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精选(九篇)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

第1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首先是教育知识。

这类题目内容是在问答题中比较常见的。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基本理念的熟悉程度。这类题目中经常会涉及笔试中的教育基础理论的问题,但是问题的侧重点更加注重教学及教学的理念,考生们要引起关注。在这些题目中,近年来比较热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成为很多地区青睐的问题角度之一。对于新课程改革,考生需要知道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放在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上。这类题目的复习要求考生在考完教育基础理论后还不能完全丢掉教育理论,还要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以便完整的应对此类题目。

接下来,就是学科专业类

第2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常见问题 解决策略

就当前的教学模式来讲,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有很多不足有待解决。由于初中时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最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为以后更高深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必须分析并解决好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数学教学常见问题

(二)以考试为中心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什么课程,教师的授课内容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进行的。本文主要说的是初中数学,当前初中数学课本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其中一块是必修内容,也就是在考试中经常考的内容,另一块是选修内容,就是说可讲可不讲,不在学生的考试范围内。必修课的作用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能变通,会换角度想解题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初中教学内容,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必修内容的讲解,而对于在考试成绩之外的选修内容置之不理。这样的数学教学是失衡的,所教授的数学内容是不全面的,使学生在解决数字难题时思维更单一,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导致学生的数学知识面狭窄。之所以把选修内容放入教学内容中,一定是有它的作用的,老师必须对选修内容加以讲解、梳理。虽然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二)脱离实践

对于数学学习,除了考试之外,我们还要运用到实际中,而后者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是检验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否记住,然后把它应用到工作生活中。现在的数学教育完全是填压式的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根本没有互动。老师教公式,学生背诵公式。教师只是把解题思路生硬地塞给学生,根本不结合实际告诉学生解题思路是怎么想出来的,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书本中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教师传,学生接,根本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思维变得单一、不变通。这种脱离实践的数学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决策略

(一)制订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

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问题要想得到好的解决,第一步必须是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目标。数学教学计划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乎着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强弱。因此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计划非常重要。

1.学生为主体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计划科学合理,首先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只起到解答疑惑、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增强主动思考的能力,对老师不再有依赖性。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单一,对问题的解决更灵活。

2.确立教学目标

所谓确立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是应该站在整体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只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做学生所有的学习目标,不能只教给学生必修内容,而不给学生传授选修内容。在教学中明确教学思路,考试成绩与学生的思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学习必修课时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更牢固。在学习选修课时,让学生解决数学难题时思考更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确立数学目标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是教师明确所要传授的知识、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牢靠,对于数学学习更有兴趣,不再枯燥乏味,能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

(二)该改变教学方法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再好的、再合理的、再正确的教学计划也发挥不了作用,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不好的学习方法只能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传统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填压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更被动,不能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狭窄。在进行数学题目讲解的时候,非常刻板,没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数学题时,教师直接把做题思路告诉学生,并没有把整个解题思路是如何分析的告诉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像背诵数学公式一样。学生再遇到同类型题目,只是变换了一下形式,就不会做了。

2.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抛弃传统,采用与学生互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与实践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方式教学的好处就是,例如讲解一道题,教师先不去讲解题目本身,而是先讲与这个题目类似的、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或者遇到的事情,和学生共同分析,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乏味,对数学更感兴趣。这样的数学方式才不刻板,在工作和生活中才更有价值。

初中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数学教学显得特别重要,一定要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初中数学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文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第3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溧阳市余桥初级中学 王林

[摘要]:数学试卷的评析是数学测试目标达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试卷评析,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澄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试卷评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关键词:数学试卷评析 创新 实践

众所周知数学试卷的评析是数学测试目标达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试卷评析,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澄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前初三数学教学处于复习阶段,不可避免会有许多试卷评析课,上好数学试卷评析课,对复习效果的提高显而易见。但长期以来,如何上好一节评析课一直是许多教师的一个困惑。笔者认为数学试卷评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数学试卷的评析课工作。

一、 把握几个原则:

(一)激励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实际中常常见到:一是不管学生在卷面上回答如何,教师从头至尾将试题一一演讲;二是评析课变成了“批评课”,碰上考试成绩不佳尤为常见。在课上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话:“这样容易的题目都解不出来?”“这些内容我平时是否再三强调过?”“这是考前刚刚讲过的例题”。言下之意考不好责任全在学生,弄得学生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以上两种评析,结果一:教师辛苦费劲,而学生感到厌烦,效果甚微;结果二:批评责备,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使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有时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影响了师生的情感,其后果难以想象,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所以一堂好的评析课,首先应该是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并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以期使学生处于爱学数学的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

所谓重点就是针对试卷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点评析,切忌面面俱到,关键在于找到错在哪里。例如:学生在答题中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目失分较多,教师在评析时,要评学生所设未知数是否恰当,方程列得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而对于学生在解方程中出现的错误,只需略加指点。另外由于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往往分散在试卷各题中,这时如果按照试卷题号逐个依次评析,学生不欢迎,效果也不佳。因此教师应按试卷的考查知识点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适当进行归类评析,重点找出错误之关键,对症下药。

(三)启发

评析是考试的继续,通过评析,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学习题的“教学功能”和“发展功能”。评析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答题中的实际,精心设疑,巧妙提问,恰当引导,耐心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认真地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方法。因为启发性,不但要体现在新课知识的教学中,而且也应充分体现在考试后的评析中。对有创见的解题方法,尤要加以肯定、表扬。

所以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可以消除学生被动受审的心理,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还可以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满足,提高自信心。

二、做好几个具体环节工作:

(一)做好统计,有的放矢

试卷统计、分析是试卷评析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统计客观题的错误率,错误的根源,以及导致主观题失分的原因。教师应做好分析报告,为课堂讲评提供充足的证据。

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个人自悟,查阅资料

数学试卷应在评析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同时提出如下问题:这个问题与教材中的哪个问题有联系?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解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到的?用这个问题的解法可否解决其他问题(一法多用)?这个问题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实践,培养了问题意识及自学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互相讨论,相互促进

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进行学习,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勇于提出自己困惑的地方,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热情解答同学的疑问,让课堂上有更多学生自己的声音。主动探讨问题,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加速完成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打开学生思路的手段。为了便于讨论,提高效果,教师可以事先将不同程度的学生搭配,通过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寻找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老师点评,提高能力

试卷讲评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总的说来,老师点评试卷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通病”与典型错误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剖析错误是试卷评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把学生试卷中的错误归纳、概括,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辨析,找准错因、错源,探究正确思路,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使其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有效的加固。

2、抓“通法”与典型思路

在开拓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时,要抓住“通法”与典型思路。通法是指常规解法,典型思路是指常规法中机智、简捷的解题思路。抓通法,以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公式、法则的运用;抓典型思路,以开启智慧大门,使能力得以升华。

3、讲评可采用不同的课堂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学生能够讲得出的让学生自己讲,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求学生讲的,一定要用书面语言和数学术语。讲解问题要简洁、正确、思路清晰。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题讲座。

4、课堂上讲评的内容应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错误率大于0.5的题目,教师应认真分析,课堂上由教师自己讲评,错误率低于0.5的题目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作个别指导。

五、归纳总结,升华认知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是一个由薄变厚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看出了来龙去脉,抓住了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弄清楚究竟增添了什么新内容、新方法。经过这样消化后的东西,就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

第4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应用文历来都是“应付世用”的,应用文写作曾经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文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中学生能写应用文是原则,会写小说是例外。”但事过一个半世纪多,我们现在的状况正好与此相反,如今走上社会不会应用文的学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可能会写散文、小说,但却不会写应用文,成了“应用文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于教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教的行为中去分析,但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几步,可能就要从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课程层面去分析考查问题产生的根源,因为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这种自主性毕竟是在课程标准的限定之内,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离开了课标和教材,教师就不知道“教什么”和“用什么来教”。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又不是一线教师所能左右的,王荣生教授也曾指出:“认识语文教学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1]从“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的角度去认识义务教育日常应用文写作教学“集团性的问题”,是让日常应用文教学走出迷茫与尴尬的一条科学路径。

一、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规定的模糊性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2]作为一个“依据”,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的实施和评价都以此为标准。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对应用文是怎么规定的呢?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应用文的共3次,都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中,摘录如下:

*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二学段3~4年级)

*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第三学段5~6年级)

*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第四学段7~9年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课标有两个值得肯定的方面:

1.重要性。课标对应用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是单独列出,特别是第四学段中,把应用文和“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并列,可见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十分重视的。

2.层级性。课程标准对日常应用文的训练是从小学中段开始的,从第二学段的“简短的书信、便条”到第三、第四学段“常见的应用文”,从第二学段的“能用”到第三学段的“学写”,到第四学段的“写”。一定程度上遵循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的学习规律。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课标在应用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存在着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㈠日常应用文教学文类的模糊性

除了课标明确列出的“书信”“便条”“读书笔记”三类之外,对于“常见应用文”的理解是模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常见”二字的理解。首先,“应用文”在汉语中是一个固定的概念,特指一类文体,在“应用文”前加“常见”,在逻辑上叫“概念的限定”,概念限定的目的是缩小概念的外延,也就是去除了“不常见”的应用文。课标既然提出了“常见应用文”这个概念,就应该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但是由于课标并没有它进行界定,所以一线教师对此的说法不一,到底什么是“常见应用文”?它包括哪些具体的应用文文体?一时语焉不详,说法不一。其次,“常见”和“不常见”之间的区分标准是什么?看到多少次才算是“常见”?所以,实在不清楚“常见应用文”具体是哪些应用文?最后,第三学段的“常见应用文”和第四学段的“常见应用文”所包含的具体应用文文类是不是一样?根据我的理解,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写作主体,那么,不同写作主体“常见”的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应用文具体文类。那么,具体到底不一样在哪里呢?真是一片模糊。

②对“生活需要”的理解。第四学段规定:“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这里前后应该是有关联的,即这些“常见应用文”是来源于“生活需要”的,“根据”一词,指出了“生活需要”对“常见应用文”进行了限定,即“生活需要”决定了“写不写”和“教不教”的起点和归宿,根据“生活需要”来选择内容,同时,教又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这是符合应用文这种文体之本义的。应用文应“生活需要”而产生,并应用于“生活需要”。

明确“生活需要”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但“生活需要”指的是学生现有的“生活需要”,还是学生未来的“生活需要”,还是兼而有之,理解是模糊的。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生活需要”是否也会有不同,如果有,那么,是否也意味着面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要教的“常见应用文”是不同的?又是一片模糊。

㈡应用文目标层级的模糊性

前面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目标内容的层级性进行了肯定。但我们也发现了课标在目标层级性方面存在的模糊性。比如,第二学段是“简短的书信、便条”,那么,接下来应该有下文,即什么时候要写“复杂的篇幅较长的书信、便条”了?对此,教师是模糊的。又比如第三学段中有“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我们且不说,“读书笔记”是否属于“常见应用文”,这样表述是否恰当。如果是的话,这样的表述在逻辑上是否说得通?单说“学写读书笔记”,既然课标单独列出来,提出要“学写”,那么应该有下文,即什么时候要“学会”。

“对课程内容缺乏内涵的规定与外延的划分的表现,令广大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不知道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做什么。”[3]“结果是任由教师和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生产着各自‘我以为’的语文教学内容。”[4]课程标准的这些模糊性,都可归结为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规定的模糊性。这些模糊性已经严重影响了教材中应用文的选编、课堂教学中应用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考评价中应用文文体的选择,用“无所适从”和“自发的尝试”来形容实在不为过。

这方面美国语文教材就做得比较到位,比如教材清晰地地列出了劝说类文章的写作过程,用简单的框架图表示如下[3]

按照这样的表格,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就能懂得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指导就很有效。

总的来看,前面三个系统编排,缺乏日常应用文方法的指导,作为主体的范文系统又存在着“阅读化”和“人文化”的倾向,整个初中的日常应用文教学缺乏来自教材的方法指导。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凭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不明和随意让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必然表现为迷茫与尴尬,直接影响了日常应用文教学的盲目和随意,影响了应用文教学的效果。

三、以2016年中考命题导向反观课程导向问题

课标对应用文教学的规定和教材对应用文选编的问题,使教师对日常应用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陷于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应用文教学?在我们还无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日常应用文教学现状的时候,往往可以从评价我们可以反观教学的问题,追溯问题的源头。作为一线教师,无法回避中考评价,往往把中考评价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风向标。

以2016年各地的中考为例,由于版本的不同,加上教师认识的迷茫,其考查是五花八门,根本理不出一个标准。

⒈考查内容。表现为常见的应用文可以“考什么”的问题。比如2016年嘉兴的中考卷,考查了“租赁协议”,由于这种应用文离学生现有的生活比较远,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很多教师对命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这就关系到“租赁协议”是否属于“常见应用文”,关系到“租赁协议”是否是学生“生活需要”,关系到“租赁协议”要紧扣学生现有的“生活需要”,还是要面向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未来“生活需要”。学生埋怨教师没有教,教师埋怨课标没有告诉他要教,命题者埋怨课标没有告诉他可以考什么。总之,都是无奈、无辜,而这些无奈和无辜都是由课标的模糊性所带来的,一片片的模糊导致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应用文教学内容的尴尬。

这里我们可以继续深入一下,纵观2016年各地的中考应用文试题,在“考什么”上表现为:一是“考与不考”的尴尬。江西省南昌市从2014年开始在考试说明中就明确指出,不再考查应用文。还有一些地区虽然没有在考试说明中指出,但试卷中也没有出现应用文,实际上就是觉得没必要考,比如,天津、长春、广西河池、河南、无锡市等,大多数地方都以语言运用题或综合性学习中的语言表达题代替了常见应用文的考查。个别地区虽然M行了考查,但明确指出,格式不做要求,其实也等于没考,因为应用文的格式是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约定俗成的,是应更好地交际而存在的,去掉了格式,等于消解了应用文这种文体。当然,还有一些不多的地区还是考查了日常应用文。总之,“考与不考”实在是个问题。二是“考什么”的问题。比如前面嘉兴卷的“租赁协议”要不要考?简单的通知、请假条还要不要考?中考的“常见应用文”可以考哪些?

2.考查难易度。表现为常见的应用文可以“考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从2016年全国应用文考查的情况来看,同样是考查通知这一应用文,浙江杭州卷考的是根据对话提取信息写通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是通知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考查的是根据提供的信息写通知,我们要思考的是,三个地区的考查显然是有难度差异的,齐齐哈尔最简单,宁夏较简单,杭州有一定难度。除了地区差异的因素之外,命题者是否考虑了年段的差异,“通知”作为一种常见的应用文,是属于“小学”的“常见应用文”,还是“初中”的“常见应用文”?这里考查的是“初中”的“通知”写作,还是“小学”的“通知”写作?在此,我们无意批评齐齐哈尔和宁夏的“通知”考查,可能有地区差异的因素,但是,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在很多小学的练习和考试中看到,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题目是小学的还是初中的?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应用文考查的无序、无标准,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无所适从。

“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模糊和随意,说到底是教学的问题,再说到底更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问题,其源头问题属于课程层面的标准和教材。

四、走出日常应用文写作教学尴尬的建议

1.对课程标准相关条目的修订。

在课程标准方面必须对概念进一步明晰化和具体化,摒弃标准的模糊性。对“日常应用文”做出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对“生活需要”做出界定,对什么时候教什么日常应用文和教到什么程度都有一个具体明晰的规定。“把各年级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细致化,使之更加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具有可控制、可测量的特点。”[3]

王爱娣老师在《美国语文教育》指出:“借助课程标准要解决的只是学生学什么,做什么的实质性问题。……课程标准解决了语文教育‘教什么’、‘学什么’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问题。”[3]而我们的课程标准在应用文教学方面的条目未能准确地回答“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美国的课程标准都有“具体的内容标准,条分缕析,而且标准细则是以年级为单位陈述的,每个年级教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对照这些标准,灵活地选择和处理课堂教学内容。”[3]具体到应用文,小学3年级开始进行劝说类文章的写作训练,一直持续到高中阶段。从小学1年级就开始接触研究报告,这种写作训练一直贯穿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学中,直至高中毕业。具体每一个年级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有明晰的规定,教师教的明白,学生学得明白,与之相应的评价也是如此。

“‘内容标准’缺失,语文课程内容很容易变成一个可以随便放什么东西的‘空篮筐’。从理论上讲,这为教师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实际上则把选择与确定‘教什么’‘学什么’的责任,转嫁给了一线的语文教师。”[5]因此,对课程标准中应用文相关条目的明晰化和具体化,这是让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严格按照课标规定编写教材。

由于课标的这些模糊性,造成了教材编者的无所适从,在应用文编选方面就显得很随意,因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编者努力要做到的只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标准不明,教材必然高度自由化随意化。因此,一旦课标进一步明晰化和具体化之后,我们的教材编者就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选日常应用文,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教材化,作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凭借,发挥它的主力军作用。

张华教授指出:“教材总是方法化了的教材。”[6]“一门科学的教材总是有组织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已经经过理性的学科化,它已经方法化了”。“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以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7]针对教材教学化不够,教材编者需要认真研究日常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方法,努力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

3.集中各方力量的一体化建设。

其,在日常应用文方面,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选问题,其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张明雪老师在研究了我国历年20份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后指出:“只有8份就初中语文教科书应用文的编写提出了比较粗略的要求和规范,由此可见国家编写初中语文教科书应用文的意识并不明确。”[8]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建设科学合理明晰的日常应用文标准和教材显得任重道远!

这就不能单枪匹马,不能自说自话,不能闭门造车,要集各方力量。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应该如何编排应用文?每个学年学习哪些应用文?这些应用文是否都是学生“生活需要”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历年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靠一方力量就能行的,因为问题的产生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集合课程标准研制者、教材编者、应用文研究专家、一线教师各方面的力量,大家群策群力,从日常应用文教学的标准的研究制定,到对教材的编写合理科学的定位,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施,进行一体化建设,保证课标规定在与教材编者、一线教师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不打折扣,真正让日常应用文教学走出尴尬的境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

[2]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人民教育[J].2001(1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117.

[4]李金云.论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确定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3):.

[5]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9):.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3.

第5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考务管理;考试安排;考试管理模型;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14-03

高校考务管理是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考试是检测高校教师“教”与学生“学”效果的有效的检测工具[1]。虽然各个高校在极力推进教务管理的信息化,但对于考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依然不够,很多高校还依赖Excel表格进行考务管理,尤其是针对考试安排和监考安排这两个环节。据调查,使用常规Excel表格进行考试安排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特别是重修和转专业的学生比较多,导致安排考试时考试冲突现象比较严重;(2)由于考试门类众多,监考老师也很多,导致监考分配不均,有的教师监考很多场,有的教师监考比较少,导致任务分配不公平;(3)在考试期间,有的教师可能会临时有事,要临时找人代为监考,但由于整个监考安排量很大,很难一下子找到合适的人进行监考。但自从笔者从事考务管理工作以来,通过Excel建模,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Excel表格建立考试管理模型来实现考试安排和监考安排的可视化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统计正常选课和重修学生人数

首先,我们从教务管理系统把所有学生的选课情况导出来,包括专业、学号、姓名、班级、课程号、课程名、上课教师、修读方式和课程属性(见表1),然后利用Excel的数据透视表对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从而得出精确的选课情况以及选课人数。然后按照表3的格式将正常选课的学生数和重修学生数填入表格,从而完成对于正常选课和重修学生人数的统计工作。

二、安排具体的考试日期和时间

根据学校规定的考试日期安排考试。在安排期间为了防止学生考试冲突,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利用Excel数据菜单下的删除重复项功能进行排查,防止考试冲突。对于有重修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可以根据表2(学生选课情况统计表)把重修学生的班级也列出来,与正常选课的学生的班级一起应用Excel数据菜单下的删除重复项的功能进行排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正常选课的学生考试冲突,也可以避免重修考试的学生考试冲突。

三、安排监考教师监考

目前高校教师一般只愿意监考自己教的课,对于别的科目则不太愿意监考,一方面由于监考时间比较长,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可能会作弊,作弊手段趋向多样化,令监考教师防不胜防,给监考人员带来非常大的困扰,所以有些教师能不监考则不监考。但是由于考生人数众多,只安排任课教师和行政人员监考也不现实,所以要体现公平性,需要把每个教师安排的监考次数平均化。另外,由于全院教师众多,将近有200人,要把每个人安排场次差不多,还要把辅导员班主任安排在自己负责的班级上,如果单靠人工进行监考安排,则难度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建立了一个安排教师监考的模型,使教师的监考安排过程变得可视化,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即使在考试期间有教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监考,通过该模型也可以迅速找到可以监考的教师名单,极大地简化了工作流程。下面将以主监考教师的安排为例对该模型进行阐述。

为了方便使用Excel中的Vlookup功能对每个监考教师的监考情况进行统计,我们首先将考试安排表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调整,具体见表4。

然后以学院可以监考的教师为列,考试时间为行,对教师的监考情况进行统计。以1月11日上午孙某某老师的监考情况为例,我们只要在需要统计的那个空格即H2输入公式“=IF(ISNA(VLOOKUP(A2,主监考老师!$F$60:$I$77,2,FALSE)),”“,VLOOKUP(A2,主监考老师!$F$60:$I$77,2,FALSE))”即可。该公式中VLOOKUP(A2,主监考老师!$F$60:$I$77,2,FALSE)表示在主监考老师监考安排表即表4中从F60到I77的范围内精确寻找A2单元格中的内容即孙某某,如果有孙某某的话,则在H2单元格中返回课程名称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果没有的话通常会返回#N/A,为了把#N/A转换为空格,我们采用if函数结合isna函数即可。每个不同的日期和时间都要写相应的公式才可以。通过上述操作我们即可以得到表5即主监考教师监考情况统计表。采用类似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得到表6即监考教师监考情况统计表。然后我们通过Excel中“&”符号把表5和表6两张表合并起来得到表7。以表7中H2为例,需要把表5中H2和表6中H2合并起来,公式为“=主监考老师统计!H2&监考老师统计!H2”。表7的主要作用有三个:(1)如果有教师在同一时间被排两场的话可以很直观地显示出来;(2)可以非常方便地统计教师的总监考场数;(3)在排教师监考之前就需要把模型搭建好,这样就可以在排的过程中即可以知道哪些教师在哪个时间段有空,到目前排监考为止,该教师已经监考的场数。通过该模型可以极大地方便监考的安排,尤其是在考试场数众多和监考教师众多的情况下,可视化操作将显得尤为重要。

四、总结

考务管理是非常烦琐的工作,而且非常容易出错,但由于对教务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对考务管理加以重视,并尽一切努力对整个流程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以避免出错,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简化整个工作流程,而本文构建的考试管理模型则可以很好地实现该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兴和.高校考务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4(3):71-72.

Visualiz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Examination Management

CHEN Yan

(Business School,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127,China)

第6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试卷评析 有效性 重要途径

地理试卷评析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类重要的课型,也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试卷的评析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深化的作用。可以说,高效率的试卷评析课,对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结合自己在2011年莆田市质检后所开的一堂试卷评析课和多年高三教学中的试卷评析经验谈谈提高试卷评析课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一、试卷评析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进入高三后,大大小小的考试接踵而至。按常规考过后就要给学生评析试卷,。评析的过程是师生思维强度最大化,学生能力提高最大化的教学过程。因此试卷评析在高三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贯穿整个高三教学。但试卷评析课中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试卷评析课被上成了答案订正课:教师在上面念答案,学生在下面记答案。表面看来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改得也很仔细,孰不知他们仅得到了标准答案,对问题还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过后再考到类似的常规题型问题仍然解决不了。

2、试卷评析课逐题分析,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有的老师在评析时逐题细讲深怕漏掉一点,评析一份试卷需要好几个课时,其实这样做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同时每题必讲蜻蜓点水,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学生听得疲惫不堪,但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或者只有少部分学生受益。

二、独特的试卷批改是进行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促进学生对试卷的“自查自纠”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评析试卷课有效性的前提。

1、选择题批改后注重统计, 以便讲评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阅卷前,教师要把试卷认真地做一遍。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弄清本套试卷涉及到的知识考点、方法考点,试题的难易程度,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角度,以及命题规律,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阅卷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双项明细表或绘制折线图、柱状图来对全班学生的选择题的准确率或者失分率进行统计、汇总,了解各试题失分在学生中所占比重以及学生的双基缺陷等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知识、方法问题,从中找到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再结合学生的答题分析错误类型、诊断清楚症结,共性问题集体研究,个性问题个别交流。

2、主观题的批改要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长期坚持,方显效果。加注独特的批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典型试题的精讲精析和学生参与评析等是提高试卷评析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试卷评析时对那些基础性、得分率高的题目大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思考、讨论,不必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精讲典型,多方设问,拓展提升

高考在创设有意义的新情境时,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提供新材料;二是改变设问的角度。对于高考试卷中的新材料情境创设我们平时上课和准备的练习及试卷中都要尽量用最新的材料,让学生有适度体验与尝试试题新情境,有利于减少高考时对新材料的“畏新”障碍。从试卷评析课中典型题的讲析时要注意改变设问的角度,使学生透彻理解题目中的知识点,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明其法,在融会贯通中能够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分析思路,建模解题,回读材料,加工答案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广深入,试题越来越来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更要求教师在试卷评析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订正错误,而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分析考查的主要的和次要的知识点是什么,综合能力体现在什么地方,解题关键是什么,从哪里入手,有哪些答题步骤和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模式。如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造成整体“意会”,“言传”不到位。因此我们在平时评析试卷时就要结合题目帮助学生归纳答题步骤和模式,作一些操作性的技术指导,形成程序化的解题模式。

3、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自主反思,收集错题

一堂试卷评析课如果只是教师从头讲到底而不让学生参与,那就是“一言堂”,“独角戏”。在适当的时候教师有时可以把评析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作法:(1)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因此,在评析试卷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是师生互动性原则的体现。(2)相互评改。教师可以按成绩或位置情况成立评改小组,交叉评改,然后每组推荐一人阐述评改意见。(3)必要时请学生发言。请学生发言主要是为了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4)自主反思,收集错题。评析后要留时间给学生以表述思维过程,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反思中了解学习中的迷惑,从困境中重新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评析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经过反思后,一些典型的错题要进行加工收集,为以后时常翻看这些易错点而做好细致而非常实用的准备工作。

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想上好一堂高质量的试卷评析课,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注意学生学法指导,精选范例,突出重点;注意形式多样化,调动兴趣,使评析课真正起到矫正错误,巩固知识,拓宽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绝不能随随便便去“忽悠”学生。唐人有诗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我想高三一线的老师也要更新观念多动脑筋,切莫再“奏前朝曲”把试卷评析课上成了答案订正课并能切实提高试卷评析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金龙“例析地理综合题解答错因及应对措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第7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单课程界面 系统设计 应用 维护

一、制作单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意义

为了使教师摆脱收集资料、选考题、考试、批改、记录分数等繁重工作,突破时间限制,为了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网上自测和模拟考试,IT人员进行了“无纸化网络考试”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无纸化网络考试”是目前较流行的B/S架构的在线考试系统,例如天柏在线考试系统、红蜘蛛软件等等,它们支持账户管理、班级管理、科目管理、试卷录入、导入、上传、管理,支持网上自测和模拟考试、作业练习、考核测评、班级统一考试系统自评分,支持手工阅卷,支持答卷查阅、成绩查阅、参考答案查阅、成绩管理等流程。而根据一线教师反映,这些在线考试系统大多过于复杂,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制作、统计、排序、分析,没有真正解决教师的工作负担。

单课程网络考试系统同样是以Web为平台,基于B/S的设计与实现的系统,但相比目前流行的“无纸化网络考试”软件,区别在于“广泛”和“专一”。如果说普遍的网络考试软件是“多功能手机”,我们所提出的研究系统就是“单一的固定电话”;如果说普遍的网络考试软件是“全科医生”,我们的研究就是“专科门诊”。对于教师来说,“简单、实用就是硬道理”,相比分支多、用途广的其他网络考试软件,明显好用、实用,运行速度快、专一独到、识别准确、实施方便的单课程界面网络考试系统可使老师和学生快速上路,真正实现了考试工作的网络化、无纸化、自动化。

二、需求分析

1.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建立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学生能在课后更进一步了解和学习Flas制作与设计,巩固所学知识,解答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可以利用本系统进行模拟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水平。

2.教师教学需求分析

(1)将纸制试卷考试形式用于Flas制作与设计课程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检验,明显是不合适的,因为动画的制作与设计并无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大多采用项目考核办法进行实践考核。教师不断地“画”出纸制试题,让学生想象动画效果和制作过程,写出制作步骤,这样显然是纸上谈兵,并不可取。

(2)出考试题、考试、后期的改卷和试卷分析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立该系统可以节省纸张,教师使用计算机阅卷,大大提高阅卷效率,还可以直接把成绩送到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排序等操作,更便于教师进行试卷分析。

三、单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制作

1.系统总体结构

根据需求分析定出系统的总体结构:采用B/S三层结构,采用ASP技术实现,包括数据库、应用库、数据录入和操作库四大逻辑模块。

(1)数据库,包括日常教学所用的制作实训项目、理论基础。它以录入、导入为主,可进行增加、删除、改动,也包括了操作过程的数据,只为应用库提供数据来源,不保存占用内存资源的应用数据。

(2)应用库,用于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和数据查询,并提供给其他应用系统使用。应用库与数据库实现同步,至于不同的技术配置取决于实际需求,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应用库只在逻辑上存在,在实际应用中不一定要单独建立独立库。

(3)数据录入,以录入数据为主,只做一些不费时的数据查询录入,包括教师、学生、专业、班级、题库等信息,而不考虑耗时的数据分析与统计功能应用。

(4)操作库,用于查询、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在线学习、在线考试,通过应用操作,将试题的组卷管理、考试管理、查询统计等功能集中在一起。

2.主要过程功能描述

(1)系统的题库及组卷算法。试题库是考试系统的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题库是组建考试系统平台的基础。而先决条件是提出建库原则,将试题科学分类,落实指标。同时提出本系统所使用的组卷原则,运用人工智能搜索和优化等技术,从试题库中自动选择试题客观生成试卷。系统要求生成的试卷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随机性。在网络交互环境下,选择高效、科学合理的算法是自动组卷的关键。为了有效评价学生的成绩,在系统当中,还添加了试卷分析功能模块,通过分析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系统的流程设计。考试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试方案就必须严谨、可靠、安全。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考生在登录时按系统设置的参数和上述抽题的方法随机地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试卷,系统以网页形式将试卷呈现在考生面前。考生在提交试卷结束考试后,将不能以任何方式重新考试。

“单课程网络考试系统”包括控制端和学生端,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四、系统测试及应用

1.三方登录界面

以学生身份进入系统可以进入在线学习子系统和在线考试子系统,以教师身份进入可以进行相关题库的增减及试卷的维护和管理,以管理员身份进入则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进行安全系统的设置。

2.在线章节学习、测试、试题分析

(1)章节理论。在此功能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见图2)。

(2)学习测试和查看正确答案。选择试题来检验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完成后可查看正确答案和要点分析(见图3)。

(3)在线考试子系统界面。此界面是学生考试的登录界面,包括考试界面(见图4)、交卷确认界面(见图5)、结束考试界面(见图6)。

五、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1.四方面进行维护

(1)通过系统日志管理进行跟踪和管理;

(2)对常见问题进行汇总,记录到用户手册或者帮助文档中;

(3)对维护性工作通过系统管理进行跟踪和管理;

(4)数据同步通过数据库后台进程完成。

2.用户管理和权限设置

(1)用户管理主要包括对教师、学生等用户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统计、退出等功能。

(2)权限设置是指不同职责的人员对于系统操作的权限。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对于系统不同模块的操作以及访问均有不同的权限,这样可以保证系统安全性和题库的安全性。在B/S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权限系统来实现访问权限检测,让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正常合法地使用已授权功能,而将那些未经授权的非法用户“拒之门外”。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实现了一个基于ASP的WEB网络考试系统。通过初步测试,能应用于学校的各科课程中,节约了教学成本,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对比,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本系统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华清.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

[2]邹青春.浅析网络课程教学及其在线考试系统[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3]于小川.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考试试卷生成系统的开发[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第8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学考试;零分;现状研究

在中国的教育中,数学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多种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还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许多学科的基础。并且从刚开始上学,数学就与语文一样被列为必学、必考的内容。

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变化、空间、结构的学科,学好数学不仅能为理科的其他学科打好牢固的基础,更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方便我们进行管理。

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的智慧,大到金字塔的建造、银行利息的计算和建筑物的实际图与建造等等,小到在菜市场买菜按斤算钱和水电费的计算等等,都体现出来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与重要。

当然,也就是因为数学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比较广,并且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才使得国家在数学教育方面更为重视。不管是各种升学考试,还是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数学都是必考的一门科目,而且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数学考试出现零分现象的原因

1、主观原因。数学成绩上不去或者是在考试中失利、出现零分的情况,考生的主观原因占主要方面。首先,考生在平时上课听讲不认真,课后也不做练习进行巩固,数学考试时得有些题目零分的现象也还是存在的。其次,有些学生从小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或许努力听讲和练习,可是一上考场就紧张,造成做题粗心以至于考试成绩差甚至于多道题出现零分,这便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开始。再有,缺考或者是故意交白卷的现象。这种行为体现了学生对待学习、考试和老师的态度问题。最后,只管死学习,不能举一反三和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客观原因。虽然客观原因只起到了一小部分作用,但是考生还是不能忽视它的存在。第一,答题卡信息涂抹的错误造成了考试存在零分的现象,数学考试也不例外。最严重的是,第一张答题卡信息涂错的情况下,有时候第二张可能也难逃此劫,造成了整张试卷零分的现象。第二,使用机器来帮助阅卷,在扫描试卷时出现故障,内容无法显示或者其他问题,都可能会造成考生的某些题目成绩为零分。第三,学校数学测验或者在批改的时候,监考老师遗漏了考生的卷子或者批改错误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改善数学考试零分现象的对策

数学考试出现零分现象已属常见的现象,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群体关注这个问题,希望从中找出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考生在数学考试中考零分,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授课老师都有一定的责任,其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进行反思,并且找解决这种现象的方法,避免以后有学生犯同样的错误。老师要改善学生的零分现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学生方面。从学生方面来入手解决其考试零分的问题,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是其结果也是很难掌控和无法预料的。一方面,对于虚心接受老师教导的学生,老师应该就其导致数学试题得零分的现象分析原因,并且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成绩,不可因为一次失误而对学习或者自己产生怀疑。必要的时候,老师还应该就部分典型的题目展开对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引导。并且,在课后多关注这些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吸收,了解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是所产生的疑惑,然后就疑惑解答,帮助这些愿意学习数学的学生们走出数学考试经常出现零分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数学考试出现零分试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考生不以为然,并且以之为傲,对于那些故意交白卷、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老师首先应该反省自身,为什么有部分学生会与自己对着干。然后,再找这些学生谈话,认真地与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并且斟酌改正。

(2)家长方面。通常老师见家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约见在办公室,单独或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关于学生的问题,另一种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家访。对于数学考试经常零分的情况,建议采用第一种方法,与家长约见在办公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学生出席。首先,老师可以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平时表现作以评价,是好还是坏,让学生的父母心里有个数,不能只凭一次成绩来否定学生的努力。因为有些题目就是作为拉分或者压轴题出现的,很多认真学习的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做不出来也属正常。比如说,在2012年的山东高考中,理科数学的压轴题第21题在阅完23万份的情况下,已有5万份该题目得了零分。压轴题目就是为了把考生的层次拉开,数学在上等和中等层次的学生的区别就在此显现。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这上万考生数学基础差,也不能认定这数万名考生数学不是处于上等,只能证明这年高考数学试卷的难度有所上升,因为同年文科数学的十九题也出现了大批零分试卷——以往第十九题为送分题出现。然后,老师还可以要求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其不懂的知识点或者是有疑惑的问题予以解答。

结语

数学考试是现实社会所普遍存在的,考生不能因为自身或者外界的各种原因而造成的数学零分现象而讨厌数学、放弃数学,这种消极的心理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之前所犯的错误进行总结归纳,避免以后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考纲;课堂;课本;纠错

关于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的文章很多,专家报告也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中有许多共性的东西还是很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

下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一、研究考纲,关注真题

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颁布的《考试大纲》不仅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指南.考纲对高考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都有详细的界定.要想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必须认真研究考纲,同时关注近年来考纲中关于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的变化,明确:(1)有多少考点,高频考点是什么;(2)每个考点是否规律性出现;(3)每个考点考什么,怎么考;(4)每个考点考查的层次,要学生掌握的层次.

例如以前我们使用安徽卷,“韦达定理”在安徽省过去多年的高考中已失去了应用市场,昔日的风采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教师依然对此类问题情有独钟,不敢舍去,担心高考万一考了怎么办?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其实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是不深入研究高考的结果,从而不能把握高考动向,复习效果只能是做一些无用功.

今年安徽高考开始采用全国卷.全国卷在试题风格、考查范围、试卷结构、知识点分布、考查侧重点以及能力要求上与安徽卷有一定差异,但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命题始终遵循《考试大纲》,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本质是不变的.拿今年的理科数学试卷来说,通篇没有超纲的嫌疑,考查的内容都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之内.如《考试说明》对数列内容要求不高,仅限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内容学习,对递推公式没有作什么要求,故今年的题就设计了两道题,第3题是考查等差数列的相关内容,第15题是考查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且两题难度都不大,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要求.(而我们有少数教师在考前的复习中还停留在安徽卷的备考理念中,让学生做繁难的数列题,早已不能与时俱进,完全偏离了全国卷高考命题方向,其结果不言而喻).第18题第(II)问二面角的求解问题,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难,用不着考虑“三垂线法”作平面角.又如,第21题虽是压轴题,比较困难,但求解时也用不到二阶求导、洛必达法则等这些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不久听办公室同事说他正在上洛必达法则,笔者当时感到很吃惊,笔者说你怎么上大学内容?他说,求导时遇到0比0型学生用起来方便.笔者想这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方法实在不敢恭维).再如,利用参数方程或极坐标知识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到底高考考不考,令一线教师困惑不已,现在已经放心了,的确不会考,只是考查参数方程或极坐标方程的问题,涉及不到它们的应用问题.

关注高考数学真题,对高考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在对真题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高考题就是前几年的原题或略作变式.举个例子,2015年的全国卷理科第17题第二问与2013年全国卷文科第17题第二问是如出一辙的,考查的都是数列求和的裂项相消法,连裂项的式子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关注真题,可以从以下两个侧面展开研究:一是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近几年来,对不同省市试卷中相同知识领域的试题,教师要善于做对比分析,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找特点;二是进行纵向对比研究,把同一省份的试卷放在一起做对比分析,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冷点,这样复习的目标才会清晰,思路才会开阔,针对性才会强.

例如今年高考前笔者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近5年全国卷(文科数学)解答题中3大题(立几,解几,导数)分别组成一份专题试卷(第1题就是2011年的,第2题就是2012年的,……以此类推),让学生限时考试,考完后立即批阅,评讲,讲评课上笔者让学生找命题规律,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学生有很多惊喜的发现(拿数学家雅各.伯努利的话来说就是“虽然变化了,但我依然如故!”),以立几为例:(1)5年来只考垂直,不考平行(今年不也是一样吗?)(2)体积考得多(与垂直,高有关)(今年不也是一样吗?)(3)棱锥,棱柱考得多(2011四棱锥;2012,2013,2014都是三棱柱;2015四棱锥)(今年三棱锥)(只考多面体,不考旋转体)(4)正三角形考得多,或有一个角为60度的三角形.(今年考了正三角形)(要学生研究正三角形性质很关键)(5)菱形考得多(要学生研究菱形性质很关键)……其它几个专题也同样有惊奇的发现,这里不再赘述.

二、立足课堂,提升能力

有这样一些教师,平时教学成绩不错,但一到高考就考不好.也同样有一些学生高考考完数学有一种感觉“高中三年数学白学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值得我们反思.

高考的考试目标是: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另外,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通过高考要将那些有探究创新意识的学生选,为此试卷中必然要设计一些体现创新性,探究性的试题,以起到甄别考生的目的.

当下“题海战”比较盛行,在这种模式教育下,考生对熟悉的题型可产生本能的反应,对不熟悉的题型很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把鲜活的、富于挑战性的数学解题智能沦为以牢固记忆、熟练模仿为主要特征的解题技能.如此的教学,严重违背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初衷,为了让那些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无休止的“题海战”上,企图用操练代替创新,以经验积累代替理性思考的考生没有大的作为,命题者必然采用反题海战术,设计多一些规避模式化的试题,特别是把关题更是如此.因此,高考加大了探究能力及学习潜能的考查,考查的不是考生会不会套用常见的题型,而是重在考查考生会不会思维,有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考查的是学生是否有那种探索、求真、质疑的科学精神!

因此,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那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呢?必须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打造高效复习课堂.

在高三数学课堂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为了赶进度,就一味地占用学生时间,大讲特讲,不给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就围绕教师的思维转,失去自我,思维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一旦高考碰到不熟悉的问题,需要思维能力的展示,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那如何打造高效复习课堂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打造高效复习课堂,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转变学习方式.因为学习是学生学习,考试是学生考试,必须改变学生“被复习”现象.为此,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展现与暴露,激励与强化等策略,引导学生会提问、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培养他们爱动脑,勤动口,多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切实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的基础上,丰富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能力.

也许一个学生的毅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成功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答对了老师的一个提问,或自己主动的一次发言.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说话,给学生说的权利(说想法,说过程,说困惑,说体会,说联系),切忌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找路”的能力,让学生做“司机”,而不是“乘客”,教师做一个“指路人”,在学生遇到岔路口时,在学生迷路时,给予指点、点拨.学生行走的过程中,路边的风景,正是学生找回路的标志,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看似耽误时间,但对学生来讲是需要的,那是找到回路的“标志”,走错路,记忆才能更深刻.让我们记住关于教育的一句世界性名言DDD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⒂耄我会真正理解.

在高考数学复习的课堂上,有许多是解题教学.首先教师要选好题.选择那些最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示范性、研究性与课本性的题目,既能突出复习的重点,又能发挥以点带面的功能,还能进行变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解等.接下来要思考课怎么上?怎么讲?解法罗列?教师一定不要太聪明!

什么是理想的解题教学?

(1)与其说教解法,不如说教想法.

(2)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说“想法”,其他同学质疑、补充,实施“想法”.

(3)最后师生提炼思想方法,讨论变式,强调最自然普适的方法和多题归一的思想,

少搞奇招妙招,追求朴素自然.像人教版教材主编刘绍学在前言寄语中告诉我们的那样“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

解题教学要达到做一题,明一理,迁移一片,解决一类的目的.

高三一年来,笔者18篇,其中有7篇属部级.绝大多数文章灵感来自课堂,功劳大部分是学生的.课堂上思维碰撞激起的绚丽火花,“意外”事件带来的手足无措的尴尬,攻克难点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思考后不经意间的一个提问……,细心体味课堂教学中的“喜怒哀乐”,其实到处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如文章《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把课堂还给学生》发表于《数学教学研究》201年第7期,《这样的课堂真精彩》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旬)201年第10期,《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乐园》发表于《中学教研》(数学)2016年第1期,《一节令人难忘的数学公开课》发表于《数学教学》2016年第7期,《一节精彩的解几习题课》即将发表于《数学教学》……

对教学进行研究,可使日复一日的平淡教学变得鲜活,充满张力.让你觉得每一天都是新的!有时会产生要上课的冲动!因为你期待你思考的问题从学生那儿得到新的发现!一旦有了新的发现,你就感到上课很轻松愉快,这时笔者觉得有一句话讲的很对,“我们的疲劳往往不是由工作引起的,而是由于忧烦,挫折和不满等”[1],因此笔者想说的是教师需要潜心研究,它可能改变你的教学,改变你的生活,从此走上幸福的道路!

三、回归课本,探究题源

高度重视回归课本,是夯实学生基础最重要,最有力的手段,况且高考命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一条不变的“真理”.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也很少考查课本上的原题,但对高考试卷研究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它的“影子”(听说高考数学命题者命题时手头只有课本和考纲),不少高考题就是将课本题目进行引伸、拓展和变化,充分挖掘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典型作用,通过适当嫁接、拓展、延伸,变式与综合,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与核心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增强知识理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何回归课本呢?不是简单的重复,可以指导学生做到以下6点:

(1)在复习每一课题时,必须联系课本中的相应部分,不仅要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还要弄清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揭示例、习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换.

(2)在解训练题时,如果遇到障碍,应有查阅课本的习惯,通过课本查明我们在知识和方法上的缺陷,尽可能把问题回归为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

(3)在复习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会积累很多解题经验和方法,其中不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注意从课本中探寻这些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依据.

(4)注意在复习的各个环节,既要以课本为出发点,又要不断丰富课本的内涵,揭示课本内涵与高考命题之间的联系.

(5)关于解题的表达方式,应以课本为标准.很多复习资料中关键步骤的省略,符号的滥用,语言的随意性和图解法的泛化等,都是不可取的,应通过课本来规范.

(6)注意通过对课本题目改变设问方式、增加或减少变动因素和必要的引申、推广来扩大题目的训练功能.

下面笔者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回归课本问题.

例1 (选修4-5习题12第5题)求函数y=x-4+x-6的最小值[2].

类似的变式题课本、试卷中还有很多.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拓展到y=ax+b-cx+d型.而恰好今年高考(文科)第24题:已知函数fx=x+1-2x-3.(Ⅰ)画出y=fx的图像;(Ⅱ)求不等式fx>1的解集.正好碰上了, 今年笔者的学生走运了!

反思 y=ax+b±cx+d中改变a,b,c,d的题目是做不完的.我们不求枝繁叶茂,但求问题的根与源(不求全但求联).

例2 课本上有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距离之差为常数(包括差为0)的动点的轨迹问题,那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商为非零常数的动点轨迹是什么?阿波罗尼斯圆,它时常光顾高考舞台(如06四川卷(理),08江苏卷,14湖北卷(文)).还有距离之积呢?

同样,与两个定点所成直线斜率之和,差,积,商为常数的动点轨迹问题散布在教材的各个角落,我们要把它们梳理出来一起研究,考查这些知识点的高考题很多.

例3 (2011年陕西省高考数学卷(理科)第18题)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例4 (2014安徽高考第16题)设ΔABC的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且b=3,c=1,A=2B.(Ⅰ)求a的值;(Ⅱ)求sin(A+π/4)的值.(我校刘飞老师论文《2014年安徽省高考理科第16题的探究》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2014年第4期.)

课本探源 (人教版必修5第25页B组第3题)研究一下,是否存在一个三角形具有以下性质:(1)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2)最大角是最小角的2倍.

联系 两题利用的方程及思想方法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例 论文《笔者所理解的高考指挥棒――兼评2014年安徽高考文科数学试卷》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2015年第1期第43页,将10道高考真题与课本原型联系起来.

例6 论文《立足课本,在制高点思考――以近五年安徽省高考解析几何解答题为例》发表于《数学通报》2013年第7期第53页,同样将高考试题与课本原型联系起来.

四、三轮复习,有序推进

高考复习通常是三轮复习.

第一轮是“基础复习”.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扎实、系统、灵活地掌握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应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一轮复习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常见题型的常规解法(即通性通法),熟练地掌握课本中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二轮是“专题复习”.专题复习的目标是削枝强干,突出重点,加强综合,关注热点,强化训练,提升能力.“专题”设置要突出主干知识,突出综合性,突出高考热点,一般可分为知识专题,思想方法专题和题型专题(后两种可纳入第一种).第二轮复习的主要课型是“专题复习课”,在进一步梳理疑难点的基础上以典型例题为载体,以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为线索,重点研究解题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二轮复习教学要有针对性,模糊的清晰起来,缺漏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

第三轮是“模拟训练”.数学高考要考难度和速度,学生要取得好成绩,正确率、解题速度和良好的应试心理是保证,因此,“模拟训练”的重要功能就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应试心理和应试习惯(如解题的规范意识、运算能力等),教师从训练中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进一步查缺补漏,消除疑难点.第三轮复习的主要课型是“试卷讲评课”.在讲评前要做好学生的得失分统计:一是统计试卷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得分率;二是统计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分析.由于学生亲身经历过失败,所以他们更加迫切地想听到教师是如何分析的,如何探究解题思路的.因此,教师要抓住这种时机,从多角度归纳解题思路、方法、规律,既要就题论题,更要借题发挥,同时要注重调动学生,给学生质疑、展示的机会,这样做常常会带来惊喜.这样题目分析完后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考试中出现一定数量“同样的错”不容小觑,其背后可能潜伏着学生“思维上的某种错误的默契”,或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缺失,因此,要注重跟踪训练,解决好产生错误症结的源头.

五、发现问题,纠错到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个题目考过,讲过,订正过,再考,学生还是错.作为教师,很是懊恼,甚至责备学生.笔者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两方面,一方面原因在教师,可能是纠错的方式出了问题,在纠错中可能没有做到:完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认真的剖析,给出解题不合理的原因,找出合理的因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拐点”,告诉他突破的方法,讲讲突破的理由.同时教师也要大胆暴露自己的解题思维,特别是解题中遭遇的失败,要演示走出困境的过程,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现场直播”,让学生在鲜活的教学中学到调整的技巧.另外,还有可能我们教师自己对问题都没有研究透,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甚至看了答案后完全按照答案讲解,自己没有消化,这样学生必然会觉得某些步骤是“空中来物”,那就不用说让学生将纠错进行到底了!另一方面原因在学生,有些学生经常是上课听听就算了,对问题根本没有弄懂,课后也不去巩固.订正时就把教师上课写在黑板上的抄一抄.在课堂上笔者经常对学生说,上课听懂自己会做做对得满分,每一环节都有很长的距离,要你必须亲自脚踏实地去走好每一步.因此,笔者让学生建立错题集,选择题,填空题也要写详细过程,把做错的题自己独立、认真再做一遍,思考自己当初出错原因,在哪儿遇到了障碍,怎么突破,以后如何防范出错,甚至自己再找一个类似的题做一做.为了督促学生,笔者时常找那些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当笔者面给笔者讲一讲笔者上课刚刚讲过的题,看他是否真得弄懂了.否则,治标不治本,学生还会“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样做表面上慢,实际上快.因为问题没解决麻烦事会纠缠不休.另外,教师有针对性的补偿训练也很有必要.对从错中来,用好错误资源,能变废为宝.

六、提炼方法,渗透思想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想,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各个阶段的复习中,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运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其进行多次再现、不断深化,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的组成部分,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

抓住四大主干数学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在复习中要及时将四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渗透到解题中去.特别是二轮复习中,没有必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到,但是要将重要的知识点用较多的时间重点讲评,及时梳理.重在解题方法的提炼,即在讲评试题中关联的解题方法要给学生归类、总结,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高中数学题目做不完,但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十几种,“予之以鱼不如予之以渔”.

七、规范解题,培养习惯

有些学生在平时的解题哪怕是考试中很少注意书写规范,而高考是分步给分,书写不规范,逻辑不连贯会让学生把本应该得的分丢了,因此教师在复习中有必要作一些示范性的解答.把学生因规范丢分的现象展示出来,针对性的分析,分是怎么丢了,为什么分丢了!“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高考中常见的现象.字迹不清,符号不标准,图形不规范,逻辑推理混乱等现象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就能完全暴露出来,发现问题及时诊断、纠正.长此坚持,可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

结束语

当然,在高考数学复习中策略很多,笔者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笔者想,只要我们潜心研究,科学备考,一定能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打造精致,高效的拖翱翁茫充分陶醉在和谐,积极的高考数学复习氛围中,从而使高三师生顺利抵达成功彼岸!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