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

第1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对策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到诸多管理流程和管理内容,是保证公司安全生产运营的重要基础,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很多公司也将如何优化物资管理工作流程,作为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进行讨论,传统的物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弊端影响其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其工作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对于促进公司综合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一、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购、储存以及生产供应等环节,为保证优化对策提出的有效性,需要对其工作流程的涉及环节进行针对性分析,其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原材料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工作现状。天然气公司保障日常生产经营的原材料相对较多,其体制系统也较为庞大,总公司下设诸多分公司,保证不同地区的天然气生产和社会供应,很多公司都会采用分公司独立采购的方式,这种采购方式失去了集合式采购能够享受到的价格优惠,也减少了原材料的可选择空间,原材料的质量性价比远低于总公司集中采购模式,分散式的采购方式还有可能造成重复性采购行为,未能合理利用便会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同时也是对公司人力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二)原材料储存环节的物资管理工作现状。由于公司采用分散式采购方式,因而原材料的储存也会采用分散式储存方式,原材料的储存工作是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分公司需要设立独立的储存仓库,其库容量需要满足自身的工作需求,还需要对库存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保证原材料的储存安全和生产供应,这些物力、人力的投入,势必会增加每个独立分公司的生产运营成本,有些分公司的仓库建设标准不能够满足高危行业的工作要求,给公司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三)原材料的供应流程管理现状。天然气公司没有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特点,制订严谨的原材料供应管理制度,原材料的安全运输和供应是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很多分公司都有由于原材料没有按时到位,而制约自身正常生产秩序的现象出现,涉及到各项生产任务、工程建设的原材料供应,都应当有完善的供应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1]

二、优化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有效对策

(一)合理优化物资采购环节。分散式的原材料采购方式无疑会增加公司的采购成本,而对于天然气的生产运营工作来说,其应用的原材料类型以及产品都基本一致,因而天然气总公司可以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采用集中采购的物资采购模式,集中采购能够根据各分公司的应用需求进行物资的合理调配,避免采购环节出现的重复性采购行为,同时应用集中式采购模式还能够有效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投入,集中采购统一规格的原材料,能够实现原材料管理的可追溯性,便于公司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开展,提升公司的安全生产保障。同时公司还能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原材料采购,这种方式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空间,提升物资的性价比,也能够减少公司为进行物资采购而产生的重复性人力资源投入,实现对采购环节的合理成本控制,为公司拓展更大的经营利润空间。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专业设备而言,还能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资质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也能够使设备的售后服务提供有效保证,进而为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基础。(二)优化物资储存环节。物资的储存是物资管理的关键环节,既要保证物资的储存环境能够保证物资的质量和安全,还需要对物资的库存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以避免出现物资限制、过度采购、物资匮乏等现象的发生,给仓库管理人员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因而公司可以采用集中式的库管模式,进行对物资的合理调控和调配,分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进行物资的报批,通过报批程序控制物资输出,对于库存每天的变化情况,总公司可以应用现代管理软件辅助进行仓库管理,管理程序会根据物资的采购情况以及物资的输出情况进行自动控制调整,并且能够应用数据分析和整理,计算公司整体的物资变更需求数量,设定库存保障控制线,当某项物资的库存量低于控制线时,能够及时提升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物资续购,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分公司进行物资管理的仓库建设和管理成本投入,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物资储存环节的管理效率,保障各分公司都能够满足实际经营需求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总公司的成本投入,提升公司利润空间。[2](三)优化物资供应环节。物资供应环节既要保证物资的质量不受到影响,同时还需要保证供应工作效率,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供应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不同品类的供应车辆类型安排、人员配备等问题进行,公司与物资供应企业需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供应企业为保证自身的信誉,会对物资供应进行合理优化,而针对于总公司向分公司的物资供应,则需要应用物资管理制度作为工作开展基础,使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据可依。

三、结语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是其日常生产运营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工作流程优化,能够降低公司的成本投入,扩大公司的盈利空间,同时能够有效保证物资的储存以及运输质量,提升公司综合管理工作水平,公司需要通过采购、储存以及物资供应等环节的优化,进而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保障天然气的安全生产和输送,进而促进公司综合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德胜,金娜,周丽伟,等.优化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对策分析[J].化工管理,2015,(5):234-234.

第2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欢迎对我们工作的检查指导,我在此将我们所做的工作及天然气销售部运行情况进行汇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天然气销售部工作的关键

天然气项目从筹备、接受移交到安全平稳运行,能源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公司经理严文年在天然气项目接收时,就提出了“安全要保证,管理要创新,项目要有效益”的要求,并在人员、资金、车辆等方面给予了保证,公司张副经理作为项目经理,精心部署天然气项目运行工作,现场查看、资料整理、运行方案的制定都亲力亲为,给其他员工作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从而使项目工作达到起点高、速度快、运行好的目标。目前,天然气销售部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消除密闭泄漏点45处,天然气管网安全运行,完成油田公司及物业公司20个食堂项维修工作,天然气计量交接准确率100%,气款回收率100%,员工持证上岗率100%,员工精神面貌好,工作积极主动。

二、弘扬能源精神,稳定员工队伍

针对划转员工由于工作环境、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思想波动比较大,我们通过个别交谈和班前会等方式,适时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学习领会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服务宗旨和公司价值观,讲解能源公司发展历程,倡导能源精神,消除了员工思想顾虑,目前员工队伍稳定,工作态度端正,精神面貌好,经常加班加点整改天然气管线漏点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许多员工从天然气项目接收到现在没有休一天假,员工的工作精神和态度得到公司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为做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天然气销售部各项管理制度

按照科学、实用、可行的原则及公司领导“管理创新”的要求。制定了《天然气安全管理制度》、《天然气销售部岗位责任制》、《天然气销售部HSE“两书一表”》、《天然气销售部抢险救援应急预案》、《天然气销售部服务规范》、《天然气销售部业绩考核办法》,起草了《天然气停气降压管理规定》、《天然气新增用户管理规定》,使天然气管网运行有章可循。建立完善了各种基础资料,基础资料达到“齐全”、“真实”、“准确”。在建章立制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班前班中注意观察员工的思想情绪变化,以防止作业人员因家庭困难或其它原因导致作业思想不集中,从而形成事故隐患。强调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及早发现作业人员存在的不良情绪并采取相应措施。形成了团队整体的合力,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完成公司下达的工作任务。

四、制定确实可行的管理控制措施,加大对风险点源的监控力度

制定了《鄯善1、2、3配气站及天然气管网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加大对风险点源的监控力度,根据风险点源的危害程度及发生事故的概率,把风险点源划分为A、B、C三类进行管理。A类风险源有:人员密集区的阀井、废弃闲置阀井、管线压盖处、管线探测点、泄漏点、配气站,对A类风险源实行挂牌管理制度,每日必须巡检,并在风险点所挂的牌上进行记录,严密进行A类风险点的监控,及早发现隐患及早进行处理。B类风险源有:林带道路穿越区、施工点、3配气站6线、3线管线腐蚀严重的部位、离建筑物达不到安全距离的管线,对B类风险源,每周必须进行巡检。其它风险源纳入C类进行管理,C类风险源至少15天巡检一次。从而保证了天然气管网的安全运行。

五、加强员工安全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采取各种方式,利用休息、班前会、安全活动等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每月对员工所学知识进行考试,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已学习的内容有:

(1)学习了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天然气安全运行手册和企业文化知识,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用能源精神开展工作。

(2)请专业人员对调压阀、流量计的使用维修知识进行培训,学习天然气安全知识、管道运行维护知识、阀门知识,提高员工工作技能。

(3)学习了《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暂行规定》、《天然气商品量管理暂行办法》,依法进行管道的安全管理,向用户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4)对员工进行了形势、任务、责任教育,及时学习传达指挥部和公司的各种会议精神。

六、通过各种安全措施,从细微处作起,保证各项工作的安全

1、实行了员工“安全承诺制度”,要求每个员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安全承诺,坚决杜绝“三违”现象,坚持做到“三不伤害”。

2、推行了“安全五步法”开始进行任何工作之前,要求员工先停一下问自己:

3、我是否具备了从事此项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4、我是否持有此项工作所要求的许可证或得到批准?

5、我是否对此项工作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并采取措施以保证自己安全?

6、我是否检查过我的活动不会危及或影响其他人员的安全?

7、我是否使用了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

七、精细管理,维护企业的利益

1、完成了所有用户流量计型号、工况的调查,摸清了用户流量计的使用状况和用气情况。对无流量计和流量计计量不准的用户下发整改通知书,保证天然气计量的准确。

2、对天然气用户分类,建立用户资料档案,为签定天然气销售合同做好了准备。

3、认真做好天然气的计量和货款的回收工作。面对天然气涨价、管输费调整许多用户的不理解,计量人员耐心解释,多次奔走催收气款,保证及时收缴气款,八月气款回收率100%。

第3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天然气管道即将天然气(包括油田生产的伴生气)从开采地或处理厂输送到城市配气中心或工业企业用户的管道,又称输气管道。利用天然气管道输送天然气,是陆地上大量输送天然气的唯一方式。在世界管道总长中,天然气管道约占一半。

天然气管道标准

现代的集气管道和输气管道是由钢管经电焊连接而成。钢管有无缝管、螺旋缝管、直缝管多种,无缝管适用于管径为529毫米以下的管道,螺旋缝管和直缝管适用于大口径管道。集输管道的管子横断面结构,复杂的为内涂层-钢管-外绝缘层-保温(保冷)层;简单的则只有钢管和外绝缘层,而内壁涂层及保温(保冷)层均视输气工艺再加确定。

管材方面:钢管是管道的主要材料。天然气输送钢管是板(带)经过深加工而形成的较特殊的冶金产品。管道钢的组织形态,由于工艺技术的差别,各厂商生产的管道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天然气管道的管材来说,强度、韧性和可焊性是三项最基本的质量控制指标。

天然气管道发展前景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仅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从整个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的系统工程来看,中国天然气产业依然年轻。与其他成熟天然气市场相比,中国发展成为成熟天然气市场的用时将更短。

中国的环境压力和快速的城市化极大的扩大了天然气市场。中国天然气需求未来十几年将高速增长,2010-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1400亿立方米。这样,供需缺口大约在500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的使用量在一次性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0%。

江阴临港开发区钢管生产加工市场

江阴拥有全国最大的钢管销售网络。临港开发区境内江阴市长江钢管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钢管销售公司。公司以以江阴市无缝钢管总厂、金属制管厂、长钢制管有限公司、长江石油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无缝钢管为基础,长期与国内大型钢企成钢、天钢、包钢以及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石化企业紧密合作,既经销自产各类无缝钢管,也国产和进口无缝钢管。常年储备各类合金钢管现货资源达8万余吨。连续三年列全国服务业500强,2012年销量达80万吨销售额达40亿元。

其中江阴市无缝钢管总厂、江阴市金属制管厂、江阴长钢制管有限公司等都有生产天然气管道的生产,每年销量约有30万吨,供应中石油、中石化等各大能源类企业。

因此,我们开发区已经具备生产发展天然气管道的基础和条件,在开发区的天然气管网管道的发展可以从培育本地企业出发,做大做强本地企业。

LNG运输企业招引分析

目前国内LNG物流公司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LNG市场的发展,LNG物流公司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目前贴近气源但管网不能覆盖的区域基本上都需要LNG物流企业进行公路运输。由于LNG运输车造价昂贵,造价都在200万左右,这使得其购置成本较高。很少物流企业能够大批量采购。以武汉市绿能天然气运输有限公司为例拥有上百台各类LNG运输车的企业已经是十分少见的大型LNG物流企业了。很多物流公司旗下仅有十数台LNG运输车而且挂靠方式的很多。相当一部分LNG运输车是生产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配置的,运输业务由燃气公司自建的物流公司或者信赖的物流服务商统一管理。

某专业公司做过调研,我国LNG物流公司构成中,企业自主物流公司占61.4%,小型第三方物流公司占比21.6%,挂靠物流服务公司占10.3%,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占4.2%,个人服务占2.5%。以上各类型物流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是:企业自主物流公司占57.4%,小型第三方物流公司占比18.7%,挂靠物流服务公司占8.6%,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占12.5%,个人服务占2.8%。

由上可以看到,我国LNG物流产业目前整体实力还不强,大型企业较少。绝大部分企业是小型物流企业和个人LNG车挂靠服务企业。但从市场份额看,由于大型LNG物流公司物流业务关系稳定,服务收益规模要比小型企业及挂靠类公司高,其市场份额达到12.5%。由此可以看到,我国LNG物流公司向大型专业化发展将是一个典型趋势。

经过网络资料搜集和企业走访中了解到,我国大型的LNG运输车的物流公司很少,主要是武汉绿能、新疆广汇等。

我国LNG物流公司发展现状呈现以下特点:大型企业较少但产值较高、车辆成本制约物流企业发展速度、物流企业一般附属于燃气供应公司、单车挂靠方式更适合LNG不定期零散运输、LNG物流公司业务依赖性强,跨省区能力差。

第4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对天然气的开采和进口量越来越大,并广泛应用到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了当前工农业需求及广大居民的消费,因此国家对天然气行业引起了高度重视。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天然气行业属于公用基础能源资源,为城镇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有效改善了城镇投资环境、提高了环境质量,在城市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致使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越来越大,相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规避财务风险,使天然气行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

一、我国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状况分析

1.价格因素的影响。受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天然气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变化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天然气产品价格。同时,天然气在我国的销售价格受进口价格、开采成本、管道运输和配气费用等各种因素影响,也造成了天然气价格的不稳定。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替代产品的价格以及环保、税收政策等因素对天然气行业的财务管理也产生一定影响。

2.受银行利率调整变化的影响。受世界经济形势和央行管理等共同影响,银行利率每隔一定时期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通货膨胀率、投资者预期及货币借贷风险,从而增加了天然气行业的投资运营成本,减少了天然气行业的经济收益,对天然气行业的财务管理(如筹集资金、利益分配及投资等)会产生很大影响。

3.天然气行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财务活动中,只要存在财务活动就必然伴随着财务风险。然而有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财务风险意识,简单地认为控制财务管理风险只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所谓“铁路巡警各管一段”,缺乏大局意识,认为只要把资金管好用好就不会出现财务风险。同时,财务管理决策失误也是导致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4.财务风险管理缺乏整体策略。当前,有些天然气公司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财务风险传送渠道和标准化信息管理网络,没有充分的网络信息支持财务风险管理,天然气行业对财务风险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认识,风险信息传递途径不通畅,对具体的财务风险缺乏具体的量化信息支持,从而影响天然气行业财务决策效率。同时天然气行业缺乏完整、规范、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缺乏财务风险管理和协调功能。有些天然气公司在风险管理中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没有系统地考虑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管理资源分配不均,最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5.投资缺乏科学性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6.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决策缺乏科学性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加强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1.加强天然气行业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的学习。天然气行业管理人员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控制财务风险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天然气行业主要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主管要加强财务知识学习,通过学习真正了解会计管理及核算要求,学会通过观看财务报告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风险状况,提高管理人员的财务水平,防止因不懂财务知识而导致的财务管理风险。天然气行业要建立健全公司负责人学习财务管理制度,以提高公司负责人的财务管理水平及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要加强公司财会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等形式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2.建立健全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预警体制。以准确、及时、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并注意做好财务信息的整理和收集工作。通过对天然气行业生产、销售活动的记录、核算等,认真查找和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找到存在的潜在风险,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当相关风险因素出现时,财务预警系统便及时发出警报,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减少公司的财产或资金损失。建立健全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现代化财务管理手段跟踪公司财务运营状况,及时查找公司运行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是防止财务风险、避免发生财务危机的有效办法。

3.加强公司财务内部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天然气行业财务管理要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明确公司各部门的权限职责,把财务核算和资产管理分开,通过加强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形成完善的内部管控网络。制定完善的财务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和操控标准,对财务目标进行定期考核,以检验工作人员的目标完成情况。同时要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加强对财务风险因素的监管,确保财务信息系统的完整和真实,从根源上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并做到及早发现、早处理,保证财务工作的健康运行。此外,要对收集到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修改和完善原来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为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总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天然气行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和改进,以确保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易玲,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思路及实践策略浅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2]辛玲,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分析[J]绿色科技2012(12).

[3]张乐江,试论我国天然气行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经贸2008(17).

[4]黎湘玲.浅谈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与防范[J].交通财会.2011(05).

第5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2002年2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PTR,香港联交所代码:0857)宣布,2000年3月就开始启动的西气东输工程中五个地段的试验性工程将先行开工建设,这意味着这项总投资达1500亿元的浩大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3月22日,由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CEO,香港联交所代码:0883)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代码:0386,上海证交所代码:600028,纽约和伦敦股票交易所存托股份代码:SNP)分别拥有50%权益的东海西湖天然气联合开发项目也宣布正式启动。

此后不久,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以及尤尼科公司分别购买了这一项目20%的权益,而前者同时也是西气东输的外方合作者,目前中海油和中石化的权益各为30%。

同时加快进程的还有位于深圳市的广东LNG站线项目。4月17日,代表澳大利亚的LNG PTY有限公司、代表印度尼西亚的英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以及代表卡塔尔的RAS LAFFAN LNG公司正式宣布参与竞标,胜者将获得一份超过20年、每年供应300万吨LNG(液化天然气)的长期合同,按计划这场扣人心弦的角逐将在月内最终敲定赢家。

而在市场的另外一端,为开启天然气市场所作的制度层面的努力也正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低调进行。4月9日,一个由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以及世界银行联合组织的国际研讨会,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天然气行业下游领域,即天然气的运输和配送的监管问题上。

西气东输综合症

起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止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的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浩大的天然气项目。这项工程仅4200公里的管道所需投资就将达到400亿元,上中下游所需的综合投资将高达1500亿元。

按照设计,西气东输工程年输气量为12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一旦这条管线得以在2005年顺利建成,就足以把中国目前的天然气产量提高40%以上。2001年中国的天然气年产量仅为29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整个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还不足3%;在西气东输的终点城市上海,2000年的能源构成中天然气所占比重更是仅为0.6%,这与上海市设计的到2005年达到5%~7%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在业界看来,西气东输工程一旦能够顺利开局,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天然气时代正式登场的标志性事件,它将拉开中国能源格局“天然气革命”的序幕。

因此,在短期内就将大规模全面开工建设的西气东输工程,也被赋予了远远超越项目本身的意义,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1年12月29日,中石油与壳牌投资集团签署了《为完成西气东输合营框架协议奠定基础的阶段性协议》,双方将在未来45年内按照55%∶45%的比例来切分这一项目,而具有法律效力的《西气东输合营企业框架协议》的协商和起草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在围绕着西气东输展开的第一波悬念尘埃落定之后,更多的悬念却依次铺排开来。

根据预测,仅长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天然气年消费量就将达到200亿立方米,沿途七省的天然气消费量也将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这实际上也是西气东输工程得以启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然而,在目前中国城市普遍缺乏充足的配气网络,而整个配气领域又高度垄断的情况下,这些潜在需求到底能有多少会转变为对西气东输管道气的现实需求,其中的变数仍然相当大。

实际上,天然气在这些地区也将面临着其他可替代能源的强有力的竞争,包括石油、煤炭、进口LNG以及LPG。西气东输天然气的井口价和运输价由国家计委来核定,而最终的零售价格却要受制于省级物价主管部门,这种定价权限上的分割造成的价格缺乏透明度的风险,会对其市场竞争能力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殊难预料。

另外的忧虑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天然气工业始终缺乏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以及一部框架性的法律,这就意味着这个产业必须同时面对政府职能的严重交叉和错位,以及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所带来的附加风险。

这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制度,必将随着西气东输这出大戏的上演逐渐显性化,成为天然气工业这条航道上难以回避的礁石,而其可能的求解之道对于试图摆脱石油业附属地位的天然气产业来说,无疑将在智慧和时间上提出双重挑战。

上下游之间的战争

和三大石油公司每年所获得的高额利润相比,各个城市由公用事业局转制而成的燃气公司只能说是惨淡经营。从1995年到2000年,天然气的最终销售网点――燃气公司们一直在整体亏损的阴影中徘徊,去年的经营状态也未见明显的好转迹象。

燃气公司的整体性亏损,无疑为天然气时代的来临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因为配气网络这“最后一公里”的短缺,一直被国外媒体以及专家认为是制约中国天然气普及的瓶颈。根据业内人士测算,终端用户每利用1立方米的天然气,所需要的城市配气系统的投资大约在4~6元之间。这就意味着,中国如果要在2010年把天然气年产量提高500亿立方米,以便有效地改善能源结构的话,所需投资将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

对于产业链中如此鲜明的盈亏对比,相关各方作出的判断不尽相同,因此开出的药方也是大相径庭。

在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副总经理汤亚利看来,目前中国城市配气公司一般由公用事业局整体转制而成,冗员包袱大,体制和机制改革没有跟上,这应该是造成亏损的根本性原因。他指出,在上中下游价格链上,城市配气价格空间实际上已经过大,全国多数城市配气价格占最终销售价格的50%~60%以上,利益分配极为不均。

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即使在城市燃气公司连续整体性亏损的情况下,燃气行业的工资性支出仍然相当高,这无疑也加大了配气成本,从而使得最终消费者的价格被人为抬高。以广州为例,按照广州市统计局的统计,广州市人均职工工资居首位的就是电力、煤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者,人均收入比平均水平高出了6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经济部主任刘克雨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由于天然气投资巨大,早期应该允许企业上下游一起开拓。该中心去年完成的《中国天然气利用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课题报告指出,天然气配气零售领域是利润比较丰厚,且风险比较小的领域。可以允许三大公司直接进入终端销售领域,甚至可以考虑通过收购和参股、控股等方式将重点城市的天然气公司划入三大公司麾下。

然而,在燃气公司及其主管部门看来,除了配气公司存在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缺陷,更大的原因还是由于上游企业凭借其在天然气供应上的垄断地位,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造成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所致。

“如果说要引进竞争,那也应该先从上游开始,先打破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的垄断,我们下游早已经苦不堪言了。”在由国务院体改办上月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四川省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杨奇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抱怨说。

一位配气领域的知情人士更是将目前的整体性亏损理解成一场阳谋。他指出,三大公司正是利用其拥有的区域性垄断地位,通过生产、运输和配气之间不合理的价格分配,力图削弱下游公司的力量,从而实现整体接盘下游产业、构建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企业的目的。

他暗示说,由政府部门转制而成的三大公司,同时又是政府的纳税大户,左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能力较强,不管在价格分配上还是从政策设计上,显然都处于强势地位。仅去年一年,中石油一家所缴纳的所得税以及其他税项就达370亿元。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迟国敬也指出,上游和中游(即管道运输)虽然投资巨大,但因为与燃气公司签订了长期性的“照付不议”合同,因此投资回报率相对稳定。而城市燃气管网不仅投资巨大,来自其他燃料,比如石油、煤以及电等其他可替代性能源的竞争也相当激烈,根本无法通过随意提价来获利。因此,在上游的侵蚀下,配气企业的日子难过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收购加油站之后,三大公司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收购燃气公司,”迟国敬对《财经》说:“不出三到五年,就可以见分晓了。”

九龙治水的终结?

尽管在天然气销售的利润分配问题上,上下游公司各执一端,但在专家看来,其中的是非并不像双方强调的那样黑白分明。国家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陈立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就指出,目前根本无法衡量天然气的成本构成,因为定价机制本身就存在程序上的不合理之处。

就最终消费价格而言,一般是燃气公司向当地的市政管理部门提出价格申请,然后报经省级物价部门批准。然而燃气公司申报的成本本身从来没有清晰的核算,到底是多少谁也不知道。

与下游一样,对上游成本的价格监督目前实际上也处于“黑洞状态”。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兴珊认为,像西气东输项目的监管问题,由于需要相当专业化的知识,目前的政府部门根本无力对其具体成本构成进行有效的监管,只能依靠中石油自己来监管。

在这种尴尬的背后,凸现的是政府职能的严重错位和缺位。迄今为止,实际上天然气工业一直没有一个专业的主管部门,有人戏称说:“16只脚都踩在这块地里,但没有一个是主人。”其中,天然气的上游勘探和开发由1998年成立的国土资源部主管,天然气的井口价和管道运输的价格以及重大项目的审批权在国家计委手中,项目的实施和三大石油公司日常管理的权限在国家经贸委手中,而国家环保总局则负责管辖环境保护问题,最后的配气网络的主管部门是建设部。此外,在生产和运输的安全性方面,国土资源部的矿山安全局、国家质检总局以及消防部门都兼具部分管理职能。而在上游的对外合作方面,享有专营权的三大公司也被认为仍然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

这种多头管理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效率损失,更重要的是,由于主管部门作出的决策难以追溯,因此也使得很多职能无法到位。以安全性为例,陈立警告说,政出多门的恶果之一,就是造成中国的天然气应用几乎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同时,这些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由于代表了不同部门的利益,不仅不稳定、随意性太强,在很多情况下,政策之间还是相互冲突的。

与政策性管理的相互倾轧对应的是,对保证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的经济监管以及相关的立法目前却处于空白地带。由于管道运输以及配气管网的自然垄断特性,加上即使在不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上游领域仍然存在行政性的垄断,近两年来,构建一个统一的天然气监管体系已经成为共同的呼声。

最具代表性的探索应该是国务院体改办和世界银行联合组成的课题组,这个课题组在对英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进行系统研究之后,既在2000年11月份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综合的油气监管整体方案,又于今年4月完整地提出了主要针对天然气下游领域(包括管输和配气在内)的一揽子监管解决方案。

这份报告建议,应该单独成立一个天然气监管委员会,对油气资源、价格调控、市场准入、服务标准、信息以及质量、安全、环保等实行统一监管。关于监管委员会的组成、经费来源、具体的监管内容以及监管的原则、程序和技术手段,报告也都有详细的阐述。

不过,到底是否应该成立一个独立的天然气监管委员会,目前却仍然没有在业界达成共识。陈立在表示希望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的同时也承认,多个相互关联的机构,按照共同的监管标准来执行监管,也是有可能的。

朱兴珊则认为,在目前天然气工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任务量很小的情况下,未必一定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管委员会。把现有的政府管理职能更加明确地加以划分以及补位,完全有可能管好。实际上,就产业特点而言,天然气的上游完全可以和石油合并监管。

刘克雨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则表示,他更倾向于建立一个油气监管委员会,因为就石油而言,需要监管的地方很少,因此即使石油和天然气的监管机构合并,监管的重点也会放在天然气方面,不必担心天然气产业由于过于弱小而在监管过程中被忽略。

此外,在国际上,发电是天然气最为重要的工业用途之一,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用于发电的消费量往往占到天然气总消费量的40%以上。在中国,目前的电力与天然气改革之间是完全脱节的,如何在这两个领域的监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竞争还是垄断?

天然气的消费前景也并不像逻辑上表述得那样顺畅。1997年陕西天然气刚刚进入北京的时候,当时用户平均每日用气量为0.75~0.80立方米之间,而到了去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0.46立方米。

这仅仅是国内天然气工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在发电领域,煤的发电成本仍然远低于天然气,加上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厚以及原有的煤炭工业已经相当庞大,除非有相当严格的环保要求,否则即使发电企业可以直接从上游企业购买从而减少配气费用,天然气也很难在根本上动摇其主导地位。因此,天然气在这个领域,只能更多地寄希望于国家在特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深圳等,以及特定的经济发达地区执行严厉的环保政策,增加燃煤发电的污染成本,从而取得主导地位。专家预测,即使到2020年,煤炭在整个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会低于50%。

在民用燃气市场,虽然目前天然气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位居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之后,但天然气在未来仍将具有相当优势。与人工煤气相比,天然气的安全性显然更胜一筹。在英国,仅用10年的时间,天然气就完全取代了人工煤气;而在美国,天然气也在五年内就在市场上压倒了人工煤气。至于液化石油气,即平时所说的“煤气罐”,由于搬运机动灵活,无需铺设基础管线,仍将在民用燃气市场持久扮演相对重要的角色,但在天然气管网可以覆盖的地区,在等热值价格相当的情况下,显然天然气更具竞争力一些。

对于西气东输提供的管道天然气而言,除了可能的来自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的管道天然气的远景竞争,最大的挑战实际上来自进口LNG。目前包括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在内的东亚地区,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LNG进口地区。在2000年,这个地区的进口量占到了全球进口总量的75%,而随着广东LNG站线项目即将正式启动,中国也将快速加入LNG进口的“东亚方阵”中间。据悉,这一项目一期工程完工后每年的LNG进口量将达到每年300万吨,二期工程进口量更将达到600万吨。除了广东,包括福建、山东在内的多个地区,也都有可能成为进口LNG下一个接受站的所在地。

由于中国陆上天然气多分布在边远的西部地区,运输成本高昂,在广东和福建这些沿海地区,管道气根本难以和进口LNG竞争。实际上,由于漫长的运输距离,从轮南到上海,仅运输成本每立方米就达到0.8元,1.35元/立方米的城市门站价格已经使得其在竞争中难有太大优势。根据专家测算,只有在进口LNG的价格高于4.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情况下,西气东输管道气才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实际上美国2001年从澳大利亚、卡塔尔以及阿尔及利亚进口的LNG的平均到岸价格均低于这个数字,只有日本的进口价格略高于这一数字。

面对来势汹汹的竞争者,是否应该允许建立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性企业,也是目前争论颇多的话题。支持者认为,三大石油公司通过整体或者分拆出财务结算上相对独立的天然气分公司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介入整个天然气工业,有利于利用产业垄断的力量冲破地方垄断势力的藩篱进行纵深整合,客观上起到有效降低工业成本的目的,从而在整个产业的起飞阶段最大限度地借助资本的力量打开市场的上升通道。

从国际经验来看,意大利的ENI以及爱迪森天然气公司均为生产、运输和分销三合一的垂直一体化企业;在德国,大部分管道运输公司在配气公司中都拥有股份,而一些天然气生产商也在运输和配气公司中都拥有股权。在英国,英国天然气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一直是一体化的,直到1997年才分拆为负责生产的CENTRICA公司以及负责管道运输和配气的TRANSCO公司。

但反对者也担心,三大公司的鲸吞,可能会扼杀国内任何潜在的下游竞争对手,使得产业的发展缺乏长久的支撑。对此,国务院体改办给出的是一个折衷的方案,那就是在允许第三方使用其管道进行运输的前提下,允许所有权交叉或者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交叉。

外资侧身入场

在天然气行业未来的监管架构中,确保入世承诺的执行也是其题中之义。根据入世协议,除了外资允许以合

作的方式在中国近海以及陆上参与勘探开采,城市燃气管网也由原来的禁止投资修改为限制投资,即允许外资参股,而西气东输更是允许外资可以在管道公司中拥有多数股权,以便吸引外资。

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外资已经开始实质性渗透进整个天然气工业中间。壳牌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它除了以惟一的外资合作方获得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和统一销售公司45%的权益,还斥资4亿美元购买了东海西湖凹陷气田20%的权益。在短时间内先后牵手三大石油公司,壳牌在中国天然气市场上的野心已经日益显露。

另一个石油大鳄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在退出西气东输工程的竞标之后,英国石油并未放弃,转而以30%的权益成为广东LNG站线项目惟一的外资伙伴,从而成为这个项目仅次于中海油的第二大股东。此外,英国石油仍在对从俄罗斯到中国东北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看来其在中国管道天然气市场上也未打算放弃。

但是,外资最终参与以及影响市场的程度如何,仍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在上游领域,由于只允许以合作的方式开展勘探开发活动,而且三大石油公司在合作中均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得外资公司和三大公司之间合作的关系远超出竞争因素。一些业内人士刻薄地指出,这种合作方式仅仅是邀请外资分“奶油”而已,是典型的要客套不要战斗。

至于在上游领域形成真正的竞争,朱兴珊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完全可以允许外资公司独立参与竞标,因为目前在国内,即使上游放开,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形成足以与三大石油公司相抗衡的竞争者。让外资公司独立竞标,这样才能形成平等竞争的局面,从而有效地降低天然气的上游成本。

而在下游,业内人士分析,外资之所以不肯大规模入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现有政策对控股权的限制。燃气公司显然更愿意在不丧失控股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因为这对于它们来说,总胜于坐等三大石油公司来收购兼并强些。但财务状况欠佳以及对未来的公司经营体制的担心,使得外资公司对涉足的时机相当谨慎。香港中华煤气公司行政总裁叶永坚就坦称,之所以希望在合资公司中获得控股权,除了便于扩大融资和经济规模,也考虑到可以避免像国有企业那样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制约。

另外一个制约因素则是专营权方面缺乏明晰的政策。实际上,授予配气企业所在区域的专营权,也是一种国际惯例。1997年12月的《城市燃气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管道燃气要实行区域统一经营,但涉及外资的适用性以及这一规定的合法性并未得到明确的阐述。这些模糊不清之处显然或多或少地浇灭了一些谨慎的投资者对此所抱有的热情。

监管之难

对于外资以及试图跻身天然气产业链条的众多私人资本而言,上述政府风险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仍然依赖于天然气立法的逐渐完备。在目前的天然气领域,下游领域的立法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制约上游的法律,也只有一部时过境迁的《矿产资源法》外加《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以及《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在缺乏一部专门针对天然气的框架性法律的情况下,长期而且连续性的监管的实现就很难获得根本性的保障。而缺乏有效监管之下的垄断,恰恰是所有可能的选择中最糟的。

以长途管输为例,目前仅有的监管依据是《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但这一条例规范的内容仅仅包括了安全性。对于建造管道的准入资格和核准程序,长途运输费率如何确定、投资回报率如何设计以及费率调整的程序,以及如何保证第三方平等接入等亟需进行经济监管的问题,目前缺乏任何可以援引的法规。一旦上述问题得以用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陈立认为,根本不愁投资者,因为长输管线实际上和高速公路一样,都拥有长期而稳定的回报。

“说石油天然气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已经说了十几年了。”刘克雨提起此事话语中有些感慨。

在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的宦国渝看来,这种由于法律的缺失而造成的不确定性负面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一方面由于缺乏明晰的法律框架,外资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外资参与的情况下,国家也有可能因为法律的缺位而蒙受损失,因为在天然气领域一般签订的都是长期合同,比如中石油和壳牌签订的西气东输的合作期限就长达45年之久,一旦合同签署之后就很难再加以更改。

除了立法过程中涉及到权力的重新分配,朱兴珊认为,缺乏一个能源主管部门的有力推动,也是相关立法虽屡次呼吁仍难以正式启动的重要因素。

早在1980年,中国就曾经成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管理石油、煤炭和电力三个工业部,但两年后委员会就被撤销。1988年9月,上述三部门重新组建成能源部,但在1992年3月,能源部被撤销,此后一直到现在,能源领域仍然没有专门的主管机构。

业内人士一直对此颇有微词,因为就交通而言,目前仅主管部门就有交通部、铁道部以及国家民航总局,而同样重要的能源领域却缺乏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刘克雨指出,只有放在能源战略的大盘子中来考虑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才能做到协调发展。由类似能源部这样的综合主管部门来制定产业政策,而由监管委员会来具体执行监管职能,这种架构才是均衡的。

至于在时隔10年之后,重提能源部这个概念,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启动天然气工业的监管改革以及法律构建,而新的监管委员会和综合性主管部门以法律为边界条件的二重奏是否能够摒弃可能出现的杂音,在缺乏具体细节的情况下,目前讨论其前景仍然显得有些过于渺茫。毕竟,对于天然气工业来说,或许更多的更复杂的故事还未开演。

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大天然气工程

西气东输项目从新疆轮南至上海市,全长4200公里,设计年管道运输量为120亿立方米,预计工程总投资为1500亿元。今年上半年将全线开工,2005年全线贯通。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和壳牌投资集团分别在管道和销售公司中拥有55%和45%的权益。

东海西湖气田凹陷项目总储量在5000亿~8000亿立方米之间,设计年产量在2007年将达到25亿立方米。中海油、中石化、壳牌以及优尼科分别拥有30%、30%、20%、20%的权益。

广东LNG站线项目一期规模为每年300万吨,投资为51亿元,预计2005年投产;二期规模为600万吨,2009年投产。中海油、英国石油、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广东粤电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市煤气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燃气总公司、东莞市燃气总公司分别持有33%、30%、14%、6%、6%、3%、3%、2.5%、2.5%的权益。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理机构的演变

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成立,主管煤炭、电力和石油工业,内设石油管理总局对石油工业进行管理。

1955年燃料部撤销,石油工业局升格为石油工业部。

1970年6月石油工业部与煤炭部、化学工业部合并成燃料化学工业部。

1975年撤销燃料化学工业部,恢复石油工业部。

1980年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管理石油、煤炭和电力三个部。

1982年能源委员会撤销,三个部直接由国务院领导。

1988年9月撤销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组建能源部,内设石油总工程师办公室。

1992年3月能源部撤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接属于国务院领导。

1998年3月将三大石油公司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

2001年2月作为委管国家局的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被撤销,其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的内设机构。

美国和英国的天然气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垄断阶段:

管输和配气方面享有垄断专营权,天然气供应商负有供应的义务,政府对天然气价格进行管制。

长输管道开放阶段:

天然气生产者有权使用天然气管道,直接向大的用户和当地的配气公司售气,政府对天然气销售价格进行管制。

批发环节开放阶段:

第三方进入输送系统,运输和销售分离,对大的终端用户和当地分销公司提供供气选择权,对市场准入和系统使用进行管理。

第6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中国管道未来需求将有强劲增长空间

管道输送因其具有安全、经济、低损耗、无污染、不间断等特点,故在石油、天然气运输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在我国已经有50年的历史。目前,随着川气东送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开工建设,陕京三线、中缅管线、中亚天然气管道复线、西气东输三线及西气东输四线方案的确定,我国第四次管道建设高潮的序幕正式拉开,我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制造业将迎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另外,根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管网规划,我国2007-2015年的9年间将规划建设原油管道9,900公里、成品油管道7,000公里、天然气管道30,400公里(不含城市管网)。如果上述规划能按期推进,油气输送管道生产企业将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黄金发展周期。

金洲管道正是这一快速发展行业的受益者。公司牢牢抓住我国油气输送管道大发展的市场机遇,经过多年行业探索、潜心经营,目前,公司拥有浙江省钢管行业唯一一家省级技术中心,是我国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国家标准和钢塑复合管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 公司与中国石油管材研究所,共同创建了“金洲管道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目前中国石油管材研究所与制管企业联合设立的唯一一家研究机构。2006-2008年度,公司的两种主导产品镀锌钢管和石油天然气输送用螺旋焊的市场份额一直处于行业前五位。

独特竞争优势是公司未来取得市场的利器

产品质量优势

公司十分重视质量管理,严格按照美国石油学会AP15L认证体系、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GB/T9711.2-1999产品标准体系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制造质量,连续多年获得浙江省质量管理奖。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公司的螺旋焊管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选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推荐产品,并被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螺旋焊管、镀锌钢管被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选为工程建设推荐产品,荣获200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材料重点推荐品牌之“行业领军奖”。

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国内多家燃气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的螺旋焊管已经在国内国际石油天然气输送干线、支线以及城市天然气管网工程中得到广泛采用。目前,公司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港华燃气、新奥燃气、华润燃气、中国燃气等能源企业的主要供应商。

其中,公司与中海油共同投资设立的中海金洲是中海油在国内设立的唯一一家合资的油气管道制造企业。公司与中海油的这种战略合作关系,一方面体现了公司在国内石油天然气管道制造行业内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司未来业务的开拓,并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领先优势

第7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新石油工业法案(PIB)是尼日利亚政府着手改革石油部门以增强油气行业对本地和国际投资者吸引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试图解决尼油气工业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是新法案出台的初衷。例如,政府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一直不足,导致其采取合资经营模式(JointVenture)开发的区块投资计划经常无法落实,投资预算规模逐年下调;炼厂开工率严重不足,不到80%的开工率根本无法满足尼国内60×104bbl/d的成品油需求,每年约有70%左右的国内成品油需求要通过进口来满足;现行的成品油补贴政策使联邦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尼2011年度国内成品油补贴支付金额已超过2万亿奈拉(现行官方汇率1美元约兑换155奈拉)。尼日利亚政府试图通过新法案增加政府在油气行业的收入,改善油气行业运营环境,改进油气工业管理体制,协调各方面矛盾与冲突。新法案旨在促进尼日利亚油气工业更加透明,增加原油产量,提高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改革的目的有5个:促进开放、促进透明、促进竞争、促进本土化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创造公开、公平的油气行业竞争环境

尼日利亚油气行业因缺少透明而导致腐败、舞弊盛行,新法案试图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建立透明的监管和运营模式:一是减少政府在油气行业的运营权,分拆监管权,制定透明的政策、规定、商业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作用和影响;二是设立强有力的石油监管机构,明确区分国有资产监管和具体商业运作的不同角色功能;三是商业化重组国家石油公司,建立真正商业运作的国家石油公司以促进良好治理和减少;四是实施透明化奖励,建立一个开放和竞争的石油天然气许可证颁发过程与标准;五是推进信息共享,所有的许可证、租赁合同及付给政府的购买信息将是公开的;六是建立年度审计机制,对油公司、监管机构开展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独立审计。

1.2增加国家油气收入

建立灵活、稳定和具有吸引力的财税制度,增加政府对石油收入的支配。制定新的财税条款,增加税目、税种,调整税率;利用灵活的财税条款保证政府通过税收获得最佳回报,建立有利于促进石油天然气领域投资的新财税体制;发展和解放天然气及下游行业,全面提振尼日利亚石油天然气工业;设立国内天然气供应义务新规定,显著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

1.3促进本地化发展

新法案的目的之一是使尼日利亚本地公司、个人能够全方位参与服务石油产业,通过鼓励本土经济主体更多地介入油气产业,促进尼日利亚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区块优先授予本土油公司,给予本地石油生产商优惠政策;支持本土的上游石油企业,通过降低矿费、税费比例等支持本土油公司;制定有利于激励本土油公司的政策,保护本土油公司资产和利益;通过劳务配额限制等提高本地化人力资源和资本比率,为更多的尼日利亚人提供就业机会。

1.4促进健康、安全和环保

新法案旨在创造一个环境友好、充满活力的油气行业,改善社区关系,树立具有安全、环保责任的新型产业发展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督察确保在油气行业内建立起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引进一种综合的健康、安全和环保质量体系,要求责任主体向监管部门提交环境管理计划(EMP),加大环保力度;进一步提高社区参与力度,推动社区经济发展;鼓励私营资本参与油气产业下游投资,促进合资、合作。

2新法案的基本内容

新法案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总体上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财税制度改革和非财税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将更多地涉及到政府石油收入分配体系和方式的改变,非财税制度改革主要涉及制度设计和政策导向方面的问题。

2.1制度与政策改革

新法案的核心是经营权与监管权的分离,并围绕监管和商业运作两个主题建立机构。新法案下的石油资源部将承担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政策改革和演变的责任,在石油资源部下面是负责具体管理和监督的各种监管部门,第三层是负责具体商业运营的国家石油公司。一些具体的基本政策如下:

①分拆现有的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油公司,推动国家油公司本土运营能力的发展。

②新建一个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代表联邦政府对所有尼日利亚与外资合营的油公司进行管理,其实质上是一个监管部门。

③将尼日利亚天然气公司从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私有化实体,以适应国内天然气市场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发展。目的是促进国内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发展,为电力部门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天然气供应。这一新建立的天然气公司预期可实现高达49%的私有股本参与。为了增强整体的调控能力和清晰界定上游油气资产的所有权,新法案将明显改变原国家石油公司的角色和作用。将原国家石油公司拆分成三个部分———新的国家石油公司(NPC)、国家天然气公司(NGC)、国家油气资产管理集团(NPAMC),下设管理公司。据了解,新的国家油公司重组后将包括以下几部分:原国家石油公司以产品分成合同(PSC)模式运营的油气资产、国家石油开发公司(NPDC,原代表国家石油公司对外合作的子公司)、目前尼国内三大炼油厂(瓦里WRPC、卡杜纳KRPC和哈克特PHRC)、管道和产品营销公司(PPMC)。新的国家油公司将会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石油公司,如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等的股权结构模式提供私人股本参与。预计高达30%的股权将被剥离,转为私有资本参与,政府希望通过部分私有化推动公司在完全责任和商业化运作方面的转变。随着国家石油公司的分拆,两个新的监管机构石油上游和石油下游监管会将建立,旨在促进有效监管和最佳运营实践的监督。这些监管机构将分别在上游和下游石油部门执行商业和技术监管。此外,新法案还提出建立石油社区基金。该基金作为一种机制,将正式承认当地石油社区作为分配石油收益和确保天然气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兼顾到各地区、各部族的利益诉求,目的是降低因肆意破坏和偷窃原油造成的环境退化。同时,该基金作为一种新的运作工具,将是收益与损失的集合体,所在社区出现破坏性事件时会对相关社区具有经济处罚的效力。凡是发生了故意破坏或其他损害社区内任何石油设施的破坏,修复这类设施的维修费将从石油社区基金里支付。拟议的立法中还包括制定相关规定,增加管理社区问题的灵活性等等。

2.2财税条款改革

新石油工业法案(PIB)明确表示要对过去40年的政府石油收入体系进行最大程度的颠覆性变革,很多财税条款遭到国际石油公司的强烈反对。改革有4个核心目标:简化政府石油收入的征收方式;分享油公司在高油价下的暴利;从深水区和资源潜力巨大区域获取更多的收入;通过鼓励边际油田和天然气领域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商业机会。考虑到最近石油价格的起伏变化,新法案制定了基于原油价格超过70美元/bbl和天然气价格超过7美元/MBtu(1Btu=1055.06J)的新矿费标准。原先以海洋深度为标准的矿费,变换为以油价和产量为基础的新矿费税率。新矿费税率在0~24.5%之间,新石油法案并没有明确的矿费税率适用标准,后续石油资源部将通过制定实施细则予以详细规定。新法案利用以产量为基础的激励取代现有的基于成本的激励,因为政府的石油收入更多受到石油产量的影响。目前基于成本的激励模式是通过对油公司提供投资津贴(InvestmentAllowance)来实现的,即按照油公司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化投资成本的一定比例(如合资公司为50%),允许石油公司在计缴石油利润税时享受税前扣除,又称投资津贴。新法案为激励投资,提高原油产量,将直接以产量津贴(ProductionAllowance)来代替投资津贴,即在大型油公司产量达到或者小型油公司产量低于规定的水平时,直接给予每桶补贴。比如,根据新法案中的规定,在陆上日产少于27300bbl原油的小型石油公司,将会获得按照30美元/bbl或者官方销售价格的30%这两者中最小者作为价格标准计算的产量津贴。新法案所提出的财政制度也试图整合石油和天然气财税制度,首次在尼日利亚实现了将天然气财税制度整合到石油财税制度体系内。尼政府通过在财税条款下广泛修订和调整原有石油利润税法(PPT,PetroleumProfitTax)中允许税前扣除的项目和内容,来实现提高石油收益分成比例的目的。在新法案规定下,只有完全直接成本和石油作业过程中的必要费用可以依法税前扣除,相比在允许税前扣除项目内容和方式上都有很大变化。

①新设尼日利亚碳税(NHT,NigerianHydro-carbonTax),用以取代现存的石油利润税,该税种适用于所有在上游有营业利润的油公司。碳税对陆上油田和水深小于200m的浅海油田均适用50%的固定税率,对沥青、边际油田和大于200m的深海油田适用25%的固定税率。

②新法案规定的不可税前扣除成本大部分与原石油利润税法中的规定一致,同时又增加了新的不可税前扣除成本。比如,为购买现存石油区块信息和石油区块储量资料支付的成本费用将不再允许税前扣除;为了阻止伴生天然气的放空燃烧,支付天然气空燃的罚款和未满足国内天然气供应义务而承担的任何费用支出也将成为不可税前扣除成本。

③新法案明确不允许签字费、产量贡金(Pro-ductionBonus,石油合同中规定,在油田产量累计达到某一阶梯水平时,由合同者付给资源国政府按照一定方法计算的油气收入金额)和其他额外奖励等进入税前扣除。而且,在尼日利亚国家以外发生的一般管理费用和上级管理费超过年度资本化成本1%的部分,也不可税前扣除。

④其他一些不允许税前扣除的项目还有:以联邦税务局和联邦政府为争议对象的任何法律和仲裁费用,在尼日利亚正式注册公司之前发生的任何成本,因公司的欺诈、疏忽或故意的不当行为造成损失产生的任何费用,支付给公司自身或者其他子公司的保险费用,产品分成合同下为获得和维护履约保函(PerformanceBond,在石油合同签订时,应资源国政府要求,由合同者向银行等机构提出申请,银行等金融机构核准后向资源国政府做出一定金额的履约保证承诺,以确保合同者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合同规定的最低义务工作量和投资)产生的各项费用或手续费等等。

⑤新法案规定企业所得税(CompanyIncomeTax)开始适用于从事上游和下游作业的油公司,税率为净利润的30%。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可扣除成本费用同时适用于油气行业。在计算石油企业所得税时,上述缴纳的碳税不允许作为可扣除成本费用。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可扣除成本费用对于油气企业同样适用,新法案同时还规定油气企业所得税中允许扣除的相关成本将被修订,并扩大到包括上游石油作业支付的任何矿税及租赁费。财税条款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国际投资者对项目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生产等方面的预期。有实证研究表明,从现有的盈利能力模型来看,新法案所提出的财税条款在陆上、海上合资项目下大大降低了国际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获利水平,但同时又通过直接的生产津贴和较小的矿费提高了小区块、边际油田的经济性。

3新法案面临的挑战与各方博弈

尼日利亚政府希望新石油工业法案能够解决目前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带来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国家实现在未来7年达到400×104bbl/d的原油产量和400×108bbl原油储量目标。但尼政府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面临诸多挑战与质疑,如大幅增加税收和许可证授权费等严苛的财税条款引发广泛争议,尼日利亚南北方、地区、部族之间石油利益分配的矛盾突出,国际石油公司对新法案苛刻的财税条款普遍质疑,而当地油公司则希望通过新法案获取更多优惠,尼方政府机构利益集团面临重新洗牌等等。

①严苛的财税条款受到国际石油公司的激烈抵制。新法案出台必将加重现有石油作业者的税费负担,尤其是深海和天然气项目受其影响较大,作业产量约占尼总产量90%的西方石油公司坚决反对某些苛刻的财税条款。目前,各国际石油公司基本停止了在尼油气勘探投资,开发投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西方石油公司和尼政府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并扬言要退出尼日利亚。壳牌、康菲、道达尔和雪佛龙纷纷出售或正在出售其部分或全部油气资产,包括在产区块;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也在准备出售全部在产区块股份;英国天然气公司、英国赤道公司、英国中央公司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等也纷纷退出了各自的勘探区块。

②尼国内区域石油利益的争夺陷入博弈困局。新法案除了包括现行石油法中规定的三角洲各产油州分享13%的石油收入外,又增加了所有油气公司净利润10%的油气田社区发展基金,这一条款明确了南方三角洲地区各产油州在石油收入分配上的优势,势必遭到北方议员们的反对。而如删去此款,又必将遭到南方议员们的反对,因此新石油工业法案已成为尼日利亚的政治议题和区域发展问题。尼国内南北方议员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新法案条款上的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使得新法案的未来走向陷入一种难以解决的困局。

③上游许可证授予与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广受诟病。按照新石油工业法案规定,许可证和租赁应由部长授予在监管会监督下通过公开、透明、竞争的投标程序中标的石油企业,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对行业发展非常积极、有利的信号。然而,这样的清晰度与透明度一直备受法案中某些特殊条款的挑战。如法案中同时有条款规定了总统可不经过公开和竞争性投标程序直接授予许可证及租约的特殊情况,没有明确去除总统自由裁量决定的权力,从而使得在透明竞标程序之外存在着寻租的可能。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与新石油工业法案所倡导的公开与透明这一主要目标背道而驰。

④新法案很可能形成“超级石油部长”,导致行业竞争力下滑。根据新石油工业法案,部长将负责协调尼日利亚石油行业活动并行使综合监督职能。即使是行使特定监督权力的机构也要得到部长的批准,日常管理部门的建立和确定也同样需要部长的批准。此外,部长还拥有租金、矿费、税费、利率的自由裁量权和修改权。因此,一些批评者认为,新法案赋予了部长办公室过多的权力和控制力,甚至会不惜采取强硬手段损害社区利益来增加政府收入,这些都会影响到石油行业的公平性与竞争力。如此众多独立的权力集于一身,不仅会产生瓶颈,还会导致滥用权力,因此部长的权力需要削弱与分散。

4对尼日利亚新石油工业法案的认识

第8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天然气;市场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407

完善的市场结构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我国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天然气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改革和优化成为必然趋势。

一、我国天然气市场结构现状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天然气市场包括生产市场、管输市场和用户市场。在我国,天然气生产和运输是一体化的,三大石油公司不仅是天然气生产商 ,同时也是运输商,向城市燃气商和大工业用户提供捆绑式的服务[1]。在城市门站获得上游气源后,城市燃气商通过城市配气管网向居民配送天然气;大工业用户则对天然气进行深加工。整个天然气市场都处在政府的管制之下,政府通过调节天然气价格,确保天然气产业的利益在各个环节得到较为合理的分配[2] (见图1)。

我国天然气市场这种“产输一体化”的模式已经实施多年。这种模式虽然对天然气生产企业消化成本、布局管道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划定区域内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各异,三大石油公司在天然气管道建设方面的优势各不相同。中国石油依靠业务区域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管道建设最为迅速,目前拥有全国超过85%的天然气管道[3];而另外两家石油公司由于划定区域内天然气资源较少或开发较晚,天然气管道建设较为滞后。天然气管道上的显著优势使中国石油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主动权。二是随着国内天然气资源被广泛发现以及国外天然气资源的引进,各石油公司建设天然气管道的热情高涨,而各自为战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投资。三是依靠手中的资源与管道,天然气生产企业在与用户的供气谈判中具有强烈的卖方优势,容易造成不合理的谈判结果。四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政府通过价格管制对天然气市场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是覆盖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也就是对天然气出厂价、管输费和城市燃气费的全程监管,不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4]。

二、天然气市场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本部分在介绍美国天然气市场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电力市场的结构。

(一)美国天然气市场结构

从1859年美国天然气工业诞生以来,美国天然气市场结构就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天然气市场上逐步形成了生产商、运输商、地方配气公司三级结构,但是不同的时期,三级结构的分工各有不同[5]。

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天然气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特性导致市场上垄断力量加强,1938年,美国颁布《天然气法》,以求限制垄断,保护消费者利益。在政府监管下,天然气产业中的生产商只负责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并将天然气出售给管道公司;管道公司将天然气配送至城市门站,出售给大工业用户与城市配气公司。这一市场结构中,天然气用户的直接供应商是管道公司,管道公司提供运输与销售“捆绑式”服务。这种服务使用户无需直接与生产商产生供需关系,从而分散了部分供给短缺的风险,推动了美国当时天然气产业发展。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到80年代。《天然气政策法》与第436号法令的颁布指引着美国天然气产业向更具竞争性和开放性的方向发展:鼓励天然气管输的公开准入;要求原来管道公司对不同气源提供无差别的运输服务;允许天然气用户直接向天然气生产商购买天然气,并通过管道运输。同原有的“捆绑式”服务一起,天然气用户拥有两种购气选择。这个阶段美国天然气产业只是进行了部分调整,法令的规定也只是鼓励性的,管输市场并没有强制进行公开市场准入;另外,天然气储气市场不允许公开准入。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最终建立公平合理的天然气市场,美国政府颁布了第636号法令,强制进行管道运输和储气市场的公开准入。管道公司分离销售业务,只提供无差别的运输业务;天然气用户直接同生产商议价购买天然气,并向管道公司付费运输。由于利益重新分配使生产商更加有利可图,从而促进了生产商之间的竞争;所有管道公司的角色重新定义以及公开准入机制使其只能在管道运输服务质量、运输效率等方面提高竞争力,无疑也促进了管道公司之间的竞争。

总结来看,在美国天然气市场结构的历次调整中,管输市场都是调整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管道公司连接着生产者与消费者,这种“桥梁”在平衡供需时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管道运输自然垄断的特性,如果再赋予管道公司购气、售气的权力以及市场的不准入特性,那么必将会形成更加强势的垄断,扭曲天然气市场。在市场改革中,美国政府正是遵循了管道公司功能单一化、管输市场竞争化的思路,“控制中间,放开两头”,同时促进了生产商之间、运输商之间的竞争,使天然气用户得到最大权益,同时也抓住了天然气市场的监管重点,提高了监管效率。

(二)我国电力市场结构

我国电力市场结构共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改革。

第一次电力改革:1995年,为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电力紧缺的局面,国家鼓励各种资金进入电力市场,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家独资办电的局面。通过这次改革,电力市场上的资金来源更为丰富,为电力市场的深入改革打下基础。

第二次电力改革:1997年,国家为了打破政企合一的电力市场机构,对电力公司进行改制,结束电力市场上一家垄断的格局;但并没有改变垂直一体化的局面,电力公司歧视性的市场行为给市场带来了效率损失。

第三次电力改革:2002年,国家颁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在加强竞争的同时打破垂直一体化,实现电厂和电网分离。在这种思路下,电力市场形成了五个大规模的发电公司和两家独立的电网公司,电力运输实现“第三方准入”。发电公司负责发电,实现竞价上网;电网公司负责电力的调度和电网的运行管理,保障供电安全。经过改革之后的电力市场结构如图2所示。

此次电力市场结构优化将原来的电力的产、输、配、售垂直一体化体系彻底打破,加强了市场竞争,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与美国天然气市场结构改革类似。这次优化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三)经验借鉴

美国天然气和我国电力市场结构改革相同点体现在:第一,市场改革后,两个市场都按照上下游关系形成了产、输、配、售四个层次,并且各级功能划分明确;第二,市场结构改革都采取“放开两头,管住中间”,重点改革输送企业在市场结构中的位置和功能。不同点体现在:首先,美国不仅改革了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功能,更允许输送市场公开准入,我国电力输送市场只允许第三方准入,公开准入机制没有形成,对比来看,美国天然气市场结构改革更加彻底;其次,美国天然气市场改革伴随着价格的逐步放开,我国电力价格仍处在国家的管制之中。

对于产销分离的市场体系来说,输送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此类市场中,如果建立产、输、配、售四级一体化的市场结构,无疑会导致绝对垄断;若产输一体化,会造成生产企业以资源寻租的问题;若输销一体化,则不仅会造成生产企业利益的损失,更会影响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通过上述两个市场改革可见,建立四级市场机构,产销企业相互议价,输送企业只发挥运输功并且实行准入机制,这种市场格局更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天然气市场结构优化

我国曾在1998年对油气市场进行了改革。然而,与电力市场改革有所不同的是,受到“重油轻气”等思想的影响,我国天然气市场改革并没有像电力市场那样改革彻底,天然气管网并没有像电网一样独立出来,而是与生产企业形成产输一体化的公司。这种市场结构,相比于美国天然气产业从诞生起就形成了产、输、配、售四级体系,优化面临的困难更大。从美国天然气市场以及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经验来看,实现天然气管网独立是天然气市场改革的关键所在。从生产市场、管输市场和用户市场分别来看,其结构优化如下:

(一)天然气生产市场结构优化

我国天然气生产市场处在寡头垄断之中。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引入竞争是打破生产垄断,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然而,伯川德理论却给出了另一种解决途径[6]。伯川德理论基于以下基本假设:首先,市场为寡头市场,产品同质并可相互替代;其次,企业边际成本固定不变,并且有足够的生产能力;第三,价格高的企业失去市场,反之则得到市场。这种市场上的企业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都会采取比其他企业价格低的策略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直到其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基于此,伯川德理论分析得到,当寡头企业采取价格竞争时,寡头市场将和自由竞争市场一样,寡头企业不能获得垄断利润,市场均衡与自由竞争市场一致。这就是著名的“伯川德悖论”,其成立依赖于产品同质的假设。从我国天然气生产市场来看,各家寡头企业所生产的天然气可以认为同质并能够相互替代,因此相互间若采取价格竞争的方式,完全能够达到自由竞争市场的高效率。依据这种观点,天然气生产市场的大规模改革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对天然气定价机制进行调整,改变价格严格管制的局面,使各寡头企业采取价格竞争,那么市场可以达到有效率的状态。从这方面来看,生产市场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价格体制改革上。

(二)管输市场结构优化

若按照美国经验,我国天然气市场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独立的管网企业,并实现管输市场的公开准入。然而,市场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直接建立管输市场的公开准入很难顺利实施,设立过渡阶段可以成为管输市场改革的选择。首先在上游一体化公司中建立天然气管道公分司,负责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的建设,生产企业通过让管道公司支付运费的方式将天然气运输至用户,目前,我国天然气管输市场处于这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第三方准入,成立独立的天然气管道公司,天然气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协商天然气产销协议,委托管道公司进行运输,并支付运费[7]。

建立公开准入的管输市场或许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这与我国的客观环境有关。天然气作为特殊战略资源,管输准入门槛会很高;成立独立的管道公司也为国家所有。其他资本可以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而管道运营或是在国有管道公司之外成立单独的管道企业短期内在国内很难实现。

(三)用户市场改革

对于用户市场来说,我国城市燃气商虽多,但具体到一个城市来说,燃气商及其城市管网一旦形成,就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和规模效应,替代性很低,这种“率先进入优势”只有需要依靠政府的监管而非引入竞争解决,才既能促进燃气市场有效发展,又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个市场改革的核心在于管输市场的第三方准入。通过结构优化,我国天然气市场最终形成产、输、配、售四级体系,如图3所示。以美国天然气市场改革和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成功经验来看,天然气市场结构改革后,政府能够达到“放开两头,管住中间”,从而提高监管效率,避免“处处监管、事事监管”。

四、结论

我国目前的天然气市场结构不利于促进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提高监管效率。我国天然气生产市场的大规模改革是没有必要的,生产市场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价格体制改革上。解除价格管制必须建立在市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否则难以取得良好效果[8],故此,应促进天然气生产企业采取价格竞争。对于管输市场来说,以美国天然气市场改革和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经验来看,建立管输市场第三方准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城市燃气市场来说,城市燃气市场自然垄断的特性需要政府加强监督和管理,如此才能既促进燃气市场的有效发展,又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三个市场改革中,关键是管输市场改革,这有利于“放开两头,管住中间”,提高政府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国. 天然气定价研究与实践[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177.

[2]董秀成,佟金辉,李君臣. 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浅析[J].中外能源,2010,(9): 6-10.

[3]蒲明. 2009年我国油气管道新进展[J].国际石油经济, 2010,(3):14-20.

[4]李润生, 刘岩, 刘克雨. 石油与监管[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37.

[5]George Szpiro. Hirschman versus Herfindahl: Some topological properties for the use of concentration indexes[J].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1987,(3): 299-302.

[6]Bertrand J. Theorie mathematique de la riehesse social[M].Journal Des Savant,1883:499-508.

第9篇:天然气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我公司在安全生产工作当中,加强领导、严格管理、采取措施、杜绝隐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并按照**省燃协安全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实现一个目标、健全两个体系、突出三个重点、做好四项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工作目标,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实行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坚持安全与生产相一致,“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安全管理,提高安全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各项安全管理考核制度,按部门划分了安全管理责任区,层层落实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和签定责任书,形成了一个安全管理,领导有力、组织健全的管理体系。其具体工作如下:

一、健全两个体系、实现一个目标安全工作对于我们这种特殊行业的企业来说,责任重大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稳定,绝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安全工作本身不产生经济效益,但只有实现了安全生产,才谈得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会有公司的健康发展。从总经理到部门职工,我们始终都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应该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目标置于全体员工的控制下,首先在公司内部从公司到各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抢险应急预案,然后实行分级管理,使其达到各尽其责的目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由于公司员工多数是各单位调动而来,相对来说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今年年初公司制定了培训计划,分期分批派出人员到外地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取证,提高了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日常维护的业务技能,增强了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我们还经常开展一些有关安全知识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并进行了达标考试,合格率为100%,使全体员工做到了人人懂安全、事事重安全。为了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公司员工均能第一时间关闭相关地下控制阀门和总表阀门,除了正常值班人员外,其他员工也人手一把总表房钥匙,使其能就近及时排除安全事故,真正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管理体系。天然气的安装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通气的每个环节,我们都严格按照城市燃气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对不符合安全规范的决不通气,坚持“一票否决制”,对各个环节的技术资料存档备案。为杜绝事故发生,施工中严格实行动火制度,分管领导签字后方能实施。对天然气管网及用户的后期管理,今年公司新添燃气泄漏巡检仪和智能管线控测仪各一台,实行专人长期的巡回检查,对供气设备定期保养,使其随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按日作好检查记录,每月将检查结果及整改情况存档备查。为了解决突发性事故的发生,抢险队、抢险车,每日24小时值班为能在最短时间内处理事故提供了可靠保证。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实现了三无目标。

二、加强重点部位安全检查,和“一岗双责”的落实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公司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所以形成了雷打不动的安全检查制度。今年对全市天然气主管网再次进行了安全评估检测,对发现的15个泄漏点及时的进行了整改,使事故防患于未然。对私拉乱接,违章用气,违章建筑压管等状况,我们严格执行《**省燃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坚决予以取缔,并限期进行整改。为杜绝事故的发生,真正做到了“以检查促整改、以整改保安全。为抓好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安全,我们特别注重对全市大、中、商业、工业用户以及居民小区的安全检查。今年公司又投入十万元对全市天然气主管网再次进行安全评估检测,对发现的泄漏点和防腐层破损点及时的进行了整改,使事故防患于未然。在公司内部,我们对各部门和各生产岗位,分季度、半年、年终实行“一岗双责”考评制度,让全体员工懂得既要对本岗位的生产工作负责,也要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责。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由于坚持了安全检查,就能够防止不必要的事故发生,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三、加强技术管理,使用新型材料,更新供气设备确保安全为了更好的对全市天然气管网进行管理,在发生事故时能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处理问题,计算机管网系统(从配气站──门站──市区管网──各调压器──各用户)真正做到了方便、快捷、准确、可靠。从过去的经验管理向高科技管理迈进了一大步。今年我公司针对我们本行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供气管网设备老化,跑冒滴漏等现象。对全市的超期服役运行的供气设备,如用户的户内煤气表、调压设备等逐步进行更换,对主管网及其阀门井也逐步更换为方便、快捷、经久耐用的新型阀门,另外对我市新安装主供气管道及庭院管道全部采用新型材料PE管,对老管线也将逐步更换,确保供气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为整个城市的天然气供输系统的稳定、安全提供了保障。

四、做好安全宣传,提高安全意识天然气的性质具有易燃、易爆等特点,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用气意识及自防自救能力,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公司采用多种形式传播安全用气常识做到家喻户晓。通气前公司与用户签定《安全用气责任书》明确供用双方的责、权、义。每户发一册图文并茂的《天然气使用常识》,各幢楼单元门口挂上“安全用气警言”,各个总表房、调压室等部位挂上防火标记牌,标明燃气抢险电话,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燃气安全宣传,树立“安全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节假期间反复在电视台播放提醒用户安全用气的警语,并在街上发放宣传资料千余份,使安全意识在广大群众中警钟长鸣。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做好有关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坚持安全工作的严格管理,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做到落实到位,坚持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坚持做到事故隐患及时整改,安全工作本身就会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也能为我公司的发展壮大,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