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国内经济走势精选(九篇)

国内经济走势

第1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到本乡镇以外务工经商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由1.12亿人增加到1.47亿人,年均增加875万人,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加人数多145万人;平均月收入由872元提高到1417元,年均增长12.9%,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55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时期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36.1%上升到4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十五”时期。

3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4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指导下,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推动城乡公平税赋、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坚持工业反映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十一五”期间,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加大“三农”投入,增加农业补贴,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消农业税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4坚持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关键举措。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力度,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从提出实行“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三个大幅度增加”、“确保三个优先”,方向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力度不断加大。在上述政策措施的推动下,2006~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3397亿元增加到8183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5%,实现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基本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较快发展。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保持农业农村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

从需求方面看,“十二五”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一是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增长。众多研究显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2009年全国总人口为13.35亿人,自然增长率为5.05%,如果以5%。的自然增长率推算,到“十

二五”时期末,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3.75亿人;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或从事非农产生业,农产品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和加工需求扩大带来的增长。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加速推进,尽管人均粮食消费量可能会减少,但是,人均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量将可能快速增长,这将导致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日益多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

从供给方面看,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的迹象。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逐步扩大,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粮食余缺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与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覆盖城乡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难度加大。一是依靠农业发展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在农业连续6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5亿吨的基础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难度加大;受国内农产品供求状况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变化的影响,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空间有限。因此,“十二五”时期通过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较大。二是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的趋势。从近几年的变化情况看,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放缓,增速由2005年的17.6%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11.2%。“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移难度加大,这个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三是依靠政策性因素促进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从近年来的变化情况看,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4项补贴支出,2009年的人均水平比2005年增长了4倍多,但与2008年相比只增长16.2%,增速明显下降。今后随着补贴规模的扩大,补贴人均水平增速下降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全国规划内仍有1.7亿左右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农村部分地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相当部分农户仍在危房居住。农村中小学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公共卫生服务条件仍较差,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石山地区和草原牧区,由于资源条件和体制政策等方面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促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也相当艰巨。

(三)城市带动农村作用不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迫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呈快速发展趋势。到200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6%,比2000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全国设区市655个,建制镇19234个,城镇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提高。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质量不高,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首先,城镇人口增长滞后于城市空间扩张。2008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增长60%,同期城镇人口数量仅增长32%。其次,中国的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6.22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45亿人,他们既没有城市户口,又没有稳定住房,仍处于“候鸟式”迁移状态。第三,城市产业发展对农村带动能力不足,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够,城镇化的成果没有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已接近50%,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适时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持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城市过度发展、农村日益凋敝的极端情况。

三、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到“十二五”末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1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显著改善,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2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转移就业总量达4000万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达到8000元;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农村文化事业、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民利得到切实保障。

3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实现统一规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有序流动,城乡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农民工权益得到切实保护。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二)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子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仅为48%,中低产田比例高达67%。“十二五”时期,要把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随着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已成为改善农田灌溉条件的制约因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一要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的专项资金规模,整合各类项目投入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各方力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机制。二要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个体经营、股份合作和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

部分地区土壤退化、养分失衡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影响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二要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的实施机制,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实施范围,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稳产高产农田比例。

2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推广不足,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低。“十二五”时期,要围绕提高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加强集成性农业技术和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开发适合于农民使用的实用技术和设备,加大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是农技推广要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依托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支持涉农企业向农户推广专业实用技术,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三是农民培训要以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克服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对农业科技应用的不利影响。

3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中国农业产业体系还不健全,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优质品率不高。“十二五”时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引导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设施向优势产区集聚,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

二是要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对于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要继续推进高产创建,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水平。对于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要推进集约化、设施化生产,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对于畜牧、水产等养殖业,要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支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加快良种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

4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十二五”时期,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位置,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开发推广节能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加大节水和排灌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鼓励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引导农民节约使用种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发展节粮型畜产品和水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延伸农业产业链,将各种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和深度加工。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社区集中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循环农业试点,探索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建设和保护、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保护珍稀物种和种质资源,防止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鼓励生产和使用新型化学投入品,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和农膜。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1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定居,农业从业人员逐步下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引导一部分农户退出承包地,增加人均土地占有规模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是规范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台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首先,要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和抵押等更加完整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强化农户承包权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加强对农户承包权的物权保护。其次,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主要是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和农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推行土地流转合同备案和鉴证制度,加强农地流转用途监管,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第三,探索建立经营权流转补贴制度,对转出农地的农户和一定经营规模以上的转入主体实行补贴,引导部分农民转出承包地。

此外,还要通过建立承包权退出机制,对已在城镇就业定居并愿意退出承包地的农户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引导他们退还承包地,扩大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户的经营规模。

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长期方向,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较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仍将大量存在,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服务规模,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一要抓紧制定和落实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技术应用、信息搜集和市场开拓的能力,增强其为成员服务、维护成员利益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的基础作用。

二要在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倡导龙头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增收的骨干作用。

三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创新管理体制,充实农业公共服务人员,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使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公共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公共管理体制。

(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鼓励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支持企业与各类研发机构联合开展重大关键加工技术的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设备引进、市场开拓的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制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2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工业联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抓住城市工业转型升级、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的有利时机,立足当地资源状况、市场条件、区位优势和技术水平选择支柱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发展。

二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围绕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村传统产业,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项目用地审批管理,科学规划村镇工业发展用地,采取调整村镇布局、集中置换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推进废弃土地复耕等措施,解决农村工业发展用地问题。

四是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含量高、低碳环保的农村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农村工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的质押贷款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增长风险补偿机制,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在引导农村工业转型、加快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按照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

一是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纪人等多种主体,为农户提供农资经销、农机销售和维修、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动物防疫、市场信息和农产品流通等多种内容的生产经营服务。

二是围绕技术研发、职工招聘与培训、仓储物流、市场营销、邮政、金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内容,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是鼓励农村个体工商户围绕餐饮、交通、商贸、娱乐、旅游等,发展以服务当地农村社区为主的生活业。

四是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满足农民需求的各种小型金融服务,为发展农村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农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二五”期间,要着眼于兴县富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是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扶持政策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引导企业、技术、产业向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发挥支柱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是促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清理和整合涉及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农村中小企业负担。

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经出台实施的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围绕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工就业,支持多种主体开展农民工培训,强化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信息服务等帮扶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四是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多层次信贷市

场,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4加快农村区域发展。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引导和调动地方积极性,探索不同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十二五”期间,要在粮食主产区、石山地区和草原牧区取得突破。

对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加大粮食战略工程的实施力度,全面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增加农民种粮补贴,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支持主产区农民增产增收: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支持力度: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商品率和附加值;加大对产粮大县粮食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发展以粮食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石山地区要通过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着力加强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产业;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茶药等特色产业,繁荣山区经济。

草原牧区要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大草原生态补偿力度,促进牧区生态环境修复并不断改善;逐步完善适合牧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和观光旅游业,促进牧民增加收入;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合饲圈养,加强人工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农村公共管理机制

1完善农村公共品投入和管护机制。

“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着重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设施管护机制。建立农村公共品长效投入机制,一是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增加管护资金投入。二是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的管理方式,拓宽投资来源渠道,整合现有各项投资,突出建设重点,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国家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三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四是建立有利于社会资金向农村投入的激励机制,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公共品投入机制。

完善农村公共品管护机制,一是健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专家评审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招投标制度,严把项目实施关;实行资金使用公开制度和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资金项目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二是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农电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三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和维护,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2推进县乡财政和行政体制改革。当前,中国县乡财政收支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难以保障。深化县乡财政和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在继续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县乡行政体制改革。

一是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县乡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二是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探索试行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行政体制,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三是按照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结构,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四是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完善农村社会自治功能。

五是顺应农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新要求,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深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六、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呈加快发展的趋势。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尚未破除,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不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紧迫。“十二五”时期,必须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式,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着力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城镇化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一)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区域,要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形成若干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不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县城及中心镇,使之成为本地区集聚人口、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要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着力提高其人口和经济聚集功能。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注重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在县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用,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发展、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加强城镶规划、设计、建设及综合管理,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改善城镇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

第2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关键词:石油市场 价格走势

一、2012年油价走势回顾

2012年是石油市场是大幅波动的一年,全年受伊朗核问题及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巨大;另一方面,2012年世界多个大国政治领导换届使得地缘政治因素再度成为影响2012年国际油价波动的重大因素。综合来看,2012年的国际油价呈现出上半年高位下半年有所下降的趋势。WTI价格以106.31美元/桶的平均价格在85.45~110.98美元/桶的区间内宽幅震荡,全年波动特征可分为2个阶段:

1.前4个月国际油价呈现持续波动上扬的特征(1~4月)

进入五月份,国际原油期价制造了今年以来单月最大跌幅,来势猛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弱势下行,且时间快、跌幅深。数据显示,NYMEX原油连续合约价格从月初的105.98美元/桶,跌至目前的90.84美元/桶,下跌幅度超过12%,呈现单边下跌走势。截至目前一次超过3%以上的回调都没有出现。

2.受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担忧的影响,国际油价年中呈震荡下跌趋势(6~11月)

其次,此前导致油价上涨的地缘政治因素缓解,尤其是伊朗与国际六国举行谈判,使得市场认为战争的几率在下降,油价因此大幅回落。其三,国际社会仍认为当前油价过高,G8峰会结束,各国领导人仍认为当前油价对经济复苏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考虑敦促IEA在适当时候释放战略石油储备。这一信息对市场影响较大,市场偏空情绪蔓延,导致油价走低。从以上可以看出,油价受到基本面及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此后的行情中仍会得以延续。

二、2012年原油市场影响因素及主要面临的形势

2012 年,影响原油市场的主要政治因素为: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中东政治走向、欧债危机、美国经济走势以及新兴经济体发展前景。作为世界的油库,中东的局势变动无疑对油价构成最有力的扰动。虽然利比亚战争已收尾,但是由突尼斯开始的这场乱局却未结束。也门、埃及局势依然混乱,叙利亚正滑向危险的战争边缘,伊朗仍是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由民众自下而上发起的动荡是否还会向其他国家蔓延,是否会导致新的内战,中东动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会就此结束,这些都是未知数。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下行风险加大将影响全球石油需求,就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美国经济运行没有较大起色,仍将维持低位缓慢复苏,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危机升级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新兴市场受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影响,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全球经济的低速增长态势必然会降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速,一旦欧元区经济进一步恶化将带动整个世界经济衰退,引发石油市场交易者的恐慌,增加石油价格的下行风险。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12年石油需求增速减弱

中国经济既与世界经济密切关联,同时也存在自身特有的动力机制。经过2011年的努力,目前来看,通胀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2012年中国经济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和国内通胀压力缓解缓慢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增幅将明显放缓。尽管地方投资积极性仍然较高,但受通胀以及地方债务问题影响,国内消费和投资难以对经济形成较强推动作用。加上出口增速或大幅下滑,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调价呈现“四涨四跌”的格局,5~7月由于国际原油持续走弱,成品油出现“三连跌”,随后又迎来了“两连阳”,在11月16日成品油价格再度回落。以93号汽油为例,经过今年的二月份首次涨价,价格由7.65元/升,涨到了7.89元/升,而在经历年内的“四涨四跌”后,油价如今回到了7.85元/升,整体上依旧比去年价格高。从今年国内成品油8次调整的时间来看,分别为2月8日、3月20日、5月10日、6月9日、7月11日、8月10日、9月11日、11月16日。几乎是一月一调,对比近8年来的成品油价格调整变化情况,今年波动最大。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今年的调价较为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流动资金充裕”导致三地原油价格宽幅振荡,大涨大跌的国际油价,导致成品油价格调价频繁。

2.对于国际原油价格来说,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意味着需求面受到很大考验

如果金融领域的风险蔓延到实体经济,导致欧洲经济下滑,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那么国际原油价格将会出现进一步下探的趋势。美国仍然是世界的老大。原油以美元计价更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受制于美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尽管遭受了信用评级下调、失业率又居高不下等冲击,可是美国自我调解能力要高于欧洲。

今年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制造业振兴拉动石油需求继续增加。美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两轮量化宽松后,通胀水平并未大幅提高到失控的局面。在目前的货币环境下,美国陷入通缩的可能性较小。而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底部徘徊,私人投资领域仍未转好,而对外贸易增速也趋缓,私人投资和对外贸易均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动力。美国大选后,奥巴马政府将提振经济增长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美国会继续将其经济增长转移到制造业振兴和扩大净出口方面。政府将主要通过吸引资金和实业投资,加大高科技产品出口,达到振兴其国内经济的目的。2012年美国石油需求相比去年有所增加。

3. 2012年世界石油需求有所增长,但增速总体放缓

据 IEA 预计,2012 年石油需求达到90.3百万桶/天,相对去年同比增长1.3百万桶/天。同时,出于对欧元区经济再次衰退的担忧,OPEC和EIA在12月的最新石油报告中下调了2012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速。OECD国家中欧元区经济的较大不确定性使其石油需求增长乏力,另外美国经济相对疲软,使OECD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低于预期,增速将出现温和下滑;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强于预期,主要是由于日本核电危机推高了原油的需求。非OECD国家中,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将有所放缓,但仍然占到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一半左右;俄罗斯以及拉美地区石油需求将有所增加。

三、结束语

总之,从近期原油价格下行的生成因素,便会发现,原油价格暴跌只是表象,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一方面,欧洲的经济复苏前景还很不乐观,面临很大的挑战。欧元区债务危机迟迟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市场对欧洲经济的担忧一直存在。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给石油市场制造压力。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石油市场内部作用机制并不稳定,很难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任何外部冲击都可能造成石油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

参考文献

[1]刘晓丽,张子洋.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J].中国化工贸易,2012,09期17-20.

第3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2010年,国内的环境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际市场,如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稳定预期,希腊、西班牙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区经济的困境,由此引发的是对全球经济走势的担忧。

二是国内经济走势。目前,国内经济整体运行态势是健康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三是非常规政策的正常化。2010年的政策可以概况为两个方面,一是非常规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低利率、高流动性,但在经济走出低谷和复苏预期稳定之后,这些非常规手段可能会选择退出。

四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房地产价格涨势迅猛,已经呈现泡沫态势,物价水平有走高的趋势,那么发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乃至加息都是常规手段;但对于市场化手段失灵的市场,如房地产,政府通过行政措施、通过降低杠杆比例来抑制房价的上涨,就是非常规手段,也是短期见效快的措施。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价格的波动性会增加,增加了投资上的预期不稳定性。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判断2010年的投资是很困难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变化使得预期变得不稳定,降低了市场的趋势性。然而,同时又可看到,虽然市场的趋势性减弱,但市场增加了波动性,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资产配置或者挖掘确定性的产业来把握今年的主要投资方向。

先看不同周期下的合理投资工具。

在经济通缩周期,经济增长下滑,通胀在需求回落的带动下大幅下跌,降息周期开始,债券市场收益率进入下行通道,利率风险大大减缓,在该周期内增加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是提高投资收益的重点,如2008年就应该增加对债券类资产的配置。

在经济复苏周期背景下,经济增长触底回升,降息周期结束,需求逐步恢复,企业盈利状况得以改善和逐步增长,这是增加股票资产配置的较好阶段,如2009年就是这样的时期。

在经济过热周期,经济由复苏向过热的阶段转移,在行业上体现为下游需求对中游的拉动,并最终带动上游的繁荣,宏观经济产出缺口逐渐达到顶点,此时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的同时,也伴随着通胀与资产价格的膨胀,在该周期内需要保持较高的股票资产配置比例,但应该警惕正在蔓延的泡沫化倾向将带来的泡沫风险,如2007年后期就是股市牛市最后的“剩”宴。

具体到当前的投资,一方面,从经济周期看,中国经济已经走出底部进入新的增长周期,那么,资产价格上涨是基本规律,通货膨胀是合理预期,股市受到企业盈利增长的基本支持。

基于这种判断,就需要参与到投资性资产的投资中,否则就会在资产上涨形成的再分配格局下无法享受收益。

二是充分重视阶段性的风险因素和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近期,国内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原因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对于房地产的调控引发配置上的大调整,房地产、银行及相关的钢铁、建材、机械、化工,被抛售减持;二是股指期货推出带来的做空动能。

第4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关键词:原油价格;下跌;原因;趋势

一、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回顾

石油在经济运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经济运转的血液同时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原油价格的波动将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样,石油产业也充满了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20世纪70年代的首次石油危机之后,国际原油价格进入起伏跌宕的时期,其中波动幅度最大的一段时间是第二次海湾战争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2003年海湾战争后,原油价格从每桶大约为25美元直线攀升到最高每桶140美元,其增长幅度高达480%。然而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原油市场受到重挫,仅仅过了四个月的时间,国际原油价格跌至每捅30美元。2009年初,受原油产地国纷纷缩减原油供给、美元不断贬值,世界经济明朗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国际原油价格吹响了复苏的号角。到2011年5月,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到了120美元/桶。下图为布伦特原油价格走势图。

自2014年6月初,由于美元的走强和中国经济的放缓,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下跌趋势,在过去5年里,获利丰厚的石油公司的收益也开始大幅下降,石油公司不得不停止运转其部分油井,削减对新项目的投资,取消对新油田的勘探。同时产油国的外汇收入和财政收入也大幅下降,财政赤字开始出现,甚至部分经济比较脆弱的国家开始出现内部治理危机,出现内部政治动荡。

二、此轮油价大跌的原因

对于此轮国际原油价格大跌的背后原因,我们可将时钟回拨到2014年初,回顾一下石油价格暴跌之初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综合来看,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分别为美元的不断走强、疲弱的全球经济基本面,超额供给与下降的需求和页岩油开采技术的革新。

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石油价格下跌了70%以上,达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虽然期间有数次小幅度的反弹,但原油价格再次上涨到100美元每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美元的走强

美元的走强是石油价格自2014年下跌的主要驱动因子。自2014年以来,美国经济在世界发达经济体中表现良好,远超同期欧盟、日本等其它主要发达经济体,近5年美国GDP年度增长率与同期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对比见下表。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QE以及其较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使得美元一路走强,美元指数自2014年中旬结束底部盘整以来,达到了近12年的高点,对欧元和日元都走出了一波强势升值走势,绝大部分商品货币对美元都出现了大幅下跌,由于全球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当美元走强时将对大宗商品价格带来重压,同样石油价格也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高点110美元每桶急跌到了最低27.5美元每桶,跌幅高达74%左右。

2.疲弱的全球经济

欧洲经济复苏缓慢,欧洲中央银行ECB对经济的货币刺激计划对石油的需求提振有限。2014年欧洲处于经济低迷增长的状态,为了刺激经济,ECB在2015年1月22日宣布要U大资产购买的规模,但是当时国际石油供需失衡问题仍然存在,所以欧洲版的QE的推出难以改变石油的熊市趋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速在未来会有所将下降,因为经济增速减缓、能源总量的控制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在制约着它。

3.供过与求的产业基本面

(1)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导致石油价格大幅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坚持不减产的决策,OPEC作为石油生产国卡特尔组织,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举足轻重,为了维护其国际石油出口份额和市场占有率,自2014年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以来,一直拒绝削减原油产量。在OPEC成员国中,伊朗、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希望能够削减产量以提整石油价格,但是沙特、阿联酋和其他海湾国家拒绝做出原油减产的行动,其中伊拉克不但不支持减产反而提高了石油产量。

(2)石油的超额供给。截至到2015年底,全世界总的石油产出达到了每天9723万桶,超过了全球每天9523万桶的实际需求,并且全世界的每日石油产出还在增加中。自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全世界原油产量开始超过全世界原油需求量,并且两者之差不断加大,供过与求的现状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欧洲的经济一直复苏无力,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弱,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经济的走弱将会给全球石油需求带来重重一击,石油需求端的前景开始变得越加暗淡起来。当供给还在不断上升,而需求开始出现下降时,石油价格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下跌趋势。

(3)伊朗核协议。导致石油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伊朗核协议的达成,因为伊朗为全球第四大储油国,取消对伊朗的制裁将会打开伊朗释放其更多原油出口的大门。2015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朗核协议,随着伊朗与美国和欧洲核协议的达成,欧美对伊朗制裁的逐步解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伊朗的石油出口到国际市场,将会进一步加重目前已经供过与求的国际原油市场,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4.页岩油开采的技术革新

受页岩油开采技术的突破影响,美国的原油产量迅速增长,当前日产量已超过900万桶每天,2015年4月份最高达到了970万桶每天,一度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从原油进口国转变成原油出口国。总体来看,页岩油革命将会对全球原油的供给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三、未来5年油价走势预测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的因素众多且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存在很大的难度,有促进油价上涨的积极因素,也有对油价带来压力的负面因素。目前国际原油价格的底部已基本形成,继续下降的空间十分有限,在油价市场走向平衡的过程中,原油价格将继续经历剧烈的波动。

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对未来油价的预测

(1)世界银行的价格预测。根据世界银行在2016年1月份的商品价格预测报告,国际原油现货的平均价格将在2016年进一步下探至37美元/桶左右,在随后的未来5年中,国际原油价格将逐步回升,2017年平均现货价格上升到48美元每桶左右,2020年平均价格达到58.8美元每桶左右。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价格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6年1月份了类似的国际原油未来价格走势预测,国际原油现货的平均价格将在2016年最低下探至29.9美元/桶左右,并在随后的未来5年中缓慢回升,2017年平均现货价格上升到35.5美元每桶左右,2020年平均价格达到45.3美元每桶左右。

(3)经济学人智库(EIU)的价格预测。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的国际原油价格走势预测,国际原油价格将在2016年触底,并随着原油库存的出清,价格将在2017年反弹,并在未来几年中企稳。

2.未来5年对石油价格的展望

从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学人智库三家影响力比较大的机构对未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的预测情况来看,一是国际原油价格将在2016年触底、企稳;二是从2017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将逐步反弹,总体价格走势向上;三是到2020年,国际原油现货平均价格将达到45-70美元左右。

综上所述,对国际石油价格预测的结果如下:虽然过去的一定时期内,国际原油价格处于低迷的状态,然而随着未来供过与求局面的改善,国际原油价格将逐步走高。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能否继续维持现有的产量,决定着国际原油价格是否能够逐步提高。如果中东的政治局面发生变化的话,将会出现石油输出国组织不限产决策松动的情况,从而使得市场增加对于油价反弹的信心,油价可能会意外超幅上涨。但若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将是对国际原油价格未来走势的最大利空。

四、原油价格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原油价格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要从两个方面来辩证分析,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给了我国经济更大的自我调整空间,从而降低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升级成本。我们知道,如果原油价格下跌,那么我国进口原油的价格成本就会下降,这样的话就有利于我国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原油价格下跌,不仅意味着输入性通s增强,还会带动国内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强化国内通缩预期,而且原油价格下跌,会给高耗能产业获得复苏的机会,不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

五、总结

国际原油价格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十分重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际原油价格走势情况,发现原油价格走低;然后从美元的不断走强、疲弱的全球经济基本面,超额供给与下降的需求和页岩油开采技术的革新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接下来,对原油未来价格的走势进行了预测,根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学人智库对未来油价的预测,从而得出结论,国际原油价格将逐步走高,但受中国经济和中东政治局面的影响;最后,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因此,在此情景下我国要正确应对,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张皓,赵鲁涛,曹红鑫.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J].中国能源,2015,03:34-37.

[2]刘满平.国际油价下跌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化工管理,2015,04:20-22.

[3]于湛.浅析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6,07:80-81.

[4]赵鲁涛,客若愚,曹红,张皓,吕鑫,吴文镝.2015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7-11.

[5]王雯.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

[6]韩靖.国际原油价格的中国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

第5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前期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遭受到了严重打击,在持续的“比差效应”带动下,美元不断挑战高点。而随着全球金融市场逐渐的稳定,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在“比预期效应”带动下,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偏好立刻被激发,非美货币走出了一波直线式反弹。

但近期外汇市场却大有颠覆前期特征的趋势,不再是“直上直下”。自6月初至今,外汇市场陷入长时间的横盘整理阶段,美元指数围绕80整数关口,在79-81的区间内来回运行。

外汇市场之所以会呈现出此种运行态势,由多方面因素决定。但关键原因是在经济初露曙光的现阶段,每个币种自身的优点很难完全“遮掩”住它的缺点。一方面,在避险情绪已经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定量宽松政策对美元的影响继续放大,美元陷入跌势;另一方面,非美经济的恢复状况却又阻碍着非美货币的反弹。

对于未来外汇市场的走势,我们可以从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路径考虑。而未来经济可能演绎的路径无非就是三种:持续复苏(u型)、再次探底(w型)、前景不明朗。

如果全球经济明显复苏,那么需要分两种情况考虑:第一种是各经济体间复苏时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种是各经济复苏体间不具有明显的差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国为了挽救经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而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定量宽松政策”。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将这些流动性及时有效的收回,也就是政策的退出机制如何制定。一旦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全球很可能陷入恶性通胀的陷阱当中。所以一旦经济真正步入良性的恢复轨道,央行以加息来回收流动性、控制通胀便成为必然。这样一来,那些较早进入到加息周期的国家货币必然由于息差较高而受到外汇市场投资人的青睐。

如果第一种情况发生,则美国由于救助力度大于各国,再加上其内向型的经济形式,将领先于其他国家恢复。这必然使得美国最先进入到加息周期,美元进入一段强势状态。如果第二种情况发生,那么各国都是在一个相对较近的时间内进入到加息周期,息差优势很难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各币种的汇价走势还要靠其他因素来决定。

如果未来全球经济复苏不能继续,经济再次探底,构筑一个中期的“w型”底部,那么美元将会再次呈现出强势。外汇市场将会呈现出危机爆发后的“翻版”走势,美元也将再次因为避险功能而受到投资者的追逐。当然,经济的再次探底可能不会造成像去年那样的恐慌情绪,美元走强的态势也不会那么明显。

如果未来经济复苏情况出现波折式的状况,那么外汇市场将会延续现有格局,各主要货币对汇价将会出现上下震荡的走势,主体汇价将在一个区间内进行波动,而阶段性的小趋势则将由重要的数据、事件来左右。

第6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一、充分发挥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战略作用

发挥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枢纽作用。内蒙古向北联通蒙俄两国、对内毗邻八个省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东北、华北沟通大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东南沿海、京津冀等经济腹地“西出”的重要通道和枢纽。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内蒙古有条件为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腹地通过内蒙古与俄蒙以及欧洲腹地合作提供便利,更好地为全国开放大局服务。

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的国际物流基地作用。凭借便利突出的区位优势,内蒙古以口岸为节点,对内连接各大经济腹地、对外连接俄蒙的运输体系已逐步形成。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以跨境战略通道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尽快打通我国与蒙俄的国际大通道和其它重要通道,构建连接腹地、对接蒙俄、沟通欧洲和中西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国际大通道,有助于提高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资源能源合作的战略作用。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国内蒙俄煤炭、木材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主要输入地区,已配套建立起了一批进口资源的加工基地,已成为中国能源进出口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跨境能源中转站。未来一个时期,充分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资源能源合作的战略枢纽作用,有助于丰富我国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也有助于降低我国与俄蒙产能合作成本,进一步加强与俄蒙产能合作,推动区域资源能源合作的利益分享。

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制造业基地的作用。俄蒙的机电、小型机械、家用电器等产品短缺,需要大量从中国和内蒙古进口。内蒙古正加快打造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发展制造业能够得到政策、资金支持上的优势,能够为内蒙古发展制造业提供基础保障。将内蒙古建成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既利于加快产业转移,推动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又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做大做强外向型制造业。

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的跨境文化旅游基地的战略作用。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地区有着悠久的草原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内蒙古与俄蒙在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有相同之处,在开展跨境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同时,内蒙古位于环渤海地区的腹地,文化合作的潜力和消费市场巨大。依托境内外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域、民族文化,加强国内外旅游合作,有助于丰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内容,提升其内涵。

二、着力构建“轴与面结合”的网状战略通道

经贸通道布局影响着经贸合作的走向,通过优化通道布局,推进经贸走廊建设,对盘活通道沿线地区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古是连满欧亚联运大通道、绥满欧亚联运大通道、津蒙欧亚联运大通道四条联通欧亚的铁路通道必经之地,优化通道布局,通过通道建设带动区域开放是构建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其中,以满洲里、二连浩特为节点的两条欧亚大陆桥是我国通往欧洲最便捷的运输通道。经满洲里的欧亚通道对内以大兴安岭城镇片区为支撑,对外可辐射东北经济区。二连浩特位于呼包鄂城市群、锡赤通城镇带向北开放的交汇区,呼包鄂城市群、锡赤通城镇带又位于环渤海腹地,总体上看,经二连浩特的欧亚经贸大通道内部支撑力较强。甘其毛都及策克、乌力吉口岸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重要口岸,其中甘其毛都和策克出境货运量在1000万吨以上,是对蒙战略资源的重要通道。构建经甘其毛都及策克、乌力吉口岸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经贸通道既能填补内蒙古西部欧亚大通道的空白,又能推动内蒙古西部地区积极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通道战略地位突出,从地理位上看,京、津、唐地区经过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到达俄罗斯、蒙古国是最便捷的通道。构建经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欧亚大通道,内部依托锡赤通城镇带位于环渤海的腹地,同时向东与朝阳、锦州可连成锡赤通朝锦经济带。

为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通道,应加强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协同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跨经济走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三、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有效推动产业和资源的战略整合

完善产业布局。产业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本支撑,也是内蒙古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一环。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经贸货运通道和主要交通干线,以区域中心城市,以沿线城市重点产业园区为支撑,有效对接蒙俄和我国经济腹地,形成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多极支撑的产业布局十分必要。

加快构建跨境运输体系。跨境运输体系的建设依赖于商贸物流、跨境运输中心、信息化和运输协调机制的整合。首先要完善商贸物流体系。物流设施的建设是商贸物流体系的基础保障,应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同时,整合物流企业资源和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大型物流集团和专业物流企业,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应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围绕煤炭、石油、木材、矿产品等进口资源及食品、服装、机电、建材等出口产品,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主物流节点。其次,在原有中欧班列的基础上,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中蒙俄经济走廊覆盖和辐射地区为主要货源地的中蒙俄欧跨境运输体系。同时,应依托内蒙古现有的大数据产业基础,对整个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跨境运输物流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分析,建立辐射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跨境运输信息平台,为全程运输协调机制提供信息支撑。

有效提高贸易畅通水平。口岸发展水平、贸易的结构及贸易平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贸易畅通的水平。为此,首先要整合口岸资源,提升口岸的综合开放水平。继续推进口岸通关能力建设,支持俄罗斯和蒙古国对应口岸通道、联检、仓储、换装、信息化等设施建设,尤其是推进内蒙古电子口岸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口岸升级为常年开发口岸。发挥内陆港的承接作用,推动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等内陆铁路口岸和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畜产品物流园区铁路港的开放发展。推进口岸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内陆口岸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有序推进“单一窗口”和“一站式”通关,实现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其次,利用好贸易平台,进一步办好中蒙国际博览会、中国・二连浩特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国・海拉尔中俄蒙经贸洽谈会等展会。再次,应创新贸易方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对蒙、对俄贸易专项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在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市场建设展示中心、批发零售网点、售后服务中心及备件仓库。

四、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带动全方位开放

加强与沿线产业合作。内蒙古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为内蒙古与蒙俄通过产业合作,培育外向型产业提供了合作的空间。首先,应发挥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之间各自产业的比较优势,开展产能合作。其次,要加强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矿产等传统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这一方面能够培育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外向型产业,又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再次,完善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尤其是要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工作,鼓励开展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为沿线各国开展优势互补合作提供试验区和先导区。此外,应鼓励乳业、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企业走出去进行产业合作,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地等。

第7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美元指数自2008年7月15日触底71.31点后,止跌回升,缓慢上扬。进入8月后受良好经济数据支持,美元强劲上涨,8月8日更创下八年来最大单日涨幅(对欧元)。8月15日突破77关口,累计涨幅达7.18%。 8月26日,美元指数又创新高,上涨至77.55。

与此同时,非美元货币则全线下跌。欧元对美元跌至半年来低点,8月15日收盘,欧元跌至1.4736美元,英镑对美元则连跌11天,在跌至近两年低点的同时,也创下至少37年来最长连续下跌纪录。此外,上半年快速升值的人民币在美元面前连续四周下跌,8月15日中间价为6.8649元,累计下跌约600点,跌幅近0.9%。上述数据表明,美元走强至少在中短期内已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

美元缘何走强?

美元的走强让人有点颇费心思: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美元近期走强?

第一,美国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这是支撑美元走强最直接的原因。2008年头三个月美国经济仍维持增长势头。二季度美国出口增速为9.2%,高于一季度4个百分点。同时,8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与非制造业指数都高于预期,房屋销售数据也大幅上升。这些利好消息,缓解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忧虑,此外美联储继续维持低利率刺激经济的措施,令市场对于美国经济恢复的信心得以增强,从而支持了美元的强势。

第二,非美元货币走势更趋疲软。

当前许多美国之外的其他经济体的衰退风险浮现,因而导致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对美元出现价值重估。欧元区和英国经济每况愈下令加息的预期变成了减息,日本、澳联储将在9月进入减息周期等等,非美元货币面临如此之多的利空打击,都引发美元近期的强劲上涨。基本面的变化令投资者对美国及欧元区利率前景预期相迥,令市场看好美元而沽空欧元等非美元货币。

第三,美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加息预期大增。

受能源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此前大幅上涨的推动,美国通货膨胀率一直处于高位。为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可能转而加息,不排除会加快加息的步伐,在加息预期下美元的反弹仍将维持。

第四,商品价格冲高回落支持美元。

近期原油和食品价格均自历史高位大幅下滑,支持了美股的走强。美股走强加强了对美国经济走稳的预期,使美元的涨势能够不断扩大。

第五,美元长期走低,有筑底反弹需求。

有些专家认为,美元上涨的最大原因就是,美元跌得实在太多了,市场对于美国坏消息的预期已经到了极度悲观的地步。“实际上,目前美国的经济衰退并没有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严重,而美元在经过数月的筑底之后,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反弹条件。”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分析师

何志成说,“目前来看,虽然美元在过去

的一个月里已经升值了约7%,但依然还有升值的空间。”

原油、商品价格下跌的导火索

8月8日,受美元强劲上涨的影响,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即期合约价格下跌了4.82美元/吨,至115.2美元/桶,创出今年5月以来的新低。很多分析师认为,美元汇率走强和经济成长趋缓是造成油价连续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哈利勒7月26日表示,如果美元汇率上升,伊朗核危机得到解决的话,国际市场油价可能下降至每桶70美元到80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最核心的因素在于美元,作为全球基准货币,美元与所有商品价格都存在反向关系,美元一旦走强,商品价格必然下跌,石油也不例外。

8月8日,受美元强劲上涨的影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11月合约期价下跌近60美分/蒲式耳,一举跌破1200美分/蒲式耳的整数关口;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价格下跌221美元/吨,至7415美元/吨,创出今年2月以来的新低;国际黄金价格下跌16.3美元/盎司,至857.1美元/盎司,创出今年5月以来的新低。8月11日,中国国内期货市场也几乎全线下跌,大豆、豆油、棕榈油等多个品种再度跌停。

MF Global机构分析师爱德华一麦尔(Edward Meir)表示,“美元汇率也许是此前能源期货价格下滑的唯一原因。预计美元汇率走强将导致很多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下滑。”对于全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而言,由于商品是以美元计价,因此美元的走强,使得商品存在内在的下跌动力。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美元不是商品价格涨跌的决定因素,不过在美元与商品价格保持高度负相关的情况下,美元的走强,也就意味着商品面临过多的抛售压力。”鲁证期货杭州营业部陈里指出。

伦敦一位金属交易员指出,“从资金的套利需求而言,如果美元走强,那么拥有美元的意愿相对强烈,那么前期参与‘买入商品、卖出美元’套利的资金可能进行反向操作,从而对商品价格起到抑制作用;从资本市场投资组合而言,美元的走强,有利于恢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令美国股市受益,更多投资者将选择股市作为投资场所,而渐渐忽略商品市场。”

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中心,如果美元战略性升值趋势一旦形成,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为稳定金融市场,连续降息,导致美元持续弱势,对广大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美元贬值向全球出口通货膨胀,变相地掠夺全球财富来弥补美国欠下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辛苦积累的美元财富随着美元贬值而不断蒸发。

在美元持续贬值下,欧洲、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已经对美国对世界经济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了指责。尽管美国总统布什、财长保尔森、联储主席伯南克公开表明支持强势美元的立场,但一直以来并没有见到影响美元汇率的实质性政策出台。而美元走强将缓解美国面临世界各国指责的政治压力。

美元持续走强,美国资产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必然会引发一部分国际投机资金重新流回美国。国际投机资金主要集中在石油期货和大宗商品市场,资金回流美国将促使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理性回归,消除世界性通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美元走强本身预示美国经济可能出现复苏,美国需求回升将带动全球对美出口和直接投资的增加,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增加出口,经济基本面将因此得到改善。

这种状况并不会引发部分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相反,如果美元能维持近期出现的强劲升势,并最终实现

战略性走强,则美国和世界都将实现双赢。美元走强后,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将大大缓解各国通胀压力,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将出现回升,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也会增加。

而对于美国而言,情况则相对复杂:一方面,美元升值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和抑制通胀作用明显。另一方面,这对美国出口将带来消极影响。一旦美元走强,将难以起到抑制出口和增加进口作用,因而可能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不利。美国必须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例如,用减税刺激内需等作为替代政策。

持续升值将有利于我国出口

在当前的形势下,美元强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

首先,美元升值能暂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让饱受压抑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得到难得的喘息机会。

自本轮人民币升值以来,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世界需求放缓双重挤压,利润严重亏损。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6个百分点。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长势头持续减弱。一旦美元停止贬值,国内制造型企业或许面临相对好转的外部市场环境,尤其是对国内的纺织、家电、汽车以及玩具业来说,随着出口景气度的回升和成本的降低,其行业利润将会大大改观,也会推高我国GDP的增长。

一直研究中国外贸的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教授沈瑶表示,美元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放慢,这对出口会形成有利局面,但能不能在市场上有很明显的作用,现在下结论还比较早。如果美元能持续升值,对出口是有利的。

来自苏州一家加工贸易企业的老板朱先生表示,如果美元能够持续性反弹,汇率维持稳定,对出口企业相对有利一些,否则,对国内外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利好作用根本不明显。不能指望美元的反弹能很快改变中国外贸出口形势。

专家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即使美元逐步走强,美国经济也准言短期内走出困境,这使得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还不会有根本性改善。第二,2007年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只有大约25%的出口目的地是美国,欧盟的比重甚至要更大一些。由于人民币在更大程度上是盯着美元的,美元对欧元走强对中国出口并非利好。这样,美元走强对中国出口的最终影响很难预料。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短期内汇率频繁波动,对企业规避风险有不利之处。目前很多外贸企业采用远期结售汇的方式来规避风险,但如果美元一直反弹,前期已经锁定汇率的部分企业,就可能会面临亏损。但企业如果把这部分取消了,汇率又突然升值,企业面临的问题可能会更加棘手。

可缓解我国通胀压力

美元走强后,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将大大缓解我国通胀压力。自从美元贬值以来,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创新高,我国也面临着这种由大宗商品价格泡沫引致的输入型通涨。如果美元停止贬值,那么全球大宗商品的牛市可能终结,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应该能够得到有效的抑制。

今年以来,我国PPI一直高涨,PPI高企很大部分都是由于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如果这些商品价格都处于回落趋势,PPI必将下降,相应的稳定CPI的目的也将尽快得以实现。

我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经济结构完备,美元回流对我国负面影响有限,而我国经济增长很大部分动力来自出口,在美元走强后,我国将更多的享受原材料价格下降和美国以及世界需求增加的成果。

警惕热钱流出

截至2008年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到1.76万亿美元,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也超过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的外汇储备的总和。然而,随着美元筑底走强,美元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体系冲击加大,而中国更是首当其冲。一旦中国货币升值预期降低,外汇流向发生逆转,高达1.7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风险显现。

如果后市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放缓与美元趋势的改变则可能蕴藏着巨大风险。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美元趋势预期发生变化,投资者将因此对不同币种计价资产价值和收益率进行重估,并相应地调整金融资产投资组合,从而导致金融投机交易增加和资金的无序流动。

对此,专家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一旦美元走强,先前涌入中国的大量国际流动资本将出现逆转,可能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美元汇率变化是国际资本流动重要风向标。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数十年的历史表明,美元出现贬值时,通常会有更多资金流向新兴市场;美元触底反弹时,资金又开始流出新兴市场。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美元走强预期加强,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必须防范因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国际资本迅速套现回流的风险。

走强也许只是短期行为

针对美国第一季度GDP出台及美元反弹之势,一些经济学界和金融界人士认为,美元已经进入拐点通道,但其可持续性有诸多不确定性,次贷危机的影响并未完全释放出来,短期启稳逆转还存变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胡志浩博士认为,美国货币贬值周期至少有五年的时间了,现在说美元进入反弹为时尚早。在经济基本面未出现明朗变化时,美元走强也不会出现根本性逆转。只有在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次贷危机已无影响,才可能算是真正的美元逆转。如果2009年美国疲软经济有所好转的话,美元就有可能真正逐步进入上升周期。

香港大福高级研究员夏阳说,最近美元的反弹只是对前期美元下跌的一个修正,美元目前还不具备持续走强的可能。因为前期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或在衰退的边缘,只是4月底公布的数据好过市场预期,所以对美元短期走强起到支撑作用。另外,市场预期美联储将结束降息周期也支持了美元走稳。这波反弹只是短期行为,并不具备持续性,随时有再次夭折的可能。就算美国目前经济未陷入衰退但也确实持续性放缓,4月底美国数据的公开其实市场过于乐观。市场本来预期美国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会很差,甚至出现负增长,所以数据公开后,市场觉得好于预期,美元也就走强。

夏阳分析,随着企业的大量破产将增加新一轮的信贷危机的可能性,从而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元接下来还有下滑的可能。换句话说,虽然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趋弱,但由于企业破产在不断增加,这对于美国金融市场而言,仍然存在着风险。

第8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股指期货反映市场大势

无论是进行实业投资还是证券投资抑或是期贷投资,获利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投资者所进行的投资是否符合市场大势,是否踏准了节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顺势而为”。说到股票投资,大家容易理解,只有在牛市的时候,投资者才能获利,若投资的股票的大方向是个跌势,那只能是赚小钱亏大钱,总体上不可能盈利。股指期货在我国还没有推出,常常被炒作得神秘化,实际上股指期贷反映了沪深300指数未来价格走势。就股指期货走势而言,现货股票市场的走向直接影响股指期贷的价格,尤其是股指期货标的指数中的大盘股的股价变化往往会对股票指数的涨跌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投资者对当前沪深300指数价格走势有预测能力的话,就能够同样对股指期贷的价格走势有预测能力。因为从期贷市场经济学的原理来看,现货、期贷价格走势是趋同的、一致的,那些将股指期货价格走势神秘化的种种理论,都是出于对股票价格走势的不了解和对期货运行规律的不了解而妄想的主观猜测。

股指走势影响因素各不同

关于股指的走势,有种种理论假说和种种预测方法,都有各自的道理。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先生所著《证券心理学》一书,对他的股指走势判断的经济依据非常赞同。对股指长期、中期和短期走势的影响因素是有所不同的。

短期走势决定于资金和心理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认为,股指的短期走势是由资金和心理这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的。资金是指可以随时投入股市的流动资金。如果债券发行单位(指政府或公司)所定的债券利率很高,或者银行、金融单位将存款利率定得很高,那么,愿意购买股票的人当然就会比较少。简单地说,资金这一项变量完全取决于长期利率的高低。

相比资金变量,心理因素却复杂得多。假设股票发行公司调低盈余及股息,或者政府宣布提高证券交易税等等,虽然这些做法不利于股市行情上涨,但如果此时投资者对未来行情走势乐观,就会对这些负面消息有较高的抗压性,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些不利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因此,尽管有时有重大的负面消息,但不会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即将上市的股指期贷是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在指数中往往会有几只股票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这些股票一般占指数权重比较大,或者它们所代表的是一个占指数权重很大的行业,这些个股的涨跌会引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板块同涨同跌,从而对指数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同时,成分股的分红派息也对股指价格有一定影响。根据沪深300指数的编制原则,当成分股进行分红派息等活动时,指数并不进行人为调整,而是任其自然回落。因此,成分股尤其是权重较大的股票,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银行等,集中分红派息时会对股指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中期走势之因

决定股指价格中期走势的除心理因素外,还有利率。利率或者资金流动率会决定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利率对于证券信用交易有决定性的影响。可是,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要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这就是股市的中期走势。

一般来说,利率上升,可能会将一部分资金吸引到银行储蓄中,降低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量,对股价继续上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利率上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也相应地使股票价格有所下跌。反之,利率降低,可能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股市,从而刺激股票价格的上涨。又由于利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利润有所增加,也相应地促使股票价格上涨。

与利率相对应的是,投资者可以关注通货膨胀率水平。当通货膨胀上升时,央行通常会调高利率,紧缩银根,对股市上涨有抑制作用。反之,若通货紧缩时,央行会降低利率释放出资金,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促进消费和投资,使股市表现较佳。

另一个与利率联动的、有必要关注的因素是汇率。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贷币升值,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也随之下跌。2006年以来的大牛市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加快。

经济增长决定长期趋势

股指价格走势的长期趋势是由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在这点上,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将经济增长和股市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有意义的比喻。

“请想象一个人在街上遛狗。人很平稳地向前迈进――这就是经济。而狗则有时向前狂奔,有时东跑西跳,有时跑回主人身旁,就这样来来回回地跑来跳去。这只狗的行走路线便是证券行情的起伏过程。人和狗同样是往前走,最后他们也会一起到达散步的目的地。假设人走了1公里,那么狗大概走了3倍或4倍的距离。股市行情的起伏就像狗所走的路线一样,向前走了一段之后,就会往后退几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成长也会随之而来。”

第9篇:国内经济走势范文

关键词:价格总水平、成本推进、周期交汇

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价格总水平加速上升的走势,从价格动态上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走出自1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状态,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景气周期。但是,与此同时,国内投资的超速增长,也使得国民经济有可能出现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那样的过热状态。这种喜忧参半的心情,反映了人们对这次价格总水平上升所预兆的宏观经济趋势和所隐含的内在动因仍然心存疑虑。那么,我们对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应当如何判断,伴随价格总水平上升而来的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有什么新的特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阐述一些自己的判断。

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

从成因上讲,我国当前的价格总水平出现的明显上升是近年来总需求不断增大所致。为了克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通货紧缩,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从1998年起,我国政府连续6年对国民经济采取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放宽货币供给,鼓励出口,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外资等宏观和微观调控。这些举措不仅使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的国际大环境下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也因此积累了总需求迅速扩大的潜在能量,到2003年终于使我国经济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上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以CPI表示的价格总水平走势全年平均上升1.2%,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涨2.8%,出现了自1997年以来的明显的正增长。与此相应,GDP在2003年增速也高达9.1%。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走出通缩,进入景气上升阶段。

但是,分析我国近年来反通缩的路径,可以看出国内总需求增长的构成特点是,投资需求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激励下越走越快,而消费需求受农村经济和城市就业的影响增长缓慢。边际消费倾向不足,积累率很高。这样,在我们用来观察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的指标中,就隐含了这样一个事实:以终端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为基础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反映的价格总水平走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基础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上升的状况,在较低的消费价格指数背后,隐藏着较高的基础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指数。

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已经将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拉高,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力量和作用方式,有可能由投资需求的拉动转向成本上升的推进。

价格总水平上升由需求拉动转向成本推进的转换,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当总需求增长拉动产出增长进入总供给的瓶颈区时,需求增长拉动的就不仅仅是产出的增长,形成产出的供给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开始上涨。这又会刺激投资,促进形成新的供给能力的投资增长,从而导致投资品价格的率先上涨。我国的情况正是这样:CPI指数去年8月份由负转正,而在此之前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就已经有6个月的连续上升;同时今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8%(钢铁、水泥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07.2%和101.4%)。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持续上升,表明了价格总水平上升已经度过了成本缓冲期,原有价格下形成的库存已经耗尽,企业经营开始进入成本上升期。当要素成本被普遍抬高之后,总供给曲线就会向上移动,即使总需求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也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就表明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进入了成本推进型上升阶段。而我国当前的价格总水平,就正处于这样的动态下。

造成我国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有相当部分还来自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原油和初级产品价格近年来大幅上升,也通过进出口贸易,抬高了国内初级产品价格,扩大了国内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不足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影响。

成本推进型价格总水平上升表明,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已经从需求转向供给。我们看到,当前市场价格上升较快的商品,几乎都是资源约束型:如能源、电力、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粮食、植物油、地产等等。而某些工业消费品价格低迷和某些服务类产品价格(如电讯价格)的下降,并不能表明总需求不足。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受到抑制,是因为当前不少工业消费品供给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过剩,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影响还难以通过工业消费品价格明显表现出来。

因此,尽管有些人指出我国经济目前并没有出现过热,甚至有人认为我们仍要防止通缩。但我认为,目前我国的价格总水平正在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成本的快速上升,可能会逼迫消费品价格在今年后半年或年底出现明显的升势,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国际国内景气波动周期交汇

另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当前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和经济增长的变动周期正处在国内、国际范围不同、特征不同的经济周期和价格水平周期上升曲线的交汇区间上。

从经济周期角度讲,价格总水平变动情况也是反映经济景气循环波动周期的基本指标。而按时间长短不同划分的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则反映了一国和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短期和长期运行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点,是我们分析和预测经济未来走势的重要参照。

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对照,就会发现,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的周期性趋势,正处在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景气循环中具有不同特点的中波、中长波甚至包括长波的交汇期。

以价格总水平波动表现的我国经济从1993年至2003年的十年中波周期。以10年为单位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可以将经济增长划分为上世纪1980年至1991年和1992年至本世纪2002年两个“中周期”。统计资料显示,从1992年至1996年的第二轮景气上升的高峰期中,1993、1994、1995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的价格总水平变动,分别比上年上升13.2%、21.7%和14.8%。1996年价格总水平涨势减缓,1997年四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1998年为-2.6%。直至2003年,全年消费者价格指数才出现正的增长率,比上年上升1.2%。进入2004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3.2%,2月份消费品价格同比上升5.7%。由于投资品价格已经先行上涨,与我国近年GDP走势联系,新的价格上涨应该是新一轮景气上升周期出现的反映。

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为代表的1993年、1994年至2003年、2004年的10年中波周期。与我国这次价格上涨相联系的经济周期,还有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周期。资料显示,国际市场原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矿产品、煤炭燃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一直需求不振、价格下跌,1998、1999年跌至谷底,直至2000年以后才开始好转,进入2003年,出现了明显的升势。从时间上看,也恰好是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10年左右的中波周期。

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为表现的从1980年起,至本世纪初期以来的20年中长波周期。与这次国内价格周期相联系的国际市场周期性因素,还有国际原油价格。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的第二次石油危机造成的80年代初期高达40多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算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经历了80年代的价格下降,90年代初中东战争引起的价格波动,到1998年纽约原油价格跌到每桶只有10美元的谷底。之后,原油价格快速回升,2000年2月原油价格冲破每桶30美元大关,今年5月17日纽约交易所当天每桶原油收盘价攀升到41.55美元,创23年以来的最高价。这个形势很像70年代中东石油输出国提价所引起的世界市场油价波动,它带来的油价上涨也有些像80年代初期的形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这一周期波动的时间,正好是20年左右,里面包含了90年代初的一次投机性短期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中“库兹涅茨”经济“中长波”周期,相当吻合。

更为巧合的是,如果放眼更长时间,就会发现,从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到本世纪初正好是一个50年左右的时间,与“康德拉梯也夫周期”所阐述的经济波动“长周期”所经历的时间相吻合。在这个周期中,世界经济发生了从50年代初期起,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石油危机止,大约20多年的快速增长时期。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国的这次价格总水平上升,恰恰又是与一个“康德拉梯也夫周期”的新的上升期相关联呢?

从上述判断我们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变动现在所处的加速上升期,恰是以上四个周期中所提到的中国经济和价格总水平波动的10年中周期、世界经济10年波动的中周期、世界原油价格波动引起的经济波动的中长波周期、甚至世界经济50年长波周期,这四个经济景气循环和相关物价水平波动周期的上升阶段上。这样一种变动的态势,对于中国经济来讲,具有不同景气周期同处上升阶段的“同向合力作用”特点。这种合力作用,一方面会推动我国经济出现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会推动市场价格水平的加速上升。

加强经济调控

我国价格总水平一定时期内持续上升的走势已是不可避免。这与短期的需求波动不同,即便总需求增长得到控制,也有一个成本释放过程。而且,如果世界市场价格上升势头延续下去,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也难以摆脱这种影响。就像我们不得不接受1997年以后的通货紧缩一样,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今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而来的通货膨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