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临床科学研究全文(5篇)

临床科学研究

第1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级农村医学专业实习生选取124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62人采用讲授法,观察组62人采用PBL教学法,对比分析两组实习生出科考核成绩和学生对教学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实习出科考试平均分高出对照组11.61分,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运用PBL教学法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PLB教学法;临床体会

儿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科室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和治疗内容是小儿生长发育、小儿卫生保健以及小儿疾病防治[1]。作为一个重要科室,PBL教学法纳入到儿科临床教学模式中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经过各大医院多年来在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探索研究证实,PBL教学方法是一种成功的临床教学法。它进一步推进了儿科临床教学改革、提高了儿科临床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比分析了讲授法和PBL教学法的区别,现将统计数据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级农村医学专业实习生中选取124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2人,观察组62人,两组实习生的性别、年龄以及实习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分成7个小组。医师带队对相同的儿童进行各项常规检查,检查过程中和查房过程中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然后诊断病情并提出若干问题,由学生回答。

2)观察组方法:观察组PBL教学法组分成7个小组。辅导医生首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小儿症状的相关诊断等辅导,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同对照组相同的病例。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监督指导诊断,对于那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老师来进行归纳总结指导。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实习生的出科考试成绩。满意度评分标准[2]:通过对实习生制定满意度评价表,由实习生个人进行有效填写,统计问卷分数,将满意度设置三个标准档次,其中,满意:80-10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使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取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为P<0.05。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值检验,检验结果为P<0.05。表明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1)对比之下,观察组成员的实习出科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对比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法的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总结

PBL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方法设置上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多种手段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来分析解决儿科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办法,是通过针对性学习目标的确立来建立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PBL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体,它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教学模式,学习气氛较为轻松[3]。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完美的解决了学生的临床实践问题,在寻找解决答案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科临床实习时间较短,在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践问题不多,自然学习到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也就不多,但是PBL教学方法完美的改善了这一不足。因为在资料搜索过程中学生会大量的见识很多的病史资料和图片,可以通过病史资料的研究来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和技能。医师在这一过程中就是起到引导和辅助以及答疑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分高出11.61分。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过满意度调查,观察组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教学效果评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医学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鹏,李鸿雁,杨俊玲等.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践[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41-44.

[2]鲁利群,黄莉,杨欣等.基于PBL教学法的循证医学教育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5):562-565.

[3]曲书强,邵庆亮,吕莹.PBL结合LBL的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6):153-154.

作者:张晓晖 单位: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

第二篇:科临床技能培训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对2010级临床本科60名学生进行两轮研究,一轮30人,每轮随机分成2组进行研究。2组各15名学生采用传统的示教法进行临床技能培训;2个实验组各15名学生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参加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考核,统计分析对照组及实验组学生成绩,并调查实验组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认可程度。结果实验组学生技能操作及沟通能力成绩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90%以上实验组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法予以肯定,实验组学生对带教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技能培训中起积极作用,可提高儿科学生临床技能的操作技能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临床技能培训;本科生;儿科教学

儿科学技能操作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环节,是临床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儿童保健工作的加强,儿科的重症及典型病例减少,可操作的机会减少,因此,满足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的病人资源不足[1];另一方面,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多数家长拒绝实习学生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等常规无伤害医疗行为,更不能接受对患儿进行骨穿、腰穿等有创操作,给技能操作培训工作带来了困难。研究证实情景模拟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因此,儿科教研室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技能培训,比较传统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探讨儿科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齐齐哈尔医学院2010级临床本科学生60人为研究对象。分两轮研究,一轮30人,随机分成2组,2个对照组共30人,2个实验组共30人。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示教法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临床技能培训。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集中教学和带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由带教老师集中示教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及结果判读、新生儿窒息复苏、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头皮静脉穿刺5项,强调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学生利用模拟人进行反复练习操作,熟悉并掌握每项操作的基本步骤及过程。

1.2.2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30个学生分为6组,每组5人,每轮教学进行3组,共15人。课前学生预习相关操作理论知识,教师提出操作中即将遇到的若干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每组得出自己的答案。在情景模拟操作阶段,学生分别扮演操作者、助手、患儿、家属。操作内容以预习为基础,融入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小组讨论结果。操作过程包括操作前向家属交代病情、操作的必要性、签署知情同意书,操作过程中手法的规范性及与患儿之间的沟通(实际操作在模拟人上进行),与助手的配合,操作后向患儿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操作结束后小组讨论本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间学生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规范操作示范,总结各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3教学效果评价

(1)出科考核:包括相关理论知识考核(笔试)、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满分均为100分,见表1。(2)实习学生对带教满意度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评价的项目包括:病史采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操作技术、理论水平、学习主动性、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7个方面,满分为100分。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理论知识考核与临床操作技能成绩

实验组两项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习同学对带教满意度调查

实验组实习同学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儿科临床技能培训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是理论联系实践和培养沟通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如何从医学生过度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家庭是一家一个孩,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加之现阶段国家法律没有赋予学生从事医疗活动的权利,患儿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强,学生无法获得操作的机会。学生只有“观看”的权利,没有动手的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传统的技能培训为教师单向讲解和示范,学生被动接受,不愿主动思考,参与不积极,互动少,不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多年来,在我国临床实践教学中,缺乏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及伦理与医患之间沟通的技巧,是医学生步入临床实践中的最大障碍,也是临床技能培训的瓶颈[3]。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课题。情景模拟教学法是JohnDewey于1938年提出的教学理念,1956年经Bloom完善发展,最终于1962年Gagne应用于军事领域[4]。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学生主动预习,教师布置模拟临床场景,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将临床环境全情模拟到课堂上的一种非传统模式教学法[5]。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动手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客观不足。在此研究中,实验组学生扮演患儿及家属的角色,需要认真复习该患儿所患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站在患者的角度“感受”疾病的痛苦,体会做家属的担忧、着急的心情,为今后能够成为“急患者之所急”的好医生打下基础;为了扮演好操作医师及助手的角色,需要熟练掌握各项操作的疾病基础、操作进行适应症、操作的禁忌症、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会给患儿带来的风险、操作流程,不断的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解决在沟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无论是扮演患儿及家属的角色还是扮演医生和助手的角色,学生都需要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或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发现学生们在处理问题上的不足,通过小组内及组间讨论调整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环境与形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适应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适应医生的工作环境。在儿科临床技能培训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还可以给学生和患儿双方提供安全的环境,学生可以利用模拟人进行有创操作,不必担心对患儿造成伤害,在与学生扮演的患儿及家属之间进行沟通,不必担心沟通不畅导致医疗纠纷,即使出现错误也不必担心为此付出代价,而且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不断积累处理各种情况的经验教训,此研究结果显示,进行情景模拟教学的学生无论在理论成绩还是在操作成绩中都有显著提高,学生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学习,Dale等研究证明主动学习的学习曲线高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记住约90%的学习内容[6]。并且,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显示,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技能培训也很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儿科临床技能培训存在困难。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无医疗风险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变能力、动手操作、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学习习惯等多种能力,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优秀的儿科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茂华,郑建民.医学院临床技能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6):103-104.

[2]丁晶,曾超美.情景模拟联合TBL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2.

[3]韩力军,张伯礼,周桂同,等.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92-94.

[4]HammondJ.Simulationincriticalcareandtraumaeducationandtraining[J].CurrOpinCritCare,2004,10(5):325-329.

[5]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1:14-23.

[6]SprawlsP.Evolvingmodelsformedicalphysicseducationandtraining:aglobaolperspective[J].BiomedImagingIntervJ,2008,4(1):e16.

作者:亢杨 白明辉 周丽娜 张丽文 王兴 杨菲 邓李玲 单位:黑龙江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儿科

第三篇:儿科临床护理带教难点及对策

[摘要]临床实习为护士从学校迈向工作岗位和学校的过渡阶段,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及深化,是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互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直接决定着护生实习情况,并与日后临床护理发展密切相关。此文主要分析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难点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带教;难点;对策

科室护生来源不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加上各种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缺乏改进。大部分护生更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临床操作,缺乏经验,实际操作时紧张、胆怯;加上多数护生为独生子女,缺乏良好沟通能力,心理压力大[1]。

1儿科护理带教难点

1.1护生因素

在带教中,学习模式转变,护生无法适应,仅能在教师分配和指导下完成简单操作,无法进行复杂性操作。很多护生缺乏沟通方法和技巧,实践经验不足,遇到护理问题时,束手无策,无法灵活应对,产生矛盾。部分护生对于规范操作毫无概念,对护理制度规章缺乏了解,出现不消毒、不注重保护患儿隐私、不戴口罩、不坚持无菌操作等,不懂得识别护理风险,毫无预见性,极易引发纠纷。

1.2教师因素

带教人员多为带教能力强、临床知识丰富的护师,但教师知识多来自自身经验,面对现阶段医疗技术快速发展,护理要求高,教学方法不断改进,部分教师知识陈旧,特别是年龄偏大者,教学新方法掌握较少;加上工作繁忙,缺乏学习主动性,知识结构较有限[2]。带教工作较细致,对教师所付出精力和时间有更高要求,而护师工作量大,工作繁忙,无法兼顾临床工作及教学工作,教学方式较传统,毫无创新性和新颖性,影响教学效果。在护生反馈方面,护生多为表扬性语言,鲜有建设性意见,影响带教反馈真实性,制约后期带教改进。

1.3社会因素

带教时,课程教育和安排无法满足临床疾病需要,在儿科护理学中,缺少对各种新型疾病的详细描述,如性传播疾病、甲型H1N1流感和肠道EV71病毒感染等,且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各项正常值有所不同,理论教学时未针对此类疾病深入展开教育,导致未深入学习该学科,知识缺乏。在法律方面,临床带教法律尚未健全,未开设和护理相关的课程,导致护生和教师法律意识淡薄,知识了解少。

2儿科护理带教对策

2.1开展入科教育及培训

进入科室后,由带教教师或护士长就科室主要病种、工作特点、科室环境、工作流程、物品摆放及布局等,向护生介绍,使其尽快熟悉科室设施及环境;讲解科室劳动纪律、自我保护、制度规章等,开展医风医德教育,并指导护生全面按管理制度约束自己,培养其爱岗敬业。要求护生对儿科护理的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复习,并由教师提问,适当联系实际,加强护生记忆[3]。教师按时组织小讲课,每周一次,内容为儿科常见病知识,以此加强护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周进行教学查房,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借助晨会时间,护士长按照带教计划提问,检查护生掌握知识程度,使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

2.2加强教师选拔

教师为护生实习启蒙者,医风医德直接对护生行为和心理有影响,选好教师是展开带教工作的主要前提。应坚持公开竞聘原则,旨在选拔热爱工作、责任心强、理论知识过硬和言语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且职称在护师以上,实行准入制度,由儿科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师,对竞聘人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选出优秀人员,确保并提高带教质量。聘选好教师后,统一展开培训,使其了解学习方法、实习目的及课程安排等,按实际情况制定带教方案,遵循“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原则,确保不同基础水平护生均能学有所成,并定期邀请学科专家来院指导,现场讲课,宣传国内外带教新动态,拓展思维,对现有知识进行更新[4]。

3创新带教方法

①方式创新。改变既往带教“帮、传、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及理念,实现内容综合化,技术立体化。将症状护理作为主线,以此解决课程结构及内容问题。通过实例,按照常见症状护理方法,对教学大纲理论课内容进行归类,注重能力培养,达到素质教育效果[5];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常见疾病-常见症状-护理诊断-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便利性与有效性,借助多媒体进行操作及体检演示等,若遇到患儿配合或典型病例时,引导其操作,提高带教实践性;由于儿科疾病有极大季节性,带教期间不一定遇到典型病例,此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新发疾病和典型病例课件,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弥补不足。将护生作为主体,每月进行教学查房,提高教学主动性;在查房时,引导护生进行备课主讲,并现场提问及解答,结合病例,总结疾病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并围绕护理问题,探讨已经实行的护理措施,哪些有效,哪些有待改进和解决,逐一给予分析判断,提高护生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主动性,培养评判性思维,充分展现“以护生为中心”这一思想。推进人性化带教,教师除了按带教计划严格执行任务外,也要具有良好职业态度及素质,从心理、生理两方面爱护关心护生,正确引导护生从业态度[6];当护生出现护理问题时,应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少呵斥,切忌在患儿和家属在场时斥责,应当细致、耐心地帮助其分析改进;教师应同时扮演好带教人员和长辈角色,积极了解护生内心状态,加强思想沟通,密切双方关系,一改既往形象,开展人性化管理;掌握沟通技巧,促进双方沟通,促使关系融洽,以此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与浓厚兴趣;带教时,进行沟通培训,教会护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并说明护患沟通重要性;在新时期下,护士除掌握过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沟通交流能力,而带教过程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主要阶段,可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教师应结合个体心理状态,针对性沟通,协助其克服自卑、胆怯等。实施双向评价,制定教学评价表,定期发放给教师和护生,由教师评价护生的实习情况,由护生评价教师的带教工作,以此双向评价,调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带教结束前,组织座谈会,倡导护生进行意见反馈,积极听取,提升带教水平。

②阶段性带教。按照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和实习后期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个性化与针对性。在实习初期,由于护生刚刚下临床,面对理论知识无法融会贯通,此时教师需依照护生不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及接受新环境新知识能力,合理引导,切忌急于求成;如护生对护理操作不熟悉,教师应加强讲解,并现场示范,详尽地介绍注意事项及操作步骤;当独立操作熟练后,应指导其实际临床操作。在实习中期,大多数护生对于此项工作初步有了感性认识,此时教师应积极为其创造临床实践机会,并严格把关,认真检查各项操作,肯定表扬其取得的进步,鼓励其细心操作,大胆实践,以此放手不放眼;可由教师和护生一同分管床位,掌握床位患儿治疗、病情和护理等,在日常工作中灵活应用护理程序,培养其独自解决分析问题及工作能力。在实习后期,多数护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知识及技能,工作能力和经验也有所积累,此时应推行分管责任制,每位护生分管3-5例,指导其进行病情评估和护理计划等,并实施具体措施,由教师定期检查、评估工作,找出不足,以此放手放眼但不放管;定期让护生参与医生查房,增强责任感及成就感,在工作正常运行基础上,安排护生和护士长一同值班,以此使护生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掌握护理内涵,对护理工作有深入了解及认识。

③课程安排。各个学校应定期进行社会调查,及时补充新型疾病,补充丰富教学材料。应当引导学生,除了从课堂、教材和教师处学习知识外,还要加强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实践,达到主动学习目的。带教开始时,首先由教师播放操作视频,并现场进行演示,确保护生掌握要领,最后手把手带教,指导护生正确、规范操作,全面把握要领[7]。当护生能熟悉操作,并确保安全操作后,可指导其实际操作,并逐渐加大难度,提高能力。护理操作时,引导护生由心电监护和吸氧等操作开始,逐渐进行吸痰、头皮静脉穿刺等操作,循序渐进。

④安全教育。从带教第一天开始,展开安全教育,针对儿科特点,总结易失误要点。通过实际案例,介绍该院规章制度、法律知识及处理条例等,引导护生利用法规、法律等约束自己,规范行为,使其依法做事。

4结语

现阶段,医疗政策不断改革,儿科护理较其他科室有特殊性,加大了护理带教难度,带教工作发展遭遇挑战。必须加强分析当前工作难点,不断改进和总结,提高带教质量和水平,满足护理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凤琴,孔竞.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4):536.

[2]何瑛.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8):255.

[3]粟绍洁.儿科护生临床实习操作带教中的难点与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7):5746,5750.

[4]励如波,陆丽芳,应爱青.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72-173.

[5]陆建红,徐美玉,盛俞.探析儿科学临床带教中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96-3198.

[6]滕小凤.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118-119.

[7]王乔利,孙惠芳.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415-416.

作者:耿秋菊 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部儿科病房

第四篇:儿科临床护理带教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并总结解决对策。方法:对2013-03~2014-02于我院儿科实习的57例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对该阶段影响护理带教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2013年3月结合以上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临床护理带教,选取2014-03~2015-02的57例儿科实习生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带教结果。结果: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主要受到科室因素、护生因素及带教人员因素三方面影响,观察组的各项护理带教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科室因素、护生因素以及带教人员因素,需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以进一步提升带教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带教;影响因素;对策

临床带教是指带教老师通过对护理实习生进行专业指导,使其熟练掌握全面的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1,2]。儿科由于护理对象较为特殊,儿童的病情往往进展较快,且由于其无法表达自身病况,给临床观察带来难度,也增大了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难度。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护理带教质量的对比分析,研究影响儿科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因素,并总结相应对策,旨在为临床带教工作提供参考。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03~2014-02于我院儿科实习的57例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其民族分布为:汉族52例,其他民族5例,年龄17~28岁,平均(23.41±2.68)岁,学历构成:中专28例,大专17例,本科及以上12例;另选取2014-03~2015-02的57例儿科实习生为观察组,汉族53例,其他民族4例,年龄18~28岁,平均(23.89±2.54)岁,学历构成:中专25例,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14例。对两组护理实习生的年龄、民族以及学历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未发现其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观察比较。

1.2方法

通过分析对照组的临床护理带教情况,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结果,组织人员立足于我院儿科的工作实际,设计“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影响因素包括科室因素、带教人员因素以及护生因素三方面。问卷的可信度经权威专家鉴定并确认,发放问卷并总结影响因素。结合所得结果,对观察组护生进行带教时予以相应改进。具体内容包括强化理论教育、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带教规划,加强师生交流等。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带教质量。带教质量的评定方法为[3]:由非带教人员制定考卷(百分制),在带教结束后邀请护生进行知识考试,并统一阅卷,阅卷成绩作为理论得分;实践能力的评定可要求护生在带教人员的监督下对一位随机患儿予以护理,并由带教人员与其他评定人员共同评价得分,同样执行百分制。理论成绩与实践能力评分进行1:1加权后即得总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临床护理带教质量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s多元回归模型,见表1。

2.2两组的临床护理带教质量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护理带教质量评分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整体质量主要受到科室因素、护生因素以及带教人员因素三方面影响。第一,由于儿科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其护理工作的内容繁多、复杂,专业要求高等特点,少见临床症状典型的病患,且病情进展与恶化速度都较快[4],加之患儿无法及时诉说自身病况,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更大难度;与此同时,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普遍不具有较高依从性,对护理技巧的要求也相对更高。第二,护生由于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缺乏实践性,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异,会使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儿科护理工作产生怀疑,积极性不高,影响带教效果;同时,也可能存在部分护生无法熟练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护理实践中,也未掌握构建护患关系的技巧,往往容易加大护患冲突的发生风险[5];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并未正确认识到自身所应负的法律责任,工作责任心缺失,对带教质量产生极不利影响。第三,多数儿科带教人员并未真正认识到护理带教的真正作用,部分带教人员并不具备进行临床带教的综合性知识储备,或带教者的教学方式过于落后,不利于护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激发,也无法使护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带教质量的提高。本组研究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科室因素、护生因素以及带教人员因素均与儿科临床带教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带教者应指导护生积极与其他医生或同事进行交流,分享心得体会,针对护生在带教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应予以及时奖励,使其学习兴趣与潜能得以发掘;另一方面,带教者可每周安排一次小课,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带教计划,将讲课内容分发给护生,要求护生对有关资料进行搜索后,在带教者领导下进行讨论,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帮助护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记忆[6,7];同时还可在课程结束后鼓励护生提出改进意见并及时改进;此外,在护生刚入科报道便应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与责任意识。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接受改进后的带教模式教育后,其临床带教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腾小凤[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证实针对儿科临床护理带教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确保其落实良好,是提升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的有力举措,需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艾方,张会敏.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2

[2]王芳.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2013,(28):23

[3]张先敏,陈小凤,李春雨,等.儿科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9):146

[4]周萍.浅谈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478

[5]徐金霞,王雪兰,华祯,等.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203

[6]刘林.影响儿科护理带教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1967-1968

[7]周凌芸,鲁凤娟.新形势下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304-305

[8]腾小凤.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15(5):118-119

作者:余淑芳 单位:横峰县人民医院

第五篇:儿科临床教学中EBM结合PBL教学法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临床教学中应用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结合EBM(循证医学)教学法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医学专业学生86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结合EBM教学法,观察两组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对教学后各项能力提高的认可率同对照组比较,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理论考核得分与临床技能考核得分同对照组比较,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对教学的满意率分别为95.35%、79.07%,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应用EBM结合PBL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儿科临床教学;PBL教学法;EBM教学法;应用价值

临床教学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医学实践的重要过程,也是医学专业学生角色转换的必经阶段。因此,临床教学质量对医学生临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科是医院关键组成部分,儿科临床教学难度大,临床实习困难较多,因此需选择更为科学及有效的教学方法[1]。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医学专业学生86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3名,男性32名,女性11女,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9±0.5)岁。对照组43名,男性30名,女性13女,年龄20~25岁,平均年龄(23.1±0.6)岁。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临床教学法,带教老师对儿科各系统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并在床边介绍患儿情况,展示典型体征,小组讨论分析相关问题,最终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观察组接受EBM结合PBL教学法,根据提出问题-查询证据-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步骤开展,由带教老师筛选典型病例,指导学生根据患儿具体病情,提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总结记录;根据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并对现有的研究证据进行查找、归纳,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由带教老师在床边对患儿进行示范性操作,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示与讲解;学生对病例进行讨论总结,带教老师予以评价与纠正。

1.3观察指标

在教学完成后,向所有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提高及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等,可选择认可或不认可,由实习生自主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同时对实习生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与临床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儿科专业知识、儿科相关专业知识等;临床技能考核由带教老师根据实习生表现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儿科临床操作,病历书写,查房等,两种考核方式均采用100分制。教学完成后向实习生发放满意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教学方式、学习兴趣、自身提高等,问卷采用100分制,>8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对教学后各项能力提高的认可率同对照组比较,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考核结果对比

观察组理论考核得分与临床技能考核得分同对照组比较,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对教学的满意率分别为95.35%、79.07%,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医学生临床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传输,以课堂为主,学生实践机会少,临床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2]。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了综合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自学能力、协同能力及问题处理能力较差。有学者指出[3],儿科具有自身特点,涉及知识复杂,临床教学开展难度大,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获得满意效果。PBL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基础,以临床病例问先导,在老师指导与组织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书写报告、查询资料等方式进行,不仅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EBM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其提倡客观研究证据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从而保证治疗的准确性及安全性[5]。同传统医学不同,EBM对科学研究证据非常重视,将其应用于临床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临床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PBL与EBM教学法相结合,是医学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诸多弊端,极大提高教学质量[6]。本研究中,观察组教学后各项能力提高的认可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且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相符[7-8]。另一方面,PBL结合EBM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给予其更多实践机会,可有效提高其兴趣及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教学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PBL结合EBM教学法更易被接受。综上所述,PBL结合EBM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学生能力可得到全面提高,具有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1]袁显文.浅谈儿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74-75.

[2]李雄.儿科临床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6):152-153.

[3]张文喜.基于循证医学的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实践[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471-472.

[4]王显鹤,王娇,顾镜月.PBL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实践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92-93.

[5]周娟,唐雪梅,张宇.循证医学对儿科临床教学的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200-203.

[6]汤进,蒋先镇,龙智,等.PBL、SP、EBM综合教学法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8):99-100,106.

[7]唐丹,梁萍,赵小菲.PBL联合EBM对《儿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与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8-9.

第2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1科学素养的锻造

1.1科学精神的塑造

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研究生培养中,科学精神的塑造也需要着重强调求真和创新两方面内容。求真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求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百折不挠的决心。对此,导师的身教胜于言传。很难想象一个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缺乏对科学事业执着与奉献精神的导师能够塑造出具有求真理念的研究生。导师是否能够在面对晋升、申请课题的压力时保持一颗求真的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在执行课题甚至今后一生中是否能够保持对科学的严谨。此外,作为导师要时刻关注研究生的工作结果。一方面要深入一线检查实验数据,另一方面对于过于理想的实验结果要反复核查,甚至安排不同研究生进行验证。创新是科学活力之所在,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源泉。导师应该鼓励研究生广泛涉猎,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均应有所了解。作为导师要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通过参与各种学术交流能够达到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启发研究思路、找到研究伙伴的多重目的,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科学创新。在实践中,导师团队应建立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机制,一旦成功邀请到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就应相互告知并积极参与,为研究生拓宽视野铺路搭桥。导师还要通过建立平等对话的氛围,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鼓励研究生对文献,甚至对导师提出质疑来培养研究生挑战权威的勇气。

1.2科研能力的锻炼

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笔者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应着重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

1.2.1学习能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学与自学相结合,并逐步向自学过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为职业生涯打好基础。作为导师,重要的是及时点拨学习渠道、传授学习技巧。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习渠道不断多样化。包括教科书、文献、专业论坛、网络数据库等不一而足。在传授研究生这些渠道的同时,务必指出各种渠道的优劣以及初步判断所获得信息可靠程度的标准。例如,教科书能够提供最为基本的信息,但时效性较差;最新文献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动态,但是否准确、全面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专业论坛是技术沟通的上佳渠道,但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对信息切实理解、准确判断;核查同行工作的引用情况,精读文献图表,考证课题组传承,都有助于判断文献数据的可靠性。此外,要鼓励研究生主动寻求与其他课题组的联系,直接学习一手经验。医学领域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革命性阶段。作为导师,在督促和培养研究生不断学习进取的过程中也要加速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可以与督促研究生学习的过程有机结合的。研究生担负起对新领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探索,而导师在其中把握住方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目标。

1.2.2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研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严谨的逻辑思维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因此,研究生阶段必须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锻炼需要依存具体的载体。例如,可以通过文献报告会的方式,使研究生理解体会并清楚表述本领域重要研究工作的思路。又如,可以通过课题进展报告会的方式,促进不同研究生、不同研究方向间的交流,相互理清思路、分析问题。论文和综述的撰写也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笔者认为,由研究生独立列出提纲,导师进行讲评,然后逐步优化、丰富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还需要伴随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对于低年级新生,导师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对于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可以初步放手工作。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带有理论性、节点性的判断和抉择必须经由导师把关,共同研讨。而这一研讨的过程也是研究生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1.2.3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于绝大多数成熟的科学家来说,其大部分时间是用于与人的沟通上。向政府或各类基金会争取资助需要与人沟通;向同行介绍自己的成果需要与人沟通;与科学同道碰撞产生思想火花需要与人沟通;传道授业同样还需要与人沟通。因此,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科学工作者能够企及的科学高度。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在研究生阶段下大力气加强研究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中,鼓励研究生将每次向导师汇报、每次课题组内部会议、每次开题报告、预答辩都作为锻炼表达沟通能力的机会,导师和导师组成员尽可能进行讲评。导师还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同行专家的报告,学习表达和沟通技巧。同时还要为研究生提供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并做发言的机会。此外,专门开设报告技巧的课程也非常重要。通过这种课程,培训研究生如何制作PPT,如何在报告中与听众进行目光交流,如何吸引听众按照自己的思路亦步亦趋,如何有技巧地批驳反对意见。这些实战技巧对于研究生的在表达和沟通方面的成长都是宝贵财富。

1.3团队合作能力

科学发展带来了知识的爆炸,其结果是再也不会出现对各个门类学问都知之甚详的全才。与之相适应,科学研究中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在这样的前提下,科学研究的团队意识日益受到重视。一个研究团队是否能够取得成绩,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团队的合作能力的强弱。一个科学家是否能够出类拔萃,越来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生阶段就建立起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这种合作可以是课题组内部的,也可以是不同课题组间的,甚至是不同领域,不同单位间的。通过合作,增加产出,使研究生享受合作的红利。只有让研究生切实体会到合作带来的效益,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才能将合作作为一种自觉的选择。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导师要预见到,有合作就会有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不但研究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甚至整个课题组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在实践中,在鼓励合作的同时,要着重分析每个个体的不同需求,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例如,对于研究生,重点满足其增强能力、发表文章的需求;对于专职工作人员,重点满足其兼顾工作生活的需求。从而尽可能减少矛盾,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1.4科研基本功的学习

准确掌握实验技能、正确记录实验过程、能够独立对单项专题进行文献调研是研究生阶段需要学习的科研基本功。研究生是否能够准确掌握实验技能、正确记录实验过程很大程度上依靠课题组的传承。笔者认为,课题组配备稳定掌握基本实验技巧的技术人员,编写并逐年更新实验手册,导师经常对实验记录进行审阅将极有裨益。同时,鼓励研究生主动寻求与其他课题组、其他同行的联系,既能充实研究生自身,也可促进科室的发展。研究生文献调研能力主要包括文献检索、筛选信息和文献管理3个方面。在基础课阶段,应该要求研究生选修文献阅读讨论等相关课程。在课题开展阶段,导师应重点传授相关搜索引擎,明确领域中重要会议、期刊和网站,尤其要传授研究生略读和精读的技巧。

2培养从临床需要出发发现问题的能力

医学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尽管属于科学学位类型,但与大多数科研院所以及大学培养的生命科学类研究生还是有较大区别的。首先,这些研究生仍然隶属于医学门类,将来面临的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仍然是医学问题。其次,绝大多数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临床医学专业,这就决定了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相比,在实验原理、实验技巧的掌握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如果不能在培养中扬长避短,很容易造成被动落后的局面。在实践中发现,只有着力培养研究生从临床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和解决医学相关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优势,避免人才培养中的趋同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导师在选题上就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避免为了好发文章在分子、细胞水平做无休止的探索。而且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到临床轮转,从而掌握临床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3培养与不同学科专业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

第3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教育是立国之本,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科研型医学人才的最主要方式。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优劣对国家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1]人类的健康是众多因素决定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这一近乎常识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宣传实施、社会的构建、医疗体制、人才实施、社会的构建、医疗体制、人才培养上仍然不系统、不完善。[2]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世界先进国家医学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较,我国临床医学国际化研究人才比较缺乏,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一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范围广,学生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学生临床科研能力相对薄弱

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报考要求较为宽泛:首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条件要求中并未对考生的专业背景做出规定,考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多样化,其中不乏有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同时,未对考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做要求,部分考生具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数考生不具备临床实践经验,或者仅有一年临床实习经验(应届临床医学本科生)。因此,同一届研究生中,学生本科专业门类不同,临床水平各异的情况非常普遍。此外,受研究生备考过程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为了准备政治、英语等理论可考试,牺牲了临床实习时间,使临床实习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环境较差,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教学条件,无法保障实习质量——这就更进一步的导致了学生的临床能力高低不齐,差距很大;不同高校的本科教育考核标准以及不同专业队本科科研能力培养更是相差甚远。招生专业差异巨大,学生科研背景及科研能力水平良莠不齐,给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学生读研目标不明确

年轻人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质,改变身份,进而提高社会地位。但是仅以功利目标为读研动力的学生,往往会在研究生阶段迷失方向。这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学生本人目标不明确,读研过程中很难发挥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学生就业前景尴尬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质量考核最重要的指标是科研指标,培养方案未对临床实践时间及临床能力做出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四证合一”——即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其中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是获得毕业证书的基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是获得学位证书的基础。[3]学生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能够达到初级住院医师的临床水平,临床能力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对于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科学学位学生而言,在毕业就业方面难以和专业学位学生竞争。在我院本次实施的针对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问卷(共收回问卷调查61份)调查中,将近85%的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希望增加培养方案中对临床轮转的要求,增加临床轮转时间,以此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于临床医院。从研究生入学到毕业,共有34个月的有效培养时间,为保障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多数高校对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未做规定;在导师的科研工作压力之下,学生参与临床轮转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无法与专业硕士相比,就业期待却偏向于临床医院。就业期待与就业前景不相匹配。

二多措并举,加快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步伐

(一)限制报考条件,对考生的专业背景做出明确要求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临床科研人才。因此,应对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背景、从业经历等做出明确要求:要求本科专业为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

(二)推进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博士研究生入学

考试自命题业务课改革自2017年开始,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调整为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这对改善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无疑是重大利好。招生单位可根据导师的科研需求、培养目标等自主确定考试科目,控制考试难度,从招生源头上把控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同时,加大复试面试考核中的科研能力、科研思路等的考核内容;对于跨一级学科的考生,应在复试中加试临床医学相关内容;成立的复试专家委员会应尽量涵盖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专业,全面、客观考察学生能力。

(三)建议逐步取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为临床医学

“直博”教育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学生应具有扎实的本学科领域理论基础、具有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在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理论研究领域做出一定创新的潜在素质。因此,科研能力是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检测标准。硕士研究生仅有三年时间,出去业务课学习、学生找工作等时间,所剩科研时间不超过24个月。而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一般都是以细胞、动物实验为基础,或以临床大数据的统计及回顾为方向,科研周期长、成本高,仅硕士在学的时间,难以保障科研能力培养质量,这也是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较之基础医学、生物学硕士科研能力弱的主要原因。逐步取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教育可以同时解决两方面问题:首先,学制延长至五年,时间上的延长将迫使学生在考研过程中将更加慎重的考虑读研时间、本人兴趣、就业方向等因素,从而降低考研的盲目性。使得多数报考的学生目标明确,动力十足,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第二,学制延长后,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学习基本方法,设计科研思路,更有利于鼓励学生挑战较高难度的课题,从而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

(四)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能动性

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及课题需求,建设完善培养方案,针对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业标准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4]科研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所应具备重要能力。这是衡量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标尺。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是完成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最重要执行者,应担负起创新教育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在规范化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对临床研究生建立了严格的“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制度。使制度监管贯穿于过程培养。应逐步建立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发挥导师育人的能动性。对于能够高质量培养研究生,发出高水平论文的导师予以一定的奖励或鼓励。

三结语

在医教协同改革的大前提下,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应从研究生学制、入学考试、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思路,发挥导师能动性,提高学生科研探索的积极性,拔高培养高素质医学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29-131.

[2]柯杨.对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7(001):27-30.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学位[2015]9号,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4]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2005,25(4):18-21.

第4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试行建立在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弄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是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征的前提。由于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论文形式以及授予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现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作如下比较,见表1。如表1所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技能性(职业背景)和过程性特征。所谓技能性是指培养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侧重于从事临床医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过程性是指临床技能培养要求二级学科轮转的过程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有严格的考评记录和考核指标,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和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同时专业学位不可越级申请,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也必须按级申请。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批程序,在非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临床学科开展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培养工作。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临床技能为主要培养内容,因此必要的临床资源、人力资源(指导教师)是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在调整挖掘现有临床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社会医学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医院(如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和建设基地。同时应制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基地建设水平能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病人为具体对象,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的机会锐减。因此,建设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提供反复无创伤训练平台,利用模拟仿真环境和高端模拟产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双重需要。

第5篇: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双轨合一;科研思维;科研能力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从2015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1]。从此,研究生的培养进入了一个全面崭新的阶段。“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的结合,能够简化复杂的医学教育体系,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又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对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有重要意义[2]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实践发现新的“双轨合一”培养模式,虽然解决了专业型硕士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要求专业型硕士需在临床轮转33个月,就会导致专硕的科研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如何平衡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规培轮转工作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如何摆正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是并轨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3]。

1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科研中的问题

1.1学位课程设置不完善

从2015年开始,很多高校安排研究生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集中学习一个月的学位课程,在这一个月内要学习临床科研设计与科研写作、医学统计及SPSS应用、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自然辩证法等7门课程。而在2015年以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一般应为3个多月的学习课程,现压缩为暑假的1个多月课程,必将导致课程学习质量受到影响,不能为之后的临床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4]。并且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佳,科研理论知识不扎实,很多学生在以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问题突出。

1.2科研训练时间不足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轮转33个月,一般在毕业当年3月份盲审,5月份答辩。期间研究生还要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出科考试,年度考核,毕业结业考核,研一第1年需要进行执业医师考试;所以研究生在院期间,临床任务相当繁重,预留给其做科研的时间就更加有限。首都医学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曾对在培的“专硕”进行调研:发现31.4%的研究生认为并轨后自己的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的训练,在工作中尽管用人单位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所要求,但是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东西明显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学习[5]。

1.3专业型导师自身科研素质不佳

导师的科研素养、临床能力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导师由于长期忙于一线,虽然临床经验丰富,但无暇顾及科研,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文献,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只能让其开展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方面的课题,很少涉及甚至不敢涉及细胞分子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实验,导致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不高,也会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6-7]。

1.4学校对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要求降低

很多高校对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有所降低,不再做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从而导致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差;甚至一些专业型研究生认为,只要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就能达到国家培养要求,而忽略了科研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2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1巩固科研理论课程

研究生来院后,我院科教部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科研理论知识不扎实的情况,统一集中开设了SPSS应用课程,如科研设计与写作、循证医学等。请老师利用周末或者晚上给研究生进行授课,并且不断优化改进课程结构和授课形式,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将采用网络授课、视频授课等形式,让学生能灵活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学习,以此来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理论知识。

2.2开展读书报告会及学术沙龙

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医院每2周开展一次学术沙龙,每次安排2名学生汇报本专业的学术进展情况,其他研究生进行提问。鼓励导师、教研室以及科室开展读书报告会,检验学生阅读文献的情况,导师针对学生在阅读文献中遇到的问题和理解不透彻的地方予以纠正。医院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要求3年间必须参加20次以上的学术会议,并且要在学术会议记录本上记录。特别是每年医院请专家来院讲解如何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CI论文写作、科研成果申报、医学伦理等科研相关学术讲座时,要求研究生必须参会,并且作为其中期考核及毕业考核指标之一。鼓励学生多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及年会,一方面可以感受专业领域的学术氛围,学习专家前辈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自己的责任所在。通过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形式,不仅可以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8]。

2.3做好开题报告

研究生第三至第四学期,科教部组织学生分专业进行开题,每组开题会请7名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历专家进行指导,聘请的开题组成员包括本专业专家、二级学科专家及统计学专家,共同对开题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导研究生完善好课题设计,用好统计学方法,提高课题申请书撰写能力。

2.4读研期间要求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一些高校对专业型研究生毕业要求有所降低,不再做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但是我院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既具临床思维及诊疗能力的医生,又具有一定科研思维及研究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要求其在读研期间必须发表一篇学术论文,鼓励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医院对发表了SCI论文的研究生,优先推荐学校评选优秀毕业生及国家奖学金;对当年培养的研究生,有获得国家奖学金或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的导师,次年在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时予以优先考虑。

2.5做好论文盲审工作

为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从2012年起我院实行毕业论文盲审制,科教部每年3月都会收集当年毕业研究生的论文,每篇论文将送至3位省外专家进行盲审。3份送审论文有至少2份评分通过的,予以申请答辩;只有1份通过的,则再加送1份给专家进行盲审,如果通过则同意申请答辩,如果不通过,则要求研究生对论文进行修改,半年后再申请盲审及答辩;如果3份均不通过,则要求毕业论文进行修改,半年后再重新申请盲审及答辩。通过院外专家论文盲审,提高了导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并且极大地提升了毕业论文的水平。

2.6做好论文答辩工作

由导师聘请5位专家进行论文答辩指导,并且要求导师聘请的专家全部具有高级职称,至少有1名校外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具有导师资格。改变原来答辩会走过场的局面,专家会针对论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毕业论文未达到要求者,答辩委员会集体审议不予以通过答辩,要求严格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后,半年后再重新申请答辩。通过论文开题、、盲审、答辩等程序,层层对毕业论文严格把关,确保论文质量,以提升研究生科研思维及能力。2.7鼓励学生申报项目或者参与导师项目鼓励研究生申报省级及校级创新引导项目,并且多参与导师主持的各级科研项目。掌握课题申请书的撰写,对设盲、随机化分组、医学伦理问题及数据分析统计等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了解[9],导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全程进行指导,确保研究的安全性及研究质量。

2.8免费为学生提供文献检索平台、实验室等硬件设施

我院购买了中国知网、百链云图书馆、超星读秀、临床医学知识服务系统等文献检索平台,将全部账号告知研究生,研究生可免费查阅文献。我院还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转化医学研究所,引进了基因测序仪、流式细胞分选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自动磁性分选仪等科研仪器设备;还建有400平方米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00平方米的标准PCR实验室、4个细胞培养室、生物安全二级病毒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生物芯片实验室以及能存放40万份冷冻标本的标本库,研究所所有的设备都对研究生免费开放。

2.9严格导师遴选,提高导师科研素质

研究生导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意识,在所研究领域取得过一定的成就,拥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才能够时刻保持先进的科研精神和理念,言传身教地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10]。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注重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主要特点,在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无疑是研究生的指路人。导师应该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端正其科研态度,在科研课题开展过程中给予研究生指导。因此,必须严格导师筛选流程,把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纳入导师队伍[11]。我院在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中,对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课题或者课题经费充沛的导师,优先给予指标;对无课题无经费的导师,暂停招生。通过一定的奖惩制度,来优化导师队伍,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10采取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科研素养

专业型研究生相比学术型研究生在临床时间更多,科研相对薄弱。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一般采用的是单一导师培养模式,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虽然可能在科研或者临床实践方面“技高一筹”,但是综合能力不强,使学生难以适应以后的工作,由此推出的“双导师制”不仅可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还能提升学生科研能力,锻炼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等[12]。我院专业型研究生采取双导师制,即一位主导师(临床导师),一位副导师(科研导师)。由临床导师负责研究生的轮科、临床技能的培训及考核;由科研导师与主导师一起指导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我院科研导师为转化医学研究所的专职科研人员,大部分有海外留学的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基础医学科研工作经验,能规范地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操作,扎实地掌握科研基本方法。研究生利用休息时间到研究所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并且科研导师与临床导师的合作,还能带领学生在临床中发现科研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使得科研课题更接地气。通过双导师指导,使专业型研究生既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又掌握了一定的科研基础,不仅开拓了研究视野,也提高了科研效率,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13]。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