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品德与生活教案精选(九篇)

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1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姓名:

考号: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生你养你的家乡是(

)。

2、采茶舞是(

)的舞蹈。

3、川剧起源于(

)省。

4、人类和(

)是好朋友,我们都是大地妈妈的孩子。

5、每年(

)月(

)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6、熊猫是国家(

)级保护动物。

7、红色的领巾代表(

)的一角,象征着(

)。

8、我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

)。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夏天到了(

A、我和妈妈到河边玩

B、我往河里扔石子

C、村里的大叔把小动物的尸体扔进小河里

2、学校的变化很大,学校(

A、教室不够多

B、开设了电脑课

C、秩序乱极了

3、我吃过的口香糖应该

A、随口吐在地上

B、用纸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4、我们拿了一塑料袋水果去喂长颈鹿,但没有把包装扯下来,这样做会

A、导致长颈鹿死亡

B、没什么关系

C、健康成长

5、我和妈妈看到一位叔叔随意践踏草坪,我会(

A、装作没看见

B、骂他

C、有礼貌的制止他

6、____是光荣的少年儿童组织。(

A、中国少年先锋队

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C、中国共产党

7、在解放战争中,______舍生炸碉堡。

A、黄继光

B、董存瑞

C、刘胡兰

8、妈妈生病了,我该

A、帮妈妈做点家务

B、只顾自己玩

C、不管不问

9、暑假期间,我会

A、玩个够

B、看动画片

C、学知识,学本领

10、我得了全班同学的表扬,心里应该想

A、瞧我的本事多大,你们以后都不行

B、回去以后一定让妈妈表扬我

C、我不能骄傲,还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更进一步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学唱家乡得歌曲是爱家乡得表现。

2.我们家乡有许多特产。

3.一位小学生面包没吃完就扔进了垃圾箱。

4.校园里的花长的真漂亮,我摘一朵吧!

5.冬天到了我们给小树苗穿上衣服。

6.我们的生活只需要阳光。

7.每天,我们都会制造出很多垃圾。

8.花草树木是保护环境的能手。

9.假期作业中不会做的题就不管了。

10暑假里老师不在身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三、连线题。

(20分)

八月一日

三月八日

五月一日

六月一日

九月十日

十月一日

一月一日

元旦节

儿童节

妇女节

教师节

劳动节

国庆节

建军节

答案:

1、生你养你的家乡是(

)。

2、采茶舞是(

江西

)的舞蹈。

3、川剧起源于

四川

)省。

4、人类和(

动物

)是好朋友,我们都是大地妈妈的孩子。

5、每年(

3

)月(

12

)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6、熊猫是国家(

)级保护动物。

7、红色的领巾代表(

红旗

)的一角,象征着(

革命的胜利

)。

8、我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

自己的做

)。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夏天到了(

A

A、我和妈妈到河边玩

B、我往河里扔石子

C、村里的大叔把小动物的尸体扔进小河里

2、学校的变化很大,学校(

B

A、教室不够多

B、开设了电脑课

C、秩序乱极了

3、我吃过的口香糖应该

B

A、随口吐在地上

B、用纸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4、我们拿了一塑料袋水果去喂长颈鹿,但没有把包装扯下来,这样做会

A

A、导致长颈鹿死亡

B、没什么关系

C、健康成长

5、我和妈妈看到一位叔叔随意践踏草坪,我会(

C

A、装作没看见

B、骂他

C、有礼貌的制止他

6、____是光荣的少年儿童组织。(

A

A、中国少年先锋队

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C、中国共产党

7、在解放战争中,______舍生炸碉堡

B

A、黄继光

B、董存瑞

C、刘胡兰

8、妈妈生病了,我该

B

A、帮妈妈做点家务

B、只顾自己玩

C、不管不问

9、暑假期间,我会

C

A、玩个够

B、看动画片

C、学知识,学本领

10、我得了全班同学的表扬,心里应该想

C

A、瞧我的本事多大,你们以后都不行

B、回去以后一定让妈妈表扬我

C、我不能骄傲,还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更进一步、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学唱家乡得歌曲是爱家乡得表现。

(√

)(第1

课)

2.我们家乡有许多特产。

(√

3.一位小学生面包没吃完就扔进了垃圾箱。

(×

4.校园里的花长的真漂亮,我摘一朵吧!

(×

5.冬天到了我们给小树苗穿上衣服。

(√

6.我们的生活只需要阳光。

(×

7.每天,我们都会制造出很多垃圾。(√

8.花草树木是保护环境的能手。

(√

9.假期作业中不会做的题就不管了。

(×

10.暑假里老师不在身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2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给学生灌输知识,更要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性观和价值观。离开生活,思想品德教学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本人认为,应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理念。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含义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活实例为背景,将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实现思想品德课程中枯燥的理论讲解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集中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主要特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意义:(1)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活化的案例讲解变得生动、活泼,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变得通俗易懂。(2)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案例分析

以湘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到《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与2011年我国出现的食盐抢购风波相联系,教师可以事先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整个过程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几点:(1)需要烘托出群众疯狂抢购食盐,大街小巷、大店小铺的食盐货架都被抢购一空。(2)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紧急行动:国家发改委下发调控紧急通知、商务部紧急调动食盐储备……(3)情境播放完之后,要列出一些问题。如,通过群众抢购食盐,政府采取的措施中,体现了政府的哪些具体职能?通过这类事件,政府职能在哪方面还需要加强?公民应该怎样冷静看待此事?之所以要引入这个案例,因为该事件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提出此项生活化的案例,可以顿时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活与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结合很紧密,只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服务于生活的课程教学,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人文化与生活化的辩证统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要注意一下方面的具体策略: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要努力实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让学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从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需要与生活充分结合,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选取学生关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案例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以此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必须实现将部分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转化,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紧密结合,探索与课程理论知识的结合点,生活化的案例一定要突出教材内容,并被学生喜闻乐见,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教材生活化的气息,满足学生兴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在实现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同时,要注意在把握教材内容和教材规律的基础上,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材课程重点。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策略

教师在选取生活化案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找准与课程理论紧密结合的生活场景,找准理论与生活案例相结合的链接点,寻找的生活案例能够有效佐证理论知识点,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要注意创设体验性的情境,为课堂教学做好情境铺垫,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接下来要对生活情境以及生活案例进行展示,激活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语言等手段,使理论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要找准切入点,注重设置引发学生强烈兴趣的生活化的情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陶冶,通过情境的设置发挥各种教育诱因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现实生活的熏陶。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既要紧密结合教材,不能漫无目的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但同时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抓住学生学习情趣激发点,找准二者结合的切入点。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生活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枯燥的课堂上享受到生活案例带来的乐趣。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要紧密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相统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生活化紧密结合的具体手段和路径,作为新课改的一项大胆尝试,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必将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海东.借“手机问题”解决“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中学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实践案例[J].教学案例,2012(4):37-38.

第3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活实践;社会热点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改善教学效果。作为开展初中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生活化也是未来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力求让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生活需求,服务于生活发展。在新一轮的德育教育改革中,德育标准也更具实践性,体现生活化气息,实现了人文素养与德育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为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初中思想品德也要竭力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原则

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广大教学工作者展开积极探讨,并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活泼生动的案例能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实现知识成果的转化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还应该本着如下原则:方向性,应该通过积极向上的案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针对性,应该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案例结合理论教学要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效性,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也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与时俱进,最好能多结合一些社会热点;实践性,案例应用不等于理论学习,更要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

1.应用经典案例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重温经典提供了便利,对于一些经典的场景案例,也可以借助影像资料加以重现,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活跃了课程教学气氛,更新拓展了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学“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内容为例,截取《神州吟》中的相关视频片段,通过图像的视觉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结合图片不难看出,我们的生产力还相对不发达,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在鼓舞人心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联系生活实践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体会。对此,教师也应该积极营造和谐的生活化教学氛围,努力从平凡而又宽广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思想品德素材,将枯燥的思想品德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进行紧密联系,使其充满生活情趣,更好地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以教学“保护与自我保护”为例,假设遇到某个歹徒欲行不轨,作为路过者,我们应该如何做?组织学生展开积极探讨,力求在保护他人利益与自我安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当然,案例既可以由老师举出来,也可以由学生提供,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章节的知识学习,发现学生可以举出生活中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

3.关注社会热点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便是实效性,当下热点问题才是学生的共同关注点,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思想品德也一直是考核的重点内容,多为学生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集中体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时效性。结合对时事热点的讨论,也更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如:讲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展示一些上海自贸区的相关图片,并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资料,加强讨论,深化对上海自贸区的认识。在讲述领土时,可以针对日本启动“国有化”以及南海黄岩岛等领土问题展开学习讨论,进一步深化对领土的认识。

当然,本文针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用中的初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然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如何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很多教学工作者也在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以先进理念和模式来改进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定能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白俊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案例法策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69-70.

[2]梁玉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2(2):60.

第4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第5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情境教学 教学模式

引言

在素质教育阶段性发展中,我国教育工作者逐步探索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六种教育模式:即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与创造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六大教育模式之一的情境教育,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其中探索一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进行情境教学是可行而且很有成效的。

1.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学生头脑中的往往只是课本上的定义,试卷上的试题,一般说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枯燥难学,而且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甚至不愿多花时间,因此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精神,阻碍了学生发展。

2.思想品德生活情境教学模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生活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而且能发扬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这种实践学习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劳动,兴趣、欲望、信心、毅力等因素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情境教学注重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各种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情境教学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中,由此唤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勃勃生机,学生学起来不再沉闷,上起思想品德课来就会得心应手。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环境,使上思想品德课成为既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又建立在客观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高效学习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其基本思想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心理、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对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听到、看到的情境进行主动探索,然后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较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发展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3.思想品德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情境教学中的案例创设可采取以下策略:

3.1对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改进,创设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前精心创设新颖、典型的案例情境。生动而有趣,不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借助于课本上规定的一些案例,加以改进,创设情境,将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的观念,通过案例直接观察、体现出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磨砺坚强的意志”教学中,针对同学们对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神舟九号”顺利发射与“天宫一号”对接并成功返回的事件,特别对三位航天员同志克服困难,凭借坚强的意志顺利成为中国太空人的事迹非常感兴趣的情况,我与学生一起对教材规定的活动程序进行了重新设计、整合,创设情境(录像播放“神舟九号”顺利发射与“天宫一号”对接并成功返回的片断及航天员训练的场面)问题讨论(假如你是景海鹏、刘洋、刘旺,你会怎样?)超级链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不良诱惑”等,你会怎么做?)反思提高(制订意志锻炼计划并在班上交流)。通过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活动课教学,他们对意志有了理性认识,深深体会到能否完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任务,意志起着决定作用,而学习、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设计活动程序,有利于强化活动课教学的效果,更具有教育性和实用性。

通过创设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情感意境,提供了强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受激辐射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创设协作情境,注重其合作交流性。

比如:学生找出关于广西河池镉污染,环保警钟再次响起的案例;老师引出:环保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企业要担责,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政府要严管,不能只看每年纳税多少,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才能减少或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才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针对环保问题的活动,抓住话题:环保、责任、监管、生命安全。布置学生选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摄影形式,可以参加清洁社区的活动,或组成环保小组进行环保宣传;可以就发展经济要不要保护环境进行辩论,提高自身履行环保义务的认识,也可以邀请环保人员做关于保护环境的专题讲座,还可以向环保部门提出整治、保护环境的建议,为加强环保工作献计献策,等等。这些真实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活动质量达到预期效果,都可以为思想品德课所使用。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比赛展示他们的收获。创设协作合作交流情境,既注意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又注意创设两人以上的协作情境,并进行小组讨论或师生间的交流。

3.3用身边发生的事物设计教材以外的案例,使更多人参与到案例中,增强亲切感。

比如:学生找出案例:最美小学生:为乞丐奶奶喂蛋糕。

2012年4月21日19时25分,网友“凤鸣朝阳800”微博:当天在太原街美特斯邦威门口发生了感人一幕,三个小学生在给一位乞讨的老奶奶喂蛋糕吃,其中一位还给老奶奶理头发,并陪老奶奶聊天,随文还上传了图片,记录了这温暖的一刻。当时,恰好经过的网友“三顺丫头”同样被这一幕感动,这条微博在一天内,被转发了400多次,照片中的三位女孩也被网友誉为“最美女生”。老师提示:无论是为乞丐打伞还是为路边的猝死的老人撑伞,如今“最美路人”似乎成为中国的道德风景线,关注这个案例,重点应关注三个女孩只是小学生,在被父母宠爱的年纪,却懂得照顾他人,帮助他人,这才是最难能可贵之处。抛出问题:面对行乞者,你会怎么样做?有人会掏出兜里的零钱施舍,有人会视而不见,从他们身边匆匆而过,而这两天,在微博中,一张照片传递着别样的温暖:一位头发花白的乞丐老奶奶佝偻着身子坐在地上,双手布满老茧,三位小学生蹲在她面前一边将一碗蛋糕送至其嘴边,一边梳理着她的花白的头发。一个小小的举动为何会赢得众人交口称赞?有人一语道破了其中原因:如今社会,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些年,媒体关注了很多反映人性中冷漠的事情,如: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扶、食品有毒等,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存在,而且不少,但温暖也不曾离开过,只是有时被关注得少了,需要呼喊,需要发现与感知。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我们希望雷锋精神在中国大地上从未消逝,如今看来确实如此,令人欣慰。

使用发生在身边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面对的事情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道德、法律、现实生活的讨论,可以拉近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真实性,感受到现实法律和社会、道德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概念、规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做好案例分析就弥补了只见“法律”不见“道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3.4采用案例设置与学生原有认知相矛盾的疑障,激发学生思维热情。

有这样一个案例:近日,北京一位下岗工人廖丹成为新闻人物,为了给患尿毒症的妻子治病,他不惜伪造收费单据,四年为妻子免费透析500多次,涉嫌骗取医院17万元,等待他的是刑事惩罚。媒体报道以后,公众为救妻以身试法的廖丹所感动,纷纷解囊相助,短时间内他就收到了40余万元援助善款(珠海好人陈利浩也给他汇去了所欠医院的17万元),还有人将廖丹誉为“最美丈夫”。廖丹趟过了法律的红线,却一夜之间成为道德明星,这是一起典型的道德明星涌现模式:廖丹做出非常之事―敏锐的媒体跟进报道―普通公众热烈回应―廖丹成为新闻人物―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如果到此为止,则将是一个温情感人的故事。但事件往往不会随即停止,它还可能有两个走向,走向之一:媒体评论和意见领袖引领事件走向,从人性关怀走向制度反思,比如对医疗制度的问责,有可能推动政策和法律的进步。走向之二:政府介入事件,免刑责,给户口,送福利,派工作,将廖丹塑造为道德楷模,事件以喜剧落下幕布。就这件事而言,个人判断走向之二不会发生,触犯法律、下岗工人、底层民众、医疗漏洞,贴在廖丹身上的这些标签,决定了他无法成为道德模范,所以,民间热棒而官方冷落,将是廖丹的最后归宿。

法律、道德与情感?廖丹应该算是诈骗犯罪,反而得到很多民众的帮助,这种与教材中的相反的现象出乎学生意料,感到格外新鲜,无形中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案例使学生感受到,廖丹更让我们感到亲近,他的一句“我又不能掐死她”虽然鲁莽,但透着憨直,像他本人。普通民众容易进入情境,对当事人感同身受,更靠近他们,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格温度,相对于其他的“最美司机”追认为“革命烈士”,“最美老师”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等,其进度、步骤、模式如出一辙,像自动生成的电脑程序,本来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只要进入程序,就立即凌驾于一般群众,让人感觉难以靠近。本来这些事情,自古以来是政府的应有之举,所谓教化人心,凝聚民众,弘扬主流价值观,无可厚非,但从效果分析,如果不改变打造道德人物的方式,往往容易把道德政治化,把有道德者神圣化,使道德偶像与普通民众失去了直接呼应的渠道,他的道德感召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4.师生在在案例情境中各自的活动

4.1教师在情境中的活动。

教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案例情境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充当的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甚至是学习者。教师在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及时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搭建合适的支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建构,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对案例情境教学中案例的设计、把握是一项重要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选案例到会做分析和善于总结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收获。

4.2学生在情境中的活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像专家一样开展活动。具体来讲:学生在案例提供的各种问题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形成问题、确定问题的解决目标,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注意搜寻各种相关信息,要亲自设计解决方案,要与同学交流合作,尝试各种解决方式,要对自己的尝试做出反思和评价,逐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学习。

结语

思想品德案例情境教学将学科课程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与优化的情境融为一个统一整体,克服了单纯学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重讲、轻练,重知识、轻能力,因缺乏操作而削弱应用性的弊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活动课程教学容易陷入知识无系统状态的缺陷。它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强调在特定的氛围中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环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对现阶段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避免学习脱离实际场景,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立足于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的有机统一,在以学生活动为基础创设的知识运用场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其他任何教学模式一样,情境教学、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情境资源的匮乏,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教师观念必须进一步转变,等等。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一定会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鲜活的教学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使课堂接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生活化课堂,对学生而言充满着诱惑,有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和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在对案例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自主生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交流与分享对案例的理解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创设了各类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例如奉献、诚信、尊师、孝老、遵纪、守法等。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自主探究,形成觉悟,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的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

第一,教学案例要具有思想性。即要让教学案例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二,教学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即教学案例要紧跟时代性节奏与步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过时的、落后的教学案例缺乏良好的教育性。

第三,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各类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第四,教学案例要具有可信性。即教学案例的信息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2.教学案例素材的来源

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很多,教材、教参中可直接选用,文献资源中可查找,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上可选择。特别是当今处于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特别发达,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今日说法等,提供的素材既典型,又生动,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当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泥沙俱在,良莠不齐,因此,在查找素材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识别虚假信息,不能让谣言进入课堂,让虚假信息编辑的教学案例,会对学生认为教师为了说明教材道理,骗自己,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3.教学案例呈现的形式

教学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视频、音频、图表、表格、漫画等,可以根据素材本身的属性,根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制作,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加以呈现。每种形式有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需要加以合理设计,相时呈现,才能使教学案例的功效发挥最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1.教学案例的展示与呈现

基于教学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的出场方式是必经的、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何种方式出场,事关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所需要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可以教师朗读或学生朗读,视频或音频提醒学生注意观看或聆听,图表、表格、漫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景中,才会变得有效。因此,教学案例的展示,实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事关教学问题的解决。

2.教学案例的阅读与分析

教学案例的信息点一般比较丰富,阅读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学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有目的地从教学案例中寻找、发现、分析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案例阅读和分析的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案例信息进行解读、分析和推理,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奠定基础。

3.教学案例的讨论与交流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个体经过思考与分析不能解决或不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要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讨论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经验分享的过程,也是合作探究、深入研究的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讨论的进度、问题解决的程度。同时,教师要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当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差或陷入瓶颈时,为了使讨论能够继续或深入,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绝不能出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群体的潜能才能得发展,合作精神才能得到培养。交流是讨论之后,小组在全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的过程。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的情况对全班进行小结性发言,这一环节,可能会出现小组之间意见不一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说明小组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可以开展小组间的辩论,目的是问题越辩越清楚。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得“打压”某一方,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的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也必须做好调控,防止辩论失控。

第7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7-01

所谓时事新闻案例,是指通讯社、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期刊社、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国内和国外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具备准确性、真实性、公开性、时效性等特征。时事新闻案例是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时事新闻案例,能让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实现学与用的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趋向完善,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此,笔者谈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时事新闻案例的具体应用。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课程改革主张教学活动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才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才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思想品德教师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应选择一些学生身边所发生的时事新闻案例来进行辅助教学。这里所说的“身边所发生的”,是相对空间远近而言的,在空间上可以取近舍远。选择时事新闻案例时,能用国内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国外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省内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外省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本地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外地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学生身边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时事新闻案例。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承担责任》(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可以举“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时社会各界援助汶川灾区人民的例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又如,教学《走向小康》(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描述学生的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如手机更新换代、地方城镇化建设加快等),借此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教学,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且具备了浓厚的时代气息,能培养学生观察新闻事件、分析新闻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思想品德教师在选取时事新闻案例的时候,可以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展开。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收集并整理时事新闻案例,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一种教和学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主动、交互式的学习中提高了素质。

例如,教学《战争与和平》(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66小时的新闻来探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探究答案。学生A得出如下结论:奥巴马上任第一年就来中国访问,打破了美国总统在第二届任期才来中国的习惯,开创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历史。这说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学生B则认为,奥巴马的演讲体现了对中国善意的用心,引用古语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应展开交流,也说明了青年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创新,来源于问题,来源于发现。思想品德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用新闻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习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可持续发展》(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新闻素材(2010年3月5日,政府的节能工作报告;2010年3月3日,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提案……),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反映了我国正在建设什么类型的社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我国现在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低碳经济”需要的是节能。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8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关键词:情感渗透;道德实践;感悟;互动;共同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突出的表现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对学生思想的引领、情感的发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评价,是很难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的,成绩好不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成功的,马加爵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例证。反思后我认为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应该更多的是抛开考试成绩之外的情感的渗透、感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主动反思得失等,让教育活动入心、入脑,才有可能内化为行动。这是我尝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方法探究的出发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互动的过程。

一、要营造良好愉悦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用“爱”“微笑”“尊重”“激励”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精心设计教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抛弃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使授课形式发生改变。以下是我上课时觉得比较成功的几个案例片段:

1.课前的新闻播报

把国内外时事、党的方针政策、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等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所授内容充实丰盈,具有时代感、新鲜感。

2.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提供了比较丰富和多彩的信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新授课科教版八年级下册“走进市场”这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出示学生身边熟悉的市场,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很浓,从而对“商品”这一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学习市场的作用时,出示漫画《西红柿的价格》《跟不上趟》和《玫瑰花的价格》,学生通过漫画了解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3.小品表演

在学习“男生,女生”这一课时,编排小品《她该怎么办?》,在小品表演过程中,课堂完全是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学生精神抖擞、精力集中、思想活跃,把握了学习资源的主动权。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有的在课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在课堂上现场发挥。从小品的演员组合、内容的确定、编辑、表演与欣赏之后的评述,都是学生自己经过大脑思考、自己动手完成的,自然就能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使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提升学生创新品质有重大作用,教师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育教学目标。

4.简单的身份置换

以前学习“一步之遥”这一课时,我会找很多典型的有关青少年禁不住诱惑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有视频的也有漫画的,还有身边鲜活的案例等,资料很多也很丰富,课堂自然很充实。自从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课题研究后,我对教材的文本资源更加重视,发现效果真的不错。于是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将教材中的六个案例进行了有效利用,置换身份让学生当法官就教材中的六个案例来判案。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组成庭审小组,阅读教材中本组审理的案例,了解案情,并查找有关法律依据,对该案例作出判处。

一个简单的身份置换,学生就由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被动地背记知识,转换为寻求知识,严肃公正判案的“法官”,有一种圣神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的转化也符合学生天生喜欢探究的本性。当老师在前面给学生铺垫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后,组织这样的庭审活动,学生读教材格外认真,很容易找到依法判案的法律依据。

由于案例来自教材,如果挖掘教材成为教师经常性的教学行为,学生对教材也就有了一种亲切感。所以,这个设计环节,既抓住了教材,又抓住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效果自然很好。上述案例片段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促进了德育过程的内化。创设了德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引起了学生道德上、态度上的情感体验,注重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第9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一种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的说教、说服、说理等教育手段仍占有很大比重,这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引入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要选准整合点,抓住整合切入时机,让抽象的概念和枯燥乏味的原理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下变得灵动和活泼,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悟、体验知识,掌握内涵,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成熟和健康成长。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在讲解有关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规定时,就比较适用于传统教学的讲授,这样的直面的讲授更体现法律的严谨和公正,也有助于免除其他干扰,不遗漏法律任何细节。当然在此基础上,初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财产所有权层级逻辑关系思维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财产所有权等相关法律条文。针对本课的教学案例,就可以充分发挥Flas软件的优势,把有关财产所有权的案例图片做成一个个小情节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分析案例的来龙去脉和案例所隐含的细节,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合理处理好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相辅相成,才是更好地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综合素养。

2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效果不仅是与教师的教学相关联的,还需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首先,信息技术整合的资源可以通过初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处理,最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形式出现。这种课件形式可以是单机版的,也可以是网络版的,不论哪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都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面对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整合平台而得心应手地辅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否则,思想品德教师操作能力弱,只能望“机”兴叹、望“图”兴叹,感到无所适从。其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乃至家里更自由的大整合观下的自学环境下,都需要学生能够搜索、下载、分类、整理、筛选、处理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也正是现代新一代学生的必备基本信息素养。否则,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使再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也是独角戏,会留遗憾。最后,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整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共同提升整合资源的辅助效果。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做好配合,这样才能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且毫无刻意表现之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思想品德教学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的终身心理、道德的教育,仅限于教学课堂上的信息资源呈现和辅助,不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深化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联的知识案例,丰富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提供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或平台,让师生、生生在开放、绿色的网络学习教育空间里畅所欲言,让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师生交流变成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有效拓展思想品德的学习空间,大大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教师可以留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如QQ群里交流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财产所有权的相关知识,拓展一下思索角度和案例分析思路,带着对相应法律条文的疑问在百度里查询获得解答。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不断辩论和观点同化,逐步形成一致的案例分析结论,这也达到了课后信息技术整合空间的教育教学效果。其实,这种形式的网络学习研讨教育空间,已经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课后网络学习教研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种课后的网络学习活动,这对于提展学生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有知识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力,增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弥补学生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很多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模拟作用,可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活动当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精典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证人等,进行一堂“模拟法庭课”。这其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多媒体课件及时呈现新的案例审判提示和下一步的辩论“机关”,让学生由刚开始的思路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到表达流利、辩论激烈,犹如身临其境般体验财产所有权案例的背景原因和结论,掌握此类法律条文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财产继承权,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既要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