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精选(九篇)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

第1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三语文 复习方法

高考备考不仅对学生重要,对教师也是如此。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优化课堂至关重要。我这两年带高三,对于高三的语文复习也有了一定的体会,现在就和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高三的复习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像文字、词汇、句子、修辞及文言文知识等都是中学课文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文学常识,虽然《考试说明》中不考,但是如果缺少一定文学常识的积淀,在理解诗歌及文言文时就一定会有困难。语文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夯实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所以复习中该记住的要记住,该背诵默写的要背诵默写,一点不能放松。对于易混难记的知识点,如字音、字形、熟语、名句背诵部分则应在复习之后随时回顾,间时巩固,对于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这三大难点则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量的间时练习,在多次间时练习中,逐步提高评鉴、翻译能力和答题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好。因此,化整为零、日积月累的间时复习策略应当成为化解疑难、夯实基础的复习智慧和方法。

二、知识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打比方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为了加固原来的结构,并且添建一层新的楼房。”这话很精辟,它告诉我们,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系统。教师要传授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之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充分利用教材

形成知识体系最好的办法是整理教材。在语文复习中,很多教师认为高考语文中教材几乎不考,就忽视教材。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教材是知识归纳整理最好的依据,可以使知识形象化。对教材的回归,对文本的关注,首先应在“夯实”二字上大做文章。比如字音、字形的识记,词语(成语)的掌握,名句名篇和文学、文化常识的温习都与高考考点及其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尤其是课本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相关语言知识,翻译技能的演练,更是高考古诗文阅读所需知识的源泉,所备能力的直接生发点。那种脱离教材和文本,好高骛远式的文言文复习之举是舍本逐木、缘木求鱼的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其次,深入“挖掘”文本固有信息是我们应当树立的又一教材使用策略。文章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收获多。比如,我们可以再次挖掘文中人物、事件的全新内涵,丰富作文素材,以此来诠释、支撑相应的作文话题或主题;也可挖掘、借鉴文本中适用于高考作文的构思、立意及表达的技法,还可从课后练习中挖掘、归纳出一些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偏重课外复习用书,而又始终不废教材,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彼此兼顾,应当成为我们复习时恪守的基本原则。

四、注重课堂的语文素养培养

高三复习课一般都和高考挂钩,注重实用性,注重利用方法解决问题。这无可厚非,但难免过于功利。这使得学生过多地注意文章或诗歌会出什么样的题,标准答案是什么。这样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简单记忆知识,而不能陶冶性情。所以,即使是高三的语文课堂,也一样应该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强化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完成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这与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对于高考迎考训练,我们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词句的语文知识的分解,局限于纯知识的讲解,认为加强素养的考查就是强化知识点的考查。这样已不适合高考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的,既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的养成。

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应注重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精选典型例题,在学生“悟”的基础上讲清知识规律和解题思路并以做出示范。高三的复习课典型例题既可以是高考经典题,也可是教材中典型的例子。我选择的典型例题有2006年和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还有第三册教材中的典型例子。这样既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考查倾向,又对教材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还要精选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也是复习课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通过实践,搞好知识迁移,形成能力。

六、增添一些趣味性

由于高三的复习课注重方法规律的整理归纳和针对性的练习,所以复习课难免程式化,难免枯燥机械。结果是老师教得索然,学生学得无味。所以,在复习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诗歌鉴赏专题。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深刻,聚集、积淀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精髓。但现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总有几分隔膜。因此,教师应注重提供感悟背景,铺设欣赏情境,渲染欣赏氛围,诱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古诗鉴赏”世界。

七、关心时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形成对比。其实,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和壮志,这也是新课改语文高考的方向。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读报时间结合新闻选修教材内容精选一些时评文章让学生去看去读,这样,学生既能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又学会了新闻的写作方法,还能积累新鲜的写作素材,是非常有用的。

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读报时间看书报,了解社会,写新闻评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总之,高三的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这需要我们探索如何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面对高考。

参考文献:

1.《人是教育的对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教育心理学著作

第2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大纲;识字规定;识字程度

一、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我国语文课标对于识字规定的变化

(1)清末时期,我国主要颁布了2个重要的课程文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对识字教学开始进行改革,提出废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识字课本。由于多种原因,该学制没有实施,但对教材的编写和识字教学的改革有重要影响。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除开设“读经讲经”外,要开设“中国文字”科,它与高等小学堂开设的“中国文学”科一起被视为国文科的前身。由此可见,初等小学的识字教学有了很大改进。

(2)民国时期共颁布了8个课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这两年的教学大纲提出废科举,兴新学,废除读经讲经,将“中国文学”科改为“国文”科。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对识字的规定:重要文字的认识。但在“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中提到识字量的问题:初级小学(1-3年级)“识普通的文字两千个左右”;高级小学(4-6年级)“识字累计至三千五百五十个左右”。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共颁布了15个课纲。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在文件后的“注解”中要求“常用字汇,暂以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所拟定的常用千字作为常用字,酌加普通常用字,约计为三千个。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汉语教学部分指出“能够掌握汉语的基本词汇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所必需的词汇,能够掌握构成这些词汇的一定数量――三千至三千五百――的汉字。”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打好这个基础。为了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应该是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其余半数的教学在以后四年中陆续完成。一二年级识字教学可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三年级教学生查字典,拼音字母是辅助识字的工具,要充分利用。

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认识汉字三千左右,其中要求掌握二千五百个左右。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认识二千四百个左右,其中百分之八十要求掌握)。”当时小学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因此,他对不同学制各学年应教的字量做出了不同规定。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该大纲不仅在规定识字教学的总字量时区分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而且在规定各学段识字教学字量时也明确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

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中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规定小学阶段“认识3000左右常用汉字”,“其中2500左右会写”(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共认识3500字左右,其中3000字左右会写)。2001年课标规定该课标在很多方面对2000年大纲作出了很大改动,但在识字教学上的字量规定方面延续性却很强,除了在具体的字量规定上有些出入,分学段的意识和“认”、“写”分离的指导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二、小学应“识”、应“会”字量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识字量之规定

1.在各大纲(课标)中,应“识”字量取3000字为最多;要求高的是1963年,达3500字,1956年的上限也达到35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88年和1992年,只有25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lOO0字,如以30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33%。

2.在各大纲(课标)中,应“会”字量取2500字为最多;要求最高的是1963年,达3500字,1956年的上限也达到35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88年和1992年,只有25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1000字,如以25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40%。

第一学段(1-2年级)应“识”、应“会”字量比较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一般都分成两个阶段。1、2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识字量,能进行初步的阅读,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3年级以后,通过阅读和其他途径识字,使学生积累足够的识字量,能进行比较自由的阅读和写作。因为识字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所以,小学识字量的研究,应当既研究小学阶段的总量,也研究1-2年级的识字量。这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纲(课标)对1―2年级应“识”、应“会”字量的规定情况作一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语文教学大纲小学1-2年级识字量之规定

(1986年、1988年和1992年的三个大纲都对五年制和六年制作出了不同规定,这里取六年制1-2年级的字量为下限,取五年制1-2年级的字量为上限;1986年前的大纲都没有区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统计时视应“识”字量与应“会”字量是一致的。)

1在大纲中,1-2年级应“识”字量参差不齐。要求最高的是2000年,达1800字,2001年的上限也达到18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50年,只有10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800字,以15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超过56%。

在各大纲中,1-2年级应“会”字量也差别很大。要求最高的是1978年,达1700;要求最低的是2001年,其下限只有8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900字,以12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75%。

参考文献

[1]戴汝潜识字教学改革一览[J]人民教育,1997,(4)

[2]秦凤珍检视建国后的识字教学[J]天中学刊,2004,(8)

[3]田本娜百年识字教学的历史回顾与创新[J]专题研究,2002(9)

[4]宋增林识字教学的历史回顾与粗浅分析[J]甘肃教育语文教学,2005(4)

第3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一、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课设计了“梳理探究”板块,这说明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能力是必要的。

熟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习俗,折射出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加深理解和准确运用。对熟语进行梳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生活实际的要求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熟语来源于生活,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改革方法。谭锦曾发表《中的谚语》;潘晓柒发表了《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金小平发表《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等,说明了熟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览近十年各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试题,都发现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熟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高中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较低,在高考中熟语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

(三)梳理探究的可行性。

熟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其探究不会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还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从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这种涉及领域广阔的专题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对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结教、学与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梳理探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内容

(一)熟语的概念、分类及出处

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它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对熟语梳理探究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然后以“常见常用”为标准从分类和来源出处进行梳理。在了解熟语的分类和出处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现象,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熟语的结构

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只能作为整体去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熟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单句,有的则相当于复句的紧缩,有的则无法用语法去分析。即使是短语形式,其内部语法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不刊之论、一锤子买卖”等是偏正式结构;“危言危行、陈芝麻烂谷子”等是并列式结构;“哀鸿遍野、旧瓶装新酒”等是主谓式结构;“集腋成裘、摸着石头过河”等是动宾式结构;“从善如流、贻笑大方”等是动补式结构;“入木三分、请君入瓮”等是兼语式结构。“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熟语则无法从语法结构去分析。从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梳理,了解语法结构,能更好地掌握含义及语法功能。

对熟语的结构梳理还可以从音节结构入手,比如:“冷冷清清、勤勤恳恳”等是AABB结构;“风尘仆仆、果实累累”等是ABCC结构;“栩栩如生、步步为营”等是 AABC结构。从音节结构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含义及语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究其在韵律上的效果。

另外,熟语的字数也会引人思考。熟语字数一般在三至十个字之间,在成语中,四字成语又占大多数,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成语则很少,可以去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熟语的运用

学习熟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教材、高考试题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为主线,从学习和生活中梳理探究熟语,将梳理出来的内容编辑成册,整理成测试题或设计成活动方案,可以激发其兴趣,开拓其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梳理探究熟语的运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是26个字母熟语联考。内容涉及辨别字音、辨析字形、含义的理解,选用填空、使用正误选择、表达运用等。在归纳近十年全国各省熟语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常见常用的熟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编成一套测试卷,再探究其记忆、运用的方法。通过熟语联考试题的编写与测试,梳理熟语考查中常见的题型,分析研究其考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二是美文佳段妙句的积累赏析。这个活动主要是梳理探究熟语使用的技巧以及效果。从教材与高考现代文、高考佳作中进行梳理探究。通过对使用熟语的篇章句段的积累与赏析,提高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

三是熟语故事演讲。熟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梳理出启示性较强的成语,设计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熟语故事演讲活动,或进行全班或全年级全校性的讲熟语故事的比赛,然后探究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是熟语游戏活动。以熟语为主题进行单独的游戏活动,也可在班级晚会或其他活动中穿行。比如:熟语猜谜,熟语接龙,熟语对对子,看熟语说故事,用熟语概述场景或用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展现熟语意思。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知识能力竞赛的节目中也常见到。可以探究熟语在激活思维、渲染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四)熟语与文化

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内容涉及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了解熟语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是熟语与各学科知识的关联。可以结合目前所学的科目,梳理出相关成语,指出其中关联。比如:“青出于蓝、水滴石穿”等包含着化学知识,“海市蜃楼、立竿见影”等包含着物理知识,“物竞天择、雨后春笋”等包含着生物知识,“气冲斗牛、天涯海角”等涉及了天文地理……也可以从“趣味”角度去梳理探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比如:1.含有人体部位名称的熟语2.含有常见动物名称的熟语(十二生肖)3.含有常见植物名称的熟语4.含有常见物件名称的熟语5.描写常见自然现象的熟语(春夏秋冬)6.含有数字的熟语7.含有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熟语8.含有“如”比喻性词语的熟语9.新闻、广告中的熟语。多角度梳理熟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利于理解、识记、运用熟语,还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二是本地方言熟语。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因地制宜,补充教材,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是应该提倡的。熟语是从生活中凝炼而成的,梳理本地方言熟语,也可进一步探究方言熟语与汉语熟语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三是汉语熟语与外来语熟语的研究。熟语来源于生活,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熟语呢?梳理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熟语,或将某些英文句子用熟语来概括或将某些熟语翻译英文。也可探究不同语种中语意相同的熟语在结构、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从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梳理知识,将搜集到的熟语编辑成册,编成测试题,设计成活动,甚至探究其特点、使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多种方式展现,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克服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方式和时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学会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探究和积累运用,高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高考因素。能将教、学与考三者融合起来的方式和时间才是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研究或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也可两种方式互补;可以在一个教学班也可以在一个年级操作完成。将任务分派到班级、小组、个人,班级或小组负责完成某一项目,然后将项目中的各个小点内容分派到个人。采取个人自主梳理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整合编成学习资料或测试题或活动方案后供他人参考使用。时间上可以以高中三年为计划,将梳理探究的内容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以及节假日。比如:熟语音形的识记可放在早晚读之前,讲熟语故事可放在语文课前三分钟,26个字母熟语联考从高一开始,每两周测一个。人人参与,个人自主与集体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习过程,大统筹之下步步为营,便可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探究熟语。

四、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意义

“熟语梳理探究”的方案,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融进了教、学与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此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熟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S].桂政办发[2012]1号0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教基〔2001〕17号.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顾之川.“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信・高中刊, 2010,(05).

[6]余家骥.浅析《熟语研究》[N].内蒙古日报, 2010-5-14.

第4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首先看字音题,如果说这道题有时会涉及到语法知识的话,常见的是根据并列短语的特点,相同位置互相参看,如2008年江苏卷的“朝令夕改”“装模作样”,2009年江苏卷的“厚古薄今”“否极泰来”,这几个词,由“夕”“样”“厚”“泰”的读音,可以推断出“朝”“模”“薄”“否”的读音。

在解答“辨析病句”题时,语法分析是常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能力和方法。高考病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从表述上看字数较多,句子较长,有时结构也较复杂,通过语法分析,我们可以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分块分步地去比较,分析,从而作出准确地判断。从高考考查的六种类型来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等,用语法知识都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2008年江苏卷,B选项: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地作用。看到其中的动词“培养”,我们肯定要瞻前顾后,看前面的主语,看后面的宾语,就会发现谓语动词“培养”后面缺少宾语,可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生活习惯(或生活观念)。

再看语言运用题。有一道模拟试题,题干要求表述为:总理曾把湖南抗灾救灾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6个字,阅读所给材料并概括出这6个字。分析学生的答案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答题时,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层次,三个方面也找得非常准确,但答题时,却常常表述为:铁路、电网、生活。如果稍有一点语法知识,我们就会知道,这个答案的表述有明显的问题,因为这个答案所用的三个词都是名词,而题干要求中“任务”这个词则暗示答案所填写的应当是动词。2010年江苏高考语言运用题,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学生只要注意到“过程”,答案的表述方向应该不会有问题。

在古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这两个板块,学生们对题干的语法审读缺少起码的语法常识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古诗歌鉴赏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该诗描绘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请作具体分析。很多学生只是把画面的内容做一番具体分析,对“特点”常常是视而不见,其实,稍加分析可以知道,具体分析之后再找两个形容词加以界定就可,而我们的学生却常常忽视。200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表述是: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少学生的答案表述都是动词性的短语,其实只要抓住“烙印”这个名词,答案的组织应该不难。

文言文板块在高考中拿高分应该较为容易,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语法知识的缺失,很多学生不会用语法去准确地分析句子,从而导致了失分。此板块,涉及语法知识的主要有两处:文言实词的解释、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在解题时,我们要明确关键词的词性、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以及句子表达所用的句式。2008年江苏卷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通过补出主语可以知道,“召见”要翻译出被动意味,后面的“亲信”肯定是动词,“见”肯定是表被动,所以此句可以翻译成: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作文审题,语法知识的运用也同样不可缺失。“我的老师”“我和老师”两道题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具体行文对人物所费的笔墨则不尽相同。再例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很多考生忽视了“诗意的生活”与“诗意地生活”的区别,结果是文章的重心产生了偏移。“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此作文应该重在描述或赞美充满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是动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过程,此作文应该重在揭示怎样将生活过得有意义。近几年,命题作文尤其是短语类命题作文较为流行,而审题时对语法分析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偏正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偏”,动宾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动”,主谓短语的题眼一般是谓语,并列短语的题眼往往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间的关系上。现在高考作文的分值是70分,如果审题时,因为语法知识的缺漏而导致作文审题上的失误,可能这样的损失也太大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法知识的运用在语文高考中确实重要。笔者认为,要使考生在高考时真正熟练掌握语法,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切实重视。新教材的编排重视了人文性,试卷中也不直接设题,但这不等于说,语法知识的学习就可以抛开了,上面的分析足以提醒我们,我们的课堂要切实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和学。

二、 抓住重点。因为语法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不直接设题,所以,老师讲解重点,学生掌握关键,目的也就达到了。重点无非就是词性、短语的结构类型、单句的基本构成、单复句的区分等。只要这些重点内容讲解到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也就基本能抓住要领。

三、 讲解得法。语法知识的讲解切忌枯燥乏味,多联系实际,多运用技巧,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学起来轻松,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比如讲词性,可以用“很”“不”去验证,讲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的区别,可以用“是什么”和“为什么”去检查,讲单句的构成,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四、 适时点击。以高三的复习为例,因为语法知识出现并不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在遇到此类题时,要适时的加以点击,尤其是病句考点和文言文句子翻译这两个考点,我们的点击应该更加明晰、具体,复习时最好有一个计划安排。

第5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关 键 词】残缺 心理 问题 补充 兴趣 指导 【内容摘要】针对高一学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老师要适当补充;针对学生进高一后感觉语文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要讲明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激发兴趣、调动激情;授之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外延伸,使之综合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老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仅高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24课共40篇文章,复背课文24课共50首诗,浏览课文 40篇文章,另外还有文言常识8则,文言练习8次共72道题。 就是高级中学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虽然课文较实验教材少,但与初中相比,篇幅明显加长。如夏衍的《包身工》,有6000多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各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也均有2500字以上。同时,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①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②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③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就能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

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凭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畏之如虎,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总之,实施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成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育人目标;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解读

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新理念。理解“语文素养”,是解读新课标的一个关键。

一、语文素养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1.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2.儒家指以反省体察为主的“修身养性”之道;3.特指逐渐养成的有涵养的待人处世态度。

从相关工具书关于“能力”“素养”的解释来看,“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里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者作一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强调“条件”,一个是强调结果(达到的高度),两者在范围和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

对于什么是语文素养,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倪文锦对“语文素养”理解则是广义的,他指出:“语文素养首先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其二,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王尚文对“语文素养”持狭义的理解态度,他认为“语文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感是核心,是指语文自觉,即对语言、文学的直接感知能力;语文思维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思考;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语义、语法)、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语体、语境等)和语文文化知识(文学、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语文技能是指语文动作技能(如识字、书写等)和语文心智技能(如记忆、注意、联想等)。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能力。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我们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总之,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二、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育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化。(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等。(3)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除对语文知识有相应的规定外,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二是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8)完善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生活情趣等等。(9)借助其他工具学习的能力。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0)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具体阐述为上述十项目标,总的来说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学者对语文素养这三个维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三者是互为目标、互为基础、互为手段和途径的关系。这种由一维到三维的转变,正体现了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理念从对知识的重视转向对学生自身的重视。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的阐释

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体现的特点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包括三个层级:(1)听、读、说、写(显性言语行为);(2)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言感悟和语文思维(支配行为的智能因素)。(3)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参与支配行为的心理因素)。(4)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言语环境等。(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由此可见,其内涵呈现出的特点有:语文素养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养成过程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相生的过程;结构和运作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语文素养”的提出,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2.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能力的全面提高

对语文能力,从课程的逻辑范畴层面和主导价值层面,《语文课程标准》作了重新认定:(1)识字写字的能力(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2)阅读能力(包

括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3)写作能力,能用文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45分钟能写500字左右的文章。(4)口语交际能力,学会汉语拼音,会说普通话,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5)综合性学习。

以往的语文课程目标只有识字、阅读、写作三大块,而《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在课程目标上,以上述五个方面作为横向结构,对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增设了“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之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综合性学习”,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协调发展。这“五个方面”的学习,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这五个方面的学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有机统一的,如进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随机地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阅读教学结合小片断的写作训练,把识字与说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写作中应对阅读过的材料进行“反思”,把写与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综合性的学习中,要注意把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机统一起来,还要尽可能地把课内“小”的综合练习与社会实践运用的“大”的综合练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全面”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形成

从人文素养看,语文课程要教学生做人。“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个性是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个性与人的创造性相连,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世界如此斑斓,勃勃生机,就因为它的子民永远遵行着一条原则――“成为你自己!”语文教学就应该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灵。其“个性”和“人格”的要求是:有“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能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兴趣”,有了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主动求知,一辈子受用无穷。

4.全面学习和了解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了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简明扼要。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划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常见的修辞格。语法修辞知识反对繁琐,克服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贴近生活实用,介绍语文常识,为学生“解缚”“减负”起了导向作用。语文新课标,虽然降低了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但并不等于说语文知识不重要,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关注。

下面,以“语言积累”为例说明。语言积累包括四个基本方面:(1)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2)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3)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4)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断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背诵等。可以说,语言积累不只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由此看来,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总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语文能力是关键,必须做到“四化”:内化,语文能力要稳定地落实在学生的个体身上,成为学生个体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一部分;外化,将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活动中运用出来;物化,能根据不同需要,用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活化,能不择时间、地点,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自己的语文能力,出口成章,下笔为文。有了这样的“四化”,语文能力就能真正的形成了,语文素养也就能真正地得到提高了,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也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彭小明.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63.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3]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36.

[4]王敏,康淑聪,梁建业.构建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首要任务[J].阴山学刊,2004,(2)115―116.

[5]汪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J].小学语文教学,2002,(12)4―5.

第7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交际的关键,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教学有利于高职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据统计,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报刊杂志是用英语出版的;六成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的;七成以上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的;八成以上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发表的。随着wTO在我国的不断深人,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使用英语。如果不懂英语就难以和外界沟通,进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学习英语对高职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二)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国外,有很多有趣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感恩节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是必不可缺的。

二、文化差异对高职学生产生的困扰

(一)打招呼“你吃饭了吗?”(H盯eyouhadmeal?)“你去哪儿?”(wlle梢ue,”11即泊g厄)这是我们日常打招呼的方式。{已是和古芝语国家的人扣招口乎常用的却是“址11”,.,--11山矶u仍ou厄”(你好)。

(二)介绍在英语教学中,“what.syourname?”通常被用来提问别人的姓名。但是在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却应该使用“Whositi?”。所以介绍方面的英语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多加注意。

(三)感谢一般来说,我们在表达谢意的时候通常会说:“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是,在英美国家,若是想要,就不必客气,直接说声“Yes,Plaees.”若不想要,只要说“No,山allks.”就可以了。这种感谢方式的不同直接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格。

(四)隐私在国外,这些文化禁忌是不能逾越的。像询问女士的年龄、婚姻状况,男性的收人、等都是不合时宜的。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比如问一位外国人“Howoldaeryuo,MsrBorwn?”她的回答一定是“An,ti.sasccert、”这就是外国式的拒绝回答方式。

三、文化意识如何渗透高职英语教育教学

(一)根据教材,讲授相关文化常识英语课上,教师在教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的穿插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交际水平和沟通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学习氛围的良好与否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文化氛围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教学中比较关键的环节。这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体现课堂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主观能动性。

(三)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中,我们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冲突和关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对比学习,更能够在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动力。

(四)开展二课活动,体现西方文化内涵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开展与西方文化相关的二课活动,为学生创设更有趣味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寓学于乐。比如,圣诞节时,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布置教室,用英文写圣诞贺卡,唱圣诞歌曲,做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英语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环境,使学有所用。

第8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技巧;确定目标;评价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语文知识点多,需要记住知识的多而杂,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语文知识复习策略,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语文知识,如何让学生不感到学习的枯燥,而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的追求,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么有效的复习?为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复习技巧,希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一、确定复习目标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监督学生确定复习目标,因为只有_定奋斗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计划、更有动力。在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教师都要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勾画本节课重点,梳理复习要点;在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教师应该抽出时间来检查学生这一单元的复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巩固这一单元的语文知识。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般方式是测试,通过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等等教师可以基本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他们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必要时进行个别复习指导。

复习的三要素是复习目标、复习活动、复习评价,其中复习目标是最重要的一点,它直接影响到复习活动的方向,同时复习目标也是复习评价的标准,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制定复习目标。第一,制定的复习目标要清晰,复习目标不能模糊,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每一课、每一单元都应该有具体的复习点。第二,制定的复习目标要集中,不要把所有学习的知识都归纳进入复习目标,而是要集中知识重点进行复习,不能“一手捞”。第三,制定的复习目标要连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续不断。第四,制定的复习目标要有序,在课堂教学完成后,要把复习重点分门归类,形成知识的联系性,最后形成一个系统。

二、进行复习活动

当指导学生确定复习目标后,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督促学生进行复习活动了。语文知识大致分为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作文等几类,这些知识的要求都不同,有需要学生识记的,有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的,有需要拓展积累的。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复习要求的不同把握复习重点。

第一,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字音、字形、成语、名篇名句、文学常识、古诗词等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牢记在脑海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勾画出重点识记字词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在复习阶段,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教导学生进行复习,而不是只有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影响学生的复习效果。在复习阶段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把握重点,舍弃一般的知识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复习。因为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所以学生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将所学的知识总结在这个本子上,方便复习。

第二,综合运用、作文复习的要求灵活度高。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学生尽可能多的积累拓展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堂课外中多阅读、多积累,平时摘抄优美语句和段落,对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复习的时候,把重点放在自己的摘抄上,以便在考试中运用。另外,学生要掌握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的写法,在复习中多阅读佳作,从中吸取灵感,学习他人的习作方法。

第三,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多做题、多反思。现代文阅读大致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类,这三类阅读题型中,某些题型都有固定的答法,所以,学生在要注意复习答题格式,识记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知识的含义及用法,以便在答题中运用。在复习的时候,学生还要注意总结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第四,文言文复习。学生要常复习课本文言文,掌握经典文言文篇目,巩固落实文言文知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掌握各类实词、虚词的用法,实词中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在高中阶段虚词数量少,但出现次数多,因此学生要掌握虚词的一般用法等等。在复习活动中,这些都是学生复习的重点,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对这些知识的掌握。

三、进行复习评价

复习评价是复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复习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复习评价,这样才能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哪个更好的对他们进行专项复习。因为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复习方法和复习效果都会有差异,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评价,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来大,班级整体就会失去平衡,这样对班集体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复习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估。通过复习评价教师哪个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来改善教学方法,完善复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终目的。

第9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范文

一、理清思路,明确复习目的

高考复习首先要明确目的。目前高考英语试题在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了以篇章阅读为主体的试题布局。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对能力的测试不可避免地要结合对知识的测试,这是对学生累积的、系统化的、活化的知识的测试。大量的知识考查通过能力测试得以实现,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正是为发展英语运用能力做准备。例如“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都是语言运用能力测试题,假如学生英语词汇知识贫乏,或是英语语法知识不巩固,就理解不了结构复杂的句子,看不懂篇章内容,又怎能去正确地解答试题呢?同样,没有一定量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就谈不上正确的英语表达,就写不出通顺的英语短文。

然而,高三复习的过程不应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强化,而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过程。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串讲课文的方法进行复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复习目的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运用能力只靠串讲课文是培养不出来的,特别是阅读能力。因此,在短暂的高考复习中兼顾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

既然复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那么什么样的知识便于运用和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呢?这就是网络化的知识,这才是形成学科能力的坚实基础。如果学生的知识能形成网络,那么他们一定对所学的教材进行了层层挖掘,这必然对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并且使他们在应考中运用自如。

二、突出重点,努力实现“三个突破”

“三个突破”即突破阅读理解,突破书面表达,突破短文改错三大难关。在高考中此三题比重大,也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而且英语运用能力的高低集中又都大致体现在这三大题上。因此,我们应把它们列为重点和难点。

首先,突破短文改错关。

短文改错的错误涉及语法、习语、行文逻辑、单词拼写等内容。它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冷静的头脑。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对此有一种畏惧心理。为此,教师应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使之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保证一定量的训练,减少盲目性。

判断不准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苦于找不准错误,将不该改的改了而该改的又未改。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缺乏足够的训练和丰富的经验是个重要原因。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就会慢慢了解命题人的思维和“习惯”出现的错误。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主谓不一致,人称前后不一致,名词单复数的误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混用,动词的时态不当,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及关联词使用不当等。足够的训练会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减少盲目性,做到看准问题有的放矢,提高正确率,以通读全文,熟悉内容,整体把握。

其次,突破阅读理解关。

大量阅读,广泛接触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阅读能力向质的飞跃的关键,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就无法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时要首先注意内容的广泛性。高考阅读题涉及日常生活、人物传记、新闻报导、文化教育、史地知识、科普作品等。题材有记叙文、议论文、说 明文等。如新闻的第一句话一般揭示文章的大意,交代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前后因果等。新闻标题、电视语言则多使用省略句。了解各种文章的特点会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其次在阅读中,要慎重选材。选材要适合学生程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积极性。有些老师只考虑到扩大词汇量和迅速提高解题能力,一味偏重选生词多的文章和出难题,其结果往往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对提高能力极其不利。另外,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步地使同学们养成达标的阅读速度和具备娴熟的阅读技巧。在实践中,应着力培养五个方面的能力:①快速的浏览能力;②巧妙的猜词能力;③独立的分析能力;④准确的捕捉主题句的能力;⑤合乎逻辑的判断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技巧,就如虎添翼,完全具备了自学能力。毕业后,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将会受益无穷。

再次,突破书面表达关。

书面表达是近似于翻译的“写话”,要求学生从表达信息的角度组织文字,而且将信息嵌入英语特定的框架(即句型结构)中。突破书面表达关,下面几点尤为重要:

1.打好常用词汇、词组和句型基础。无论哪种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基本的、常用的词、词组和句型。换句话说,有了基本的词、词组和句型,一般的交际内容就能表达了。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到高三阶段时要求能掌握三千左右的常用词,掌握住这些常用词、词组和句型,短文写作就有了基本保证,也达到了大纲上的要求。

2.重视简单句写作训练。简单句只要能正确地传递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就是好句子。尽量使用简单句可以少出错误,事实上,历年高考书面表达项所给的参考答案,都是以简单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