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养猪市场研究精选(九篇)

养猪市场研究

第1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偏好高品质猪肉,这使得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三元生猪品种在我国更受欢迎。但近几年来,“双汇瘦肉精事件”等猪肉安全事件的频发引起了人们猪肉安全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催生了土猪肉市场的兴起。“土猪”这个概念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催生了一个亿元市场。不少企业开始发展生态养殖,或者是发展国内土猪品种的养殖。为了研究宜昌市土猪肉的市场,我们与宜昌市农牧业龙头企业东鑫牧业有限公司取得联系,课题组开展了关于宜昌市土猪肉市场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宜昌市土猪肉市场的现状,并给出调查分析后的建议。

1.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首先走访了宜昌市东鑫牧业实地养殖基地,参观了实地养殖情况,对猪肉的品种、来源、养殖方式、供货渠道等进行了了解,对企业的规模以及市场前景进行了调查询问,在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对后期的问卷调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在问卷设计上,参考了大量国内已有的相关资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在调查中我们采用随机的方法,在大明菜市场、北山便利超市,国贸大厦,儿童公园和滨江公园等地投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12份,确保问卷的普及性、广泛性、公平性,最终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

我们用得到的数据算出各个选项的百分比,画出对应的饼图、柱形图。

2.分析结果及建议对策

2.1分析结果

通过调查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土猪肉市场的因素:

(1)虽然土猪肉相比于普通猪肉,更加环保,健康,口感更好,更受消费者喜爱,而且现在的消费群体都有健康饮食,绿色饮食的理念,但是土猪肉的市场价格过高,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不能够长期承受这样的消费,这导致普通猪肉仍然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主要市场,消费群体购买能力不强,需求量跟不上,难以大批量的消费,这就直接导致了土猪肉消费市场难以扩大。

(2)猪肉价格不稳定,土猪肉市场的价格缺少规范性。土猪肉价格是随市场波动的,而且变化幅度很大。市场需求量变大,则猪肉的价格急速上升;市场需求量变小,则猪肉的价格迅速下跌,,价格变化巨大波动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3)对于土猪肉鉴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猪肉的质量得不到保障。目前土猪养殖还停留在小散乱的的无序发展阶段,土猪肉市场较为混乱,消费者只能从价格上进行区分,在未辨别清楚的情况下为求购买到放心土猪肉,高价买进,给土猪肉市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4)对土猪肉的宣传不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对高质量的土猪肉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但是在市场调查走访中我们很难在宜昌一般的超市中看到土猪肉的身影,并且还发现未购买土猪肉的群体还是占绝大部分,甚至没有听说过土猪肉,这个概念,缺少消费土猪肉的根本动力。

2.2建议对策

(1)加大对土猪肉的社会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上的媒体对土猪肉消费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土猪肉有更充分地了解,提升土猪肉消费群体的数量,扩大土猪肉销售市场份额。

(2)相关部门加强对土猪肉市场的监督。对土猪肉市场进行全面的整顿,规范土猪肉市场,在此基础上,帮助研制出能够有效辨别普通猪肉与土猪肉之间区别的方法,提升广大消费者的辨别能力。

(3)加强企业养殖环境的监管,实现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优化土猪的喂养环境,利用微生物发酵床养殖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全方位科学地,绿色地养殖土猪,减少猪的发病率,做到零排放无污染猪,同时不断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土猪养殖经验,通过先进技术的不断融合,摸索出优中更优的土猪养殖技术。为了增加消费群体对土猪肉的信赖,土猪养殖企业可以为每一头土猪制定相应的档案,在市场上销售时,可以通过猪肉了解猪生前的所有信息,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对于出现的问题猪肉也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将出现的问题解决。

(4)强化市场营销,打造土猪肉市场大品牌。将一些小规模的养殖业主逐步融合起来,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扩大土猪养殖规模,打造出一些令消费群体信得过的土猪肉品牌,增加土猪养殖业主对土猪肉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土猪肉的市场营销,在调查中发现还有大量的有购买力的人群还没有购买过土猪肉,而土猪肉消费又是符合时展,人民群众需求的一种商品,强化土猪肉市场营销,扩大土猪肉消费群体的数量,无疑将对土猪养殖增加一个无比巨大的动力,将对土猪肉的品牌打造产生很大的影响。

3.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猪肉,消费趋势开始不断转变,猪肉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土猪肉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基于此,只要能有机地结合养殖基地、市场两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供求关系,完善好监管市场体制,才能使企业最大程度地从中获取利润,也能更好地促进土猪肉乃至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完善。由于此次调查只限于湖北省宜昌市这个区域,研究结果难免存在区域的局限性,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余德谦.土猪生产发展现状与展望[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2,05:13-14.

[2]张蓓,黄志平,文晓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下的无公害猪肉购买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13,07:143-150.

[3]舒安丽.高品质土猪肉的市场份额将逐渐提高[J].农业知识,2012,15:13.

[4]长沙高端猪肉供不应求[J].乡村科技,2012,07:9.

[5]采访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楚华,博士,采写,本报记者,郭静,实习生,贾亚敏.“似土非土”关键靠“慧眼食肉”[N].广东科技报,2008-08-01007.

[6]我国规模化土猪养殖出栏量大幅增加[J].北方牧业,2013,03:10.

第2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猪价格;周期波动;CPI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7-0036-05

猪肉作为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肉类来源,其价格是构成CPI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价格波动幅度也在增大,先后经历了2007年的暴涨、2009年的暴跌、2010年下半年的再度高涨和2013年春节后的持续下跌。生猪价格频繁的暴涨暴跌给我国物价的整体平稳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生猪价格波动的规律,寻找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以期跳出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循环,实现生猪市场平稳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现状研究

国内有关生猪价格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才开始关注生猪价格问题。这主要是因为1985年以前,我国生猪市场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定价制度,生猪及猪肉价格一直相对稳定。从1985年开始,国家逐步取消了生猪派购政策,我国生猪价格也开始出现反复波动的现象,尤其是2007年以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生猪价格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纷纷对该领域展开系统的研究。

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学者针对生猪价格波动规律、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做出了研究。如吕杰、綦颖(2007)对1984—2005年我国生猪市场价格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呈现年度间规律和年度内规律。毛学峰、曾寅初(2008)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对1995—2008年生猪月度价格数据进行分析。赵瑞莹(2008)、贾会玲(2010)、高嵘(2010)、杨瑢(2011)、刘全(2011)分别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向量自回归(VAR)和结构方程建立了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陈蓉(2009)对我国生猪供给调整的时滞期进行了测定,得出我国生猪供给时滞期在19—21个月左右,其中包含近6个月的观望期和13—15个月的滞后期。殷传麟、周兵兵(1997)认为,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低科技含量的饲养技术以及小生产者的盲目行为是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谭莹(2010)认为,价格预期对猪肉供给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滞后,国家宜采用逆周期补贴政策对生猪的生产进行宏观调控。辛翔飞(2011)从实施价格干预政策以稳定农民收入、实施收入补贴以提高生猪养殖积极性、实施稳定能繁母猪数量政策以调控供需均衡三方面,对我国生猪补贴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总体来看,国内有关生猪价格波动的研究,包括生猪价格波动表现和特征、生猪价格波动原因及缓解生猪价格波动对策等,已初步形成体系。有关生猪价格波动周期方面,由于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指标以及选取的研究时限不同,对价格波动经历的周期次数、周期长度等问题尚未形成一致结论。在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从生猪生产成本、生产方式、生猪疫情和供给调整的时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稳定生猪价格对策研究包括生产者价格预期、生猪价格补贴等方面,但鲜有从金融角度进行论述。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HP滤波法对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进行研究,并通过调查问卷和现场调研等方式,从生猪生产方式、金融信贷等多角度,对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成因及对CPI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稳定生猪价格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指导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HP滤波法的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周期

(一)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经历了3轮完整的涨跌期,生猪价格波动的一个周期约为3年半

HP滤波方法是霍德里克和普雷斯科特(Hodrick和Prescott)提出的一种滤波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分析经济变量的长期趋势,它是时间序列消除趋势的一个基准方法。HP滤波法将时间序列视为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两部分,长期趋势反映了生产系统内生性的特征,较为稳定且可用于预测方面;波动成分则体现周期性的变动成分,可用于波动分析,表达式为[Pt=PTt+PCt],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筛选出长期趋势部分。一般地,时间序列[Pt]中可观测部分趋势[PTt]常被定义为下面最小化问题的解:

[PT=PTt+PCtmint=1T(Pt-PTt)2+λt=1T[(PTt-PTt-1)(PTt-PTt-2)]]

通过Eviews软件求得时间序列的趋势部分,然后由公式RV=[PCt]/[PTt]计算出变异率作为波动周期划分的依据,可反映我国生猪变量的波动情况(见图1)。

按照“峰—峰”法划分波动周期,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变动经历了3轮完整的涨落周期。综观这3个周期,上涨期平均为24个月,下跌期平均为19个月,一个完整的涨落周期(简称大周期)为43个月,约为3年半。当前猪肉价格正处于第4轮的下跌阶段,从2011年10月份开始,我国生猪价格一路下滑,由2011年9月份的19.68元/公斤的高点下滑至2013年4月份的13.8元/公斤,累计下滑幅度达29.9%,下跌时间达19个月。

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价格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价格上涨。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生猪价格波动周期除了受猪存栏量高的影响外,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如黄浦江死猪事件等),导致猪肉需求锐减,散养户退出,生猪出栏短期加快,从而供求失衡加剧,猪肉价格猛跌。

(二)年内价格变化一般呈先高后低再高的“U”型走势

以一年为一个时间段,气温变化和我国传统节日决定了年内猪肉价格呈先高后低再高的“U”型走势(简称小周期)。一般1、2 月份,天气寒冷加上春节效应,猪肉价格多处于当年高位;从春季开始,随着气温升高,猪肉消费需求减少,猪肉价格开始下降,5、6月份降到当年最低点;中秋节、国庆节两节来临使猪肉价格进入一年中的另一个高峰;到第4季度,随着气温走低,居民对猪肉需求逐渐增加,猪肉价格稳步上涨。从两个周期关系看,小周期服从大周期,当两个周期重叠时,就会加速猪肉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达到峰值或谷底。如:近3个周期生猪价格低点分别出现在2003年5月、2006年5月和2010年4月,价格分别为5.78元/公斤、5.96元/公斤和9.53元/公斤,高点分别出现在2004年9月、2008年3月和2011年9月,价格分别为9.66元/公斤、16.83元/公斤和19.68元/公斤,均符合大周期叠加小周期的规律。

三、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

(一)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月度同比走势看,2001年以来生猪价格和CPI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见图2)。在猪肉价格同比上涨的时间段内(如2006年6月—2007年7月),带动CPI一路走高;在猪肉价格同比下跌的时间段内(如2008年2月—2009年2月),促使CPI一路下行。运用相关性分析,2001年以来两者相关系数达0.8,处于高度相关的临界范畴,表明猪肉价格对当月CPI有较大影响。

从过去十年经验看,若猪肉价格累计涨幅不大甚至下跌,当年CPI涨幅就不高;一旦猪肉价格涨幅过高,就会撬动CPI上涨,形成一轮新的通胀。猪肉价格之所以对CPI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权重高。在构成CPI的所有规格品中,猪肉所占权重最高,约为3%;同时,猪肉价格的涨跌对相关肉禽及其制成品带动作用较强。二是波动幅度比其他商品都大。因此,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给我国物价的平稳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宏观经济频频受到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也恶化了央行货币调控的环境。

(二)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当猪肉价格飞涨时,会明显加剧居民的生活成本,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影响较大;当猪肉价格快速下滑时,则会加大养猪业的风险。以本轮猪肉价格下跌为例,按照传统的猪粮比6:1计算,当前玉米价格为2.32元/公斤,生猪出栏价至少要在14元/公斤才能保本。截至2013年5月15日,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为12.79元/公斤,猪粮比价为5.33∶1,自繁自养出栏生猪头均亏损192元。根据对全省86家散养户和74家养殖场调查显示,目前散养户基本处于亏损或保本的边缘状态。74家养殖场中有48家出现亏损、占比64.9%,5家养殖场处于保本的边缘,仅有21家养殖场实现微小利润。

四、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的关键成因分析

养殖成本是生猪价格的主要部分,但其并非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的关键成因。从生猪生产的核心成本——饲料、人工工资和运输价格近十年来的情况看,均呈上升态势,造成的最直接影响是生猪养殖成本的上升,出栏价格逐步上涨,并没有出现与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相近的波动起伏。因此,我们认为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形成的关键成因,在于生猪养殖的散户占比较高而规模养殖占比较低。

(一)散养户盲目进出是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的关键

数据显示,我国70%以上的生猪由散养户供应。山东省生猪养殖规模程度较高,70%以上的生猪来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但养殖场户规模多数较小,50%的生猪来自年出栏50—300头的小养殖场户。小养殖场户在收益好的时候进入养猪行业,收益不好的时候就选择退出,盲目扩大或压缩生产规模极易加剧供求矛盾,造成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剧烈波动。如在本轮猪肉价格下跌过程中,散户生猪出栏以及淘汰母猪速度明显快于规模养殖户。调查显示,2013年4月末,86家散养户生猪存栏数较年初下降15.9%,同比下降12.2%。其中,能繁母猪数较年初下降11.7%,同比下降4.5%;与之相反,74家规模养猪户生猪存栏数较年初仅下降0.71%,同比则增长4.1%,能繁母猪不降反增,较年初增长4.4%,同比增长4.3%。可见,规模养殖户预期下半年猪肉价格将进入上升通道,并没有大量压缩生猪存栏及淘汰能繁母猪。

(二)散养户处于产业链低端易加剧波动

养猪产业链由种猪养殖、生猪养殖、屠宰、销售、猪肉深加工、饲料加工以及养猪科研等多个环节组成,一头生猪从出场到猪肉零售要经过中间商、屠宰检疫、批发商、零售商等诸多中间环节,而产业链内的风险收益分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调查显示,目前生猪养猪户平均每头猪亏损220元,而1头活猪流通屠宰检疫的费用大概为200元,经屠宰分割,可产生80公斤左右猪肉,收入1496元,猪副产品400元左右,总共1896元,减掉生猪收购费用1320元和200元检疫流通费用,剩余376元全部为活猪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利润。面对亏损,规模养殖场靠卖种猪、仔猪获利以弥补出栏生猪的损失;散养户由于产业链条短、缺少风险分担机制,遭遇市场风险就会大幅缩减市场供给,从而加剧价格波动。

(三)散养户易受疫病冲击而加速价格波动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很脆弱。小规模养殖户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下游,缺乏统一的防疫指导和防治措施,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疫病防治,疾病防控能力非常薄弱,因此疫病对其冲击最大。相比而言,规模养殖场具有规范化的病毒预防技术和防治措施,对生猪疫病的防控能力明显强于散养户。疫病一旦爆发,最大问题是造成养猪户的心理恐慌,以致部分小规模户出栏不补栏,散户则干脆退出,由此造成市场供给快速下降,拉动价格攀升。如:2007年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爆发高致命性猪蓝耳病,导致生猪的出栏量和猪肉产量锐减,生猪出栏量下降了7.7%、猪肉产量下降了7.8%,生猪价格由当年5月份的10.2元/公斤快速飙升至年末的15.46元/公斤,累计涨幅达51.6%。

(四)做强做大规模化养殖面临诸多障碍

业界认为,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份额的80%以上时,猪肉价格才会趋于稳定。因此,提高养猪业规模化水平是熨平价格波动的根本所在。但当前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融资难。根据对74家规模化养殖场调查显示,融资难是所有生猪养殖场近年来面临比较集中的问题。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76.5%的资金为自有资金,仅有17.4%的资金来源于贷款。规模化养殖场的贷款需求主要是搭建猪舍和购买饲料。目前,由于养殖场土地大都系租用性质,抵、质押不合格,难以获得足额的信贷支持。二是畜禽养殖用地矛盾突出。畜禽养殖用地本身是一种农业生产活动,但国家政策一直未明确其“农业用地”性质。自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后,部分地方加大了对畜禽养殖用地的控制,新建和扩建用地批复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养猪业的做大做强。

五、猪肉价格未来走势预测及对CPI的影响

(一)本轮猪肉价格探底已近尾声,恢复性上涨已成定局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影响因素分析,当前猪肉价格企稳回升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是从价格涨落的大周期看,本轮猪肉价格下跌已持续19个月,达到了近十年来生猪价格下跌周期的平均值,这表明猪肉价格筑底基本完成,将进入价格爬升期。二是目前国家已经启动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主要内容包括预警信息和开展冻猪肉收储。近期全国出栏肉猪平均价格已止跌回升,也证明猪肉价格的探底已近尾声。三是伴随着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拉动作用的显现,周期性上行通道或将于下半年开启。

(二)业界对年内猪肉市场前景相对乐观,U型拐点或将于9月形成

根据对全省86家散养户和74家养殖场调查显示,省内养殖场(户)对后市价格相对乐观。有72.5%的受访者认为与上半年相比,预计下半年生猪、猪肉价格走势会出现上涨,另有22.5%的受访者认为年内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关于拐点形成时间,预计拐点将在8—9月形成的受访者最多,总体平均落于9月份附近。

(三)年内猪肉价格上涨幅度相对温和,对CPI影响不大

截至2013年4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5013万头,同比增长2.2%,环比仅下降0.4%;调查的160家养殖场户当前能繁母猪分别较年初和去年同期上涨了3.15%和3.66%,并未出现如2007年的急剧下降,预计下半年猪肉供应仍比较充足。总体来看,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将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对CPI影响有限。

六、熨平生猪价格波幅的政策建议

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是熨平生猪价格、稳定物价的重要路径。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5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养殖场户、政府相关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努力。

(一)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高集约化水平

各级政府应重点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要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建设,通过种猪统一培育、饲料统一生产、药品统一调配、联合办屠宰场等方式,提高养殖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要加快生猪加工园区建设,实行园区企业养殖基地化,明确畜禽养殖用地的土地性质,克服用地瓶颈,鼓励生猪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预警机制

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对生猪养殖、市场价格的信息监测和制度,建立与生猪养殖园区、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实时信息共享机制,实时生猪存栏、调出、市场价格、疫情防控等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减少盲目性,避免生猪价格大起大落。

(三)建立健全逆周期错峰调节机制

进一步完善猪肉储备吞吐调控机制,提高政策逆周期操作水平,努力维护生猪市场稳定,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适时启动消费者补贴,在猪肉价格涨幅过高时,对低收入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建立经营者补贴机制。在猪肉涨幅过高时,对大型超市补贴,供应平价猪肉等。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创新信贷方式。通过产业链融资、农村土地产权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融资等新模式,加大对规模养殖场户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发展生猪农业保险。在做实能繁母猪保险的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市场,试点并拓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业务。三是推动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吕杰,綦颖.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2]毛学峰,曾寅初.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生猪价格周期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

[3]陈蓉,陈俊安.我国生猪市场波动规律及平稳供给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9,(10).

[4]岳冬冬,王征兵.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周期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5]殷传麟,周兵兵.生猪价格:波动与抗波动[J].价格理论与实践,1997,(4).

[6]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

[7]綦颖,宋连喜.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分析与缓解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6,(16).

[8]陈蓉,任大廷.生猪供给调整的时滞分析[J].农村经济,2010,(1).

[9]赵瑞莹,陈会英,杨学成.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运筹与管理,2008,(4).

[10]贾会玲,杨晓光,邓若鸿.基于数据的生猪价格风险分析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2).

[11]高嵘.基于物联网的猪肉溯源及价格预警模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12]杨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生猪价格预警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18).

[13]刘全,程彬,郑广宇.辽宁省生猪生产周期性分析及预测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10).

第3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一、近期广西猪肉价格上涨情况

二、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据分析,造成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锐减导致货源大减

(二)生猪疫情严重病死率高是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年,以“高热病”为主的猪传染病在全国蔓延,该种病传播速度极快,死亡率极高,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很大损失。据了解,梧州市是广西生猪疫情的重灾区。据当地物价主管部门调查,受生猪高热病、蓝耳病影响严重的乡(镇),生猪死亡率高达40%,严重挫伤了饲养户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生猪存栏量下降,并导致生猪货源供应偏紧,收购价格呈快速上涨态势。

(三)饲养成本增加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另一主要因素

以玉米为主的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扬,致使饲料产品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据玉林市物价局的调查,生猪养殖成本去年为7.8~8元/公斤,今年增加到8.6~8.8元/公斤,每头肉猪的生产成本比去年增加40~60元。

(四)物价上涨刺激了猪肉价格上涨

今年以来,各种食品、农产品及水、电、煤、运价的全面上涨,刺激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五)本地生猪外销导致供应减少

由于钦州、玉林、梧州等邻近广东的地市,商贩销往广东的生猪出价比当地高0.20~0.30元/公斤,且购买批量大,养殖户因此多半将生猪销往广东,从而影响了当地市场供应,导致当地猪肉价格上涨过快。

三、广西采取的有关应对措施

广西区党委和政府对确保猪肉等副食品供应稳定问题高度重视,专门开会研究对策,按照“全区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一)抓好生猪生产,多方组织货源

区政府要求各地要抓好生猪生产,加强疫病防治,加快推广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等新型疫苗,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饲养,研究扶持养殖业发展的保险政策,给养殖户以适当补助。各地积极努力从外省市调入生猪增加市场供应。

(二)加强市场和价格的监测

商务、物价、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及地方政府加强了对猪肉等副食品的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监测,及时信息,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市场形势,克服惜售心理。启动了市场价格和供求情况的日报制度,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等。

(三)加强对猪肉市场监管工作

要求各地方加强对猪肉市场监管工作,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严把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借机哄抬价格、囤积居奇、造谣惑众、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强化对市场开办方、经营者的相关责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的请示汇报工作,保证信息畅通;拟制定《广西肉品市场管理规范(试行)》,在广西部分市、县试点推行,逐步实现肉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加大对私宰肉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健康

针对目前猪肉供应紧张,私宰肉有所抬头,给群众健康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的现象,南宁等地区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坚决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打击的力度和持续性,并对较为猖獗的私宰点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五)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

(六)其他相关措施

自治区还采取了严格控制玉米加工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舆论引导、研究建立自治区和市两级冻猪肉(生猪)储备制度等项措施。

四、有关对策建议

此次猪肉价格上涨过快过高是全国性的,影响了大部分居民的生活,还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关注,影响不可谓不大。因此,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如何保持猪肉价格的合理波动,共同维护猪肉市场的稳定发展,保护养殖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是我们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有关对策建议如下:

(一)加强市场监测的预警预报机制建设,加强宏观政策指导

建议建立生猪产、供、销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对价格的趋势性、关联性和对策性的分析,通过对产、供、销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对比通过科学测算掌握的本地区大致所需猪肉销量情况,区分出现的不同情况,提早为政府和生产者做出预警预报。政府据此做出科学决策,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指导生产和流通,做到产、供、销有序发展。

(二)利用商业保险化解猪疫病风险,保障农民利益

建议政府出台有关鼓励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关保险机构深入到农村为生猪养殖户办理商业保险,引导和鼓励所有农民养殖户参加商业保险。国家可以采取保险补贴的形式进行扶持,形成一种高覆盖、低保费、全保障的农民养殖户保险网络,保障农民利益。这个保险一旦实施,一方面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确保避免病死猪流入社会而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生猪生产,还能方便畜牧兽医部门及时处理病死猪。

(三)提高政府对养殖户的补贴力度

为促进生猪生产,目前国家已出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补贴政策,对散养户所用疫苗实行补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80%,地方财政补贴20%。此外,财政部还出台政策,对能繁母猪每头补贴50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30元,地方财政补助20元。对参加商业保险的能繁母猪的保费也进行补贴,其中中央补贴50%,地方财政补贴30%,饲养者自己负担20%。

建议国家今后能坚持这种使农民受益的补贴政策,补贴幅度可随形势好转适当降低,但不宜取消,并扩大补贴范围,将规模养殖户口也纳入补贴范围。此外,当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农民养猪亏本的情况出现时,国家给予适当的补贴,避免出现生猪断档的现象,以稳定市场,也使农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益处。

(四)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包括加强生猪疫病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各级防疫部门的建设,确保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到位,稳定队伍,保证必要工作经费的落实;定期对养殖户进行防疫病知识的宣传培训;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和环境的管理,严格检疫和消毒以及疫苗管理、饲料管理、兽药管理和政策法规应用;禁止病死猪交易,加强引种监管,对病死猪妥善处置;将动物疫病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来对待,动物发生疫病扑杀后,政府对散养户和小型规模养殖户蒙受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减轻饲养户的生猪疫病风险等等。

(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应加强对对集贸市场、超市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的巡查力度,规范明码标价,严肃查处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

(六)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

因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有益于科学养殖、产生规模效益、疫病预防、易于管理等好处,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七)大幅增加猪肉储备数量以应急需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猪肉是人们的主要副食品,目前我国仅有十几万吨的猪肉等储备数量不足以应付突发情况,建议大幅度增加猪肉储备数量,以备不时之需。

第4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种猪;繁育;健康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34

健康养殖技术的应用对养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殖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种猪繁育和健康养殖的需求。培育健康的种猪是保证猪肉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健康养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保证种猪的质量,进而保证猪肉的质量。

1种猪繁育指标的确定

1.1种猪繁育指标

为了提高养殖场种猪的繁育率,保证猪肉的质量,养殖场需要关注种猪的体形和数量,制定种猪繁育指标。种猪繁育指标见表1。

表1

1.2组建种猪核心群

在建立种猪繁育核心群之前,养殖人员需要制定健康养殖方案,根据方案合理的选择种猪,并进行科学养育,做好养殖记录,进而组建种猪繁育核心群。以某市养殖场为例,该养殖场一直从国家指定的场所购买种猪。目前,该养殖场有杜洛克血统12头,长白9头,大白9头,以上三个品种形成了种猪繁育核心群。养殖人员会在以上三个品种种猪繁育的仔猪中预留45%,并从仔猪出生开始时记录体重及不同阶段的肉质比等。通过三代筛选,种猪养殖场最终会确定种猪繁育的稳定性。

2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应用

2.1猪场和猪舍的选择及设计

种猪养殖场在选择和设计猪场及猪舍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种猪的特点,并结合种猪的生长特点合理的制定选择和设计方案,引进健康养殖技术为种猪打造环境清洁、通风性好、光照合理的猪场和猪舍,并在猪场和猪舍内安装自动化的饲料机和供水机。保育猪舍必须设置恒温床,并安装自动清粪机器,为种猪创造良好的繁育环境。猪场和猪舍内需要安装以下设备:一是产仔栏,二是保育栏,三是限位栏,四是环保猪圈,五是喷雾器,六是清洗机,七是消毒器,八是灭菌器,九是紫外线灯,十是流风机,十一是自动化清粪机。种猪养殖场只有应用健康养殖技术,加强种猪猪场和猪舍管理,才能提高种猪的繁育率,保证猪肉的质量。

2.2建立健康安全养殖体系

为了给种猪创造良好的繁育环境,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必须换鞋,换衣服,彻底消毒。实行猪的单向流动制度。养殖场需要每周开一次总结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对种猪繁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健康安全养殖体系。除此之外,养殖场需要建立种猪繁育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一是种猪系谱卡,二是配种表,三是取精登记表,四是产仔登记表,五是免疫记录表,六是饲料消耗表,七是用药登记表,八是病死猪记录表。

2.3精准饲喂

在种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结合种猪的特点合理制定饲喂方案,使用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并在种猪的饲料内加入3.5%的中药材,提高种猪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2.4应用疾病防控技术

通常情况下,种猪养殖场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疾病防控:第一步是隔离,第二步是清洁,第三步是消毒,第四步是保健,第五步是接种疫苗,第六步是优选,第七步是建立种猪核心群。在种猪的饲料内加入中草药,提高种猪的免疫力。帮助种猪增肥的药物配方为:何首乌35%,白芍25%,陈皮18%,神曲15%,石菖蒲12%,山楂8%,按照日饲喂量的1.8%进行饲喂。健康养殖技术在种猪养殖和繁育上都有很大优势,值得推广。在种猪养殖过程中,应用健康养殖技术才能更好地防控疾病,提高种猪的免疫力,降低种猪患病几率。

3结语

在建立种猪繁育核心群之前,养殖人员需要制定健康养殖方案,并根据方案合理的选择种猪,并进行科学养育,做好养殖记录,进而组建种猪繁育核心群。养殖人员只有应用健康的养殖技术,加强种猪猪场和猪舍管理,才能提高种猪的繁育率,保证猪肉的质量。在种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结合种猪的特点合理制定饲喂方案,使用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为了提高养殖场种猪的繁育率,保证猪肉的质量,养殖场需要关注种猪的体形和数量,制定种猪繁育指标。除此之外,在种猪养殖过程中,应用健康养殖技术才能更好地防控疾病,提高种猪的免疫力,降低种猪患病几率。

参考文献

[1]吴永绍.规模化猪场生猪健康养殖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大学,2012.

[2]闫大柱.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第5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产业链;生猪养殖;协作模式;京津冀

1京津冀生猪养殖产业链现状

目前,在业界已经有准确的定义,对于产业链来讲,其本身是一个企业群结构,在这个企业群里各个企业环环相扣。与之对应的区域产业链条就是在某个区域产业系统内部进行产业链的深入研究,分析并研究产业部门之间的链条式发展方式,探明区域之间产业的协调运行、互补互动、分工合作等问题。如此可知,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四部分构成产业链,产业链紧紧围绕资源和市场需求,结合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提供服务,组成规模化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升级其实是使产业链结构更加合理的有效的举措,使身在产业链中的每个企业都联系更加紧密,使产业链提高运行效率、价值提高。产业链升级包括: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链整合三个途径,生猪养殖产业链延伸主要是指向产前环节延伸,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拓展主要是指产业向科技化、先进化发展、机械化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指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连接、合作与调节[1]。生猪养殖,顾名思义生猪是整个产业链的中心,是主要生产产品,其次还涉及种猪繁育等。生猪产业链是指与生猪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所有功能环节组成的整个流程,其包括为市场提供的所有可屠宰继而生产、加工、消费商品猪的所有生产活动[2]。由图1可知,生猪养殖产业链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产前主要以猪饲料、动保业为主,产中以生猪养殖业和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为主,产后以猪肉批发零售业为主。从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内部关系分析,贯穿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基本要素为产品、信息、科技、质量等,要素之间又彼此渗透、彼此制约、彼此推进,整个养殖产业链中的环节都不容忽视,因为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产业链条。

1.1京津冀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发展现状与机遇

生猪出栏率从1979年到2013年,从30亿头增长到70亿头,猪肉产量总体呈大幅上涨趋势。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养殖业产业链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小规模大范围养殖,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到1996年生猪养殖开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规模化养殖成为趋势,到2006年生猪养殖规模化形成,开始生猪产业链的延长和发展。由表1可知,2012年北京、天津等地出栏为1~49头的养猪户比重分别为56.25%、30.53%,远低于全国94.88%的比重,河北出栏为1~49头的养猪户比重为90.03%,接近全国的94.88%。由此可知,在经济发达地区,散养户在逐步退出市场,规模化成为主要的养殖模式。政府出台关于京津冀地区发展红头文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京津冀区域内开始内部整合资源,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对于北京、天津而言,市场广阔但土地资源紧张,地价房价日趋上升,给养殖业的成本带来了不少压力。依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在京农户逐步把生猪养殖场迁移至河北,不仅解决了成本压力大的问题,也优化了北京、天津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河北而言,第一产业为主导但科学技术的落后支持不了其长远发展,养殖业的迁移带动河北本土的养殖业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链中的加工以及销售服务环节迁至河北和北京、河北和天津周边。此举不但带动了河北地区的第一产业还带动了第二产业发展,更加优化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

2京津冀生猪养殖产业链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京津冀经济逐步一体化,同时伴随着生猪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给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业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例如:产业链升级缺乏统筹安排和规划、产业链升级没有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产业链升级后市场扩大,产能不足等问题。

2.1产业链升级缺乏统筹安排和规划

从产业链内部角度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在生猪养殖业产业链经营环环相扣,根据木桶效应,短板将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对于京津冀来说,整个地区就是一个木桶,河北是短板。产业链升级时,除需顾及北京、天津迁厂降本的需求,此时更加需要政府关注河北的地区养殖业政策、养殖技术、市场等河北内部环境,做到三区统一规划,三区协调发展,从而加快河北的养殖行业的发展。但除了国家牵头带动,并无其他推动举措。如果在此产业链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猪养殖行业协会,建立产能协调机制,共享信息数据,保障生猪养殖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可期。另外在产业链的组织架构上,集群化生产会让京津冀养殖行业合并或整顿现有的中小企业,打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目前情况来看,三区并没有做好规划,整体行业现仍基本处于分区自治模式。

2.2产业链升级没有充分利用优势

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在进行相关升级时,应该把眼光放长远,除选择可以帮助延长产业链的上游、下游企业,还可以选择可在产业链升级时,应更多的考虑区域优势。北京、天津地区:①中央为调整产业结构,要求各城市建立大型养殖场,但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必定会流向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其他生产市场,规模化养殖土地日趋紧张。②养殖用水与养殖污水同样是个巨大的考验。③科技发展迅速,养殖科学技术对种猪肉猪的繁殖、科学饲养、机械化饲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④北京与天津地区农业占地面积小,养殖业发展离不开饲料行业的发展,而农作物作为饲料从京外运向京内无疑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嫌疑。河北地区相较于北京和天津,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优势明显,水资源有所缓解,农业相较于北京天津成规模化发展,但科技不发达,需要带动。其次,产业链升级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和经营模式。2014年霸菱亚洲、厚朴基金和博裕资本等金融资本联手中粮进入生猪养殖市场,地产龙头恒大集团进军乳业畜牧粮油领域。国外发达的生猪养殖业都是建立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猪全产业链基础上。产业链上的企业互为股东,形成了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有利于整合行业上下游,推动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发展。综上所述,生猪产业只是单纯的将企业搬至河北,并没有在协作中学习其他两个地区的长处以补自己之短。就目前情况而言,区域内虽建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但各自为战情况突出,并没有有效利用优势[3]。

2.3产业链升级产能不足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要养殖产品需求仍成刚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中国动物源食品总产量年增长率达7.6%[4],预计到2017年,养殖业总产值比重将超过种植业,成为农业中总产值第一大产业[5]。中国开放二胎政策后人口因素对猪肉市场的扩大和猪肉消费有利,市场对猪肉的需求较为稳定且有上升趋势,未来猪肉消费量占比会保持在50%以上。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居民家庭以外的消费量上升必然带动生猪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是国内的主要猪肉消费区域之一。现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已大体初步完成,若在近几年内,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发展并没有有效改善区域内行业总体业绩,则在将来可能不能有效满足将来区域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

3.1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2002年开始,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逐年以平均2%的态势增长。由于近些年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关于农业的政策不断调整,散养受到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限制,市场作为第一只手自发调节起伏不定的市场,使大部分散养户退出市场,面临生猪养殖行业洗牌情况。目前,中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是不断变化的全国猪场布局,生猪养殖结构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6]。无可厚非,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链远没有达到成熟水平,生猪养殖行业走向集约化发展,产业链整合是必然结果,符合其经济发展的根本特点。但生猪养殖产业链必然受到农业行业特有的历史因素、市场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的多重影响,为追求企业成长性,配合发展经济圈、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国家战略,发展生猪养殖业,京津冀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升级是必然要求。

3.2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研究

3.2.1以行业规模化为主的模式在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若想做到以行业规模化为主的模式,必须淡化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的地域分区概念,要以生猪养殖行业为出发点,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型企业积极参与,整合、安排农户和小公司,以求合理配置资源,不浪费资源,具体模式详见图2。这样既整合了生猪养殖产业链又确保了行业的稳定性。产前、产中、产后三模块中的企业规模化,为三个模块的有序对接工作提供了保障。以政府作为强有力地后盾,完善生猪养殖产业链。京津冀地区养殖业产业链的发展,势必会增加管理上的压力,容易导致细节上的纰漏,在宏观管理上应尽量的扁平化与放权[7],具体对接方式详见图3。以政府为促进和监督,让龙头企业利用市场规律自行管理和安排中小型企业和农户,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方式,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宏观管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链组织机构内资源调配与改善上,促进产业链组织内部的有效良性运行。3.2.3以资源为主导的模式河北地区:①政府政策支持建立大型养殖场,既弥补了北京、天津土地资源紧缺,又因土地作为资源,无法流向其他生产市场,而造成土地升值。②养殖用水与养殖污水在养殖场迁移前,可做好合理规划及改造,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还可以进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③农业占地面积大,农作物作为饲料无需进行远途运输即可进行加工改造变为饲料,既废物利用又避免资源浪费。综上所述,河北可以集中发展养殖业中养殖环节,建立大型养殖场,从而带动河北整个农业的发展。北京、天津地区:①经济发展为河北养殖场的迁移及建立提供资金支持。②科技发达,养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减少种猪肉猪的繁殖、科学饲养、机械化饲养等步骤的耗时,为河北养殖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③教育水平高,人才市场广阔,可为河北地区的生猪养殖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人才。④北京、天津人口众多,为猪肉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8]。以资源为主导的养殖模式详见图4。3.2.4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数量和规模呈每年增长趋势,从而推断京津冀地区猪肉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市场为主导的生猪养殖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以三地资源为辅而设计的模式。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京郊、津郊建立养殖场,既满足北京、天津地区人民吃上新鲜猪肉的需求,同时把人才、资金、向河北转移,带动河北养殖业发展,促进北京、天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京郊、津郊生猪养殖场可作为小型试点,试验新管理模式或引进培养新品种,详见图5。在运输问题上,应建立京津冀地区运输业对口设施等。因为运输系统自身的基础性和依附性,从国家角度来讲,将运输分为一级运输区域和次级运输区域,一级运输区域与国家经济相对应,次级运输区域与都市圈和都市带相对应,所以想要建立和完善区域产业链的发展,必须重视产品运输。它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关键,也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重点。

4结论

新世纪以来中国养殖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生猪养殖业也有了全面发展和赶超式的跨越,利用以行业规模化为主导、以资源为主导、以市场为主导的三种生猪养殖产业链模式,进行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升级的完善。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产业链中的大中小企业及农户的发展必须将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国家积极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际,不断进行区域内部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升级,跟上时代步伐,发展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D].中山:中山大学,2007:4-5

[2]崔小年.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3]张敏.基于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农业协作模式探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407-411

[4]“养殖业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项目组.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16(1):17-21

[5]李宁.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R].中国家禽,2012(11):5-7

[6]殷志扬.中国生猪养殖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2):26-33

[7]郁威.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科学,2008(3):44-46

第6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摘要: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与风险因素,直接影响到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的参与程度。农户作为生猪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之一,其能否公平地分享到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增殖利润,将直接影响生猪产品的市场供给,进而影响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从农户的视角剖析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组织模式、风险状况和利润分配情况,提出加强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对策

近年以来,由生猪价格上涨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国内物价总水平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在这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的浪潮中,作为生猪主要生产者之一的农户能否在生猪产业链中分享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生猪市场的供给和猪肉的价格。因此,从农户的角度研究中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与风险因素,探讨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将有利于稳定生猪价格,促进中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一、文献回顾

猪肉价格上涨对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猪肉价格每上涨10%,就会推动cpi上涨0.5%(程国强,2008)。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2)饲料价格上涨;(3)替代品价格变化;(4)宏观调控因素;(5)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引起对预期价格的错误决策,等等(贾涛,李秉龙,邓蓉,2007)。因此,应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建立生猪生产与猪肉价格风险预警机制;应鼓励农户发展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以促进价格稳定;应建立畜禽产品生产监测与管理系统;应发展生猪期货。

很少有学者注重从生猪产业价值链利润分配的角度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但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生产方式对农产品供给影响较大(nigel,2004)。我国生猪产品的供给,绝大部分来自小农户,小农户能否在产业链中公平地分享到利润将直接影响生猪产品的供给,进而影响生猪的价格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概述

生猪行业的价值链主要涉及三个环节:(1)生产要素供应环节,包括母猪繁育与苗猪生产、饲料与兽药的研发与生产等;(2)生产环节,包括生产要素采购、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3)销售环节,包括运输、流通、销售等。根据以上3个环节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或由企业与其它组织或个人等协作完成,或完全由市场交易完成,可将生猪产业链分成不同的组织形式。

生猪产业供应链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环境风险,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风险(如恐怖事件、危机事件)和经济环境风险(如经济萧条、经济大滑坡等);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供应商风险、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发和交付过程中的风险。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主要针对生猪产业不同价值链的组合方式,识别价值链中各利益主体的风险种类,评估其风险的大小,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实施最安全保障的目的,使价值链上的经营者获得共同发展,完成价值链运动,促进生猪产业价值链稳定、持续地发展。本文从价值链整体的角度,研究农户环节的利润分配是否遭受损失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农户在价值链中面临的风险问题。

目前,我国生猪产业链的主要组织模式包括:

1.农户散养模式。该模式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之间以纯粹的市场交易联结,产业链目标市场一般为价格相对低廉、产品差异小的低端市场,是当前我国生猪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生猪饲养环节的经营主体由饲料供应商、种猪场和养猪户构成。农户在苗猪市场(或种猪场)、饲料、兽药店购买苗猪、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进行小规模饲养;到生猪出栏时,一般由当地的生猪收购中间商上门收购,或由养猪户直接卖给屠宰场或者个体屠夫,价格随行就市。生猪屠宰环节一般由当地的屠宰场(或个体屠夫)、批发/零售商组成。屠宰场(或个体屠夫)不仅提供代宰服务,收取代宰费,也采购生猪,进行屠宰加工销售。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最大。第一,生产资料质量风险。养猪户通过市场交易购买苗猪、饲料和兽药等生产资料,其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生猪的生长速度和猪肉品质。第二,疾病风险。由于散养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养殖技术较差,疾病防范意识不强,治疗水平落后,养殖过程一旦发生疾病则束手无策。第三,市场价格风险。散养户养殖规模小,销售渠道窄,缺少谈判能力,在价格上容易遭受对方欺压。

2.合作社+养猪户模式。从理论上说,该模式中产业链主体,即合作社与养猪户之间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双方互利共生,其他各功能主体之间以纯粹的市场交易联结。合作社是养猪户自己组织成立的,在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均向会员(养猪户)提供优惠或保护,合作社所得的利润除一部分留作合作社的发展基金以外,盈余部分要按照交易额的大小对社员养猪户实行利润返还。但现实中,该模式中的合作社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功能,反而更类似于协会的性质。多数合作社很松散,有名无实,并没有履行合作社的任何原则和功能。少数合作社仅对养猪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生猪销售信息服务,由于技术和信息是免费的,工作人员缺少激励机制,致使合作社提供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质量差,信任度低。

在生猪饲养环节,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由合作社和养猪户构成。农户负责生猪的饲养管理,合作社提供免费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在生猪销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由合作社、养猪户和中间商构成。生猪出栏时,一般由合作社为养猪户提供信息并联系当地生猪收购中间商上门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在生猪屠宰零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由中间商、屠宰场/个体屠夫、批发/零售商构成。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第一,生产资料质量风险。合作社不负责提供苗猪、饲料和兽药等,养猪户仍然要通过市场交易购买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第二,疾病风险。虽然合作社提供防疫等技术服务,但由于技术服务是免费的。因此,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使得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养猪户仍面临较高的疾病风险。第三,市场价格风险。合作社本身不从事具体业务,与农户之间不存在保护价收购生猪的问题,养猪户仍然必须直接单独地面对市场,同样面临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3.公司+养猪户模式。从理论上说,该模式是公司与众多养猪户以签订合同的形式联结,公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为养猪户提供猪苗、饲料、兽药和技术服务,生猪销售时公司以保护价格回收,养猪户和公司各自按照合同的规定从事生猪生产、销售、加工和流通。在利润分配上,公司以保护价的形式保障养猪户的利益,使其不受市场大的风险。该模式将公司与农户联结在一起,使双方在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在生猪饲养与销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均是公司和养猪户。在屠宰零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是公司内部的屠宰场以及批发/零售商。

但是现实中,由于该模式中公司与养猪户的合作机制不够规范,加上生猪产业的疾病风险和价格风险大,容易造成双方的违约行为。因此,大多数公司+养猪户模式中,公司和养猪户之间没有严格意义的合约,公司不以保护价收购生猪,养猪户可以将生猪卖给公司,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广和销售饲料和苗猪,价格一般随行就市。因此,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第一,疾病风险。公司与农户之间往往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公司往往不提供饲养技术和兽医服务,使得养猪户面临的疾病风险较大。第二,市场价格风险。养猪户同样面临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种产业链组织模式,对于生猪供给主要来源之一的小农户来说,其面临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普遍很大,现有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功能缺位的现象,没有真正地发挥产业链整合效应,无法保障养猪户的利益、化解生猪养殖过程中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猪产业链的发展以及生猪产业的稳定。

针对生猪产业链上述三种组织模式,通过对湖南省两种主要模式(农户散养模式和公司+养猪户模式)的价值链利润分配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如下情况:

1.农户散养模式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情况。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主要是农户、中间商、屠宰零售商(个体屠夫)(具体称为“农户+中间商+屠宰零售商”模式)。由于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农户、中间商与屠宰零售商各自所得的利润占价值链总利润的比率分别为58.30%、8.91%、32.79%。无论从产业价值链的总利润来看,还是从养猪户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状态来看,若遇上猪肉价格下跌,农户生猪卖不出去,则直接发生利润损失的必定是养猪户而非中间商或屠宰零售商。同时,在该模式价值链利润分配结构中,屠宰零售商所占的利润较高,而养猪户所得的利润,如果扣除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那么养猪户的净利润很可能会发生亏损。因此,在该模式中,农户仍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提高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分配地位与权利。

2.公司+养猪户模式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情况。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主要是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具体称为“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模式)。由于产业链各功能主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各自所得的利润占价值链总利润的比率分别为20.84%、4.28%、1.65%、45.38%、27.85%,由于公司加工环节的加入和带动,使得该模式中整个价值链利润总额相对较高。但从利润分配的格局看,公司占大头,其次是批发/零售商,养猪户仅排在第三位。而作为整个价值链的重要主体之一,养猪户面临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要远远大于供应链其它功能主体。公司作为整个链条的“龙头”仅仅想办法让养猪户购买公司生产的饲料,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并没有履行以保护价收购生猪的责任。因此,在高度组织化的公司和分散的养猪户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与公司相比,单个养猪户的利益更容易受到损害。

3.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农户散养模式中平均每头生猪的价值增殖总额要远远低于公司+养猪户模式所创造的价值增殖额。从农户所得的利润来看,两种模式差别不大;从价值链利润分成来看,农户散养模式中农户的利润分成略占优势,但从整个链条看,仍有50%左右的利润被中间商和屠宰零售商所得,遇上市场行情不好的年份,中间商和屠宰零售商所得的价值链利润分成比率将会更高。因此,从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实践来看,无论是哪一种产业链组织形式,农户在价值链利润分配过程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平等地分享价值链的增殖利润。这固然与农户本身的弱势性有关系,但更与产业链的内部机制设计不完善以及执行情况较差相关。由于农户不能公平地分享产业链带来的利润,将极大地影响散养户养猪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养猪成本增加时,尽管猪肉价格仍然保持高价位运行,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因此,有必要针对生猪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成情况与风险因素,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风险管理对策,以促进生猪产业链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的对策

农户是我国生猪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展生猪产业,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以最低的成本为农户养猪提供最大的保障,即减少农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损失程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户在生猪价值链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户在价值链中的谈判地位和话语权,使农户真正地公平分享生猪产业价值链创造的利润,增强农户的养猪积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重构新型的生猪产业链,即“公司+合作社+养猪户”模式。研究发现,公司+养猪户模式创造的价值链总利润远远高于农户散养模式,但由于公司和分散的养猪户之间进行交易,双方的势力相差悬殊,契约意识差,公司与单个养猪户的利益均容易受到损害。将合作社纳入公司+养猪户模式中,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个、分散的农户与高度组织化的公司之间不对等的境况,增加养猪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话语权,保护农户利益;另一方面,合作社作为农户的组织,参与到生产产业链中,增加了农户的违约成本与风险,减少了公司面对的单个农户的违约风险。

2.加强政府的扶持与监督,将“公司+合作社+养猪户”模式中公司与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落到实处。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凡是农业产业化比较成功的地方,都有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或监督。一方面,政府要在财政、税收、信息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要监督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行为,督促双方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履行各自的功能和义务。

3.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养猪户的素质。养猪户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养猪户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养殖技术,更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契约意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权利,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农户遵照合约进行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 程国强,胡冰川.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8(1):57-62.

[2] 贾涛.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j].农业问题研究,2007(9):68-70.

[3] 李秉龙,何秋红.中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18-21.

第7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1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技术储备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等近年来在山羊克隆领域、肉牛胚胎移植以及转基因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具有一支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从事克隆、转基因技术等育种技术研究和良种畜禽饲养、繁育的科研队伍。目前,天津市有3个原种猪场,其中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是部级种猪核心选育场,有较完备的育种设施设备和试验猪舍、化验室等;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负责为天津市培育优秀种公牛,是我国最早的主要种公牛站之一;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肉羊良种的引进、扩繁、选育和推广工作,是中国首家引进杜泊绵羊原种的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进行选育的公司;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建有先进的实验基地和现代生物实验室,并在试验室配备了显微操作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等先进仪器;这些畜牧种业企业和研究中心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为畜牧种业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畜牧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生猪有世界三大名种猪,即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奶牛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肉用羊为杜泊绵羊、波尔山羊和澳洲白绵羊。蛋鸡有海兰褐、海兰灰等鸡品种。肉鸡有爱拔益加、艾维茵品种等,还有一些地方猪种、地方鸡品种以及长毛兔和狐、貉等品种。

2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优势品种方面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仍存在着种业企业实力不强、种业科研创新机制和创新水平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产业化程度低和引进品种优良性状保持不佳等问题。

2.1畜牧种业企业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少

目前,天津市畜牧种业企业规模较小。由表2可见,天津市主要畜牧种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是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2家,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在业内较知名的畜牧种业公司年销售收入均不足千万。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畜牧种业科研实力不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偏少,且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且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畜牧种业中仅有3家为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畜牧种业企业,不适应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畜牧种业科技水平和创新机制不适应种业发展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业种业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生猪、奶牛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如:每头母猪年提供断乳仔猪头数和年提供出栏商品猪的头数:养猪发达国家普遍在22头和20头以上,例如:2009年,丹麦为26.1头和24.3头,荷兰24.5头和23.4头,法国为24.2头和22.4头(表3);天津市能提供的商品猪仅为15~18头,差距较大。2010年天津市奶牛平均单产虽已达到6904kg,还远低于北京、上海奶牛业平均8000kg的生产水平。从整体来看,天津市畜牧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集中表现在:天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优良品种或品系,畜牧优良品种、育种关键技术、设备主要靠引进;尚未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体系;畜牧种业科技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包括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研发设备以及实验室能力的提升。当前,天津市还尚未真正建立起商业化的农业种业研发体制,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协作机制还不紧密,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不足,80%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绝大多数育种企业仍采用常规育种技术,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果转化速度慢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还没有被广泛采用。

2.3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

近年来,天津市每年从国内外引进大量的畜牧原良种,但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引进———维持———退化———再引进,即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从而也导致了畜牧种业的低效生产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第一,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系谱建设、体型鉴定等选种技术和管理滞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胚胎移植、性控等生物技术相对落后,导致良种选配效果不佳,繁育的后代或配套系不能保持原种或良种的优良性状;第二,由于对引进原良种(种猪、种牛)的饲养模式落后,如养殖设备不先进、养殖环境不佳、疫病防控技术落后、饲料营养不能跟进等原因,导致原良种生产性能不断退化,目前天津市种母猪的繁育年限仅为3~4年,种公猪为4~5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在对引进良种的利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调研的基础上,会加大对育种选配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支撑,确保引进良种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4种业科技人才缺乏

当前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普遍缺乏,课题组调研了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畜牧种业企业的科研人员情况。调研结果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3.1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3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67%(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天津市种业企业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端科研人员普遍缺乏,人才缺乏是制约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瓶颈。调研中还发现,天津奶牛发展研究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等种业科研实力较强的畜牧种业,其科技人员占比相对较高,拥有的高学历和高职称科研人员比例也高于其他企业,进一步印证了种业企业的纵深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

3推进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

3.1提升畜牧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3.1.1创新科企合作模式目前,天津市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科研与生产、应用推广相脱节,是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一方面,种子企业优势表现在具备市场推广能力,在组织生产、推广营销、构建渠道等方面得心应手;劣势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建立育种研发机构的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则具备育种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但在品种的产业化、市场推广手段和经验上却明显欠缺,由于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和推广,积淀了大量的科技资源[3]。在这种背景下,为迅速提高畜牧种业整体竞争力,最现实、最有效的捷径就是推进科企合作,把科研院所的优势与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强强联合。天津市应在借鉴国内外成功范式基础上,把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推向深入,探索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新模式[4]。同时,还要通过政策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3.1.2加强畜牧业育种关键技术及种业基础研究首先,强化畜牧育种关键在于技术攻关。不断培育动物新品种,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建目标基因高效转化平台;加强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物新品种[5],鼓励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成长性好、有望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其次,要加强种业的基础研究,开展动物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养殖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种猪、肉牛等主要畜牧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得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最后,要强化种业高技术研究,加强畜牧分子标记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等高技术研究,创制畜牧优良种质,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6]。

3.1.3培育畜牧良种生产龙头企业结合天津市畜牧种业建设规划,遴选基础设施较好、人员队伍素质较好(如天津嘉立荷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集成先进的良种育种、扩繁、繁育和健康苗种生产技术和工艺,打造种猪、种奶牛、种公牛、种羊等良种扩繁、健康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开展良种检测技术研究和扩繁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制定良种扩繁生产管理技术,提升良种质量,为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的畜牧养殖业提供优质健康良种。推动各种子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强化企业自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此外,还应加强畜牧种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生猪育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奶牛育种繁育基地、以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优质肉羊良种基地、顶级种羊(牛)体细胞克隆基地和转基因畜禽新品种培育及繁殖基地建设,为种业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2加强现代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科技和人才是引领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科技又依托于人才,因此,人才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已成为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大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现代种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核心。首先,天津市应围绕现代种业发展需求,加强畜牧种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种业人才高地。其次,畜牧种业企业应不断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种业企业通过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教学单位,采取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检验、生产、加工和贮藏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养;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队,为种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天津市种业从业人员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最后,还要发挥天津市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引导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设置、课程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促进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等人才。

3.3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

第8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湖南生猪产业链;组织效率;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TB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3)02-0040-04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生猪养殖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生猪屠宰加工业也在成长壮大,猪肉产业一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乡土村落组织状态,变为具有现代化内涵和发展意义的利益互动组织,也使不同环节的生产者明确了自己的利益追求,契约成为各环节链接的主要方式,产业链不同环节参与者之间的谈判也越来越注重公平,结成了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生猪产业的组织化水平、社会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成为生猪加工增值,质量溯源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组织载体.引领着生猪产业的组织化改造.

湖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2010年湖南省生猪出栏8500万头,湖南省人均生猪出栏量及外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国养猪百强县湖南占14个,养猪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来,湖南省生猪的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统计,全省有生猪规模养殖专业户26.8万户,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有450户,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有 53户.据笔者对80家屠宰加工企业的调研问卷结果,选择养殖大户作为主要上游供应商的占到90.4%.提高上游养殖户(场或合作社)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成为了提高产业链组织效率的重要内容.

国外学者[1]对农业产业链组织效率做了大量的研究.Buchlin(1993)最先提出合作效率.Den Oudeds (1996)等学者相信农产品链的特殊市场定位以及生产的自然属性能够促进联盟的形成[2].Robert和Christian,(2002)提到影响供应链反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信任[3].Das和Teng (1996) 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了评价合作效率的理论假设模型[4].随着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者也开始了这个领域的研究[5-10],谭涛(2004)指出供应链的组织效率可以用合作效率与供应链整体的成本削减二个指标反映[7].吕美晔(2008)构建了蔬菜产业链组织效率假设模型[8].田露,张越杰(2010)对牛肉产业链的组织效率进行研究[9].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国外对供应链组织效率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涉及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多[11],且国内对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主要是针对东部发达地区,少有对中西部地区的研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产业链组织效率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差异,发展水平不及东部发达地区高,再者湖南省地处中部地区又是生猪养殖大省,研究生猪产业链的组织效率对于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组织效率以及生猪产业链组织效率的提高提供一条思路.

1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1.1理论模型及假设

产业链组织效率是指链条上各个利益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协作将产业链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最终促进产业链全体获利.Ellram(1996)指出组织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合作效率以及成本削减两个方面,同时对合作意向进行研究,认为信任和承诺能够降低供应链的相关成本,使供应链更加具有竞争优势[12].

方程模型对农产品产业链组织效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影响农产品组织效率的相关因素,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3-15],认为组织效率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合作能力、合作意向、组织强度.同时基于笔者试调研的情况初步提出6个假设:H1:合作能力能提高组织效率;H2:组织强度直接影响组织效率;H3:合作意向会对组织效率产生正向影响;H4:合作能力能够提高组织强度;H5:合作意向会增强组织强度;H6:合作能力对合作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并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假设模型.

1.2问卷设计及样本说明

本研究基于上述组织效率的理论模型以及对潜变量的取舍,设计了一份关于湖南生猪产业链组织效率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企业的概况、企业与原料生产者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包括合作能力、合作意向、组织强度.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笔者的亲自调研,首先走访了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湖南省商务局了解到湖南省生猪屠加工企业的面上情况,然后考虑到个人的社会网络资源选择了92家企业作为调研样本,在2012年7、8向企业寄送问卷,其中有20家企业是作者亲自上门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完成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87%.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长沙市、湘潭市、吉首市、娄底市、邵阳市等商务局的大力协助和支持,80个有效样本企业遍布湖南省14个地州市.样本及构成如表1所示.

3结论与启示

第9篇:养猪市场研究范文

生猪补贴政策对养猪业的影响

今年减少养猪成本的几点策略

再论蓝耳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

母猪便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如何提高母猪生产力

如何缩短母猪空怀期

期母猪和育肥猪中暑的案例剖析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控思路

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

提高母猪产仔数之妊娠阶段营养管理

用中医方法辨证施治母猪不孕症

怀孕母猪四类药物当禁用

科学免疫种猪确保仔猪成活率

初产母猪子宫环状破裂的手术治疗

老猪场为啥不赚钱?

当下猪场流行病分析及解决方案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

仔猪球虫病的诊疗报告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白羽肉鸡育种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现代肉鸡生产中的疫病防控新技术

肉鸡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料位可以增加或减少么?

三季度猪市风险继续积聚,后市可期

规模猪场管理的盲点

猪场人员的管理与薪酬

低迷行情下猪场的管理策略

低迷猪价,养殖户该怎么办?

养猪成本费用分析

猪场的经营管理与赢利

如何打造猪场最赚钱的机器——高产母猪

多举措应对低迷的养猪市场

母猪乏情的原因及调控措施

降低饲养成本上的几个概念误区

浅谈如何实现养猪效益的最大化

防治夏季猪中暑的几种“招数”

美国人养猪有新“新招”

畜禽生态养殖的实践与思考

高免鸡蛋卵黄囊抗体的提取与纯化

补饲精料在黄牛肥育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乳业市场问题频现的根源

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关键环节

浅谈奶牛炎的防治

初生犊喂奶不当致死的防治探讨

非典型性猪瘟及其预防控制

规模猪场猪瘟的防制

养猪业传染病之首-温和型猪瘟的防与治

慢性猪瘟与猪副伤寒混合感染的诊治

猪瘟流行新特点及病因分析

猪瘟、败血型链球菌和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猪瘟的诊断

猪瘟常用的免疫方法

家禽衣原体病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药敏试验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讨论

如何提高柴雏鸡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