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

第1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69号,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0年3月1日起颁布实施。为做好《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快建立我县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总体目标

以《办法》为法律依据,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规定,加快组建相关调处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明确调解处理医疗纠纷相关流程及制度,全面建立我县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力争做到及时、有效、公平、公正地处置各类医疗纠纷,防止国有资产任意流失,最大程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组织机构

建立以人民调解为主要形式的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工作,是一项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作。要根据《办法》要求,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牵头,司法、卫生、公安、财政、宣传、民政、计生、、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辖区范围内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讨论制订工作计划并负责督促落实。

2、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会)及办公室隶属县人民调解中心,与县局合署办公,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常驻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具体负责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兼职调解员若干名,根据需要由医调会调配使用。

3、建立医调会医药、法律专家库。为医疗纠纷的调查、评估和调解提供技术咨询。专家库组成人员应当为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一定专业和知名度的代表,为人公道,品行良好,具有医疗、法律专业知识和调解工作经验,并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具体聘用条件由县卫生局和司法局共同制订。

4、建立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按照《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的实际,我县实行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由县卫生局制定并组织实施。

(二)明确部门职责,完善配套政策和规定

各有关部门在县政府的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着力构建第三方介入调解医疗纠纷处置机制。

县局组建医调会办公室,制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相关流程和规章,积极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

县卫生局应当依法加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监管,督促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制定实施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

县公安局要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治安和医疗秩序,制定《医疗纠纷现场处理工作程序和处置预案》并积极落实。公安机关接到医疗纠纷的治安警情后,应当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制止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处置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违法行为。

县司法局要积极宣传第三方处置流程及相关规定,引导患者或家属按正常程序进行医疗纠纷调处。加强对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

县财政局要保障医调会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及其他必要经费。

宣传部门要加强新闻宣传报道,让社会广泛知晓新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机制,会同卫生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纠纷事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县民政局要协助公安机关督促殡仪馆及时按规定转运医院内死亡的各类尸体,协助医疗机构做好患者尸体的管理工作。

县计生局要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并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做好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完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和管理。

工会、妇联协助做好企业职工、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医疗纠纷事件调处工作。

患方所在单位和患者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做好医疗纠纷的处理工作。

三、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医疗纠纷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矛盾扩大、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办法》对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预防办法和处置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县医调会对规定范围内的医疗纠纷事件进行调解。在医患纠纷处置中引入人民调解机制,是延伸人民调解领域、化解医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分工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为破解医疗纠纷处理难题、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2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一、部门职责

(一)医疗机构

负责医疗纠纷的协商解决。发生医疗纠纷时,应主动与患方沟通,防止事态扩大;研究制定解决方案,自行与患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问题的,应及时向区卫生局报告。

(二)卫生局

负责重大医疗纠纷的行政调处。

(三)公安分局

及时制止医患双方过激行为,协助卫生局做好行政调处工作。负责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

二、现场处置

(一)医疗机构

1.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在患方在场情况下迅速封存医疗文件、相关器械和药品等实物,妥善保管,以备检验和鉴定;立即将死亡患者的尸体移离医疗区,并妥善保存。

2.指定专人与患方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办法。首先由病区(科室)负责人与患方进行沟通,如协商难以解决纠纷,应及时向负责纠纷处理的职能科室报告,由其出面协商;职能科室仍不能解决,应及时向院方负责人报告,由其出面协商;院方负责人协商解决无效的,则由院方负责人告知患方通过行政调解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3.在医患双方协商未果情况下,向区卫生局提出书面行政调解申请。医院不得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报告制度,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相关信息。

4.出现患方停尸、摆放花圈、设置横幅标语、堵塞交通、欧打医务人员、抢夺病例资料、损坏财物等扰乱正常医疗秩序行为时,医院应立即向辖区公安机关报警。

(二)卫生局

1.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时,应立即派人到达现场,组织调处。

2.及时调查了解纠纷情况,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纠纷。

3.对医患双方任何一方拒不服从行政调处,也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且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应及时向区政府报告情况。

4.负责对医疗纠纷的上报和信息工作。

(三)公安分局

1.当接到医疗机构报案时,应根据情况组织相应警力,立即到达现场维持秩序,保护医患双方人身与财产安全。

2.当患方有下列行为时,公安分局应及时采取措施,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1)在医疗区域或医院门口停尸的,立即劝其移离。如不配合,应指挥医院工作人员强行将尸体移到医院太平间或殡仪馆,如发生攻击干扰,可对其采取相应措施。

(2)抢夺医疗文件、欧打医务人员、损坏医疗设备和其它财物的,应立即制止,对不听劝阻的,可对当事人采取相应措施。

(3)在医院门口或医疗区摆放花圈、设置横幅标语的,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聚集人员堵塞医疗办公区通道的,应劝其离开,对不听劝阻者,采取相应措施。

三、长效管理

1.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2.在医疗纠纷行政调处时,区卫生局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医政股为职能科室,负责医疗纠纷处理的接待和现场调处。卫生局要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

3.公安分局负责维护医疗机构正常治安秩序。要在二级医院设立警务室和警务点,负责维护正常秩序,打击扰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

4.司法局负责牵头成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并专门设立“医患纠纷调解中心”,负责调处医患纠纷。

5.医患双方自行协调不成,且对卫生局调处不服,可共同委托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也可通过法律途径向人民法院提讼。人民法院在涉医民事案件审判中,要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加强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区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的“区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在区卫生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派一名联络员参与办公室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医疗机构成立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领导小组,医院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各相关科室参与。二级医院要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一级医院要明确专人负责。

2.加强配合。各部门要把医疗纠纷处理工作作为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宿豫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履行职责,齐抓共管;要加强信息沟通,在医疗纠纷现场处理工作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医患双方工作。

3.重视舆论导向。新闻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对医疗纠纷的报道要慎重处理,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实,不得相关信息。

第3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1案例资料

案例1:患者女性,87岁。因昏迷、大、小便失禁1 h入院。入院诊断:脑出血?脑梗死?给予吸氧、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入院当日深夜在为该患者救治输氧过程中,由于值班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估计不足,抢救措施欠力,因故未及时更换氧气空瓶而使患者终止供氧10~20 min,此后患者死亡。

案例2: 患者男性,23岁。因发热、畏寒2 d来院急诊补液。体检:T 39.5℃,P 80次/min,BP 100/60 mmHg,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稍粗。初步诊断:发热待查,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解热、抗炎、补液等治疗。患者在静脉点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头孢噻肟1 min左右,突发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神志不清。后虽经积极抢救治疗,终无效死亡。

案例3:患者女性,22岁。因纳差3 d,腹痛1 h来院就诊。病史记载:神清,BP 90/60 mmHg ,面色苍白,两肺听诊阴性,HR 9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平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双下肢无肿,神经系统(-)。诊断:急性胃炎。给予法莫替丁等静脉滴注。患者在用药后15 min左右,病情突发危重。经抢救无效,于发病40 min左右死亡。

上述3起涉及患者死亡的案例均引发医疗纠纷。案例1纠纷发生于凌晨,院方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纠纷处理的仅院部2位主要负责人,而患方纠集10余人在医院群闹,围堵院长办公室,并限制、跟踪院部主要领导,以医方过失为由,提出处置当事医务人员、索赔巨额钱款等要求。经区卫生局领导与医疗事故处理办、保险公司、村委会负责人等多方力量积极处置,控制事态,当天下午医患双方达成纠纷解决意向并签订赔偿协议。案例2纠纷发生于夜晚6 时左右,院医疗纠纷处理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向当事医务人员了解了事件经过,以对事件性质有个初步判断,并要求当事医生补记好抢救记录。完成补记记录后嘱其立即离开现场,回避家属,以免引起正面冲突。1 h后,患方家属纠集20余人到达医院,要求医院“赔人”,寻找当事医生“算帐”,并采取了封锁、把持医院大门,围攻医院分管领导等过激行为。为防止事态扩大,合法解决纠纷,纠纷处理人员迅速把情况向地方政府作了汇报。在地方政府分管领导、地方警署警务人员的介入下,当晚医患双方对剩余补液等相关实物进行了封存,第二天进行了送检;对急诊病历进行了复印,法医进行了备案;尸体于晚12∶ 00送殡仪馆,48 h内进行了解剖。该纠纷处理初期,患方要求调解,但经医患双方长达年余的协商及地方政府的调解,终因未能满足患方赔偿要求而转入司法诉讼,并于2年后经法院判决得以最终解决。案例3纠纷发生时,家属强行将尸体陈于院领导办公室,并对当事医生实施了殴打。院行政管理人员到达纠纷现场后,第一时间对当事医生进行了隔离保护,在初步掌握案由后,迅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政府通报了案情。区卫生局领导与医疗事故处理办工作人员、地方政府领导、分局治安大队民警、保险公司人员等陆续到达现场参与纠纷处理。其中尸体的处置成了当时现场处理的焦点和难点。经过各方努力,凌晨3 时将尸体移存太平间,第二天送尸检;医患双方对剩余补液进行了现场封存,第二天送药检;病历、处方现场复印封存。后尸体解剖证实患者死亡属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致全心心力衰竭(泵衰竭),为事故性质的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该起医疗纠纷于1年后通过法院判决得以解决。

2现场处理难点

2.1处理力量单薄,应对重大医疗纠纷难

由于医院规模小,无专职医疗纠纷处理部门及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医务科、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工作均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而发生重大医疗纠纷时,患方往往人多势众,言行偏激,院方参与处理纠纷人员的力量配置、协调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场局面。

2.2现场调查与当事医务人员安全保障难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内对事件性质有个初步判断,纠纷处理人员需要深入现场向当事医务人员、患方了解情况,调查核实事件经过。而此时患方家属往往情绪失控,容易对当事医务人员实施人身攻击,使调查难以深入,医务人员安全难以保证。

2.3抢救记录补记,相关病历、现场实物封存难

在抢救的紧要关头,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地实施各种抢救措施,有时医师不可能也没有时间书写有关记录,因此必须对抢救过程进行补记。但补记的病史家属往往不予采信,也不愿意封存,对现场实物的封存也常持怀疑,或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如处置不当将影响下一步相关实物的鉴定及责任认定。

2.4尸体处理与尸解动员难

家属常把病人尸体作为要挟工具,寻衅滋事,严重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而尸检有利于事故性质的认定,但家属往往拒绝尸检,也不履行不同意尸检的签字手续。为了处理好尸体和动员尸检,医方往往以经济为代价。

2.5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政策宣讲难

“医疗事故处理程序有双方协商、行政调解、法院诉讼三条途径”。现场处理人员往往反复宣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由于社会整体法制环境尚不完善,现场政策宣讲效果有限,家属过激的言行常常掩盖了工作人员的努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恶性事件。

2.6把握地方政府、公安介入的时机、方式难

公安介入过早、力度过大担心矛盾激化,介入过迟、力度过小担心引发恶性事件。地方政府早期介入对稳定现场局面帮助较大,但地方政府对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方法不太了解,为维护稳定、息事宁人,容易以牺牲医方利益为让步条件。

2.7发挥保险机构的现场处理作用难

医院最头疼的是患者及家属在发生纠纷时,不讲理的粗暴处理方式,希望保险机构能从纠纷发生时就介入进来处理,为医院分忧,帮助医院从处理医疗纠纷的繁杂之中脱离出来,但医院的想法往往是一厢情愿。保险机构限于人力及各种社会复杂因素,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一个理赔过程,其现场处理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

2.8患方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调解难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要求,凡发生一、二级重大医疗事故,应由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性质并主持处理。实际操作时,患方往往认定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同属一家,存在偏袒,对行政调解多抱着不信任、不配合的态度。

2.9纠纷处理人员之间协调难

现场处理时,家属往往对医院主要负责人采取围攻、限制活动、强迫其表态等过激行动,致纠纷处理人员之间意见交换困难,容易在身心疲惫时作出不恰当的决定,给后续工作带来被动。

3对策措施探讨

3.1加强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力量配置,强化医院医疗纠纷处理部门现场处理的主导作用

由于受医院人员配置条件限制,目前绝大多数一级医疗机构没有专职医疗纠纷处理人员和部门。一级医疗机构可结合自身特点,成立由分管领导、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办公室、后勤安全管理人员组成的重大医疗纠纷应急处理队伍,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重大医疗纠纷处理预案。一旦发生重大医疗纠纷,能及时有效地介入纠纷现场,主导纠纷处置。

3.2现场调查时应注意保护当事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一旦发生涉及患者死亡的重大医疗纠纷,在事件初期,家属往往对亲人的突然离去无法接受,情绪常常失去控制,容易对当事医务人员实施暴力。医疗纠纷处理人员在纠纷现场采集资料、封存疑物时,应注意保护好当事医务人员,当初步判断医务人员存在过失、不足,或虽无过失但有发生冲突的苗子时,应立即让当事医务人员离开现场,避免与聚集的患者家属正面接触,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可能的话,对初步定性是医疗事故的责任人安排暂时离岗一段时间,让其度过医患激烈的矛盾期后再回原工作岗位。

3.3把组织力量抢救,病历资料、可疑实物封存,尸体处理、尸解动员作为现场处理的重点

发生或者发现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止损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应把组织力量抢救作为首要任务。对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文件,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可疑实物,医患双方应共同进行现场封存、送检。对患者死亡死因有异议的,医疗机构应想方设法动员家属同意尸检,为以后的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3.4迅速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保险机构,并取得地方政府、公安支持,形成合力,控制现场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应在12 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由于此类医疗事故争议大,情况复杂,后果严重,处理难度高,而一级医疗机构应对重大医疗纠纷的处置力量又相对薄弱,故一旦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地方警署、保险机构,通过多部门迅速介入和互相配合,努力控制现场,妥善处理医疗事故争议。

3.5稳定家属情绪,寻找突破口,掌握主动权,引导患方依法解决纠纷

发生导致患者死亡等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纠纷处置现场往往一片混乱,家属情绪常常失去控制,使纠纷处理难于按正常法律程序进行。此时,医疗纠纷处置人员应寻找突破口,掌握主动权,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现场矛盾。如动员居(村)委干部、患方工作单位的上级领导、对患方有影响力的亲朋好友、社区民警等去做安抚、说服工作,引导患方依法解决纠纷。

3.6积极探索第三方医疗纠纷处理解决机制

目前,医疗机构为应对医疗纠纷常要投入大量精力,尤其是一级医疗机构面对重大医疗纠纷时,往往不胜其累,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希望能在有关部门的牵头下,积极探索成立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组成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处理机构,为医患关系设置一个缓冲带,把医疗机构从医疗纠纷处置的窘境中解脱出来,进而优化就医环境,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4参考文献

第4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一、医疗纠纷的现状

(一)纠纷数量不断增加

**年、**年我院分别发生医疗纠纷 8起、 6起,今年1至6月份发生医疗纠纷4起,医疗纠纷总量呈上升趋势。**年、**年,我院分别支付赔偿资金31万元和40万元。今年1-7月份共支付赔偿资金29万元,处理纠纷难度日益加大。

(二)纠纷程度更加激烈

伴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发生,医闹现象愈加严重,由家属哭闹逐步升级为拉横幅、搭灵棚,更甚者在公共场所停尸要挟,围堵、打砸医疗机构,纠缠、谩骂医务人员。患者方组织人员,先对医院进行围堵、打砸,对医务人员谩骂,后升级到县政府群体性上访。

(三)正当渠道处理纠纷少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本可以通过自行协商解决、卫生部门行政调解和法院诉讼解决等三种正当途径解决争议,但在实际工作中,医疗纠纷大多不走正当渠道解决问题。**年发生的8起纠纷中,没有一起通过医学鉴定或司法途径解决,均是通过上访、围堵和医闹等方式解决,今年以来发生的4起纠纷中没有一起通过医学鉴定或司法途径解决。这种不正当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已成为当前处理医疗纠纷的主流,必须正确对待,尽快予以改正。

(四)产生纠纷对象集中

调查中发现,医疗纠纷多发于四种情况:一是患者属于重症病人。患者家属期望值过高,结果反差大不能承受。二是患者突发疾病。病情严重,诊断治疗效果不理想,在医院诊疗过程中猝死,家属认定医院处置不当,发生纠纷。有病人抢救无效死亡后,家属围堵医院索取高额赔付。三是患者有多发病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和医学发展的相对滞后性,治疗中突发意外事故,家属情绪失控。四是医患沟通误解。医护人员没能将病情的诊断情况和可预见情况完整告知患者,医患双方产生误解。

(五)负面影响非常突出

一是诊疗秩序被打乱。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家属在医院闹事,医护人员安全难以保障,医院安静的诊疗环境遭破坏,影响其他患者治疗。如有患者出现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认定医院有过失,家属不接受行政调解或司法调解,直接进行医闹,。二是信访稳定压力大。一些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家属纠集家族势力,在医疗机构闹事,围堵信访、政府机关,或长期越级上访,影响社会稳定大局。三是医患关系更加对立。医疗纠纷使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的理解与信任变得十分脆弱,医患关系由密切配合变为互不信任,信任危机使医患关系愈加对立。

二、产生纠纷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医疗纠纷作为发生在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中的矛盾,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医疗方面

一是医患沟通不够。近年来尽管医院的服务理念正在逐步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质量为核心”和“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但仍有个别医护人员“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沟通意识不强、缺乏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生硬、患者方不能接受,认为医护人员不负责任。另外个别医护人员医疗知识有限,对病情不能做出准确判断,不能满足患者方需要,或沟通水平和能力有限,使患方对病情了解不够,对治疗结果没有心理准备,认为医疗过程存在失误。医患沟通不够是产生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诊疗水平不高。近年来,虽然全县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医疗急救能力仍非常有限,一些突发的急危重症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即便转入县级医院,也因为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而回天无力,患者家属认定医院救治不力。加之个别医务人员临床经验不足,缺乏扎实的抢救知识,虽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满腔的救死扶伤之心,但操作技术不娴熟,应对突发事件没经验,易造成救治失误,引发患者方强烈不满。三是应急处置措施不力。医院对医疗纠纷处置准备不足,当出现医疗纠纷苗头时,医院反应往往较患者方迟缓,处置方法简单。有的只是单方面强调医院救治正当、医治无误、没有责任,没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主动沟通,消除误解。当医患双方的矛盾激化时,才依法请公安部门处理,往往延误了处理纠纷的最佳时机,有些甚至使冲突升级。

(二)患者方面

一是医疗知识缺乏。患者家属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知识,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了解不够,认为病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一旦治疗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或发生病情恶化,就直接把责任归咎于医院。二是法律意识淡薄。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但当前部分群众的法律知识依然相对缺乏,法制观念比较薄弱,不能及时保留有效证据,不能依法申请维权,或不愿意通过正常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去解决问题,不愿承担医学鉴定或法院判决败诉的结论,而寄希望于通过吵闹的方法来达到赔偿的目的。三是认识有偏差。在处置医疗纠纷过程中,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以讹传讹,错误地认为发生医疗纠纷后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是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方通过非正常手段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患者方认为医学会与医院是“一家人”,不能伸“冤”,而直接在医院“闹”则掌握主动权,不仅能够造成社会影响、博取更多人同情和关注,还能引起政府注意,迫使医院立即就范,这样成本低、收益高、见效快。因而一味“吃定”医院,甚至不惜以纠缠、暴力相威胁,达到其要求赔款的目的。

(三)社会方面

一是舆论误导。医院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要场所,每个人都曾到过医院,因而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同情的天平自然倾向患者。一些医疗纠纷事件,患者方纠集起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七八十人大闹医疗机构。对此,有些人认为病人死在医院里,家属行为过激一点可以理解;有些群众也认为患者是个人,医院是公家,治不好病或者死了人,医院总要赔一点。致使医院迫于多方压力,息事宁人,赔钱了事。二是体制原因。长期以来,卫生局是医学会和医院的领导机关,他们之间在管理体制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用患者家属话说,找卫生局或医学会行政调解,是两个孩子打架后,一个孩子找对方孩子的家长告状,家长肯定要护短。因此患者方即便有医疗纠纷也不愿找医学会鉴定或交卫生局处理。三是医闹参与。调查中发现,我县已形成专职医闹参与医疗纠纷处置。他们受雇于患者家属,组织社会闲散人员公开在医疗机构制造混乱,并从患者家属那里谋取经济利益。由于受这些专职医闹的唆使,使原本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的医疗纠纷迅速升级,造成事态扩大化。四是纠纷误断。一部分医疗纠纷发生时,正处在两会期间、上级检查期间、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为顾全大局,只能特事特办、从快处理。特别是对一些“医闹”分子没有严厉打击,对一些冲击行政机关、围攻殴打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没有依法严惩,从而形成了一种一出纠纷就聚众到医院闹事的恶性循环。

三、解决纠纷的建议

鉴于当前医疗纠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建议进一步健全协调机制,探索第三方调解,依法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采取做思想工作、行政调解、法律诉讼、技术鉴定等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以此来遏制医疗纠纷高涨势头,并逐步引导医疗纠纷处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一)加强医院自身建设,主动应对医疗纠纷

改进和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是减少纠纷、消除误解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医院要切实抓好制度建设,确保医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全面执行,尽可能减少医疗失误,避免医疗纠纷发生。要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严格按照既定预案,对患者方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协调,并按程序逐级上报、密切关注,严防事态扩大。要建立和完善医院服务质量的保障、奖惩、评议、监督机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医疗纠纷的能力。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出现医疗失误的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发挥责任追究的警示作用,切实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医院作为特殊行业,其活动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要切实加强医疗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尽可能通过自身努力,减少医疗纠纷发生。要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经常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体谅患者难处,用真心换真情,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理解、支持和配合。三是加强医患沟通。搞好医患沟通对化解医疗纠纷至关重要。要严格落实医患沟通告知责任制,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告知方式,以口头、书面等方式翔实地向患者告知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要加强医患沟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对医护人员进行专题性培训,提高沟通技巧和能力,掌握沟通要领和艺术。要主动听取患者呼声,耐心接受患者咨询,积极开展微笑服务,不断创新沟通方式,开展医患之间真情互动,提高医患沟通效果,增进医患之间情谊。要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固定的医患沟通场所,配置录音、录像等设备,记录医患沟通影像资料,为协调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二)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引导依法处理纠纷

一是加强普法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和知识问卷、有奖竞赛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进一步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大力宣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医疗事故处理的相关程序和途径,提高患者家属的依法维权能力和意识,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依法公正处理医疗纠纷,以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二是树立正确导向。要适时选择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宣传报道,增强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的透明度,引导医患双方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处理双方争议,共同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要针对一些片面舆论误导,及时组织正面的针对性宣传报道,澄清医疗纠纷事实真相,及时扭转关于纠纷赔偿的不实不正之风。对个别借助舆论工具扭曲医院形象、破坏医患关系的别有用心之人,医院要运用法律武器讨回公道,正本清源。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医院要加强与社会媒体的经常性接触,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做好向媒体和社会的宣传解释工作,使医院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新闻媒体要加大正面报道医卫工作和医卫战线先进典型的力度,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医卫工作和医护人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极其重要作用,呼唤全社会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少一些误解和冷漠,重塑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加大纠纷协调力度,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一是健全处理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处理医疗纠纷的办法,明确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具体步骤,明确各职能部门在解决医疗纠纷中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制度建设有效防范和处置医疗纠纷。二是严厉打击医闹现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医疗纠纷应急处理办法》,对那些借机滋事、冲击医院、殴打医务人员、毁损公共财物、破坏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敲诈勒索钱财的医闹分子要严厉打击,决不姑息纵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是探索第三方调解。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建议建立独立于医院和患者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县群众工作部独立办公,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即把当事人引导到调处点调处纠纷,把医疗纠纷调解从院内移到院外,从被动转向主动。调处点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以记录调处的情况,并为纠纷的有效解决提供必要的证据。调处点应明确职责,有关人员在医疗纠纷发生的第一时间介入,研究处置办法,把事态控制在初发阶段。调处工作应吸纳患者方所在的乡镇或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加,我院有过几次偿试,均有一定效果,也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以增强调处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调处成效。

第5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成立*市处理重大医疗纠纷(指患者死亡或重大伤残并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不稳定事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政府办、维稳办、综治办、局、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民委、残联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卫生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要负责重大医疗纠纷处理、协调工作。

二、处理原则

1.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医疗纠纷,依法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2.重大医疗纠纷需经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对患者死亡且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医患双方对死因有异议的,医疗机构应向死者家属告知尸检时限和尸检结论的时间等有关情况,正确引导死者家属同意对死者尸体做尸检。

3.重大医疗纠纷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处理,医疗机构自行协商解决医疗纠纷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处理程序及部门职责

1.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后,相关科室负责人必须在10分钟内向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并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市卫生局和患方所在县区相关负责人报告。

2.患方所在县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赶到事发地点(医疗机构),并积极做好家属的稳定工作,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协助医疗机构妥善处理好医疗纠纷,避免纠纷激化。

3.市卫生局接到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或患方的重大医疗纠纷报告后,认为属于重大医疗纠纷的,应立即向市处理重大医疗纠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报告,并应立即派人员到现场指导、协调处理工作,同时,将有关调查情况向市处理重大医疗纠纷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卫生行政部门对疑难病例必要时可组织相关专家就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等问题提出分析意见,并进行初步判定,并将意见及时向患者家属进行反馈,同时做好家属稳定工作。

4.公安机关在接到医疗机构报警后,应当迅速出警到达现场,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保护医患双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并对有以下行为的依法予以处理:

(1)在医疗机构摆设灵堂,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影响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的;

(2)冲击或占据办公、诊疗场所的;

(3)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的;

(4)故意损坏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财物的;

(5)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的;

(6)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7)围堵医疗机构出入通道和诊疗场所,限制人员和车辆出入的;

(8)拒不按规定将尸体移放法定停尸场所,陈尸要挟闹事的;

(9)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

5.司法行政部门在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后,应及时派人到现场协助做好排纠工作,正确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纷争,切实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6.民政部门在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后,要及时派人协助做好对尸体的处置和相关的善后处理工作。

7.市政府办、维稳办、综治办、局等相关部门,在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后,应及时做好处理纠纷的协调和调度工作。

8.民委应协助做好少数民族患者重大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相关沟通协调工作。

9.市残联应做好残疾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和解释工作。

四、责任追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依法予以处理:

1.卫生行政部门未依法依规处理纠纷的;

2.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

第6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1.医疗纠纷的定义

医疗纠纷指因医疗发生的纠纷。狭义的医疗纠纷往往指医疗民事纠纷,即医疗合同纠纷和医疗侵权纠纷。医疗合同纠纷是指合同当事人对医疗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及合同权利义务的争议。医疗侵权纠纷是指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对医疗行为及其后果是否侵权及侵权责任的争议。

有人认为: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产生分歧的争议,病人和家属认为医务人员诊疗上有失误,而需追究责任或赔偿。但经查实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实际上并无原则性错误,而只是在服务态度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或由于家属不明医疗真相;或由于家属另有需求以致纠缠不休等情况,这种情况才属于医疗纠纷的真正含义。还有人认为病人或家属对诊疗工作不满,认为病人出现伤残或死亡系由于医务人员诊疗失误引起,要求追究责任与赔偿,而向卫生行政领导部门或司法机关提出控告的案件,在未查明事实真相之前,统称为医疗纠纷。另外还有人认为: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患之间的)因患者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与医方发生的争执。

实际上医疗纠纷不仅仅是“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而且还有其他因素。有时,发生分歧的是医生的医疗处置本身,或者是医生实施医疗处置和方式。这种处置可能并没有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尚未产生任何后果,只是患者认为这种处置无法接受,或是认为实施这种处置未能先征求自己的意见。患者缺乏医学知识。例如一些医生在为病人检查身体时(尤其是在为女病人检查身体时),病人解衣暴露了身体的隐蔽部位,此时医生应当设置屏风加以遮挡,但医生未这样做,从而引起病人的不满,并由此引起争执。因此,说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是不全面的。

另外,医疗纠纷是一种争执,有时争执的内容就是“责任”本身,当事人要求的只是确定责任,只是确定责任,而不是追究责任。例如,有些医院发生医疗事故后,希望与病人和解,多赔些钱,实行“私了”的办法,不定为事故。以免对医院声誉有影响。而医疗事故的受害者却不领情,坚持要求明确医疗事故鉴定结果,要求“定为事故”,而并不要求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责任。因此,说医疗纠纷仅仅是“当事人要求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是不确切的。

2.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

医疗纠纷是发生在医患之间的,针对医疗活动的争执。医疗纠纷是建立在民事法律关系基础上的,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特殊的民事纠纷。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医患之间的民事纠纷,都是医疗纠纷。医疗纠纷必须是因患者医务人员或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与医方发生争执而造成的,是患者对医方的责难。如果是因为患者不履行法定义务而引起的,医方与患者之间的争执,如因患者就医不缴纳疗费,或有意拖欠医疗费而引起的医患之间的纠纷,则不属于医疗纠纷,而是一种民事财产纠纷;同样,因医方不履行一定义务而引起的患者与医方之间的争执,如因医方违反对患者病情保密的义务,给患者造成了伤害而引起的纠纷,也不属于医疗纠纷,而是一种普通民事侵权纠纷。

医疗纠纷通常是由医疗过错引起的。医疗过错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的过错。这些过错往往导致病人的不满意或造成对病人的伤害,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除了由于医疗过错引起的医疗纠纷外,有时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纠纷。这类纠纷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于患者的毫无道理的责难而引起的。另一方面,尽管医方出现医疗过失,如果患者对此予以谅解,不加追究的,则不会发生医疗纠纷。

3.医疗纠纷的解决和防范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由行政机关出面解决,可以由司法部门解决,也可以双方协商解决或者由第三者进行调解解决,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医疗纠纷一定要“经过行政的或法律的裁决”。

医疗纠纷重在防范。严格抓好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坚持实行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管理。每年医院与各科室签订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书,每月进行检查考核,凡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按其责任大小,分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进行内部经济追偿。

严格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建立医疗纠纷的长效防范机制即用“三严”来规范医疗质量的管理,一是严格制定制度。针对医疗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容易出现医疗安全隐患的重点环节,逐一排查医疗安全隐患,逐条落实到人进行整改;二是严格考核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组成的质控小组对各科室进行检查考核;三是对考核结果、严格按制度兑现,决不姑息迁就。同时,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对单位发生过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讨论,找准主、客观原因,并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的对相关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长期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制度,确保在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做到有章可循。

加强医患及医生家属沟通是确保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增加患者对医疗技术局限性和高风险性的了解,加深对医生的信任,还可以疏导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促进疾病的转归。如何做到有效沟通和告知,对医护人员强化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宗旨

教育,从病人需求入手,主动耐心服务,通过召开病人座谈会,进行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及时听取病人的意见,了解病人需求、改进工作,维护患者的权力。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建立与病人和家属知情权的制度,即入院时做好宣传教育;告知家属精神病房特殊性及药物治疗会出现的问题、患者的躯体疾病以及危、重急症会发生的不良后果,规范了谈话签字内容、完善病情知情同意书,同时教育医务人员戒除“以医为尊”的思想观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履行告之义务,为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改善服务环境,整建室内外环境,让病人就医方便,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创建“丰富多彩的娱乐文体健康”的活动。各科室根据自身特点,提供便民措施,满足病人的不同需求,以防为主,有效地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参考文献:

作者:刘斌《上海法律网》

作者:张小忠《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中华现代管理杂志20__9期

第7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医疗纠纷;成因;防范策略;探讨

近年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技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医疗纠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不论是从数量上的增幅还是医患矛盾的激烈程度或者是医疗纠纷的表现形式都让全世界感到震惊[1],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对我院2008年来发生的医疗纠纷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医疗纠纷的防范策略进行回顾与思考。

1基本情况

3防范策略

3.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主动应对医院成立专门的医疗纠纷处理领导小组,院长、政委亲自牵头,下设办公室,机关各部处均派人参与,并制定了一套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医疗纠纷处理预案。医院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每年派出人员进行专业学习,使处理医疗纠纷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较为熟识,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做到文明接待、科学分析、政策调解、以理服人。发生纠纷后,医院按照处置预案第一时间与患者进行接触、沟通。沟通工作在分管院领导和医务处的主管下,由科领导和科室专家参与,必要时邀请医院法律顾问到场。科室主要负责纠纷中技术方面的解释,法律顾问提供司法方面的咨询,机关负责接待投诉,调查情况,给予答复。当有媒体介入时,主动与媒体联系、交流,让其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以求报道客观、公正,并及时与地方宣传部门取得联系,请求通过相关部门控制舆情。

3.2严格落实制度,完善防范措施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最主要是必须认真落实各项医疗工作制度。近年来,医院按照三级甲等医院要求,对营区进行全面的规划,并对学科进行了调整,进行了二级学科分科,并按照床医比、床护比重新配备人员;优化了门诊就诊流程,形成了垂直门诊体系;按照卫生部新的要求投入500余万资金对儿科、消毒供应科、血透室、消化内镜室进行专科设备更新换代,使医疗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同时坚决按医疗护理操作技术常规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操作,医务人员对任何一项技术操作,都应熟知该操作的适应症、禁忌证、并发症,事先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其必要性和危险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对难度较大、重要的操作,要有上级医师在场。

3.3狠抓医德医风,树立行业新风度首先是把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作为医院建设的重点工程,弘扬白求恩精神,学习先进模范事迹,树立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反对和抵制一切有损于群众利益、有损于军队医院形象的不正之风。第二是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识大体、顾大局,尽心、尽责、尽力为病人服务,树立良好的医务人员形象。三是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医学伦理学、执业医师法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职业防范意识。

3.4针对沟通难度较大的纠纷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处置患方对院方的答复和解释不满意,协商处分歧较大的,应建议患方到司法鉴定中心或医疗事故鉴定办公室进行鉴定,依据鉴定结果医患双方再进行协商,在此基础上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则可上诉法院,由法院调解或进行判决。针对家属受医闹分子鼓动,纠集不明真相的群众来院闹事,拒不接受医院沟通解释,也不同意进行法律程序的恶性事件,医院通过积极与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协助派出所警力维持秩序,并协同当地政法委、司法署及患者所在街道办领导共同做工作,避免矛盾不断激化,保障义务人员人身及医院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第8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深化“平安”建设精神、全省深化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五位一体”机制暨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建设平安的要求,紧紧抓住影响医疗秩序和医患关系的突出问题,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为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措施

(一)严厉惩治侵害医患人身安全、扰乱正常医疗秩序违法犯罪活动

1.依法惩治暴力伤害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违法犯罪活动。各镇派出所要加强对所在地医疗机构安全指导检查及周边的巡逻防控,对实施伤害医务人员和患者人身安全及在医疗机构打砸闹事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果断制服,依法严惩。对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各类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机关要快侦、快破,检察院、法院要依法及时批捕、审判。重大案件报上级机关挂牌督办,坚决打掉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2.依法处理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等行为。按照原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要求,对在医疗机构拉横幅、摆设花圈、设灵堂、违规停尸,驱赶其他就医人员等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或者聚众打砸和围堵医疗机构,侮辱、威胁医务人员,非法限制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人身自由等,致使医疗机构诊疗活动无法进行、侵害人民群众合法就医权益的,各镇派出所接报警后应当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现场并配合医疗机构做好劝解工作,引导群众理性合理表达诉求,引导到第三方调解中心,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对不听劝导、不肯停止过激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严厉打击职业“医闹”、“医托”及“号贩子”。对专门捏造、寻找、介入他人医患矛盾,故意扩大事态,寻衅滋事,向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敲诈勒索的职业“医闹”分子,要严厉打击,坚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要加强医疗机构周边秩序维护和乱点整治,重点打击、依法查处“医托”、“号贩子”,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二)切实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

1.落实医疗机构内部治安保卫责任。各医疗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治安保卫工作负责。医疗单位应当健全安全防范系统日常管理防范制度,对发生的各类案件要认真做好登记,并及时向所在地派出所报案,积极协助派出所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2.强化医疗机构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按照原省卫生厅、省公安厅《关于印发〈省医疗机构安全技术防范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闽卫医〔2012〕36号)和《市卫生局、市公安局转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各医疗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医疗机构安防系统建设,设立专职保卫机构,配备专职保卫人员,专职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保卫人员、保安员的配备情况要向当地派出所备案,并加强保安人员培训,提升安防设施建设水平,确保重点区域、重点部门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的安防监控中心应当建设应急报警装置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网,加强值守、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县卫生局加强与公安机关协作配合,做好医疗机构安全防范工作的指导、检查与考核。

3.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巡查守护。各医疗单位对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夜间值班科室等关键部门要安排专人值守,及时发现可疑情况,先期处置。要加强医疗机构安全防范动态管理,组织保卫人员、保安员定时和随时巡查。发生案事件后,要立即报警,保卫人员和保安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员,做好现场保护措施,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相关工作。各医疗单位要为保卫人员配备必要的通讯和防护器械,特别是对讲机为必配设备。由县卫生局会同公安机关对各医疗单位内部巡查守护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指导。

4.完善警医联动机制。各镇派出所要与所在地医疗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医疗单位要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与公安机关对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二级以上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警务室,或在周边设立治安岗亭,医院门卫室、各科室、重点要害部位要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并与医院安全监控中心联网;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对各医疗单位逐一明确责任民警,加强日常指导联系,及时受理涉医报警求助,加强动态管控,积极配合做好维护医院秩序的各项工作。各医疗单位应会同所在地派出所建立医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健全警医联动、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应急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

(三)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各镇、各单位应进一步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做好生活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帮助群众减轻看病负担。医疗单位应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体系,加大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力度,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

2.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各医疗单位要设立医患关系办公室,开设接待窗口,在第一时间受理患者投诉。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医患沟通培训,提高医患沟通效果;会同社会媒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科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风险和医疗服务特殊性的认识,增强人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引导患者合法维权;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全县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建立投诉调解室,并有专人负责,畅通投诉渠道,实行“首诉负责制”,规范接待流程,疏导理顺当事人情绪。

3.改善服务,提高质量。各医疗单位要以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契机,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增加便民惠民措施,开展优质服务,加强行风建设。要热情关心医务人员,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做好医疗纠纷化解工作

1.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由县司法行政机关会同卫生等部门,积极拓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强化调解员规范化培训,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和调解水平,保证调解质量。全县内所有的调解员和专家要全部向群众公开,逐步建立市县专家咨询视频网络系统,增加群众的选择权,体现公正性。

2.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运行机制。县司法行政机关要依法指导、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并协调律师、公证、法援等职能部门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调解中心要建立运作流程和工作台帐,健全相关制度,坚持依法、公正和便民的原则,规范运作,不断提升第三方调解的能力,提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成功率和满意度。发生医患纠纷时,调解中心要主动介入,及时组织调解员深入现场,配合公安机关和医院引导患方到院外进行调解。

3.健全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大力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在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责任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村卫生所和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力争覆盖全县所有医疗机构。全县乡镇卫生院以上医院的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纳入平安医院考评。鼓励开展医疗意外险,提高风险分担的覆盖面。建立医疗责任保险考核评价机制,指导保险公司积极主动为投保对象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五)开展涉医矛盾隐患大排查

1.开展医患矛盾与医疗纠纷排查化解。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办《关于进一步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纪要月报制度的通知》(中综办〔2013〕16号)、《市卫生局、市公安局转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泉卫函〔2013〕399号)及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解决不稳定不安全隐患活动的通知》(闽综治委〔2013〕22号)精神,进一步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纪要月报制度,各镇、各单位要将医疗纠纷风险隐患排查纳入矛盾大排查工作之中,深入医疗机构及周边社区、村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摸排,及时发现矛盾纠纷,指定专人开展化解工作。针对排查出的医疗纠纷,适宜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应当引导到当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解决;对有暴力倾向的纠纷,或调解过程中可能激化矛盾,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和卫生行政部门通报,防止矛盾激化。要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化解工作。

2.严格控制重点人员。一是严格排查化解帮扶责任,部署落实相关人员的管控措施。同时,对医疗机构周边其他各类重点人,特别是对社会不满、有可能铤而走险报复社会的,有关单位、社区、家庭要实时掌握其动态信息,落实稳控措施。二是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各镇、各单位要重点发现肇事肇祸及有潜在暴力倾向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对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及其周边滋事、扰乱秩序的,属地派出所要迅速出警处置,严防发生恶性案件。

三、实施步骤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4年5月底前)。各镇、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各类涉稳基础台账,部署具体工作。各医疗单位要组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5月30日前报县卫生局。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4年6月—9月)。

1.梳理摸排,确定工作目标。认真梳理摸排职业“医闹”等线索信息,组织专门力量,收集固定证据,组织开展破案打击;开展医疗机构安全防范系统、医疗纠纷预防化解以及医疗责任险等方面的检查,认真查找不足,明确工作要求。全面排查分析2010年以来发生的医患纠纷,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并形成医患纠纷分析及整改情况专项报告于6月底前上报县卫生局。

2.打防并举,维护医疗秩序。各镇派出所要组织开展整治医疗机构突出治安问题和周边治安秩序,组织深度打击整治,严厉打击暴力伤医、伤患的违法犯罪活动,查办一批扰乱医疗秩序的案件。同时,进一步固化各项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医院安全防范,医患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长效机制。

3.督导检查,巩固工作成效。由县相关部门组织联合督导检查,开展明察暗访。各镇、各单位应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果,创新工作思路,深入发掘先进典型,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完善工作制度。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10月)。各镇、各单位应于2014年10月底前完成本次专项行动的总结,上报上级部门。同时做好迎接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卫生局等部门对我县集中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依托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工作小组,统一负责、领导辖区内专项行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直接负责,坚决稳妥处置涉医突发事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对于因工作不到位引起的重大伤医案件以及群体性涉医事件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各镇专项行动情况作为该镇综治工作(平安建设)考核评价内容中“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于连续发生恶性伤医案件以及专项行动开展不力的,在平安创建工作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各有关部门建立分工协作工作机制,确保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效果。综治组织要发挥协调推动作用,卫生行政部门着重抓好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公安、检察院、法院对重大伤医案件及涉医案事件要依法从快从重处理,保监部门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民政部门按有关政策规定对困难人群及时给予救助,工商部门要积极开展打击非法医疗广告专项行动。

第9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机制 广东实践

作者简介:李波,东莞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当下不断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以卫生部门主导的行政调解和以医学会主导的医疗事故与纠纷处理机制与模式因不具有中立性和独立性而受质疑导致原有的医疗事故与纠纷处理机制失灵。2013年6月《广东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医调委是依法设立的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当地设立医调委,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当地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医调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目前广东第三方专业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网络初步形成。 一种新型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与模式――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开始广东建立。

一、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运作的成绩

广东省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是化解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对传统人民调解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广东省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有三种模式,一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广东医调委是全国第一个真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组建起的独立、专业的第三方调解机构;第二种模式则是政府购买模式。例如佛山和珠海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第三种模式则是依托传统组织模式,例如深圳在街道或医疗机构设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为医患双方提供免费的调解服务。还有潮州这种由医院掏钱的模式。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优势在于它中立性、专业性、公益性、独立性。从调查来看广东省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初步发挥了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供了一个矛盾缓冲带,通过第三方介入的方式,增强了医疗纠纷处置的公平性、中立性、专业性、相对快捷、成本低,这是创新调处机制的核心所在,也是医患双方互相信赖的根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具有以下优点:

1.无偿。免费调解,不向当事医院和患者收取任何费用,总的说来不管哪种模式,人民调解都是无偿调解,避免“因病而贫,因诉而更贫”,不收取费用,防止利益驱动。是患者、医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欢迎的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渠道。

2.快捷。受理调解的医患纠纷一般一个月内调解结案,复杂重大案件可适当延长;调解不成纠纷当事人可循其他法律途径解决。

3.方便。传统医疗纠纷解决方式有很多弊端双方协商易出现“医闹”;请求医疗事故鉴定,但患方认为有“父子相护”之嫌; 提起诉讼和仲裁,但时间长,成本高 。调解纠纷程序简单灵活,提交证据材料要求不像司法诉讼那样严格,调解场所和方式灵活多样,方便群众。

4.中立。独立于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保险公司的第三方人民调解组织,中立于当事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调解,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出现,就像为医患双方建立起一片“缓冲带”。在组织结构上,从各地成立的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自己和卫生局没有隶属关系。他们或隶属于司法部门,或隶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医患之外的第三方,与双方都没有利害关系,既不袒护任何一方,又可以缓冲彼此的对立情绪,消除双方顾虑,赢得信任,利于纠纷的化解。

5.专业。在人员上,大多数地方的医疗纠纷调解机构都有自己的专家库,遇有医疗纠纷时,随机抽取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在调处纠纷时能够对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和处理结果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同时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出发,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从而赢得当事人的信赖,为解决纠纷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并经司法确认有效的则具有法律强制力。

二、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运作的困难与挑战

广东省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是化解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对传统人民调解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尽管医疗纠纷第三方人民调解制度一面世,就以其独立、权威等特性,展示了不同凡响的优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是传统人民调解的专业化行业化发展,医疗纠纷解决需要的专业性、规范性和技术性等与传统的人民调解的相对业余性、非规范性和非专业性存在矛盾,因此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存在调解员的非专业性、调解程序的非规范性等问题,又由于政府购买模式的医调组织成立和运行是在政府的的指导下,因此难免行政化嫌疑,潮州这种由医院掏钱的模式,容易形成利益链条,影响医调委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引发患方不信任,也就失去各地医调委作为中立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初衷。

1.专业中立难两全。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于不受卫生行政部门管辖,其中立性毋庸置疑。不过,鉴于医疗纠纷专业性强,普通的调解员难以胜任。调解机构的专业性与中立性存在相冲突。调解机构不隶属于卫生部门,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执行鉴定的主体非医疗专家莫属。这样,除了在程序设计上尽量做到科学公正之外,更多的只能依靠专家们的学术良知和问责制度。

2.人员和经费两大难。由于该项制度处于运行初期因此有很多地方都不够完备,在运行过程出现了种种问题是正常的,如调解员队伍建设问题,资金运转困难、以及医疗责任保险不配套、相关联动机制不完善等。总体上人员和经费两大问题直接影响目前广东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作用的发挥和优势的展现。2007年,财政部、司法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要求各地政府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但政策是否能得到落实,要看地方政府的实力和重视程度。 3.保险和经费不配套。医疗纠纷的第三方调解需要与医疗责任保险相配合,由医疗责任保险公司承担医疗纠纷赔偿、减小医院成本,才能使第三方调解发挥最大的功效。然而,医疗责任险在广州的推行也遇到阻碍。由于担心医疗纠纷过多、赔偿数额较大,保险公司不肯承保;医院也因为保费过高而不愿意投保。医疗责任险的推行,也因保险公司和院方的种种顾虑而难以开展。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初始和探索阶段。由于该项制度处于运行初期因此有很多地方都不够完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法律性质不明确,资金运转困难等等。而广东省的医调委整体都存在经费短缺问题。人员和经费两大问题直接影响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作用的发挥和优势的展现。兼具医学、法学知识的调解员成为瓶颈,政府投入的落实也成问题。

三、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

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就是创新和突破传统人民调解机制,强化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专业性、公益性、中立性,确保其规范性和公信力。

1.强化其民间性特点,避免人民调解纠纷出现行政化倾向,要保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生命力,就必须保持其民间组织特点,坚持自愿原则,坚持独立原则,避免行政化、司法化,模糊其属性和特点,不要把指导变成干预。

2.强化其中立性特点,确保人民调解的公信力。第三方和中立地位是人民调解解决医患纠纷的最大优势,也是其区别于行政调解的表现。要确保其公信力除了靠第三方属性,重要的是建立一支懂法律和医学专业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

3.强化其专业性特点。要找人民调解员队伍选任上进行突破,逐步向人民调解员专兼职结合及专业化发展、向规模化发展。传统的人员结构无法适应医疗纠纷解决的技术性、专业性特点,要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必须在人民调解员选任上有突破,改变人民调解员的业余,兼职模式,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向规模化发展,形成规模优势。

4.增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权威性。包括规范评鉴程序,引入听证、专家咨询程序,建立监督机制、调解员回避机制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