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地籍测绘学习精选(九篇)

地籍测绘学习

第1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5-04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的精神,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主要有五项内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其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已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单位。本文通过对2008-2013届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213位学生进行“就业与课程设置相关问题” 的问卷调查,在分析当前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途径。

一、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的标准尚未统一,专业定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2005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有关规定,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属“资源勘查与测绘大类”的“测绘类”,该专业的学习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房产地籍测绘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房产、地籍测量技术及管理的能力,从事房产地籍测绘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从各开设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院实际情况来看,其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定位尚未统一,如表1所示。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高职院校设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大多是依托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只有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是依托于国土资源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这已不能满足区域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对土地规划、GIS应用和地籍测绘、土地估价等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设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课程体系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1]。课程体系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各高职院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刚起步,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一方面,因专业设置起初多源于各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黄河水利职业学院该专业的设置直接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增开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方向,使得各院校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般都照抄照搬工程测量技术的课程体系,只是稍微变换一些课程,增加了土地管理总论、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法学等土地管理相关课程而已。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依据学习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设置。通过对本校2008-2013届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2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表2可知,当学生被问及“您在校读书时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有65名(占30.52%)学生想从事测绘工作,有18名(占8.45%)学生表示要从事土地规划类工作,有52名(占24.41%)学生想从事房地产评估或经纪工作,有65名(占30.52%)学生认为要从事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工作,仅有4名(占1.87%)和9名(占4.23%)学生表示毕业后想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这些数据可推出,选择就读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或未毕业参加工作前,有135名(占63.38%)学生想在毕业后从事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等土地管理相关工作,这表明学生想在校读书时加强对土地管理方面课程的学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测绘无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课程教学没有充分体现高职特点,课程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和实践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质的区别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类型上。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要注重能力的培养[2]。许多高职院校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也体现出实践课。但是由于经费、师资、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安全等方面原因,有的实践课比例过小,有的则徒有虚名,上实践课或实习课则采取“放羊式”管理,随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周密的实践计划和悉心的实践指导。另外,实践课的设置也没有密切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学生的课程实践都仅仅停留在模拟实践上,没有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项目实践。这些现象在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也依然存在。

4.课程设置有所偏颇,不能体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5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主要课程有:测量平差与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化制图技术、控制测量与GPS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基础、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房产地籍管理与法规、地形测量及实习、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航空摄影测量实习、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就业方向是:在房产、土地、城建、测绘等部门从事房产、地籍测量技术与管理工作。从国家的主干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的确定来看,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地籍测绘进行了测量相关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即没有体现测绘和土地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方向。另一方面从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对本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也是偏重于测绘专业课程的设置,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看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8门主干课程中,有五门(超过半数)是测绘类课程;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20门主干课程中,7门(占35%)测绘类、5门(占25%)土地管理类、8门(占40%)GIS应用及开发综合类。

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就是相信人人是才、人人能成才;致力于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对今后的发展要求、个人气质等来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就是要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礼仪、环境保护等知识,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行业通用能力要求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3]。即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在体现作为测绘类专业应有的专业定位和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应考虑本专业的另一研究对象—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的适应性。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心声也反映了这一点,如表3所示。

2.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定位和完成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4][5]。

此外,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来看,如表4所示,被调查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毕业或准毕业学生中,从事测绘工作的有73人(占41.95%),从事土地规划、房地产评估、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相关工作的有53人(占30.46%),且从2008到2012年,从事测绘工作的学生由占全班人数的62.50%下降到27.16%,这表明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就业趋势逐渐向土地管理行业转移,且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地位,增加了对土地规划、土地评估和地籍管理等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则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当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强化订单培养,增设农田水利学、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编制土地规划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课,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才能体现地籍测绘和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两个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

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工程系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创建于2005年,现已招生6届(期间因生源少停招一届),共招收学生290人,其中已毕业3届,共有毕业生213人。专业开办以来,一直参照本系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和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毕业生大多在测绘行业就业,但就业趋势逐渐向国土资源管理行业转移,在此基础上,探索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途径。

1.突出课程模块,重组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我们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详见图1和图2。

2.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在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各个模块的具体课程,且开课顺序也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参与具体生产项目实践的可能性,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以班为单位选修任意2~3门课学习,具体详见表5。

四、结语

当前我国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技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各有关高职院校应当以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和示范性高职学院、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的同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职业技能型、双师型教师,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刘朝晖,陈礼芬.就业导向下高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孟坤,卢润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第2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关键词]数字地籍 测绘 技术

中图分类号: P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广义上的地籍测绘(别称地籍测量)内容包括狭义的地籍测绘及地籍权属调查工作两个部分,内内外外工作量多且复杂,需要进行严谨计划和良好的组织。地籍测绘内容主要包括:界址点登记表的登记、宗地图的测画、地籍图的测画、各类项目面积统计等,工作期间制作的图件数量多,需要工作人员的有序管理。不过数字测图技术数据结果精度高,便利测绘结果管理、更新及其后期分析利用,同时又容易实现实现测图、调图、管图的自动化,除此以外地籍测量需进行工作量非常大的面积量算与登记,所以我国目前地籍测绘大都使用数字测图技术。在数字地籍测绘中,界址点成果表、宗地图和各类项目面积统计都是基于数字地籍图而制作的,而数字地籍图则是在绘制数字平面图的条件下运行权属信息数据文件后才能自动生成。

二、目前数字地籍测绘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1. 界址线设定

界址线是地籍测绘的首选要素,合理设定界址线对地籍测绘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初始的地籍测绘,由于种种原因,并省却过程中更多的工作量,一般都需要政策来确定大多数县城和城市宗地的界线。传统意义上,无论是单位征地留下1米左右的影射地还是居民购买宅基地时留下0.5米左右的界限,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其实有相当多宗地的界址线是在墙壁或者围墙的外侧,而不是它的里面,因此这样的传统习惯给地面界址点的标定和测绘造成了很多麻烦。假设市政府还是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规定单位征地时不准预留“影射地”并且每户人家的屋后也不允许滴水地的存在,那么界址线就能够大部分以围墙或者墙壁为准,并可以把多数界址点用红漆标注在墙壁或者墙角上,能够方便地籍测绘工作和土地管理,省去了管理和测绘工作中的许多麻烦。

2. 街道、街坊划分

为了方便调查工作的开展,因此不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县城,在调查期间应将调查范围逐级细划成若干个小范围,比如以街道一街坊一宗地这样三级划分方法。在划分街道时应注意尽量与日常城市行政管理的街道界线一致,换句话说就是地籍调查的街道界线以各个街道办事处的管辖界线为参考。在测绘地图上绘出街道划分的界线,再根据街道的细分实现对于街坊的划分。工作中以街坊为最小单位进行地籍权属调查,以街坊为单元绘制城市地籍图,以街坊为单位管理地籍调查表和地籍测绘成果(宗地图、界址点登记表、权属信息数据库、面积统计表等)。在管理中,由同一个人管理一个街坊的绘制的地籍图和地籍权属调查或者由两个人分别管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划分街坊和街道不同,街坊的分界线必须设置在街道或者胡同的空闲地或中心线上,而不能设置在围墙上。街坊最好不超过200宗地,其面积不超过0.2为宜。一方面即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街坊的调查和测绘,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街坊的图形文件合适,便于存放管理。

3. 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绘制

利用权属信息数据文件和平面图文件绘制出街坊地籍图后,通过街坊的两两拼接便能得到整个测区的“初步地籍图”,不过在经过修饰和填充许多内容之后才能得到最终的数字地籍图。增加的内容主要有:街道线和街坊线、控制点、道路名称标注和含植被填充的图斑等。在实际工作中,最好先将街坊线、街道线以及其两旁的道路边线绘制在拼接的“毛地籍图”上,单独形成一个图形文件。接下来继续在该图的基础上绘制各个街坊线图块,然后再将统一制作的街坊线图块标注到相应的街坊地籍图中,从而得到图斑。图斑事实上是权属信息数据的一部分,用“用图形生成权属”的功能能制作得到。生成图斑后将图斑和权属信息数据文件拼接的数据文件便能作为绘制含图斑的街坊地籍图的基础。最后用含有图斑的街坊地籍图通过无缝拼接便能得到整个测绘范围的地籍图。在城市进行地籍测量,因视角原因,观测的站点有很多,一般而言每幅图平均要绘制六个观测站点。在整个测区的地籍图上,可以利用通过整合GPS点、一级导线点、一级图根点和主要路口图根点及已知的观测站点而得到的控制点坐标数据文件,经过简编识别,自动绘制出城市观测的控制点。

4. 检定仪器常数和棱镜常数

地籍测量对于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进行地籍测量前必须要做好仪器的检查工作。检查全站仪主要检查测距仪的加常数和乘常数。由于距离不远,碎部测图中可以忽略不计乘常数,但是必须考虑加常数,因为当某棱镜加常数未知时,测定的测距仪加常数事实上是包含仪器加常数或棱镜加常数两部分。如果将仪器加常数设为某一固定值 (如0L),则可以求出 “棱镜加常数”;反之如果将棱镜的加常数设为某一固定值,比如-30L,就可以求出“仪器加常数”。在地籍测量中,通常将棱镜背后选择在碎部点上,也就是把棱镜背后做为“棱镜对中中心”。实际工作提供的经验是将仪器加常数的数值设为零,然后用钢尺对比直接测算到棱镜背后的棱镜常数。如果是在野外采集数据,则可以输入上述的仪器加常数和棱镜常数,就可以直接测出棱镜背后点的坐标数值。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是观测支站,那么可以变动棱镜常数,继而测定对中杆中心的坐标数值。

三、结语

为方便地籍管理工作,在调查土地权属的基础上,通过借助科学仪器,运用科学知识,测量一定范围内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形状、位置等,并计算土地面积,绘制地籍图,有利于为土地登记提供专业的、严谨的、科学的、可信的数据。数字地籍测绘是展开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分级布网,逐级控制,“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做好数字地籍测绘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地籍测量规范.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第3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地籍测量

引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现代测绘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代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化技术就开始应用到计策测绘中。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我国的测绘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始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一、地籍测量的原则、内容及成果

地籍测量技术应在测量工作开始前进行地籍调查,取得相关力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地籍测量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管理要求土地信息可靠,地籍测量应具备完整的测量原则与内容。在信息系统设计方面,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可扩展标记语言、网络化、跨平台、开源等一批新技术及新理念也在不断影响着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

1、地籍测量的原则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2、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土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收集不动产的权属资料、质量等级等;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相关面积,测定测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形;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以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正确性和现实性;进行有关的地籍测绘工作。

3、地籍测量的成果

地籍测量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地籍图:地籍图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两大类。地籍薄:地籍薄是以表册形式表达地籍内容的一种正式文件。地产册:地产册是土地权力登记册,具有法律效力。界址点坐标册。土地统计册及土地估价图。

4、界址点精度要求(如表1)

二、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1、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坐标系

与地籍测量密切相关的有大地坐标系(俗称地理坐标系)和直角平面坐标系。

我国目前采用“1975年北京坐标系”,这无疑对各地区地籍圈、地形罔的拼接和使用都将是方便的。

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

三角测量:三角测量是在地面上选定一些能互相通视的点(称为三角点),构成连续的三角锁形状或网形状。三边测量:对布设的三角网,用测定网中各边长度代替各内角的观测,用内业计算方法求解出各点坐标值。导线测量:导线测量是在地面上选定相互通视的点,测定导线边长的转折角度,并观侧所有的连接角,如图1。导线测量是城镇建立地籍控制网的主要方法。

3、卫星控制测量

采用卫星定位技术,相邻点间不要求通视,从而省去了大量的地面测设工作。

三、地籍要素测量

1、地籍要素测量的对象

地籍要素测量的线对象主要包括:行政区域界线及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界线;土建筑物的轮廓线以及其它具有重要意义的永久性建筑设施的轮廓线等。地籍要素测量的点对象主要包括:控制点和目标点。

2、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2.1野外数字测量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对数字地籍测量的三个环节:确权、测量、编绘,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保证质量的关键。野外数字测量根据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三种方式:全站仪+电子记录簿(如PC-500,GRE3,GRE4等)+测圈软件。全站电子速测仪、电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测量仪器,在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功效不高。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

2.2 GPS测量模式

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GPS RTK技术主要有两种万式:GPS RTK接收机+测图软件。GPS RTK接收机是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优点是测量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图。

2 .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4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三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

1、地籍图地形要素数据质量要求

要素完整、编码正确;空间数据及其附属的属性数据正确、完整,相邻图幅同一要素表达及属性一致;所有地形要素都以点、线、面和注记特征存在,地形数据之可逻辑一致,相关要素处理准确;点状要素符号以“BLOCK”方式建立。文字注记均为为TEXT对象。所有面状地物必须构面;不允许存在悬挂线、回头线;有方向的线状地物,全部采用“左推”方式绘出。

2、地籍图地籍要素检查

检查界址线与界址物重合关系;检查宗地号、地类号和界址点号是否与调查表一致;不允许存在隙地和狭弄。检查空宗划分是否符合地类调查要求。检查确权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性质是否矛盾。

五、面积量计算

1、土地面积量算的几种方法

解析法就是实测的数据计算界址点坐标。图解法是在地籍图上量取求积所需元素或直接在地籍图上量算面积的方法。

2、量算面积基本单位与量算方法的选择

从要求来讲,控制面积精度应高于碎部面积精度,解析法精度高于图解法精度。

3、面积量算的精度控制

实际土地测量中往往要求量算某一区域内的全部分类面积。引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平差原则和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面积量算的平差原则:士地面积量算,与一般测量工作一样,面积量算应有检核,以防止粗差的产生并对面积量算成果进行控制与平差。

4、输出面积计算资料

土地分类而积统计表:合并街道内各街坊的五类面积数据文件,按街道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EXCEL),并打印l份。

第4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在进行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到地籍信息系统中来,不仅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等工作,还要进行数字化地籍产品的质量检验、地籍图数据录入及建库等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结果。通过某市农村地籍测量工作表明,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普及,我国的地籍信息系统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1、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作业依据和相关设备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测图软件、地面测量仪器、计算机的应用而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测绘生产、军事工程等行业和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在某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地籍信息系统中的前期工作,数字化地籍测量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所以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来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1.1 作业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地籍图图式》、《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地籍测绘规范》、经审批的测量方案等。

1.2 相关设备

根据测量方案,并结合某市农村地籍测量的工作量,选用GPS接收机(精度5mm+1ppm)4 ~ 6 台、全站仪(精度±0.3mm/km)8 ~ 10 台、笔记本电脑10 ~ 15 台、相应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大范围对讲机若干。

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

通过对某市农村地籍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决定采用GPS静态施测方法来进行首级控制,并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和GPS RTK技术相结合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图根控制,而对于道路旁的房角、围墙角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则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因此其作用流程为:

收集和分析相关地籍资料、现场勘探、编写技术设计书GPS静态技术进行首级控制测量全站仪导线控制与GPS RTK技术相结合进行图根测量全站仪及GPS RTK外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初编地籍图打印地籍草图、外业实地测绘、编绘地籍图打印地籍地图、宗地图地籍二次调查、检测界址边及相关元素、填写地籍调查表成果整理与验收。

3、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全站仪、GPS、数字测量摄影仪、数字化仪等为数据采集工具,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和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的数字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技术。与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1 自动化程度高

传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外业工作时间长,内业编辑工作量大,而且在操作工程中出错的几率大。数字化测绘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中,自动计算处理、自动成图,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精度高

传统的测绘方法,地物点的测定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绘误差、测定误差等会导致实际的图上误差较大。数字化测绘技术中,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进行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无精度损失,避免了人工观测、记录、绘图的误差,可以大大提高测绘的精度。

3.3 图形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地貌、道路、水系、房屋、植被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数字测图时所采集的图形信息,它包括点的定位信息、连接信息和属性信息,易于检索。

3.4 信息编辑方便

数字化测绘得到的信息是分层存放在计算机中的,便于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有关的变化信息,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修改后的图,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对地籍测绘产品的各种要素及数据进行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

4、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具体实施

4.1 控制测量

在首级控制中采用E级GPS网,以此来方便采用全站仪和GPS RTK进行导线测量。在布设控制网时充分利用某市农村已有的规划控制点,而对于自己布设的控制点,则尽量选在较高或较开阔的地方,并注意避开点位上方的障碍物以及附近的电磁波干扰源。对于建筑物密集的地区,还应采用二级导线点来进行加密。所有控制点均应布设稳固可靠并且与其他的至少一个控制点通视。

4.2 界址点坐标测量

对于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房屋拐角、阳台角、围墙拐点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具体通过全站仪来将所有能采集到并需要上图的地物要素均全部采集成为解析坐标。而对于其余的地物则采用地形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在每次点的采集过程中最好由同一名测量员来操作测量仪器,并将各种不同性质的点在输入时命名为相应的地物代码。测量员在实地打点测量过程中应尽可能将一个地物施测完成后再转点进行下一个地物的施测,这样就能使得同一地物的采点数据在内业转换时可以自动联线,从而避免了散点太多导致不利于编图的现象。在每个图块的数据采集结束之后,不要忘记把全站仪无法采集到但很可能是界址点的地物再通过GPS-RTK技术来进行补测。

4.3 相关数据的处理

当天采集的数据应在晚上及时地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由于采点所用的仪器类型和型号均可能不同,因此所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的数据格式可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还应通过excel等office软件利用其表格的强大功能来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整合,最后通过数据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为可连线的数据文件之后,即可以开始绘制地籍图。在此时绘制出来的地籍图中,坎子、垣栅、房屋、道路、地界等均已根椐采集点的顺序连成了折线,测量员可以根椐这些折线再加上自己施测时的记忆就能够较为轻松地进行地籍图的编绘。

编绘地籍图时应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先编绘较大的地物,比如道路、巷道、较大型建筑物等,后编绘较小的地物,最后再对独立的地物进行编绘。

4.4 地籍二次调查

当完成了某市农村地籍地图的测绘之后,应以其为底图再进行详细的地籍二次调查,在地籍调查过程中最好能有国土局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合,并且逐户地进行农村地籍二次调查,决不能敷衍了事。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再对之前的测绘成果进行整理和纠偏。

第5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关键字] GPS技术 国土测绘 地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52-1

1 GPS技术的概述

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了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该系统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拥有GPS接收机即可享用该系统的服务。其工作顺序是GPS接收机捕获卫星的信号,接着对捕获的信号进行一系列处理,再经过计算即可得到测站的三维位置等信息。GPS系统主要包括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

GPS系统工作具有高精度定位、观察时间段、测站间无须通视、可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便等优点。(1)据有关科学数据显示,在50km内GPS精度可以达到10-6m、100-500km内可达到10-7m、1000km可达到10-9m。从数据中就可以看出GPS定位的高精度。(2)随着软件和技术的不断更新,GPS观测时间越来越短,现在已达到20km内的相对静态定位仅需要15分钟左右;对于快速静态定位测量则需要1-2分钟观测即可;对于实时定位每站观测仅用几秒钟。(3)GPS在观测时不需要进行站间的通视,只需保持测站上空开阔即可,这省去了很大费用开支,利于GPS技术的推广。(4)在传统的三维坐标确立中,通常我们依靠经典地网进行平面和高程的不同测量,而GPS利用空间的优越性可以直接精确测定观测点的三维坐标,现阶段GPS可以实现四等水准的精度测量。(5)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GPS接收机经过不断的更新,其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方便野外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

2 GPS技术在国土测绘管理中的应用

2.1地籍测量管理工作中GPS技术的应用

地籍测量管理是国土测绘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是从事规定区域内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界限、位置、面积、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和测定,并测绘出具体的几何形状。GPS管理技术的应用为国土测绘管理、地籍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等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根据现阶段国土测绘管理的规定,地籍平面控制网方式主要有一级、二级小三角网;二、三、四等三角网;一、二级GPS网;边角网、三边网等。结合本市的地籍的具体情况,将二、三、四等三角网的网点作为首级控制,GPS技术应用本市的地籍控制测量工作中,大大改善了过去采用常规、传统方式测量控制点位的局限性,便于地籍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的工作中GPS网状结构与GPS网的精准度不产生任意冲突,各个点位间不需要进行通视即可进行测量,实现了实时观测功能。我市国土测绘管理工作依据GPS技术的灵活布设点位、操作简便、处理数据和信息速度快、测量精准度高等优势,工作开展取得很大的成效。

2.2 GPS地籍控制网管理中的改进和完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采用传统的经典三角测量的控制网,但其准确性、可靠性、全面性都有待提高,同时它还需要高昂的成本费用,制约国土测绘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也开展了多次研讨会,通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多次的反复实验应用,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于GPS技术观测网的建立使用,大大提高了观测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与传统的观测网相比,GPS技术观测网显得更加专业,GPS技术观测网依靠复杂、庞大、专业的随机模型与函数,实现多元化随机布网,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GPS技术地籍控制网的设计并不是完美的,里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深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对GPS地籍控制网的优化布网方式要加以运用,充分发挥出GPS卫星定位技术高效率、高精准度的优势。建立GPS地籍控制网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影响GPS地籍控制网精准度的因素,如地球自转、相对论效应、磁场变化等自然因素,这些容易造成信号传播过程中产生误差,造成数据信号接收系统与设备的误差,这将直接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影响控制网的精准度。因此,我们在应用GPS地籍控制网进行测绘时,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争取早日找到克服误差因素的有效方法,提高本市乃至全国的国土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2.3 注重位置基准点偏差对GPS网的影响

GPS定位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用GPS地籍控制网代替常规测量建立的地籍控制网时,其在参考椭球面上的网状将和其在参考椭球面的位置基准点产生直接联系,如果经度方向上的位置基准点发生偏离,将直接造成GPS地籍控制网整体旋转,对于高差较小的测量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规定其位置基准点经度方向上偏差在10m以内),对于高差大的GPS网来说,需要有一个精确的起算数据,这时经度方向上的位置基准点偏差影响投影在椭球面上的GPS网的尺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误差,不能满足实际测绘规定要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结合常规方法进行校正,即用常规方法进行高程测定。

3结语

目前GPS系统正在不断的被广泛推广应用,其在国土测绘管理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深入,虽然目前GPS系统在国土测绘中的应用还有待改善,我们深信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将会很快解决,其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将会更加的广泛。作为我们自身,也要加快GPS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为GPS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有效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保伦,张明福,史先良.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与开发[J]价值工程,2010,(04).

[2]陈建龙,等.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J].东北测绘,2000,23(3):20~21.

第6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关键词]测绘 城市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

1 城市测绘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籍以及房产测绘是城市建设中具有交叉的三大块,城市测绘数据主要是反映城市地表的自然、经济、社会诸多要素的特征、形态、位置、大小、分布、类别、名称以及其它的重要信息。城市测绘资料直观反映城市的面貌,城市规划都需要城市测绘提供基础资料,测绘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接影响和决定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实施。城市测绘内容包括:城市现状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城市平面、高程控制网测量、地下管线的测量、建筑用地界线拔定、建筑物的施工放样、竣工测量、城市规划道路定线、大型建筑物的沉降测量等。地籍测绘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地籍数据库建设、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等。地籍测量的成果包括数据集( 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 、地籍图和地籍册。房产测绘的基本内容包括: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房产权属、变更测量、成果资料检查验收、房产信息系统建设等。

2 测绘的社会需求

测绘工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于行政区域的识别划分;布设和加密城市控制网,使城市的规划建设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下有序进行;为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用户提供可靠的多比例尺的地形图,满足各行各业的使用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准确划分相应建设用地,并对用地情况的监控提供可靠的依据。

社会对测绘信息的需求量很大的,其中大多数是各级政府机关,其次是企业单位。当然这其中的绝大多数资料都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规划管理始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热点,规划管理工作程序中无不与测绘工作紧密相联,需要测绘工作有力的支持,从工程建设前的选址用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规划验收,以及规划行政执法,都离不开地形测量、综合管线测量、工程测量(建筑放线、验线) 、规划竣工验收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贯穿在整个规划行政管理的每个环节。因此重视和促进依法测绘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3 测绘的成果体现——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地理学研究领域,是以各种测绘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为地理研究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各种技术为基础,综合各种城市测绘数据,目前应用已初见成效、在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测绘机构的地理信息应用技术、基础地理数据库正在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巨大支撑作用。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测绘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据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高,也使得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越来越松。

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服务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如果能增加统计分析功能,计算几辅助设计结合交通规划信息,则地理信息系统完全可以获得更大的拓展,如可以应用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相关行业。

4 各种测绘数据亟待整合以发挥更大功用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查询、分析方便以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质量、水平。有了数据库,有了分析工具就可以辅助管理、辅助决策,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决策的主动权。在现实工作中,规划、建设管理常用的地形信息比现行的标准地形图简单,而非地形信息,如土地使用、地籍、房产、管线往往很重要,需要和地形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

南京市为例,就有南京市规划局的规管系统;国土局的土地信息系统;房产局的房产信息系统。其基础地理信息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的测绘单位,所提要求、标准不同,成果覆盖范围、图形比例尺互有交叉,GIS 应用平台不同,平面坐标系也分为南京地方坐标系、南京地籍坐标系。而由于房产测量起步较晚,房产基础图较为缺乏,在《房产测量规范》中直接载明“房产图根据需要可利用已有地形图和地籍图进行编绘”,在房产部门建系统的过程中也确实利用了部分已有的地形图和地籍图,但房地产测绘也是城市大比例尺测绘的一种。其方法手段与其他测量并无多大区别,它具有更多的信息源,量大,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图表复杂,因此它是建立现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基础信息,同时也是城市大比例图更新的主要基础资料。地形图、地籍图、房产图其实是基于同一类基础图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同一幅底图上各自增加不同的属性项,三者如能合而为一,实现基础图全市域覆盖,统一平台;超脱出部门利益将会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而各地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地形图的现势性难以保证,转向GIS 后,信息种类更多,单靠本部门、本系统内要将各种信息都及时地、同步地更新,事实上难以做到。

第7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关键词】全站仪 GPS 数字测图 数字测绘

全站仪、GPS 在控制测量、地形、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园林测量等各方面都显示出其优越性,已完全取代传统测绘仪器而成为现代测绘中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输出与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的高、精、尖技术的测量仪器。全站仪、GPS 的应用,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测绘的转变,使得数字城市、数字地球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当前高职测量教学面临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测绘的转变,以及如何进行测量教学改革。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数字测绘是一场深刻的测绘技术革命

1、控制测量方面

由于全站仪集测角和量边于一体,被广泛用于精密导线网、边角网的控制测量中。全站仪三角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可满足三、四等水准测量及园林测量的要求,图根控制和测图可同时进行; GPS较全站仪在控制测量方面更具优越性,它可用于全球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变形测量和精密定轨测量、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用于精密工程测量、城市及一般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的建立,用于地形、地籍、房产、物探、勘测、施工、园林等的控制测量。全站仪、GPS 在控制测量方面的应用,实现了由传统三角网为主向空间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转变,数字测绘在效率、精度方面大大优于传统测绘方式。

2、细部测量方面

全站仪、RTK GPS 技术实现了由传统测图 ( 白纸成图) 向数字测图的转变。其最大优点是: 在完成地形、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形、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数字城市、数字地球的目标奠定基础。

3、测设方面

数字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方法向全站仪坐标法、RTK GPS 坐标法的转变。全站仪坐标法、RTK GPS坐标法测设点位,仅需把设计好的坐标数据输入全站仪内存或 GPS 的电子手簿中,无需计算角度、边长等放样数据而直接应用全站仪、GPS 程序中的坐标放样功能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度。

由上述可见,全站仪、GPS 等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测绘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传统测绘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测绘的要求。对于高职园林测量教学而言,培养目标是测绘技能或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全站仪、GPS 的应用等数字测绘技术在高职测量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测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测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测量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老化。目前,我院的园林测量教学课程仍以传统的钢尺、经纬仪、水准仪为主要作业模式进行教学,测量课教材内容虽已更新,但教师在讲授时还没有到位。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采用 “灌输式” 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板书为主; 在实习中,仍是以传统的测图、测设作业手段 ( 水准仪、经纬仪加钢尺) 进行1-2周训练,数字测绘方面的知识未得到掌握和应用。

实验室设备、实习基地建设严重不足。我院现有的数字测绘仪器设备为:5套GPS仪器、5台全站仪,远远不能满足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的测量教学、实习的需要。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长期落后于数字测绘时代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改革应对措施

针对我院测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本人通过多年测量实践及教学实际,提出如下改革应对措施。

1.师资队伍实现 “双师型”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测量教学改革、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测量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没有高技能的老师,就难有高技能的学生。“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教师与工程师 ( 或技师) 在知识、能力、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应该是持有“双证”(教师证和技能等级证) 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高职测量教学改革、发展尤其应保证有一批高质量、能适应数字测绘时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倡“产、学、研” 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带领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测绘生产实践、课题研究,将企业的实际问题、工作任务引入测量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直接获得解决测绘具体问题的技能; 树立 “产、学、研”相结合的观念,注重应用性和理论简洁性,要求教育过程与测绘实际生产相联系。

2.测量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上应该实现由传统测绘为主向数字测绘、信息测绘为主的转变。即在传统测绘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数字测绘、信息测绘内容,二者融为一体,在讲授中可将传统测绘内容尽量精简,重点放在数字测绘上,注重全站仪、GPS、“3S”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3.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针对我院全站仪、GPS、数字测绘演练室硬件严重不足,实习基地太小的现状,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硬件。应建立各种地形、地貌模拟现场实测过程、内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总之,高职y量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技能 ( 或技术) 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应本着理论够用、操作实用的原则,以适应市场为导向,开展高职测量教学改革。而传统测绘向数字测绘、信息测绘的转变,在应用方面,实质就是传统测绘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应用向数字测绘仪器全站仪、GPS 和“3S “技术的应用转变。因而,高职测量教学改革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关键词】基础测绘促进钦州市土地管理

现阶段,我国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今后一段时期,上述矛盾还将继续存在,而且有加剧的趋势,因此,科学、合理、持续利用好资源,特别是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管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基础测绘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期性、先行性的基础工作,既为经济建设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测绘的成果数据是各项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及服务功能

基础测绘成果是认识世界、利用自然不可或缺的媒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手段,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范围和领域的拓展及延伸,急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土地管理行政管理体系,利用现代技术强化宏观管理,实现科学决策。由于基础测绘与土地管理是服务与被服务、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如果进一步把基础测绘与土地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基础测绘的技术、成果等优势,不仅能为土地管理提供服务和保障,也能更大范围地发挥基础测绘的作用。

1.1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

1.1.1建立经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测绘主管部门批准的基础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及加密和复测。

1.1.2对国家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和更新。

1.1.3本区域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更新。

1.1.4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周期,对前述项目的内容进行复测或者更新。

1.1.5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1.2基础测绘的服务功能

1.2.1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服务。

1.2.2可以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服务。

1.2.3可以为土地监测调控提供服务。

1.2.4可以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服务。

2土地管理对基础测绘的需求分析

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如实准确地测量土地面积,绘制地形图,建立地籍资料,形成数据库。基础测绘作为前期性、基础性工作,能够为土地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土地规划进行动态控制,才能达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工作目标。土地管理对基础测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等方面:

2.1地籍管理需求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它具有提供计税依据、产权管理依据以及用户需要的地块信息等功能,而且地籍信息系统还是多种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系统。

2.2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为保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必须选择快捷有效的方式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为此我们需要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来发现和提取土地变化信息,以满足土地利用数据建设的需要。

2.3耕地保护工作需求

鉴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决心采取世界上最严厉措施、最严格制度来保护耕地,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借助基础测绘成果先后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开展耕地数量质量、耕地后备资源普查等专项工作。

3基础测绘对于土地管理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为国家提供准确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规划、整治、开发利用、税收等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基础测绘的快速发展,使得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应用领域的最高形式,它向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定性、定量、定位以及可视化的工作条件,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管理办公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全方位地考虑土地问题的方方面面,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有效地提供土地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土地管理部门面向社会的窗口,它的运行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国土资源管理执法行政公平、公正、公开。伴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将增强土地管理的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4钦州市基础测绘工作已经成为土地管理工作飞跃发展的瓶颈

钦州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起步较晚,1993年钦州市城区才有了第一批65.75平方公里的1:500地形图,2001年才有了第一批100平方公里的1:1000地形图。在随后的几年的时间中,钦州市地形图的测绘和更新一直紧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步伐,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对基础测绘工作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不能及时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更新,致使土地信息更新跟不上土地管理工作发展的步伐。目前,地籍图件内容陈旧、现势性差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且又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5把土地管理和基础测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基础测绘实施,促进钦州市土地管理快速发展

为了改变钦州市基础测绘成果现势性较差的现状,明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基础测绘的目标和任务,发挥基础测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钦州市国土资源局本着统筹规划、保证重点、满足急需、分步实施的原则,紧密结合全市经济和城市规划发展,构建数字钦州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地理框架建设的需要,组织编制2008—2020年钦州市基础测绘规划,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础。

5.1空间基准体系建设,为土地信息获取提供了技术保障

5.1.1建立钦州市统一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近期布设D级GPS控制点18个,于2007年布设完毕,控制整个钦州市市本级,控制面积约4542平方公里。另外,2007年布设E级GPS控制点,共计51个点,控制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5.1.2启动钦州市CORS系统建设。在钦州市规划区约1089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4个固定基准站和1个网络监控中心,并辅以高精度的大地水准面,建成高精度、高效率、高覆盖率的网络GPS系统。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如因特网和广播网,可24小时、连续地向各类需要测量和导航的用户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的信号。

5.2建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的测制与更新体制

目前,地籍图件内容陈旧、现势性差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且又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的测制与更新体制。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籍测量与地籍实时修测的工作成果是提高基础测绘成果现势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保持基本比例尺图的现势性,必须修测更新现有的地形图。根据钦州市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2006年正在进行钦州市主城区1:500和1:1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修测工作。2007年-2010年将对钦州市金光工业园进行1:1000地形图23平方公里进行修测。2007年修测金谷工业园1:1000地形图8平方公里。修测在原有数字化地形图基础上进行,并采用全数字化成图法修测。

此外,从节约型管理角度考虑,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在基础测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地籍要素的测绘,从而避免重复测绘,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降低生产成本。

5.3建立钦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

根据钦州市发展的需要,建设钦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分三步走,首先,选择基础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各种子系统,如数据采集、管理和数据转换系统、基础地形信息和基础空间数据管理、应用与数据更新系统、地名库管理与应用系统、控制测量成果管理系统等。其次,建立钦州市1:10000以下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库,初步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最后,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建立钦州市基础地理数据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开展应用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真实再现全市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全面了解钦州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支撑,并为可视化地掌握生态资源、模拟和仿真生态重建过程中重大决策实施提供基础支撑,确保我们能够科学地开发自然界,动态监测和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把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平衡,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增值服务。例如:通过以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和正射影像图为数据核心,结合土地利用详查图,可进行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为数据核心,结合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专题数据,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及3S技术,可更好地分析耕地分布现状,提出社会经济与生态合理退耕还林规划方案,增强退耕还林规划的可操作性。

5.4加强测绘队伍建设

《物权法》的实施对测绘尤其是地籍、房产测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确权、房产面积等纠纷可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测绘成果经得起公开查询、经得起行政诉讼。当前因为编制的限制,测绘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少、技术人员紧缺的现象,有不少业务人员对政策业务还不够熟悉,以致引起土地权属和房产面积的争议、行政复议诉讼等。这需要加强宣传,学习政策法规,并通过培训提高测绘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

第9篇:地籍测绘学习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测绘;某市农村;地籍测量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测图软件、地面测量仪器、计算机的应用而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测绘生产、军事工程等行业和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在某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地籍信息系统中的前期工作,数字化地籍测量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所以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来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作业依据和相关设备

1、作业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 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地籍图图式》、《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地籍测绘规范》、经审批的测量方案等。

2、相关设备

根据测量方案,并结合某市农村地籍测量的工作量,选用GPS接收机(精度5mm+1ppm)4~6台、全站仪(精度±0.3mm/k m) 8~10台、笔记本电脑10~15台、相应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大范围对讲机若干。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

通过对某市农村地籍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决定采用GPS静态施测方法来进行首级控制,并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和GPS RTK技术相结合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图根控制,而对于道路旁的房角、围墙角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则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因此其作用流程为:

收集和分析相关地籍资料、现场勘探、编写技术设计书GPS静态技术进行首级控制测量全站仪导线控制与GPS RTK技术相结合进行图根测量全站仪及GPS RTK外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初编地籍图打印地籍草图、外业实地测绘、编绘地籍图打印地籍地图、宗地图地籍二次调查、检测界址边及相关元素、填写地籍调查表成果整理与验收。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全站仪、GPS、数字测量摄影仪、数字化仪等为数据采集工具,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和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的数字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技术。与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自动化程度高

传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外业工作时间长,内业编辑工作量大,而且在操作工程中出错的几率大。数字化测绘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中,自动计算处理、自动成图,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精度高

传统的测绘方法,地物点的测定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绘误差、测定误差等会导致实际的图上误差较大。数字化测绘技术中,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进行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无精度损失,避免了人工观测、记录、绘图的误差,可以大大提高测绘的精度。

(3)图形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地貌、道路、水系、房屋、植被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数字测图时所采集的图形信息,它包括点的定位信息、连接信息和属性信息,易于检索。

数字化测绘得到的信息是分层存放在计算机中的,便于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有关的变化信息,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修改后的图,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对地籍测绘产品的各种要素及数据进行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

三、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具体实施

1、控制测量

在首级控制中采用E级GPS网,以此来方便采用全站仪和GPS RTK进行导线测量。在布设控制网时充分利用某市农村已有的规划控制点,而对于自己布设的控制点,则尽量选在较高或较开阔的地方,并注意避开点位上方的障碍物以及附近的电磁波干扰源。对于建筑物密集的地区,还应采用二级导线点来进行加密。所有控制点均应布设稳固可靠并且与其他的至少一个控制点通视。

2、界址点坐标测量

对于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房屋拐角、阳台角、围墙拐点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具体通过全站仪来将所有能采集到并需要上图的地物要素均全部采集成为解析坐标。而对于其余的地物则采用地形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在每次点的采集过程中最好由同一名测量员来操作测量仪器,并将各种不同性质的点在输入时命名为相应的地物代码。测量员在实地打点测量过程中应尽可能将一个地物施测完成后再转点进行下一个地物的施测,这样就能使得同一地物的采点数据在内业转换时可以自动联线,从而避免了散点太多导致不利于编图的现象。在每个图块的数据采集结束之后,不要忘记把全站仪无法采集到但很可能是界址点的地物再通过GPS- RTK技术来进行补测。

3、相关数据的处理

当天采集的数据应在晚上及时地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由于采点所用的仪器类型和型号均可能不同,因此所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的数据格式可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还应通过excel等office软件利用其表格的强大功能来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整合,最后通过数据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为可连线的数据文件之后,即可以开始绘制地籍图。在此时绘制出来的地籍图中,坎子、垣栅、房屋、道路、地界等均已根椐采集点的顺序连成了折线,测量员可以根椐这些折线再加上自己施测时的记忆就能够较为轻松地进行地籍图的编绘。编绘地籍图时应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先编绘较大的地物,比如道路、巷道、较大型建筑物等,后编绘较小的地物,最后再对独立的地物进行编绘。

4、地籍二次调查

当完成了某市农村地籍地图的测绘之后,应以其为底图再进行详细的地籍二次调查,在地籍调查过程中最好能有国土局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合,并且逐户地进行农村地籍二次调查,决不能敷衍了事。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再对之前的测绘成果进行整理和纠偏。

四、结语

在某市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到地籍信息系统中来,不仅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等工作,还要进行数字化地籍产品的质量检验、地籍图数据录入及建库等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结果。通过某市农村地籍测量工作表明,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普及,我国的地籍信息系统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袁昆.浅谈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J].魅力中国.2010(13)

[2]黄克城.基于RTK及CASS的地籍测量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