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信息范文

创业信息精选(九篇)

创业信息

第1篇:创业信息范文

企业前进的另一个轮子

去年,在国家“科教兴国”方略的影响下,许多企业提出了“科技兴企”的口号。国家经贸委也要求所属家国有重点企业在最近几年内成立“技术中心”,并把技术创新当作中心的根本任务。

一般来说,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只能得到正常利润,如果想得到超额利润,那就必须创新。创新是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它来自五个方面:引进一种新技术;引入一种新产品;开拓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新原料或一种原料的新供给;创造或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机制或生产组织方法。创新不排除发明、但不等于发明,创新是企业家的事,而发明是科学家的事。企业家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领域就是创新。例如,计算机是科学家的发明,但被引入经济领域则是创新。创新容易被模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带来新的利润。

这里要强调的是,既然创新不等于发明,那么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要自己研制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支付一笔知识产权费用,买来别人研制的新技术或生产别人开发的新产品也是一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能片面追求改进生产工艺、减少能耗、节约人工,以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而且也要讲究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工人失业,以降低社会成本。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前进的一个轮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新产品、新技术不为人们所知道、不为市场所接受,那么,技术创新就失去了意义。尤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国有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实施,市场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功能。市场成了企业兑现利润的场所,成了检验企业领导者才干和体现企业价值与前途的场所。在这种“市场说了算”的情况下,提出“营销创新”的概念、达成对“营销创新”的认识,同样有其战略上的重要性。

营销不等于销售,简单地讲,它是对客户需求的管理,包括售前管理、售中管理和售后管理。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尽可能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最有效地、最省钱地谋求新的市场的开拓和新的消费者的挖掘。它包括:应用新的广告媒体、采用新的交易方式、设计新的产品防伪方法、开辟新的售后服务途径、开发新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

营销创新的意义在于:

.国内市场同行业、同产品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想提高自己在原有市场的占有率,必须依靠营销创新挖掘新的消费者和争取其它品牌的消费者;

.有些产品,其原有市场的容量日趋饱和,企业要想大幅度提高销售额,必须开拓新的市场,营销创新有利于企业形成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

.中国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正逐步形成,营销创新有利于中国一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其比较优势;

.营销创新强化了企业的市场观念和销售职能,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制,有利于企业管理机制的调整和改革;

.营销创新与刺激消费相配合,形成对产品的一推一拉。刺激消费是社会上设法让有需要的客户把产品拉向自己,营销创新是厂家设法把产品推向有需求的客户,所以,厂家的营销创新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的增长。

营销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另一个轮子,作为微观经济部分的企业,不能单纯强调“技术创新”,而是要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营销创新,要两手抓,两手硬。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科研、生产、营销和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全方位改造企业,以降低成本和费用,增加产量与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里,科研是指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生产是指有关产品的计划、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制造;营销是指产品的广告、销售、库存管理和市场分析;办公是指企业的行政指挥、文件收发、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

企业信息化从体系结构上讲分为三个层次:作业层的信息化、管理层(中间层)的信息化和决策层的信息化。这三个层次必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和统一接口。要实现企业物资(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广义地讲,它的任务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⒈“硬件”方面:()网络的综合布线、因特网()的连通、企业内部网()的构建;()办公、科研、生产、营销等各种应用软件系统的集成或开发;()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挖掘与综合利用;()信息中心的组建以及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⒉“软件”方面:()相关的标准规范问题以及安全保密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操作以及数据的录入与更新的制度化;()全体员工信息化意识的教育与信息化技能的培训;()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调整或变革。

企业信息化通过对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而营销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核心。

企业信息化是营销创新的必要

企业通过信息化“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保证了基础设施的到位和人员素质的到位,为营销创新做了必要的准备。

因特网已越来越大众化和普及化,人类生活的另一个空间――“网络空间”正逐步形成,这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自由度,为营销创新造就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企业信息化通过企业的建造,架设了通向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空间”的桥梁,使营销创新有了技术基础;企业信息化通过许多应用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的建立,使营销创新有了数据基础;企业信息化通过全体员工对计算机知识和软硬件操作方法的掌握,使营销创新有了人才基础。

营销创新与企业信息化相辅相成。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无从谈起现代的营销创新,正如没有公共电话交换网,就无从谈起文件传真一样。反过来,营销创新丰富了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并通过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引起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所需资金的再投入,从而促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营销创新的实现

.应用新的广告媒体

随着因特网网民的增多,因特网必将成为一个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企业可利用它来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其方式有三种:其一,在他人的网站主页上做小视角的产品图形广告;其二:租用(因特网内容服务商)的硬盘空间,建立自己的虚拟网站,然后,在虚拟网站上多篇幅产品的图形和文字信息;其三,租用电信部门的专线,建立自己公司的企业内部网和网站,然后在网站上大量产品的图形、文字和声音信息。有实力的企业应采取第三种方式。在因特网上做广告宣传有下列好处:()没有国界,可以使用多种语言和文字;()费用少,收效大,并且费用将继续降低;()内容修改方便,信息更新容易;()对于第三种方式,可以分时段、分国家或地区、分产品种类统计出人们对产品网页的访问次数(相当于电视的收视率)。

.采用新的交易方式

随着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直接交易的可能性在增大。电子商务以网络为架构,以市场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产品数据库为依托,为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消费者在网上可以直接订购商品,并通过与网络银行相连的电子钱包、电子支票或电子货币支付款项(其实质是一种金额的过户)。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在网上使用电子签名的方式签订合同,其法律效力在国内已被新的《合同法》所承认,在西方国家也已被承认。在因特网上开展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活动相比,降低了营销费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繁琐的程序,改进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并且,可以使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群体,获得更多的客户。

.设计新的产品防伪方法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基于信息技术开发企业产品防伪系统已成为可能。企业产品防伪系统可由三部分组成:()产品防伪号生成子系统:由特殊算法产生足够长的数字防伪号,号码随机产生,不会重复,没有规则,不可破解。()防伪标签印刷子系统:把通过加密转换后的防伪号一对一印刷到标签上,防伪号上加封特殊保护膜,产品出厂时,把标签分别贴到内外包装层上。()客户查询子系统:无论是批发商还是最终消费者,在买到产品后,刮掉相应包装层标签上的保护膜,即可通过因特网或电话(声音可由电话语音卡转为计算机信号)查询防伪号的真实性,被输入的防伪号通过还原后如果在企业相关数据库中存在,则产品为真,如果不存在,则为假。这种产品防伪系统的好处是:其一,消费者不分国度,操作方便,花费甚微;其二,防伪效果好、可靠,有利于真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其三,企业一次性投入,长期使用,管理方便,节省开支。

.开辟新的售后服务途径

在企业网站上,开发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建立有关产品的支持信息供客户查询和下载,不失为一种新的售后服务途径。这些信息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能说明,参数说明,详细的使用和操作说明,以及简单的、基本的维护和维修说明。这些信息应该用图形、文字和声音信息组成,使客户能一目了然、容易理解。这种新途径,可以方便用户,吸引回头客,节省差旅费。

.开发新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

利用企业内部网资源和其它系统资源开发客户需求分析软件是一种好的选择。这种软件的关键在于被分析的数据要真实反映客户的意向,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它的数据来源可以有四个:()来源于企业的第三种网上广告,通过来访客户的地址统计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某个产品广告的访问次数;()来源于网上售后服务系统,通过对产品支持信息的访问次数做类似的统计而获得;()来源于产品销售开票系统,可从销售数据库中提取出产品的销往地域、销售数量、销售时间和同一客户的再购买次数;()来源于网上调查试卷,可以对多项内容做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对上述四种来源的数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企业能有效地知道某个现有产品或新产品的潜在市场和潜在客户,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措施。

第2篇:创业信息范文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

虽然绿色农业生产在我国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到目前为止,对绿色农业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果我们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所谓绿色农业就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既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都市农业等各类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农业模式的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容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绿色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尚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绿色农业发展较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信息化也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也就是说,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政策法规信息化;(2)农业经营信息化;(3)农业市场信息化;(4)农业科技信息化;(5)农业环境信息化;等。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2)相互渗透,具有开发性;(3)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4)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绿色农业的技术创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还是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及绿色农业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都要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农业信息化为我国绿色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增强农业积累;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村积累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农业信息化是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也逐渐起步。经过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目前的状况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绿色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农业信息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但是绿色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中国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经历了研究探索(1990—1996)、试验示范(1996—1998)和应用推广(1998—2004)三个历史阶段,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开发了“863”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200多个网络农业专家系统可供农民直接使用。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已具雏形。

但是,绿色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严重脱节;二是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尚停留在低水平的开发状态;三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此外,人才激励机制也不健全,不仅难以把既精通现代农业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门人才吸引到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来,就连农村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壮年也涌向了大中城市,而不愿留在家中务农。加之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导致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队伍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绿色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具规模,但是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很薄弱

农业部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有3100多家农业网站与此建立了链接,其日均点击率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农业部。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有4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上网的计算机有1.7万多台。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并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农村产品检测预警系统、市场监管系统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三个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各地农业部门的政务工作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行政效率显著提高了,有的还实现了办事程序、过程及结果的三公开,强化了服务型政府的工作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人大胆预言,未来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并列的三元经济模式,足可见信息化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不少农民和农村干部对信息化特别是绿色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信息强国”的意识和信念。部分农民及农村干部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凭个人经验操作,捕捉、分析市场信息能力不强,对市场反应迟钝,信息意识较为淡薄。由此造成对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且资金结构也不尽合理,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错误。据有关资料表明,2002—2020年,我国初步实现信息化,大概需要经费128.95亿元人民币。而现有的资金投入量严重不足,尤其是用于硬件建设、网络运行、软件开发和信息采集、加工、的资金短缺。同时,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计算机设置、传递、处理等设备陈旧,网络速度慢等弊端。

(三)绿色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不断加强,但机制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疟疾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内部信息共享机制。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适时对国内外市场供求走势进行分析预测。从2003年开始面向社会推出《农业部经济信息日历》制度,定期各行各业信息,目前全国4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95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240万个农村经济人都可以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一站通”供求信息联播系统覆盖全国93%的县,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

同时,绿色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机制尚不完善。首先,信息资源缺乏多样性。网络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利用,更新速度慢,信息开发性和共享程度低,数据库的利用率有待提高。其次,信息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尚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互通互联性不强,出现了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雷同”的问题。再次,信息资源的开发推广体系不健全。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对于全国的广大农村来讲,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科学指导的程度,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还没有引起农民的积极响应。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还没有达到实用水平,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而适应性差。

(四)绿色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但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履行政府信息服务职责,全面探索信息服务模式,并逐渐走向制度化。农业部建立了信息日历制度,220多项信息通过部属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农业部面向全国的数字广播(DVB)系统,定期向社会;在全国推广实施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入户项目,建设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检索化、立体化、形象化。各地创造出“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下乡”、“农报110”、为农服务热线等多种信息服务模式,这些创新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为打通我国绿色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农业和农村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应用方面进展缓慢,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进一步增大,信息化服务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体制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突出,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部门与信息化建设部门因利益问题难以融合,导致各信息媒体之间难以集成整合,缺乏一个宏观调控体系和统一整体布局。绿色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网络发展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能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而且农业为主的城市倾向严重,地域分布不均,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入网率低。信息传输链条短,难以深入农村地区,部分地市县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平台尚未建立起来,不少乡镇村和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的沟通手段。信息化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第一线,致使农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十分严重,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被阻断,难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发展既要使绿色农业产业信息化,加速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科技进步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业信息化水平。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强化各级政府在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宏观调控。只有在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的正确指引下,农村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杠杆,首先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尤其要保证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立法部门要加大绿色农业信息化立法工作,使绿色农业信息服务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挥政府的权威规制作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金农”过程建设,健全和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不断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全方位立体式推进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大力培养绿色农业信息人才,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期实现对信息化农业的有效运营和维护。其次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再次,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科学研究。在农业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应用信息系统和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进行先进信息技术的系统组装、技术集成和应用开发。同时,要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更需要多方面、高质量的信息支持。而目前农业信息网站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且已有的信息中,缺乏丰富、时效、多样的信息。因此要在农业信息的质与量上进行改革。一是要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集中力量开发推广精品库和应用,使得网络能真正吸引用户,进而成为农业用户生产、销售的依赖。二是开发信息要有行业标准,采用标准数据库浏览器。三是要扩大信息数量,促进信息多元化。农业生产者不但需要产中的科技信息服务,还需要产前、产后的市场信息服务,需要政策法规信息及农业相关信息。农民只有全方位掌握信息,才能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使其生产经营活动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统筹兼顾,扬长避短,游刃有余,才能做出正确的生产和销售决策,从而获得较好的效益。

第3篇:创业信息范文

创意信息紧跟国际一流IT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通过十多年为西部区域行业客户提供的大量服务实践,在行业内特别是西部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行业客户的高度认可。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创意信息在数据网络、数据安全和系统高可用领域中已经成长为专家型技术服务商,拥有领先的核心竞争优势。

首先,技术优势。公司坚持紧跟国际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和方向,坚持走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路线,专注发展数据网络、数据安全和系统高可用技术,形成具有公司特色的专业化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同时,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是跨平台、多品牌和高技术相融合的,是贯穿客户业务支撑系统从规划建设到运营支撑再到优化调整整个生命周期的,是区别于原厂标准服务的具有公司特色的一站式综合技术服务。

公司董事长陆文斌为技术专家型企业领军人,在计算机领域的科研工作中曾多次获得部级、部委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在陆文斌先生的带领下,公司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技术积累,逐渐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的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和一系列技术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技术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服务优势。公司建立了先进的服务管理平台“创意通信IT服务管理系统”和“创意SM4X服务管理系统”,前者对外面向客户的IT系统使用,后者面向公司内部的项目处理流程过程控制使用,有效提升公司的服务效率和品质;公司拥有先进的服务模式,经历了从系统集成商到专业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成为电信级数据网络系统的技术服务专家;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专业技术团队,为客户提供专业化、高端化的技术服务。

再次,商业模式优势。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并具备可复制性商业模式、稳固的客户关系和成熟的合作模式,为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2008年,公司的商业模式在广西市场上已经得到复制和验证,集成开发业务大多数已经转化成技术服务业务。目前,公司又逐步扩大了在云南、贵州的业务。公司高水准技术服务增强客户黏度,核心客户保有率达到100%,带来了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

2010-2012年,创意信息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7974.48万元、23481.76万元、25852.77万元,;净利润为2473.58万元、3502.95万元、3971.08万元。2013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为11463.23万元、1840.05万元。同时,创意信息预计,2013年收入和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0-10%。

此次,创意信息拟发行不超过1670万股,所募资金计划投入“电信级数据网络系统技术服务支撑基地及技术服务区域扩展项目”,投资总额为1.04亿元。

第4篇:创业信息范文

通知2:由于成本因素,中国平民创业讲习班6月30日起价格将上调为2000元,现在参加费用仍为1580元,面授三天,不含食宿,报名请提前一周预约。【中国平民创业讲习班】是目前国内第一家只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创业咨询品牌,首创双核驱动模式“不但提升创业能力+而且推荐致富项目”,通过测评、分析、策划、训练、游历、考察、甄别、实验、追踪等多维方式帮助学员少走弯路,快速进步。

这么多年与读者交流我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有没有什么好项目?令中国平民创业讲习班学员诧异的是:我却在反复告诫他们,好项目也很难赚钱。大家看到的这份杂志《现代营销》副名为“创富信息版”,非常贴切,更蕴含一种善意的提醒:这一切只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互相交换的内容,首要是它的参考价值。信息是粗糙的,信息不等同于项目。它通常还需要经过搜集、整理、鉴别、雕琢等环节才具有确定意义。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是平民创业者最基本的能力。

真实、可行的信息我们称之为项目,项目有两层意思:1、项目只是项目;2、项目成为适合你的项目。很多读者还在第一层意思上就开始大干快上,结果难免铩羽而归。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那个项目成为适合自己的项目?这还需要经过一次匹配的过程:让项目与目标消费者匹配;让项目与目标市场匹配;让项目与自己的运营能力匹配。对项目的匹配能力是平民创业者最关键的能力。

前面我为什么说:好项目也很难赚钱?因为好项目定义的仍然是项目而不是你这个人,二者之间仍然是割裂的。怎样将他们融合呢?你要努力将项目发展成你的专业。什么是专业?通俗地说,当大家一提起这个项目就想到是你,一提起你就想到这个项目,你就专业了。专业不一定能让我们大富大贵(专业怎样创业致富,另作反递进模型表述),但至少可保我们免于被骗、可保我们衣食无忧、可保我们有立足发展之地。对专业的塑造能力是平民创业者最重要的能力。

信息、项目和专业三者看似无关,其实相连。如果我们不能逐渐递进,我们的人生便无从长进!

好消息:中国平民创业讲习班独家研发教材可以邮购了!全是实战方法,不讲空话废话。《60种快速寻找创业项目的绝妙方法》专门解决项目问题;《九种武器――提升创业能力修炼秘籍》专门解决能力问题。全国统一价:每一辑398元。现在立刻购买,找项目,更快捷,更容易,提升创业能力,效果立竿见影。

微博@李济安创业

电话:15869006133

QQ:1105698829

博客:

第5篇:创业信息范文

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企业信息化伴随着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挖掘潜力的的可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为企业组织整体的改造及升级提供新型的技术平台,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等局面,作为企业信息化主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成功率比较低,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显着,BPR(业务流程再造)、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技术应用也存在高失败率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基础管理薄弱、管理体系不规范、作业流程不标准等初始数据缺失或和零散分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及其核心思想。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的内涵在于有判断地综合利用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实践中获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进行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提出一个能经济地利用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以期实现预期的“TQCS”(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技术对制定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工程再造是经典IE的方法,而这些技术正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发挥工业工程作为微观层面的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基于管理流程设计并服务于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原理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决策的系统,而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正是应用工业工程的结果。通过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提供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企业信息的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改善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在全球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丰田公司创立的精益生产模式(LP)和准时生产制(JIT)模式,夯实了丰田公司的基础管理,为公司实施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TM)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的敏捷制造(AM)、企业流程再造(BPR)、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等均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工业工程研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也就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所以早期工业工程被誉为“效率工程”。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大力宣传的BPR、MRPII、ERP、CIMS、SCM、JIT等概念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范畴。IE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许多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缺乏或不到位,如对基础IE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在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难以给现代IE实施提供适合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地支持。而我国现阶段还没 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造成了ERP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1.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各种物料的期量标准、物料表(BOM)的编码规则、代用件的代用规则等等都需要IE的支撑;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企业信息化还包括CAD/CAE/CAPP/CAM/PDM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的有效使用都是以基础数据的准确为前提。

2.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即在理解、理清企业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如果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

3.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各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如销售预测(计划)、生产及物料需求计划与控制、库存策略与控制等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4.企业要成功实施ERP必须先实施BPR,BPR是ERP的前提和基础。BPR关注整个流程的优化、整个流程的效率。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戏剧性”的改善。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如程序分析、作业分析、“5W1H”技术和“ECRS”四大原则是其进行流程优化的主要工具。

第6篇:创业信息范文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加强对其创新体系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进行相关概述,并且对其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我国可以更好地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创新,使其可以不断的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形成机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创新机理不成熟,致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难以较好地打造产业链。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相关阐述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要找出其特征,并且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其可以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其次,我国应该合理地分析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以便可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能力。最后,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链条,以便可以更好地把握电子信息的发展方向。例如在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我国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对学生的教育,这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在电子信息与教育事业的结合中,通过不断地开发学习软件,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可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通过教育事业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还可以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向着音乐和美术等领域发展,进而可以构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产业链条[1]。

二、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

2.1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同类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可以带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从而可以使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高中的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而电子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较好地使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可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且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2]。

2.2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创新电子信息产业链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组成环节,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创新即是对传统产业模式的创新。只有不断地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创新,才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高中教师的教学中,对于抽象的知识难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从而促进了多媒体事业的发展,进而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带动,致使我国教学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软件销售等行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最终使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由此可见,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创新较好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3]。

2.3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创新产业集群是指将产业集合为经营整体,以合作的方式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其形成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具有区位优势,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对于电子信息小型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在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中,各个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可以更好地完善企业的发展。

2.4电子信息产业政策的创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必须遵循国家的政策支持,只有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和政策进行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并且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结语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其会受到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产业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限制,不利于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进步。希望通过本文的相关探讨,我国可以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机理进行研究,以便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芸.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3(05):252-256.

[2]赵学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3(13):137-140.

第7篇:创业信息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创新与实践 教育

中图分类号:F4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87-01

引言

而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信息技术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通过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家都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创新重要地位与深远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增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使国家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实力得到发展,并且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直接决定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向主动构建的过程,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系统的主动构建过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沿袭计划经济时代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分立、政府投资等主要特征已经不能适应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尽管在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国际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味沿袭、不懂应变地传统政策应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经济环境不完整,缺乏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

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体制下,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分立,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主要从事研究开发,以达到国际先进科技水平而不是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大学缺乏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培养人才的意识。电子信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总体上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资金融通是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准备。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创新创业型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缺乏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相对滞后。而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需要不断的探索,进步,法制体系的不完善使大多数的人对信息技术缺乏兴趣,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停滞不前。

(二)信息技术受制于人,产品与学术环节过于脱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基础还不够雄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共性技术没有得到充满划分重视,以及技术产业环节薄弱。这些环节制约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自主化程度较低,产品中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低。

(三)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普通劳动力过剩,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严重短缺。组织领导重大工程、攻关项目、复合型、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从事电路设计、软件与系统集成工程、计算机、信息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的人才更为短缺,从而一些创新意念更不会产生。

三、培育和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扶持两种创新体制

在关键领域内,建设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创新技术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中国创新产业的核心技术。所以,要尊重市场规律,建设企业自主、政府扶持型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创新支持环境。国家应该根据信息产业层次结构、技术结构的演进采取一些相应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电子信息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投入力量,使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以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为主线

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自主指定的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形成并迅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加快科研快速发展。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消化、创新,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教育与创新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以为教育与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潜在的联系。教育是有目的引导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目的性是其主要特征。教育的多种行为都需要服从服务于特定目标,要将多个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整合为统一的要求。为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教育是追求“一”的,是将多元、多样的自然人的状态统整到一元、一致的状态。而创新意味着超越,意味着首创,意味着出新,它是以多样、个性、差异为前提的,有了多样,才有可能出现新的观点、认识、创造;有了个性,创新才会生成;有了差异,才有可能呈现新的生长点。也就是说,创新是与一统、刻板、无缘的,是与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息息相关的。教育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与教育联姻,这一点无论从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创建,还是从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来看,都是必要的,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与创新特性、指向等方面的差异,恰恰凸现出创新在教育中的难度。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依旧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发现才能够跻身于打过行列。教育与创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创新。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消化、创新,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

第8篇:创业信息范文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自主创新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增长态势,在一些技术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在关键领域开展自主创新、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自主创新面临的形势也较为复杂。

(一)信息技术仍然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渗透能力不断增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未来5―15年内,信息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信息技术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知识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应用范围广的高端信息技术和产品――特别是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和元器件,以及各种复杂的应用和服务等,主导和引领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日见明显。技术、业务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例如集成了传统的音视频、通信、计算等功能的信息家电,正在成为产业竞争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已经突破技术的范畴,而融技术、制度、管理、营销、观念等于一体。建立在对用户需求和技术演进规律的深刻认知基础之上的创新战略和创新能力,成为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同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全社会对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一五”时期各行各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信息产业提供服务支撑的方式、手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预测,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年均增长17.6%。

(三)内外资企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对外开放程度最大、融入国际市场最深的产业门类之一,我国也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地位的提高,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过去的学习和被学习的关系,逆转为竞争和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一方面凭借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和人才上的优势,垄断我国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攫取巨额利润,迫使本土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进行利润薄弱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以标准和知识产权为手段,封堵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和进军国际市场的道路。实践证明,“市场换技术”和引进外资换不来核心技术,我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面临着空前巨大的竞争压力。

二、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思路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要明确“一体两翼”的创新发展思路,为建设电子强国提供支撑。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实现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一个战略主体,就是以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支撑产业由大到强。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攻克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瓶颈;二是面向信息化重大应用和市场需求,推进“三网融合”,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突破。

1.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拥有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与标准。在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家庭网络及智能终端、平板显示、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和传感网络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集成电路在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自给率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比重明显提高,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多的份额,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2.提升信息服务业的技术业务创新水平

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基础。提升信息服务业的技术业务创新水平,已成为“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一是要密切跟踪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提升网络功能和业务提供能力;二是要不断优化通信网络布局,提升网络品质,增强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切实提高通信网络的可控性和可靠性;三是围绕人们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提供日益丰富、多元的服务和产品。

3. 组织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重大专项

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确定要实施一批重大专项,要抓紧开展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加快研究制订信息技术重大专项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订重大专项的实施计划,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在专项实施中,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的合力,保证重大专项顺利实施。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重大专项中来,提高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企业。

4.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要求,重点掌握一批重大应用技术,鼓励大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等方面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掌握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推动建立健全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加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和标准的结合

为加快改变我国在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方面的落后状况,首先要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的结合。既要积极支持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持标准的制定,以标准促进产业的发展;又要把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其次,要强化企业在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信息、跟踪与预警分析,引导企业注重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结合,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应用水平。第三,要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国际事务协调机制。

(二)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途径

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多种途径,共同推进。

1.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研发实力较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5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仅为3.7%。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成为技术创新项目的承担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拥有和应用主体,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主体,成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主体。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提高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2.国家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投入

要推动形成与GDP增长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对电子发展基金的投入,基金的使用由注重引导向引导示范和重点支持相结合转变,重点扶持本土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继续兼顾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3.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服务体系

着力建设开放式的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社会提供计量、测试、分析、评价等公共技术服务。着力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咨询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产品数据交换平台,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产业和社会提供基础数据和各种信息查询服务。积极发展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4. 强化外资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要不断提高引进外资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借力发力,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后劲。一是引导外资投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和出台《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外资投资的产业结构,有重点地鼓励外资投资侧重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行业。二是推动外资升级换代,通过政策引导外资加快技术创新,并尽快完成产品的升级换代。三是推动生产型外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外资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生产配套能力,以推动外资实施本地化战略。

5.加强国际合作与科技交流

继续推动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交流合作,加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企业间的转移,促进国内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支持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对企业当前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密切跟踪研究,积极帮助解决。推动企业、科研院所与海外研发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有更多国内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三)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保障

1. 积极营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

国务院出台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政策,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要积极研究、推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强化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掌握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做好归纳梳理和研究分析,推动问题的解决,使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2. 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管理机制

要改进政府科技管理工作,做好引导、规范和服务。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有效整合和配置科技资源,推动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制定标准的工作体系,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申请专利,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技术标准。定期信息产业领域专利态势,引导企业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健全信息产业科技统计制度,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更好地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服务。

3.积极创造有利于产用结合的良好条件

应用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保证,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动力,鼓励应用是需求带动科技创新。要加强电信运营业和制造业的互动,促进产业上下游的良性发展。无论是运营业还是制造业,都要在服务国家信息化大局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合作共赢的观念,通过技术和业务的创新,提高能力和水平,实现互动发展。要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等更新换代的机遇,鼓励运营、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内容提供等企业,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攻克关键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完善产业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全行业形成人才成长、选拔和使用的有利环境,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5.推动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通过政策法规,维护规范的投资市场秩序,激励社会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的市场环境。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给予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更大支持。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推进电子信息企业的股份转让工作。

6.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第9篇:创业信息范文

摘 要:随着中国金融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银行业务创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高度相关。基于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结合金融信息化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提出中国银行业务应从表外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四个角度进行创新。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银行业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53-02

一般认为,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结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输数据、语言、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进程深刻改变着金融活动与管理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金融信息化发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宏观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对银行业务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拉开了金融信息化的序幕。金融信息化大体经历了脱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四个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始的支持金融业务、到运作金融业务、再到改造金融业务的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物质和技术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成本的网络交易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特点:

1.信息技术使用面广,业务成本大幅降低。自1958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美洲银行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便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金融业务电子化进程。这些大银行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手段,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

2.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保密性增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网络信息系统中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各类软、硬件方面都配有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的因素,为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业务高效处理,服务日益完善。为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处理金融部门间频繁交易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部门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过创新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的电话银行、家庭银行等。

4.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以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进程为例,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最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联系更是日趋紧密。考察一些西方的典型金融机构就会发现,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来探索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以此来实现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二、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银行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业务的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三、中国银行业务创新策略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在很多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我们可以将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统称为银行业务。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成为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积极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全面开展有以下策略:

1.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创新。中国商业银行应在表外业务有限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各自在信息、网点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抢占市场份额。一是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2.进一步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开办的通过对个人金融资产的重组与再利用而使其得以保值增值的新型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和业务竞争的热点。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努力提高支付方式的自动化和电子化水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是试办小额融资业务,积极开展个人信用的评估、资信审查和信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私人汽车、住房抵押贷款等)。三是拓展个人理财业务,诸如开办综合理财贩户、电话银行、投资信息咨询、保管箱等业务。

3.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商业银行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限制和政策支持范围的前提下开展该项业务,一是开展融资安排业务,包括安排债务重组,本外币项目融资,特许权项目融资业务等。二是为企业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提供咨询、策划和安排,提供资金融通、购并贷款。三是以财务顾问角色开展或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企业境内改制上市业务,但不介入发行、承销和交易工作。

4.鼓励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这是中国商业银行跨越国界的金融活动,是适应金融全球化而创新的业务活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已具备经营离岸业务的实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跻身世界1 000家大银行之列,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有着坚实的基础。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立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有效途径。中国商业银行应根据现实国情,选择以分离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为基础的方式,在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账处理的前提下,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账资金流入,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敖四林.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启示[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8,(6).

[2] 陆金如.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