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临床护理管理范文

临床护理管理全文(5篇)

临床护理管理

第1篇:临床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保护;呼吸内科;护理管理;护理投诉;护理满意率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对于保障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以及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缩短住院时间均具有积极的意义[1]。但是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存在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呼吸内科相比其他科室所接触到的呼吸道病菌更多,因此呼吸内科护理人员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2]。相关研究表明医院呼吸系统感染在所有感染中始终高居首位[3]。这就要求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应该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保护措施,尽量消除各种危险因素,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避免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7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年龄21~36岁,平均(29.54±3.83)岁;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占55.26%)和17例(占44.74%)。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30.52±3.91)岁;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占50.00%)和19例(占50.00%)。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给予患者临床护理保护管理。临床护理保护管理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2.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宣教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主动做好各项安全防护工作。并严格按照《呼吸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以及《呼吸科专科操作》等相关规定,提高各项操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宣教的基础上还应该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切实提高呼吸内科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防护知识的重视程度,有效预防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

1.2.2完善呼吸内科护理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是确保各项护理行为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护理内科护理管理应该进一步对当前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利用各种护理资源,为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效预防其在护理工作中受到伤害。

1.2.3加强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在护理内科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果对部分医疗器械使用操作不当,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产生外伤,比如扎伤以及划伤等,同时由于呼吸内科疾病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患者出现扎伤和划伤后也增加了其产生疾病感染的概率,因此为了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应该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力度,对各种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相关条例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比如注射器以及输液器等,同时做好各种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工作[5]。

1.2.4心理防护呼吸内科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受到疾病的影响以及出于治疗负担的考虑,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烦躁以及消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不良情绪疏导的过程中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很容易受到患者不良情绪影响,导致护理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长期护理工作中面对疾病和死亡也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其精神状态以及生活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在岗培训等,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6]。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知识辅导,提高护理人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除此之外,还应该组织护理人员多开展运动,一方面增加护理人员体质,另一方面改善护理人员的精气神。

1.2.5加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措施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严格按照工作要求佩戴口罩,要求口罩的上缘与下眼睑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cm左右,口罩要完全包裹住护理人员的下颌,同时口罩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更换[7]。此外,为了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概率,要求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要领。

1.2.6加强环境防护为了保障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的安全,还应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加强环境防护措施。对于可能存在呼吸道传染源的病房应该设置相应的空气消毒机,对病房空气进行定期消毒,确保病房中空切的流通,并保持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处于合适的区间范围内,通常控制病房的温度在23℃左右,控制病房的湿度在60%左右。对于存在呼吸传染疾病患者的病房可以采用过氧乙酸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确保病房的地面和各项设施均保持清洁。

1.3观察指标

(1)护理投诉发生率;(2)护理满意率,在患者出院时由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主观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护理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13.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78.9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结论

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保障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复。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护理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面对的是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同时会涉及到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护理人员自身也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被感染以及被伤害的风险。目前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导致呼吸内科护理人员出现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比如机械损伤等物理性因素、化学消毒剂等化学性因素、各种分泌物以及体液等生物性因素、工作压力等社会性因素等。因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保护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安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13.16%;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78.9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呼吸内科护理人员应用临床护理保护管理可以有效预防护理投诉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红燕.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51):179,181.

[2]张玲霞,何镇德.全方位护理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183,186.

[3]张月,徐燕.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5):57-58.

第2篇:临床护理管理范文

护理工作是一项既繁杂又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医生医嘱的执行情况、患者的日常护理及生命安全、科室的稳定团结等各个方面,所以护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就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因此,为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对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风险种类分析

1.1医疗事故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院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为损害的事故”,并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

1.2医疗意外

在诊疗护理工作中,虽然客观上发生了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但这些不良后果的发生,医护人员主观上不存在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1.3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由于病人及家属与医疗单位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发生的不良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向司法机关或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控告所引起的纠纷。实际工作中的医疗纠纷案件情况各异,发生原因多种多样,甚至“一份清单引起医疗费用纠纷”。

1.4并发症

并发症是指一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与这种疾病相关的另一种或几种疾病。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后一种疾病或并发症的发生是由前一种疾病引起的;

2)后一种疾病或病症的发生时医护人员难以预料和避免的。

2护理风险中的相关因素

2.1管理因素

如管理者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管理环节上未形成相应的应对风险的措施等等。

2.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是指护理人员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业务技术素质等。当这些素质偏离了护理职业的要求,就可能造成护理服务行为不当或过失,增加护理风险。

2.3患者因素

患者的心理素质、求医动机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和承受能力,将影响其是否能配合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

2.4疾病因素

疾病的发生、演变多存在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这将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

2.5环境因素

患者住院期间的自然环境会存在着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另外社会环境如患者期望值过高、医疗水平的局限性等也会影响到护理风险的发生。

3护理风险的处理

3.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医院管理现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加强基础质量,抓好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管理控制。注重管理的前瞻性,坚持安全隐患分析制度,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2重视风险意识及法律知识培训。

医疗护理服务具有高风险性,要通过多种渠道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法规知识;面对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防范护理凤险的能力不强,在健全护理管理机制的同时,要组织护理管理人员参加风险管理培训班,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

3.3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按计划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知识讲座,定期举办常用设备及抢救仪器的操作使用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3]。

3.4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防范到位。

在强化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院科二级护理质控组织明确职责,加强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质控。严格要求工作中每个人、每个班次、每个环节都按要求,按标准做。对倾向性问题做到“三预”,即:预见、预查、预防。同时注意薄弱环节,做好“四抓”。即抓易出风险的时间、抓易出风险的环节、抓易出风险的部门、抓易出风险的人。把护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3.5提高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护理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转“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将病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事事想到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能认真、耐心地对待他们的要求与疑问,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和帮助,争取病人配合,使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4小结

第3篇:临床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作用分析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临床护理专业人才的关键。随着临床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只重视操作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是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1]。我院实施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以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的程序及方法,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临床实习的180名护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男6例,女84例,年龄19~24岁,中专42例、大专48例;对照组90例,男8例,女82例,年龄19~23岁,中专40例、大专50例;所有学生实习时间36~45周,进入临床实习前学习内容相同;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方法:①建立完善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由护理部、教学质量控制组、护士长组成教学组织管理小组,制定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包括实习安排、岗前培训、业务学习等,由教学质量控制组进行教学工作[2]。②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由教学组织管理小组制定本院的护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及带教老师职责、护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上报院长审批通过后实施,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及盲目性。③加强师资力量。教学组长和带教老师的选拔根据公开竟聘、资格审核、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并进行系统培训,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的带教队伍。④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并严格实施。本院的教学计划分为院、科两级,院级制订总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科级制订切实可行的科室教学计划。⑤加强督导。教学质量控制组每季度对所辖区域及科室进行教学督查,全面了解教学实施情况和学生实习情况,并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保证全院教学按规范顺利进行。⑥建立师生交流平台。每月召开一次实会,组长收集学生的意见,并向教学质量控制组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掌握各科的教学情况和临床护士的工作状况[3]。1.3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学生教学管理后综合能力情况,包括护理操作、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技巧、自我防护方法等内容。②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统一理论测试表,其中理论知识35分,操作技能35分,应用能力30分,总分100分。③统计教学质量满意度,通过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情况。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综合能力情况比较。观察组在综合能力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2两组学生教学效果比较。观察组在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操作技能及护理总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讨论护理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教学管理是保证护理实习有序、规范、高效进行的关键环节,对提高护生操作技能、提升护生应变及沟通能力、规范教学内容、提升院整体护理水平有重要意义[4]。临床护理教学质控小组是整个护理教学管理的核心,通过制定系统化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护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护理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其次,开展选拔优秀的师资力量,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为后续教学目标与效果评定设立了标准;再者,每位护生给予院级、科级分别培训,不同实习科室按计划和临床护理教学路径完成,直至实习结束,每位学生都应完成所有教学计划内容,并进行考核。在教学的同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定期访谈学生及教师,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反馈体系,对护理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综合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教学效果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充分证明通过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的实施,使得护理学生能够提升实习效果,做到从理论联系实际走向独立工作,提高综合临床实践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韦东晴.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对护生临床实习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5):701-702.

[2]陶巍巍,张新宇,丁淑贞.实习前临床护理综合训练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判性思维及临床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0):452-454.

[3]韦润.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问题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2,5(10):165-166.

[4]陈玉英,黄漫容,黄燕梅,等.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93-95.

第4篇:临床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消化内科;风险;干预;管理;对策;研究

消化内科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科室,收治的病患病种较为复杂,且多为慢性病患者,患者的病程长,因此,在治疗和护理操作时需要更加精细,无形之中增加了诊疗与护理工作的难度。在消化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诸多因素均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引起相关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消化内科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1-3]。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要综合消化内科患者的疾病特征和治疗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在了解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的基础之上,针对具体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从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最大程度上避免或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本次研究共选取200例患者,旨在根据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管理对策,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患者,对所有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0例消化内科患者中,包括男性121例,女性79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40.56±2.37)岁;病程最长者14年,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为(7.05±1.24)年;疾病类型:消化性溃疡65例,肠炎51例,胃炎43例,慢性肝炎14例,肝硬化10例,胰腺炎6例,肝癌5例,消化道出血6例。200例患者干预前住院期间共有24例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其中药物使用错误共8例,跌倒坠床5例,静脉输液外渗7例,静脉导管滑脱4例。

1.2研究方法

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后由护理人员整理科室内发生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患者年龄超过60岁、有输血史、中央静脉留置管、联合用药超过5种、病情高危、护士年资<3年是影响科室内发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制定下列护理管理方案。(1)针对年龄超过60岁的高龄患者,叮嘱患者家属和值班护士要对患者的需求、生命指标波动情况和动态性指标进行持续性监测,多多关注患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并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床头铃、床位护栏的使用方法,叮嘱患者有任何需求要第一时间告知家属或护士,寻求护士和家属的帮助,尽可能避免单独的、有风险性的行动,积极预防跌倒坠床的发生[4]。(2)加强输血相关流程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对有输血指征的患者,要严格执行双人核对流程,输血前需要严格、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巡查和监测,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顺畅以及输液部位是否有外渗症状[5]。(3)强化对携带中心静脉导管和静脉留置针患者的管理,每周进行一次导管维护,对导管外漏部位的长度进行仔细检查,并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血、红肿等症状。着重向患者和家属注意带管的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不要牵拉导管接头[6]。(4)对于联合用药超过5种的患者,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发药时要对患者的信息和药品信息进行仔细核查,向患者详细的讲解治疗药物的种类、具体的服用方法以及用药的预期效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也避免出现漏用的情况[7]。(5)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护理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计划。在制定护理计划前,制定风险评估报告,由护理人员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波动情况,避免引发安全隐患。(6)加大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力度,定期展开关于专门疾病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培训,向护士系统的讲解新进仪器、复杂仪器的具体使用方法。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护士,要注意对护士的心理疏导,及时排解护士的不适情绪。同时,每周对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制定进一步的培训计划[8-10]。

1.3观察指标

对实施干预前后(干预前:2018年1—12月,干预后:2019年1—11月)消化内科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如药物使用错误,跌倒坠床,静脉输液外渗,静脉导管滑脱)护理工作满意度(满分100分)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和指标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检验方法为t检验,表示方式为(x±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例(%),并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干预后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前后消化内科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对比

消化内科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第5篇:临床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临床护理;护士管理;应用价值

医院的服务质量取决于医院护理质量,而且护理质量会直接决定医院在社会上的形象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在医院治疗中,除了和主治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外,护士是和患者接触和交流最多的人,护士的护理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整体治疗效果,会与医院的形象直接挂钩。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临床护理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通过小组分层、职责分层、培训分层等方式,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护士管理中,效果较为明显,而且对提升医院整体形象和护理质量有极其大的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医院外科科室2018年~2019年28名护士为本研究的对象,按单双数分为C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和F组(应用分层级护理管理)各14名。所选择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4岁~45岁,工作时长最短为1年,最长为24年,本科及以上学历有20名,大专及以下学历有8名。两组护士基本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0.05。

1.2方法

C组护士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结合外科治疗内容和基本护理方式开展护理管理,不进行分层级管理。F组护士在C组护士的基础上,添加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小组分层:结合护士的实际岗位内容、年龄大小、工作时间、实际能力等因素,将研究的护士分为四个层级,这四个层级根据岗位的重要性分为护士长、小组长、护士领班以及护士等。②职责分层:根据小组分层中的四个层级,对不同层级的护士规定不同的岗位内容,明确具体责任。护士长:管理全部护士的大小事情;小组长:对小组内的护士护理情况进行管理,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帮助护士长完成大小事情;护士领班:对外科临床护理的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内容,将护理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制定合理的护理规划;护士:根据护士领班规定的工作内容,完成护理工作。③培训分层:根据各个层次护士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工作经验、能力,制定相应的培训策略,重点对护士的临床操作、设备使用、知识应用、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同时还要增强护士的岗位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为患者提供专业性护理。④考核评价:结合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体系,对各个层级的护士开展的护理工作内容归纳入该制度体系中,对于制度不合理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和更改,切实保证护理质量的提升。

1.3观察指标

制定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服务能力以及操作水平等护理指标,对本研究的28名外科护理人员进行评价,每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者表明护理效果越好。对比两组护士对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和不满意)。对比两组护士的投诉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数量/总护理数量)。1.4统计学方式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护理评分

经过评价,发现F组护士的四项护理指标得分情况均高于C组护士,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护理患者满意度

C组护士患者满意度为74.36%,F组护士为98.35%,t=14.658,P=0.000,有统计学意义。

2.3护士投诉事件发生率

C组护士投诉事件有20例,共护理300例,发生率为6.67%,F组护士投诉事件有7例,共护理310例,发生率为2.19%。两组投诉事件发生率数据对比t=24.145,P=0.000,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医护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外科护理的效果和水平,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室领导应该正确意识到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性,并对护理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对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进行有效配置。在以往的护理管理中,护士的工作量大,没有具体的级别,很多护士都是采用机械性的护理方式,根据当天的值班情况完成自身的护理任务,在医院这种紧张、压力大的环境下,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很容易受到压制,严重影响护理质量。而在本研究对护士应用分层级护理模式,根据实际科室护理情况,实施小组分层、职责分层、培训分层、考核评价等,对护士进行分层级护理管理,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体系,这样很容易将护士的护理积极性激发出来,进而激励护士将自身的经验、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到护理工作中,有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改善医院外科护理的工作水平。在本研究中,对C组护士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对F组护士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对其进行管理之后,在护理工作中,F组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服务能力、操作水平等护理指标评分均高于C组,而且患者满意度98.35%均高于C组74.36%,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2.19%显著低于C组6.67%,组间对比P均为0.000,有统计学意义。从这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之后,护士的护理能力水平、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升,而且还能有效降低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提升医院外科护理整体水平,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能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的研究,能够发现在外科治疗中,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缺少医护人员的护理,应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护士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外壳护理工作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朋朋.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2):104-105.

[2]何英,郑友菊,杨娟.临床护理管理在急诊科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1):63-64.

[3]肖文苑,梁瑞娟.护理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泌尿外科护理管理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231+234.