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临床实验室管理范文

临床实验室管理全文(5篇)

临床实验室管理

第1篇:临床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管理;多元化教学模式;考试改革

随着现代检验技术跨入自动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模式,高精尖技术不断涌现,个体化、精细化和规模化成为检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改变对临床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1]。就医学检验专业而言,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培养新时期合格检验人才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2]。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引导检验学子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验室管理流程和定位个人职业,并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检验学科的健康发展,从而确保检验质量的持续改进[3]。本文主要通过对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实验室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

1.1临床实验室管理及其发展现状

上世纪70年代国外高校陆续出现临床实验室管理教育课程,相关专著和教材不断涌现。我国于2000年成立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原名为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临床实验室委员会),并在2003年首次出版了关于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方面的本科教材,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相关的论著和教材出版。最新一版的临床实验室管理相关教材,是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在第四次检验专业教材基础上集中修订下完成的,并于2020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将陆续发行。各版教材均以质量管理为主线,分为行政管理及技术管理,从而确保检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中也始终围绕质量这个主线,展开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

1.2教学内容及结构上的改革

(1)参考各出版社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际编写教案及制作课件。教材经过几轮修订,突出体现了四年制检验本科教学体系的专业特色;与先前的教材相比,现用教材内容的整体布局和生动程度均有了较大的改进[4]。然而,考虑到单一出版社教材内容可能不够全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同时参考了许多其他出版社的教材内容,并结合教学实际编写教案及制作课件,着力于丰富上课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紧贴实际,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部分概念解释较为冗长,学生理解相对困难,可以增补通俗性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临床实验室”,教材给出的解释如下:“以诊断、预防或治疗任何人类疾病或损伤,或评价人类健康为目的而对人体各种物质进行物理学、血液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清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或其他方面检查的机构,这些检查主要包括测试和鉴定,并通过某些方式来描述机体内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或有机体”。其实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报告”“收费”,即临床实验室向临床和患者检测结果报告,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3)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人员管理、沟通协调、成本管理等方面内容缺乏或过于简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增加了这方面的授课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受到学生好评。(4)增加了实验室认可章节的授课课时,对ISO15189认可准则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进行讲解,这也是对整本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复习,同时增加现场问答环节,由学生提问,授课老师进行解答,反响较好。ISO15189实验室认可是现阶段我国临床实验室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建设内容,也是实验室获得国内外检验质量认可的重要前提[5]。

2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需要重视及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2.1高度重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教学

有些院系领导认为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内容抽象且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对于这门课程的开展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可以免修这门课程。然而,一个实验室运行成功与否与管理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临床实验室来说,有效合理的管理是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6]。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要求和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如何有效地在实验室体系内开展工作,这些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实验室工作时能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找到个人定位和正确建立个人与实验室整体之间的联系,提高个人素质和实验室整体素质。个人只有与实验室整体管理相适应,才能最大限度体现自我价值[7]。因此,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这门课程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引起院系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2.2合理安排好课程的上课时间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涉及医学检验各专业的质量管理和各专业之间工作人员的协调等方面,为了更加有效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需要学生对各专业的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8]。因此,该课程适宜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授课结束之后,至少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展。有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学生才能更加有效地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待课程学习结束后进入实习和工作,临床实验室管理就起到了从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技能应用的桥梁作用,从而真正发挥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课程优势。

3结合临床实验室实际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内容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然而,该门课程与临床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由于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工作,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对该门课程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并且课程内容相对枯燥,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9]。如果完全按照书本内容讲授知识,或是采用PPT“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将更加无法提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交叉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10]。

3.1多媒体教学

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将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环境设计、仪器设备(如检验自动化流水线)、安全设施等制作成影像资料进行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现实中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情景模拟教学

根据实验室管理学课程的部分内容,设计情景片段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根据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概念性内容的理解[11]。例如,在生物安全管理部分,对微生物实验室细菌接种操作过程中标本溢撒情况进行模拟,学生扮演工作人员,讲述实验室所处生物安全等级,对于该类突发情况需要进行哪些正确的防护,以及如何进行生物安全事件的紧急处置。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对生物安全等级分类进行了回顾,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理解需要进行哪些生物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措施,在此情景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如何进行生物安全管理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3实例引入教学

实例式教学是基于情景学习和认知弹性论,并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具有多表征潜在价值的“实例”引导学习者进行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12]。通过引用实验室的具体实例,在新修订的教学课程中增加了一些实例教学内容。例如,在仪器与试剂管理教学中,对实验室全自动流水线运行成本测算报告进行解读,分析大型仪器设备的经济效益,引导学生如何选择贴合科室实际的仪器设备来有效开展科室的检验工作。在成本管理教学中,将实验室成本核算方法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沟通章节教学中,通过结合实例,对临床实验室、医生、患者、领导、同事、同行、厂家等的沟通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沟通能力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3.4启发式教学

为了改变“填鸭式”和“一言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拓宽专业知识面,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13]。在教学中,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拓展讲课,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在仪器、试剂、耗材、方法学的选择及项目性能评价上,归纳总结为“质量、价格、服务、需求、自动化”等原则并联系实际进行讲解,学生容易理解,并将相关理论与实际知识融会贯通。

4严肃课堂纪律并抓好学生的出勤率和有效听课率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样,作为学生,必须要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尊重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得随意请假缺课。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自觉性高的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有的学生可能会违反课堂纪律,因此,教师需要严肃课堂纪律,切实抓好学生的出勤率。通过课堂随机提问点名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参与程度,杜绝“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发生,提高课程的有效听课率。时刻牢记“严是爱,松是害”,将出勤率和有效听课率纳入课程的平时成绩,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这门课程。

5改进考核方式兼顾体现素质教育

考试是以考试大纲规定的合格标准为参照系的知识水平考察,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考试多采用闭卷笔试形式,通过期末考试一次性确定成绩,其弊端在于部分学生平时不注意知识学习,考前突击复习,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掌握课程知识[14]。此外,由于期末考试受限于试卷篇幅和考试时间,不能覆盖全部教学内容,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并不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利于对教学效果的衡量。临床实验室管理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主要强调临床实践的应用,因此需要改变以往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采用课堂表现、考勤汇总、课后作业及最后的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自身的拓展学习能力。摆脱学生过去那种平时不学习,仅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概念也可以通过考核的突击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目前情况来看,在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下,已毕业的几届学生考核成绩均很理想,优良率高,无不及格。

6结语

第2篇:临床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关键绩效指标;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流动和文化建设,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最终完成组织的战略目标[1]。我国出台的多个文件均提到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2];《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内部绩效考核,建立内部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全方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完善内部管理方法有机结合[3]。临床实验室是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对医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如何积极主动利用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立足现有条件,充分挖潜增效,激发科室发展内生动力是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既往临床实验室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例如部分实验室进行考核时存在将检测数量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的情况。然而收治的患者和检测数量的多少主要受临床医生的影响,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并不能主动创造检验需求。因此,将检测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是不够合理的。由于各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人员构成都不尽相同,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尚未制订统一的质量考核指标前,实验室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管理现状,结合发展目标,制订适合本实验室的考核指标。

1.2绩效分配比例有待完善

绩效分配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分配存在比例不够优化的情况。简单的等额分配无法充分体现“奖勤罚懒”,而绩效分配差距过大则会让收入过低的员工丧失工作热情。分配比例过于倾向平均或者差距过大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需要使收入差距合理化,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效,重点岗位适当倾斜”的政策导向。

1.3收支结余和分配额挂钩

科室将收支结余和分配额直接挂钩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容易促使临床实验室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为增加收入,片面追求附加值高或收益高的项目容易诱导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过度服务,产生不合理检查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医疗收费高低并不能完全体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在以全成本核算方法发放绩效的管理制度下,临床检验实验室(简称临检室)和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程度低、手工操作较多,但收费标准较低或检测数量较少,收入相对较低,甚至可能收不抵支,而生化实验室和免疫实验室主要依赖高度自动化的检验仪器且检测数量多、收费标准较高,收入自然较高。如果科室仅将业务收入作为绩效评判标准,分配自然会向高收入部门不合理倾斜,还可能导致员工不愿意去收益差的部门,使得科室工作安排困难。

1.4监督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实验室绩效分配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当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质疑绩效分配结果,感觉绩效分配公平性欠佳,不能充分反映个人劳动价值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此时,畅通的反馈渠道是化解一线工作人员不满情绪,反馈其切身诉求,对绩效分配不合理处进行纠正的重要方法。畅通的反馈渠道可以形成绩效管理的闭环,其畅通程度直接关系到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但目前来看,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管理监督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水平有待持续提高。

2基于关键绩效指标

(KPI)法的绩效管理流程KPI法是通过研究组织内部工作输入、输出情况,从中找出关键参数,把完成80%工作的20%关键行为进行量化设计,变成可操作性目标[4]。临床实验室使用KPI法进行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优化工作流程,精简人员配备和设备系统配置,持续简化组织框架,进一步降低科室运行成本,提升科室运行效率。

2.1绩效考核KPI的设置

2.1.1确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管理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质量方针的具体要求。实验室应当制订一些满足内外部质控要求的质量目标,用来评估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的关键环节完成情况,这些指标可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依据。例如,某三甲医院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方针为“准确及时、优质服务、科学管理、持续改进”,则其将质量目标制订为“主要数据和结论的准确率为100%,患者投诉率小于0.1%”。

2.1.2设置考核指标在明确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再根据质量目标找出检验流程中的KPI。首先,确定部门级的KPI体系,对各部门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制订临检室、生化实验室等部门级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再将这些部门级KPI定为人员考核的KPI。根据岗位不同,临床实验室的KPI包括检验报告回报及时率、危急值报告及时率、有效投诉量、采血效率等;辅助指标包括科研指标、教学指标、医德医风指标、培训参与率、工作态度等。

2.2绩效分配与考核结果应用

2.2.1制订绩效分配方案按照绩效分配原则制订相应的绩效分配方案。包括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与考核细则,并按照考核细则进行分配。也可按绩效分配方案将报酬发放到各专业实验室,专业组长有权按岗位及考评记录(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业绩等)进行专业组内的二次分配。

2.2.2绩效分配制度公示绩效分配方案应经多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讨论形成,应告知所有科室员工绩效分配方案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实验室负责人应采纳管理层所有成员意见,不可独断专行,重大问题可在管理小组内实现票决制,从而让大多数员工感受到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

2.2.3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在实验室管理中,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KPI及辅助指标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公示,将考核结果作为劳务奖励或扣罚、岗位调整、职称聘用、评优评先的依据。

3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重点

3.1KPI设置的重点

3.1.1KPI的可及性KPI设置是临床实验室绩效考核中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之间较难协调的问题。如何设置促进实验室质量持续改进的KPI是实验室管理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设置的KPI应当通过被考核者的主观努力可以达到。如果KPI设置过高、脱离实际,大部分被考核者通过努力工作后仍然无法完成,则会让其产生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完成指标的负面情绪,无法达到激励作用;若KPI设置过低,则会导致被考核者不重视,不关心,也会失去考核的意义。一般而言,只要数据全面、方法科学、沟通好,实验室设置的KPI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

3.1.2KPI的公平性KPI设置要对实验室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一视同仁,对同类型或基本相似类型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标准应当公平。如果KPI的设置缺乏公平性,努力工作的员工考核结果反而低于表现较差的员工,这样的考核结果会使绩效考核失效,严重影响积极向上的工作导向,违背临床实验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核心理念。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为绩效考核不公平而离职,滋生“吃大锅饭”的现象,损害临床实验室医疗服务质量。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应当重视KPI的公平性。

3.1.3遵循帕累托定律帕累托定律是指在任何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应遵循该定律,即KPI的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抓住绩效特征的根本,科学设置。KPI是对业绩起关键作用的指标,管理者应当将大多数管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少数能控制全局的KPI上。

3.1.4遵循SMART原则SMART(S为具体的,M为可衡量,A为可实现,R为相关性,T为时限性)原则要求,要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尽量选用实验室管理中的通用指标,力求避免自创指标。选取的指标要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和灵敏性,每个指标应能代表独立的信息,避免信息重复。同时,指标具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使其具有较为灵敏的区分能力。当然对于临床实验室各专业组、各岗位、各职称工作人员的KPI选取要考虑专业个性。

3.2绩效分配中应把握的重点

3.2.1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合理化的绩效分配是临床实验室实行KPI考核的最终目的。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分配原则。绩效分配时,可考虑从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经济效益3部分进行KPI考核,3部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样既强化了员工的质量意识,也对员工精神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3.2.2以促进科室发展为目标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室发展。因此,若想要建立的绩效激励机制有利于科室的长期发展,就需要设置以考核业务水平与质量、考核业务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主,以考核经济效益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

3.2.3坚持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必须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效的原则。不同科室、岗位间的绩效分配既要反映工作业绩,又要体现其在医院中的相对地位。应根据工作任务、岗位的技术含量和个人表现等进行分配,不得平均分配。另外,科室在进行内部分配前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科室基金,并以此作为科室公益金,用于科室对外学术交流及社会公益活动的经费,其使用情况应在科室内部公开。

3.2.4优先考虑核心员工,兼顾非核心员工核心员工对于一个科室而言很重要,优先考虑这一部分员工对于科室运行有重要价值。对于非核心员工而言,尽管他们不在关键岗位上,但科室对于其工作成绩的肯定可以确保科室内部稳定。适当情况下,还可将职称、工龄、脏苦累的工作岗位作为绩效分配要素。

4小结

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不仅是简单的利益分配问题,还牵扯到实验室内部的人际关系、未来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制度是临床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鹭鹭,王羽.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8-79.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EB/OL].(2017-07-25)[2020-12-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EB/OL].(2020-12-21)[2020-12-25].

第3篇:临床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临床实验室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面对资产和数量越来越多的检验设备,如何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和效益,降低工作强度并确保设备可靠、稳定运行,是各实验室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ISO15189认可准则在从设备申购到设备退役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为设备管理提供了指南[1-2]。本实验室在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探索建立了设备管理模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分享如下。

1材料

1.1服务端配置

操作系统采用MicrosoftWin-dowsServer2008R2以上版本,Microsoft.Net平台采用4.5版本框架;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12;应用程序服务器采用MicrosoftIn-ternetInformationServices8.0(IIS8.0)。

1.2客户端配置

PC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内置web浏览器,支持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以上,GoogleChrome/MozillaFirefox/Safari等主流浏览器。

1.3编程环境

MicrosoftVisualStudio2012集成开发环境。

1.4编程语言

C#、HTML、JavaScript脚本语言。

1.5软件开发构架

采用三层结构和B/S模式。

1.6软件部分

实验室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平台(软件登记号:2015SR284261)、临床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软件登记号:2016SR401814):由中山市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独立自主研发。

2方法与结果

2.1创建仪器设备管理系统数据库

在数据库系统管理中,打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库,添加仪器设备管理系统数据库表,主要包括设备信息表、设备日志表、操作信息表、授权记录表、维护记录表、故障记录表、试剂信息表(需要时才建立基本表,如果启用试剂耗材管理程序,则建立视图与该程序中试剂信息表对接即可)、校准项目表和校准记录表。

2.2编写仪器设备管理系统软件程序

在集成开发环境中,打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解决方案,按三层架构B/S模式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系统项目,基于ISO15189认可准则的条款要求,采用功能模块化的设计编写软件程序代码。

2.3临床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2.3.1设备建档和管理

新设备到达实验室后,由厂商工程师和检验人员等多方协同进行一系列的验收试验,以确保新购设备满足性能要求,最后形成多方签字确认的完整仪器校准报告。此时,由实验室指定的设备责任人在系统中建立设备初始档案,档案基本信息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编号、责任人、校准周期、环境要求参数、生产商、供货商、设备价格、出厂信息和到货信息等。设备的申购报告、批准复件、招投标复件、购买合同复件、设备“三证”和校准报告等文档,一并以文件附件的形式作为设备初始档案的重要内容。设备建档后,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也将归集入档,系统能生成设备标签和设备信息一览表等。设备退役后,由设备责任人添加退役、报废记录,设备档案随之封存。

2.3.2设备使用说明和授权

由培训合格并授权的人员按厂商规范正确操作设备,是确保设备安全和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未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模块前,除新设备安装后短暂的现场集中培训,更多情况是员工参照“设备简易操作卡”等文件和“老带新”指导的方式进行学习,实验室人员轮转和流动较大情况下,效果不甚令人满意。本系统将设备的各种操作细化分解,每种操作提供图文并茂的详细步骤说明或操作演示视频,视频资料可由厂商提供,也可由实验室内操作规范员工演示录制而成。使用说明由员工自助按需学习,也可用于新员工培训和实习带教。本系统利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提供的在线考试功能进行设备考核授权[3],考核通过的员工添加设备授权记录,授权记录自动归集到设备档案,并能链接到考核原始记录。

2.3.3设备维护保养与维护记录

遵循厂商建议执行维护保养操作,同时做好维护记录,可以使设备不可预见的差错降至最低,保障设备可靠稳定运行。本系统将维护保养操作与使用说明集成,方便员工执行维护保养操作时及时获得帮助指导;所有维护保养操作按照厂商说明书的建议安排,分成每日、每周、每月和按需保养等类别;登记保养记录时,每日保养操作项默认打钩,保养完成结果默认为正常,有异常情况或需要时,可以图片、文件附件等方式进行记录;员工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每天考勤交班时,系统自动检查所属岗位仪器的每日保养记录情况并进行消息提醒,以确认是否完成交班;在进行每天考勤接班时,系统自动检查每周/月的保养记录,提醒员工按期执行仪器维护保养;设备的维护记录自动归集到相应设备档案中,同时也归集到执行维护保养操作员工的个人技术档案中。

2.3.4设备校准登记

针对定量检验设备,需要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并记录。实际工作中,设备校准通常委托设备厂商协同完成,并由其出具校准报告。校准完成后,设备责任人在本系统进行设备校准登记,校准报告以文件附件形式作为校准记录的重要内容,实验室负责人检查批准后,校准记录自动归集到设备档案。下一周期校准临近时,系统短消息将提醒设备责任人按期实施设备校准。此外,本系统支持定量检验项目的定标登记,包括单项目(常规定标)和多项目(定期定标)两种记录方式,记录完成后归入所属设备档案,通过读取项目定标记录,可以图形方式查看一段时间内K值等参数的变化。

2.3.5仪器质控报表管理

质量控制是检验设备管理的重要方面,设定新批号质控品质控参数、靶值调整、失控处理与报告填写、质控月度总结等质量控制常规工作,形成大量的记录和报表。本系统能够从质控管理软件中读取数据并形成报表呈现在设备档案中,还能将质控管理软件以外的上述记录和报表以文件附件的形式分类归集到质量管理系统和相应设备档案,方便快速调阅查看。

2.3.6设备故障管理

即便由培训合格的授权人员规范操作设备,并严格按厂商建议执行了维护保养程序,设备也不可避免会发生故障。发现设备故障后,当班员工向医学工程中心电话报告故障,在系统中详细记录故障现象、代码、发生时间、受话人等报障信息;设备状态由正常转为故障中,系统自动向科室管理层、设备责任人和前台岗位员工群发设备故障提醒短消息,设备责任人根据故障信息评估影响后,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工程师到达现场后,参考报障信息检修设备,排除故障后,协助当班员工在系统中记录故障处理情况;根据故障情形,工程师协同当班员工开展必要的检验项目性能验证试验,确认满足性能要求后,在系统中记录性能核查情况和故障前样本复测情况,将试验结果以文件附件的形式作为核查依据;专业科室主任核查本次故障记录,在系统中批准并授权仪器恢复使用,设备状态由故障中变更为正常,系统自动群发故障修复短消息,故障记录归集到设备档案中。

2.3.7设备不良事件报告

合法设备在规范使用的情形下,发生与设备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事件,称为设备不良事件。当班员工发现不良事件或可疑不良事件后,可以现场照片和视频等作为记录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详细记录不良事件并报告设备责任人,设备责任人或专业科室主任对事件和记录进行确认,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事件记录自动归入相应设备档案,系统能汇总导出所有设备的不良事件记录。

3讨论

ISO15189认可准则陈述“实验室设备指仪器设备、参考物质、消耗品、试剂和分析系统”,是适用特定条款要求时一种广义的实验室设备概念。由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电脑、检验试剂、质控品和消耗品等的差异性较大,其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本文所指设备管理系统仅用于管理离心机、移液器、生化分析仪、高压灭菌锅等处理、分析检验样品的狭义检验设备。本科室管理参考物质、质控品、试剂和消耗品采用试剂耗材管理系统,普通电脑由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规范操作仪器并做好维护保养,有利于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也是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障。三级医院检验科仪器设备、人员和岗位众多,许多员工对仪器设备的各种操作和维护保养掌握不够全面。借助该系统提供的使用说明,员工可随时获得“专家”指导,便于解决仪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助力实习带教工作。仪器设备使用维护记录是日常检验工作质量与技术记录的“重头戏”之一,通过采用快捷、高效的记录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员工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降低记录错漏的发生率。仪器设备“性能校准、项目定标、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结果,直接决定仪器能否用于检测患者标本,发出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方便获取这些结果,利于追溯查找问题原因、从容应对各种检查,也是ISO15189认可准则的要求。校准包括设备校准和项目定标两个方面,应该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以方便员工实际工作。仪器设备性能校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同类型仪器有不同的性能要求,每种性能又有多种不同的评价和验证方案。本科室成立了专项课题组,专门研究建立检验设备性能评价系统。由于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本系统从设备档案完整性方面考虑将各种性能评价报告以电子附件的方式入档。项目定标在常规定标和定期定标时差异明显,设计建立系统时也要分别处理。本科室使用BIO-RAD公司UnityRealTime质控软件管理质控数据,填写失控报告。科室早期联合BIO-RAD公司开发了质控报表软件,每月初将上一月度质控总结生成月报表,还能统计汇总新批号参数等,报表软件生成PDF报表文件并存档在早期的质量管理系统中。本系统实现了早期质控报表软件的功能,实时从质控软件抓取数据将报表呈现在设备档案中,减少了工作量和不必要的数据转存。仪器设备正常可靠运行对检验工作极其重要,关键设备一旦发生故障,通常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危急患者生命安全。监控设备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关键岗位和人员能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重大故障时做好与临床和患者的沟通,能有效减少设备故障造成的不利影响。该系统在设备故障报告和恢复使用时,自动更新设备状态并群发系统短消息,确保科室前台等关键岗位和科室管理层等关键人员能及时知晓设备动态,必要时便于做好解释工作。系统故障记录详尽,有利于跨班次的故障处理与工作交接,缩短故障时间,提高样本周转时间(TurnAroundTime,TAT)达标率和患者满意度。受限于绝大部分仪器设备当前不支持状态信息传输,暂时无法实现对设备状态的自动监控与实时报警,该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受到一定影响。当前许多医院建立了医疗设备管理系统[4],但偏向于设备管理科或医学工程科专职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工具,而不能满足医疗设备最广大的一线使用人员和所属科室对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需求。检验设备作为医院医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满足检验人员使用和检验科管理需求的临床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系统,既有利于检验学科的自身发展,也能为创新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方式提供借鉴。

4参考文献

[1]ISO15189.Medicallaboratories-Requirementsforqualityandcompe-tence[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2012.

[2]费阳,王薇,王治国.ISO15189:2012与临床实验室设备管理[J].临床检验杂志,2015,33(2):137-139.

[3]欧阳能良,王伟佳,黄福达,等.临床实验室员工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7,35(6):412-414.

第4篇:临床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6σ;质量管理;过程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检验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6σ管理策略是国际上迅速发展的以顾客为重点的质量管理模式,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应用到医院实验室管理中,σ值作为质量指标易于标准化,可动态测量评估,能客观反映实验室的质量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我们对本实验室2016年1—6月份血常规检的四个测项目的室内质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及σ值的计算,以6σ质量管理方法评价血常规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数据及四项指标的分析性能,以指导我们日常质量控质工作。

1材料和方法

1.1仪器、试剂

日本东亚公司sysmexXT-2000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试剂:sysmex原装配套试剂。质控品:sysmex高、中、低3种配套e-check。

1.2方法

(1)评估项目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共4项。(2)评估分析性能水平计算σ值:σ=[TEa%-Bias%]/CV%,其中TEa%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方案(CLIA’88)能力比对检测的分析质量要求。CV%:根据本实验室2016年1—6月血常规项目室内质控数据计算。Bias%:根据本实验室上述检验项目2016年参加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2次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平均Bias%值。(3)设计质量控制方法根据标准操作过程规范图法设计质量控制方法。(4)选择质量改进方案采用公式计算质量目标指数:QGI=Bias%/(1.5xCV%当QGI<0.8提示优先改进精密度;QGI在0.8~1.2之间,提示准确度精密度均需改进,QGI>1.2提示优先改进准确度。

2结果

2.1检测项目过程能力评价

根据过程能力评价标准[2]四个评估项目中,σ值≥5的二项为Ⅰ级,过程能力比较高,5≥σ值≥4的一项为Ⅱ级,过程能力比较充分,4≥σ值≥3的一项为Ⅲ级,过程能力比较差,应设法提高为Ⅱ级以上。

2.2质量控制方法的设计

经过分析发现,σ值与质量控制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σ值不同,质控方法也各不相同。当σ值≥5时,采用13s规则(N=2)即可达到分析质量达90%的效果,当3≤σ值≤4时需采用13s/22s/R4s/41s/10x多规则才能达到良好的质控效果。

2.3质量改进方案

评估的四个项目中,有一项达到6σ标准,三个未达到6σ标准的项目,WBC和RBC需改进准确度,Hb需改进精密度。

3讨论

本实验因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方案(CLIA’88)血常规检验中TEa值所限,仅对四个项目进行评价。根据6σ质量管理过程能力评价标准从表1可见,本实验室PLT、WBC2个项目的σ值均≥5.0,达Ⅰ级,说明临床检测项目的分析过程能力评价较高,已满足临床实验室的过程能力要求,质控方法通常采用最简单的13s规则,N=2即可控制。根据QGI值发现WBC应首先改进准确度。Hbσ值大于4.0小于5.0,说明这个项目的分析过程能力在Ⅱ级,过程能力充分,在变异系数和偏倚上很小的改进将对σ水平具有很大影响,建议采用12.5s规则,N=2即可控制。根据QGI值可见Hb应在改进精密度上下功夫。RBC的σ值大于3,过程能力为Ⅲ级,较勉强,应提高为Ⅱ级。通过QGI值看出需要花大精力对其准确度进行改进,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全面的质量控制策略,工作中需采用13s/22s/R4s/41s/10x多规则,并对其影响因素如试剂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实验方法、实验室环境等进行全面评估、全程监控,对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分析系统按时维护保养,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使其分析过程能力达到Ⅱ级以上,以满足临床实验室要求[3]。综上所述,6σ质量管理不仅对临床检验过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目标、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和实验室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给出了量化标准,用σ值来选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法更为科学、规范、客观、标准。并且6σ质量管理还可用于分析前、分析后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4],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WestgardJO,WestgardSA.Thequalityoflaboratorytestingtoday:anassessmentofσmetricsforanalyticqualityysingperformancedatafromproficiencytestingsurveysandtheCLIAcriteriaforacceptableperformance[J].AmJClinPathol,2006,125(3):343-354.

[2]王志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102.

[3]孙虹,赵崇吉,蒋宏君,王凡.6σ质量管理方式在临床实验室定量分析室内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性能评价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09,24(4);306-307.

第5篇:临床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园林管理;创新发展

1前言

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现有的经济格局,使得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日趋白炽化。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这对于城市园林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源及环境对于园林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增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成为园林的未来发展目标。因此园林要从多方面加强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概述

城市园林管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始终坚持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园林管理的合法化与现代化。在管理中通过将人员、资金、设备、器具等依据实际要求进行合理化配置,从而保证能够科学、系统地实现行使城市园林管理的相关工作职能,促进城市园林管理的高效化运行。[1]城市园林管理主管部门在划定的管辖区域内,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策略与总体规划,以适应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要求。从园林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日常维护等环节入手,强化基础内容建设,以实现从多个环节实现园林管理目的;不断拓宽园林管理方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园林绿地及设施养护的方案,以不断丰富城市园林管理成果;大力开展园林科研工作,研发出新的技术、方案,以提升园林管理的效率;在资金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将公共园林绿地和设施的管理、经营、维护进行出让,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提升园林的工作效能。

3我国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城市园林统筹规划管理不够完善

对于城市园林管理来说,不仅需要综合考虑给排水系统、植物植被系统、建筑空间要素、园林设计等要素。在管理中要做到规划合理,富有前瞻性,既能够满足当前的绿化使用要求,同时又能够对于后续的改进设计不会产生较大影响。[2]同时鉴于园林在整个城市区域内的绿化作用,应该充分结合城市的规划以及城市绿地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园林管理中,受制于资金、用地、人员、管理技术等内容的限制,园林统筹规划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实践。

3.2城市园林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城市运力管理机制未与市场经济有效融合在一起,计划经济残留依旧明显,难以跟得上现代化的管理需求。很多政府部门对于园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城市园林管理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公共管理职能,相关的管理机制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城市园林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在很多职能的设置方面未能够满足园林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城市园林管理仍旧处于较为薄弱的情况,严重影响城市园林管理机制的有效发挥。

3.3城市园林管理重视度不高

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不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于采取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来促进GDP的增加。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主管部门没有充分园林绿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性,对于城市园林管理重视度普遍不高。即使很多城市逐渐认识到城市园林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没有将城市园林管理置于较高的位置,在资金、人员、设施的配置上完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当城市园林管理与经济活动相互冲突的时候,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将绿化抛于脑后。

4创新城市园林管理的措施

4.1加大资金、政策的投入

城市园林绿化毕竟与普通的绿化不同,其对于绿化植物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城市园林环境变化较大,对于绿化系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对于绿化系统开展维护就很有必要。选用的植物必须能够满足在城市环境中自然生长,因此昂贵的成本和维护费用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大面积推广。城市园林种植环境相对于农村地区较为恶劣,为了达到预期的绿化要求,大都需要特殊的维护,如定期的更换土质、园艺维护、土壤施肥、防渗材料的更换等,因此其费用和成本较为昂贵。因此城市专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政策、设施的投入,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以保障城市园林管理的有效性。

4.2树立整体统一的观念,追求生态性

生态化设计原则贯穿城市园林设计整个过程。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要将生态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时刻把握生态建设的相关要求,以生态发展推动城市园林设计发展。立足于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结合城市园林设计的要求,实现对整体绿化空间以及结构的合理布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绿化系统设计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选用环保、低污染的建筑材料,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施工工艺,加强生物技术、生态循环技术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充分考虑到城市园林系统的生态稳定性与循环性,对绿化用水、植物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促进城市园林生态自我循环。不同的植物其特性是不相同的,因此其拥有的造景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在进行园林景观管理时,还要对宁夏地区的土壤和气候进行一定的调查,使得我们的规划更加合理。[3]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充分结合地区条件,做到适地管理。这样就使得植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使得城市空间得到合理利用。要注意与城市的人文、历史景观相协调,只有这样才是最合理的,也是最适宜的。

4.3引入市场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城市园林管理应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建立市场管理、质量管理、招投标管理等系统的管理机构,实现城市园林管理的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实现有效的市场管理。加强市场管理机制运作监督,避免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从而充分发挥出市场管理机制的作用,促进城市园林产业的发展。

4.4加强施工过程监控

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提高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素,也是整个城市园林景观施工建设的首要因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进行园林景观施工时候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种植绿化技术来进行施工,对于施工需要建设的建筑要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选购合适的材料,保证所选用的材料是能够满足整个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要求。因此在进行相关土石、木材、水泥等材料的选购时候,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并且要去卖家提供合格的材料质量证明书,保证不会因为购买到劣质材料而给工程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选购的各类植物要精心看护,尽量避免植物出现中途枯萎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