个人立场,以是否有利于晋升职务,有利于提高待遇为标准。

三、科学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在现阶段,强化立德树人,把握教育本质,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统领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组织领导机制,为推进师德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政策保障首先,要成立立德树人,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一把手负责。把与师德建设相关的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等部门的一把手也纳入到领导小组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清晰。形成统一领导下的有机整体。其次,在各学院等教学单位也要按照学校模式设立领导小组,而且是师德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定期开展师德状况分析,为校级统筹提供第一手材料。最后,校、院各级领导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开展师德建设的实施计划。制定过程中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力争形成既科学合理又能反映群众心声的方案。

(二)宣传教育机制,为开展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保障,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首先,充分发挥宣传的窗口作用和感召力量,丰富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通过集体大讨论、典型讲座等方式宣传高尚师德,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全体教职工都动员到师德建设活动中。其次,丰富教育形式,不只停留在教条、枯燥的理论学习层面。把道德规范外化为教师更容易认可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内化为高等教育所需要的道德素质。最后,做好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严把质量关。定期总结培训经验,不断调整,力争在培训结束后给教师师德水平带来质的提高。

(三)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广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提高师德修养的主动性首先,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把师德修养纳入到职称晋升、业务考核评价体系中,对于在个人师德修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同等条件下给予适当倾斜,对于有失德行为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制”等,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其次,注重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对于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点带面,带动大家共同进步。最后,建立与精神激励相配套的物质激励机制。协调好精神与物质的利与弊,通过适度的物质奖励进一步坚定立场,以实现与科研中先进的“平衡”[4]。

(四)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综合界定,评价机制是否准确、科学直接影响着整个师德建设工作的全局首先,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把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但也不要一刀切,允许一部分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增设考核标准,以求更全面的考核评定。其次,考核评价可以分层级进行,如自我评定、学生评定、学校评定等,把每一部分都规定合理的比例,最后进行汇总,形成全方位的考评。再次,考核应该把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进而形成对师德状况的动态了解,还要把全单位的横向考核和个人的纵向考核有机结合,既要看到同行之间的差距,也不否定个人师德方面的进步。最后,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对于通知本人后,没有争议的考核结果,进行归档,动态管理,作为今后教师评优、晋级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第5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现在有很多中小学,为了博人眼球,提出绩效管理的新理念,将项目管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具体的措施如下:一是制造项目,把平时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整合成为绩效的指标;二是采用量化管理,把教师参加几次教研活动和学生谈几次话都作为量化的指标;三把考核的绩效化,把项目的等级和层次赋予不同的权重,使得一线教师忙于应付填写各类考核表格,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在教育的绩效考核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是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量化和指标化。教学活动具有长时性、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所谓长时性,指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显现出来的;所谓模糊性,指的是教学的自变量和应变量不是简单地对应关系;所谓综合性,教学的结果更多的是多个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绩效考核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因子可以清晰地用绩效指标展示出来的。

第二,为了考核简单,在中小学管理中,经常要求教师填写各类考核的文件和问卷。使得一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填写表格材料。甚至于出现,做得好不如填得好的现象出现。从而助长了华而不实,注重材料修饰的不良风气。

第三,由于绩效考核的导向性,致使教师对于没有绩效,或者在绩效考核中权重不高,却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怎么重视。一般的学校教学考核中,往往比较注重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教改和科研项目。使得教师们拼命改头换面地进行创新性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而对于教学的常规管理,常常因为考核指标权重不高,而不怎么重视。试想,无论多么理想和完美的课改和教学创新都得建立在教学常规的有效管理之上。

二、教育去行政化的反思

现在将教育的病理归结为行政化,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十分强烈。的确教育行政化导致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在中小学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日益向行政领导集中,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自主性受到侵害。于是,有的学者提出,教育去行政化的命题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改革的现实。可是,在当前的中小学,一些去行政化的措施,不符合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例如,有的学校为了教育去行政化,学校的一些行政事务,成了无私奉献,广大教师没有从事的积极性;例如,有的中小学为了去行政化取得绩效,竭力压缩行政人员,致使行政人员往往是一个顶两个,甚至一个顶几个,任务复杂而繁重,苦不堪言;再例如,由于受繁复的申报程序影响,教师们从事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资金报销困难,挫伤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那么,这些问题的病理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不清晰。

第一,教育需不需要行政?这其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教育当然需要行政支持。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去行政化,指的是将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无需行政化的事情也开始行政化。比如,我们的优秀教师评比,我们的教师培训机会,应该是基于公平、透明和科学的原则来进行,而不能因为行政领导要多多照顾,优先攫取这些机会。

第二,当前教育行政管理不够规范。按照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原则,行政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权力和职责要相对应,并且清晰;行政人员要有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按照制度,依法行政,不能掺合个人的私人感情。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很多其实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的管理者出事情常常是因为掺合了个人的感情,不能依法行政所导致的。

第三,教育行政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实践中发现,我们的一些政府领导,中小学领导,常常置学生的发展不顾,为自己的政绩服务。有的政府领导要举办相应活动,常常要求中小学生参加,严重干扰了学校应有的正常教学秩序;还有的领导,为了拿出“政绩”,不停地举行各种竞赛和活动,使学生成为地区的竞赛机器。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教育行政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客观规律所导致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第四,对僵硬行政化的反思。有的人引用科层制的僵化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一个小偷偷了东西,刚好被警察发现了,警察去追小偷,可是将要追到的时候,警察却放弃了,原因是下班时间到了。从现实而言,科层制确实可能与教学活动的长时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相冲突。

三、关于师德考核的反思

教育官员和教师失德的现象屡屡在报纸和网络上曝光,给教师职业蒙上了道德的阴影。教育管理部门也以此为鉴,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道德的管理与考核,有的学校甚至推出了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如果道德上有什么污点或者道德问题,在晋升上实行一票否决。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意思是说,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包含了道德教育。在我国传统中,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说明我们认为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要思考。

一是教师道德是否低下。根据我们的工作实际,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任劳任怨,为了学生的发展无私奉献的。的确有个别教师的道德有问题,但比例应该是非常低的。相较于其他行业,教师的道德还是相对比较高尚的。相反,媒体对个别品德低下教师的报道宣传,也不够客观,有把教师妖魔化的倾向,这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

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也是人,也有家庭,也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他们有权利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得到基本的尊重。我们不能苛责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如红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春蚕一样,牺牲了自己,吐出了美丽纯白的丝。对于学生只讲奉献,不谈私利,这既不符合社会现实,也是对教师基本权益的侵犯。

三是师德末位淘汰。教师道德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但师德末位淘汰面临的问题是:到底哪些师德可以把教师淘汰?教师迟到几次,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教师开会提出反对意见,算是师德问题吗?假如把这些列为师德问题,是不是有师德扩大化的嫌疑?教师师德末位淘汰,那么对于学校领导呢,要不要进行末位淘汰,要不要进行师德考核。我们认为,师德末位淘汰的考核指标应该是那些对于教学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失德行为,对于这样的教师,我们要永不叙用。

四是师德考核谁说了算。教师是一项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拥有一定道德的人才能够从事的职业。师德评判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要切实地维护教师的权益,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对于师德的评判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专业人员来从事。以上是对现有的以生为本、绩效管理、教育去行政化和师德考核四个管理理念进行了反思。

四、总结

第6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献身教育事业,尽职尽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艰辛的劳动。总体而言,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是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师德问题正在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功利心理。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个别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一切向钱看”,认为挣钱多才有成就感。于是表现在授课时敷衍塞责,有的教师把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工作留在课后来做,美其名曰补课,目的是为了获得可观的补课费;还有极个别的教师会利用职务之便找学生家长办私事,等等。

伤害学生。个别教师不顾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和心灵虐待,动辄训斥、挖苦学生;极个别教师甚至殴打学生,危害学生的人身安全;一些教师变相体罚学生,罚站、罚作业、给学生安排“特殊座位”等。这些行为既伤害了学生,也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

育人意识淡薄。个别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命感、责任感减弱,只是敷衍了事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注重言传身教,忘记了教书育人的使命。甚至有人在课堂上解释某些问题时信口开河,完全偏离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

这些现象虽然不是教师队伍的主流,但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切实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确保我们的素质教育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业已成为全社会的期望。近期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进一步落实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的做法是要求学校重视师德建设,主要方式是靠教师的自律和行政禁令。而如果教师在自律方面有所欠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就不能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行政禁令也不能及时、有效地产生制约和监督作用。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为保证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学校往往依靠行政禁令,发文禁止体罚等行为。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对不少问题难以做出合理的回应。师德是一项软环境建设,对于量大面广、发展不均衡的中国教育而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根本上提升师德水平,必须建立一套与师德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使师德要求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培养、资格获得、岗位招聘、在职培训、考核、晋升等各个环节,即从制度上保证师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教师自觉自愿地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使教师自觉追求崇高的职业道德,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重视职前师德教育,制订明确的培养和培训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范教育建设规划。对师范生的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未来的教师,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未来的教师。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同时,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第二,严格颁发教师资格证,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程序中增加师德测试。要将教师的法制意识、心理健康和团结协作精神作为核心测试内容。对于师德测试不合格者,不予颁发教师资格证,对道德有问题的人坚决拒之门外。

第三,改革招教考试,将师德表现作为聘任教师的重要参考内容。有的教师只注重学历,满足于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注重以良好的师德熏陶学生,甚至以高学历掩盖自己低下的道德水平。因此,在招聘时要增加师德测试,防止道德低下的人进入教师队伍。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要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使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每位新任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

第7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升

中图分类号:G5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77-03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调节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高校师德培养的内容包括教师能否做到热爱教育、勇于创新、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热爱学生,侮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影响今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毋庸置疑,教师的道德情操、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化修养对大学生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师德建设是高校常规工作的一项重要一环,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德的状况的良莠,将直接影响学风、校风建设,影响高校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栋梁之才。

一、当今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总体状况虽然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乘虚而入,导致一些教师价值理念的功利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工作,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则相对 “弱化”;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只重教师的科研和学历,而忽视师德素质。以上三种主要因素导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失范、学术道德失范,未能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许多高校师德建设与考核处于“空白”状态,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建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通过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做到“领导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到位、注重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科学、监督激励恰当”的五个步骤,增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一)做好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关键在领导

高校党委要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学校、学院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把师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 加强师德建设宣传教育力度,确保宣传到位

加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高尚师德,如通过广播、橱窗、板报、网络、甚至报纸,以及召开师德模范教工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渲染学先进、向道德模范教师看齐的“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整个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可以使各级政府、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师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师德为先的观念,形成“政府从政策上对师德教育给予保障,学校为师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自觉参与师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3]。

(三)师德建设工作要讲求方式方法,注重实效

高校坚持“德育为先”,重在“育人”理念,在师德培训内容上要讲求人文化,突出爱岗敬业、服务奉献、仁爱博爱、遵纪守法的精神,引导教师成为有强烈服务意识,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能模范的遵守法规法纪、校规校纪,能耐心地根据学生多样的性格,用发展的眼光、信任情感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直到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机制,坚持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4]。

在师德建设工作中除了讲求内容,还要讲求方式方法:(1)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能力水平。实践型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教师正确的决策水平,提高教师的能力。活动的开展应该是由浅入深:一是可以引导性地开展师德自我诊断活动,即开展有周期性的师德修养小结活动,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在小结中崛起,在认识自我的同时找到努力的方向;二是可以就某一事件的处理为载体,开展师德素质大讨论活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群体目标,整体上提高师德素质;三是开展参观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师德素质较高的学校开展学习与交流,从学习中领略同行的境界,从比较中找到不足……实践型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原有认知层面提高到运用层面,有利地促进了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培养良好师德素质的过程。(2)开展研究型活动,提高创造水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理论的创新更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师德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因此,我们不能看着旧书讲新课,有必要组织一线教师参与研究和开发活动,使师德素质的提升与开发成为教育发展的先锋。为此,我们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与创造的专题活动,通过对比职业规范与学校实际的出入,编辑富有特色的学校规章读本[5],体现学校生命,给教师一个明确的要求,以解决纯理论要求的问题。(3)牢牢抓住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阵地,大力弘扬师德师风教育。课堂教学和班会课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扬师德的主阵地。我们引导教师紧跟时展的脉搏,不断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热点透析,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四)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做到考核评价科学

师德的考核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师德考核评价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了职业道德规范的评议和评估。因此,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和完善的师德评价机制,对于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6]。具体来说要做到:(1)明确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师德评价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师德的考核评价内容以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教育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为主。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内容。(2)师德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要具有可操作性。师德评价应将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具体化,使之可以操作。这就要求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方式,尽可能地量化、具体化评估指标。在师德考核评价方式上,可通过学生主评、教师自评、同行评、师德考核小组评等多个层次相结合的方式来定期考评教师的师德表现。(3)注重师德评价的实际效果和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现行教师的各种评比、评优、晋升等工作,多是注重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出版多少部学术专著,完成多少项科研成果,而很少在意教师师德状况到底如何,更不要说把师德的好坏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其中。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师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将教师师德评价结果真正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师德建设工作现在所处的这种弱势地位[7]。

(五)优化师德建设监督激励机制,监督激励恰当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重视考核管理、监督保障以及激励的紧密联系,要强调行政约束与广泛监督、利益保障的协调一致。监督激励机制作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具有调控、预防、补救、改进和提升的功能 [8]。强化监督激励机制,首先,必须有规范的师德行为标准。标准是监督的依据,没有规范的制度,就谈不上监督。其次,完善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学生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师德的监督组织机构,建立学校和院系监督机构,及时收集监督信息。第三,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通过校园网、师德师风意见箱和学生座谈会等途径,让各方人士就师德建设自由发表意见,督促教师完成道德修养。第四,要做好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及时纠正师德建设的偏差,预防和补救违反师德的问题。师德监督激励强调“以人为本”,有效地运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感和荣誉感,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建立健全师德的激励机制,必须要在师德践行的惩层面坚持客观公正、赏罚分明原则。客观公正就是要求奖惩即激励的标准要明确,一视同仁。在激励的强度上要根据社会转型期及广大教师要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激励形式,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以形成整体的激励效果。赏罚明,就是要求在惩罚或激励的执行层面,真正落实确实发挥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对于践行师德行者,可以从职务升迁、职称评聘、生活待遇等方给予破格待遇,使其有成就感、荣誉感从而增加续前进的动力;对于违反师德行为者,坚决给予处,以此产生警示作用,使其他教师也从中受到育[7]。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具有层面感和阶段性的课题。抓主线,重实践,稳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攻薄弱,重规范,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规范执教,严谨执教,培养造就一代新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抓导向,重建设,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支点;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执著追逐职业理想,默默坚持教书育人。这种境界,需要有教师个人的自律和修养,也必须有环境的导向和支撑。讲诚信,重激励,搭建师德师风建设的平台。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建立制度规范,营造弘扬优良师德师风的氛围;将师德建设落实到学校的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一定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要关心、理解、教师,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好事的实际工作,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9]。

参考文献:

[1] 田延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2] 魏旭.论师德培养的内容及方法[J].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7,(S1).

[3] 田秀云,李朝辉.师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2004,(4).

[4] 曾骊.师德建设的核心及其长效机制的立[J].教育与职业,2007,(35).

[5] 张宗基.新时期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6] 刘文,王永章.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7] 哈斯也提・艾力.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第8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师德建设;制度化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新世纪,“依法治教”理所当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教师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执行者,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学校能否发挥其在教育现代化中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略。每一位教师必须将依法治校方针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时刻以教育法律法规调整或约束自身行为,把教育教学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同时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增强教书育人实效。

一、依法治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教必然要求学校依法治校。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教育部于2013年1月16日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对各级各类学校推进依法治校的目标、任务以及依法治校的具体措施提出了系统要求。对教师与学生参加学校管理、行使监督以及实现自我发展等权利从制度方面给予保障,同时强调要积极落实师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理当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确定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法律素养,强化学校依法处理各种事项的能力,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坚持学校自主办学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法治化,依法保障教育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并且依法接受国家与社会的监督。

二、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和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它调整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用何种思想、感情、态度与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干好工作,为社会履职尽责从道义上作了规定。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处理好教师与其他教育主体的关系,化解各种人事争议,优化育人环境,促进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能够推动教师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和自觉承担法律责任。控制教师行为,不仅需要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外部约束,更需要通过师德规范进行内部约束。当师德变成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与实践,融入教师思想中时,良好的师德对广大学生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强有力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实施,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建设。

三、师德建设制度化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必要条件,提升师德修养就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就要有一套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以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

1.师德规范制度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规范制度,如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具体要求。师德规范制度化的根本任务是要将学校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纳入制度建设的框架,把道德要求提升为制度要求,把主要依靠自我人格和良心的力量来维系的行为自律转化为主要依靠制度的强制力来保证的社会约束。同时,建立一套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量化,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使师德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

2.师德培养制度化

加强师德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新进教师与青年教师由于欠缺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学生管理经验缺乏,非常需要加强经常性的师德建设学习与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学习与培训,他们可明确哪些行为教师可为,哪些行为教师不可为,主动运用师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水平,提升师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的本领,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

3.师德监督考核制度化

督促教师努力提升师德素质、切实履行教师职责的根本方法是实行师德考核制度化。考核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充分听取教师本人与学生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有必要建立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师德考核体系。依据师德规范要求与师德评价标准,制订详细的师德考核办法,采用教师自我评价、教师相互评价、督导参与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组织最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师德实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对教师无故漏课、迟到早退、教学效果、考风考纪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与考核,同时也要把广大学生的意见作为重要指标来考虑,以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实现师德监督考核制度化。

4.师德奖惩制度化

把师德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利益紧密挂钩,把落实师德建设与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晋升以及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以至奖金、津贴的分配,年终考核的等次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因而建立师德奖惩制度非常必要。对于师德高尚、育人事迹与教学贡献突出、被广大师生公认的优秀教师,学校应当大力表彰,甚至给予重奖,树立榜样。同时,学校应当大力宣扬这些优秀教师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引领广大教师投入师德建设中去,着力提升教师师德修养,让“学师德、树师德、重师德”的理念深入人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目的,形成个个有师德、人人重师德的良好社会风尚。总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今时代,学校在实施依法治校的同时,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实施师德建设制度化,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提升教书育人的实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黄明友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骆德军.浅析师德建设与依法治校之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4,(3).

[2]王维.浅谈法律不是万能的[J].科技与法制,2011,(19).

第9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

一、确立“一个核心”:以“师爱”为核心。

我校将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教育。新教学楼建成之际,学校将会安排专职教师开设 “心理咨询辅导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分年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校紧抓“师爱”这一核心,从热爱教育事业做起,从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做起,从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起来塑造“师爱”的高尚形象。

二、注重“两个结合”:“表彰与预防”相结合、“考核与督导”相结合。

1.“表彰与预防”相结合,树立榜样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充分发扬 “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道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示范作用,我校通过严格选拔典型、大力宣传典型、认真学习典型等几个环节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每年度,学校将通过“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道德的模范”等。

在大张旗鼓地表彰典型、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同时,学校将对教师的从教行为进行以引导为主,预防为辅,杜绝不良从教行为发生。凡违反《教师禁行性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规范》的教师,出现过教育教学事故的,存在着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接到家长投诉或上级教育部门转达投诉经调查核实的,学校检查中发现的,被上级教育部门通报批评的教师,在本年度评先评优及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

2.“考核与督导”相结合,规范从教行为。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将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绩、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进行考核。通过领导和教师的听课、部门考核、领导评价、学生座谈、民主评议、家长反馈等途径,借助阶段考核与平时督导相结合、奖励与劝诫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等方式,及时把握、评价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工作情况,规范从教行为,强化年度师德考核工作,将师德考核结果载入教师档案并作为教师综合考核评价和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也产生了更大的内驱力,让教师更加明确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合作关系,是良好师德师风的表现。

三、坚持“三个到位”:机构到位、制度到位、活动到位。

1.机构到位,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为了强师德、铸师魂,促师风,学校将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副书记和分管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环节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将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网络,实行层级负责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及学校相关部门职责,保证阶段性工作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将设立“校长信箱”,公布监督电话、电子邮箱等等。通过上述方式确保我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构到位,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成效显著。

2.制度到位,保障师德师风发展。

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既要靠正当的教育引领,又要靠制度的强制约束来完成。学校将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师德师风考核细则》、《师德标兵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每学期与教师签订《“廉洁从教”承诺书》、《拒绝从事有偿家教承诺书》、《拒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承诺书》,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台账和整改台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到学校预算中,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年度师德考核工作,将师德考核结果载入教师档案并作为教师综合考核评价和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保证师德师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研讨、整改。

3.活动到位,丰富师德师风内容。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展“学习新理论,树立新形象,创造新业绩”主题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睿智奉献”的师德风范;围绕“如何做一个“四有”好老师”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培训;举办“道德讲堂”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活动;组织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教师生日时送上一份生日蛋糕和一束鲜花以表祝福的温情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对学生进行无偿家庭辅导;在节日期间,校领导与各班主任组织留守儿童一起过节,给孩子送去节日的欢乐、家的温暖,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一样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温馨等等。借助活动的参与、熏陶,坚持用健康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真挚的情感感化人,促使教师把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变成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倡导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良好校风,努力为教师创造实现自身价值、陶冶高尚情操的机会和舞台。

新楼搬迁伊始,学校将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广泛参与学校建设。开展“我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献一策”活动,校刊投稿和楼道设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创新开展“师生相互承诺,共创和谐教育”活动,在开学典礼上开展“师生相互承诺”活动:“师德标兵”代表全体教师向学生郑重承诺:一、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尊重学生人格;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效益;三、及时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四、维护教师良好形象,教书育人。模范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美德少年”代表全校学生向教师庄严承诺:一、尊敬老师,虚心接受老师教育;二、认真学习,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三、上课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四、树立形象,礼貌待人仪表朴素。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生。

各班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将会在承诺书上签名,并将承诺书张贴在教室内,接受对方的监督。通过这一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了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高兴,推动了教师内化师德要求,实现自我提高,为创建和谐教育奠定了基础。

开展以“中国梦、教育梦、教师梦”为主题,青年教师演讲活动。通过主题鲜明的演讲比赛活动,以点促面,丰富学校师德建设内涵,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增强广大教师执业理念。

开展教师纪律整顿活动,塑造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不定期抽查,重点狠抓在工作日中午饮酒现象;在上班时间从事网上聊天、玩游戏、炒股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无故迟到、早退、脱岗问题;课上不敬业,课后乱办班、从事第二职业等不良现象。通过开展教师纪律整顿活动,对违纪违规行为的自查自纠,抓出学校新气象,振奋教师新状态,树起教师新形象。

组织学习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有计划地进行师德满意度测评,开展家长评学校、学生评教师的“双评活动”,坚持将领导点评与群众评议、社会评议结合起来,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作为衡量师德建设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坚决遏制教师无理上访,实行一票否决制,并适时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师德评定结果归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考核评先、表彰奖励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做好师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向身边的“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学习活动,通过道德讲堂、善行义举四德榜、校园网站、校信通、校园公众号等舆论工具,及时、大张旗鼓的宣传校内外师德教育动态,重点宣传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事迹,努力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潜心育人,乐于奉献,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四、加强班主任、骨干教师培养。

1.完善班主任、骨干教师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学校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班主任、骨干教师的培训,拓宽班主任、骨干教师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学校还将继续开展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帮扶活动,不断培养新的班主任力量,从年龄结构上逐步年轻化,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力,带动德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进一步帮助班主任、骨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

近年来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班主任老师“只知埋头苦干,不知驻足思考”,下一步学校将围绕此项内容,利用班主任例会每周一反思,让大家群策群力解决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地总结和摸索教育教学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更新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树立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成为今后班主任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

3.提高班主任待遇,让班主任成为学校最幸福的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