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第1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类型;手法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城市景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也是城市居民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城市建设基于原有的城市文化环境,是长期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城市化妆。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之上,是城市文化内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提出:“新世纪的城市将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并预言:“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和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将殊途同归,而现代城市将更为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饱含着人的智慧和情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精神追求。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城市病愈演愈烈,如何协调好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景观设计任重道远。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的骨架,连接城区各个功能区,犹如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窗。比如哈尔滨城市规划局的虚拟影像公交车,通过公交车在主干道的行驶,上世纪初的哈尔滨市全景一览无余。城市道路承担交通运输、生态和景观的功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风俗风貌。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在速度和质量上都有质的飞跃,然而在设计理念和景观布置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过度倚重道路的交通功能,“重车不重人”,道路过宽,人行横道不方便人群通过,并且绿化系统不健全。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

城市道路破坏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感,不论是主干道还是商业街,都难以产生美感。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应在城市景观宏观规划指导之下,结合城市地形特点和人文环境来具体设计。首先,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城市布局、地形、水文环境、气候等来设计城市道路网,加强道路设计来提升道路的承载量。如西安的混合式路网具有高架桥、环城高速等多种快速道路,但仍然无法缓解经济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而山城重庆开山建桥,立体式交通网像海绵一样吸纳了大量车辆。其次,要以人为本,考虑车辆和行人的视觉习惯和道路使用规律,在细节处体现品质。公交系统、私家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在流通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交通目的,要灵活布置交通标志和绿化,让车流畅通,行人舒适。再次,道路景观要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将城市历史建筑、古街道与现代建筑有机联系在一起。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避免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原有的池塘、河流等自然景观融入进来,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南京长江路南京长江路

以展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为主题,将街道自西向东分为现代文化、近代文化和毗卢寺古建筑文化三段,途径总统府、毗卢寺、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等南京标志性建筑景观。在洪武北路至太平北路南段增设一里的文化艺术长廊,街头雕塑、小品林立,处处体现六朝文化、民国风采。文化艺术长廊与人民大会堂隔街相望,是市民休闲玩耍的好去处。长江路的亮化工程更新了道路景观灯,采用造型古朴、照度低、光色暖的灯饰。道路中间增加绿岛,丰富了道路绿地层次。

二、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城市居住区为人们提供居住和休闲的空间和场所。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过分强调绿化设计,景观设计成为了住宅小区附庸风雅的存在,没有真正深入设计内部。如今商业住宅区设计水平的提升,景观设计成为住宅区的标配,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楼房的售卖情况。

(一)城市居住区设计的元素手法

首先,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池塘、洼地、河流、山丘等,合理改造园内水系,保留原有的树木、石头等,创造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其次,要满足居民的主要活动需求,提升小区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居住区是每个人的家园,身在其中要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做到“动”和“静”功能的结合。“动”包括居民在园区运动健身、遛狗遛鸟、唱歌跳舞等,而“静”是居民的日常休息、下棋赏花等活动。园区通过水系、假山、树木来区分运动场地和休息场地,避免大面积硬装广场对园区生态的损害,“动”“静”区域要合理布局,避免干扰居民的日常休息。再次,景观的设计要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并且具有层次性。现在小区建筑多以欧式为主,景观设计要在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渗透。在亭台水榭、假山、植物的引用上要层次化设计,注意营造私密的空间。最后,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营造浓浓的居家气息,处理好光照和通风问题,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休闲场所。

(二)城市居住景观设计案例———岭南城市居住区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并且地区人多地少,高层建筑密集,这种条件下要解决建筑的防晒和通风问题,就要在建筑的立体景观设计方面做文章。一方面,通过天井、池塘、小河以及庭院绿化来达到空间通透的综合降温目的。岭南的住宅高层居多,建筑的高度超出了植物的覆盖高度,就要在立体景观空间种植矮灌木和藤蔓植物,避免日照西晒和顶晒,还可以在顶层种植植被和布置水池解决顶晒问题。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立体景观能够使居住空间纳入一个良好的通风系统,种植在建筑外墙的绿植可以防止有害气体的入侵,还能调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营造室内小气候。居住空间的立体景观包括公共型、半公共型、私密型以及附加型。深圳万科金色家园把屋顶花园和底部架空层做成立体绿化,与数千平米的空中花园在视觉上形成整体,起到很好的通风和避热作用。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包括公园的景观规划和公园的景观具体设计。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是保卫城市自然生态的卫兵,随着城市公园开放度的提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城市公园依山傍水,以山水、地势、绿植、建筑等围合而成的公共区域,融入于城市或者在城市边缘的公共场所,承担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功能。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

城市景观设计包括硬质和软质两部分,硬质实体包括道路硬化、景观建筑、地形修葺以及小品构筑物等,水系、绿植等属于软质实体。城市公园的园路是园区景点的纽带,包括二级公路、普通园路、园桥等。公园为了避免硬化路面对土壤生态的破坏,园路铺设软硬结合,且曲径通幽,一般禁止车辆驶入。园区内的整体设计要结合水系和地形地貌,保留原有的山丘、池塘和河流,在公园开阔处营造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绿色景观。公园的水系设计要注意雨水的循环利用,对于湖泊水系、大江大河支流应做好蓄洪排涝设计。对于滨江公园、滨海公园要做好防止意外落水的保护设置。河滩、江边、湖畔要避免水泥硬化损害原始生态,可采用卵石、软沙铺设。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案例———橘子洲公园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是狭长的线性景观空间序列,长沙市的重点旅游景点。橘子洲分为“一轴四区”,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橘子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入园只能通过湘江一桥,游客由同一入口进入避免了游园路线的混乱,也不存在景观空间序列的错乱。园路的设置曲径通幽,意在营造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游园乐趣。通过诗词碑、“谁主沉浮”雕塑群到青年雕像,游园的情绪逐渐达到高潮,开始进入过渡景观,在问天台和望江阁让游客远眺宽阔的湘江水面,领略青年在湖南领导农民运动的壮志凌云。

四、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公共场所,广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部分。广场的使用功能包括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精神、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等。城市中的广场景观设计不管是有规则的还是没有规则的地形,它都应该有一定的大小、尺度、对比、均衡、韵律、层次等审美原则,并且城市广场设计也要突出本身的特点。首先,根据设计作品角度的不同及突出重点的不同,在最终效果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其次,根据大众审美层次的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多考虑使用者的文化层次的需求,把它转换为设计思想,体现它的个性,但不能过于形式化,要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背景及气候的变化,这样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才有一定的风格特征。好的城市广场设计其实就是一种生活追求,是一段历史文化发展,又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所以它慢慢向多元化发展,既满足各个层面的人民的精神需求,还要体现当地居民生活的价值观念。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能反映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还反映着当地的城市文化积淀。城市景观设计要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城市发展的现代化、人文化和和谐化做出规划设计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媛媛,姜磊,吴运江.岭南城市居住空间立体景观设计的类型与手法初探[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2,(08).

[2]张益轩,许蕊,解如水.城市公园景观空间序列设计手法探析———以橘子洲公园景观空间序列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5,(03).

[3]余倩倩.城市景观墙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04).

[4]王珏.从江南园林到现代景观———江南园林营建手法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江南大学,2008,(08).

[5]刘龙.城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手法分析———以安庆市御景国际小区景观设计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07).

[6]魏万亮,李凤敏,汪结明,李瑞雪.西北干旱区城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景观设计手法探讨———以乌鲁木齐市南湖广场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3,(02).

第2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街头公园;景观设计;植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087-02

1 引言

城市街头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的基础建设成果的标志。街头公园的合理运用能够极大地缓解城市急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保护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绿地的需求,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提高,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实际上也反映出城市建设的进程。

本案在景观空间设计中贯穿一条亲近自然的思路,在自然、人文、生活三位一体中创造具有思想的生态环境。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中,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城市不再是钢筋混凝土的森林,而是一种品位的再生体,也是一种生活的提炼,在创作中研究人性的需求,在休闲环境中寻找景观亮点,创建出定位于高品质绿地的“休闲生态,自然舒适”城市街头绿地景观。

2 设计定位

2.1 设计理念

在本案的街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以“园林型、文化型、现代化”的理念为指导,在结合当地历史、人文,通过景观节点及小品的运用,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总体景观格局中体现出来。通过历史与时尚的结合、功能与文化的结合、生态本位与人本位的结合来展现整个方案。

本案的街头公园应能体现当地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展示出当地活力和时尚感。在通过科学理性的空间组织实现街头公园的使用高效性、便利性及易感知性;同时,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文脉的延续和文化与功能的充分结合,将使之成为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公共空间。

2.2 完善景观功能

(1)生态功能。强调景观的生态效应,以绿为主,利用植物造景,改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活动功能。注重景观的参与性,强调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切实可行的休闲活动场地。

(3)观赏功能。突出景观的观赏性,注重视觉效果,关注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为周边的居民营造充满文化氛围的自然、优美的休闲空间。

3 设计原则

3.1 整体性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中,把项目即设计对象设置在总体大的环境之中,考察设计对象在整体之中的作用,同时考虑整体环境中其它因素对设计对象的影响,从而判断设计对象的性质和方向。街头公园的景观设计应当将其纳入其自身发展的风格和公园所处具体区位来全盘考虑,而不是孤立独行的。

3.2 形式美

在景观设计规划时,形式和风格要与周边建筑风格一致,景观元素的尺度要亲切宜人。各种景观的比例、色彩、形式均要有形式美原则的指导。

3.3 经济性

街头公园景观的经济性,就是既要顾及造园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也更要顾及长期的养护成本,这关系到后期管理费用。国外的很多景观设计大都经济实惠,崇尚朴素,很少有不必要的铺张设施,这一点很值得借鉴。

3.4 生态原则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原则是使景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和条件,各种植物之间形成的小型生物群落应具备生态性,同时硬地、水体、林荫和绿带之间应当具有良好的相互调节、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除了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外,调节水体、硬地、绿地之间的良好比例也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的。使景观绿化将来有良好的发展,才能在最终达到甚至超越设计要求,也是对景观的可持续性的保证。

3.5 人性化设计

在街头公园设计中所使用的一切设计手段和语言都是以人为中心,由人来评价的。因此,在设计中如何使人们乐于停留下来使用街头的公共空间和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本项目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难题。这包含以人体的舒适度为标准,以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作为空间和景观组织设计的准绳,以人体的尺度来设计活动设施,综合考虑公园内各种人群“性格、职业”的行为需求,体现休闲与运动的活动内容,兼顾老年人养生保健、中青年运动放松、儿童玩乐的户外活动景观环境布置与设计。另外,在达到景观目地的同时,景观空间和设施的表面和隐含的安全性也是设计中应当着重考虑的,在塑造私密空间的同时防止不安全空间的形成,在营造精美构筑物的同时要防止可能的攀爬而造成的坠落。

4 植物设计原则

4.1 因地适宜

植物配置应结合现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自然种植为主,采用叶色各异、树型优美的各种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及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自然、质朴、亲切,软化人为景观的硬性线条,将其融解于自然的基底之中。

4.2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植物配置时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布置,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的景观,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间的搭配,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植物与灯光的有机结合,在中心绿地及重点区域,植物配合灯光照明,使植物具有光影的变化,明与暗的对比,强与弱的对比,使植物更趋生动活泼,丰富夜间景观。

4.3 近、远期相结合

结合慢生型植物(楠木、松等)及各种地被植物造景,使绿化由始至终都能达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效果。采用速生型植物(小叶榕、水杉等)作为背景,成型的高大植物(银杏、桂花等)为主调树种。

第3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道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指标;;

Study on Key Design Indicators of Urban Road Landscape Transect

Gu XiaoxuWei Wei

(1.Shaanxi Province Xixian New Area Jinghe New City Administration,Shaanxi,Xianyang, 710000; 2. Xi'an Railway Bureau, Shaanxi, Xi'an, 710054)

Abstract: Currently,city road rules of greening rate indiex aren’t applicable for the present road landscaping design.This paper analyses typical problems of greening design on traditional road,presents these concepts of half section green rate indiex,classification and its standards.And it analyses an example of a road in Shaanxi,can effectively improve road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ruly people-oriented on farm city road.

Keywords: farm city;road;landscape;green;design index;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田园城市,被称为第三代城市发展模式,其道路兼具大城市和小城镇道路设计及环境特色,不同于传统道路,是从横断面规划上就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减缓交通拥堵,传统的城市道路往往依靠压缩道路绿带宽度、取消中分带、路侧带,绿化率通常为9%—13%,远小于行业规范中的最低指标20%,对道路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对比分析美国、波特兰、日本、丹麦等国家道路红线、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布置方式,分析可得,各国道路横断面设计主要以交通功能性为主,且对城市道路研究较多,但针对兼具大城市和村镇道路的田园城市道路研究较少,也不适合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和交通功能需求。因此,本文基于生态、景观、实用角度提出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为实现真正的现代田园城市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 现代田园道路景观规划指标和半断面绿地率指标的提出

我国大部分城市如西安、北京等,为缓解城市拥堵问题,通常采用在道路红线内压缩道路绿带宽度,道路绿带宽度、取消中分带、路侧带等手段,使得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无法满足CJJ7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绿化率指标。

CJJ7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提出: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绿地率应同时考虑并确定,并符合以下几方面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绿带主要包括: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发现:目前规范中的绿化率指标已不再适用于现在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另外,调查发现,司乘人员行驶时视域范围主要为行驶方向的中央分隔带至人行道。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整道路绿地率指标,提出了半断面绿地率指标用于指导道路绿化设计。

二、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概念

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是指:中央分隔带至单侧道路红线内,绿带总宽度和道路半断面宽度之比,分为两型,有中央分隔带型、无中央分隔带型。

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路侧红线外单侧必须设置15m以上绿带。只有满足前提条件,才可以使用断面绿地率指标公式进行判别。

图2.1 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图2.2 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式2.1)

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式2.2)

——人行道中绿化带宽度

——侧分带

——中央分隔带

——道路红线长度

三、现代田园道路景观绿化类型及指标划分

1、道路绿化类型分为三种类型,即功能型、景观型、生态型。

功能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功能,如安全性、通畅性等,兼顾景观效果。

景观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景观性,如何引入乡土植物树种并选择合理的栽植方式,可凸显地域特色。

生态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景观性、生态性,通过绿化形式,可增大对道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道路碳排放量。另外,还能降低交通噪音,给人们营造良好的低碳生活环境。

2、现代田园城市道路半断面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现代田园城市功能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25;

② 现代田园城市景观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25;

③ 现代田园城市生态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3;

我国大多数道路绿地率仅为9%—13%,依靠压缩绿带而提升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根据调查资料和主观评价显示,在道路红线外没有较宽绿带的情况下,指标小于25%的道路,只突出了道路的功能性,绿化仅作为附属设施。指标大于25%,小于30%的道路,拥有较宽的绿带,能较好的塑造景观,营造出城市美景;指标大于30%的道路,绿带较为宽阔,不仅能充分表达出道路景观,增添城市的美,而且能起到较好地降噪滞尘作用。因此,本文功能型道路、景观型道路、生态型道路划分依据是: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道路景观建设实际经验及道路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得出0.25(25%)、0.3(30%)比例。

四 现代田园城市某道路实例方案分析及改善方案

本文以陕西某新区道路为例分析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明确划分功能。

道路原规划断面:道路全长10.9公里,(秦汉大道-包茂高速),红线宽60米,双向八车道。公交车专用道位于机动车道靠近侧分带的第一个车道,直接式进站,人行道宽5米。

原规划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1m ,=5m,=60m;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0.2﹤0.25,属于现代田园城市功能型道路。

改造实施断面:该路公交车专用道位于机动车道靠近侧分带的第一个车道,乘客乘坐公交车需行走16m,且穿越6米辅道,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而言,不仅不利于安全,而且行走距离较长,设置不够人性化、不便捷。建议该道路断面调整为:公交车专用道位于辅道,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调整人行横道5m改为3.5m,剩余1.5m调整为绿化带,这样可缩短乘客行走距离,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了交通流运行速度,减少公交滞留时间,增强城市景观、降噪、滞尘作用。

改造规划断面半断面绿地率指标:=2.5m ,=5m,=60m;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0.25,属于现代田园城市景观型道路。

图4.1 某路修改断面图和效果图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道路横断规划指标的调整对于道路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道路横断面中适当压缩横断面,提高绿带指标可增强道路景观性,达到良好的降噪环保、滞尘作用。

现代田园城市道路景观在注重道路功能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景观生态效果。因此,现代田园城市道路横断面需综合考虑规划设计。

五 本章小结

本文针对传统道路横断面设计不满足行业规范,肆意侵占、压缩红线范围内绿带,造成环境、景观质量大大下降的问题,结合田园城市道路景观要求,提出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公式进行判别,分为功能型道路、景观型道路、生态型道路。随后,根据研究成果运用在陕西某新区,指导道路横断面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景观、环保、降噪、滞尘效果。

作者介绍:

第4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园路;景观;类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园路是景观设计中的脉络,除了交通的作用外,还有游赏的需求。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古典私家园林,讲究自然天成,园路曲折迂回; 而古典皇家园林,则讲究规则对称。多数城市道路主要是组织交通、运输; 而园路还兼有其景观上要求: 路向引导; 提供娱乐、休憩场所。

一、园路的类型

景观中的园路以主要园路为主,以次要园路为辅,再由游憩小路逐渐深入各个景点。广州某公园中的园路设计当然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从公园的平面图上看,园路的分布有点像树枝的生长形态,由主要园路支撑,渐渐向次要园路与休闲小路展开,划分了公园景观的空间。由此可见,按照园路功能的主次,我们可将它划分为主要园路、次要园路、游憩小路或休闲小路。

主要园路就是景观设计中人们常说的主干道(图1)。它贯穿于整个景观,是景观中的游览主轴线,是游人比较集中的路线,因而其设计还要考虑发生突发事件时消防、急救必要的车辆通行,以及平时游览观光车、管理车辆的通行等,它的作用更偏重交通。其宽度为4米至6 米。通常主要园路的路型是路堑型(图2左),路面低于周围绿化草坪,嵌于地表绿化以下,路沿石高出路面,利用路边的暗沟排水。其路型本身就可用于排水。在景观中的大部分园路通常是路堑型。园路的类型除了路堑型还有路堤型(图2右),路面高于周围地面,利用明沟排水,形似堤坝。这种类型的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城际公路、高速路。而在城市中这种路型就比较少见了,它一般被用于景观设计,协调园路与景观的整体效果,但是较之路堑型其数量就少了很多。还有特殊型,如汀步、磴道、攀梯、栈道、鹅卵石道等,都是根据不同需求所设计的,主要用于休闲,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根据不同情况,园路的形态可以多变。如,根据园路的外观结构可将园路划分为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三种。笔者个人认为,特殊型园路其实就已经包含在路堑型、路堤型之中,特殊型只是在路面材料与形式上有一点区分。

图1

图2

主要园路分出“枝干”形成次要园路(图3),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它的路型也基本上是路堑型,主要用于景观各个景点的沟通。人群经由次要园路向各自想要游览的景点走去,相对于主要园路来说,人流在次要园路上就较为分散,它的作用就偏向于观光游览了。所以其在宽度上比主要园路窄,宽度为2米至3.5 米。

图3

通过次要园路,人们就到达休闲小路(图4)了。如其名,这类园路是供人们散步休闲之用的,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自由布置。这一类型的路也比较多变,如步石、礓、礤、踏级、磴道、木栈道、鹅卵石道等。其可按照景点所需进行设计,装饰性较强,是园路设计的重点,设计师考虑更多的是它的观赏功能,即如何将它融入景观。休闲小路所运用的路型大多是特殊型。其形式有双人道与单人道,双人道的宽度为1.2 米至1.5 米,单人道的宽度为0.6米至1 米。

图4

此外,园路还可以按照其他方面的功能、形式进行分类,如按路面铺装材料、园路的形式(廊桥、汀步)等进行分类。

二、园路的作用

不论是什么路,其首先起到的是疏导交通的作用。公园的园路设计,在交通方面处理得较为理想。公园出入口处有供行人进出的阶梯,旁边也有供车辆进出的公路,以方便突发事件时车辆进出。而在公园出入口及主要道路处均设有残疾人使用的轮椅通道。

公园园路的游览导向功能也很到位。让游人按照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去游览,引导游人游玩,是园路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园路的走向直接关系到人们游览整个景观的顺序,园路的线条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景观中的许多景点就是靠园路连接起来的。园路的总体规划是需要设计者精心考虑的。公园园路在转弯处或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处都有较明显的识别系统,起到指向的作用,使游人可以顺利地找到想去的地方。

园路除了要疏导交通、指引游向,还要注重游览的需求。园路本身也是一种景观,在高处俯瞰,我们就会发现整个景观就像一幅抽象的画,而园路就是这幅画的线条,优美地把景观划分为若干部分。中式古典园林中常用因地制宜的手法,将园路设计成优美的曲线,蜿蜒曲折,穿梭于景观之中,若隐若现,以丰富景观,延长浏览路线。也就是园路的曲折要有一定的目的,随“意”而曲,曲得其所,如在自然式水池岸布置道路随池而曲,略有凹凸变化;为逾越石山,花丛等障景而曲,这样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同时,要避免在短距离内曲得太多以及走投无路的曲。园路本身的花纹也是人们驻足欣赏的一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路面以其多种多样的形态纹样衬托、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情趣与观赏性。纹样起到装饰路面的作用,园路的纹样常因场所的不同而各有变化。路面的纹样与材料、景观相呼应,起到加深意境的作用。如果铺路材料的单元构件尺寸较大,路面图案就应尽可能简洁,以使园路的整体效果不会过于花哨,避免矫揉造作。只有在需要满足一些特殊功能的时候,才使用凸起于路面的图案。虽然园路与各个景点相比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往往不作为观赏之物,但在景观中也起着一定的审美作用,这种作用多是在人不知不觉中感染人的。鲜花还需绿叶衬托,园路就是“鲜花”旁的“绿叶”。

三、园路的设计要点

景观中的园路设计与一般的城市道路设计不同,是由它们的功能与作用的区别决定的。园路设计有什么要点呢?以该公园为例,其路面多种多样。有的平铺,路面较为简洁,在选材上一般使用石板、混凝土或结实的泥土,这类路面常常用于主干道;有的路面上设图案花纹,用碎石、卵石等材料拼出各种图案,在不知不觉中为景观增添了一笔色彩。对于前一种路,人们往住会走得比较快,一走而过;而后一种路面上有花纹,人们会边走边欣赏,所以走得较慢。所以园路的设计很注重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另外,有的园林或风景区将路面设计得很有个性,而且在路边置些景观小品,以吸引游人驻足,形成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一道风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园路的宽度、形态也可以根据功能、地形进行一些必要的变动,以调节人们游览时的心情。古代的园林设计就经常运用因地制宜的手法。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从中式园林与欧式园林的对比来看,中式园林中的园路以三岔路口为主,这类路口比较有情趣,游客会为选择走哪条路而踌躇,然后兴致勃勃地朝选好的路走去,而没选的那条路又给游客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游客会想如果走在那条路上会看到什么美景。而欧式园林的园路则以十字路口为多,这类路口比起三岔路口就有少许的庄重,自然就少了一点情趣。所以为了多增加一点景观的自然情趣,设计师可以多设置些三岔路口。园路在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陡坡地形及其他特殊路段之外,一般情况下尽量用正相交方式。若相交角度过于小,一来使车辆不易转弯,二来容易使游人为图方便而从绿地中穿行。锐角部分的转角处还应采用圆形的转角。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该公园可以说是以一种形式为主、以多种形式为辅的景观设计,其中包含了中西两种景观风格,在路口的处理上适当、合理。

在景观设计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以供人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园路必须满足导向和组织交通的作用。人都有走捷径的心理,所以园路设计要考虑到这一点,否则就会出现一些绿地被走出一条“路”的现象,然后不得不在这条“路”上再修一条路,这就变成一个被动的设计。

根据景观规模、人流量大小,设计师在设计园路时须注意园路的密度,避免因园路太少而引起人流拥挤、绿地被践踏的现象。而园路的坡度设计也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坡度设计要求在先保证路基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减少土方量。一般来说,主要园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3%。次要园路和休闲小路等纵坡宜小于18%,超过18%则应该设计台阶、梯道,台阶数不得少于2级。

公园的园路设计对园路与景观建筑、景观小品、绿化、水景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园路更好地为其他主体景观、服务,真正做到了路景合一。

四、小结

随着园林景观建设的加快,园路设计在其中的交通引导、配合景点等作用也在日益重要。每个景观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园路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点,不能照搬照抄,失去自己的特色、总之,作为园林景观的引导者,园路在园林游览中发挥重要作用,园路设计的优秀也直接关系着整个园林项目建设的成败。于是,需要设计者严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搭配,满足园林景观的实际需要,是园路设计真正实现技术性、时效性、功能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许丽,中国古典园林园路的意境美体现[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9(07)

[2]许丽,中国古典园林园路的意境美体现[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9(07)

[3]张鹏,赵彦,现代园林与社会价值取向[J],科技信息,2009(29)

第5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滨江滨湖;城市湿地;种植规划设计

1研究意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滨水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湿地也是构成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Kevin Lynch 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五要素”对于滨江滨湖城市而言,其中的边界、节点、区域等都可能由城市湿地扮演,这些要素对于城市居民与外来旅行者而言,是重要的城市特征。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与吴良镛教授等探讨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理论,大力倡导在城市建设中优化山水布局,建设美好家园。钱老的这一主张得到许多规划和园林学者的积极响应,学术界认为这是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和传统园林理论应用到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积极理论探索。

由此可见,建设和保护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是建设美丽城市的重要一环。而湿地的种植规划设计则是保护和优化城市湿地功能,并展现湿地之美的重要途径。

2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分析

由于既要综合考虑优化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生态系统,又要通过规划设计展现湿地之美。这就涉及到需要将不同尺度不同视野视线关系的湿地进行划分,并对不同类型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根据功能需要对滨江滨湖的湿地进行种植规划和设计。基于此,笔者认为需将重要的功能性湿地与人工湿地区别对待,并以江城武汉为研究案例,作出以下分类分别进行研究。

(1)大江大湖自然功能型湿地。如武汉城区长江江滩、汉江江滩,梁子湖湿地,东湖湿地,汤逊湖湿地等。这类湿地在调节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水源地,净化水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以保护性规划为主。

(2)尺度较大的人工湿地。此类湿地主要出现在大江大湖与城市的交界地带,已经或尚待建设的滨水休闲空间中,如武汉江滩公园、滨汉江景观带、东湖听涛景区、磨山景区、落雁景区、沙湖公园等。此类湿地是城市园林化的直接载体,并且拥有较大的绿量和众多的观赏者,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质空间。此类湿地的种植规划应强调视觉效果,并依据不同视觉不同感受完成从总体到细节的设计,形成体验丰富的三维空间。

(3)尺度较小的人工湿地。如武昌四美塘公园、内沙湖公园、汉口西北湖公园、武昌紫阳公园、沿三环线湿地、芳草溪、太子溪等等。此类湿地距离居民区较近,是重要的小尺度慢行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观赏者多而且以步行为主,应考虑多设计为细节丰富,色彩绚丽的湿地花园。

3以武汉为例的滨江滨湖城市湿地种植规划与设计

基于前面的分类,对于以武汉为典型的滨江滨湖城市湿地进行种植规划设计的研究。

3.1大型自然湿地种植规划

大型自然湿地因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应该是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结构和外貌的规划设计方式为主。历史上因为其与城市的关系密切,过度开发和人为干预,其功能已经严重衰退,保护规划迫在眉睫。

滨江滨湖城市的大型湿地具有以下特征:尺度大,如武汉的大型河道有长江、汉江、府河等,都是流域大,水流量大,且宽度较大,由于其流量的变化也很大,它们都拥有宽阔的消落带。在没有人为过度开发的地段,其滩涂都达到了数千米。与山体关系密切,共同形成了山水相依的城市景观空间,如武汉的东湖水域主要有九峰山系的降水向北汇聚而成,而该山体的水系向南汇集则形成了中国第十大淡水湖梁子湖。由于城市开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原有植被和生态结构严重受损。如长江武汉段很多地段的滩涂已经消失变成城市建设用地,而许多大型湖泊如汤逊湖、东湖面积缩小且已富营养化。

针对以上特征,对于大型城市自然湿地的种植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广泛调研。调研城市自然湿地的现状。调查主要选择长江武汉段、梁子湖江夏沿岸,东湖风景区滨湖区域等。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滩涂宽度、湿地群落结构(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及物种名录等)、周边山体分布与视线关系。其次,分析调研结果,制定种植规划方案。可以预见的是,武汉市域内应该不存在较为理想的湿地顶级植物群落。现存的湿地植物群落较为理想的应该是次生湿地植物群落,原因是历史上多次的破坏与长期高强度的人为干预。但是完全恢复成顶级群落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详实的原始植被调查资料。在人工干预强度较高的情况下,营建次生湿地植物群落。次生植物群落的结构完全参照生境较好湿地的群落结构。如长江滩涂可以参照白沙洲湿地的群落结构,即稀疏的旱柳(Salix matsudana)树丛加上致密的荻(Miscanthus saccharifolius),伴生种为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utus)、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愉悦蓼(Polygonum jucundum)等。

3.2尺度较大的人工湿地。

3.2.1大尺度人工湿地的特征

人流较为密集。人工湿地的营建一般是为了满足城市市民的游憩需要,如武汉汉口江滩、汉阳江滩、武昌江滩、东湖听涛景区等等。植被情况以人工群落为主。主要以人工引种的观赏植物为主,但部分养护较差的地段植物群落出现自我演替。如东湖磨山景区、九女墩、猴山等的山水交界地段,原有的人工种植的乔木层植物如池杉、樟树作为乔木层建群种依然存在,下层的地被植物已经死亡。本地自播能力较强的野生植物如乌桕(Sapium sebiferum)、三角枫(Acer burgerianum)、山合欢(Albizzia kalkov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冬青(Ilex purpurea)逐渐成为中层优势种,而下层开始出现以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异穗苔草(Carex heterostachya)、白花龙(Styrax faberi)、禾叶山麦冬(Liriope graminifolia)、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等为主的情况,还出现了紫藤(Wisteria sinensis)、海金沙(Lygodium japonium)、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等层间植物。更为重要的特征是这类湿地空间类型通常与城市形象关系密切。其边界或整体的视觉特征决定了城市给人的直观印象。如城市居民或外来游客来到东湖景区,看到的除了浩瀚的湖水,就是水岸上由池杉树林组成的平直单调的天际线。

3.2.2大型人工湿地的种植规划设计

营建色彩丰富的植物空间,改善城市形象。分为三个方面做好大型滨江滨湖的人工湿地种植规划设计。

(1)总体林相改造。此方面武汉大学珞珈山可以作为一个正面学习的案例。春天的珞珈山是由常绿的松树林和嫩黄色的栎树树丛组成的,远远望去是一大片深绿和草绿交错的色彩斑斓的山林,偶尔还可以看到山林中有少许白色的豆梨盛开。而秋季在常绿的松林映衬下,高大而鲜红的枫香树正染红山林。因此,笔者认为营建出色彩丰富,季相更为突出的整体植被外貌是改造大型城市湿地的第一步。

(2)优化植物空间,塑造各类怡人的空间类型,清除改造无意义的废空间。设计如地形微微起伏的林间阳光草地,树影稀疏斑驳的林下空间,层次丰富的观赏林带和隔离树丛,适合漫步观赏的水边湿地花园等等。但像汉口江滩滨水区那种垂柳树阵、东湖听涛草地上大面积的红枫林这类无意义而难以使用的废空间要清除和改造。因为在水边的垂柳树阵下,人无法进行游憩活动,垂柳树丛还会遮挡人们的视线,使江滩上的人们观赏不看开阔的江景。而大草地上成片的红枫林不仅生长不良,层次单调且缺乏景观参与性。

(3)改造滨水植物天际线。优美而富有变化的天际线是滨水空间令人愉悦的重要因素。武汉市在历史上沿湖大量种植单一的池杉林荫道和池杉树丛所形成的平直的天际线,随处可见,过于单调,也缺乏色彩变化。此方面值得借鉴的案例非常之多,最著名的当属英国著名的谢菲尔德公园(Sheffield Park)水岸(图1)。在水岸边可以通过移除部分尖塔形树冠的池杉,增加圆球形或卵形树冠并且也较为耐湿的秋色叶物种如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乌桕(Sapium sebiferum)、榔榆(Ulmus parvifolia)、桑树(Morus alba)等。而距离水岸较远的地方增加高大的常绿背景植物和色叶乔木。需要强调的是可以引入少量的园艺植物如金枝国槐(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金叶皂荚(Gleditsia triachantos 'Sunburst')、金叶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Aurea')、金边女贞(Ligustrum lucidum)、蓝冰柏(Cupressus 'Blue ice')等等,但不宜再过多种植大量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应大力种植本土的常绿乔木如冬青(Ilex purpure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山矾(Symplocos sumunti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等。

3.3尺度较小的城市湿地。

武汉市由于湖泊众多,小型湿地遍布城市各区,还有部分的人工水渠河道贯穿,因而有着较多与城市居民区紧密相依的小型湿地。利用这类小型湿地改造成各类水花园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净化水质和创造怡人城市空间都意义重大。由于此类小型湿地多数都紧邻城市步行系统,游人众多且主要以缓慢步行为主,所以需要滨水植物组合需要有较多的细节,因此建议设计出各类讲究植物高低和色彩组合,植物种类繁多的湿地花园。欧美国家各类色彩丰富的湿地花园(图2)是本类型设计的学习模范。在此方面,武汉植物园(图3、图4)和武汉各类已经设计完成的湿地公园如金银湖湿地、沙湖公园、光谷秀湖湿地(图5、图6)都已经做出了不少的成绩。以后需要遍及到更多的小型城市湿地和城市小型河道,如紫阳湖、东湖、汤逊湖、汉阳三环线水系、汉阳芳草系、六湖连通水系、武昌巡司河等等。

图1英国谢菲尔德公园海水景观图2美国芝加哥植物园滨水湿地植物景观

图3武汉植物园滨水湿地花园景观图4武汉植物园湿地公园

图5武汉光谷秀湖湿地花园景观图6武汉光谷秀湖湿地花园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结语

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种植规划设计研究是一项繁重而周期较长的工作,本文试图提出该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构想。笔者认为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中有几个环节必须做好充足的工作。首先是大量的现场调研,比如以武汉为例的研究应大量调研武汉市域各种类型的湿地现状,掌握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对湿地格局和物种构成做出分析和总结。然后是绘制大量的规划设计结构图,对各种类型湿地做出规划设计分析后,通过剖面和平面做出规划设计。再后是试验性的尝试,将规划设计成果尝试性的在一部分湿地中应用,并根据效果和使用情况对物种构成和高低色彩关系做出调整,形成最终的规划设计成果。最后是推广应用,将最终的滨水城市湿地种植规划设计形成理论性成果,便于全社会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英)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M].London:Ashgate Pub Co,1992.

[5] (美)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6] (美)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第6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历史保护;历史性城市景观;中心花园

1 概况与历史

中心花园是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大的城市花园,布局精巧、特色鲜明。作为鉴证天津历史的城市花园,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特殊的历史纪念性、广阔的文脉延续性使中心花园超越了单纯的景观花园的范畴,可以视作历史性城市景观。

2 目的和意义

中心花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是城市居民体验自然景观、户外活动、聚会息憩的场所,也是人们体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的主要媒介,成为人们了解认识城市历史、现实和未来延续性的窗口。人们通过公园的规划布局、植物景观、设施小品等,解读天津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而了解城市的精神、城市的文化。

随着天津市十四片历史保护街区的保护规划出台,中心城区的改造与更新成为城市规划的新任务。中心公园街区的整体保护利用是历史保护中我们应当思考的新问题,中心花园历史保护街区由于涵盖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性城市景观,那么中心花园的整体保护利用规划将为众多历史保护街区更新探索新路。

3 改造面临的问题

中心花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功能,但是随着天津市的经济迅猛发展也给中心公园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心花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心花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问题凸显,难以满足现代新型社会大众生活及审美的要求,并且与历史街区保护有着功能上的滞后性。如何协调中心花园与现代大都市生活变化之间的平衡,己成为中心花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 保护原则

4.1 整体性原则

从功能布局、对外交通联系、植物景观和设施小品等整体设计。

4.2 原真性原则

保留法式环形放射的花园布局结构,恢复花园核心历史性景观。

4.3 地域特色原则

根据天津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选择本地树种中带有法式风貌元素的树种进行种植,体现地域的识别性和历史风貌识别性。

4.4 以人为本原则

作为开放型的公共花园,在布局中多考虑公众的需求,从景观布置到休息设施都要以市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4.5 生态性原则

因为地下空间开发的关系,公园内部不能种植高大乔木,规划中选择了就近移栽的方法,有效的保留了大量古树,并且在景观设计中使得绿化面积增大,活动区域更集约,合理利用土地。

4.6 时代性原则

作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改造更新设计,既要保护原有历史文化元素,还要在设计中体现时代赋予的新功能,两者综合考虑缺一不可。

5 规划定位及方案解读

根据综合分析将中心花园街区打造成为辐射周边的公共核心,充分考虑区位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错位发展将街区定位为集中展示法式风貌特征,以精品商业、文化休闲和特色居住为主的综合型历史文化街区。中心花园则成为高端文化休闲为主的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

(1)在花园历史风貌恢复方面出现过几种方案的比拟,起初想要恢复初始模样,但是无论交通流线还是功能格局都不符合街区的整体定位。而后提出恢复法式经典园林的设计构想,但过于奢华,不便管理和维护,且不符合公共开放型花园的风格。最终以法式经典园林元素为基础,结合路网格局和功能需求,形成了最终方案。

(2)在历史记忆的延续方面,以中心花园的核心景观为切入点,恢复其建成时的八角凉亭,让历史脉络通过主景观唤醒人们心中的中心花园历史记忆,强调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识别性,成为中心花园新的地标。

(3)功能分区组织方面注重与周边建筑的联系,强调功能上的互补。外侧人行环路为商业建筑提供户外休息空间,两侧高大乔木形成的荫郁让步行空间更加宜人舒适。外环路内侧形成6个节点,不仅是次要的景观节点,而且还是人们休息活动的开放空间,有效的将外侧人流引入到花园的主景观区。花园中心为核心景观区,主要是提供观赏和地域标示性作用。

(4)通过研究法国经典园林案例,结合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形成空间特征外高内低,强调绿化种植,几何放射的小尺度景观园林方案。外侧为高大乔木,中间过渡区为小乔木,内侧为灌木,核心是花坛。树种选择以法国梧桐布置于行道树及外侧;梨树、海棠、玉兰布置于中部过渡区;小叶黄杨、海桐、洒金桃叶珊瑚形成几何图案布置于内侧;核心区花坛因时节定期更换(图1)。

6 总 结

人文历史与地域传统对城市历史性景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拥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其所属的实体环境,共同构成了历史性城市景观。要在历史性城市景观设计中实现时空连续性,实际上就是要在设计中体现对城市文脉及地域的尊重。在中心花园规划设计中,尊重文化,保护传统,力求引出历史保护多项原则;同时也注重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要求,将现代与历史紧密相连,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7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功能;绿化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不仅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也被划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设计出具有人性化和风格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如何改善城市人居坏境?这已成为关系到城市能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1.片面追求景观美感,缺乏人性化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过分注重形式化、美学化,使得公园成为城市的一个展览品。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气势宏伟的广场。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准确来说,城市公园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休息、互动、交流的场所。目前,大多数景观的设计缺乏人性化,使人和公园环境无法达到一个很好的互动。例如:经常会有标语提示‘切勿践踏草坪’‘切勿触摸’等,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园景观规划中,对于人的个体行为的忽视。其实,在规划草坪这块,完全可以把一个大草坪分割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间段,把其中的个别几块进行公共开放,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触碰性,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的压力。

2.忽视弱势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该更加细致地考虑到各类游人的需求,服务对象还涉及到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应针对这些特殊群体,设计出具有人性化的规划方案。而很多公园却很少在规划上体现出对这些特殊人群的考虑,大部分的公园规划,往往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一些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另外,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到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的轮椅都难以进入。虽然残疾人在市民中占的比例并不高,但他们更需要温暖的关怀,更需要接近大自然,放心自己的心灵。

3.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运用一些常规的设计手法,常常流于形式套路,并没有把本地的文化内涵很好地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得公园缺乏人文魅力和特色。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都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倘若能够在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中,合理地展现出本地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则将会大大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可成为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

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和绿化设计

在现代公园景观规划中,需要对公园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功能划分,使得每一个区域都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之间密切联系。为此,需要把公园空间划分为‘闹’和‘静’两个属性区域

1)“闹”,即娱乐区,这部分是在现代公园规划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娱乐区可以配置溜冰场、儿童乐园、游泳池等公共设施,考虑到可能会人流量较大,所以,应该规划在公园的入口附近,方便市民进行娱乐活动,不过,要注意娱乐区的噪音隔离,可以借助于假山、灌木丛等之类隔离物。这些自然物种,可以很好地与人文环境融合,发挥其最大价值。

2)“静” 即休息区,这部分也是个重点,大多数游客来到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和休息,为此,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多布置一些山水草木。具体的设计中,各类景观应该合理分散,避免相互重合或干扰,可借助一些山石、雕塑、花草树木创造一个观景走廊,这样一来,游客就可以在这里放松的喝茶、散步、聊天。

3)‘建筑小品’即一些小型建筑设施,它们可以起到装饰、照明、展示,方便游客休息的作用。通常的建筑小品,造型精巧、富有特色。它大致可分为四类:1装饰性小品,例如:喷泉、香炉、各种类型地景墙以及景窗等。2照明性小品,例如:各类路灯、灯头、灯柱等,它们的存在,为公园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夜景。3展示性小品,例如:布告板、指路标牌、导游图板、景点说明牌。目的就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同时能够节省时间,让游客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乐意游玩的场所。这样的设计,更具人性化和服务化。

总之,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物,它无论是在象征意义上,还是在实际功用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加之,当前国家城市化进展速度加快,未来的几十年,将会有更多的人群涌向城市,在城市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因此,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以及实施力度,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和谐推进,是现代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建设;节地措施

1 节地措施的意义

对园林建设来说,科学规划是需要依据的准则。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既是为了迎合园林“节约型”的思想,也是为了达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土地资源相对稀缺。要使园林建设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规划园林的面积,做到合理开发。根据要进行开发的土地资源的现状,制定出一套以节约为本的园林建设与绿化的方案,进而迎合城市发展的方向,同时,为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改善作出贡献。

2 节地措施的具体方法

2.1 对节约用地进行严格的制度规定

节约用地使得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得到大大的缓解。但是,由于我国的节约用地相关政策不具有时代性,没有随着我国的发展作出相关方面的改进,因此,在制度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针对园林建设,需要国家根据对其现状的分析,颁布新的合理的政策法规,并对原有的标准进行补充和修订,使其与园林建设的发展相一致,并全面贯彻“节约用地”的理念。

2.2 对园林设计进行相应的标准约束,强调设计中“节约”理念的融入

园林的设计工作往往需要设计师根据其特点进行设计,而设计师又容易忽视节约的概念,因此,要制定相应标准对设计工作进行要求,并对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审核。要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进行土地规划和分析,根据建筑物的建设及树木绿化方面的要求,以最佳的土地划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设计之后要有相关方面的专家针对用地的经济效益方面及资源节约方面进行审核分析,进而,进行方案的优化,使得制定出的园林设计方案能将节约型园林的优势充分发挥。

2.3 节地措施的实例

关于节地措施所带来的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2个事例:一是泉城公园的生态栈桥。二是龙岩中山公园的事例。泉城公园的生态栈桥如右图:

泉城公园总长为820 m,平均宽度约为2.7 m,其主体部分由钢结构组成,该生态栈桥从公园西南角玉绣河广场开始到东南角的生态广场结束,空间格局总体呈现“S”形,从植物园南半部迂回穿过。生态栈桥的建设用于连接泉城公园内南区各景点、设施和水系,并对原有步行系统做以补充和完善,从而扩大园内空间景观的整体布局,达到一种“游客走几步,景色就会有所变幻”的最佳效果,这种方式既节省地面空间,又保留原有绿化面积和园林景观,使城市生态更加完善,更体现对土地资源的节约。

龙岩中山公园是一个通过合理利用空间用以达到节地目的的事例。设计的思想是:在规划中通过依据立体原则、并结合“综合利用”的概念,开发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台地和地下设置的人防设施作为停车场,从而建设出一个组合式的建筑以节约建设用地。龙岩中山公园利用了原有的公园厕所靠近解放路及地形高程差,把公园内的厕所、垃圾中转站等进行综合考虑,沿着街道底层依次建设为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从而节约建设用地,也使得污染点有所减少。

3 结语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需要经过长久努力,并通过结合现代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技术,对园林的情况作出合理分析和规划,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条例法规对节约型园林进行开发,以此使得我国的园林行业向节约型方向发展得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 刘武,陈勇.建设节约型园林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J].绿色科技,

2014(9)

2 任启闯.建设节约型园林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7)

第9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公园POE居民交流 地区文化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沈阳204地区位于沈阳市东部,是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成片改造的,为当时沈阳市典型的职工家属区,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基本上按改造规划实施。该居住区的住宅建成年代跨度大,成分比较复杂。其地区北侧的带状公园是这次的研究对象,带状公园占地约4.3公顷,从区位上分析该公园位于居住区的北侧呈带状分布。公园没有主入口,居住区内各条支路都可以到达公园,与居住区连接紧密。由于人流出入方便故该公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公园由小广场、游戏区、休闲区、水体和草坪几个部分组成,几个功能区由线形自由的环状园路联系形成整体。根据不同功能区的使用要求,游戏区内配有少量游乐设施;休闲区内则布置有较多的石桌椅;水体为北运河,沿岸为硬质岸线。草坪周围没有护栏按设计意图是能进入使用的。

2研究方法

POE是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英文缩写,POE方法是指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目的是为了判断由建筑师们所做出的设计决定是否真正地反映了建筑使用者的需要,有助于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将来更好的指导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真正实现服务育人的美好愿望。

二公园使用现状

2使用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1)主要使用对象

该公园由于属于居住区公园,所以使用者相对固定,多为该地区居民,大概占使用人数的90%。其他地区使用者占10%。

(2)使用对象年龄

使用者中其中55岁以上老年人人数最多,占46%;其次为36~55岁,占29%;青年人的比例为11%。在对游人来源分析中可以发现,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是204地区居民,占80%以上,周边地区来此游玩占20%。根据不同日期的数据分析发现,老年人是公园长期的使用者,且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公园的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早上晨练,白天休闲、散步。而年轻人则在傍晚以后或者节假日比例才明显升高。

(3)到公园的距离和交通方式

由于带状公园主要服务于周边,所以90%的游客到公园距离不太远,因此大多选择的人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来此公园。

2使用状况分析

(1)道路引导

调查发现,48%的游客对于道路便利方面和引导性方面都表示认可,47%的游客认为一般,还有7%的游客认为道路不便利,引导性较差,希望园中有更多个性的地面铺装。观察发现,公园内道路系统单一。虽然指向性强,但是沿线缺乏趣味,没有供游客停留驻足的节点空间。人在其中通过看到连续相同的道路景观,很快会觉得疲惫。所以应该在保持良好引导性的同时,提高通行的乐趣。

(2)空间分区

游人在此进行的活动各不相同,45%的游客到公园进行锻炼身体或者玩耍,唱歌等动态的活动,18%的使用者只是偶尔路过此地或是等人约会,37%的游客在此写大字,聊天,下棋,打牌。进行的是相对静态的活动,而调查者24%的游客认为公园空间分区明确且丰富,14%的游客认为一般,有62%的游客觉得空间单一均质,不能满足各活动的需要,希望增加更多样的活动场地。

(3)文化气息

居住区公园作为居住区的一部分,自然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生活文化气息。以本案为例,作为一个典型的大型国企的职工宿舍区,其中必然有着浓厚的工业文化气息,而居住区公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必能从景观上体现出与该地区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必然与其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但是,64%的游客认为园内文化气息较少,希望增加文化设施及文艺活动数量。21%的游客认为一般,只有15%的游客认为园内文化气息好,每天自带音响设备来到公园锻炼。

(4)服务设施

由于使用者的活动偏好不同,他们对公园设施的需求也大不一样。由于园内缺乏座椅,仅有西侧的广场设有座椅,64%的游客认为座椅的数量与布置不能够满足使用需求。64%的游客对水景设施满意,而22%的游客希望园中有更多的喷泉、跌水等水景设施。36%的游客对照明设施满意,43%觉得无所谓,有21%认为夜间灯光照明不足,路灯数量偏少,灯光暗弱,容易引起使用者的不安全感。

三 结论与建议

1增强交通空间的节点控制

在公园线通空间的前提下,保证其良好的交通指向性,通过在沿途增设座椅、小型广场、凉亭、回廊等方式,丰富交通的沿途空间构成,使得游客可以在带状公园通过的途中有驻足观赏的场地。同时,多节点的设置也可以丰富公园的空间构成,使得游园的过程增添趣味性。同时通过增加标识牌、标志物、指示性景观小品、铺地或绿化边界的变化,来进一步增强公园内的空间引导性

2强化空间的动静分离

由于使用者年龄的不同,所使用的需求也有相应的变化,带状公园应该在风格统一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各个使用阶层的需求。通过合理分区的方式来使得空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使人在行进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功能的节点空间带来的乐趣。加强节点之间的过渡联系和变化,也可以使游人体验到“动静皆宜”的空间感受,使得在此游玩的游客各取所需。

3培养公园内文化气息

在节点空间设计中,应该有效地利用、保护公园内现有的工业设施,将这些有特色的设施结合周围环境作为景观节点,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延续地区文化。例如公园内的有工业特征的管道,它是沈阳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记录着沈阳这个工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建议公园节点空间结合自身特色创造富有地域文化和主题特色的场所,设计中融入对城市发展有记录意义的景观小品等。

4完善公园内务设施

完善的设施是成功的滨水空间设计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提高人们活动的方便性与舒适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会直接影响游人在节点空间活动的使用效果,导致休闲娱乐基本功能的丧失。建议适当增加座椅和公厕等公用服务设施,以方便游客使用、同时在公园内设置路灯,提高公园的人性化和舒适度,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园的利用率。

小结

通过对204居住区北侧带状公园的研究,运用POE的分析方法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对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通过提高居住区公园的环境水平来使得居住区的交往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的场所(第二版)[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