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

医疗急救常识全文(5篇)

医疗急救常识

第1篇:医疗急救常识范文

关键词:应急救护;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必要性

从新闻媒体上,人们常看到在一些突发事件中,通过对发生意外人员实施应急救护,及时挽救了生命。这让大众意识到,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重要性。应急救护对于健康安全的生活很有必要性,如果人人都掌握了应急救护技能,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惨剧发生[1]。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素质教育中,如将应急救护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中,将积极促进高职学生的素质水平提升,有益于大学生自身发展,也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将应急救护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应急救护教育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当前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恶劣天气增多,一些天灾人祸不可预估。人们要想在多变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就自然环境领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灾害来看,如突发的地震灾害、校园踩踏事件等,造成的后果都十分严重。这不禁让人感叹,要是大家都掌握了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很多伤害都不会发生,或者说相应事件带来的伤亡数量会大大降低。而正是因为缺乏这些知识和技能,当前对群众的应急救护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2]。此外,在目前的医疗救护领域的问题中,一些问题的处理并不需要有多高超的医疗技术,而是因为相关人员或伤患者没有基本的医疗救护常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才会在发生意外的时候手足无措,或遇到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

(二)开展高职学生应急救护教育具有必要性高职学生正处于较为活跃的青春期年龄,他们热爱运动,喜欢刺激,活泼好动,受意外伤害的概率也会比较高。因此,让高职学生接受应急救护知识教育就很有必要,这是能够降低高职学生意外伤害程度、降低伤亡指数的重要措施。目前在我国国民中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从调查中发现,我国群众甚至对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都所知有限,有些人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更缺乏相关急救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而在国外一些国家中青少年就被要求学习急救知识,如在瑞士,青少年学习急救知识成为了国家法律中的明文规定。学习急救知识,越早学习越好,这有益于自身、也有益于社会,能够避免很多意外伤害情况的发生[3]。在此方面,我国的相关教育还存在着缺失。因此,当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增加应急救护的教学内容,就很有必要。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应急救护教育现状来看,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课程内容对于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宣传还是有很大不足。因此,要促进高职学生掌握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需要加快构建相关的应急救护教学体系,甚至应专门制定相关的考试科目,以促进学生对应急救护课程内容学习的重视度。

二、高职院校将应急救护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一)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大学生应急救护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相关院校都要做好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教育方针和理念,积极响应教育政策号召,重视应急救护教育工作开展。因此,将应急救护课程纳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是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政策号召的必要举措。

(二)高职学生是新知识、新技能传播的高素质群体高职学生也是高等教育对象,是国家教育体系重点培养的人才。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并更乐意在实践中应用。尤其是对于那部分刚步入社会的高职毕业学生来说,他们因专业不同而步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学到的应急救护知识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实现应急救护知识的推广和普及。这对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都是非常有益的[4]。

(三)高职学生对于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主动学习和应用的意愿强烈高职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一定的自身动力,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强,并有着较强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他们接受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希望能够多掌握一些在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救和救人。这种积极主动的求知愿望,对于学习和传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四)高职院校对于应急救护教育的投入低、效果好在高职院校中引入应急救护课程,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因为高职学生本身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强,所以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用最低的教育成本,来实现应急救护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应急救护的知识和技能。

三、将应急救护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开展应急救护课程设置,实施实用性应急救护教学为促进高职院校应急救护课程的有效教学,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入应急救护课程,将其纳入健康教育课程范畴,并完善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把握课程教学重点,为学生开展一些实用性的应急救护课程教学内容传授。例如,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判断以及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施救的方法和技能。尤其教师要重点讲解在实际救援中如何抓住最有效的“黄金四分钟”,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去挽救更多的生命。为提高应急操作能力,教师可用人体实体模型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教给学生在施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对病患检查呼吸、打开气道、定位按压、人工呼吸等。教师对每个步骤都可现场模拟、详细讲解,如给同学们讲解外伤的包扎和止血、骨折后的固定、异物堵塞后的解救和排除等。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师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性的应急救护知识,真正为他们开展自救和救人提供技术和知识支持[5]。

(二)开展应急救护实践活动,增强操作运用能力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红十字会《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提高高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护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突发性事件造成的伤害,减轻受害人的伤亡和损失,有效提高事故现场自救互救能力,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应急救护的相关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和服务社会。让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必将为有效防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应急救护支援队伍,开展如南京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博爱青春”项目等公益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医院等,学习灾难中避险、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常见安全常识,并培训出更多的安全防范技巧。高职院校还可邀请红十字会志愿者,借助人体实体模型,教授和演示心肺复苏的每个环节动作。志愿者在授课过程中,可用生动活泼的讲解,贴近现实生活,为同学们在模拟人体上演示心肺复苏的过程。开展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操训练环节中大胆参与,掌握正确的急救手法与部位,从而确保同学们学到正确的急救知识[6]。而救护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同学们学会更多的救护知识,还能够培养同学们的爱心和耐心,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将人道主义精神宣扬得更为广泛。总之,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传授初级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方法,增强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同学们在遭遇意外情况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地控制伤害后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应急救护教育纳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对于学生自身和他人都是有益的,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救护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应急救护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要基于素质教育需要,积极强化相关课程教学,做好应急救护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要做好应急救护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学生的应急救护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宁,袁荣高.在高职卫生类学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6):180-182.

[2]吴学群.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9(36):239-240.

[3]周毕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医学生应急救护技能的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6):2345-2346.

[4]赵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分类推进式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5):110-111.

[5]皮贺鹏.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急救处理与多元化心理干预: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新区,2017(24):55-56+78.

第2篇:医疗急救常识范文

1.1护理文书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卫生部已把部分护理文书纳入病案归档,作为病案资料,因此,护理人员所书写的大部分文书是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中判断护理行为是否规范的依据,要求应书写正确、及时、完整,它包括体温单的填写、执行医嘱后的签字记录及新生儿护理记录等。其潜在的法律问题如下:①体温单的入院时间应和医生记录一致,可反映入院时孕妇状况和医务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对体温单上的体温,有些护士责任心不强随便填写,很容易延误治疗时间,如产妇乳头内陷而排乳不畅所引起的发热,但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没把体温表现在体温单上,导致医生对产妇乳汁淤积甚至发生乳腺炎的延误治疗,护士将负一定责任。②医嘱是护士执行治疗的依据,护士无故不执行医嘱易被起诉。如护士处理临时医嘱时不执行查对制度,漏抄输液治疗卡而在临时医嘱本上又签写执行者姓名及执行时间,导致孕妇未能得到治疗所造成的后果,护士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③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每天要详细记录喂养、排便次数及脐部情况,如果护士未能及时询问、真实填写,发生小儿肠梗阻等严重后果,护士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2护理操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为了保证操作稳准,必须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一旦出现纠纷,首先要查是否违反常规操作,违反常规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其潜在法律问题表现如下:①护士在胎心宫内窘迫的患者静脉滴注时,因责任心不强,未做到“三查”、“七对”把有异物的液体输到患者体内,虽然患者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但由于护士的过失行为,势必会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护士应负有一定的责任。②护士在为婴儿照“蓝光”时,不为婴儿有效地遮盖不能照射的部位,或者造成皮肤灼伤。尽管治疗后痊愈,但这位护士存在护理过失行为,该护士也要被追究法律责任。③护士在洗澡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圈、胸牌丢失未重视又没有认真核对母亲的姓名,抱错新生儿。由于及时发现更正,未给产妇及家属带来精神伤害,则仅犯了失职过错。如果抱错新生儿已成事实,那么护士有可能负民事或刑事责任。

1.3急救药品、设备准备中的潜在法律问题:产科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母子生命安全,特别对产后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妊高症等抢救工作必须争分夺秒,急救药品、物品必须做到100%准确到位,抢救设备随时处于完好状态。否则势必会发生相关的法律问题。

1.4孕妇的隐私权问题:由于产科的工作特殊,需要了解孕产妇的婚育史、月经史、既往史(特别妇科疾病、肝炎、结核等有关病史)及个人史、家族史,这就不可避免触及到孕妇本人或家庭隐私,此时孕妇有权要求护士给予保密。产科护士若随便谈论,对孕产妇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则应视为侵犯了孕妇的隐私权[1]。

2预防措施

2.1提高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产科护士应熟知护理业务与法的密切关系。多看报、多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从典型实例中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自觉在工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技术操作,做每一样事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地为孕产妇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维护职业形象。

2.2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应具有科学性、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规定[2]:“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这是对患者获得有关病历资料的规定[3]。第八条、第十条中对病历资料的保存及病历书写也作了规定,如果医方丢失病历资料或涂改、伪造、销毁病历资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随意涂改,主观捏造,随意纂改护理文书,否则医院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2.3急救药品、设备准备到位:在产科随时都会遇到危重病人,因此,急救器材、物品、药品一定要齐全,并固定放置,专人管理。作为产科护士应对这些抢救器材的操作、物品的放置、药品的作用及剂量用法了如指掌。并保证各项急救器材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

2.4尊重孕产妇的隐私权:高产科护士的法律意识,不擅自公开孕产妇的病情及病历资料。在产科护理操作中,要注意孕产妇的感受,注意遮挡,并主动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保护孕产妇的隐私权。

第3篇:医疗急救常识范文

[关键词]急诊输液室;病情突变;急救护理;满意度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其日常工作范围为输液护理和急救护理[1]。急诊输液室常常有大量的患者,一旦患者病情突变,易引发各类不良反应,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因此,急救护理管理尤为重要,优良的急救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利于后续的治疗[3-4],本文选取20例,在本院进行急诊输液室治疗中出现病情突变现象的患者,进行其急救护理管理分析,提升急救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8763例在本院急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纳入2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选患者为在本院急诊输液室护理中出现病情突变的患者,纳入时间段为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男女比例为12∶8,年龄最小为4岁,年龄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值范围为(25.18±5.64)岁,其中,高热惊厥7例、患者突然晕倒并且全身抽搐,经过诊断为脑梗死患者7例,输液反应4例,低血糖2例。

1.2方法

针对所选的20例患者,开展个性化的急救护理管理。具体方法为:①高热惊厥7例:此类突发病情的高发人群为儿童,其临床表现为体温≥35.5℃,出现呼吸短暂停止、紧咬牙关、四肢抽搐以及局部僵硬等,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体位调整,关注患者的衣着,对于衣服领口较近的患者,避免患者呼吸受阻,及时进行衣领的松解,注意患者的鼻腔与口腔组织是否被分泌物或其他异物堵塞,为防止患者紧咬牙关伤害到自身,在患者的上牙与下牙之间放置牙垫,避免患者的牙齿受损;②突然晕倒并且全身抽搐,经过诊断为脑梗死患者7例:在发现急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的先兆时,及时采取平卧位,避免不必要的进行患者的搬动,稳定患者的情绪,为使患者心肌的供氧条件充分改善,给予患者吸氧措施,并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各个身体指标(如:心律值、脉搏值以及血压值等),防止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并且做好患者的抢救准备工作,备好各类所需专用药品。最后,按照医嘱,开展溶栓治疗;③输液反应4例:常见的输液反应有寒战、体内温度值异常,寒战患者会出现肌肉组织的反射性活动,在之后还会出现高热现象,引起体内温度值的异常,对于该类患者除常规体温测量外,应立即停止输液,对患者出现症状针对性处理,对室内温度进行合理调整,观察患者体温是否恢复;④低血糖2例:若患者进行空腹输液,易产生眩晕感,出现低血糖症状,患者多呈现的临床症状为脸色苍白、意识迟钝或模糊以及脉搏细弱等。对于该类患者先进行血糖的测定,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体位,并且给予患者供氧措施,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过敏史,对确诊为低血糖患者,给予患者温热糖水,结合病情适当给予患者静脉推注50%GS,其后,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值,保证患者相应症状缓解,直至保持正常水平。最后,着实提高医护人员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水平,改善护理环境,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护理环境,保持湿度适中,注意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防止患者烦躁情绪滋生。规范护理人员的言行,态度和蔼,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护理氛围,并加强健康教育,在等待输液时,建立待输液区,向患者讲解输液常识、常见的不良反应和相关健康知识,以便在出现病情突发情况时及时得到护理与治疗。

2结果

在18763例在本院急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中,筛选出的出现病情突变患者20例中,在接受急救护理管理后,有19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成功率为95.00%。其中,18例急诊输液室病情突发患者表示满意,2例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00%。

3讨论

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的矛盾发生率越来越高,加强急诊输液室护理中病情突发的急救护理管理,必不可少。急诊输液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而急诊输液室患者病情多样、使用药物类型多、年龄差距大,病情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一定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给予患者正确的急救干预,让急救护理管理措施变为主动,促进急诊输液室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可提高急救工作的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加强护理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水平,加强急救护理管理,保证护理人员熟知常见的发病症状,在出现病情突变问题时,“急中求稳”以抢救机体生命为主要任务,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治疗,本次研究中,在进行急救护理干预后,患者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成功率为95.00%,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0.00%。综上所述,急诊输液室病情突变的患者,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规范、科学地落实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利于后续的治疗,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凤玉.急诊输液室患者病情突变的急救护理管理临床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6(4):436-437.

[2]戴春华.急诊输液室患者病情突变的急救护理管理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1(15):157+160.

[3]李华怀.急诊输液室患者病情突变的急救护理管理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8):71-72.

第4篇:医疗急救常识范文

无论是境内游还是境外游,人们在游玩的同时都会消耗大量的体力与精力。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旅行中突发意外状况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500人,这其中由于心肺疾病突发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三成。可见由于体力分配不均和对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而导致的悲剧不在少数。在旅行途中心脏突发状况,对于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是难以挽回的灾难,因为非专业人士并不懂得对于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而且所处的旅游环境可能不符合医疗急救条件,所以很难对突发心肺问题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在旅游保健课程中开设心肺复苏方法的教学,就是为了将心肺复苏方法普及给众多可能成为未来导游的旅游专业学生,使导游不仅拥有过硬的旅游专业技能,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医疗素质,在关键时刻对游客的健康负责。

2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简称CPR。当心脏脉搏一旦发生骤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复苏,就会在4~6min内对人体的重要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导致死亡。所以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2.1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简称CA。心搏骤停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它对人最大的危害就是在无法预计的情况下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的突然中止。心脏的搏动中止就意味着血液分配的终止,这会导致人体内全身组织细胞的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果人体系统在6min内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血液循环和氧气,那么人体的生命体征就会逐渐消失,从而让人丧失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所导致的心脏停搏,它是可逆的。如果在心搏骤停的突发现场能够得到及时且正确的心肺复苏措施,病人是有可能恢复正常的。

2.2心肺复苏术的原理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最好的急救措施就是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能够为患者进一步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当人的心肺功能出现问题时,大多数人都懂得利用人工呼吸来对患者进行施救。由于空气中含有80%的氮气,20%的氧气。其中在20%的氧气中还含有部分经由人体呼吸再呼出的其他气体成分,这部分气体的成分经鉴定分析其中氧气降到了16%,因为从人体呼出的空气中有4%是二氧化碳。由于人体呼出的氧气依然足够人体本身再呼吸的利用,所以利用人工呼吸所吹送的空气,会有足够的氧气进入患者的肺腔,还要配合相应的心外按摩才能促使血液通过人工压力进入肺部交换氧气,再将氧气循环到脑部和全身系统,从而维持人体系统细胞和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在美国AHA心脏协会,每5年推出一本“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南中会对心肺复苏的技术与方法、注意事项、如何识别心脏停搏等专业技术知识进行描述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的心肺功能,学会相应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的心肺功能和对紧急情况的应对。

3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程中的心肺复苏教学

3.1中职旅游专业心肺复苏教学现状

心肺复苏是医学众多技术中的基础,作为医学专业的学者不但要掌握心肺存在各种病症的理论应对知识,也要拥有实践操作中解决心肺病症问题的技能。但是对于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来说,心肺复苏的学习并没有那么深入。由于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程的心肺复苏教学在近些年才刚刚兴起,对于心肺复苏的实际教学还浮于表面,很多时候教师只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另外,中职学校在医疗保健课程中的硬件配置并不到位,所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保健课程设置还存在例如实训课程效果差、实训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

3.2中职旅游专业心肺复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心肺复苏虽然是医学专业的基础技能,但是它并不简单。学校如果开设心肺复苏教学项目,必须在许多方面做足准备。例如开设急诊医学相关课程、设置实训课堂、模拟野外环境教学和准备各种涉及心肺复苏术的模型和道具。

3.2.1课程过于理论化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教学中,无论是心肺复苏还是其他任何保健方面的教学都过分流于表面。因为心肺复苏涉及比较深奥的医学和人体学知识,所以如果以单纯讲授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很难将大量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和消化,不能将心肺出现问题时的急症状况与抢救要点进行联系并认识。学生在遇到有人心搏骤停的紧急情况要保持冷静,做到“听呼吸、看瞳孔、人工呼吸胸按压”等几个步骤,主要做法是先呼叫患者,如果没有反应立刻查看患者的呼吸状况和瞳孔,如果患者的瞳孔有散大的趋势或者呼吸变得极不规律,应该将病人平放在平坦的地方,解开病人的衣领,释放他的压力,并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一次吹气后抢救者应该抬头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松开按压患者鼻孔的手再次循环此操作。而胸外按压也要同时跟进,利用双手重叠于患者胸腔部位(胸外挤压位置)进行均匀规律发力挤压的过程,目的是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3.2.2实训课程不具说服力在模拟课程中,学生不能对活人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只能用手比划,无法确定准确位置和实施心肺复苏术的力度,更无法判断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的学校可以提供模拟人,但是学生在面对毫无临床表现的模拟人,没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并且在操作中无法体会到急救的紧迫感。而对于一些急救前的心脏骤停识别,许多学生无法做到识别,他们通常会直接进行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按压等操作训练,这样的做法严重误导了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施救流程的基本认识。

3.2.3开放气道不完全在开放气道的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因为急救对象是模拟人而忘记了各种细节操作,如对模拟人口腔中的异物进行清理、测量脉搏等等。这就造成了急救时开放气道的不完全,其结果就是降低抢救成功率。

3.2.4缺乏配合学生在进行团队急救的训练课上,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对人工通气和人工循环建立的练习缺乏循环与通气比例配合的重要性认识,这会导致通气循环的比例不够精确,从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3.2.5无法确认结果因为在实训中所采用的模拟人道具不能呼吸和心跳,所以学生在完成抢救练习时无法判断心肺复苏是否对急救对象产生作用,这也就让实训练习没有可以进行评判的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兴趣。

3.2.6学生素质低因为在中职学校开展旅游保健课程并不是旅游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在心肺复苏的教学方面,由于教授对象并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中职学生,所以许多深奥的理论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在中职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健课程开展不力且进度缓慢,而实训课程的教授也缺乏说服力和课堂气氛。

3.3心肺复苏教学方法中职课堂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不必像专业医学教学那样全面专业,但是为了能够达到急救目的,其操作还是要求准确规范。

3.3.1理论课学习职业教育中职心肺复苏理论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口耳相传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该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视频课件和图片课件结合理论文字将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理念以具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通过一些真实的急救过程视频和图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知识中的理论要点,为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实训课学习在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考核。在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心脏骤停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初期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步骤,判定心肺复苏的具体指标和标准,在实训课的模拟教学上,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地进行最基本的人工呼吸操作、开放气道操作和胸外心脏按摩等基本的心肺复苏疗法。

3.3.3医院实地学习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对真实的心肺复苏急救过程进行旁听。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职学校没有条件进行模拟实训的问题。通过在医院的旁听学习,学生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到心肺复苏所涉及的全部真实情况。

4实际案例

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常识,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要领。

2)教学环境:野外操场,四周没有援助可能。

3)教学重点:患者的心脏骤停判断,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急救方法———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4)教学难点:野外急救方法,急救操作时间的把握与技术的正确运用。

5)患者状况:由于体力透支而造成的心脏骤停,患者有心脏病史。目前情况脉搏紊乱、血压降低、左心房有室颤发生,肺部少许积水。

6)病症表现:心跳停止、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和紫绀、颈动脉搏消失、心音消失、全身肌肉松弛。

7)初期急救方式: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呼喊患者。结果为无反应,确定为意识完全丧失。

8)由于地处荒郊野外,无法呼救,所以马上开始心肺复苏急救。将患者的体位摆放于地面或者硬板床上。翻身时要为患者提前加上固定颈部的护颈设备,如果没有要用尽可能的方法保护颈部,翻身要整体转动。救护人跪在病人右侧,将左右手分别放于病人的颈部和腰部,并解开病人的衣服。

9)打开气道:对病人的口腔进行异物的清理,注意应当将病人的头部偏向于一侧。清理异物后让患者平躺,将其颈部仰起,保持患者下颚与耳郭连线与地面垂直,使其呼吸道顺畅。

10)判断呼吸:如果患者没有呼吸声和胸廓起伏,则可以判断其已经心脏骤停。这时应该进行口对口,口对鼻的人工呼吸。在呼吸时要同时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是否发生变化。

11)胸部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胸部按压。按压的位置在乳头连线中央和胸肋关节上2厘米。用左手的掌根部,右手重叠在左手上,两手手指翘起,保持双臂伸直,利用身体的重心向下有规律地按压。如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者医务人员已经确定患者死亡时,就可以停止按压。

5结语

第5篇:医疗急救常识范文

1急救培训中常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其应用现状

1.1网站平台。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3D技术都可以通过网站呈现,网站是最早应用于公众急救培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之一。包括:①视频网站,如国外的YouTube(国内的优酷等,有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视频,其中不乏优质、新颖的资源;②搜索引擎,如百度、必应和谷歌亦可以搜索海量的急救知识相关资源;③三是在线问答或讨论,如丁香园、百度知道和知乎等,为公众解答相关疾病的急救知识。此外,部分医院、行业机构[7]和专业协会[8⁃9]的官方网站或也有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项目。1.2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用来计划、实施和估计一个具体学习进程,通过该平台学员能够学习电子化课程、参加线上考试、交流与分享学习心得等。近几年,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高等院校通过设立在线学习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免费、专业性强的急救培训课程,如国外的Coursera、Udacity和edX,我国教育机构亦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中国大学MOOCMOOC学院(mooc.guokr.com)和学堂在线等平台,不但具备专业的视频、音频和文本资料,亦提供了测验和在线讨论区,使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急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培训的知识水平。1.3手机应用程序。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手机应用程序层出不穷,其多样性、多功能性,深受公众喜爱,也为公众急救培训带来一种全新和实用的途径。包括:①教育类软件,如上述部分学习管理平台提供了手机应用程序,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平台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②指导类软件,是当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的产物,以文字、语音和动画的形式为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提供实时指导,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如国外的iRCP和iCPR等[10⁃11],而目前国内亦有开发者开发类似的应用程序[12⁃13];③社交软件,如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微信及其公众号平台和微博等[14⁃16],在非正式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急救知识可以在社群中的传播。1.4严肃游戏。严肃游戏是指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游戏。严肃游戏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工业、教育、科研、培训等诸多领域[17]。严肃游戏在医疗卫生行业的运用主要是利用游戏来治疗各种心理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近两年出现的三维数字化(3D)、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使其也逐步被应用在公众急救培训中,如南京市急救中心在全国率先使用VR让民众体验急救技能培训[18]。由于严肃游戏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且容易被年轻群体所接受,进一步扩大了急救培训的年龄层次。

2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2.1网站平台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固有边界,网站平台对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视频、音频和文本)进行整合,在视频辅助教学和急救知识来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许加宾等[7]利用ASP.NET动态网站开发技术构建汕头市“120”急救知识网上培训平台,整合各类急救培训资源向公众普及知识,但其研究并未体现其实际效果。Murugiah等[19]对YouTube上的心肺复苏的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最后选出52个适合学习的视频,并对视频从分类、内容、结构方面进行评估,只有69%的视频显示正确的按压通气比例,而按压位置、频率和深度正确率分别为63.5%、34.6%和40.4%。但是,要提高急救培训的实际效果,仍需要线下面授培训才可提高急救培训的效果。苏运辉等[20]通过研发动画网络互动平台与面授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向社区居民进行急救培训,显示网络平台能增强培训效果,缩短面授培训的学时。美国的红十字会网站接受公众报名,采用面授和网上学习课程,学员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可获得有效期为2年的急救证书[9],而澳大利亚急救组织亦是如此[21]。因此,尽管网站平台能广泛宣传及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仍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培训内容、技术支持、营运及管理,并鼓励公众积极参加线下急救面授培训,方可提高公众急救培训的实际效果。2.2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主动的、协作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尤其广泛开放性亦成了推动急救培训改革的动力。截至2018年3月,中国大学MOOC共有6门急救相关课程,学员达35085人[22]。Moreira等[23]通过Moo⁃dle平台开展标准化急救远程培训,有组织和系统的培训可以为心搏骤停的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结果。丛小玲等[24]通过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技术共享课程的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相关培训或教学大部分都局限在高校教育中,开设课程的均为医学院校,具有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优点,而且目前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都支持移动教学,学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访问课程,深受学员的喜爱和认同。但是,尽管课程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但其在公众宣传力度方面并不理想,并未深入人心。若医学院校能向公众加大推广在线课程的力度,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鼓励公众参与在线课程,并能提供线下实践课程,其优势和价值显而易见、不可估量。2.3手机应用程序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由于智能手机在公众迅速普及,应用程序在急救培训和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急救培训者的重视[25⁃26]。而最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是实时指导性程序,通过语音和图片方式指导用户实施心肺复苏,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尤其是按压正确率[10⁃11,27⁃28]。Sakai等[29]比较分析了手机APP指导模式和传统电话指导模式(即实际中急救调度员指导)下心肺复苏实施的成功率,指出手机APP指导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助于改善院外心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王晓巍等[12]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指出在提高目击者胸外按压质量方面,智能手机APP能起到和调度员电话指导相同的作用,能够提升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2.4严肃游戏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教育游戏近年来逐步被引入公众急救培训中,国内亦有相关严肃游戏的研究。周静[30]设计3D动漫心肺复苏教育游戏在初中生中开展急救培训,认为游戏能提高初中生对心肺复苏的兴趣,也可提高初中生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水平。但是,Creutzfeldt等[31]设计的一款针对心肺复苏培训的游戏,与传统培训模式进行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仅在自我效能感方面优于对照组。Dankbaar等[32]亦认为严肃游戏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的效果仍需考量,教育游戏的长期保留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严肃游戏在推广急救培训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实际效果仍待验证。

3急救培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义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