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网络道德意识精选(九篇)

网络道德意识

第1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1.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为人师表,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宣传有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如在讲授“计算机使用中的安全与道德规范”一节,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违法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3.强化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网上行为。网络化对传统道德造成了较大冲击,传统道德是受生活环境中的人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是一种外在监督式的道德。网络虚拟环境削弱了传统道德的约束环境。而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和独立性,这就决定了网络道德必须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主要靠上网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来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出网上行为规范。

4.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还要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教学中,利用学生上机练习时间与学生聊一些有关网络方面的话题,及时了解他们上网的心态。此外,充分利用校园网站进行网上调查。从而获得学生上网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情况的分析,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引导学生要有目的的上网,并要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2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个体道德修养

一、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规范是他律性的,但是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却离不开网络道德规范,因为“强调道德自律,必须以规范、制度、法律等硬性约束手段为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道德规范人们便无所适从,所以必须首先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使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有章可循。

(一)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途径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有三个途径。1.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发展早且普及面广,其网络道德研究亦早于我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借鉴为我所用。2.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其伦理精神在漫长的时间里已深入中国人的头脑之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整合传统的伦理资源可以使网络道德更具亲和力,更易为人们接受。3.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建立。规范要具有可行性,这就要求规范的制定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利益、需要、人们的道德素质及现实的道德问题,通过道德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

(二)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的两点特征

1.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层次性

有层次的道德规范才能既照顾到绝大多数人又保持其先进性。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既有道德高尚大公无私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所以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层次区分。

首先是网络道德的“底线伦理”规范。即网络活动中网络道德主体需遵循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论语》中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否定意义上要求人们不作违反道德之事,不伤害别人。西方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利用。如美国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著名的计算机十戒:(1)不可使用电脑伤害别人;(2)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4)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5)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款的软件;(6)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电脑资源;(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9)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10)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指出6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连接的系统;(2)商业性的或欺骗性的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盗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接近他人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6)伪造电子信息。这些规范是人们在网络活动中需遵循的最起码的规范。其次是较高要求的网络道德规范。其基本原则用儒家伦理可概括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意义上对人的规范,要求人们不做违反道德的事,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从积极意义上让人求善,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如,在网络活动中应严于律己、有强烈的责任感、乐于助人、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做到尽己为人等。这些较高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倡导可以为人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提供努力的方向、目标,符合人们的道德理性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针对性

可以根据人们的职业特点、人群特点确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已在各行业、职业、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各行业、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行业、人群应制定不同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规范具有针对性,使得人们便于遵守。

首先,应确立职业网络道德规范。如IT行业网络道德规范、教师网络道德规范、军人网络道德规范等。这些行业中由于其职业的不同其网络道德要求也不同,应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更好地为人们的网络行为提供指导。其次,确立各种不同人群的网络道德规范,如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因为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不同人群中网络道德问题的突出点各不相同,针对这些不同,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会更具有效性。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一些成果。如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针对全国的青少年提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些网络道德规范对青少年来说极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

首先,提高网络个体的分辨能力。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其中的许多信息是虚假的、有害的,这些信息可能对网络主体造成误导、伤害。网络主体尤其是占网络主体很大比例的青少年,缺乏分辨能力,极易受到伤害。在网络道德教育中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逐步提高网络主体的分辨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提高网络个体的集体意识。目前网络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个人主义的盛行,将自我作为网络的中心,不顾别人的利益与感受。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提倡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要正确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网络社会要想健康发展也需要秩序、需要其成员具有集体意识。个人主义的泛滥必然导致无秩序,最终的结果是网络主体的个人利益得不到保证,所以网络道德教育需要提高网络主体的集体意识,遏制个人主义的泛滥,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发展。再次,提高网络个体的责任意识。网络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使得监督弱化,其带来的一个后果便是责任意识的淡薄。责任意识的淡薄使得有些网络主体对自己的言行造成的后果缺乏责任意识,于是网络中产生了大量的脏话、不良图片等信息垃圾。网络道德教育有必要提高网络主体的责任意识,从而净化网络空间。最后。提高网络个体的诚信意识。网络中的信任危机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网络中的谎言、欺骗使人深恶痛绝,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网络的功能的发挥。网络的良性发展需要网络个体讲究诚信,保持真诚的心态,共同维护网络的形象。网络道德教育重要目标便是要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为提高网络的可信度做出贡献。

第3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和互动,网络信息的广泛与丰富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然而,网络中的不良现象却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并干扰正常秩序,危害传统道德,侵蚀人们思想。为了确保网络环境建设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网络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以“慎独”为基本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坚持网络道德自律,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据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2007年6月增加4800万人,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信息的交流互动,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对整个社会群体获取、交流信息的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网络的特征与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蕴含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无穷智慧和思想精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等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从其技术层面来说,在网络诞生初期的分布式网络体系中,网络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只是网络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tcp/ip协议“使得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都能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②,从而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伯纳斯·李发明的超文本标识语言又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提供了软件保障,“将网上的信息以全新的方式联系起来,使得任何一个文件在任何操作系统、任何浏览器上都具有可读性”③。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现实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的开放性特征还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共享网络系统中的一切信息资源。

2.现实性和虚拟性。网络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现实的,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交流工具,工具本身便是一种现实存在物,网络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人,网络世界永远不可能脱离现实中的人而独立存在。然而,网络世界毕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很大区别,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网络是对现实社会实践的模拟,是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环境,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虚拟性。

3.平等性和自由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充分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享受到的平等和自由,网民不管在社会现实中的真实身份如何、社会地位怎样,在网络中人们都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权威或特权,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而不必顾及他人的个人实际因素,不必顾虑世俗偏见或与他人的利益冲突。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与其他人进行自由的交流,敞开心扉发

表评论,针砭时弊;针对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或事件打破情面,提出质疑,探究事实真相;或者借助网络来宣泄情感,缓解压力。

4.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从信息传递的及时和网络系统对信息资源高容量的可能性来说,网络都是极有效率的数字化平台。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可以在瞬间获得适合搜索目标的大量相关信息资料,大大节省了信息收集的时间,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展,使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增加了人们获取最新信息资料的机会。人们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要利用身边的一个网络终端,便可以轻松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丰富详尽的信息资料。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包括计算机网络设施、信息资源、交流平台等物理性成分,而且包括网络用户以及网络用户的心理状态、网络用户的信息互动关系、网络学习氛围等其他非物理性的因素。

网络环境的建设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与网络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网络的特征中可以看出,网络世界具有丰富的信息和“齐备的功能”④,“能满足人们的种种好奇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⑤。但是,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之处:网络病毒、黑客的破坏危害着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垃圾邮件、垃圾信息导致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正确的信息产生干扰;侵权、盗号、泄密,论坛上出现的恶意的或诋毁性的人身攻击言论;等等。“网民曾列举中国网络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传播垃圾邮件,聊天室谩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聊天,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强制广告,下载、炒作低俗内容”⑥。这些不文明行为影响的不仅是网络环境的建设,而且干扰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危害传统道德,甚至对人们产生思想侵蚀,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和人格的养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是,从网络本身的特征来看,即使网络技术再发展,关于网络发展的法律再健全,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网络弊端的出现,就像是现实社会中有关道德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法律法规来解决,为了尽可能地避免网络世界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网络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

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网络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⑦网络道德是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对人们的网络行为或网络行为动机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⑧。

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规范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网络道德的特点与网络的特征密切相关,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的特点。

1.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由于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全方位的网络系统,建立在新的信息技术和社会基础上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等也是开放的、超时空的,网络使人们之间的不同道德意识、不同道德观念、不同道德行为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成为可能,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和趋势”⑨。网络社会的道德包含了人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下的道德意识形态,以及由于网民自身的道德层次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开放的交往模式下,人们在地理感消失的同时,丰富的人类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人类不同的思想意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在网民的交往和沟通中,逐渐得到宽容、理解和融合,合理的、先进的、代表时展趋势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将成为信息技术基础下网络道德的主流,从而可以得出,“网络道德的开放性就是面对各种不同道德的碰撞,使人类的道德精华得到丰富与提升”⑩。

2.网络道德的自主性。鉴于网络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网络社会是在网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互联而形成的,个人需要和个性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不必顾及传统的道德舆论的压力,也不必介意于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的道德监督行为,每一个网民都是独立的精神道德主体,是个人思想的主宰者,是网络行动的主人,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人既是行为的组织者又是行动者,既是规范者又是倡导者,是自己行为的决定者,网民从自身的利益需求或需要出发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因此,网络道德是由网民为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所采取的自觉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由网络世界中的权威人物或特权网民来制定的。只要不被网络社会中的主导道德要求所排斥,人们便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从事网络活动,而不必改变自身原有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完全是一种自主型的道德模式,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3.网络道德的多元性。现实社会中,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必定也只能有一种道德意识形态居于社会主导地位,其他的道德意识形态则处于从属的或是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在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网络特征的共同作用下,网络集中了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识形态,体现了广泛的人类利益需求,具有比现实生活更大的包容性。网络道德的多元性表现为网络道德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意识形态特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团体所体现的道德意识使网络道德的构成成分变得复杂;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民自身所具有的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差异等在网络道德中的体现,增加了网络道德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征。

与网络道德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相适应,暴露出来的网络道德问题有: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特征下,网民的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在不受时空限制地发生冲突、碰撞并得到融合和重构的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先进的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与落后的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之间的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在网络的少人干预、少人过问的自主性特征下,网民个体的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可以自主地选择网络活动的内容、和接受任何信息,各种信息、各种言论会造成信息泛滥,甚至有虚假信息或垃圾信息掺杂其中。多元化的网络道德反映在网络社会中,是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中,必然带有多元的思想观念和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些多元的意识形态理论往往与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存在矛盾和冲突,给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并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于正确的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和把握。多元状态的信息特征使得关于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有害信息污染网络环境,带来精神破坏。这一系列网络问题放大了网络系统的负面作用,反映了人们网络道德的缺失,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的正常秩序,为了确保网络建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三、网络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针对网络社会的虚拟环境而言的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网络社会中的网民行为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交往相比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网民的网络行为,除责任人以外其他人很难对其不道德的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即使有所评价和谴责,其约束力和控制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由于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不可分割性,网络道德规范保持了与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规范的高度一致性,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关于诚信、正义等基本价值准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立足点。因此与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的维护中的自律意识相一致,人们的网络行为主要靠网民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为自律来决定。而且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征,网络道德环境呈现出少人干预、少人管理、少人控制的特性,网络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的他人干预和监督作用,表现为一种以“慎独”为基本特征自律性道德,即“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网络道德从自发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网络道德建设中的网络道德自律便显得尤其重要。

1.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网民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的,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正是依赖全体网民的统一的、理想的网络道德状态,是以网民的道德自律来保障的,每一个网民都要以诚信的道德观来支配网络行为,不撒谎,不欺诈,不发送或传递错误和虚假的信息,建立网络系统的基本信任感,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确切性和可靠性。

2.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严格遵守网络用户的技术协议进行网络活动,按照相应的网络信息规则发送或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克服网络活动匿名形式下可以免于责任的思想观点,慎重对待自己不能确定判断的网络事件、行为、观点和现象,勇于对自己的发表网上评论、传递网络信息等网络行为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网民。“不通过网络虚拟生存来逃避现实的社会生存”,“以网络生存丰富和发展自我的现实生存,要以自己的意志力量控制自己,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

3.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加强自身的社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尊重他人人格与隐私,做到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协调一致,拒绝网络诱惑,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坚决抵制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自身利益尽量免受侵害的基础上,不能使自己的网络行为“忽视、妨碍和侵害其他人的人格尊重和切身利益”,勇于向蓄意破坏网络安全的行为和非法的网络行为作斗争,保证网络安全。

第4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86-02

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上形形的网址相互交织,它在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查寻信息的最快途径,其影响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在具有开放性、实效性、交互性、虚拟性特点的网络社会里,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获取知识、阅读新闻、广交天下朋友,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玩游戏、看电影等而受到现代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青睐与热捧。大学生既是最容易接受网络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侵害的群体。他们极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出现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当代大学生上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大学生网民在看新闻、查阅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跟帖“灌水”、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常规上网任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QQ聊天是大学生网民最主要的网聊工具之一,由于能够随时传递消息,从而也最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用聊天室、BBS和其他网聊工具的也占一定数量。交流思想感情和相关信息是网聊的经常性话题,同时也有少量的胡扯和对骂现象。

从网上调查的数据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学生上网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对自己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益的信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少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甚至偏离正确方向而走向损害他人利益、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道路。比如:个别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出的心理宣泄,迷恋网络成瘾、网络行为不良,网络价值观念比较模糊等,而使得自身的言行缺乏约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学生上网呈“迷恋”倾向。大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既有网络自身的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活动被带到一个没有可见“警察”的社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在这一空间里自由流动,网络行为的匿名性,上网者可以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方方面面的束缚。迷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聊天成瘾,浏览不良信息成瘾,看网络电影成瘾,借助网络影视播放器,可以方便、经济、不受时空限制地选择自己想看的影片。

2. “网虫”现象呈普遍趋势。互联网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网络空间这一虚拟世界的特征,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网络对网民心理的主要影响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孤僻、冷漠、缺乏人情味等不良性格特征的形成,以及对网络这一虚拟世界的依赖性、对现实世界的厌恶感等“网虫”(即只喜欢网络虚拟世界生活,而不喜欢现实的生活)。这种情况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产生重大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3. 网络道德观念呈下滑趋势。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全方位变革时期,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日益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呈多维化趋势,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使得不同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加上学校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实践,轻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道德价值定位。

4.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诈骗;浏览、下载、传播黄、赌、邪信息;窃取他人商业秘密或公开兜售、抄袭他人论文等智力成果,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非法侵入、攻击或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等。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普遍程度令人吃惊。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生对上述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认知和价值判断。所以,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

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大学生群体网络生活方式的质量高低、文明与否,不仅影响到我国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存在值得警惕的负面效应。所以,面对当前学生的网上道德失范现象,要在大学生中间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高校务必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工作,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1. 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公民道德教育一脉相承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在网络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如果无视网络道德建设,各种各样不道德、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就会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就会被道德失范的网络行为扼杀。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现实世界的约束,与他人任意交流自己的情感,虚拟和现实的矛盾,带来了人格冲突的加剧。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2. 网络道德行为是现实生活道德行为的体现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方式。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环境特殊,方式特殊等特点。网络社会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接触越来越少,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的人以“匿名性”的“网络人”面目出现,通过网络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无限扩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各种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亟待解决。传统的道德规范在评价网络行为时遇到了困难,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因此,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规范网络行为的迫切要求。

3. 网络道德教育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化的资源共享变为现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进行国际贸易活动、远程教育活动。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中的主力军,但是,失范的网络道德行为却可以断送网络的科学先进性。网络黑客的频频出现,造成了世界范围网络世界的大混乱。网络道德的失范,造成了人们思想精神和日常生活的大动荡,因此,要把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充分发挥,使之为人类社会造福,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这也是保证网络科学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应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人才这个根本和中心工作,打造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上专项服务,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迫在眉睫。

1. 树立网络安全“依法管理”意识。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在“两课”教学里增加网络道德教育,把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必要时网络管理人员可化名参加学生的网上活动,参加讨论,保证其向深入健康的方向发展。

2. 高校切实出善的网络监管制度。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舆论和良知,而在网上道德调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网络社会的交际主体没有了谈话对象所带来的自然限制,违反道德的人又可以随意掩藏自己的身份,逃避公众舆论的监督和制裁。因此,道德对上网者行为的约束只能通过良知。这一方面说明了道德建设任重道远,道德教育必须做实做深,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社会比现实社会更需要依法治理。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和监督缺位、管理不到位以及惩处不力有关。因此,我们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规定和具体使用制度。

3. 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让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网络道德自律。高校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把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加强正面引导和信息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信息,确保网络安全。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结合国情、校情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互联网管理,使互联网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彬,陈冬林,陈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2010(15).

[2]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5.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赵俊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报,2007(3).

第5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即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加强阵地建设,弘扬先进文化;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德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强化管理,建立网络监控机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开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方式。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无限“钟爱”,成为网上的主要群体。截止2002年6月30日,在中国上网的4580万网民中,18 —30岁的约占75%。另据统计,北京重点高校学生中经常上网的达80%。这飞速发展的网络,带来了高校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高校必须对这场变革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使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网络的兴起,给青年学生交流信息、知识、情感创造了另一种生存空间,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环境。他们可以同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没有任何歧视地、自由、民主、平等地沟通和探讨;为青年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道德需要,确定自己的道德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道德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自由、民主意识。

    网络的自由、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社会中,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法对互联网进行整体性的管制或控制。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进出网络、选择身份角色、发表言论、与人交往、选择信息的自由。任何人都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发表观点,而且任何人的意见和政治家在网上的信息所取得的效应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个人的信仰、种族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而被剥夺参与的机会。这就使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使青年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个性意识。

    在传统社会中,人的个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压抑,除了社会和人为的原因之外,还有技术的原因,人们很少或根本没有表达个性的技术手段,网络的出现则根本改变了这种情况,网络赋予人们行为选择以更大的权利,使人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大为拓展,网民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另外,网络还赋予人们更多的行为角色,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彼此“隐瞒”真实的身份,暴露给对方的只是符号或代码,虽然身份是虚拟的,但是这并不隐藏自已的真实观点,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就提升和强化了人们承认个体权利、尊重个体尊严的的意识,尤其是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加强,将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3、互助意识。

    网络的发展,使地球变成小小的村落,网络社会的一切,都被罩在这张以互联为根本特征的“网络”里面。尽管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还有矛盾、冲突,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成为主流。网络使人们平等地享用网络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同时也使自已的信息在网络范围内供别人享用。信息的共享使互助意识成为网络社会基本伦理精神,互助意识的加强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培养出以文化共享为特征的全球文化。

    4、责任意识。

    网络在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个人对自已的行为和对所创造的网络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网络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性质,它依赖于现实世界和与人们的网络行为而存在;同时,网络不会自动地把我们带人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需要网络人的一种内控集中—责任(包括技术责任和道德责任),来维持网络的安全和畅通。如果人们不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放松自已的责任,必然会产生恶劣的后果。例如,网络犯罪、黑客、侵权、黄色文化等,都是由于忽视责任造成的;“千年虫”问题,虽然不是有意识造成的,但是这也充分说明责任意识在网络时代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有利于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唤醒,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它是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映,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网络技术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养成提供了机遇的同时,许多负面的、消极的、非主流道德观念也开始冲击着青年学生的头脑,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1、在道德意识方面。

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国际互联网复盖在整个地球表面上,既没有明确的国界和地区界限,也没有开始和结束,没有边缘也没有中心,人在网络中变成了电子化的“符号”存在,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非中心化、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在网络世界中找到最适宜生长繁衍的领域。互联网中,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谁又都有发言权,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甚至可以不要任何原则,从而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网络上的交往,把人们的言语举止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虽然拉近了人的时空距离,却疏远了人的心理距离。一些人花费大量时间寻找构建自己的“网络精神天地”,必然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直接交往,造成了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感情联系的冷漠与隔阂。网络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自己的角色、明白张胆地撒谎,使人们难以区分网络上的真与假,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2、在道德规范方面。

    道德规范的虚拟性。网络中,人网者往往是匿名匿形的,其行为是在虚拟的情况下进行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互联网至今还没有相对成型的法律规范和相对完备的道德规范,而在难以确定规范对象、难以确立外在监督环境的情况下,即使伦理规范很完备、理论很填密,其操作性也只能是虚拟的,对做不道德行为的人而言约束力很小,甚至毫无效力。

    道德标准的多元化。一个特定的社合只能有一种道德处于主体地位。而网络打破了传统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人的活动进人了全球化的程度,不同的道德规范可以相互碰撞、冲突,使网络成员拥有自己特有的多元化道德规范,拥有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道德风俗习惯。

    3、在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和网络道德规范的滞后性,又引发大量失范行为:

    文化霸权和信息污染问题。其一是文化霸权严重。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以上,法语内容占到5%,网上文化深深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西方国家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制高点”,可以控制国际舆论,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倾销”它们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其二信息污染严重。网上信息传播的非地域性,带来了无数的信息垃圾,并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如网上黄毒泛滥,大量黄色的文化垃圾涌人中国;“法轮功”之类网站,也利用网络大肆传播歪理邪说。其三是恶意政治信息的挑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失去了地域的屏障,恶意的政治信息也开始直接侵袭他国民众,电子空间中国家间、地区间道德和价值的冲突如剧,维持国家观念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增大。

    个人隐私问题。个人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受法律保护。然而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都会在网络上留下一串串数字“脚印”,极易被跟踪“网络服务商极易将网民所有的活动记录下来,研究他们的爱好、习惯,以作为扩展商务行为的目标;更有一些网络管理者或别有用心的人对上网用户的记录进行篡改或传播,其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安全问题。信息是最有价值的商业资源之一,而网络的最大特点及效用在于其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但是网络上,信息却面临着如下问题:一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网络上,未经允许而借用、移植、复制他人程序和其他信息的行为却大量存在,由于各国之间保护知识产权的于因特网自身安全性问题,网络犯罪正处于逐年上升趋势。与其他犯罪形式相比,网络犯罪具有高技术、高智能、蔓延迅速、涉及面广、国际化、犯罪者日益年轻化等特点,而且网络犯罪多是以“信息”获取为目标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对高校来说,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分析网络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创新工作,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与引导,变被功为主动。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大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深化道德认识。网络和网络道德都是新事物,首先要让青年学生做到理性认知,明确网上行为与现实社会行为的道德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2)陶冶道德情感。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决定而且还受情感制约,如果仅有理性认知而不能升华为道德情感。那么这种理性认知还是不自觉的。只有形成道德情感后,人们才能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衡量,然后全身心地投人到道德行为实践中来。(3)培养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道德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是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水平的重要条件,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压力和矛盾,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克服实践中的困难,达不到道德行为目的。(4)坚定道德信念。它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道德信念形成以后,道德主体认真去实践,甚至为所信仰的真理而献身。(5)养成道德习惯。经过前四个环节的道德教育,道德主体始终一贯地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行为,这时道德已不是外在规范,而是内在的自我要求,主体的道德行为已经成为习惯。这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道德教育的整体。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地开展网络道德的讨论和交流,加大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如网络保密道德问题、网络安全道德问题、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等,使青年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网上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网上行为是不道德的。

    2、加强阵地建设,弘扬先进文化。

    因特网上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声音多,而发自中国的声音少,这种信息传播的极不对称性,必然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来自网上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此,高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主动迎接挑战,把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视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建设有影响力的,能够传播正面信息和先进文化的网站,旗帜鲜明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教育引导使青年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力开发德育信息资源,将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信息送上国际网络,以吸引更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和震颤,使青年学生在网络上能够时刻接受正面的声音和先进文化的熏陶。

    3、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德育工作的覆盖面。

    计算机网络扩展了青年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德育工作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应对网络化的挑战,高校首先要了解当代社会思潮和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同时,认真研究网络化影响道德建设的特点,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意识,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开展网上道德教育。例如可以将“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纳人专业知识或课堂教学之中;针对上网学生存在的道德和心理问题,开展“网上谈心”、“网上心理咨询”等工作;还可以让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或安排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者主持各种有意义的专题讨论,或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网上讨论,对青年学生的讨论和思想进行正面引导,传播正面的信息,使青年学生能够从网络中接受丰富的有益的知识信息,减少腐朽文化的侵蚀。

    4、提高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

    青年学生在网络上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者,培养青年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要教育青年学生自觉维护网络文明,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综合运用传统的媒体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其次,要提高青年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和自身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再次,要培育青年学生信息心理素质。信息社会巨大的信息生产量以及高速的信息流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必须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常心和积极的态度作出取舍,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第6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以网络学习为主的电大学生,遵循网络道德规范是基本要求,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电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养成学生网上自律和文明上网习惯,从而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

远程教育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然而,应与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配套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没有随之同步,在电大开设的众多课程中没有一门是涉及网络道德的。在现实社会里,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规制人的行为,社会才能正常有序地运行,那么,由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同样也要有法律和道德。因此,对需要经常运用网络的电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各级电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电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网络道德失范的必然要求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道德失范的情形日益突出: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计算机,传播计算机病毒,沉湎网络色情和暴力,网络欺诈或侵权,等等。种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造成了至少三个方面的危害:其一是义务责任感的缺失;其二是造成价值观念的模糊;其三是脱离社会,造成人格异化,引起各种心理疾病。

电大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部分学生在进人电大学习前对网络已相当熟稳,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其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根据本人曾对本校开放远程教育学生进行过的网络道德方面调查的数据显示:有21.4%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论坛发帖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有72.8%的学生表示在QQ、论坛和聊天室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不文明语言的攻击,有36.9%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与道德无关的行为,有42%的同学对网上的传闻感兴趣。由此说明,只要是接触过网络的学生,在他身上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一些网络不道德的行为或意识,如不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二)网络道德教育是电大远程教育应有的内容

远程教育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络开展的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一种教学活动,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通过网络传授知识,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

电大要通过网络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首先得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何在网上文明地进行学习,合法地获取知识。各级电大的任务不应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该教会学生做人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特别是适应网络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而且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电大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层次不匀、分布区域广泛,对他们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电大学生的辐射力量,在弘扬优秀的网络道德文化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电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

目前我国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引导、约束网络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网络行为。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不能很好地约束网络使用者的行为,因此,必须同时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

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散见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中,不够系统,不够集中,不够明晰,操作的难度比较大。要尽快制定专门的网络法规,使网络领域真正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也是不适应网络飞速发展的需要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用户的行为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1>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不应该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3)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4)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5)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明。(6)不应该复制或利用没有购买的软件。(7)不应该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8)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作品。(9)应该注意你正在编写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系统的社会效应。(10)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使用计算机。电大应该注意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制定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以便使电大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确地引导电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二)补充网德教育内容,倡导学生自律

欧美一些国家为使网络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纷纷在大学中开设了了《伦理学与网络道德学》、《互联网与网络道德》、(道德与网络道德》、《网络道德修养》、《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等课程,而在我国的电大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开设,甚至在日常的教育中也鲜见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电大不仅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网络道德的渗透,特别是任《开放教育人学指南》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参与电大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网络道德的教育。面授辅导是学校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落实网络道德的教育目标,让学生一开电脑就知道要遵守网络道德,让学生知道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前提是格守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作为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道德体系,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因此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靠舆论来规范行为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道德的他律作用明显弱化,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道德教育应着力培养电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培育其自律意识。电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优势与缺陷,提高电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讲座、论坛、对话、培训、报刊、主页、黑板报等宣传教育,努力增强电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电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着重引导电大学生不做“网虫”,不迷恋于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不做“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不说恐怖、下流、淫秽的语言,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色情淫秽的文章、图片;正确分辨、不轻信网上的信息。总之,要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促使电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养成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电大的网络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利用网络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中正面信息多一些,导向性就会强一些,就容易引导年青人自觉抵制那些低级的、黄色的、反动的和迷信的信息的侵蚀。电大作为全国最大的远程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其网络的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当前电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或资源除了公共必修课的《邓小平理论概论》外,其他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十分缺乏,更不要说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了。要在已经建立好的教学平台上开辟网络道德教育栏目,将网络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进而自觉地遵守网上的道德规范。此外,还可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功能设立能真正展示中国道德文化精髓的主页,表达一些对人生问题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观点,吸引青年学生访问,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中国道德文化的熏陶。

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对学生加强沟通和引导。网络的虚拟环境可以使人摆脱性别、年龄、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缩小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防卫,使学生说出心里话,这样德育工作者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而容易取得明显效果。因此,电大的德育工作者要利用各种网络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建立班级QQ群是与学生交流,掌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其网络道德水平的极佳方式。与QQ类似的还有MSN这一平台。当然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网络渠道还很多,比如建立教师主页、开通短信平台、开辟网德讨论的论坛、发送电子邮件等。

积极开发网络道德教育软件。网络道德教育软件是把严肃的教育主题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多媒体程序,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目的的计算机软件,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如音像作品、网络游戏等让电大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或娱乐的同时得到教育。

(四)完善电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加强电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监督和管理也不可忽视。

完善技术,加强监控。网络带来的强国对弱国的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以至对弱势文化的摧毁已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即使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正谋求有效的技术方法抵制美式文化的人侵。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面临多变的国际环境,要突出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时期人才,就必须加强技术上的管理和监督。如搭建“防火墙”等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对于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可以建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进行堵截和删除。用技术规范网络信息时代电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使网络行为和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可查的对应关系,使每个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7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13―2

【项目】本文为科研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研究”预研阶段成果之一。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

(一)网络道德的定义

网络道德是在虚拟的计算机世界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网络道德特点

1.网络道德的自主性

现实中的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用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现实的道德受社会生活中的人和公众舆论的监督,是一种外在监督的道德,靠公众舆论、传统习惯共同维持。网络道德是在虚拟的网络生活平台建立起来的,适用范围是网络空间。在网络世界中,任何人的网络行为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行为很难控制,很多时候,传统的道德管理方式在网络行为面前无能为力,道德从过去依赖、被动逐步转向自主、互动,从他律转向自律。

2.网络道德的自律性

自律指人在独处时谨慎不苟,自觉进行自我约束。自律原则是网络道德的核心,只有在网络中加强自律意识方面的教育才能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都是一种符号,不像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标识和身份,消解了物理空间对人的束缚,网上的行为需要靠自身道德来约束,共同维系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世界,从自我出发去培养自主的道德意识。

3.网络道德的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它面向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人。在网络中落后与先进的道德意识并存,网络上没有统一的、非常严格的中央控制与管理中心,人们在网上联络的只是一个站点或信息中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网的计算机进入虚拟网络世界,传统的道德约束不再对其有效。

4.网络道德的多元性

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较为整齐划一,缺少应有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生活、多层次利益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出现了,我们需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道德规范,多元性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因冲突与融合而频繁发生所产生的。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紊乱

由于网络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管理不规范,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可能并没有被纳入到规范中或还处于争议阶段,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认识不足。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前,根本没有接受过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对网络中的道德规范认识模糊。在网络上充斥着不同的社会思潮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生难以辨别清楚,这造成一些大学生偏离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引导,在道德选择上出现困惑。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沦丧

通过网络,人们和距离很远的网友沟通交流,看不到对方的真实表情,所接触的多数是陌生人,彼此之间没有了解和信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有些时候大学生对他们所处的现实情境没有真实的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在家中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不去想别人的感受。在网络中,脱离传统道德的束缚,一些大学生在聊天等行为中,一旦觉得不顺心、不开心,往往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恶意谩骂、侮辱、中伤别人,给网络中的人们造成心灵的伤害。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瓦解

走出家门,来到大学,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往往选择逃避。虚拟的网络是他们逃避现实的良好港湾。在网络中大学生利用QQ聊天,寄托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排遣心中的郁闷,或沉溺于制作宏大的网络游戏中,在虚拟的世界中通过游戏中的胜利找到一丝安慰,甚至导致网络游戏成瘾无法自拔。大学生在网络中时间久了,就会对网络产生依赖,离开网络顿觉空虚异常。迷恋网络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瓦解。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家庭教育

一部分家长网络技能的缺乏或对网络缺乏正确认识,往往产生孩子在家里上网是最安全的错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疏于管教和引导。同时,家长和大学生出生时代不同,缺少共同语言,在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上家长与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代际交流,无法和孩子形成融洽的关系,忽视对大学生上网的监管。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组织家长学习有关网络的知识,使家长认识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从家庭入手监督大学生上网,保证大学生在家中健康上网。

(二)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上网提供良好环境

自从网络诞生以来,网络犯罪就成为网络发展的伴生物。网络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组织有关方面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力度,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及国际网络的法律法规,通过引导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三)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网络道德教育在一些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是必修课程。在我国高校中,需要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辨别能力,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自我抵制意识。网络道德教育可采取专题讲座、辩论、专家分析等方式开展,使大学生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提高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2.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延伸到网络

道德教育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采取先进的教育手段,针对学生上网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道德行为,开展网上谈心、网上心理咨询活动,答疑解惑。在使学生开阔视野、探求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和辅导员、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在网上主持各种有关网络道德、网络犯罪等方面的讨论,使大学生懂得在网络中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通过对广大学生网民的思想进行正面引导,帮助他们远离网络不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培养一支既讲政治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各高校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定期对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有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熟悉网络技术,并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定期举办座谈会,共同分析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共同思考、研究解决,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送自己院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到网络道德教育开展好的院校学习,请别的院校老师到本校来指导。

4.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国家和学校可通过制定有关网络化条件下规范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范围、内容等作出规定,以此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积极宣传这些法规和条例,通过在校园内张贴、教室张贴、寝室张贴、发放学生手册或是滚动地将这些法规张贴在校园网最显著的位置上,使师生一进入校园网络就能清楚地看见,以唤醒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通过在大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把遵守网络规则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并将其和遵守校园文明公约结合起来,纳入到学生的品德测评中,同时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

[2]白利波.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浅谈[J].黑龙江史志,2009(4).

[3]刘德平.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9).

第8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关键词:思考;计算机网络;学生;道德

“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当前首要的是通过学校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处于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容易受到诱惑、容易受伤的群体。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明日社会的栋梁,负有在不远的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网络社会的兴起,使传统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一、对网络社会的思考

首先,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

二、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提高针对性,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浓厚,有较好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服务与创造的技能 (二)不沉迷于虚拟社会,提高自控能力。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情感孤独、道德冷漠等,对现实的社会、集体漠不关心,对网友则“一网情深”。因此,要有良好的上网心态,能自我控制,不逃离现实,做个有理想、健康、理智的网民

三、教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技术意识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

网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明确是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教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教育意识并强化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网络道德认识是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理解与评价;网络道德情感是网络主体在一定网络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如憎恨感、愉悦感、责任感等;网络道德意志则是不受网络诱惑因素的影响,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网络行为,包括自主、自律、自觉等。强化学生上网的尊重意识、诚实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升其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境界。

(四)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修正计划,通过分析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修正计划,完善自己,引导学生做自已清绪、情感、行为的主人,从小事来培养自已坚强的意志,从而达到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他律则是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对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技术上的监控,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实名上网,签定文明上网公约等,建立起同学、朋友之间的监督和约束的道德屏障。

四、渗透教学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应采取这一重要途径。在具体的渗透教学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可通过操作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诚信教育,可通过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对学生进行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可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网络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提高警惕,防止伤害,预防犯罪。

五、开发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充实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不仅包括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学生道德思维,自主构建正确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网上道德行为。加强学校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营造文明理性用网的氛围。

净化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网络文明的提升有赖于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

参考文献:

[1]浅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

[2]网络社会・人・教育 鲁洁 江苏高教,

第9篇: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网络行为不道德现象比较严重,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要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纪律和制度建设,建立校园站吸引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手段已初具现代化。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早在2001年我国高校几乎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远程教育接人点有2700个左右,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一支庞大的主力军。但是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丰富生活的同时,忽略了基本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考察和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这不仅是高校德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提供给广大师生的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且是一种结合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交互性”的教育空间。在互联网上,人们只须轻按鼠标,即可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周游世界,相互“面对面”交流。网络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网络使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工作模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型道德,是一条由社会舆论和熟人感情构筑成的道德防线,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使学生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相较传统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更多的是非熟人社会,在这个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缺少监督、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下,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道德他律手段,则很难实行。网络行为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网络道德处于放任状态。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性的,是以“符号”为主体的,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而不像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网民自主意识加强,个性特征更加明显,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空间,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独立选择,情感行为不易被察觉,现实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校纪律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缺少约束、监督和控制,使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有可乘之机,在网上自律状态下的“慎独”境界自然难以存在。有少数大学生心存侥幸,在网上浏览荆专播反动、色情或迷信内容;在BBS上发表过激言论;在聊天室散布人身攻击.性语言甚至相互谩骂、诬蔑,诽谤等等。还有部分学生在好奇、自我炫耀等多种心理的支配下,把网络当成了施展各种“绝技”的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驾驭电脑和网络的能力,如采用各种“黑客”手段攻击服务器、发送匿名或垃圾电子邮件;使用各种“木马”程序,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窃取他人的秘密;在网页中内嵌病毒性代码,散布或传播病毒等;任意侵犯别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对个人隐私直接侵害、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等,这些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同时很大程度地栽害了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健康心理。所以在网络环境下,要求人们道德行为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即自作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真正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同时,网络是最大的信息库,也是最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消除了时空界限,超越了国家民族界线,各种不同文化、思想观点、、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铺天盖地迎面而来,它们的冲突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单一正确的标准去判断。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外来信息流缺乏鉴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国外意衫珊态的宣扬使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伪科学和教义动摇学生的人生观,纷繁芜杂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使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了偏差。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道德选择判断和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中网络道德的对策

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姑息养奸,听之任之,而是要研究网络道德的形成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网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因此有必要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把它纳人高校德育教学体系中,行之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的内容;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的专题。实践证明,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对建立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运行机制和运行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

2.强化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不良道德网络行为的监控。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年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进人21世纪以来,在国家有关法规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各地各高校制订了《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学生宿舍网络管理办法》、《学生网络违纪处理规定》等规定,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但因为网络的虚拟特点,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时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及网络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同时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比如组织专人加强对电子公告牌、聊天室和“论坛”的管理与监督。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保证大学生成长有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3.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转变德育观念,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网络的特点是数字化、虚拟化。在虚拟的网络中,人的身份符号化。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着力培养能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道德主体。在自律道德体系中,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感召”功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愿望的同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在网络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芬、去伪存真,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劣、反动、色情信息的侵袭和诱惑。

4.建立网上德育阵地,设置学校德育专题主页,进行生动活泼的网络道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网络规范化。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人校园文化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要重点建设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阵地—校园网,实现教学、科研、宣传、管理、艺术等信息的共享,让校园远离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自我培养文明使用互联网资源的习惯和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此外还在网上开设丰富多采的栏目吸引大学生到网上交流讨论。网上环境相对自由,气氛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能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网络在形式内容上要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推陈出新,办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和网站的个性特点,用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用美好的作品吸引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用有益的信息充实学生,倡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浏览者访问,增加点击率,只有点击率高的思想政治网站和主页,才能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并发挥良好的启发、培养正确网络道德的作用。

5.培训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过去教育者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一般教育者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更高的学识,具有较高的威信,易受到教育对象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在网络时代,学生理解信息多维化,他们很难简单地按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悟信息。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理解接受信息更主动,常常自己独立自主去判断选择,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因此,。网络需要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又能跟上时展步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